十三行我是传奇结局局怎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您的位置:
十三行传奇 | “脑洞”无穷大的通草连环画册,只在十三行博物馆有!
19世纪盛行的通草水彩画,曾经是老广州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百年前流传下来的通草画,真实地反映了十三行时期羊城百姓的劳作生活。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单幅形式呈现生活场景,看起来略显单调。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内,却藏着通草画中的“一朵奇葩”—— 怀远驿永泰兴通草水彩画册,又名《善恶报图册》。这本小册子脑洞之大、画风之清奇,非一般的通草画能比。而这样充满故事性和想象力的连环画,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一楼展厅里就能看到。九幅连环画,九个故事据《王恒冯杰伉俪捐赠通草画》一书,以前的中国人相信人死的时候,魂魄会因为生前所做过的恶而在阴曹地府受到惩罚。如果生前曾行善,魂魄就会得到回报。人们相信人的魂魄必经三个世界:今生 —— 现世的存在;往生 —— 阴曹地府,人死后到这里走一遭,把前世的帐给算清,该领赏领赏,该受罚受罚;来生 —— 魂魄投胎转世成人或者畜生。《善恶报图册》1/9《善恶报图册》就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劝诫人们信奉善恶因果之道,多行善事,不作恶。图册一共收录了9个故事,题材包括尽孝、助贫、环保,也有不孝、盗窃、抢劫、通奸、拐卖等。《善恶报图册》2/9这则故事叫做《善有善报》,第一幅画讲述的是一个有善心的人(蓝绿衣服者),出资购买废纸篓并雇用苦力把这些废纸篓放在街头,把捡来的各种有字废纸和脏纸等放在纸篓里(这在旧中国十分常见),然后把收集到的废纸拿到圆锥形的砖房里焚烧。这事要是搁今天,那就是保护环境卫生、敬惜字纸、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好事呀!所以,在第二幅画中,此人去世后魂魄来到阴曹地府,接受了阎王爷的高规格接待。阎王还送了他一顶官帽,意味着他投胎转世后会中状元。果然,到了第三幅画,此人投胎转世考取功名成为状元,风风光光地坐在大轿上游街。《善恶报图册》4/9这个故事叫做《恶有恶报》,讲述的是孝道。第一幅画中,一个不孝的儿子在妻妾陪伴下吃喝玩乐,而年迈的父亲却在挨饿并遭到女仆责骂。父亲被不孝子激怒,把手杖扔在地上并诅咒儿子。儿子死后,便遭到了阎王的惩罚。他被无常鬼用链子捆起来,拖到右边的大铁钟之下,忍受窒息之刑。第三幅图,这个前世富裕但不孝的人,在下一世极度穷困潦倒,与妻子一道成为了乞丐,向他父亲乞讨。而他父亲则投胎成为了一位年轻富有的人。来自永泰兴的通草画广东怀远驿街永泰兴米纸画店,是十三行生产销售通草画的店铺。这本《善恶报图册》就是永泰兴生产的一系列图册中的第四本,产于清代十三行时期,可追溯到年。在《善恶报图册》里,永泰兴还为自己打了广告:广州永泰兴出售质量最精美的米纸画,尤其是为符合顾客欣赏品味而精选的,反映中国及其四千万人民习俗的12个附有英文说明的系列图画。《善恶报图册》广告页从广告页的英文可看出,当时永泰兴的商品主要是出售给外国商人的。通草画册题材十分丰富,如帝国官员服饰、不同罪行的刑罚图、各种手工艺品、外国人广州游指南、中国戏剧、中国神话中的天使和先知、文武科举考试、茶叶种植和茶叶贸易……从非常多面的角度向外国商人展示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可以说,在那个没有相机、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十三行的通草画为极其渴望了解神秘东方的外国人打开了一个快速通道,让中国积淀5千年的文化得以影响世界。想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了解更多历史知识及馆藏精品,还可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预定导览服务哦!【记者 刘玉倩 邓睆】【编辑 楚韵】(感谢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提供资料及图片)
[ 编辑: fanwen ]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联展暨第七届广州国际艺术交易博览会分会场今天(28日)下午在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正式启动,展期将持续到今年6月5日。
达康书记知道了也会点赞,从拥堵1小时到15分钟畅达,广州这个商圈脱胎换骨了!
近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与北京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联合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
4月28日—5月1日,由海珠区政府主办的2017年海珠区美食节琶醍啤酒节将在珠江琶醍啤酒文化创意艺术区举行。
广州真能打造出“时尚之都”?
单车已成第三大出行方式;美联航与被拖拽亚裔乘客达成和解;“史上最严”休渔令5月1日起实施;《人民的名义》今日收官>>
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联展暨第七届广州国际艺术交易博览会分会场今天(28日)下午在广州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正式启动,展期将持续到今年6月5日。
大洋社区是广州日报集团旗下大洋网的互动平台,致力打造广州最具人气、最具影响力的综合论坛。报料投诉民意通,同声同气老友记,我爱我家亲子乐,广州生活百事通。大清国最后的传奇:世界首富—伍秉鉴
导读:你是我最好的老朋友,人挺实诚,只是运气不好。
  Just now have set tea counter,all finished,you go.
  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可以回国去了。
  这两句中文句法的英语出自大清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商人伍秉鉴之口,说这话时,他撕掉了一名美国商人7.2万元的借据,这段话也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
  说话的人确实
你是我最好的老朋友,人挺实诚,只是运气不好。 Just now have set tea counter,all finished,you go. 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可以回国去了。 这两句中文句法的英语出自大清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商人伍秉鉴之口,说这话时,他撕掉了一名商人7.2万元的借据,这段话也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 说话的人确实仗义。要知道,7.2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值也不过10万元左右。伍秉鉴毫不犹豫就取消了对方的债务,确实是与人们印象中锱铢必较的商人大相径庭。这个举动让伍秉鉴豪爽的名声在为人所津津乐道达半个世纪之久。 伍秉鉴能如此豪爽,倚仗的是他拥有的巨大财富。一位清朝时曾在广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的商人亨特在他的《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伍浩官(伍秉鉴)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1834年,有一次,浩官对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 2600万元。”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也不过资产700万元。美国学者马士说,“在当时,伍氏的资产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赀财”。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2001年,伍秉鉴与、比尔·盖茨以及、刘瑾、和珅、宋子文等人一起,被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为上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 一向重农抑商的大清朝竟出了位“世界首富”,这位伍富翁是个什么样的人? ( 1856年,开始,12月15日,战争的销烟将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十三行商馆化为灰烬。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的记载:“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上图是1856年十三行被烧前留下的完景,是为纪念。)以下文字节选自《“教父”伍秉鉴》一文,撰文/覃波 唐水 “一辈子只讲过一句笑话” 简单的说,伍秉鉴致富的基本因素是他的身份:“行商”,即广州十三行的商人。 17世纪后期,收复了台湾岛之后的大清,为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解除了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广州)、闽海(漳州)、浙海(宁波)、江海(今江苏云台山)四大海关,这是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后来闽、浙、江三海关衰没,形成粤海关一口通商之实。在开关之初,并无专门外贸机构的清政府对西方商船招驾无方,贸易极其混乱。于是粤海关相中了长期以来一直在广州冒险活跃着的商家,公开招募其中有实力者,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中国最早的外贸代理洋行——广州十三行组织登上历史舞台。 伍秉鉴便是这“堆满银钱”的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员。 对于从事外贸代理业务的大清行商来说,全部贸易机会都寄托在洋商身上,这里充满着激烈的行业竞争。而伍秉鉴首先做到的,就是“征服”了洋商。 在西方人眼中,伍秉鉴“诚实、亲切、细心、慷慨”。 “慷慨”我们已经领教过了。那个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美国波士顿商人因为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债务,欠款在身,离家多年却不能回国,伍秉鉴撕毁了借据,让他放心地回国,这份“慷慨”中还让对方感受到了他的“细心、亲切”。委托他代理贸易业务的那位美商亨特在书中还讲了一则他们之间的交易事件,笔间流露出对伍秉鉴的敬意:“我们替他贩运了一批由产地订购的生丝,赚钱很多。他命令把卖得的钱以汇票的方式汇回。但是我方的经营者却将这笔款子贩卖了英国货,结果使他损失了数万元。我们对他说我们应当给予赔偿。这位老人却回答道,‘让我想一想,明天再说。’第二天他在办公室里说,‘请你写信给C先生,请他以后要多加小心。’他说话时,以杖击地,以示着重。但他接受了那批滞销的英国呢绒,拒绝接受任何赔偿。” 在一些外商的日记、笔记中,伍秉鉴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熟悉他的外商都说他“一辈子只讲过一句笑话”。不懂得幽默不要紧,伍秉鉴在外国人眼中仍然充满人格魅力,“在诚实和博爱方面享有无可指摘的盛名”,被看作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当时与广州贸易往来的重要客户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而伍秉鉴便是英国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的债权人。公司大班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库款交给伍秉鉴经营。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还向伍家借贷。 伍秉鉴就是这样在洋行中恩威并施,他的影响力已经举足轻重——从某种角度看,伍秉鉴有点像近百年后在上海滩掌握商贸行业领袖权的“老大”,有着统领全盘之能力和魅力。直到十三行没落,他一直担当行商领袖,即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睁开眼睛“赚”世界 美国哈佛大学贝克尔图书馆保存有这样一张保险赔偿申请单,申请方是两艘美国船只的船主,这两艘船在1810年开往瑞典哥德堡的途中被丹麦海盗劫掠,于是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不太寻常的是,其申请单上的货物中有属于大清行商伍秉鉴价值58000美元的茶叶。一位大清朝只管“代理”外贸业务的行商怎么会与外国有直接贸易?这与亨特所言曾帮伍秉鉴贩运生丝这类事一样,都能证明,伍秉鉴不是普通的代理商,他的行商业务已有突破性拓展。 按照大清朝廷的设计,洋商与中国商人互相不能直接接触,十三行的行商就是挡在贸易双方中间的“中介”。官员也不能与洋商直接接触,行商就被授权收缴税饷,代办各类官方事务。每年经手数百万元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十三行行商,其性质一半是官方的工具,一半只是守在广州口岸算计货物差价、抽取“规例”、“行用”的“牙商”。伍秉鉴却不仅做代理商,还凭借他与各国商人的友好关系,建立起其世界性的商业网络——在大清十三行,伍氏的做法独一无二。 到19世纪中期,怡和行的“伍浩官”在西方商界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一艘崭新的美国商船下水启航时,人们注意到,它的名字就叫“浩官”。
(行商不仅是对外贸易的经济人,还是洋人行为的责任者。行商要担保各色洋人安分守己,洋人滋事,官方却要唯行商是问。图为19世纪初广州官府在十三行外商商馆大厅的审讯场景,伍秉鉴等行商首领列席,却没有发言权,每次审讯的结果无不是对行商处以巨额罚款。行商随时面临为此耗尽资财的横祸。)压在历史的阴暗面“浩官”的名字其实挺尴尬。中国商人一向被轻视,投靠权贵门下或买个顶戴头衔是常有的事。十三行行商也大多捐有官衔,于是才有了带“官”字的名号,比如伍浩官、潘启官、卢茂官等。此外,作为半官方性质的行商,在外商眼中,他们是国家商人,是中国官方的代表。事实上行商们虽顶着二品、三品的顶戴,其职责却如同最底层的衔役。他们负责监督管理外商,“保证”外商和商船上的各色人等遵守大清法规,外商触犯法规,受罚的却是行商。 1830年10月的一天,伍秉鉴突然接到官府命令,让他立即四处张贴告示,严加驱逐走在十三行大街上的“番妇”,并重申禁令。事件的起因在今天看来实在可笑。原来,有几位英国和美国妇女从澳门来到广州商馆。她们当中,英国商馆主任盼师的妻子是最美丽的一个,她的穿戴全是真正的伦敦时装。晚上,她们同一群先生走在当时最繁华的十三行靖远街上,惊异的人们在窗畔门户中观看西洋景,惹得各家店铺纷纷打起灯笼。而清政府早有禁令,外商不得携带女眷进入广州商馆。这一荒诞的禁令一是防暴露过多的西方妇女着装服饰有伤地方风化,二是防洋人在广州口岸生养子嗣,安家落户。“番妇”进城,这个似乎不足为怪的事,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每每让中英两国走到战争边沿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落到伍秉鉴头上了。 盼师为了夫人的尊严,从停泊在黄埔的英船上召集武装水手百余人,携带枪炮登陆广州商馆,使得中英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伍秉鉴受命解决此事,却夹在官府的高压和英商的抗议之间左右为难。最后,伍秉鉴只得以盼师夫人患痰疾未愈需要调理为由,请官府同意等她病愈后离开广州。盼师夫人在商馆住了57 天,随着盼师的离任,这次番妇引发的枪炮僵局才暂时平息。 1817年,美国商船私带鸦片到黄埔港被官府查获,做担保的伍浩官交出罚银16万两,其他行商被罚5000两,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承受这样的处罚,几乎可使行号陷入绝境。所以,行商不比广州口岸的自由商人,他们须尽量置身于鸦片走私之外,以图自保。可是,为鸦片交罚金担风险的伍秉鉴们还是被置于历史的阴暗面,成为的罪人。 (从17世纪起,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当时福建等地的茶叶与十三行相连,建立起集种植、收购、运输等环节的交易网。这幅画中的场景是伍秉鉴等行商的茶叶仓库,从这里,中国茶销往世界。)百万赎金买来恶名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爆发。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他争取和平解决鸦片问题的努力彻底失败。伍秉鉴别无选择,他只能倾其所有,希望中国能赢得胜利。伍家的怡和行和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 和平时期,行商们早就是广东官吏和北京朝廷榨取的对象,以皇帝寿辰、国家战事、河工水利等名目向行商的勒索和摊派从未间断,战事一起,行商自然更须为朝廷源源不断地贡献财力,他们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伍秉鉴在写给一位美国商人的信中说,他们承受着巨大负担,“对我这把可怜的老骨头来说实在是有些沉重”。 期间,英军所到沿海城市几乎都是势如破竹,只有广州一城英军不攻而退。这真的有赖于行商们的财力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广州城防吗? 非也。1841年5月,清政府妥协撤防,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准备发起总攻。守城将军奕山便动用了解决华洋纠纷的惯用招术——令行商前往调停。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受命随同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讲和。在城外,双方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义律答应,英军可以退出虎门炮台以外,条件是清军退出广州城外 200里,并且在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的赔款。随后,一纸《广州停战协定》终止了一场将要开始的血战。 这600万元赔款,实为广州城的赎金,这是近代中外战争中,中方付出的第一笔大宗赔款。其中十三行商人共出资200万元,伍怡和洋行所出最多,计 110万元。而行商们的捐献也买来了奕山的功勋。在向清廷报告战况时,奕山隐瞒了他乞降讲和的真相,一份“粤省夷务大定”的奏折被送进京城,竟让欣喜不已。 正是这次赎城之举,让人们对十三行的商人更添恶感。不少人认为,国难当头,十三行商人同入侵者讲和,充当清政府屈辱投降的中介,与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相悖,是有损国体的耻辱行为。当时广州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方炮台打烂,伍怡和银子顶上”。某日,广州雷雨大作,市民传说这是伍秉鉴要遭雷击。 1843年9月,伍秉鉴去世,享年75岁。美国人亨特曾写道:“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的头人,与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年”。能与拿破仑、威灵顿相提并论,也确实够有名气的了。这位世界首富,充任行商 43年,担当行商领袖30年,他与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一起消失。伍秉鉴及林则徐的蜡像被一同陈列在当时的伦敦名人蜡像馆。你是我最好的老朋友,人挺实诚,只是运气不好。 Just now have set tea counter,all finished,you go. 现在债务一笔勾销,你可以回国去了。 这两句中文句法的英语出自大清广州十三行的怡和行商人伍秉鉴之口,说这话时,他撕掉了一名美国商人7.2万元的借据,这段话也成了广为流传的名言。 说话的人确实仗义。要知道,7.2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时,一艘远渡重洋的中型海船所携带的货物,总价值也不过10万元左右。伍秉鉴毫不犹豫就取消了对方的债务,确实是与人们印象中锱铢必较的商人大相径庭。这个举动让伍秉鉴豪爽的名声在美国为人所津津乐道达半个世纪之久。 伍秉鉴能如此豪爽,倚仗的是他拥有的巨大财富。一位清朝时曾在广州十三行居住了20多年的美国商人亨特在他的《广州番鬼录》一书中说:“伍浩官(伍秉鉴)究竟有多少钱,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1834年,有一次,浩官对他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估计了一下,共约 2600万元。”而在这个时期的美国,最富有的人也不过资产700万元。美国学者马士说,“在当时,伍氏的资产是一笔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赀财”。在西方人的眼中,伍氏商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业巨头。2001年,伍秉鉴与、比尔·盖茨以及、刘瑾、和珅、宋子文等人一起,被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为上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 一向重农抑商的大清朝竟出了位“世界首富”,这位伍富翁是个什么样的人?
( 1856年,开始,12月15日,战争的销烟将具有170多年历史的十三行商馆化为灰烬。据当时南海知县华延杰的记载:“夜间遥望火光五颜六色,光芒闪耀,据说是珠宝烧烈所至。”上图是1856年十三行被烧前留下的完景,是为纪念。)以下文字节选自《“教父”伍秉鉴》一文,撰文/覃波 唐水 “一辈子只讲过一句笑话” 简单的说,伍秉鉴致富的基本因素是他的身份:“行商”,即广州十三行的商人。 17世纪后期,收复了台湾岛之后的大清,为振兴沿海地区长期凋敝的经济,解除了明朝以来300余年的海禁,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清政府设立粤海(广州)、闽海(漳州)、浙海(宁波)、江海(今江苏云台山)四大海关,这是上正式建立海关的开始。后来闽、浙、江三海关衰没,形成粤海关一口通商之实。在开关之初,并无专门外贸机构的清政府对西方商船招驾无方,贸易极其混乱。于是粤海关相中了长期以来一直在广州冒险活跃着的商家,公开招募其中有实力者,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中国最早的外贸代理洋行——广州十三行组织登上历史舞台。 伍秉鉴便是这“堆满银钱”的十三行商人中的一员。 对于从事外贸代理业务的大清行商来说,全部贸易机会都寄托在洋商身上,这里充满着激烈的行业竞争。而伍秉鉴首先做到的,就是“征服”了洋商。 在西方人眼中,伍秉鉴“诚实、亲切、细心、慷慨”。 “慷慨”我们已经领教过了。那个欠了伍秉鉴7.2万银元的美国波士顿商人因为经营不善无力偿还债务,欠款在身,离家多年却不能回国,伍秉鉴撕毁了借据,让他放心地回国,这份“慷慨”中还让对方感受到了他的“细心、亲切”。委托他代理贸易业务的那位美商亨特在书中还讲了一则他们之间的交易事件,笔间流露出对伍秉鉴的敬意:“我们替他贩运了一批由产地订购的生丝,赚钱很多。他命令把卖得的钱以汇票的方式汇回。但是我方的经营者却将这笔款子贩卖了英国货,结果使他损失了数万元。我们对他说我们应当给予赔偿。这位老人却回答道,‘让我想一想,明天再说。’第二天他在办公室里说,‘请你写信给C先生,请他以后要多加小心。’他说话时,以杖击地,以示着重。但他接受了那批滞销的英国呢绒,拒绝接受任何赔偿。” 在一些外商的日记、笔记中,伍秉鉴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熟悉他的外商都说他“一辈子只讲过一句笑话”。不懂得幽默不要紧,伍秉鉴在外国人眼中仍然充满人格魅力,“在诚实和博爱方面享有无可指摘的盛名”,被看作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商业伙伴。当时与广州贸易往来的重要客户之一便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而伍秉鉴便是英国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的债权人。公司大班在每年结束广州的交易前往澳门暂住时,总是将库款交给伍秉鉴经营。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还向伍家借贷。 伍秉鉴就是这样在洋行中恩威并施,他的影响力已经举足轻重——从某种角度看,伍秉鉴有点像近百年后在上海滩掌握商贸行业领袖权的“老大”,有着统领全盘之能力和魅力。直到十三行没落,他一直担当行商领袖,即十三行公行的总商。
睁开眼睛“赚”世界 美国哈佛大学贝克尔图书馆保存有这样一张保险赔偿申请单,申请方是两艘美国船只的船主,这两艘船在1810年开往瑞典哥德堡的途中被丹麦海盗劫掠,于是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不太寻常的是,其申请单上的货物中有属于大清行商伍秉鉴价值58000美元的茶叶。一位大清朝只管“代理”外贸业务的行商怎么会与外国有直接贸易?这与亨特所言曾帮伍秉鉴贩运生丝这类事一样,都能证明,伍秉鉴不是普通的代理商,他的行商业务已有突破性拓展。 按照大清朝廷的设计,洋商与中国商人互相不能直接接触,十三行的行商就是挡在贸易双方中间的“中介”。官员也不能与洋商直接接触,行商就被授权收缴税饷,代办各类官方事务。每年经手数百万元对外进出口贸易额的十三行行商,其性质一半是官方的工具,一半只是守在广州口岸算计货物差价、抽取“规例”、“行用”的“牙商”。伍秉鉴却不仅做代理商,还凭借他与各国商人的友好关系,建立起其世界性的商业网络——在大清十三行,伍氏的做法独一无二。 到19世纪中期,怡和行的“伍浩官”在西方商界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一艘崭新的美国商船下水启航时,人们注意到,它的名字就叫“浩官”。
(行商不仅是对外贸易的经济人,还是洋人行为的责任者。行商要担保各色洋人安分守己,洋人滋事,官方却要唯行商是问。图为19世纪初广州官府在十三行外商商馆大厅的审讯场景,伍秉鉴等行商首领列席,却没有发言权,每次审讯的结果无不是对行商处以巨额罚款。行商随时面临为此耗尽资财的横祸。) 压在历史的阴暗面“浩官”的名字其实挺尴尬。中国商人一向被轻视,投靠权贵门下或买个顶戴头衔是常有的事。十三行行商也大多捐有官衔,于是才有了带“官”字的名号,比如伍浩官、潘启官、卢茂官等。此外,作为半官方性质的行商,在外商眼中,他们是国家商人,是中国官方的代表。事实上行商们虽顶着二品、三品的顶戴,其职责却如同最底层的衔役。他们负责监督管理外商,“保证”外商和商船上的各色人等遵守大清法规,外商触犯法规,受罚的却是行商。 1830年10月的一天,伍秉鉴突然接到官府命令,让他立即四处张贴告示,严加驱逐走在十三行大街上的“番妇”,并重申禁令。事件的起因在今天看来实在可笑。原来,有几位英国和美国妇女从澳门来到广州商馆。她们当中,英国商馆主任盼师的妻子是最美丽的一个,她的穿戴全是真正的伦敦时装。晚上,她们同一群先生走在当时最繁华的十三行靖远街上,惊异的人们在窗畔门户中观看西洋景,惹得各家店铺纷纷打起灯笼。而清政府早有禁令,外商不得携带女眷进入广州商馆。这一荒诞的禁令一是防暴露过多的西方妇女着装服饰有伤地方风化,二是防洋人在广州口岸生养子嗣,安家落户。“番妇”进城,这个似乎不足为怪的事,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每每让中英两国走到战争边沿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落到伍秉鉴头上了。 盼师为了夫人的尊严,从停泊在黄埔的英船上召集武装水手百余人,携带枪炮登陆广州商馆,使得中英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伍秉鉴受命解决此事,却夹在官府的高压和英商的抗议之间左右为难。最后,伍秉鉴只得以盼师夫人患痰疾未愈需要调理为由,请官府同意等她病愈后离开广州。盼师夫人在商馆住了57 天,随着盼师的离任,这次番妇引发的枪炮僵局才暂时平息。 1817年,美国商船私带鸦片到黄埔港被官府查获,做担保的伍浩官交出罚银16万两,其他行商被罚5000两,相当于鸦片价值的50倍。承受这样的处罚,几乎可使行号陷入绝境。所以,行商不比广州口岸的自由商人,他们须尽量置身于鸦片走私之外,以图自保。可是,为鸦片交罚金担风险的伍秉鉴们还是被置于历史的阴暗面,成为的罪人。
(从17世纪起,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当时福建等地的茶叶与十三行相连,建立起集种植、收购、运输等环节的交易网。这幅画中的场景是伍秉鉴等行商的茶叶仓库,从这里,中国茶销往世界。)
百万赎金买来恶名 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据一位美国商人的记录,伍秉鉴当时“被吓得瘫倒在地”。他争取和平解决鸦片问题的努力彻底失败。伍秉鉴别无选择,他只能倾其所有,希望中国能赢得胜利。伍家的怡和行和其他行商,都为这场战争贡献了巨额的财富。 和平时期,行商们早就是广东官吏和北京朝廷榨取的对象,以皇帝寿辰、国家战事、河工水利等名目向行商的勒索和摊派从未间断,战事一起,行商自然更须为朝廷源源不断地贡献财力,他们积极募捐,出资修建堡垒、建造战船、制作大炮。伍秉鉴在写给一位美国商人的信中说,他们承受着巨大负担,“对我这把可怜的老骨头来说实在是有些沉重”。 期间,英军所到沿海城市几乎都是势如破竹,只有广州一城英军不攻而退。这真的有赖于行商们的财力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广州城防吗? 非也。1841年5月,清政府妥协撤防,英军长驱直入,兵临广州城下,准备发起总攻。守城将军奕山便动用了解决华洋纠纷的惯用招术——令行商前往调停。伍秉鉴的儿子伍绍荣受命随同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讲和。在城外,双方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义律答应,英军可以退出虎门炮台以外,条件是清军退出广州城外 200里,并且在一个星期内交出600万元的赔款。随后,一纸《广州停战协定》终止了一场将要开始的血战。 这600万元赔款,实为广州城的赎金,这是近代中外战争中,中方付出的第一笔大宗赔款。其中十三行商人共出资200万元,伍怡和洋行所出最多,计 110万元。而行商们的捐献也买来了奕山的功勋。在向清廷报告战况时,奕山隐瞒了他乞降讲和的真相,一份“粤省夷务大定”的奏折被送进京城,竟让欣喜不已。 正是这次赎城之举,让人们对十三行的商人更添恶感。不少人认为,国难当头,十三行商人同入侵者讲和,充当清政府屈辱投降的中介,与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相悖,是有损国体的耻辱行为。当时广州城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四方炮台打烂,伍怡和银子顶上”。某日,广州雷雨大作,市民传说这是伍秉鉴要遭雷击。 1843年9月,伍秉鉴去世,享年75岁。美国人亨特曾写道:“这位举世闻名的公行最后的头人,与拿破仑、威灵顿都生于1769年”。能与拿破仑、威灵顿相提并论,也确实够有名气的了。这位世界首富,充任行商 43年,担当行商领袖30年,他与十三行的垄断地位一起消失。伍秉鉴及林则徐的蜡像被一同陈列在当时的伦敦名人蜡像馆。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墨舞碧歌结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