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道教圣地佛书圣地

查看更多信息
当前位置: -& 四大圣地,佛教是在印度产生的,却在印度没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罗。而中国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圣地。蓝毗尼园菩提伽耶拘尸那迦鹿野苑蓝毗尼园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兰毗尼是梵文“可爱”之意。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因而得名。相传公元前623年,附近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妻摩耶夫人,在尼历正月月圆之夜,归宁途中,在兰毗尼花园里的娑罗双树下,手扶娑罗双树,生下悉达多(释迦牟尼是尊称,为“释迦族圣人”之意)。在释迦牟尼诞生处,今建有白色方型两层的摩诃摩耶夫人庙,庄严肃穆。庙旁有一泓池水明澈如镜,相传是摩耶夫人沐浴处。池边长着一颗娑罗双树,树身粗约十三、四米,倒影水中,姿态华敷。中国高僧晋代法显和唐代玄奘分别在公元405年和633年到此,在《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均有记述。法显是最早来此访问并留有真实记录的第一个外国人。由于岁月悠久,胜迹沦堙,正是凭借他们的记述,近代才得以勘明兰毗尼的原址,并加复建。原池边的娑罗双树,在玄奘来访时已“枯悴”,现存此树是后人补种的。附近有公元前249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来此朝圣时所立石柱。庙南有新建的佛塔和佛寺,寺内有释迦牟尼的巨大塑像。墙上绘有反映释迦牟尼生平的壁画。此外,兰毗尼还建有文物馆、中学、宾馆、马亨德拉国王纪念碑等。每年尼历正月望日释迦牟尼诞生日,这里要举行盛大庙会,云集朝觐。尼泊尔王国政府为了保护历史古迹和发展宗教旅游,从1968年开始了兰毗尼的复兴建设,拟建面积约为七、八平方公里的兰毗尼花园,周围有65平方公里的陪衬地带。菩提伽耶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伽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东距加尔各答约150公里。因相传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之地,故这座小城遂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 &据说,城内著名的佛塔寺为阿育王所建。佛塔寺它是一座下方上尖的佛塔,高50米。底层是边长15米的方形,从中部开始,层层上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圆顶。塔身第一层四角有四个小塔,形似主塔,呼应而立。塔上供有形态各异的佛像。寺内供有金身佛像一座,光彩照人,佛像不是很大。大菩提寺尽管在印度寺庙中算不上巍峨博大,但其独特的构制充满了庄严和壮丽。 &在塔寺西面不远处有一棵菩提树,树下有一红砂石,即佛教的“金刚座”。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这棵树下悟得真谛,创建佛教的。周围有中国汉地及西藏地区、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粥遗址和释迦牟民留影窟遗址。近代曾在此发现五方北宋前期的汉文碑刻,现存加尔各答博物馆。 &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到过这里。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内写道:“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鹿野苑鹿王古字为沙朗那(Sarangnath)后简称沙那(Sarnath)。鹿野苑系中文意译。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成道后,首先来此传教并收度了5个门徒。 &当然,鹿野苑之所以成为佛教胜地,并不只是因为这一传说。佛陀在离此地不远的菩提伽耶证了正觉之后,首先来到这里进行他第一次传教,并在这里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经讲法。佛陀也是从这里开始,住世说法四十五年,凡讲经三百余会,化度弟子数千人。从那时起至今两千多年来,他所倡导的佛教教义已经传遍全球,全世界的佛教徒已经超过5亿人之多。据说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鹿野苑当时的胜景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玄奘描述这里是&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他在这里还看到了30所寺院,3000名僧人,以及真人般大小的佛祖铜像。 &鹿野苑现主寺正门是座菩提伽耶式的现代建筑,四周配以花圃草地树林和鹿园,是个花园式的寺院。据说最早的寺院修建于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笈多王朝时曾于重修,莫卧尔时期阿克巴大帝曾于再修。寺庙建于1931年。寺庙东北面有一棵硕大的菩提树,树高数丈,青葱而浓密,据说还是从菩提伽耶的那棵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而成的。传说佛陀当年就是在这棵树下第一次向5位弟子讲经的,树下有一佛陀向5弟子讲经的群雕,周围挂满了信徒们送来的花环、流苏。主寺西南有一座大圆桶似的高大建筑,这是这里仅有的露出地面的古迹----达曼克塔。此塔高33米,下层石筑,上层砖砌,内为实心。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描写此塔时曾写道:“精舍(即寺院)西南有石翠堵坡(即达曼克塔。),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即阿育王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许多亚洲的佛教国家在这里建有寺庙,中国的中华寺也是其中之一。原来是这里唯一的一位中国僧人。他叫羽清,自称是青海塔尔寺人。36年前与人结伴来印度取经,不幸半路得病,留下这半身残废。由于行走不便,通邮又不便,他与国内的亲人失去了联系。他36年来一直住在鹿野苑,既没有回过中国,也很少见到中国人。他说,中国使馆曾经派人看过他。只是他年岁已老,没有想头了,只望客死他乡,与佛陀为伴了。拘尸那迦库耶那迦(Kushinagar) 是印度的佛教圣地,佛祖释迦牟尼圆寂之地,位于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佛在80岁时自知已得重病,便同弟子从毗舍离城向西北走。从方向上看是想回家乡(今尼泊尔的蓝毗尼)。但走到拘尸那羯罗,病情加重。涅盘的那天,他在河里洗了澡,在一个长满娑罗双树的小树林里安了绳床。他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头朝北,脚朝南,背朝东,面朝西,离世而去。所以,后来的卧佛雕像卧的方向都是这样的。佛涅盘后火化剩下的骨灰叫舍利,当时有8位国王分了佛的舍利,各建塔供奉,佛舍利塔就是这样起源的。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曾到过迦夏。据记载,他渡过佛祖洗澡的阿恃多伐底河,到了婆罗双树林。他还在那里见到阿育王建的涅盘塔,虽已倾陷,尚高200余尺。如今,这座涅盘塔已不复存在,代之以1923年由缅甸佛教徒集资修建的新塔,塔顶部呈馒头形,上有伞盖。塔前有座小庙,里面有佛涅盘的雕刻 。
佛教四大圣地 - 就吃素佛学
内容介绍:
佛教四大圣地,佛教是在印度产生的,却在印度没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罗。而中国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圣地。蓝毗尼园菩提伽耶拘尸那迦鹿野苑蓝毗尼园蓝毗尼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位于尼泊尔西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兰毗尼是..
网址:/FoJiao/27.htm
点击复制分享
&【】【】【】【】 【】 【】相关文章栏目推荐
也许你喜欢评论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号-2Powered by查看: 20612|回复: 19
[图文] 佛教 四大菩萨道场 与 八大圣地
四大菩萨道场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传说是四大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道场。
大乘佛教佛经称四大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四大菩萨为度众生重入人世。
另据说,云南鸡足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东北隅,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据传为佛教中文殊菩萨的道场。它座落与“华北屋脊”之上,景区总面积达283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58米,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分别是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顶无林木,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这里现有寺院台内39处,台外8处,共47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五台山也是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等地中国少数民族的尊崇。
南山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7层,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寺内的石雕和泥塑内容包括佛教传说、道教典故以及林木花草等图案,堪称五台山一绝。站在佑国寺最高层可以远眺五台山的其他四台。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显通寺的大雄宝殿是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为砖砌结构,里面供奉有铜铸毗卢佛,该殿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是罕见的铜制文物。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
塔院寺内有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物——大白塔,塔高56.4米,通体洁白,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塔顶悬有两百余个铜铃,风吹时声音清脆。白塔的东边有一座小白塔,相传此塔内藏有文殊菩萨显圣时遗留的金发,因此又称文殊发塔。藏经阁在大白塔北侧,为木结构建筑,内有用汉、蒙、藏多种文字所写的经书两万多册。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喇嘛教寺院,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做“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1个月入春,迟1个月入秋,温差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近,湿度大,常有雨水。
普陀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湾出口以东约100海里处,属于舟山群岛,全境为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镇。全岛面积仅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最高处为佛顶山,海拔约300米。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具有“海天佛国”的美誉。普陀山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现有二十多座寺庵,其中最大是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的观音像
历任全山方丈
妙善 1979年公推为全山代理方丈,1989年升座,日圆寂。
戒忍 2002年12月升座全山方丈。
普陀山海滩俯瞰
主要宗教活动
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首届在日至22日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届。
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2006年4月在杭州举行,16日在普陀山闭幕,论坛通过并发表《普陀山宣言》,呼吁人类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2006年6月,普陀山佛教协会一行访问台湾法鼓山
2007年4月,泰国诗琳通公主在普陀山朝圣参访。
主要慈善活动
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首届在日至22日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届。
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2006年4月在杭州举行,16日在普陀山闭幕,论坛通过并发表《普陀山宣言》,呼吁人类实现“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2006年6月,普陀山佛教协会一行访问台湾法鼓山
2007年4月,泰国诗琳通公主在普陀山朝圣参访。
主要慈善活动
2002年舟山市佛教协会和普陀山佛教协会捐资1000万元成立舟山千荷实验学校,专供困难家庭子女就学,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寄宿制学校。
日,普陀山佛教协会向舟山市18家敬老院资助100万元善款。
2006年底,普陀山佛教协会向千荷实验学校续捐1000万元人民币。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79.3米[1]。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化,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胜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庙约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庙,佛事频繁。据传为佛教中普贤菩萨的道场。日,峨眉山—乐山大佛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金顶又名“千佛顶”,位于峨眉山主峰之巅,是峨眉游山的终点,名胜云集。华藏寺高耸于岩顶,建于唐朝,屋顶为锡瓦所盖,元代时又被称为“银顶”。寺侧有卧云庵,内有饭堂和客房可供游客食宿。在金顶可观看峨眉四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圣灯。
报国寺位于峨眉山麓,是步入峨眉的门户,举行各种佛事活动的中心。该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曾名“会宗堂”,寺内供奉着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第子普贤菩萨、道教创始人的化身广成子、春秋名士陆通,取儒、道、释三教会宗合祀之意。清康熙帝取佛门“报国主恩”之意,改名报国寺。全寺占地近4万平方米,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等,自前至后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周围有花影亭、七香轩、吟翠楼、待月山房等雅致建筑。
峨眉山报国寺
清音阁,又称卧云寺,位于峨眉山牛心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海拔710米。寺内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大师之像。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凌,故名双飞桥,亭下黑、白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高丈许,形如牛心,故名“牛心石”。双飞亭”柱悬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撰书的楹联:“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峨眉山伏虎寺
可以观赏到峨眉山独有的具有灵性而有野蛮的猴子。
白云峡,又称为“一线天”,绝壁千仞,如刀砍斧劈而成,长130米,宽约6米,窄处仅三米,有栈道,仅容二人穿行。
九老洞是全山最大的洞穴,全长约1500余米。洞内分三段:首段为厅堂与廊道型洞穴,可直立行走,长约120米;中段为网状交叉的迷宫型洞穴,长约160米,不宜深入;下段为裂隙型洞穴,难以容身,较少人进入。九老洞得名于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九老”在洞中修仙的传说。
峨眉山陡然屹立与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座西向东,南北走向,西面为二三十度的缓冲斜坡与西部群山接壤,面对三江平原。所属峨眉山市,为省直辖的县级市,面积1151.4平方公里,人口约43.5万。全市辖绥山等12镇、龙门等6乡,市政府位于绥山镇。
山区云雾多,日照少,[[Media:雨量充沛。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月平均气温约6.9度,七月平均气温26.1度;因峨眉山海拔较高而陡峭,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500米~2100米属暖温带气候;海拔2100米~2500米属中温带气候;海拔2500米以上属亚寒带气候。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约有半年时间为冰雪覆盖,一般是10月到次年的4月。
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汉时称陵阳山,南朝梁陈间称九子山,相传唐代诗仙李白游山后做歌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故易名九华山。唐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卓锡九华,修行75年,99岁圆寂,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九华山由此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明清时达到鼎盛。
九华山山势雄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九华山在鼎盛时期盛时有寺庙300余座,现在开放寺庙有93座,其中国家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座,佛像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化成寺、百岁宫、天台、凤凰松等。
菩提伽耶(即Bodh Gaya)位于印度巴特那(PATNA)城南约15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的悟道成佛处。已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也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訶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园(Lumbini)。悟道之处菩提迦耶(Bodh Gaya)、第一次五比丘讲说佛法的鹿野苑(Sarnath) 以及涅槃之地的拘尸那羅(Kushinagar)合称为四大圣地。 菩提伽耶(Bodh Gaya)是四大圣地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圣地,位于印度巴特那城南150千米处,由寺和塔组成。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此修行获得觉悟,故该地被佛教徒尊为朝拜圣地。
公元1810年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的精舍
菩提伽耶大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底一层四角竖有4个与大塔营式相同的小金字塔。大塔东门两旁辟有佛龛,立贴金佛像数座。其余三面为高2米的石栏杆,共60根,係公元前5-公元2世纪的作品,现藏于各地博物馆,只有复制品放在野外、塔西侧是著名的大菩提树,据说佛陀即在此树下得道成佛,故受到佛教徒敬仰,其枝也曾多次被折,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养,繁衍滋生。原树已在1870年被大风刮倒,现在的树据说是原树的「曾孙」。现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以指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围绕大塔还有百塔、牧女善生供奉乳糜和释迦牟尼影窟等遗址,以及各国僧侣在此修建的泰国寺、缅甸寺、斯里兰卡寺、日本寺、中国汉式和藏式等不同风格的寺院,展现了各国建筑艺术的风姿,是世界佛教建筑的苦学之地。
公元1780年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塔
菩提伽耶又称「摩訶菩提寺」,曾于11世纪时修缮,佛教在印度衰亡后,寺塔曾一度由印度教徒管理。20世纪初斯里兰卡僧人达磨波罗在印度复兴佛教,上诉法院要求收回佛教徒管理祖庭的权利,法院裁决由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共同管理。现摩訶菩提寺内供奉贴金佛像数等,常住喇嘛数十人,一些国内外佛教组织也在此设有分支机构。1970年建立的全印比丘僧伽大会总部也设于此。菩提伽耶是现今印度佛教圣地中保存较完整的遗迹之一。古代中国许多前往印度礼佛的僧人都曾到此停留,将当时的盛况载之于书,近代又在此发现五方北来的汉文碑刻,弥足珍贵。现在每年前往圣地礼佛的各国佛教界人土和旅遊者络绎不绝,已成为世界佛教徒向往的圣地和著名的宗教名胜,有着重要的影响。圣地附近还有著名的毗湿奴庙、湿婆庙等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和一些耆那教石窟等。
释迦牟尼当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觉悟,找到了解脱之道。然后在附近继续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他就开始传道了。
摩诃菩提寺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因而佛教圣地也是多得很,最为神圣的该是菩提伽耶。菩提伽耶位于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释迦牟尼当年云遊到此,在附近的森林裡苦修6年,使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攀树枝上岸,喝了牧羊女奉献的乳糜之后,便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他就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正道,成为佛陀。因而菩提伽耶是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昔日,释迦牟尼打坐静思的只是方寸之地,而如今已发展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最主要的建筑物是高约50米的摩诃菩提寺,形如金字塔,底层为边长各15米的四方形,上部逐渐收缩,顶部为圆柱状,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寺塔第一层四角有四个与主塔形制相仿,但规模较小的金字形塔及圆顶。寺东大门前有一石牌坊,大门两旁则为佛龛,龛内及寺内大殿供有贴金佛像。寺的其余三面有60余根高2米的石制围栏柱,分别建于公元前5世纪与公元前2世纪。现在的石围栏大多为复制品,真品已移至各博物馆陈列。据说,摩诃菩提寺原係阿育王创建,但后代屡加重建或扩建。寺西侧是著名的大菩提树,树下有一金刚座。相传释迦牟尼就是在这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成佛的。周围有中国汉地及西藏地区、日本、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佛教组织和僧人修建的寺院。附近有村女善生供奉乳糜遗址和释迦牟尼留影窟遗址。近代曾在此发现五方北宋前期的汉文碑刻,现存加尔各答博物馆。 此座巍巍壮观的寺庙最早应为公元前三世纪大兴佛法的阿育王所建。公元前一世纪的著名巴尔户特佛塔(Bharphut stupa)的石头栏柱上,就刻有此寺庙浮雕的外形,从浮雕的图案可以看出有金刚宝座及菩提树被栏楯柱所围绕。
菩提伽耶的金剛寶座塔
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寺庙建于公元二世纪,现在的佛塔则可能是五或七世纪时摩揭陀国王所建的原型。十二世纪回教徒入侵印度,菩提伽耶也难逃其破坏毁尽,直到十四世纪,缅甸国王又在此遗址上,出资重建,不多久这座寺庙又遭严重的洪水,随洪水而来的大量泥沙又将它埋在沙土中长达数百年。19世纪70年代,缅甸佛教徒与当时孟加拉国政府的协助下,终将摩诃菩提寺庙修复,寺庙的外貌在十九世纪时为英国考古调查队再次整修。从此这座雄伟大塔,得以重见天日。
目前摩诃菩提寺庙总高约五十二公尺,入口是在佛塔的东边,佛塔前有古老牌坊石柱,大约五世纪前后所建,石柱上有莲花纹和象征吉祥的动物卡里(Karli)和一些传说中的灵兽。佛塔入口有一块大木板,供信徒行大礼拜用。
佛塔四周有四个小石塔。西面入口壁面的两个小佛龛供着观音菩萨像。大殿整个由石头雕造,朝拜者一进佛殿,即可看到高台上的大佛呈降魔手印,原本是以青黑岩雕刻,它已经由西藏人貼了金,被披上一件橙黄色的大袍。
这个金字形的佛塔,是延续二世纪的佛塔造型而来。特征便是在佛塔顶部有层层循上渐小的伞盖。佛塔入口正面雕刻装饰着古代佛塔前门坊的造型。门坊柱上有雕刻狮子作狮吼状,代表着佛陀法音宣流,威震十方。平面坊中有圆形龛供奉着佛像。这圆形龛呈直线形的排列从底朝上而渐小,使佛塔在整体视觉效果颇具均衡的美感。佛塔四面的浮雕,是由马蹄形类似的拱门式样所组成。这图案是用来代表早期佛教的僧院。它是取材于早期佛教建筑的入门或石窟洞口的结构形状。
菩提伽耶寺內的佛像
壁龛下有俯莲式的莲瓣装饰,最下边的基台有呈对称的孔雀浮雕。孔雀代表着高贵与清净。每小壁龛间有小石柱分割其间。佛殿入口两侧塑有二尊非常优美的佛像,左侧一尊呈无畏印的佛像,佛像衣着薄如轻纱是特色之一,表现笈多王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大塔三面围绕的石栏楯,最早由阿育王所建,但后为孔雀王朝之后的巽伽王朝所重新建造。石栏楯的构造,其根结构有间柱、横栏柱和圆形板,是早期印度艺术史上的重要指标。这整个栏楯以西南面保存得最好,东北面则损坏很多。高度约八英尺高。栏楯柱上刻有各种不同的纹饰和传说中的灵兽,十足展现了浓厚的希腊风格纵梁柱部分雕刻着佛一生的事迹,当时并没有佛像的制作,就以象征的手法,以象表示诞生,法轮代表说法,佛塔表示涅盘。大部分古代原柱已被搬至附近的菩提伽耶博物馆陈列,目前仅保存四个古老原柱。其余的石栏楯是近代仿造的。
摩诃菩提寺外不远处,有20世纪初以来中国、日本、缅甸、斯里兰卡、泰国、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国、越南等国修建的二十多座佛庙。徜徉在这些佛庙群中,你会发现,佛教虽然源于印度,但传播于各国期间融合了各国的特色,不仅寺庙建筑風格不同,就是佛像也不尽相同,印度的佛像显得鼻子稍大,面部显长,有威严之气;中国、日本的佛像则是鼻子显小,脸盘圆润,温和了许多;泰国则是四面佛。中国的佛庙是典型的汉式建筑,叫「中华大觉寺」,虽然规模不大,但弥漫着十足的“中国味”,中国人见了倍感亲切。
菩提伽耶东边就是尼连禅河,但今日的尼连禅河大部分已经干涸,只有少许地方能看到浅滩流水。但从三四十米宽的河床可以推知,昔日的尼连禅河可是碧波荡漾,气势不凡。穿过尼连禅河的河床继续前行,过一个小村就来到了释迦牟尼当年接受牧羊女乳糜的地方,现设立了一个泥庙,有牧羊女的塑像。如果不是这个牧羊女的供養,佛陀有可能无力走到菩提树下,佛教也就不会流传至今,牧羊女的确是功不可没。离小泥庙几公里以外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山洞,佛陀曾在那里打坐,洞内现在也是香烟缭绕,成为佛家圣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与佛陀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是佛陀成佛得道的地方。摩诃菩提寺最早是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历史可以追溯道公元5世纪到6世纪。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大菩提寺背后即是著名的菩提树。树下有金刚座。这棵树并非是原来的那棵菩提树,是从斯里兰卡阿努拉德普勒的圣菩提树上取的枝条插种而成。不过那棵树却是原树的枝条插种而成。
鹿野苑(即 Sarnath,另曾名为 Mrigada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aranasi)以北约10公里处,在这里释迦牟尼第一次教授佛法,佛教的僧伽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Mrigadava 意为鹿园;Isipatana 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arnath 源自 Saranganath,意为鹿王。在一个佛教典故中,菩萨化现为鹿王,为了保护鹿群,将自己献给了国王,而国王也因此感动,而建立了公园,以保护鹿群。该公园目前仍存在。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五位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2],是为佛教僧宝成就,佛、法、僧三寶至此圓滿集結成就。[3]在接下来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牟拉甘陀库底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
五比丘礼敬表征佛法的法轮
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唐朝高僧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见证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
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但在鹿野苑也发现了黑汝嘎(Heruka)与度母(Tara)的古迹,这说明佛教的金刚乘在此地也有过传播。
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
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鹿野苑有这样的记载:
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法轮处。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upa)[4]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5],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牟拉甘陀库底精舍的废墟中标有佛陀在头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这东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ulagandhakuti Vihara),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再后则是鹿园,仍有鹿群在那里生活。
答枚克佛塔
阿育王石柱以前虽然被破坏过,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来的柱高达10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目前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该馆建于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乔堪祇塔,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原为覆缽型型,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尔帝国时(16世纪)所建。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a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折枝移植而来。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目前的佛寺还有:
缅甸法轮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国佛寺,负责一部分旅游接待工作;
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和达赖剌嘛的倡议下于1967年兴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是一所佛学院;
还有中华佛寺,以及泰国、日本的佛寺等。
舍衛國 在佛陀時代,廣大的恆河平原上有大約十六個大小不同的國家,維持著政軍上微妙的平衡,其中,位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憍薩羅國(Kosala)和恆河南岸的摩揭陀國(Magadha),隔著滔滔大水相互競爭對峙著。 由於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Sravasti)正好位於三條重要商道會合之處(其中一條通往王舍城),此一地理位置的優勢,令舍衛城成為西元前六世紀時,繁榮的商業中心與貿易集散地,城內商賈雲集、富豪輩出,而經濟的發達也導致宗教興盛,百家爭鳴,不僅外道團體在此非常活躍、婆羅門教更以此地為研習「吠陀」思想的重要聚點。 然而,這個城市之所以會在歷史舞台上佔有一席地位,卻不是因為它的強盛富有,而是由於世間的導師— 佛陀,對憍薩羅國(Kosala)的國王與臣民百姓,投注了非常多的教化心力的原故,在城郊著名的祗樹給孤獨園中, 佛陀渡過了24個雨季安居。
犍陀俱提精舍
「犍陀俱提」的意思是:專指世尊所居住的房舍,一般又稱為「香室」,也稱為「佛殿」。 犍陀俱提精舍是園中另一座重要的遺跡,一般認為這是衹園精舍的故址,以及 佛陀最早說法淨居之所,但它真正出名的原因是;根據北傳佛教的說法,這裡是 佛陀說「阿彌陀經」的地方,因此,經常會有大乘佛教徒在這裡舉行各項紀念儀式。
祗樹給孤獨園
(Jetavana Vihara)的興建緣起,傳說是這樣的: 大約在西元前六世紀時,舍衛城裡有一位家財萬貫卻仁慈悲憫的長者,名叫「須達多」(Sudatta),由於他樂善好施,經常濟助貧苦的窮困人民,因此大家都稱他為「給孤獨長者」(Anathapindik),意思就是「無可比擬的佈施者」。有一次,他前往王舍城作買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巧遇到正居住於寒林丘塚間的 世尊。 「...給孤獨長者遙見佛已,即至其前,以俗人禮法,恭敬問訊:『云何世尊,安穩臥不?』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婆羅門涅槃,是則常安樂,愛欲所不染,解脫永無餘。 斷一切希望,調伏心熾然,心得寂止息,止息安穩眠。』 爾時,世尊將給孤獨長者往入房中,就座而坐,端身繫念。爾時,世尊為其說法、示教、照喜已。世尊說諸法無常,宜佈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給孤獨長者聞法已,見法、得法、入法、解法,度諸疑、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心得無畏。」 聽了 佛陀說法的給孤獨長者,當下就皈依了三寶,成為一名虔誠的在家居士,並告訴 世尊他將終生虔敬供養僧團—包括衣被、飲食、房舍、床臥、隨病湯藥等一切所須,希望 世尊能到舍衛城淨住說法,讓舍衛城的人民也能學習解脫的聖道。 佛陀默然地接受了這位仁善長者的請求。 給孤獨長者回到舍衛城後,立刻開始積極地物色合適的土地,以便建造精舍恭請 佛陀前來淨住。此時,舍衛城南端一座美麗的花園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是屬於當時舍衛城王子「祗陀」(Jeta)所有的「祗陀洹花園」,於是給孤獨長者直接地向王子表明想要購買花園的心意。 然而王子相當喜愛這座林園,又不想明白地拒絕這位仁厚的善良長者,就故意刁難道:「要買祗陀洹園可以,但價碼是舖滿整座花園的金幣。」王子打的主意是;”任您再富有,也無法弄出那麼多的金幣來舖滿我的花園吧!到時不必我開口,您就會自動打退堂鼓了!”然而,虔敬的給孤獨長者並未因此退縮。 他打開家中的金庫,變賣所有值錢的物品並換成金幣,一塊一塊的舖在花園之中,最後;還差一小塊空地未能舖滿,但金幣已用盡了。此時,祗陀王子來到花園中,告訴長者:「既然這塊土地和旁邊的樹木都未被舖上金幣,那麼它們仍然是屬於我的。不過,看到您如此誠心盡力,使我深深感動,這件事也算我一份,就用我的樹木在這塊空地上蓋一座精舍,獻給那智者吧!」
就這樣,由祗陀王子捐樹、給孤獨長者獻地所造就的這座林園精舍,就普遍被稱為「祗樹給孤獨園」(Jetavana Vihara)。
阿難菩提樹
故事來自於錫蘭的古老典籍:在佛陀仍住世傳法的時代,曾經制訂僧團的生活軌範,規定出家的比丘們一年之中只有三個月的雨季安居期,可以住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其他時間都必須到各地托缽行腳。也就是說,即使 佛陀經常在祇園精舍結夏安居三個月,然而,其他的時候 世尊仍是遊化於印度各處、居無定所。於是,在下一個雨季來臨前,舍衛城內的佛弟子們就必須忍受九個月的思念世尊之苦。
這一年,眼看著雨季又快要結束了, 世尊又即將離開祗園精舍。依依不捨的舍衛城民們,在一次機會中拜託阿難向 佛陀請求;希望能在祇園精舍內留下一件紀念物品,以便 世尊與弟子們遊化他鄉時,人們可以睹物思人,同時也能有表示禮敬的對象。為了滿足世人人性上的依賴與渴求, 佛陀答應了阿難之請,於是眾人便商請以神通著名的目犍連尊者,運用神足到菩提道場的菩提樹上取下一株枝苗回來。
樹枝取回來後,大家一致希望能由當時的國王波斯匿(Prasenajit)親手種植,但是國王婉謝了這項殊榮,於是給孤獨長者被選為最具有資格的植樹人,並選在一次盛大的典禮中,將菩提樹種植在衹樹給孤獨園內。從此以後,每當 佛陀不在舍衛城內時,人民就將這棵菩提樹視為 佛陀的親身,而向其禮敬與供養,而為了感謝阿難的傳達之情,舍衛城民就將此樹命名為阿難菩提樹。
王舍城(Rajgir)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为释迦牟尼修行的地方。王舍城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耆那教圣地。
王舍城从前是摩揭陀国的国都。王舍城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焚毁后,国王阿阇世(Ajatsatru 未生怨王)新建了的豪华的宫殿,所以意译为王舍城(house of the king)。后来阿阇世迁都波咤厘城(Pataliputra)后,王舍城逐渐荒废。现在只是一个小城。王舍城位于位于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古代佛教著名寺院那烂陀寺南面10公里处,距离菩提伽耶(释迦牟尼成道处)46公里。旧城四周有山,佛经称为“灵山”。
在王舍城佛塔日本僧人
又称“迦兰陀竹园”(Venuvana)。位于新旧王舍城之间,相传是迦兰陀长者皈依佛陀后献出的竹园。释迦牟尼在世时,特比是在冬天,曾长期在此居住。
城东74米处是灵鹫山(Griddhkuta), 释迦牟尼曾在此宣讲佛法。讲述的经中,包括著名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们曾在此举行第一次结集。
城西山上有温泉。释迦牟尼生前在山上以温泉洗浴。据说温泉内有能治疗皮肤病的矿物质。
毗舍離(Vaishali),又譯為毘舍離、吠舍離,意為廣嚴,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為釋迦牟尼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佛陀在此城滅度。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就是居住在這個地方。
在佛陀滅度後百年,在此城中,耶舍比丘召集了七百名上座部長老,進行了第二次經典結集(又稱七百集結、毗舍離集結),造成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開始了佛教部派佛教時期。
拘尸那罗(Kushinagar),位于现今印度卡西亚(Kasia)村,相传释迦牟尼在间此涅槃。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释迦摩尼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来到拘尸那罗。一天突然患病,研究认为有可能是吃了“栴檀树菌茸”(猪肉),结果食物中毒[1]。他意识到病情的严重,于是传来弟子们,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这一夜有位120岁的老人名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是释迦摩尼住世最后弟子。然后让弟子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之间打起一个卧床,侧卧在上,佛安慰道:“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语毕,安详的离开了世间。双树惨然变白。
卧佛殿(Mahaparinirvana Temple)又称为大涅槃堂或大涅槃寺,是一座白灰、四周开了小窗户的圆筒状建筑。内有一尊六尺长的黑色石质但是全身贴金的卧佛。
蓝毗尼园(即Lumbini),又译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位于尼泊尔境内的蒂莱(Terai)小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边境上,距加德满都280公里。公元前623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因此成为佛教四大圣地之一。1997年被入选世界遗产。
《法显传》称蓝毗尼为“论民国”,玄奘《大唐西域记》称“腊伐尼林”。1896年印度考古学家穆吉克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蓝毗尼园挖掘出一根阿育王石柱,高约6米,直径45厘米。上面铭刻着阿育王的亲笔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亲自来地朝拜,因为这里是释迦牟尼佛诞生之地。一块石上刻着一个形像,并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蓝毗尼村成为宗教的免税地,只须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为税赋。”635年,玄奘在兰毗尼还亲见阿育王石柱。1968年尼泊尔政府对兰毗尼进行复原工程,中国政府在兰毗尼建造两座佛寺。
曲女城(Kannauj):释迦牟尼自忉利天臨降處
我毛去过!!~~唉~~~
塔院寺········呵呵 希望能我有机会去啊 ······
善哉& &&&善哉
呵呵,将来....
不是说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是七狼山吗?怎么又变成鸡足山了?
有机会去 看看
真美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到处走走,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大慈大悲。。。
遗世万年,苦坠红尘;历劫百世,无念无心;唯愿此生,魂归灵隐;斯人已逝,唯灵永存。
灵隐岛,带你体验一场穿越梦境的旅行
包含,,,等,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大革命圣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