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剑经剑道独尊好不好看看?

等待验证会员激活方法:请添加小鱼投诉&客服QQ或微信号
查看: 2483|回复: 12
探寻南少林
探寻南少林
世传天下十少林,据林厚省《少林秘传武功与点穴》一书记载:“自隋唐之际创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分院,后称为南少林。元代福禅师振兴少林,在蒙古和林、河北蓟县盘山,长安、太原、洛阳分别建了五座少林寺。加上福建九连山、山东九顶莲花山、台湾八番社、四川娥眉山共十座少林寺。”十少林中,创建于北魏年间的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无疑应当是“天下十少林”的祖庭。嵩山少林寺自创建以来,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在有些年代也曾遭遇过官府的打压,遭受过兵燹之灾,但寺院的主要建筑、文物古迹大体都还保存完好,而且代代延续,流传有绪。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少林寺》风行以来,嵩山少林寺更是名满天下。而其他地方的少林寺却只闻其名,难觅其踪影。
尤其是屡见于传奇小说和南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康熙火烧福建南少林,被港台影视搬上荧屏之后,福建南少林成了武术史家和武术爱好者关注的热点。那么,福建到底有没有南少林?南少林到底在哪里?
传说中的康熙火烧福建少林寺,虽然不见于正史,这也是后人存疑而不敢妄下结论的原因,但是以历史发展的逻辑推论,却是可以成立的。清入关灭明,明朝廷南迁,是谓南明,虽然最终南明小朝廷也被清军剿灭,但反清复明的火种却一下延续下来了,而且各种反清复明的势力主要就存在于南方各省尤其是福建。据各种稗官野史所载,郑成功、洪门、天地会、红花会、小刀会等各种反清复明的组织都与南少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让清廷最终下决心剿灭南少林,甚至来个彻底地清除南少林,然后动用官方的宣传机构,让南少林来个人间蒸发,不留下丝毫痕迹。这样的推断,虽说只是猜想,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清廷篡改前朝的历史典籍是有先例的,譬如现代许多人迷信《四库全书》,殊不知乾隆时期编《四库全书》,表面上看似为中华文化存案,实际上烧毁大半,删改无数。烧毁或删改的标准自然是凡不利于清廷的文字一律或删或改,无法删改的,那就彻底烧毁。南少林之不见于官修的正史,也不见于地方史志,自然在情理之中。地方志貌似具备民间面目,其实也还是官修的。然而,我们知道,官修的正史未必是信史,民间的野史、口口相传的传说也未必就不可信。因此,虽然清史及各地方志都没有有关南少林的记载,但这并不能作为确证没有南少林的依据。我们可以说,南少林还是可能存在的。
既然南少林是可能存在的,那么,南少林到底在哪里?
南少林既然不见载于正史,而各种稗官野史的记载也是众说纷纭,流传的过程中有时还免不了故意神化,也免不了错讹,这更让南少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扑朔迷离,难窥其真面目。
据当代人的考古发掘和披检考证,目前有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存在南少林寺。
一.莆田林山林泉院
上世纪八十年后期,莆田县体委会同福建省考古队考察西天尾镇林山村原林泉院遗址,发现了大量文物,从而确认林山林泉院即为南少林寺。
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比莆田置县还早11年,较之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公元495年)的嵩山少林寺晚61年。
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文物古迹中,较为有力的证据是:
1.石槽。据林山村民介绍,解放前当地尚存石槽数十口,而考古队在考察中发现了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其中一口石槽的边沿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的字样,“僧兵”一词在历史上为少林寺所专有,只有少林寺才被允许拥有“僧兵”这一武装组织。另一口石槽的边沿则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的字样,多数人解读为是僧兵练武不可避免会磕碰跌撞而受伤,这口石槽的用途应当是用来装疗伤汤药,供僧兵疗伤用的。而熟悉南少林武术的人应该知道,南少林硬气功中铁砂掌的练法,除了现在多数人熟知的指插掌拍炒热的铁砂外,其实还有秘法,这秘法就是还要配以用药。当指插掌拍铁砂至指掌发热时,如打铁碎火一般将指掌浸在药水中,要以浸入药水能升腾起蒸汽水雾为度。如此,既可以消肿,也可以达到锻炼筋骨和增长功力的目的。这口刻有“诸罗汉浴煎茶散”的石槽长192厘米,宽71.5厘米,高49厘米,内深35厘米,如此容量的药水,可以推想当时练武的武僧大概不会少。这两口石槽上的铭文,既可以看出此寺有僧兵,还可以看出僧兵练武的风气极盛。
2.红花亭和万云龙将军庙。距林泉院遗址约500米处尚存一座红花亭,建于南明隆武二年,也即清顺治三年(公元1649年),清嘉庆年间重修。神案之前有石砌的莲花图案,亭柱上刻有“万物总归三尺剑,五云时现七星旗”的楹联。“三尺剑”、“七星旗”这样的字句通常是不会出现在佛寺的楹柱墙壁间的,其中是否蕴含着一些被堙没的历史信息?据传说,清初有反清义士万云龙投福建少林寺,削发为僧,法号达宗。他创立佛教洪门,发展洪门弟子,鼓吹反清复明。至康熙年间清廷火烧南少林寺,寺僧大多被烧死或杀死,侥幸通过暗道机关而突出重围的仅有五人:蔡德宗、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这五人后来组织天地会,发誓为死难的僧众报仇,后被尊为五祖。而红花亭则是天地会聚会议事之所,在天地会中拥有至高无尚的地位。林山村不仅尚存红花亭,至今仍存有万云龙将军庙,内供万云龙神像。楹联冠首的“万”字是否暗指洪门始祖万云龙?楹联中对句之首的“五云”是否隐喻五祖?对联内容是否概括了南少林反清复明的历史:万云龙提三尺剑聚合反清义士、洪门弟子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虽遭清廷剿灭,少林寺被夷为平地,失去根据地的洪门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通过五祖高举义旗又不断传布。
3.梅花桩与童子墩。考古队还在一块稻田中挖掘出数根梅花桩,直径约为15至20厘米不等。据当地村民说,这块稻田所在地原为熬池。可以设想,这些梅花桩应该是立于水中而露出水面,这似乎又与别处练武用的立于地面之上的梅花桩不同。另外还发掘出一些练功的石锁、古兵器等。
4.练功埕等地名。环绕林泉院四周还保留这样一些地名或村名:功练埕(即练功埕)、姑嫂营、南营、后营、尾营、将军庙、旗杆坪等,这些名称似与僧兵习武或洪门反清复明的军事活动有关。
5.300平方米火烧的寺基。从现今考古发掘来看,全院占地约2万平方米,寺基约1000平方米,约有300平方米有明显的火烧痕迹。这是否就是康熙的那把火烧的?另外,规模如此宏大的寺院丛林,却在清代的地方志上没有一星半点的记载,实在是事出蹊跷,不能不启人疑窦。
6.地道。考古队还发现一处石砌地道,长数十丈,以山石砌壁,石板盖顶,坚固异常,因地面上浮泥淤塞,尚不能查实地道的高度,地道里有机关设施。想当初,火烧少林寺时,五祖是否就是借此地道而脱身的?
7.九华山。据各种史籍所载,南少林寺出“福建莆田县九莲山”或“福建莆田九连山”,今天的莆田市并无一个叫“九莲山”或“九连山”的地名或山名。林泉院地处九华山脉中段,乾隆时期的《莆田县志》载:“九华山,此北部第一支,为城中后屏山也。在城北五里,由兴化县崇仁里诸山发脉而来,至延寿溪止。九峰攒簇如莲花,故名。”“九华山”之“华”字,本义就是花,既然可以因其“九峰攒簇如莲花”而略称为“九华(花)山”,是否也可以略称为“九莲山”?或者直接推断为乾隆之前可能称“九莲山”?
莆田林山林泉院就是南少林寺这一结论,虽然得到官方的确认,但也并非没有反对意见。质疑者普遍认为认定林泉院为南少林寺最大的硬伤是,林泉院考古发掘的文物资料虽多,却找不到直接与少林寺相关的铁证。石槽上“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的字样,因历史久远早已风化模糊,有的学者就解读为“当院僧其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如此,则这口石槽是法名叫其永、其佳、其合的三位和尚捐造的,而不是永其、佳其两位僧兵一起捐造的。同时历史上僧兵并不为少林寺所专有,因此就算林泉院存在过僧兵,也不能证明它就是少林寺。
其实,在确认莆田西天尾林山林泉院为南少林寺之前,许多有心之士根据传说及典籍所载的南少林寺出“福建莆田县”这一说法,就已经开始查找南少林遗址所在。人们发现从莆田江口镇的石狮村沿萩芦溪溯流而上,经院里村,直至萩芦镇的梅洋村,这一带自然风光秀丽,古寺林立,约有二三十座寺院。这些寺院多多少少都能找出一些与少林寺或反清复明有关的依据。
如位于江口镇石狮村的西来禅寺,创建于五代天祐年间(公元905—907年),原名麒麟山来音寺,至宋祥符年间圮为平地。清初游僧云岳和尚云游至此,见地势巍峨,山水清幽,即发愿募建,改麒麟山为嵩山,内供达摩祖师神主石碑曰“西天东土宏宗阐教祖师”,因达摩自印度西来,改来音寺为西来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学者罗炤先生在福建考察南少林寺遗存情况后,发表《莆田嵩山少林寺考察记》一文,文中表达了这样的疑问:“江口西来寺原称麒麟山,从来不称嵩山,为什么建寺于北宋年间的西来寺在顺治十年云岳和尚重修此寺时命名为‘嵩山西来寺’?云岳和尚来自何处?现在尚未发现有关史料,希望有心人深入寻找。”
又如萩芦镇梅洋村的兴隆寺,创建于清朝初年。据当地传说,明亡后有三十六位反清复明的将军,削发为僧,为躲避清兵围剿,退至山区腹地,在梅洋村后垄附近驻扎。后因人告密,被清兵追杀,围困于山坳之中。三十六位义士不想受辱而死,最终刎颈自杀。当地村民嘉其德义,收其骸骨,葬于梅洋山寨旁,因不知这三十六位义士的姓名,仅知其中有两位姓佘、姓施,因立墓碑曰:“三十六位佘施将军之墓”,当地村民也称之为“无名和尚墓”。后来又在墓旁建兴隆寺以纪念三十六位将军,寺的正殿中祀奉三保法相,而左右两旁则分祀这三十六位将军。据说,每当风雨交加之夜,村民还能隐隐听到厮杀之声。
认为南少林在莆田,最有力的证据是各种典籍记载。
1.清末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即河南,而福建自古称闽,区分为八闽,闽中是指从福州、福清、莆田、仙游、泉州这一带,而莆田是闽中的中心点。
2.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抄•天地会》载:“谓在福建福州府莆田县九连山中之少林寺,地至幽邃,人迹罕至,伽蓝堂有塔耸峙林间,规模极庄严,相传为达摩尊神所创建。寺僧诵经之暇,恒究心于军略武艺焉。”
3.陶成章《洪门历史》记载:“五福易服潜抵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少林寺本在河南登封县少室山,福建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之支寺。”陶成章是清末民初革命家,反清义士,光复会创始人,曾两次进京刺杀慈禧太后而未果。清末革命者与各地帮会联系密切,如孙中山、陶成章自身就曾加入洪门致公堂。陶成章熟悉洪门历史,他所记载的“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和“福建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之支寺”不会是空穴来风,应该是渊源有自。
4.日本•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则称“少林寺在福州府浦田县九连山”。福建无没有“浦田县”,因而后人推断“浦田”应当是“莆田”的误传。平山周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同志,他曾深入中国社会底层,调查研究中国各帮会的渊源流传、组织结构和主要历史事件。
5.邓子琴《中国风俗史》记载:“天地会始于福州府莆田县九莲山之少林寺,寺中有郑君达者,随康熙征西Zang有功,不受职。陈文耀、张近秋等,潜而火焚寺,生存者五僧,号前五祖。五僧后斩张近秋,近秋士兵反追,有五人救之,号后五祖。是时,有陈近南者,因而创教,其宗旨不外‘反清复明’。相传彼等与官军作战多次,其后失败,遂散党徒于四方,暗图恢复。三合会亦即天地会。”(郑君达,康熙十三年进士,祖籍西天尾,官至游击参将)
6.《河北北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印的《近代中国帮会内幕》一书多处提及“莆田九连山少林寺”与郑成功反清复明的联系:“为了发展大陆上的反清秘密组织,郑成功派原洪英旧部蔡德忠等五人化装至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为僧。此五人在洪门尊称‘前五祖’世传洪门的祖师是和尚。”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三合会成立,三合会或称天地会,或称三点会。支派有清水会、匕首(小刀)会、双刀会等名目。相传创始人是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和尚(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僧)蔡忠德、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称为前五祖,湖广义士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继续入会,称为后五祖。入会誓词有:‘如天之长,如地之久,历千万年,必复(报)此仇。’所以又名天地会。……会众自称洪门(隐洪武字及朱姓),共同宗旨是反清复明。各人默诵诗句道:‘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各地设立支部名称多用水旁字,如江彪部、洪麝部等,所以又名三点会。会内组织设公所,公所第一头目称总理,大元帅或大哥,第二头目称香主或二哥,第三头目……”
8.周谷城《中国通史•东南汉族的反抗》载:“汉人的民族意识,自满族统治中国以后,便日益强烈起来。中上社会层的民族意识,凝聚于各种文社,略如前述职;中下社会层的民族意识,则凝聚于一种会党。文社以诗文为结集同志的手段,会党则以迷信为结集同志的手段,其反抗满族,则两者完全相同。且两者活动的地方,多半都在东南各省,东南各省实为汉族反抗满族的根据地。……会党反满最烈的,当推天地会或三合会等。(一)天地会的组成,实含一段近乎迷信的故事。据说康熙时,福建福州府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中有勇武绝伦的寺僧百余人,为满人建了找击藏人之功,其势甚盛;满清疑忌,将寺焚毁,将僧杀戮。这么一来,寺僧中之幸存者,乃互相团结,密谋扩大势力,誓复遭受焚烧杀戮之仇。在此复仇运动之中,有家居湖广之陈近南,正欲创设会党,乃利用僧众仇恨心理,广为结纳。积时既久,群众愈多,势力愈大。陈曾为学士,是有知识的人,乃把反清复明的宗旨,假迷信的方法,灌入僧众的脑中,并物色一姓朱的少年名洪竹者,认为系明思宗之孙,以为号召群众的首脑,并组成所谓洪家大会。……顾是时,廷臣有陈文耀、张近秋者,怀叛志;以僧军武勇,惮不敢发,谋除之。百计谮于帝……乘夜引(兵)至寺,埋大药,复积柴草,引以松香,燃之……时生存者五僧,曰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即所谓前五祖者也。”
9.吕思勉《中国通史•汉族的光复运动》载:“天地会亦称三合会,有人说就是三点会,南方的清水、匕首、双刀等会,皆其支派。据他们的传说:福建莆田县九连山中,有一个少林寺。僧徒都有武艺。曾为清征服西鲁国。后为奸臣所谗,清主派兵去把他们剿灭。四面密布火种,缘夜举火,想把他们尽行烧死。有一位神道,唤做达尊,使其使者朱开、朱光,把18个和尚引导出来。这18个和尚,且战且走,13个战死了。剩下来的5个,就是所谓前五祖。又得五勇士和后五祖为辅,矢志反清复明。他们自称为洪家。把洪字拆开来则是三八二十一,他们亦即用为符号。洪字大约是用的明太祖开国的年号洪武;或者洪与红同音,红与朱同色,寓的明朝国姓的意思,亦未可知。”
吃太饱写这么多
10.台湾的历史学家李方晨《中国近代史•反清复明组织的地下活动》记载:“吴三桂起兵反清期间,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僧,入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出家。有蔡德忠、方长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组织天地会,称为前五祖。湖广义士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后参加天地会,称为后五祖。取‘父为天,母为地’之意,故称天地会。”
11.莆仙戏古剧本有《火烧少林寺》,讲述的是莆田少林寺收罗反清复明义士,准备举事,因叛徒告密,遭到清廷镇压,火烧少林寺,高僧安海精通“少林缩骨法”,缩小身躯,突出重围,隐居民间,传授少林拳艺的故事。
12.1990年,莆田的文史学者北上河南嵩山少林寺寻求旁证,据当时的住持德禅大和尚等人介绍,在清代之前,北少林寺里关于南少林的记载有不少,但在康熙之后,由于朝廷害怕少林寺参与反清复明活动,在血腥镇压南少林的同时,也对北少林寺发出解散僧兵、不准练武、不准与南少林有任何往来等敕令,而且焚毁了有关的碑碣文字。德禅确信,继禅宗祖庭之后,创建最早的就是福建莆田九莲山的南少林。据他说,这是他的师爷贞俊和尚告诉他的。看来,北少林祖庭并非没有有关莆田南少林这一支寺的记录资料,只有遭到官府的焚毁、封锁。尽管如此,通过口耳相授,莆田存在南少林这一历史真相仍然得以保存下来。
诸多记载都提及“莆田九连山”或“莆田九莲山”,但今天的莆田市,并无哪一座山叫九连山或九莲山,有人就据此否定这些记载的真实性,进而否定莆田南少林的存在。如民国时期体育史专家唐豪就持此观点。但地名或山名的变更在历史上是常有的事,这种否定显然是苍白无力的。
历史事件的考证,最主要的依据是:一要有文献记载,二要有出土文物的佐证,三是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莆田九连山(或九莲山)存在少林寺,在这些文献记载中言之凿凿,虽然最早都是来自民间的口头传说,而且最早的典籍记载也只能追溯到清末,但现当代的严肃史家如范文澜、周谷城、吕思勉以及来自台湾的史学家李方晨都采信了这些民间传说,相信这些传说并非空穴相风。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就算林泉院不是南少林寺,那么真正的南少林寺是否正隐没在莆田别一处的荒山野岭之中等待后人去探寻呢?
二.泉州镇国东禅寺
泉州少林寺,原名镇国东禅寺,建于唐代乾符(公元874—879)年间,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寺院规模庞大,共有十三进之深。
1.最早认定泉州存在少林寺的是民国时期的体育史家唐豪,他的依据主要就是《少林拳术秘诀》中记载:“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他认为闽中即是泉州。
2.清代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东禅寺住持幻空和尚曾经手书“少林古迹”山门匾额,稍后又出现过一方“钦赐东禅少林寺”的供案。
3.明代泉州人俞大猷,既是抗倭英雄,也是武术大家,著有《剑经》一书。俞大猷于明嘉靖辛酉年(公元1561年)受命南征时,途经河南顺道访嵩山少林寺,观看了少林寺武僧演练棍术,大失所望,认为“传久而讹,真诀皆失。”后来少林寺派宗擎、普从两位武僧随俞大猷南下征战,俞大猷教以正宗少林棍法,历经三载,二僧返北少林,传与寺僧。此事见载于嵩山少林寺《新建十方禅院碑》和俞大猷的《正气堂集》。俞大猷回传少林棍法与北少林,这说明,少林棍法真传在泉州。
4.泉州武风鼎盛,南少林各大拳种在泉州颇为流行。福建民间称武术为“拳头”,演练武术为“打拳头”,会武术的人称为“拳头师傅”,泉州人将“拳头、烧酒、曲(南音)”列为日常消遣的三件事,可见南少林武术已经深入到泉州人的生活习俗之中。
5.民国时唐豪《少林拳术秘诀考证》:“泉州少林,最早见于稗官《万年青》。”《万年青》是一部古代侠义小说,书中有“白眉道人奉旨大破少林寺”的情节。
6.当地一部家族谱牒《清源金氏族谱》中附录了一篇《丽史》:“城中士有伊生楚玉者,甫弱冠,读书少林寺。”意思是泉州城中有一个读书人名伊楚玉,年纪才20岁,借居少林寺读书。而《丽史》是一篇表现才人佳人的言情小说。
7.记载最为详细的当属《西山杂志》。《西山杂志》是晋江蔡永蒹在清代嘉庆年间撰写的手抄本,书中清楚不过地记述了一些反清言论,如:“此即乾隆之比王仁则更残忍,泉州少林寺从兹无复敢修者。”“少林派之反元反清,可见其闽僧忠于民苦矣。”因而此书并没有付梓刊行,仅存手抄本,而且凡十二卷仅剩其半。就是这仅存的六卷《西山杂志》,多达九处提及“少林寺”,尤其是其中一篇《少林寺》详尽地记述了泉州少林寺的起源和寺院规模:“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清源山在今泉州城北郊。书中还多处援引先贤对泉州少林寺的论述,如唐代许稷《闽中记》:“天坛傍少林寺,智空禅师拜会王太守,立于天坛。……”天坛位于今泉州城东岳行宫旁,遗址尚存。另外还有北宋时期的《鲁东诗集》,其中一首曰:“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王藩即唐末五代的王审知,说明南少林寺武僧不仅反元反清,还曾反过叛唐而依附后梁的王审知。
确认泉州东禅寺为南少林寺,同样广受质疑。最早确认泉州有少林寺的唐豪所依据的《万年青》只是一部侠义小说,以小说家言来论证历史史实是否可取?而今人所依据的《丽史》也是一篇小说,而且一篇表现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说附丽于一部族谱之后,本身就事出可疑。按理说,最可信是《西山杂志》,但其所载也有可疑之处,如书中说北少林寺派救过唐王李世民的十三棍僧中的智空和尚南下闽中建少林寺,文中称十三倱僧为“十三空”,而十三棍僧并非都是空字辈,而且并无一个叫智空的武僧。这是否也是小说家言?东禅寺在晚清时期虽然出现过一块“少林古迹”的牌匾,但并无直接记载“少林寺”的字样,同样难以服众。泉州或许有过少林寺,就如同莆田林泉院未必就是少林寺一样,泉州东禅寺也未必就是少林寺。
三.福清肖林村少林院
1993年福建省与福州市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福清市东张镇肖林村少林寺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已毁的少林寺遗址面积约6400平方米,墙基有四层较清晰的重叠,表明寺院在历史上曾经进行过多次的重建,初步可以推断该寺院建造年间当是唐代贞观年间。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资料强有力地证明了肖林村少林寺的存在:
1.福清少林寺遗址在今福清市东张镇肖林村弥勒山南坡,寺院依山而建,有八座层次分明的平坦地台,第二殿右侧有马厩、练功场、少林寺僧人墓葬等遗迹。
2.寺院遗址前约400米处有一座石板桥,桥上一块条石上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造下洋石桥一间”的字样。
3.一口大石盂,高60厘米,盂面直径85厘米,盂内深32厘米,盂口边沿刻有“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大观四年十二月题”的铭文。可以看出,这是少林寺当家和尚月休于宋代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为已故的母亲及自身捐舍之物。
4.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文物,其中最突出的是20余件瓷器上存有墨写的“少林”、“少林院用”、“少林天王”、“少林会司”等字样。
而一些典籍史料也清楚地记载了福清少林寺的存在:
1.宋代淳熙年间梁克家《三山志•福清县•寺观》载:“东林院,在新宁里。……少林院,同里。”
2.明代弘治年间黄仲照《八闽通志•福清县•寺观》:“方乐寺、东林寺、后塘寺、龙溪寺、招福寺、龙居寺、少林寺、大仵寺,上八寺在新宁里。”
3.明代正德年间叶溥、张孟敬《福州府志•福清县•寺观》也清楚标记“少林寺”的存在。
4.清代乾隆年间钦定的《四库全书》史部也在福清县“寺观”条目中也有“东林院、新宁里。……少林寺,同里”的记载。
这些史料都指明少林寺在福清县新宁里。新宁里在今福清市西北部山区,古属福清县长东乡,民国初年长东乡改称东张镇,新宁里改称里坪乡,并划归东张镇管辖。肖林村正处旧建制中的新宁里。
5.南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第159卷有一篇题为《诚少林日九座》的墓志铭:“余有方外之友二人也:曰德诚者,福清人,姓郑;曰祖日者,闽县人,姓郑。诚得法于铁鞭韶师,尝住邑之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辙(辄)弃去;坐草庵、翁波庵各三载,又弃去;入浙,憩净普(慈)草堂者六年,以宝佑甲寅夏朔日示寂,俗寿五十二,僧腊三十七。”从这篇铭文可以看出,德诚和尚,俗姓郑,福清人,是刘克庄的朋友,曾经从师于铁鞭韶师,住锡于本地的嵩山少林寺。这一记载不仅说明本地有少林寺,而且还出现了“嵩山”这一山名。
6.流传于福清民间的《请神薄•地头神簿》上有这样的记载:“功烦五殿符官使者,口含茗香专拜请,拜请本府、县城隍主者……少林寺伽蓝、土地、库司大王……少林尾陈禁忌师公……同降花筵。”“伽蓝”虽为佛教寺院的通称,也可以用来称呼寺院的守护神即伽蓝神。《请神簿》是师公(福莆仙一带对在家道士的一种称呼)在禳祷祈福仪式上用以请神的“花名册”。“少林寺伽蓝”出现在《地头神簿》上,说明他是本地的神灵,不会是别处的,更不可能是万里之遥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神灵了。
7.肖林村代代相传本地有少林寺的存在,而且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祖庭派和尚到南方寻找与嵩山相似之地建立分院。这虽然只是口碑资料,但在今少林寺遗址后面,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名五老峰,而河南嵩山有五乳峰,是否可能是发音相似的讹变?而这座五老峰在肖林村也名嵩山。在嵩山西南山麓有一座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南岭宫,宫门至今尚存一副楹联曰:“宫向嵩山兴万载,神居南岭佑千家。”南岭宫的楹联不仅证实了“嵩山”之名的存在,更奇特的是此山及寺院遗址周围的山水地形地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极为相似,这也可以印证当地口口相传的传说并非虚言。
8.在今少林寺遗址西侧五里仑山坡上尚存一座吴氏祖墓,墓碑上刻有“少林高峰吴公之墓”,款为“乾隆乙卯年”,可以佐证在清代乾隆年间此地地名还称“少林”而非“肖林”。
9.肖林村,原名少林。福清当地方言“肖”“少”同音,从现存史料可以看出,至少到民国时期,肖林村在还称少林,如民国二十年(1931年)版的《福清县全图》,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版的《福清县全图》上,现在的肖林村位置上都清楚地标明“少林”两字。
10.研究人员还在当地发现一份村民保存的古厝契,契上也有“少林”两字。
11.清末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福清的地理位置正处闽中。
这些文物资料和典籍史料,都清楚地标明了“少林”或“少林寺”、“少林院”的字样,可以确凿地证明福清肖林村存在过少林寺,几近铁证。但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呢?
杭州师范大学专门研究体育史的周伟良教授就曾著文《少林学者说“南少林”》,对福清少林寺提出疑义。他认为不论是北少林,还是南少林,其核心内涵是少林派的武功。但是他在福清考察期间,并没有看到少林武术深入民间的现象。因而他认为福清少林寺只是一座普通禅院,并非南少林寺。
而中科院的罗炤教授同样提出质疑,他质疑的理由是福清少林寺在明代前期就已经不存在了,这就与康熙火烧南少林无涉了。另外,南少林寺与天地会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罗炤认为南少林武术是天地会反清复明的手段,南少林寺是各种反清复明组织的基地,南少林武术也因为天地会等会党组织的传播发展而不断传布,两者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可以说,南少林武术与会党文化几乎是南少林不可置换的标签,而这两个标签,正是福清少林寺所没有的。
四.南少林与香花僧
罗炤教授在闽考察南少林时,发现一部非常特殊的佛教典籍《香花僧秘典》,同时发现闽南、粤东一带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佛教派别——香花僧。
按《香花僧秘典》所载,依稀可以找到一些南少林的影子,以及在南少林寺被清廷焚毁之后,南少林僧人活动和南少林武术继续流传的情况。
1.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
《香花僧秘典》记载:“(东山)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
仙游县在唐代称清源县,属泉州府,宋代属兴化军,明清属兴化府。今仙游县凤山乡有九座寺。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因九座寺院相连,民间习惯称之为九座寺。此寺今仅剩一座,寺内存有方碑《仙游九座寺山田记》,按碑文所载:“九座寺,唐咸通六年正觉禅师所建之寺。”
考智广上人行状,《开科禅师语录》载:智广上人俗姓陈,在福州出家,后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戒,住嵩山少林寺十余年。回到福建后,建九座寺。智广圆寂后,朝廷赐谥号正觉禅师。
可以看出,九座寺虽然不叫少林寺,而称太平禅院,但建寺者是从嵩山少林寺受戒的正觉禅师,传承的是少林寺的衣钵。按《香花僧秘典》所载,九座寺与少林寺一样文武同修,所以才会有“南少林之誉”。
2.南少林武僧的去向
《香花僧秘典》记载南少林的毁灭时间是康熙十三年。之后是“少林千古山门灭,暗下奔逃至南寮。”南少林寺被焚毁之后,逃出的僧人多往仙游、泉州方向南下,至漳州、诏安直至广东的潮汕一带。这些武僧星散各地,依附于当地寺院。罗炤等人在考察东山、诏安、云宵、漳浦等地时,发现许多和尚墓的墓碑上刻有“九座宗派”或“九座”的字样,墓葬年代则从康熙年代起,历乾隆、嘉庆、道光、光绪直至民国时期,各个时期都有。这些武僧虽然依附于寺院丛林,但毕竟与一般的佛教徒不同,首先他们“文武同修”,这说明他们还保留武僧特色。徒弟拜师要向授徒师父跪拜半个时辰,然后由师父授予徒弟长剑和鲜花。练武多在夜晚,要避开众人,到寺院后山相对私密的地方去练武。其次他们肩负更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反清复明。因此,渐渐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佛教派别——香花僧。香花僧分为两个派别,活动在沿海一带的香花僧称为“日”派,活动在山区带的香花僧称为“月”派,结合起来就是“明”字,体现了香花僧的使命。香花僧有自己的戒律:第一秘密的事情不能讲,第二家庭要和睦,第三同门师兄弟都是亲人,有别于一般佛教徒的五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香花僧还可以茹荤杀生,也可以娶妻生子。这些戒律几乎就是会党的规矩了。从香花僧的戒律可以看出,这些僧人似乎已经从南少林武僧蜕变成会党成员,或者说是身披佛袍、遁入空门的会党成员。
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巩固,对南少林和天地会的打击力度也不断加大,南少林武僧或天地会成员反清复明的活动不得不转入地下。因为生存的需要,香花僧也会为百姓做祈祷法事,而法事科仪与一般佛教的法事又不完全相同。做法事的过程中,他们会穿插一些武功表演,如穿五方、飞铙等,唱赞配以鼓乐笛箫,音韵依然保留有莆仙戏的唱腔特点。
3.东山古来寺与诏安长来寺是南少林支寺
据《香花僧秘典》记载,东山县铜陵镇的古来寺是明代天顺年间,仙游九座寺的明雪熙贤南下弘法,于东山县“鼎建寺舍,广授教徒五十余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精通妙理,法脉滋长。”可见,东山古来寺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南少林寺,因为它是九座寺的分寺,更重要的一点是古来寺也是“文武同修”。
诏安县官陂镇的长林寺是顺治十年道宗(也即达宗)和尚所建。而据天地会的《会簿》所载,火烧南少林寺后,逃出的少林五祖与达宗歃血为盟,创建天地会。天地会的《八拜歌》: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三拜日为兄,四拜月为嫂,五拜五祖,六拜万云龙大哥,七拜陈近南先生,八拜兄弟和顺。其中万云龙就是达宗和尚,他是清代依附于郑成功的万氏集团首领万礼的弟弟,也有说万云龙就是大哥。
长林寺尚存一块碑记,碑文落款有郑成功和他的十二大将的署名。这可以印证万氏集团与郑成功的关系。而据《香花僧秘典》记载,九座寺被焚毁之后,许多僧人南下投入万氏集团,这些僧人不再按惯例入空门而改姓释而是姓万,称为万和尚。
长林寺在初创时期似乎与南少林没有什么关联,但在南少林被毁之后,它几乎就承担起南少林的作用了。
上文提及的莆田林泉院、泉州东禅院、福清少林院、仙游九座寺、东山古来寺、诏安长林寺,都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但目前现存的资料都无法确切坐实。
或许就像有些学者所推测的那样,根本就没有哪一座实体寺院是南少林寺,南少林声名远播,很可能只是在一些武僧加入天地会后,为了反清复明,而不断吸收僧众,不断传播少林派武术的结果。我以为,福建南少林是分布在闽中、闽南地区的一批寺院群落,因为从历史上看,这些寺院都参与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对南少林武术的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幸的是少林武学由北而南,又由南少林武僧发扬光大。南少林从清初参与反清复明活动起,虽屡遭打压,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如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正是在参与反清复明活动中,南少林武僧不断传播少林派武术,同时也吸收消化福建本地的地方拳种的种种长处,不断丰富南少林武术的文化内涵,南少林武术在清朝与民国时期得到空前的大发展。
也许,深入挖掘南少林武术,传承南少林禅武兼修、拳医合一的文化,弘扬南少林济世救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才是当下第一要务。
莆田首届世界南少林武术文化节。
太多了,,没看完
楼主,你确定这些不是你复制粘贴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敌剑域好不好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