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工水果辅助人工采摘装置对生态恢复有哪些作用

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化处理手法一二
&滨水景观设计中生态化处理手法一二
  & &[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和理论来指导河流生态系统恢复设计,使河道整治即满足防洪排涝的安全需要,又能符合生态恢复的要求,同时还模拟了自然河道的形态和景观效果,形成城市中难得的郊野风光。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恢复设计
  一、 前言
  近年来,河道整治工程以及附带的滨水景观工程逐渐成为南宁乃至全国市政建设的重点项目。随着生态化的景观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生态设计进入到滨水景观中。
  笔者在参与南宁市某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包含的生态恢复工程过程中,运用景观生态学的一些原理和理论对项目中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设计作了一些思考和设计尝试,现将其总结成文,以与同行及专家探讨商榷。
  二、 项目背景及设计构思
  项目背景:该项目规划为一个河道整治综合工程,包含有河道整治工程、截污工程、补水工程、生态恢复及环境景观工程等几大部分,规划总面积为280公顷,其中陆地面积为178公顷,水域面积为94公顷m2,人工岛面积为6.8公顷。& & & & & & & & & & & &
& & & & & & 从上页图中可以看到,项目将在河道下游与外江汇水处附近设置一处拦水坝,从而使现状水系仅为一条2-6m的小水流在改造后,形成一个最宽处超过500m的内湖,其设计的常水位为69.8m,平均水深为1.8m,其来水主要依靠两个入水口的上游来水。在枯水季时,依靠下游建设的补水泵站抽外江水进行补水,因此其可常年维持设计的常水位。洪水期时,有抽水泵站向外江抽排,可减少内江洪涝,同时在外江洪水期时,还可向内江排水,从而调蓄外江洪水。
  与其他城市内河相似,内江除承担泄洪排涝作用外,还成为受纳沿岸地区生活污水的地点,心圩江水体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为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但枯水期水质则超过国家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为劣V类水。同时流域径流时程分配不均,致使汛期发生洪水而枯水期水量不足。区内不透水面积的比重大幅度增加,降雨的截留、填洼、下渗损失明显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流量峰值加大,故经常发生内涝。而且流域内目前植物群落单薄,水体受到污染,水生生物稀少,整个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现状的内河可以说是一条&已经死亡的河流&,其仅具有天然河流的外部形态,内在的生态功能已基本丧失,对其进行生态恢复建设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
  生态系统恢复的作用:a、通过各种生态恢复的措施后,心圩江的水质将得到改善,b、心圩江的生态多样性将得以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能力也将增强,最终使心圩江成为一条健康的美丽的河流c、同时能增强其对周边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还能调节季节性的水量变化,提高其蓄洪滞洪能力。
  设计构思:生态系统恢复的原理&&结合河流防洪、整治和城市水景观建设等工程项目,综合开展河流生态恢复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重点是减轻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包括强化治污和污水排放控制,保持最低生态需水量等.在河流恢复工程中,在初期投入少量资金,建设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主要是恢复和构筑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生态多样性的恢复应该是结合河流防洪、整治和城市水景观建设等工程项目,综合开展河流生态恢复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的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重点是减轻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包括强化治污和污水排放控制,保持最低生态需水量等.在河流恢复工程中,在初期投入少量资金,建设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主要是恢复和构筑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同时这种生态型的河流也必须能够抵御洪水的冲击的,具有防护能力的河流。
  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
  通过河流生态多样性的恢复,达到建设一个具有河流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动态稳定的可以自我调节的河流系统。
  三、 生态系统恢复设计的理论分析与设计
   3.1斑-廊-基分析&&划分规划分区& & & & & & & & & & & &
  理论分析: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流域周边都是城市已开发或待开发区,整个项目被限定在周边的市政道路范围内,西侧2.5km处有另一条城市内河,两河的上游之间规划有一条运河带。因此在城市这个层次来看,其斑块-廊道-基底是比较明确的,城市的人工建设区为基底,两条内河的流域范围为斑块,人工运河带为廊道。
  规划设计:这样的分析之后,从而就使我们规划的大分区可以较为明朗的确定下来,上游有运河连接、且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的区域为生态保育段,以生态恢复及保育为主,尽量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活动;中游为游憩生活段,引入适度的人类活动,以低强度的观赏游憩活动为主,不对周边环境形成太大的承载压力;下游为现状的居住及休闲片区,规划为休闲娱乐段,以活动强度较大、局部带参与性的休闲活动为主题。
   3.2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
  理论分析:生态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些生态环境遭到人类破坏甚至是严重破坏的区域,在人类活动退出后,其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例如在一战时,北大西洋海域由于战事频繁,从而导致捕捞渔船无法出海作业,结果在短短的两三年内,范围内的鱼类资源得到急剧的增长。还有在失事后的切尔诺贝利地区,原来已经被宣布为生命禁区,区域内的巨大多数生命都已被高剂量的核辐射所绞杀,但近来科学家发现,经过短短的二十多年的自然更替后,原来划定的禁区内已经出现中型的食肉动物,由此可见其生态系统已恢复到一个较为乐观的程度了。
  由此可见,自然状态下的自然界其自我调节与恢复的能力是惊人的,但要想生态系统能恢复一个动态平衡的程度,首先就是要减轻人类活动的干扰。从现在城市内河的状况来看,要人类活动完全退出是不可能的,只能使减轻。
  规划设计:首先,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分析,我们认为以目前内河所处的环境来看,所有人类活动中对生态系统破坏最大的一项是&&排污!!正是排污使水质严重富营养化,扼杀了水中的其他生命,也断绝了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的可能性。因此要想生态系统重启自我恢复的功能,首先便是要截污,因此我们结合河道整治工程对周边居住区和工厂区进行了截污工程,将生活及工业污水集中收集统一输往污水处理厂。同时进行了雨污分流工程,避免了污水随雨水排入河道。
  其次,便是要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能重启的条件。主要是在流域内建设大量的人工湿地,然后是在物质、能量的流动与交换过程都十分频繁的滨水地带,利用湿地的生态原理采用一定的工程处理手段加植物绿化的方式增加河滩等滨水地带生物多样性,从而为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启动环境及主要场所。在初期投入少量资金,建设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恢复和构筑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
  具体做法是:采用一定的植物绿化加工程方法的方式为生态恢复提供启动条件,为久已缺失的和仍在困境中挣扎的水禽、鱼类、微生物等的回归和繁盛提供初始条件。
  a、植物以本地种、适生型强又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为重点选择对象,如芦苇、香蒲、旱伞草、千屈菜等。因这些种类适应性强,养护强度低,能适应水边多样的环境,也较符合江现阶段的生态环境。大面积种植后,可成为城市中难得的野趣景观,也有利于水禽、昆虫、微生物等的觅食栖息。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景观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对滨水空间的丰富性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岸线的变化及丰富起着直接的作用,而且对水质的改善、对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恢复工作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本次工程我们在经过多方面收集资料、咨询相关的植物专家后,确定了水松、水杉、香蒲、芦苇、花叶芦竹等植物为主要的选用品种。
  b、与此同时,我们再结合生态护岸的建设,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增加生态和景观的因素。
  这一阶段的内容也是本次工程所要作的主要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流域的自然环境开始改善,各种生物的生长条件开始具备,生物链的底端开始趋向完整,河流生态系统的雏形开始呈现,进行生物链上层结构恢复的物质条件便已经具备了。
   3.3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换&&生态系统恢复的核心理念
  理论分析:通过人工手段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流动性,通过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物质、能量的流动和交换,来推动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和新陈代谢。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交换及能量流动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只有交换和流动的才能使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发生联系,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自我调整、自我恢复的作用才能实现。圆明园水体整治方案中就是因为使用不透水不透气的硬性材料铺设水底,隔绝了水体与基底的联系,违背了生态学的要求,所以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规划设计:因此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在满足基本的防洪排涝的安全基础上,我们不再大量使用现浇混凝土、混凝土板、浆砌石等隔断水和空气交换的硬质护坡材料,而采用干砌石、卵石笼、大块石等更为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并可在这些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从而为植物提供必要的种植条件。还可采用&火山岩植生材料&、&植物生长砌块&、&土工笼&等新型材料。另一方面是尽量采用土质护岸。总之就是尽量增强河流各组成部分(如水体与土壤、水体与植被、植被与动物等)的物质交流与能量转换。
   3.4生态系统与生态位&&多层面的物种恢复
  理论分析:在自然界中,一个从水中到岸上的完整生态群落应依次包括植物(水湿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微生物、昆虫、水禽等。只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才是一个能随环境、季节变化而自我调节,能始终保持群落的稳定的系统,低维护成本而高效率的系统。
  利用人类的维护措施对已有的环境进行一些低强度的养护工作,使这阶段尚显脆弱的生态系统能够得以运转,使湿地及植物群落发育更为成熟;同时通过放养鱼苗、水禽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生物链,使整个生态系统接近自我运转、自我调节、自我维护的程度。
  规划设计:a、经过第一阶段大面积的的绿化及截污措施之后,区域内绿化植物大面积增加,水质得到净化,这些生态环境的改善都能大量促进昆虫的生存和繁衍,从而构筑起动物生态系统的底层多样性。
  b、随着水质的改善和食物的的增加,鱼类的生存环境也大为改善。通过人工放养不同种类、不同食性、不同活动水深的鱼苗,可以大大的加快水生动物生态系统的多样化进程。
  c、水环境的改善、食物的增加,这些有利条件的逐步出现,将吸引大量水禽来此觅食、栖息,进而在此繁衍生息。
  经过这些措施处理之后,流域内的自然环境能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各种生物的种类都大为增多,生物链的复杂程度开始增加,应对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增强,一个健康的完善的河流生态系统已基本成型。
   3.5适度的人工干扰&&可持续生长的生态系统
  理论分析:适度的外界干扰能促进生态系统内的新陈代谢、吐故纳新,也有利于系统得良性运转。在河流生态系统已基本能良性循环自由运转后,人类的维护工作可以大为降低。但仍需注意控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干扰程度,提供其一个自主运行的空间;还应注意对水质、土壤等因子的监测。此外就是协助其抵御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外来物种入侵、突发性的生态灾害等。
  规划设计:通过交通设计、污水收集和处理工程设计、旅游设施设计等来控制人为活动的干扰,还可以通过移植植株、清理入侵物种、动物种群恢复等方式来缩短生态系统到理想状态所需的时间。
  a、通过开展垂钓等生态旅游,以对资源生物的中度干扰来维持该种群的持续增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通过营造具有斑块状明水面的芦苇群落、投放底栖生物(螺、蟹、蚌等)、搭建多样性的人工鸟巢以及保留自然状态下的树杈、草丛、倒木等多种措施来吸引不同种类的鸟类,从而不断丰富禽鸟类系统的多样性。
  c、蚊虫孳生是城市边缘湿地区域的一大隐患,可以通过培育食虫鱼类及蜻蜓的幼虫来捕食蚊虫在水中的幼虫,通过引入蛙类、蝙蝠等动物来捕食成年蚊虫。
  d、收割挺水植物(如芦苇)打捞漂浮植物(如浮萍)能有效移除营养物质,防止凋落物成为湿地的内源性污染源。同时也可以为多数捕食蚊虫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富含氧气的的开阔水域。
  e、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发动周边社区的力量来共同保护、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这一阶段开始,流域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河流生态体系,已进入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良性运转状态,一些前期人工配置的不符合生态环境需要的物种将自然淘汰,一些前期未有优势物种也将通过其生态系统对外的物质能量交流而补充进来。
  六、结语
  在本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设计中,通过对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并结合其目前的现状与建设改造后的要求,将整个生态恢复规划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这不是设计与施工方能最终达到的目标,而是需要项目完工后后期管理者持续的维护和管理。
  我们在设计方案中为生态恢复规划设计了多种措施和手段,但又不拘泥于我们的设计内容,而是充分的考虑和借助了生态系统本身自我恢复、自我维护、自我完善的新陈代谢功能。
  因此我们认为在生态设计中,应当认真分析设计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类别、层级、结构与相互关系是设计得以开展的基础,其次是对设计内容的现状与目标进行研究和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是结合当前的经济能力和能达到的技术条件,提出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并最终形成设计方案。
  【附录】
  参考书目:
  《湿地恢复手册&&原则&技术与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董哲仁《中国水利》2004,10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的发展沿革与趋势》董哲仁《水利水电技术》
  《生态治河理念与设计思路探讨》钱德琳《中国水利》2004,11
  《河流再生设计&浙江黄岩永宁公园生态设计》俞孔坚等《中国园林》2005,05
  《发展芦苇湿地污水处理绿色生态工程初论》张润通
  《水资源管理与湿地》来自网络
我来说两句 ()
本月热门下载
园林热门论文
Copyright & 2007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 手机:自然资源科学导论
课程英文名称
Introd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Science
环境与资源学院
通识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从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资源类型、自然资源分布特征、人类对资源利用的能动性等方面讲起。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学的基础知识,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动性,自然资源资产与社会制度,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管理与国家资源安全,主要自然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内容。
(一)学习目标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继而诱发了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和“资源”危机,必须从资源利用源头抓起。
自然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从事理工农医等行业的人员都应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她既是一门常识性的基础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性知识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人类生活与资源的关系有一个认识,了解资源开发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关系,懂得如何去合理地开发资源,意识到资源管理和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二)可测量结果
1)能解释自然资源的核心概念,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
2)能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定性地位;
3)能对当前国内自然资源的态势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
4)初步掌握自然资源开发规划、配置和评价的主要工作思路和方法;
5)能懂得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家资源安全的重要性;
6)学会分析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
7)具有在讨论和作业中的敏锐思维与对问题的评论能力。
注:以上结果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程作业以及期末考试等环节测量。
三、课程要求
(一)授课方式与要求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授课主要包括两大主体方式和四个主要环节。第一,老师授课。讲授核心内容,总结重点掌握的内涵,提出讨论议题,解答学生疑问。辅之以图片、影像资料、Powerpoint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对自然资源的形成、分布和现状形成初步的认知,并掌握相应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思路和方法;第二,讨论课。根据老师提议的讨论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开展主题发言和质疑-应答等环节,学生在讨论中如能进行尖锐质疑,则会在其绩效记录中有所体现;第三,作业环节。按照老师建议,在课后阅读相关资料、查阅相关网站,或调查讨论,指导学生撰写案例研究报告,撰写课程作业;第四,期末开卷考试。
课程要求:第一,在课程知识方面。要求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稀缺属性,懂得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熟悉有关自然资源形成、开发利用及开源节流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在课程讨论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热点问题的小组讨论,踊跃发言,并利用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展开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充分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准备好小组讨论的相关材料和主题发言内容。第三,在实践方面。在整个课程期间,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资源类型在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以案例和调研报告的形式,每个学生至少撰写1篇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于课程结束时提交。第四,课程目的和效果方面。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习惯,并能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将自然资源利用、环节保护、科学技术和资源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对自然资源研究的兴趣。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第一,授课。根据课程设计内容体系,讲授相关课时安排的知识、原理、分析方法等。布置课后思考题,安排课后阅读材料,提示下次讨论课的题目和要求,安排主体发言的小组名单。第二,课后阅读。每次课布置专题阅读的必读材料和参考材料,结合思考题进行阅读。随时与学生在网上(QQ、邮件和微信)进行阅读讨论。第三,讨论课。根据提供的讨论议题和学生自行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由主题发言,学生质疑-应答互动。讨论课总结。第四,课程作业。提交课程论文或报告。第五,期末开卷考试。
说明:讨论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选课人数,每位学生在整个课程中需作3-4次主题发言,发言时间6-10分钟,并且递交讨论发言提要;当次主题发言轮空的同学需对他人的发言提出质疑,发言者可以应答;讨论课采取小组讨论形式。在讨论课中,鼓励学生提问题,实现课题互动,并给高质量提问和辩论的学生给予加分。对于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由助教回答或主讲教师讲解。
(二) 考试评分与建议
期末开卷考试占40%。根据实际考试结果计分。
讨论课发言占40%。讨论课共有15次,发言1次最高按2.5分计算。按照发言的次数和水平评分。课题回答问题和提问题活跃,积极互动的同学奖励2.5分。
课程作业20%。共布置作业2次,每个作业占10%,作业的内容初步设计从以下这几方面开展:自然资源优化管理的建议,资源开发实例评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分析,等方面,以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成绩根据提交作业的水平评分。
出勤率处理:每缺课1次扣除总评分3分,缺课10%及以上取消期末考试资格。
四、 教学安排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概念、基本属性及,分类体系,自然资源概念的动态发展过程,自然资源稀缺特性,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根据自然资源科学导论课的高度综合特性,概述自然资源科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并基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性地阐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重要性,以示同学们要用前瞻性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学习自然资源科学导论这一门课。
参考资料:
1、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1-20页。
2、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15-59页
3、刘成武 等. 《自然资源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1年.1-10页
未来人类生活的设想和模式;
分析造成自然资源稀缺的根本原因;
联系目前全球人口、环境、资源的实际情况,谈谈开设自然资源科学导论课程研究的重要性。
第2次课 人类的需求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讨论)
讨论内容:
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面临这样的问题,自然资源的存量在某种程度、某些地区、某些时段显得非常的短缺。有些资源是绝对的短缺,而更多种类的资源存在相对的短缺。根据目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来,分析资源的稀缺特性和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
讨论问题:
从目前的资源状况来预测我们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从人类需求和欲望的角度,你认为我们的生活应该向什么样的方向演进?
阅读材料:
1、庄立,等.论中国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渗透性.地理研究,2011年8期.页.
2、郎一环,王礼茂. 短缺资源类型与供需趋势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2年4期,409-414页..
3、【英】托马斯?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41-76。
第3次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讲授)
主要内容:
根据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性差异,不同资源类型的形成规律,分别讨论了地壳矿产资源和生物圈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就地壳矿产资源的成矿特征与构造的关系、不同矿产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及成矿时代进行了系统阐述;从生物圈资源的表征特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圈资源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最后,探讨了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特征,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
参考资料:
1、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1-40页.
2、刘成武 等. 《资源科学概论》. 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章.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与当地经济发展格局的关系;
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当地产业类型的关系;
生物圈资源分布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4次课 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展(讨论)
讨论内容:
地球上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生存空间问题。生存空间是指一定时间内。能够维持具有一定生活水准、一定质量的认可生存与发展的多维要素整体,它是人类群体对生物圈生态系统中生态位的有效占据。生存空间是一个多维要素的空间,不同空间其要素的长短不同。由封闭的空间走向开放的空间,能使得不同空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取长补短得以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先进,人类的生存空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诸如广阔的海洋、无限的沙漠、高山、太空等都是人类的开发对象。
讨论问题:
生存空间拓展有哪些方面?
生存空间拓展的方法中,你认为最有效果的是哪一种?
生存空间的拓展效果能延续多长时间?
阅读资料:
金凤君.论地域生存空间的认知与建构.地理研究,2013年7期,页.
Henri Lefebvre.Space:Social product and use value. Critical Sociology:European Perspective . 1979.
封志明.人类生存空间的框架模型与拓展途径.战略与管理,1993年1期,83-86页.
曾本祥,等. 生存框架理论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年3期与4期.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行为特征(讲授)
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相伴而行,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利用资源的历史。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人的能动行为和优势地位在自然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页.
牛文元.《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出版,5页.
薛平.《资源论》.地质出版社,页.
人类的能动行为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正负影响。
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能动行为和生物量上的拥挤缓冲作用。
人类对资源环境的适应(讨论)
讨论内容:
人类的社会发展历史就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历史,对环境的适应历史。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科学发展历史,对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强度差别很大。
讨论问题:
人类有史以来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征及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生态理论与文化调节缓解人口拥挤的作用。
阅读资料:
李通屏著.中国消费制度变迁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年,第1章和第3章.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长白学刊. 2007年2期,138-140页.
马晓旭,牛刚.
理性消费:资源和环境双约束下的消费理念选择.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2期,164-167页.
自然资源的社会学分析(讲授)
主要内容:
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与自然资源研究相融合,应用社会学原理,讲授人类发展与资源演进,社会制度与自然资源开发,阐述资源所有制和资源产权的相关基本理论、以及二者的辨证关系。科学技术、资源开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体制下,资源的产权制度不同,因此,最后探讨了产权制度的演化及对资源管理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化历史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启发性地提示同学们去思考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
参考资料:
邱秋.中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章和第5章。
薛平.《资源论》.地质出版社,2004年,105-164页。
探讨人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动态演化和自然资源概念的演变历史。
深入理解资源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
阐述自然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制度和政策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作用(讨论)
讨论内容:
社会制度和政策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功能如何?资源产权制度对资源科持续利用的促进作用。根据目前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的理智行为,你认为未来人类社会可能趋向于哪一种?资源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理解资源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的过程,国外有关自然资源法律法规方面的优越之处对中国自然资源法律法规完善过程的借鉴作用。
讨论问题:
1、根据目前的资源环境和人类的理智行为,你认为未来人类社会可能趋向于哪一种?
2、资源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的关系如何?如何正确理解资源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
3、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
阅读资料:
1、邱秋.中国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章和第3章.
2、桑东莉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之变革.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章和第4章.
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分析(讲授)
主要内容:
利用经济学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重点在于分析稀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经济效应与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问题及其于生态环境的关系。具体包括资源的需求与供给、资源稀缺与市场、资源价值与价格、资源统计与核算、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等研究内容;自然资源核算,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计算方法。就自然资源核算及如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具体计算和统计方法进行详细论述,并举例分析。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133-166页.
李金昌 等.《 资源经济新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章到第5章.
于连生 等. 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3章和第4章.
深思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分析自然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特殊性。
自然资源核算对资源保护的作用。
自然资源核算对资源保护的作用(讨论)
讨论内容:
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储备的资源是真正的财富。一个国家国民财富的富余程度,不仅应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而还应用资源的储备来衡量。自然资源核算是对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某类或若干类自然资源,在其真实统计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两方面,运用核算账户和比较分析等形式,来核实、测算其总量平衡和结构变化状况,从而反映供需平衡状况的一种经济活动。
讨论问题:
成本效益分析与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关系。
自然资源核算对资源保护的作用。
7、核算其对传统GNP和NNP的正负调整趋势。
阅读资料:
姜文来,龚良发.我国资源核算演变历程问题及展望.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4期,43-46页.
封志明,杨艳昭.从自然资源核算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年4期,449-456页.
潘震宇,高清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核算理论方法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3期,90-92.
黄溶冰,赵谦.自然资源核算---从账户到资产负债表:演进与启示.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年1期,74-77页.
自然资源的可得性分析(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从形成、演化、到利用的整个过程,都发生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资源是生态系统中最直接、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资源。自然资源的生态过程就是对资源摄取、分配、利用、加工、储备、再循环及保护的过程。主要讲授:地壳资源的形成、评价、获取,开发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问题;生物圈资源的形成、评价、获取,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生态问题。分析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正逆演化特征和机理,并通过实例探讨资源化过程中物质能量流的转化特征和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及辅助作用。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1-38,71-110页.
赵建成, 吴跃峰.《生物资源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章.
1、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人为对资源系统演变过程的影响机理。
2、分析生态系统资源化过程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转化机理。
3、举例说明生物圈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演化过程。
第12次课 资源获得过程中应注意的生态问题(讨论)
讨论内容:资源获得的过程就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也是人为地改变了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规律,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着生态系统的演化,人类的这一作用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功能。地壳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资源的勘探、开采到加工、运输等一系列活动中都伴随着对生态的影响。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产品,或改变生物圈主要生境的规模和结构来生产所需的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既包含有人类损害生态系统功能的一方面,也包含对生态系统恢复和保育的一方面。
讨论问题:
饮食结构的差异对生物圈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如何?
人类优越性的拥挤与物种自发演化的区别对资源可持续性的剪刀叉问题。
用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转化规律,分析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人工辅助生态恢复作用。
阅读资料:
林文雄.《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3、11、12章.
李飞, 张莉.资源生态学及其应用.生物学通报,1999年3期,5-7页.
隗合明 等.矿产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同步开发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3期,73-77.
课后作业:
就我国目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通过查阅资料和国家公布的资源数据,对我国特定自然资源种类的开发实例进行评论。资源类型自己选择。
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是自然资源经济学、社会学和资源地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和深入延伸,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根本性前提。本次授课主要从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内容和科学内涵;就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生态足迹、资源承载力和资源丰度)等三种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以具体计算实例演示了评价过程。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167-186页.
武吉华.《自然资源评价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章和第4章..
谢云 等.《自然资源评价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章.
资源丰度的含义,区域资源丰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足迹、资源承载力和资源丰度三种资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改进。
第14次课 现有资源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讨论(讨论)
讨论内容:
自然资源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和估价。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揭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建议,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很多,它们各有其侧重,在不同的方面发挥其作用。综合评价可以科学地揭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开发利用潜力的大小,限制性因素及其强度,并指出克服的途径,从而为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服务。
讨论问题:
资源丰度和资源有效空间评价在合理利用资源及承载力分析中的作用。
生态足迹概念的引入在资源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存在有那些问题。
阅读资料:
姚章民,张建云.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水资源研究,2009年2期,16-18页。
王雅静.环境与自然资源评价方法的比较及启示.环境保护,2007年20期,67-70页.
陈芙蓉.省际自然资源总丰度评价研究.硕士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10-53页.
自然资源开发模式(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人类的生存活动紧密联系,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存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停止。基于这一思考,本次授课主要讨论了自然资源开发的动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型的构建、目前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第一,就自然资源开发的动因,从人的需求特性、自然资源多功能的服务属性、和效益最大化等方法进行了逐步逻辑性的推理分析;第二,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条件允许下进行,根据这些条件的约束,分别构建了地下和地表资源的开发模型,并举例说明了模型构建的具体操作;最后,概述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演变历史和一些重点资源类型、重点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01-226页.
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 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5章到第8章.
劳承玉.《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第4章和第5章.
新型能源与传统能源开发模式的差异。
试用成本-效益分析原理,分析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机理。
资源开发模式的继承和转变的辩证关系。
第16次课 资源开发模式的继承和转变的辩证关系(讨论)
讨论内容:
资源开发是在遵循资源永续利用与高效利用原则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开发方式对某一特定资源或所有资源进行生产性开发。资源开发模式研究是指局部地区、具体部门对某类资源进行生产性开发研究。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把资源作为一种商品来生产,实现资源价值。资源开发模式由下列内容组成:①资源的基本情况;②资源开发模式确定的依据;③资源开发模式的分类;④资源开发模式的技术选择和政策选择;⑤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价;⑥资源开发的后效性估计。
讨论问题:
试从科学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演化要求这三个方面的变化。
讨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转变的原因。
请查阅资料,试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在目前经济转型时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转型趋向
阅读资料:
覃娟. 一个综述:国外自然资源开发理论与模式.学术论坛,2014年8期,75-78页.
徐玖平.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进展.中国工程科学,2001年11期,19-27页.
孔令英.国际海洋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及风险因素分析.硕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5-56页.
第17次课 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自然资源经济学、社会学和资源地理学原理的实际应用和深入延伸,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根本性前提。本次讲授主要从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实际应用等方法进行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的时间、空间、代际、全球配置的含义。就资源的时间、空间、代际、全球配置模型分别做详细的推导及演算。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187-200页.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339-346页.
何佳梅 等.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自然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研究.东岳论丛,2001年1期,84-86.
周家荣. 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科学执政.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45.
自然资源配置中所应用的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
不同资源类型的配置侧重点。
国际贸易和全球资源配置。
第18次课 新形势下资源配置方式和综合开发模式(讨论)
讨论内容:
自然资源配置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合理分配各种自然资源到用户的过程。其目的是提供自然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能。自然资源配置的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为自然资源的空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最优配置,包括区域内、区域整体和多区域配置;其二为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最优分布或代间配置,即资源的动态优化。与自然资源时空配置密切相关或是由其派生或内涵外延的两种特殊的自然资源配置是自然资源的全球配置和代间配置。报告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全球配置与公平性和资源安全性问题的关系;在区域内交通网络构成和运输速度提高的的环境下,如何进行资源的空间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资源配置调整的作用;资源的代际配置与人类生活水平及区域积极发展的关系。
讨论问题:
资源的空间配置和全球配置与公平性和资源安全性问题的关系;
资源的代际配置与人类生活水平及区域积极发展的关系。
阅读资料:
1、王炜 等.论资源约束条件下政府在自然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创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92-94.
2、何佳梅 等.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的自然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研究.东岳论丛,2001年1期,84-86.
3、周家荣. 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科学执政.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45.
第19次课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讲授)
主要内容:
在国外,自然资源规划多以土地利用规划形式出现,但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相当广泛,是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资源综合规划。在国内,在很某种程度上,将自然资源规划视为国土资源规划,着重于地面与地下赋存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国土规划的对象,考察和评价自然资源是进行国土规划的前提,国土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本次讲授主要传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系列专业术语、规划的步骤和方法。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不同资源类型开发所诱发的环境问题、修复的难以程度,等。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13-218页.
张占录,张正峰.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章和第4章.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不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异同点。
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与单一资源类型开发利用规划的关系。
第20次课 不同自然资源类型开发利用规划差异(讨论)
讨论内容:
自然资源规划的内容决定了规划使用价值的大小。自然资源规划应当按照自然资源的属性进行区别规划。自然资源的种类不同,其属性也各不相同。资源体系中的各种规划因区域、时期的不同,规划内容和重点也不尽相同。
讨论问题:
恒定性资源、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在开发利用规划中的差异。
不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异同点.
专题资源规划与综合性资源规划的辩证关系。
阅读资料:
刘丹 等.我国区域自然资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问题.生态经济,2007年2期,98-102页.
吴迪.我国国土资源规划与治理法律制度研究.硕士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6-34页.
龙玲.自然资源转换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中的国土资源规划.湖南农机,2012年3期,157-158页.
第21次课 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和持续利用(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是21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本次授课主要传授:?可持续发展原理、开源节流的含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方向和主要影响因素;?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战略措施:可持续开发的条件、资源的循环利用、开源节流的方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及评价方法,科学技术进步在开源节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27-252.
彭补拙.《资源学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章和第11章..
试分析国际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作用和我国的特殊性。
辨证地分析科学技术在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
试探讨不同的自然资源组合区的节约型社会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第22次课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人类社会行为(讨论)
讨论内容: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不仅是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保障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且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唯一出路。我国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明确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并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提出了单位 GDP 能耗、水耗以及污染排放等控制性指标。重点讨论: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试分析国际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作用和我国的特殊性。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中的作用;节约型社会的评价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等。
讨论问题:
科学技术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可持续性利用中的重要地位。
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对建立资源型社会的促进作用。
不同的自然资源组合区的节约型社会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阅读资料:
王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年,第1章和第5章.
王丽等.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4期,86-92页。
杨斌.资源约束下的节约型社会构建研究.博士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42-120页.
课后作业: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促进作用。
第23次课 自然资源保护(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保护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保护措施,它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重点讲授:自然资源保护的内容,自然资源保护的主要目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作用。保护自然资源是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中最直接的方法,就其目标和自然保护区对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具体的战略措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促进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蔡运龙编著.《自然资源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2年,258-280页.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52-258页.
Oliver S.Owen. Natur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1980年.
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章和第6章.
自然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
资源、环境、生态和人类行为的关系。
资源、环境、生态和人类行为的关系(讨论)
讨论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四大问题。在解决这四大问题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特点起着很大的作用。从自然资源的生态伦理观出发讨论人类行为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关系,就目前国内外形式,讨论资源稀缺问题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分析全世界最贫困和最富裕国家资源的稀缺特性。
讨论问题:
资源的生态伦理观对资源环境可持续的作用如何?
分析全世界最贫困和最富裕国家资源的稀缺特性。
讨论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发展问题。
阅读资料:
伊武军.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1年,第10章和第11章.
张帆.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部分.
第25次课 自然资源管理(讲授)
主要内容:
自然资源管理是指政府对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活动。资源管理主要是围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治理进行的,重点是协调人类开发活动与各种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管理是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管理活动,是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是国家资源安全的主要保障措施,而国家资源安全又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际体现。基于这一逻辑关系,本次讲授课主要传授:自然资源管理的内容、对象、目标和方法,简单介绍相关法规,归纳出了目前国际上现行的一些自然资源管理模式。
参考资料:
张丽萍.《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科学出版社,2009年,261-267页.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396-404页.
黄民生 等.《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第2版)》.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4章.
试探讨哪一种自然资源管理模式适合于中国的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保护法与我国其他相关的资源环境法的从属关系。
科学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第26次课 自然资源管理和社会制度(讨论)
讨论内容:
从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资源的管理方式不同。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其所有制形式差别很大,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各国自然资源所有制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属国家所有权体系;属公共(共同)财产,国家(联邦)、省(州、区)市、县等各级政府所有权体系;属国家(联邦)政府、省(州、区)、土著民族群体和私人所有权体系。资源所有权体系对各国的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各种所有制带来的消极作用,往往通过行政管辖权加以调整。
讨论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管理和鼓励乡镇企业开发这两种开发方式与目前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同所有制形式下,自然资源管理优缺点讨论。
社会制度与资源管理的对应演化过程讨论。
阅读资料:
陈永申.《发达国家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卷》.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2章到第4章.
汪小英 等. 基于产权约束的中国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2期,160-166页.
张梓太. 《环境与资源法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4章.
第27次课 国家资源安全(讲授)
主要内容:
国家资源安全的基本内涵、研究内容和分类体系,探讨性地概述了资源安全的评价步骤和定量化计算方法,分析了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总结出了一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措施和保障机制。国家家资源安全的基本内涵、研究内容,资源安全的评价步骤,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保障机制。
参考资料: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3页.
Jerry Holechek L, Richard Cole A, James Fisher T, Raul Valdez.Natural Resources----Ecology, Economics, and Policy.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2003年.
刘闯,史培军.论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资源科学,2006,3期,2-8.
沈镭,成升魁.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4期,393-400页.
新形势下,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与安全战略。
自然资源管理、国家资源安全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联系。
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的内涵和作用.
第28次课 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下的国家资源安全问题(讨论)
讨论内容:
资源安全是资源短缺时代的产物,资源短缺是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等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利用水平相关的经济范畴。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源开发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源国际贸易的因素严重影响国家的资源安全,资源安全已成为中国21世纪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全面课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报告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国际资源贸易政策,影响国家资源安全的因素;自然资源管理、国家资源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在联系;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及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国际关系对资源安全的影响;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值计算和分数值给定的优缺点,试设计一个更为合理的方法。
讨论问题:
中国的资源安全态势及发展趋势。
资源安全评价指标值计算和分数值给定的优缺点,试设计一个更为合理的方法。
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国际关系对资源安全的影响。
阅读资料:
刘闯,史培军.论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资源科学,): 2-8.
沈镭,成升魁.论国家资源安全及其保障战略.自然资源学报,2002,4期,393-400.
谷树忠,姚予龙 等.资源安全及其基本属性与研究框架.自然资源学报,2002,3期,280-285.
第29次课 主要资源开发利用分析(讲授)
主要内容:
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能源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生产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在不断的扩大。在常规能源利用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主要趋势。随着海洋地位的日益突出,海洋资源是作为与土地、水、生物和矿产并列的第6类资源,海洋蕴藏的种类繁多的资源类型,他在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既是人类衣食原料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人类食物来源的唯一不可替代的资源,也是维持人类环境、保证环境质量与生态平衡的功能性资源。本次授课主要传授:能源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常规能源的评价和新能源的开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海洋资源的种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国际法规;生物资源量的测度、提高生物资源的方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功能的维护,等。
参考资料: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年,217-263页。
彭补拙 等. 《自然资源学导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章和第8章.
陈永文. 《自然资源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章和第6章.
如何建立地球公共资源开发的国际准则。
科学技术对提供生物资源生产的潜力的作用。
提高常规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第30次课 自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
讨论内容: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土地资源面积限制和生产潜力提高问题;水资源限制的瓶颈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管理改进措施;生物资源开发、生物量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讨论课的内容可能因为时事等因素而进行调整)。
讨论问题:
海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物圈资源开发极限(资源承载力)提高的潜力如何?
如何协调自然资源保护、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三者的关系?
阅读资料:
黄民生 等.中国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4、10章.
刘成武,黄利民.资源科学概论.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1、12章.
谢高地 等.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章.
第31次课 期末小结复习(讲授和讨论互动)
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回顾,重点说明课程的要点和启发点,巩固讲授的知识内容,对目前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展望。回答同学提问。
第32次课 期末考试
开卷考试。
五、 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参考教材:
《自然资源学基本原理》,张丽萍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2010年第2次印刷。
主要参考书目:
1. 《Natural Resources----Ecology, Economics, and Policy》,Jerry L. Holechek, Richard A. Cole, James T. Fisher, et.al,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2. 《Sustaining the Earth》,G. Tyler Miller, Jr. ,Thomson Learning, 2004.
3. 《自然资源学原理》,蔡运龙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4. 《自然资源学概论》,刘胤汉编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5. 《自然资源概论》,刘成武、杨志荣、方中权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6. 《自然资源学》,陈永文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7. 《资源科学导论》,封志明,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六、课程教学网站:
将通过校内网络提供必要的课件和文字材料链接
七、 任课教师简介
张丽萍,博士学位,教授(博导),1998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0年10月南京大学地理学博士后出站;2000年10月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的教学工作:?本科生教学工作有:讲授本科生课程有:《自然资源学》专业双语课程、《自然资源科学导论》通识课、《土地资源学》专业课、《农业资源利用与规划》专业课等,《环境灾害学》专业课,等,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教学工作有:主讲博士生课程《水土环境工程》,讲授博士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之一: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演化过程;讲授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之一:水土保持工程;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材出版:出版专著1本,出版教材2本,参与出版教材1本,国内上发表相关论文近200篇。
英文课程简介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fourteen sections. I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bas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types, distributing laws of natural resource, the impacting of natural resource on human. Human activity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es of exploiting natural resource. It also contains the regulation for managing natural resource assets. It main expatiates the natural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natural resource investigate ways, evaluating and division. It discusses the security of national resource.
英文教学大纲
浙江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果辅助人工采摘装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