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法师讲法华经知道这是什么树?请指点一下

已收藏本页面
树上挂的是什么?
楼上的!我只是路过随手拍的!已撸!
不会是楼主干的吧
表达对学校波涛汹涌的爱?
神树啊开花了
树在哪我要搬回家
传说中的丰胸树
这解除了多少妹子的凶罩
北风那个吹啊
这里有凶兆啊
这是许愿树。。
这帖子我审的啊。。。。。。。。这么多罩罩,多浪费啊,,话说罩罩很贵的
红领巾!!!
7个怎么撸的满啊?
好漂亮的风筝,可惜全挂在树上了。。。
一阵大风吹,胸罩满天飞
这颗书要红了
那个白的目测很大。
怒射大树,都挂我这来吧
大凶兆。。。。。。
这是春天百花开啊!
会火,绝对会火
刘明。g潮是树下。。。
蝙蝠。嘿嘿
树下果女一大堆
……………………亮瞎了狗眼,这亮点又多又大…………………………!
8个不是七仙女的
高数挂了,凶兆
降落伞啊,看来不少神仙姐姐都来过啊
这树太牛忙了。。。
这也太搞笑了吧
郭(裹)奶奶
两红两桃红,一黑一白一黄一紫,难道是维密场外???
都是许愿求E杯的
关键貌似全D罩杯
白。。。。
新款同心锁!兄弟齐心 一起断精
此树有凶兆
不想知道这是什么,只想知道是怎么上去的
以撸?!!!!
北风那个吹~
什么情况啊?晾衣架?
七个罩罩哦!
刚好七个,目测会火。摸2楼狗头
目测,罩杯不一样。。。
这年头,馒头都要在树上找了
肯定下河洗澡去了 冻死她们!
关键是树下咋样了?
许愿树???????
大风过后。
这是野战时候留下的吧
大学附近的特有景观?
新款连心锁
新型许愿树啊
洪水过后?
都是楼主媳妇的?好多啊
牛贴,会火
哪来这么多?晾那怎么取啊?
已撸,火钳刘明!
不会是LZ留下的吧
那是在晾胸罩?
七仙女的吧?
天使姐姐扔垃圾
后才能发表评论
你可能喜欢的图片笑话
最受欢迎的爆笑笑话《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学城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第一讲
( &己丑年四月十九
各位法师、各位同修:
① 今年是我们寺院的第六个安居。04年开始,04、05、06、07、08,今年是2009年。我们国家都有五年规划,前面五年已经过去了。现在又是一个安居的开始,刚好前两天我们参加了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安奉法会,顺着这样的因缘我们学法,佛、法、僧三宝。我们要学的佛法内容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这部论几乎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真正要学得懂,学得清楚,能够了解,认识到位,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情。
② 我们常常讲,“我要认识我自己”。每个人能不能认识自己呢?就是自己能不能认识自己?自己怎么来认识自己呢?自己认识自己,就变成有两个自己,就有两个我——我要认识我,我要认识自己,我想认识自己,实际上这就有问题。
③ 那么,怎么样认识?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状态,认识的结果,认识的整个结构,认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等等,这些都是唯识的内容。
④ 我们常常是眼光短浅。眼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东西,只能看到局部的东西,只能看到片面的东西、表层的东西。我们看得不周全,我们看得不周全,看得不系统,所以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所思所想,常常都是处在自我矛盾当中。因为自我矛盾,所以就会得很多的病,尤其是心理方面的毛病:焦虑、彷徨、烦躁、对人的怀疑、猜忌、对别人的嗔恨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因为人的认识的偏差和局限性,最后导致自己分崩离析。就是自己不能把握自己,把握不了自己。
⑤ 所以我们只有学了佛法以后,学了唯识以后,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它告诉我们认识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的一种方法,认识自己心的一种方法,一个过程,一个训练的体系。就比如我们看到一棵树一样,一棵树我们靠得太近的时候,你看到的只是树干,或者看到的是树叶,或者看到的是树枝,就不能看到整棵树的完整性。但是你如果处得很远,也可能你能够看到一棵树。但是我们认识不清这棵是什么树?是松树、柏树、菩提树?就认识不清楚。
⑥ 我们看到一棵树,能够知道这棵是什么树,我们还要有一定的植物常识。就如我们庙里面长了很多花草树木,但实际上我们都不认识。我们看到很多的花,我们就说这是鲜花;我们看到很多的草,我们就说这是杂草;我们看到很多树,我们就说看到树。实际上面是不同的,一棵树、一棵树是不一样的,一棵草、一棵草也是不一样的。有些草,吃下去人都会死的;有些草吃下去,对身体有好处,对症能当药。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把它认为都是草,就是认识不清楚。
⑦ 认识不清楚,就会造成种种的冲突。佛法要求真实,真理就是真实,是说真实。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通过认识自心,来更清楚地认识外境;反过来说外境不敏感,那么我们内心都是模糊状态。比如我们刚才念经,两边念的时间虽然是同时开始,但是结束的时间不一样——这边我们僧众念得比较快,那边俗众念得慢,差15分钟。虽然这个事情是负责的法师在负责,说大家6点45……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到,这个时间会差15分钟,至少大家没有想到,或者说没有去想,这就是问题了。
⑧ 但是我们可能不会认为,这个时间差了15分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出家的法师会认为“这居士义工那么慢”;那边义工居士可能会认为“经刚念完了,我们又要来听课。”可能互相埋怨,这肯定。“这个这么赶,这么着急!”我们没有去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原因。你如果知道这个时间不够用,我们念得比较慢,我们要给法师建议“我们要早一点念”;或者我们两个僧众俗众在一起,那就不会(相差15分钟)了。
⑨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它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很多什么问题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因为大家无心造成。无心造成,这个最大的问题是因为无计划,无计划实际上是一种愚痴。反正你愚痴,我愚痴,大家都愚痴。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个不是我们学佛法所要得到的结果。
⑩ 我们对事物不能很系统全面地认识,我们不能很深刻地来认识事物,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心力——就是内心没有力量去缘更多更广的境界,没有这种力量,力量不足。为什么我们力量会不足呢?就是我们内心的包袱非常沉重,就是烦恼重、业障重,所以内心就不灵活,内心对外境的辨别力、决断力就缺乏。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大家都能够感受得到。
11 学佛法就是修行,就是修心。修心就是要修改、修正我们自己的心态。心态好了,当然我们的行为也就好了;我们的心态有问题,我们的行为也就会有问题,这是相关的。因为我们的心是指导我们身语造作的。那么心态是我们的一个状态,内心的一个状态,尤其是此时此刻当下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比如我们现在是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有没有认识清楚,我们当下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们是专注,还是散乱,还是在思维?但是我们更多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是一种过去的状态的等流。
12 过去状态的等流,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听到一个人的名字,你因为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就不想看,就不想听。为什么呢?就是等流了。你觉得这个人过去对我不好,现在呢?今天我不要看、我不要听,免得他再来伤害自己,就等流了。那也有可能这个时候刚好他要来帮助你,可能你现在有困难了他来开导你,你有需要他给你送东西。
13 反过来,你认为说这个人对我好,他过去帮助过我,有困难的时候资助我,烦恼的时候安慰我。他现在恰恰跟过去、跟前几天不一样,此时此刻的对方不是前几天那种状态,刚好是相反——他可能来的时候,跟你谈一些非法非理的事情,可能说大家一起放逸呀,一起做什么等等。但是我们常常就不会去认识我们当下的状态和对方当下的状态,我们就很容易以我们过去的一个心态,来对待眼前的人和事的这种状态。这些都是不正知、都是不正念,都是很大的问题,都是造成我们生活当中的迷茫、工作上面的混乱和我们判断方面错误偏差的原因。
14 我们佛法非常注重所缘的境。所谓所缘境,是用我们的心,当下去缘外在眼前的这个境界。比如我们吃饭一样,这一碗饭端到我们面前,我们吃下去肚子才会饱,才能够解除饥饿。如果我们老想,&昨天晚上自己吃得多好,自己吃得很多很多,美味佳肴。但是这个所缘境已经过去了,这个是昨天的。今天你依然会饥饿,你想,它不能代表现在的状态。我们很容易把客观外在的这些事物当成昨天、前天,甚至去年、前几年的,这样的一个结论。
15 我们学唯识、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引导我们、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怎么样能够把握好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够对这些状态非常清楚地去认识,了了分明。比如说无常,大家都知道这是佛教的本意,无常无我,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一谈到生死,一谈到生灭,一谈到悲欢离合,一谈到事物的变化,我们常常就会忘记无常。认为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很多的状态,本来就应该这样子。反正时间到了就有饭吃,时间到了就能够有课上,时间到了就会有什么,时间到了应该怎么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实际上面我们内心是一种常执。
16 比如我们一个教室坐五十个人,忽然间有七十个人、八十个人,“哎!这里面怎么这么多人?”有时候我们一个教室里人来的少,也起烦恼,“怎么今天人这么少?”我们常常内心当中自己有一个概念和标准,认为说外在的境界应该是怎么样的,如果不是这样的就是不对的,这就是一种常执了。外在的事物的存在,怎么能够以我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17 佛教里面的无常是什么意思呢?众缘和合。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一百人、两百来人听法,一场法会,众缘和合。众缘和合本身就是无常,法会完了、听完了、下课了,大家各自回寮房、山下的下山。无常不是说反正时间到了就无常,一个小时完了就无常。那这个无常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佛如果悟道这么简单,怎么叫做佛?无常要认识到事物互相依存性的重要。
18 如果认识不到一切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那么你说人会死,谁不知道人会死?所有人都是会死。认识到事物互相依存的重要性,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觉悟。既然是一切事物互相依存,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缘,众缘和合。哪些缘和合、会产生什么果?或者这个果是由哪些缘和合而成?比如我们要成佛,要发菩提心、要行菩萨道、要有大愿力,最后才能成佛。我们这些人要很好地相处、共事,来完成一个任务,那么要众缘和合,缺一个缘不行,这个就是说要众缘和合。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观念和意识,现在是哪一个缘不和合了?都要注意纠正,就不会造成“只要我自己做好了就可以,别人好不好跟我没关系”;或者说别人做不好更好,可以看笑话,甚至幸灾乐祸。这个心态都很成问题,不是一个众缘和合的心态,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认识到无常的内涵,没有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既是无限又是有限。
19 我们听法也是如此,我们常常要强调闻法的意乐、求法的动机,就是我们人的心态,这个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如果我们心态有问题,我们听的一切都会成问题。因为首先我们这个心态有问题了,就是心有问题,那你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如我们常常讲,器过,就这个器里边本身就有污垢,你什么东西放进去,它都是会染污。你戴了一个有色的眼镜,看到一切的事物都是会变色、都是会有颜色的。
20 我们要解决闻法动机的真实和清净,并且要让它长期持续坚持下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我们通过外在法会的力量、我们团体的力量、道场加持力的力量,来调整、矫正我们闻法的动机。闻法动机的偏差、缺失,如果没有如此强大外在强大道场的加持力,或者约束力、或者行动力,所有大家一起做一个事情,这种行动力、共业是很强,这样一种很强的动力强迫了自己,促使了自己,让自己接受,让自己慢慢来调整动机和意乐。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这么强大的、外在的一种共业的动力都不能改变的话,说明我们的状态有问题。所以无论是我们初学的也好、久学的也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特别的重要。为什么会这么讲呢?刚才讲的,因为本身我们有一种执着、有一种妄想、有一种分别。比如说我们喜欢听什么经、喜欢听什么论、我们喜欢听哪一个法师讲,喜欢哪一种表达的方式等等,有时候它会产生一种习惯。更多的情况下,学习佛法比较久的人,没有耐心听别人讲、甚至没有耐心去学习经论。常常更会容易说好像我们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很多很多的法要讲给别人听,就是慢慢慢慢乐说欲很强。乐说欲很强,实际上面都是我们内在的烦恼在作祟,是我们内在烦恼的一种表现。
21 闻法、讲法必须是机缘成熟,我们才有办法讲,才有办法听。所以因缘不成熟,一个讲不出来,讲你也不信;一个你听也听不进去,都是有因缘,绝非偶然。所以我们学佛法,这种意乐的把握,动机的调整和持续,都是要常常去提策的。
22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会坐在这里呢?我们为什么会来这里呢?肯定我们要学佛、要集资粮,才会来这里,才会坐在这里。我们坐在这里、住在庙里边,能不能集到资粮呢?我们有没有去集资粮呢?我们有没有得到资粮呢?我们没有得到资粮不等于说我们这个道场没有资粮,而是因为你没有去集资粮。因为我们常常会认为我自己没有去集资粮,所以这个外在没有资粮,就变成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
23 这样的思维都是混乱的、都是成问题的,都是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来这里,我们为什么要坐在这里,为什么大家要在一起。忘记了这种根本的初发心,就越走越远,越走越远……,最后就没有救。但往往有时候我们还察觉不到,察觉不到我们会有问题。我们常常会认为我们比别人学得要好,懂得比别人要多,别人学的东西我们都懂,别人做过的东西、承担的这些世间的工作,过去都做过并且做得比别人还好,这些都是我们心态上面很大很大的问题。
24 我们到庙里边来修行,修行从根本上面来讲就是两种:一种是依相修,一种是无相修。无相修就是无念无住无相,依真如修,依佛性修,像禅宗的,一切相都扫除;还有一种修行的方法就是依相修,我们学的唯识就是要了解和辨析所观境、所缘境的状态、形相,让这个境相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我们当下的心相都能够看得住、把握得住。心相是什么呢?是我们内心的状态。内心的状态如果我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它就会成为一个概念,就成了百法,就成了百法的定义。
25 这些定义,这些概念,就是对于我们内心状态的、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就是给它界定。“无明”怎么定义,它是一种什么状态?“嗔心”是一种什么状态?“我慢”是一种什么状态?“怀疑”是一种什么状态?“嫉妒”是什么状态?懈怠是……都界定得清清楚楚,这种状态导致什么烦恼,这种状态是什么善法。因为只有对这些状态看清楚之后,我们才有办法对症下药;如果我们对这些状态了解不清楚的时候,我们这个修行就没办法下药,没办法对治它,对治不了。不同烦恼,内心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只有对我们此时此刻内心的状态认识非常清楚,以及对治的方法掌握之后,我们还要培养我们内心的力量去对治它。
26 我们内心的这种力量,就是行持的力量。所以我们听课也好,看经也好,其实我们都是在第二个字——都是在“解”字,信解行证,你只有正对治的时候才是“行”字。“解”字,就包括听,包括看,因为它六根可以互用。刚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你没有苏醒,只能靠耳朵听。佛陀在世的时候,只能靠耳朵听,就是闻慧。现在眼睛看的也包括进去了。
27 我们闻了以后,就要去思维,闻了的前提就是要信。“信”我们才有办法“解”。你相信去“解”,和你怀疑去“解”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你不信解和信解,同样一个事情会有两个结果。比如说,两个人,我就不相信你,你说的话他肯定不会听;反过来说,我如果非常相信你,你说什么话,那都会听。听,你才有办法解;解,才有办法行。对佛菩萨的经论也是一样,就是你要相信他,相信他说的这是正确的——就是能够引导我们究竟离苦得乐,能够出轮回,能够转凡成圣。这点如果我们不能相信,或者说我们信不起来,我们就没办法解,解不了。首先我们对前提是不是真正确定,确定所有的佛菩萨说的法、经论都是真实的。我们如果这种信心生不起来的时候,我们解不了。首先你这个“信解”,这个“解”门就开不了。
28 我刚才谈到就如我们两个同学一样,两个同学有违缘,肯定他说话都不爱听。别人跟你说正确的话,你也会反面去理解,肯定是这样的。别人为你好,“今天这个身体不好,要注意休息,多喝水!”等等,你都会觉得别人在嘲笑自己,你都会那么去理解,这是绝对的。这是对别人的不相信。
29 所以,我们学佛法,学唯识,就是要来辨析自己的心相和别人的心相,然后达到解跟行相应。这个解,不仅仅说佛经上面的语言文字我能够了解,或者说这个某个法师讲的话,我能够理解,它要解如来真实义,也就是佛讲这个话是有目的的,论师造这个论是有目的的,我们某个法师为我们开示也是有目的的,他不是随便乱说的,所以说他是有用意的。
30 我们能不能理解到这位法师讲话里边的意思,这是关键的。话是其次的,是语言文字,就如我们这堆材料一样,木头和砖头。这个地板、木板、桌子、椅子、钢筋、水泥构成这一个讲堂、一座房子。房子的目的我们要住人,我们要念经、要上殿、要听法、要上课,这是我们要给人家种善根,要给人家积福,是三宝的体现,这是我们要做道场的一个主要的目的。而不是说我们仅仅把这些材料堆成一堆,也就是我们把这些材料堆成一堆是有它的用意的。
31 反过来说,我们把这些人聚在一堆也是有用意的,我们说一通话也是有用意的,我们做一场开示也是有用意的,我们听一堂课也是有用意的。就是动机了,讲法的人有讲法的动机和意乐,我们闻法的人,我们有没有闻法的动机和意乐?这些都是需要要求,都是需要检验的——检验我们有没有偏差,有没有过失?我们有没有能力来检验,我们能不能检验得到。检验得到,如果有问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主动去调整?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它调整过来?这些都是需要去修行的。而不是简单说
“我知道好像我有病,要吃药”这么简单,这些都是一种理论状态。此时此刻,你有病的时候,你不仅要真正抓到药,要把它吃下去;吃下去你真正病能好,它这个才有用。否则,跟我们生病的治疗都是很遥远的,跟我们修行、对烦恼都是很遥远的。
32 大家来到山上,出家也好,当义工也好,目的是成佛,究竟离苦得乐。但是因缘各各不同,也有早来的,也有刚来的,有来一两年,有来三四年,有来五六年的,长短也不一。因缘各各不同,目的相同。我们能不能观察到这因缘的各各不同,就是缘起的现象和空性的本体。哲学就谈现象和本体,我们佛教谈缘起性空。
33 当然,缘起性空不能用现象和本体来谈,但是我们可以借用这个名词。它都是无常的,刚来的也无常,久来的也是无常。它从无常来讲它都无常,它从现象上面就有区别、差别了。我们有南方来的,也有北方来的;有城市来的,也有农村来的;也有学校来的,也有社会来的,都有,各各都不同。也有看博客上来的,也有来旅游住在这里的,都有。也有从家里跑出来的……,千万种因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因缘?我们能不能认识清楚,能不能把握?也有到庙里面辩论住在这里,都有。找茬来的也有,都是因缘。
34 那么怎么来认识这些因缘、现象的差异性?我们有没有这种力量来认识?《中观论》里讲“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见苦集灭道。”也就是你如果不能见因缘法,你要见佛,要见苦集灭道是不可能的。比如我们一个人苦,他苦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快乐,他快乐也是有原因的。这个就是因缘。反过来说,你只有把握了快乐的因缘,你才能得到快乐;你只有去除了痛苦的因缘,你才能够断苦,这是肯定的。那么苦乐是我们内心的感受,是内心世界的状态。我们外在的一个人,一个物,一件事,这是现实世界的状态;反过来说,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状态都不能了解,我们对内心世界的状态我们就更加难以了解。也就是要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这种状态认识的清明,来验证我们自己内心状态的正确和有力。为什么痛苦呢?是杂染;为什么快乐呢?是清净。这染污法和清净法。痛苦,它是世间法;快乐,它是出世间法。世间法,出世间法,两个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法但是不一样。
35 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人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体都是心念,就是念,一念又一念,持续,都是念头。念头转变,我们生命的状态才能够转变。念,有善、恶、无记。修行就是纠正、把握我们自己的念头。把握、纠正我们自己的念头,才能改变我们的生命。反过来说,你念头改变了,你生命也就改变了;你念头没有改变,那么你生命也就不能转换;你生命的状态也会依然故我,甚至生命的状态可能会越来越迷茫,会越来越困惑。那么,这就是对我们心念的生跟灭不了解。
36 心念是什么,就是心所。要升起一个心所,也不是偶然的。比如“惭愧”,要生惭愧,不是说这种你说惭愧就惭愧,你说无惭无愧就无惭无愧,它也是有因缘的。无贪无嗔无痴也是有因缘的。我们内心实际上没有那种状态,你说现在我内心有这种状态,那仅仅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心态不了解而已,那不是我们心里面真正的想法,不是我们自己真正的念头。这样就导致我们很多人要说的话,和我们自己心里面想的事情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有时候说出来的话可能是世间的语言,但实际上他要表达的是佛法的内涵。
37 反过来说,有时候我们听起来是佛法的名相,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世间法,世间人的心态。所以这个外在用什么语言是其次的问题,人的心态才是关键的问题。就是佛,我们当时翻译成佛他就是佛,如果翻译成人那可能人也是变成佛。他是一个名相,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名相,听到佛这个名号以后,我们内心里面会生起一个什么状态这个就很关键了。我们听了菩萨名号,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听到这个菩萨圣号之后,我们内心里面会起什么状态?个就是关键的地方;反过来说,我们怎么样来生起这种状态?恰恰我们好多没有文化的人,或者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或者说初学佛的人,对佛、菩萨特别的有这方面的感受;我们学久的人,反而这种感受越来越弱,最后甚至慢慢慢慢感受就没有了。这个也就是说明,我们学的比较久的人、我们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就是偏于理论,偏于概念,偏于名言,就是同佛法真正的内涵已经不切合了。
38 语言文字仅仅是这个过程、这个事物、这种境界、这种状态的叙述。反过来说,我们内心如果没有这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是不相应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听课,你叫一个不学佛的人,或者对佛法一无所知的人,不信佛的人听,那么他一个是听不懂,他也不会听,他听完以后可能也会觉得自己在受罪,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学佛的人,我们有善根的人,有福德因缘的人,就不一样。希求心就强,不听他就要难受。他天天要看,天天要听。所以这个就是人生命的不同,善根的不同,福报的不同。
39 这个法我们很多人认为,“哎呀,我们不要去管那么多事,我自己好好闻法,我自己受用。”佛陀说的法,怎么只能我们自己一个人受用呢?你有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这个法,那么这个东西我受用,那个东西你受用——那我的法,你的法,他的法都不一样,这还得了!就跟我们这个电子计算机、电脑一样,你这个386、486、586,你只要486肯定一样,你只要586也是一样的,不可能不一样的事情。你如果不一样你这个肯定是成问题了,你绝对是成问题了。
40 有时候你觉得,我这个心得不能分享给别人,怕别人知道;我这个材料不能让别人知道;我听哪个法师教授,我不能让人家知道;我有一个法门,这个非常高,别人都能不知道。法,要自受用、他受用,才是法。释迦牟尼佛说法从来没有说是说给一个人听的,没那回事。佛说法,是大家都能够受用的,是能够普应群机,就是大根大器的人听了以后大彻大悟,小根小器的人听了以后也是能够得益。也就是只要法,绝对是自受用、他受用,大家都能受用。不可能说这个法只有你听了受用,别人听了就不受用。那肯定不对,这个法肯定就不对。
41 我要说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对佛法的理解,以及我们对佛法的体会。那么究竟我们怎么来理解?怎么来认识?那么这个需要智慧,那么智慧就要靠止,靠观。该止则止,该观则观。实际上,我们整个听闻的状态都是一种善巧方便而已。也就是我们所有的听闻都是为我们的止跟观做基础。止观,是定慧。观,观什么?观,心相。止是什么?也是我们的心相。止也好,观也好,实际上都是表达我们的一个心相,止就是我们的静止的心相,观就是我们动态的心相。还是谈我们的心相,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我们把妄想烦恼止息的心相;我们对外境这是种方便,烦恼妄想止息的时候,提起念力、心力来观察观照万物、观照万法。这样的一种内心的状态,这样一种心相,是跟你实际烦恼以前的那种心境是不同的,也就是散乱的时候你的内心世界,和你寂静的时候人的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常常也会去什么调身、调心、调息,那些都是一些方法,而且都是非常容易,非常容易训练的,书里面都有。但是,你要把我们内心里面这个心相讲得清清楚楚,这可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这个法非常多的,人的心相是非常密集非常复杂的,所以佛法里告诉我们熏习成种。为什么天天要做功课,就不断在熏习,天天熏习,天天听,天天看,然后它就成了种子。因为天天熏习的关系,所以你很多杂念就去掉了;因为你天天熏习的关系,这个法义在我们内心当中就会越来越明朗,法义在我们内心当中就越来越显得它的重要性。
42 我们常常讲:“我们一门深入就可以,学那么多干什么?学一本经就可以,学一本论,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呢?”这个就存在着,究竟我要一门深入,还是要广学多闻?一门深入,广学多闻,表面看起来好像矛盾,实际上不矛盾。一门深入不是就得少为足,广学多闻不是说你杂乱无章地乱看。比如说,我们一门深入,一部经一部论,那佛为什么讲那么多呢?为什么要三藏十二部呢?那就是三藏十二部是有它的用意。不然为什么要三藏十二部,不像基督教是一本《圣经》就可以,伊斯兰教一本《古兰经》就可以,佛经为什么那么多。
43 但是,不等于说三藏十二部你全部要研究完,它又有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八万四千法门就是八万四千个门,八万四千条路,就如北京城一样,我们中国一样,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这个城市里边有几千座楼房,每一个楼房里面都有门,八万四千个门,八万四千条路。你要弄清楚,走这条路是通哪里,那条路是通哪里,这个门是通到哪里,那个门是通到哪里。它的门,门跟门是相通的,路跟路也是相通的。但是你走路的时候,不能这条路走走,那条路走走,那你肯定走不到。像我们龙泉寺,我们要开车开到北京站,那么你认好哪条路,你就朝自己认好的这条路开,你不要开一半,再换一条路,再换一条路,那你只有越走越远。你认准、认稳了,你就开车了,就照这么开了。你不能说接下来又广学多闻,那你就麻烦。你一下换这条路,一下换那条路,最后你最慢,绝对你最慢,这是肯定的。事先你要把这个路搞清楚,修行也是一样,一定要把路途搞清楚,把那个地图搞清楚,把这个路线搞清楚。反过来说,你广学多闻,最后你一门深入才不会矛盾。
44 原因是我们刚刚开始,我们一广学多闻我们就乱了,自己就坐不住。怎么办呢?你必须要听有经验的法师指导,这是绝对的,绝对的一个真理。刚刚开始你乱看,看了两年、三年以后你任何兴趣都没有了。所以看书也好、修行也好,至少你要保持这种兴趣,兴趣没有就完了,就是你没有希求心,东翻西翻,最后这本经我看过,那本论也读过,全读过,没什么意思都懂。那都不行,没有次第,就乱读,最后你完,基础关你不扎实。就是哪一年哪一年应该学什么,绝对是有次第的,要按部就班。我们居士也好,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都是如此。很多人学法学不下去,就是因为没有遵守次第,就以为这个道理自己懂了,不是那么一回事情。如同你看电视电脑的说明书一样,看说明书,这电视电脑你会使用。实际不是那么容易,拿来二十斤钢铁给你,看你能不能造出一台电脑,不可能的事情,复杂得很!你看说明书,人家造好的,你说这容易。你自己去造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人家专家就能把它造出来——汽车、飞机都能造出来。
45 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只有随着我们的习性走。修学佛法恰恰是逆着我们的习性走,才能有办法来对治我们的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百法里边第一句就是说“一切法无我”,佛教的根本的教义,苦空、无常、无我,所有的佛法都是在谈这些。你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最后才能够证得涅槃。
46 我们听经、听论、听法师开示,不在于说这个法师在讲什么。“听法师在讲什么”这个已经是第二层的功夫,就要听这个法师是怎么来理解这个经论的,要把它听出来。他是怎么理解的,是怎么讲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讲。你要能够听得出来,而不是听他表面的意思。听表面的意思不怎么难,肯定听得懂,但是这个法师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大家理解起来就千头万绪,你能不能把握得准确、不偏差,能不能把握这种意趣。
47 佛说法也有意趣,法师说法也是有意趣。这种意趣掌握了之后,今后我们自己去讲法,才会有一种意趣的。否则的话,如果我们讲法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么我们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听也好,讲也好,都要很好、很善巧地用我们的心来听,用我们的心来讲。我们讲的也好,听的也好,讲跟闻相应,我们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受用。
今天就讲这么多,我们做一个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指点迷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