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狩猎和数据采集的方式式在下降

从幸福狩猎采集到沮丧农业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3)
在青年史学家看来,所谓农业革命后智人生活比采集时代更幸福完全是“史上最大骗局”。
从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后到大约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智人一直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至于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那要更为远久一些。
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大约80万年前,已有人种偶尔用火,到了大约30万年前,对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智人的祖先来说,用火已是家常便饭。
当时,大部分智人生活在小部落里,每个部落小则数十人,最大不过数百人。
同属一个部落的成员彼此相熟,人们终其一生往往都和亲友相处在一起,几乎没什么孤单的时刻,也没什么隐私。
各个部落绝大多数时间完全各行其是、遗世独立。邻近部落偶尔会争夺资源,以至大打出手,但也有友好往来。例如,可能互相交换成员、交易奢侈品、一起打猎、一起庆祝宗教节日,甚至结成政治同盟,一起攻击或者防御危险敌人。
智人部落会随着季节变化、动物迁移、植物生长周期而不断迁移。一般来说,他们是在同一区域里来来回回迁移,其面积大约也就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
偶尔,智人会遇上自然灾害、暴力冲突、人口压力,或是碰上某个特别有魅力的首领,其部落也就可能走出自己原有的领域范围。而这种性质的迁移、流浪,正是促成人类(智人)扩张到全球的原始动力。
如果某个智人部落每40年“分家”一次,而新部落总是往东迁移100公里,那么经过大约1万年,他们就会从东非抵达中国。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某地的食物来源特别丰富,原本因为季节前来的部落也可能就此落脚,形成永久的聚落。最重要的是,在某些水产水禽丰富的海边或河边,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起长期定居的渔村。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定居聚落,其时间要远早于农业革命。
定居与迁移,在智人的活动中往往交替出现,互为你我。例如,最早的渔村有可能出现在4.5万年前,它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沿海地带;同样可能的情况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智人开始了第一次跨海壮举,前往澳大利亚。
到了农业革命前夕,地球上的狩猎采集智人大约有500万到800万人。他们有丰富多元的种族和文化多样性,分成几千个不同的独立部落,也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狩猎采集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各有特色、大不相同。
令笔者吃惊的是:“有证据显示,自从采集时代以来,智人的脑容量其实是逐渐减少!”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道理很简单。
要在狩猎采集时代活下来,每个人都必须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到了农业和工业时代,人类开始靠着别人的技能生存下来,即使是低能人也开始有了生存空间。例如只要肯挑水或是当个生产线工人,就能活下来,并把自己那些平庸无奇的基因传下去。
狩猎采集者可不行。他们不只深深了解自己周遭的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也很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感官世界。他们能够听到草丛中最细微的声响,知道里面是不是躲着一条蛇。他们会仔细观察树木的枝叶,找出果实、蜂窝和鸟巢。他们总是以最省力、最安静的方式行动,也知道怎样坐、怎样走、怎么跑才能最灵活、最有效率。他们不断以各种方式活动自己的身体,这让他们就像马拉松选手一样精瘦,就算现代人练习再多年的瑜伽、太极,也不可能像他们的身体一样敏捷、矫健。
就个体来说,狩猎采集的智人对周遭环境的了解,往往会比现代人更深、更广、更多,并且,这种状况持续了数万年,而不是几千年(农业社会)或者几百年(工业社会)。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采集生活方式在思维。我们的饮食习惯、冲突和性欲之所以是现在的样貌,正是因为我们还保留着狩猎采集者的头脑。我们虽然已经处在工业化之后的环境,有了超级城市、飞机、电话和计算机,拥有比前人更多物质资源和更长的寿命,但是,我们还是觉得疏离、沮丧,而且压力重重。
演化心理学家认为,这背后的原因,需要深入研究我们狩猎采集者祖先的世界,因为,现代人类的各种社会和心理特征,早在狩猎采集时代就开始形塑。
曾经的那个世界,其实还牢牢地刻记在我们智人的潜意识里!
整体而言,狩猎采集者的生活比起后来的农夫、牧羊人、工人或今天的上班族来,要更舒适,更有意义。
在发达国家,人们平均每周要工时40~45小时,发展中国家则是60甚至80小时。但远古的狩猎采集者,即使是住在最贫瘠的地区(像是卡拉哈里沙漠),平均每周也只需要工作35~45小时。他们大概只需要每3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3~6小时。那些生活在比卡拉哈里沙漠更肥沃地方的狩猎采集者,取得食物所需的时间更少。
这样的狩猎采集经济,提供给大多数人的生活,显然比在农业或工业社会中更有趣。
现在,如果在血汗工厂工作,每天早上大约7点就得出门,走过饱受污染的街道,进入工厂用同一台机器、同一种动作不停地操作,时间长达10小时,叫人心灵麻木(有些上班族早上5点钟就得出门,挤2小时公交,然后机械工作8小时)。等到晚上7、8点钟回家,还得再做饭、洗碗、洗衣服。
而在3万年前,智人采集者,可能是在早上太阳升起后离开部落,在附近的森林、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下半天,他们可以早早回到部落吃晚餐。接下来,他们还有大把的时间,聊聊八卦,讲讲故事,跟孩子玩,或者就是放松放松。没错,他们有时候会碰上老虎或者蛇,不过,他们倒也不用担心车祸或工农业污染。
最重要的是,这些采集者没什么家务负担,也没有账单要付、房贷要还。
在大多数地方、大多数时候,靠着狩猎采集,智人已经能够得到充分的营养。智人骨骼化石的证据显示,他们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并且身高普遍超过后来农业时代的农人。他们的平均寿命虽然只有30~40岁,但这主要是因为儿童普遍早夭造成。只要能够活过危机四伏而意外频现的生命早期,狩猎采集者大多能够活到60岁,甚至超过80岁。
狩猎采集者之所以能够免受饥饿、营养不良或是疾病困扰,秘诀就在于他们的饮食多样化。这其实很合理,毕竟这正是人类在先前数十万年间的正常饮食,人体早就完全适应了。
近现代人类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大都依靠单一作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这样一来,必然会缺少人体所必需的其他营养成分,例如某些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
有养生专家建议,人们每天的食谱种类应该超过20种。看来,这不是“妄言”,而是有史学依据的。
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的转变,大约在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8500年。
农业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东部的丘陵地带。这场改变一开始速度缓慢,地区也有限,但一传布开来便势不可挡。
农业革命是从驯化动植物开始的。小麦与山羊的驯化时间大约是公元前9000年,豌豆和小扁豆约在公元前8000年,橄榄树在公元前5000年,马在公元前4000年,葡萄则是在公元前3500年。其他动植物的驯化时间还要更晚些,但无论如何,到了公元前3500年,主要一波驯化动植物的浪潮已经结束。
农业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即使到了今天,虽然人类有着种种先进科技,但食物热量超过90%的来源仍然是我们智人祖先在公元前9500年~公元前3500年间驯化的植物,这包括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和大麦。从今天过去2000年里,古代和近现代人类再没有驯化出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动植物。
可以说,现代人类仍然有着远古狩猎采集者的心,以及远古农民的胃。
从地区来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单一地区再传布到世界各地,相反,农业是在不同地区起源并独自发展,再远播四方的。
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中东人种植了小麦和豌豆,南美人学会了栽培马铃薯和驯养骆马,中国人最早驯化了稻米、小米和猪,新几内亚驯化了甘蔗和香蕉,西非农民则驯化了小米、非洲稻、高粱和小麦。北美最早的农夫,也是因为懒得再在树丛里四处寻找南瓜,于是决定干脆自己种。
到了公元1世纪,全球大多数地区的绝大多数人口都在从事农业。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农业革命只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阿拉斯加或南非?其实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
真菌太难捉摸,巨兽又太过凶猛,满眼的植物能够食用的少之又少,因此,在智人狩猎采集的成千上万物种中,适合农牧的只有极少数几种。因为这几个物种只生长在特定的地方,所以,这些地方便成为农业革命的起源地。&
青年史学家下面的叙述和评论很有意思。
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是由人类脑力进步所推动,是人类的一次大跃进。然而,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人类越来越聪明。
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相比,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无质量的生活。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悠闲,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并进而产生了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
农民智人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是在这些农民身上加上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锁。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狩猎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要更糟。“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
我们智人的祖先为什么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
其实,从远古至今,人类(智人)一直不断地重蹈覆辙,原因都相同:我们事先无法真正了解各种决定最后所带来的结果。
每次人类决定多做一点事(像是用锄头来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撒在地上),我们总是想:“没错,这样是得多做点事。不过收成会好得多!也就再不用担心荒年了。孩子也永远不用饿着入睡”。确实,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过得好一点。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况。
计划的第一部分进行得很顺利,人们确实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预期的幸福并没有出现。因为,人们没想到孩子的数量也多了,于是多出来的小麦需要供养更多小孩;而且,这些远古农民也没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孩子的免疫系统会下降,并且永久聚落也成了疾病传播的温床。当然,他们同样也没有预见到,由于增加了对单一食物来源的依赖,实际上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威胁;让他们更意外的是,丰收年粮仓满满,却引来盗贼和敌人,这迫使他们得筑起高墙、严加警戒。
如此一来,南辕北辙,发现苗头不对,为什么智人不赶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
这里的部分原因在于,所有的改变都是点点滴滴的累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等到农业社会成形,人们已经不记得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口增长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农耕,村落人口增长,人们就已经再无回头路。等到人类(智人)真正发现问题时(其实未必能发现),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就算今天,仍然如此。“人们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
同样,一个阶级斗争谬论、一个计划经济错误,一惹上身便难以摆脱,它们至今仍然在很深的层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我们的制度变迁,而许多决策者也是“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农业时代,人类(智人)的空间缩小,但时间却变长了。一般来说,采集者不会花太多心思考虑下周或下个月的事,但农民却会想象预测着“未来”的日子怎么过,因此,“未来”的重要性被提到史上新高。虽然可能已经有了足够的粮食来应付今天、下周甚至下个月,但他们还是得担心明年和后年的问题。
之所以要担心未来,除了有生产季节周期的因素,还得面对农业根本上的不确定性。由于大多数村落拥有的农作物或家禽家畜物种十分有限,一旦遇上旱灾、洪水和瘟疫就容易灾情惨重。
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但可悲的是,虽然农民勤劳不懈、希望能够保障自己未来的经济安全,但这几乎从来未曾实现。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出现了统治者和精英阶级,不仅靠着农民辛苦种出的食粮维生,还几乎全部征收抢光了农民的粮食,只留给他们勉强糊口的数量。
正是这些征收来的剩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建起了宫殿、堡垒、纪念碑和庙宇。在现代晚期之前,总人口有九成以上都是农民,日出而作、胼手胝足。他们生产出来的剩余食粮养活了一小撮精英分子:国王、官员、战士、牧师、艺术家和思想家,但历史写的几乎全是这些人的故事。
于是,历史只告诉了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挑水耕田。
2016年9月23日
 评论数(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李尚勇简介:现实制度问题研究者、独立学者、原行政学院经济学副教授、《人口困局》作者、新浪微博头条文章作者。__作者近些年以经济类现实制度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有10多篇研究报告发表在各类高层“内参”,其学术论文主要发表于《农业经济问题》等(核心)学术期刊和专业报纸。__中国改革网、光明网和中国改革论坛网为作者辟有个人专栏,财新网和财经网特邀作者开博。__学术专著《人口困局——中国能否承受人口之重》是作者“制度困局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求解地震预报的制度困局》已完成(待出版)。__邮箱: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时间预算与狩猎采集技术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时间预算与狩猎采集技术
|0|0|文档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一.时间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狩猎采集群生存方式和聚落形态研究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进展。之后,分析技术应用于某些考古材料、特别是动植物遗存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成为当前狩猎采集群研究的重点。相反,关注石制品的研究对这些新趋势却没有重大作用。微痕分析是显著的例外,该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打制石制品分析的方法论仅仅在近几年有了少许改变,只不过将研究视野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人类狩猎-采集者和动物可能使用类似的觅食模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狩猎-采集者的觅食行为有时候遵从一种被称为Lévy步法(Lévy walk)的模式,这是一种随机步行模式,由占多数的较短步长和偶尔的长距离旅行组成。为了确定Lévy步法是否也能描述人类的觅食行为,David A. Raichlen及其同事观察了坦桑尼亚的狩猎-采集者Hadza人。
一项研究发现人类狩猎-采集者的觅食行为有时候遵从一种被称为L&vy步法(L&vy walk)的模式,这是一种随机步行模式,由占多数的较短步长和偶尔的长距离旅行组成。许多动物以L&vy步法的模式觅食,这有助于找到不均匀分布的资源,而不用预先了解资源分布的模式。为了确定L&vy步法是否也能描述人类的觅食行为,David A. Raichlen及其同事观察了坦桑尼亚的狩猎-采集者Hadza人。这组作者让44名Hadza人带上GPS装置,在旱季和雨季追踪了来自两个营地的这些人的342次觅食的运动,既监测了Hadza男性,也监测了女性,其中男性主要负责猎取猎物,而女性主要负责采集植物。
这组作者报告说,L&vy步法步长分布能够最好地描述42%的觅食轮次,L&vy步法的步长被定义为在停下或者转弯超过40度之前走过的距离。这些结果提示某些人类在认知和记忆都比其他动物有优势的情况下,当搜寻未知分布的混杂资源的时候,仍然遵循同样的觅食模式。这组作者说,超扩散觅食可能让早期的人族探索得更远,而且可能解释城市环境下的人类运动。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杜苗]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2372
播放数:86717
播放数:133250
播放数:47540
48小时点击排行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五)狩猎、采集业生产方式
贵州过去森林密布,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各民族都有狩猎的习俗,狩猎的对象有熊、虎、豹、野猪等大动物及许多小的飞禽走兽。由于狩猎需要,民间土法熬硝十分普遍。硝是制火药的主要原料,将火硝、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制,便得到各种炸药。民间熬硝的方法是,从潮湿阴暗处刮来烂泥,加水搅拌,滤去残渣,将脏水倒入大锅内煎熬,水干即得硝。房前屋后的脏土不够熬硝,人们还进山洞采土熬硝。在惠水县境内有一块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的石碑,名为“定番州正堂禁采坟峒土硝告示”,即禁止人们到有棺材的山洞里挖土熬硝,以免引起争端和械斗,影响地方安宁。说明人们为了得到火硝,连埋葬死人的岩洞都不放过。另一方面也说明火硝的需要量是比较大的。清咸同年间贵州苗族起义,苗民便以“火枪利”著称,甚至比清军的火药枪还要先进,有“苗人出入,皆佩刀枪”之说,民间的火药枪是比较多的,其主要作用就是打猎。
水城苗族射弩 (杨光泉摄)
瑶麓瑶族打猎舞 (黄海摄)
民间的狩猎方式多种多样,当围捕大野兽时,一般以村寨为单位统一行动,行动灵活的男子均要参加,分工明确,有负责追的,有负责堵的。外出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以捕到猎物为止,有三五天的,也有十天半月的。有些时候,虽然捕到了野兽,因为离家太远,天气过热,猎物只能就地煮食。在家的老人、妇女、儿童,往往空喜欢一场。捕获的猎物,在分配原则上是“见者有份”,村寨之外的人参与了,也可参加平分,猎狗也有一份。而小的狩猎行为如捕鸟等,一般则个人带猎狗单独行动。
狩猎的方法很多,一般有围猎、安套、设陷阱等。围猎,即放猎狗寻找猎物,猎物受惊后围追,直至捕获;或事先设石屋、石圈等,经围追使猎物进入石屋、石圈而捕获;或猎物围追入水田、泥潭中,猎物无法行走而被捕。安套,即在野兽常走之地安上棕绳活套,野兽被套后并被吊起,无法挣脱。设陷阱,即在野兽出没之地,挖一米见方两米来深的深坑,面上以树枝、草皮等照原样铺好,或在面上设诱饵,野兽经过或抢食时,陷入陷阱无法逃脱。在捕鸟时,一般都是设套或设诱雀,苗族还熬制粘膏来捕咯鸟。
由于贵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在春、夏、秋三季,人们可以从自然林中采集到种类繁多的各种植物的嫩芽、果实,以及各种菌类。如椿树上长的椿芽,地上长的蕨菜、竹笋和名目繁多的野菜,还有猕猴桃、刺藜、红籽、栗子等。菌类也很多,比较有名的是鸡纵菌,在清代有关贵州的文献中多有记载。由于动植物资源的丰富,一些民族以狩猎采集为主,农业生产则粗放经营,刀耕火种。贵州的
瑶族就比较典型,赶山吃饭,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才定居下来,许多农业生产知识,也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才逐渐学会并掌握的。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采集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