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挂剑代表的精神是怎么回事 季札读音是什么

季札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州来季子、,《》中称为吴札[1]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今常州),后又封州来,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天宁焦溪的下。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吴王少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封于,称。后又封,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立。余祭死,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诸侯各国,会见、、等。聘鲁,观。过徐,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带,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之地,建立了。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
,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的至德乐章,就如同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之时,见到
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季札又来到卫国。通过与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于是他对人说:“有很多贤士良臣辅佐卫君,卫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卫多君子,其国无患。”果然卫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一直是平安无事。
季札孔子之言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
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季札,又称公子札,太伯十九世孙也,吴王寿梦之四子,封於延陵(今常州),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又称延州来季子。季札贤,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乃以长子诸樊摄政行国事。寿梦薨,诸樊让位於季札,季札谢曰:“昔曹君不义,诸侯与曹人欲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称‘能守节义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舍而耕,吴人乃立诸樊为王。及薨,有遗命授国予余祭,欲以次相传,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嘉季札之义。吴王余祭四年(前五四四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周乐,逐一品评剖析,说周与诸侯之盛衰。及见舞《招箭》,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矣。”去鲁,使齐,说晏婴,晏子听之,是以免於栾、高之难;至郑,见子产,如旧交;至卫,见卫多君子,以为无患;至晋,将宿於舍,闻钟声异,曰:“异哉!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於幕也。”遂去,季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又见赵、韩、魏三家强,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免於难。”及余祭薨,传余昧。四年,余昧薨,欲传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乃立僚为王。及公子光刺僚而立,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王,社稷有幸,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乃哭僚墓,复位。
昔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上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何再予之?”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而背吾心哉!” 季札庙在东洞庭之武山锦鸠峰。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像赞曰:“有吴君子,让国退耕;脱屣千乘,永垂令名。”
《吴中先贤谱》 苏 文 编绘
季札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国名将子期进攻,吴王派季札救援陈国。季札传言给,明确表达自己的反战态度。经季札调停,平息了一场战乱。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五国,在这次外交活动当中,他同齐国的晏婴,郑国的子 产及鲁、卫、晋等国的重要政治家会晤,高谈政事,评论时势, 使中原国家了解并通好。
季札又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评论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诸侯,在鲁国欣赏了周代的经典音乐、诗歌、舞蹈,他当场结合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一一作精辟的分析和评价。如在欣赏《秦风》后就说:“这是华夏的声音呀,能够华夏化必能强大,强大到一定程度就能达周王朝鼎盛时那样了吧!”他能从乐声中预言的未来,确是。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河西畔。
季札受封于延陵(今江苏丹阳 ),史称延陵季子。墓葬于江阴申浦(今申港),墓前有传说为孔子所书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史称十字碑。
墓在江阴西南隅的申港中学内。
《史记·吴太伯世家》后注有:“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乡。”《越绝书》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记》载:“季子墓在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祠内有相传为孔子所书10个古篆墓碑,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称“十字碑”。抗战初毁于兵燹。拓本高2.26米,宽0.93米。现墓墩高4米,面积2694平方米。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汉服同袍以及成员集聚于季子冢前着汉家衣冠祭祀季子。
季札墓碑后记
宋崇宁二年四月十二日
奉仪郎常州知州记
常州,古延陵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自武帝大康二年分为延陵,至隋徙治。唐武德三年,徙延陵还治故县,今之延陵镇是也。谓曲阿延陵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其说明矣。
而孔子所书季子墓碑,岁岁盖淹没。开元中,明皇敕募刻之。
唐大历十四年,润州剌史重镌石延陵庙中,于是习俗见润州之延陵季子庙,而不知常州实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宁元年,予以罪责是州,因考大史公书历代地志通典图经,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谓季子墓在晋陵县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乡,而今暨阳乡今之江阴县乃属,令赵士淝访之,得大冢于暨阳门外三十里,申港之侧旁有季子庙,与史记地志通典图经合。
于是,表识其墓,谨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书十字刻墓碑上,设像祀之,学中以时率居史士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贵有德也。又备论历世废兴与习俗之变,易刊之碑下,使后之君子得以览观焉。
季札作品原文
吴公子札来聘(1)。……请观于周乐(2)。使工为之歌《周南》、 《召南》(3),曰:“美哉!始基之矣(4),犹未也,然则勤而不怨矣(5)。”邶 为之歌《邶》、《庸》、《卫》(6),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7),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8) 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9),曰:“美哉! 其细已甚(10),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 》,曰:“美哉, 泱泱乎(11)!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12)?国未可量也。”为之 歌《豳》(13),曰:“美哉,荡乎(14)!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15)?”为 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16)。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 旧乎!”为之歌《魏》(17),曰:“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19); 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20),曰:“思深哉!其有陶唐 氏之遗民乎(21)?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22),谁能若是?”为 . 之歌《陈》(23),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26)!
为之歌《小雅》(26),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 I 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27)!”为之歌《大雅》,曰(28):“广哉!熙 熙乎(29)!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 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32);迁而不淫,复 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33);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取而不贪;处而不底(34),行而不流。五声和(35),八风平(36);节有度(37), 守有序(38)。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箫》、《南龠》者(39),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 武》者(40),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陬 》者(41), 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42),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42), 曰:“美哉!勤而不德(44)。非禹,其谁能修之(45)!”见舞《陬箫》者“, 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47),如地之无不载也!虽 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选自《左传·季札观乐》
季札作品注释
(1)吴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2)周乐:周王室的音乐舞蹈。(3)工:乐工。《周南》、《召南》:《经》十五国风开头的两种。以下提到的都是国风中各国的诗歌。(4)始基之:开始奠定了基础。(5) 勤:劳,勤劳。怨:怨恨。(6)邶(bei):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南。 庸: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乡市南。卫: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淇县。 (7)康叔:周公的弟弟,卫国开国君主。武公:康叔的九世孙。(8) 《王》:即《王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乐歌。(9)郑: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10)细:琐碎。这里用音乐象征政令。(11)泱泱:宏大的样子。(12)表东海:为东海诸侯国作表率。大公:太公,指 国开国国君吕尚,即姜太公。(13)豳(bin):西周公刘时的旧都,在今陕西彬县东北。(14)荡:博大的样子。(15)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16)夏:西周王跷一带。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夏声:正声,雅声。(17)魏: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18)风风(feng):轻飘浮动的样子。(19)险: 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20)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封于唐。(21)陶唐氏:指帝尧。晋国是陶唐氏旧地。(22)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23)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 (24)郐(kuai):在今河南郑州南,被郑国消灭。(25)讥:批评。(26)《小雅》:指《诗-小雅》中的诗歌。(27)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 (28)《大雅》:指《诗-大雅》中的诗歌。(29)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 (30)《颂》: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31)倨: 傲慢。国嗝:同“逼”,侵逼。携:游离。(3)荒:过度。囫处: 安守。底:停顿,停滞。(35)五声:指宫、商、角、微、羽。和:和谐。 (36)八风:指金、石、丝、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类乐器。(37)节: 节拍。度:尺度。(38)守有序:乐器演奏有一定次序。(39)《象箫 (xiao)》:舞名,武舞。《南龠)(yuee):舞名,文舞。(40)《大武》:周武 王的乐舞。(41)《陬 》:商汤的乐舞。(42)惭德:遗憾,缺憾。 (43)《大夏》:夏禹的乐舞。(44)不德:不自夸有功。(45)修:作。 (46)《陬箫》:虞舜的乐舞。(47)帱(dao):覆盖。(48)蔑:无,没有。
季札原文翻译
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礼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 乐工为他歌唱们《邶风》、《庸风》和《卫风》。季礼说:“美好啊,多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卫风》吧!”乐工为他歌唱《王风》。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之后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乐工为 他歌唱《 风》。季礼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乐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歌唱《南风》。季札说:“美好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秦风》。季礼说:“这乐歌就叫做正声。能作正声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极点,大概是周室故地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魏风》。季礼说:“美好啊,轻飘浮动!粗扩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 为他歌唱《唐风》。季礼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通民在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歌唱《陈风》。季札说:“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再歌唱《郐风》以下的乐歌,季礼就不作评论了。
乐工为季札歌唱《小雅》。季礼说:“美好啊!有忧思而没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说,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时的乐歌吧?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歌唱《大雅》。季礼说:“广阔啊!乐工为他歌唱《颂》。季礼说:“好到极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乐器先后有序。 这都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季札看见跳《象箫》和《南龠》两种乐舞后说:“美好啊,但还有美中不足!” 看到跳《大武》时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子吧。”看到跳《陬 》时说:“圣人如此伟大,仍然有不足之处,看来做圣人也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时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自以为有功。除了夏禹外,谁还能作这样的乐舞呢!”看到跳《陬箫》时说:“德行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容纳一样!虽然有超过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过这个了。观赏达到止境了!如 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3]
季札史记·吴太伯世家
王寿梦二十五年,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故号曰。
四年,吴使季札聘於鲁,请观。为歌、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歌郑。曰:“其细已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国未可量也。”歌豳。曰:“美哉,荡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歌魏。曰:“美哉,沨沨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此则盟主也。”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风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也。”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诎,近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取而不贪,处而不厎,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之所同也。”见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感。”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护者,曰:“圣人之弘也,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及之?”见舞招箾,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焘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无以加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观。”
去鲁,遂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於难。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於栾高之难。
去齐,使於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史遒、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於宿,闻锺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获罪於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於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於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勾吴兄弟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君子也!
季札段落译文
吴王馀祭四年(公元前544年),派季札到聘问,季札在鲁国欣赏了周朝廷的音乐。
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这二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身免。
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欺人,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qúyuàn,渠院)、史狗、史遒(qiū,秋)、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
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qì,戚)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说:“奇怪!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巢于帷幕之上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难到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
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子、韩宣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患。”
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太史公说:孔子说过“太伯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三次把天下让给别人,人民都不知用什么言辞来称赞他才好。”我读《春秋》古文,才知道中原的虞国和荆蛮的勾吴是兄弟啊。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终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辨别清浊。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君子啊![4]
《汉书·地理志第八下》
季札像取自清代修《江苏丹阳延陵镇吴氏族谱》。
《左传·季札观乐》
《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挂剑_中华文本库
《季札挂剑》阅读附答案_总结/汇报_实用文档。《季札挂剑》阅读附答案 阅读文言,回答问题。 季札挂剑 延陵季子①将西聘②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
商鞅立木取信, 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诚信自古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
C、憋闷 ? D、暴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史记》中“季札挂剑”的故事说明以下哪个道理:() 1.0 分 ? A、大德不官 ? B、大道不器 ? C、 ...
季札挂剑,徐稚致刍。 朱云折槛,申屠断鞅。卫玠羊车,王恭鹤氅。管仲随马,苍舒称象。 丁兰刻木,伯瑜泣杖。陈逵豪爽,田方简傲。黄向访主,陈寔遗盗。 庞俭...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 1 分) (二)阅读《季札挂剑》 ,回答 21—23 题。 分) (6 延陵季子①将西聘②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世事多变, 当初真诚的承诺,可能会因为不可预料的原因而无法实现, 比如季札挂剑的无奈,所以做到诚信最好的方法,是孔子说 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把想...
”中华民族 历来崇尚交往中要守诚信、讲忠实,下列历史故事体现这一道德品质的有( D ) ①晋文公退避三舍 ②季札挂剑 ③吕不韦一字千金 ④曹操割发代首 A.①...
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 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诚信自古是我们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漫长、沉重的生活之浪淘沥...
作为睢宁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占地近700亩的九镜湖文化生态园,其中浮图寺、九镜塔、季札挂剑台、戚姬苑、白门楼、圯桥等复建的历史景点将成为吸引游客...
识见 114. 荀巨伯探病友 115.管仲与鲍叔牙 116.柳子厚风范 117.黄仙裳鼎力相助 118.季札挂剑 119.包惊几笃于友谊 120.伯牙与钟子期 121.萧何远虑 122.赵...《季札挂剑》阅读附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季札挂剑》阅读附答案
&&《季札挂剑》阅读附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提示信息 -
抱歉,该主题已过期,无法浏览,请返回,如需要打开,请联系工作人员:2历史故事:季札挂剑
历史故事:季札挂剑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曾经主动把本该自己继承的王位让出来,为了躲避继承王位, 他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后,寿梦作了吴国国王。季札是寿梦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最有德行的一个。寿梦想把王位传给季札,几个哥哥也这样想。但季札坚辞不受,几次逃避。季札和孔子齐名。人称“南季北孔”,季札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他被尊为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咱们今天就讲一个季札挂剑的故事。话说有一次,季札奉了父王之命,出使去拜访晋国。那个时候,在出使的路途中所经过的国家,按照礼仪也是要拜见的。这天季札途经徐国,就按照惯例,派手下人递上国书和拜帖以求觐见。徐国国君听说是季札,自己心仪已久的君子贤人,马上下令,以国礼迎接。徐君亲自出迎,这是莫大的礼遇,也是一个国家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了!离着还远,徐君就疾步下车,与季札施礼相见, 言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幸会, 得贤者造访敝国,敝国幸甚! ”随挽手与季札一同登车,到了王宫。叙礼已毕。徐君设国宴招待。 两人畅谈,天下大事到治国之道,季札一一道来。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两人甚是投机。谈笑中,徐君看到季札身上佩剑。 古时的礼仪,代表国家出使的大臣,是要佩戴宝剑的。徐君对季札道:“寡人鲜有所好,唯独好剑。久闻贵国之剑,天下无双,干将、莫邪便是出自贵国。” “先生身上佩剑,料来也不是等闲之物,不知能否令寡人一观,饱饱眼福?”季札听了,欣然解下佩剑,双手奉上给徐君。徐君接过,待慢慢拔出剑来,霎时间,寒光满室。那剑习习生辉。徐君以指弹剑,剑做龙吟之声。徐君不由赞道: “好剑!料想即使干将、莫邪在世,亦不过如此矣! ”徐君双手摩挲着宝剑,赞叹不已,不忍放手。良久,徐君才恋恋不舍的把宝剑双手奉还。连连称谢。“多谢先生。 真是宝剑君子,相得益彰啊。 ”季札见徐君如此喜爱,心里就有了相赠之意,只因还要去晋国出使,途中还要拜访几个国家,佩剑事关礼仪,所以暂时还不能割爱。但心里暗暗决定,出访归来,再经徐国,就把这柄宝剑送给徐君。以谢知己。当即也不多言。 宾主尽欢,翌日季札拜别徐君继续赶路了。闲话自不细表,话说季札完成出使晋国使命,回途再经徐国拜见徐君,却见此徐君已不是彼徐君,新徐君乃是故徐君之子。 一身缟素,告诉季札,父亲不久前去世了。季札听后不由长叹,深感人世苍苍。于是解下佩剑,双手奉上, 说道:“吾与汝父一见如故,是知心之交。上次见先君颇爱此剑,季札既有送剑之意。只因当时王命在身,礼仪所限, 却是离不得此剑。这次再访,一是想故人重聚,二也是要此剑能得其主。不成想徐君英年早逝。但季札此心不改,就请公子代乃父收下吧。”徐君之子连连摆手:“使不得,使不得。先生厚意,在下心领了。但先父已谢世,在下万万不敢收的。”季札听了,也不勉强。就对公子说自己要去徐君之陵墓祭奠一番。 在墓前酹酒祝祷, 祭奠完毕,季札解下佩剑,挂于墓碑旁边的树上,转身登车离去。 季札的随从不解,问季札:徐君已然过世,而且当初也没有出口许诺,为什么还要把宝剑留下呢?季札言道:“虽然我没有对徐君明言要把剑送给他,但我在心里是已经许诺了给他了,心里的许诺,和说出来的是一样的。都要兑现。在我看来是没有区别的。”随从又说:“可是徐君已殁, 不是先生失信,又何必再把宝剑空留墓前啊?”季札又道:“人出一念, 天地皆知。 我当初许诺之时,此剑就是徐君的了。又岂能因徐君之生死而改变?如果不守诺言, 季札以后难以面对自己,更何况天地苍生!”众人听后无不拜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烽火九州,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札挂剑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