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愚公移山的故事5-7关好不好

文言文名篇·愚公移山全文_原文|翻译_古诗文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这个故事从前也和别的普通寓言一般,鲜为人知。自从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讲话中,提到了这个故事后,就变得家喻户晓。通过写智叟的胆小怯弱反衬了愚公的坚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1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2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指面积。
  4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6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7且——副词,将近。
  8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9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绕远。
  12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13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14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16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17献疑——提出疑问。
  18以——凭借。
  19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20损:——削减。
  21曾(céng)——副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常与‘不’连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况且。
  26焉——疑问代词,哪里。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妇。
  31遗男——遗孤,单亲孤儿,遗腹子。
  32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龀,换牙。
  33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县西。
  36叟(sǒu)——老头。
  37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39长息——长叹。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42匮(kuì)——竭尽的意思。
  43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44苦——愁。
  45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46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话中的天帝。
  49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50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51负——背。
  52厝(cuò)——同“措”,放置。
  53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56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57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
  古今异义:
  1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2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3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4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5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6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荷 古义:扛 今义:荷花
  8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10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1方 古义:方圆 今义:常指矩形
  12惩 古义:苦于,被... ...所苦 今义:惩罚
  词性活用:
  1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箕畚:名词活用为状语,用箕畚。
  3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4聚: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一直
  6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对智叟的驳斥,这是情节的发展。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坚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浅,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写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派神将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实现了。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
  愚公:目光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智叟:目光短浅,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困难采取冷漠逃避。
  1.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损。一是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们的美好愿望,这与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二是因为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这衬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丰富,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2.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1).“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本身高大无比。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遥远。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工具简陋。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http://so.gushiwen.org/author_315.aspx
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怪见江乡文物地,轻豪争逐春妍。银花斜_紫金鞭。千灯浑是泪,一笑不论钱。今岁遨头穷相眼,繁华不学常年。只余底事索人怜。诗书真气味,农扈老风烟。——宋代·魏了翁《临江仙(上元放灯约束妓前灯火)》http://so.gushiwen.org/view_60253.aspx
怪见江乡文物地,轻豪争逐春妍。银花斜_紫金鞭。千灯浑是泪,一笑不论钱。
今岁遨头穷相眼,繁华不学常年。只余底事索人怜。诗书真气味,农扈老风烟。
渚宫本坳下,佛庙有台阁。台下三四松,低昂势前却。是时晴景丽,松梢残雪薄。日色相玲珑,纤云映罗幕。逡巡九霄外,似振风中铎。渐见尺帛光,孤飞唳空鹤。裴回耀霜雪,顾慕下寥廓。蹋动樛盘枝,龙蛇互跳跃。俯瞰九江水,旁瞻万里壑。无心眄乌鸢,有字悲城郭。清角已沉绝,虞韶亦冥寞。鶱翻勿重留,幸及钧天作。——唐代·元稹《松鹤》http://so.gushiwen.org/view_20555.aspx
渚宫本坳下,佛庙有台阁。台下三四松,低昂势前却。
是时晴景丽,松梢残雪薄。日色相玲珑,纤云映罗幕。
逡巡九霄外,似振风中铎。渐见尺帛光,孤飞唳空鹤。
裴回耀霜雪,顾慕下寥廓。蹋动樛盘枝,龙蛇互跳跃。
俯瞰九江水,旁瞻万里壑。无心眄乌鸢,有字悲城郭。
清角已沉绝,虞韶亦冥寞。鶱翻勿重留,幸及钧天作。
□□□□女,纤腰洛浦妃。□□远方望,雁足上林飞。妙夺鲛绡色,光腾月扇辉。非君下路去,谁赏故人机。——唐代·李峤《素》http://so.gushiwen.org/view_3349.aspx
□□□□女,纤腰洛浦妃。□□远方望,雁足上林飞。
妙夺鲛绡色,光腾月扇辉。非君下路去,谁赏故人机。&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知识点 &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习题详情
148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2.8%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题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3分)A.《列子》B.《水浒传》C.《西游记》D.《伊索寓言》【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斜体字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A.杂然相许(赞同)B.年且九十(将要)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小题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C.年纪将要就是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D.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小题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6分)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小题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1分)&&上联:有志移山易&&&&&&下联:&&&&A&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福建省南安市乐峰中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此题属于文学常识题,只要在学习课文时用心记忆,就会知道《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所以选A。试题分析:C项中“方”的意思应为“方圆”,所以选C。此题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的解释,只要在学习时用心牢记,即可做好此题。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只要将原句与4个选项一一对照,很明显答案应为B。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两空均可由引号内句子得出下句,然后对照选文填写即可。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为对联题,做此题时要注意对联的特点:字数相同,结构一致,意思相关。同时题干中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所以内容要与课文内容相关方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主要考察你对“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学期
与“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家,一个浪漫的字眼,一个温馨的话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一幅幅照片留下的是童年的脚印,一封封书信留下的是亲情的甜美,一句句习惯用语是美丽的回忆……那么,在你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你自己都有哪些习惯性的口头用语呢?这些口头禅的背后又有哪些温馨的故事呢?请以“我家的口头禅”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班名;④要言之有物,有真情实感。&&&&
综合性学习(8分)为激励同学们树立志向、践行梦想,某校正在开展以“青春·梦想”为主题的活动,请你也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材料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材料二: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少年周恩来面对国难,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为人民的独立幸福鞠躬尽瘁;“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摆脱中国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强盛起来,将自己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材料三:刘伟10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他的梦想就是要“精彩地活”。为此,他练游泳,练习用脚打字、弹琴,还编曲填词。十余年来,他从未懈怠,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冠军,在“中国达人秀”中展现了绚丽的风采,还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既实现了他的梦想,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精彩。他曾说:“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小题1】请根据才一和材料二,探究个人志向与国家梦想的关系。(2分)【小题2】请结合材料三,谈谈个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1分)【小题3】邀请你担任 “青春·梦想”主题班会主持人,请设计一段50字左右的结束语。要求:文辞优美,富有感染力。(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22分)妈妈的祈祷(1)那是1944年,我唯一的弟弟吉姆·基尔比志愿参加海军陆战队,让我满腹愁肠。战争尚未让我家受到损失——仅仅是暂时没有。他已经26岁了,是个木匠,已经结婚成家,有了两个女儿。(2)我还清晰地记得九月那个炙热的夜晚,我们全家人心神不安地聚集一处,为他送行。他首先要去芝加哥,可那天的火车晚点了。噢,我多么希望不再有那些在汽车站和火车站的道别啊!跟许多人一样,我从心底渴望着和平早日到来。(3)我弟弟比我小五岁,极具幽默感。那天晚上,他滔滔不绝地朗诵了一周前写的一段顺口溜——我创作了一句话,叫做“浓缩起来是精华”,含义类似于“压榨”,就像“凝固”和“冻结”,“这些”和“那些”,“豌豆”和“构成威胁”,还有“喘息”和“停下”,如今我便放心大胆,绝尘而去,去应战,无所畏惧!(4)我们都笑起来,这总比哭泣好得多。(5)那个九月的傍晚,黄昏降临,我们终于听到火车的汽笛声,感受到铁轨的震动。在火车站,我观察着人到中年的父母,随后看看弟弟年轻的妻子玛塞拉——她对丈夫的安全忧心忡忡,最后看了看他的两个小女儿,弗吉尼亚和朱迪。只有吉姆微笑着说再见,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6)我们等待他的第一封信,那段时间似乎漫长而遥远。信到来时,只是说他在南太平洋,信件经过了审查。妈妈写了一首长诗,其中倾注了无限的祝愿和祈祷,希望把自己衷心的祈求转达给上帝,请他保佑自己的儿子。她把这封信折叠成厚厚的一沓纸,寄给了他。(7)弟弟于1945年回家,讲述了与这封信有关的一个故事。(8)在加利福尼亚州海岸边的集训营经过九个星期的艰苦训练,他成功地入选了海军陆战队。随后,他和同伴在旧金山登船,前往“西线战场”。1945年元旦那天,他们到达拉塞尔群岛的一座小岛上,担任第一陆战师的后备队。吉姆被分配到连里的机枪排。到了二月底,他们上了船,海上骇浪滔天,让他们整整一个月里吃尽了苦头。4月1日正值复活节周日,凌晨三点钟就把他们叫醒了,早餐吃了牛排。黎明时分,首轮进攻开始,他排在第十轮攻击,于早晨8点登陆。(9)大海很平静,一切都很平静。进攻部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连老兵都不能理解。日本人都在哪里呢?他们为何没有开火?(10)除了鸟儿的鸣唱、山羊在咩咩地叫,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了,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吉姆觉得,就像在历史上第一个复活节那天,人们走向耶稣复活后留下的空荡荡的坟墓。(11)他们只知道在冲绳岛的另一头,另一个海军陆战师和一个陆军师遇到激烈抗击。可是吉姆和连队一路急进,直接到了汇合区域,接受了命令。他们所到之处,还是平安无事。三十天里,他们实施了短暂的侦查巡逻——把平民集中起来,捕捉小股敌军巡逻队,查看洞穴和坟墓。除了有少数狙击手的袭击,几乎没有遭遇其它狙击。(12)时光流逝,吉姆跟伙伴们提高警惕等待着。他思念着家人,渴望回家。睡眠难以保证,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警戒,一个小时休息,一个小时放哨。(13)到了5月4日,天气多云,清冷而潮湿。他们连队动身穿过山谷,肩并肩地展开搜索。忽然,似乎整个冲绳岛都复活了!宁静的乡村变成了地狱和火海!步枪、迫击炮、机关枪——敌军所有的火力,都对准这支进入山谷的连队开火了。(14)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地面很是寒冷,让人不堪忍受。夜晚到来了,大家都担心敌军趁着黑夜进行偷袭。传来命令,让四分之一的人负责警戒,大家半个小时放哨,半个小时休息。(15)散兵坑里很快浸满了泥水,吉姆躲在里面,尽量盖好自己的雨披,沉沉入睡。不知过了多久,他忽然被惊醒,觉得是有人黑灯瞎火地绊倒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要跟这个家伙说清楚他干的蠢事,告诉他应该怎么走,却感到敌人的刺刀顶在自己的胸口上。(16)那个日本兵不住手地往下扎。他为什么不扣动扳机呢?吉姆不得而知。他躲不开扎在胸口的刺刀,本能地抓住步枪用力往外推,同时把对方打倒在地,随之猛地从胸口拔出刺刀,扑到他身上,开始徒手搏斗。很快,他又感到背后一阵刺痛,跌倒在防线后的小土坎上。另一个敌兵从背后扎了他一刺刀,切开一道六英寸长、半英寸深的伤口。幸好他跳开了!他回头去看,却听到了欢快的枪声,班长的冲锋枪撂倒了两个攻击他的日本兵。(17)平生头一次遇到贴身肉搏,吉姆却大难不死,乘飞机回到美国,住进华盛顿州的医院。给他治伤的外科医生惊奇不已。“你应该死呀,基尔比!刺刀扎在了你心脏的位置。我不明白,什么能救你呢?”(18)吉姆&&&&(19)医生做出诊断:左胸部和臀部受刺刀伤。胸部伤口3英寸深,没有并发症。吉姆住了六个月的医院,恢复了元气。在关岛获得紫心勋章。(20)我的弟弟许多年后去世,享年56岁。【小题1】文章的(1)—(5)段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小题2】请根据上下文,仔细研读第(4)段,说说这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6分)【小题3】阅读故事,离不开想象。请你想象一下,吉姆对外科医生说了什么,把他说的内容写下来,补充到第(18)段的空白处。(6分)【小题4】“除了鸟儿的鸣唱、山羊在咩咩地叫,再也没有别的动静了,到处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第(10)段这一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题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____(3分)A.《列子》B.《水浒传》C.《西游记》D.《伊索寓言》【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斜体字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____。(3分)A.杂然相许(赞同)B.年且九十(将要)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小题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2分)A.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C.年纪将要就是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D.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小题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6分)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____。”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____。”【小题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1分)上联:有志移山易下联: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愚公移山》,完成5--8题。(15分)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小题1】文段选自下面哪本书____(3分)A.《列子》B.《水浒传》C.《西游记》D.《伊索寓言》【小题2】下列对加点字的斜体字解释意思错误的一项是____。(3分)A.杂然相许(赞同)B.年且九十(将要)C.方七百里(药方,偏方)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寡妇)【小题3】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2分)A.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B.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C.年纪将要就是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D.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小题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6分)①、愚公之所以产生移山的想法,是因为“惩山北之塞,____。”②、愚公移山的宏伟目标是“指通豫南,____。”【小题5】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1分)上联:有志移山易下联: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愚公移山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