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大班儿童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案例游戏规则案例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
  情景表现:   三个大班小朋友在大型玩具上滑滑梯,一个要从上面滑下来,其中一个非要从下面往上爬,另一个在滑梯下面拽往上爬的小朋友&&远远看着这一情况的我来不及制止,就见上面的小朋友在滑梯的惯性中滑了下来,脚踹在了往上爬的小伙伴的脸上,细嫩的小脸上沁出血丝来&&   大班的老师恰巧过来了,看到这一情景,便大声责骂&肇事者&:&涛涛,我就知道你最调皮,看你做的好事。&孩子吓得不敢说话。老师生气地拉着受伤的晓雨去了保健室,几分钟后,老师把三人叫到一边继续未完成的&教育&, &你们说说,刚才是怎么回事?&三个人都低着头,涛涛嗫嚅着把事情说了个大概,老师叹了口气,对涛涛说:&你看看,你都把人家踢成这样了。他爸爸妈妈看见了多心疼啊!你想想,要是你被别的小朋友弄成这样,你爸爸妈妈是不是很心疼啊?&涛涛低着头说:&是。&老师说:&这就对了。快对晓雨说&对不起&。&涛涛绞着手,不说话。老师又要求说:&快向晓雨道歉,说&对不起&!&涛涛停顿了几分钟后,才不情愿地抬起头对晓雨说:&对不起。&晓雨回答说:&没关系。&老师看到自己的要求被执行了,就温和地对涛涛说:&以后不许再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听见了吗?&涛涛点点头。&好了,去玩吧!&   问题分析:   这位教师对问题的解决是围绕被攻击幼儿的受伤程度进行的,使攻击的幼儿认识到打人是错误的,然后让他通过道歉来弥补过错,取得对方的谅解。事情到此为止,没有再深入下去。   我认为教师调解应该一步一步地引导双方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过程中,当事的幼儿有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对错呢?涛涛的道歉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无意的,而且认为是晓雨错在先。事实上从滑梯下面往上爬本身就是危险的,老师也应该禁止过,错误的造成是可预见的,既然出现这样的状况,老师应该就事论事,了解问题的实质,一分为二来处理,换言之,难道谁受伤谁就没错吗?同时,老师还可以就此事件对全班幼儿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以此为鉴,以绝后患。   幼儿园大班个案分析:如何引导孩子融入集体   案例1:上幼儿园的女儿在集体跳长绳时经常举起胳膊跳,老师怕绳子打到她,提醒她:&乐乐,把手放下!小心打到你!&两次提醒后,孩子还是依然如故。老师又说: &乐乐,把胳膊挨着身边放就好了,你看像某某同学那样!&孩子看了看,不高兴地到一边玩去了。类似的集体活动中,如果老师提醒她或者没把她作为榜样,她就退出到一边自己玩去。   案例2:小朋友们在玩丢沙包的游戏,乐乐被沙包丢中罚出场时,表现得特别激动,哭着不愿意离场,我们一再要求她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她就很生气地表示不想玩这个游戏了,然后到一边自己看花草去了。   孩子为什么从集体中退缩   1.&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是造成孩子从集体中退缩的主要原因   &自我为中心&是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还没有真正学会换位思考,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案例1中,老师多次提醒乐乐应该如何做,并且告知这是为了避免被绳子打着,但乐乐始终不领情,最后还是从集体中退出。究其原因是乐乐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不能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理解老师的话语和保护她安全的意图;案例2中,乐乐哭着不愿意被罚出场,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即她没能理解游戏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她觉得要她按照别人说的做,或者遵守什么规则,她就不玩了。   2.强烈的&自我存在感&会导致孩子从集体中退缩   研究表现,4~6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希望得到大人的注意、认可和称赞。同时对自己的认识偏向&乐观主义&,即对自我的认识比较乐观、积极,甚至会过分地高估自己,一旦她的自我存在感得不到满足,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就会产生。案例1中,老师指出了乐乐的不足,更重要是用做得好的同伴进行示范,这带给她的感受是&你指出了我的缺点,我没有别人做得好,所以我不玩了。&下面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个案例《不愿意继续参加家庭聚会的甜甜》来说明。   &爷爷,看看我的裙子!&5岁多的甜甜叫着,她正在参加中秋佳节的家庭聚会。&这个上面有小蝴蝶,小花&&&甜甜的声音逐渐变小,因为她发现所有人都在关注她1岁的堂弟,堂弟在大人的鼓励下,摇摇晃晃正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没有人,包括最喜欢甜甜的爷爷,都没有注意她和她的新裙子。甜甜转身走进房间,把毯子盖在头上后走出来。她从毯子缝里窥视外面的情况,然后故意推倒堂弟,堂弟哭了起来。   拿下毯子,甜甜很快就看到了妈妈不快的表情。&妈妈,我看不见他,毯子遮住了我的脸。&妈妈坚持要她扶起可可,并立即向他道歉,可甜甜却不同意参加家庭聚会了。   在这里,甜甜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存在感,即我要被关注、认可和称赞,但问题是就连平时最喜欢她的爷爷都没有关注她,于是她要把毯子盖在头上,故意推倒堂弟,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得到的是批评和指责,于是她就不愿意继续参加聚会了。   3.缺乏交往技能也会导致孩子从集体中退缩   我们看下面的情境。   小区里有三个小朋友在玩&抓坏人&的游戏,小朋友A二话没说,直接闯入他们的游戏区域,说:&我要当老大。&结果,他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被赶出了游戏区,他失望地离开了。过了一会,小朋友B来到旁边,他在旁边专心观察,然后说:&你们好厉害哟,特别是你(指向小朋友c)。你们在玩什么啊?&c说:&我们在&抓坏人&。&&抓坏人?太好玩了,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c说:&你爸爸是警察,那肯定知道怎么抓,那你快来抓吧。&B顺利地加入了游戏。   A为什么遭到拒绝呢?他直接闯入别人的游戏区域,且要当老大,招致正在游戏的大家反感;而B则先观察三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然后赞扬别人,最后还利用自身的优势&我爸爸是警察,我知道怎么抓坏人&这一有效信息,促使别的小朋友主动邀请他加入游戏。   引导孩子融入集体的策略   1.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定势   学会换位思考是孩子平衡自身与同伴、与集体关系的前提。学会了换位思考,孩子就能理解自己抢玩具,别人会伤心的;集体的规则若不遵守,会让别人不愉快&&换位思考能促使孩子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我要妈妈陪我玩》。   红红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一起游戏、一起看书。可是妈妈今天晚上要写东西。妈妈在书房工作时,红红跑过去说:&妈妈,你陪我玩吧。&妈妈说:&宝贝,妈妈今天晚上要做事,没时间陪你玩。让爸爸陪你玩,好吗?&红红只好去找爸爸。没几分钟,红红又跑进来找妈妈:&妈妈,爸爸什么都不会玩,我就是要你陪我玩。你不陪我玩,我就不喜欢你。&红红的妈妈不知怎么办才好。   红红的行为很明显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这种思考方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的阶段。妈妈不用着急,可以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今天有工作要做,如果不做完,妈妈会被批评的。&同时告诉孩子:&如果你不再来影响妈妈,今天完成了任务,明天就可以陪你玩了。要是反复缠着妈妈,妈妈会做得更慢。&   2.引导孩子逐步掌握交往技能,让孩子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   交往技能包括倾听、表达、换位思考、问题解决、分享与合作等交往策略。良好的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孩子融入集体。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玩打电话、当小老师、为孩子录音等游戏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打电话游戏可以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干什么,描绘周围的环境和看到的事物等。当小老师是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了,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家长可以偶尔故意捣乱,让孩子思考怎样好好听讲。家长还可以将孩子所讲的故事、儿歌或唱的歌曲录下来重放,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声音时会很开心,会讲更多的故事。   3.鼓励孩子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自然后果中体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自然后果是指利用孩子违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合理的惩罚的方法。如当孩子在某一游戏活动中经常出现违规行为时,可以通过暂时剥夺其参与游戏的权利来惩罚他,目的是让他知道参加集体活动是要遵守一定规则的。我们看案例《我们不和你玩了》。   四个小朋友正在一起玩传球游戏。可F小朋友接到球后总喜欢在地上拍几下,然后再传给别的小朋友。K说:&不要拍了,直接传给我。&F在K的催促下,将球快速传递给了K,但接下来的回合中F又反复拍球。终于K和其他几个小朋友急了:&F,我们不和你玩了,走开。&K把球直接传给别的小朋友。F被排除在游戏之外,并且显得很失落。之后在家长的协助和同伴要求下,F答应遵守规范,和大家一起继续游戏。   F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是一种自然的后果。同伴间的相互约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有利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状态,站在互利互惠的角度来为对方着想,它为幼儿同伴间契约式规范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交往技能的获得是需要反复练习的,多带孩子和同龄小朋友接触,让他自己去尝试,出现问题家长不着急,坚持原则,孩子慢慢就可以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热门新闻资讯
推荐新闻资讯
最新新闻资讯【活动案例】大班民间游戏:猫捉老鼠
当前位置:&&&&&&&&&
【活动案例】大班民间游戏:猫捉老鼠
发表日期:
&[字体显示:&&]
&[] &[]&&[]
大班民间游戏:猫捉老鼠
   --“走进童心”获奖作品
           作者: 秦美娥   单位:崇明县北门幼儿园&
  设计意图:
  《指南》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民间游戏是千百年来源于人们生活中自创的一种游戏形式,它集趣味性、游戏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具有锻炼身体、训练思维、娱乐生活和增进友谊等多种功能。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锻炼幼儿的身体、弥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不足,使幼儿获得与人、与材料、与环境互动的各种经验和对自我的认识,而且能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幼儿的后继发展极有价值和意义。
  大班幼儿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合作意识,并且规则意识也在逐渐形成。如何帮助他们在集体中轻松、自主地学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并能养成一定的习惯对其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这是本次活动的根本所在。《猫捉老鼠》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民间游戏。整个活动以“猫捉老鼠”的情节为载体,游戏的规则简单,好玩,能锻炼孩子的追跑和躲闪能力。本次活动,力图给孩子自主习得游戏的机会,并在不断的游戏中去发现游戏规则,从而使规则成为孩子的需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活动目标:
  1、理解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方法。
  2、尝试丰富游戏规则,体验民间游戏的快乐。
  重点:理解游戏规则,习得游戏方法。
  难点:不断的调整、补充游戏的规则,使游戏更好玩。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游戏录像一段、场地上画圆形鼠洞若干个、猫的胸饰若干个。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获得游戏经验
  重点关注:幼儿对游戏的规则是否能理解。
  1、 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都玩过哪些游戏?今天我们要玩一个新的游戏,在玩游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看看游戏中有谁?他们是怎么玩的?(幼儿看录像)
  游戏方法:一名幼儿做猫蹲在地上“睡觉”,其余幼儿做老鼠在猫的周围围成一个圈,做老鼠的幼儿沿着圆圈边走边念儿歌:“老鼠老鼠坏东西,偷吃粮食偷吃米,老猫老猫快快醒,啊呜一声抓住你。儿歌结束,猫喊一声“喵~~”后开始去抓老鼠,老鼠开始分散逃开。猫抓住一只老鼠后,游戏结束。
  重点提问:看得懂吗?游戏中有谁?他们是怎么玩的?
  小结:哦,原来他们在玩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
  2、 分享理解规则
  重点提问:玩这个游戏需要遵守哪些规则?我们再来看一次。
  小结:原来玩这个游戏需要3个规则:(1)、游戏开始时老猫闭住眼睛。(2)、必须听到“喵”的叫声才能行动——猫抓,老鼠逃。(3)、猫不能抓进洞的老鼠。我们来玩一次。
  二、尝试游戏,丰富游戏规则
  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在游戏中遵守规则;是否能把已玩过的游戏规则迁移到这个游戏中。
  第一次游戏:
  1、情况一:猫没抓到老鼠。分析原因:猫为什么抓不到老鼠?
  原因一:猫走的慢
  ——猫可以走的快一点
  原因二:老鼠躲在洞里不出来
  ——老鼠不能长时间躲在洞里,加一些什么规则能让我们的老鼠出来走动呢?
  重点提问:到底该躲多长时间合适?想想哪个游戏里的规则能运用到这个游戏中来?(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2、情况二:猫抓到了老鼠。
  重点提问:抓到的老鼠该放在哪里?抓到几只老鼠游戏才算结束呢?再玩一次!
  小结:刚才玩的游戏已经和录像里的游戏有点不一样了,其实,民间游戏就是这样,是大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地制定新的规则,增添新的玩法,只要大家都同意就可以了。那么我们能否给这个游戏再增加一些新的规则,让猫能抓到更多的老鼠,让游戏更好玩一点?
  第二次游戏:
  1、重点提问:谁有好办法能让猫抓到更多的老鼠吗?(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记录游戏新规则)
  a、猫多 b、洞少 c、一个洞一只老鼠
  2、幼儿游戏。
  3、讨论:还有什么新的规则能让这个游戏变得更好玩吗?我们都为猫想办法,所以猫很容易就抓到了很多的老鼠。可是,能不能给小老鼠也想一些办法,让抓到的老鼠能继续参与游戏呢?
  引导幼儿迁移营救规则。抓到的老鼠在同伴拍一下后表示解救成功,可以继续参与游戏。(幼儿游戏)
  老猫呀,你们那么辛苦抓来的老鼠,一转眼全被救走了,可真是白忙活了,想想有什么好办法吗?再玩一次。(幼儿游戏)
  三、总结提升,迁移游戏经验
  今天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从开始很简单的几条规则增加到那么多的规则,游戏变得更好玩,更有挑战了。其实民间游戏就是这样,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活动中不断的增加一些新的玩法,让游戏变得更有趣,更好玩。
  专家点评:
  1、游戏经验的自主习得是活动的亮点所在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与周围的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活动中执教老师一改教师教,幼儿学的机械教学模式,把幼儿带进了一个有趣的音像世界,将复杂的游戏玩法介绍用形象的视频的方式简洁清晰地展示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自己看、提炼规则、尝试游戏、修改规则、再次尝试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体验游戏规则的重要。使幼儿的学习更开放自主。也节省了较多的学习时间给幼儿更投入地参加游戏。
  2、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和变通使活动的价值最大化
  本次活动要解决的不单是幼儿新经验的获得,而更多的关注幼儿原有经验的迁移和变通,让幼儿灵活地迁移运用已有的一些游戏经验,使之更好玩、更有挑战。可见,老师想给孩子的不仅是《猫捉老鼠》这个好玩的游戏经验,更想让孩子们学会迁移和变通,并且把这个习惯带到其它的活动中,带到以后的生活中,这将给幼儿的终身发展带来较为积极的意义和价值。(郑红推荐,摘自学前教育网)
&【】&【】&【】
主办:上杭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上杭县数字上杭建设办公室
闽ICP备号 E-Mail:jsjxxx@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Netscape6.0、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游戏指导实例: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游戏指导实例:游戏规则的重要性
江苏省兴化市机关幼儿园&& 察与指导:玻璃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小小的玻璃球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瞄准能力和手指动作的协调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小肌肉群的发展。
今天我们大一班就举行了玻璃球比赛。比赛开始时,我先定了规则,挖一个窝叫&皇&,然后在离皇不远的地方划一道线。每个人弹一次,谁的玻璃球离皇最近,谁先弹。必须先把玻璃球弹进皇里,才有资格去弹别人的玻璃球,弹中的玻璃球就归自己,也就是赢方。我清楚的讲完了比赛的规则和要求,第一组比赛的是高君乙和唐旭正,看着他俩那专注样,我也在一旁看着他们谁会获胜,高君乙的玻璃球弹的离皇比较近,于是他就拿走了正正的玻璃球,这下正正急了说:&柳柳你耍赖皮,我不和你玩了。&&我没有,不是我的比你离皇进吗,当然是我赢了啊,你的球就是我的&柳柳说着。&不是,不是,你不遵守规则,还我的球&正正吵着。这时我走过来对他们说:&柳柳你的球是离皇近,但你没有把正正的球弹进皇里啊,所以这个球还是正正的,徐老师示范一次给你看,好吗?&说着我就示范了一下游戏玩法。柳柳明白了,主动的讲玻璃球还给了正正,说:&我知道怎么玩了,正正我们再一起玩吧,听着他俩那快乐的笑声,使我感觉到了民间游戏的魅力之所在。
民间游戏,平时孩子接触的比较少,对于游戏规则和玩法也不是十分清楚,虽然在游戏之前我将规则和玩法都交代清楚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还是看到了孩子们并非都很好的掌握,但通过后来的示范,让幼儿真正了解了规则和玩法这点让我明白了,有时我们的游戏光靠讲解是不够的,它仍需要教师的示范,对于孩子来说视觉冲击远大于语言的表述。幼教园地 - 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班遵守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