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毒气生化实验武器和生化武器有什么区别

责任编辑:李蓓蓓
关注我们:
© 淮安市楚秀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什么是核武器?什么是生化武器,求详解-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什么是核武器?什么是生化武器,求详解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19:35:46 责任编辑:李志喜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什么是核武器?什么是生化武器,求详解”相关的问题,学网通过互联网对“什么是核武器?什么是生化武器,求详解”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什么是核武器?什么是生化武器,求详解,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利用的是核聚变产生的高爆高热高能进行直接杀伤,杀伤特性为传染或传播型。而生化武器则分为致病和致毒性质两种,不同的是核武器的杀伤原理是物理性的两者都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解决方案2:
核武器以爆炸形式,生化武器是蔓延形式
解决方案3:
相关文章: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主题:生化武器 | 医源世界
主题:生化武器
≡ 收起全部文章
叙利亚政府在8月21日的袭击事件中使用了沙林毒气,造成1429人丧生。再次引发了生化武器到底有多毒,生化武器后遗症的思考。看看历史上和战争中使用过的生化武器,他们的危害至今存在。
背着布满跳蚤纸包的流亡者
说到“生化武器”,我们脑中总会浮现无菌的政府实验室、核生化服和试管中颜色鲜艳的液体。其实在历史上,生化武器总以单调平凡的面貌示人:比如一个四处游荡的流亡者,背着布满带病的跳蚤的纸包。
生化武器的使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公元前1500年,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发现了传染病的威力,并将瘟疫病人派往敌国。军队同样深知生化武器的厉害,他们将染病的死尸投向围困的堡垒,向敌人的井里下毒。一些史学家甚至争论说,圣经中摩斯召来降在埃及人头上的十大灾祸与其说是神的报复,不如说是大规模生化武器。从古时起,医学进步促进了人们对有害病菌和人体免疫系统的认知。但尽管疫苗和治疗技术得以提高,人们也进一步将地球上一些极具杀伤力的生物运用于武器制造中。20世纪上半叶,德国和日本使用了生化武器:炭疽脓疱。美国、英国和俄罗斯也纷纷开始了生化武器的研发。今天,根据1972年的生化武器公约和日内瓦议定,生化武器被禁用。然而即使一些国家早已销毁了库存的生化武器,并停止了研究,但威胁依然存在。
橙剂:强大而可怕的后遗症
19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潭。越共游击队出没在茂密的丛林中,来无影去无踪,声东击西,打得美军晕头转向。越南游击队还利用长山地区密林的掩护,开辟了沟通南北的“胡志明小道”,保证了物资运输的畅通。
美军为了改变被动局面,切断越共游击队的供给,决定首先设法清除视觉障碍,使越共军队完全暴露于美军的火力之下。为此,美国空军实施了一场“牧场行动计划”。他们用飞机向越南丛林中喷洒了7600万升落叶型除草剂,清除了遮天蔽日的树木。美军还利用这种除草剂毁掉了越南的水稻和其它农作物。他们所喷洒的面积占越南南方总面积的10%,其中34%的地区不止一次被喷洒。由于当时这种化学物质是装在桔黄色的桶里的,所以后来被称为“橙剂”。
“橙剂”中含有毒性很强的四氯代苯和二氧芑,平均浓度为每公斤2毫克。其化学性质十分稳定,在环境中自然消减50%就需要耗费9年的时间。它进入人体后,则需14年才能全部排出。它还能通过食物链在自然界循环,遗害范围非常广泛。
越战后,“橙剂后遗症”逐渐显现,越南人民和参加越战的美国老兵深受其害。由于他们血液中的四氯代苯和二氧芑的含量远远高于常人,其身体因此出现了各种病变。更为严重的是,毒素改变了他们的生育和遗传基因。在越南长山地区,人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缺胳膊少腿儿或浑身溃烂的畸形儿,还有很多白痴儿童。这些人就是“橙剂”的直接受害者。据统计,越战中曾在南方服役的人,其孩子出生缺陷率高达30%。此外,在南方服役过的军人妻子的自发性流产率也非常高。
美国的越战老兵们也深受“橙剂”之苦。目前除糖尿病外,美越战老兵所患的病中,已有9种疾病被证实与“橙剂”有直接关系,包括心脏病、前列腺癌、氯痤疮及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等。研究数据表明,参加过“牧场行动计划”的老兵糖尿病的发病率也要比正常人高出47%;心脏病的发病率高出26%;患何杰金氏淋巴肉瘤病的概率较普通美国人高50%;他们妻子的自发性流产率和新生儿缺陷率均和比常人高30%。
天花:密闭狭窄的空间也能传播
在1763年印法战争中,生化武器只是一条毯子。按照杰弗里•阿默斯特少校的命令,声名狼藉的英国部队将带有天花的毛毡送给渥太华的印第安人部落。美洲当地居民特别容易感染这种疾病。因为与欧洲侵略者不同,他们从没有碰到过天花,也完全没有抵抗力。疾病像野火般在印第安部落里蔓延。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天花病有30%的死亡率。罹患天花的特征有高烧、浑身疼痛以及从水泡发展到疤痕的皮疹。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和感染者的皮肤或体液直接接触,但在密闭狭窄的空间里也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努力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消灭天花。结果,自然产生的天花病例在1977年后再未出现。这种疾病从自然世界消除了,但天花病毒的实验室副本仍然存在。美国和俄国拥有经世界卫生组织批准的天花副本,但由于天花在几个国家生化武器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谁也不知道有多少秘密复制的病毒存在。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将天花归为A类生化武器,是因为它的高致命性和可在空气中传播的特性。虽然有天花疫苗存在,但如今通常只有医疗和军队人士才会接种――这意味着当天花成为武器时,剩下的人群都会面临危险。那么这种病毒可能通过什么方式释放呢?可能以喷雾剂的形式,也可能以最古老的形式:由受感染的病人直接带到目的地。
释放生化武器的方式不需要多花哨。我们所介绍的下一种武器只需要几张邮票就能传播,这才叫心惊胆战。
炭疽病:普通条件下可存活至少40年
2001年秋天,含有奇怪白色粉末的信屡屡寄到美国参议院办公室和各大媒体。当信封中含有炭疽杆菌孢子的消息传开后,恐慌接踵而来。炭疽信袭击事件导致22人感染,5人死亡。时隔七年,美国FBI终于将目标锁定在政府炭疽病科学家布鲁斯•伊万身上,他在结案前自杀身亡。
由于炭疽病具有高致命性和环境稳定性的特点,也被定为A类生化武器。这种细菌在土壤中生存。食草动物通常会在刨找食物时接触到它们的孢子。人类往往因接触、吸入、注射炭疽孢子而感染。
大多数炭疽病菌都是皮肤侵入性的,也就是由皮肤接触孢子进行传播。但最致命的炭疽是吸入性炭疽,孢子进入肺部并由免疫细胞带到淋巴结。在这里,孢子不断繁殖,并释放毒素,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呼吸困难、疲劳、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恶心、呕吐、腹泻和黑色溃疡。吸入性炭疽是三种炭疽中死亡率最高的(可达100%,在药物治疗下也有75%)。不幸的是,2001年炭疽信事件中的5位患者感染的正是这种病菌。
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感染这种病菌,也不能在人和人之间传播。通常只有医疗工作者、兽医和军人会接种疫苗。如果有人蓄意散播这种疾病,那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处于炭疽袭击的危险之下。
除了并未广泛接种疫苗以外――本文中提到的生化武器多半都有这个问题――炭疽的另一特点是长寿。许多有害的生物媒介在特定的条件下只能生存很短时间。但是炭疽菌在普通条件下可以存活至少40年,而且仍然构成致命威胁。
以上的这些特点使炭疽病成为全球生化武器实验的宠儿。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科学家在他们著名的731部队研究所开展了雾化炭疽菌的人体实验。1942年英国军队开始了炭疽病炸弹实验,污染了整个格鲁伊纳岛。44年后,清理这片区域需要280吨甲醛。1979年,前苏联无意中释放了雾化炭疽菌,导致66人死亡。
今天,炭疽病仍是最有名也最可怕的生化武器之一。历经多年,许多生物战项目都致力于研制炭疽病菌,虽然疫苗是存在的,但大规模接种计划只有在炭疽病大爆发时才有可能实现。
鼠疫:“死神的胜利”
要想了解鼠疫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您只要仔细看看1562年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死神的胜利”就够了。
14世纪发生在欧洲的黑死病夺走了当时近一半人口的生命,这场浩劫至今仍令世人心有余悸。光想想这种被称为“大死亡”的疾病可能重现世间,就足以让人们不寒而栗。今天,一些研究者认为尽管世界上第一次瘟疫大流行是由出血热病引起的,但瘟疫这个词却总和A类生化武器中的另一名重要成员纠缠不清,那就是鼠疫菌。
鼠疫有两种主要形式:株鼠疫和肺鼠疫。株鼠疫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跳蚤来传播,但也可以通过患者的体液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种鼠疫会导致腹股沟、腋下和颈部周围的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发烧、寒战、头疼及疲劳等症状。病症在2到3天内发作并持续1到6天。如果不在受感染的头24小时内施救,70%的感染者将死亡。肺鼠疫比较少出现,通常由咳嗽、打喷嚏及面对面接触的空气传播。它的发病症状有高烧、咳嗽、体液带血及呼吸困难。
鼠疫感染者――不论生死――都是这种生化武器的有效传播工具。1940年日本向中国空投了带病的跳蚤,引发了鼠疫大爆发。今天,科学家们预测鼠疫病菌将被制成喷雾器,用以引发肺鼠疫大流行。尽管如此,以害虫为载体的传统攻击方式仍有可能出现。
尽管一些国家已将鼠疫开发成生化武器,然而由于这种疾病仍会自然发生,病毒的副本可以轻松取得。在恰当有效的治疗下,鼠疫的死亡率可以降至5%。但目前尚无鼠疫疫苗。
兔热病:利用喷雾剂形式快速散播
尽管兔热病只有5%的死亡率,但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却是世界上最易感染的细菌。1941年,苏联出现了一万例病例。次年,德国围攻斯大林格勒,发病人数徒增至十万。大多数的病例发生在德方。前苏联生化武器研究员肯埃尔别克声称,这起传染病事件并非偶然,而是生化战争的产物。在1992年叛逃至美国前,埃尔别克计划参与了前苏联的抗疫苗兔热病研发工作。
弗朗西斯氏兔热菌存在于不少于50种的生物中,尤其在啮齿目动物,如家兔和野兔中广为存在。人类感染此类疾病多是和带病动物直接接触或被带病昆虫所咬,而那些动物或昆虫则是吃了受污染的食物或吸入悬浮微粒状的病菌。
兔热病的症状出现在3到5天内,并因受感染的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病人可能会出现的症状有发烧、寒战、头痛、腹泻、肌肉疼痛、关节痛、干咳和逐渐衰弱。类似肺炎的症状也会出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出现呼吸衰竭、休克和死亡。兔热症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两周,但在此期间,受感染者会卧床不起。
兔热症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且可以通过抗生素治愈或注射疫苗来防治。然而当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或利用喷雾剂形式散播时,这种疾病很容易迅速扩散。虽然死亡率低,它易传播的特点仍然使兔热菌成为A类生化武器。在气溶剂中,它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美国、英国、加拿大和前苏联在二战末期都致力于开发兔热症生化武器。
稻瘟病:引起贫穷国家严重饥荒
许多病毒、细菌和毒素对人类有明显威胁,但也有很多病菌喜欢另一种猎物:粮食作物。无论您是在抵御外敌,还是围攻城池,切断敌人的食品供给都是行之有效的战略。没有食物,人们会虚弱、恐慌、暴乱甚至死亡。
有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在大力研究以食品作物为目标的疾病,甚至昆虫。现代农业重视大规模生产单一作物的现状,使虫害和饥荒变得更容易。
作为生化武器之一,稻瘟病是一种由稻瘟病真菌引起的作物疾病。感染的植株叶子上很快就会布满由数以千计的真菌孢子,出现灰色病变。这些孢子迅速繁殖,并在植株间传播,伤害作物并减少产量。尽管培养具有抗性的植物是个好方法,但却很难抵御稻瘟病,因为您培育的抗病作物可以对抗一种真菌,却不能对抗219种。
稻瘟病并不能像天花或肉毒杆菌那样杀人。但它可以引起贫穷国家的严重饥荒以及经济困难,和其他重大问题。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在研制稻瘟病生化武器。肉食者也不能掉以轻心,下面这种疾病就会对肉产品造成威胁。它看上去可能像一只大牦牛,但这实际上是中世纪的生化武器输送系统。
牛瘟:成吉思汗无意引发的生物战
13世纪成吉思汗侵略欧洲时,他无意中发动了一场可怕的生物战。他用来运送供给的灰色草原牛染上了致命的牛瘟。
牛瘟是由一种近似麻疹的病毒引起,它影响牛和其他诸如鹅、野牛、长颈鹿之类的反刍动物。牛瘟具有传染性,会引起发烧、食欲减退、痢疾及黏膜炎症。这种症状一般持续6到10天,那时动物们通常已经脱水。
从古至今,感染牛瘟的动物被人类带到世界各个角落,经常引起数百万牛、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死亡。有时,在非洲的牛瘟大爆发极其严重,狮子不得不转而吃人。多亏了现有的检疫和免疫系统,牛瘟已经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得到控制。
当年成吉思汗用牛瘟当生化武器只是误打误撞,但现代许多国家却不那么无辜。加拿大和美国已经利用牛瘟研制出反家禽生化武器。许多最可怕的生化武器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然而有些却新的让人害怕。
尼帕病毒:目前没有标准治疗技术和疫苗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也在不断演变。新型病毒不断出现,人类和动物的接触有时会令威胁生命的疾病冲上食物链的顶端。随着人口不断膨胀,新疾病的出现不可避免。每次的疾病大爆发登上新闻头条时,您几乎可以确信,正有人考虑把它变成武器的可能性。
在那些尚未的角落,还潜藏着什么生化武器?尼帕病毒就是其中之一,直到1999年它才引起世界卫生机构的注意。那次疾病大流行发生在马来西亚的尼帕地区,265人感染,105人死亡。90%的感染者以养猪为生,卫生工作者认为病毒在果蝠身上自然存在。具体传播途径目前还不清楚,但专家们认为病毒可能是通过皮肤或体液接触而传播的。目前还没有人对人的传染报告。
病症一般持续6至10天,包括像感冒似地温和症状,好比发烧、肌肉痛,也包括脑炎。在一些严重病例中,病人会昏睡不醒,神志不清,抽搐,并最终昏迷。尼帕病毒的死亡率为50%,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技术和疫苗。
尼帕病毒,和众多新出现的病原体一样,被归类为C类生化武器。尽管没有已知国家在研制此类生化武器,但潜在的广泛传播性和50%的死亡率仍有可能使它成为生化武器。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据《大西洋月刊》报道,美国的基因和微生物学家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就可以研究出根据基因特征识别攻击对象的“基因生化武器”。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的题为《破译总统基因》的文章详细描述了基因生化武器的工作原理:普通人感染了这种作为基因生化武器的病毒后,只会产生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一旦病毒与特殊的DNA序列相匹配,即可迅速破坏人类的神经系统,导致记忆快速丧失,最后死亡。
美国特勤局要应对的威胁早已超出了枪械或爆炸物的范围。近年来,已经出现了针对政府官员发动的化学袭击和放射性袭击。2004年,乌克兰总统候选人维克托?尤先科体内被验出大量的二f英,接近致命水平。虽然尤先科并未因此丧命,但身体却受到了严重的化学损害。2006年,原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官员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死于钋中毒。生化攻击难以被人察觉,生物恐怖主义者曾于2001年透过邮件,寄送高品质的炭疽芽孢粉末到美国,美国参议院多位议员险些被炭疽病毒所感染。
基因技术的进步给特勤局带来了新的挑战――领导人的基因成了对付领导人的利器,而且想要防御这种攻击几乎不可能。无论特勤局多么小心、投入多少精力,都无法保证总统的DNA不会被泄露,仅仅一个细胞就足以提供制作基因图所需要的全部信息。使用过的纸巾、杯子、牙刷……这些日常用品都可以成为细胞的来源。美国总统奥巴马和选民、内阁成员或外国政要握手的时候,就已经在他们的手上留下了大量的基因信息。甚至在奥巴马用来签署法案的钢笔上都能找到他的细胞。虽然这些细胞是死的,但是里面所包含的DNA是完整的,所包含的的信息已经足以让人了解总统的全部生物特征。
如果想对美国总统进行基因攻击,第一步必须解码总统的基因。对个人而言,这曾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90年,美国能源部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宣布将用15年时间对人类基因组的30亿个碱基对进行测序。这项生命科学史上最具野心的工程奖预算经费达30亿美元。1998年,生物学家J?克雷格?温特用了30亿美元,在新测序技术的帮助下,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这项任务。2008年,一些实验室用60000美元就能完成基因测序。2009年,这个费用降低到了5000美元。如今,就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须的设备在eBay上的售价约为10000美元。这意味着,发动基因进攻的成本已经非常低。
文章甚至虚拟了一次利用基因生化武器对美国总统进行攻击的过程。某日,美国总统计划前往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进行演讲。演讲前一天,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萨曼莎收到了一盒药片,她以为是自己在网上订的药,就在睡觉前吃了一片,于是一些外来的基因物质就进入了她的鼻粘膜细胞。之后,萨曼莎产生了类似感冒的症状。这些病毒当晚就传遍了学校。就在总统发表演讲的时候,上千名学生不停地打喷嚏。特勤局的特工并没察觉出有什么异常――12月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几天后,总统神秘死亡,病因不明。
据《总统特勤局》一书作者罗纳德?凯斯勒的说法,美国政府正秘密收集各国领导的DNA,同时美国特勤局也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美国总统的DNA外人所获取。这些基因里所包含的信息被人破译之后,将为破译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在不远的将来,恐怖分子可能利用基因制造出个性化的生化武器,无声无息地杀死美国总统。美国总统用过的床单、杯子以及其他总统接触过的物品都会由专人加以收集,然后对这些物品进行消毒、销毁,以防潜在的犯罪分子获得总统的基因。美国特勤局并未对此种说法做出回应。即便特勤局的特供能够把总统身边的细胞都打扫干净,也不能阻止总统的基因被别人复制。DNA的性质十分稳定,能够在上千年的时间内保持活性。奥巴马以前穿过的衣服上、高中时交的作业上都能找到大量的基因物质。试想,当奥巴马还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时,有谁会想到要去保护他的基因信息?退一步讲,就算能把这些泄露的基因信息都打扫干净,科学家还可以从奥巴马亲戚身上获得与奥巴马遗传基因相似的细胞。
2010年由维基泄密网站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要求美国驻各国的外交官员收集各国首脑及联合国高级官员的DNA样本。虽然美国在这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相信其他国家也不会甘居人后。(编译:嘟嘟)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8(北京时间)日报道,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麻省理工学院等多家机构研究人员正在为军方开发一种新型制服,这种制服的布料用一种新型碳纳米管纤维制成,可防御化学和生物武器。
&&&&这种布料能从透气状态迅速转变到防护状态,它的膜上有许多微孔,由仅几纳米宽的垂直对称的碳纳米管(CNT)构成,高度透气,并用一种化学制剂反应功能层进行了改良。如果直接用化学战剂攻击膜表面,就会引发反应,关闭CNT微孔或让被污染的表面层脱落,使纤维转变为防护状态。
&&&&高透气性是防护服的关键,能让士兵在污染环境中执行任务时免于身体过热,浪费精力。目前的军用防护服是基于重量级的全屏障保护,或是渗透吸附保护,无法同时满足舒适和保护功能两方面要求。而且对环境危险是被动应对,而不是主动防御。新材料利用了碳纳米管独特的传导性,气体传导速度比其他同样大小的孔要高两个数量级。研究人员展示了一小块碳纳米管膜的样本,膜上的孔微小而密集,表现出极佳的透气性。
&&&&生物制剂如细菌或病毒,大小都在10纳米左右,而制服膜上的微孔仅几个纳米宽,能很容易地挡住它们。但化学制剂要小得多,要求膜上的微孔能做出反应封锁威胁。他们用化学威胁反应功能组对碳纳米管膜进行了改良。这种功能组就像门卫一样,能感知并阻止危险。随后还有二级反应,纤维和化学制剂反应后,会像鳞片那样一片片剥落下来。通过这些方式,该纤维能挡住化学制剂如芥子气、神经毒气、有毒物质如葡萄球菌肠毒素、生物孢子如炭疽等。
&&&&“这种制服就像一种智能第二皮肤,能对环境作出反应。”实验室负责国防降险署资助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弗朗西斯科?弗纳斯洛说,“它的纤维无需外部控制系统就能对环境中的威胁作出反应,进行可逆转换。从高度透气变成防护状态后,能阻止化学药品的威胁并保持良好透气性。”
&&&&这种新制服有望在10年内野外应用。“开发能对化学威胁作出反应的碳纳米管膜,是利用新材料潜能,为国防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好例子。”国防降险署动态多功能材料第二皮肤项目的科技主管崔西?哈里斯说,“这种未来制服能让我们的军队在被生化武器污染了的环境中安全操作更长时间,成功完成他们的任务。”(记者常丽君)
&&&&总编辑圈点
&&&&电影《石破天惊》除了让人们记住“一汤匙落地,四到八个街区无一幸免”的VX毒气,还有个喷射沙林毒气的玩偶,我们全副武装的凯奇在密闭舱拆卸它时,防护服也在腐蚀。沙林和VX一样属神经毒剂,人体暴露其中后,药物“解毒”就只是解除症状,很难甚至无法排清毒素。因而,现今对神经毒剂的防范仍主要依赖物理方式――面具和防护服。本文中科学家贡献的新材料,靠微孔的尺寸&“卡”住生物分子,用“关门”来阻挡更小的化学分子,必然提高了其在毒剂环境中的效果。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最新开发的喷洒技术,绘制出了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与组成图。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科学院院刊》和《应用化学》期刊上,将使科学家更进一步地理解并对抗乙型肝炎传染。该研究方法也能用于分析恐怖分子可能使用的生化武器所含的病毒。
  为更好地理解并对抗病毒感染,有必要在分子水平上仔细检查病毒。科学家可利用质谱仪技术来识别分子,这种技术也可用于法医调查中的涂料痕迹鉴定。质谱仪技术特别善于鉴别小分子,但病毒“太大”以致于无法使用标准的方法来完成此事。
  为此,乌特列支大学研究人员夏洛特?优特雷希特别为该研究项目开发了一种可完好无损地喷洒病毒的改进型质谱仪技术。研究人员在高压电荷下将水和病毒一起喷洒,这种可将病毒和水分离的技术能使研究人员对病毒进行分别检查。整个喷洒过程类似于经由打喷嚏而形成的感冒病毒传播方式。
  利用该改进型质谱仪技术,研究人员观察了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与组成。在分光计的辅助下,研究人员不仅看到了病毒的各种不同形状,还观察到了病毒的分子结构,这使得未来通过阻止病毒生产来对抗病毒感染成为可能。(记者 冯卫东)
日期:日 - 来自[]栏目
  根据美国媒体7月5日报道,和人们经常听到的恐怖分子生化袭击不同,在美国,最可能让致命病菌扩散的,是生化实验室的事故。
  鼠疫、炭疽热、落基山斑疹热――这些都是专家们担心用来发动细菌战争的生化武器。但是,在过去五年中,公众其实一直和这些病菌近距离接触,只是未产生疾病。讽刺的是,这些病菌,主要来自于致力于反击恐怖分子的生化实验室的意外事故。更糟的是,这些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这一消息是阳光计划组织(SunshineProject)的爱德华?哈莫德(EdHammond)披露的。阳光计划是一个总部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生物安全组织,专门揭露美军的生化武器研究。他们坚持要求按照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获得大学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备忘录。根据法律规定,这个备忘录应该被公众知晓。
  哈默德指出,目前,在美国的400多个地方,有两万多名研究人员从事细菌生化武器的研究,是911恐怖袭击之前的10倍以上。一些科学家在多年前就提出警告:越多的人从事危险病菌的研究,意味着越多的意外事故发生。
  未曾报道的事故?
  这种恐惧已经被印证了:相关报道中,实验室人员染上了野兔病(tularemia)、普鲁氏菌病(brucellosis)和Q热(Qfever)。
  Q热发生在得克萨斯A&M大学,该校目前已经被责令禁止研究潜在生化武器,有关部门并对此展开调查。
  不过,哈默德的备忘录还包括了更早之前的未曾报道的事故。
  ※在新墨西哥大学,一个工人被炭疽热针扎到,另一个工人则被一个不为人知的遗传工程微生物的注射器刺伤。
  ※在俄亥俄医科大学,没有防护措施的工人最终感染了裂谷热(ValleyFever)。
  ※在芝加哥大学,工人被另一种不为认知的病菌刺伤,这种病菌需要严阵以待进行防堵,很有可能是炭疽或鼠疫。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人处理致命的落基山斑疹热(RockyMountainSpottedFever)时,错将它当作无害的物质,没有进行相关处理,就散布到空气中。
  ※在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及在纽约市的爱因斯坦医学院,当控制设备失效时,工人暴露在结核病菌之下。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意外事故造成了严重后果。不过,哈默德担心,还有更多的类似事故并没有被报道。“这不单单是‘责任’的问题,联邦政府已经潜移默化地灌输了一种名为‘否认’的文化,”他说,“实验室隐瞒它们的事故,并且认为报告事故是惹火烧身。”
  报告至关重要
  哈默德指出,由于缺少严格的强迫报告制度,实验室有许多理由掩盖事故:它们不希望因此失去研究经费,害怕官方反应的巨大压力――2003年,美国当局逮捕了鼠疫研究者托马斯?巴特勒那样。哈默德还说,得克萨斯A&M大学的官员现在非常后悔报告了Q热事件。
  “我想,答案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有明确的、绝对强制性的报告要求,”哈默德说,“根除研究机构隐瞒事故的可能。”
  “实验室或许会说,你不能这么做,因为人们不会愿意报告事故”,哈默德说,“但这一点相当清楚:至少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是绝对不报告事故的。”日期:日 - 来自[]栏目灰尘通常是令人厌恶的东西,但是一种被称为“智能灰尘”的东西或许可以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监测和了解周围世界的方式。
其实这些被叫做“智能灰尘”的东西是研究人员发明的一些细小的,廉价的感应器,它可以被散落到环境中对各钟物体进行监测,从土壤的化学性质到空气的气味,它可以对形形色色的物体进行测试。
加州大学的化学家迈克尔?塞勒说,其实,到目前为止,这些和灰尘一样大小的感应器并没有智能,而那些“聪明”的感应器则要比这些微型感应器大的多。但塞勒和他的研究人员们正在努力使那些最小的感应器变的更加聪明。他们研发的微型感应器大小比一根头发丝还要窄,但每一个感应器只能完成一项工作,就是只能检测一种确定的化学物质。
寻找生化武器
而其他的研究人员研究的方向与塞勒的不同,他们将一系列复杂的感应器安装在一个和手机尺寸大小的盒子里面,在里面同时安装有照相机、计算机芯片、以及无线联通装置将这些微型感应器连接成一个网络。
因为许多高科技装置变的越来越小也越来越便宜,因此,这些感应器也将变的更小和更“聪明”。过去制造这些感应器可能需要数百万美元,而现在只需要几百美元,在十年后或许只要几美元。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化学家塞勒正在努力制造更便宜、更小、更智能的微型感应器,这些微型尘埃可以监测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项目可以被称为“智能沙子”,因为这个小组的感应器尺寸只有分子大小,而且比较便宜,它们的材料取自于硅片,计算机芯片和海边。塞勒说:“它们基本是用沙子做的。”
塞勒的“智能沙子”可以反射出特殊的光色,因为它们被做成了非常薄的层状。甲虫和蝴蝶就是通过这种相同的效果获得各种颜色。但与昆虫的身体不同,塞勒的感应器只有接触到不同的化学物质时才会改变反射光的颜色。
塞勒说:“我们制造了沙林气体监测器。”沙林是一种用作神经性毒气的化学剂,在1995年的日本地铁毒气案中,国际邪教组织“奥姆真理教”使用的就是这种气体。
塞勒还希望使用这些粒子感应器来测试水中的细菌污染。这些装置还可以被植入人的体内,寻找细小的癌细胞,其它的设备只能在癌细胞足够大时才能发现它。其实许多科学家也在尝试使用这些微型感应器来对抗生化武器。科学家希望使用微型感应器在有毒物质扩散开来之前就及时的发现他们并采取对策。日期:日 - 来自[]栏目共 1 页,当前第 1 页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医源世界 版权所有
医源世界所刊载之内容一般仅用于教育目的。您从医源世界获取的信息不得直接用于诊断、治疗疾病或应对您的健康问题。如果您怀疑自己有健康问题,请直接咨询您的保健医生。医源世界、作者、编辑都将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播信息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如果我们的行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联系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毒气武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