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佛弟子:如果对楞严经感兴趣,请参阅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的楞严经译本,不过内容挺多,要有耐心哟。。。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
&&&&& &&&&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  好,我们看己三、牒其内执  那么佛陀就牒示他内在执著,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正牒,第二个、立例。看佛陀的牒示,看经文: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好,我们看经文,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那么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那你的心目是到底在哪里呢?你当初缘佛的相好而出家,你也是依止这一念攀缘的心,於摩登伽女的相状而堕落,那么那个能缘的心它到底是在哪里?把它找出来。  阿难尊者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的啊,一切世间的这些十种的凡夫众生啊,他们的共同想法就是:这个明了分别的心就在身体之内。比方说,你看佛陀如来的青莲华眼,就在佛面上面,佛陀的眼根在脸面上,那么我的浮根四尘,这个“四尘”指的是四大,地、水、火、风,它是能成;浮根就是眼根,眼根是所成。这个四大所成的眼根,也就是在我的脸上啊。这个是回答这个眼根所做的处所。那么心呢?我的心就在我的身体之内。妄想本来是不存在的,它要存在,有一个条件,它要依附一个影像。我们前面说过,妄想是离开影像就没有自体。古德有一句话叫“离尘无体”。离开了尘境就没有自体,所以它一定要有所住。当然我们一般人对外境的境缘的执着是比较轻,因为我们对色身的执着特别重。你看我虽然很喜欢这个闹钟,闹钟摔坏了我会心痛,但是我要手摔坏了我更心痛,是不是?所以我们的住,最严重的住,当然是注重身体之内,这个是合情,合乎凡夫的心情。所以他说,一般的凡夫都是认为,我这个心是住在身体之内啊。有这样的想法。看佛陀怎么去破斥:  佛陀在破斥之前先举一个例子。看经文: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好,那么我们先看,佛陀举出一个例子啦。佛陀先把所观的境,把它分成内、外的差别。  佛告阿难:你现在坐在讲堂当中,这个讲堂我们解释一下:这祇陀精舍它是一片的树林,那么在这广大树林的中间,佛陀盖了一个讲堂,就在这树林的正中央,所以叫做说法的讲堂。那么往外观察是一片的祇陀树林,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这祇陀树林到底在哪里呢?  阿难尊者说:世尊!这个广大的楼阁的一个清净讲堂,它的位置在给孤独园树林的中间,那么这祇陀树林就在讲堂之外。这样子就分内外,讲堂叫做内,树林叫做外,这个地方先把内、外把它标出来。那么标出内外是干什么呢?这以下就说明祂的道理:  阿难,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什么?阿难尊者说:这很简单啊,我在讲堂当中,我先看到房间里面的如来、看到文殊菩萨、看到法会的大众,然后再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祇陀树林。我一定是先见比较近距离的内,再见到外嘛。  佛陀又再进一步问:阿难,那么你见到整个树林的时候,你是依止什么能够见到呢?你为什么能够见到外面呢?阿难尊者的回答:世尊,因为这个大讲堂有很多的户牖。户就是大门,牖是窗户。有大门、窗户都是开通的,所以我透过门户,我可以看到讲堂当中,这远远的树林,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这个比喻当中呢,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所谓的“见”,它有内外远近的差别。一定先见内,再见外,先见近处,再见远处,没有人说你近处看不到,看到远处的,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它这个地方,先把内外、远近的这个整个见的轨则,先把它标出来。这以下正式的破除:心在身内是不合道理 “正破非内”。这以下“引例”跟“正破”:  佛陀先引一个例子,再正式的破除。看“引例” :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那么佛陀就有一个“问难”说:正如你所说的道理,一定是先见近再见远,先见内再见外。那么你身体在讲堂当中,你透过整个门户的开通,看到远处的园林。亦有众生,这个“亦有”就是一个疑问啦说:是不是会有一种众生,他居在讲堂当中,但是他却没有看到讲堂之内的如来?而却能看到讲堂以外的树林?有没有这种人呢?他人在讲堂当中,里面见不到,却能见到外面?有没有这种人?  阿难回答说:这种人是不存在的。他居在讲堂当中见不到如来,但是却能够见到外面的林泉,是不合道理的。没有这种人。他肯定是先见内、再见外嘛。是这样子的。那么佛陀就可以破他了。  看 庚二的“正破”。看经文: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那么这一段佛陀就正式破:说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佛陀先有一段难问,说:汝亦如是。正如你所说的前面的道理。我们一念这个明了分别之心啊,假若你现前明了的心,实实在在是居在身体之内,那么心是有明了性的,它住在你身体之内,那你应该要先看到你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才对啊?那事实上,这跟事实根本不符啊?  事实上有没有一个众生,他能够先见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再见到外在的环境呢?我们没有人看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但是我们的心是有明了性的。如果它居在身内,那你这个五脏六腑应该先看到啊?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人,才可以看到外面的树林。你的心在身体之内,你一定先看到身体之内的东西,才看到身体之外的东西?  那么纵然你不能够见到心肝脾胃,哦,这个是五脏六腑。你说:喔,它这个距离跟心太接近了,我们见要有一点距离嘛,太接近看不到。那么爪生发长,这个我们的手爪、毛发的生长,还有经脉的摇动,这个距离我们身体的中央距离比较远,你应该要明了才对啊,你怎么看不到你的头发在生长、手爪在生长、经脉在摇动?为什么看不到呢?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你连最近的身体之内的东西都看不到,又怎么看到外面呢?所以是故应知,这个觉了分别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我们看不到里面的身体,所以它不可能住在里面。这个地方的整个“七处破妄”,蕅益大师说:你要知道“不住内”,利根的人就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心境和合产生一个影像,所以蕅益大师说: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你看,你说:心在哪里?  我问大家:心在哪里?  我现在攀缘这个花,我心就住在这个花当中,就是这样子。但这个心是妄想心,因为这个花消失了,我那个分别心也没有了,这叫生灭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  但是你要把你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说:心在哪里?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无所不在。本来就无所不在。但是你一念妄动以后,它就住在一个固定的处所。你喜欢这个闹钟,你住在这个闹钟。它好的时候你很高兴,它破坏了你就很痛苦,标准的攀缘心。那因为我们有所住啦,就产生一个生灭的因缘,带动了生死的业力。佛陀所要破的是什么?破除这个攀缘影像的心,它没有自体。  我们要对治烦恼啊,有两种方法。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是用枝末,你烦恼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蕅益大师说的:刚开始对治烦恼,譬如二军对峙,强者为胜。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叫抗拒烦恼,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你疲于奔命嘛。  所以我们刚开始对治烦恼是压抑的,好一点就转移目标,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还是在活动啊,你的病根没有解决啊。那么在“时时勤拂拭”当中呢,就是对治、抗拒,这压力是很大啊。  但是本经的方式不是,不是这样,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对它,你只要问烦恼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烦恼最怕你迴光返照。因为它没有实体,它只会变现很多假相来欺骗我们,就是心有所住、然后分别嘛。  你看我们一个人喜欢喝咖啡,我们第一念心,一个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嗯!不错哦,这个咖啡不错,口味不错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买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呢开始攀缘啊,那个妄想很多的你,就住在妄想。你没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带着走。这咖啡是从哪里那个地方买的?它跟哪一个厂牌比较怎么样?你在第二口的时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别当中,就是这样子。  我们活在自己的妄想,带给我们忧愁苦恼,引生我们的生死业力就在这个地方。取着这个相状以后开始攀缘、分别,然后又从看到一个相状,又创造另外一个其它的假相。使令我们心跟境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们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现不出来。本来我们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产生强大力量的,但是妄想产生障碍、烦恼障。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可以对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古人说:“直了妄想无起处,通身热恼自清凉”。  妄想是没有起处,它本来是无生嘛,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嘛。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心境接触那当下,产生一个假相啊。当外境离开的时候,它也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对治妄想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要你去断妄想,“不随妄转”这四个字。“迴光返照,不随妄转”就做这件事情。  过去有一本书叫作《前世今生》,诸位有些人读过。它里面讲到一个凯萨琳,这凯萨琳她经常内心有一个妄想,就是她一看到水就怕。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安立很多邪恶的名言。她假设水会伤害她,所以她一喝到水,严重的话就休克,那这很严重啊。我们一个人不能没有水啊。所以她只好请心理医师处理。心理医师就帮她催眠,你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她的前几世,她的过去生有两个生命当中,就创造她恐惧的妄想:  第一个、她有一生,她是一个母亲,带她的小女孩回娘家。在回娘家的途中下了很大的雨,她家在乡下嘛,在山上,要经过一个吊桥,结果那个海水暴涨,把她们两个都冲走。在她死亡的时候,在海水淹没的前一刹那,非常痛苦,对水产生极度的恐惧,因此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感受让她挥之不去,心境结合妄想的力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得到一个麻疯病。这个病的病毒是从水井的感染产生。古时候麻疯病也没有药可以治,得到麻疯病,全部把他集中在山洞,把洞口封死,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痛苦,她恨死了那个水。  那么这两生的这个生命的经验啊,心境的结合这个颠倒想啊,其实我们现在的想法,跟前生打很多妄想所累积的,所以我们现在很无奈啊。我们一定要去承受过去的我,现在是由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才变成现在。那你现在很多妄想,已经形成的妄想不能怪你,问题是你怎么去处理?所以当她知道,其实她这个妄想,是由於过去的两个生灭的因缘产生的,催眠以后她就好了。  为什么催眠能够把那心理病治好?“达妄本空”嘛。本来就没有实体嘛,只就是当时的因缘和合,她在临死之前那个当下的生灭的心,跟当下生灭的境接触,产生一个暂时的感受,暂时的想像,而留下一个种子,一个功能表现出来,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呢?妄想要有实体,那就糟糕了,谁也断不了,永远没办法成佛。  所以它这个地方,我们修行的重点就是:本来无一物  诸位要知道:我讲这一句话很重要哦,你要断妄想,你要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断妄想,这个观念是本经非常强调的,我再讲一次:  你要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所以《楞严经》为什么会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这个法门殊胜。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了,没什么进步。十年前看他这个样子,十年后还是老样子,他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乘。修《楞严经》的人,会让你快速的进步。因为它是先把心带回家,先告诉你一个真相。  你是“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你本来没有烦恼  你本来没有罪业  你本来没有生死的果报  从这个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你的修行。很多人他烦恼断得很快、消灭得很快,他进步得很快,因为他的那个观察事情的那个方向啊,他的智慧,是有所不同。  所以你看,佛陀把这个法门分成“乘”,小乘、中乘、大乘。你看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你说,欸,我骑脚踏车也可以去,当然可以啊。你骑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你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你所依止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所以本经当中就是到这个地方“达妄本空”。现在还没有发明“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就是:其实我们当初攀缘佛陀圣像的心,攀缘摩登伽女那一念心,都是没有自体的,只就是当时心境的和合,一种虚妄的想像力如此而已,是这样子,叫“达妄本空”。----------------------------------------------------------------------------------------------------------------------------------------------------------------------------------------------------------------------------------&&& &&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净界法师视频讲座在线观看 - 佛弟子& & & & & & & & & & & && ·净界法师视频净界法师简介净界法师1987年出家受戒,并就读净律学佛院(第一届),为期3年,受教于达理老法师、性梵老法师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师、果清律师、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识座下。修学以天台为宗,旁及唯识、中观,并汇归净土法门。  净界法师视频下载 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推荐视频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更新时间: && ·净界法师文章() &&&&&&&&&&&&&&&&&&&&&&&&&&&&&&&&&&&&&&&&&&&&&&&&&&&&&&&&&& ·法师讲座导航 &&
&& 分享到:&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一)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人关注&&&&&&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一)
  《楞严经》总共有十卷的经文,我们把它的精华浓缩成十六堂课,所以就叫做修学法要。
  ◎将述此义,大科分三:
  甲一、前言:
  乙一、解释经题
  一部经的经题它总持一部经的要义,所以我们应该把它作一个说明。
  乙二、经文要义
  这一部经的理论,跟它的修学方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作一个简单说明,这叫做前言。
  甲二、正文:
  在正文当中,我们将十卷的《楞严经》,分成五大科:
  乙一、缘起篇
  先说明本经发起的因缘。
  乙二、理论篇
  我们从本经的角度去看,它是怎么去看待人生的?我们看人生啊!刚开始是以一种善恶的角度、以一种业力的角度;但是到了《楞严经》,它已经超越善恶,它是从真、妄当中来看它。以《楞严经》的标准,只要你安住于妄想,就是一种过失,即便你是善念,只要是跟妄想相应的,这个就是颠倒、这个就是过失相,所以《楞严经》的要求标准是很高的,这个时候你开始要破妄显真了,这一段就很重要!
  乙三、修行篇
  从前面的理论,我们开展出整个修行的方法,包括了整个《楞严经》的理观与事修。
  乙四、破障篇
  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肯定会把无始的烦恼罪业逼出来,有内在的魔障跟外在的魔障,我们应该知道怎么来破除内、外的魔障。
  乙五、功德篇
  假设我们如法的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甚深功德。我们透过上面说到的:缘起篇、理论篇、修行篇、破障篇、功德篇这五篇,把《楞严经》的整个纲要,把它抓出来。
  甲三、结劝:
  最后一段的结劝,就是我们引用本经三小段的经文,把整个课程作一个结示、劝修。
  以上就是我们未来上课,所要研究的三大主题。
  甲一、前言 (分二:乙一、解释经题。乙二、经文要义。)
  乙一、解释经题 (分二:丙一、总说。丙二、别明。)
  丙一、总说─本经的经题是: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自利功德
  ◎大佛顶---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利他功德
  古德解释经题把它分成二大段:
  首先看【大佛顶】:大佛顶就是我们一种内在的体性,下面这两段,是它一种外在的作用,我们常说依体起用;也就是说一个菩萨,你要能够行菩萨道,第一件事情云何应住?你的内心要以什么为安住?你是不是找到你生命的根本?这个就是最重要了。所以大佛顶就是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依止这一念心性而称性起修。
  一、从自利的角度叫做【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也就是说:三世如来都是依止这样的一个密因,而能够成就修证、圆满了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密因。它本身的涵义─就是当你启动菩萨道的时候,你内心一定有一个别人没办法了解的、你心中安住的家;那么为什么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叫做密因呢?密它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它没有形相;我们凡夫活在妄想当中,心中有很多的相状,归纳出来就是这四种相状:
  第(一)、我相: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首楞严王三昧&我空、法空的训练,内心是刚强的,他有自我意识─我一定要怎么做。尤其是福报越大的人,我相越大,他一定有一个自我的相状。
  第(二)、人相:他看别人,都会把别人安立一个相状──这个是好人、这个是坏人,这个人我喜欢、这个人我不喜欢;他把每一个人都安立一个相状,那么自我跟别人一旦接触的时候,就会创造很多很多人事的因缘。
  第(三)、众生相:众缘和合。我相、人相、众生相,这三个是空间。
  第(四)、寿者相:是讲时间,它有一个相续的时间,或者今生是这样子,来生还是演这样的戏:你创造一个五阴身心、又执着一个自我&然后跟人家对立、又开始造了很多的业力&然后业力又得果报、又变成一个身心世界&如是的辗转、相续下去。
  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把妄想消灭了,我们远离妄想,找到我们的密因,这个时候我们面对众生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相状,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以一种无相的心性,开始行菩萨道,这个就是你能够成就圆满功德的一个重要的因地,这就是密因。
  二、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那么菩萨依止如来的密因,开始产生六度万行,而能够成就首楞严;首楞严就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很究竟,究竟就是圆满;
  第二个坚固,不可破坏;你依止无相的真如来修学,不管别人赞叹你也好、毁谤你也好,你还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内心当中不随妄转。
  所以一个人安住真如,他的生命有二个特点:第一个、他的生命变得非常的坚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第二个、圆满,他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就是说: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因为依止大佛顶的缘故,而成就菩萨的功德圆满,这就是本经经题的含义。
  这个表非常重要!佛陀讲了十卷的经文,就是在讲这个表,诸位要好好的去体会它。
  从这个表中,我们抓出两个重点:第一个、妄想心,第二个、真如心;一个是凡夫的根本,一个是圣道的根本。
  首先我们先看:凡夫的世界─妄想心
  这个妄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想法、一个感受,有&&快乐、痛苦的感受;由这快乐、痛苦的感受当中,又产生一个想法出来,而这个想法是从你生生世世、你生命的经验累积而成的。你看:喜欢吃榴梿的人,他跟榴梿一接触的时候,他闻到它的味道,他产生美好的想法:这榴梿是非常甜美的东西;你过去生对榴梿有痛苦经验的人,你看到这个榴梿说:唉!这个味道真的很臭秽。同样一个东西,你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而这个想法会产生不同的欲望,这个就是造业的根本。
  销我亿劫颠倒想─以佛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一个凡夫的想法,绝大部分都是错的。所以刚开始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因为它都是跟我爱执相应;而这个妄想就是─我们在过去的生命经验当中,造了很多很多的业,留下很多的生命经验,就变成我们今生的一个想法,佛法说这叫颠倒想,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
  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必须把这无始劫的颠倒想,要转成一个清净的真如。整部《楞严经》就是做这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或者说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妄想跟真如它们二个是同时存在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两个随时随地都是同时存在,但不幸的是,我们永远跟着妄想走,我们总是觉得跟着妄想走是对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所以我们无始劫来,忽略我们真实主人的存在,就是忽略了真如的存在,因为我们没办法回光返照。那怎么办呢?本经告诉我们: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正念真如
  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过程当中,倓虚老和尚他提出六字真言:就是【不迷、不取、不动】。
  这六个字是未来你开始正念真如的方法,你要从妄想转向真如就靠这六个字─
  不迷是一种智慧的观照;
  不取是一种禅定的安住;
  不动是一个持戒,身口意不要乱动。
  这六个字它实际的操作,有两个地方的不同:
  (一)假设你是一个老参,你《楞严经》已经修学过十多年了,你在整个破妄显真的过程当中,你直接从不迷下手,直接提出理观--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妄想是本来空的,而真如本性是我本来具足的,那么一下就可以回光返照,所以说:老参的修学是从不迷,从理观而带动了不取而变成不动。
  所以大乘佛法的戒、定、慧,它是一体的;声闻戒的戒、定、慧,是要持戒而成就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这样上来的。大乘佛法是两个都有可能,也可以从智慧─你生起智慧的观照,你就能够帮助你持戒、帮助你禅定;这种人,他的理观的智慧强,从不迷而带动了不取、不动。
  (二)那如果初学者怎么办呢?我理观薄弱怎么办呢?本经它说从不动下手,先从事修─佛陀提出二个方法:第一个持戒,持四根本重戒;第二个就是持咒,持楞严咒或者持楞严咒心。我今天遇到了境缘的刺激,我理观提不起来,我可以先要求自己不动,不要乱动,以不变应万变,先不要乱动。
  你会发觉:这个末法时代,为什么讲魔强法弱?
  因为这世间它所创造的气氛,是在刺激你打妄想!你注意看:它要求效率,你知道了就要马上去做,否则你就失去了竞争。
  《楞严经》完全不同,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乱动,等到妄想过去了,真如显现了,你才可以去做。在《楞严经》的观念里面是:谋定而后动,所以研究《楞严经》以后:你会觉得你整个生命的脚步放慢,你的过失变少了,你看事情看得更清楚。妄想是冲动的,它是情绪化的,你可以先从不迷下手,你也可以从不动下手,都可以!
  总而言之,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它所对治最重要的:就是消除我们心中的妄想!
  顶礼圣水寺智海大和尚
  在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商纣王有一天,有一个诸侯供养他一双象牙做的筷子。这双筷子纣王非常欢喜,心中就住在这个筷子。我们一个人欢喜一个东西,心有所住─筷子要是好好的,他就欢喜;筷子要是损伤了,他就痛苦,所以我们的心就随这筷子起伏!
  有一天,他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大臣叫箕子,这箕子有一天看到商纣王吃饭的时候,他感觉这商纣王看筷子的眼神不太对劲,就有一种不祥的征兆。有智慧的人,他可以从小事情体会出大道理─会事入理。
  他就跟商纣王说:你这筷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商纣王说:这是诸侯供养我的啊!他说:这个筷子不吉祥,你要赶快把它舍掉、把它丢弃,否则你有亡国之患。商纣王说:这不就是个筷子,有这么严重吗?箕子说:你今天你爱着这个筷子,你用象牙筷子吃饭,吃久了以后,你觉得这个碗不对劲,跟这筷子不相配,你总有一天要找一个象牙的碗,来跟这个筷子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桌子也不对劲了,桌子怎么可以用普通的桌子呢?要找一个象牙的桌子来跟这个碗相配;再过一段时间你觉得这房子不对,这房子跟桌子不相配,你要盖一个更庄严的房子,来配合这个象牙的桌子;所以总有一天,你就是因为这样的欲望辗转增胜而亡国。果然商朝就被箕子不幸而言中。
  妄想的可怕─不仅是会带动我们产生欲望、去造业,而是它会辗转增胜;你满足它一次,它下一次要求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会不断的辗转增胜!刚开始你不觉得它的存在,但是等到你觉得它的势力强大的时候,你没办法了,你一定要跟它走,这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在读者文摘中,有一段小公案对于妄想的描述很贴切: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在一起生活,这个女儿长大了、也找到了工作。有一天,这个女儿就领了薪水,她觉得这一个月的辛苦,应该给自己一些犒赏。
  经过百货公司的橱窗,看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她就把她薪水的钱,拿了一部分,买了一顶帽子戴上,看了,唉!越看越满意就回去了。回去以后,她跟她的母亲感情很好啊,她希望她的母亲给她赞叹几句,就跑到她母亲前面,她母亲刚好忙着在做菜,没有注意到她的帽子;她看不对,跑到前面晃没有用,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母亲开冰箱的时候只是注意她的菜,也没看到帽子,这时候这小女孩就生气了,吃饭的时候闷闷不乐啊!
  她母亲说:你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啊?她说:对啊!我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帽子要给你看,你都不看,所以我心情不好啊!这个母亲说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有看到啊!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当中,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在生活!
-----------------------------------------------------------------------------------------------------------------
-----------------------------------------------------------------------------------------------------------------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界讲楞严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