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空战2中文版下载的空战中如何对付超视距攻击

超视距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人的视力范围有一定限度,在空中看到一架战斗机的平均距离是8千米左右,这是天气晴朗时的平均值。有雾、雨天、黄昏时候,能见度很差,看见的距离要大为减小。而且每个人的视力差别很大,有的飞行员可在20千米以外看到飞机,有的近到8千米也看不见。此外,还与飞机大小有很大关系,对于轰炸机可以看得远一些。人的肉眼还有一个特点,如果已看到飞机,一直盯住让飞机逐渐飞远则可在10多千米后才看不见。相反,在天空中找飞机,有时已飞到5千米距离还找不到。8千米目前是一个一般公认(并无明文规定)的数值。两架飞机在这一距离内空战称为目视格斗空战。7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的空战是这一类空战。
超视距超视距空战
“看不见就打”的空战称为超视距空战。既然称为“看不见”就表示肉眼看不见,两机作战距离在8千米以上。当然,肉眼看不见不等于“盲目”乱打。目前主要是靠雷达或红外线瞄准跟踪装置发现目标并依靠这些设备来进行作战。战斗机上的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目前是100千米左右,有的飞机还要远一些。大型战斗机的雷达天线直径在1米以上,雷达功率很大,最远可“看”到150千米。而小型战斗机机头很小,可以安装的雷达天线不大,例如米格-21飞机的天线,直径很难超过0.5米,有效发现距离一般只有30千米左右。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雷达的发现距离与目标的大小以及“隐身”能力有关。衡量后者的参数称为“”(RCS),单位是平方米。它的物理意义是将飞机对雷达波反射的能力用一块“平板”的反射能力来代替。飞机愈大,RCS就愈大。飞机采用新技术,隐身能力愈强,RCS就愈小。目前无隐身功能的战斗机,例如小型飞机米格-21和F-5的RCS约为3~4米。而大型战斗机,如苏-27、F-15,RCS约为12米。中型战斗机F-16、“幻影”2000等,RCS约为5~6米。现代机载雷达资料上说的发现距离是指对中型战斗机而言,即以RCS为5米为准。但俄罗斯的机载雷达标准往往是指RCS为3米,所以俄罗斯雷达发现距离如果是100千米,用西方标准来说应是117千米(发现距离与目标RCS的1/4次方成比例)。
在“看不见”条件下搜索跟踪目标的还有红外线装置()。它是利用目标飞机尾喷流或机体温度升到70℃~80℃以上时发出的红外线发现和跟踪目标。这种新型的装置包括成千上万个红外元件,接收到的目标图像不是一个亮点而是由许多小方块组成的目标飞机图像。它对战斗机有效搜索距离是:迎头40千米,尾追约80千米。对大型轰炸机则会更远一些。这种装置的搜索方位角可达到±60°,所以和雷达的功能已经很接近。不过它不能测量目标的速度和飞行方向,也不能测量目标的距离。为此这类装置一般还要配上激光测距仪才便于发射空空导弹。但有了这套装置后,飞机可以在雷达被对方干扰时仍能发现和跟踪目标,进行超视距空战。俄罗斯的苏-27、苏-35等战斗机都有这种装置,而西方国家的战斗机F-16、F-15还没有,只是欧洲战斗机和法国“”已经配备IRST。
为了进行超视距空战,用航炮作为武器是绝对不成的。航炮的有效攻击射程不超过600~800米。早期的空空导弹有效射程8~10千米,在超视距空战中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这类型空战一定要配备射程达25千米以上的中距空空导弹。80年代以后,这类导弹已经逐渐成熟,例如美国的“麻雀”AIM-7M和俄罗斯的R-98M(北约称之为AA-3“阿纳布”)。最新的中距导弹有3种,即俄罗斯的R-77、美国的AIM120和法国的“”(MICA),这些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都在50千米左右或更远一些,特别适合超视距空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首次出现用中距导弹击落的飞机比用格斗导弹击落的多的情况。前者一共击落25架,用格斗导弹只击落8架。而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空战中被击落的16架飞机全是被格斗导弹击落的。若从一般概念来说,很远距离就能将目标击落,那又何必再去格斗一番呢?因此这就在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引出一个问题——设计战斗机的重点应放在超视距空战还是放在格斗目视空战?
超视距空战对飞机的要求
这两种空战对飞机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
其一,在作战空域方面,格斗空战宜在高亚音速甚至低速区进行,这时飞机的转弯角速度最大,飞机转头容易。空战高度也不宜太高。在高空飞机转弯半径很大。例如在高度11千米、M数0.9时,转弯半径一般都要4 ~5千米。如果速度是超音速,转弯半径将超过8千米。这就是说等到飞机转过头来,很可能已经看不见对方飞机,无法目视格斗了。而超视距空战是靠发射空空导弹作战,高空作战困难不大,甚至可以打迎头比自己高或低几千米的目标。同时,导弹在超音速发射时射程还会增大不少,所以更宜于在高空超音速作战。
其二,格斗空战要求飞机机动性、敏捷性都十分好。现代空战虽然不再限于只能从目标尾后攻击,但无论如何应先将机头大致指向目标。战斗机能向后发射导弹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如果飞机能够迅速偏转使机头指向目标(即所谓瞬时转弯角速度大)??这将在格斗中占很大优势。在大迎角或超过失速迎角时仍能做机动的飞机将更容易使机头指向目标(即所谓过失速机动)。而超视距作战只要求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机动性好一些,能保证发射导弹即可。在远距离追踪目标并不要求很快偏转机头,因为跟踪角速度不大。对飞机也不要求翻斤斗或下滑倒转等机动动作。
其三、格斗空战要求飞机能从很低速尽快增加到高亚音速。而超视距空战则要求飞机能很快从高亚音速加速到超音速。
其四,格斗空战对地面指挥引导要求低一些,只要引导到空战区以后,目视作战就全靠自己了。超视距空战全过程有地面或空中预警机通报空中目标分布情况,好处很大。有地面情报直接支援的一方将占很大优势。
其五,格斗空战对隐身技术不作要求,在目视距离内敌我识别系统的好坏影响也不大。而这两项技术在超视距空战中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作战效果,是作战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设计以超视距空战为主的飞机与目视格斗空战优先的飞机完全不同。当然两种形式的空战在飞机设计上都应该能很好完成。但从技术角度看,全都优先是不可能的,而应该有所侧重。80年代新设计或使用的战斗机有5种,即法国“阵风”,英、德、意、西班牙的欧洲战斗机EF2000,俄罗斯的苏-37和I.42,还有瑞典萨伯公司的JAS-39。其中EF2000明确以超视距空战为主,格斗机动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它的飞机外形和设备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设计的。但这种飞机并不将隐身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苏-37和I.42都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主要是选用很好的机载雷达,配备最新的中距空空导弹。但从其飞机布局看,格斗机动能力也很好。苏-37是在格斗空战性能优秀的苏-27飞机基础上改进而成,保留了其格斗性能的优点,而对隐身能力要求不高,只是“尽力而为”,飞机布局没有大的变动(只改为三翼面),所以应该算是格斗为主兼顾其它。I.42似乎加强了超视距空战能力。
据称具有不开加力超音速飞行(超音速巡航)能力,隐身性能也不错(准隐身飞机),但这种飞机近期不大可能投产,因为太大、太昂贵,与俄罗斯目前经济条件不适应。法国“阵风”是作为格斗飞机设计的,只是兼顾超视距空战,具有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只有中等水平的隐身能力。使用的“米卡”导弹是双用途的,既能中距空战也有相当格斗能力。由于导弹重量较轻,其最大射程,即超视距空战能力将有所减弱。瑞典的JAS-39是轻型战斗机,超视距空战能力很弱,雷达性能有限,而其格斗性能似乎也不突出,但最大的优点是价格较便宜。这里玩这个的人应该比较多吧。
在“4”的模式下,敌机要到20km内才能锁定。R-27,AIM-120在我手里都只有到15km内才能发射。求教如何进行如何超视距攻击呢?光电扫描也不会用。
切换到“2”模式呗
按“2”,再按“I”打开雷达。
上面四个键分别是“上 下 左 右”,用于移动屏上的“方框”
Shift加上面的四个键,可以改变扫描的指向,
Ctrl+I是回中,复位。
扫到敌机后,屏上会出现一条短的虚线(如果是两条短虚线,则说明那是友机),把上文说的“方框”移到虚线上(周围就可以了),按锁定键(键盘默认是Caps Lock)
锁定后,按“D”切换到中远程导弹,发射。
如果敌机规避,可能会有脱锁的情况,尽快再次找到它,重新锁定。
注:上文说的是苏27,33的操作。
切换到“2”模式呗
按“2”,再按“I”打开雷达。
上面四个键分别是“上 下 左 右”,用于移动屏上的“方框”
Shift加上面...
中国的飞机基本都是苏联的,苏联飞机的航电比较差,欧洲也不卖咱们。
自己造雷达?大型的还可以,飞机用的就差点意思。毕竟经兼顾体积和功能啊。再说现在F22都超音速...
战机的近距离空中格斗是空空导弹后的必要补充。
比如中越战争的后期,被炮弹炸死炸伤的人数占到80%以上,但并不能说步枪就没用了。同样,步枪手都还有匕首、军刺...
尤里的基因突变器炸敌人的主机厉害,核弹发射井更厉害用来炸敌人的电厂,尤其是核电厂,消耗敌人能源厉害。
中国军事方面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公开的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近距空战还有没有用?欢迎讨论 - 中国军网
近距空战还有没有用?欢迎讨论
在2016年9月初结束的美军“北方闪电”演习中,美军装备的F-35A战斗机实施超视距攻击,成功击落多架F-16C战斗机,自身毫发无损。未来空战中,近距空战还有无用武之地?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文章《近距空战还有无用武之地》,带你走近一场关于近距空战和超视距空战的“辩论赛”,来听听正方、反方怎么说吧!
近距空战还有无用武之地
据媒体报道,在2016年9月初结束的美军“北方闪电”演习中,美军装备的F-35A战斗机实施超视距攻击,成功击落多架F-16C战斗机,自身毫发无损。由此引发一场关于近距空战和超视距空战的争论。
传统意义上的近距空战以目视格斗空战为主,使用近距空空导弹或航炮攻击;超视距空战则在视距以外通过机载设备搜索、发现对方空中目标,利用中远距空空导弹攻击。
目前,现代空战的主要作战形式已从近距空战发展到超视距空战。未来空战中,近距空战还有无用武之地?这是一个热议的话题。
近距空战仍将长期存在
■程俊东 孟 璞
近距空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装备技术不断改进,超视距空战能力随之提高,但并不能解决所有战斗。各国都应积极探索近距空战规律,重视研究近距空战战术理论运用,开展现代近距空战训练,不断增强近距空战能力。
超视距空战,不是想赢就能赢
体系作战对超视距空战制约增多。现代空战已不再是飞机与飞机的平台对抗,而是作战双方的体系较量。如果双方作战体系实力悬殊,战场信息“单向透明”,此时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在强大的干扰压制和网络攻击下,机载雷达探测距离被大幅压缩,攻击范围不断缩小,加之敌我识别、电子对抗、指挥通讯等受到严重干扰,受到超视距攻击的概率大大增加。如果双方作战体系实力均等,战场信息“双向透明”,制信息权争夺将异常激烈。此时,双方指挥信息系统均可能受到对方电子干扰或网络攻击而无法正常工作,空战将转为单纯的空空对抗,此时超视距攻击若无法达成作战效果,将自然转入近距空战。
中距导弹并非百发百中。如果超视距攻击可以顺利实施,命中概率也并非100%。首先,受导弹技术条件制约,目前中距导弹的命中概率只有73%,实战条件下受多种因素影响,命中概率往往会更低。其次,人的操作也将影响中距导弹的命中精度。飞行员的训练素质有好有坏,实战中不可能所有的操作都精准无误,操作误差将可能导致中距导弹的攻击失败。再次,现代战机防超视距攻击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降低了中距导弹的命中概率。飞机机动性能不断提高,躲避中距导弹攻击的能力亦随之提高;现代作战飞机都装有先进的全向雷达警戒系统和光电干扰设备,能提前发现中距导弹的攻击并施放光电干扰或规避,有效降低导弹命中概率。海湾战争中,美空军在“单向透明”的对抗条件下,使用AIM-7M和AIM-120中距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攻击的命中率都没有超过30%,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技术革新赋予近距空战新的生命力
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条件下的近距空战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距空战。
近距空战方式不再局限于尾后攻击。与二代机攻防双方使用航炮进行“狗咬狗”式的咬尾攻击相比,三代机的极限盘旋角速度提高了2~3倍,最小盘旋半径缩短了近一半,有效火力覆盖范围能够扩展到6~8千米以上,加之头盔瞄准具与大离轴发射角导弹的配合使用,近距空空导弹进行大角度离轴攻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使未来的近距空战方式将产生革命性变化。
现代近距空战兼有了传统中距空战和近距空战的特点。根据“中远距——中转近——近距”的“三段式”空战理论,中、近距转换阶段一般在15~10千米内进行。随着空空导弹和飞机机载火控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近距空空导弹的最远攻击范围已达到了15~10千米,这个距离范围恰与中距导弹的最佳攻击距离范围有较大重叠,在这个重叠区内进行空战,既可以打中距弹,也可以打近距弹,既是中距空战中的“近战”,也是近距空战中的“远战”。未来,随着近距空空导弹射程的进一步增加,近距空战将会兼有更多中距空战特点。
近距空战的激烈复杂程度有了空前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空战武器得到了空前发展,近距空战攻击手段的多样性、攻击范围的广泛性、攻击方位的全向性、中近转换的连贯性、大过载机动的持久性、攻防态势变化的迅捷性,使得现代近距空战比以往近距空战的对抗更激烈、环境更复杂,态势变化更快。由于中距与近距的信息、火力要素重叠多、转换快,空战双方在经过一两个回合的中(远)距较量后会在瞬间完成“中”转“近”,这为攻防战术的运用提供了较大空间,优劣态势瞬间转换也将给中距空战装备技术劣势的一方提供更多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术运用空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超视距空战中指挥引导效能评估模型
优质期刊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空战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