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那句用我的世界我的王国国换一匹马,有谁知道是为什么吗

第三方登录:首席霸爱e逃宠你上瘾&周黎明:《萨利机长》美国票房为什么是《钢锯岭》的两倍
周黎明:《萨利机长》美国票房为什么是《钢锯岭》的两倍
日04时55分来源:
文 | 周黎明
美国电影学院(American Film Institute)12月7日公布了年度十佳影片,着眼点是美国本土作品,不像欧洲电影刊物那样放眼世界。其中两部是正在中国公映的《萨利机长》(Sully)和《血战钢锯岭》(Hacksaw Ridge)。不过AFI的名气远不如评选奥斯卡那个“学院”(Academy),它的十佳榜单也未必有微信朋友圈的自来水有效。
▲ AFI官方网站报道的年度十佳影片
责任与超越责任
把这两部影片合在一起评,不仅仅是因为我一口气买了前后两场的票,也不仅仅因为两个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甚至也不是因为两位导演都是演而优则导——而是因为,两部影片都让我联想到了《悲惨世界》以及那部伟大经典所带来的精神震撼。《萨利》里那个调查官是坏人吗?除了他脸上那一丝傲慢令人讨厌,他的所作所为是无可厚非的,他不能像媒体及公众那样无条件成为萨利的粉丝,他需要“找茬”,需要找出所有萨利可能存在的失职。
▲ 《萨利机长》剧照
这是一个健全社会应有的一环,其价值在于保护公共利益。萨利说:“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尽责而已。”那调查官也不是恶棍,他也是在尽责。从这个意义讲,他们俩一直处于同一个波段,即把责任(duty or responsibility)看得高于一切,这就像冉阿让和沙威警长,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除了他俩,影片中绝大多数人物都恪守这一准则,从空姐(在美国基本是空嫂)、救护员、消防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均是如此。萨利机长那本传记,书名就叫做《最高的责任》(Highest Duty)。《钢锯岭》中的道斯则不同,如同总统给人物原型的表彰词里所说,他所做的事情,是“far 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远远超出责任的召唤)。这部影片及这个人物的关键词,是信念或信仰。
▲ 《血战钢锯岭》剧照
耐人寻味的是,当主人公受伤后被战友用绳索缓缓荡下,镜头从俯拍摇到仰拍,蓝天白云成为背景,一种宗教仪式感油然而生。但这场戏的前面跟它平行的,是日军首领切腹的场景,同样带有庄严肃穆的气氛。这不禁令人深思:日军的所作所为不也是为了信念么?不同的是,道斯的信念使得他疯狂地救人,而日军的信念导致他们疯狂地杀人。日军为了信念,可以专门把枪瞄准医护队员;道斯为了信念,可以救治日军伤员。两者的行为都会让和平年代的普通人震惊。道斯是不容易塑造的角色,多一份崇高,会显得不食人间烟火,多一份狂热,则会像疯子或被洗脑者。为此,影片做了不厌其烦的铺垫——父亲的酗酒暴力、儿时调皮误伤兄弟,等等,比仅仅受到一个该隐和亚伯故事的冲击更具说服力。那些上司和战友打探或取笑他是否精神有病的场景,都是站在观众视角的答疑解惑,旨在夯实这个人物的可信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信仰但情感交流上跟普通人有较大共性的角色。
一个多次重复的细节,是他打开女友临别赠送的《圣经》,里面夹着她的照片和盼他归来的留言。这是宗教情感和浪漫情感合二为一的笔触。如果没有那张照片,他就成圣人了,也就基本不可信了;如果没有那本书,他后来的出生入死便少了一种精神动力。不同于萨利机长那句“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尽责而已”,道斯令人泪奔的台词是一句内心独白:“上帝啊,让我再多救一个吧。”回家冷静想了一下,这句话如果出现在剧本里,我读到多半会非常警惕,因为这实在是那个太……太伟光正了,我可能会想象拍摄的时候人物背影需要打上高光,如此才能配得上这样的台词。▍
英雄塑造的陷阱我顿悟,《钢锯岭》最大的功臣是导演和演员,而剧本只是称职而已。同样的剧本,交给一个缺少才华的导演和不会演内心戏的演员,这句台词说不定会让人哑然失笑。我这是假设,但也不缺佐证。《坚不可摧》(Unbroken)同样讲一个二战的真实故事,那人的戏剧性甚至超过道斯,他得过奥运奖牌,海上漂流几十天,最后被囚禁在日军监狱,受到非人的折磨,但他以坚定的信仰及仁慈的胸怀,原谅了对方。这三段人生遭遇中的任何一段,都可以造就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影片。可是,到了同样演而优则导的安吉丽娜·朱莉手里,变成了一部只有伟光正没有可信度、摄影美轮美奂但人物苍白无力的传记片。公映前大家都预测这会是奥斯卡大热门,一见光所有人立马闭嘴。
▲ 《坚不可摧》电影剧照,该片由安吉丽娜·朱莉导演
说回《钢锯岭》:诚然梅尔·吉布森得罪过好莱坞当权者,他的政治理念也跟好莱坞主流格格不入,但如果不带偏见的话,他的导演才华不应因此被屏蔽。波兰斯基作为法律上的逃犯仍可以获得专业表彰,那么,理念的不同更不应该成为衡量专业成就的障碍。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拯救大兵瑞恩》仅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而错失了最佳影片。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备受尊重,是各路人马都会仰视的神一样的存在,而且《瑞恩》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无论是诞生之日还是之后的十多年均屹立不倒。从剧作结构看,《瑞恩》是非常规的,有突破的。好莱坞大牌编剧威廉·戈德曼曾尖锐批评该片不懂剧作法,在人物尚未树立时就开打,观众对他们的死活因此无感。这观点在正常情况下是正确的,但跟我的观影体验不符,我第一次看片时如戈德曼所说,不知道谁是谁,但对他们的死是有感的。原因是,斯皮尔伯格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做了质的提升,由此带来的真实感让我不忍目睹又无法回避。跟《瑞恩》相比,《钢锯岭》的剧作太老实了,没有一点野心,仅仅把该做的分内活做好,因此,精英们不仅仅可以在理念上藐视它,在美学上也可以不屑一顾。不过,人的情感是可以超越政治藩篱的,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长达十分钟的起立鼓掌,在座的恐怕多半属于梅尔·吉布森的对立阵营,但依然被他的艺术所折服。
▲ 导演梅尔·吉布森
纯论艺术手法,《萨利》要比《钢锯岭》高明。首先,这个故事的难度更高,虽然事件本身非常戏剧化,但几分钟就见分晓的故事,要拉长成一部影片,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大量注水。可《萨利》却不,虽然河水倒灌飞机,但故事却滴水不漏,扎实极了。这是一个没有坏人的故事,戏剧冲突来自于唯一的悬念:萨利机长是否存在着判断错误?如果可以安全折返起飞的机场,或者迫降在附近其他机场,那岂不是要比把哈德森河当机场跑道更安全?(对编剧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尝试一下,把2012年杭州司机吴斌的事迹写成电影剧本。他在高速公路行车时,车辆被飞来的五斤重铁块砸中,他用生命最后的76秒钟缓缓靠边停车,保证24名乘客的安危。事后警方做了认真详尽的调查,依然没有找到铁块的源头。除了这位平凡英雄的个人结局是悲剧外,吴斌的事迹跟萨利的事迹所传递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敬业精神,以及丰富经验造就的刹那间的非凡判断力。但要编成两小时的故事片是非常困难的。)▍
平凡英雄的魅力如果说道斯有一丝圣人附身的话,萨利则是百分之百的凡人。他反复强调的也是:human, the human factor。他面临的调查如同一架机器,冷冰冰没有人情味。当两种电脑模拟证明该飞机能够安全降落在两个不同机场时,萨利的自我辩词是:Human,你们把“人”的因素去除了。电脑可以一遍遍尝试,找出那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安全降落;但一个凡人(即便是经验丰富如他)在那种情况下,只能根据当时的判断,做出他认为最优的选择。而他只有208秒的时间完成这一切。平静的外表下,萨利担心着一个养家糊口的中产阶级所需要担心的事情:如果调查结果说这是操作错误,他将失去工作及养老金,往日的生活水准便难以为继。而他太太因为不知道他在接受调查所受的心理压力,无意中又雪上加霜,用家庭琐事加重他的烦恼。在电话里,他终于袒露了内心的不安全感,他说他觉得当时飞机的两架引擎均毁于飞鸟,但有专家说其中一架没有全毁,仍在空转。若真如此,飞机一定能安全降落机场,而无需冒险迫降河面。他认为他的判断是对的,但如果错了呢?凡人都会出错,不是吗?
▲ 萨利(汤姆·汉克斯)
汤姆·汉克斯的表演,已经超越了表演艺术的范畴,他所塑造的一系列平凡英雄,构筑了一个具有精神内核的人物谱系。看超级英雄片,是为了幻想;看汤姆·汉克斯的普通英雄,则可以坚定我们普通人可以实现的价值。《萨利》中他没有任何炫技的表演,从头到尾极为内敛,只有确认155名乘客全部安然无恙时,才闪过压抑着的激动。整部影片的风格跟汉克斯的表演一样,极为克制,这让那些见到萨利如同粉丝见小鲜肉的民众显得有点弱智。的确,他们今天捧你为英雄,明天若听到对萨利不利的只言片语,会立马把你骂成臭狗屎。梅尔·吉普森依然血气方刚,伊斯特伍德早已老而弥坚,大智若愚,举重若轻,他呈现出老年艺术家最可贵的气质,醇而不烈。该片甚至有很多小幽默,让人会心一笑,比如空姐损拉瓜迪机场航班老不准时,打趣问同事“怎样才能准点?”答案是“从肯尼迪机场飞。”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也是一句玩笑话,调查员问副驾驶员如果一切重来,他会不会依然降落在河上;副驾驶的回答是“会,但我会选择七月”,言外之意是一月掉河里实在冰冻刺骨。
同为美国人的故事,《萨利》的文化穿透力不如《钢锯岭》,原因是它涉及很多本土知识。你如果在纽约地区生活过,熟知该地区几个机场的大致方位,很多台词你便可以对号入座。同理,影片涉及的电视节目、商店、地名等等,即便在美剧大量流入中国的今天,仍能制造隔阂。从我在影院的观察判断,影片中淡淡的笑料,到了我们这边几乎全部失效。但是在美国,《萨利》的票房是《钢锯岭》的两倍,后者被票房专家认为在教育程度较低的红州(即支持特朗普的州)才有市场。说起政治倾向,这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好莱坞的异数,伊斯特伍德公开支持特朗普,吉布森恐怕比伊斯特伍德更偏保守。所以,两片是否能从AFI那个学院顺利过渡到奥斯卡那个学院,我并不乐观。毫无疑问,两部影片都蕴含着导演的文艺观和人生观,但两部都没犯说教或传教的毛病。就说“上帝啊,让我再多救一个人”那场戏,我顿时想到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同的宗教,但宗旨却不约而同。真正高超的艺术,不会鼓动你给自己贴什么高尚的标签,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作者简介】
周黎明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文化评论人。
【精华推荐】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您的位置: &
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送你一匹马好词好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