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联想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战士

>> 光明日报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郭嘉宏的故事】,报纸
光明日报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郭嘉宏的故事】
编号:se,
品种:报纸-报纸
属性:正常发行版,,文革前期(67-70),,2开张,套版,黑白,北京,综合题材,,,
简介:光明日报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郭嘉宏的故事】,总6406期,品相:八品。如图,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天中书局】“报纸”目录下其他商品:
<img src="/pic_search/00/48/54/03/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1972年全国田径运动会在南京举行】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1972年全国田径运动会在南京举行】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4/00/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我国化肥工业形势大好】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我国化肥工业形势大好】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9/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一块木牌---鲁迅斗争生活片断】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一块木牌---鲁迅斗争生活片断】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9/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记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工农试点班的毕业生】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记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工农试点班的毕业生】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8/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接连涌现】【杂技集锦】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接连涌现】【杂技集锦】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7/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1972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隆重开幕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1972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隆重开幕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7/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关于中国和马尔代夫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关于中国和马尔代夫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7/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我国轻工业部门取得新成绩】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我国轻工业部门取得新成绩】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6/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社论:欢迎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社论:欢迎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交】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img src="/pic_search/00/48/53/95/sex.jpg" border="0" width="80" alt="光明日报日【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光明日报日【中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_报纸_正常发行版__文革前期(67-70)__2开张_套版_黑白_北京_综合题材___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报纸 >> 光明日报日【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郭嘉宏的故事】,报纸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热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客服电话:8, (白天接听:9:00--17:00) 您现在的位置:&&>>&&>>&&>>&小草正文
作者/编辑:红佣
  []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两篇&&&&
1.了解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2.学习掌握的写法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
2、难点: 消息的写法 。&&
教学时数: &&
教学步骤: &&
一、 字词:&&
怦怦pēng直跳 苍穹qióng 色彩斑斓bānlón&&
二、课文研讨: &&
(一)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学习第57页《真实快速地报道》一文,掌握消息及的写法和要求。&&
2、根据所学的上文,标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导语为第1、2、3句。(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这3句独立成段)其余为主体。&&
3、阅读下面语句,说说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饱含着什么意蕴和感情色彩。 (例句见课本)(练习四)&&
--短句,单句成行。强烈的感情色彩,饱含了作者对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一划时代成就的期盼与胜利的喜悦。&&
三、练习: &&
1、抄写生字词。&&
2、表达活动。&&
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教学目的: &&
1.了解与学习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杨利伟。&&
2.学习掌握消息通讯的写法 。&&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2、难点: 学写消息。&&
教学时数: &&
教学步骤: &&
一、 字词:&&
椭tuǒ圆 目眩xuàn 呕ǒu吐 坚如磐pán石 呛qiàng 烧灼zhuó&&
二、课文研讨: &&
(一)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学习第57页《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掌握消息及通讯的区别。&&
--见课本第59页。&&
2、请找出这两则新闻报道(消息与通讯)的侧重点,比较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练习一)&&
--见课本第59页。从报道对象(事-人)、内容(略-详)、表达方式(记叙-多样)和时效(快-慢)等方面区别。&&
3、给课文划分层次:&&
①总述中国航天事业的英雄杨利伟。&&
②采访英雄杨利伟,写他如何战胜了航天的艰险及他平时的刻苦。&&
③对英雄杨利伟的新期待。&&
4、作者说杨利伟“是当今人真正的”。作为一位偶像,杨利伟具备了那些素养?他和你心目中的偶像是否吻合?&&
--远大的志向;奉献的;顽强的意志;艰苦的磨练;杰出的才华。&&
5、有人说。当今时代既是“读文时代”,又是“读图时代”。本书选用了两张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图片传达了什么新闻信息?&&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员杨利伟照片。使报道更具真实性,同时满足了读者进一步了解实情的需要。&&
三、活动练习: &&
1、抄写生字词。&&
2、表达交流活动:《到新闻视窗“亮相”》(第54页)&&
报任安书&&&&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文中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
  1诵读点拨。&&
  2指导。&&
  媒体设计:&&
  1课文录音。&&
  2投影:用于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教学时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巡视指导,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的权利还给学生。)&&
  2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长亭送别&&
教学目标: &&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
1、 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
2、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
3、 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
1.能否按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
2、崔莺莺的感情了怎样的起伏?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
教学内容和过程: &&
一、 导语: &&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
我们大概都看过《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里,比在现实中更;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
二、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
三、共同研讨课文: &&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
明确: 景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地 (诗情画意) &&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
情 痛(愁苦) &&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
赏析[滚绣球] &&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霖铃》并且一起背诵。&&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
简单赏析[二煞] &&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
明确:怕 &&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是有现实基础的。) &&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
明确:念(眷恋,失意) &&
3、 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
四、结 语: &&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
五、作 业: &&
1、 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
2、 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
3、 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
4、 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
5、 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 &&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
附板书设计: &&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陈情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忠情; &&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
教学时数:二课时。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
2.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课题 &&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背诵 &&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
○2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3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
○4注意以下句式: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
第一段:凄苦,悲凉; &&
第二段:感激,恳切; &&
第三段:真挚,诚恳; &&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
4、指导学生背诵第一段。 &&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5、熟读第二段。 &&
6、指导背诵第三段。 &&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7、熟读第四段。 &&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
提示:情:○1(事实); &&
○2衷情(孝情、忠情); &&
○3情理(忠孝之道)。(投影) &&
9、完成课后练习和训练。 &&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课题 &&
背诵第三段导入。 &&
二、 赏析构思艺术 &&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 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 先尽孝后尽忠 &&
沐清化蒙国恩 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
圣朝恩重如山 &&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
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其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
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
三、赏析语言 &&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
(学生思考约3-5分钟,巡堂了解情况) &&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戴德之情。 &&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
“乌私情,愿乞终养。” &&
以鸟喻人,回溯至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
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
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
四、作品评价 &&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
教学要求: &&
一、 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
二、 领略本文以速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
三、 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化的语言。 &&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提问。 &&
二、 导入新课。 &&
1.影片概况 &&
1982彩色片(宽银幕) &&
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
导演:吴贻弓 &&
编剧:伊明(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 &&
主要:沈洁(饰小英子) 郑振瑶(饰宋妈) 张闽(饰秀贞) 张丰毅(饰小偷)袁佳奕(饰妞儿) 严翔(饰英子父) 洪融(饰英子母) 徐才根(饰冯大明) &&
本片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奖 &&
2、剧情简介 &&
两匹骆驼驮着沉重的煤袋,在主人的牵引下缓缓地行走在胡同里,向前转弯,又向北走去。 &&
井的主人正摇着辗轳提水。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看着骆驼停在她家门前吃草。不一会,她又到别处去玩,路上碰见一个疯女人秀贞。秀贞在小英子面前蹲下来淡淡一笑说:“我的小桂子。”小英子家中的老妈子宋妈看见这情景赶紧走来,不让小英子搭理那疯子。于是,小英子跟宋妈去了油酱店,在那里,看到一个与自己一般大的小女孩妞儿。妞儿把酱碗递给伙计,伙计盛满了酱,妞儿伸手去取,可伙计又收了回去,要她唱段小曲儿,妞儿不作声,快要哭了。英子很生气,一下子窜到伙计面前,夺过碗说:“凭什么!”然后又把碗交给妞儿。妞儿破涕为笑,转身走了。过了几天,小英子又见到妞儿,邀她去自个家里玩,妞儿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让我去。” &&
别的小孩都怕疯子秀贞,可小英子却总到秀贞那儿去玩,秀贞一直把小英子看作自己死去的女儿小桂子。小英子曾听换洋火的人对宋妈讲,秀贞原来与到她家住的生好上了,可被警察抓走了,这时秀贞已怀孕,不久一个女孩出生了。孩子一落地,就被裹了包,赶着天没亮,送到齐化门城根底下,不是让人捡走,就是让狗吃了,秀贞打那儿起就疯了。每回英子到秀贞家,都听到秀贞叨念着那个大学生,她让小英子看那男人的大衣,叮咛小英子:“如见到小桂子就让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 &&
妞儿总来找小英子玩,俩人一起荡秋千。有一天妞儿告诉小英子:她的爹妈都不是亲的,她是被人从齐化门捡来的。爹妈总打她。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跑来找小英子说再也不回去了,要到齐化门找爹妈去。小英想起别人曾说秀贞的孩子被人扔到齐化门,又想起秀贞曾告诉她小桂子脖子后有一块青记。于是,她转到妞儿身后,拨开妞儿的小辫儿,只见有两道很深的伤痕一直延伸到头发根里,她认定妞儿就是小桂子。她带着妞儿冒雨赶到秀贞家。秀贞把妞儿搂进怀中,也认定她就是小桂子。她亲啊,摸啊,直说:“这是我的小桂子,是我的小桂子。”秀贞要妞儿叫她妈,妞儿了,轻轻地叫了一声,秀贞不由地眼泪夺眶而出。她把脸紧紧依照在妞儿脸上,然后带着妞儿到火车站去了,说是去找她。大雨中,给他们送行的小英子晕倒了…… &&
小英子病好出院后,她家搬了新居,小英子也进了。有一天小朋友们踢球,球飞到断墙后的草地里去了,大家都说那里面闹鬼,谁也不敢进去,小英子骂了一声:“都是胆小鬼。”然后自己爬过断墙,跳了进去。她壮着胆,拨开草丛寻找,忽然发现了一堆东西,其中有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可就没有那球。没办法,她只好回来。吃晚饭时,宋妈说胡同口张家闹贼了,丢了铜茶盘、毛毯、小自鸣钟什么的。小英子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爸爸回答:“他要吃饭,可又没钱。”第二天小英子又爬过断墙,走进草地,遇见一人,她回转身刚要跑,那人喊住她,问她干嘛。她说:“找球。”那人把球给了她,那人又问小英子在哪儿念书等等,然后嘱咐千万别跟人说看见了他。小英子回到家后听宋妈说,昨夜又闹贼了,隔壁张家丢了30多件……几天后英子再一次来到断墙,见到那人,两人聊起天来。那人说他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我这个哥哥没出息,没能耐,家里连窝头也啃不起,为了供弟弟念书,走到这一步,没法子,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你说我是还是坏人?”英子真诚地答,“……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你见过海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那人深情地对英子说:“小,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分得清的。”在学校典礼游艺会上,小英子看见一位考试得第一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他把奖状交给一个人。呀!那就是草丛里的那个人,他高兴地抚摸着弟弟的头。 &&
过了几天。小英子放学回家,看到人们叫喊着跑向断墙那边,说贼逮着了。小英子不由地抓紧了宋妈的衣角。人群过来了,草丛里的那个人被押着,他抬头看见了英子,英子眼里含着泪花,又一个朋友离她远去了…… &&
又一天小英子放学回来,看见家门口的大树下拴着一头小毛驴,宋妈正在问一个刚来的生人:“看见我的小栓子吗?那俺的丫头子给刘村金子她妈带着,你可听说孩子结实不?”那人吱唔着:“哦,没……没听说,准没错,放心吧!”宋妈有些疑虑。晚上,宋妈给弟弟时,英子问宋妈,“你家小栓子多大了?”宋妈说:“12啦,给人看牛哪。”英子又问,“你家丫头子呢?”宋妈说:“丫头子呀,给人带着哩!”英子说:“那为什么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得钱又给人家去?”宋妈答道:“说了你也不懂。”过了些,小毛驴又来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带来了坏消息:小栓子死了,丫头子早给人了,英子扑到宋妈怀里,两人哭得死去活来。后来英子的爸爸又得了肺结核病,去世了。枫叶红了的时候,在瑟瑟的秋风中,英子一家默默地站在墓前默哀,接着宋妈坐着小毛驴渐渐地远去,英子趴在马车后座上,含着泪花,望着远去的宋妈……马车也远去了…… &&
三、讲授新课。 &&
1、林海音简介 &&
2、影片鉴赏 &&
影片《城南旧事》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它却不是一部片,让人感觉到了丰厚、沉重的社会内涵,这种沉重感是用衬托和反差造成的,它间接地涉及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她却不知道她发生着惨烈的社会现实。她结识的许多朋友,都是这惨烈现实的牺牲品,这些朋友的悲惨命运都是复杂的社会历史矛盾所造成:秀贞发疯了,是因为与她相好的大学生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被警察抓走,生死未卜,而她与那大学生的自由恋爱又为家族礼法所不容,私生的孩子必然要被做为耻辱扔到齐化门。秀贞的疯折射着政治斗争的血腥迫害,折射着封建文化权力对女性自由意志、对无辜幼小的残酷摧残。妞儿的命运正是秀贞命运的延续,由于同时作为儿童和女性,其处境似乎比秀贞更为悲惨。她俩惨死于火车巨轮之下似乎是那个社会给她们安排的必然归宿。小偷本是好人,却被逼良为盗,传统的文化教养和沉重的生活负担导致了他精神和行为的严重分裂,他在偷盗财物的同时背负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所以才有“我妈不知我干这一路”,“走到这一步也是没法子”之语对小英子诉说,他希望小英子能分清好人和坏人,能知道他不是真正的坏人,表达着他希望社会理解他的本质的潜在,暗含着希望社会给他出路的内心需求。宋妈全身心地疼爱、养育着小英子姐弟俩,却将自己的儿女弃于乡下,由他人代管。不仅经年累月不得相见,而且儿子病死、女儿被卖,多日后才能知晓。宋妈在知此噩耗后末流洒泪,表情木然,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世道不公的代表性符号。 &&
社会越黑暗,导演就越突出表现小英子的天真、美好、单纯。为达此目的,创作人员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60%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然后让英子按照她自己的性格逻辑,按照她自己对人世的理解不断地提出问题。例如,她问爸爸:“贼干嘛要偷东西呢?”她问宋妈:“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当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也提出疑问,“自己的父母是不是亲的?”小英子用自身的生活现实和行为逻辑衡量周围人们的生活现实和行为表现,于是最能发现周围现实与自身生活的不一致,最能朦胧感觉周围社会的不合理。她那天真直率的性格和好奇多思的心理,直接了当地衬托出生话的丑恶和反人性。英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原来对社会的理解其实是善良大人们的社会理想,当她发现大人的解说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距离时,她的儿童时代就结束了。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与黑暗现实互相衬托后造成的巨大反差,是这部影片显得丰实厚重的关键之笔。 &&
《城南旧事》的结构设计,没有传统电影语法中的起承转合,首尾相连,环环相扣,曲折起伏,没有一条贯穿到底的情节线。三个主要故事之间,没有互相间的因果联系和上承下延,前边出现过的人和事,后边就不再出现或提起。用什么把它们统一起来呢?影片抓住了原作的核心:“离别”。用摄影机描写和叙述主人公与周围的人们一个个相识交友,然后又一个个离别分手。离别的情绪贯穿影片的始终。例如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烟囱冒出的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镜头画面。英子告别小偷后,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影片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头,都渲染着离别的哀愁。 &&
为使全片紧凑统一,影片还运用“艺术重复”这一技巧,例如,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后半部的操场放学镜头也反复出现四次,拍摄视角相同,被摄人、景、物的场面调度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一种生活的流逝感,它在暗示,尽管天有多变,人有多变,事有多变,但生活本身却平凡地一天天、一年年地悄悄从人们身边流逝而去,影片所叙述的桩桩琐事被这种生活的流逝感统一起来了。 &&
影片不仅在视觉上“重复”,而且在听觉上“重复”。我们听到,全片在片头、片中、片尾、字幕八段音乐中都使用《骊歌》旋律,虽有变化,也只是同一主题旋律的不同乐器演奏或不同幅度的变奏和发展,它只在每一大的和结尾处出现,从听觉上造成了连贯感和统一感。 &&
第三种重复是节奏的重复。导演根据女主人公心灵的童稚、善良、温馨、求知,感受到一种沉静和沉静之中的跳跃。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在影片中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造成了节奏上的多次重复。例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的镜头,妞儿告诉小英子她非父生的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压死后英子躺在病床上默思冥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里木然发呆的镜头,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在摇移速度和持续长短上把握一致,使观众对全片节奏的统一感油然而生,并且始终沉浸于一种特定情绪之中。 &&
影片之所以具有极大的情绪感染力,还由于导演有意识地运用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力量。不难看出,影片的情绪积累及其特定情感氛围的弥漫和扩散,仰仗着各种视听形象的延续和积累。导演意识到,影片艺术感染力的形成,不在于单个镜头的拍摄,不在于某一镜头的冲击,而是全片所有视听信息有机化合之使然。因而导演要求每一部门的创作人员把精力和功夫放在本部门一点一滴的工作上,调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内在感情因素为影片的总的感情基调服务,于是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英子的眼睛,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以及所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一起汇成情感的巨流。正如导演所说:“很难设想,如果没了小油鸡、小秋千,观众只会凭妞儿的伤痕同情她;很难设想,没有写信,唱儿歌,喂药,送丈夫等等,观众只会凭宋妈失去儿女同情她。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来并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才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城南旧事》以其清新、淡雅、隽永的散文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
3、《送别》简介(《城南旧事》插曲 ) &&
J.P.奥德韦 曲 李叔同 词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乡。 &&
四、总结全文。 &&
等待戈多 &&&&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荒诞派戏剧的概况及萨缪尔?贝克特。&&
2、领会全剧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及其所表现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
3、领会本剧以荒诞的形式表现社会的荒诞和人生痛苦的艺术特点。 &&
教学重点: 以“两个流浪汉在等待什么”为突破口理解本剧的“等待”主题。 &&
教学难点: 理解本剧人物梦呓之言和无聊动作所隐藏的人生痛苦与绝望。 &&
教学课时: 1课时 &&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从《大话西游》中的著名台词导入: &&1、唐僧被牛魔王抓住要被绞死了,这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唐僧扬声高叫:打雷了,下雨了,收衣服了。(语言的无理和荒诞) &&2、“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DD不需要吗?DD需要吗?……”(语言的无意义) &&3、“你真的想要吗,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就说嘛,虽然你深情地看着我,但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你真的想要吗?那就给你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语无伦次) 明确:但它们真的很荒诞吗,真的毫无意义吗,《大话西游》之所以受欢迎,难道只是因为它的吗? &&二、作者简介 贝克特简介:贝克特于1906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目睹人民被奴役的惨状。 1937年定居巴黎,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人民的苦难,以及战后人们生活的空虚,冷酷的社会,人间的不幸使他涉笔混乱社会中一群被社会挤扁丁的卑贱、低下、浑浑噩噩的人物来揭示社会现实的荒诞和人生的痛苦。“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反映二战后人们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他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又不知所措,“无望的等待”就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非理性的夸张,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三、探讨性学习,以讨论的方式疏通全文 &&1、戈多是谁? &&
引导:戈多究竟指什么?从剧中两个流浪汉梦呓般的对话中时时出现的“期望”“祈祷”“乞求”“救世主”“得救”等词语,可以看出,戈多其实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他们想改变处境这种希望的一种寄托物。但是,他们对戈多是谁也不清楚,戈多也始终没有来,这就说明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 戈多是谁:是他们自己,迷失了自己,所以才会这样/心目中的上帝,能拯救他们的/是个借口,让自己觉得还有活下去的意义/死亡/小男孩的恶作剧,他只是想戏弄他们,但他们宁可相其有,也不愿可能会得罪权势人物/上层社会中他们所希望的东西,物质上的利益上的施舍,或者是一种福利制度/就是等待,没有目标,不知所措/无休止的明天/不确定的信仰、寄托/死神,因为人在死之前是毫无意义的/自由/社会给他们的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参考:戈多与其说是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物质、一种渺不可见的希望,或者直接理解为来了后叫人大失所望的明天。人类正是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憧憬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要等?&&
引导:既然是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希望,但是两个流浪汉却在苦苦“等待”,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两个流浪汉是被西方现代工业社会挤压扁了的“非人”,他们永远无休止地等待那虚无缥缈的不可实现的改变自己处境的希望,这反映了西方沦落为社会底层的一群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扩展开来说,这也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社会不少人心理特征的写照。 等待戈多需要理由吗?/毫无意义,是种需要,生命状态/为什么不去找呢?他们其实是害怕戈多的出现的,因为他的出现很可能就是他们的绝望/等不是目的,只是个借口,借口闲谈/生活需要变化,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等待 参考:这出戏的主题即“等待”。从全剧给人的总的印象看,人生就是一种等待。剧中弗拉季米尔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着......等待。”在剧终作者通过哈姆的嘴明确说过:“人们终生都期望着,这些片刻能组成一生”。他们实际上是在等待解救人生痛苦的希望的到来,期望未来发生点儿什么事,给这沉闷,痛苦,厌烦的生活带来哪怕些微的变化。然而什么希望,什么变化,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只是使然,本能使然,他们只觉得必须日复一日地等待下去。这种等待具有多种含义:它意味着碌碌无为的人生--这种虚无的等待的累积,或无限的日常琐碎动作的机械反复,即人生;它象征着虚无飘渺的希望。&& 3、回答本课开头提出的问题:真的荒诞、无意义吗? &&
引导:本剧从表面上看,仅仅是两个流浪汉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对白,简直没“戏”可看,两个角色也似无个性特征,但看完整个戏剧又能使人感到它的意蕴。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贝克特等荒诞派作家的眼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反映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就成了他戏剧作品百唱不厌的主题。为了体现他的创伤意图,剧作完全摒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出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些荒诞怪异、语言颠三倒四的人物形象。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戏,简直使观众倒胃。然而,恰恰是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了荒诞的现实。 从人物形象上看,两个流浪汉既已成为被社会挤压为“非人”的可怜虫,只是按动物的本能生活,完全丧失了人性,因此他们毫无可以识别的个性,两人可互换角色而丝毫不影响演出效果,它们成了西方工业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是西方人在20世纪思想情感的代表符号。他们那疯疯颠颠的支离破碎的语言,都源于人物绝望、恐怖的内心。在这种荒诞的外形下隐藏于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就更深沉、更强烈,它是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心理特征的真实写照。西方不少观众觉得剧中人物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甚至觉得就是他们自己。两个流浪汉的苦苦等待,使他们联想到自己在失望中等待,在等待中绝望的心态。 简言之:在贝克特的戏剧中,“形式就是内容”,毫无意义、支离破碎的语言、形象,就是他们戏剧的语言。这就是包括意识流小说在内的现代派作家们的一个努力方向:舍弃虚构,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荒诞就是真实,无理就是现实”。他们的作品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我们的艺术观念不行。 所以,我们会喜欢像《大话西游》一样的作品。&& 四、归纳总结 &&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和对重点内容的讨论,我们把握了本剧的主题,可表述为: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现实社会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生活处境但义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
东方风来满眼春(节选)&&
--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教学目的: &&
1.学习邓小平二次南巡的基本精神及重要意义。&&
2.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3.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
2、难点: 学习本课选材和标题的特点。&&
教学时数: &&
教学步骤: &&
一、字词&&
踱duó步 领一代风骚(愿意为一代诗坛之首,这里指一代领袖人物) 炯炯jiǒng(形容明亮) 神采奕奕(yìyì精神饱满的样子) 舟车(旅途)劳顿 颁bān布 李灏hào 侃侃kǎn而谈(形容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荟萃huìcuì(汇集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 喇嘛寺lǎmasì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 亲昵 nì 萦yíng绕(围绕) &&
二、课文研讨: &&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回答:&&
1、文章的标题有何特点?&&
--形象生动,有寓意。邓小平二次南巡讲话大大促进了深圳及中国改革开发的新发展&&
2、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导语: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第一部分: 写小平同志来到深圳观看市容,并介绍有关新闻背景。&&
第二部分: 写第二天小平同志在国贸大厦的活动及讲话。 &&
第三部分:写第三天小平同志游览村和锦绣。&&
第四部分:写第四天小平同志同省、市负责人作重要谈话。&&
第五部分:写第五天小平同志离开蛇口港,离途中与省、市负责人亲切交谈。&&
小结: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的伟大意义。&&
三、重点研读,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色?&&
--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富有激情。&&
2、在第一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信心更足。&&
②特区姓“社”不姓“资”。&&
③两个文明建设都要上。&&
3、第一部分中的新闻背景是什么内容?其记叙形式是什么?&&
--有两处,补充说明小平同志与特区的关系,包括创办特区和南巡。记叙形式是插叙。&&
4、在第二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肯定了深圳的成绩。②肯定了党的基本路线。③要坚持两手抓。④中国要保持稳定等。⑤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5、在第三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共同富裕的问题。②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③保持生产力快速发展,精神文明也可以搞上去。④经济建设经尽可能搞快点,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
6、在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详细描写邓小平的游览活动?&&
--一是证实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二是表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人民心连心的高尚情怀。&&
7、在第四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②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③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允许看。&&
8、在第五部分中邓小平着重谈了哪些问题?&&
--①大胆地干,每年要总结经验。②不要怕犯,发现问题及时改正。③要搞快一点。&&
9、小结中点明小平同志二次深圳之行有什么意义?&&
--“‘东方风来满眼春。’小平同志来到深圳,使深圳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0、这篇通讯用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形式,报道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时的许多重要谈话,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小平同志哪些性格?(练习三)&&
--领袖风范,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勇敢果断,平易近人。&&
11、邓小平同志的深圳之行,可写的内容很多,作者在通讯报道中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练习二)&&
--从政治思想角度选材,着重邓小平同志的言论。因为这关系到当时中国的命运。&&
安排上:①按时间顺序,分小节,眉目清楚。②头尾呼应。&&
12、《的故事》这首歌是这样开始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唱的就是邓小平在深圳考察的故事。请找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联系歌词畅谈小平同志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练习一)&&
附:《春天的故事》歌词&&
曲:王佑贵 词:叶旭全 蒋开信&&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四、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篇通讯生动地记叙了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二次来到深圳考察的主要活动和他在这里发表的许多重要谈话。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使深圳及全国再一次涌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对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活动练习: &&
1、抄写生字词。&&
2、上网查询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的有关。 &&
哈姆莱特 &&&&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解决办法&&
①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②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小草2    〖预览〗小草帽&&&&小草帽,缀红缨,娘说话,不爱听。&&媳妇说话笑盈盈。娘有病想吃梨,&&也没钱来也没集。媳妇有病想吃梨,&&又有钱来又有集。买来梨,削了皮,&&送到媳妇手心里,别叫老娘知道了,&&老娘知道准生气。&&……【】
  〔小草〕
  小草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小草”相关:
  〖〗链接地址:
  老师笔记提供的小草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小草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中考信息: 下一篇中考信息:
小草相关中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