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 之前都可以玩 选了人之后模拟人生4小人卡住了不动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1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Hi,看起来你很喜欢这些内容,但是你还没有登录!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收藏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10余辆被火烧毁的单车,只剩下变形的钢丝。
“他的妈妈已经受伤了,小孩子千万不能再出事了。”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小人,心胸狭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反复无常又没有原则。每个人提到小人都是咬牙切齿,认为面对这种人应该远远躲开,老死不相往来。然而,小人还有一个特性,就是随处可见,每个人的身边可能都有小人的影子,那么小人就真的百无一用了吗?其实也不尽然。
  如何用好小人?这是一个通常在管理上人们不大注重,在实际中又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何用好能人,这个问题我们探讨过太多次,有时候甚至连篇累牍地讲,但是怎么用好小人呢?这是让很多人头痛的问题。我发现,很多企业家或领导者,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里,经常是栽在小人手里。本来干得挺好,结果一不小心掉进了小人挖好的沟里。大江大河都过去了,却在阴沟里翻了船。
  什么样的人是小人呢?心胸狭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就是小人。因为一个正派人做事情一定是选择手段的。基本上伟大的人物身边都有小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人具有寄生性。一旦你成为伟人,成为拥有巨大能量的人,成为拥有巨大利益的人,就会有一些钻营的人跑到你身边来。
  小人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反复性。小人没有原则,有奶便是娘。如果有了更大的利益诱惑,他们会立刻跟你拜拜,谈都不谈就走了。立刻变脸,还变得特别快,绝对比川剧里的变脸还快。
  小人还有一个特点是危害性。君子一般会成人之美,小人一般会乘人之危。所以,一定要提防小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因为对小人的警惕性不够,才受了害。
  齐桓公:兴在用人,亡在用人
  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治国需要人才的时候,鲍叔牙给齐桓公推荐了一个人,但是齐桓公跟这个人有一箭之仇。当初齐桓公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这个人曾经辅助公子纠,还差点一箭射死齐桓公,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管仲。齐桓公很有气度,不计较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并起用了许多有才干的人,后来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就像前文说的,伟大的人物身边都有小人。齐桓公成为拥有巨大利益的人之后,也招来小人寄生,结果最后栽在了小人手上。当时的小人有两个:一个是竖刁,一个是易牙。
  竖刁本来只是一个小小的税务官,因为贪污赋税被鲍叔牙发现。但是竖刁很有心计,早早就到齐桓公面前辩解自己不是贪污,且对齐桓公很忠心,还提出愿意自宫做太监,终身服侍齐桓公。结果,竖刁不但没受到惩罚,而且官加一级。
  因为有一次听到齐桓公感叹,说天下的肉都吃过了,却没有尝过人肉为何味。易牙就回家把自己三岁的儿子给杀了,做成一道人肉蒸菜,让齐桓公尝了人肉的滋味。后来,齐桓公知道了自己吃的是易牙儿子的肉,极为感动,于是认为易牙是个忠臣。
  鲍叔牙告诉齐桓公竖刁、易牙是小人,应该疏远,可是齐桓公没把鲍叔牙的话当一回事。最后,一代霸主齐桓公被这两个奸恶小人软禁起来了,不给饭吃,他们要挟齐桓公更换接班人。这时,齐桓公醒悟了,终于认识到小人害人了,但为时已晚,结果他被饿死了几十天都没人发觉。
  识别小人的四个标志
  齐桓公,一代霸主竟然不会识别小人。
  其实,识别小人可以依靠这样四个标志:
  第一,见利忘义,小人往往见了利益什么都不顾,连吃相都顾不上了;
  第二,阳奉阴违,小人在你面前说一套,背后又说一套,两张脸;
  第三,无事生非,小人所在的地方总是会搬弄出一些事情来,无端生事;
  第四,拉帮结伙,小人会拉一些人去对付另一些人。
  作为企业家,不但要懂得识别小人,关键要明白怎么对付小人。对付小人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对策。下策是:怒而不能除之;中策是:怒而除之;上策是:不动声色妙除之;上上策是:将心比心善用之。
  这四个不同的层次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第一个层次:下策,怒而不能除之。在公司里某个人是小人,所有员工和老板都知道那个人是小人,但是,因为有一些利益或有一些感情纠葛,不能除掉他。这就是怒而不能除之,其结果只能是把自己气得够戗,这是下策。
  第二个层次:中策,怒而除之。发现了谁是小人,就表示绝对要除掉他,不惜一切代价,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小人很难除掉。当你要除掉他的时候,他就开始写举报信举报你了,开始整你了。很多企业家翻船都是这样的,本想除掉小人,结果小人反过来除掉了他。小人带来的后患无穷,君子惹得起,小人惹不起。
  第三个层次:上策,不动声色妙除之。会“请神”更要会“送神”,能用者善用之,不能用者善去之。发现小人,不动声色。有一个企业家的方法很值得推荐,他一般是这么对付小人的:给小人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完不成,自己就会走了。如果他完成了,就立了大功,给他约定的奖励,能够完成任务证明他是个人才,应该善用之。但往往是完不成的时候居多。最后,小人会觉得这活儿不好玩,也完不成任务,自己就走了。
  第四个层次:上上策,将心比心,善用小人。发现小人,用好的制度与好的态度来对待,像用君子一样用小人。把小人用成君子,而君子不被用成小人是最好的方法。
  其实,“小人”是一个很复杂的词,你我身上都有小人的特质。有的时候伟人身上也有小人的一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伟人本来行事光明磊落,不屑于使用鸡鸣狗盗的手法,但是,如果有一天实在把他惹火了,他也会拍着桌子说:“你不仁,休怪我不义!”所谓的不义,也就是用小人的手段来对付小人。以小人的手段来治小人,那伟人不就也成了小人吗?
  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小人的一面,遇到某些事的时候也会用小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是,一般我们是用小人的方法对待小人,用君子的方法对待君子。那么,你眼中的小人有没有君子的一面呢?肯定是有的。小人有的时候也会有君子之风。
  人有两面性,既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关键在于你要激活的是他善的一面。如果你做了不善的事,激活的是他恶的一面,他就会觉得,老板你有小人之心,就莫怪我用小人的手段了。这也给他采用小人的手段找到了理由。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好方法来对付小人,要有一套对付小人的制度,让小人没办法跳过、没有办法抗拒。对待小人要用君子的态度,还要用大人的尺度,大人有大量,不要跟小人太计较。
  综上所述,对待小人,要牢记三度:小人的制度、君子的态度、大人的尺度。
  高人眼里无小人
  如果做不了小人,也做不了君子该怎么办?其实,世界上的纯君子不多,纯小人也不多。把人单纯地分成小人和君子是幼儿园时期的分法,幼儿园的小朋友听故事的时候要分善恶,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人与君子的混合体。做不了君子,又不想做小人,还有第三个选择就是做大人。什么是大人?《易经》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意思是说,大人是合乎天地的意志,有日月的光彩,符合四季的秩序,也顺应神鬼的吉凶的人。
  大人是很通达的人,未必有君子之风,但是胸怀宽广,能够将待人处世的尺度拿捏得非常好。所以,我认为企业家如果做不了小人,又做不了君子的话,至少要成为大人。
  其实,在大师眼里无所谓小人和君子,关键看用这些人来干什么。想要成就一件事往往需要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小人监督。有时候把小人用好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用人高手的眼里,对人的分别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还会有一个灰色的过渡。人有各种各样的色彩,都会有过渡色。如果你能量高,可以把小人变成君子;如果你能量不够高,很可能会把君子变成小人。
  这种情况很常见。如果你是一个武大郎,水平很低,即使给你一个良家妇女,你也会把她改造成潘金莲。人们总是说潘金莲不对,其实武大郎就没有问题吗?他也有的,因为他的能量太低。如果他有武松的能量,潘金莲还至于那样吗?如果你的能量够大,甚至可以把青楼女子变成千古风流,就像蔡锷就有本事把小凤仙变成千古风流。
  企业家必须明白,如果你身边常出现小人,就得反省自己,问题一定出在你自己身上。为什么你的身边小人层出不穷?如果你身边常出现君子,那德行在你身上,能量也在你身上。
  所以,用好能人,改造小人,都需要我们先改变自己。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很多企业家都提出改变战略、企业转型、改变团队、销售转型……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
  鸣谢:文章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解放老板》――专注于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孵化,包括转型商业...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瓦森森森森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瓦森森森森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2a59f5_3f868b6',userId:,blogListLength:13};订阅最新的管理资讯
热点搜索:
&/&&/&&/&&/&正文
[原创]中国人性格中为何都有“小人”成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者按:“中国人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正直的纯正品性”。亚当斯密100年前的评价,如今依旧准确诊断出中国综合症的原因。自民国开始,关于国民性的讨论非常多,如何提高国民性和民族素质,一直以来都有很大的争论。但很少有人想到今天的中国和过去的中国本质上的不同,两者之间发生了重大的文化断裂。曾有一位日本人到中国旅行,来中国之前他有一个想象,中国人应该像诸葛亮、李白、杜甫、辛弃疾那样,个个光明伟岸、个性分明,讲节气、懂礼貌。但到中国后,他看到的中国却像《***》中描写的西门庆等“猥亵、残酷、贪婪”。为什么会如此反差?国民性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今天,我们要想重塑国民性,就有必要回到春秋战国时代,读一读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看看那时的中国人,再看看今天的中国人,在我们这个推崇君子文化的国度,为什么会越来越没有做人的底线?为什么小人越来越多?每周五相约集中阅读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的心理吴越三部曲。
历史心理小说第一人陈禹安说,“所谓历史,其实是一间巨大的心理实验室,一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中,他把那些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心理挖掘的淋漓尽致。《鞭楚》记录的是在春秋末期,楚吴越三个南蛮国家数十年间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楚国在楚平王当政的时候,重用佞臣费无忌。费无忌为了一己之私,先是撺弄楚平王诈夺为儿子太子建迎娶的秦国美女孟嬴,后来又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父子关系,终于导致太子建被废,亡命天涯。为了斩草除根,费无忌进一步鼓动楚平王杀害无辜的忠臣——太子太傅伍奢。伍奢的长子伍尚顾惜父子之情,主动陪父亲就死。但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不甘心接受昏君奸臣的摆布,怀着对故国故土的深仇大恨,历经千难万险,逃亡至楚国的敌国——吴国。为了借助吴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伍子胥殚精竭虑,帮助吴国的公子光**吴王僚,成为吴国之王(即吴王阖闾)。此后,伍子胥又帮助阖闾筑建都城,延揽贤才,强兵富国,终于在苦苦等待了十六年之后,率领吴兵,势如破竹般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复仇的念头不但为伍子胥提供了永不枯竭的人生动力,也推动他冲破了所有世俗规则的束缚。他以楚国旧臣的身份,以下逆上,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楚国历代国君的宗庙,还将已经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畅快淋漓地报了自己的血海深仇,是为“鞭楚”。
但是,楚吴两国之间的仇恨却并没有因为伍子胥的复仇成功而消弭。相反,伍子胥的这一次复仇,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仇恨。吴国的另一个邻国越国,借着吴楚交兵的机会,对吴国的后方发起了攻击。吴王阖闾退兵回国休整后,为了报复越国,又亲率大军对越国发起了攻击。但是,阖闾过于托大,阴沟翻船,不慎被越国击败。英雄一世的阖闾本人也为这一次失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越两国由此结下了无法开解的血仇。重臣伍子胥扶立太子夫差继位。夫差朝夕不忘越人杀父之仇。在为父守丧三年后,他亲自出征,对越国发起了报复性的攻击。这一次,实力弱小的越国不再拥有前一次的幸运,被强悍无敌的吴国打回原形。越国精锐大部被歼。越王勾践深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既然无可幸免,他只能倾尽最后所剩的五千死士,与吴兵拼个玉石俱焚。但越国大夫文种利用吴国内部的矛盾,巧妙斡旋,争取到吴国宠臣伯嚭的鼎力支持,否定了伍子胥必要将越国赶尽杀绝的主张。机心暗藏的吴王夫差转而要求越王勾践偕同夫人到吴国为奴,为阖闾守墓,以期通过对勾践的人身侮辱来达至为父复仇的目的,是为“辱越”。
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的屈辱之后,最终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被夫差释放回到越国。
然后上演了一部被后世人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这就是蒲松龄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细细盘点整个中国历史,兵败被俘、屈身为奴的君主并非只有勾践一个,但能够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绝地反击、以弱胜强、实现惊天大逆转的,却只有勾践一人。勾践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的丰功伟业,就叫做“吞吴”。人们把勾践的成功称为“吞吴”。这一个“吞”字非常传神地表达了勾践所取得的成功的侥幸与不可思议。当我们比喻人心不足时,往往用“蛇吞象”来表达。一条小蛇和一头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吴”就等同于“蛇吞象”。因为长期以来,就实力而言,吴国不啻是一头大象,而越国只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践之所以能够完成举世罕见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分不开的。这就是越王勾践的励志故事“吞吴”。
陈禹安说:
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道德观念得以成型的一个重要基底期。而吴越争霸又是其中最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且极具样本意义的一段历史。其间,道德的坚守与唾弃,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承诺与背叛的博弈,忠孝与仁义的抉择,汇成了万千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激起了无数心海狂澜,情丝乱缕。
所以,我用心理学的手术刀来解剖这段历史,也就有了这套“心理吴越三部曲”(《鞭楚》《辱越》《吞吴》)。这一幕幕已经过去的历史,彷佛是一个个活色生香的心理学实验。在这些不可复盘的“实验”中,楚平王、费无忌、太子建、伍子胥、阖闾、要离、孙武、楚昭王、勾践、夫差、伯嚭、 孔子、子贡、范蠡、文种、西施等诸色人等在独特的文化情境中本色“出演”,他们用生命经历的心灵抉择与命运煎熬,值得我们感同身受,更值得我们引以为镜。
读春秋时代的故事,探究中国人性格形成的历史原因。
以史为镜,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比《二号首长》还好看的官场斗争、职场励志小说。
今天我们阅读心理吴越三部曲之一《鞭楚》第29——31节。
29 古代君子是真仁义?也许真自私
吴王僚既死,他的儿子公子庆忌随即就成了公子光的头号大敌。公子光派出探子,前去打听公子庆忌的归期,他自己则预作准备,亲率大军,屯兵边境,静候庆忌自投罗网。
庆忌半路上听到了父亲被刺的消息,立即调转方向,开始逃亡。守候已久的公子光绝不肯放过斩草除根的机会,立即亲引大军追击。
这庆忌确实天赋异禀,英雄了得。他弃车而走,奔行如飞,速度竟然胜过了马匹。公子光下令万箭齐发,要将庆忌射死。但庆忌手接飞矢,竟然没人能够射中他。公子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庆忌逃脱了大追杀。这也成为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心头大患。
与对公子庆忌的高度顾忌相比,公子季札的威胁性要小得多。所以,公子光并没有特别在意公子季札的归期。但是季札回国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却让公子光吓了一大跳。
季札回国后,得知吴王僚的死讯,立即换上祭祀之服,来到吴王僚的墓前,以王者之礼祭拜他。公子光闻报,十分紧张,也立即赶往吴王僚的墓地。
公子光倒不是担心季札会以哀悼吴王僚的名义,振臂一呼,来和他争夺王位。季札要是想当吴王,当初又何必拒绝呢?而季札又是一个特别重诺的君子,他说过的话,言出必践,绝无反悔。
当初季札第一次出使鲁国的时候,曾顺道去造访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心里明白,但他的出使任务尚未完成,所以还不能将佩剑送给徐君。等到季札完成使命,又回到徐国时,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必要将这把宝剑送给他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决定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过世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这就是“季札挂剑”的故事。
公子光早就看透季札的君子本质了,知道他绝不会来和自己争夺那个他早已主动放弃的王位。但是,他在吴王僚墓前这么一哭,却让公子光十分担心会引发负面舆论的喷薄而出。
公子光此前一直宣称吴王僚继位是不合法的逆篡之举,只有自己才是理所应当的继承人。但是,当他**吴王僚之后,却畏畏缩缩不敢光明正大地宣布继位称王。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公子光已经因为这一次极不光彩的暗杀行动而陷入了身份困境——一个乱臣贼子的受害者反而也变成了乱臣贼子,他先前苦心经营出来的正面公众形象已经摇摇欲坠。
这有三个原因。
首先,即便吴王僚得位不正,也是执政已久(长达十二年),吴国臣民早已经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
其次,同情弱者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当初公子光的说法之所以有市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是受害的弱者。而现在吴王僚惨死于公子光之手后,强弱位置调换,吴王僚成了被普遍同情的弱者了。
更重要的是第三点,由于透明度错觉的存在,公子光觉得自己内心的阴暗想法已经因为行刺行动而大白于天下了。这对公子光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困扰,也束缚住了他的手脚。
身份困境会直接影响公子光的执政合法性,如果季札在吴王僚墓前这么一闹,传播开去,势必火上浇油。
所以,公子光立即赶去面见季札。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季札来继承王位。
公子光对季札说:“请您立即继位为王,这是祖父和几位叔叔的意思。”
这当然不是公子光的真实意思表达,而是他为了摆脱身份困境的一个策略。此前,他已经宣称吴王僚的不义,现在,他要将自己的行为包装成为季札而发的义举,以改变**事件的意义,挽回自己的声誉。
季札冷冷地看着他,说:“你求而得之,又何必再让?”这句话听起来平淡,但杀伤力却很大。公子光的脸上顿时火辣辣的。
但季札接下来的话却让公子光缓了一口气。“只要能让国家的祭祀不断绝,民众的事情有人处理,那就是我的君主了。”季札的这句话把自己放在了“臣下”的位置上,虽然没有直接拥戴公子光为王,但也等于是默认了他的执政地位。
对于公子光这个有着强悍心理素质的枭雄来说,只要有过请季札继位这么一个形式,只要季札表示过拒绝,那就足够了。他内心的认知失调顿时烟消云散。此后,哪怕天下人都来质疑他,他也毫无畏惧了。他已经可以光明正大地宣布自己为王了。
公子光当即自号阖闾,正式以新一代吴王的身份登上了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从公子光到吴王阖闾,这可不仅仅是一个称号的改变而已。
季札退回到自己的封地延陵,终身不迈入吴国一步,也不参与吴国的任何事情。延陵本也是吴国的一部分,只不过当初季札的父亲吴王寿梦把这一块地方分封给了季札。季札的这一行为,等于是自外于整个吴国群体,在内心将延陵和吴国划分为两个群体,以表示内心的反对。这和当年伍子胥将自己自外于楚国人的行列的心理是完全一样的。
季札的行为,为自己博得了仁义的盛誉,在当时的世代乃至千年之后,都为人所称颂。但他的行为真的配得上“仁义”二字吗?
季札的行为,其实不是真仁义,而是真自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担当国君,并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要为国为民谋取利益。既然季札有了这样的机会,就应该勇敢地担起责任来,而不是一味推让。但季札还是选择了独善其身。他确实在自己的封地得享天年,但却因为他的推让,让其他本来没有觊觎之心的人蠢蠢欲动,最终搭上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
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做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性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如果季札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也许他的选择会大不一样。
再说掩馀、烛庸这两个无用之人,在潜城朝夕盼望救兵到来,没想到却盼来了吴王僚被公子光**的噩耗。
这两个人顿时被吓得手足无措,放声大哭。当此逆境,这两个人手握雄兵,本该奋勇一争,引兵退回吴国,为兄长报仇,但他们竟然丝毫没有奋起一搏的勇气。这样的庸碌之人,生在王家,对他们还真不是一件好事。
掩馀、烛庸被公子光吓破了胆,以为他必然容不下自己二人。实际上,他们这种想法太过幼稚。此时的阖闾,立足未稳,正想要昭示自己的宽大胸怀来收揽人心。如果掩馀、烛庸回国,必定会被阖闾奉为上宾(以阖闾对他们的了解,知道这两个无能之人必不能对自己的王位造成任何的危害)。
既然不能回国,掩馀、烛庸又想到向敌国——楚国投降,却又担心楚国信不过自己。这一想法还是相当的幼稚。如果掩馀、烛庸真的率吴师投降,等于是给楚国新君脸上贴了大金,楚国人何乐而不为?
掩馀、烛庸低劣的政治智慧堵死了自己两条不错的出路。
最后,烛庸说:“我看不如乘夜从小路逃到某个小国,暂且安身,以作后图。”烛庸这个主意可以说烂得不能再烂了。试问哪个小国能够有这么大的能量来庇护他们俩呢?
可是掩馀根本也想不出其他的办法。他采纳了这个想法,却担心自己逃不脱:“现在楚兵前后围堵,我们怎么能逃脱呢?”
烛庸又想了想,说:“我有一计。我们不如传令全军将士,明日与楚兵交战,然后等到夜半,我们俩换了便装,秘密逃走。楚兵必然不疑。”
这一计确实是“瞒天过海”的好计,但这一计的施行,却令人不齿。无论是吴兵,还是楚兵,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次日的交战上,谁又会想到,颁发了作战令的两位主将竟然会临阵脱逃呢?可见,智慧若没有勇气做后盾,也只能贻笑大方。
是夜,掩馀、烛庸在一片厉兵秣马声中,换上哨马小军的衣装,带着几个心腹亲随,乘着夜色,悄悄溜出了军营。掩馀、烛庸以两万军士的性命为代价,换来了自身的平安。最后掩馀逃向了徐国,烛庸逃向了钟吾。这两个都是楚国附近的小国。但这样的平安又能维持多久呢?
被蒙在鼓里的两万吴国军士,第二天一早发现两位主将神秘失踪,不由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兵乱亦如山倒。每个人混乱之中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逃回故国。吴国军士们纷纷抢夺船只,甚至拔刀相向,自相残杀。
这一幕直看得楚军水师主帅左尹伯郤宛目瞪口呆。但他很快清醒过来,立即下令对吴军发起攻击!
心理感悟:自私的仁义胜过杀人的利刃。
历史著名小人费无忌就是阴谋策划者
掩馀、烛庸弃军而逃给了伯郤宛一个天大的良机。伯郤宛趁机发动攻击,一举击败了吴军,缴获了大量的盔甲兵器。
这是近年来吴楚纷争中楚军第一次取得了像样的胜利。
楚国是老牌强国,实力远胜吴国,但却多次败给吴国。而这一次胜利,实际上并不是楚国的军力或临阵指挥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而是由于吴国主将心怯远逃,自乱阵脚所致。这就好比是天上掉下了一个大馅饼,正好砸在了伯郤宛的头上。
以左司马沈尹戌为首的楚国诸将纷纷鼓噪,想要一鼓作气,迅速进兵,讨伐吴国。他们的出发点也很简单,伯郤宛已经立了大功,而他们寸功未立,当然想趁火打劫,建功立业。但伯郤宛却断然予以否决。他的理由是:“吴国乘我国丧之际发动袭击,属于不义之举。而现在吴国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我们为什么要效仿这种不义之举呢?”
伯郤宛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严格奉行光明正大的原则,绝不肯乘人之危。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乘胜追击。伯郤宛的说服力本来也许不足以说服沈尹戌等人,但这刚刚的一场大胜极大地提升了伯郤宛的权威度。所以,在他的坚持下,楚军没有进一步追击吴军,而是班师回国,向楚昭王献上了大量的俘虏和兵甲军器。
伯郤宛此刻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君子之举后来竟然会给他以及他的整个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楚昭王心花怒放地迎来了继位以来的第一场大胜。他将功劳全部归之于伯郤宛的能力与贡献,把缴获的兵甲军器的一半赏赐给了他。
楚昭王的这一归因方式正体现了人类思维模式中的基本归因错误。所谓基本归因错误,就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会低估环境因素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与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伯郤宛的这一场胜利,实际上更应该归功于掩馀、烛庸的临阵脱逃,而不是他本人的英明神武。但楚昭王在基本归因错误的驱使下重重赏赐了伯郤宛,并且从此将伯郤宛倚为重臣,不论大事小事,都要虚心求教,敬意十足。
这一幕被费无忌看在眼里,内心嫉恨不已。人们在对外部事物进行判断时还会出现自利性偏见,即将成功的原因归功于自己,却将失败的责任推诿给他人。
在费无忌的心目中,楚昭王之所以能够登上王位,自己居功至伟。如果没有他“偷梁换柱”,孟嬴怎么可能成为楚平王之后?又怎么会有楚昭王的诞生?
但是,楚昭王继位之后,却并没有任用费无忌为令尹。而现在楚昭王对伯郤宛的重用,再度让费无忌感到了威胁。费无忌决定,一定要除掉这个阻碍自己晋升的眼中钉!
不怕君子翻脸,就怕小人惦记!当伯郤宛被费无忌惦记上后,危机无可避免地到来了。而身为谦谦君子的伯郤宛竟然一无所知。
费无忌与鄢将师密谋之后,决定要借助令尹囊瓦之手来除掉伯郤宛。这是一招“一箭双雕”的毒计,先利用囊瓦干掉伯郤宛,再将所谓的“真相”向楚昭王告白,然后利用楚昭王除掉囊瓦。这样,费无忌就可以如愿以偿地登上朝思暮想的令尹之位。
费无忌先来见囊瓦,对他说:“子恶(伯卻宛的字)有意请您到他府上赴宴,不好意思直接对您说,托我先来问问令尹您意下如何?”
囊瓦虽然昏庸无能,但眼见伯郤宛近来地位急剧上升,也早已心怀顾忌。现在,伯郤宛主动示好,囊瓦当然不会拒绝这个延揽人心的机会,说:“他既然有意请我赴宴,岂有不去之理?”这一切自然都在费无忌的算计之中。
费无忌随即又赶去见伯郤宛,对他说:“令尹对我说,想到你家里来转转,不知你肯不肯招待?特意先让我来探探你的意思。”
伯郤宛是个实诚君子,听说自己的顶头上司有意来家赴宴,怎么会将人拒之门外?他立即表示:“令尹肯枉驾寒舍,不胜荣幸,岂有不肯之理?烦劳大夫转告令尹,我马上就做准备,请他明天过来赴宴。”
这个费无忌,堪称“古往今来官场第一心理大师”,各色人等的心理秘态在他眼中就如明镜一般,一览无余,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他的算计!
费无忌一看伯郤宛已经上钩,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么,你打算拿什么向令尹表示敬意呢?”
伯郤宛从来就没有着意去了解过囊瓦的喜好,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令尹有什么爱好。”
费无忌内心得意地冷笑一声,说:“令尹最喜欢的就是坚牢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这次他之所以想来你家赴宴,就是想好好看看大王赏赐给你的吴国的坚甲锐兵啊。”
伯郤宛恍然大悟,心道:“原来如此。”内心中仅有的一点疑惑也在费无忌精心勾画的谎言中消弭无踪了。
费无忌继续说:“你把所有的兵甲都拿出来吧。我来帮你挑一挑。”
这伯郤宛真是个老实人,除了楚王赏赐的所有兵甲,他还把自己府上储藏的兵甲也一并端了出来。
费无忌仔细挑选了五十件,对伯郤宛说:“这就够了。你把这些兵甲放在门内两侧,用帷布盖好。令尹来了,必然会问起。他一问,你就揭开让他看,然后选几件他看上眼的敬呈给他,就可以了。其他的东西,他可是不喜欢的。”
伯郤宛至此已经对费无忌深信不疑,完全按照他所说的布置好兵甲,然后开始准备次日的宴席。
第二天,费无忌来到囊瓦府上。囊瓦准备动身赴宴,费无忌却拦住了他:“人心不可预测,还是让我先为您去探听一下伯郤宛准备宴席的情况,您再出发吧。”
对于费无忌来说,这句话是一定要说的。否则,整个阴谋之链就会断裂而真的促成了囊瓦和伯郤宛的交往。囊瓦一直认为,如果费无忌对伯郤宛不了解,是不会居中促成这件事的。现在,他反倒自己提出来质疑,这不由让囊瓦觉得怪怪的。
过不多时,费无忌急匆匆踉跄而归,气喘吁吁地对囊瓦说:“令尹啊,我真该死,差一点陷您于危局!幸好我提前去打探了一下。今天子恶设宴,真是不怀好意啊。我刚才看见,他在门内用帷布掩盖了大量的兵甲,显然是要对您不利!”
囊瓦见费无忌仿佛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心中更增添了几分怀疑,说:“子恶虽然一直和我没有来往,但相互间也没有嫌隙,他何至于要害我啊?”
费无忌听了,心里一凉,暗惊自己还是低估囊瓦了。但他早已准备好了另一套说辞。
说服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外周途径,亦即感性说服,旨在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因素来激发说服对象的情感冲动,以达成快速的说服。另一种则是中心途径,亦即理性说服,旨在通过翔实可信的论据和缜密可靠的论证来让说服对象彻底接受。
费无忌先前的“兵甲说”就属于外周途径。囊瓦一直给人昏庸无能的印象。费无忌原本以为只要故弄玄虚一番,囊瓦一时冲动,就会落入自己设的圈套中,没想到他竟然有此一问。
费无忌立即说:“他倚仗着大王对他的恩宠,怕是想取代您成为令尹吧?我听说他一直和吴国暗中勾结。潜城之役,诸将本来都要乘胜追击,但他偷偷得了吴国的好处,以遵循道义的名义,强行要求左司马沈尹戌等人班师回朝。你看,吴国先行乘我国丧来攻,我们一报还一报,哪里会违背什么道义呢?子恶要是没有收受吴国的贿赂,怎么可能违背众议,不予追击呢?子恶他要是得了势,我担心楚国就完了。”
费无忌这段话并非没有漏洞。但这段分析明确提出伯郤宛想要对囊瓦取而代之,正好击中了囊瓦内心的软肋。他作为令尹,当然不乐意看到大王对伯郤宛的宠信胜过自己。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囊瓦对费无忌所言的信任多了几分。但这件事毕竟太过玄奥,他还是不敢完全确信。
囊瓦于是派手下再去伯郤宛家探看。伯郤宛从来就不疑有他,行事也不刻意遮掩,囊瓦的手下很容易就看到了费无忌所说的情况。囊瓦获报确有此事后,对费无忌的信任度一下子就提升了。
费无忌先前竭力伪装出一副“差点陷人于不测”的内疚感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一个心怀愧疚的人总是会尽力弥补自己的过失所带来的伤害,而这样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高度可信的。
囊瓦接受了“伯郤宛将对自己不利”这一观点后,立即决定把鄢将师叫来商议对策。费无忌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得意神色。
鄢将师来后,听了囊瓦的述说,冷冷地说:“伯郤宛和已故令尹阳匄的三个儿子阳令终、阳完、阳佗,以及另一个大夫晋陈早就勾结在一起,想要控制楚国的国政。令尹,您就是太仁慈善良了,才一直没有觉察。”
鄢将师的这段话更加阴狠。囊瓦本来以为伯郤宛要对付自己不过是临时起意,而现在他“明白”了原来是蓄谋已久。这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激愤冲动之下,囊瓦再也不能理性思考,他立即命令鄢将师率兵将伯郤宛消灭!
在家精心准备宴席,殷切期盼令尹大驾光临的伯郤宛怎么也没有想到,天上掉下的并不是什么大馅饼,而是一场大灾祸!
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就这样被小人用“无中生有”的理由灭了门。
心理感悟:重要的不是接受福或祸的馈赠,而是要看透它们的伪装。
一首歌谣的威力,锄奸小人费无忌
伯郤宛不肯受辱,自刎而死。他的儿子伯嚭乘乱逃走。囊瓦又再下令,将伯氏之宅焚毁,伯郤宛的尸身也被烧成灰烬。阳氏三兄弟、晋陈等家也皆以通吴叛国之罪被灭族。
在费无忌和鄢将师的蛊惑下,囊瓦将这几位楚国的贤臣作为政敌而**干净。但楚国的百姓却知道这几位大夫是含冤而死的,因此人心愤愤不平。其中有擅文字者编了几句歌谣,很快就传遍了郢都。
这一天,高枕无忧的囊瓦月夜登楼消遣,忽然听到了远处传来一阵阵歌声,歌词依稀可辨:“莫学郤大夫,忠而见诛,身既死,骨焦余。楚国无君,惟费与鄢,令尹木偶,为人作茧。天若有知,报应立显。”
对于这样的市井歌谣,囊瓦本来是不会太在意的。
在人类对外部信息的反应机制中,存在着一种自我参照效应,当外部信息与某个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关时,个体对这样的信息的反应会变得非常敏感。比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如果无意中听到旁边有人提到我们的名字,我们的听觉立即会变得敏锐起来,从而将和自我相关的信息从嘈杂的背景声中筛选出来,并随之做出相应的举动。
对于囊瓦来说,其他信息也许都不会激发他的敏锐反应,但“令尹”两个字却能够。因为目前的楚国,“令尹”这两个字是囊瓦的专有名词。囊瓦当然会关心市井歌谣到底是如何评论自己的。
囊瓦凝神一听,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这段歌谣有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为伯郤宛鸣冤。这是囊瓦所不愿听到的。诛灭伯氏,是囊瓦本人的决定。任何一个人都倾向于维护自己的一贯正确性,而不愿自己的决定遭他人非议、否定。在外部的证据已经明显不支持的情况下,还是会绞尽脑汁予以辩护,甚至不惜歪曲事实、极力狡辩。
第二层含义则凸显了费鄢二人把持朝政的事实。这也是囊瓦所不愿听到的。毕竟,他才是名正言顺的楚国第二人。即便“楚国无君”,也还轮不到费鄢二人。歌谣中这样的说法,明显没有把囊瓦当一回事。
接下来的第三层含义则直接点明了囊瓦形同任人摆布的木偶。这最初引发囊瓦关注的信息,深深地刺痛了囊瓦。一个人生活在群体性的社会中,都会有一种评价顾忌。这种对公众评价的顾忌,会有效约束个体的言行举止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的要求。每个人都希望听到正面、积极的社会评价,而不希望听到负面、消极的社会评价。当负面、消极的评价出现时,相关个体就陷入了身份困境。一般而言,这个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做出某种行为来改善或改变自我形象,以期重新获得正面、积极的社会评价。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个体具备强悍的心理素质而可以不顾任何的社会评价,特立独行,我行我素。
第四层含义则是民众在对现实失望后将主持公道的希望寄托给上天。当时的民众,对天命的信仰程度远胜今天。对上天有这样的预期,是十分正常的。
囊瓦不属于少数特立独行、罔顾非议的人。他吩咐左右随从前去调查。囊瓦的随从发现市井中家家户户都在祭祀一位新的神祇,一问,才知道这位新神祇就是含冤而死的忠臣伯郤宛。百姓们希望他能够到天帝处诉冤。
听了随从回报后,囊瓦呆坐半晌。
在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人们普遍存在着自我服务偏见,即我们倾向于将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主观性因素,而将失败归结为外部环境中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其他人的过失。
囊瓦立即想起了费无忌和鄢将师二人。没错,就是因为这两个家伙蛊惑了自己,否则自己怎么可能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囊瓦的满腔怒火顿时对准了这两个人。
正在此时,左司马沈尹戌了解到民情激愤后,也来见令尹囊瓦。
沈尹戌说:“现在百姓怨气冲天,令尹您难道没有听说吗?这个费无忌,就是个无耻小人,他和鄢将师一唱一和,翻云覆雨,坏事做绝!您看,他们教唆先王行**之事,致使太子建身死国外,伍奢父子被冤杀。现在,又捏造罪名害死了左尹,牵连阳、晋二家家破人亡。”
囊瓦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好在沈尹戌并没有将矛头对准他,而是继续说了下去:“百姓对这两个人恨之入骨,怨声载道。您身为令尹,如果坐视不管,将来楚国有事,盗寇作乱于外,百姓叛乱于内,令尹您就危险了!与其坐等事态恶化,为什么不赶快铲除谗人,平息民愤呢?”
沈尹戌的这桶油正好浇在了囊瓦的熊熊心火之上。
为了洗脱干系,挽回声誉,囊瓦决定立即行动。他对沈尹戌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啊。愿司马助我一臂之力,诛杀这两个贼子!”
沈尹戌的来意正是如此,连忙说:“此乃社稷之福,敢不从命!”他立即派人在郢都市井中广为散布,说:“害死左尹的,就是费无忌和鄢将师两人。令尹已经发现了他们的奸恶罪行,将要对他们进行讨伐,百姓愿意参与锄奸的,赶快一起行动吧!”
百姓一听说,纷纷手拿兵器,争先恐后抢在前头,围住了费无忌和鄢将师的宅院。囊瓦派兵将这两人擒住,在闹市口斩首示众。而百姓们不等囊瓦下令,就点起火来,将两家的宅院烧得一干二净,费鄢二人的一党之徒,也尽数被诛杀。当初,伯郤宛被烧得尸骨无存,如今这一报应也落到了这两个恶贯满盈的家伙身上。
沈尹戌这一基于义愤的壮举,为他赢得了大好的名声,但谁也不知道,这也同时埋下了一条足以让他万劫不复的祸根。
锄奸过后,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费鄢这两个小人要在做了这么多坏事,害死了这么多君子后才会遭到报应呢?
这个原因,也许要从君子身上去找。君子恪守本分,忍耐力极强,即便在横遭非难后,也不轻易对小人发起反击。所以小人才能为所欲为,横行无忌。像这一次,沈尹戌之所以会找到囊瓦,主动发起锄奸运动,很大的一个原因也在于沈尹戌担心费鄢黑手的下一个目标也许就是自己。为了不重蹈伍奢、伯郤宛、阳、晋等人的覆辙,沈尹戌才不得不奋起反击。
费无忌和鄢将师可以说是死在他们自己手上的。如果不是他们肆无忌惮、无中生有地“谋划”这一起大冤案,也不可能激发官民共愤。那么这两个人为什么敢于这样肆意玩弄楚国的两位重臣呢?
实际上,正是他们过往的“成功案例”让他们无比自信(过度自信)。这种过度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连一国之主楚平王都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一个小小的草包囊瓦又算得了什么?所以他们才会再次“出手”,也确实如期获得了“成功”。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最后的这一次成功却让自己玩火**。
但是,在他们恶贯满盈之前,君子们已经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纵观费鄢的累累恶行,如果君子们能够对小人的行为给予及时而有力的反击,也许小人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兴风作浪了。这是历史上多少君子的鲜血才总结出来的警示之声,但遗憾的是,君子们的鲜血总是白白地流掉。君子代有人才出,小人也是代有“才人”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血腥游戏总是一幕幕地循环下去。
另外,在这一场锄奸运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楚国的百姓在万般无奈下,只能把希望寄托于上天。但是,当沈尹戌的宣言一出,楚国百姓就像是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一扫先前强自耐受的软弱姿态,转而变得冲动激进,以秋风扫落叶般的凌厉,放火杀人,诛灭了群奸党徒。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前后判若两人的极端性转变实际是群体极化造成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许多时候,一群人最终考虑并施行的事情是群体的成员在单独的情况下绝不会予以考虑或施行的。也就是说,当一群持相同观点的个体聚集成群体后,他们倾向于把先前的观点不断强化,并最终推向极端。这就是群体极化。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一群法国的学生先是独立地发表了对法国的民族英雄戴高乐将军和泛化意义上的美国人的看法。作为法国人,他们当然对戴高乐给予了正面评价而对美国人给予了****。然后,这群学生再度分组集体讨论了同一话题。结果,这群学生对戴高乐的正面评价变得更加正面了。与之对应的是,他们对美国人的****也变得更加负面了。
对于楚国的普通百姓来说,当他们都是一个个分散的个体时,他们对费无忌和鄢将师的****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势单力薄,他们没能将这种****发挥到极致并进而采取行动。当他们因着沈尹戌的号召而结成目标一致的群体后,极化就发生了。他们对费鄢的****达到了顶点,并将对他们的痛恨付诸行动。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群良善之众变得像歹徒般杀人放火,宣泄自己的不满与愤懑……
囊瓦诛杀了费无忌和鄢将师,令楚国民众人心大快,很快平息了民怨。但这一行为却深深伤害了一个远在吴国的壮士的心。而这一伤害,在数年以后,反过来带给了楚国一场更为深重的灾难。
心理感悟:我们都是过往成功的囚徒。
〈未完待续,相约下周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推荐到管理&&&
推荐到生活
推荐标题:
新浪微博推荐
更多博文内容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回复主题,请首先&&或& (关联新浪微博帐号)
评论共0条评论
当前排名:第17位
最具潜力的博客新星
历史最佳管理博文
(131939阅读)
(143129阅读)
(67417阅读)
(122531阅读)
(162943阅读)
(182562阅读)
博主其他博文
(1006阅读)
收藏最多的博客文章
评论最多的博客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拟人生4小人卡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