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售房信息是不是遗迹

河南省淅川沟湾遗址_百度百科
河南省淅川沟湾遗址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沟湾遗址原名下集遗址,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7年7月~2008年8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汉代、宋代、清代的遗迹和遗物。
沟湾遗址原名下集遗址,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保护项目之一。2007年7月~2008年8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委托,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了一大批新石器时代、汉代、宋代、清代的遗迹和遗物。
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上集乡张营村沟湾组村东,西距老灌河(古淅水)约800米。钻探与发掘表明,遗址东西长约310米,南北宽约19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3~8.5米,地层堆积由遗址中心向边缘地带倾斜,以新石器时代堆积为主。经初步整理,新石器时代堆积包括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四个时期。
新石器时代遗存共发现窖穴和灰坑375座、房址123座、竖穴土坑墓96座、瓮棺76座、烧土堆积15个、沟15条、陶窑2座、灶1座、路1条及大量陶、石、骨角器。其中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屈家岭文化次之,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遗存较少。
仰韶文化的房址保存状况较差,大部分仅残存基槽或柱洞,除1座为半地穴式外,其余皆为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以圆形居多,方形房址又有单间和连间之分。圆形和方形单间房址面积较小,约3~15平方米;方形连间房址面积稍大,约20~40平方米。F77位于T3421中西部,开口于15层下,平面形状呈圆形,直径2.20米。现仅存环形基槽,宽0.35~0.45米,深0.65米。基槽内整齐排列有18个柱洞,柱洞直径0.08~0.16米,深0.80~0.90米。基槽直壁平底,填土为黄褐色,土质较软,结构疏松,包含红烧土颗粒,草木灰等。F91位于T3518西部,开口于13层下,平面形状呈方形,南北长4.64米,东西宽4.48~4.57米。现仅存基槽部分,基槽呈长条形,宽0.45~0.54米,深0.6~1.24米,直壁,底部高低不平。基槽内填土为淡黄色土,土质稍软,结构疏松,夹杂有草木灰,未见有陶片出土,仅发现一块大型动物骨头。
灰坑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窖穴发现较少,主要分布于房址附近。H335位于T3521南部,开口于13层下,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3.2米,南北宽1.22米,深0.38米,直壁平底。坑底葬有整猪骨架一具,头朝南,尾朝西,腿朝北侧卧,在腹部和后腿之间发现有小猪骨骼,可能为房址的奠基坑。烧土堆积皆分布于房址附近,形状不规则,应与房屋的倒塌堆积或者垫土有一定的关系。发现的2座陶窑位于发掘区东南部,均属仰韶文化时期,此处是否为该遗址仰韶时期的制陶作坊区,尚有待以后发掘进一步证实。
竖穴土坑墓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南部和北部。南部发现的38座墓葬,多属仰韶文化二、三期,分布相对较为零乱,方向不一。北部发现的58座墓葬,分属仰韶文化一期和二期。一期墓葬19座,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有罐;鼎;钵;罐、鼎等组合,器物多置于上肢骨外侧。二期墓葬39座,可分为早晚两段。早段墓葬22座,除2座墓葬头向不详外,余均向北,除M52为双人合葬及个别墓葬骨架保存极差无法分辨外,余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出土随葬品的墓葬共有9座,随葬品组合为钵;钵、罐;鼎、罐;鼎、杯等。随葬品均放置在下肢骨附近,位于两腿之间或外侧。晚段墓葬17座,以二次葬为主,少数一次葬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侧身屈肢等葬式,多数墓葬无随葬品。
一期墓葬分布较分散,墓向不一;二期墓葬分布集中,且排列整齐、较有规律,东西成行可分数排。墓坑多较窄、浅,宽度多为0.4~0.6米,深度多为0.2~0.6米。另据当地村民介绍,20世纪70年代,在这批探方南部挖掘“黑土”用作肥料时,曾发现较多人骨,推测此处可能为该遗址仰韶文化时期的墓地。值得注意的是,少数二期一次葬墓的人骨残缺不全,或缺头骨,或缺一侧股骨,或缺胸骨以下部分,较为特殊。多数骨架保存状况较差,未发现葬具。M34位于T3229西南部,开口于⑥层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直壁平底,墓坑长2.06米,宽0.50~0.52米,深0.2米。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面向上,骨架保存状况一般,未见葬具。在下肢骨右侧出土有泥质红陶素面陶钵1件、夹砂灰陶素面陶罐2件、骨器2件。
瓮棺均分布于房址附近,保存较差,大多仅残存陶器中腹以下部分,小口尖底瓶多缺少口部。作为葬具的陶器种类以瓮为主,另外也有鼎、罐、尖底瓶、尖底缸,上部倒扣盆、钵或器盖,也有少数为瓮和罐扣合而成。瓮棺内大多未见人骨,少数有骨头腐朽痕迹或牙齿。W21位于T3229东北部,开口于⑤层下,平面形状呈椭圆形,弧壁平底,坑口长径1.20米,短径0.82米,深0.40米。葬具由两对4件器物组合而成,采用陶鼎上倒扣器盖和陶罐上扣陶盆的方式。坑内填土呈灰色,土质软,结构疏松,夹杂有白色土颗粒和少量红烧土,包含有陶片等,出土骨器1件。W78位于T3519中部,开口于13层下,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直壁斜底,长1.0米,宽0.30~0.36米,深0.24~0.38米。葬具为一夹砂红陶尖底缸,上扣一泥质红陶素面钵,在缸内填土中出土有头骨、趾骨碎片。
G10为一大型壕沟,位于发掘区的北部、东部,根据钻探和发掘情况推断,其可能为遗址外围的环壕。G10整体呈圆角长方形,除西北部被近现代河道冲毁以外,其余部分保存完好,口部宽14~20米,深约4.5~7米,周长现残存约600米。沟内填土自上而下包含有汉代、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堆积,其中以屈家岭文化堆积最为丰厚。最下层为淤积层,填土较纯净,砂质明显,底部还有零散分布的鹅卵石。除淤积层分布较平缓外,其余各层均沿内壁向下倾斜堆积,应为人为倾倒形成。根据其开口层位和包含物及其打破仰韶一、二期地层的层位关系初步判断,此壕沟的年代应不早于仰韶二期,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角器等。一期陶器泥质陶多于夹砂陶,另有少量夹蚌陶,以红陶为主,灰陶数量较少,基本不见黑陶;素面陶占绝大多数,纹饰较少,主要为弦纹,有少量绳纹,未见彩陶;器形有钵、罐、鼎、盆、器盖等,其中上腹饰弦纹的夹砂罐和敛口折沿鼓腹鼎较常见。整体来看,一期陶器制作粗糙,造型简单。二期早段陶器泥质陶的数量稍多于夹砂陶,晚段夹砂陶的比重略超过泥质陶,仍以红陶为主,灰陶和黑陶数量较一期明显增多;器表以素面为大宗,纹饰种类增多,以线纹、绳纹、划纹多见,弦纹比例下降,另有少量附加堆纹,彩陶数量较少,纹样主要为直边三角纹;器形有罐、钵、鼎、盆、豆、杯、小口尖底瓶、器盖、器座等,其中以罐形鼎较常见。三期陶器夹砂陶多于泥质陶,以红陶、褐陶为主,灰陶和黑陶比例进一步增加;器表以素面居多,纹饰以细绳纹数量最多,弦纹、附加堆纹次之,出现了极少量篮纹,彩陶数量增加,纹样有圆点纹、弧边三角纹等;器形有罐、盆、鼎、钵、小口尖底瓶、器盖等,其中以上腹饰弦纹的釜形鼎和中腹饰附加堆纹的折腹罐常见,较有特色。四期陶器夹砂陶仍多于泥质陶,以红陶多见,但红陶比例有所下降,灰陶和黑陶数量却明显增加;器表仍以素面为主,纹饰以绳纹多见,附加堆纹、弦纹次之,篮纹数量有所增加;器形有罐、瓮、盆、钵、杯、小口尖底瓶、器盖等,新出现了具有屈家岭文化因素的瓦状足盆形鼎等器物。仰韶时期出土石器数量较多,有斧、铲、刀、凿、锛、镰、矛、网坠、球等;骨角器有镞、匕、簪、针等。
从器物组合及特征来看,沟湾遗址仰韶一期相当于下王岗一期遗存,与枣园类型晚段年代大体一致;二期相当于下王岗二期早、中段墓葬和二期遗存,与半坡类型年代相当;三期相当于下王岗二期晚段墓葬和三期遗存,与庙底沟类型年代相当;四期相当于朱家台仰韶晚期遗存和大河村四期前段遗存,与大河村类型早段年代相当。沟湾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典型器物演变序列清晰,基本囊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到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遗迹较少,地层中出土遗物丰富。各个时期的典型器物多有发现,如屈家岭文化的双腹豆、双腹碗、壶形器、高柄杯等;石家河文化的喇叭形杯、花瓣形圈足罐等;王湾三期文化的斝、侧扁三角形高足罐形鼎等。
同时,发现汉代和清代墓地各一个,其中汉代砖室墓和瓮棺葬共10座,位于发掘区南部;清代竖穴土坑墓16座,位于发掘区中部。特别是在汉代W71中出土“位至三公”镜1面、铁削1件、铜环4件、木质方形奁盒1件、圆形奁盒1件、木梳1件、木簪4件、铜钱5枚,填土中未发现骨骼,据此推测此瓮应为储藏之用。
此次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遗址的范围、地层堆积情况以及文化面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今后的发掘与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沟湾遗址处于黄河与长江中游文化区联结地带的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深厚,延续时间很长,尤其重要的是发现了年代不早于仰韶二期亦不晚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环壕,使其成为继淅川下王岗遗址、邓州八里岗遗址发掘之后,这一地区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因此该遗址的发掘,不仅对研究汉水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序列以及不同文化的分期与年代,揭示不同时期的聚落布局及其演变规律,探索当时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对探讨黄河与长江中游两地区的文化交流状况等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靳松安 郑万泉 曹艳朋 郜向平)丹江口城区最后均州遗迹——三官殿老房子_丹江口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4,435贴子:
丹江口城区最后均州遗迹——三官殿老房子收藏
必虎WiFi共享经济,改变我们的上网体验.
草 感觉像京城81号
扒的没多少了╮(╯▽╰)╭
这不是我家嘛,你们做了些什么。
在哪说完我就一口咬掉了楼主的小丁丁
好可怕的感觉
应该是从粉末冶金厂对面的道子一直进去?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石堂山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石堂山位于内乡县城西南27公里的乍岖乡境内,东距内乡县衙27公里,北距省道豫52线11公里,西距淅川丹江游览区20公里,距宁西铁路内乡站30公里,南阳飞机场95公里。
石堂山百科名片
石堂山乃中原名山,道教的著名胜地,是闻名遐迩的麻衣道场。在历史上,因麻衣子影响深远,和武当山的张三丰不相上下,故有“南有武当,北有石堂”之说,地位十分显赫。
石堂山相关内容
自唐代贞观以来,历代皇帝对石堂山多有敕建,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期,有“千顷上下寺,万顷石堂山”之誉。这里的上下寺指的是今天淅川县的香严寺,因明清时期规模巨大,分上寺、下寺,后因修建丹江水库,下寺沉入水底,现只剩上寺,但仍能见其规模。又因此山诸神有求必应,十分灵显,特别是在祈雨求福上更是如此,周围八百里群众有“石堂神灵,有求必应”之传。石堂山古称灵堂山,山上有灵堂观,不但在古代人们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有“死葬石堂,福泽久长”之说,纷纷把祖先或自己的后事定在那里,使地价飞涨,而且现在中国周易研究会的专家对这里山环水绕的地势也赞不绝口,认为这里确实是灵魂安息的绝佳首选之地。
其山麓有洞,状如石堂,故名石堂山。山势南北走向,面积5平方公里,山势陡峭,海拔460米。石堂山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有“奇石、幽洞、古柏、龙泉”四绝闻名于世。
奇石是石堂山第一景,山以石名,奇石随处可见。有大片怪石林立的奇石林,也有大堆形态怪异的奇石坡,还有隐身于树下的奇石阵,令人惊诧莫名,想摸想玩想攀想摄。
幽洞是石堂山第二景,山以洞显。石堂山山名由山腰有洞若堂而来,其上其下,山洞颇多,原有十八洞之说,现如今据详细考察有二十一洞之多,特别是十二龙潭洞、石堂洞、蝙蝠洞、鹁鸽洞、卧虎洞等,引人入胜。十二龙潭洞泉、潭、洞、钟乳石交互辉映,堪称中华一绝。相传它是由一股来自山顶的泉水沿山势而下,在洞中汇聚成潭,潭潭相连。因洞内水深,常人往往不能入内,只有在天旱时才可深入至四潭。洞中钟乳倒挂,怪石嶙峋,流水潺潺,引人入胜。石堂洞又名麻衣石室,史载为神相麻衣子修道之所。他在洞中清修十九年终成正果。洞口状如天眼,洞内宽敞如堂,夏不落雨,冬不坐雪,四季如春,温凉如玉。
古柏是石堂山的第三景,相传有一千多年的树龄的树干有30多米高,胸径需3人合抱,虽历经千年沧桑,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树干扭曲盘旋上升,枝桠弯曲分叉,活似一条张牙舞爪、盘旋升空的巨龙,故此柏又称龙柏,被当地人誉为石堂山的保护神。
龙泉是石堂山的第四景,龙泉在唐太宗之时被敕封为“显圣洞胜泉”。因此泉来自十二龙潭,所以叫龙泉,一年四季长流水,不因天旱而减,不因雨涝而增,饮之清洌甘甜。山下群众多有长寿者,经科学化验,他们所饮泉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名符其实的矿泉水。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内乡县著名女作家刘丽黎在她的长篇小说《憔悴女儿心》中对石堂山也有详细的描述,且故事就是以石堂山为背景展开的。
石堂山历史沿革
石堂山道观始建于晋朝,唐宋时期为中国道教圣地。景区内原有普济宫、三清殿、文昌阁等,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间)。唐贞观13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布诏书,下令建造石门灵堂,封麻衣子为慈惠济真人。
全真教七子之首,丘处机辅佐成吉思汗入关,平定中原,定都北京后,隐此宫修身养性。宫前有成吉思汗皇帝召丘处机(全真教真人)手诏碑刻,成吉思汗赐予丘处机虎符和玺书。玺书内容就是现存于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的碑文。
另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40余通,充分体现该景区的人文历史源源流长。
石堂山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历代名人骚客在此留下诸多名句碑刻和民间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源渊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石堂乃石堂山山麓一洞,状如石堂,得名,此洞深十余米,洞口长2.8米,宽1.5米,下面 一宽阔处高1.9米,4米见方,如一居室,内石桌、石床、石几等一应之物俱备,乃麻衣子 李和修道之所。
石堂山相关典故
麻衣子姓李,名和,字顺甫。世居秦中,父李思温,号西宁君真人。生于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三月十五日。史书记载他“绀发美质,臂力绝等,性明慧 ,契悟玄要。”意思是说麻衣子当年头发深青带红,长相英俊挺拔,体力超乎常人,天生 聪明才智,能深刻领悟道家玄学。因修行时常葛巾麻履,也就自称麻衣子。洞内冬暖夏凉 ,常年温度恒定在摄氏18度左右,四季如春,且空气不干不湿,令人感觉十分舒适,确是 一个绝佳的修身养性之地。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李和“二十有八,以学道 之志,告请亲友。常独行终南山,逢一道者倚阜危坐,谓真人曰:“吾久候汝,授以秘诀 。南阳之间,湍水之阳,有山灵堂,汝往之,当有异人率从拜附,可以拜神功苍茫。”… …真人神其言,往求灵堂于湍阳者久之,莫遂所在,遂遇樵者,欣然导入洞门……自是坐 洞中十有九年。……真人道术大行,乡人益神之。”麻衣子在此洞中修行十九年,终成正 果,享年一百有一岁。流传于世近千年的《麻衣神相》一书即传达室为麻衣子所作,对后世的民间观相、勘舆之学影响极为深远,在我国道教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历来被世人十分 推崇,全国各地也建有祠堂纪念。洞外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清幽宜人。正应了一名民谣 :“有名石堂山,坐落西南天,山腰有石堂,堂内好修仙。”现在洞壁上还隐隐有一道者 的身影,盘腿而坐,高大挺拔。至今,远近百里信道之人还会在此焚香参拜,祭拜一下这位得道高人。石堂对于研究古代道人修行有极大帮助。
传说中,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为太上老君即老君爷的生日。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石堂山道观就为祝贺老君爷生日而举行盛大的聚会,会期三至五天,总有一台或两台大戏上演。四面八方数百里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锣鼓喧天,各种道事齐全,黄箩伞引路,打着龙凤旗,放着三眼铳,骑马的、坐轿的、挑挑的、担担的,前来朝拜、赶会,进香、烧纸,满山人声鼎沸,爆竹声成天不断,震天动地,响彻云霄。会间,百姓进行物资交流:山货、土特产、箩筐、簸箕、头绳、花布、摊点繁多,交易兴旺,川流不息。有的补锅卖铲、卖欢喜蛋、吹糖人,有的耍武艺、玩把戏、说书卖唱,有的算命摸骨、看像占卦、卖药治病,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热闹非凡。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汤锅成群,什么粉汤、水煎包、粽子、糊辣汤、油条……。石堂山道观大会盛事空前,景象繁荣,在南阳范围内颇具影响。
石堂山文化内涵
石堂山不但有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石堂山邓窑遗址
邓窑为宋代北方汝窑系瓷窑,创烧于唐,盛于两宋,至金元时期仍在烧造,时间长达600余年。邓窑以烧青瓷为主,瓷为浅绿色。当时的邓窑产品十分丰富,种类多而齐全,风格独特,质地精良。所出器物得到了北宋皇宫的赏识,派出职官进行管理,产品也曾远销海外,在历史、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986年省政府公布邓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以石堂山为中心,共约6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保护范围。现在,游客在这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处可见到瓷器碎片等宋窑遗迹;
石堂山碑林传史
在石堂山竹林之后,文昌阁遗址之前,矗立着17通元明清三代的碑碣。近两年来在附近的地下及旧房之中又发现整碑3通,残碑5通,其中部分碑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如《成吉思皇帝赐丘神仙手诏碣》、《紫清白真人无极图和嗣汉三十代元师虚靖先生心说碑》和《石堂山麻衣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等,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家的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地区在历史上的旱涝灾情和风土人情等。碑刻的书法艺术也甚为可观,有隶书、楷书、行楷等体,运笔自然,刚柔相济,宛如铁划银钩,不失为大家手笔。1982年7月,内乡县人民政府公布石堂山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堂山竹林滴翠
石堂山竹园有百十来亩,现在还在不断地向周围扩张,从远处看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到近处看,修竹百竿,青翠欲滴,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夏季到访,令人暑气顿消,俗气全无,物我两忘,似入清凉世界。
石堂山古柏迎宾
石堂山有一千年古柏,胸围约6米,高约30米,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长旺盛,被当地百姓崇之为“石堂山的守护神”、“神柏”等。他低垂下来的虬劲的枯干树枝,既像龙爪,又像人手,欢迎招呼来石堂山的每一个人。
石堂山龙潭涌泉
十二龙潭的水在石堂山是一奇。这龙潭水是一股不知来自何处的甘泉,冬不见减,夏不见增,清洌甘甜,且富含各种矿物质,是名副其实的矿泉水。它从龙潭洞口汩汩而出,虽不大却是“泉眼无声细细流”,滋润了附近的土地和乡民,是当地人的“生命泉”。
石堂山寨顶望江
石堂山小天池附近有一古寨,寨不大,但确是附近的一个制高点。每到天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时候,立于寨顶,往西眺去,就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淅川丹江的一脉水线。虽隔百里,却能望见,亦属奇观。 天池赏月。石堂山大天池所在地的苗家山是石堂山附近诸峰的最高点。每当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乘着月明星稀,带着果蔬佳肴,坐在天池附近,望着那一轮明月,听着蛙鸣虫唱,似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
石堂山邓窑考古
邓窑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汝窑系,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现在在遗址内遍布着碎瓷片,还会发现一些古代的窑址。无论你是走在青青的田野间,还是倘佯在堰河边,总会有一些发现和收获,这里是一个考古好去处。
石堂山奇洞探幽
在石堂山上洞穴遍布,有二十几处之多,且每一洞都不一样,著名的石堂洞、十二龙潭洞、鹁鸽洞、蝙蝠洞、老虎洞、莲花洞、黄龙洞、野狼洞等。洞内不但有钟乳石,且洞壁五彩斑斓,耀眼夺目,又深不可测,真让人想探险去看个究竟。
石堂山石林寻怪
石堂山上奇石密布,既有重达几十吨重的巨形怪石,又有拳头大小的玲珑奇石。怪石有的象骆驼,有的象老虎,有的象龙,有的象怪兽,有的什么也象,又什么也不太象,简直是巧夺天工,让人目不暇接。人置身其中,就象走进道家的奇门遁甲,活脱脱的一个奇石迷阵。
石堂山碑林鉴史
石堂山碑林的碑文史料价值极大,既有利于我们研究麻衣子在石堂山修练、丘处机在石堂山传道的情况,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当地的旱情及雨涝灾害情况,以及时预防化解,还有利于我们研究道家的养生思想及碑刻的书法艺术。
石堂山马沟采果
在石堂山的后面,有一道美丽的山沟——马沟。这里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且多植桃、梨、杏、柿等果树,再加上有一道小溪在沟底蜿蜒流淌,更使这里犹如世外桃源。登临石堂山后,到马沟里采采野果,吃吃农家饭,享受一下农家生活,就有点象返璞归真、道法自然的味道了![1]
内乡旅游网-石堂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丹江口天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