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一三十个黄玉的鉴别宝珠没甩,是不是坑了

re:[B]3 . 古 玉 的 形 制 与 纹... - 中国和田玉网 > - 和田玉论坛 - 古玉交流版 - 古玉交流
中国和田玉网 > 和田玉论坛
&& 查看帖子
[转帖]古玉一般知识
[转帖]古玉一般知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饰用宝玉石的文明古国之一,用玉和琢玉已有七千年的历史,从考古资料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代玉雕大师呕心沥血,创造出许多巧多天工、闻名遐迩的瑰宝,被誉为“东方珠宝玉器小常识艺术”,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古玉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孕育期――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2000年);
   二、成长期――夏商周(公元前2100――公元前770年);
   三、檀变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四、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五、繁荣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公元581――1279年);
   六、鼎盛期――元、明、清(公元1279――1911年);
  各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
  一、原始社会玉器形体大都是一些平面体,柱状体的兵器、礼器和一些珠饰、片饰等。具有对称、匀衡、整齐、光滑、实用的特点,器形均为素面,偶尔出现极简单的阴刻线纹。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器形单纯简练,具有象征性,装饰性,花纹装饰趋于抽象化,几何纹化,平面化,其风格与青铜器相吻合,用线蜒劲、流畅、生动自然,能运用勾撤手法在一些表面上琢出很精致的深浅浮雕花纹。
  三、春秋战国玉器造型基本突破礼仪器的形制,创造了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的高超艺术造诣,精致灵巧作风的新型玉器,较为自觉地运用对称,平衡,排列,紧凑等规律,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方面演变,采用隐起缕空、阴线,单面成双面的雕琢手法,其典型的春秋玉器有玉牌,战国代表作有:玉多节佩(精美绝伦),玉龙首璜玉兽面纹琮,和阗黑玉带钩(精美玉器)等。
  四、秦汉魏晋南北朝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汉豪放博大的风俗,在造型、琢磨、镶嵌诸方面都有重大发展,缕空技艺普遍应用,构图打破对称的格局,成功地运用均衡规律,求得变化灵巧效果。大胆应用S形结构(尤其在纫虎身上运用广泛和成功,给人以无穷的动态美)。在雕琢手法上,如明人高濂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严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刚卯上的刻字,其实钩字之细,其大小图书,碾法之工,宋人亦自甘心。
  五、隋唐五代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隋唐玉器形体夸张、气韵生动。在琢制手法上大刀阔斧,与当时绘画、壁画、雕塑(石雕、泥塑)风格相一致,发展相吻合。在造型上,人物、动物,重在揭示对象的精神面貌,夸张其形体的突出关键道听途说,颇有浪漫色彩,不失法度。在碾琢上,擅用较密集的阴线,装饰细部,类似绘画上的铁线描,有的隐起注重起伏,不加任何刻饰,浑厚自然,气韵生动。出现了金镶玉、金玉互衬托。
  六、宋辽金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宋辽金玉器着力表现对象的内心世界,而且能准确地进行细部刻划,细腻精练,真实自然,故以“形神兼备”概括这一时期玉器的特点比较适合。宋代玉器受绘画影响形成算了怕面貌牲,尤其是玉器装饰题材在写实主义花鸟画影响下,出现崭新面貌,适应现实主义方法的缕雕技艺进一步显示出生命力。如这一时期的“玉折枝花饰、花锁、双鹤御草饰件”等均达到生活与艺术的高度统一。金石学的兴起,促使古玉的收藏和考证之风萌发,唐创新,宋模古,这是人们对唐宋两个时期不同艺术思潮的总评价。
  七、元明清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与当时的绘画书法以及工艺雕刻紧密联系,全面继承了前代玉器多种碾工和技巧。并有显著的发展与提高,碾法,突出体量感,并追求工笔画功力。其玉质之美、品种之多、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清代碾法,要求严格,规矩方圆,线如直尺、圆似满月,姿角圆润光滑,无论是器物的内膛、侧壁或痕、足等次要部位也一丝不苟,里外均花费大力气,作工十分讲究,缕空话其讲究。足以以假乱真,俏色玉各种色泽组合天衣无缝。1、古 玉 的 材 质
鉴 赏 和 收 藏 古 代 玉 器 ,首 先 必 定 要 知 道 什 么 是 玉 。 古 人 在 《 说 文 》 中 对 玉 的 解 释 为 “ 石 之 美 者 , 有 五 德 ” 。 的 确 ,古 人 对玉 的 定 义 是 比 较 广 泛 &的, 凡 是 具 备 色 泽 &、 硬 度 、 声 音 、 纹 理 、 质 地 等 一定 条 件 的 美 石 皆 为 玉 。 从 现 存 的 古 代 玉 器 实 物 采 着 , 也 确 实 如 此 。
上 古 时 代 , 人 们 广 泛 使用 各 类 不 尽 相 同 的 玉 石 材 料 , 这 是 因 为 当 时 交 通 不 便 , 各 地 区 的 人 群 缺 乏 交 流 , 同 时 不 同 地区 的 原 始 文 化 背 景 对 玉 材 的 选 择 也 不 同 。 如 东 北 的 红 山 文 化 以 岫 岩 石 为 主 要 原 料 ; 江 浙 地 区的 良渚 &文 化 , 通 常 使 用 浅 绿 色带 云 母 状 亮 斑 点 的 透 闪 石 为 主 要 原 料 ; 山 东 的 大 汶 口 文 化 及 由 其 发 展 而 来 的 龙 山 文 化 使 用 不透 明 但 细 腻 温 润 的 长 石 为 原 料 。 各 地 区 材 料 各 异 , 但 对 玉 材 的 质 地 、 纹 理 、 色 泽 等 特 征 都 相当 重 视 。
在 这 些 上 古 各 地 区 文 化的 玉 材 中 , 红 山 文 化 所 使 用 的 岫 岩 石 材 质 最 优 , 至 今 岫 岩 石 在 玉 雕 工 艺 品 中 仍 得 到 广 泛 的 使用 。 岫 岩 石 又 称 岫 岩 玉 , 因 产 干 辽 宁 省 岫 岩 县 而 得 名 。 在 矿 物 学 上 岫 岩 玉 中 含 有 蛇 纹 石 成 分达 &8 5 % 以 上 , 所 以 又 称 为蛇 纹 石 。 岫 岩 玉 的 颜 色 有 白 、 黄 、 浅 黄 、 粉 红 、 浅 绿 、 绿 、 暗 绿 、 杂 色 等 , 通 常 以 青 绿 色 调为 主 , 其 颜 色 在 青 玉 和 碧 玉 之 间 。 岫 岩 玉 的 玉 质 非 常 细 腻 , 半 透 明 至不 透 明 , 蜡 状 至 油 脂 状 光泽 , 硬 度 变 化 较 大 , 常 在 摩 氏 硬 度 2.5.5. &之 间, 因 此 在 古 玩 行 中 常 常 使 用 较 硬 的 小 刀 来 试 验 , 如& 吃 刀 & ( 即 能 被 刀 刮 伤 ) 的 大多 数 都 是 岫 岩 玉 。 岫 岩 玉 的 比 重 为2.5 一 2.8 所 以 制 成 的 玉 件 通 常 手 感 较 轻 不 够 分 量 , 有感 。由 于 岫 岩 玉 的 产 量 较 大 , 分 布 较 广 , 目 前 毛 料 的 行 情一 公 斤数 元 到 十 元 之 间 , 一 只 普 通 的 岫 岩玉 制 成 的 玉 镯 行 内 交 易 仅 为 二三 十 元 , 上 好 的 岫 岩 玉 手 镯 一 对 也 不 过 五 十 至 一 百 元 之 间 , 岫 岩玉的 挂 件 看 其 雕 工 和 玉 质 的 优 劣 价 格 在 数 元 至 数 十 元 之 间 。 岫 岩 玉 因 其 价 格 低 廉 , 用 采 装 饰 佩挂 的 人 也 较 多 , 受 到 厂 大 群 众 的 喜 爱 。
殷 商 时 期 使 用 的 玉 材 主要 有 岫 岩 玉 、 南 阳 玉 和 新 疆 和 田 玉 。南 阳 玉 因 其 产 地 在 河 南 省 南 阳 地 区 而 得 名 , 又 因 其 真 正 的矿 区 在南 阳 的 独 山 , 故 又 称 为 & 独 山 玉 & 。 南 阳 玉 色 泽 鲜 艳 ,质 地 细 腻 , 光泽 好 , 硬 度 好 , 半 透 明 至 不 透 明 , 上 好 的 绿 色 南 阳 玉 可 同 翡 翠 媲 美 ,因 此 , 德 国地 质 学 家 曾 称 南 阳 玉 为 & 南 阳 翡 翠 & , 其 实 南 阳 玉 在 地 质学 上 称 为 & 蚀 变 斜长 石 & , 硬 度 为 6 - 6.5 度 , 有 玻璃 & 光
从 考 古 资 料 得 知 , 南洋玉的开 采 大 约 在 殷 商 的 中 晚 期 , 在 殷出 土 的 玉 器 中 有 相 当 一 部 分 为 南 阳 玉 。 南 阳 玉 在 汉 代 也 得 到 了进一 步 的 开 采 , 据 《 汉 书 》 记 载 , 南 阳 独 山 又 称 为 & 玉 山 & ,现 今 在 独 山脚 下 仍 有 相 传 为 汉 代 制 玉 和 售 玉 的 地 方 & 玉 街 寺 & 旧 址 。
南 阳 玉 因 其 悠 久 的 历 史地 位 , 受 到 许 多 古 玉 研 究 者 和 收 藏 者的 重 视 。 在 古 代 交 通 不 畅 , 新 疆 和 田 玉 来 源 不 稳 定 的 情 况下 , 南 阳 玉 扮 演 着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角 色 。
新 疆 和 国 玉 又 称 & 软 玉 & , 俗 称 & 真 玉 & , 狭 义 上 讲 & 玉 & 仅 指 新 疆 &和 田玉。 和 田 玉 较 其 它 地 区 的 玉 质 更 细 密, 硬 度 更 高 , 色 泽 更 润 , 尤 其 是 和 田 玉 琢 制 的 玉 件 , 经 盘 玩 后 所 产 生 的 包 浆 和 宝 光 是 其它 地 区的 玉 质 所 不 能 媲 美 的 。
新 疆 和 田 玉 的 学 名 是 透门 石 - - 阳 起 石 矿 物 , 硬 度 为 6 一6 .5 , 因 此 和 田 玉 非 常 硬 , 通 常 不 & 吃 刀 & , 可 以 用 它 割 划 玻 璃 ; 比重为 &2 ? 9 6 ― 3 ? 1 7 , 所 以 和 田 玉 拿 在 手 中 有 份 量 , 行 家 称 之 为 “ 够 手 头 ” , 给 人 的感 觉 是 往 下 沉 , 密 实 有 力 ; 在 显 微 镜 下 着 和 国 玉 为 云 母 状 丝 样 纤 维 样 结 构 , 因 此 和 田 玉 具 有一 定 的 韧 性 , 并 且 会 发 出 温 润 柔 和 的 宝 光 。
新 疆 和 田 玉 按 色 泽 差 别可 分 为 以 下 几 种 :
白 玉 : 质 地 较 纯 , 色 白。 特 级 白 玉 色 泽 光 彩 如 同 凝 脂 , 在 新 疆
地 区 因 特 级 白 玉 色 泽 如同 绵 羊 肥 皂 上 的 油 脂 凝 结 物 而 称 之 为 “ 羊脂 白 玉 ” 。 羊 脂 白 玉 为 和 田 玉 中 的 极 品 , 一 般 白 玉 稍微 带 点 青 色 ,亦 是 相 当 宝 贵 的 。
黄 玉 : 颜 色 由 浅 黄 至 深黄 色 不 尽 相 同 , 在 古 玉 玩 家 中 有 鸡 油
黄 、 栗 子 黄 、 鸡 蛋 黄 、秋 葵 黄 、 香 黄 等 数 种 不 同 的 黄 色 名 称 。 色 泽 纯正 的 黄 玉 是 玉 材 中 最 名 贵 的 一 种 , 材 料 极 其
难 得, 宋 代 到 清 代 之 间,通 常 被 皇 家 垄 断 。
青 玉 : 由 白 玉 中 带 有 青灰 色 至 深 青 灰 色 略 带 洒 黑 斑 点 的 都 是
青 玉 , 青 玉 包 涵 的 色 彩层 次 极 为 丰 富 , 因 此 在 玉 材 中 的 数 量 最 大 ,从 西 周 到 清 代 有 七 成 左 右 的 古 玉 器 为 青 玉 所 制 。
糖 玉 : 色 泽 如 糖 梨 之 皮, 通 常 为 中 等 咖 啡 色 略 带 红 黄 色 , 大 多
是 白 玉 或 青 玉 相 连 的 玉外 层 厚 皮 , 因 块 都 较 小 , 很 少 见 到 大 件 的 作 品 。 糖 玉 在 清 代 使 用 较 多 。
墨 玉 : 通 常 为 黑 灰 色 ,真 正 纯 黑 如 漆 的 极 为 罕 见 , 多 数 墨 玉 同
青 玉 相 近 。
碧 玉 : 颜 色 由 浅 绿 色 至深 绿 色 , 常 见 色 如 菠 菜 , 略 带 透 明 感 &一
般 碧 玉 中 都 带 有 黑 色 斑点 ; 色 泽 浅 淡 、 不 正 的 称 之 为 “ 莱 玉 ” , 为 和田 玉 中 的 差 者 。 碧 玉 色 泽 鲜 绿 、 均 匀 、 油 性 大 者价 亦 高 , 明 清 时 期使 用 较 多 。
红 玉 : 色 泽 由 浅 红 至 深红 色 , 通 常 为 较 厚 的 白 玉 玉 皮 子 , 因 此
料 极 小 , 只 见 过 片 状 件品 。 红 玉 中 鲜 红 如 血 且 温 润 者 , 极 为 难 得 。
新 疆 和 田 玉 从 出 产 处 来讲 , 可 以 分 为 仔 料 和 山 料 两 种 。 仔 料
俗 称 “ 子 儿 料 ” &在 和 田 的 三 河 东 部 有 白 玉 河 , 西 部有 绿 玉
河 , 绿 玉 河 西 部 还 有 乌玉河, 每 年 夏 秋 , 旱 季 到 采 , 当 地 维 族 人 便 下河 采 摸 水 底 出 产 的 仔 玉 。 为 何 水 底 会 产 生 玉 呢 ? 这 是因 为 山 玉 由于 山 洪 暴 发 、 冰 雪 融 化 等 原 因 被 冲 入 河 中 , 经 过 数 干 年 乃 至 上 万 年的 滚 动 、 浸 泡 ,该 裂 的 地 方 裂 开 了 , 该 碎 的 地 方 碎 了 , 几 十 公 斤 的 山
玉 仅 剩 下 数 公 斤 了 , 这数 公 斤 的 玉 料 便 是 仔 料 。 因 此 仔 工 全 部 都是 圆 圆 滑 滑 的 , 由 干 长 期 在 水 下 浸 泡 , 仔 工 表 皮 会 呈现 出 各 种 皮色 , 其 中 以 红 褐 色 为 多 。 仔 玉 产 量 很 低 , 特 别 贵 重 。 其 中 质 量 最佳 , 精 光 内 蕴 , 剖开 后 玉 面 如 凝 脂 , 胎 质 坚 洁 细 腻 , 厚 重 温 润 , 为 古玉 雕 刻 中 首 选 的 上 乘 之 料 。 故 宫 博 物 院 所 藏的 传 世 精 品 清 代 宫 廷
玉 雕 “ 桐 荫 仕 女 图 ” (图 &2 2 ) , 由 高 为 &1 5.5厘 米 、 宽 为 &2 5 厘 米 、 纵 &深 为 1 0 . 8 厘 米 的 带 有 括 黄 色 玉 皮 的 仔 料 雕 琢 而 成 , 此 器 堪 称 绝世 精 品 。
山 料 顾 名 思 义 为 山 上 所产 之 材 料 , 在 新 疆 和 田 、 叶 尔 羌 、 莎 车 、
目 末 等 地 均 有 出 产 , 以和 田 和 叶 尔 羌 为 好 。 山 料 不 易 开 采 , 古 时 &候由 人 工 用 钢 钎 、 棒 锤 等 从 悬 崖 峭 壁 上 凿 下 采 , 再 靠 人力 或 牛 车 往 外运 , 如 遇 到 大 块 的 玉 料 , 则 在 冬 天 用 水 泼 地 使 地 面 结 冰 , 然 后 用 牛马 来 拉 , 可 见山 料 的 开 采 和 运 输 都 是 相 当 困 难 的 。 上 等 的 山 料 心 子 与 仔 料 相 差 不 大 , 与 仔 料 相 比 仅 不 够 温润 而 已 。 大 多 数 的 山 料裂 纹 较 多 , 干 涩 , 油 性 差 , 且 硬 度 亦 相 对 较 低 , 但 是 山 料 的 优 点 在 于 它块 大 , 清 代 许 多 大 件 的 玉 雕 作 品 均 为 山 料 雕 成 。 如 中 国 第 一 大玉 雕 “ 大 禹 治 水 图 ” 玉 山 , 就 是用 一 块 高 2 2 4 厘 米 、 宽 9 6 厘 米 、 重
达 五 千 公 斤 的 山 料 , 历时 十 一 年 雕 琢 而 成 , 玉 山 的 制 成 是 中 国 制 玉
历 史 上 的 奇 迹 , 是 一 件无 以 伦 比 的 艺 术 珍 品 和 无 价 之 宝 。
汉 代 以 后 , 中 国 的 玉 雕材 料 主 要 是 新 疆 和 国 玉 , 在 唐 宋 时 期 出
现 过 较 多 的 玛 瑙 件 , 清代 中 期 开 始 大 量 使 用 翡 翠 。 翡 翠 又 称 为 硬
玉 , 硬 度 为 6 5 ― 7 ,比 重 为 3 . 3 3 , 上 等 的 弱 翠 料 是 非 常 珍 贵 的 玉
石 材 料 , 水 头 足 , 绿 色纯 正 的 翡 翠 尤 为 难 得 , 价 格 也 异 常 昂 贵 。 & && &
与 传 统 的 和 田 白 玉 相 比, 翡 翠 料 不 够 敦 厚 和 精 光 内 蕴 , 翠 玉 制 品 通 常
打 磨 成 玻 璃 光 泽 , 鲜 艳亮 丽 , 因 此 一 般 多 用 采 做 成 首 饰 。 翡 翠 的 大
量 使 用 已 接 近 清 代 的 中晚 期 , 至 今 才 二 百 来 年 的 历 史 , 因 此 在 中 国
古 代 玉 雕 中 未 占 重 要 地位 , 但 是 今 天 的 翡 翠 制 作 量 远 远 超 过 和 田
玉 , 是 目 前 玉 雕 的 主 流。
2 、 古 玉 的 琢 工
古 工 的 琢 工 可 分 为 原 始 玉 雕 琢 工 和 古代 玉 雕 琢 工 两 个 阶 段 。
原 始 玉 雕 的 琢 工 从 新 石 器 时 代 一 直 到商 代 早 期 , 古 代 玉 雕 的 琢 工
是 从 金 属 制 玉 工 具 的 诞 生 商 代 中 期 到清 代 末 期 。
原 始 玉 雕 的 琢 工 , 由 于 年 代 久 远 , 了解 较 难 , 有 一 些 还 带 有 猜
测 性 。 从 目 前 的 研 究 成 果 采 着 , 原 始玉 雕 的 开 片 有 三 种 方 式 , 其 一
为 磨 制 , 用 扁 平 状 的 玉 材 , 在 石 头 上琢 磨 , 并 且 通 过 精 心 的 设 计 , 使
其 达 到 所 需 的 厚 度 , 这 一 磨 制 的 玉 片会 产 生 四 周 低 中 间 高 的 现 象 ,
且 有 同 方 向 的 平 行 划 线 ; 其 工 为 打 制加 磨 制 , 将 大 块 的 玉 料 , 依 其
纹 理 , 打 劈 成 片 状 , 再 放 在 大 石 头 上磨 到 所 需 的 厚 度 和 平 度 , 这 类
玉 雕 有 时 在 其 边 缘 可 发 现 一 些 有 被 击打 过 的 痕 迹 ; 其 三 为 拉 锯 加
磨 制 , 这 种 开 片 的 技 术 比 较 先 进 , 比纯 用 磨 制 省 时 间 , 又 比 劈 打 法
成 功 率 高 , 而 目 节 省 材 料 , 可 见 当 时玉 材 的 珍 贵 程 度 。 拉 锯 法 开 片
主 要 见 于 良绪 文 化 的 玉 器 , 目 前 出 工 的良绪文 化 玉 器 有 些 留 有 拉
锯 的 痕 迹 , 从 距 缝 采 着 , 留 下 的 缝 隙不 大 , 可 能 为 柔 性 物 体 加 硬 砂
作 弧 度 运 动 为 特 点 的 线 切 割 , 其 表 现为 向 心 性 , 不 时 留 下 凸 弧 形 的
台 痕 , 其 次 由 于 线 切 割 的 两 端 拉 力 不可 能 始 终 保 持 在 同 一 水 平 线
上 , 而 呈 现 出 波 浪 形 的 高 低 起 伏 。 总之 , 用 细 线 加 硬 砂 来 开 片 , 成
为 玉 器 和 石 器 在 制 作 工 艺 上 区 别 的 标志 , 为 后 来 玉 器 的 制 作 工 艺
指 明 了 方 向 。
在 原 始 玉 雕 中 带 有 孔 洞 的 为 极 大 多 数, 打 孔 技 术 是 原 始 玉 雕
中 的 一 顶 很 重 要 的 技 艺 。 原 始 玉 雕 的打 孔 工 艺 有 三 种 类 型 : 第 一
种 是 用 硬 木 棒 或 尖 细 形 石 头 或 动 物 的牙 齿 打 孔 ; 其 打 法 为 用 手 反 复 地 转 动 木 棒 或 细 长 石 头 , 不 时 地 加 入 硬 砂 和 水 , 木 棒 和 石 头 因被
磨 而 渐 渐 的 变 细 , 且 为 一 面 钻 孔 , 因此 孔 形 如 同 马 蹄 形 , 对 穿 两 头
的 孔 径 相 差 很 大 , 民 间 一 般 称 之 为 “ 大 小 孔 ” 或 “ 马 蹄 孔 ” , 其 纵 截 面
为 梯 形 , 这 一 类 打 孔 方 法 多 用 干 较 薄的 饰 片 上 。 第 二 种 也 是 用 硬
木 棒 或 尖 细 石 材 打 孔 , 只是从玉 的 两 面 对钻 , 因 木 头 和 石 头 钻 具 的
磨 损 从 而 形 成 两 头 大 中 间 小 的 蜂 腰 形, 同 时 由 干 玉 器 两 面 钻 孔 位
置 定 位 不 准 , 从 而 形 成 了 孔 内 有 台 阶, 这 一 类 打 孔 的 方 法 多 用 于 较
厚 的 玉 器 上 , 如 玉 淙 、 玉 勒 子 等 。 第三 种 打 孔 方 式 较 为 少 见 , 可 能
是 用 某 种 管 形 硬 物 加 硬 砂 来 钻 孔 , 此类 空 洞 均 带 有 较 明 显 的 螺 旋
纹 , 估 计 钻 头 和 玉 孔 间 不 停 的 晃 动 使钻 孔 的 角 度 和 钻 孔 的 位 置 友
生 变 化 而 造 成 的 。
在 原 始 玉 雕 中 难 度 最 大 的 是 减 地 阳 雕和 精 细 的 阴 刻 线 , 这 两
类 雕 法 在 红 山 文 化 、 龙 山 文 化 以 及 良渚 文 化 中 均 有 上 &佳 的 作 品 。
减 地 阳 雕 即 浅 浮 雕 , 它 是 用 硬 物 如 动物 的 牙 齿 、 较 尖 锐 的 石 英 、 各
种 天 然 宝 石 等 刻 划 图 案 ( 图 5 ) , 再由 各 种 形 状 的 细 石 , 用 手 工 慢 慢 磨 去 不 要 的 部 分 , 接 着 用 兽 皮 或 较 柔 软 的 材 料 加 细 土 打 磨 光亮 , 如此 完 成 一 件 玉 雕 须 化 大 量 的 人 工 。 笔 者 曾 经 完 全 用 手 工 仿 制 又 清
文 化 的 人 面 纹 玉 锨 , 终 因 进 度 太 慢 ,目 双 手 起 泡 , 疼 痛 不 已 而 不 得
不 放 弃 , 可 见 古 人 的 耐 性 和 艰 苦 。 阴刻 线 雕 法 有 两 种 , 一 种 是 平 面
出 头 的 直 线 纹 , 这 一 类 阴 刻 线 的 制 做, 如 同 前 面 讲 到 的 拉 锯 法 差 不
多 , 用 锯 片 或 绳 锯 , 拉 锯 出 线 痕 , 用这 一 种 方 法 产 生 的 阴 线 较 粗 、 较深 、 较 直 , 阴 线 形 如 凹 槽 , 在 良 渚、文化 中 的 玉 琼 里 有 这 类 的 阴线 雕法 ; 另 一 种 是 细 阴 线 曲 线 花 纹 , 如 良 渚 文 化 中 的 大 眼 睛 等 , 从 放 大的 阴 线 痕 来 看 , 估 计 是徒 手 用 尖 硬 物 直 接 刻 划 而 成 , 这 些 细 如 毫 发 。的 阴 线 几 乎 全 部 由 若 干 划 痕 拼 组 而 成 , 再 加 以 打磨 得 光 可 鉴 人 , 使 ?有 这 一 类 雕 琢 技 法 的 纹 饰 达 到 了 原 始 玉 雕 的 最 高 峰 。
古 代 玉 雕 的 琢 工 一 直 延 续 了 二 千 年 ,直 至 本 世 纪 六 七 十 年 代 ,
部 分 传 统 琢 玉 工 具 还 在 使 用 。 位 于 上海 市 侯 家 路 的 上 海 珠 宝 玉 器 厂 ( 原 光 明 玉 道 厂 ) 的 老 工 匠 , 都 曾 用 锼 弓 拉 过 花 , 用 铁 片 陀 子加 金刚 砂 来 碾 花 等 , 但 是 现 在 已 经 看 不 到 了 &。
《 礼 记 ? 学 记 》 中云 : “ 玉 不 琢 , 不 成 器 。 ” 从 出 工 的 实 物 来 看 , 用转 动 金 属 陀 子 和 金 刚 砂 来 制 造 玉 器 , 殷 商 时就 已 有 了 。 1 9 7 5 年在 河 南 偃 师 二 里 头 商 代 遗 址 中 发 掘 出 一 批 玉 器 , 北 京 市 玉 器 厂 技
术 研 究 组 成 员 对 这 批 玉 器 进 行 了 研 究, 有 一 篇 《 对 商 代 琢 玉 工 艺 的
一 些 初 步 看 法 》 的 报 告 , 其 评 价 为 : “ 商 代 的 玉 器 工 艺 , 无 论 是 研 磨 、切 削 、 勾 线 、 浮 雕 、 钻 孔 、 抛 光 , 还 是 玉 料 的 运 用 和 造 型 的创 作 , 都 达到 了 相 当 高 的 水 平 ” ; “ 在 评 价 上 述 工 艺 过 程 中 , 我 们 对 早 商 时 代 的琢 玉 工 具 也 作了 一 些 分 析 、 研 究 , 认 为 早 商 时 代 已 经 有 了 类 似 我 们今 天 使 用 的 ‘ 陀 子 ’ 、 ‘ 管 钻 等 琢 玉 工 具。 ” 报 言 对 一 件 青 玉 柄 形 器上 的 纹 饰 制 造 工 艺 进 行 研 究 后 得 出 结 论 : “ 像 这 条 柄 形 器 上 的 背 面纹线 , 无 论 直 线 还 是 曲 线 , 都 琢 制 得 那 么 流 畅 , 舒 展 , 多 半 是 使 用 能不 停 转 动 的 圆 形 工 具 采 琢 制的 , 这 种 工 具 可 能 也 已 安 装 在 一 架 简单 的 车 床 上 。 ” 时 隔 一 年 , 1 9 7 6 年 又 发 掘 出 了 殷 商 国王 武 丁 的 配 偶 妇 好 的 坟 墓 , 出 工 了 各 种 玉 器 达 7 5 5 件 &, 达 到 了 殷商 玉 器 出 工 的 空 前 规 模 , 从 而 对 早 期 古 玉 的研 究 提 供 了 更 多 的 出土 实 物 。 北 京 币 玉 器 厂 的 工 艺 技 术 人 员 对 这 批 玉 器 也 进 行 了 分 析
研 究 , 在 《 安 阳 殷 墟 五 号 墓 座 谈 记 要》 中 谈 到 : “ 从 一 些 玉 器 上 残 留的 切 割 痕 迹 采 育 , 还 使 我 们 了 解 殷 商 已 经 有 了 以 青 铜 丝 制 作 的类
似 现 在 使 用 的 锼 弓 子 那 样 的 青 铜 丝 工具 。 正 由 于 有 了 这 种 工 具 ,
殷 商 的 楼 空 透 雕 玉 器 才 会 多 起 采 , 同时 也 能 在 一 件 玉 器 上 表 现 比
较 复 杂 的 镂空 &透 雕 技 艺 了 。 ”
从 上 面 的 研 究 中 可 以 冒 出 , 殷 商 时 期 已 经 有 了 拉 镂 空 花 用 的
锼 弓 子 , 研 磨 用 的 陀 子 , 钻 孔 用 的 管 站 等 , 只 不 过 这 些 工 具 全 部 都
是 用 钢 采 做 的 , 一 直 到 了 战 国 至 汉 代 才 有 了 铁 制 的 工 易 , 使 玉 器 的
制 作 工 艺 又 上 了 一 个 新 的 台 阶 。 医 到 清 代 末 年 、 民 国 初 年 , 都 未 有
较 大 的 发 展 改 变 。 几 千 年 来 中 国 的 玉 器 到 底 是 如 何 制 成 的 呢 ? 古
代 有 句 老 话 : “ 他 山 之 石 , 可 以 邓 玉 。 ” 所 谓 他 山 之 石 , 就 是 别 的地 方所 产 的 硬 度 比 玉 高 的 砂 石 , 可 以 用 采 琢 玉 。 工 匠 们 把 各 种 硬 度 很
高 的 宝 石 , 如 石 榴 石 、 红 宝 石 、 钻 石 等 , 放 在 臼 中 用 长 柄 的 石 锤 去捣
它 , 将 宝 石 捣 成 大 小 均 匀 的 砂 石 , 把 砂 石 用 滤 网 分 成 多 种 规 格 , 以
备 不 同 的 需 要 , 再 有 人 将 砂 石 做 成 浆 糊 状 , 这 就 是 解 玉 砂 。 解 玉 砂
自 己 是 不 会 动 的 , 必 须 用 辅 助 的 工 具 推 动 才 能 磨 玉 , 这 些 辅 助 工 具
便 是 锯 、 水 凳 、 钻 等 。 琢 玉 之 前 先 要 将 玉 剖 开 , 剖 玉 用 的 工 具 便 是
锯 , 这 个 锯 和 木 工 用 的 锯 完 全 不 同 , 它 没 有 齿 , 需 要 很 长 的 时间 由
两 个 人 坐 着 锯 , 你 推 我 拉 , 在 锯 的 上 面 吊 一 把 壶 , 壶 内 装 满 解 玉 砂
浆 水 , 壶 底 有 一 个 小 洞 , 解 玉 砂 从 小 洞 中 不 断 的 局 下 采 , 滴 入 银 缝
内 , 锯 子 采 回 运 动 推 动 着 解 玉 砂 将 一 块 大 玉 渐 渐 的 锯 开 了 。 大 块
的 玉 料 剖 开 之 后 , 便 开 始 按 图 形 琢 磨 了 , 琢 磨 玉 的 工 具 便 是 水 凳 ,
又 称 为 旋 车 。 水 凳 类 似 于 现 在 的 玉 雕 机 器 , 只 是 较 为 简 单 。 水 凳
的 高 度 同 桌 子 差 不 多 , 中 间 空 着 放 一 个 盆 , 盆 内 储 藏 金 刚 砂 泥 浆 ,
上 面 有 两 个 主 柱 , 架 一 个 轴 , 轴 为 木 制 或 铁 制 的 , 系 一 根 皮 带 , 两脚
上 下 起 落 使 轴 来 回 旋 转 , 轴 的 一 头 安 装 制 作 玉 器 时 所 需 的 工 具 , 具
体 使 用 的 工 易 相 当 多 , 但 是 总 称 为 陀 子 。 陀 子 可 以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
类 是 铡 陀 , 有 一 个 细 长 的 铁 棍 和 一 个 圆 形 的 铁 片 组 成 , 各 种 铡 陀 的
圆 形 铁 片 大 小 &厚 薄 各 不 相 同 , 使 用 时 把 铁 棍 用 火 漆 固 定 在 轴 上 , 加
上 金 刚 砂 浆 使 转 动 的 圆 形 铁 片 将 无 用 的 玉 料 铡 去 , 铡 陀 一 般 用 于
小 玉 料 的 切 割 和 玉 件 的 粗 加 工 , 铡 出 玉 件 的 大 小 形 状 ; 另 一 类 是 磨
陀 , 也 是 由 一 个 细 长 的 铁 棍 和 一 个 圆 形 的 轮 子 组 成 , 各 类 磨 陀 的 形
状 大 小 也 各 不 相 同 , 有 长 圆 形 的 , 有 稍 扁 圆 形 的 , 还 有 半 月 圆 形 的
等 , 较 宽 大 的 磨 陀 用 采 磨 平 大 件 的 玉 器 高 低 不 平 的 地 方 。 半 月 圆
形 的 磨 陀 在 明 清 时 期 大 量 运 用 , 开 孔 和 深 槽 都 有 用 到 , 一 件 明 清 时
期 的 小 型 玉 器 上 一 般 会 有 不 下 十 处 的 半 月 圆 形 磨 陀 使 用 过 的 痕
迹 。 在 磨 陀 中 最 细 小 的 陀 子 称 为 轧 陀 和 勾 陀 , 轧 陀 主 要 是 用 采 勾
出 花 纹 、 头 发 、 羽 毛 、 尾 巴 等 , 轧 陀 和 勾 陀 的 大 小 通 常 只 有 小 钉 子帽
一 般 大 , 在 玉 上 勾 出 一 丝 丝 花 纹 需 要 化 极 大 的 力 气 , 所 以 在 真 正 的
古 玉 上 多 余 线 条 几 平 是 没 有 的 。
做 一 只 玉 花 瓶 , 很 重 要 的 一 环 是 掏 膛 , 掏 膛 时 用 的 工 具 就 是
钻。钻 可 以 分 为 圆 头 钻 和 管 钻 , 圆 头 钻 于 宋 元 时 期 多 使 用 , 许 多 宋
元 玉 器 的 打 孔 、 镂 空 雕 都 用 圆 头 钻 ; 管 钻 一 般 用 干 掏 膛 , 特 别 是 明
清 时 期 的 花 瓶 、 壶 、 杯 等 器 皿 都 是 用 管 钻 采 摘 膛 的 。 管 钻 的 形 状 如
空 心 铁 管 , 近 口 处 有 一 个 方 形 的 缺 口 , 钻 出 采 的 玉 屑 可 以 从 这 个 缺
口 流 出 来 , 不 然 玉屑会 塞 满 了 铁 管 , 便 无 法 再 打 下 去 了 。 管 钻 打 到
接 近 底 部 的 时 候 , 把 营 钻 拔 出 采 , 器 内 会 留 下 一 根 玉 柱 , 这 时 要 有
经 验 的 玉 工 用 铁 套 筒 来 打 断 这 根 玉 柱 , 使 器 膛 成 形 , 接 着 用 寒 膛 锥
琢 磨 , 使 玉 器 的 膛 壁 厚 薄 一 致 , 经 过 这 一 步 手 续 后 玉 器 的 内 膛 也 磨
光 了 , 这 一 步 工 艺 使 用 的 工 具 仍 然 是 旋 车 。
明 清 玉 器 中 有 许 多 镂 空 玉 牌 子 , 这 些 玉 牌 子 的 镂 空 部 分 使 用
的 制 作 工 具 使 是 锼 弓 子 , 它 的 做 法 是 先 将 一 根 镶 有 金 刚 石 的 钻 头
打 一 个 小 孔 , 再 将 钢 丝 穿 过 去 , 加 上 解 玉 砂 , 慢 慢 锼 磨 , 这 样 拉 出来 的 空 洞 挺 拔 细 腻 , 干 净 利 落 , 因 为 钢 丝 细 , 且 做 直 线 运 动 , 所 以 拉 出
采 的 孔 较 为 方 正 , 有 棱 有 角 , 不 会 给 人 一 种 圆 软 的 感 觉 。 锼 弓 子 的
形 状 有 点 像 拉 二 胡 时 用 的 弓 , 只 是 所 用 的 弦 是 钢 丝 做 的 , 新 手 不 会
使 用 , 没 几 下 就 会 断 掉 。 如 会 用 锼 弓 子 拉 孔 的 工 厂 还 有 上 海 钟 表
元 件 厂 , 在 手 表 内 的 红 宝 石 扩 孔 工 艺 上 用 的 还 是 自 古 相 传 的 锼 弓
子 拉 孔 技 术 , 只 是 将 手 工 改 为 机 器 采 回 拉 , 将 解 玉 砂 浆 改 为 金 刚 石
粉 油 浆 或 人 造 磨 料碳 化 硼 , 但 是 锼 弓 子 的 拉 孔 技 术 在 玉 雕 行 业 中
几 乎 已 经 看 不 到 了 。
古 玉 器 绝 大 部 分 是 润 泽 光 滑 的 , 这 一 切 都 是 在 玉 件 上 光 后 才
能 表 现 出 来 的 。 古 玉 器 上 光 用 的 机 器 还 是 水 凳 , 所 用 的 工 具 是 木
陀 子 、 皮 陀 子 或 葫 芦 皮 陀 子 。 这 些 上 光 陀 的 形 状 同 铁 论 子 一 模 一
样 , 如 皮 陀 子 就 是 在 铁 陀 子 外 面 包 一 层 牛 皮 而 已 。 上 光 时 所 用 的
砂 与 琢 磨 用 的 砂 也 不 同 , 上 光 的 所 用 的 砂 浆 是 经 过 一 次 次 筛 选 过
的 极 细 的 细 砂 , 同 面 粉 差 不 多 , 老 一 辈 的 玉 雕 师 傅 把 这 种 砂 叫 做
药 。 在 上 光 的 时 候 要 控 制 钢 子 的 转 速 和 上 药 的 多 少 , 转 速 过 快 上
药 太 猛 , 会 把 玉 器 表 面 磨 成 玻 璃 光 , 许 多 明 代 玉 件 便 是 如 此 ; 而 转
速 。 慢 一 点 , 上 药 少 一 点 , 磨 出 的 便 是 蜡 质 光 , 蜡 质 光 更 能 显 示 玉器 的 质 感 , 温 润 桑 滑 , 使 人 爱 不 释 手 。 [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1:24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3 . 古 玉 的 形 制 与 纹 饰
古 玉 器 的 存 世 量 不 少 , 但 是 形 制 变 化 却 不 大 , 一 般 玉 器 都 有 其
特 定 的 形 制 , 许 多 古 玉 的 形 制 流 传 了 数 干 年 至 今 未 变 。
壁 &: 圆 形 片 状 玉 , 中 间 有 一 空 洞 。 《 说 文 》 释 壁 曰 :
“ 瑞 玉 , 圆 器 也 。 ” 《 尔 雅 》 中 有 “ 肉 倍 好 , 谓 之 璧 ’ 的 说 法 。 肉 即 是 边 ,好 即 是 空 洞 , 边 为 孔 径 的 二 倍 , 便 是 壁 , 但 是 在 实 际 中 并 不 一 定 如此 。 玉 壁 是 祭 天 用 的 礼 器 , 有 “ 以 苍 壁 礼 天 ” 的 说 法 , 其 次 为 佩 带 ,称 为 “ 系 璧 ” , 另 外 还 作 随 葬 用 。 玉 璧 的 纹 饰 依 时 代 各 不 相 同 , 老 三代 夏 、 商 、 周 各 以 素 璧 和 弦 纹 璧 为 主 , 战 国 至 汉 代 有 云 纹 、 谷 纹 、 蒲纹 及 少 量 的 螭 纹 , 唐 宋 以 后 出 现 了 各 种 阳 雕 的 螭 纹 、 乳 丁 纹 、 兽 面 纹 、 花 鸟 纹 等 纹 饰 的 玉 璧 。 璧 是 最 重 要 的 古 玉 器 , 使 用 年 代 之 长 、品 种 之 多 是 其 它 古 玉 器 所 不 能 比 的 。
琮 &: 立 方 体 , 上 下 贯 穿 一 圆 孔 , 两 端 沿 空 洞边 缘 有 一 周 环 状 凸 起 , 是 一 种 外 方 内 圆 的 玉 器 。 《 说 文 》 释 琮 曰 : “ 琮 玉 , 大 八 寸 , 似 车 杠 &” 最 早 的 玉 琮 见 于 新 石 器 时 代 良 渚 文 化 遗 址 ,商 周 时 期 的 玉 琮 较 为 常 见 , 战 国 到 汉 代 玉 琮 明 显 减 少 。 玉 琮 主 要用 作 礼 器 , 《 周 礼 》 有 “ 苍 璧 礼 天 , 黄 琮 &礼 地 ” 之 说 ; 王 淙 的 第 二 个 用途 是 作 随 葬 器 , 古 有 “ 琮 在 腹 ” 的 说 法 。
圭 &: 玉 圭 是 由 原 始 社 会 铲 形 器 发 展 而 来 的 古 代 重 要 礼
器 。 《 周 礼 》 曰 : “ 以 青 圭 礼 &东 方 。 ” 长 方 形 片 状 玉 器 通 称 为 圭 , 有 些 圭 顶 部 微 隆 起 。 东 周 以 后 , 方 形 玉 圭 便 不 多 见 , 出 现 了 一 种 既 有 商 周 玉 圭 之 长 方 形 , 又 有 商 周 玉 戈 之 尖 状 钉 的 玉 圭 , 这 种 圭 为 扁 长 形 ,顶 部 凸 起 尖 形 圭 角 &《 说 文 》 释 其 为 : “ 湍 玉 也 , 上 圆 下 方 , 圭 以 封 渚 侯 。 ” 这 种 圭 在 汉 代 较 多 , 汉 代 以 后 到 元 代 的 文 献 中 虽 有 很 多 用 圭
的 记 载 , 实 物 却 很 难 找 到 。 明 清 两 代 的 玉 圭 保 留 到 现 在 的 还 是 很
多 , 许 多 博 物 馆 都 有 收 藏 。 明 代 玉 圭 同 汉 代 的 相 比 较 , 形 状 变 化 不 大 , 皆 为 尖 角 顶 , 但 是 体 积 比 汉 代 的 大 , 有 素 面 、 谷 纹 、 乳 丁 纹 、 海 水 &江 崖 等 不 同 纹 饰 。 清 代 玉 圭 多 为 拟 古 之 作 , 乾 隆 时 制 造 的 琰 圭 、 躬 圭 、 镇 圭 、 谷 圭 、 介 圭 等 皆 用 古 称 , 样 式 却 五 花 八 门 , 去 古 甚 远 。
璋 : 璋 是 古 代 礼 器 , 《 周 礼 》 说 “ 以 赤 璋 礼 南 方 ” 。 璋 的 形 状 如
何 ? 《 说 文 》 说 : “ 到 上 为 圭 , 半 圭 为 璋 。 ” 但 是 半 圭 是 什 么 样 , 古 文 献 &里 没 有 讲 , 似 由 一 件 玉 圭 从 中 间 纵 向 劈 开 而 得 。 考 古 发 掘 中 发 现 &的 这 类 古 玉 为 数 不 多 , 因 而 何 为 玉 璋 , 尚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璜 &: 玉 璜 是 出 现 最 早 的 一 种 玉 佩 饰 。 玉 璜 的 形 状 大 体
分 为 两 类 , 一 类 为 半 圆 形 片 状 , 国 心 处 略 缺 , 形 似 半 个 王 璧 。 《 说 文 》
释 璜 : “ 半 壁 也 , 从 玉 黄 声 。 ” 另 一 类 则 为 较 窄 的 弧 形 , 弧 度 为
120蹲左右 。 原 始 社 会 的 玉 择 是 一 种 装 饰 , 一 般 都 两 端 打 孔 , 穿 上
绳 子 系 挂 于 胸 前 。 玉 璜 造 型 的 起 源 和 &彩 & 虹 &有 一 定 的 联 系 , 古 人 曾 对 虹 产 生 过 自 然 崇 拜 , 认 为 虹 是 一 种 动 物 , 两 端 为 头 , 虹 的 出 现 或 为 祥 兆 或 为 凶 兆 。 许 多 战 国 玉 璜 , 两 端 为 兽 头 形 , 同 传 说 中 的 霓 虹 相 似 。 商 局 以 后 , 玉 璜 是 重 要 的 利 器 和 佩 饰 。
琥 : 玉 琥 是 祭 祀 西 方 的 利 器 , 其 形 状 为 扁 状 或 立 体 的 完 整 的 虎
的 样 子 。 琥 的 另 一 种 用 途 是 作 为 发 兵 用 的 信 物 和 军 令 , 《 说 文 》 中
解 释 为 : “ 琥 , 发 兵 瑞 玉 。 ” 琥 流 行 干 西 周 至 两 汉 , 后 代 较 为 少 见 。
环 &: 玉 璧 的 一 种 , 圆 形 , 片 状 , 中 心 有 孔 , 孔 的直 径 与 边 缘 的 宽 度 相 等 。 《 说 文 》 说 环 是 “ 璧 属 也 ” 。 《 尔 雅 》 解 释 环“ 肉 倍 好 一 谓 之 环 ” , 其 注 曰 : “ 边 孔 适 等 。 ” 环 的 一 般 用 途 为 佩 带 , 古人 佩 带 玉 环 主 要 为 了 表 彰 自 己 的 品 德 , 环 周 回 缠 绕 取 其 无 穷 , 象 征着 自 始 不 渝 的 精 神 。 在 人 际 交 往 中 , 也 常 用 环 传 递 归 还 、 回 还 的 信息 。 玉 环 一 般 饰 勾 云 纹 、 变 形 害 面 纹 或 谷 纹 , 也 有 许 多 素 环 。 环 的形 式 变 化 很 大 , 真 正 边 孔 适 等 的 环 较 少 。
i : 古 代 佩 饰 , 也 就 是 环 形 而 有 缺 口 的 玉 器 , 《 厂 韵 》 解 释 i “ 佩 如 环 而 有 缺 ” 。 玉 i 产 生 于 新 石 器 时 代 , 真 中 青 莲 岗 文 化 的 玉 i 多 为 素 无 纹 ; 红 山 文 化 的 玉 i 较 为 笨 重 , 形 似 屈 身 之 螭 , 红 山 文 化 玉 i 对 商 代 玉 器 的 影 响 较 大 , 高 代 的 玉 i 也 多 为 屈 身 背 头 形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的 玉 i 为 圆 形 片 状 , 常 饰 以 兽 面 纹 或 勾 云 纹 。 古 人 使 用 玉 i 有 两 个 含 义 , 一 是 能 够 决 断 事 物 , 《 白 虎 通 》 曰 : “ 君 子 能 决 断 则 佩 i 。 ” 《 史 记 》 记 &楚 汉 相 争 时 , 鸿 门 宴 上 “ 范 增 以 手 循 i 示 顶 羽 ” , 暗 示 项 羽 当 机 立 断 杀 刘 邦 ; 另 一 含 义 是 断 绝 的 意 思 。
璇 玑 &: 璇 玑 产 生 于 新 石 器 时 代 , 山 东 大 汶 口 文 化 、 龙 山 文 化 遗 址 均 有 玉 须 玑 出 土 。 早 期 玉 璇 玑 可 分 为 两 大 类 , 一 类 是 由 方 形 玉 切 割 成 圆 形 时 留 下 了 外 侧 的 边 角 ; 另 一 类 是 环 的 周 围 做 出 装 饰 。 商 以 后 的 漩 玑 带 有 明 确 的 璇 角 。 商 代 璇 玑 上 的 角 还 带 有 齿
牙 。 璇 玑 的 角 有 三 个 , 也 有 四 个 或 六 个 的 。 春 秋 时 期 的 墓 葬 还 有 出 土 , 战 国 以 后 的 墓 葬 里 就 不 再 有 了 。
玉 玺 &: 古 代 天 子 、 诸 侯 、 大 夫 之 印 称 为 玺 。 《 左 传 》 : “ 公 在 楚 , 季 武 子 使 公 冶 问 玺 书 追 而 与 之 。 ” 说 明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已 有 印 玺 。 汉 高 雄 人 关 , 得 秦 始 皇 蓝 田 玉 玺 , 印 文 为 “ 受 天 之 命 , 皇 帝 寿 昌 ” , 高 祖 佩 之 , 后 代 称 为 传 国 玺 。 历 代 皇 帝 都 非 常 重 视 印 玺 , 玉 玺 又 是 印 玺 的 最 高 等 级 。 “ 秦 以 前 , 臣 下 皆 以 金 玉 为 印 , 龙 虎 纽 , 唯 其 所 好 ; 然 则 秦 以 来 , 天 子 独 以 印 称 玺 , 又 独 以 玉 , 群 臣 莫 敢 用 。 ” 这 种 臣 下 不 得 用 玉 印 的 情 况 , 存 在 时 间 可 能 不 很 长 。
碟 &: 镍 为 古 代 射 箭 用 具 , 《 说 文 》 : “ 射 决 也 , 所 以 拘 弦 以 象 骨 韦 , 系 著 右 指 。 ” 商 代 王 碟 为 圆 筒 状 , 下 端 平 , 上 端 呈 现 斜 面 形 , 背 部 上 端 有 一 条 凹 下 的 横 槽 , 可 以 纳 人 弓 弦 , 表 面 装 饰 兽 面 纹 。 战 国 玉 碟 的 高 度 明 显 降 低 , 饰 勾 云 纹 , 一 端 还 有 穿 孔 , 可 以 系 挂 以 为 佩 饰 , 雕 刻 极 为 精 细 , 并 有 浮 雕 螭 、 凤 , 已 失 去 了 扣 弦 拉 弓 的 实 际 用 途 , 变 为 单 纯 的 装 饰 品 , 开 了 碟 形 佩 之 先 导 , 后 人 称 之 为 “ 鸡 心 佩 ” 。
冲 牙 : 冲 牙 是 人 身 较 下 部 佩 饰 的 玉 器 , 形 状 近 似 长 牙 , 为 组 佩 中 的 一 种 片 状 、 弧 形 、 下 部 略 尖 的 玉 器 。 一 般 冲 牙 都 成 双 成 对 , 一 对 冲 牙 的 造 型 , 纹 饰 大 体 相 同 。 目 前 见 到 的 玉 冲 牙 , 多 为 汉 代 以 前玉 器 。
觞 &: 觞 同 冲 牙 近 似 , 也 是 一 种 角 形 器 , 为 圆 柱 形 , 较 结 实 , 一 般 不 成 对 。 《 说 文 》 中 解 释 为 “ 佩 角 , 锐 端 可 以 解 结 ” , 由 此 而 知 , 觞 是 一 种 佩 饰 , 有 解 结 的 实 用 价 喀 。 佩 觞 与 上 古 之 时 结 绳 记 事 有 密 切 关 系 。 在 商 代 玉 器 中 就 有 玉 觞 出 现 , 至 宋 元 之 后 , 尚 有 玉 觞 制 造 , 但 是 佩 带 玉 觞 之 风 , 却 已 衰 减 了 。
龙 &: 《 说 文 》 中 说 王 龙 : “ 鳞 虫 之 长 肩 能 幽 能 明 , 能 细 能 巨 , 能 短 能 长 。 春 分 而 登 天 , 秋 分 而 潜 渊 。 ” 目 前 , 一 些 学 者 把 古 玉 器 中 的 许 多 异 形 动 物 泛 指 为 龙 。 最 早 的 玉 龙 发 现 于 内 蒙 古 东 北 地 区 的 红 山 文 化 遗 址 , 为 i 形,这 种 龙 影 响 到 商 代,因 而 商 代 玉 器 中 i 形 龙 较 多 ; 周 代 玉 龙 较 少 ,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有 多 种 多 样 的 &龙 , 饰 以 小 勾 云 纹 或 绳 索 统 ; 汉 代 到 唐 代 , 龙 逐 渐 演 变 为 兽 头 、 双 角 、 蛇 形 身 、 鸟 爪 、 长 足 大 嘴 的 动 物 。
V &: 贫 俗 称 i 龙 , 是 一 种 传 说 中 的 神 兽 , 形 状 与 龙 相 同 , 但 是 只 有 一 只 足 。 早 期 玉 螫 见 于 商 代 , 一 般 都 是 片 状 , 侧 面 形 , 头 较 小 , 头 上 有 一 角 , 角 如 蘑 菇 , 顶 部 有 一 圆 头 , 张 嘴 , 屈 身 伏 地 , 一 足 屈 干 腹 下 , 长 尾 上 卷 。 传 世 品 玉 器 中 , 汉 魏 六 朝 玉 螫 龙 较 为 常 见 , 尤 其 是 螫 龙 环 独 具 风 格 。 这 种 螫 , 身 屈 如 环 形 , 头 尾 相 接 , 一 足 踏 于 头 &龙 身 饰 有 细 线 刻 的 圆 圈 或 短 阴 线 装 饰 纹 。 明 清 时 期 , 螫 龙 演 变 成 一 种 方 折 连 接 的 拐 子 形 装 饰 , 逐 渐 失 去 动 物 本 形 。
蟠 螭 : 玉 蟠 螭 &是 一 种 佩 饰 , 片 形 。 多 为 螭 头 , 蛇 形 身 盘 绕 若 螺 旋 , 足 踏 于 尾 。 螭 为 龙 的 一 种 , 《 广 雅 》 说 : “ 有 鳞 曰 蛟 龙 &, 有 艺 翼 曰 虬 龙 , 无 角 曰 螭 龙 , 未 升 天 曰 蟠 龙 。 ” 战 国 到 汉 代 , 玉 器 中 大 量 出 现 螭 纹 , 为 背 形 身 , 四 足 , 头 似 猫 , 多 数 有 长 角 。 传 世 玉 器 中 蟠 螭 &佩 为 数 不 少 , 但 是 多 数 蟠 螭 &佩 为 汉 代 的 作 品 , 清 代 选 用 上 好 白 玉 仿 制 大 量 玉 蟠 螭 &, 制 造 之 精 超 过 古 人 。
晗 蝉 &: 晗 蝉 是 死 者 会 在 口 中 的 玉 蝉 , 新 石 器 时 代 就 有 玉 蝉 出 现 , 到 汉 代 及 魏 晋 时 代 , 玉 蝉 使 用 更 为 普 遍 。 形 状 也 多 种 多 样 , 简 单 的 仅 为 三 棱 形 玉 块 , 一 端 略 尖 ; 复 杂 的 则 翅 脉 、 足 纹 俱 全 , 眼 、 腹 、 额 都 饰 以 勾 云 纹 。 最 常 见 的 是 一 种 片 状 , 中 部 微 隆 起 , 用 刀 极 为 简 练 准 确 , 眼 似 钉 帽 的 玉 蝉 , 这 种 玉 蝉 在 清 代 及 近 代 被 大 量 仿
饰 &: 用 于 剑 及 剑 鞘 上 的 装 饰 玉 件 。 玉 剑 饰 分 为 五 种 , 分 别 为 剑 柄 端 部 、 剑 柄 与 剑 身 界 部 、 鞘 口 、 鞘 身 、 鞘 端 五 个 部 位 的 装 饰 工 。 标 首 : 剑 柄 的 装 饰 玉 ; &: 剑 格 用 玉 ; 棒 : 鞘 口 用 玉 Z
: 剑 鞘 下 饰 , 剑 鞘 称 为 滋 。 周 代 就 已 有 了 玉 剑 饰 , 考 古 发 掘 到 的 早 期 玉 剑 饰 为 春 秋 墓 出 工 的 玉 剑 格 、 剑 柄 等 。 汉 代 尤 为 重 视 佩 剑 , 亦 重 视 玉 剑 饰 , 明 清 时 期 , 玉 剑 饰 还 在 制 造 。
刚 卯 、 严 卯 : 刚 卯 、 严 卯 又 称 为 双 印 , 是 汉 代 的 佩 饰 , 方 柱 形 , 高
度 约 为 2 厘 米 , 宽 度 与 厚 度 相 等 , 约 为 1 . 2 厘 米 , 一 般 为 白 玉 制成,自上而下贯一穿孔。刚卯四面各刻有两行字,其文为:“正月刚卯既泱,灵异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螫龙,庶疫刚漳,莫我敢当。”严卯四面亦各刻两行字:“疾日严卯,帝令熬化,谨尔 周伏,化兹灵异。既正既直,既妮既方,庶疫刚漳,莫我敢
当。”刚卯与严卯成双佩带。
玉鸠:玉鸠是一种短颈、扁身、翅极坚硬的玉鸟。玉鸠首主要见干汉代,《后汉书?礼仪》有明确的用鸠记载:“仲夏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和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身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积老人星于国都南郊老人庙。”汉代以后,偶有玉鸠出现,但是不多。
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使用的殓服,又称为“玉匣”,由春秋战国时期死者入葬时使 用的“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玉衣为殓服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自前已出土的玉衣在22套以上,在传世的玉器中,常能见到玉衣残片多为水苍玉,有梯形、方形、菱形等等,四角的有马蹄形孔,许多玉衣片由废旧玉器改制而成。
翁仲(图57):翁仲为人名,姓阮,名翁仲,安南人,秦始皇时采到中国,因身体健伟,武艺高强,秦始皇命其看守宫门,其死后,曾在司马门处塑一铜像,后人认为翁仲有驱除邪恶之神力,使用玉琢成其形,佩于身上,驱邪恶保平安。汉代翁仲为青年武工形,头上有一发髦,细目,细嘴,双手垂下,扎腰带,腰间一横穿之孔。宋代以后的翁仲变为老翁形,头戴高低宫帽,穿宫服,双手相握,宽衣博袖,脸部为三刀刻画出眼睛、嘴巴、嘴下的三角胡须,打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头顶打下去,从两袖穿出来为三个洞,这一类多为宋明时期的翁仲;另一种是由头顶打到脚底,此类翁仲以清代较多。[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2:52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玉螭虎: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经常出现的异兽,汉代以后,螭 虎 使 用 得 更 为 广 泛 , 《 汉 旧 仪 》 讲 汉 代 所 用 乘 舆 六 玺 “ 玺 皆 白 玉 螭虎 组 ” 。 汉 代 螭 虎 形 玉 镇 为 侧 身 伏 卧 状 , 凸 胸 , 曲 颈 , 方 嘴 , 阔 唇 , 圆眼 独 角 , 曲 四 肢 , 两 足 侧 卧 于 地 , 另 一 侧 两 足 腾 起 ; 粗 尾 , 尾 巴 分 叉 ,卷 向 两 侧 ; 双 翼 , 每 翼 分 为 两 排 , 前 排 四 羽 , 后 排 三 羽 。
握 豚 ( 图 4 3 ) : 握 豚 俗 称 握 猪 , 为 汉 代 至 六 朝 特 有 之 随 葬 用 玉 ,用 类 似 汉 代 八 刀 玉 蝉 的 琢 法 , 来 制 作 握 豚 , 碾 法 简 单 , 干 净 利 落 , 寥寥 数 刀 便 刻 画 出 一 只 猎 的 形 态 。 握 豚 在 葬 玉 中 是 握 在 死 者 手 中 的玉 , 是 不 让 死 者 空 手 而 去 , 因 此 握 豚 代 表 着 财 富 。
司 南 佩 : 司 南 佩 的 形 状 有 点 像 竖 起 采 背 靠 背 的 两 个 “ 凹 ” 字 , 上面 琢 一 小 妁 子 , 下 面 有 一 只 盘 子 , 中 间 腰 上 有 一 个 小 孔 , 用 来 穿 绳子 佩 挂 。 司 南 佩 在 《 说 文 》 中 解 释 为 “ 乃 君 在 外 司 理 政 事 之 称 ” , 由此 可 知 , “ 司 ” 即 是 在 外 主 事 之 意 , “ 南 ” 便 是 东 南 西 北 方 向 之 指 导 ,因 此 , “ 司 南 ” 二 字 有 着 出 门 办 事 指 引 方 向 之 意 。
勒 ( 图 4 4 ) : 俗 称 勒 子 , 其 形 状 大 都 为 一 寸 左 右 , 中 间 竖 着 打 一个 直 孔 。 勒 子 种 类 较 多 , 除 了 光 亲 无 纹 的 素 圆 勒 子 以 外 , 尚 有 方 勒子 、 扁 勒 子 、 腰 鼓 勒 子 、 枣 核 形 勒 子 、 云 纹 勒 子 、 乳 了 纹 勒 子 、 蟠螭 &纹勒 子 等 等 。 勒 子 年 代 久 远 , 最 早 的 勒 子 有 原 始 文 化 的 空 骨 头 饰 物演 变 而 来 , 画 到 明 清 两 代 均 有 制 作 , 其 作 用 有 装 饰 、 玉 组 佩 饰 中 的配 件 等 。[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4:57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玉 辟 邪 ( 图 1 6 ) : 辟 邪 为 短 腿 , 有 翼 , 单 角 或 双 角 , 巷 尾 , 头 部 或 &腿 间 有 飞 毛 , 突 眼 睛 , 燎 牙 , 爬 走 式 , 造 型 独 特 , 由 此 书 中 称 之 为 异兽 。 汉 代 古 成 侯 墓 出 土 一 上 述 模 样 的 异 兽 。 北 魏 郦 道 元 解 释 为“ 制 作 甚 工 , 右 膊 上 刻 作 辟 邪 ” , 由 此 我 们 便 将 此 类 造 型 的 动 物 称 之为 “ 辟 邪 ” 。 《 汉 书 》 西 域 传 中 记 载 : “ 乌 戈 山 离 园 有 桃 拔 、 狮 子 、 犀牛 。 ” 孟 康 注 回 : “ 桃 拔 , 一 曰 符 拨 仙 鹿 尾 长 , 一 角 者 或 为 天 鹿 , 二 角者 或 为 辟 邪 。 ” 至 今 为 止 并 不 统 一 , 也 有 将 二 勇 称 天 鹿 , 一 角 者 称 辟邪 的 。 总 之 , 样 式 奇 异 、 有 角 有 尾 、 龙 不 像 龙 、 虎 不 像 虎 的 怪 兽 统 称为 辟 邪 。
玉 如 意 : 如 意 形 状 如 同 长 柄 钩 , 但 是 钩 头 福 如 贝 叶 , 在 清 代 , 如意 是 重 要 的 礼 品 。 如 意 产 生 干 魏 晋 时 期 , 相 传 吴 帝 孙 权 曾 得 到 玉如 意 一 柄 , 在 唐 代 , 如 意 曾 被 用 采 搔 痒 , 目 前 见 到 的 玉 如 意 , 多 为 明清 两 代 所 制 , 而 以 清 代 为 最 多 。
玉 屏 ( 图 4 5 ) : 玉 屏 是 陈 设 玉 器 , 雕 成 方 形 或 圆 形 薄 片 , 上 面 装饰 以 纹 饰 图 案 , 插 于 木 或 玉 座 上 。 早 期 玉 屏 为 汉 代 制 品 , 屏 较 小 ,图 案 也 很 简 单 。 清 代 插 屏 的 种 类 极 多 , 图 案 雕 法 有 高 浮 雕 、 浅 浮雕 、 镂 空 雕 , 还 有 宝 石 镶 嵌 等 等 , 内 容 有 山 水 人 物 、 神 仙 道 士 、 田 园农 舍 、 吉 祥 图 案 等 等 , 屈 屏 的 形 式 有 叠 合 式 、 流 云 式 、 建 筑 样 式 等等 , 多 种 多 样 。
玉 鱼 ( 图 5 7 ) : 玉 鱼 始 见 干 商 代 , 宋 元 时 期 的 玉 鱼 出 土 很 多 , 传世 品 中 为 数 也 相 当 多 , 其 特 点 为 身 直 而 尾 翘 似 打 水 , 鳍 端 呈 齿 状 ,素 身 或 身 有 网 状 纹 饰 , 坑 点 式 或 前 后 叠 压 式 环 形 眼 睛 。
玉 带 ( 图 Z O 、 2 刃 : 玉 带 又 称 为 带 板 , 始 于 隋 唐 时 期 , 止 于 明代 , 为 官 员 所 用 之 物 。 唐 代 带 板 为 十 三 块 , 方 形 、 长 方 形 、 近 似 满 月形都有,带上琢有人物、花鸟、动物等纹饰,尤其以伎乐人、胡人图 案为多。《新唐书?车服志》记载,玉带板为三品以上王公大臣所能用之。宋代玉带板沿袭唐代制度,无大的变化,出现了镂空雕刻的带板。明代带板定制为二十块,多为镂空雕法,工艺精细,传世较多,图案有龙纹、狮子、春水、秋山、人物、花草等等,带板的年代较容易断定,因此可作为某一时代玉雕特点的断代器。
玉牌(图21):玉牌又称为玉别子,明清两代很为流行。明代 的玉牌为方形,上侧有镂空雕刻的双螫,下部为方板,两面浮雕图案,图案一般凸起很浅,构图简练,有些一面雕有行书或草书诗句。一些明代玉牌采用了一种新雕法,即是把图案或诗句的地子磨成沙状,粗糙有如磨沙玻璃,今人称之为碾磨地子,这种地子是用极细的砣子及解玉砂磨成,非常费工,并且需要很高的技术。
玉花插(图58):玉花插一般仿效自然,中心空可插物,作品有鸣凤在竹、鹿鹤同春、松竹梅三友、双鱼、白菜、灵芝等式样。玉山子(图46):玉山子以立体雕刻山水为主,缀以车船、@广泛,如关山行旅、会昌九老、采药图、观瀑图、赤壁泛舟等。
玉烟壶(图55):主要用干储存鼻烟,亦可玩赏。鼻烟壶的造 型极为丰富,有仿古瓶壶、双鱼、茄子及各种动物相物等样式。清 代后期的鼻烟壶多数形状如扁瓶,短颈小口,两侧有兽首衔环装 饰,鼻烟壶顶盖以镶嵌宝石、碧玺、珊瑚者为贵,镂银嵌铜者次之盖上有匙,通于壶内。
玉带钩(图48、49)、带扣:玉带钩多为琵琶形,细端钩回为‘ 头,粗端为钩腹,约腹背面有一打头形凸脐,可套经带,绕带另一。 有环,柬腰后可于约头相接。带钢构头有龙、蝎、凤、马等样式, 腹亦有凸雕装饰。带扣形如同两个方板,。一板附钩,一板附环,可扣接,板上分别雕有龙凤、双狮、宝相花等纹饰,或镶嵌有石、琶里图案,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带钢始干战国时期,后代 有仿制。玉合符:多用白玉制成,有日月合符、平定合符、同心璧合符,较多的是龙凤合符。隆年制的龙凤“同心”合符,较有代表性:符为两圆片,一片有两槽,另一片有两凸榫,两符可契合,一片雕刻
“同心”、“如月之恒”字并双凤,另一片雕刻“**”两字并双龙,其上有“三”形卦纹杆一“隆”字。
玉锁片:方形,片状,上部有一横梁,两面雕刻纹饰,一般都 雕 刻字,如平定虎符、天官赐福、龙凤呈祥、永保长春、玉堂富贵等。
玉扳指:玉扳指又称为玉锦,圆筒形,一端略薄,可套干手指,拉弓射箭时用。有些玉扳指装饰有浮雕纹饰,如狩猎射鹿图、独立朝纲、丹凤朝阳、猫蝶、双喜等等,明清两代大量制做。
玉翎管:翎管一般用白玉或翡翠制作,清代有官员带翎管的制 度。《清史稿?舆服二》:“贝子朝冠……自带三眼孔雀翎”;“ 雀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遇赏均得戴用。”玉翎管为戴羽翎时羽所用。
玉书镇:书镇或称为镇纸,用以压书、压纸。镇纸多为细长形,方楞,上面凸雕刻双螭,中部有一纽,有的镇纸雕成动物或人形。
玉臂搁:写字时垫在手腕下的器具,扁平状,两侧向下卷,上两端为斜“S”形,表面浅浮雕图案或文人诗句。
玉墨床:墨床用于承墨,有圆头、方头、书卷式、桌几式多种,有的墨床用双螭足、折脚足、云头足,墨床下还有木座。
玉洗:玉洗储水以洗笔,有荷叶式、贝叶式、蕉叶式、葵瓣式、瓜式、凤式、葫芦式,还有云龙、方胜、仿汉双鱼洗等多种形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5:46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玉砚滴:有卧凤、卧兽、仿古栖、三鹅、异兽、龙凤守琮式样,砚滴中部有一空腹,可储水,口上有盖,盖上带一圆柱式空心水柱,伸人空腹中,拿起水柱便可将水带起,并能滴水于砚。玉水丞、水盂:盛水用的器皿,以备研墨。水丞较水孟小,圆形 似钵,上大下小,其外表雕刻纹饰,一般配有铜或珊瑚匙。
玉帽花:帽花虽然叫花,实际是素的较多,装饰在帽子上,唐宋至明清均流行。帽花长约2厘米,宽度约1.4厘米,底部平有两孔相通,玩玉的人通常称之为象鼻眼,横着用。
玉帽正:多为正圆形,大小像人民币一分硬币,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缀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对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两代使用较多。
玉扁方:流行干清代,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使用的头啻。长属方的宽度约为3.5厘米,长度约25厘米,一头为圆边,一头为卷边,玉石虽然不能卷,却琢成卷儿的样子,这是扁方的固定形式。有的在卷子上还琢以蝙蝠、花鸟、佛像等图案。另一种短肩方只有正常福方的一半,这是在家中梳便头时所用的,这类扁方较为少见。
玉发簪:古时候,不分男女人们都留长发,为了不使长发散乱,用一细长小棍,柬起头发扦别住,这个小棍便叫做簪如果是用玉做的就叫做玉簪,自战国就有玉簪了,宋元明清时期厂为使用,存世量较多。
朝珠:朝珠是清代宫服上的装饰,由各种玉石穿缀而成,由身子、佛头、背云、大坠、纪念、坠角六个部分组成。108个
中型圆珠叫做“身子”;在身子中间每隔27个中型圆珠就有一个大型圆珠,这四个大型圆珠叫做“佛头”;四个佛头内有一个三眼的,跟三眼佛头连在一起的华个葫芦叫做“佛头嘴”;沿佛头嘴有宽二分、长七八寸的丝线系一块方圆形的叫做“背云”又有一段丝线系着的叫做“大坠”;三眼佛头和两边的佛头之间,一边系有两串小型圆珠,一边系有一串小型圆珠,这三串小型圆珠叫做“纪念”;纪念每串十个圆珠,分两节;纪念巨头的坠形玉石叫“坠角”。背云多是用金银镶嵌着,坠角总是用金银帽衔着。戴明珠的,将三眼佛头搁在脖子后面,背云和大坠垂在背后,前后左右各有一佛头,最下垂一佛头。男人戴朝珠是左面两串纪念,右面一串纪念;女人戴朝珠与其相反。清代服饰制度,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
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宫命妇均可戴朝珠,所以,在清代朝珠是权贵的象征,有资格戴朝珠的谁也不只有一盘,因而在当时朝珠成为最畅销的商品。许多古玉器上都会琢上一些花纹,这些花纹称为纹饰,每一种纹饰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和流行的年代,因此古玉器上的纹饰对古玉的断代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各种纹饰使玉雕艺术品显得更加精致华贵,使人爱不释手。以下介绍一些重要的古玉纹饰:
& & 谷纹:形状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其实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春天的盼望。谷纹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谷粒排列稀松,& & 涡纹:是圆形的几何图案,在一个圆面上饰有类似水涡纹线条的纹饰,此纹饰结构与金文中的明字结构完全相同。涡即为光的意思,而光必发自火,古时候记载有“火似圈”,所以涡纹实际上是一团火的形象,它始于商周,盛行干汉代。& & 兽面纹:兽面纹是兽类动物的头部图案,有牛、羊、虎等多种形象,都以程式化手法构成,它们有首无身,故叫兽面纹。盛行于商周,是图腾的代人类对动物崇拜的遗风,象征威猛、勇敢、公正,叫
云雷纹;云雷纹或称雷云纹,是以连续的回旋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简称为雷纹,雷云纹盛行干商和西周。& & 蚕纹:垂体屈曲,头圆,两眼隔突出,多用于器物口沿下或足部& & 螭纹:头部似猫而嘴较方,耳为“几”形下叠耳,或凹且小,或有角,或无角,五宫生动,眼睛较大,眼球凸起且圆,嘴部似凸起或三段式,还有的螭嘴细长而似锥,细身肥腰,尾部为卷丝状或分叉卷向两侧。汉代较为流行,宋代至清代均有制作,但是神韵与汉代相去较远。& & 勾云纹:勾云纹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这两种勾云纹均流行于战国至汉代,宋代以后仿制的勾云纹较大,排列疏散。& & 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这一类纹饰多使用干战国玉器上,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 & 蒲纹: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类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说文》解释蒲:“蒲草,可为度也。”后人将这种雕琢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蒲续流行干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碾法干净利落,后代所仿制的分割线一般较小,且较毛糙,纹饰较小不大气。& & 山形纹:其形状如“丁”字,两端俏不卷,正反勾连,仅见于汉代。& & 乳丁纹:乳丁纹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皿 。& & && && 饕餮纹: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形状如同凶猛威严的
兽面。《左传》杜预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琢于玉器上的饕餮较少,流行于西周至战国之间,多为一凶猛威严之兽面,仅有眼睛、鼻子,而无下巴,其含义可能是戒贪吧。清代乾隆年间有少量的仿制品。& & 弦纹:弦纹呈上半弧形式下半弧形,凡是两条半弧线构成之图案,通常称之为弦纹,弦纹流行的年代较早,上古三代就有,至宋明期间仍有制作。& & 蝉纹;为一蝉形,因年代不同变化亦较多。蝉代表着永生和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多用于随葬用的含蝉。也有少量的佩蝉和帽蝉。蝉纹从西周到清代,历代均有制做,但是以汉代为最佳 。& & 宝相花纹:宝相花不是一般的自然花卉,而是集中了莲花、菊花、牡丹花等花卉的形态特点,综合构成的一种象征吉祥的花纹,它与 佛教的兴盛有很大的关系,在唐宋时期厂为流行。& & 蔓草纹:蔓生的花草构成活泼饱满的纹饰,带有一种欢乐的色彩,由于它连绵不断的造型特点,人们赋予它连绵不绝的吉祥内涵,蔓为带状谐音“万代”,流行干元代至清代。
4.古玉图案的涵义& & 中国古玉图案,反映了人们趋吉避凶的传统心态。每一种图案都通过其表面的纹图,或谐琶、或象征、或含义,表达了一种而求幸福的愿望。现就古玉中常见的图案作一些介绍。& &1.福至心灵:蝙蝠、寿桃、灵芝。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的到来会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明清圆雕件及玉牌子常用此图案。& & 2.鹤鹿回春:鹤鹿与松树。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有“六合”同春之意(六合指天地和东西南北),亦有富贵长寿之说。多见于玉插屏及玉牌子。
3.二龙戏珠:两条云龙、一颗火珠。《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还有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宋代至清代均有出现,圆雕、玉牌均有。& & 4.流云百福:云纹、蝙蝠。见于玉牌子上,清代晚期鼻烟壶上亦见。云纹形似如意,表示绵延不断。流云百福,即百福不断之意。& & 5.鱼龙变化: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一龙首鱼身,一鲤鱼翻越于龙门之上。古代传说有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的额头,都是没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有圆雕动物,有玉牌子,明清常见。& & 6.福寿齐眉:蝙蝠、寿桃、荸荠和梅花。多见于玉牌子上。& & 7.松鹤延年:鹤和松树。《字说》:“松百木之长。”《札记?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象征长寿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多见于玉插屏及玉牌子。[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7:06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8.喜上眉梢: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古人以为鹊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见于清代花插及玉牌子上。又,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有清代圆雕件及玉牌子。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多用于玉牌子上。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见于明清圆雕。两獾相嬉,叫“欢喜图”,明清圆雕;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之为“喜相逢”;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圆雕玉人多用。& & 9.马上封侯:一马上有一蜂一猴。以马上封(蜂)侯(猴)寓比立即升腾的愿望、图案为一大猴背小猴者,称“辈辈侯”;一枫树一印一猴或一峰一猴抱印者,称封侯桂印、挂印封侯。多见于圆雕玉马及带钩,明清常见。& & 10.喜报三元: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试之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仕取之阶梯,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意“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升腾的图案。此外还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图案。见于明清玉嵌饰及玉牌子。& & 11.麻姑献寿;麻姑仙女手捧寿桃。麻姑,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仙女。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曾见东海三次变桑田,蓬莱之水也浅于时,或许又将变为平地。后世遂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之急剧。她的手指像鸟爪,蔡经见后想:“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 。”又相传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她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故旧时祝女寿者多以绘有麻姑献寿图案之器物为礼品。见于明清玉插屏及玉牌子。& & 12.福禄寿喜:蝙蝠、鹿、桃和喜字。以前人们常以蝙蝠之“蝠”寓意幸福之“福”;借“鹿”寓意“禄”;寿桃寓意“寿”,加之以“喜”字,用于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之向往。多见于明清玉牌子。& & 13 长命富贵:雄鸡引颈长鸣、牡丹花一枝。雄鸡长鸣喻长命,牡丹乃富贵之花,喻富贵。还有长命百岁之图案,雄鸡引颈长鸣,旁有禾穗若干。这些图案一般在明清玉牌子上多见。& & 14.五福捧寿:五只蝙蝠一个寿字。《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还有“五福临门”之图案。用于玉牌子,清代多见。& & &15.教子成名:一雄鸡引颈长鸣,旁有五只小鸡。以雄鸡教诲小鸡(子)鸣(名)叫,寓意“教子成名”。还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龙”、“望子成龙”、“一品当朝”等图案,表示殷切期望子孙取得成功之业绩。用于玉牌子。& & 16.福寿双全: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这些图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之意。用于圆雕玉件及玉牌子。& & 17.万象升平:一象身上有万字花纹,腰背上负一瓶。万字在梵文中作Snivatra(宝利抹磋),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以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用作“万德吉祥”的标志。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制定此字读为“万”。万象升平,表示人民祝愿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国富民强之升平景象。还有“太平景象”、“景象升平”等图案。用于圆雕大象及玉牌子。& & 18.福寿三多:一蝙蝠、一桃、一石榴或莲子。《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入,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回:‘辞。’”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寿多男丁)为祝颂之词。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莲子”乃连生贵子之意。此图有圆雕玉件,亦用于玉牌子。& & 19.三星高照:三位老神仙。古称福、禄、寿三神为“三星”,传说福星司祸福、禄星司富贵、寿星司生死。“三星高照”象征幸福、富有和长寿。亦有图案为一老寿星、一鹿、一飞蝠的,称之为“福禄寿”。多用于玉插屏及玉牌子上。& & 20.三多九如:蝙蝠、寿桃、石榴、如意。《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风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曰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名“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图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此图有圆雕玉件,亦有玉牌子出现。
21.多福多寿:一枝寿桃数只蝙蝠。明清玉牌上常见此图案。
22.岁岁平安:穗、瓶、鹌鹑。以“岁岁(穗)平(瓶)安(鹌)”之谐音借意表示人们祝愿平安吉祥的良好愿望。明清玉牌图案。& & 23.福寿无边:蝙蝠、寿桃和盘长。玉牌子上常用。& & 24.福在眼前:蝙蝠与一枚古钱。古钱是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亦称“眼前是福”。多用于圆雕动物件及玉牌子。& & 25.寿比南山:山水松树或海水青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乃常见之对联。这一图案亦称“寿山福海”。用于玉件上装饰图案及玉牌子。& & 26?平安如意:瓶、鹌鹑、如意。以瓶寓“平”,以鹌鹑寓“安”,加一如意,而称“平安如意”。用于玉器皿上图案及玉牌子。& & 27.年年有余:两行鲇鱼。“鲇与“年”、“鱼”与“余”同音,表示年年有节余,生活富余。用干明代圆雕玉鱼及清代大玉碗底图案、玉牌子等。图案为两条鲇鱼首尾相连者,童子持莲抱鲇鱼者,均称“连年有余”。图案为一磬一鱼或一磬双鱼,一童子击磬一童子持鱼者,皆称‘吉庆有余”。一妇人手提鱼者,称之为“富贵有余”。用于玉牌子上。& & 28.一路平安:鹭鸶、瓶、鹌鹑。另有图案为鹭鸶、太平钱的叫一路太平。以鹭鸶寓“路”,瓶寓“平”、鹌鹑寓“安”,祝愿旅途安顺之意。见于明代玉带板上,清代亦有雕成牌子的。& & 二9 福从天降:一娃娃伸手状,上有一飞幅。以天空飞舞的蝙蝠即将落到手中,寓意为“福从天降”、“福自天来”、“天赐洪福”等。此外还有“五福临门”、“引福人堂’、“天宫赐福”等图案。用于圆雕人物件及玉牌子。& & 30 事事如意:柿子、如意。《尔雅翼》:“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五霜叶可玩,六佳实可啖,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柿”与“事”同音,加之如意,寓意“事事如意”或“百事如意”、“万事如意”。有圆雕件,亦有玉牌子和器皿图案[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7:59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31.龙凤呈祥:一龙一凤。龙的传说很多,《史记?高根本纪》开始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是时雷电洒冥,太公往视,则见呢龙干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科。”凤凰在《淮南子》一书中开始称
之为祥瑞之马,雄田凤,雌回凰。龙凤是人们心中群害瑞乌,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采仪,就会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用于玉牌子较多,也用于玉花插件,此图案清代使用极多。& & 32.诸事遂心:几个柿子和桃。几个柿子窝为“诸事”,桃其形如心,表示诸多事情都称心如意。用干清代玉雕器m上及玉牌子上,也有圆雕件。& & 33 岁寒三友:松、竹、梅或海、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原,他曾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海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是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明清两代的玉器皿上常用此图案,亦用于玉牌子上。& & 34.必定如意:毛笔、银锭、如意。“笔”、“必”谐音,“锭”、“定”同言,再加如意,借意为“必定如意”。用于王牌子较多,明清两代常见。& & 35.太师少师:一大狮子,一小狮子。太师,宫名,周代设三公即大师太植大保,大师为三公之最尊者;少师,宫名,周和春富之属,即乐师也。以狮与师同啻,寓意不师少师,表示辈辈高官之愿
望。宋至清代都有此圆雕玉器。图案为一大龙、一小龙者,称之为“教子成龙”,“望子成龙”。有明清圆雕动物件及玉牌子。& & 36 八仙过海:八个仙人手持宝器下有大海波涛。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即李铁据、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吕洞宾、益采和、韩湘子、曹国重。八仙故事多见干后、宋、元、明文人的记载。“八仙厌寿”、“八仙过海”的故事流传最广,据说,八仙在厌贺王母娘娘寿辰归途中跨过东洋大海,各用自己的法宝护身为开,竞相过海,以显神通。多用干插屏及圆雕山子和笔架。
37.群仙祝寿:众多仙人各持礼物。传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寿诞之日,各路神仙来祝贺,以此取其吉祥喜庆之意。见于玉插屏及圆雕山子和圆雕笔架。
38.渔翁得利:鹤蚌相争状,旁立渔翁。《战国策?燕策二》:“赵且伐燕,苏代为燕渭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屋,而鹤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鹤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鹤曰:今日不出,明回不出,即有死鹤。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比喻双方相待不下,第三者因而得利。多见于明清圆雕人物玉器以及玉牌子。
39..平升三级:瓶上插有三戟。“瓶”与“平”同音,“戟”“级”。“平升三级”乃表示它运亨通,祝愿连升三级之意。多见于明清玉牌子。
4O.嫦娥奔月:一仙女人月宫状。嫦娥,神话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前吃后,遂奔月宫。见于明清玉牌子。
41 四海升平:四个娃娃抬起一瓶。四个小孩(海)抬起(升一瓶(平),表示四海升平,表达人民厌恶战乱、热爱和平之
作业完成[ 这个贴子最后由huangyx在 10:18:51编辑过 ]& &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好贴啊,得存下慢慢看了,楼主辛苦!中国网 > 感谢您的参与
8 : 此主题共有1帖 此页8帖 每页8帖
===切换论坛至……====
返回论坛首页
├┬玉友遍天下
│├玉缘茶社
│└收藏沙龙
├┬玉石讨论组
│├和田玉交流
│├中国宝玉石
│└品石悟道
├┬古玉交流版
│├古玉典藏
│└古玉交流
└┬论坛交易区
 └玉友交易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
内容(最大16K)
是否是UBB代码
&其它选项:&
&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黄玉宝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