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净水器到底有没有用处用处大吗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门户阵痛--百度百家
碎片化阅读时代的门户阵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痛并希望着,连门户的传统模式已经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落伍。
此刻,你正在通过什么方式阅读这篇文章?
我想,拿着智能手机走在路上的读者一定为数不少。这就是目前的阅读现状:碎片化阅读。尽管备受争议,批评者认为它让垃圾信息泛滥,阻碍了文化进步,而支持者则认为它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多元,促进了人们交流,但无论喜欢与否,都无阻于它像一阵飓风刮来,深刻地改变着绝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
最新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期刊阅读率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5.5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而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的40.3%上升了9.8个百分点。报告还提到,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十分明显。
被改变的不只是受众的习惯,互联网公司也在坐着过山车。曾经无限风光的国内互联网门户老大新浪,其最高市值出现在2011年,突破了87亿美元,两年之间翻了7倍的秘密就在于新浪微博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其后,受到微信崛起的影响,新浪股价持续走低,在新浪微博分拆上市之后,也一直被微博股价压着一头。而腾讯股价这几年一路攀升,成为千亿市值的互联网公司。
这一切,源于移动互联网的魔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3G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需要一台手持设备,连上网络就能获取信息,阅读变得更快、更轻。人们热衷于刷微博、上微信、点开各种APP来获知最新信息,这让年龄仅仅十多岁、仍然年轻的门户网站,突然之间显得“老态”起来。
门户网站尽管是新兴科技的产物,但从运营操作的实质上来看,它与传统媒体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依然是扮演着一个“中心化”的角色,依靠人工编辑来决定新闻的重要程度、展现位置等,读者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这就让它不得不面对时代改变的阵痛。
报纸时代,读者只能看少数预定话题,谁的话题设置能力强谁赢。网络门户时代,信息爆炸,谁能无所不包谁赢。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双管齐下,信息泛滥无涯,谁能创造有价值的新闻和研究,按需提供个性化信息,谁赢。
读者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上帝”的滋味。零售业经常把“顾客就是上帝”挂在嘴边,但我们知道,在资源紧缺的计划经济时代,这种“上帝”的体验是远在天边的奢望。媒体人也信奉“读者就是上帝”,但在传统的媒体信息编辑、传播体系下,读者基本还是在编辑的设定下浏览信息。而碎片化阅读时代,将读者这一主体提升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如果要赢得你的碎片时间,信息的提供者就必须更懂你、更准确地把握你的阅读喜好等需求。
碎片化,意味着每一段阅读时间都是短暂而有限的,在包罗万象的海量信息中逐条浏览,已经不再适合于当前的读者。因此,门户网站需要变得更“聪明”,才能有未来,同样革新自我必然存在风险和痛苦。5月15日,腾讯网首页又一次改版,尝试“个性化”理念,将过去首页的海量信息堆砌大大缩减,适应移动阅读的需求。我们知道,传统门户时代,足量的信息可以带来更多的页面点击率,更长时间地将用户留在网站,而腾讯网此次大幅砍掉新闻呈现数量,就留下了空白区域,面领着点击量和浏览市场的双流失风险,这是各大门户网站尝试转型时都不得的三思而后行的“雷区”。
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既然作为“上帝”的读者已经改变习惯,媒体固步自封只能坐以待毙。腾讯网改版主打“个性化”理念,即要闻区、频道定制等板块的内容和排序,都将依据不同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兴趣而定。通过改版进入个性化新闻定制时代,腾讯网的这种大胆举措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目前下结论显然太早,需要留待时间检验,不过这种方向迎合了目前阅读环境下的读者需求是肯定的。
具体来看,变“要闻”为“我的要闻”是此次一大改革。改版后的“要闻区”,根据用户在一段时间内的浏览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判断用户的新闻内容喜好,并将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新闻呈现在要闻区中。此外,各个频道将根据用户最常浏览的内容标签和地域属性,自动按用户兴趣编排。喜欢娱乐八卦的清新女、酷爱篮球的体育男、追逐财经动态的商务人,都可以在首页最醒目的位置看ta想看的。不仅如此,每个频道的内容还能根据不同用户喜好再次细分定制。
简言之,每个用户都能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新闻页面。想用户之所想,这是门户网站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生存必杀技,从“给用户新闻”到“猜用户喜欢”,这种传播生态中思维和身份上的转变,是门户网站转型必须经历的阵痛,门户不再处于信息主控者的垄断地位。
当然,这种传播权力的转换,也依赖于资源和技术革新。遑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就以早期的互联网媒体,要想知道每个读者的阅读喜好,那也是无法实现的海量工程。真正让“读者就是上帝”成为可能的,是大数据时代到来提供的技术支撑。
就腾讯网此次实施的个性化改版而言,首先是基于用户以前浏览页面的痕迹、偏好、关键词等信息大数据,来揣摩用户的阅读偏好,从而推送对应的新闻,帮用户精准匹配、提高阅读效率。腾讯网个性化改版的底气还来自于腾讯坐拥的全球最大规模的数据库,包括QQ、微信等在内的数以亿计的产品用户及其产生的信息、关系,这种资源能让个性化定制新闻更准确。如何“更懂你”、更精准地把握用户喜好,并非易事,这也是碎片化时代门户转型的又一阵痛。
痛并希望着,门户的传统模式已经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落伍,腾讯网改版给出的个性改版给了我们一个参考样本,依靠大数据技术资源,从用户角度出发,精准解决读者碎片化阅读的个性需求、无缝聚合互联网和移动端阅读体验,做到这一点,“门户已死”就是伪命题。
欢迎加小白的微信号:iUniverse(爱因斯坦),欢迎爆料和交流讨论。
阅读:2518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热门文章HOT NEWS
著名笑星陈佩斯阔别荧屏这20年,他都经历了什么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理解。材料A:碎片化阅读的“轻”与“重”毫无疑问,我们已...”,相似的试题还有: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百家争鸣】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近年来,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工具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逐渐盛行。不超过140字的微博、手机、平板电脑等掌上阅读成为时尚,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忧。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考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便是深度阅读。(引自互联网)【权威调查】2010年、周岁国民阅读调查摘要【注】数字化阅读指上网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MP5阅读等。【媒体信息】4月20日,“左岸书店”店主发微博宣布:鄞州万达的左岸书店将于五一节后关门谢幕。近年来,由于书店入不敷出,席殊书屋、新世界书店相继关门,如今左岸书店也即将和宁波市民说再见。民营书店从“诗意地栖居”到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书店文化在宁波逐渐衰弱。英国诗人多恩说:“一个书店倒闭毕竟跟一个饭馆倒闭不一样,如果没有人买书,也没有人卖书,这个国家的文化就完了。”但愿,在全社会的关心下,我们的实体书店能够兴旺起来。(摘自《现代金报》日)【它山之石】在加拿大,人们喜欢全家逛书店,喜欢全家出动去图书馆,喜欢饭后一起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几乎每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喜爱阅读的不仅只有加拿大人,据调查,以色列人均纸质书年阅读量达到64本,日本为40本,韩国也有11本。有资料显示,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等国,对小书店的税率为零,瑞士、意大利的税率也只有2%。法国政府长期免征书店所得税,日本和韩国则由政府制定图书最低折扣以保证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处于平等的竞争舞台。此外,西方不少城市还有各类文化基金,为一些有地标景观性质的书店提供资助,用以保护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摘自《宁波晚报》《现代金报》)1.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请用一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碎片化阅读往往能让人们迅速获得海量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惰性。B.很多外国政府对实体书店实行免税,并提供资助,以保护城市文化多样性。C.从近两年国民阅读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看,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D.深度阅读是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这需要自身的努力和社会的关注。3.阅读上述材料,推断民营书店衰弱的若干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它山之石】,结合前几则材料,说说你获得的启示。(至少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12分)材料A:碎片化阅读的“轻”与“重”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对于这种新兴的碎片化阅读,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保守主义者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促进了大家交流。实际上,不管喜与忧,这种阅读方式使人们阅读的份量变轻了,同时,真正的阅读变得困难重重。从人类阅读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它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阅读变得没有难度,变得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个人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材料B:碎片化阅读的“挺”与“踩”■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就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刘稳(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读了很多年的纸质书,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用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电子设备所带来的阅读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但这种阅读只限于我对信息的需求,而当我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时,依然会用传统的方式去阅读。电子阅读和传统的持书阅读并不冲突,而是占据的时间段不一样。■张云飞(公务员)现在我每天上网看新闻,也看手机报,要花两三个小时。但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过也就忘记了。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章赓(传媒文化研究者)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材料C:碎片化阅读的“多”与“少”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算上手机报等彩信类阅读媒体,手机阅读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将超过3成,也就是超过2亿用户。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此外,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每天6.06分钟。微博用户数量在近一年内更呈爆炸式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目前用户达700万左右。微博单条信息基本都在150字以内,便于网络、手机传播、阅读。在国外的Twitter网站上,微博数量去年增长1400%,每天微博数量达到了3500万条,平均每秒微博数量达到了600条。而在电子阅读器方面,该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2010年仅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出版行业普遍认为,电子书取代大部分纸质图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1.阅读材料A,提炼作者观点。(2分)2.阅读材料B,概括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4分)3.分析材料C中划线句的作用。(2分)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4分)
阅读理解。(12分)材料A:碎片化阅读的“轻”与“重”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对于这种新兴的碎片化阅读,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保守主义者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促进了大家交流。实际上,不管喜与忧,这种阅读方式使人们阅读的份量变轻了,同时,真正的阅读变得困难重重。从人类阅读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它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阅读变得没有难度,变得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  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个人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材料B:碎片化阅读的“挺”与“踩”■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就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刘稳(中央民族大学学生)读了很多年的纸质书,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用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电子设备所带来的阅读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但这种阅读只限于我对信息的需求,而当我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时,依然会用传统的方式去阅读。电子阅读和传统的持书阅读并不冲突,而是占据的时间段不一样。■张云飞(公务员)现在我每天上网看新闻,也看手机报,要花两三个小时。但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过也就忘记了。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章赓(传媒文化研究者)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材料C:碎片化阅读的“多”与“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算上手机报等彩信类阅读媒体,手机阅读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将超过3成,也就是超过2亿用户。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此外,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每天6.06分钟。  微博用户数量在近一年内更呈爆炸式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目前用户达700万左右。微博单条信息基本都在150字以内,便于网络、手机传播、阅读。在国外的Twitter网站上,微博数量去年增长1400%,每天微博数量达到了3500万条,平均每秒微博数量达到了600条。而在电子阅读器方面,该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2010年仅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出版行业普遍认为,电子书取代大部分纸质图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小题1】阅读材料A,提炼作者观点。(2分)【小题2】阅读材料B,概括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4分)【小题3】分析材料C中划线句的作用。(2分)【小题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4分)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1:你的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2:你对碎片化阅读的了解?*非常了解比较了解有一点了解一点也不了解3:有人说:“碎片化阅读是现代网络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你赞成这样的说法吗?*不赞成有一点赞成比较赞成非常赞成4:你平时有没有感受到碎片化阅读信息的困扰?*经常有这种感受偶尔有这种感受没有有这种感受完全没有有这种感受5:有人说:“网络学习像学到了很多,但是零零散散的,不系统,好像什么都没学会”,你认同这样的说法吗?*非常认同比较认同有点认同不认同6:你平时常用什么工具上网?*手机平板及其他移动终端台式电脑7:通常情况下,你平时一天上网多长时间?*一小时以内一到两小时两到三小时三到四小时四小时以上8:你平时学习的主要途径?*看纸质资料通过网络学习两种差不多9:你认为碎片化阅读有无价值?*非常有价值比较有价值有一点价值没有价值10:你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问题 应该?*应该少上网,多读书研究碎片化阅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将碎片化阅读与系统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就顺其自然吧为什么越学越蠢?碎片化阅读就是一个大骗局! - 简书
为什么越学越蠢?碎片化阅读就是一个大骗局!
先给你讲个故事看你有没有中招:有一天,你的朋友给你“知识装逼”了一个术语,牛!怎么知道的?——他推给你一个公众号。你开始关注,觉得哇!大神!牛逼!长见识!每天刷每天刷每天刷。很多问题也有了解决方法——按照这个进度,过3年就能理解宇宙终极奥义了。慢慢你有了十多个类似的号,承包了你从专业、生活、工作、跑步、减肥、饮食、情感关系……等等所有的领域——咳咳,有点看不过来的你决定提高效率碎片化学习!利用一切碎片时间,上地铁看一篇,吃饭时看一篇,睡前刷2篇。眼睛看不完,用音频刷,平时看不完,跑步还能刷——但是,还是刷不完!还好有收藏功能,全!部!收!藏!这也叫“松鼠症”——不断攒不断攒不断攒……等到收藏超过100篇未读的时候,你终于发现收藏=永不再读,这让你沮丧。更让人沮丧的是,你好像距离写文章的大牛越来越远了——在你“学习”的这段时间,这100位大牛好像都更牛逼了一点。而且牛逼的人好像越来越多,观点越来越新,每天都有人用全新的玩法颠覆原来的牛人——哇,原来这才是对的!别说宇宙奥义了,你对于生活有了深深的怀疑……再好的鸡汤也掩饰不了你日益的郁闷——确实这个世界LOW的就是刷了无数文章的你。你越来越焦虑,终于有一天,你彻底瘫痪了,对自己说,妈的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老子就是一个俗人,干嘛没事要成长?我要做一只猪,一坨肉,一个死尸——你开始转战娱乐、小说和短视频……中 招 的 请 举 手!更加让你想抽自己的是,过了几天你歇过来,你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刷刷刷。焦虑症-松鼠症-懒癌,本世纪三大绝症,其实是个死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所有的当代人都面临两个问题——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信息超载老话题不多说了,讲几个数据:全世界每天有4000本书出版,超过4亿个字;纽约时报一天的文字量等于牛顿同时代的人一生的阅读量;一个专业领域,每天大概有200个公众号正在注册,有近1000篇文字正在产生……过去杂家、博物家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即使有,也干不过谷歌度娘。知识的储存能力,人类早就被电脑完胜了,知识的搜索和链接能力,才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另一个趋势也很明显:知识碎片化。这个碎片化从3个方面开始——首先时间和空间被打碎,移动手机允许你在三站地铁里听完一本书;其次被打碎的是信息,如果你翻知乎、今日头条或者某个博客,你并不会像看一本书一样,知道前面一章讲什么的,后面即将讲什么,除了标题党,你根本对下一个博客、内容毫无预期,只能被动接受;最糟糕的其实是知识结构碎片化——你并不知道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句话。所有的信息缺乏了上下文,就是废话。比如说有段时间我刷管理类的文,你会发现在雷军、傅盛、彼得德鲁克、吴伯凡、马云、吴晓波……各位大佬针对同一个问题讲的内容完全不同。到底信哪个?其实雷军讲的是互联网行业;傅盛讲的是小企业逆袭,他正在做投资;彼得德鲁克用管理在讲哲学;吴伯凡老师在讲中西方文化;马云老师在对大众励志;吴晓波其实是用管理谈财经——更重要的是,他们讲话的场合,时间点和对象你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没有搜索能力,他不会知道背景;没有思考能力,不会知道为什么——这样单纯知道一句话,比不知道更糟糕。常年刷微信的人的大脑把前面两个结论放一块,结果很清晰——时间空间碎片化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其实也干不过电脑),而信息碎片化和知识结构碎片化带来的,则是学习效率的倒退和焦虑之源——因为他毁掉你的主动搜索能力和主动链接的能力,也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这就是碎片化的陷阱,极大的提高了并没有什么卵用的信息,而降低了最重要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度思考是件难事,也是件需要时间和空间的事,它远远比迅速点开另一个同样标题很好玩、内容很逗比的标题的文章难得多也长得多——但这个时候,90%的人会选择点开下一个话题——你的浅薄之路也从此开始。这也形成一个上瘾机制——瞬间点开新话题能让你获得“哇我懂了”的廉价快感,但看的信息越多,就见到越多牛人的思想高度,你却无法越无法深度思考。为了抵御这种焦虑,你只好继续打开更多窗口,见证更多顶峰,然后更多焦虑。饮鸩止渴,一直到瘫痪。
“我靠,我看了本书特好的书!”“是吗是吗说什么的给我讲讲?”“恩……特别好!特别牛!……我讲不出来,给个链接你自己看吧。”是不是这样?所以大部分的人学习,起初是为了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逃避问题。他们越学越焦虑。
什么是靠谱的学习方式?我们来看看那些给你喂知识的专家们怎么做的:他们都挺贼的——专注于一个小领域,以热点为关键词,搜索他们自己专业领域的内容;然后通过新的知识结构表达出来。他们一方面无限度的降低了知识的门槛,其实反而被拉高的是你和他之间的距离。知识创富时代,内容创业时代——无论你怎么说这个领域的弄潮儿,靠的都是这三个能力:在某个专业领域的专注力;与热点、痛点和经典结合的搜索力;以及重新架构的链接能力。他们知道——即使你拿回来一百万个知识的砂砾,也只是沙漠,人们爱看的,是沙子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是核心竞争力。有高度的知识,才有知识压强。在你不断的在沙漠闲逛,他们自己的金字塔盖了起来。怎么办呢?下面是3个把抵御碎片化,让知识“零存整取”的方式:1.学习的起点不是焦虑,而是问题李小龙当年刚回香港,在《欢乐今宵》上节目,节目组请来了一名太极拳拳师,想考验他能不能推到对方。拳师也摆好架子等他来推,结果李小龙一拳打在对方脸上。(此处有人准备直接拉到下面准备开骂“你他妈懂个屁太极”,这就是碎片化太厉害,完全不看上下文)李小龙想表达的是——在真实的实战中,没有人会等你摆好架势,只冲着你规定的地方打过来。学习也是一样——在真实生活中,环境和知识都变化太多——你不可能像学校里一样,系统的学好学完一门知识,然后坐在教室等着不超过知识点的考试。大部分时间,生活会先给你一个考试,然后你根据问题,自己找出关键词,开始学习。所以,学习的起点不是某人在朋友圈晒的一本书、推荐的一个微信文、或者这个行业的一个经典教材引发你的焦虑,而应该是你真实遇到的一个问题:1.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对话,一直到能清晰的提出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这时候,已经解决了一半。2.把问题拆分出关键字,然后开始搜索认知资源。3.找到你要到资源。2.扩充学习资源——人事网书找学习资源的能力,就是搜索能力。大部分人找资源,第一反应是上网,或买本书。这很容易陷入困境,因为网络是个无底洞,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不小心,2天都出不来。要把书里面的内容消化用完至少2周,前提还是你选对了书。信息爆炸时代,最重要的不是增加信息,而是筛选和删除信息。所以其实最好的方式是:1.从有经验的人开始,根据你提出的问题,给你清晰的建议、方向和边界;2.找到行业对标,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3.进一步用网络搜索资料和书的总结和评论,最后才是系统的看书。3.
721法则: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练习、思考和讨论行动学习理论认为,人要掌握一门技能,需要有10%的时间学习知识和信息,70%的时间练习和践行,还有20%的时间与人沟通和讨论。这个原则叫做721原则。碎片化学习对于10%的信息接收非常有用,而剩下独处练习的70%和讨论的20%,则需要留出大量时间来系统学习——碎片化学习永远只是系统化学习的辅助。你需要留出足够多整块时间学习。如果能看到这里,顺便说一句——我每周只写一篇不那么好读的干货文,一方面因为我懒,另一方面也因为我并不认为天天刷文能对人有所帮助,每周三晚上,如果能重新思考一个观点,做一点行动和思辨,帮助远远更大。(关于这个话题你有什么想说,记得在后面留言,做讨论的20%)4.输出倒逼输入如何能保证让自己思考有体系?我看过、试过很多方法,最后最有效的只有一个,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你可以写文章、讲课、做PPT、做读书笔记、导图……只有一个要求——你的输出有结构。你要先搭好图纸,设计出一个承重结构,然后铺钢筋,最后才放水泥和沙子。先建立一个结构,你的知识和信息量会自动吸附在结构之上。时间一长,你会成为一个能根据结构链接知识的人。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该怎么办?研究新建构主义的王竹立老师有一个观点——把知识零存整取:第一步,叫做积件式写作,就是用ctrlc加ctrlV的方法,先拼出一篇符合逻辑的文字。(引用别人东西记得注明来源哈)第二步,进入个性化改写阶段,在第一步的基础上,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写出自己的案例,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侧重点——现在网络上大部分的写作和讲课都是此类。第三步,创造性重构,在持续的前两步积累下,创造出全新的思路和模型。大部分人的问题,都是看了第二第三步的文章,下结论说自己完全不适合写作,然后放弃。其实每个人都应该动笔从第一步做起——写作不是为了传播,至少为了思考和学习。
可能是因为近视,你看起来有种朦胧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水器到底有没有用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