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学的三晳不拘一格去教学

《梦蝶》编辑赘言
《梦蝶》编辑赘言& [原稿]
中华之学,奥之在道;指道之秘,首推老庄。老子之《道德经》与庄子之《南华经》作为道家经典并传千古,文字之义代代皆有阐说,然则大道之秘依稀千古未发。何也?道只能悟而不可学,经必须参而无法读也。圣哲之言乃指月之手,即使对方便说法之手势研究得再细致,所有经文全部记诵烂熟,还是见不到月。因为月者心也,非外相可得,故心通才能解经。
昔者仿佛先生开讲老子,以太极学三晳哲理为纲,择《道德经》若干关键句条,列为“老子化生规”、“老子对待观”、“老子流行律”等诸讲,以三晳哲理格析老子经奥,亦以老子道言合参三晳玄旨,别开生面,接引参悟者一窥中华大道之一斑。
今者仿佛先生讲习庄子,则独捉梦蝶之机引诸学生参悟透破,道意颇深。经仿佛先生设境点睛,此道机之梦蝶与彼寓言之梦蝶,何止别如霄壤。于参悟太极学哲理,此机含知之境界与体用,实为众妙之门之玄机。知体用而三晳万有,则太极大哲始通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之。然则孔夫子未道于此二者之间尚藏一关要:悟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本知;
  悟而知之者,体知;
  学而知之者,用知。
  本体用了然,知境方竟。
  仿佛先生有谓:“一知之立有无。”复云:“知为无之性灵,有之神情性,显用之七识、七觉,介中之关键,通和之桥梁也。”——指月之手,已触广寒!
  明悟知之体,本体用通和,后天识见合先天智慧,方可知“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圣叹意味,方不致谓叹“书到今生读已迟”。
  参悟者,参见悟知也。
 参不同于常态思维,运用常态思维之逻辑分析方法,不可能把你提升至新的境界。而在平常境态,人们又只能运用常态思维。即使知道太极学三晳哲观,即使想运用三晳思维,也很难真正达成三晳之果之效。所谓“常人用圣法圣法亦常”。境界锁定思维。踏有而步无之难难于上青天。
真正的参,需要机缘,需要境界。此机缘此境界便是悟。悟者,无法亦无路,不求而自得,不招而自来。悟态常在人机不动而天机自动之时。
 一旦天机自来而豁然开悟,则应马上借势乘机而参。当此境界,妙运三晳,自然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如盘走珠、融会贯通。有此觉受,方能明会太极学三晳哲观何以为“虚空架虹桥”。
&  无悟而参落常态思维。悟而不参则难以贯通。
 禅宗讲顿悟,希望通过棒喝使人脱离常态思维,进入悟之境界。但可惜,虽然许多习禅者似曾有过开悟之觉受,由于未能由悟而参,故智慧大都仅限于所悟的那一个点,孤如夜空之星,而无法像日光普照,达成遍觉和彻悟。因为只悟不参,故理与法还是分离的死的状态,境界亦定不住,且不圆不广、难通难透。觉受皆落相,三界在理中。
  常人之知落有,唯囿一用,故此之知,执有无、分物我、隔心性、断内外。太极学之知立有无界,既可外用应有,亦可返本归无。旦明界定,知者入出、知即入出;旦知体用,便可观有无、合物我、明心性、通内外。知者,诚为悟参之关窍,转识成智之津梁,无有之“两面镜”也。故禅宗之“明心见性”者,当为“明知见性”也。
  颖悟太极学之知与知之体用,方可明白老子之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人之知,非觉即迷。觉者悟知体,迷者执外相。“不知”者,知之体也,故“知不知,上”;体者本不可见,若不明体用,必然迷相执见,即“不知知,病”矣。
  道为本,乃无极;知为体,乃太极;名为用,乃有极。此之本体用,亦为知之三界。道本无可指说,知体难以言说,名用可名可说。然众生为名所执所缚久矣深矣。烦恼即菩提。名用既为执缚,亦为觉悟知体之入处。可名者,老子云非常名,佛云是名,太极学于人见难逾处,妙名如是。昔老子以名指道而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转境之妙,在乎临界之点位。有无者玄,有名无名者亦玄,有欲无欲者复玄,众妙之门者,知名之体用乎?
  今仿佛先生设境参演梦蝶道机,有缘有心者如是知否……
&&&&&&&&&&&&&&&&&&&&&&&&&&&&&&&&&&&&&&&&&&&&
仿佛丛书编委会
&&&&&&&&&&&&&&&&&&&&&&&&&&&&&&&&&&&&&&&&&&&&
2006年10月于京华
《梦蝶》编辑赘言& [师改稿]
  中华之学,奥之在道;指道之秘,首推老庄。
  老子之《道德经》与庄子之《南华经》作为道家经典并传千古,文字之义,代代皆有阐说,然则大道之秘,依稀千古未发。
  何也?道只能悟,而不可学;经必须参,更无法读也。
  圣哲之言喻,皆乃指月之手,即使有人对此方便说法之手势,研究得细致透彻,所有经文也全部记诵烂熟,可还是见不到月。因为,月者,心也,非外相可得!以故,古来惟心通者才能解经。
  昔者,仿佛先生开讲老子之道德,为方便接引智慧众生,直以太极学之三晳哲理为纲,妙择《道德经》若干关键句条,分列而为“老子化生规”、“老子对待观”、“老子流行律”等诸讲,是以三晳哲理格析、颖透老子大道经奥,爰以老子道言合参三晳玄旨,洵可为别开生面!其意盖在接引参悟之学者能一窥中华大道之一斑。
  今者,仿佛先生讲习庄子之南华,于洋洋诸篇中则独捉此梦蝶之一机,以捷引诸学者参悟透破,道意颇深。经仿佛先生设境点睛,此道机之梦蝶与彼寓言之梦蝶,其间又何止别如霄壤。此行于参悟太极学哲理,此机含知之境界与体用,实为众妙之门之玄机。知体用而三晳万有,则太极大哲通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上也,学而知之次之。然则孔子尚未道于此二者之间,尚藏有一大关要!曰:
  悟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本知;悟而知之者,体知;学而知之者,用知。惟本体用了然,于知境方竟。当年夫子犹不及于此,亦惜也哉!惟以其不能解于老子,而更师事之,故此失,必不能免也!
  仿佛先生有谓:“一知之立有无。”
  复云:“知为无之性灵本,有之神情性,显用之于七识、七觉,介中之关键,通和之桥梁也。”
  ——指月之手,已触广寒!
  明悟知之体,本体用通和,后天识见合先天智慧,方可知“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圣叹意味,方不致谓叹“书到今生读已迟”。
  夫参悟者,参见悟知也。
 参,不同于常态思维,运用常态思维之逻辑分析方法,不可能把你提升至如是之新的境界。而在平常境态应变,人们又只能运用常态思维。即使知道太极学三晳哲观,即使想运用三晳思维,也很难真正达成三晳之果之效。是所谓:“常人用圣法,圣法亦常。”境界锁定思维。踏有而步无之难、难于上青天。
真正的参,需要机缘,需要境界。此机缘,此境界,也便是悟。悟者,无法亦无路,不求而自得,不招而自来。悟态,常在人机不动而天机自动之时。
 一旦天机自来而豁然开悟,则应马上借势乘机而参。当此境界,妙运三晳,自然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如盘走珠、融会贯通。有此觉受,方能明会太极学三晳哲观,何以名为“虚空架虹桥”。
&  无悟而参,必落常态思维而难自知。悟而不参,即或有所臻者,也难以贯通。
 禅宗讲顿悟,希望通过棒喝使人脱离常态思维,进入悟之境界。但可惜,虽然许多习禅者似曾有过开悟之觉受,由于未能由悟而参,故智慧大都仅限于所悟的那一个点,孤如夜空之星,而无法像日光普照,达成遍觉和彻悟。因为只悟不参,故理与法还是分离的、僵死的状态,境界亦定不住,且不圆不广、难通难透。觉受皆落相,三界在理中。
  常人之知落有,唯囿一用,故此之知,执有无、分物我、隔心性、断内外。太极学之知,立有无界,既可外用应有,亦可返本归无。旦明界定,知者入出、知即入出;旦知体用,便可观有无、合物我、明心性、通内外。
知者,诚为悟参之关窍,转识成智之津梁,无有之“两面镜”也。以故,禅宗之“明心见性”者,惟当为:“明知见性”也。
  颖悟太极学之知与知之体用,方可明白老子之言:“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考人之为知,非觉即迷。觉者悟知体,迷者执外相。“不知”者,知之体也,故“知不知,上”;体者本不可见,若不明体用,必然迷相执见,即“不知知,病”矣。
  道为本,乃无极;知为体,乃太极;名为用,乃有极。此之本体用,亦为知之三界。道本无可指说,知体难以言说,名用可名可说。然众生为名下所执所缚,久矣深矣。
  烦恼即菩提。名用既为执缚,亦为觉悟知体之入处。可名者,老子云非常名,佛云是名,太极学于人见难逾处,妙名如是。
  昔老子以名指道而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转境之妙,在乎临界之点位。有无者玄,有名无名者亦玄,有欲无欲者复玄,众妙之门者,知名之体用乎?
今仿佛先生设境参演“梦蝶”道机,其有缘有心者,能如是知也否?
&&&&&&&&&&&&&&&&&&&&&
   金辉
&&&&&&&&&&&&&&&&&&&&&
2006年10月识于京华
笔者说明:
  2006年秋,余参加编辑《仿佛淘庄子》书稿,大致编好之时,先生让我写一序言,因我未能赴泰直接听课,便在师兄已经写的序文后又加了几段文字。先生看后说:我是要你再写一序。遵命成文后,先生亲自润改,并将结尾署名由“仿佛丛书编委会”改成我的名字。
  复进入团结出版社的出版程序,直到三校时,这篇名为《〈梦蝶〉编赘》的序文一直都有,但是,到书印出来后,却不见了踪影,只是在目录中还保留着“《梦蝶》编赘”这一行字。后来我问责编,她反问:还有这事?可能是付印时没注意吧。
  今将原稿和先生改稿付之博客,有心之同道或可对比参而读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仿佛晳老(太极格解道德经)/心灵觉醒系列作&&&&&&者:陆锦川出 版 社:团结出版社出版时间:2004
印刷时间:2004-01印&&&&&&数:装&&&&&&订:平装版&&&&&&次:开&&&&&&本:32开页&&&&&&数:字&&&&&&数:I&&S&&B&&N:品&&&&&&相:十品售&&&&&&价:80.00(已售)出售日期:装订:平装开本:版次:468.00八五品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十式太极剑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