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 武术真的是明朝鼎盛时期的么

明朝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
我的图书馆
明朝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
以轻松的方式,用历史小段子加原创漫画,带你了解明朝历史。1, 节俭是个道德问题▼明初民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节俭。照《宋学士文集》中记录,当时明朝人在穿鞋上,仅有“素履”和“云履”两种,妇女很少有首饰,就连马车等交通工具,大街上一般也难得一见。乡镇干部下班回家,一般都是步行。在他的家乡,一般家里有客人上门的时候,晚上喝酒,主人只用一杯清水陪客,官场上的往来应酬,只有在极其重大的饭局上,可能才会点一份荤菜。在当时的明王朝,勤俭,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问题。尤其是书院教育中,俭以养德,安贫乐道,更是教书先生们重点讲述的内容。2, 穿错衣服很要命▼在明朝初期,如果穿衣服穿错了,很可能会招来牢狱之灾,甚至是杀身之祸。明初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身份的界定。按照朱元璋亲自编订的服饰规矩:全国士民的衣冠,以唐朝衣冠为制式。士民要束发,官员则要戴乌纱帽,用圆领袍束带,穿黑色靴子。普通老百姓要戴四色头巾,杂色圆领衣,不能用玄黄一类的颜色。女性方面,老百姓的妻子,允许用银镀金的首饰,穿浅色圆衫,绫罗绸缎。乐妓则要戴名角冠子,穿着打扮不能与良家妇女相同。在明王朝早期,穿错衣服,属于僭越大罪。轻则杖责,重更有可能杀头。3, 玄幻神话从此流行▼洪武三十年(1398年),明朝《御制大明律》中严格规定:杂剧演出,绝不准在戏台上装扮历代帝后,忠臣烈士,如果有违反者,将处以杖责一百的刑罚。两年后,明王朝又明文下令,禁止普通军民学习唱戏。如元朝关汉卿那种,作为知识分子亲自登台的景象,在早期的明王朝几乎绝迹。而原本情节自由奔放,充满娱乐精神的元杂剧,既要保证票房又要保证安全,从此只能排神话剧了。4, 明初诗人很悲惨▼明朝早期的诗歌创作,在诗坛上有“吴中四杰”之说。即居住于苏州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这四个人,被当时人拿来与赫赫有名的“初唐四杰”做类比。然而论起命运,高启被魏观案株连遭杀害。杨基做按察使的时候被人陷害,死于强制劳动。张羽在流放岭南的路上死于龙江水中。徐贲则因犒劳军队的时候犯下错误,被论罪处死。比起“初唐四杰”来,他们的人生更为悲苦。5, 削藩削出个医学家▼在朱元璋过世后,周王朱橚成了绝对的苦命人,先是建文帝在位的时候,因为他和朱棣是同母兄弟,所以受够了治,还给吓出毛病。后来朱棣篡位登基,要削藩也拿他开刀,挑错把他一顿敲打。以至于身为藩王,长期健康都受影响。但这位王爷却很自强,为了能好好活,不但夹着尾巴做人,还一门心思研究养生。他府中的家庭医生,是洪武时期的名医李柏。受其影响,青年时候的朱橚即喜爱医学,更因在民间目睹了老百姓缺医少药的惨状,生出了搞医学的愿望。他一生编订了四部医学宝典,分别为《救荒本草》《普济方》《袖珍方》《保生余录》,特别是《救荒本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记录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其中许多植物的用药方式,更来自朱橚自己的研究成果。永乐三年(1406年),《救荒本草》开始在中国刊刻发行,不但成为明朝三百年来医学畅销宝典,更令两个世纪后的一个医生,以其为参照,写出了一部更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6,文学大师算个鸟▼从明朝建国开始,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帝王们,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给臣下写诗示恩宠。作为回报,臣下也必须以诗回赠,以表感激涕零。这种来来往往的诗文唱和,以及以“三杨阁老”为代表的作者们,形成了众所周知的“阁体诗”。一度是明朝文学主旋律,但后来弘治年间的文学大家李梦阳则给出了很尖刻的评语,说这种诗歌不过逢迎拍马,难有文人真风骨。然后,他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继而引领“前七子”“后七子”潮流。然而半个世纪后,李大才子不会想到,他自己也成了被嘲笑的对象。针对他的“拟古”理论,嘉靖年间大才子徐文长,说了句更尖酸刻薄的话:学秦汉盛唐,这就像鸟跟人学说话,说的再好听,鸟也永远是鸟。言下之意也就是:文学家李梦阳算个鸟。7,吃饭的规矩从此多▼明英宗在位时代,是明朝民俗的一个分水岭。顾起元《南都旧日宴集》里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的时候,官场上吃饭,七八个人,也就吃四盘大菜和四盘子小菜,而且不用提前通知,都是当天定当天吃。但到了十年后的天顺年间(明英宗的第二个执政时期),同样规模的宴席,酒就已经增加到八杯了,而且礼仪也更加繁琐,需要做东的主人提前一天邀请。再到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时代,口头邀请也已经不礼貌了,必须要郑重其事的送请柬,发出书面邀请,才算尽到请客的礼数。8, 震撼朝鲜的学霸▼在明英宗执政的天顺朝,《罪惟录》里还记录了一件闹出国际影响力的“奇事”,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有一个考生刚刚答好试卷,突然考场里刮进来一阵大风,将他的考卷吹得无影无踪。可这考生不慌不忙,又重新找了张白纸,用剩余的时间,有条不紊的重新答了一张卷子,最后光荣上榜。然而更雷的事情是:年尾朝鲜国使者前来觐见,给明英宗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天一张试卷突然飞到了朝鲜王宫,其卷面闪闪发光,在空中盘旋了好几圈才落下来。请算命先生看,说这张试卷来自中国,中国将有能人出现啊!这位很神的考生,就是明朝成化,弘治两朝,连续三次出击鞑靼,打的鞑靼可汗巴图蒙克只以身逃的名将王越。9, 学霸是雷劈出来的▼这位闹出“国际影响”的王越,其实从出生的时候,就是个很神的人。他的家乡河南浚县,还有这样一则民间传说:明朝宣德元年(1425年),有两个公差正行在路上,突然天上一声晴空霹雳,接着闪电轰然大作,吓得俩人脸都白了。接着,旁边一民居里,走出一个兴高采烈的老太太,说我家孙子生下来了,俩位是贵人,快进来喝碗面汤吧。按照当地的说法,小孩出生的时候雷电轰鸣,必有战神出。10, 这才是书画大师▼明中期书画“吴中四家”中,文征明,仇英,唐伯虎三人,在今天知名度较高,相对名声比较低的,却是其中另一位画家沈周,事实上,他不但是一位大师级人物,更与唐伯虎与仇英皆有渊源——他二人的师父。这位沈画家,在那时代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家里求画的客人天天踩破门槛。无心做画的他,有时候就让学生代笔应付。应付的最好的,就是拜在他门下学画的唐伯虎与仇英。按照明朝文人王鏊在《石田墓志铭》里的说法,当时从京城到岭南,整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人纷至沓来,不惜一掷千金,求沈周墨宝一份。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粉丝疯狂求唐伯虎的情景,当时其实是沈周家的常见景象。11, 莫欺叔叔穷▼沈周另一件传奇的事情是:他妻子陈氏的娘家侄子三郎,也跑到他门下来求画。先前沈周籍籍无名时,这个侄子从未上过门,想到这一层,愤懑无比的沈周,虽亲笔赠与了他墨宝,却愤然在题跋上做诗一首:三郎不来拜汝姑,乞画辄恼姑之夫。况持长卷费手腕,雨气昧眼成模糊。说的三郎羞惭而去。多年以后,沈周的妻子病逝,三郎嚎哭着前来吊孝,并一字不差的背出了这首诗,感动万分的沈周,特意又赠三郎一副墨宝。12,大家一起来享受▼明朝中叶的社会风俗之一,就是享受风,不止是达官贵人,就连普通百姓也不例外。曾经巡抚宁夏的明朝名将杨博就曾说,即使在宁夏这样的边镇地区,穷人家的女人如果不戴首饰,一样会被人瞧不起的。而那些军户家庭里,如果有谁还过着简朴的生活,那一定会被人笑做迂腐不堪。13, 震惊皇帝的韩流▼明朝成化年间,还曾发生过一次因为朝鲜入贡而引发的流行风潮。当时朝鲜使团送来的侍女们,穿着清一色的“马尾裙”,在北京城招摇过市。很快就引起了万人空巷,按照内阁大学士彭时的说法,先是京城里许多勾栏场所纷纷效仿,然后有很多女子也穿着招摇过市。没几天的功夫,京城里到处都能看到马尾裙。彭时上奏要求朱见深下个圣旨,禁止这种情况,朱见深答:这种情况怎么管得住啊,老百姓爱怎么穿就怎么穿吧。14, 不许乱辞职▼明朝中期以后,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去异地打工者日益增多。找工作也就成了一个学问。比如在当时经济发达的苏州,外地人来当地找工作,并不是没头苍蝇乱跑,而是先要到当地的“会馆”(老乡会)去报到,登记注册资料,签订合同,然后就可以免费住在会馆中。通常两天之内,会馆就会给安排到工作。而如果打工者在接受工作一个月内,就主动辞职,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这辈子都别想在苏州找到工作了。15, 明朝也闹用工荒▼明朝中期的江南,外地农民大量涌入,当时在大户人家做佣人的,大多来自于当地湖广,安徽一带。万历年间,湖广布政使就曾对明王朝奏报说:现在大批农民跑到城市去打工,农村的地都没人种,导致当地土地荒芜,农民交农业税,大多数都靠在城市打工的收入。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希望朝廷能管管。奏折送上去,就被万历留中不发了。16, 炒鱿鱼要讲和谐▼明朝中期,老板炒员工鱿鱼,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直接通知员工走人,比如在苏州,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每年正月初五,按规矩要给路头神上香。如果有哪位员工,老板没有通知他去上香。那意思就很明白:你被解雇了。员工也就很知趣的主动收拾包袱走人。第二种方法,就是在接完路头神之后,要喝路头酒。按照规矩,酒宴上,老板要给每个员工夹菜,如果老板夹给一个员工鸡头,或者是百叶荷肉,那意思也很明白:卷包走人吧。得到这类暗示的员工,通常都是主动辞职,而且辞职的理由也都是一个:老家有事。如此客套,其实也因中国人的传统:莫伤和气,买卖不成仁义在。17, 糟钱的藏书▼明朝中后期,另一个流行的风潮,就是文化人的“藏书热”,甚至一家父子,还经常为藏书去PK,比如明朝藏书家徐与参,徐介寿父子,各自每年都不惜千金,四处购书。到了年底的时候,这年俩还要把自己的藏书全都晒出来,比比谁的藏书多。每到这个时候,当地四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要去参观,堪称盛事。在藏书问题上,万历年间学问家王世贞也相当疯狂,他家的藏书多达三千册,一次他看中了一套宋版的《两汉书》,但卖价极高,偏偏王世贞这时候手头上不宽裕,最后王世贞一咬牙:不用再谈了,我的房子送给你了!结果,他把自己新买的一套庄园,当场送给了书商,总算换来了这套心爱的书。可更雷人的是,庄园送了人,可庄园里还有他几百套心爱的书,移交庄园之前,他重金雇人全都拉走,可一路上颠簸损毁,居然坏了十几套,王世贞心疼的一病好几个月。他的好友汪道昆得知后叹息:你这是何苦来的呢?为了一套书送了房子,还弄坏了好几套书,这买卖亏大了。18, 社会风气变得快▼明朝晚期民俗的演变。令明朝同时期许多老人也痛心疾首。明朝人伍袁萃说,在嘉靖以前,明朝江南地区,是以朴实厚重著称的,士大夫们聊天,都是聊文章,国家大事之类,很少聊享乐的话题。而现在,基本都是聊游玩,奢侈,以及怎么打通官场关节。嘉靖以前士大夫们吃饭,最多就是多点几个菜,而现在吃饭,拉歌姬跳舞唱歌,那都是很正常的。嘉靖以前的老百姓,每天就知道勤勤恳恳干活,非常敬重官长,孝顺老人。但这年头的老百姓,经常闹事不说,年轻人还大逆不道,顶撞长辈,还有人用钱买官,羞辱斯文。万历年间清官海瑞,有次同僚请吃饭,叫了几个歌女助兴,他一气之下,居然当场命人把同僚一顿暴打,理由是他“违制”。19, 外星人来了▼明清时代,还有许多有关“外星人光临地球”的记录:《清史稿》中记录,雍正三年七月,灵川五都廖家塘一百姓,在进山砍柴的时候,突然在众目睽睽下消失,一百四十天后又被放回,却从此之后疯疯癫癫,神智也失去了正常。20, 明朝的艺术家才叫拼▼明朝中晚期开始的另一大热潮,就是“戏剧热”,侯方域的《马伶传》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一家商人,邀请了两个剧团来演同一出剧:《鸣凤记》,戏中的重要看点,就是剧中的主人公奸臣严嵩。两个剧团扮演严嵩的演员,分别叫李伶和马伶,对台戏开始后,李伶扮演的严嵩,一下子压过了马伶的严嵩,结果观众们纷纷涌过去看李伶,反而把马伶扔在一边。演出还没有结束,马伶就羞愧而逃,之后一度不知所终,而李伶也因此成了南京城的头牌演员。三年以后,一个爆炸新闻在票友中传开——马伶回来了,还放出话来,愿意和李伶再现场PK一次,看看谁演的好,一时间,几乎全南京的票友云集。这次开演后,全场几乎都震撼了,马伶塑造的严嵩,一反三年前那苍白呆板的形象,反而塑造的活灵活现,而演出还没进行到一半,与马伶PK的李伶就服输了,当场给马伶跪下来叫师傅。事后大家追问马伶,他那出神入化的表演是怎么做到的,马伶回答道,他离开南京后,独自一人到北京做了北漂,跑到大学士顾秉谦家里做差役。这个顾秉谦为人奸诈,时人都说不亚于严嵩,马伶在顾秉谦家干活三年,抓住一切机会观察顾秉谦,仔细体察他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最终从形似到神似,有了那惊艳全场的表现。放在今天,马伶这样的演员,做个大明星,恐怕也是绰绰有余的。21, 金牌出版人▼放在今天,福建建阳人熊大木这个名字,恐怕已被现代人所陌生。而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他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金牌出版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大兴,带来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出版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以通俗话本小说为内容的出版物,在新兴出版商的包装推广下,纷纷风靡市场,成为流传不休的畅销读物。熊大木就是其中一位,他个人的身份,也是那时期大多数出版商的写照:读过书,出身底层官宦阶层,做过生意,接近民间,并最终开设了“书坊”(出版社),并包装推广畅销书,当时经他捧红的畅销书,有《两汉演义》《大宋中兴演义》等。而他不止能推广,更能原创,其本人的著作不但在明朝爆红,更流传至今天——《杨家将演义》。22, 拯救本草纲目▼明朝商品经济发达,使畅销书的出版变得容易,一些当时看似没有市场卖点的读物,出版却变得困难起来,典型如医学家李时珍历时二十七年写出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此书的最终定稿,是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时珍已经因这本书而耗尽了全部家产,根本没有能力将其出版。为此,他以七十六岁高龄的老迈身躯,来到当时中国出版业最为发达的南京,向当地的知名出版商们求助,但是不少出版商一看到题材就连连摇头,认为这是本铁定赔的书。求告无门的李时珍,最终带着未了的心愿于同年过世,留下的遗言,就是让儿子把书献给朝廷,以国家的力量来出版。可书送上去之后,当时的明朝政府也不敢兴趣,把这个请求一搁置又是三年,真正挽救了这本书命运的,却是此时南京城的出版大鳄胡承龙,得知消息的他,以敏锐的判断力断定此书必然传世,遂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找到李家,不惜血本将其印刷成书。不出他所料,该书在经过问世早期的冷场后,很快热销一时,七年后又在江西重新翻刻,从此畅销不断。23, 书生会武术▼晚明武术推广的另一个景象,就是知识阶层的书生习武练武。晚明的文官集团中,也出了许多以精通武术而著称的少壮士人,比如曾担任过御史的梅之焕,在一次明朝禁军阅兵时,面对军将的挑衅,就曾当场弯弓搭箭,连续多箭中靶,当场把那些骄兵悍将给压了下去。晚明的许多匡扶时局的名臣中,也有许多人以武艺娴熟著称,比如曾担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他个人武功精熟,擅长射箭和刀法,率军征缴农民军时,更时常冲在前面。他的将官,有纯粹的职业武将,却也有许多书生出身,精通武术的热血青年。而在明朝灭亡后,文人习武的风气,保持的最好的,却是湖南地区的读书人们,晚清曾国藩创建湘军时,其军中的中层军官,基本都是由读书人组成。按照曾国藩本人的说法,这些人精通武艺,也受诗书礼仪熏陶,有血气无匪气,因此能当大任。24, 一肚子苦水的太监▼作为中国历史上宦官权力较重的朝代,明朝的宦官,也成为后世研究的话题。事实上,明朝的宦官们不仅是政治上的高光人物,在民间闲谈中,也往往成为关注的话题,和清朝宦官常年居于深宫中不同,明朝宦官因为往往担负着“采办”之类的职务,因此时常于民间接触,老百姓对他们的了解,有时候也格外亲近。明朝中期,北京街头就有俗话说,这世上有三种性子的人是不能惹的,一是女人性,二是秀才性,三是太监性。更多的时候,太监们也是老百姓调侃的对象,明朝文人谢肇的笔记里就说,每当有戏曲演出的时候,观众比较希望的,就是有太监们来看,那些太监们看到剧中悲惨的情节,会像女人一样嘤嘤哭泣,也算是剧场外的一景。25, 太监要打爹▼明朝宦官位高权重,但是他们心里,始终藏着深深的自卑。《明史》里就曾记录这样一件事:正统年间,宦官于经得到皇帝宠信,一次他爹到北京来看他。按说父子重逢是好事,没想到于经二话不说,当场下令把他爹脱了裤子一顿打。等着打完了,他又恶狠狠的问他爹:你当年好狠的心,怎么就忍心把你儿子阉了啊。话没说完,父子俩人抱头痛哭。26,宦官破祖制▼明朝建立时,朱元璋亲自主持编纂的《大明律》中,关于“剥皮”这个刑罚还有这么一个补充规定:宦官如果娶老婆的话,同样也要处剥皮之刑。但到了明朝中期,这规矩就给破了。到了明朝中后期,基本上有权势的宦官,都有相好的女子。这些女子主要都来自京城坊曲里的娼妓。许多妓女一生的盼望,就是可以被宦官看中,然后被他赎出去。之后就可以太太的身份,继承他的家产,从此苦尽甘来。27, 士大夫人生▼明朝人沈德符在形容嘉靖年间开始,明朝士大夫的人生轨迹的时候,也分为三部曲。首先是科场登第后,第一件事是给自己取个号,比如这个斋那个斋的主人。这样是为了炒作。第二件事就是娶小老婆,尤其是那些外地来京应试并得中的士子们,娶小老婆独爱北京人,主要因为北京人熟门熟路,更能帮自己料理京中事务,甚至还能打通各种关节。第三件事就是买房,作为一个新登第的官员,如果为官后一年内,你还没买新宅子,如果你做三年官以上,还没有外宅,就算你为人再玲珑,工作成绩再突出,照样在官场上被鄙视。崇祯年间将领袁崇焕,之所以在皇太极攻北京时,几乎成了举国公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清军在外面烧杀抢掠,抢的地方,基本都是京官们在郊区的外宅,忠心保国的袁崇焕,也就一下子招了所有官恨了。28, 秀才是真穷▼民间俗话,说文人不得志的时候,往往说他们是“穷秀才”,其实相比之下,明初的秀才并不穷,而到了晚明,秀才却是真穷。晚明科举发展的特点,就是高端化与贫富差距化,科考榜上一个名次数字的差别,就是人生的天壤之别。明朝中后期,内阁大学士,都必须要有进士中的甲科资格,而举人虽然也有做官的机会,却基本都是不入流的小官,很难跻身高端权力场。而比举人更低一级的秀才们,却是更惨了,做官基本是做梦,官府给秀才发放的补助,更是常年数目不改,可社会的物价,却早已不是当年光景。明初能买块地的钱,晚明也就能买顿饭。明初的秀才,按照宋濂《送东阳马升序》里的说法,国家给予的补贴,维持生活是不成问题的,明末可就不成了。诚如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说法,晚明秀才的生活出路,基本就是出去做塾师,按照明朝人耿定向的笔记,在当时,一个秀才一年必须要挣到五十两白银,才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以及自己求学的费用。而且随着明朝学官制度的日益腐败,学官对秀才的盘剥日重,秀才的负担也日益增加。而鲜明对比是,一个人如果中了进士,哪怕做的是芝麻小官,一年的俸禄加各类灰色收入,至少也有三百两,相差何其大。29, 挨打也赚钱▼明末的江南“青手”们,除了打人之外,后来还开辟了新职业,因明朝赋税日重,许多百姓交不起税,就要挨官府的板子,“青手”们瞅准商机,开设了新公司“打行”,主要的工作,就是替那些没钱交税的百姓挨板子,按照挨板子的数量来收费,打一板子二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一千二百块钱。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鼎盛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