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为什么碎片化学习app阅读不等于学习?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碎片化学习app的吗?

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这是一个两大国际知名NLP大师,手把手引领你走进NLP导师大门的...
这是一个易学易懂、知人善用的企业管理工具和实用心理技能!洞悉九型...
老板如何实现自由自在?教你引导员工自动自发……
碎片化学习,互联网时代最好的自慰方式?
作者:|文章出处:|更新时间:
  NLP导读:留情面的说一句:请醒一醒,这不是碎片化学习,充其量算是碎片化娱乐。 
  你是不是也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已经很久没有系统的学习、专注的阅读了,每天的时间都是被打碎的,花在微信、微博等各式各样的阅读类移动app的时间越来越多,一旦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就忍不住拿起手机。
  每天的碎片时间被各种订阅、推送、分享充斥的鼓鼓的,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每天都沉浸在&啊!又get了新技能!&的喜悦中。
  有意无意的加入了这所&碎片化学习&继续教育学院的大队伍中。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关于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的讨论:碎片阅读的内容题材广泛,但读完后知识不成体系,而且容易忘记。应该如何提高碎片化学习效率,将碎片阅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呢?
  如果只是看了几篇&高质量&的微信文章、翻了几篇热门知乎回答就算填满了对自己每天阅读学习的quota,那我要很不留情面的说一句:请醒一醒,这不是碎片化学习,充其量算是碎片化娱乐。
  一、 &碎片化学习&不是学习
  首先,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展望一下,长期的碎片化信息会让你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有研究发现,人们在上网时和读书时大脑活动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上网浏览时大脑中做决定的区域非常活跃;而阅读时大脑中与语言、记忆和视觉有关的区域很活跃,但跟做决定和解决问题的区域无关。上网时,各种各样的信息干扰或是环境变化需要大脑去做判断,由此导致我们在上网时很难深入阅读和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读书需要专心致志,高度活跃的、高效的破解文本和理解意义,我们不仅从作者的话中接收知识,而且作者的话在我们的心灵中引发智力激荡,生成我们自己的连接,形成新思想。
  而相反的,上网时的我们进入的是一个鼓励&粗略浏览、快速习得、心不在焉的思考和学习环境&。当我们打开一个公众号、朋友圈时,得到的是新的需要去看、去估价的东西;当我们搜索一个关键词时,我们眨眼间就看到很多有趣的信息。碎片化阅读将人们变成了不断拉动杠杆获取奶酪的小白鼠,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能力被搁置,甚至逐渐丧失深入阅读的功能。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会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说的通俗一点:你整个人会变得十分肤浅。
  二、记录自己的时间
  在没有碎片化这个概念之前,我们都知道浪费时间是可耻的。
  不妨从现在开始,记录一下自己的时间,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整块时间,有多少碎片时间,有多少许多原本不属于碎片化的时间被人为地碎片化了。 你可能还没意识,自己浪费了多少时间。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许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保持着记录时间的习惯,并定期拿出来检讨。有了时间耗用的记录样本,他们便能自行检讨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的时间耗用很乱,浪费在种种无谓的小事上。
  记录时间使用状况的方式有多种,相比手工记录,更推荐利用软件来记录。不仅记录速度更快,也便于进行整理分析,推荐有道云笔记等可以多平台同步的记录工具,可以在手机、电脑、pad等多端自动信息同步,可以根据需要,在各种场合随时记录、随时查看。
  三、自己不要切碎时间
  当我们记录了自己的时间以后会发现,碎片时间比自己想象的多很多。这很正常,大多数人即使工作多年,依然很难获得多次完整的大块时间做同一件事情。不只是你,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念头经常会漂浮不定。
  所以对于碎片时间,我们不是立即去利用而是考虑如何减少碎片时间,增加整块时间。
  只要你开始不断记录自己的时间情况,了解自己一天产生了多少不必要的碎片,相信你自己就有办法去解决了。
  四、堤防你的时间被切碎
  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
  很多时候,自己虽然安定,但外部环境一些事物会切碎你的时间。如果不懂得如何避免自己的时间被切碎,那么可以预见当天的效率依旧是极低的。
  培养养成良好的处理机制可以参考科维的时间管理理论。把所有的工作按照重要和紧急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简单来说就是:优先第一象限,投资第二象限,走出第三象限,拒绝第四象限。
  学会对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说不。有时候,拒绝也是一种美德。
  五、利用难以避免的碎片时间
  如果以上两点你都做到了,即减少自己切碎时间,也避免了被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和人切碎时间,那么剩下的就是好好去利用那些难以避免的碎片时间了。
  碎片阅读内容也值得记录。在刷微信、微博等内容平台上看到的好的内容,即&碎片知识&如果不收藏下来,进行消化整理,是不可能自发形成任何知识体系的。只有在这些碎片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延伸阅读和学习,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仅靠这样是不可能像专业人士一样精通,但至少不会成为过眼云烟。
  好的工具也有助于知识的有效转化。有道云笔记与微信、微博、知乎、果壳等主流内容平台都打通了接口,可以将有价值的微信文章、果壳文章、微博、知乎回答都直接保存到有道云笔记中,非常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是一个非常便利的&干货收藏器&,更是碎片知识消化、管理平台。可以利用有道云笔记最新上线的多级目录功能,在整块的时间里对碎片时间积累下来的知识进行回顾、消化,分类归纳整理。
  虽然顺手的工具可以使知识管理变得更加便利,但是千万不要只顾往有道云笔记里面堆积,而不做消化整理。资料的积累是为了使用,而不是囤积。那些&留着以后慢慢看&的资料,你看了多少呢?
  不要沉浸在碎片化学习的泡沫里了,虽然那看起来很美。趁你的生活还没被碎片化切割的四分五裂,做些什么吧!
  NLP十一月寄语:)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你们总因为很小的事情吵架发脾气?亲密感出了问题?感觉TA不能满足你的期待?11月28-29日,著名应用心理学家黄启团先生将在东莞举办《升级生命软件》工作坊,教你读懂伴侣,知晓原生家庭,用冰山原理处理情绪问题,学会一致性沟通,甚至越吵越亲密!猛戳关注:
  幸福延伸
  婚恋心理:
  管理心理:
  亲子心理:
  心理推荐:
  关注我(微信号:nlp_cn),学习NLP实用心理学,解决各种困扰!
上一篇:下一篇:
编辑推荐:
心理新闻阅读排行
11298人阅读
推荐心理导师
推荐心理测试
推荐心理游戏我们为什么不要抗拒碎片化阅读?
清晨从睡梦中醒来,习惯先刷一下手机上的信息,作为新一天的开始。上班、上学途中,或者站着舒口气时,不自觉地又会打开手机。然后直到临睡前,还要趁着没闭上眼睛再瞄一眼朋友圈。这是我的生活写照,相信也是很多人的常态。
如今,人们的生活似乎已经被智能手机绑架。碎片化阅读成为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于是,“忧国忧民”的人开始将碎片化阅读视作洪水猛兽大肆批判,“有文化”的人也羞于承认自己与碎片化阅读有关系。其实,对于碎片化阅读的批评之声早在多年前——微博兴盛时期,就已不绝于耳。很多人批评碎片化阅读,一方面是认为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是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不能让人构成对某一事物或事件系统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们认为碎片化阅读大多在闲暇的时光进行,这种情形下,人们很难静下心来阅读,容易造就整个社会比较浮躁的阅读风气。此外,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也会对此产生依赖,从而变得焦虑、沮丧,甚至陷入恐慌。
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中,我们很快又迎来了以微信朋友圈为主要信息获取途径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推送和转发,我们匆匆地掠过,脑海中除了一串串只言片语,便不留一丝痕迹。曾经,透过厚重的书本我们收获到的是缓慢却完整的知识;如今,飞快的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的是有限的、断裂的信息。
这是否意味着碎片化阅读很坏?我觉得并不是。关键在于,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来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的来临。
从某种层面上说,碎片化阅读带给这个时代的影响是积极的。自从微信诞生以来,我朋友圈里原来没有阅读习惯的亲朋好友们,现在都开始阅读(转发)一些短小的文章了。碎片化阅读高效地壮大了阅读者的队伍,让很多不读书的人开始阅读。功不可没。
有人肯定要跳出来说,微信朋友圈里充斥是都是励志成功学、心灵鸡汤文,都是毫无价值的鸡肋。我不想否认这一点。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仍然有大量的媒体和媒体人在致力于传播有深度、有思想的内容。我也相信他们最终会占据主流,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就像前些年有学者一直公开抵制畅销书,结果呢,顽强的抗拒并没有使得畅销书的热度有一丝一毫的减退。同时,正因为有了畅销书的“衬托”,经典也更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所以,我们不要害怕缺陷,而应该在看到不足之后及时地改正,这样才更明智。
今年8月份,微信团队推出了首款社交阅读App“微信读书”。如今,距离最初上线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但我询问了一下周围的朋友,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微信读书”的存在。有腾讯这么强势的一座靠山,“微信读书”依旧没有火起来。为什么?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是“微信读书”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大众普遍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进程的产物,必然不会长久。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能力趋于扁平化、碎片化、浅显化和即时化,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现象。并且,在短期内,这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把碎片化阅读的即时、有效做到最好,会比一味地抗拒碎片化阅读来得更有意义,也更容易做到。
我仍然欣赏、敬佩那些主要依赖长阅读获取知识的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既然生活处处皆碎片化,为何不抓住它,利用它,把它做到极致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 & & & & & & & & & &
&&&&&&&&&&
碎片化阅读的“美丽”与“忧愁”
今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一路告别甲骨青铜、竹木简帛,时至今日,阅读正变得轻盈与丰盛:不必捧着典籍摇头晃脑“苦读”,取而代之的是“指尖阅读”,手指一动,信息纷至沓来;不必舟车劳顿借书阅读,备一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都携带着一座“图书馆”。 阅读的姿势也由洗手焚香,变成了躺着、歪着、斜着——舒服就行。让人“舒服”的快餐阅读、浅阅读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近年,微博阅读、手机阅读成为时尚。那种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这种阅读方式虽然有较为快速、及时等优点,但也存在容易令人产生思维惰性、缺乏系统思考和判断能力等弊端。 大众阅读呈碎片化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7.6%,比2010年的77.1%增加0.5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 仅从调查结果来看,国人的阅读率近年一直保持增长,但这其中并非没有令人担忧之处。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国人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从各类媒介接触时长来看,中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平均每天接触互联网、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的时长有所增加。 数字化阅读作为当下的一种趋势,增长迅猛并不出人意料。但因其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风潮,令多位专家表示忧虑。 据媒体报道,上海大学教授赵剑敏指出,现在不少年轻人掌握的历史知识过于零碎,他们从电视剧、网络小说、微博等看到一些有关历史的零碎片段,然后整合起来形成一段历史知识。 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个场景:公交车上,大家都低头摆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其中,不少人在利用路途的短暂时间进行断断续续的阅读。回到家中,频频刷微博已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必修课。这股风潮甚至蔓延到了出版界,一本本微博图书纷纷上市。 诚如专家所言,当下的大众阅读已呈现越来越碎片化的趋势。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专家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同时,专家也表示,碎片化阅读本身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或者说是没有缺点。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还有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阅读成为“悦”读,就变得没意义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詹福瑞说。 数字化时代该如何阅读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有的能力所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表示,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最后,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突围
@华西都市报:当碎片化时代不可避免地来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诗人欧阳江河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韩寒推《ONE·一个》APP,以精致的一回应我们无从下手的资讯爆炸,郭全中教会我们把碎片化的阅读整体化,而作家费勇认为,面对碎片化时代,人们要做小而美的事情。而作为读者的你又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
在碎片中抓住那精致的一片
当碎片化阅读无法抗拒,那就让我们找出办法,在碎片化阅读中读出质量。日,韩寒主编的《ONE·一个》APP正式上线,第一期刊载的作品就是韩寒的一篇文章,名为《碎片》。韩寒在文章里写道:“什么都太繁多了,什么都太短暂了。我们做简单点吧。于是就有了你所看见的《一个》。每天都只有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它的答案。但也只是一枚碎片。”这是韩寒对碎片化阅读的回应。
金丹华是《ONE·一个》的负责人之一,在他看来,现在阅读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读”,而是“读什么”的问题。“在资讯爆炸的时代,阅读不是比以前简单,而是更复杂,让很多人无从阅读,我们就反其道而行,努力做到最好。”下载《ONE·一个》APP的读者都知道它的口号:“复杂的世界,一个就够了”。 荀超
学者郭全中:把碎片阅读整体化
微博、微信作为重要的阅读平台,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不可避免也无从阻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
在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利用好微博、微信这种工具,而不是通过不上网、不上微博、不上微信来抵制这种浪潮,在当前的技术发展下,试图回避、无视这些通讯工具的发展无疑于螳臂当车,个人阻挡不了这种潮流。
所谓“碎片化的时间”是相对于整块整块的大量时间而言,那么我们要做的,其实是把碎片化的时间集中起来,让碎片化的时间整体化,把这个时间用来学习提高,了解与我们工作生活相关度最高的几个方面。比如我现在研究的方向是基于互联网的产业联合,我非常关注与之相关的、高质量的微信公众账号,阅读行业性、产业性类的文章。其实现在每天看的内容反而比没有用新媒体的时候多了很多。像以前上洗手间、车上等零碎的时间,不好利用,而现在,用微信能很好地利用起这种碎片化的时段,用在车上的时间看一篇有深度的专业文章,做到把碎片化的时间整体化。
这种把碎片化的时间整体化,最重要的是要选择与自己工作、生活高度相关、自己高度关注的那部分内容。微博、微信作为工具,本质上还是为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服务,所以应该按照时间的性质与目的来安排工具的使用,目前有人是把整体的时间碎片化,在八小时工作期间,不停地刷新手机客户端、刷新微博页面,那就是不正常的。 王茜整理(郭全中,中国国家行政学院高级经济师)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2013年,四川籍诗人欧阳江河写下长诗《凤凰》,被香港的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除了它的内容,这首诗的长度也足以引发瞩目:近400行。他说,这也是他表达反对语言消费的一种姿态和努力。在当下这个速度时代里,他正以“不讨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华西都市报:你说,“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这种对抗,主要是指跟读者的阅读耐心对抗,还是指您对自己为了免遭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浸染的自我保护?
欧阳江河:两者都有。在我看来,真正一流的诗歌,抗拒被稀释,抗拒世俗意义上的广泛交流和传播。我看到,在当下,二流诗人当道,而且一流诗人得不到最深层的理解,往往其二流作品,却被最广泛流传,也被广泛误解。典型的例子,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前者成为房地产广告商利用的对象。后者也只是对之作为一种大男孩意象的解读。而他们真正一流的作品,没几个人有耐心阅读。我的长诗包含了我刻意为之的深奥,以此保护它不成为被纯粹消费、狂欢的对象。
华西都市报:那对你来说,除了长诗的内容,写长诗这种行为本身,也成了你表达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方式了。
欧阳江河:是的,我写长诗,就是想传达我的一种诗歌立场—诗歌不是信息的奴隶,不能把诗歌理解为消息,要对这种现状进行清算和抵抗。同时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警惕。我认为,诗歌本身作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一种情感存在方式。而这些,在消费时代,被大大忽略不计。长诗写作,是诗歌写作中,将难度推到极端的形式,适合来表达与消费情绪的一种决裂。
华西都市报:创作者创作出作品,应该都渴望被理解,获得知音。你这么做,难道不会觉得孤独?
欧阳江河:任何严肃意义上的写作,不管是诗歌也好,小说也好,写作者都少不了要承受一份孤独。尤其是在当下,如果说被更多的人接受,是一种被误解的接受,那我宁愿自己的诗句,不要被更多的人接受。我的诗歌也不要红到,可以成为被房地产商随意“劫持”的对象。现代人进入一种精神过度消费的状况。我不买账。不过,坦白说,我接受孤独,并不代表我没有知音。我并不缺乏知音。欧洲的诗人同行、评论家,对我的诗歌评价还是很高的。
华西都市报:可以看出,从骨子里,你对自己的诗作的价值是有信心的。
欧阳江河:一个诗人,跟他身处的时代,是平行的。人们或许不喜欢他的诗歌,但是这没关系。我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只需要对汉语优雅的存在方式负责,对自己的时代做出自己的交代。哪怕我一个人面对一个时代,没关系。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学者费勇:碎片化时代应该做小而美的事情
“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因为排斥也没有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暨南大学教授,文艺学博导、著名学者费勇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中国书市上《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不抑郁的活法:六祖坛经修心课》两本书卖得很好,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佛法身心灵书籍,它们都出自费勇之手。费勇表示,我们身处碎片化时代,压力、疲劳、挫折、迷茫都容易使我们陷于焦虑,身心疲惫,这时不妨通过修禅的方式让心平静下来,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
“我承认现在的碎片化时代改变了我们以前的生活,因为信息传播很大,很迅速,每个人或每件事情都和以前有了不一样的变化,但很多东西的本质没有变。2000多年前的《诗经》时代就诠释了什么是爱情,到今天依然没有改变。”费勇如是说。他认为,面对碎片化时代,人们要做小而美的事情,这其实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亘古不变的真理。“无论是孔子还是释迦牟尼,他们都坚定地去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费勇表示,他很久以前就开通了微博,到3月6日为止,他已经发了2658篇微博,粉丝也有40431人,绝对算得上是明星学者。他说:“我喜欢微博、微信,喜欢在网上看书查资料,我喜欢接触新鲜的事物。”他把自己的这种行为定义为“个人选择”。
不久前,费勇的电脑中了病毒,他发出这样的感悟:“电脑中毒、忘了密码、被盗号之类,一下子会有崩溃感,觉得还是一切回到从前好。”费勇说,这件事反而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但你能改变你自己,假如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发生了改变,那整个世界就改变了。”
碎片化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媒体,遇到一起公共事件,网上能听到各种声音。费勇指出,现在网上很多知识分子喜欢批判现实,这是应该的,这也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但你在批评之前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自己做得不好,又怎能批评别人呢?”费勇说。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科幻作家刘慈欣:我会毫不犹豫转到电脑上写作
华西都市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发达,让曾经的科幻场景变成现实。但这些科技产物也吸引人耗费过多时间在上面,给心灵带来一种压力。你怎么看待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刘慈欣:科技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管你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都必须要面对。科技发展不是好坏二元论的问题,而是人类必然要面临的生存环境。你只能去适应新的环境,而不是转头回到过去的环境。总之,我相信,一个社会,信息越丰富,总归是好事。
华西都市报:但是有人提到,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社交网络,让人们像圈养的鸡鸭一样接受信息的填食,慢慢丧失了自己思考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碎片化的信息消费,对诗意是一种伤害,甚至是诗意的敌人。
刘慈欣:我并不认同这种忧虑。实际上,手机与人的不可分离性,还只是开始的第一步。手机你还能离手,放在口袋或者桌子上。但未来的Google眼镜,可真是离不开人体,一直在眼睛上装着。再遥远点的未来,电脑芯片可能还要植入大脑。有个诗人曾经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学。为什么一定要用旧的诗意标准来评判新生事物?科学进步不是诗意的敌人。
华 西 都 市 报 :你 说 的Google眼镜、电脑芯片植入人脑。这难道不是对人的异化吗?
刘慈欣:的确是会对一些传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我不认为这是对人的异化,我觉得是进化。我从来不认为,人被技术武装起来,就会失去自主性。随着科技进步,新的自主性自然会到。新生活会开启。科技带来的巨大变革,很可能正是人类未来的曙光,发展到更高级文化的一种曙光。我一直是持有这种科技乐观观点。
华西都市报:有人说,科技不发达、信息没有那么繁杂的时代,读书心态更沉静、纯粹。你怎么看?
刘慈欣:有些人喜欢农业节奏的田园牧歌,但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是这样。 我就没有回到此前没有网络的时代的想法。我现在之所以没有开微博开微信,是因为我工作忙,我没有那个精力。如果将来纸质书消失了,我会毫不犹疑地转移到电脑上写作,毫不迟疑,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作者:张杰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当前所在位置:&&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字体大小:[]
&大家总是在嚷嚷着碎片化阅读时代没人读书了,但其实你的阅读量一点都不小。各种各样的新闻客户端要看,朋友圈文章要读,关注的公众号推送要点开,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我们从未这样关注新闻,关注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我们似乎与世界离得更近了,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为了避免在与同事午餐时缺乏谈资,每个人都在刷新客户端和朋友圈以求跟上潮流,每天都在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与信息进行再循环,假如不这么做,就会被当成落伍、过时、对世界缺乏关心的乏味人群。但在这种碎片化阅读掩饰之下的&知识再循环&,带给我们的就不是一个科学累积的理性过程,而是一个片面追逐信息更新的非理性过程,这种浮光掠影的阅读方式只能让我们&知道&一些事情,却并不能增加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和判断力。如果有一种罪名叫&损害智力罪&,碎片化阅读首当其冲,它正在让整个社会的智商降低。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各种渠道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我先现在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器上、我们能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简单。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专家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还有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优点,这些都是传统的深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交互性强。碎片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一种阅读的趋势,或者说是时代特征。
同时,专家也表示,碎片化阅读本身并非就代表进步和未来,或者说是没有缺点。碎片化阅读在便于利用零碎时间来阅读信息的同时,也大量挤占了人们深阅读的时间。碎片化阅读还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还有专家对数字阅读所引发的碎片化、浅阅读增多现象表示了担忧。在他们看来,重网络阅读、轻纸本阅读等现象影响了青年人的读书兴趣,使读书成为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行为,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无尽乐趣。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背离了阅读本身的含义。国家图书馆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詹福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阅读成为&悦&读,就变得没意义了。&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阅读和实用相联系。读书是为得到精神的交流和共鸣,而不是为谋取现实利益。&詹福瑞说。
数字化时代该如何阅读
有评论指出,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有的能力所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表示,首先,数字阅读还处在发展之中,需要有效地完善和引导,朝着更好的方向深化。同时,还需要适合数字化深度阅读时代的内容支撑,用好的内容去抢占数字媒体的市场和阅读空间,而不是放任低俗化、娱乐化的内容泛滥成灾。
其次,不可无视数字阅读的缺点或者盲目乐观,以至于在政策和舆论上认为传统的阅读、深度的阅读、纸质的阅读都已经是过时的、陈旧的方式,而简单地倡导碎片化的阅读。
最后,尤其在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依然需要有效地引导人们以深阅读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浅阅读来替代深阅读。对未成年人来讲,培养对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仍然是当前数字化阅读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内容和方面。
感受如何?
信产部备案信息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产生碎片化学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