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后,武汉音乐人冯翔简历的QQ空间怎么办

陈中华;把王立军调离公安部门是个很不正确的做法&&&& 对于王立军,重庆市政府给出了一个约800字的“官方评价”。该评价称:王立军政治立场坚定,宗旨意识和大局观念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工作思路清晰,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在重庆大力实施警务体制和勤务机制改革,强力推进“打黑除恶”;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处事公道,执法公正。
&&&& 扫黑局长王立军:从警二十多年做事雷厉风行
&&&& 日 07:22中国周刊
& &&& 扫黑局长王立军
&&&& 因领导警队掀起扫黑风暴的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成为舆论的焦点。而纵观其从警二十多年的风格,此次凌厉的扫黑行动,也似乎顺理成章。
&&&& 中国周刊记者 冯翔 辽宁、北京报道
&&&& 搜索一下“王立军”,第一项是他的简历,第二项是:“王立军的妻子怎么死的”。
&&&& 这是社会上一直存在的一个传言:他因为打黑过严,被迫与所有亲人断绝往来,每天枕着手枪和防弹衣睡觉;妻子女儿惨遭黑社会残杀,还把录像寄给他看……
&&&& 随着重庆爆出一条又一条打黑除恶的重磅新闻,这段传言一时“脍炙人口”。
&&&& 其实,这传言早在王立军还在东北任职时就有了。随着他从一名普通警察变成派出所所长、公安局局长,随着他打掉一个又一个黑帮,受一次又一次伤,直到现在。
&&&& 外号和长相的反差
&&&& 今年49岁的王立军是蒙古族,蒙文名字叫“乌恩巴特尔”,“乌恩”意为“太阳升起”,“巴特尔”是“英雄”。1999年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铁血警魂》上映,主人公便叫“乌恩”。
&&&& 因为当警察,他获得了另外一个外号:“王彪子”。在以直白爽朗着称的辽北方言中,“彪子”这个词,带有一股强烈的惊叹和担心。
&&&& 自从去年6月份调任重庆以来,王立军确实一直在被惊叹和担心。
&&&& 日,重庆警方开始“夏季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行动”,80天共破获刑事案件32771起,逮捕9527人;
&&&& 日,上千名军警乘坐专列携带火箭筒,一举打掉4个地下造枪工厂,抓捕数十名犯罪嫌疑人,缴获各式枪支58支;
&&&& 日,重庆市人大代表、亿万富翁黎强因涉黑涉恶被抓捕。随后警方向社会公布67名涉黑犯罪嫌疑人照片和罪名;
&&&& 最后,8月7日,曾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的文强落马,再次印证了王立军这位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从锦州空降而来的“打黑局长”,并非浪得虚名。
&&&& 然而,王立军本人的长相,却并非一个符合这类外号的粗蛮之人。
&&&& 创作《铁血警魂》的着名公安文学作家周力军回忆:他第一次去采访王立军时在办公室等候,忽然觉得“天一下子黑了”。一回身,一个近一米八的壮汉站在门口,边走边朝他伸出手来:你好!此举令屋里的空间都“一下子变小了”。
&&&& 不过,走近再看,高大的王立军却给周力军另外的印象,“戴个近视眼镜,脸挺白。说话一点也不高声大嗓的,而是文质彬彬。特别儒雅的感觉。”后来他知道,王立军在书法、美术、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
&&&& 王立军主政五年多的锦州市公安局,在一楼曾经设置有一面背景墙,党委班子成员每人写一个“法”字镶在上面。王立军的“法”字写得最好。他还牵头成立了“文化警察沙龙”,在食堂拐角处设了一个读书角。
&&&& 现在,王立军正在指挥重庆市公安局,在公安局大院里建设一条140米长的读书长廊,用于警察免费读书和喝咖啡之用。
&&&& 东北打黑
&&&& 王立军从警是他自己争取的结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部队转业后,他成为辽宁省铁岭市下属的铁法市商业局一名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警方让他担任义务治安员。他把年轻的同事们组织起来,带着他们每天用业余时间巡逻,比真警察还勤奋。这件事让他出了名。1984年4月,铁法市公安局面向社会招聘警察。他如愿以偿了。
&&&& 其时,王立军只有初中学历,但他一直很注重“充电”,从中专、党校一直进修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再到东北财经大学高级管理人员EMBA班。现在的王立军已经是教授、研究员和著名法医专家。
&&&& 在铁岭任职近二十年,王立军从一名普通民警成为派出所所长、公安局局长,打掉了铁岭市的4个黑社会团伙,自己负伤达20余次。那个“妻子女儿惨遭黑社会杀害”的传言,就产生在这一阶段。
&&&& 至今,王立军的博客开篇语仍是:“战友们,同志们,假如我牺牲了,不要落泪,不要悲伤,警察的职业就意味着牺牲”。
&&&& 其间,另一场打黑经历令王立军声名远扬:2002年秋天,他奉命奔赴辽宁盘锦,一举打掉6个涉黑涉恶团伙,并将22名充当保护伞的公安民警绳之以法。其中不乏分局副局长、派出所所长。
&&&& 王立军在铁岭任职时,有关部门指定将震动全国的沈阳黑社会头目刘涌关押在铁岭;后王立军调任锦州,又指定将刘涌调至锦州关押。后这一经历被传成“刘涌集团就是王立军打掉的”。
&&&& 2008年6月,王立军从锦州市副市长、公安局长的位置上调任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现为重庆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武警总队第一政委。在眼下进行的重庆打黑作战中,王立军使出了他在盘锦练就的“独门秘技”:律师提前介入。
&&&& 律师提前介入,意为在办案时,警方邀请一些律师进驻专案组。在侦查工作初步完成后,对案卷进行检查,对罪名和证据链条予以逐一核实。
&&&& “警察办案的时候都是粗线条,难免有些疏漏的成分。”刚刚从重庆返回的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辽宁分所合伙人,51岁的女律师王蕴采说,这样往往导致日后检察院将案卷退回,说罪名证据不够,要求补充侦查;在诉讼阶段也容易被对方律师找出漏洞。“王局长说:我们提前介入,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检查这个案子,避免警察重复劳动。”
&&&& 这次找王蕴采来协助办案,是王立军亲自打的电话。这些年来,每逢春节,王立军都会给律师打电话问候。
&&&& 不按常理出牌
&&&& 让王立军传奇之名日盛的,是他的一些未必通情达理、却富于成效和侠气的举动。
&&&& 在铁法市任职时,王立军在当地的人力三轮车夫当中拥有无上的威望。这些人有不少是下岗工人,经常被当地地痞欺压、敲诈。王立军下令:下次当场抓到这样的地痞,不但要依法严惩,还要让他把兜里所有的钱掏出来,当场付给三轮车夫做赔偿。
&&&& 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个段子是:一天深夜,王立军下班徒步回家,有个车夫看出是他,赶紧蹬过来要送他;王立军一边推辞一边走,结果不出几百米,后边跟上来一串三轮车,足有十几辆。
&&&& 做主管刑侦的铁岭市公安局副局长时,王立军有个口号:“跟我上”。他甚至要求法医在出事现场时,不许戴口罩和手套,理由是会“影响嗅觉和触觉”。他本人曾经亲自跳进齐腰深的水塘,抱出一具腐烂的尸体。
&&&& 周力军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此时,他去铁岭采访王立军的事迹,怕被“蒙蔽”,经常自己跑到社会上找老百姓聊。在一家发廊理发时,他套店主的话,无意中说出自己是来采访王立军的。没想到对方当即表示:你来写王立军,理发钱就不收了。
&&&& 调任锦州市公安局局长后,王立军所做的第一件不按常理出牌之事是:破案之后,给警察“扒皮”。
&&&& 日起,锦州连发五起入室强奸杀人案,先后导致两死两伤。王立军宣布:启动破案后倒查责任机制。
&&&& 历经两个多月的侦查,最终确定一名40岁的无业男子许贵柱为犯罪嫌疑人。此前,他曾有13年服刑历史。
&&&& 日上午,锦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大会表彰破案有功人员。当天下午,锦州市公安局召开案件倒查责任追究处理大会,处分侦破这一系列案件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13名警察。
&&&& 其中,负责许贵柱家所住区域的凌河公安分局康宁派出所副所长及一名民警被“双开”——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东北民间将这种行为称为“扒皮”。该分局副局长也被行政撤职。
&&&& 处分的理由之一是:许贵柱家离派出所仅一百多米,而且完全符合11项对犯罪嫌疑人的推测特征。他们没有将其排查出来。
&&&& 对这一结果,有些警察则不可避免地觉得委屈,普通市民则大声喊好。
&&&& 现在,网上对王立军铺天盖地的评论中,来自锦州的IP普遍一边倒地对王立军持溢美之词。
&&&& 与两位司法局长的较量
&&&& 日,重庆市司法局局长,前公安局副局长、一级警监文强落马的消息被重庆市纪委证实,标志重庆的打黑行动进入一个高潮。此后,一部分重庆警察涉黑涉案被控制的消息才开始频繁见诸媒体。
&&&& 文强,并不是第一个与王立军较量的司法局局长。十年前,王立军就和时任铁岭市司法局局长王海洲交过手。
&&&& 王海洲大王立军15岁,王立军还是普通民警时,王海洲已经是铁岭市下辖的铁法市公安局的副局长了,很长时间里都是王立军的上司。
&&&& 1999年3月,铁岭市一名人力车夫状告王立军当街动手打人。最后,法院裁定:驳回原告的诉讼要求,王立军无罪。
&&&& “虽赢犹输”,这是王立军对自己这场官司的评价。
&&&& 4个月后,王立军又被告上法庭,这次的罪名是刑讯逼供致死人命。控告信甚至邮到了中纪委副书记手中。铁岭市纪委与辽宁省公安厅纪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王立军实施审查。结果是:控告信所反映的问题全部失实。
&&&& 当年9月30日,已经从铁岭市公安局副局长调任市司法局局长的王海洲被逮捕。对他的指控是:王立军遭遇的数次诬告,他是幕后推手。有媒体称:嫉妒,是他这样做的动力。
&&&& 由于王立军特立独行的风格,对他不满的人并非一个。在这次诬告风波中,另一名资格很老的县公安局长也曾指示手下参与。
&&&& “当时王立军一家承受了很大压力,他妻子都不敢在铁岭住了。”为王立军代理这一系列诉讼的律师便是王蕴采。最后,王海洲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 赢了官司,并未给王立军带来多少振奋的情绪。他前后四次被调查、两次被立案侦查。公安部对授予他全国一级英模称号的审批,也被迫拖延到这些调查结束之后。
&&&& 高调与封口
&&&& 这段日子,重庆来了不少记者。然而,他们都比较失望。
&&&& 王立军和他手下的警察没有一个正面接受采访,以不具名方式透露的信息也极少。“这几天,不少外地同行来我们这里,收获都不大。”当地一名跑公安的记者说。
&&&& 这符合王立军从警的风格之一:工作高调,个人低调。他指挥的警队,经常爆出惊人之举,轰动一时;而其中的个人却异常低调,甚至可用“封口”来形容。成名二十多年,王立军鲜有接受媒体访谈。然而,他主政警界的风格仍是那么特立独行而严厉。
&&&& 重庆警界感到的震撼与触动,也许才刚刚开始。
&&&& 日,重庆市彭水县公安局一名治安民警携带私藏的猎枪去打猎,不慎走火造成他人死亡。此事被媒体爆出后,该县公安局局长、治安大队长等一系列负责人全部“下课”。
&&&& 《中国周刊》记者在重庆采访时,当地一名分局政委拿出年终破案考评的数据给记者看。见记者并不太感兴趣,便说:“我知道你们以为是假的。但是我告诉你,这个数据绝对真实。因为王局长一旦发现造假,分局负责人立刻撤职。”
&&&& “明显看得出:他们害怕这个局长,但是警察的精神面貌真的很好。”一位到重庆采访的记者说,“重庆市公安局有什么指示,重点抓什么工作,最基层最偏远的警务室民警都一清二楚,精神特饱满。”
&&&& 在警界内部,对王立军特立独行的风格也颇多争议。对威权的控制和使用,是警察这个职业永恒的使命。而对谁用、用到什么程度,则是永恒的难题。
&&&& “他(王立军)把警察管得太死太严,见了他像耗子见猫。这样下去,对社会治安的长远不利。”一名老警察张肃(化名)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警察的看法。
&&&& 中国刑警学院刑侦系副教授刘冲则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在这个时代,个体民众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公权与私权的界线越来越分明。如何区分守法公民与犯罪分子,对警察的执法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是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 王立军的一句话,也许可以代表他对自己所陷争议的态度。
&&&& 当年那场诬告官司了结后,一位与王立军熟识的记者采访他,他的回答是:“到目前,我什么也不能说。我觉得应该让法律去说,让老百姓去说。”
&&&& 在这种刻意的低调下,那个传言,“王立军的妻子怎么死的”,更加被传得神乎其神。
&&&& 《中国周刊》记者的多方查证,此事确属谣传。
&&&& 王立军的女儿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工作。唯一靠点谱的事实是:在铁岭上小学时,她的确经常因安全考虑而转学,后又由外公陪同去外地上学;王立军的妻子是一位很贤惠的女性,跟丈夫一样雷厉风行。王立军在铁岭时生病住了一次院,她嫌病房的地没擦干净,马上蹲下,蹭蹭地擦起来。
&&&& 我认为对这样的人调离公安部门去做文教工作是个很不正确的做法.
&&&& 中美创新联合国际疑难病研究院院长陈中华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我手写我心
手记:在一个通宵读完冯翔所有的博客,然后赶上最晚的航班,在早晨九点站在绵阳伤痛的追悼会现场时,我就知道,这是一篇多艰难的稿子。艰难不是因为距离“真相”有多远,而是距离“情感”有多近。冯翔用他绵密忧伤的思念,攫住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却在最靠近内心的地方远远推开。那里他留给了谁呢?他的儿子?还是永远孤独的自己?(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他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我记得那个至今还有惊恐眼神的姑娘,她难过地说,没有人真的走进过他心里,要是有,他不会这么决然离开。我没有在稿子里写下这句话,因为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这太不公平,和他相识了十六年的妻子,和他一母同胞的哥哥。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场大难对人心灵的伤害。这就像北川,无数的记者、游客、志愿者来来往往,我们站在望乡台,我们惊叹,哦,人世间还有这等惨烈,我们悲伤,哦,他们该有多苦。那么多领导来关心,那么多明星来捧场,那么多好心人,最大愿望就是来北川“看一看”,送上微薄的心意。其实我不能想象,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毁灭了所有的人,他们离我们有多远。冯翔曾是一个幸存者,现在成了遇难者。还有很多很多的幸存者,他们伤口愈合的过程,我们关心,在意,也许,最终是写给完好的人看的。写下最后的“荒草萋萋”,我觉得自己空了,再没有多余的一个字好写。城市重建易,心灵重生难。也许,除了心理干预的专家――我个人是个心理学怀疑论者――只能默默希望,他们能靠自己。冯翔和他的北川文/ 张洁平  亚洲周刊       一道一道铁门打开,一列一列武警放行。送葬的车队,慢慢进入断壁残垣的最深处。被地震扭碎的建筑躺在路边,如一年前的样子。堰塞湖水、特大泥石流曾经没顶而过,泥土冲倒废墟,填满缝隙,倾泻堆积,把地面整体抬高了将近一米。     这是512大地震过去十一个月后的北川老县城。     日下午,冯翔的家人带着他的骨灰来到这里,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埋在曲山小学门前的皂角树下,和他八岁的儿子团聚。     严密封锁的北川已是死城,日14点28分的大地震中,两万人葬身于此,四千多人至今还躺在废墟深处。对外人来说,哪怕只是在县城口的山坡上远眺这里的惨烈,都会觉得不寒而栗。     但对于冯翔,北川是家乡,是人世所有的美好,是心心念念要回去的故园。     他三十三岁,正是而立之年,作为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他亲身投入到新北川建设的第一线。他接触到北川各个部门第一手的信息,他向来视察的领导和来采访的媒体描绘北川的伤痛回忆和美好将来;他主编的地震一周年总结《回望北川》已经出了样本;地震前就开始写作的长篇羌族小说《策马羌寨》也已经完成初稿。按照道理,他是应该和北川一起重生的。     可是在每天晚上的博客里,他写下的都是痛苦和思念。     他八岁的儿子冯瀚墨被埋在曲山小学一年级三班,倒塌的山体压垮了整个学校,连尸骨都找不回来。他的妻子景雪莲是曲山小学的老师,地震时在另一个校区上课,没有生命危险,但也受了重伤。两年前,他倾其所有在北川县城买了房子,18万,一百四十平米,大大的书房,乖巧的儿子,贤惠的妻子,幸福正待展开。     突如其来的地震几乎摧毁了一切。尽管人还在,命还在,但他写:“我所有的快乐、幸福、憧憬、梦想和未来,都被在地震中痛失的爱儿带走了。”     他说:“对整个世界而言,你只是一粒尘埃,而对我而言,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     他说:“我们在这里望乡,其实,我们望不见故乡,只望得见悲伤。”     日凌晨两点,在发了最后两篇遗书式的博客后,冯翔在绵阳家中自缢。一根红绳,一截下水管道,匆匆结束三十三岁的生命。 遭遇禁声         去年十月,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之后,冯翔是灾区第二位自杀身亡的基层官员。不幸的是,他们都在北川。此时距离川震一周年纪念只有二十余天,冯翔的离去,给灾难深重的北川再添悲情,也给周年祭提前蒙上了哀伤的色调。     讽刺的是,这一位宣传干部的离去,却遭遇了宣传系统的禁声。除了四川本地媒体,以及援建北川的山东省媒体之外,到冯翔葬礼现场采访的几大外省主要媒体,稿子都没能发出来。     是因为他的死亡留下太多伏笔,如博客中所写那样?还是因为他的离开不符合灾区舆论“感恩”、“新生”的主旋律?     冯翔生前写得一手好诗文,是绵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北川作家协会联络组组长。他留下的博客空间,也因其情深意切,文采动人,在网间引发高度关注。     4月20日凌晨,冯翔留下最后两篇文字:     0点16分《我只告诉你三点》:“ ……请您,请您手下留情,不要让我无路可走,真的,我活着,只是因为我相信朋友,相信友谊,求您,不要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在它背后把残忍的一面撕裂给我看……”     0点53分《很多假如》:“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假如,某一天,我死了,亲爱的朋友,请你们不要忧郁,我的离去,让很多人快乐,让很多人舒服,我的存在,是他们的恐惧,是他们的对手……”     法医鉴定,冯翔的死亡时间是凌晨两点左右。这两份绝笔,引起了网民的热烈讨论,截止发稿,《很多假如》已有两百七十万人次以上的浏览量。人们在问:冯翔究竟为什么自杀?在丧子之痛的折磨外,是谁逼死了冯翔?谁是那个“您”?网民甚至迅速发起了“人肉搜索”,希望找出那个“杀害冯翔的凶手”。     冯翔的好友、绵阳作家安昌河在悼念文章中提到冯翔生前许多次的抱怨:“你告诉了我机关里的斗争。你说有人总是搞你。我说这很正常,符合国情。我还劝你别忘心里去,你要的是小说,不是那些破玩意儿。”“你又向我抱怨了,说你工作压力太大,有人在你背后搞你的鬼。我照例是满不在乎。我要你别管那些,我说那些都是狗屁事,你应该搞文学。”     安昌河不无愤懑地说:“你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应该当官,不应该进入宣传部,你的性格不适合。 ”“假如你不在那狗屁政界的浑水里去趟……”然而他知道,重情义的冯翔不会同意他的说法,因为他要对得起器重他的领导。     北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韩贵钧参加了冯翔的葬礼。他在殡仪馆致悼词,一路护送冯翔骨灰来到曲山小学。冯翔的亲友都说,这是他的“伯乐”,冯翔由一个乡村教师变成记者、进入宣传系统、成为干部,是在韩贵钧的赏识中提拔起来的。     在送葬仪式上,冯翔的舅舅跟记者表达要“为冯翔讨个说法”的愿望。“韩部长是提拔他的人,可是他们内部有人要搞他。派系斗争。”小小的县委宣传部,还有哪些暗地里的争斗?冯翔的孪生哥哥冯飞,可能是唯一一个熟知一切的人。 冯飞:弟弟到死都没有说        日,他们同时降生在北川县禹里乡青石村,哥哥比弟弟早抱出来八分钟,祖父给他们起名叫“飞翔”。     冯飞说:“我和弟弟是孪生兄弟,是在娘胎里面就天天在一起耍的。弟弟从小很依赖我,什么都跟我说,什么事情都跟我商量。我跟他也是什么都不计较,什么东西都可以给他。我们的关系好到让我和他的妻子都会嫉妒。”     冯翔的追悼会上,冯飞最后致辞,痛哭失声。他朗读了弟弟写给儿子的诗《子归吟》:残月映苍山,青草埋故园,思子子不归,寒晖满深涧。     512之后,在QQ上,弟弟的网名叫“残月苍山”,他的则是“残阳似血”。     冯飞说,弟弟是个重感情的人,有才华的人,但最重要的,他是个勇敢的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血性的人,无力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     冯飞说自己知道“那个人”是谁,也知道冯翔提到的“逼迫”是怎么回事。但他不愿多谈:“我弟弟到死都没有说,我会说吗?我只想澄清一点,那个‘您’绝对不是韩部长,韩部长是冯翔的恩师。”“这个人自己也会良心难安。我不会再说。”永远不说吗?冯飞反问一句:“永远有多远?这是我弟弟常说的。我弟弟把整个家留了我,最少,我要保护我的家人。”     冯飞和冯翔相貌非常像。许多见面不多的文友都会把他们搞错。可是哥哥毕竟是哥哥,总是维护弟弟,他甚至不愿意说弟弟“要强”,因为“要强好像是有点贬义的”,他说弟弟“是完美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羌族汉子。他想固守他心中的东西,但是现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地震以后,他把原来看不清楚的,看清楚了。”会责备他的选择吗?“不会的,他是弟弟,我是哥哥。他真的太累了,我特别理解他的选择。人啊,身体有个极限,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崩溃,很多综合的东西叠加在一起,他又属于那种细腻的感情不全外露的人,苦痛放在心里。” “名气已经冲出地球,抵达火星,迈向宇宙的北川”     如冯飞所说,弟弟过去这一年太累了。“有时候一天要去四五趟灾区,带人去看他儿子死亡的地方,每一次都是揭伤疤啊。”     2008年6月,冯翔由宣传科干事被提拔为北川宣传部副部长。受灾深重的北川,因为死亡人数最多、县城破坏最大而备受关注。媒体采访灾区是要通过宣传部门的。到北川采访,要先到绵阳市委宣传部登记取证,然后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接待,陪同采访。于是,冯翔的工作泰山压顶般袭来。     冯翔自己在博客里调侃:“名气已经冲出地球,抵达火星,迈向宇宙的北川。到年底的时候,更是所有人关注的对象。”      他在博客里写:“一旦北川备受关注,我们的工作就备受折磨,只要一到办公室,那电话铃声就响个不停,中央台要采访板房区的受灾群众,四川台要拍摄搬新家的专题片,人民日报要寻找需要帮扶的孤儿。日本NHK电视台要录制新年专题节目,美国CNN要回访北川英雄,西班牙JFNY电视台要找那个在板房开KTV的向兴勇……不仅如此,还得陪全程陪同陈大桂先进事迹采访团,对口援建联合采访团。还得陪同省上相关部门的领导去视察、去调研,去指导。”     大地震百日祭、半年祭、灾区的新年、灾区的春节――每逢这样的纪念日临近,冯翔的工作就是带领导和记者一次次重返灾难现场。也会遇到伤人的例子:“某无良电视台,要拍北川人民的感恩,他们设想残忍的道具,是让纯朴的北川人捐献角膜,厌恶至极。有同事问我,捐献否?我说,恕我无法感恩,我要留着我的眼睛,死后才好在天堂寻找我的儿子,好好照顾他,补偿对他的爱。 ”     他在新闻中心的同事说,“北川现在是战争状态,北川干部像在鱼缸里工作,其实都是玻璃人,外面看着漂亮,心里经不起敲打。”这位不肯透露姓名的同事说:“按理说快一年了,该出来了。冯翔是走出来又进去,走出来又进去。”     痛失爱子、坚持工作的他,被前来采访的记者描绘成重建灾区的英雄。     只是,英雄也有落泪时,何况在冯翔心里,512之后的眼泪,就从未干过。 “他非要写那个博客”       同窗好友熊国英曾经劝过冯翔很多很多次:“我叫他别写那个博客了,地震后写的那些文章,我看到心里都难受得不得了,更何况他写”。     熊国英是冯翔的初中同学,也是儿时伙伴里最好的朋友。她也是北川人,家在曲山镇上,母亲在家中遇难,父亲因为出门买菜逃过一劫,和冯瀚墨年纪相仿的儿子付远鸿毫发无伤。    “我的同学全都羡慕我,因为孩子没事。”她说,自己初中班里的三十几个同学,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没了。“你看,人都是自私的,父母出事了,说真的,还能挺过去,要是孩子没了,真是没希望了的感觉。”     熊国英不喜欢别人问起地震的事情,她觉得回忆多了是在揭伤疤。在绵阳打工时,人家一听说是北川的都会问两句,“我就跟他们说,家里都没事,我也没事,都很好,叔叔阿姨别再提了,好么。”    “可是冯翔不同,他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去看废墟,不断地谈北川,他陪记者去废墟,写北川的报告,写北川的小说,回家还写回忆儿子的博客。怎么挺得住?”     09年新年,冯翔表弟杜星烁印象里,表哥和大家一起耍得很开心,没有人提起地震的事。可是晚上,冯翔在博客里写:“虽然一家人其乐融融,但忧伤的气息依然漂浮在空气里,藏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     09年,儿子冯瀚墨的生日,冯翔写:“我曾经以为我很坚强,但是我错了,我从来都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之中,没有真正走出过一步。……这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在儿子八岁生日来临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那种万念俱灰的思念,揪住心底每个柔弱的细节,缠绕,缠绵……直到泪水横流,直到身心疲惫。”     回忆08年,他写:“尽管我流下了无数思念的泪,但在北川的伤心之海中,我的眼泪,仅仅是一朵浪花。整个北川,整个老县城,像我这样悲伤的父亲、母亲,数不胜数。我所知道的,在儿子就读的曲山小学西区,三个年级共有近五百学生,能够幸免于难的,仅仅区区数十人。我所知道的,我儿子所在的一年级一班,全班共45个孩子,只有一个叫任思宇的孩子逃脱,其余43个孩子,与我儿子一道,永远沉睡在北川老县城的废墟之下。”     清明临近,北川县城开放供亲人前往祭拜。“县城开放的第一天,买了香、蜡、纸钱,给儿子买了衣服,快一年了,活泼好动的儿子衣服也该换换了……终于知道,积攒了三十多年的泪水,为谁而流;终于知道,一直苦苦留恋的幸福,早走到了尽头。”     熊国英说每次打开QQ,看到冯翔的博客都难受,都要哭。“我劝他,他不听,还是写。他写得都是撕心裂肺的,每次看都真难受。”     熊国英说,冯翔从小文笔就好,成绩也好,读书的时候总是班长,考试总是班级第一,毕业之后,初中同学聚会都是他吆喝组织的。“他以前爱开玩笑,人缘特别好。但是地震之后,好像变了一个人。”    “地震之后,他常常跟我说,多吃一点,多喝一点,多耍,别的都是假的。”熊国英说,昔日一个初中好友,地震后从未联络,却在冯翔当上宣传部副部长以后来找他,希望给帮忙调动工作。冯翔非常生气,拿出初中同学的通讯录,直接把这个人的名字划掉了。“他讨厌人家趋炎附势,出事了不来问候,升官了就来巴结。但按照以前他的脾气,不会这么决绝的。” “他曾四次说起死亡”        因为冯翔在县委里“做官”,熊国英和同学们总是喜欢跟他打听新北川的未来。“规划怎么样啊,在哪里建什么建筑啊,哪里好玩啊”,冯翔总是说:“北川会好的,你娃娃(亲切的称呼)要活到那一天,北川会好的。”    “我当时根本没往那上面想!”熊国英瞪着大大的眼睛,满是泪水。“聊天的时候,他说起过四次,如果他死了,怎样怎样……”    “他说如果我死了,你们要想我啊。我还很认真地跟他说,如果你死了,我和同学会去你坟前献一束鲜花,我们会非常想你。”熊国英想起来后悔得要命,“他以前就喜欢乱开玩笑,大家又熟,真的是没有当真啊。”     安昌河曾经严肃地问过冯翔自杀的问题,零八年,地震后不久,“那天晚上,我们照例喝了很多酒。酒后我问了你一个严肃的问题,我问你是不是自杀过。你很愤怒。然后要我放心。……你向我保证,你绝对不会自杀,你要我也向你保证。我保证了。”     冯翔没有完成承诺。     中科院心理所驻北川心理援助站的负责人付春明说,512周年临近,现在正是心理疾病的高危期,危重人群的自杀问题是他最担心的。“冯翔一天下四次灾区,他每天都要看见他儿子埋葬的地方。如果有埋怨,他当然不能在博客上写政府不好,他的压力总得发泄出来。”     熊国英说,冯翔是她初中同学里面,自杀的第三个。    “有一个同学,全家几乎都死光了,自杀了。还有一个女同学,儿子也死在曲山小学,地震之后,她丈夫就和她离婚了。后来她就自杀了。”     你不能想象,但熊国英很平静地说,这很正常。    “没有孩子了,也就没有东西维系婚姻了。你不知道吗?灾区的离婚率很高,我很多同学都离婚了,有的因为孩子没了,有的因为地震时顾自己逃命不管另一个。当然,结婚率也很高。”     冯翔也写:“从地震后三个月开始,陆续不断。同学告诉我,丧偶朋友结婚了,用的闪电加迅雷的速度。熟识不熟识的单身朋友,委托我找寻地震失去的另一半。我其实知道,爱情比不得现实,永恒比不得孤寂。我把年少时写下的情诗送给了焰火。 ”冯飞说,这正是冯翔地震后看清楚的现实。     灾难比人们想象的现实,死亡比人们想象的更近。     熊国英说,听到冯翔出事的消息一直不敢相信。“一直没有缓过来,没有觉得这是真的。直到最后一天,在殡仪馆的葬礼上,我看见他的遗体。”    “我是近视眼,我凑近看,一直看不清。后来火化的时候,我也跟进去看了,看清楚了。”“那个样子,一直在我脑子里,闭上眼睛也是他,睁开眼睛也是他。他死去的样子。你知道吗?冯翔一走,我才觉得,512的记忆,全回来了。”     熊国英和同学们去看望冯翔的妻子景雪莲。“她真的好可怜。她就那样躺在床上,不能动,一直哭,一直哭,说孩子也不要她了,丈夫也不要她了。说冯翔什么都没给她留下,什么都没留下。”     冯翔原本计划和妻子再要个孩子的,连名字都想好了,叫“冯想墨”。为了这个,新年之后他喝酒也少了。他甚至跟同学开玩笑说,“要生就生三个,保险。”     但终究没有。冯飞说,弟弟弟媳都太忙了,灾区工作压力太大。     冯翔遗书中说的那棵皂角树,家人为他找到了,悬在县城深处的一片废墟坎上,树根包着废墟顽强楔进四周。旁边是歪斜的曲山小学校舍,被垮下的王家坪山整体推移了几米,垮的只剩下一层楼。那一层楼里,电灯还在碎裂的房顶上摇晃。旗杆整体倒下,搭连上旁边一栋勉强立着的居民楼。居民楼里,各家各户的阳台上,内衣内裤还晾着,仿佛就要有人去收。     小小的坟茔在皂角树下搭建起来。这是死去的北川,添的第一个新坟。     泥土覆满了倒塌的废墟,新鲜的绿色又从泥土上长出来,荒草萋萋。(完)&(字节数: 14176) [原创
11:10:54]&&&&&&& 五一回家了。挤进七年之后的黄金周,跟着痒了痒,挺舒服。
&&&&& 家愈发让我安静了。看到爸爸妈妈,蹭在他们身边,特别心安。
&&&&& 以前不会的,以前,脑子里是天大地大,是浪迹天涯,家这个字,听起来总有点婆婆妈妈。
&&&&& 大约是在香港之后,逐渐有了血脉的感觉。
&&&&& 第一次是和邱去广州,火车上,邱说,要看看父辈走过的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
&&&&& 第二次是采访老兵,八九十岁的老人,国民政府的精英印记依然明显,他们让我看到,一个断裂之前的中国,一段我们看不到,不自知,但是却丢不掉的集体回忆。
&&&&& 第三次是看话剧《茶馆》,在一脸茫然的香港人中间,我那么真切地听到了自己血液里,中国的声音,
&&&&& 第四次是奶奶去世,在我生日的前几天。那天正和香港朋友说,奶奶的父亲是传教士,是现代中国最早的基督徒,朋友让我赶紧回家做口述历史,我应着,晚上就听到奶奶过世的消息。
&&&&& 第五次是外公过世,零七年春节,外公看我的最后一眼,我见到他眼里有泪,嘴角带笑。送走外公的第二天,外婆的手腕上,带上了两只表,一只自己的,一只外公的。她想陪着外公一辈子。
&&&&& 慢慢开始喜欢听他们的故事。父母,父母的父母,还有中国。每一代人,都年轻过,梦想过,激情过,也挣扎过,失望过,破碎过。他们渐渐老去,温和地看他们孕育的我们,又一次天大地大,浪迹天涯。
&&&&&&时代当然不同,但是血脉依旧。
&&&&&&曾经,朋友们在我身上,找江南的影子。后来,他们在我身上,找中国的影子。
&&&&& 我们从不是活在每一天,每一点上的。我们活在一条长河里,浸泡着我们每一个基因、每一个细胞的,是家族,是中国。&&
&&&&& 这条血脉,是我之所以为我,是我之所以存在于这个地方,这段历史的依据。&
&&&&&&慢慢找,这或者,就是我的乡愁。&&&& &(字节数: 1490) [原创
2:08:35]&&&&&& 去年,这个名字走红开始,我一直刻意回避。看见于丹的新闻就关网页,看见于丹的节目就转频道,看见于丹的照片就翻页面。发展到最后,看见论语我就赶紧换书架。说不出理由,也许是我以貌取人,于丹做作的笑容,让我觉得这个女人不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 无奈我们的香港书展,还是把她老人家给请来了。
&&&&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于丹,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红。
&&&&&7月27日晚上在会展中心的于丹讲座,杨锦麟主持,座无虚席。我一直在旁站着,为了更好地瞻仰美女,也想着随时走人。结果,我还是一直站到散场。
&&&&&说说几个印象吧:
&&&&&一、于丹的口才太好了。
&&&&&诗词歌赋,老庄孔孟,结合鸡毛蒜皮的寻常百姓事,信手拈来,随意糅合,入情入理。时而雄辩滔滔,时而细致生动,时而炫技地诵读大段诗文,时而煽情地讲两个“我小时候……”、“一个老人家……”的小故事。可怜香港观众,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台下诸人一个个目不转晴面带诡异微笑,两手微合随时准备演奏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场景,让有些同胞似曾相识吧?呵呵,不过于丹还是比新东方老师牛。人家讲两个半钟头,不要说没有破绽,连一个破句都没有啊,起承转合,落地一字不改就是好文章,开头、收尾极精彩,且落落大方,还懂得强调独立的思想。不光如此,现场被个别保持清醒的观众怀疑,被老杨刁难,这姐姐化解得那叫一个巧妙,像徐志摩一样挥挥衣袖,云还在你那儿,彩早已经加诸我身。
&&&&&二、于丹真CCTV。
&&&&&口才好和CCTV得分开来说了,CCTV真该好好反省一下。尽管是在香港湾仔,尽管还有老杨在时不时地舒缓气氛,尽管这活动和北京一点关系都没有,整场讲座还是弥漫着浓烈的CCTV味道。于丹就是有这能耐。她使用标准的播音腔,“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种,抑扬顿挫,疏急有致,气只发一半,以微笑嘴形收尾每一句话;她穿着标准的CCTV盛装,中式元素名牌小西装,价格不菲,估计得个把万;她身体微微前倾坐在沙发上,屁股只坐三分之二,颔首挺胸,讲话时一手微微扬起,不讲话时则两手交叉相握于膝前;她永远记得对向她举起的相机微笑,不管来自记者还是来自观众席,不管当时她正在演讲最高潮还是被刁难得最紧张。其实就是两个字,CCTV追求的最高境界:“端庄”,以为国人表率。
&&&&&三、香港观众真喜欢于丹。
&&&&&于丹姐姐在台上字正腔圆、眼睛都不眨地连甩出几百字古文来,我还在担心,香港的朋友能喜欢嘛。结果还不到半场呢,那掌声之发自肺腑,从气浪都可以感觉到了。最经典的是下半场时,一个观众手机响了,起身出去接,手机随着他在会场的跑动响了一路。――当然,谁的讲座手机响都是不道德的――可问题是,这位观众跑出去的同时,我惊讶地看到全场,几乎是全场几百个人的眼睛都愤怒地盯着他,那表情就像盯着一个敌人一样。吓到我了。小作家胡淑雯的讲座,有人堂而皇之接手机;大作家莫言的讲座,有人手机响,也没见谁扭头看一眼的。于丹的号召力真是强,跟传教一样……
&&&&&四、杨锦麟老先生太可爱了。
&&&&&能感觉到老杨从感情上很不甩于丹,从理性上很佩服她的口才和“端庄”。不过老杨还是想方设法地再用同样“端庄”的问题去消解于丹的神圣感,两人一来一回得很精彩,只是到这会儿,我竟然都记不得几个具体的问题了:(。就记得演讲中,于丹举例,说2006年自己当“感动中国”的评委时看见一个乡村的普通女人,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村里好几对孤寡老人,她说她天天去给一对孤寡老人做饭,做了八年,这两个老人终于有一天拿出一瓶安眠药,当着女人的面扔进了炉子,哭着说:娃啊,这安眠药我们藏了八年了,本来准备等我俩都不能动的时候就自我了断,现在有你,这药再也用不着了。说到此处,于丹说:“富人这么做叫慈善,穷人能这么做,就是圣贤。”全场掌声雷动。老杨亦点头、鼓掌,不忘幽幽加一句:“这个女人能感动中国,还应该感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啊……”
&&&&&综上,一个简单的感觉,于丹不简单。
&&&&&我看到有记者用“清泉”形容她的演讲,用“清纯”、“可爱”形容她的笑容或者为人,都呕吐不止。对她的演讲或是个人,你都可以不吝美好的词语,精彩啊,美丽啊,聪明啊,动人啊,但和“清纯”绝对是十万八千里。这个女人聪明绝顶,也世故精明的紧。我相信,她也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真得把论语、庄子理解得多么庸俗。她自己理解得一定比她讲得透,否则她无法这么滴水不漏。但她太聪明,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做什么会成功。中国老百姓不缺圣贤书,他们缺心灵鸡汤。于丹只是用了一个最昂贵的材料,给他们炖了一锅鸡汤。至于有人说她浪费,她也完全有理由:千年人参藏在抽屉里,就给几个掉了牙的老先生闻闻,岂不可惜?
&&&&&论语、庄子,既然炖成了鸡汤,肯定也就只最最表面的味道了,那就是生活智慧。至于生命、困境、家、国、天下,又深又难的话题,吃力不讨好的话题,聪明如于丹,怎么会提呢。
&&&&&远远地,我看着台上微笑的于丹,突然想到一个词:“母仪天下”。这是我党多么喜欢的一种楷模啊,圆熟、智慧、端庄,如同母仪天下的皇后。她怎么会有错误呢?可能犯错误的事情,她根本不做啊。
&&&&&只是,养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字节数: 3198) [原创
2:01:52]&&&& 变形金刚太火了,多少年没见过排长队买电影票的情景了。&& 我虽然没看过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对,就是没童年,我还没看过圣斗士,没看过83年射雕,没看过上海滩……)&& 但利落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形还是让我很兴奋,如果我现在还是小孩,搞不好就爱上物理了。&&&&&&&& 电影效果没得说,太棒了。硬特效做的登峰造极,每一个细节都很完美,叹为观止。&&&&&&& 片子理念没得说,太美国了。&& 先是镜头,z一直在叨叨,这镜头太迈克尔·贝了,那镜头太迈克尔·贝了。简言之,就是美国所有的机场都傍晚才使用,即便救苦救难也是如此。直升机总是就着美丽的夕阳缓缓升起,然后一个美国大兵英姿飒爽地跑过,满身英雄主义的金光。。还有灾难事件,在威震天的大脚踩碎无数汽车,渺小的人们痛苦地奔跑时,跑在前面的,总是那么几个金发碧眼、胸部还很大的mm。头发在飘散、身体在扭动……哎哟……“Run.... Keep running...”Chandeler和Joey流着口水的声音浮现眼前。。&& 然后是故事。美国大兵在纷飞战火里打电话回国家安全局,却碰上印度人在客服中心磨磨唧唧;美国的国安看着一部诺基亚说,这是日本的手机吧,质量就是好;还有各种变着法子讽刺日本和印度的情节……&&& 然后是概念。&&& 擎天柱坐在大桥上,不忘唠唠叨叨说一句,自由民主是最重要的之类的。还有那句贯穿全片,但始终很不自然和刻意的一句话,“No sacrifice, no victory”。看完片子才明白这话将给伊拉克的美国战士们多好的鼓励阿。&&&&最后,美国人终于第一次,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在外星人面前显示了自己的科技实力。外星人不再像往常那么牛鼻了,他们的武器纵然先进,但还是可以被人类的战斗机、炮弹战胜的。威震天光靠擎天柱是打不赢的,打不死的美军战士和英勇的美国青年还是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不少人说这片子是烂片,如果按故事片的标准的确如此。前半部分太冗长,后半部分还没展开够就结束了。大名鼎鼎的威震天终场前半个小时才刚被解冻,然后就被一个没有武装的人类干掉了。影片最后,擎天柱充满悲情地要求人类把“能量方块”放进自己的胸膛,要牺牲自己保卫地球。人类保持理性,灵机一动,把方块塞进了威震天怀里,结果,威震天挂了。。。。&&&&好在没人会为了故事去看变形金刚,所以从市场需求上来看,这片子毕竟不辱使命。&&&&&&走出影院,现实世界里那些肮脏的汽车都开始kikikaka的变形。为了这样的幻觉,也值得金刚一回。&(字节数: 1549) [原创
11:53:30]&&被遗忘的英雄
――访二战滇缅战区国军老兵&&
(2006年10月)
&&&&&&& 抗日战争,在今天的媒体语境里,不算一个过时的词语。二零零五年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讲话,向全体参加抗战的老战士致敬并颁发纪念章。同时,全球的华文媒体都在制作相应的专题,回顾战争岁月,缅怀英雄足迹。
&&&&&&& 而时隔仅一年,二零零六年秋,当记者见到六十年前滇缅抗日战场上的远征军老兵,古稀老人们的落寞与悲愤,却着实令人心凉。
&&&&&&& 新一军三十八师的老兵苏定远,文革后离开大陆定居香港。提到去年国家为抗战胜利搞的纪念,老人生气地说:“他们说的话,我再也不会相信了!解放后我被骗了二十多年,才跑到香港。到现在,他们还是不守信用!”
&&&&&&& 苏老说的,是二零零五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抗战老兵做出的一个承诺:国家要向所有抗战老战士、海外爱国人士和有关人员颁发纪念章,一共是七十万五千一百七十二人,具体颁发由各部门落实。
一枚纪念章的分量
&&&&&&& 一枚极普通的纪念章,对远征军老兵来说,意义却不可想象。荒诞的历史曾让这些抗日英雄转眼之间变作“国民党的残渣余孽”,在被批斗、被歧视的和平年代惶惶不可终日。几十年过去,老人们都说:“我们什么荣誉补偿都不要,只要国家肯定我们,承认我们当年是抗日,不是反共,我们跟后代也好交待了。”
&&&&&&&&新一军三十师老兵张孟轩定居在成都,他患了喉癌已不能说话,探访那天,他小心地掏出一张旧报纸,是二零零五年九月四日的《人民日报》,整个版面全文转载了胡锦涛的讲话。张孟轩的女儿告诉我们:“他看得认真啊!拿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那么激动,还拼命在纸上写:‘没有提共产党,也没有提国民党,所有老战士都将被颁发纪念章,那也就是说,国家承认我们是抗日的了!’”
&&&&&&&& 兴奋之余,张老催促女儿向政府申请纪念章。女儿拿着父亲的简历、退伍证等资料来到成都市民政局,却几次都被挡了回来。
&&&&& “成都民政局说,这个纪念章只给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发。就是说,我父亲是国民党的兵,没有资格拿这个章!”
&&&&&&& 苏定远老人在广州得到的回应也类似:“只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才给发纪念章!”
&&&&&&& 老人们真想不通,胡锦涛的讲话明明说是所有抗日老战士,为什么到了地方上,就成了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了?难道国民党抗日不是抗日?抗日纪念章,和解放战争有什么关系?
&&&&&&& 张孟轩无法说话,听女儿讲这些,他只在纸上重重地写下一句话,就再也不肯提笔:“我们远征军辛苦啊!我们是命长!”张老的战友在一旁老泪纵横,“记者同志,你一定帮我们反映一下,新一军在缅甸打鬼子,是威风凛凛打了大胜仗的啊!为什么到现在都不肯承认我们?”
被遗忘的荣光
&&&&&&& 老人没有说错,一九四三至四五年,中国远征军从缅甸北部、云南西部向日军发动大反攻,歼灭近十六万日本军队(日本厚生省一九六四年调查统计),占八年抗战歼敌总数的四分之一。这次反攻被称为滇缅大反攻,是八年抗战中,中国第一次扭转战局的战略反攻。苏定远、张孟轩老人所在的新一军,由孙立人将军领导,是滇缅反攻的绝对主力,曾全歼日本精锐部队十八师团,以少敌多攻克数个缅北重镇,令日军“闻风丧胆”。
&&&&&&& “1944年10月15日打响八莫战役,12月15日全歼日军!……躺在里面的皇军武士们,天皇难道没告诉你们,中国有个新一军?”新一军谍报队老兵黄绍甫的日记里,六十年前的荣光犹在眼前。
&&&&&&& 直至今天,在广州、成都、无锡、香港,当散落各地的新一军老兵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讲起战斗往事时,八九十岁的老人们竟然对每一个地名人名、每一个时间片断都如数家珍。“吾军欲发扬,精诚团结无欺罔, 矢志救国亡,猛士力能守四方……”,这首新一军军歌,每一个老人都会唱。有的老人拉小提琴给自己伴奏,有的老人拉手风琴,还有的老人把歌词写成书法,挂在家中。他们挺胸抬头,音调高亢。
&&&&&&& 在走访这些老人之前,我从没想到“抗战老兵”可以是如此帅气的一群。“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今天许多台湾老人还知晓的这句悲壮誓言,在大陆,早已尘封进历史。青年学生走上战场,抗日救国,原来就是这些老人骄傲至今的秘密。
&&&&&&& 今年八十四岁的梁家佑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年轻啊,一腔热血,大学没毕业,就跑到战场上抗日去了。”
&&&&&& 一九四四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的大四学生梁家佑志愿抗日,编入新一军第三十八师任翻译官,在滇缅反攻战场开始自己的戎马生涯。只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决定,维系了后半辈子的坎坷,二十二岁的大学生梁家佑,是怎么都不会想到的。
&&&& “元宵节后,我们十五个同班同学穿上土布军装,打上绑腿,去昆明邬家坝机场,登上了一架C47运输机,从学生变成了军人。飞机从昆明起飞,不久就看见洱海和雪山,太漂亮了……后来一山高过一山,山上积雪也越来越厚,不但没有人烟更是鸟兽绝迹。再后来飞机好象也不能再飞高了,只是在大山谷里低低地穿行。”梁家佑后来才知道,这架C47运输机带着学生兵经过的壮丽风景,就是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
&&&&&&& 其时,中国最后一条陆上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国际运输线被切断,一九四二年,中美联合开辟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因环境险恶又被称为“死亡航线”。三年间,美国空军曾在这条航线损失了四百六十八架飞机。一九四三至四四年,国民政府由驼峰航线运送大量青年学生到印度,支持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建制,并由英美盟军共同集训,不久便由驻印军先发,展开滇缅大反攻。梁家佑、黄绍甫、苏定远等老兵,都是这些青年学生中的一员。
&&&&&&& 今年八十三岁的李铁椎老人至今保留着在印度从军时,英美盟军发给的军毯。“这是我唯一的纪念物,它跟了我六十二年。”(照片)一九四四年经驼峰航线到印度参军时,李铁椎只是成都一个高二的中学生,他被编入新一军三十师防毒排,受训使用当时最先进的地面武器――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能喷出1000度以上的火焰,可以粘在任何物体上燃烧,能在森林里烧出一条路来,装甲车坦克车也能烧着,瘫痪。如果火喷在敌人身上,立刻成了火人,全身被火包着乱窜,不到十分钟身体就烧光了……不过使用火焰喷射器是两人一组的,一人背喷射器,一人掩护。我个头不够,只能拿冲锋枪从旁掩护……”时至今日,老人说起来,仍然很有些认真的不甘。
&&&&&&& 历史学家说,这是火焰喷射器在整个二战战场上的第一次使用。从一九四三年十月,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打响向缅北反攻的第一枪开始,美国盟军通过驼峰航线,空投了大量军火支持,英美空军在滇缅上空亦夺取制空权,同时,经过美国总指挥史迪威和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的正规培训,异国反攻战场上的驻印军几乎是当时中国最威风凛凛的现代正规部队。许多老人都记得,他们刚参军就“从头到脚消毒淋浴”,然后穿上“全新的美式军装”,行军过程中全程都有美国空军供应食品、药品、装备,老人们回忆起来都说,“天天吃罐头的西餐,实在也吃不惯啊。但是真是有用,吃了一个月,每个人都壮了,力气也足了。因为在丛林里作战,还要求定时吃奎宁,打针,避免疟疾。”
&&&&&&&&从印度反攻缅甸,要翻越横亘印缅边界、广袤数百公里、自古渺无人迹的绝地野人山和缅北原始森林,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时,由于指挥不当,曾有近五万中国士兵葬身于此。蚊虫瘴气、蚂蟥蛇蝎,还有已经经营缅北防务一年有余、密林中工事坚固的日军,都是致命的危险。
&&&&&&&&让随军翻译官梁家佑印象最深的就是密林里“鬼子”的顽强:“鬼子是敢死队啊,他们通常是孤身作战,身上只带一小袋米,一张地图,一个指南针,一把大刀,步枪和子弹,然后在我们后方的丛林里找好攻击点,把自己捆在高树上,等我们进入陷阱。如果被我们发现,他根本没法逃跑,也没法保护自己,更不能逃跑。天黑了他才下来烧饭吃。米带的很少,吃光了就煮芭蕉叶吃。我见过他们留下的煮在废炮弹壳里的芭蕉,那东西不好吃啊,而且吃几天人就没力气了。这些鬼子出来了就没打算回去,就是要死在这里的。”
&&&&&&& 但已经占领缅甸一年,精心修筑防务的日军依然没有抵挡住驻印军的进攻。美国指挥官曾经说:“只要让中国士兵吃饱、穿暖,他们就是世界上最英勇的军队。”的确如此。今天探访新一军老兵时,每个老人都会兴奋地拿出一张薄薄的、但是精心用胶套保护起来的复印纸片,纸片上赫然印着几寸见方的墨印,下面一行小字标注着:“战利品――日寇第十八师团关防大印”。
&&&&&&&& 一九四四年三月,缅北孟关一役,孙立人带领部队敌后迂回,攻占瓦鲁班,全歼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师团长田中新一弃营逃走,新一军缴获日军军旗和关防,大获全胜。广州的梁振奋老人,当时三十八师谍报队队员,讲起往事兴奋难当:“十八师团是鬼子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他们是‘常胜师团’,而且最擅长热带作战的‘丛林战之王’。他们一九三七年参与了南京大屠杀,是我们中国人最凶恶的敌人。但是在缅甸,他们被我们彻底打败了!”
&&&&&&& 全歼日军十八师团,缴获关防大印,中国军队士气大振。一九四四年八月,驻印军乘胜攻下缅北重镇密支那,打垮了日军在缅甸最后的军心。此后驻印军接连攻克八莫、南坎,日军“兵败如山倒”。一九四五年一月,驻印军和由云南反攻的中国滇西远征军在滇缅国界芒友胜利会师,滇缅反攻不久胜利结束。
&&&&&&& 滇缅反攻不仅收复沦陷的国土,更全线打通中印公路,恢复滇缅国际运输通道。这条大后方的生命动脉为当时岌岌可危的国内战场输送了大量火力和战备,中国在抗战中的败局终于完全得以扭转。
&&&&&&& 中国在滇缅战场上以八万将士的牺牲,换来十六万敌人的灭亡,八年屈辱,扬眉吐气一战,却不知何故,从此无人再提。
&侵略者走了,苦难却刚刚开始
&&&&&&&&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战场上奋勇杀敌的青年欢呼雀跃。梁家佑在回忆录里写道:“鬼子终于投降,当年圣诞我就结束了战场的生活。回到家里,见到老爸、哥哥和嫂嫂,他们高兴极了。我们一起庆祝胜利,以为从此国泰民安、再也不会有战争和苦难。”
&&&&&&&&可悲的是,侵略者败走了,战争和苦难却远未结束。
&&&&&&& 一九四五年,当全世界都在庆祝战争胜利时,付出牺牲最多的中国,却立刻开始了另一场战争。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故乡,兵戎相向,八年之后又三年。谁也不能否认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成就,但是当英、美、苏盟军分封胜利果实的时候,混战中的中国,却几近被遗忘。
&&&&&&&& 老兵徐文不愿意提太多往事,他说中国人遗忘往事太快了,世界也就这样遗忘了中国。
&&&&&& “讲起抗日,共产党说国民党不抗日,国民党说共产党不抗日,人家一看,哦,国共都不抗日,那中国抗日是啥子回事?你看看我们今天,说抗日都说什么?地道战?地雷战?这不是笑话吗?我们有威风凛凛的正规军,滇缅战场的野人山是我们打下来的,当年所有印度人、英国人、美国人路过中国人都伸出大拇指,说‘顶好!顶好!’,没有中国人,他们是打不了胜仗的!但是今天你去看看历史,中国军队在二战上的贡献,被承认的实在太少了。”
&&&&&&&& 战争终于远去,没有硝烟的族群斗争却刚刚开始。沙场上九死一生的老兵,命运也难逃历史的捉弄:
&&&&&&&& 一九五三年,老兵梁家佑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被关押审查,被指参加“蒋匪军”,定为“历史反革命”批斗,五六年平反。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再次被打为“反革命”,关入牛棚,批斗近十年,一九七六年平反,时年已经五十四岁。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到普通的地方大学做了教师,妻子受牵连,终生没有工作。
&&&&&&& 四川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驻印军老兵黄绍甫,一九五四年肃反运动被定为“反革命”、“极右分子”,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被关押二十一年。平反后又被反右时期对头诬陷,一九八三年“严打”期间误判入狱十三年。一九九六年,终于告别牢狱生活的黄绍甫,已经是七十二岁的老人,妻子在他入狱时要求离婚,如今妻离子散,无居无所。八十二岁的老人,每天起着单车,在成都市区穿梭,依靠给小孩家教小提琴谋生。
&&&&&&&& ……
&&&&&&& 其实无需多说,一个国民党老兵,无论当年出于什么动机参加了什么战争,在解放后的中国,会是什么境遇,人们心知肚明。
&&&&&&&& 一位老兵说:“我们啊,就是运动员。每次运动都少不了我们。”
&&&&&&&& 在成都参加滇缅战场的老兵聚会时,老人听说有记者,十分激动,都想要发言。开始老人们还是一个一个说,几分钟后,有些老人流泪了,更多的老人纷纷把凳子往中间挪,争先恐后说话。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苦难,四川乡音响成一片,我已经根本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老人们只知道,这是一个记者,不管是哪里的,记者可以帮他们把多年想说而无处可说的话说出来。
&&&&&&& “纪念章,我们什么都不要,只要纪念章。”一个老人激动地说,“没有纪念章,说明他们还是不承认我们!”
&&&&&&& “我想问问,我们远征军,到底算不算抗日?当年就因为我参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抗日部队,他们每一次都问我:‘你参加远征军,做了啥子坏事?’我打日本做了啥子坏事了?!”
&&&&&& “我们打鬼子是爱国,没想过要活着回来的。为什么不承认我们?”
&&&&&&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包袱什么时候能放下?”
&&&&&&& &……
&&&&&&&& 据参加成都远征军聚会的三十多位老兵说,他们中间,无一人领到那枚要给“所有抗日老战士颁发”的纪念章。
&&&&&&&& 而在广州,新一军公墓被毁,战友至今无从凭吊,也让老人们身心难安。
&&&&&&&& 广州白云山下曾有新一军公墓,是日本投降后,孙立人将军让六百个日本战俘‘以汗赎血’修建,埋葬了两万滇缅战场上牺牲的新一军烈士。解放后几经破坏,如今早已不堪入目。墓园不知所终,墓道变成了拥挤的马路,忠烈亭变成肮脏的菜场,墓碑后是污浊的厕所,墓碑深藏在解放军大院,无从凭吊。老兵们呼吁多年,政府不闻不问。直至二零零五年,新一军仍健在的五十多名老兵在广州聚会,广州市政府才慢慢有所回音,但是语焉不详,进度极其缓慢。
&&&&&&&& 黄绍甫说:“我们都八十多岁了,有些老兵已经九十岁了。我们等不了多久了,当年战死在缅甸的朋友,总要让我们有个哭魂的地方啊!”老人家流泪的样子,让人心痛难当。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鬼子兵那么勇敢”
&&&&&&&& 今天,英国、美国的二战士兵受到最高规格的优待,甚至战败的日军都在神社里接受国家元首参拜、全民纪念,中国的抗战老兵,却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最寂寞的一群。
&&&&&&& 诺大的成都城,连一座纪念当年川军、远征军的雕像都看不见;广州的新一军公墓四分五裂;而健在的老兵,更不用提优待,不少高龄老人还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凄凉生活。
&&&&&&&&梁家佑在回忆录里写道:“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鬼子兵能那么勇敢、视死如归。因为他们感到自己是受到全日本人民的嘱、他们的死会被全体日本人感谢和永远纪念。我同情日本人对他们战死沙场的亲人的敬重和怀念。更希望我们的人民也能对自己的为国战死的英魂年年表示一下敬意。”
&&&&&&& 抗日战争结束才六十一年。可是六十年时光,真的有那么长?长到中国人还记得为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而上街游行,却忘了我们自己的英雄?
&&&&&&& 一位老兵说得心酸:“等我们死了,和当年败在我们手下的鬼子阴间相见,情何以堪?”
&&&&&&& 忘却历史、忘却恩人的中国人,我们又情何以堪?&(字节数: 14121) [转贴
15:46:56]&&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src=".cn/maindoc/html/renwu/yanjing/renwu12.gif">&&&& “艾未未,就是个大仙儿。”
&&&&& 到艾未未之前,一个圈儿内人如是评价。
&&&&& 做完一个小时的访问后,我深有同感。这个大胡子、大肚子、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男人,他的生活状态和他的外形一样,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
&&&&& 艾未未说他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作品。有些评论家也会对他不以为然,他们说,无论是那些未经粉刷的、包着铁皮、裸露着水管的房子,或是前卫概念的小建筑作品,又或是德国天空下的一千零一夜《童话》,在当代艺术史上,实在不算是标新立异的原创。
&&&&& 但是当这个人挺诚恳地说:“我没有什么真正的创作,每当说到创作,我都会比较羞涩。我觉得创作是上帝的事情,我们只是游戏。”你心里又会暗自惊呼。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两种艺术家,一种是事业型的,把全部的天才和热情挥洒在作品里,厚积薄发,鞠躬尽瘁;另一种是管不住自己的,灵感从每一个毛孔里四散而出,无法聚集而成传世名作,却活得极尽恣意潇洒。那艾未未无疑是属于后者,也许王小波也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生活远比艺术更重要,“可以没有艺术,但不能没有生活。生活到过瘾的时候,都是艺术。”
*艾未未简介:
诗人艾青之子,艺术家,建筑家。日生于中国北京,幼年随父母在新疆、东北等地流放生活,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1981年退学赴美,在美国一混十二年,念过不同的学校,没有毕业过,打过不同的工,还联络当地人脉协助拍摄了《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回北京,1996年父亲病逝。年主编出版前卫艺术刊物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年任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现在是“鸟巢”顾问。
*访谈精选:
问:你说过你不喜欢北京。
答:我不喜欢北京,当然,更不喜欢一百倍的就是上海了。上海是一个最虚假的城市。
问:但北京充满了可能性。
答:北京是一个最没人性的城市,非常政治化,全部是由机关和行政的规划来完成的。但同时,由于有巨大的利益集团在这儿,就有巨大的缝隙,有缝隙,就有很多藏污纳垢的地方,我们就属于这种污和垢。权力本身强大到已经不在乎周围这些事儿,所以又给了我们巨大的自由度,各种其它的价值观有可能在这里生存。这本身是一个矛盾的地方,它有这么大的不合理性,但是又有人生存的细节。我觉得矛盾本身是人思考的必要条件。
问:对香港印象怎样?
答:香港是一个很务实的城市,尽管它没有什么文化,但至少不去过多地渲染那种虚浮的东西。那里的人兢兢业业,为着一点儿生活的必要。
问:但香港这样成熟的商业社会,相比北京,实在沉闷很多。
答:的确,在一个巨大的系统中间,个人在权力面前是非常没有力量的。但在北京这个城市,你能看到魔鬼式的运作,但同时你也能看到你希望的英雄主义的感觉。你还有一个行善的空间,个人还会有愤怒和情感。
问:整个中国都是这样。
答: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当它一旦消失了权力的依据的时候,会变成一个最自由的社会。因为它过去的权力高度集中,所以社会结构是非常单一化的,一旦失去,就是完全无序,全乱了。
问:德国曾经是这样,但是完全无序的社会自发地呼唤一个新的强权,于是出现了希特勒。
答:时代不一样了,全球化和信息时代鼓励个人的可能性,消解中心,这是一个彻底的新的时代出现。
问:网络提供了最大的技术背景。
答:没错。很多人还意识不到网络的作用,这是天上掉了一大馅饼,免费地为社会的改革做了最大的贡献。中国人是最幸运的。
问:你感觉中国的这个新时代有多远?会怎样到来?
答:过去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府、政策。中国人不是笨人,情感和理解能力很强,但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又很缺少理性和秩序,不善于系统地处理问题。由于感性很强,所以这个国家的变化会从个人身上开始,而且会完全不由分说地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会很迅速。我以前说十年,现在我觉得,五年。
问:五年,没人可以阻挡?
答:这是本质性的变化,不受任何人控制。任何人想控制这个,必然会被历史忘记。谁也不能成为历史的逆流,谁也不能阻挡人们要求自由和民主、要求个人的自由精神,这是大势所趋。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
问:中国当代艺术的价格很火爆,其实在西方,中国的当代艺术究竟是个怎样的形象?
答: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在世界上,是一个全面爆发的形象,充满幻觉。
问:就像当代中国?
答:对,和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样貌非常一致。当代艺术是中国的一个反光,是中国这个发光体的一个亮点,它本身让人感到很刺眼、很眩目,但是它到底有多少内容,能有多持久,这个还很难说。
问:国际价格为什么会这么热?
答:西方对中国很敏感,但是按照比例来说,中国所有艺术品的成交额可能不会比几张印象派的作品价格大。就像中国股票市场再热闹也不能跟华尔街比,中国人自己别把自己弄懵了,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在国际上,中国充其量是一个盈利的小企业。就像一个打工的姑娘本来做足底按摩,可是到了一个大户人家,可以坐小汽车,可以带着孩子去上学,甚至可以让他去学英语。中国人在世界,就是一个打工仔,就是一个进城不久的打工仔,挣的那点儿钱,就是人家桌子底下掉的剩饭。
问:好像很多年前就是这个形象,现在没有变化吗?
答:从二三十年之前到现在,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但是内在开始要求变化了,因为走不下去了,其它打工仔还等在门口报名呢。于是就想是不是要转型,不转型可能就有问题了。所以开始谈什么创意产业,文化的附加值,等等。
问:今天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人人都评价说不健康,不成熟。
答:没有任何事情是健全的,中国人,是一个断了三条腿的螃蟹和一个掉了半截的蜈蚣接在一起,然后还有缺了两个夹子的蝎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结合体,但不管怎么样,它仍然是生命体,它仍然在移动。我们不需要用过去通常所说的健康、正常这些词,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期,很多东西要重新定义,很多价值要重新评估,很多状态要重新理清楚,所以过去是无法和今天的现实来招架的。所有不健康的因素都是最健康的因素,健康的因素都是不健康的。
问:举个例子?
答:比如八荣八耻就是最不健康的因素。
问:别提这个了……
答:我觉得这个社会,最健康的一点就是它原来结构的粗暴和简陋,这也是它最不健康的。实际上它给新形态的出现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极端的不自由和极端的僵化,会在短期之内让中国呈现出极端的自由和极端开放的活动空间。这在全世界看来,都很辉煌。太惊人了,这在欧洲不可能,在任何一个严格的秩序下都不可能,在这儿都可能。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不是人能够要求的特殊的时代,它是积累了几十年、上百年的不幸,达到的一个特殊的状态。但是它出现了,它就有它的极大的合理性。
问:那说到现代艺术家深受商业影响,你怎么看?
答:这都很正常。一个时代谈这些是最小的事情。更大的问题是这个时代是不是有自己的精神,是不是有自己的理念。
问:有吗?
答:我不能说有没有,但我想应该在出现。一个最好的跑车设计者可以设计最优美的图形和高速行动的方式,但没有一个设计者可以设计车在翻车或者撞击中的形态,这个形态确实比其它形态要复杂和灿烂很多,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形态。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期,从78+11以后,包括全球都在做这个准备期。
问:还会出现一个核心精神或者价值么?
答:可能会不断出现,但是核心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核心的目的就在于希望人能够不断颠覆他。最后的核心,可能会回到个人身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状态第一次出现,就是在网络时代。只有网络是共产主义。
关于艾未未问:你个人的价值核心是什么?
答:就是希望别人能把我共产了,我希望别人能利用我,希望别人觉得,哎,他有用处,我可以用他一下。天下为公,孙中山说的。
问:能说说艺术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答:可以没有艺术,但不能没有生活。生活到过瘾的时候,都是艺术。我实在是用很大的可能去忘记艺术,艺术太不重要了,生活太重要了。生活到一定时候,必然就是艺术。
问:你有固定的创作时间吗?
答:我没有什么真正的创作,每当说到创作,我都会比较羞涩。我觉得创作是上帝的事情,我们只是游戏。
问:但你的作品还是很多。
答:对,我喜欢游戏。
问:比如《鸟巢》?
答:是小游戏之一。
问:你的作品被认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哈哈,现在被认可了吗?
问:当然了。(否则我来干嘛……)
答:恩,现在应该是被认可了。其实这个社会必然会认识一些阿猫阿狗的,不是你就是他,一定要有,这是这个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报纸每天要登,或者杂志要登。总会有些乌龟王八蛋被放上去,这是被社会所谓的认可。对我来说,第一我不会觉得社会认可我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因为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炫耀的社会,这个认可本身很可疑。所以我从来不把它当回事儿,爱谁谁,别跟我来这套。现在,是好像闹出点声音,折腾点儿事儿,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生命的正常过程吧,你出生,你死亡,中间呢,证明你是活的,你翻腾了两下,就像鱼在案板上跳了两下,最后那一刀还是要切下去的。然后进油锅,刺啦一声,然后给端到饭桌上。
问:你好像对媒体采访很宽容?
答:嗯,我一年大概有一两百个采访,每一天平均两个,离开了就会断开。任何采访我都会接受,可能是宠物杂志,也可能是爬山。采访对我而言就是谈话,登不登我不太在意,只要你不改变我的原意。只是有的时候碰见一些来访者,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怎么说也说不清楚,我挺替他们难过的。
问:这么多访问,不打乱你的生活吗?
答:我没有别的生活,一切都是我的生活。没有什么东西怕打乱,如果能有什么东西打乱我,那真是我最大的快乐。
问:这个工作室你住了多久?
答:这个工作室九九年盖的,住到现在,是在中国的唯一一个工作室。
问:喜欢这里吗?
答:不喜欢,随时有人来拆掉我非常高兴。我最喜欢的地方,实际上就相当于飞机场和火车站的候机候车室。
问:在路上?
答:路在家里吧,呵呵。
关于建筑:
问:很多人批评,鸟巢、包括央视新大楼,这样的现代建筑破坏了老北京城的美感。
答:这是狗屁人说的狗屁话。北京如此之大,我们被元朝统治过几百年,被清朝统治过几百年,没有人敢放一个屁。故宫本来也不是个什么东西,长城也算不了什么,但是人云亦云的,在今天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时候就开始瞎咋咋。这几个破建筑能改变北京什么?几个建筑在城市中的比例是千分之一不到,甚至万分之一,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只是一些失去了过去乐园的老王八蛋们、院士们的绝望的叫声。在北京,有什么东西能比长安街和平安大道更反动?不可能的。最大的刺激这个城市神经的,还是由这些非常愚昧的规划来完成的。
问:被拆掉的老建筑呢?
答:中国没有什么好的老建筑,全部拆了,一个推土机过去,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马上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如果不是,就算不拆,仍然是一堆垃圾。美国没有什么老建筑,仍然创造了历史。东京被炸得乱七八糟,仍然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我觉得这些陈词滥调,只有最平庸的人会重复。
问:但是对生活其中的居民来说,回忆就割断了。
答:回忆对他们来说重要吗?不重要。没有人知道78+11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敢说文革发生了什么。没有人会清算这五十年的历史。一点儿都不重要。中国人,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了中国人,他们到底是怎么看待历史的,怎么看待事实的。
问:其实很可怜,大多数人只是记住了当权者希望他们记住的东西。真实的历史仍然要被掩盖。
答:现在还压抑这些事实,只能加速这个制度的灭亡。因为他不是一个坦然的制度,它不能面对真实。
问:这些话你愿意刊登吗?
答:毫无问题,我没说出一句超出事实的话,我的嘴负责。我从来不对媒体说我要审你的稿,我尊重媒体。
关于《童话》
问:有预期么?希望作品能表现什么?
答:它表现它所表现的。它不是个记录,也不是什么狗屁个事儿。中国春运都能表现上千万人的迁移,我的作品跟这个没有关系。但它跟每一个人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获得一次这样的经验,这个经验甚至可能跟他一生有关。
问:选择样本是随机的吗?
答:我们有三千人报名,这让我非常为难,因为我觉得只要报名都应该去的。通常我是以几点为依据,一个是去的必要性,比如本身有职业、有个人经验的人;比如学生。或者还有很多永远不可能有出国经验的人,比如农民,少数民族小山寨的整个村子。什么人都有,收费站的,音乐老师,什么人都有。
问:说明网络的力量很大。
答:对。我就放到个人博客几天,也没做广告。有山寨里的小学生,主要是亲属告诉他们的。也有农民的亲属在北京,从事媒体或者其它工作的,告诉他们,他们说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能让我们整个村出去。我说,哎,这就是给你们整个村设计的。其实,能走动的也就二十多个人,有的想想就不去了,说家里有猪和牛,这猪和牛他们舍不得。对有些村落,他们花个三五块钱都是很困难的,女人连名字都没有,办护照还要临时取个名字。我觉得对他们是梦想,这个梦想他们会持续到今年七月份。
问:过程会全程记录?
答:全程记录。我们有十个人组成的纪录片小组,有最好的中国纪录片的导演。他们采访愿意去的人,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他们为什么要去,他们申请护照的过程,还有去到以后在德国的反应、状态。
1、每次听自己的采访录音都捶胸顿足,不相信自己怎么傻B成这样。。恩恩啊啊废词一大箩筐,还经常在艾大仙说到情浓处莫名其妙打断人家,唉,人生啊~~
2、& 在今天的媒体上,和艾未未的名字同时出现的标签词常常是“颠覆”。人们说他颠覆权威、颠覆传统,颠覆自己的父亲,也颠覆了自己。但看着这个笑起来实在很厚道、讲话声音实在很温和的中年男人,我有时候怀疑,我们所认为的“颠覆”,是不是在他身上真正存在过。
&&&&& 或者对于一个心灵自由、无所束缚的人,实在又何来颠覆?
&&&&&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对他的印象只停留在第一感觉以及之后无穷的YY。
&&&&&&不知道为什么,他毫不避讳的言词背后,让我感觉到一种温情,那感觉,很像他的父亲。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2005年首届地产广告目标大赏-评委艾未未(图) src=".cn/hs/ad//U834P62T3D.jpg" border=1>&照片转自网络。&&(字节数: 8481) [转贴
17:47:24]&&听歌,齐秦《花祭》,听得心痛难当。
贴另一首上来分享,以免过分悲情。
爱的箴言@小娟版本&
我将真心付给了你将悲伤留给我自己我将青春付给了你将岁月留给我自己我将生命付给了你将孤独留给我自己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
爱是没有人能了解的东西 爱是永恒的旋律爱是欢笑泪珠飘落的过程爱曾经是我也是你&&
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却将自己给了你
……&(字节数: 374) [原创
20:10:33]&&&&&&&&&&最近一段时间,香港媒体一直在追踪报道的“来自大陆的毒鱼毒蛋”事件,引起了全香港市民的重视甚至恐慌。免检产品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鱼类有孔雀石绿,蛋类有苏丹红,抽检次次不合格。香港政府已经对部分产品停止进口,全面撤柜,甚至专门派了食品安全专家到北京“洽谈”。在港媒的全面报道之下,香港市民对来自大陆的鱼、蛋、鸡几乎产生恐慌,不吃,不买,肉类市场大受打击。
& &&& &许多内地朋友听说后对此表示不解,并讥笑香港媒体“大惊小怪”。有朋友笑说:香港人的命就是值钱,出口给他们的鱼、蛋,大陆人还不是照样吃!
&& &&& 朋友的说法让我想起,自己还在香港大学读书时,课堂上曾讨论过的一个新闻案例:
&&&&&& 香港中环发生交通事故,一辆巴士车突然刹车失灵,撞到路边的围栏,车上无人受伤,但一个路过的行人被挤压成重伤。由于当时是上班高峰时间,事故车辆横在路中间,导致中环附近交通堵塞了两个小时。
&&&&&& 这样一起事件,香港本地所有报纸,无一例外从受伤者角度切入作了整版报道,不仅全程拍摄伤者如何被抬上救护车,如何送院治疗,而且详细分析事发前伤者如何行路,如何被撞,哪个部位受伤最严重,以及事发后伤者家属、朋友如何反应等等。
&&&&&& 课堂讨论时,一位来自北京的同学提出不同看法:交通意外死伤是很正常的,从宏观角度来看,这起事故引起两个小时中枢地段的交通堵塞,这才是最重要的,应该从这里切入报道。“在北京,也只有这样的交通意外才值得报道。”
&&&&&& 我相信所有的大陆媒体都会这样对待类似的交通事故。但是香港媒体态度也许不同。正如我刚到香港,每天看报纸,觉得香港车祸怎么特别多,今天这个伤了,明天那个死了。后来朋友才告诉我,香港的交通安全事故几乎是世界最低发的,只是香港人觉得“死伤”这种事情很重要,所以都要报道。
&&&&&& 当然,你可以部分理解为血淋淋的事故场面对经过报摊的观众有天然的吸引力;当然,你也可以嘲笑香港地小新闻少,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拿出来占据整版的报纸。但是,香港人从来不会“宏观”地看待和人生命有关的事情,这是一个事实。在香港人看来,一个人受重伤或者死亡,真的要比交通堵塞两个小时严重。就像有大陆专家出来解释食品安全问题,说其实没事的,要吃多少多少个鸡蛋才有可能致癌,香港人会因此很愤怒,觉得你们忽视他的生命安全。
&&&&&& “人命关天”,是香港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所以在香港报纸上,你可能看不到中国哪个城市举办了什么大型活动,但是一定不会错过每一次矿难。
&&&&&&& 命值不值钱,其实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
&&&&&&& 当然还有一点我们没法自己说了算的地方,你可能不知道,在香港医院,看病从来都是痊愈之后才收钱的,永远不会发生没交钱就不给动手术,钱不够就强迫出院这样的事情。因为香港有《人权法》。&(字节数: 2340) [原创
17:04:39]&&&&&&&&& 今天香港下了点雨。公司门口一本正经地挂上黄色台风的警告。&&&&&&& 从恒温二十度的地铁站冲进空调坏了的小巴,我湿淋淋的脑袋正和眼镜一样,一片糊涂,熟悉的音乐突然就劈头盖脸地砸进眼前白茫茫的世界里……&&&&&&&& 我不是有意要写得这么后现代,只是发生的一切都实在有点戏剧化。&&&&&& &我从来没有在香港遇上过空调坏了的小巴。&&&&&&& 我从来没有在香港的小巴车上听见过音乐。&&&&&&& 我从来没有在香港,任何的公共场所,听到这样的旋律――&&&&&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世界在汪峰的声音里一片朦胧,不真实得让人想流泪。&&&&&&& 我蜷进车尾的角落,闭上眼睛,央求这声音不要停,不要停。&&&
&&&&&&& 我看见镜头里那个叫嫣芳的年轻女孩,她慢慢地说,我十六岁一个人到北京,背着吉他,带着三十块钱,晚上不知道去哪里。我在地道里看到一个男人弹吉他,就在他身边坐下来,我坐了很久,听他唱完一首又一首歌,然后我们开始聊天。后来他给我一百块钱,让我回家。他说,你还小,不要在北京流浪。我没有听,我一直留了下来。&&&&&&& 我听见这个不美丽的女孩子,昂起脸,倔强地唱,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我听见她弹吉他,微笑着,唱自己写的歌词,《谁会在乎》:“你们这个世界认为的好,我不要。”&&&&&&& 我记得她的声音很坚硬,在高音的地方,用力地唱,一直唱到沙哑。&&&&&&& 我听见唐朝乐队的国际歌,我听见崔健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我听见郑智化的年轻时代,我听见各自放纵的KTV里,那些熟悉的面孔唱着破碎的梦想,掷地有声。&&&&&&& 我看见月黑风高的夜晚,在青草和啤酒里,和他们,她们,调侃爱情,戏谑诗歌,欲拒还迎地讨论理想。
&&&&&&& 我看见那些不动声色的朋友,那些执扭的坚持,那些灵气四散的语言和文字……
&&&&&&& 雾气渐渐散去,汪峰的声音也渐渐熄灭。&&&&&&& 窗外的世界重新清晰,巨大的广告牌幅从四面压来,内衣明星搔首弄姿,极尽妖媚之能事;路人甲乙丙丁花枝招展,香气扑鼻,整齐地排列在红绿灯两边。斑马线旁不知疲倦地响着“嘀-嘀-嘀-嘀”或“嘀嘀嘀嘀”的声音,提醒人们随时保持秩序,随时紧跟效率。
&&&&&&& 我开始怀疑这辆盛着飞翔和音乐的闷热小巴车,是不是真实存在。
&&&&&&& 小巴车外真实的香港,永远让我感情复杂。
&&&&&& &井井有条得完美的城市,所有事情会按照time table准时发生,没有surprise,没有unexpectation。甚至没有肮脏,没有街上窜过的老鼠,街边喝醉狂吐的工人。没有什么东西会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发生,偷盗或者抢劫。形而上是种可耻的交谈方式,没有人会为了它们一本正经。在深圳,一过罗湖口岸,熟悉的冷气就让你知道到了香港。多好,这里连空气,都定格在二十度。
&&&&&&& 但是你知不知道,对于我,固执的嫣芳,捉襟见肘、头破血流的坚持,这些不被这个世界认可的所有任性,才是让它显得可爱的唯一理由啊。
&(字节数: 2451) [原创
17:04:37]&&??一篇专题报道,文章再长,关系再复杂,万万记得从故事写起,一个一个的故事,慢慢抖出背后一层一层的关系,最后说出根源。千万不要让这个逻辑分析的过程只在脑袋里完成,你的读者会看得莫名其妙的。
??做新闻是个调查分析的过程,但是写新闻是个讲故事的过程。不仅要用情节诱导读者来看,还要用分析帮助读者去想。
??多谢VINCE牺牲了最后一点电话费的提醒。^-^
--------------------------------------------------------------------------------------------------------
? 要努力分隔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恩。
?&(字节数: 375)1 |
已成功添加“”到 个分组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翔 民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