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真的为什么有人相信爱情初代梦幻的故事吗

【口袋妖怪】其实初代口袋怪兽只有150只精灵,梦幻并不属于正式_加速世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8,710贴子:
【口袋妖怪】其实初代口袋怪兽只有150只精灵,梦幻并不属于正式
的150编号里面。关于梦幻的由来还是有一段小插曲的。“梦幻”是当时的程序员,如今的“系列”的导演偷偷加到的一个隐藏要素。“梦幻”并非由设计,而是宫本茂偶然创作的一个口袋妖怪,也曾经给田尻智过目,不过由于卡带的容量已经被完全绿宝石版(18张)塞满,因此最终被排除。但舍不得丢弃自己所创作出来的梦幻,于是在绿宝石版(18张)开发的最后阶段,他好不容易除掉了一些BUG,留出了300多字节的空间,终于将“梦幻”偷偷的塞到里面。由于没有获得社长批准,“梦幻”并不属于150只口袋妖怪的正式编制之列,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会被找到。而且由于BUG没有清除干净,只有在一部分卡带中才有可能出现“梦幻”,大多数卡带中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正所谓物以稀为贵,“梦幻”的存在就像神话一般在小学生中流传开来,成为所有玩家都垂涎不已的传说。任天堂得知此事后与《KOROKORO COMIC》合作开展了名为“梦幻的赠礼”的宣传活动,获奖者可以得到特别收录“梦幻”的特别版《口袋妖怪》。结果这个只有20个获奖名额的活动,报名人数竟然达到了7.8万人!!“口袋妖怪”热由此开始,口袋妖怪的神话也展开了……
推主@RyusenLEGO用乐高...
  精灵对战手游《口袋...
(&﹏&)看看新op好像知道...
精灵宝可梦繁体商标正在...
玩了近160小时,后边100...
1楼祭度娘。。。受好友@...
票牛教你如何买到热门、便宜、真实的演出门票!
早知道了...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 &&&
作者简介 ? ? ? ? ? ?
  施尼茨勒1885年生于一个犹太医生家庭,是二十世纪初维也纳戏剧、文学创作最重要人物之一。  他被好友弗洛伊德称作自己的“双影人”。弗洛伊德曾致信施尼茨勒:“我通过辛劳的实验所获得的人内心的秘密,你通过日常观察就轻松得到了。”  施尼茨勒热衷于用小说与戏剧来探究反传统、非常规的性。出轨、一夜情、性乱……这些主流社会不齿的放荡行为频频出现在他的文字里,让施尼茨勒饱受审查之苦。他的《轮舞》在长年被禁后成为戏剧经典,去年曾在上海北京上演。  民国时期,林徽因、茅盾、施蛰存、郑振铎、田汉等名家都曾翻译或高度推崇施尼茨勒的作品。书评: 17:13:53   来自: HEIL (我吃香蕉为了拯救世界) 梦幻故事的评论 &&   初二的暑假,白天父母都在上班。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放DVD的柜子里寻找能让我长大的东西。是一张7元钱的盗版盘,上面毫无保留的图片和若有其事的说明决定了这是我那天的主菜:《大开眼戒》。我不由分说开始跳跃式地寻找关键的片段,直到满屏幕的肉色看得我一阵恶心。后来我才在这方面的定力有所提高,后来我才知道那里面的仪式叫神交,后来我才知道里面那对演员男的叫汤姆克鲁斯女的叫妮可基德曼,后来我才知道电影的导演是被后来的我奉之为神的库布里克。    现在我才知道,故事原著的名字是《梦幻故事》,库布里克的床头书。作者是施尼茨勒。    传说男人和女人是一体的,成天很舒服地抱成一个球,慢慢地就忘记了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于是神一生气就把人分成两半。被分开的男人女人们便开始为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奔波,当然有时也会找到同性。我们主人公的拼接工作显然没有那么圆满,当妻子透露出自己曾有精神出轨的想法,吃醋的丈夫便发誓要以其之道还其人之身。我私下一度以为,如果这对夫妻有个孩子,问题会缓和很多。    接下来男主人公开始物色对象,借着身为医生的职务之便可以谎称出诊夜不归宿。在寻找过程中出现的有助于“复仇”的对象有:尸骨未寒的患者的已订婚的女儿、酒吧里的普通性工作者、戏服租赁店老板的小女儿。然而事情都没有发生。显然我们不能低估一颗复仇的心。    终于,医生如愿以偿地卷入了一场神秘的蒙面舞会。电影中的舞会基本是一个体位的展览会,据说有些教徒相信在高潮的那一瞬间,灵与肉的碰撞可以让他们产生见到GOD的景象。与此相比,我们东方的宗教总不那么尽如人意一些: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断绝饮食产生见到释迦摩尼的幻觉,影像越清晰说明你越有慧根,得衣钵的可能性越大。至于那些饿死的小孩只是得了个谢谢参与的名号。而这一切,在小说中从未体现,那是库布里克的手法。然而,男主人公非法混入的身份暴露了。恰巧这帮蒙面人还是社会上有头有脸之人,不愿看到自己的好事传出去,医生必须接受惩罚。这时一位不知名的少女自愿替医生承担了一切。被逐出的医生在找到自己出轨对象的时候却永远的失去了与她继续的可能性。    天亮了,回到家里,医生与妻子躺在床上,破裂的生活依旧继续。    问题早就曾被苏格拉底提出:选择卡吉娅还是阿蕾特?在昆德拉那里再次演绎为:选择萨宾娜还是特丽莎?问题的实质是选择精神还是肉体。用大白话就是,有的女人是用来说爱的,有的女人是用来做爱的,二者不能合一,应该选哪一个?    我们也许过于贪心,也许希望有更新颖的解决办法,便尝试逃脱古板的二元选择。早在妻子说出实话的一刻起,就宣告了这段感情的终结。医生夫妇二人就像那段歌词一样:They\'re dancing in the shadow like whispers of love,just dreaming of place where they\'re free as dove.They\'ve never been allowed to love in this cursed cage,It\'s only the fairy tale they belive.   
12:45:27   来自: 梦飞翔 (新~~~) 梦幻故事的评论 &&   激情总是在诱惑这我们出轨 可身边的真爱才是最终的归宿 当那些奇幻的诱惑的经历像梦一般醒来时,何必去在乎真假,坚守身边最爱的人,但你也要知道,或许此时的他/她也在做着同样的梦
09:33:21 可可梅西  呀! 15:51:50   来自: 巴金斯老爷 梦幻故事的评论 &&    很多年前,弗洛伊德给作家施尼茨勒写了封信,他说:“我通过辛劳的实验所获得的人内心的秘密,你通过日常观察就轻松获得了。”        弗洛伊德说的秘密,有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很多本能的欲望,被礼法、道德约束着,暗藏起来,难以察觉。但当人身处催眠、睡梦等情形时,自我控制的能力很低,于是这些欲望会暂时逃脱监控,出现在人的意识里,那时候人会被自己吓一跳:我怎么还能这样呢?        但弗洛伊德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确实经过了长期的研究,而施尼茨勒在他的小说《梦幻故事》里,仅靠一个故事就天才地诠释了这一切。        据说用微波炉加热一杯水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但当你将一些东西放入水中时,水会立时喷涌出来。医生夫妇的生活就像这杯水,平淡的日子潜藏情欲的暗流,不经意间被搅动、沸腾,最后烫伤那些没有防备的人。        妒火如一针致幻剂,将人从现实中拖拽开去,进入梦幻境地。而在梦幻中,潜意识出来长舒一口气,妖艳而舞,撩拨每一根一直不敢轻举妄动的神经,驱使着身体做出令人咋舌的事情。        有时候情欲与理智的界限就是那样模糊。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后,在画面里大玩暧昧,将施尼茨勒尚显收敛的情欲刻画完全释放出来,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散发着浓郁的挑逗气息,男人与女人之间几乎只有一片羽毛的距离,哪怕只是极度微小的一个推力,都能使之触碰到一起。此刻,任何现实的约束都暂时成为旁观者,但它只是像被压向一边的弹簧,一旦情欲的潮水退去,它又会迅速滑回原位,重占上风。        人在此时就如同拥有双重人格,很难说清谁是真正的自我。医生试图摆脱理智约束,将潜意识中的狂野全部释放,然而就在他准备摘下后天社会赋予的抽象面具时,经由的却是一个假面舞会,戴上了可见到、可被触摸的面具。这两种人格何为真实?何为伪装?实在是一个无法解释得清的问题。        “哪怕人的一生,都不能等同于他灵魂最深处那个完整的自我。”医生在逃离这场性的冒险后,感叹如是。绝大多数情形里,这样的冒险者都要收回脚步,重归现实。现实未必等于真实,整个社会对约束的认同,对因脱离现实而产生的恐惧,何尝不能被视为一种颇具“文明”色彩的“集体无意识”?但当你身处这样的环境时,就不能忽视约束的力量,不能忽视与之对抗而可能造成的伤害。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情欲是一副面具。这话并不能让人认同,情欲并非面具,只是面具所保护的另一个面孔而已。      
14:33:53 爱做梦的兔子  人的一生都在和自己的潜意识打架,打来打去,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
10:19:30 cithelia  能够获得的最高层次恐怕是庄周空船 O(∩_∩)O~ 15:37:39   来自: 于一爽 梦幻故事的评论 &&   年前和北青报的几个朋友吃饭聊到了施尼茨勒的《梦幻故事》,小说讲了一位医生在半夜出诊返家时遭遇一场神秘的色情宴会的故事,并且连续几个诡异的夜晚让他感到脱离日常生活的快感。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不超过72小时,阅读的话,也就是几根烟的功夫。      小说中的这位医生,拥有体面的工作、娇妻幼儿围绕身旁,他尽职尽责,对事业仍然怀有计划和野心。但是就是这个样子,人有的时候会突然想脱离自己的那种毫无破绽的日常生活。虽然这种脱离最终看来对于生活只是意外。因为色情宴会不是持续的反抗方式;这场性探险里面也毫无任何的正常可言。但是,这个72小时的经历对于人生而言怎么说呢,是既谈不上可笑,也谈不上光彩,无关道德,有关欲望,而且毫无忌惮,逼近真实。      所以不难想象19世纪的施尼茨勒在这本小说中所探究的反传统非常规的性在彼时的欧洲自然引起轩然大波,他本人也因此被剥夺军医的职位。虽然如今看来,书中所提及的性描写已不足为奇。但是作者对于人物一念之间的转变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依然值得回味。弗洛伊德就曾在信中褒扬施尼茨勒说:“我通过辛劳的实验所获得的人内心的秘密,你通过日常观察就轻松得到了。”这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心理学家对文学实用价值的肯定。      而所谓这种文学的实用价值就是在于小说从放纵的生活方式和混乱的关系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在构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之外以情欲表现了一种人格的真实。      荣格讲过,人最终会在不同的场合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这个面具是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分界点。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饰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我们用这个人格面具去告诉外界我们是谁以及理想化的我,但是这个并不真实。于是有些时候,在不辨彼此的情欲之中,所谓关系反而变得很真实,因为这个里面没有虚伪怯懦恐惧防卫。      就像医生参加的那场化装舞会,所有人都在人格面具之外又戴上了一层面具,层层包裹反而达成一种纯粹,就是为了情欲而情欲,尽情地展示享乐主义,于是所有的人物关系都是非常脆弱的、干净的、没有任何的利用可言。 就算是小说中的SM,我看大家也是把这个当成爱做的。于是这种爱与卑贱竟然叫人颇感诗意。动情处往往声色俱厉。      因为没有办法,现在我们每天生活的最大问题就是怕人和人之间离得太近,所以我们都有那个人格面具。但是很多文学都会讲超越性爱,就像当初的电影《色戒》,所有的影评指向也认为王佳芝和易先生是超越性爱的,似乎这样才高级,但是其实没有必要,为什么要超越?爱情并不是特别重要,本能也是很高贵的事情。所以《梦幻故事》自始至终都不提超越。虽然小说在此之外也还有很多指向或者含义,比如意欲诟病道貌岸然的欧洲中产阶级以及其所身处的伪善肮脏的消费社会,关于那些在主流之外的次文化,或者婚姻之中的猜忌以及夫妻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那些无形而有力的相互作用。。。这些都可以被阐释,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虽然这么讲很可疑,就是在小说构建的情欲之中,竟然可以找到一点爱与勇气,而且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个人性深处的东西更真实而且充满希望。      所以后来库布里克以此改编的《大开眼界》,或许在最开始都可看成A片,但是在这之后就是一种情感关系的恐怖,这两样往往是并蒂而生,就像高行健的《一个人的圣经》。恐怖恰恰来自于性的真实和陡峭。      所以我想象,有一天人类社会的进化结果或许就是又回到原点,回到动物性,所以看《梦幻故事》的时候,既感觉它来自过去,又隐约来自未来!至少在真实这个节点上,人类毫无任何的前进可言!每代人都差不多,以情欲的放纵来掩盖人和人之间的痛苦关系或者面对这个残酷世界时候的虚弱。所有的人都在寻找真实不惜以此跨越禁忌,但其实呢,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幸福。         
15:40:16 青枫  是的,所有人都在寻找幸福.. 悲哀 12:39:39   来自: 苏更生 (只要他还活着,她就不敢死去) 梦幻故事的评论 &&   在一个彻寒的冬夜,你围在火炉旁,对面坐着一位衣冠楚楚的老头,他用流畅的语言,紧凑的故事,离奇的情节带着你走进19世纪的维也纳。凌晨时分,你同他一起走出门去,湿润的空气弥漫在整个城里,你将大衣裹得紧紧的,低着头穿过小巷,又拐进另外一条街。刚下过雨,地面湿漉漉的,在路灯暗黄的光晕下,青色的方砖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鱼鳞。你着急地走着,像是跟着这个老头赴一场神秘的约会。      这个老头就是施尼茨勒,而他的《梦幻故事》就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旅行。这本书讲了一位医生在半夜出诊返家时遭遇一场神秘的色情宴会的故事。整本书的时间跨度不超过72小时,在短暂的时间内,作者精心安排的每一场情节都在推进下一处情节,其语言简洁清晰,故事推进自然流畅,读者可以在几小时内完全忘记周围,沉浸在作者所设计的离奇的故事中,直至整本书结束。但故事结束之后,还剩下什么呢?较之于其它小说,《梦幻故事》过于单薄。      19世纪,施尼茨勒在这本小说中所写的性乱、一夜情、妓女等情节在彼时的欧洲引起轩然大波,他本人也因此被剥夺军医的职位。但在如今看来,书中所提及的性描写已不足为奇。如果说这本书值得再读,那施尼茨勒细腻的心理描写值得回味。也许只是人物一念之间的转变,但施尼茨勒不会放过,他拿着放大镜,将人物心中微小的念头准确地写下来。      小说中的这位医生,拥有体面的工作、娇妻幼儿围绕身旁,他尽职尽责地工作,对事业怀有计划和野心。但就在一天夜里,在出诊完后,他突然不想回家,仿佛决意要发生点什么。他遇到了一位妓女,没有他期待的故事;他走路时撞到了几个不良少年,没有发生他期待的故事。直到遇见昔日老友,带他进入一场神秘得差点让他丢了性命的色情宴会,刺激的故事终于发生了。与其说他遇上了这一场宴会,到不如说他找到了这场宴会。      他为什么要找寻这场宴会呢?他到底在找什么呢?也许他在找自己。在一件又一件超出日常生活的事件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样子。他不停地想,几个小时候后我又像平时一样在办公室工作,谁知道这夜里发生了什么?谁知道我是什么样子呢?对,他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      如果说施尼茨勒的这本小说结束之后,对我们还有意义的话。那就是随着主人公不断逃离出日常生活在刺激中寻找自己时,他也在提醒我们,我们本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天性是什么样的?      从人的出生到死亡,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单位都在塑造他/她:家庭-学校-公司-军队-监狱....按荣格的理论,人最终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里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而一个凭倚这些面具自如游走于社会的成年人,在一层层被社会规训精细设计的外壳之下,他或她偶尔会不安的想到自己的天性是否还依然存在,如同那位每天行走于迷宫中的医生,他最后选择撬开僵硬已久的身份外壳,惊悚的赤裸出其中的内容,问题是,那被禁锢已久的欲望,就是他的天性吗 ?         
12:43:42 r衣怒R王z花  果然挺梦幻的。
12:49:20 无心  果然有JQ
15:04:09 月出灵山  这么看来,真应该看看原文。
18:18:09 晓柒  看过电影\'\'
19:04:44 安庆卢十四  嗯
23:55:43 九月\"葵  是不是汤姆克鲁斯的那部?
19:53:39 芽伽  大概是那部
13:14:06 苍苍  有点想看原文了 20:55:57   来自: 胡小孩 梦幻故事的评论 &&   缘起      《梦幻故事》的出版是一系列巧合的结果。   我上初中的一年,库布里克去世,留下遗作《大开眼戒》。凤凰台在一档娱乐节目里播了几个片段,我记得妮可?基德曼身上打着两块马赛克。后来,我买到一张无码版的DVD,但看得不太认真,除了那些“引人入胜”的镜头。好几年后,我把它当做正常电影又看了一遍,不过没有看懂。第三遍,似懂非懂,但感觉到这里面有种异乎寻常的强大的东西,同时留意到片尾出现Based on Arthur Schnitzler’s Traumnovelle。(Traum是德语的“梦”)   去年我在奥地利的一家书店买了一本叫Liebelei的戏剧短篇,是一个情节简单,却张力十足的故事,作者正是Arthur Schnitzler。于是我又想起了Traumnovelle,这部被后人忽视,却为库布里克所看重的小说。读完德文版与英文版(Dream Story),《大开眼戒》也一下子清晰了许多。加之这部小说情节诡谲离奇,且本来就是文学大家之作,我就想,何不出个中文版?      施尼茨勒      Arthur Schnitzler在民国时期大受推崇,林徽因、郁达夫等人是他的粉丝。他的中文名从郑振铎笔下的“显尼志劳”,变为施蛰存笔下“显尼志勒”,如今他叫施尼茨勒。   施尼茨勒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父亲是一名事业有成的外科医生,主治喉科。施尼茨勒在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便担任父亲的助手,之后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诊所。但相比日复一日地窥探别人的喉咙,他显然更爱文学。没多久,他弃医从文,开始写作。   施尼茨勒所写的东西远远超越时代,现在读来仍不过时,但在当时,可谓极端另类,主要有两点:   其一,他的作品十分的“开放”。所谓“开放”,是指身处那个年代(100年前)的施尼茨勒热衷于通过小说与戏剧来探究反传统、非常规的性。出轨、一夜情、性乱……这些主流社会不齿的放荡行为频频出现在他的文字里,让低俗的施尼茨勒饱受审查之苦。他的小说《古斯特少尉》得罪了奥地利军队,令施尼茨勒被剥夺军医的职位,紧接着,1921年的戏剧《轮舞》因为表现大胆放肆的性观念,第一次把“小三”、“小姐”、“荡妇”、“不举”等内容堂而皇之地搬上欧洲舞台,而遭到围攻,最终法院下令禁演。(《轮舞》近年来在北京上海都演出过,叫《谁爱谁,爱谁谁》)   这种创作的执着估计与施尼茨勒的个人生活有关。他是个风流才子,有过多次婚姻,婚姻之外,还有着道不尽的韵事。他自己显然乐在其中,因为他死后留下了长达8000页的日记,其中详细记录了一生的艳遇,以及每次性事的细枝末节。   在精神分析的祖师爷弗洛伊德看来,性与我们的潜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同时代的人中,有一个人不仅是弗洛伊德的好朋友,弗洛伊德还对他极为钦佩,称他是自己的“双影人”(知己)。这个人就是施尼茨勒。弗洛伊德是理论家,施尼茨勒则是“实干家”。   深入人的潜意识世界,是施尼茨勒作品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他是最早把文学带入这一领域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字,像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小心地划开人的意识,理清深藏在下面的复杂结构,并解开一个个微妙的死结。1958年的《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纪念施尼茨勒的文章,其中提到弗洛伊德写给他的一封信。弗洛伊德在信中说:“我通过辛劳的实验所获得的人内心的秘密,你通过日常观察就轻松得到了。”这既是对施尼茨勒的褒扬,也是一个心理学家对文学实用价值的肯定。   《梦幻故事》是施尼茨勒晚年的作品,写于1926年,它融合了以上两个另类的要素。虽然今天看来,这部小说并不算太另类,但称它是一部“很现代”、“尺度很大”的小说,应当绰绰有余。      施尼茨勒与库布里克      库布里克生于纽约,时间是日,施尼茨勒去世前三年左右。库布里克青年时代的纽约,正如同施尼茨勒青年时的维也纳,是全球文化繁华之都。库布里克也是犹太人,父亲同样是外科医生。不过,库布里克从未想过当医生。   从1957年的The killing算起,库布里克一共拍过八部独立制片的电影(不包括之前的几部个人作品,以及大片厂请他导演,却并非由他控制的两部电影)。这八部电影均改编自小说,其中《洛丽塔》、《2001太空漫游》与《发条橙》的原著作品都入选了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百大英语小说,另外还有萨克雷的The Luck of Barry Lyndon(《乱世儿女》)和施尼茨勒的《梦幻故事》(《大开眼戒》)。   六十年代初,库布里克读到《梦幻故事》,深为着迷。在纪念库布里克的纪录片A life in Pictures中,他的第三任妻子,遗孀克里斯蒂安?库布里克透露,有一段时间,库布里克每晚睡前都要读一会《梦幻故事》,并且竭力向妻子推荐。   施尼茨勒的作品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库布里克的遗作《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无疑是最出名的一次。实际上,库布里克读过《梦幻故事》后,很快就买下了版权,却一等就是30年,1999年才将它搬上荧幕,完成剪辑后一周,库布里克与世长辞。   库布里克等待的,是一样只有时间才能改变的事物:审查。他认为六十年代的社会风气不会容忍他所设想的改编,这一点上他与施尼茨勒一样超前。《发条橙》上映后引来了无数麻烦,迫使库布里克在全英国撤下影片。而对于《梦幻故事》,他谨慎地决定,将书中的内容呈现给30年后的观众。      《梦幻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叫费多林的医生,他与妻子和女儿住在20世纪初的维也纳。在一次舞会上,夫妻二人各自都有机会收获艳遇,为乏味的婚姻生活注入一点刺激。但出于不同的原因,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回到家后,他们陷入激情,随后话题转向了两人内心深处的隐秘之地。妻子率先说出了自己曾经对一个陌生军官的出轨幻想,令费多林怒不可遏。此时有人通报一个老病人病危,费多林深夜里走出家门,却不自觉地踏上了一场意外的性冒险之旅。一系列神秘、惊悚、荒诞的奇遇令他命悬一线,险些不得脱身。连续几个诡异的夜晚让他感到脱离日常生活的快感,又充满无所适从的空虚。小说的最后,他几近崩溃,回到家中,却发现……   《梦幻故事》继承了施尼茨勒的一贯风格――情节简洁清晰,着力点分明,故事主线笔直而不绕弯,旁支情节较多,但最后都回归主线;施尼茨勒的小说看似简单,但从来不缺乏阅读乐趣。   作为一部“现代”小说,《梦幻故事》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或含义。它包含许多不同的面,像个三棱镜,每个人都可以读出与自身最相关的意义,但又似乎都没有抓住整体。这种诠释的困难在《大开眼戒》中变得尤为明显。      《梦幻故事》与《大开眼戒》      90年代中期,库布里克着手改编《梦幻故事》,他请来奥斯卡得奖编剧Frederic Raphael合作。库布里克去世后,Raphael写下回忆录Eyes Wide Open,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大开眼戒》的改编过程的一份记录。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电影开拍后,有一天编剧接到库布里克的电话:“明天是妮可?基德曼的全裸戏,你想来看吗?”编剧想了想说:“还是算了吧。”我认为这个编剧很奇怪。   在改编中,库布里克将整个故事情节从19世纪的维也纳,全盘搬到了20世纪末的纽约;消除了男主角的犹太人身份;编剧提议的电影名是The Female Subject,而库布里克坚持用Eyes Wide Shut,这个名字的翻译后来让中国影迷争执不休。   这些是大的变动。库布里克与编剧还修改许多旁支情节,让故事前后的连接更加紧密。比如,电影加入了举办片头舞会的富商Ziegler,他在片尾向男主角吐露了“实情”。   所谓的“实情”并没有让电影更明白,相反,让人越想越多,越想越不明白。恐怕,库布里克是故意为之,因为他说过:“不能告诉观众电影究竟有何含义,那会毁掉一部电影。”另外,库布里克在《大开眼戒》中将他的视觉风格发挥到极致,也使得故事所传达的讯息变得更为模糊不清;最主要的,是电影的形式本来就无法承载小说中那些细腻深入的心理剖析。这是施尼茨勒之所长,却是电影这种视觉艺术的缺陷。   所以,改编后的《大开眼戒》比《梦幻故事》更为惊世骇俗(在九十年代的西方社会仍然掀起巨大的波澜),同时也更为模糊、暧昧。中国影迷对电影的解读彻底分化,众说纷纭,无奇不有。   有人说,《大开眼戒》“一开始像性爱片,接着看是婚姻性片,再看是性悬疑片,最后看成了爱情片”。   有人说,它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猜忌。   有人说,“这是一个有关人类社会权力关系的故事。”   有人说,这片子比《咒怨》还恐怖。   有人说,男主角是“道貌岸然的伪善的中产阶级一员”,这部电影展现了一个肮脏的消费社会。   有人说,这是阐述梦境与现实的影片。   有人说,我把它当A片看了。   有人说,“这部片子的伟大,足以当做婚检的教材,让那些幸福得昏了头的小男小女们都看一看,反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   妮可?基德曼说,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勇气的电影,充满希望。      我觉得,不读《梦幻故事》,恐怕无法不带偏见地去理解《大开眼戒》。这部小说包含了人性深处的许多东西,男人心底的一些秘密,以及两性关系中无形而有力的互相作用,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   
09:25:24 Layla  我觉得Eyes Wide Shut比所有名字都好。The Female Subject太杯具了。
10:25:06 LIOON  过尽千帆,我们回家fuck
02:56:14 Diomond  其实最后这句根本不是精彩所在,不过是思考后的脑缺氧
21:17:09 S o l v e i g  此书内封上对施尼兹勒卒年介绍错了。
12:43:46 胡小孩  哎呀抱歉,1926年应该是写作《梦幻故事》那年,他卒于1931年。谢谢楼上指正。再向读者们道一声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话说乐山故事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