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一句词表达了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得一句词?

辛弃疾永遇乐
辛弃疾永遇乐
范文一:赏辛弃疾《永遇乐》赏辛弃疾《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辛弃疾(1104——1207),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原字坦夫,但因为非常仰慕霍去病,便改字幼安,旨在效仿霍去病,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有趣的是,虽然相隔千年,两人的名字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去病”与“弃疾”,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关联。这首《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大概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或五年,此时辛弃疾已经60岁,闲居瓢泉。关于茂嘉其人其事,现在知晓不多,只知道茂嘉是辛弃疾的族弟,排行第十二。辛弃疾共写过两首关于茂嘉的词作,另一首是《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而这首《永遇乐》是辛弃疾为送茂嘉赴调而作。关于“赴调”, 根据宋代的相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虽然茂嘉事历不详,但是赴调一事,应该与刘过《沁园春·送辛幼安弟赴桂林官》同为一事:“天下稼轩,文章有弟,看来未迟。正三齐盗起,两河民散,势倾似土,国泛如杯。猛士云飞,狂胡灰灭,机会之来人共知。何为者,望桂林西去,一骑星驰。
离筵不用多愁。唤红袖佳人分藕丝,种黄柑千户,梅花万里,等闲游戏,毕竟男儿。入幕南来,筹边如北,翻覆手高来去棋。公余且,画玉簪珠履,倩米元晖。”据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十九记载:“章宗完颜璟承安二年(即宋宁宗赵扩庆元三年1197),天下大旱,山东及泽,潞间,寇盗屯结,至万余人。……遣龙虎将军张天翼,……与贼连战皆败,天翼战死,寇执逐张。溃兵皆聚天井关,潞守张清臣不知为计,急奏求援。” 这段金国历史,正印证了刘词的记述,本是统一的大好机会,而茂嘉反被由北南调,明为升官,实则把他调离了边界。面对这样的事,一生立志收回中原的辛弃疾自然心情杂陈,如骾在喉,不吐不快。“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所谓“烈日秋霜”,比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经受考验的刚毅节操。词的一开头作者就拿出了光荣的家谱,说千百年来自己的先辈们都是忠肝义胆、秉性刚直的人物。辛姓的确历史悠远,源流亦有不同说法。据罗泌《路史》所载,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另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而辛姓中也确实有很多名臣,例如先秦辛甲,西汉辛庆忌,唐代辛云京等都是一代名臣。然而对于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作者并没有多做讲述,而是将笔思一转,向族弟参讲起“辛”字的含义,姑妄讲之,姑妄听之。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就,一笔一字都含着“悲辛”滋味,总是与“辛酸辛苦”相伴相随。其实,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尚在在湖南任上的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便写道:“闲愁最苦”,如今已过去20年了。20年的时间毕竟不短,想想这20年做的最多的事只是和农夫聊聊庄家的长势而已,这种“辛苦”必定如群虫啮骨,痛 1不可极;20年来“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谢枋得《辛稼轩先生墓记》),对于已经60岁的辛弃疾来说,人生最大的“辛酸”或许莫过于此。“更十分”三字一转,在前三句从内涵与外延讲述“辛”字后,又从“辛”的本义加以发挥。说这是辛家人的本性,而有些人就像吃到捣碎的胡椒肉桂,不堪其辛辣,却欲呕吐。“捣残椒桂”化自苏轼《再和曾布诗》:“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这里辛弃疾把“辛辣”当做自己品格的写照,群小闻而远之,以此来表现自己高洁不屈、举世独清的品格。词的上阕主要表现辛氏人刚直的品性,下阕则是带有自嘲意味的劝诫。世上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恐怕都不会到我家来吧。而那些纨绔子弟钻营取巧,佩金带玉,何等趾高气扬。“儿曹”即子侄辈。把那些权贵看做子侄辈,这里辛弃疾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了他对权贵宵小的轻蔑不屑,实际上也是从侧面暗示茂嘉十二弟辛氏人绝不会谄媚权贵,趋炎附势。因此便转而叮嘱茂嘉:“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对床风雨”出自韦应物《与元长全真二生》:“宁知风雨夜,复对此床眠。”苏辙《逍遥堂诗引》称,幼年与兄苏轼共读书,读到韦应物这两句诗“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后来苏轼做凤翔幕府,留诗中有句“夜雨何时听萧瑟”,后用“对床风雨”意指兄弟间的亲切交谈。这是辛弃疾在勉励茂嘉,不要以离别为念,同时又预言式地告诫他,等到他面容衰皱如靴纹时就会记起今天的临别戏言了。“靴纹绉面”语出欧阳修《归田录》:“田元均为人宽厚长者,其在三司深厌于请者,虽不能从,然不欲峻拒之,每温言强笑以遣之。尝谓人曰:‘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士大夫传以为笑,然皆服其德量也。”辛弃疾是在以此劝诫茂嘉,官场有官场的规则,当你明白到这一点时就会体会到今天我说的话。这首词虽说“戏赋”,行文运笔也处处用幽默调侃的语调,但是仍然能明显地从中感受到“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的失落与无奈。有时候强颜欢笑比痛哭流涕更让人心酸,而这首词中的酸楚、无奈更是感人肺腑。辛弃疾在《千年调》中这样写道:“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年老体衰的自己看着族弟外出做官,内心涌起的不单单只是对他的期望与不舍,早已洞悉官场百态的辛弃疾从自己亲身经历中深深感到,在当时的官场与社会上,正直与阿谀、真诚与虚伪、有为与无能的斗争中,往往是那些唯上命是从,极尽阿谀逢迎、虚与委蛇之能事,反而攫取得一己之私利,欣然自得,了无愧色。官场是个大染缸,他担心茂嘉在官场中迷失了自我,因此写作此词的目的之一便是勉励茂嘉像辛氏先辈、像自己一样刚毅不屈。这首《永遇乐》并不像辛弃疾那些向来为人称道的豪放词那样激昂壮阔、跌宕起伏,相反,这首词平实质朴,下阕虽然较多用典,当总能出为白话,明晓通畅,正像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细细品读,如两人对面促膝,执手抚背,低耳絮语,字字情意真切,感人至深。另外,辛弃疾的这首词明显受到屈原《离骚》的影响。“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开篇一样的自搬家谱,写自己高贵的出身,并以此暗寓自己高贵的品质;“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啊,赐给我相应的美名: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啊,把我的字叫为灵均——美好的名字都如同高贵的出身一样,美好的事物总是不想被破坏的,表现出了高度的洁身自好、自爱。辛弃疾借用了屈原的构思,却反其道而行之, 2通过连用五个“不美好”的“辛”字来概括艰辛愁苦的人生经历,但无论怎么悲辛、辛酸,自己仍然没有同宵小同流合污,保持了独立高洁的人格,反而更显可贵。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惟一幼安耳。”在他看来,南宋一朝,出了辛弃疾,其他词人,不足为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他不但把辛弃疾与苏轼放到了同样的高度,更看到了两人词风的不同。深受佛老思想影响的苏轼在某方面有点像李白,超然旷达,而辛弃疾则似杜甫,慷慨激昂,跌宕起伏。在苏轼、柳永时,词多为“私人词”,即写个人的喜怒哀乐、人生情感,带有明显的私人性、个体性;到了辛弃疾则开始把国家民族、社会百姓这些为世人所共有的社会情感内容大规模地纳入词境之内,成为一种表达国家民生并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国家词”。正如这首词一样,我们不难感受到词人确实牢骚满腹,这在上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然而究其原因则是那污秽的官场——“比着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借自身遭遇之艰辛表现官场之黑暗,虽然只是一笔带过,南宋朝廷的腐朽却跃然纸上,而此时辛弃疾也已成为寒士中的一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辛弃疾)词其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然也!3原文地址:
范文二:辛弃疾——《永遇乐》【年代】:宋【作者】:辛弃疾——《永遇乐》【内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注释】:京口:今江苏镇江。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吴国开国之君。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号。草草:仓促。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内蒙。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击队南宋“隆兴北伐。”四十三年:自作者南归至作此词时,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淮南东路,治所在扬州。可堪:岂堪。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字佛狸。“廉颇”二句: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晚年奔魏,后赵王复思廉颇,派使者探望。使者受廉颇仇人贿,还报赵王曰:“廉将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不复召用。【赏析】:这是辛弃疾词的压卷之作,怀古伤今,苍凉悲壮。虽作用典颇多,但能关合时事,用得极为贴切。阅读详情:
范文三:辛弃疾词永遇乐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1]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赏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他说: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于是咬文嚼字起来,仔细体会辛字的含义,有辛苦、辛酸、辛辣等多种内涵,他发表高论了:“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辛家门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三句话句句不离“辛”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写诗填词向以“同字相犯”为戒,而这里三句“辛”字四见。用得自然,增加了音调的视听效果,并使词情得到充分渲染。更妙的是,形式上是“细参辛字”,内容上又语意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不是么,上面谈到那位辛庆忌,“艰辛做就”不世的战功。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就尝到惨遭杀戮的“悲辛滋味”了。联系到稼轩本人,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也是够“辛酸、辛苦”的了!总而言之,辛家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一个“辛”字,怎么会这样的呢?原来根子还在这个“辛”字上。辛者,辣也,这是辛字的本来含意,也是辛家人的传统性格啊!辛家人生成耿介正直的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就如同辛家姓氏一样,火辣辣地不招人喜爱。“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这两句更就辛字“辛辣”这层含义加以发挥,借字说人。北宋曾布有《从驾》诗,押“辛”字韵,苏轼一和再和,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之句,稼轩信手拈来,用得很好。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话头继续抒发感慨。正因为这个姓,世间应有尽有的“芳甘浓美”的东西,都轮不到“吾家门户”了。眼看人家子弟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辛家哪儿比得上人家呢!正话反说,无限感慨,嬉笑戏语,隐含牢骚。比不上人家怎么办?争口气呗!于是话儿转到送茂嘉赴调的题目上来:“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意思是说: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时候,一定会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的。“对床风雨”,语出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两句诗颇为苏轼、苏辙兄弟所欣赏,十分向往风雨之夜、兄弟两人对床共语的境界,并为此相约早日退隐,后遂成为故事。“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全词就像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4]阅读详情:
范文四:辛弃疾-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005人评分) 8.4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及注释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 赏析一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tuō)胄(zhòu)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 赏析二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 辛弃疾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阅读详情:
范文五:永遇乐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的瑰宝。同学们都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用典”几乎是怀古之作的不二法门。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可以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所以请同学们思考,此作品用了哪几个典故?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2寄奴曾住(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击败宋文帝)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虽老仍不忘国)思想感情:这首词借课后思考:赏析名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阅读详情:
范文六:辛弃疾《永遇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五个典故的详细介绍和出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注 释]①京口:古城名,三国孙权曾在此建都,后迁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固亭:一名北固楼,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南朝梁武帝时曾改名为北顾亭。②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君主,这两句是说:千百年来江山依旧,却无外寻找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了。③舞榭歌台:歌舞的楼台。榭:高台上的建筑物。风流:这里指英雄的业绩?这两句是说,当年的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在风吹雨打中消失了。④寻常巷陌:普通街巷。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生长在京口农家,后做了东晋的将领,出兵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燕、后秦,一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官至相国,封守王,后推翻东晋,自立为帝。这三句是说刘裕的住过的地方,现在已成了斜阳草树中的普通街巷。⑤想当年三句:赞扬了刘裕亲北伐中原的气慨和成就。⑥元嘉: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242—253)。草草:指刘义隆北伐准备不足,草率出兵。封:古代在山上筑坛祭天的仪式。这里指“封山”。狼居胥:山名,一名“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洽区西北郊。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封山而还,后来就把“封狼居胥”作为开拓疆土,建立战功的代称。赢得:剩得,落得。仓皇北顾,在仓皇败退牛,回头北望追兵,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⑦四十三年:此词写于开禧元年(1205)作者出守京口时,上距词人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已四十三年。扬州路:指今江苏扬州一带。这三句是说:四十三年后的今天,登亭遥望扬州一带,当年抗金烽火,记忆犹新。⑧可堪:犹“岂堪”、“那堪”,即怎能忍受得了。堪,忍受。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东南)在山上修建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白佛狸即拓跋焘的小名。神鸦:飞来吃祭品的乌鸦。社鼓:社日祭神的鼓乐声,旧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这三句是说,人们忘记了过去的历史,竟在佛狸祠下迎神赛社,一片太平景象,真有不堪回首之感。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木将,善用兵,晚年被人陷害而出奔魏国,后秦攻赵,赵王想再用廉颇,怕他已衰老,派使者去探看。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了使者,要他回赵后说廉颇的坏话,使者回赵后,就捏造廉颇虽然年老,饭量还很大,但—刻儿工夫就拉了好几次屎。赵王听后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了,便不去召他回赵。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三句是说,作者是老当益壮,以廉颇自比,期望能得到重用,为国效劳,但又有谁来给予重视和关怀呢?[说 明]这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年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词人面对锦绣河山,怀古喻今,抒发志不得伸、不被重用的忧愤情怀,全词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妁历史事实,忠告朝郯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评价是中肯的。本词运用了五个典故。孙仲谋——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寄奴——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佛狸祠——今昔对照,不堪回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归纳全诗。廉颇——自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元嘉草草,,,,仓惶北顾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无船即可冲杀过来。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元嘉八年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分布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宋朝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刘裕要差得多,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拨焘不无轻蔑地讲:北伐未成,北魏大举反击。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十二月,魏王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爪步山上,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封狼居胥原指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汉书·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齎,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有大功,故增山而广地也。”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在一次和孙权交战后发出的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的。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三国演义》里曹操,指师南下,兵临濡须,遥望东吴战船,“各分队伍,依次摆列,旗分五色,军器鲜明”,不禁对年轻英俊、治军有方的孙权发出的赞叹。这首词中“年少万兜鍪,坐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词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对三国吴主孙权的赞扬。而孙权也堪当此誉。佛狸祠“佛狸”是北魏魏文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也就是他死后供奉他的庙宇的名字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典故含义。寄奴灭掉后秦的刘裕的小名,没啥特别的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具体的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阅读详情:
范文七:永遇乐辛弃疾【永遇乐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杨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这首词是〈〈稼轩词〉〉中最优秀的爱国篇章之一,脍炙人口。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一开头就从镇江的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说起。开头四句说,江山是永存的,但是无处再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吴国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流风余韵,经多年风吹雨打,时光的流逝,已无处可寻,然而孙权北拒强敌曹操的业绩,至今仍铭刻于人心。作者寻上北固亭,第一个怀念的古代人物就是孙权,不仅因他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更由于他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拒强敌于国门之外,这点是作者所钦佩的,故直赞“英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英雄孙仲谋无觅处”的倒文。“斜阳草树”六句是怀念刘裕的威赫战功。意思是,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芜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刘裕曾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威势如猛虎一般,将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赶回北方。作者由现实荒芜的景象,遥想刘裕当年的壮举,热烈地歌颂了古代英雄,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抗敌救国的抱负。辛弃疾对刘裕的显赫战功是极为推崇的,特在词中写“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赞颂他装备好,战斗力强,战果辉煌。作者对刘裕的赞颂也是对南宋当权者即将北伐的一种激励,对自己报国壮志的一种含蓄地表达。刘裕是起于京口而成大事的,自己正在镇守京口这个险要的前沿阵地,亦当完成北伐战斗任务;刘裕他敢于同鲜卑、羌等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抗衡,并取得胜利,收复了失地,南宋也应积极北伐,收复沦陷多年的中原。下片借古讽今,表明自己对国事的关心。“元嘉草草”三句写历史典故,这里作者引来讽喻孝宗时的符离之败,并提醒即将开始的北伐当引为教训。辛弃疾是怀收复中原大志而南归的,但由于“符离”之败,使主降派得逞,赵 从此不敢谈恢复。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一直未能实现。在此词中,作者借元嘉往事,谴责隆兴符离之败,以示胸中积愤。此外,作者写此词时,正值宰相韩 胄战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要重蹈覆辙;但是韩 胄疾贤妒能,轻举妄动,结果造成一二O六年北伐战败,韩 胄被诛,正中了辛弃疾“赢得仓皇北顾”的预言。“四十三年”三句,由今忆昔,有屈赋的“美人迟暮”的感慨。作者南归前在金占领区的耿京义军里,曾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烽火扬州路”这是以追忆手法,记述抗金壮举。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溃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过了四十三年,而壮志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可堪回首”三句,是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作者感到惊心。辛弃疾站在北古亭上,北望扬州瓜步山上佛俚祠下当地居民祭神,庙里香烟缭绕,乌鸦争食,祭鼓频敲,但那里已归敌人占领,表现了江北土地人民已非我有的感慨。这首词最后用廉颇事作结,表达了作者至老爱国之心不衰的抱负。作者在词末以廉颇自比,也正表达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决心要重振“烽火扬州路”的威势,改变“佛俚祠下”“可堪回首”的境地,迎接北伐的胜利。这一句含蓄地道出了“好男儿,到死心如铁”的坚定信念。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六十六岁高龄在镇江知府任上所作。通过怀古,体现了作者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的正确思想。他念念不忘中原的土地与人民,流露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风格沉郁苍凉。本词创作方法与前人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多用典故,但用典多而不滥,灵脱自如,与主题紧密相联;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内容而用典,反而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阅读详情:
范文八:辛弃疾永遇乐导学案江汉学校高二年级( 语文) 导学案执笔:赵香格
审核:语文组 使用:语文组 时间: 学案编号: yw 《张衡传》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师“复【学习目标】备”栏或学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含义及古今异义词。生笔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文言翻译能力。记栏【重点难点】1.了解张衡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习他刻苦求学、科学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2.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因”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官职变动的词语。 【课前预习】 关于范晔: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后汉的历史著作,编写成《后汉书》。刘知几称赞“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王应麟则说“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后汉书》为“前四史”之一。关于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张衡不愧是世界上光彩夺目的科学和文学的双子星。第
共8页2.注音西鄂(
3.字词释义(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2)因入京师,观太学
(3)遂通五经,贯六艺
(4)而无骄尚之情(5)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6)衡乃拟班固《两都》做《二京赋》
(7)累召不应
(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9)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10)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11)再迁为太史令【问题探究】1.本文作为人物传记,是怎样表现张衡的一生和他的贡献的?2.刘知几称赞《后汉书》“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请具体赏析本文的语言。
共8页3.探讨本文的主旨。【当堂检测】 翻译句子:(15分)1.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2.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4.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5.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课外赏析】拓展阅读:翻译划线句子。(9分)第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昔贤之所难也。1.欲因公弟献以求知。2. 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3. 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延伸阅读】关于《后汉书》的思想价值,清人王鸣盛评曰:“范书贵义德,抑势利,进处士,黜奸雄,论儒学则深美康成(郑玄),褒党锢则推崇李(膺)、杜(密),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特尊独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应当说,这个评价颇为中肯,然“公卿不见采”改为“公卿少见采”可能更恰当,且褒隐逸、尊独行亦未到极端的程度,只不过和其他正史相比较突出罢了。具体说来,《后汉书》有肯定王权秩序、颂扬忠贞名节等儒家正统思想,亦有褒扬避世隐逸、狂狷放达的道家玄学思想,还有对佛教思想的批判等。宣扬儒家正统思想亦应为《后汉书》的基本内容。《后汉书》中对大部分人物的褒与贬,有一个正统儒家思想的标准:有利于社稷安定、国计民生的忠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贬责。【课后反思】第
共8页阅读详情:
范文九:辛弃疾:永遇乐·烈日秋霜《永遇乐·烈日秋霜》作者:辛弃疾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赏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汉有辛庆忌,一代名将,威震匈奴。成帝时,朱云以丞相张禹巴结外戚,上书请诛之,帝怒,欲杀云,辛庆忌冒死相救。后庆忌子孙亦忠耿,不附王莽,被诛。当然,写词不能像修家谱那样纪实,况且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所以词人不多花笔墨,而是别出心裁地与族弟“细参辛字”来了:我们祖上从何年获得这个姓氏?又是怎样才得到这样的姓呢?我姑妄言之,你姑妄听之,以博取一笑吧。于是咬文嚼字起来,仔细体会辛字的含义,有辛苦、辛酸、辛辣等多种内涵,他发表高论了:“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我们辛家门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而且总是与“辛酸、辛苦”的命运结成不解之缘啊!三句话句句不离“辛”字:“艰辛”“悲辛”“辛酸”“辛苦”。写诗填词向以“同字相犯”为戒,而这里三句“辛”字四见。用得自然,增加了音调的视听效果,并使词情得到充分渲染。更妙的是,形式上是“细参辛字”,内容上又语意双关,含着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牢骚。不是么,上面谈到那位辛庆忌,“艰辛做就”不世的战功。可是,到了他的子孙,就尝到惨遭杀戮的“悲辛滋味”了。联系到稼轩本人,从“壮岁旌旗拥万夫”,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也是够“辛酸、辛苦”的了!总而言之,我们辛家人的命运总离不开一个“辛”字,怎么会这样的呢?原来根子还在这个“辛”字上。辛者,辣也,这是辛字的本来含意,也是我们辛家人的传统性格啊!我们辛家人生成耿介正直的性格,做人行事,刚直泼辣,就如同我们的姓氏一样,火辣辣地不招人喜爱。“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这两句更就辛字“辛辣”这层含义加以发挥,借字说人。北宋曾布有《从驾》诗,押“辛”字韵,苏轼一和再和,有“最后数篇君莫厌,捣残椒桂有余辛”之句,稼轩信手拈来,用得很好。下片接“向人辛辣”的话头继续抒发感慨。正因为我们这个姓,世间应有尽有的“芳甘浓美”的东西,都轮不到“吾家门户”了。眼看人家子弟腰间挂着一串串金光灿烂的金印,何等趾高气扬,我们哪儿比得上人家呢!正话反说,无限感慨,嬉笑戏语,隐含牢骚。比不上人家怎么办?争口气呗!于是话儿转到送茂嘉赴调的题目上来:“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谋取高官显爵、光宗耀祖之事,就交给你了。从今往后,你青云直上的时候,不必回想今天咱们兄弟之间的这场对床夜语;到了你年老力衰的时候,一定会记起今天我说的这些玩笑话的。“对床风雨”,语出韦应物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这两句诗颇为苏轼、苏辙兄弟所欣赏,十分向往风雨之夜、兄弟两人对床共语的境界,并为此相约早日退隐,后遂成为故事。“靴纹绉面”,典出欧阳修《归田录》: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请托人情者不绝于门,他深为厌恶,却又只好强装笑脸,虚与应酬。曾对人说:“作三司使数年,强笑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茂嘉赴调,稼轩祝贺他高升,自是送别词中应有之意。而用“靴纹绉面”之事,于祝辞里却有讽劝。实际上是说,官场有官场的一套,做大官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那种逢人陪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呢。到头来你也会后悔的。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辛弃疾的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阅读详情:
范文十:辛弃疾《永遇乐》教案一、课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惶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文本解读【字词】舞榭歌台
狼居胥 佛狸
凭谁问【史实】1,这首词作于南宋宁宗开僖元年(1205),时朝中权臣韩侂胄谋划北伐,轻敌冒进。闲置已久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任镇江知府,坐镇江防要地京口,但实际上并未被重用。2,孙权:坐断江东3,宋武帝刘裕:收复中原宋文帝刘义隆:听信王玄谟,草率北伐,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追至长江边,在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百姓于此祭社神。4,宋孝宗年间(1163)张浚北伐,兵败苻离集。5,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6,宋高宗年间(1162),金主完颜亮于四十三年前,大举南犯,攻至扬州路。路,宋代行政区划名,扬州路,指淮南东路,辖江苏北部,安徽东部。7,廉颇老年遭排斥,壮志难酬。【意象(艺术形象)】画面1:英雄遗迹,一片空寂。――惆怅
画面2:当年景象,气吞万里。――向往 画面3:草草北伐,失败惨状。――忧虑 画面4:金兵南下,烽火扬州。――沉痛 画面5: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悲愤 画面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愤慨【主旨(主题、思想情感)】怀古伤今:担心战况,忧心如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艺术手法】1,上片怀古,下片伤今,以古衬今。 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3,关于“用典过多”、“掉书袋”的批评。 ▲ 诗歌的功能:“诗言志”与“诗缘情” ▲ 宋人“以文为诗”与“以诗为词”。 ▲ 诗歌的艺术特点:形象性与抒情性。意境:情景交融。▲ 诗词佳作▲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刘禹锡金陵怀古: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诗中也有以叙事议论为主的作品,如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辛弃疾也有许多情景交融的词作,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现。▲ 结论:允许词作风格的多样化。但是,形象性和抒情性终究是诗词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应当尽量避免过多的议论。三、文言诗歌的教学研究1,文言诗歌的教学重点▲ 语言与事实(典故)▲ 意象(艺术形象)▲ 主旨(中心思想)▲ 诵读能力2,文言诗歌的教学过程与基本环节(1)简要导入新课(2)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3)诵读指导,正字正音(4)了解诗词中相关史实(基本内容)(5)意象赏析(形象分析)(象与意、画面与情感)(6)归纳全诗主旨(7)把握艺术特色(8)拓展学习(联系相关作品、课外延伸)(9)诵读、背诵3,文言诗词,不要求翻译。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录像观摩与评析1,缺乏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待,影响对内容的准确理解。2,对典故的讨论要求不明,重点不当,耗时过多。(提问不当)3,缺乏对意象的评析。4,对主旨怀古伤今的具体内涵归纳不够准确。5,对艺术特色评析不足。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弃疾孙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