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圣斗士终究不过一场空是一种幸运与光荣还是悲剧与无奈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推荐阅读
&-版权所有&沪ICP备号& &&&特别感谢提供带宽和技术支持&&&| &|&&|& |& |&&|看似不圆满的结局,最终是一种慈悲。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之前说不想再追剧的,一星期两集等得太辛苦了。不过还好,《49日》是从出到第16集才开始看的,只追了两个星期。 20号终于看到大结局。&&&&我看过的韩剧不多,但这部给我的感触很多。&&&&《49日》总算跳出了韩剧总是爱得死去活来的那个既定的圈圈。一个人的生活,不可能只有爱情。《49日》里呈现的,是一个亲情、友情、爱情,以及爱与恨交织的世界。喜欢这部剧,因为能感受到编剧有自己想要表达的。&&&&很多人看到结局以后大骂。我也难过,不过对于这样的结局,我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且经过这两天的沉淀,开始觉得只有这样的结局才最合理。&&&&会难过,说到底,那个悲伤的点是因为智贤最终没能活下来,没有和韩江在一起。因为看这部剧的时候真的很喜欢韩江,总是说着江才是真正的好男人,聪明 又默默付出。所以希望他能和爱的人在一起。&&&&智贤在49天里那么努力,终于收集到三滴眼泪复活,却又在六天后死去。这一点让人有点难接受。不过用剧里的话说,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规定了生命的长度,时间到了就逃不过死亡。这是智贤既定的命数,就算没有49天,她的生命也只能持续到这一天。或者像智贤自己说的,如果没有49天,她会因为最好朋友和未婚夫的阴谋、因为爸爸的病而崩溃,疯掉甚至自杀,最终也活不下来。所以我一直觉得49天对于智贤来说,是一种仁慈。&&&&而且反过来想,如果智贤出了车祸,已经是脑死亡状态了,然后突然活过来 并且长久的生活下去,这才有点不可思议吧。49日只是人们一种美好的希望,毕竟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之所以说49日是一种仁慈,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智贤不仅揭穿了仁真和珉浩的阴谋,保住了爸爸的公司,而且收获了韩江的爱情,并且在最后得到仁真的悔过,重新获得那份纯粹的友情。智贤在上电梯前,知道最后一滴眼泪是仁真流的时候,也就没什么遗憾了。&&&&至于韩江,有人说他没有好好把握,不主动争取,所以最后不可能和智贤在一起。如果是这样,韩江的结局便是早已注定了的。&&&&宜景和智贤是亲姐妹这个桥段的确很狗血,本来好好的一部剧,突然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但是纵观全剧,宜景和智贤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宜景流了眼泪却没有算数这一点也预示了她们的亲人关系,所以编剧在前面是一步步做好铺垫的,让结局时的相认不至于那么突兀。&&&&其实想想,安排她们是亲姐妹这样的关系,可能是为了给宜景一个理由更有希望的活下去。在49天的旅行里,被智贤附身,两个灵魂以一体存活,也多少弥补了这么多年亲情的空白。&&&&她和宜秀,从一开始我就没觉得他们会在一起,宜秀已经去世五年,要是突然活过来才叫灵异吧。现在有了亲人,代替了宜秀而存在,宜景才有可能按照宜秀的愿望,好好地生活下去。&&&&最后结局,触动我的有几个点。&&&&仁真因为对智贤的愧疚大哭,并且最终悔过 把珉浩送进监狱。女人之间,常常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关系。仁真因为对智贤的嫉妒走上极端,本来是为了对方可以付出一切的朋友,却因为一时的迷失 差点葬送友谊。&&&&任何坏人都不可能坏的彻底,仁真因为对智贤所做的一切深受良心的折磨。她为她们的友谊真心的付出过,所以最后获得应有的惩罚时,她应该是如释重负的。当智贤在病床上对她说出“因为我是你的朋友”那些话之后,那个回到家 坐在地上崩溃大哭的仁真,在我心里已然纯净了很多。&&&&智贤的葬礼让我想到剧集开始时,时间使者带智贤的灵魂去看的那场葬礼。所有的人都在哭,可是有几个人是真情,有几个人是假意。活着的时候信任的那些人,以为坚贞的那些关系,死后才发现不堪一击。智贤是幸运的,49天的时间让她看透身边或残忍或美好的一切,对自己的人生反思,对自己的亲人与朋友感激。&&&&智贤的葬礼,所有的人也都在哭,包括那些智贤当时想要收集眼泪却没有得到的朋友。而她们之中 到底有几个是因为对智贤的爱而真正流下眼泪的,不得而知。&&&&让整部剧意义上升一个高度的最后一段,韩江和宜景站在代表智贤和宜秀的树前,在心里想的那些话。因为你的49日,让我把生活的每一天都当成49日来活着,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珍惜活着的每一天。&&&&有人说,结局带着点禅意。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智贤虽然离开了,但她是带着父母的亲情,仁真的友情和韩江的爱情离开的,而且他们的爱,不会因为智贤的离开而消弭,她是幸福的。 &&&&智贤的离开让一切回到正确的轨道,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珍惜。看似不圆满的结局,最终是一种慈悲。&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热门推荐:
  一个是魅力四射且拥有自己团队的米其林星级餐厅主厨,一个是默默无闻但却才华横溢的天才厨师。这两者中,哪一个更值得我们称颂和赞美?
  Julian Baggini 是一位作家,也是《哲学家杂志》(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的创始编辑。他于 2014 年刚刚出版了新书《桌上的美德》(The Virtues of the Table)。
  本文由 AEON 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你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找到并关注他们的Twitter 。
  世界上有很多你从未听说过的厨师,而蒂齐亚诺&杰拉德(Tiziano G&rard)则可能是他们之中最为出色和优秀的一个。他在意大利西北的瓦莱塔奥斯塔(Aosta Valley)长大,并在那里学会了烹饪。
  长大之后,他掌握了摩纳哥蒙特卡洛、意大利米兰和意大利撒丁区五星级酒店厨房中的烹饪技巧和菜谱,同时还将瓦莱塔奥斯塔的传统烹饪技法融合进去。他会做很多具有地区风味的经典菜式,比如外裹阿尔卑斯干酪的烘烤五花肉、加入斯佩耳特小麦和大麦的意大利浓汤。除此之外他还自创了很多菜品,比如配有西葫芦的黑米“塔布勒沙拉”(tabouleh)以及混有麝香葡萄酒、帕尔玛干酪和迷迭香的烘烤意大利调味饭。这些佳肴美味而丰盛,但他烹饪的甜点却更令人难以拒绝。面对完美的烤焦糖苹果派、榛子冻糕和点缀有开心果的火焰草莓冰淇淋,你一定会恨不得自己有第二个胃。
  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菜单变化无穷,每天都有新花样。来他的餐厅吃一周晚餐,杰拉德可以保证你不会品尝到一份重样的菜肴。
  旅行者的浪漫主义幻想会促使一个人在旅行后将一瓶美味的餐后酒带回家,但却发现在家中熟悉的环境里莫名其妙地喝不出原本的风味。遥远地区的美味菜肴只有一个神秘的配方――那些食物、酒水、时间和地点对于我们而说相对陌生。换句话说,新奇感让这些菜肴被过誉了。你也许会怀疑我也是因为旅行者的浪漫主义幻想才写下了这些赞美的文字。经历了一天艰苦的跋涉后,我来到体现阿尔卑斯山田园牧歌风格的意大利大帕拉迪索国家公园(Gran Paradiso National Park),品尝到了杰拉德的厨艺。这是否会导致我抬高了对他烹饪水平的看法和评价?
  我不这样认为。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这里旅行,而且我像初次前来时一样热爱杰拉德烹制的美食。很显然,杰拉德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优秀厨师。更重要的是,当你在一个地方连续吃了六顿晚餐后,新奇感带来的幻想通常就已经不复存在。
  杰拉德与妻子瓦伦蒂娜(Valentina)育有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们两人在早已不火爆的阿尔卑斯高山村庄中经营着一个小地方,起名为 Petit Dahu 客栈(Hotel Petit Dahu)。杰拉德每天为住客提供两餐,而这些住客则是唯一能品尝到他美食的人。这就是他虽身负顶级厨艺却至今依旧默默无闻的原因。虽然才华横溢,但是杰拉德的餐厅规模太小,从头到尾都只是他一个人在操作。这样的餐厅永远也不会成为米其林星级餐厅。一般而言,优秀而卓越的米其林星级餐厅要求厨师和顾客的比例接近 1:1。
  虽然杰拉德烹制的菜肴精致而非凡,但他却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经营餐厅。他缺乏丰富的资源和远扬的声望,仅靠一桌子美味的传统当地菜肴很难出人头地。
蒂齐亚诺&杰拉德。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我们倾向于将杰拉德的默默无闻视为一种悲剧,或者认为这至少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我看来,杰拉德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成功和抱负。为了解释我的观点,我们需要探寻赞誉和名望的本质。而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赞誉和名望通常胜过了一切。
  2003 年时,来自弗吉尼亚州的乔伊斯&孟(Joyce Meng)还是一个 16 岁的小姑娘。那时她参加了一个名为“儿童哲学知识大满贯比赛”(Kids Philosophy Slam)的全国性大赛,并成功杀入决赛。在比赛中,哲学不再是远离世人利益和关注的东西,而是在孩子们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她说:“名望是自我实现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生意义的一种途径。”鉴于人们总是只能记住第一名而忘记第二名,我可以想象她获得大赛亚军后内心的痛苦和失望。
  也许她说那番话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挑衅,但我依旧感到悲伤。参赛的选手都是全美最聪明的孩子,他们学习哲学知识,但最终却得出了如此错误而执迷不悟的观点。不过,通常也是孩子才会坦率直白而不感到歉意地道出成人世界不敢言明的理念和信条。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人都不会认同孟小姐的说法。但我们的行为却表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即便原则上不认同她的观点,但是却在实践中与她保持了一致。
  一位学术界的朋友最近发表了一场演讲,而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是演讲的主持人。演讲当天的听众可谓人山人海,但他们却并不是来听我朋友的高谈阔论。演讲一结束,大量听众便涌向道金斯,忽略了表面上全场的焦点――我的朋友。在学术界,璀璨的星光和卓越的声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其他任何领域,这一法则同样适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斥着傲慢自大的电视明星遭到解雇或者真人秀节目这样的消息。
  当然,名望是相对的。大部分都能真诚地说自己不敢奢望登上《Hello!》杂志封面,但是几乎所有人却又渴求赞誉。我们相信,赞誉是对我们努力和付出的肯定。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一个神话――才华、付出和野心能给厨师带来烹饪届的赞誉(赞誉又带来各种奖项)。这一法则同样也适用于其他行业。然而,杰拉德的存在生动地证明这个法则并不正确。毫无疑问的是,他这样默默无闻却又出色的厨师不是少数。我们听说过的厨师大几乎只分为两类:一种经营着口味极佳且菜式超前的餐厅,另一种则在简单的酒馆、客栈和啤酒店内为顾客奉上最卓越美味的传统地区性美食。但是,世界上一定还有成百上千真正优秀的厨师选择在其他场所工作。他们工作的场所永远无法登上餐厅指南,你甚至都不能打电话去预定位置。
  伟大的哲学家不会为此感到遗憾和难过。斯多葛学派(Stoics)对追求名望这件事完全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追求名望反映了一个人有过度想要满足他人的欲望。举个例子:埃皮克提图(Epictetus,公元前一世纪时的希腊斯多葛派哲学家、教师――译者注)想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因为没有得到某人宴会的邀请而感到烦恼和生气。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把这个邀请当做是请他出任一次大会的主题演讲人或者担任访谈节目的嘉宾。
  埃皮克提图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价格和代价,而每一份邀请的代价就是你要必须关注和称颂那些能帮你搞到邀请的人。的确,现在有些人没有追求名望但却名扬四海。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对欢呼和称赞的渴望会驱使人们去迎合所在领域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在餐饮界,很多野心勃勃的厨师痴迷于获得米其林星级评价。于是,虽然有时候他们不是完全认同米其林评委的结论,但还是会竭尽所能去讨好《米其林指南》的巡视员。埃皮克提图问道:“你想要得到谁的赞美和认同?给你赞美和认同的这些人,他们不是和你一样对称颂感到癫狂和着迷吗?”
  谦逊的工匠有一种令人钦佩的自我独立精神,不需要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他们和那些受到蒙骗的自高自大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不过,奥里利乌斯(Aurelius,罗马皇帝兼斯多葛派哲学家――译者注)也承认赞誉有一个好处。他写道:“除了让生活稍微舒适一点之外,赞美和崇拜还有什么用处呢?”赞美通常伴随着其他方面的损失一同到来。基于此可以看出,奥里利乌斯显然不认为赞誉能给人们带来显著而意义重大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观点则更为温和。他认为人们接受适度的的赞誉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是自己优雅的行为要配得上这些外界的赞美。但他也坚持认为,尊敬和荣誉不可能是至善和最高境界的美好。因为要想感受到尊敬和荣誉,人们“更多要靠给予自己赞美的人,而不是依靠自身就能体验到这种感觉”。我们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培养美德和优点之上,而是不是追求那些通常与美德优点相伴而来的名声和赞誉。
  这样一来观点就很明确:你应该做那些有利于培养自己能力的事情,而不计较这个过程是否能带给你荣誉和赞美。这也是日本职人(Japanese shokunin,即真正的工匠)所信奉的道德标准。无论自己研究的是烹饪、书法、木工还是编织工艺,这些大师都能完全投身于精进自己手艺的这件事之中。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会给自己带来荣誉和声望。对他们而言,人们赞美他们从事某项事业反而不会带来荣誉感。不过,人们的确经常因为钦佩匠人专注于某项事业而奉上赞美。日本具有工匠精神的厨师因为自己菜品的质量而闻名于世。相比于世界上其他城市,东京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有的人根据这个现象得出结论:专注于精进手艺是一种追名逐利的间接途径。这可是大错特错。对于工匠而言,精进手艺意味着一切。任何随之而来的赞誉和称颂都仅仅是副产品罢了。
  杰拉德只在一个很小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因为这能让他去追求对自己重要的东西:他心中完美而理想的卓越烹饪。在他理想的工作方式中,厨房亲自下厨的应该只有他一人而已。他以前也尝试过其他办法。他曾经在客栈旁边开了一家餐馆,但被雇来帮忙的员工惹得勃然大怒。这些员工不能理解他的理念,用他的话说还“畏惧艰苦的工作”。为了打造一个能获得米其林星级评定的高端餐厅,杰拉德需要烹制菜份很小但却价格昂贵的菜肴。但他本人并不喜欢做这样的食物。另外他还需要带领一个团队,而不是仅靠自己完成全部烹饪工作。他是一个全身心投入厨房的男人,这也决定了他可能永远无法获得外界的承认和赞誉。
  实际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顶级厨师和天才厨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大餐厅的主厨就是创意总监,他手下有其他员工帮助自己完成大多数工作。杰拉德则事无巨细,全部亲自完成。如果你喜欢来自某一位厨师的个性化烹饪,那么你就不应该去有超过 12 张桌子的餐厅吃饭。有的餐厅有大量助理厨师、厨师主管和厨工,只有这样的团队才能奉上高度复杂的菜肴。在那里,你同样找不到具有工匠精神的个性化烹饪。
Peiti Dahu 客栈。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理想状态上而言,杰拉德想要经营一家有五到六张桌子的小餐厅。实际上,他家中餐厅每晚呈现的正是这种景象。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他和妻子瓦伦蒂娜曾经试着把家里的餐厅当成一个小餐馆来运营,既向公众开放,又为客栈的顾客提供餐饮服务。他们在餐饮界建立了一定的声望,获得了来自慢食运动(Slow Food,由意大利人卡尔洛&佩特里尼提出,是一项号召人们反对按标准化、规格化生产的汉堡等单调的快餐食品,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目的是“通过保护美味佳肴来维护人类不可剥夺的享受快乐的权利,同时抵制快餐文化、超级市场对生活的冲击”――译者注)中久负盛名的《Osterie & Locande D’Italia》指南一书的肯定。但是这个小餐馆制造了太多噪音,影响了客栈住户的生活。而且,经营餐馆导致杰拉德几乎没有时间陪伴自己年纪尚小的孩子。如此看来,这个举措的确有些不现实。所以杰拉德决定不再对外开放餐馆,只是每晚为几个住在客栈中的幸运顾客烹制美味而多样的菜肴。
  相比于野心勃勃的厨师同行而言,杰拉德缺少来自大众的喝彩和赞扬。但这不是因为他缺乏野心和抱负。实际上,事实恰恰相反:杰拉德有一种不妥协不让步的抱负,立志成为一个尽可能优秀的厨师。而他的成功恰好就是坚守了信条,防止自己分心去追逐更广阔的名与利。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像他一样安静、谦逊的厨师们正是所有厨师中最有野心和抱负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唯一关注的事情就是每天能为每位顾客奉上最优秀的菜品。相比于各类奖项和外界的赞美而言,这难道不才是伟大的厨师应该追求的东西吗?
  这难道不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追求和信奉的东西吗?这听起来很简单:唯一值得坚守的抱负就是做那些自己想要做到最好的事情,而衡量成功唯一而真正的尺度则是你是否成功坚守了抱负和追求。
  但是,这种朴素而纯粹的生活却会带来一个问题。在没有外界评价的前提下,我们似乎不可能衡量评判出自己的成功。这并不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谦逊的工匠有一种令人钦佩的自我独立精神,不需要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而那些受到蒙骗的自高自大者相信自己已经达成了卓越的成就,实际上却没有半分功绩。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我最终认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反对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成功不需要外界的承认和赞扬。但总体上而言,人们聆听了你的音乐,阅读了你的文字,品尝了你的烹饪之后给出赞美,你才是真的成功。换句话说,你所做的事情配得上你获得的赞誉,这就是成功。而且我们虽然不应该太多于关注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观点,但也不能完全置之度外。否则,人就会变得极度自大而傲慢。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是一种成功,但这绝不是评价成功的最终尺度。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我们经常想从错的人身上获得赞美和认可。电视情景喜剧《神父泰德》(Father Ted, 期间播出)就完美地反映了这个问题。剧中一位名叫泰德的爱尔兰神父渴望出名,因为出名后人们就会认真倾听你所说的一切。他的同事杜戈尔(Dougal)指出,每个礼拜日都会有教区居民前来聆听他的布道。泰德神父回答说:“不,杜戈尔。我是希望我尊重的人能来听我布道”。对泰德神父而言,只有得到了更广阔世界的认可才能满足心愿。
  但是外界认可和赞誉的范围越广,这个认可和赞誉的含金量可能就越低。认识你的人和与你一同并肩工作的人才是重点,来自他们的欣赏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在意的东西。
  对于厨师而言,最大的满足在于看到餐厅里的食客吃得开心,而不是得到美食杂志巡视员或者电视机前观众的赞美。毕竟电视机前的观众从未品尝过你的烹饪。一旦外界的认可和赞誉超过了一定界限,使你获得了巨大声望,这些认可就无足轻重。因为到了最后,维持你声誉和认可度的都只能是你很出名这件事本身。认可和赞美催生了新的认可和赞美。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因为别人认可赞美你而选择认可赞美你。到了最后,即便那些最初因为真实成就而获得认可赞美的人也会主要是因为自己声名在外而闻名于世。世人和他自己都不再关注他曾经的成就了。
  忽略所取得成就的质量,直接关注“成功者”创造出来的喧嚣和声势。这种仅仅重视我们获得了怎样的赞美和认可的做法只是评价成功的一个浅薄的尺度。
  多个研究再三证明,儿童比其他人更加渴求出名。很多人对此感到担忧。但也许我们应该对孩子们多一些信心。长大之后的孩子们也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可以鉴别出一个人是名副其实还是徒有虚名。少年老成的乔伊斯&孟就是个很好的例证。现年接近 30 岁的孟小姐就职于对外贸易合作与发展行业,她创建了 Givology 网站。这个网站是“完全由志愿者运营的社会企业”,成为捐赠人与世界各地基层教育项目和学生奖学金项目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孟小姐明白,我们要从对名望和认可的渴望中小心谨慎地分离出自己的抱负和成功。对于她和很多人而言,他们经常将抱负、成功与对名望、认可的渴求错误地混为一谈。相比于在意销售额而言,追求优秀、独创和自己愿景的纯净是一种更有抱负的行为。忽略所取得成就的质量,直接关注“成功者”创造出来的喧嚣和声势。这种仅仅重视我们获得了怎样的赞美和认可的做法只是评价成功的一个浅薄的尺度。
  当然,我们也不需要将名望和赞誉完全拒之门外。相反,只要我们不将外界认可当做成功的价值尺度,学会享受自己成就赢得的赞美就是一件好事。如果孟小姐的工作带给了她认可和赞美,甚至还有一点小名气,那也是她辛苦努力之后得到了甘甜果实。对于她而言,工作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做好什么事情,同时确保自己不会被赞美带来的诱惑带离原有的轨道。如果我们不真正看重自己的事业,那么因此获得的外界认可与赞美就都是浮云罢了。
  翻译:康平
  题图来自 视觉中国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好奇心日报()是一个网站,报道商业、新...
1834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欲语还休的爱情,究竟是一种遗憾呢,还是一种幸运?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道险恶终究难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