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掘魔罗经是小乘经吗的道场在哪?

您现在的位置: >> >> 罗掘一空
来源: 时间:
  罗掘一空的意思,罗掘一空是什么意思 读后感   罗掘一空:lu& ju& yī kōng
  成语意思:罗:张罗网;掘:挖掘。用尽一切办法,搜刮一切财物。 读书笔记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贪婪。 读书笔记   产生年代:现代 内容来自   典故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0回:&是时宁城已罗掘一空,急切不得巨款,没奈何任他所为。& 内容来自   近 义 词:罗掘俱穷 读后感   英文翻译:exhaust all sources of getting money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
历代三宝纪卷第十
开皇十七年翻经学士臣费长房上
宋世录者。刘裕字德舆。彭城都乡人。初生之辰神光照室。长七尺六寸。受东晋禅称宋。仍都建康。至第三主元嘉年中。有上事者。云比寺塔修饰过。兴乐福之徒奢竞日甚。文帝以问何侍中曰。范泰及谢灵运皆称六经本是济俗。性灵真要会以佛经为指南。此贤达言实诚有谠。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朕垂拱坐致太平。尚之对曰。中朝以远难复尽知。渡江以来王道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邱-丘+吝]超王谧等。或号绝群。或称独步。略数十人靡非英俊。清信之士无乏于时。慧远法师云。释氏之化无施不可。臣谓此说有契理奥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穆。传此风教已遍寰区。编户亿千则仁人百万。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坐致太平是也。故佛图澄入邺。石虎杀戮减半。渑池宝塔放光。符健推锯用息蒙逊。反噬无亲虐如豺虎。末节改悟遂成善人。法逮道人力兼万夫。几乱河渭面缚甘死以赴师厄。此岂非是内化被哉。时吏部郎羊玄保。在坐进曰。臣窃恐秦赵论强兵之术。孙吴尽吞并之计。将无取于此也。帝曰。此非战国之具。良如卿言。尚之曰。夫礼隐逸则战士怠。贵仁德则兵气衰。若以孙吴为心。志在吞噬。亦无取于尧舜之道。岂唯释教而已哉。帝悦曰。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准此而谈可谓至矣。法由人显。佛嘱帝王。自是宋朝释教隆盛。名僧智士郁若稻麻。宝刹金轮森如竹苇。相承八主五十九年。其诸译人华戎道俗二十有三。合出修多罗毗尼戒本羯磨优波提舍阿毗昙论传录等。凡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结为宋代建康录云
宋沙门佛陀什 三部(三十六卷律戒羯磨)
沙门释智严 一十四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释宝云 四部(十五卷经)
沙门释慧严 一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伊叶波罗 一部(十卷阿毗昙)
沙门求那跋摩 七部(三十八卷经论记)
沙门僧伽跋摩 五部(二十七卷阿毗昙集偈)
沙门求那跋陀罗 七十八部(一百六十一卷经集喻)
沙门昙摩蜜多 一十一部(一十二卷经)
沙门疆良耶舍 二部(二卷经)
沙门昙无竭 二部(六卷经)
安阳侯沮渠京声 三十五部(三十六卷经)
沙门功德直 二部(七卷经)
沙门释惠简 二十五部(二十五卷经)
沙门释僧璩 一部(二卷羯磨)
沙门释法颖 三部(三卷戒本及羯磨)
沙门竺法眷 六部(二十九卷经)
沙门释翔公 一部(二卷经)
沙门释道严 二部(三卷经)
沙门释勇公 四部(四卷经)
沙门释法海 二部(二卷经)
沙门释先公 一部(一卷经)
沙门释道俨 一部(二卷论)
宋弥沙塞律三十四卷(见道惠宋齐录。别录云二十四卷此恐误)
弥沙塞戒本一卷(见竺道祖录)
弥沙塞羯磨一卷(见竺道祖录)
右三部合三十六卷。废帝荣阳王世。罽宾三藏毗尼师佛陀什。宋言觉寿。少受业于弥沙塞部。专精律品兼达禅要。寿以景平元年七月到于杨都。先是法显于师子国得弥沙塞律梵本来。未及翻译。而显迁化。京邑诸僧闻佛陀什既善此学。于是众议请令出之。即以其年冬十一月集龙光寺。译为三十四卷。什执梵文。于填沙门智胜传语。龙光寺沙门竺道生。东安寺沙门慧严等。更互笔受。参正文理。仪同侍中琅玡王练为檀越。至二年十二月方讫。仍于大部抄出戒心并羯磨等文。并行于世
普曜经八卷(第二译。与蜀出竺法护翻本同文小异。见宋齐录及祐皎传记。或六卷四卷)
无尽意菩萨经六卷(亦云阿差末经。见李廓录)
生经五卷(见别录) 广博严净经四卷(元嘉四。年出。见宋齐录。亦云广博严净不退转经。亦云不退转法轮经与晋世竺法护所译阿惟越致遮经。同本别译。名异文别)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毗罗三昧经二卷(明居士入定事。见东录。祐云疑)
阿那含经二卷 四天王经一卷
善德婆罗门问提婆达多经一卷
一音显正法经一卷(或云一音演正法经)
调伏众生业经一卷 善德优婆塞经一卷
法华三昧经一卷 净度三昧经一卷
右一十四部合三十六卷。文帝元嘉四年。凉州沙门释智严。弱冠出家游方博学。遂于西域遇得前经梵本赍来达到杨都。于枳园寺共宝云出。严之神德备高僧传。不复委载
付法藏经六卷(见李廓录)
佛所行赞经五卷(于六合山寺出。见宝唱录。或云传马鸣撰。见别录唐七十卷)
新无量寿经二卷(于道场寺出。是第七译。与支谦康僧铠白延法护罗什法力等出者各不同。见道惠宋齐录及高僧传)
净度三昧经二卷(法显赍。梵本来。见竺道祖杂录)
右四部合一十五卷。文帝世。凉州沙门宝云。少历西方。善梵书语。天竺诸国字音训释。悉皆备解。后还长安复至江左。晚出诸经多云刊定。华戎兼通言音允正。众咸信服。初时关中有竺佛念善于宣译。符姚二代犹擅其名。领会真文最为称首。其江左翻传译梵为宋莫逾于云。初与智严恒共同出。严既迁化云后浊宣。故不多载
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见宝唱录及高僧传)
右一部三十六卷。元嘉昙无谶。晋末于姑臧为北凉沮渠氏译。本有四十卷。语小朴质不甚流美。宋文帝世元嘉年。初达于建康。时有豫州沙门范慧严清河沙门崔慧观。共陈郡处士谢灵运等。以谶涅槃品数疏简。初学之者难以厝怀。乃依旧翻泥洹正本加之品目。文有过质颇亦改治。结为三十六卷。始有数本流行未广。严后一时夜忽然梦见有一人形状极伟。乃大厉声而谓严曰。涅槃尊经何以率尔轻加斟酌。严既觉已怀抱惕然。旦乃集僧欲改前本。时有识者咸共止云。此盖欲诫励后人耳。若必苟违乖舛理者。何容即时方始感梦。严以为然。顷之又梦神人告曰。君以弘经精到之力。于后必当得见佛也。恐将来哲不知根元。故复记述
杂阿毗昙心十卷(或十一卷)
右十卷。文帝世。外国沙门伊叶波罗。宋言自在。于彭城为北徐州刺史王仲德译。至择品缘碍未竟遂辍
菩萨善戒经二十卷(于祇洹寺译。第二出与谶所翻八卷者小异。见竺道祖录及高僧传。后弟子于定林寺更出二品。成三十卷)
杂阿毗昙心十三卷(初伊叶波罗出至择品停。今续译都讫成三十三卷。见高僧传)
四分羯磨一卷(元嘉八年于祇洹寺出。是第二译。与魏昙帝出者同。见高僧传别录宝唱录等)
优婆塞五戒略论一卷(元嘉八年于祗洹寺出。亦云五戒相。亦云五戒略论。见高僧传及唱录)
善信二十二戒一卷(亦云离欲优婆塞优婆夷具行二十二戒。亦云三归优婆塞戒。见高僧传)
沙弥威仪一卷 经律分异记一卷
右七部合三十八卷。罽宾国三藏法师求那跋摩。宋言功德铠。元嘉年来达乎建邺。文帝引见劳问殷勤。帝因言曰。弟子常欲持斋不杀。迫以身殉物不获从志。法师既不远万里来化此国。将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分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女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不杀亦众矣。宁在减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乃抚机叹曰。夫俗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迷远理者谓至道虚说。滞近教者则拘挛篇章。至如跋摩法师所言真谓开悟明达。可与谈于天人之际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给隆厚。译出前件经论记等常。于定林寺安居。时有信者采华布席。唯摩所坐华采更鲜。众咸惊异。后还祇洹奄然而化。摩未终前预作遗文。偈颂三十六行。自说证第二果。付与弟子阿沙罗云。吾殁之后可以此文示天竺僧并此土人也。又摩亡时徒众并见一物其状若龙。长一匹许。在尸侧直上空。其遗偈云。前顶礼三宝。净戒诸上座。浊世多谄曲。虚伪无诚信。愚惑不识真。怀嫉轻有德。是以诸贤圣。现世晦其迹。我求那跋摩。命行尽时至。所获善功德。今当如实说。不以谄曲心。希望求名利。为劝众懈怠。增长诸佛法。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谛听。我昔旷野中。初观于死尸。膀胀虫烂坏。臭秽脓血流。系心缘后处。此身性如是。常见此身相。贪蛾不畏火。如是无量种。修习死尸观。放舍余闻慧。依止林树间。是夜专精进。正观常不忘。境界恒在前。犹如对明镜。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转身极明净。清凉止是乐。增长大欢喜。则生无著心。变成骨锁相。白骨现在前。朽坏支节离。白骨悉磨灭。无垢智炽然。调伏思法相。我时得如是。身安极柔软。如是方便修。胜进转增长。微尘念念灭。坏色正念住。是则身究竟。何缘起贪欲。知因诸妄生。如鱼贪钩饵。彼及无量坏。念念观磨灭。知彼所依处。从心猿猴起。业及业报果。依缘念念灭。心所知种种。是不别法相。是则思慧念。次第满足修。观种种法相。其心转明了。我于尔炎中。明见四念处。信行从事境。摄心缘中住。苦如炽然剑。斯由渴爱转。爱尽如涅槃。普见彼三界。死炎所炽然形体极消瘦。喜自乐方便。身还渐充满。胜妙众相生。顶忍亦如是。是于我心起。真实正方便。渐渐略境界。寂灭乐增长。得世第一法。一念缘真谛。次第法忍生。是谓无漏道。妄相及诸境。名字悉远离。境界真谛义。除恼获清凉。成就三昧果。离垢清凉缘。不涌亦不没。慧净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纯一寂灭相。非我所宣说。唯佛能证知。那波阿毗昙。说五因缘果。实义知修行。名者莫能见。说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修行众妙相。今我不宣说。惧人起妄想。诳惑诸世间。于彼修利相。我已说少分。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缘起。摩罗婆国界。始得初圣果。阿兰若山寺。遁迹修远离。后于师子国。村名劫波利。进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从是多留难。障修离欲道。见我修远离。知是处空闲。咸生希有心。利养竞来臻。我见如火毒。心生大厌离。避乱浮乎海。阇婆及林邑。业行风所飘。随缘之宋境。于是诸国中。随力兴佛法。无问所应问。谛实真实观。今此身灭尽。寂若灯火灭
杂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元嘉十年于长干寺第二重译。与前本大同小异)
摩德勒伽毗尼十卷(一云萨婆多毗尼。元嘉十二年于秣陵平乐寺出。见道慧宋齐录)
大勇菩萨分别业报集一卷
龙树菩萨劝发诸王要偈一卷
请圣僧浴文一卷(并见高僧传及别录)
右五部合二十七卷。文帝世。天竺三藏法师僧伽跋摩。宋言众铠。元嘉十年届自建邺。善律藏明杂心。彭城王刘义康崇其戒范。请以为师。名重京邑道场。慧观以跋摩妙解杂心讽诵通利。先三藏等虽复译出。未及缮写。更重请翻。宝云传语。观自笔受。一周乃讫。其后相续出摩德勒伽等
杂阿含经五十卷(于瓦官寺译。法显赍来。见道慧宋齐录)
众事分阿毗昙十二卷(共菩提耶舍译)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于道场寺译。慧观笔受。见道慧僧祐法上等录)
央掘魔罗经四卷(亦道场寺出。见道慧宋齐及僧祐法上别录等)
过去现在因果经四卷(于荆州辛寺译。是第三出。与汉世竺大力吴世谦所出本起瑞应等本大同文少异见始兴及僧祐李廓等录)
释六十二见经四卷(见别录祐录云一卷)
大方广宝箧经三卷(见李廓录)
现在佛名经三卷(元嘉二十九年正月七日。于荆州为南谯王刘义宣译。亦名华敷现在佛名。见始兴录及高僧传)
菩萨行方便神通变化经三卷(见李廓录)
净度三昧经三卷(见李廓录)
相续解脱了义经二卷(于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法上等四录)
大法鼓经二卷(于东安寺译见道慧僧祐李廓及别录等)
阿兰若习禅经二卷(见李廓录)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经一卷(于丹阳郡译宝云传语慧观笔受见道慧宋齐录祐廓同)
无量寿经一卷(孝建年出是第八译见道慧宋齐录与康僧铠支谦白延竺法护罗什竺法力宝云等所出本大同广略文异)
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一卷
般泥洹经一卷(孝建元年于辛寺译是第二出或无般字与晋世竺法护双卷泥洹大同小异见道慧宋齐录)
八吉祥经一卷(元嘉二十九年于荆州为司空南谯王译是第二出与吴世支谦出者小异见僧祐及宝唱录)
无忧王经一卷(于荆州辛寺译见吴录)
出无量持门经一卷(见吴录)
三小劫经一卷(见别录) 四食经一卷(见别录)
十二游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迦留陀伽译者小异见旧录)
十二头陀经一卷
异处七处三观经一卷(第二出出杂阿含或无异处字)
三因缘经一卷
十一想思念如来经一卷(或云思惟念)
十二品生死经一卷
十报法三统略经一卷 罪福报应经一卷
六斋八戒经一卷 十三头陀经一卷
四人出现世间经一卷(出杂阿含)
四品学法经一卷
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一卷
申兜本经一卷(或申日)
舅甥经一卷(出生经) 那先经一卷(异出本)
日难经一卷(一云越难经) 君臣经一卷(出生经)
鞞摩肃经一卷 鹦鹉经一卷(出中阿含)
负债为牛经一卷(出生经) 那赖经一卷(出生经)
二侨生经一卷(出出曜经) 释摩男本经一卷
阿兰那经一卷 老母经一卷
树提伽经一卷 阿速达经一卷
大意经一卷 目连降龙王经一卷
阿难见伎乐啼哭无常经一卷(出杂阿含)
舍利弗等比丘得身作证经一卷
佛往慰迦叶病经一卷
请般特比丘经一卷(一云时)
佛命阿难诣最胜长者经一卷
目连弟布施望即报经一卷
舍利弗般泥洹经一卷(出生经)
摩诃迦叶度贫母经一卷
阿那律七念章经一卷
杂藏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经一卷
菩萨诃欲经一卷(第二出) 阿弥陀经一卷
诸法无行经一卷 贫子须赖经一卷(见李廓录)
杀龙济一国经一卷(出六度集)
无量义经一卷(见李廓录)
无涯际持法门经一卷
堕珠著海中经一卷(出生经)
当来选择诸恶世界经一卷
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经一卷
佛入甘露调正意经一卷(出大十二门经)
过去行檀波罗蜜经一卷
本行六波罗蜜经一卷(已上不注诸录者并见别录)
第一义五相略集一卷(于东安寺译见僧祐录)
二藏法师自述喻一卷(见杂录)
右七十八经合一百六十一卷。文帝世。中天竺国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宋言功德贤。善大乘学。时人亦称为摩诃乘。亦云衍。元嘉十二年来至杨都。帝深崇敬。彭城王刘义康南谯王刘义宣。并师事之。敕住祇洹寺。仍请令译杂阿含等。宝云传语。慧观笔受。后随谯王镇抚荆州。复于辛寺又出无忧王等经。前后所翻凡百余卷。多是弟子法勇传语。谯王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忖未善宋言心怀愧叹。即专系心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其前曰。何故忧耶。陀因稽颡具以意对。其人答曰。无所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讫因问曰。得无痛耶。陀答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道义备领宋言。于是就讲辩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敕见跋陀未及净发白首皓然。帝遥望见顾谓尚书谢庄等曰。摩诃衍师聪明机解。但老期将至。朕试问之。其情必能悟人意也。跋陀上阶。帝迎谓之曰。摩诃乘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如何唯有一在摩诃乘。师即应声答曰。贫道慕化远归帝京。蒙供养来垂三十载。天子恩遇衔愧甚深。但今七十老病之人。更无余期唯一死在。帝大赏悦嘉其机辩。敕陀进近御筵而坐。举朝属目荣而美之。兼工咒术。备在僧传。不复委载。祐录止云。贤译出经七十三卷。得知不尽。今案众录悉具列之
禅秘要经三卷(亦云禅法要元嘉十八年于祗洹寺译见祐录)
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见祐及唱录)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出深功德经亦云普贤观经。见祐录)
虚空藏观经一卷(亦云观虚空藏菩萨经。亦直云虚空藏菩萨经。见道慧及祐等录)
诸法勇王经一卷(见李廓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一卷
转女身经一卷 象腋经一卷
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
虚空藏菩萨神咒经一卷(已上六经。并见李廓魏世录)
右一十部一十二卷。文帝世。罽宾三藏禅师昙摩蜜多。宋言法秀。生而连眉。为人沉邃甚有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必托梦告其王。知去亦如之。誓以游方教化为志。习性清修不拘名利。初到炖煌即立禅阁于闲旷地。植捺千株开园百亩。禅众济济趣者如云。元嘉年初来到建邺届止中寺。晚憩祇洹。即译禅经及以神咒。兼复传画迦毗罗神王像形。迄至于今是其则也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无量寿观经一卷
右二部合二卷。文帝世。西域沙门疆良耶舍。宋言时称。性刚直寡嗜欲。善三藏学。多所识知。尤工禅思。元嘉年初达京邑。帝深加赏。敕住钟山道林精舍以上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常受持讽诵。故沙门僧含祈请译出。含躬笔受。并见道慧宋齐录及高僧传
观世音菩萨受记经一卷(第二出。与晋世竺法护译者小异)
外国传五卷(竭自游西域事)
右二部合六卷。武帝世。永初元年黄龙国沙门昙无竭。宋言法勇。招集同志释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外并化。唯竭只还于罽宾国写得前件梵本经来。元嘉末年达于江左。即于杨都自宣译出。见王宋僧祐慧皎李廓法上等录。白著行记五卷
治禅病秘要法经二卷(孝建二年于竹园寺出。或无经字。见道祖魏录僧祐宝唱等录又载)
净饭王般涅槃经一卷(第二出)
八关斋经一卷(异出本) 普明王经一卷
佛大僧大经一卷(二儿名) 生死变识经一卷
忿和檀王经一卷 长者音悦经一卷
贤者律仪经一卷(亦云威仪) 进学经一卷
优婆塞五戒经一卷(亦云五相经)
耶祗经一卷 摩达经一卷
五百梵志经一卷 旃陀越经一卷
五反覆大义经一卷 迦叶禁戒经一卷
弟子死复生经一卷
弟子事佛吉凶经一卷
五苦章句经一卷
释种问优婆塞经一卷(出杂阿含)
波斯匿王丧母经一卷 菩萨誓经一卷
中阴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孝建二年。于钟山定林上寺出。见祐录。亦云大爱道经)
[(序-予+林)/女]夷比丘经一卷 梵摩皇经一卷
优婆塞五法经一卷 五恐怖世经一卷
末罗王经一卷
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见道慧宋齐录及三藏记)
观世音观经一卷(见僧祐录)
谏王经一卷
清信士阿夷扇经一卷(亦云阿夷扇持父子经)
弟子慢为耆域述经一卷(亦云弟子为耆域术慢。或云弟子戏诞经。上来不注见处者。并出别录)
右三十五部合三十六卷。孝武帝世。北凉河西王沮渠蒙逊从弟安阳侯京声。属凉运终为元魏灭。京声窜窃南奔建康。晦志卑身不交人世。常游止塔寺以居士自卑。绝妻孥淡荣利。从容法侣宣通正教。是以黑白咸嘉敬焉。所译前件杂要众经。既讽习久对众弘宣。临笔缀文曾无滞碍。丹阳尹孟顗见而善之。深加赏接资赡隆厚见高僧传
菩萨念佛三昧经六卷(或直云念佛三昧经。见道慧宋齐录)
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或直云破魔陀罗尼经。见僧祐录)
右二部合七卷。孝武帝世。西域沙门功德直。以大明六年。于荆州为沙门释玄畅译。畅刊正文义辞旨婉密。而畅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后适成都止大石寺。即是阿育王塔。乃手自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传至于今
药师琉璃光经一卷(大明元年出。一名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名灌顶经。出大灌顶经。祐录注为疑房勘婆罗门本今有梵本神言小异耳)
商人求财经一卷
僧王五天使经一卷(疑僧字)
善生子经一卷(亦云异出六向拜经)
懈怠耕者经一卷(旧录云解怠耕儿经)
释迦毕罪经一卷(一本作家字出生经)
贫穷老公经一卷(或云贫老)
杀身济贾人经一卷(出六度集)
舍卫城中人丧子发狂经一卷(出阿含)
譬喻经一卷 请宾头卢法经一卷
阿难见水光瑞经一卷(一云水光经)
咒愿经一卷 瞿昙弥记果经一卷
学人乱意经一卷(亦云母子作比丘比丘尼乱意经。出增一阿含)
窃为沙门经一卷
佛母般泥洹经一卷(与安阳侯出者小异大本同)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一卷(出出曜经)
猎师舍家学道事经一卷(出出曜经)
瞿昙弥经一卷
旃阇摩梵志谤佛事经一卷(出生经)
二老男女见佛出家得道经一卷
真伪沙门经一卷(或直云真伪经)
佛涅槃后诸比丘经一卷(亦云小般泥洹经。亦云泥洹后变异经。亦云泥洹后比丘世变经)
大力士出家得道经一卷(亦云力士跋陀经出杂阿含。自他无注。并见别录)
右二十五部合二十五卷孝武帝世沙门释慧简于鹿野寺出
十诵僧尼要事羯磨二卷
右一部二卷。废帝世。大明七年。律师释僧璩于杨都中兴寺依律撰出。亦云略要羯磨法。见僧祐三藏记
十诵律比丘戒本一卷(大明年出)
十诵律比丘尼戒本一卷(太姶年出)
十诵律羯磨杂事并要用一卷(太始年出)
右三部合三卷。明皇帝世。律师释法颖于杨都长干寺依律撰出。盛行江左便见祐三藏记及宝唱录
无尽意经十卷 海意经七卷
如来恩智不思议经五卷 宝顶经五卷
阿述达菩萨经一卷(太始年于广州译第三出与晋世竺法护再出者大同)
三密底耶经一卷(亦云贤人明律经)
右六部合二十九卷。明皇帝世。天竺沙门竺法眷于广州译。见始兴僧祐出三藏记及宝唱等三录
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亦云决了诸法如幻化三昧经)
右一经二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翔公于南海郡出。见道安及始兴录。僧祐三藏记亦载
璎珞本业经二卷
佛藏大方等经一卷(亦名问明显经)
右二经合三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道严出。见始兴录。及法上录并载
空净三昧经一卷(亦名空净大感应三昧经)
车匿经一卷(亦名车匿本末经)
劝进学道经一卷(与梁史共出亦名劝进经)
梵女首意经一卷(亦名首意女经)
右四部合四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勇公出。见始兴及赵录。法上录亦载
乐璎珞庄严方便经一卷(一名大乘璎珞庄严经。一名转女身菩萨问答经。与晋世竺法护顺权方便经同本异出)
寂调音所问经一卷(一名如来所说清净调伏经与晋世竺法护文殊行律同本异出)
右二经合二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法海出。见始兴录。法上录亦载
月灯三昧经一卷(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十事行经一名逮慧三昧经)
右一经一卷。宋世不显年未详何帝译。群录直注云。沙门释先公出。见赵录。及法上录亦载
决正四部比丘论二卷
右一部二卷。升明元年沙门释道俨依诸律撰出
发表评论:
馆藏&3126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央掘摩罗
09:34:42&&&来源:&&&评论: 点击: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确无误地洞见别人内心。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佛陀洞见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脱的潜在能力,不仅解脱恶道转世,更能是解脱一切无始轮回之苦。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央掘摩罗
  何慕斯.海克(Hellmuth Heeker) 撰
  菩提长老(Bhikkhu Bodi) 英文编辑 赖隆彦 汉译第一章「指鬘」杀人魔
  第二章幡然醒悟
  第三章「生在圣者家族」
  第四章 央掘摩罗的偈
  第一章 「指鬘」杀人魔
  央掘摩罗(Angulimala,又译为央掘魔罗,鸯掘摩罗,央仇魔罗,央崛鬘,鸯窭利摩罗,安古林马拉,安觉摩罗,鸯掘,鸯鸠摩罗, 安姑利;意译:指鬘,指鬟,指环;简称:指鬘尊者)是佛教经典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他从连续杀人魔转变为清净解脱阿拉汉(arahant)的戏剧性故事,在佛教世界中家喻户晓,产妇们几乎都将他视为自己的守护圣者,相信他的祝福保护偈能确保顺利生产。
  佛陀经常警告弟子们,不要从外表与外在行为评断他人;只有佛陀独特的能力,才可能准确无误地洞见别人内心。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佛陀洞见他具有在此世就能解脱的潜在能力,不仅解脱恶道转世,更能是解脱一切无始轮回之苦。
  在基督教里,也可看见个人道德彻底转变的例子:在哥耳哥达(Golgatha)有「十字架上的贼」,耶苏承诺那个贼,那天会和他一起升天;①另外有土匪头被圣方济?亚西西(St.Francis of Assisi)②感化成为僧侣。像这样的例子总能感动虔信者的心,但怀疑者则质疑这些改变如何发生,央掘摩罗的故事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①婆罗门之子&&阿辛萨迦
  在佛陀的时代,有个博学的婆罗门跋伽婆?伽伽(Bhaggava Gagga),是高沙喇国(Kosala)巴谢那地王(Pasenadi)的国师,也是王国中地位最高者之一。某夜,妻子曼多耶尼(Mantani)生下一子,他为儿子占星,结果惊讶地发现儿子生在「强盗星宿」下,表示这男孩有犯罪的倾向。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父亲对于这个意外与令人震惊的天启,将有如何的感受。
  一大早,婆罗门和一如往常地来到宫中,问国王睡得如何。「我怎么可能睡得好?」国王回答:「我夜里醒来看见床尾的宝剑闪闪发光,吓得再也无法入睡。这是否意味着王国或我会有危险呢?」婆罗门说:「国王!别害怕,全城都出现同样奇怪的现象,那和您无关。昨晚我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的星象很不幸地竟有强盗星宿,一定是此事使宝剑发光。」「他会成为独行大盗或群匪之首吗?」
  「陛下!他会是个独行者。我们是否现在就杀了他,以杜绝后患呢?」「老师!既然他只是个独行者,就将他扶养成人,并加以循循善诱,也许能改变他的凶恶习性。」这男孩取名为「阿辛萨迦(Ahimsaka),意思是「无害」,希望他牢记在心,朝这理想去努力。他长大后,强壮有力,但也端正聪明,很用功学习。因此,父母亲认为他的凶恶习性,可能因教育与家里的宗教气氛而被潜移默化了。这当然令他们感到高兴。
  老师教唆阿辛萨迦杀人
  时候一到,父亲便将他送往古代印度著名的大学&&德迦尸罗(Takkasila),接受更高的教育。那所高等学府的首席教师接纳了他,而他仍是那么勤奋好学,故能领先群伦。同时,他忠实与谦虚地服侍老师,因此很快就成为老师最钟爱的学生,甚至在老师家用餐,这让同学们又怨又妒。
  他们私下讨论这个问题:「那个年轻的阿辛萨迦一来,我们几乎都被遗忘了。我们一定要阻止此事,让他和老师决裂。」但是要诽谤他并不容易,因为他既用功又表现优良,而且出身高贵,所以并无机会诋毁他。他们心想:「我们必须让老师疏远他,并因而决裂。」因此,他们决定分三组轮流去找老师。
  第一组学生向老师说:「我们听到一些和您有关的传言。」「亲爱的,什么事?」「我们认为阿辛萨迦密谋对付您。」老师听完之后,生气地斥责他们:「走开,你们这些卑鄙的小人!别想造成我和我儿子不和!」一段时间之后,第二组学生又同样这么地对他说。然后又来了第三组人,他们增加一句:「如果老师不相信我们,可以亲自去调查。」怀疑的毒种终于在老师心里生根,他逐渐相信身心勇猛的阿辛萨迦,真的想要陷害他。一旦心生怀疑,人们永远能找到一些似乎符合它的事,最后怀疑终于演变成相信,他心想:「我应杀了他,否则就会被他杀死。」但之后他想到:「要杀死这么强壮的人并不容易;此外,如果他以我的学生身分死在这里,将有损我的名誉,学生可能因此不会再来找我。我必须想其它的办法,来除掉与惩罚他。」刚好不久之后,阿辛萨迦即将结束学习课程准备回家。这时老师找他来并说:「亲爱的阿辛萨迦!对于一个完成学业的人来说,有必要致赠一份谢礼给老师,你也不能例外。」「当然,大师!我应该送什么呢?」「你必须拿一千个人的右手小指给我。这是你的结业仪式,以此向你所学得的知识致敬。」老师可能预期阿辛萨迦在试图如此做时,若非自己被杀死,就是会被逮捕与处死。或许老师曾为阿辛萨迦占过星象,了解他潜伏的凶恶习性,如今试图将它激发出来。
  面对这种偏激的要求,阿辛萨迦先是大叫:「啊,导师!我怎么能那么做?我的家庭从来不曾使用暴力,他们都是无害之人。」「嗯,如果这门学科未得到应得的礼敬仪式,它对你就毫无益处。」因此,在一番劝说之后,阿辛萨迦终于答应,礼敬老师后便离开了。
  前世的黑暗力量
  上述所参考的经典来源,并未告诉我们是什么更有力的声明让阿辛萨迦终于信服,愿意接受老师这个可怕的要求。其中一个可能的动机是,他相信毫不怀疑地服从导师是弟子的第一要务,这反映了他早年奉行的重要原则。但这个决定背后的更大因素,可能是他的凶恶习性。他老师的话可能隐约唤醒他生命中的另外一面,他也许将此视为男子气概的挑战。
  根据传统记载,阿辛萨迦的前世之中,有一次曾经是亚卡(yakka)③,他使用超能力杀害人类,以满足嗜吃人肉的欲望。他所有记载于《本生经》中的前世,有两大特色:他身体的力量与他的缺乏悲心。这次是他过去传承的黑暗闯进此世,覆盖了早年的善良特质。
  因此,阿辛萨迦对老师要求的最后反应,完全未想到另一个选项:去印度的乱葬岗收集尸体的手指。反之他全副武装,带着一把大刀,进入故乡高沙喇国(Kosala)阇里尼(Jalini,意译为有网、欲缠)的丛林中,他住在一个高崖上,以便俯视崖下的道路。当他看见行人接近时,便下崖来杀死他们,并割下每个受害者的手指。起初他把手指吊在树上,但鸟飞来吃肉后丢下骨头,他看见骨头在地上腐烂,于是便将指骨像花鬘一般地串了起来。从那时起,他便得到一个外号&&央掘摩罗(Angulimala),意思是指「指鬘」。
  ①央掘摩罗故事的最初出处是《央掘摩罗经》(Angulimala Sutta,MN 86),其余的资料则是来自《中部注》(MN Comy.)与《长老偈注》(y.)。在此引用的《央掘摩罗经》是来自 Middle Length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pp.710-17,这也包括《长老偈》第871-886偈的译文,这些偈(gatha)也同时出现在《中部》。
  ①哥耳哥达(Golgatha)是昔日耶路撒冷城外一个充当刑场的小丘,亦即耶苏被钉十字架之处。圣经上说,当耶苏被钉在十字架时,有两个贼也分别被钉在左右两边。其中有个贼讽刺、挖苦他,另一个贼则承认他们该受惩罚,且说耶苏并未作过一件错事,他对耶苏说:「耶苏啊!你的国降临时,求你纪念我。」耶苏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②圣方济(St.Francis of Assisi,):是意大利传教者、宗教改革者。一生乞食自给,混在流浪汉、麻疯病人之间,穿草鞋徒步各地传教,实践耶苏的博爱精神。他所建立的「方济会」(Franciscans)是中世纪最大的教会之一。他的处世格言是:「将你的一切分给穷人换取天上的财富」。
  ③亚卡(yakka):夜叉,半人半神的鬼类。
  ◎作者
  何幕斯.海克(Hellmuth Hecker)
  何幕斯.海克是德国重要的佛教作家与巴利藏经译者。他的著作包含《相应部》(Samuutta Nikaya 第四与第五部分)的德文翻译,以德文写作的两册佛教史,以及一本德国首位佛教比库(bhikkhu)&&三界智大长老的传记。
  ◎英文版编者
  菩提比库(Bhikkhu Bodhi)
  菩提比库是来自纽约市的美国佛教僧侣,于一九七二年在斯里兰卡出家。他目前是斯里兰卡佛教出版协会(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的会长与编辑。
  他的著作包括《包含一切见网经》(The Discourse on the All Embracing Net of Views)、《阿毗达摩概要精解》(A Comprebensive Manual of Abbidbamma)与《中部》(The Middle Lengrh Discurses of rhe Buddba,为共同译者)。
  ◎译者简介
  赖隆彦
  海洋大学造船系毕业,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藏文讲师、智光工商德育老师、 佛光出版社资深编辑、普门杂志社资深编辑,译作:《森林中的法语》、《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定》、《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等。
  编注: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汉传佛教译为为&比丘&、&苾刍&等,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汉传僧众。
  阿拉汉:巴利语arahant的音译,是对佛陀的尊称,也可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sava,断尽烦恼者),包括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arhant音译为&阿罗汉&,谓为小乘极果。其音、用法皆与上座部佛教有所不同。
  本文采用巴利语新音译,参见《部分巴利专有名词采用新音译的方案》、《巴利语汇解》。
  【巴利佛典略语表】
  本书所出现的巴利佛典经文,都将采用巴利佛典的略语来标示其出处,因此,以下列出这些惯常使用的巴利佛典略语,供读者对照参考。
  AN=Anguttara Nikaya《增支部》(标示节号与经号)Ap.=Apadana《譬喻经》(i=长老譬喻,ii=长老尼譬喻;标示章号与段落;缅甸文版)BL.=Buddhist Legends《佛教传奇》(法句经注释)BPS=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佛教出版协会(康堤,斯里兰卡)Comy.=Commentary注释
  Dhp.=Dhammapada《法句经》(标示偈号)
  DN=Digha Nikaya《长部》(标示经号)
  Jat.=Jataka《本生经》(标示号码)
  Mil.=Milindapanha《弥林达王问经》 (弥兰王问经)MN=Majjhima Nikaya《中部》(标示经号)
  PTS=Pali Text Society 巴利佛典协会(牛津,英国)Pv.=Petavatthu《饿鬼事经》
  SN=Samutta Nikaya《相应部》(标示章号与经号)Snp.=Suttanipata《经集》(标示偈号或经号)Thag.=Theragatha《长老偈》(标示偈号)
  Thig.=Therigatha《长老尼偈》(标示偈号)
  Ud.=Udana《自说经》(标示章号与经号)
  Vin.=Vinaya《律部》(标示卷号与页数)
  Vism.=Visuddhimagga《清净道论》(The Path of Purification 的章号与段落)Vv.=Vimanavatthu《天宫事经》(标示偈号)
  除非特别指出,否则本书所有参考资料皆依巴利佛典协会的版本为准。
  第二章 幡然醒悟
  徘徊在无间地狱的边缘
  由于央掘摩罗持续发动血腥攻击,因此人们避开森林,很快就没有人敢去那里,连捡柴的人也不敢去。央掘摩罗如今必须前往村庄外围,躲在暗处攻击路人,割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挂在脖子上。他甚至在晚上进入村里,杀害居民,就只为了取得他们的手指。
  他在好几个村庄行凶,由于没有人能挡得住央掘摩罗的蛮力,因此人们纷纷弃家远逃,村庄也因而荒芜。无家可归的村民都逃往沙瓦提城(Savatthi),在城外扎营,并到皇宫向巴谢那地王(Pasenadi)哭诉他们的困境。国王了解必须毅然采取行动,他击鼓昭告天下:「必须尽速逮捕大盗央掘摩罗,号令军队准备出发!」显然无人知晓央掘摩罗的真实姓名与家世,但他母亲直觉那一定就是阿辛萨迦,他一直都未从德迦尸罗回家。因此,当她听到公告时,几乎确定那就是她的儿子,他已落入命中注定的邪道。
  她去找丈夫婆罗门跋伽婆,并说:「那个可怕的匪徒一定是我们的儿子!如今军队已经要出发去逮捕他。亲爱的,请去找他吧!劝他改邪归正,并带他回家。否则,国王将会杀死他。」但婆罗门回答:「我拿这种儿子没办法,国王想怎么样就随他去做吧!」然而母亲的心是柔软的,出于对儿子的爱,她独自出发前往传闻央掘摩罗躲藏的森林地区。她想警告他并拯救他,恳求他放下屠刀和她回去。
  那时,央掘摩罗已收集了九百九十九根手指,只差一根就完成老师所设定一千指的目标。为了完成使命,他很可能会杀死自己的母亲,她如今已经距离他愈来俞愈近。但弑母是五逆罪之一,会立即堕入无间地狱①。因此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央掘磨折罗已徘徊在地狱的边缘。
  佛陀的拯救
  此时,正是佛陀教学生涯的第十二年,大师以大悲心观照世间,了解央掘摩罗的情况。对佛陀而言,以宿命通来看,这个人并不陌生。他们曾在多世相遇,菩萨总是以心的力量战胜央掘摩罗身的力量。有一次,央掘摩罗甚至曾作过菩萨的叔叔(Jat.513)。
  如今,他们的生命又再次交会,佛陀看见央掘摩罗所面临的大难,他毫不迟疑地立即赶三十哩路去救他,使他免于陷入这场无可挽回的劫难。
  《央掘摩罗经》(MN 86)说:
  牧牛人、牧羊人与农人路过,看见世尊正往央掘摩罗的方向走去,纷纷告诉他:「别走那条路,沙门!前方有个杀人不眨眼的大盗央掘摩罗,既凶狠又残忍,对众生全无怜悯之心。许多村庄、城市与地区都因为他而荒芜。他连续杀人,并将他们的手指割下做成花鬘戴在身上。人们以十人、二十人、三十人甚至四十人一队的方式走在这条路上,但都还是难逃央掘摩罗的毒手。」听完之后,世尊继续默默前进,尽管那些人接二连三地警告他,但世尊依然默默前行。
  央掘摩罗远远地看见母亲走来,虽然他认得她,但他的心已完全沈浸在冷酷无情的暴行中,因此他还是想杀了这个将他带来世间的女人,以完成第一千根手指。就在此时,佛陀出现在路上,介于央掘摩罗与他的母亲之间,央掘摩罗心想:「既然还有其它人,我为什么要杀害母亲来取手指呢?就让她活着,我将杀了这个沙门,并割下他的手指。」这部经典继续说:
  央掘摩罗拿起刀与盾,扣上弓与箭,紧跟在世尊身后。此时世尊运起神通,以致于大盗央掘摩罗无论走得多快,都追不到以正常步伐行走的的世尊。于是大盗央掘摩罗心想:「太奇妙了!真不可思议!以前我甚至能追上狂奔的大象,并捉住它;我甚至能追上疾驰的马,并捉住它;我甚至能追上急驶的战车,并捉住它;我甚至能追上快跑的鹿,并捉住它。但如今,无论我走得多快,却都赶不上这个以正常步伐行走的沙门。」他停下来,呼叫世尊:「停止,沙门!停止,沙门!」「我已经停止,央掘摩罗;你也应该停止。」
  这时大盗央掘摩罗心想:「这些沙门,那个释迦族后裔的追随者,说实语与拥护实语;但这个沙门明明正在走路,他却说:『我已经停止,央掘摩罗;你也应该停止。』也许我应该问问这个沙门?」于于他以偈(gatha)对世尊说:
  「你在走却叫我停;
  而我已停你却说我未停。
  我现问你,
  沙门,这是何意义;
  为何你停我未停?」
  世尊回答:
  「央掘摩罗我永息,
  我已对众生断恶;
  你对有情却未止:
  故说我停你未停。」
  幡然醒悟,出家修道
  当央掘摩罗听到这些话时,他的内心出现第二次且更大变化。这几年来长期被冷酷无情压抑住的高贵与清净心流,瞬间决堤涌出。他了解眼前的沙门并非普通比库,而是世尊本人,而他也直觉地知道,大师前来森林,完全是为了将他拉出即将堕入的无底痛苦深渊。他内心深受感动,抛下武器,发愿洗心革面:
  「终于此沙门圣者,
  因我之故来丛林。
  闻你对我说法偈,
  我将真实永断恶。」
  言毕大盗将刀箭抛入山崖沟壑中;
  大盗顶礼佛双足,
  遂于当下求出家。
  佛陀大悲之圣者,
  世间与诸天导师,
  对彼说「善来,比库」,
  彼即如是成比库。
  虽然传统经典并未描写导致央掘摩罗彻底转变的心理因素,但我们可以推测,佛陀出现在他面前,让他瞬间看见自己此生卷入的无边痛苦,以及恶业在未来会结成更痛苦的果报。他一定了解到,自己已成为愚味无知的受害者;也一定很清楚地知道,能说明自己脱离黑暗阴影的唯一方法,是彻底斩断轮回与痛苦的根。
  由于了解继续生活在这世间是没有希望的,他必须战胜烦恼,才有可能从世间究竟解脱。要完全放下这一切,唯有出家进入僧团,成为佛陀&&他的救护与皈依者&&的法子。
  婉拒巴谢那地王的供养
  不久之后,佛陀和一大群比库,以及随侍的央掘摩罗比库,出发游行前往央掘摩罗的故乡沙瓦提城(Savatthi),分批抵达那里。然而,沙瓦提城的人民还不知道央掘摩罗的大转变,他们抱怨国王延迟派军追捕这个大盗。于是巴谢那地王亲自带领精锐大军,出发前往央掘摩罗出没的阇里尼森林。途中他经过祇园精舍,佛陀正好抵达那里。由于多年来他一直是佛陀的虔诚弟子,因此他中途暂停去向大师礼敬。
  佛陀看见军队,问巴谢那地王是否遭受邻国攻击,准备要去打仗。国王回答不是要去打仗,而是要带领军队去追捕杀人魔央掘摩罗。「但是,」他忧心地补充说:「我永远也不可能除掉他。」然后世尊说:「大王!如果你看见央掘摩罗剔除须发,穿上袈裟,离俗出家;看见他戒杀,戒不与取,戒妄语;看见他晚上不进食,唯有日中一食,并且独身、正直与善良。如果你看见他如此,会如何对待他呢?」「尊者!我们会礼敬他,或为他起立,或请他入座,或请他接受比库的四种资具,且会为他安排妥善的保护与防卫措施。但是,尊者!他是个无恶不作者,怎么可能有这些戒德呢?」于于大师伸出右手,对巴谢那地王说:「大王!此人就是央掘摩罗。」国王大感震惊与恐惧,寒毛直竖,完全失去镇静,因为央掘魔罗是如此声名狼藉。但是佛陀说:「别害怕,大王!没有什么好怕的。」当国王恢复平静后,便走向央掘摩罗尊者,问他父母亲的族姓,因为他心想对比库直呼那可怕的外号似乎不妥。当听到他父亲是伽伽,母亲是曼多耶尼时,惊讶地发现央掘摩罗正是国师的儿子,他还清楚记得他出生时的异相。
  佛陀能将这个凶残者转变为和合僧,令他深受感动。于是国王施予一切比库所需资具,包括衣服、食物、住所与医药,赞助这位「高贵的伽伽?曼多耶尼子」。但央掘摩罗自愿遵守四种头陀行(dhutanga):树下住、托钵乞食、着粪扫衣、只持有三衣。因此他回答:「我拥有的已经足够,大王!我的三衣齐全。」然后巴谢那地王再转向佛陀,大声地说:「太好了,尊者!真是不可思议,世尊竟然能调伏难调伏者,抚平不平静者,安定不安定者。我们以惩罚与武器无法调伏的这个人,世尊无须惩罚与武器便已将他调伏。」坚持托钵乞食
  当央掘摩罗出外托钵时,人们害怕地跑开并关上门。他从沙瓦提城外开始托钵时便是如此,原本希望在城里比较不会那么显眼,不过转到那里也一样。在托钵时,他连一匙食物或一杓稀饭都无法乞得。
  律藏(1:74)记载,有些人看见央掘摩罗穿着僧袍,便憎恶地说:「这些沙门、释氏比库,剃度了一个恶名昭彰的罪犯!」听闻此言的比库们去向佛陀说,于是佛陀便制定了一条戒:「诸比库!不得令强盗出家,令出家者堕恶作(dukkata)②。」佛陀知道,虽然他自己能察觉罪犯的潜在优点,但后人可能没有能力或威信能获得这种了解。接受罪犯可能会导致未悔改者以僧团为掩护,逃避追捕或刑罚。
  少数人因相信佛陀的判断而改变态度,在央掘摩罗前来托钵时布施食物给他,但多数人仍充满敌意。虽然央掘摩罗了解,在家乡托钵非常困难,但他仍将此视为一种义务,坚持修行。
  译注:
  ①无间(avici):音译作「阿鼻」,凡造五逆罪之一者,死后必堕于此,受无间苦。「无间之」义为:
  (一)趣果无间:命终直接堕此狱中,无有间隔。
  (二)受苦无间:直至罪毕出狱,其间所受之苦无有间断。
  (三)时无间:一劫之间,相续而无间断。
  (四)命无间:一劫之间,寿命无间断。
  (五)身形无间,地狱从横八万四千由旬,身形遍满其中而无间隙。
  ②恶作(dukkata):音译为「恶作(dukkata)」,是戒律中最轻等级的违犯,戒条数量很多,犯者于心中忏悔即可。
  第三章 「生在圣者家族」
  实语誓言助女人顺产
  有一次,央掘摩罗在托钵时,看见一个女人难产。他的悲心油然而生,心想:「众生真苦!他们真苦!」他回到寺院向世尊报告此事,世尊对他说:「央掘摩罗!你进沙瓦提城(Savatthi)去对那个女人说:『姐妹!从我出生,回想起来,我从不曾蓄意杀生。藉由这个事实,愿你顺利,并愿你的婴儿平安!』」但央掘摩罗质疑:「世尊!我如果那么说,岂不是妄语吗?因为我以前曾蓄意杀生。」「那么央掘摩罗,对那个女人说:『姐妹!从我出生在圣者家族,回想起来,我从不曾蓄意杀生。藉由这个事实,愿你顺利,并且愿你的婴儿平安!』」央掘摩罗之前对那个女人说过会再回来,因此人们在女人房间装上帘子,在帘子的另一边摆了张椅子要给比库坐。当央掘摩罗抵达那个女人家时,他作了佛陀所教的「实语誓言」。他的话确实是真的,因为当佛陀为他剃度时,成为比库的他就已在圣者家族出生,那是精神上的重生。这个心灵的转化使他有力量助人与治疗,这力量比他从前伤害与破坏的力量更强大。就这样,透过他誓言的力量,母子都很平安。
  佛陀为何指导央掘摩罗使用实语力量?
  通常,佛陀不会从事「起死回生」或「心灵治疗」,他知道那些重新活过来的人有一天还是会死。当他教导众生无死实相与获得它的方法时,他显示了更大的慈悲。但为何佛陀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要破例,指导他为了治疗的目的而使用实语的力量呢?以下是古代老师们的反省,记载在《央掘摩罗经》的注释书中:
  有些人可能会问:「世尊为何要让一个比库去做医生的工作呢?」对此我们回答:佛陀不是做那种事,如实行并非医疗行为,那是在反省过自己的德行后所作的。世尊知道央掘摩罗一直都无法乞得食物,因为人们害怕他,看见他就赶快跑开。
  在那种情况下,为了说明他,他让央掘摩罗展现如实行。如此一来人们会想:「生起慈心之后,如今长老央掘摩罗藉由如实行,可以为人们带来平安。」他们不会再怕他。这样央掘摩罗才能乞得食物,才有能力去做比库的分内之事。
  在此之前,央掘摩罗一直都无法将心专注在他基本的禅修主题上。虽然他日夜修行,但眼前总会出现过去在丛林中杀人的画面。他听到他们的哀号:「让我活下去,我的主人!我是个穷人,有许多小孩要抚养!」他看见他们因为害怕而手脚慌乱。当他面对这些记忆时,深切的自责紧紧抓住他,令他坐立难安。因此,世尊让他对自己的心灵重生展现这项如实行。他想要让央掘摩罗知道他「生」为比库后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以便激励他,增强他的智见而达到阿拉汉果(arahant)。
  事后证明此事对央掘摩罗帮助很大,而他也不负佛陀所托完成使命,以这个最佳方式表达对佛陀的感激:
  不久以后,独居、退隐、精进与坚定,央掘摩罗尊者以观智亲自证悟,当下进入与安住于最高圣果上,由此完成圣弟子出家的目的。他自知:「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央掘摩罗成为一位阿拉汉(arahant)。
  承受因果业报
  最后,他完全契合最早的名字阿辛萨迦&&无害者。由于上次难产女人的事,多数人对他的内在转化已有信心,因此当他在沙瓦提城(Savatthi)托钵乞食时,已不乏支持者。然而,少数心怀怨恨者,仍无法忘记央掘摩罗大盗应为他们的亲人之死负责。由于无法透过法律来报复,他们遂私下在央掘摩罗行脚托钵时,以棍棒与石块攻击他。他们的袭击一定很粗暴,因为当他回到佛陀身边之时已遍体鳞伤,头上鲜血直流,钵被击碎,外衣也被撕破了。「忍耐,梵志①!忍耐,梵志!你如今所受的报应,原来可能得在地狱中被折磨数年、数百年或数千年。」身为阿拉汉(arahant),央掘摩罗的心意坚定不动;但他的身体&&往昔的业果与象征,仍受到先前恶行的影响。即使佛陀本人,由于前世的业报,手(译按:或是脚)也被邪恶的堂弟迭瓦达答(Devadatta)弄成轻伤。②两位大弟子的身体也被施暴:沙利子(Sariputta)的头被亚卡(yakkha)击打,而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则遭残忍谋杀。③如果连这三位大人物都无法免除身体的伤害,此世造了那么多恶业的央掘摩罗,又如何能逃脱这种命运呢?
  然而,受打击的只是他的身体而非心,身为阿拉汉(arahant)的他,心依然安稳,无须他人的安慰或鼓励。因此,佛陀的话应理解为一种提醒,提醒他仍必须承受相续的因果业报,但他内心的转化将能大幅改善它。
  译注:
  ①梵志:是指志求生于梵天者、在家的婆罗门或一切外道出家人。有时佛陀借用也指阿拉汉(arahant),《增一阿含经》中说:「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漏尽阿拉汉(arahant),是谓名梵志。」②迭瓦达答(Devadatta,古译:提婆达多)因为想作「新佛」、立「新教」,曾推石下山要压死佛陀,却被佛陀闪身躲过,只伤了脚。后来又在路上埋伏二头疯象杀害佛陀,但佛陀制伏了它们。经律上一致记载,迭瓦达答(Devadatta)造成憎团的分裂,命终堕入大地狱中。
  沙利子(Sariputta,古译:舍利弗)有次坐在旷野中禅修,一个亚卡(yakkha,古译:夜叉)恶意地在他头上狠狠地打了一下,但由于他正进入深定中,所以并未感到痛苦。
  马哈摩嘎喇那(Mahamoggallana,古译:大目健连)因度化很多信徒,而遭外道憎恨,唆使匪徒谋杀,这是源于他过去世曾杀害父母所造的可怕恶业。
  详见巴利佛典[佛陀的圣弟子传](1)《佛法大将沙利子.神通大师马哈摩嘎喇那》,页115-117与页230-234。
  第四章 央掘摩罗的偈
  除了在下述《长老偈》中他自己的说法外,关于央掘摩罗的晚年并无其它记载。①这些偈(gatha)告诉我们,他独自住在诸如森林、洞穴与山上等偏僻处,他终于在生命中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喜悦地度过他的日子。
  有人曾放逸,改过勤修行;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1)
  有人曾作恶,从善欲挽回;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2)
  比库尚年轻,修习佛教法;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Thag.873)
  愿敌谛听法,愿彼信佛法;
  愿敌近善友,亲近说法人。②(Thag.874)
  愿敌常谛听,彼宣忍辱法;
  乐闻慈和音,奉行慈和法。(Thag.875)
  我敌不害我,也不害他人;
  护强弱众生,令彼达安稳。(Thag.876)
  水工引水流,箭工造箭直;
  木工弯木材,智者调其心。(Thag.877)
  调伏以钩鞭,或以棍与杖;
  然调伏我者,手中无鞭棍。(Thag.878)
  我虽名「无害」,住昔甚危险;
  今名实相符:不害诸众生。(Thag.879)
  昔日为盗匪,人皆称「指鬘」;
  得度越瀑流,我才皈依佛。(Thag.880)
  昔日手染血,人皆称「指鬘」;
  我见皈依处,心断除结使。(Thag.881)
  品劣行诸恶,将堕入恶趣;
  而今无欠债,平静用饭食。(Thag.882)
  无智痴愚辈,沉迷于放逸;
  智者重精进,护德如财宝。(Thag.883)
  切莫行放逸,亦莫嗜欲乐;
  精进禅修者,得无上之乐。(Thag.884)
  抉择愿乐住,彼并非恶作;
  于所知诸法,吾已达最胜。(Thag.885)
  抉择愿乐住,彼并非恶作;
  吾已达三明,完成佛所教。(Thag.886)
  昔住树林下,或住山洞中,
  无论往何处,吾心总不安。(Thag.887)
  今安乐作息,欢喜度此生。
  解脱魔陷井,得吾师恩赐。(Thag.888)
  昔吾梵志种,高净双亲生;
  今吾世尊子,法王为吾师。(Thag.889)
  持戒护根门,断贪离系缚;
  苦根已吐出,达到诸漏尽。(Thag.890)
  善服侍大师,佛嘱皆完成;
  重担已放下,不复受后有。(Thag.891)
  ①871-872偈相当于《法句经》172-173颂;873偈相当于《法句经》382颂;877偈相当于《法句经》80颂;883-884偈相当于《法句经》26-27颂(有些微差异)。
  ②注释书说,央掘摩罗是在托钵受伤之后,说874-876偈。
  编注:
  汉译:中部 86.鸯掘摩经(元亨寺汉译版)
  英译:Angulimala Sutta: About Angulimala (MN 86 PTS: M ii 97 translated from the Pali by Thanissaro Bhikkhu)巴利语原版:86 Angulimala suttam(Suttantapitake Majjhimanikayo Majjhimapannasako 4. Rajavaggo 2.4.6)
相关热词搜索: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掘魔罗经是小乘经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