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笔仙的后果亲身经历这个游戏是真的吗

版权所有 & 中国网·东海资讯 监督电话:025-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法律顾问: |
|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看笔仙那个帖子 好多人说灵验了 觉得好不可思议  很想玩 好吧...太好奇了 以前一直以为是假的  真的有人来说说是不是真的啊!!  难道都是编故事吗还是玩的时候伙伴在动啊。。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笔仙那个帖子    左央的帖子    左央第二个帖子?    第二个左央  
  楼主真的太好奇。。。  太好奇。。。  好奇。。  还特爱看悬疑诡异的小说  虽然不看鬼故事啥的感觉写的挺假的  但是好感兴趣啊  啊啊啊!!我就是好奇心害死猫
  你真把鬼招来了,送不走的话,鬼就会害了你。
  我在学校玩过,好多同学都玩过,有些准吧,当时有个长的很好看的女生,问笔仙婚姻,问了很多次,笔仙都不回答,笔也不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回来这个女生毕业,找了个男朋友,一起去广州,结果落入传销组织,三年后才回来,
  高中玩过很多次,当时和同桌一起玩的,说她会嫁到台湾,说我未来老公会是个高个子。结果她真的嫁到台湾去了,然后我老公个子也真的很高……  
  听说很神奇,97年一个朋友玩过,不过我没见过!  
  吓尿了  
  小学的时候玩儿过 但是操作不是非常标准 反正啥也没发生
  高中的时候玩过,当时也没发生什么,不过那个月我过的挺惨,连续丢了几次生活费,间隔很短时间,还被一辆车子擦伤
  没玩过,绝对不敢玩。万一真的怎么办  
我平时狠喜欢鬼故事也喜欢看恐怖片
不过我玩玩没什么发生
所以对真实性报怀疑态度  
  笔仙以前从读小学的时候就经常玩,一直玩到高中毕业,没有觉得恐怖什么的,就是觉得挺好玩的,问什么他要答,只是感觉不怎么灵啊!  读高中有一同学疯狂迷恋彩票,问笔仙他会中多少钱,笔写出来一个5,后面跟了无数个零,结果十块都没有中过!哈哈
  玩过,没什么感觉,也没事情发生  但是我的同学像中了邪一样相信笔仙,吃饭还要给笔仙留位子...
  玩过,还特地搞得很阴森。。。。神马都没发生,还有对着镜子削苹果一类。。。。。都没结果。然后还去了个据说闹鬼的地方,蹲了一宿,鬼没看见,全感冒了。估计是八字太灿烂,鬼不理。。。。
  @我的+4楼++20:30  我在学校玩过,好多同学都玩过,有些准吧,当时有个长的很好看的女生,问笔仙婚姻,问了很多次,笔仙都不回答,笔也不动,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回来这个女生毕业,找了个男朋友,一起去广州,结果落入传销组织,三年后才回来,  -----------------------------  这有啥联系?  
  高中玩过一次,正午十二点。大学玩过一次,午夜十二点。  可当时问的问题,跟后来的都不一样,都不准的。可能是小鬼,算不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传说中的笔仙是真的吗,还是因为人的心理因...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传说中的笔仙是真的吗,还是因为人的心理因素?
+ 加入我的果篮
ALIENWARE官方账号
如果笔仙竟然都是真的话,西游记里的金角大王一定是林黛玉的男朋友吧
心外无灵,有亦心造。心也是空有的。
心理学控,科普控
羊驼君之前回答过的~~ :破解“笔仙”骗人玄机 玄机一   为何笔会自己动?矛盾的力量同时作用于笔
  之所以“笔仙”游戏能蛊惑人心,一切皆因那支能动的笔。当两个人都否认自己有主观操作行为,笔怎么就动了呢?
  北京同仁医院临床心理专业副主任医师张书芳告诉记者,从物理角度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玩‘笔仙’不允许以肘或腕作支撑,需保持悬空,笔垂直于纸面任何一点,而同时求仙者被要求不能让笔掉下来(因有说法掉笔会折寿)。身体时刻被要求放松,同时还承受地心引力。控制身体面积需要维持一定张力,受到指令压力,身体的压强就会加大。当悬腕、无支撑、光滑纸面、尖笔这一切矛盾条件具备,两个人都会互相用力,因此,身体作用下的笔环行运动成为必然。”“碟仙”原理相同,当三个人走动时,手施展的力量不均衡,碟子会有所偏重的移动。 玄机二   为何笔会朝希望的方向挪动?女性更易受心理暗示
  在张医生和小叶的演示中,纸上出现一堆乱圈,张医生“请仙”并未成功。难道是心不诚则不灵吗?张医生回答:“某些人会因游戏受到心理暗示。”
  “笔仙”会暗示我们什么?这种心理暗示对游戏者产生怎样影响?
  张医生接待的来访者中,有因玩“笔仙”引发好奇、不解、恐惧,以至于欲罢不能、严重影响生活工作的案例。
  “起初小叶并不相信所谓的‘笔仙’,出于好奇玩过几次后,发现结果非常准。
  此后,她遇到什么事都想先问‘笔仙’。结果越不好就越想算,越算越害怕,害怕到不敢出门、不敢上网、不敢打电话的地步。”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沈政认为,如果游戏者是正常人,不排除两种类型的心理暗示。第一种是被赋予了暗示性人格特征的人易受到影响,因为此类人对周围人和事非常关注,不难发现,求仙者以女性居多。女性特征决定了其更容易受到暗示。第二种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某些人会由于意识范围缩小、精神高度集中而产生违拗症状。即意识会向相反方面运动,比如身体不让动时,意识上会强烈地想动。为何会执着地认为只要“笔仙”第一次灵验,就几乎能次次显灵?张医生解释说:“越是为了验证什么,自我暗示作用就会越加强。打个比喻,当你刚开始学骑自行车,你暗示自己不要撞到障碍物,可你注意力越集中,车就越发不听使唤地往墙根儿走。”原来身体的目标行为是在感官(通常为视觉)引导下大脑发出指令,肢体或躯干完成,日常生活的许多动作因习惯变成了下意识动作,即不需要过多思考。 玄机三   “请仙”效果为何不同?某些求问者处于半催眠状态
  古老灵学史盛行于19世纪初的北京、上海等,“请仙”其实是一种中国形式的招魂术,早在五四期间,鲁迅曾斥责过上海一帮玩“笔仙”的人。个人思想追求、价值观等问题都促成相信“请仙”。郭正谊教授指出,那些更为敏感的人即使暗示少,身体也会晃动得更厉害,念咒后,他们会处于半催眠状态。人在似睡非睡时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医学上认定催眠可以治病,但在心理学上,催眠会使人进入对自己希望事情的自我迷茫和陶醉中。
  “笔仙”、“碟仙”的真面目已经被解开,然而,相信迷信的人数却依然让记者触目惊心。 编辑本段 笔仙游戏的真相   通过张医生的描述,记者得知,“笔仙”是一种求仙问事的占卜游戏。玩“笔仙”通常是两人,工具为一只书写流利的笔和一张白纸(据说白纸越大越“灵验”)。
  求仙者将白纸两侧分别书写“1、2、3、4、5、6、7、8、9、10”和“唐、宋、元、明、清、近”,另两侧书写“男、女”和“是、否”。在四周有字的框内写上求问内容的备选答案三个。为考察是否灵验,通常其中一个是已知的正确答案。
  将纸平放后,两人双手指交叉并共执笔,游戏规定不允许以肘或腕作支撑,需保持悬空,笔垂直于纸面任何一点准备开始。
  求仙者重复念诵请仙之词“前世,前世,我是你的今生,若要与我续缘,请在纸上画圈”。良久,笔开始神奇移动,求问者开始发问,比如“我能否考上大学”、“我一生谈多少次恋爱”等等,笔会向一个方向划着圈走,发问事项不断重复间,笔会向答案方向逐渐靠拢直至走到其中之一。得到答案后,需要恭敬地念诵咒语送走“笔仙”。
  除“笔仙”以外,还有如“碟仙”、“筷仙”、“钱仙”等类似的游戏盛行。记者在一些占卜网站上了解到,请“碟仙”更为讲究。最好选择在比较清净的地方,通常在晚上11:00左右,道具是选一个白色小碟子和一张纸头。
  “他们通常半夜点起白蜡烛转笔或碟子,问一些事情能不能实现。”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向记者讲述了他曾目睹的“碟仙”。
  郭教授说:“‘碟仙’较讲究的做法是铺一块布,布上画‘阴阳鱼’图案,周围一圈字,一般会写与命运有关的词,比如‘富贵’、‘贫穷’、‘健康’等。将小碟扣放在阴阳鱼图案上,碟底画上一个小箭头。两三个人手指头摁住碟底,站立着围着桌子转,每个人去想‘小碟仙快来’。求仙者认为当碟子‘自动’离开阴阳鱼图案移动到别处时,就说明‘小碟仙’来了。无论问什么,小箭头都会移动到某个事先写好的对应词上,求仙者认为‘碟仙’‘灵验’了”。
  “同样,在问完所有问题后,要念咒将碟仙送走,碟子此时会回到原来位置。求仙者认为如果碟子没能回到原位,说明用心不够。”
  求仙者认为,只要“笔仙”、“碟仙”第一次灵验,就几乎能次次显灵。因此很多人对游戏着迷。尤其在校园,对此顶礼膜拜的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请“笔仙”预测一番。记者随访了一些年轻人,他们承认都曾玩过此种游戏,有些是在中学里,有些则是在大学期间。他们有的问前程,有的问婚姻,有的则预测吉凶。
  他们告诉记者,请“笔仙”除了心诚,还需要气氛铺垫。寂静的深夜,微弱的烛光,虔诚的期待,精神的高度集中,是构成请“笔仙”的最佳环境。
  一些看似玄妙的现象至使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感到迷惑。他们坚信笔和碟能自己移动是“神的旨意”。然而,专家的解释揭开了这一个荒谬的骗局。
如果是无法证实的比如鬼魂特异功能什么的也就罢了,但是像笔仙这种容易实践的,自己试试不就知道了,别人说有说无,有什么用
古有说人有三魂七魄是没有错的,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一个你看不到的世界。虽然这些我们不能用所谓的科学去解释,但你一定要尊重他们。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何笔仙不能问死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