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白鹿洞的照片的传说

苏仙岭,位于郴州市区东北2公里处,原名牛脾山,并不太高。据说古时有一位叫苏耽的人在这里登仙而去,是一处集神话传说、秀丽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的风景胜地,号称“天下第十八福地”,这里也是郴州市民日常登山健身、周末休闲放松的常去地方。
苏仙岭从山山脚下到山顶,有桃花居、白麓洞、三绝碑、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观赏游览处。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它面向桃花水溪,四周都是竹林,环境非常幽雅。白麓洞在桃花居的上方,传说白鹿在此为幼年时的苏耽哺乳。从白鹿洞沿着石阶而上,约100米处就到了护碑亭,亭内有一块高约4米的天然石壁上有“三绝碑”,“三绝”指的是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大文学家苏轼为该词写的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手书。这里也是郴州市民日常登山健身、周末休闲放松的常去地方。
在郴州火车站,乘坐20路公交车,约7-8分钟可以到景区。
成人票55元,1.3米以下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凭证免票。
8:00-17:00
景点位置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北路38
点击星星打分
给风光打分
给当地特色打分
给公共服务打分
你已评价为
京公网安备号
京ICP证110318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苏仙的故事(郴州苏仙岭的传说)
苏仙的故事
夕阳淡淡的,几缕霞光铺照在溪水上,桃花色的。
水花跃动着,灿灿的像些艳丽的萱草花。
几根圆木搭成简易木桥,影子长长的,被水浪冲打着,弯弯曲曲的。
挑着木桶打水的姑娘,在晚风中袅袅婷婷。
霞,远山;
水清澈的,漾着水花;
浅浅的梨窝,浅浅的笑,竹筒水杓漂在水面,高高低低的晃。
水溅湿了青石板路。湿湿的青石板路像条绳索,弯弯曲曲的。
新月是一弯漂亮的银钩,小村是悬在银钩上的船,浮在水气氤氲里。
大山脚下,几株桃树,几树梨花,千竿翠竹,数棵合抱之木,林木葱郁。
炊烟袅袅的,淡淡的烟雾笼着静谧的梦。
小村宁馨的,黄晕的灯光从竹屋里映出,柔和、安详、恬静……
树影,月影,山影,水影,屋影,烘托出奇幻的怡然仙境。
山是苍郁的。
月光下,靠山是一个缓坡,再上就是峭岩,后面是苍苍茫茫的连绵不断的群山。
丛丛断崖,苍黑的。
林木荫郁,葱葱笼笼。
千山万壑。
山涧里,山泉潺响着,绕过山梁,跃过巉岩,美丽的,幻化出一道道瀑布。
仿佛绕着山的是一位温情的女子。
一切在宁静、安详中。爱酝酿着。
朝霞从山那边射下来,洒在整个村庄上,村庄像是抹上了一层金色酒液。
小村欢腾起来了,沸腾在金色的霞光中,牛羊哞叫着,沿着山径隐没在山里。
小河,田园。
挑水、洗衣、洗菜的姑娘,耘田、砍柴的小伙子。
鸭子嘎嘎的,从光滑的青石板溜下弥漫着早雾的河里,扑腾着水花,划几道水痕,游入溪涧。
族长的山羊胡子在霞光中熠熠生辉。
湿湿的石板路,他觉得被祖辈打磨的锃亮的路走上去总是特别舒坦,就如早晨的阳光、风,还有花香。
一双深陷的眼睛,嵌在额头下,刀子一般。
天外的云使,山间,淡淡的山岚;
松萝,翠绿的;
鸟的笛音,欢快的,奏出阳光七彩般的旋律。
竹叶森森。
仿佛阳光的爱,天地灵秀的创造。
阿姁拔开淌过前额的头发,匀称的颈子;
一双欢快明亮的眸子,似乎山涧的清泉,在阳光下有着晶莹的灵动的光芒。
鸭子成双成对的,在水中尽情嬉戏,出入碧波,钻进苇丛,蟋蟋嗦嗦的。
柔细白皙的手指,在碧绿的水波里。温柔的水,盈盈的水。
水灵的萝卜、白菜,黄瓜新摘的,一层匀匀的白霜。
游鱼欢戏着,在近处,在远处,追逐着一片片叶子,或是一瓣落花。
云悠悠的在列岫里飘荡。
山风拂来馥郁的花的馨香。阿姁挽着篮子,走在光滑的青石路上。
竹叶婆娑着,枝枝叶叶喧响,叶香拂过阿姁的长发,长发拂着花香。
叶绿绸似的。
她的心,仿佛翠绿的,像清泉,像凝着晨露的绿叶。
远天,云渺处,羽裳飘飘,仙乐阵阵。
她不懂,如朦朦的夜,星星在云层里,透不出光亮。
她怕见到族长那深深的仿佛黑色洞穴的眼睛,刀子一般的眼光。
仿佛冬天,冷风凛冽大地。
竹叶青青的,日子悠悠的一如村前的流水,绕过去,流走,漂去无数的云影、树影、人影、木叶、落花……
三月的雨,五月的云。
梅子黄时,山淡青的,到处是嫩叶,像自然之子的手掌。
杜鹃的叫声仿佛涵着水的清新,一声声润泽着山谷。
采茶了。阿姁背着竹篓,唱着歌,与村里的姑娘,穿行在绿叶间。
流水潺潺。
绿叶招展。
云飘来,天空美丽的面纱,比不上阿姁绿云扰扰的长发。
花香,叶香,被风拥着,暗香盈盈。
低矮的灌木,蓬松的。
雾飘来绕去,石崖湿漉漉的,苍黑古老。
林间,歌声袅袅的,飞荡着。
仿佛长着彩羽的莺鸟,飞舞。
漫山的茶,满山的歌;
满天的云翳,满天的飞鸟;
满山的梅子,满山清泉。
歌声随风送去,飘出山谷,荡过田野,绿树低头,百鸟噤声。
和风细细,田里劳动的人们放下工具,细细聆听。
老者抚须、少者轻舞。
绿色的海洋,花的世界。
山丹丹、栀子、春桂、三角梅,红的、白的、粉的、紫的,姹紫嫣红。
山涵着水,水润着山。
风播送歌,歌振着风。
日子山般的绿,水似的纯。
枇杷黄了,李子红了。
野百合美丽的花冠,仿佛盛满了醇香的美酒。
阳光金灿灿的,鹧鸪低一声高一声地鸣叫。
日暮。夕阳撒一张网,金色的山野、河流、土场、草屋、道路、暮归的人们。
大地吐着白日灼热的余烬,空气中弥漫着太阳、山石、草木还有暮蝉嘶唱的味道。
阿姁刚从水田里割禾回来,汗水浸泽的衣服,湿湿的,苗条的身段被勾勒出来,衬出迷人的线条。
高挽的发髻,露出藕白的一段粉颈。
青石板路炙热的,水缓缓的流淌。
阿姁许是累了,坐在河边,两只脚浸在水里,任清凉的流水冲洗光光的脚丫。
清凉的水波,丝丝碧碧的水纹。
阳光的金芒从繁密的绿叶间透射下来,洒在绿绿的水波上,一点点极碎的光,在水中晃动,幻化出七彩。
阿姁似乎是化了,心柔软在水波里,揉碎了。又像一缕水藻,一丝漂绵,在水里招摇。
生命是绿色的,水是生命的清凉溶剂,心也有了一层薄薄的清凉。
水面上不是飘过几片翠绿的叶子,一群活泼的小鱼在水中悠游嬉戏,追逐绿叶,或是一点日影,或是一粒彩石,不时吐几个水泡。
愉快的,这些生命的孩子,永不疲倦的嬉戏着生命。
倏忽往来的鱼啊!陪伴陪伴孤寂的阿姁吧。
阿姁笑了,影子笑了,水也笑了。
水倒映着她的笑脸,倒映着她的俏丽身影。
清丽的影子,水潺潺的,总想揉碎这美丽的倩影。
鱼儿游过来,吻她的脚丫,衔她的影子。
水是清凉的世界。阿姁把手浸在水中,捧起雪亮的水花,浇在脸上。
汗渍去了,头发散开来,漂在水面,像一蓬青绿的水草。
慢慢的,阿姁把自己的身子浸在水中,让水花,浪花冲洗着自己的身体。
阿姁让自己漂浮在水面。
游鱼与她嬉戏,衔她的衣服,触她的肌肤。
水,清凉的水,沁入她的心底;
化了,荡开去;
所有的形体,所有的心事,所有疲乏,所有想念,爱,融入水中,化作水样的温柔。
(未完待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仙传说》传奇版的流变由来_郴州街上的老奶钵_新浪博客
《苏仙传说》传奇版的流变由来
纵观苏仙的传说两千多年的演变,笔者窃以为,倘若依流传时间、地域及内容来划分,苏仙传说可概括为三个版本:一是以汉晋《桂阳先贤画赞》和《桂阳列仙传》为代表的“地方版”;二是以六朝《神仙传》和《洞仙传》为代表的“国家版”;三是以明清《聊斋志异》和《嘉庆郴州总志》为代表的“传奇版”。关于苏仙传说如何从地方走向全国,成为遐迩闻名的神仙,拙文《苏耽桔井传说溯源》已有粗浅的探索。本文拟就苏仙传说的传奇版流变由来进行初步考析,以飨郴人。
一,《聊斋志异》传奇版
《聊斋志异》是清朝蒲松龄撰著的志怪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近五百篇作品,创造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卷三·苏仙》是记载郴州神仙苏耽传说的,该篇记:
高公明图知郴时,有民女苏氏浣衣于河,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有苔一缕,绿滑可爱,浮水荡荡,绕石三匝。女视之心动,既归而娠,腹渐大,母私诘之,女以情告,母不能解。数月,竟举一子,欲置隘巷,女不忍,藏诸椟而养之。遂矢志不嫁,以明其不二也。然不夫而孕,终以为羞。
儿至七岁,未尝出以见人。儿忽谓母曰:“儿渐长,幽禁何可常也?去之,不为母累。”问:“何之。”曰:“我非人种,行将腾霄昂壑耳。”母泣询归期。答曰:“待母属纩时儿始来。去后倘有所需,可启藏儿椟索之,必能如愿。”言已,拜母竟去。出而望之,已杳矣。女告母,母大奇之。女坚守旧志,与母相依,而家益落。偶缺晨炊,仰屋无计。忽忆儿言,往启椟,果得米,赖以举火。自是,有求辄应。逾三年,母病卒,一切葬具,皆取给于椟。既葬,女独居三十年,未尝窥户。一日邻妇乞火者见其兀坐空闺,语移时始去。居无何,忽见彩云绕女舍,亭亭如盖,中有一人,盛服立。审视之,则苏氏也。回翔久之,渐高不见。邻人共疑之,窥诸其室,见女靓妆凝坐,气则已绝。众以其无归,议为殡殓。忽一少年入,丰姿俊伟,向众申谢。邻人素亦窃知女有子,故不之疑。少年出金葬母,植二桃于墓,乃别而去。数步之外,足下生云,不可复见。后桃结实甘芳,居人谓之“苏仙桃”,树年年华茂,更不衰朽。官是地者,每携实以馈亲友。
我们将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三·苏仙》与东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相比较,两书有明显传承也有显著不同。
《神仙传》为神仙传记,偏重所传神仙的生平及修仙历程。全篇以苏耽为主线,记载苏耽早丧所怙的身世,并辅以便县买鲊(羹),封柜养母,桔井祛疫,母去还山的故事来传颂苏耽“以仁孝闻”的仙德。《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偏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全篇却是以苏母为主线,记载了苏母视苔而娠,矢志不嫁,藏儿椟养的传奇,同时也隐喻苏耽离奇的身世,并通过苏耽启椟养母,葬母植桃的故事情节展示出苏耽的孝道。显然,《聊斋志异》所记“启椟养母,葬母植桃”与《神仙传》的“封柜养母,母去还山”一脉相承,但苏耽身世却大相径庭。《神仙传》言苏耽早丧所怙(早年丧父),乡中以仁孝闻。而《聊斋志异》则云民女苏氏浣衣于河,视苔心动,既归而娠,于是苏仙传说有了一个更为传奇的新版本。
那么,《聊斋志异》为什么要对苏耽的身世作颠覆性的改动,其依据是什么?
二,《聊斋志异》传奇版的由来
苏耽的传说每每孕育于郴人口耳相传中,再成形于文人笔端之间。那么,《聊斋志异》传奇版是否也来源于郴州民间?
《全唐文·四部·卷三百六十二》刊唐朝开元二十九年郴州太守孙会《苏仙碑铭》,其碑铭记:
惟前汉(西汉)苏耽者,长自郴邑,禀之秀异。幼则适野,初因牧牛桂阳之邱,每游虞芮之畔,遂因有言之田。县人王怀,步田间,值群鹤,乃跪白其母潘氏曰:“忝(辱没。谦词)在仙,恚(怨恨)又逢真侣,迫(不得已)以骐骥之便,切(亲近)以庭闱(宫廷侧门)之恋。咒橘井愈疾,为取给之资;药苗蔬畦,为调膳之费。有阙(过失,同缺)就养,将(欲用)钌(门窗钩)锨(掘土工具)濉(安徽濉河)!”顾(故)炝袅(烹锅饮烟袅绕)堂户,出涕如雨,耸身而去,莫知其所。挥城郭以谢世,乘羽翼於无际。且五阒路,缥缈难追;而一郡之人,瞻望何及?皆相谓曰:“苏公以金骨迈俗,琼浆缮性,能养其正,不失其命。亦犹梅子真之去仙,非关市卒;成武丁之轻举,元由乡人。传其盛名,布在方册,盖殊伦矣。及潘氏怛化之后,仙公全以孝行,栖于东山烟雾之中,号哭不绝,啼猿为之酸切,流水为之呜咽。至若系白马於树,执慈母三年之丧,所以竭哀戚之情也;化赤龙为桥,感太守一吊之礼,所以重桑梓之敬也。当此之时,近睹之,难可得而见;远察之,才可得而辨。岂不以贞气有异,嚣尘无杂也?且人之立身者,一善则纪之,一行则称之,犹与美谈,绰有馀裕,况列仙是纪,旷古莫俦。将归紫府之中,相与赤松为交,向非餐霞契道,外物全真,其孰能至於此矣?”
巨唐开元二十九年也,特有明诏,追论浚俾,发挥声华,严饰祠宅。皎洁遗像,似逢姑射之人;氛氲晚花,何异武陵之境?深院风洒,松声为之淅沥;古坛烟横,苔色为之彬碧。邑中耆艾禺然曰:“仙公之旧宅,仙公之灵迹,华表犹在,空山相对。今荷皇恩远及,祀典克明,请考盛事,皆愿刊石。”
时郴州太守乐安孙会,文房之士也,遂为之铭,其词曰:灵启道融,降生仙公。无宗无上,冥感幽通。至者不学,学者不至。莫知其然,蓄践神异。孝悌是敬,州壤是尊。自藏於畔,孰是其根?襄(帮助)城之野,仙公牧马。桂阳之邱,仙公牧牛。千古一致,比德同俦。上清有命,升元克日。永言孝思,敬授灵术。既超世而离人,复轸慕而哀亲。近贤者之喻梦,表斯道之通神。独蕴殊行,高标众真。至哉仙公,邃古无伦。符守故国,载思载慕。龙桥不留,马岭如故。徘徊尘迹,仿佛悴健。
铭,即有韵的碑文。《苏仙碑铭》是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为记朝廷诏令修缮苏耽旧居一事所立的碑文,由时任郴州刺史孙会所撰记。通过《苏仙碑铭》我们得知,唐朝郴州关于苏耽传说的内容有了一些延伸,如苏母冠以潘氏等,但基本内容与《神仙传》等汉晋苏耽传记并无太多的出入。
南宋江阴静应庵道士陈葆光撰《三洞群仙录》二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该书网罗九流百氏之书,下逮稗官俚语之说,凡载神仙事者,皆汇集入编。全书搜集神仙故事一千五十四则,始自盘古,迄于北宋。所集神仙之故事,皆自注其来源,引书多达二百余种,其中收录从《苏仙传》和《郴江集》两书中摘录苏耽故事四则。现按《神仙传》顺序整理照录如下:
仙君姓苏名耽,桂阳郡郴邑人也,生於前汉,幼丁父忧,奉母潘氏以孝闻,温清定省礼无违者,晨羞夕膳,人莫及焉。常感神仙授以道衍,能隐形变化。一旦侍朝冷於母,母曰:吾思鲜,汝可政之。曰:唯。即拾七饬辍食,担金而去,须臾持饰而至。母食未毕,得祚甚喜,母曰:此去市甚远,何处得之其速如此。答曰:便县市中买来。母曰:便县山路危险,去一百二十里,如此之速,汝诳我也。答曰:买鲜之时见舅在便市,语耽日明日来此,请待舅来,以验虚实。翌日,舅果至,乃首说市中相见之事,母始知其非常,乃潜察之。见常持一青竹杖,众疑之为神杖也。(《三洞群仙录·卷二·苏母思鲜》引《苏仙传》)
苏仙君耽忽一日扫洒庭宇,具衣冠,若有所待。俄见西北云鹤翔集,从空而下。君乃入,跪白母曰:“太上召补真官,仪卫已至,不得终养。”言讫拜辞,子母戏歌久之。母曰:“汝去后,使我何以存养?”君因留一柜,肩镍基固,曰:“有所阙乏,可扣柜呼之,所须当至,慎勿开也。”自后母但有阙,叩柜其物立至。母一日必疑其柜,开视之有双鹤飞去,自后虽扣,无复应矣。(《三洞群仙录·卷八·苏耽鹤柜》引《郴江集》)
苏仙君,一日太上有召将补真官,临别告其母曰:明年此郡当有疾疫,可取庭前井水一杯,橘叶一枝以救人疾苦,叉有奇验,亦少资甘旨。言毕出门,众仙护卫,幢节羽仪森列左右,冉冉升天而去。明年果大疫,母以井水橘叶救之,无不立愈。至今橘井存焉。(《三洞群仙录·卷十六·仙君橘井》引《郴江集》)
苏真君耽母年百余岁,无疾奄然而逝,乡人为立封木以礼敛葬。是日,郡东北隅牛脾山上有紫云覆木,弥漫不散,又若有白马一匹系于林间,遂闻山岭上有号哭之声,皆云苏君归持母服。乡人竟往即之,其草庵前哭泣之所,基址平坦,有竹两株,无风自摇,扫其地,终年常净。三年之後,无复哭声,白马亦不复见矣。(《三洞群仙录·卷四·苏庵两竹》引《郴江集》)
《宋史·艺文八》记“丁逢《郴江前集》十卷,又《后集》五卷,《郴江续集》九卷。”丁逢,晋陵(今常州)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任郴州知州,治绩优著,淳熙十六年转任湖北提刑,在郴任期三年间对郴州题咏甚多。《三洞群仙录》所引用的《郴江集》应为丁逢所作,而《苏仙传》不知何人所著。《郴江集》和《苏仙传》所记苏耽传说的基本内容同样与《神仙传》等汉晋苏耽传记并无太多的出入。
明《万历郴州志》记载的《苏耽传》也仍是比较忠实于《神仙传》的神仙传记,其云:“事母潘氏,以孝闻”。也就是说,明代官方仍沿袭旧说,并没有对苏耽的身世作大的改动。然而,清《嘉庆郴州总志》记载的《苏耽传》对苏耽的身世的却有颠覆性的记载,不但有苏母潘氏吞萍而娠的记载,还有鹤覆鹿乳苏耽等传奇内容。因为《嘉庆郴州总志》修纂时间晚于《聊斋志异》,不可能成为《聊斋志异》传奇版的来源。
那么,苏母视苔而娠(或吞萍而娠)之说,源自何人?何时?何处?《徐霞客游记》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走郴州,并将所闻所见记于游记中。据《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记载,他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十一日在苏仙岭白鹿洞前的乳仙宫发现“天启初(1621年)邑人袁子训雷州二守碑,言苏仙事甚详”。袁子训,郴州人,万历选贡,官雷州府同知。同知是仅次于知府的长官,所以徐霞客称其为雷州二守。徐霞客认为“传文甚长,略识一二”,便记录其主要内容附录于《游记》。碑文中有苏母“浣于溪,有苔成团绕足者,再四,感而成孕,生仙”,还有苏耽“被母弃牛脾山石洞中鹤覆鹿乳”及遇“担禾者以草贯鱼”则取姓得名为苏耽等记载。显然,郴人袁子训的碑文就是传奇版《苏仙传》的雏形,
袁子训所碑记的《苏仙传》已佚,但他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所作《乳仙宫记》因《嘉庆郴州总志·艺文》收录而传世。《乳仙宫记》开宗明义云:“苏仙之麓有白鹿洞者,为真人发身处,鹤覆鹿乳,奇若后稷平林羊迹鲤灿焉,故祠创于洞前。”由此可知,乳仙宫因鹤覆鹿乳苏耽而建,说明鹤覆鹿乳之说已在郴地广泛传播。事实上,鹤覆鹿乳之说流传郴地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宋知郴州阮阅《郴江百咏·白鹿岩》诗云:“风驭云轩鹤羽轻,野麋尝此望霓旌。当时岩下藏身处,依旧春来草自生。”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鹤覆鹿乳苏耽之说的雏形。显然,此说至少在北宋已经基本成形,并在郴州口口相传数百年后经《徐霞客游记》记录方被世人所知,才成为《聊斋志异》苏仙故事的原创素材之一。
正因有《聊斋志异》的肯定采纳,才出现清《嘉庆郴州总志·卷三十八》记载的完全传奇版《苏耽传》。嘉庆《苏耽传》集多说为一说,它既保留了《神仙传》中苏耽桔井传说,也融入了苏耽的身世传奇部分,是苏仙传说的终极版本,为郴人耳熟能详。
三,苏仙传说流变的思考
苏仙传说是郴州人所创造的一段传奇,体现古代郴州人的智慧和价值取向。至少,我们可以从中获悉两方面的启迪与思考。
一是苏耽之所以能够成仙,是因为他“养母至孝”和“以仁孝闻”。《说文》云:“孝,善待父母者,子承老也。”孝字本身就是由老字演绎而来,老字是由一个长发之人和“匕”构成的会意字,“匕”字源自象形的手杖。一个需要手杖的人就是老人,而能充当父母手杖者,即“子承老者”就是孝字的本义。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称孝道。孝也是传统道德的基础,对国家的孝就是忠,朋友之间的孝就是义,推而广之的孝就是仁。即便是今天,孝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正因苏耽具有孝道,才被郴人塑造为仙,即便苏仙传说被演绎流变成不同的版本,其“事母至孝”的形象始终没有消失,这是苏仙传说主要的精神内涵。
第二,苏仙之所以能成为名仙,是因为苏耽桔井传说体现了“济世救危”的崇高思想。神仙是复合名词,二者有相当程度的差异。神是自然崇拜的产物,是主宰宇宙天地的先天神灵。他们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具有拯世济民的精神。而仙则指的是像神一样生活的人,是后天仙真。他们踏雪无痕,腾云架雾,过着超脱悠闲且十分自我的生活。苏耽不但孝,而且仁,所以《神仙传》称苏耽“以仁孝闻”。清代郴州训导张九镡《游白鹿洞记》亦云:“苏仙生前以孝得名,仙后佑其母以寿,且以种桔凿井愈疾,庇其乡人”。正因如此,郴人认为苏耽并不仅仅是一个乘鹤驭马的仙人,而且具有一定神的特质。这也许就是郴人将苏耽的身世从少孤至孝的布衣乡贤转变成异人投胎、鹤覆鹿乳的缘由。
苏耽从人到仙,又从仙到神,淫浸着郴州人思维方式的特立独行。笔者揣度:最被郴人喜欢的“鹤覆鹿乳”之说,也许就是苏耽的身世的改变的肇始,其后才有苏母感萍成孕,禾草贯鱼者为“蘇”的二度创造。
坦率地说,苏耽的身世的改变的确可使苏仙传说增添传奇性,但却在客观上削弱了苏仙传说的思想内涵。因此,这种改变并不一定会被所有的人所认可,后人诃诘者不乏其人。清张九镡《游白鹿洞记》质疑云:“顾世传其母潘孕感五色浮苔而生,弃之牛脾山石洞中,后见鹤覆鹿乳,取之归,而以比于寒冰隘巷之事。余考《水经注》引《桂阳列仙传》云:‘苏耽少孤,养母至孝’。以此证之,世所传非妄欤?”
但不管怎样,“苏仙传奇”深受郴人喜欢是不争的事实。
郴州街上的老奶钵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1,873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苏仙岭景区_郴州苏仙区苏仙岭景区旅游指南
苏仙岭景区
苏仙岭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郴州市郊,这座名山并不高,海拔只有525米,但它自古以来就很出名,被誉为"天下第十八福地",这是因为此山与仙结了缘。上千年来,距郴州仅2公里多的苏仙岭一直因苏仙岭的传说而声名远播。     据传西汉年间,郴州城东潘家坪有一位长得十分漂亮又知书识礼的潘姓姑娘,有一次在郴江边洗衣服,被一根江水飘来的红丝线缠住了洗衣用的棒槌,用手扯不掉,她就用嘴去咬,红丝线却钻入她肚中,由此受孕,为避村人耻笑,她躲在苏仙岭的一个石洞中生下一个男孩,此即苏仙。苏仙出生后,有白鹤以羽暖其身,有白鹿喂其奶水。苏仙后被其母因景取名苏耽,自小修炼,修成后跨白鹤升天。因其飞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附近将遭瘟疫,遂嘱其母以井水、桔叶熬药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嘱救治了大批中了瘟疫的百姓。百姓们感其恩,为其在苏仙岭上修建苏仙观,供奉其神像,苏仙岭亦由此成名。    苏仙岭原名牛脾山,就因为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故早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    明代大旅游家在《徐霞客游记》中曾写到"……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四月初十日……乃持盖为苏仙之游。随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苏仙桥,随郴溪东岸行,东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经东上山,入山即有穹碑,书"天下第十八福地……"。该书直接佑证了苏仙岭自古即为古福地,字字珠玑。    苏仙岭山顶现有"寿山"大字阳刻,直列楷书,字径为55 × 45 厘米,旁注"寿山福地"四字镌于石壁,但"福地"二字至今未现。郴人雅客皆云:苏仙岭即是一个大"福地",何劳再刻"福地"二字?    为贯彻市委、市政府、市城管局提升苏仙岭品位,深入挖掘苏仙岭文化底蕴的指示,凸现苏仙岭作为古"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厚重人文遗韵,苏仙岭风景区在对大门内广场马路旁围墙进行改造时,造石成山,并在其上镌刻不同风格、不同大小的"福"字,其字体都出于自唐太宗以来十八代名君之手。以"万"言多,取名"万福"意寓吉祥,暗寓此地为"天下第十八福地"古福地。题名"万福山",暗寓苏仙岭即为"福地"也。传说从此经过,摸一摸"福"字,数一数"福"字,则会洪福齐天。万福山的建成使大门内广场主题更加鲜明。    苏耽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美丽的传说,还留下巨大的文化财富。苏耽普济众生的"橘井泉香"典故,与三国名医董奉治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典故共为中国古老中医的两大经典典故,亦是中医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准则。    苏耽的"橘井泉香"故事在世界华人中广泛流传。苏耽传说孕育的文化精神,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文化瑰宝。为凸现苏仙岭为苏耽故里,在对大门外广场马路旁围墙进行改造时,垒石成山,叠泉飞瀑,取意于苏耽"橘井泉香"典故,并与苏仙岭丰富人文宝藏相辉映,增加了大门外广场文化韵味。因石山落瀑在广场一隅,又紧邻"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故取名"临福隅"。    苏仙岭景区有著名的景点,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景星观、升仙石、八字铭、望母松、沉香石、苏仙观等均是极具游览观景价值的去处。     桃花居位于苏仙岭西边的山脚下,这是上山的起点,在一片绿树翠竹围绕掩映的背景下,桃花居面对玉溪,背倚苏仙岭。古典样式的建筑与雅致的自然环境相衬相托,形成了祥和静谧的"仙境"氛围。    白鹿洞之上一石壁下建有护碑亭,而亭内壁上石刻就是赫赫有名的三绝碑。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秦少游)遭贬至郴州,写下借景抒情,发泄愤懑,亦是他代表词作之一的《踏莎行?郴州》一词,三年后含愤辞世。苏轼(苏东坡)在极度伤感中写"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之跋语。后来,大书法家米芾得到秦词苏跋,感慨中题书留下。后人即将秦祠、苏跋、米书摹刻于此。三绝碑极富艺术价值,一直受人观仰。    过三绝碑后登山,行2公里左右,经2座石亭可至苏仙观。苏仙观有正殿三进,殿门有额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供记苏仙童年塑像,正殿两边还有偏殿。登苏仙观远眺,可见连绵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涛,景色飘缈,秀美异常。  苏仙岭景区为AAAA级景点
[苏仙岭景区关注指数:1876]
苏仙岭景区点评
元芳,你对苏仙岭景区怎么看?--说两句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苏仙岭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