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赤壁之战战对三国的后继影响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对后世战争的影响
2012年第11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作者简介:夏冬(1990)男,民族:汉,浙江嘉善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三国演义》。中国论文网 /5/view-3892010.htm  韩伟表(1970)男,民族:汉,浙江省绍兴县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学位: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训诂和古代文献整理等。  摘 要: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的一次相对比较普通的战争,但经过《三国演义》巨大篇幅的精彩描述,使这场战争成为《三国演义》中三大战争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艺和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具体的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中叶以来的一些典型战争的剖析,探究《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对这些战争的具体影响,借此彰显传统人文经典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争;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2  一、从历史走向文学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只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场规模较小的普通战争,正史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也大多较为零碎、分散。后汉书有这样记载到《后汉书·孝献帝纪》:“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山阳公载记》云: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根据史书的记载,由此可得出:  (1)赤壁之战确有其事,但战争规模较小,战争的意义也较为普通。  (2)赤壁之战的“火攻”是否存在有争议。  (3)抗击曹军的孙刘联军中哪一方占主导地位存在争议。  (4)正史中并没有出现如“草船借箭”、“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连环计”、“连环计”、“苦肉计”等情节的记载。  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场战争,是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开始,接下来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一直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之战”的内容。对这场宏大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罗贯中不仅写了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写历史上并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这些都是合理的虚构、想象。不仅如此,罗贯中还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如,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灞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鼓乐齐鸣,安全返航。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所以《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既来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  二、从文学走向现实  1.明末清初  《三国演义》小说的受众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正如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中所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可见《三国演义》的流行程度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了。  《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也使得“赤壁之战”里的智慧谋略广为人知。对后世的战争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暴虐统治的武装斗争。它距离现在不过几百多年的时间,保存下来的各种文献资料很多,可以在里面看到明政府的将领和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都有效仿“赤壁之战”里的战术计谋来学习打仗。其中以诈降、反间尤为多。  在黄人的《小说小话》有记载:“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太宗之去袁崇焕,即公瑾赚蒋干之故智(太祖一生用兵,未尝败衄。唯攻广宁不下,颇挫精锐,故切齿于袁崇焕,遗命必去之。)海兰察目不知书,而所向无敌,动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绎本《三国演义》。左良玉之举兵南下,则柳麻子援衣带诏故事怂恿成之也。李定国与孙可望,同为张献忠义子,其初脍肝越货,所过皆屠,与可望无姝焉,说书人金光,以《三国演义》中诸葛、关、张之忠义相激动,遂幡然束身归明,尽忠永历,力与可望抗,累建殊勋,使兴朝连殒名王,屡催劲旅,日落虞渊,鲁戈独奋,为明代三百年忠臣之殿即与瞿、何二公鼎峙,亦无愧色,不可谓非演义之力焉。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遂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  崇祯四年五月,王嘉胤的队伍进展到晋东南的沁水、阳城一带。明政府虽然派了悍将曹文诏部尾随追击,却因为“贼势甚众,不能胜取。”军事上既然无能为力,官军就转而采取阴谋手段。曹文诏听说部下士卒张立位谈话,布置他诈降充当内应。王嘉胤在裙带关系面前丧失了警惕,竟把这个内奸当作亲信,任用为帐前指挥。六月初二日,张立位同他的姐姐和王嘉胤的部将王国忠串通一气,用酒把王嘉胤灌醉刺死。随即放火为号,同曹文诏部官军里应外合,直扑起义军营垒。起义军大乱,遭到严重损失。  崇祯五年八月,洪承畴一面调集大军进剿,一面派出间谍“借招抚为名,前赴各贼营,授以密计,予以重赏,潜行反间,令其以贼杀贼。”农民军势不能敌,一些动摇分子纷纷投降。   崇祯六年五月,起义军的重要首领紫金梁,在河南济源病死了。王自用在王嘉胤牺牲以后,曾被在山西的各支起义军推为盟主。后由于明官僚施展离间计,使紫金梁和其他首领任务之间有了隔阂。  崇祯六年冬,明政府调来的官军云集于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地区。由于当时主要的战场已经移到了豫北,因此河南省的官军成为主兵,山西、河北和京营客兵达一万九千六百人,加上曹文诏等所统陕西兵,参加围剿的官军总数当在三万以上。起义军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小,粮食给养都感到极其困难,面临被官军围歼的危险。于是,起义军首领们竭力谋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十一月,张妙手、闯塌天、满天飞、刑红狼、闯将(李自成)等,向京营总兵王朴伪称愿意接受招安,“叩首言:我等皆良民,因陕西荒早,致犯大罪。今誓归降,押还故土复业。”王朴和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不知是计,以为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顿时弭平大患,同意接受投降。起义军以伪降为掩护,麻痹了明朝当事的文武官员,向官军士兵和地方百姓购买裘、靴等衣物,积极准备渡河而南。二十四日,天气骤寒,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之间的一段黄河封冻成桥。起义军乘官军不备,用门板铺在冰上再加一层土,分三路驰马而过,到达河南渑池县境的马蹄窝、野猪鼻。明河南防河中军官袁大权仓猝迎战,被起义军击毙。起义军主力就这样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把明政府调来的重兵甩在后面。  如清人刘銮《五石瓠》记载说:“张献忠之狡也,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其老本营管队杨兴吾尝语孔尚大如此。”张献忠为了学习战争攻防的技法,有意识地把《水浒》、《三国演义》当成了军事教科书。不仅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向《三国演义》学习兵法,就连清朝统治者也视其为军事教材,主动在书中学习如何打仗。清王崇儒在《掌固零拾》卷一“译书”中清楚地写到:“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清代统治者初入中原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还主动向小说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昭梿《啸亭续录》卷一中记载:“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三国演义》成了清初统治者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教科书。  2.毛泽东领导的战争  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并且善于军事战争中用其独特的思维灵活地解读和运用《三国演义》。  关于毛泽东酷爱《三国演义》,有很多记载:他在1936年曾对美国作家斯诺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一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一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在延安时期,他曾经回忆道:“记得我第一次到北方去的旅途中还有过这些游历:我曾沿着洞庭溯作了徒步旅行。到保定时我沿着城墙走了一圈。在北海的冰上散步。《三国演义》里有名的徐州府城墙和历史上也享有盛名的南京城,我都徒步环行过一次。《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6页)  毛泽东还尤爱《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60年代初,毛泽东空闲时谈《三国演义》,给警卫战士尹荆山讲赤壁之战,他说:“孙权和刘备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  毛泽东不仅仅喜爱《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更善于运用《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  1934年,王震去见由于左倾路线的排挤已离开领导岗位的毛泽东,毛泽东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启发王震说:“《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你们是不是先给敌人打圈子,牵着它的鼻子转,等它疲劳了,再设法消灭它的有生力量。消灭它的办法,可以不可以用偷袭、打埋伏、截止敌人的行军纵队,找它的腰部或尾部打?”王震从中央苏区带回了毛泽东的‘三国战术’,使湘赣苏区的红军在处境相当困难时,取得了全歼敌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  毛泽东曾指导郭化若撰写《赤壁之战记起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着重指出当时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攻吴,若吴蜀不实行联合,则必然为曹军各个击破。由于孙权联合刘备,又采取正确的火攻战术,方在赤壁大败曹军。抵抗日寇侵略,中华民族则存,分裂则亡。我们的民族团结,长期合作,不但要在抗日过程中创造新的战绩,使日寇像曹操一样:“引军北还”,还要使它东归三岛。而我们则要长期合作,建立起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发行到国统区的,郭化若的文章发表后,许多国民党将领看后很有感触,给杂志社编辑部写信说论赤壁之战的文章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切中时弊”。  解放战争后期,百万大军云集长江北岸,准备渡江解放全中国。这年三月,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宴请了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毛泽东说道:“当年,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今天,我们200多万人马,三路大军下江南,一路陈粟大军,一路刘邓大军,一路林罗大军,浩浩荡荡,声势大的很,气魄大的很。同志们,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在赤壁之战中借鉴较多的,还是曹操失败的教训。  当年的曹军和现今的解放军,都是发动由北向南渡过长江。1949年4月,中共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一起讨论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利弊条件。  毛泽东说道:“《南史·孔范传》说,‘长江天堑,自古阻隔’。赤壁之战,曹操失去83万,片甲不归。我们的对手,大概还在做着赤壁之战的美梦。曹操大败,一是北兵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间计,杀了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四是上了庞统大当,把船只钉在一起,无法机动;五是中了苦肉计,黄盖带来一片大火。曹操干了这一连串的蠢事,焉有不败之理?这五条,前两条对我们还是个现实问题,虽然过去了一千七百年,我们还是使用曹操那个时代的木船。想但年,曹操在巢湖练兵,但是我们绝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虽然我们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时代相比进步不大,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毛泽东借古鉴今,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其中曹兵“不习水战”和“不习潮湿天气”两条,对于今天的即将渡江的解放军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但毛泽东强调现在时代不同了,两支军队的性质也不同,解放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除上举史实外,列如红军勇士智渡金沙江时的“瞒天过海”,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的“兵贵神速”,淮海大战中亲自撰写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之于“攻心”战术,志愿军初入朝作战时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旗开得胜等等,也无不显示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出神入化的战争指挥才能。这既是他善于借鉴传统军事理论的结果,也自然蕴含着对《三国演义》征战谋略的吸收与消化。”毛泽东本人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样布置兵力的。又说:“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演义》,读起来就放不下。《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  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抵抗敌人,善于统一思想,稳定军心,吸取赤壁之战曹操战略失策,转胜为败的历史教训,以此为戒。在历史和现在之间,小说与实际战争之间,比较分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智慧。  三、总结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无论是就其规模的宏大,情节的曲折,结构的完整,还是就其反映矛盾的深刻和刻画人物的生动,都堪称我国古典小说描写战争的典范。小说总结了许多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为人们所接受后,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赤壁之战”的影响也可谓大矣。这部经典为我们塑造的经典的战争画面更不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指导老师:韩伟表  注解:  ① 韩国磐《资治通鉴》如何记述赤壁之战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邮箱1982年04期  ② 毛丹武《三国演义》的价值谱系和人物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③ 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④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⑤ 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详细内容
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详细内容
09-01-09 &
赤壁之战 战争日期 208年七月 - 208年十一月 地点 乌林(今湖北蒲圻西北) 结果 孙权,刘备盟军胜利 作战各方 曹操 刘备,孙权 指挥官 曹操 周瑜、程普、刘备 兵力 约160,000 约50,000 伤亡 不详 不详 赤壁之战 长坂之战–乌林之战–江陵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进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其一,在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其二,派遣张辽、于禁、乐进驻兵许都附近,以备不测;其三,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其四,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其五,铲除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七月秋,曹操亲领大军十余万南下荆州,用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是“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企图一举消灭刘表和江东的孙权,统一天下。正当曹操疾趋宛、叶之时,八月间刘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刘琮在新野(今属河南省)不战而降于曹军。荆州水军数以千计的蒙冲、斗舰,悉归曹操所有,至此曹军水战实力大增。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 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九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后占领江陵。 曹操至江陵后,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 贾诩劝说曹操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理会他的建议。曹军的作战部署大体是: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兼都监护军,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张辽、冯楷等七军,统一指挥他们在汉水、淮水之间的行动。荆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渊驻守江陵,以曹洪驻守襄阳,另以一部水陆军由襄阳沿汉水南向夏口。曹操亲率一部连同新附荆州之众顺江而下,攻打东吴。 当曹操南下时,孙权派鲁肃出使荆州,吊刘表丧,兼说刘备同心御曹。鲁肃与刘备相遇于当阳,后刘备用其计折向东南汉水方向撤退,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联军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图谋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刘备遣诸葛亮随肃往东吴共谋抗曹之计。 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孙权已接到曹操威胁的书信,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孙权不愿以“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曹操,又顾虑孙刘联军不能与曹操相匹敌。孙权部下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也展开了激烈争辩。诸葛亮为孙权分析敌我双方的利弊:“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他指出(一)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二)北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定可取胜。 鲁肃又用激将法进言,说服了孙权,同时劝孙权立即把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东北)召回。周瑜支持诸葛亮和鲁肃的意见,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指出:第一,曹军疲惫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马无藁草”第三,加之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 孙权增强联刘抗曹取胜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周瑜率精锐部队三万人,沿江而上至夏口,与刘备统军两万多人会合,共同抗曹。 [编辑]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樊口与刘备回合。然后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 北兵不惯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铁索将战船连锁在一起,以减轻风浪颠簸。周瑜部将黄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以败曹军:“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黄准备了十艘蒙冲斗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帷幕伪装,上插与曹操约定的旗号。 时值隆冬,多刮北风,但按气象规律,几天严寒日过后,以常见有少暖之日,风向亦或变为东风,南风。据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这一天,晴空风暖,傍晚南风起,及至午夜风急,黄盖以准备的船舰出发,顺风驶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南岸的孙军主力船队乘机擂鼓前进;同时刘备也自蜀山向乌林进发。盟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加以瘟疫、饥饿,曹军损失大半。幸得张辽,许诸等接应,才得脱险。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满宠驻当阳。 [编辑] 后果 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挟天子令诸侯”,诸侯自然在道义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孙刘联军的战绩更以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果断、以少胜多的的著名战例。赤壁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进围甘宁,周瑜率军救援,大破曹仁军。刘备回师夏口,欲溯汉江迂回曹仁后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孙权继续与刘备联盟,以抗拒曹操。刘备乘势取得荆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后又夺得刘璋的益州。孙权据有江东,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 [编辑] 点评 在评论曹操兵败赤壁,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 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於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裴松之评论赤壁之战是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 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三国赤壁之战获胜后孙权为什么还要向曹操投降?
扫描到手机,看更多国搜资讯
您可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您可以在手机国搜客户端继续浏览本文,并可以分享给你的好友。
核心提示: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
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获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那时的孙权,是何等的豪壮!可是,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又夺取了荆州的江北南郡,建安二十年又从刘备手中夺回了江南三郡;同年,孙权在濡须又没让曹操占到便宜。就是在这样一种各方面都有利的形势下,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向曹操投降了!而这一年,东吴并没有其他大的战事。
孙权当时所处的形势
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占有了江南和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当时的中国除了曹操以外的一支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同样,孙权也成为曹操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赤壁大战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结束,此后,曹操和孙权都有哪些交战呢?
建安十四年春天,曹军来到谯县,制造快船,操练水军。秋天从涡水进入淮河,渡过肥水,屯兵合肥。建安十七年冬天曹操征伐孙权,第二年春天进军濡须口。曹操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擒获了孙权属下的都督公孙阳,然后撤兵回去。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率兵征讨孙权,双方没有发生较大战事。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率军十万包围了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曹魏主将是张辽,整个合肥城只有区区七千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张辽,却将孙权打败,还差一点儿活捉了孙权。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率军来到居巢。第二年春天对孙权的濡须口发起了猛攻,孙权败退而走。
曹操这时候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大战呢?
建安十六年(公元206)七月曹操亲征关中的马超、韩遂,年底平定。建安二十年三月进攻汉中的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
可以看出,从曹操这这方面来说,他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在孙权。
另外再看看刘备和孙权的战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以刘备已经得到益州为由,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因为在赤壁大战时,刘备以自己土地太小为理由,要求孙权借给他荆州的南郡。刘备推脱不还,说等到得了凉州,再把荆州还给他。孙权非常生气,派遣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个郡。刘备也攻下了原属孙权控制的公安。由于曹操占领了汉中,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成都,刘备提出来和孙权讲和,于是,两家将荆州分属,江夏、长沙、桂阳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在此期间,刘备和曹操只在汉中有战事,曹操留在汉中的大将是夏侯渊、张郃,刘备的大将是张飞。到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攻汉中,第二年收复。这是在孙权投降曹操以后的事情。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孙权的战事最多,形势最为严峻,他不仅战线长,而且要面临着两大敌人的威胁,而这种威胁还都是致命的。
刘备不是已经和他讲和了吗?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他的威胁吗?
荆州是东吴的命脉,刘备对于东吴的潜在威胁更加严重
刘备于公元十九年攻进成都,刘璋投降。刘璋这个人没有多大的能耐,但由于在他执掌益州期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这益州还算富庶。再加上益州各郡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刘备得到整个益州,并没有太大消耗,所以,益州的获得,是让刘备得到了一个大大的便宜。有了益州的刘备,再加上荆州的江北部分,可以说,刘备已经成了气候。这也是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吧。
孙、刘虽然讲和,但对于孙权来说,西属的荆州却是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随时都有可能把他勒死。
孙权的战线分为东西两线,东线战事主要围绕在居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巢湖地区。这一地区对于曹操很重要,孙权由此北上,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这要比刘备得到一个汉中要严重的多。对于东吴来说要轻于曹操,因为这儿长江水面宽阔,曹操要想过江,恐怕要做长时间的准备才行。当然了,土地是越大越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丢了这一地区,也不是孙权所愿,只不过,孙权更大的忧患在于西线。
西线就是荆州。刘备西征入川,留下关羽守卫荆州。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发生了战事,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土地也都有了归属,但由于这是三家的一个纠结之地,就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就像是自己的脖颈,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只要倒出手来,打出来就能卡住他的命脉。假如从荆州地区攻击东吴,顺流而下,孙权将彻底失去优势,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两相比较,西线要比东线更为重要。
荆州的关羽并不是刘备一般的将领,他是一个有战事决断权的将军。还在徐州时,刘备就留下过关羽独立守备小沛;曹操攻打荆州时,关羽独立率领过水军,刘备能够渡过沔水暂时脱离危险,也幸亏得到关羽的接应。纵观刘备集团,除了刘备也只有关羽能够独立带兵。所以说,东吴会不会受到来自西线的攻击,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刘备,更多的还要看关羽。正因为如此,孙权必须在两线都准备应战。后来孙权曾经想结好关羽,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也是这种担心的一种表露。这虽然是后话,也充分说明了荆州对于孙权的重要性。
东线应付曹操,西线还得重点防备关羽,凭东吴的力量,恐怕还真有点儿疲于应付。假如这时候能够把战事停下来,孙权一方面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专务西线,换句话说,在东线罢战就是为了专心西线防务,得机会进攻夺回荆州,这恐怕就是孙权投降曹操的本意吧。
孙权投降,用当时人的话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出于真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那曹操为什么会同意呢?就当是的情况来说,刘备准备着要和曹操夺取汉中,关羽在荆州随时可以进攻襄樊,孙权又时时惦记着合肥,这东西来回的跑,也有点儿疲于奔命的意味。虽然说曹操是家大业大,但在外的将军手里有兵,曹操是不能长期让他们“独立自主”的,这样他一个人就得来回跑。也许,孙权看明白了这一点,知道有这种和解的可能,所以才提出来和曹操和解。顺便说一句,这种投降,其实际意义就是一种和解。
孙权投降,为他日后偷袭荆州获得了成功,因为他攻打关羽是“请示”过曹操,打着是为朝廷出力的旗号进行的。或者说,曹操所以放任他孙权攻打荆州获利,就是因为有了建安二十二年投降的这个基础。偷袭荆州得手给孙权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这让东吴的力量更加强大,孙氏政权更加稳固,但作为一个日后的皇帝来说,总感觉这气节方面非常有问题。这不由的让人想起了周瑜,假如周瑜在,他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来应付这种局面呢?
责任编辑:崔文月
免责声明:
凡发布在本网上的内容,除标注为“中国搜索”或“国搜”的稿件外,其他均转自第三方网站,是为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不意味着本网认可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如有意见建议,请点击页面下方的“对国搜说”,欢迎及时反馈。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国搜索”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国情热搜词
黄金周哪些景点最受欢迎,会不会被挤成饼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志11赤壁之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