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可以对现的柒排,很公平与公正公正,种类也很多,还有哪些小伙伴也在打这个呀? 注策还送人民比的。

当前位置: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从地图看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1) 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 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 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 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 地图的作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
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 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 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 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 识。 3.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 力。 (3) 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 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设计】 1. 结合书上的“读与思” ,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 结合书上的“活动区”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 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 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 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公元前 电子地图 比例尺 方向 the BC electronic scale direction map Map of the World【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 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550BC (古希腊人) 168BC (中国) 帛地图 现代 16 世纪 麦哲伦( “地球” ) 二、 地图类别 1、 纸制地图 2、 立体地图 3、 影像地图 4、 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15 世纪 中国郑和 2 世纪 (托勒密) 经纬线 12 世纪 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 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 当然, 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 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 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鸦片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 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 同学们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 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地图 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 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 (按时间顺序 进行排列) 1、 公元前 550 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 (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 公元前 168 年,中国的帛地图 3、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 4、 公元 2 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 12 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 (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 15 世纪,中国的郑和 7 次下西洋 7、 16 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 8、 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 纸制地图 2、 立体地图 3、 影像地图 4、 电子地图 (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穿插小故事)1519 年 9 月,麦哲伦率领 5 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 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天公 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 5 个星期之久。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 “大南海”的大洋里。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 个世界。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 太平洋。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 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 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 行 98 天还没有见到陆地。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 他们渴望的食品。离开塞维利亚码头 2 年 6 个月以后, 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 这就 是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 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 最后回到了西班牙。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出发时是 5 只船,265 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 1 条船、18 名幸存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 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 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 ,海也无“角” 。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 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 “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 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 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 1405 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 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 2.7 万人,分乘坐 200 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 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 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 1407 年 10 月返回。之后,一直到 1433 年的 28 年时间里,郑和 先后七次下西洋, 经历了亚非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 1417 年 5 月到 1419 年 8 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 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 近 2.2 万千米。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 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 郑和的远航,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 不必说郑和 1405 年第一次下西洋, 仅从 1433 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 1492 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 59 年,比 1498 年 达?伽马绕好望角早 65 年,比 1519 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 86 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 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 它不仅船数多 (每次大小船只均在 200 多艘以上) 人数多 、 (每次 2.7~ 2.8 万人) 、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 、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 多个亚非 国家和地区) ,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 130 米,宽 50 米,排水量为 2.5 万吨。(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 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 P2 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八个 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比例尺、 图例和指向标。 当然, 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 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 (提问)地图对人类生活有什么作用? 1、 古埃及 2、 发现事物的空间联系 3、 日常生活的好帮手 4、 防洪抗灾 (学生活动)举例展开。 (总结新课)板书 (巩固新课)练习。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大陆、岛屿和大洲的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面积大小、分布地区和特征; 天然界限和非天然界限;大洲的划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世界的情感。 (2) 通过对大洲之间界限划分的学习及一些人工运河的开凿,使学生认识到人 类历史的悠久和人民智慧的伟大。 3. 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地图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大洲之间界限的划分 难点:天然界限和非天然界限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设计】 1、 叙述有关大洲和大洋名称由来的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 指导学生看图,会辨认各大洲和各大洋的外形特征,知道各大洲的名称和英文对照。 3、 指导学生看图,知道大洲之间的天然分界限和非天然分界限。 世界的划分 【主要单词】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南极洲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印度洋 【板书设计】 §1 大洲和大洋 一、 大洲(29%) 1、 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完整的陆地 岛屿:散布(海洋、河流或湖泊)的小块陆地 大洲:大陆+附属岛屿 2、 名称 亚洲 欧洲 非洲 南美洲 北美洲 大洋州 南极洲 3、 分界线 (1) 天然界限:海峡、山脉、河流 (2) 非天然界限:运河 4、 划分 二、 大洋――洋、海、海峡(71%) Asia Europe Africa North South Oceania Antarctica Pacific Atlantic Arctic Indian Ocean Ocean Ocean Ocean America America 太平洋 大西洋 北冰洋 印度洋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挂图、地图册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世界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和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海洋多还是大陆多? ――海洋多。 陆地 海洋 29% 71% 海三陆七(师)这样看来,我们不应该叫“地球” ,应该把它称为“水球” ,那为什么当初人类给它取 名叫“地球”呢?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知道,除了陆地还有海洋。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所居住的大陆,那么什么样的地方叫做“大陆”呢?――面 积广大的陆地 如:大洋州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和起来,称为“大洲” ,整个世界共分为七个大洲,它们分别是:亚洲、 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和南极洲。 (学生活动)比较各个大洲面积的大小并进行排列。 (学生看图)看图(地图册 P7~8) 1、辨认各大洲的形状 2、各个大洲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区? 3、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 ――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4、 哪几个洲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南美、大洋州、南极洲 5、 东半球有哪些大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州 6、 西半球有哪些大洲?南美洲、北美洲 7、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南美洲、非洲 (学生活动)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大洲与大洲之间的界限问题。同学们找一下,哪两个大洲 是紧紧相连在一起的? ――亚洲和欧洲,他们成为地球上一块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提问)亚洲和非洲之间的分界限在哪里? 南美洲和北美洲? 亚洲和欧洲? (生答)略。 (找一找)在这些分界线当中,有一些是天然存在的,有一些是人类后来人工挖掘的。你知 道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非天然的界限? (学生活动)略。 (过渡)人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又将大洲划分为若干区域。 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 非洲:北非、南非、东非、中非、西非 欧洲:中欧、南欧、北欧、西欧、东欧 美洲:北美地区、拉丁美洲 (练一练)做填充图册 P7 的作业五 (学生阅读)结合书上的“知识窗”进行。 (过渡)地球上的大洋主要有四个,他们分别是?? 洋:海洋的中心部分 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长水道,如:台湾海峡 (比一比)四大洋中哪一个面积最大,弄清一个最小? (生答)略。 (介绍) 1、 太平洋:面积最大,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经白令海峡和北冰 洋相通。深度最大,海洋资源丰富。 2、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之间,北连北 冰洋。轮廓形状:呈“S”形。 3、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大洋洲。 4、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内,被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所包围。面积最小。冰盖面积 约占 2/3,动物以白熊著名。 总结:三分陆地七大洲,大多集中北半球 七分海洋四大洋,洋面宽广南半球 大陆漂移成七洲,四洋遍布全地球 作业:填充图册 P5~6【板书设计】 §2 国家和地区一、 国家 1、 根本特征:拥有主权 2、 主要职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敌入侵 3、 历史发展:非洲 4、 类型: 袖珍小国(面积) 狭长型国家(形状) 紧凑型国家(形状) 分散性国家(形状) 岛国(海陆位置) 临海国家(海陆位置) 内陆国家(海陆位置) 5、 中国 二、 地区 1、 概念: 2、 举例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当我们了解了大洲和大洋之后,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存在于大洲上的国家和地区。 (看一看)我们来看“国”和“家”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称为“国家” , 梵帝冈 智利 波兰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尼日利亚 哈萨克斯坦“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而其他的地方只能称为“地区” ,到底地区和国家相比,缺少了什么条件?反之,国家又比 “地区”多了什么条件?你知道吗? (生答)略。 1、 领土 2、 居民 3、 主权(最根本的特征) 三个条件都具备,则可以 称为国家若他不具备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则这些区域称为“地区” ,如“格陵兰岛” 。 (想一想)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生答)略。 (读一读, 想一想) 一个国家的主权体现在什么方面呢?这主要就是涉及到国家的职能问题。 一个独立的国家应该有哪些独立的职能呢? (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抵御外敌)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相应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略。 (过渡)下面,就国家而言,我们再来把他们分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国家也可以进 行不同的分类。 1、 按照拥有主权的多少 (1) 独立国家 (2) 殖民地 2、 面积 (1) 袖珍国 (2) 大国 3、 宗教 4、 形状 (1) 狭长 (2) 紧凑 (3) 分散 5、 海陆位置 (1) 岛国 (2) 内陆 (3) 临海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思考)那么,这么多的国家,应该怎样来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的国际社会一 般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内容简介)略。 (巩固练习)略。 第三课 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建议讨论的问题】 ?如何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如何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和人为改造之间的关系? ?如何激励学生查找资料和表述资料? ?如何将乡土资源和课本教材结合在一起? 【案例描述】 历史老师的挑战 新学期又到了, 仔细翻看着拿到的课书, 汤老师遇到了新的难题。 似乎历史的痕迹太少, 而地理的专业性太强, 这对一名历史专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一半,该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呢?汤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思索着?? 学生的准备 学生们也在为上好这节课而忙碌着?? 视觉的冲击 上课的铃声响起,汤老师走进了熟悉的课堂,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先前的紧张和不安 顿时消失了??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汤老师放了一组事先准备好的资料片段:这里有黄土高原的窑洞、 北美洲因纽特人的雪屋,有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哈尔滨的雪地,有奔 腾不息的长江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有南极洲的企鹅、可爱的大熊猫、澳大利亚的袋 鼠?? 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教室里有了一些小小的骚动。但伴随着屏幕上问题的出现,教 室里又恢复了宁静。 “你看到了什么?” “雪山、沙漠、大江??”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高原、盆地形容的是什么?” “热带雨林地区的温度如何?而雪地里的气温呢?” “黄土高原,顾名思义它的土壤类型属于黄土?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壤又属 于什么呢?” 有了上一个学期的知识积累,学生们轻松的回答着。 这下又轮到汤老师出场了,她委婉地说道: “地形、气候和土壤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因 素,当然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包括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 师生间的交流 接下来屏幕出现的是:五种地形的素描图和等高线图。 汤老师望着学生们,问到: “从图上看,人类主要聚居在哪些地方呢?” “小河边。 ” “比较空的地方。 ” “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 ” “海拔较低的地方。 ” 汤老师又问: “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呢?” “离河近,取水方便,还可以到河里去捕鱼,如果旁边有农田的话还可以用来灌溉农 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发生火灾,还可以紧急救火。 ”学生的回答虽有些稚嫩,却透 出智慧的光芒。 “海拔高,比较冷。 ” 汤老师告诉大家,在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很少有人在那里居住。 “那么,沙漠地区比较热,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吗?” “不能。 ”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因为沙漠地区的气温太高,人类不能适应,而且沙漠地区下雨的时间不多,比较干 旱,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业生产。 ” “回答的太好了” ,汤老师及时的给予了表扬。 问题还没有结束,汤老师又抛出了疑团: “既然干旱的沙漠地区不适合人类的大规模聚 居,那么,能不能聚居在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呢?” “老师,不行的。 ”显然,有同学很着急。 “我知道,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 有很多毒蛇,还有食人蚁,太危险了。 ” “那么什么地区最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呢?” “温带地区”?? 又到汤老师做总结的时候了。她告诉学生: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土壤的好坏、 地形的差异、河流的远近、流量的大小使地球上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特征,当然也影响着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课堂在延伸 下面的活动我们按老规矩,分组进行。各组来介绍一下我们苏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为了荣誉,各组的成员们都在做最后的准备?? “苏州西临太湖,北面是长江,东部离东海很近,此外还有阳澄湖、金鸡湖等湖泊。 水文状况很好, 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也是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 四季分明, 气候温润??” “第一组的介绍很不错” ,汤老师评价着。 “苏州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仅 3~5 米,属平原地形。土壤为适宜水稻生长的肥沃的水 稻土,这使苏州的农业比较发达??” 第二组也有所侧重的介绍了苏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演说还在继续?? 展示你的实力 汤老师的问题又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而同时农田的 面积减少了;经济发展了,厂房增多了,污染严重了,空气质量下降了;路多了,河少了, 某些绿化被破坏了??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既促进了生产,也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不 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破坏。那么,你认为,改造自然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赞成利大于弊的举左手! ” “赞成弊大于利的举右手! ” “你的理由呢?” 同学们各执一词,全班迅速分为两个派别,各说各的理,气氛异常激烈。 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开场了?? 【案例反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 了解和适应。但是,学生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地理的专业性知识含量在逐渐提高,如何将 较为专业的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如何将书本和现实结合起来, 如何达到知识和能力 的双丰收,是这节课努力的目标和成功的所在。 此外,这节课在选材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侧重于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从学生身边 发生的事、 看到的景入手来探讨苏州的自然环境问题,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而关于 “改造自然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的辩论则把理论和现实的碰撞带进了课堂, 既是巩固知识点的良方,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利剑。§2人口的分布 The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教学设计】 1、 充分利用地图资料, 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使学生学会分析人口分布特点的原 因。 2、 重点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3、 结合书上的“活动区”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拓 展能力。 4、 利用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 【教具准备】 地图册、自制幻灯片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启发式 【板书设计】 一、 世界人口 1、 分布特点 2、 原因 (1) 自然环境 (2) 社会因素 3、 稠密地区 最稠密: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第二密集地区:西欧 第三密集地区:美国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围 4、稀疏地区 二、 中国的人口分布 1、 特点:不均衡 2、 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线 (1) 东南: (2) 西北: 【教学过程】 (复习)略。 (导入)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现在有多少人吗? 他们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人口的分布 (看一看)看书本 P19 图。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有的地方人很多,有的地方人很少 ――还有的地方没有人定居 (提问)是什么地方啊? ――南极洲 所以,在今天的联合国国旗的世界地图上没有南极洲。 (看图) (看一看)颜色最深的有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略。 (提问)颜色深说明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介绍,我们一般形容人口的分 布特点可以用“稠密” 和“稀疏” ) (讨论)你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略。 (过渡)说完了世界,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看一看)看地图册 P16 页,中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分布同样不均衡 (提问)哪些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哪些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稀疏? ――东南稠密,西北稀疏 以什么线为分界? ――漠河-腾冲线 (练一练)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展开。 (学生活动)略。 (讨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哪里? (学生活动)略。 (总结)结合板书。 (巩固练习)见填充图册 第四课 【教学目的】 1、 基础知识目标: (1) 能说出我国陆地面积及其在世界的位次。 (2) 能说出陆疆、大陆还岸线的长度及我国的陆上邻国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 家。 (3) 能据图说出我国主要的内海、半岛和岛屿以及濒临的海峡、边缘海。 (4) 了解我国资源总量大,种类丰富的优势。 (5) 了解我国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后备力量不足,优质品种比重小的局限性。 (6) 了解我国主要资源的种类及储量在世界上的排名。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我国领土辽阔和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通过介绍我国资源的优劣特点,形成一种正确的资源观,培养他们节约资 源、保护资源的观念。 3、 能力目标: (1) 加强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2) 通过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土的组成、陆疆与陆上邻国、大陆海岸线与隔海相望的国家。自然资源的特 中国的国土 点。 难点:领土、领海、内海、专属经济区等的确切概念。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设计】 1、 继续创设环境,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 结合书本的资源,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3、 结合书上的 “活动区” 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进行分析、 , 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4、 补充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辽阔的疆域】 【板书设计】 §1 辽阔的疆域一、 领土组成与陆地面积 1、 领土的含义: 2、 陆地面积 二、 陆疆与陆上邻国 1、 陆疆长度 2、 邻国名称 三、 大陆海岸线与隔海相望的国家 1、 海岸线长度 2、 主要半岛 3、 主要岛屿 4、 主要边缘海 5、 主要海峡 四、 领海、内海和经济专属区 1、 领海 2、 内海 3、 专属经济区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新课)结合上学期讲过的内容。 (新课教授) 一、 讲清楚“领土”的概念,什么是领土,他包括哪些方面? 1、 领陆 2、 领海 3、 领空 强调:而我国的领陆面积是 960 万平方公里。 (看图)读图《中国行政区划》 ,找出我国陆疆的走向。 知道我国陆疆的长度是 22000 多千米。 (找一找)找出与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和相应的地理位置? (学生活动)略。 (看一看)我国的海岸线的起点和终点,知道我国的海岸线的长度是 18000 千米。 (找一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哪些? (学生活动)略。 (提问)从海陆位置上分类,我国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国家? ――临海国家 (找一找)我国的东南有哪些海? 我国有哪些岛屿? (学生活动)略 (介绍)什么叫“内海” ,什么叫“海峡” (找一找)我国有哪些内海?有哪些海峡? (概念介绍) 1、 林海 2、 经济专属区 知道我国的海域面积有约 3000000 平方公里。 (总结新课)板书。 (巩固)练一练。 【多种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启发式教学 【板书设计】 一、 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 1、 总量多 2、 种类齐全 二、 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 1、 优质资源比重偏小 2、 人均占有量少 3、 后备资源不足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导入新课)我国疆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那么是不是我国的资源也是如此广博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克课时――多种自然资源。 (新课教授)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所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 归纳综合能力。 (读一读)迅速通读全文,找一找本课到底讲到了哪些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优势在哪里? 劣势又是什么? (学生活动)略 总结:优势 1、总量多 优势 2、种类齐全 (辩一辩)为什么这么说呢?请你找出例子来说明? 材料: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位。 (提问)那么种类齐全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气候类型多样 2、 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读一读,找一找)结合地图册进行。 总结:劣势 1、优质资源比重小 劣势 2、人均占有量少 劣势 3、后备资源不足 (举例说明)耕地、矿产 材料:P26 数据 (总结)板书 (巩固)练习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 1、 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2、 通过对驯化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学习,知道农业的起源直接来自于对生物资源的开 发利用。 3、 了解掌握世界耕作业和畜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 4、 掌握我国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 5、 学会阅读地图、图表,养成能够从地图、图表上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世界耕种也和畜牧业的分布 难点:驯化产生农业; 影响耕作业和畜牧业分布的因素; 正确认识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谈话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准备】 地图册、幻灯片 生产活动与自然资源 第五课农业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1、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 2、 多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 引导学生读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地图获得信息的能力。 4、 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 【驯化与农业】 【板书设计】 §1 Domestication 一、 Domesticate the 1、 paddy(rice) 2、 maize 3、 wheat 二、 Domesticate the 1、 cattle 2、 sheep 3、 pig 三、 Primitive Agriculture 四、 Agriculture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你知道我们食用的农产品有哪些吗?它们是如何培育出来的? (学生回答)略。 (介绍概念)驯化 实例 1:市场里的苹果直径一般在 8 厘米左右,而野生的苹果的直径只有 2 厘米。 实例 2:最早的玉米棒子长度几乎不超过 1 厘米,但公元 1500 年墨西哥印地安农民已经培 育出长达 16 厘米的玉米棒子,而现代的玉米棒子则长达 45 厘米。 (提问)为什么要对植物进行驯化呢? (学生回答)略。 (思考)早期的驯化大约应该出现在哪些地方? 猪、牛、羊、小麦:西亚两河流域 development animal and plant Agriculture 水稻:中国 玉米:中美洲地区 (看一看,找一找)在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 (提问)它们是如何扩散到世界各地的? (生答)略。 (讨论)对动植物的饿驯化直接产生了原始农业,那么,为什么在驯化以后,还要进行新一 轮的驯化?你能提供一些实例来说明你的观点吗? (学生活动)略。 (看一看,读一读)P30“知识窗” (提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农产品种类很多,为什么还要不断的进行驯化呢? (学生活动)略 (扩展知识)介绍有关“转基因”工程和“克隆”知识。 (总结)板书 (巩固)练习【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分布 【板书设计】林业资源和渔业资源】一、 世界小麦和水稻的分布 1、 小麦 2、 水稻 二、 世界草场资源与畜牧业 1、 分布 2、 保护 三、 中国森林资源 1、 分布 2、 环境效益 四、 渔业资源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有什么意义? ――产生了原始农业 (导入) 人类对动物的驯化产生了原始的耕作业; 而人类对植物的驯化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 所以原始的耕作业包含的作物种类有小麦、 水稻和玉米。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它们的分布情况。 (读图 P31“世界三大谷物分布图”回答) 小麦: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即亚欧大陆中部、中国北方地区、北美洲中部和澳大利亚东 南和西南部地区。 水稻:中国南方地区、东南亚、日本、印度。 (提问)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呢?请试从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方面分析以下原 因。 ――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气候条件较好;――地形大多为平原,适合农业的发展(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平原都是农业发达的地区? ――不是,比如说是“亚马孙河平原地区” ,有大量的热带雨林,气候炎热,不适合 耕作业的发展。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世界畜牧业的分布情况。 世界草场资源: 热带草场资源:非洲、南美洲、大洋州 (草高而密,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温带草场资源 :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 (有明显的冬夏季变化) 国家:中国、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蒙古 中国草场资源:4 亿多公顷 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高原和山地 (过渡)看到草原,我们想到了绿色,那么,说到绿色,大家还会想起什么呢? ――森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森林资源情况。 分布:三大林区 (1) 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2) 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 (3) 东南林区 (提问)那么森林资源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呢? (生答)略。 坡 (读图思考)最后我们来看看渔业资源的情况,世界的主要渔场分布在哪些地区? (生答)略。 (想一想)渔业资源和林业资源和石油相比有什么特点? ――是可更新的资源 (思考)但是如果过度使用也会枯竭,怎么办?同学们来出出主意好吗? (学生活动)略。 (复习巩固)练习。 第六课 工业与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和程度是不同。 2、 通过工业和自然资源的关系,知道许多基础工业的分布需要靠近原料和燃料产地。 3、 阅读地图,能够了解世界煤炭、石油以及中国主要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 4、 了解矿产资源的分类, 且认识到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用一点就会少一 点。 5、 理解生产的巨大变革前三次是由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所引起的, 并极大地推动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工业生产与原材料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过程 难点:工业的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变化过程 不可更新资源;综合国力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地图 【板书设计】 原材料资源 世界工业的 高速发展 能源资源 提高能 源利用 效率 不断探索清洁能源 矿产资 源短缺 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教学设计】 1、 本课采用多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形象化。 2、 采用录象和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 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以达到相互交流信息的目的。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一、 原材料资源 1、来源: 来自农业――一部分 来自自然界――大部分 2、人类使用的历史发展 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 青铜器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电子计算机时代 (看一看,想一想)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4、 矿产资源 非金属 金属有色金属 黑色金属 (练一练)学生活动 二、能源介绍: 1、太阳能:太阳是一个巨大、久远、无尽的能源。太阳能是太阳内部连续不断的核聚变 反应过程产生的能量。地球上的风能、水能、海洋温差能、波浪能和生物质能以及部分潮汐 能都是来源于太阳;即使是地球上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从根本上说也是远 古以来贮存下来的太阳能, 所以广义的太阳能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 狭义的太阳能则限于太 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 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太阳能也有两个主要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 (季节、地点、气候等)的影响不能维持常量。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 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 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 2、核能 开始:1941 年 12 月,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美国总统罗斯福批准了名为“曼 哈顿工程”的计划,要赶在希特勒之前,全力以赴研制出原子弹。从 1941 年至 1945 年,历 时 5 年,共动员了 50 万人,15 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耗资 20 亿美元,用电占全美国电力 的 1/3。原子弹的实际制造是在后来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奥本海默的领导下, 于 1943 年末完成的。1945 年 7 月 16 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8 月 6 日和 9 日,美国政 府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 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能开始被用于和平事业。1954 年 6 月,前苏联建成了世 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尽管它只有 5000 千瓦的发电功率,但它揭开了人类和平利用核 能的新纪元。核能发电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40 多年来,世界核电发 展史证明了核电是一种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发电站的综合成本比核电站要高出 38%。 法国的核电成本只是燃煤火电的 52%,燃煤火电站会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而核电站不 会排放任何污染物。到 1995 年,全世界共有 432 座核电站在运转发电,中间只发生过两次 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而且都是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的。自 1988 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事故之后,世界各国已不再使用本身欠安全的石墨堆,而且增加了安全壳保障措施,我国核 电站采用的就是较为先进的压水堆。因此,核电站比以前更加安全可靠了。 我国的利用: 目前我国已有浙江秦山和深圳大亚湾核电站投入发电, 今后我国还将建设 4 座核电站,到 2010 年使核电总量达到 2000 万千瓦。 3、地热能 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热能。它起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下水的深处循环和来自极深处的岩浆侵入到地壳后, 把热量从地下深处带至近表层。 在有 些地方,热能随自然涌出的热蒸汽和水而到达地面,自史前起它们就已被用于洗浴和蒸煮。 通过钻井,这些热能可以从地下的储层引入水池。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老 的技术现在依然富有生命力,新技术业已成熟,并且在不断地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 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能是天生就储存在地下的,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 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 5、 水能 6、 风能 (巩固复习)略。 练习。 第七课 发达国家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 1、 通过有关美国经济的图表,使学生了解美国经济在世界中的地位。 2、 通过技术革命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在当今 世界,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3、 通过学习德国鲁尔区工业的变化,使学生了解老工业区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 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4、 通过阅读日本贸易示意图,知道日本工业生产、工业区分布的特点。 5、 通过对比日本和俄罗斯工业发展所需要原料来源的不同,及其对工业区分布特点的 影响,使学生了解在不同资源条件下如何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6、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广人稀的特点。 7、 通过阅读景观图,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8、 通过资料的阅读,学会分析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主要的 城市名称。 (二)能力培养: 1、 学会阅读图标和分析归纳图表信息的能力。 2、 学会收集资料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比较信息,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区域地理。 (三)情感教育: 1、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 使学生通过学习,从发达国家身上吸收经验,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德国工业区分布相对均衡; 鲁尔工业区;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资源状况; 日本工业区分布特点; 日本和俄罗斯资源分布和工业区分布的对比; 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具准备】 地图册、书本插图、补充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略。 §1 美国 (导入新课)最发达的国家――美国。 一、 历史沿革 17 世 纪 以 前, 北 美仅 有 印 第 安 人 和 爱 斯 基 摩 人 居 住, 但 经 过 百 余 年 的 移 民, 这 里 已 成 为 欧 洲 国 家 人 民 的 新 家 园, 而 其 中 最 主 要 为 英 国 人 所 建 立 的 13 州 殖 民 地, 1775 年 5 月, 召 开 第 二 次 大 陆 会 议, 坚 定 了 战 争 与 独 立 的 决 心, 并 发 表 有 名 的 独 立 宣 言,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来 打 这 场 仗, 这 也 是 最 后 致 胜 的 要 素。 1781 年, 美 军 赢 得 了 决 定 性 的 胜 利, 1783 年, 美 英 签 定 巴 黎 条 约, 结 束 了 独 立 战 争。 19 世 纪 初 期, 数 以 千 计 的 人, 越 过 阿 帕 拉 契 山, 向 西 移 动, 有 些 开 拓 者, 移 居 到 美 国 的 边 界, 甚 至 深 入 属 于 墨 西 哥 的 领 地、 以 及 介 于 阿 拉 斯 加 与 加 利 福 尼 亚 的 俄 勒 冈。 开 拓 者 勇 敢、 勤 奋 地 向 西 寻 求 更 好 的 生 活。 1861 年, 内 战 爆 发 了, 这场 美 国 人 面 对 面 的 流 血 战, 打 了 四 年, 南 方 遭 到 严 重 的 破 坏, 而 且 留 下 深 深 的 伤 痕。1865 年, 北 方 战 胜 了, 这 项 胜 利 不 但 显 示 美 国 回 复 统 一, 而 且, 从 此 全 国 各 地 不 再 施 行 奴 隶 制 度。 二、 国家概况 1、 国旗3、独 国 个 榄 衔 彩2、 国花: 征 美 丽、 芬 芳、 热 忱 和 象 爱 情 的 玫 瑰,1985 年 由 参 议 员 约 翰? 登 提 议, 经 参 院 通 过, 被 选 为 美 国 国 花。 国鸟: 表 勇 猛、 力 量 代 和 胜 利 的 白 头 鹰(秃 鹰) The Bald Eagle , 是 美 国 的 国 鸟。 白 头 鹰 异 常 珍 贵, 只 产 于 北 美, 现 在 大 部 分 生 活 在 美 国 的 阿 拉 斯 加 州。 4、国歌:星条旗之歌 5、国徽:正 中 是 一 只 象 征 立、 自 由 精 神 的 白 头 鹰, 前 面 盾 牌 状 的 旗, 代 表 了 1777 年 加 入 美 国 联 邦 的 十 三 州。 白 头 鹰 的 右 爪 持 着 希 望 和 平 的 橄 枝, 左 爪 握 着 决 心 自 卫 的 利 箭。 白 头 鹰 着 一 条 用 拉丁文 写 着“ 合 众 国” 字 样 的 带, 国 徽 顶 端 则 是 透 过 云 雾, 闪 闪 发 光 的 十 三 颗 金 星。 三、 经济发展 工业: 农业:美 国 是 世 界 上 重 要 的 农 业 国 家 之 一。 美 国 的 农场 每 年 生 产 价 值 900 亿 美 元 的 农 产 品。 美 国 的 农 夫 生 产 了 占 世 界 50%的 玉 米,20%的 燕 麦, 以 及 15%的 鸡 肉、 猪 肉、 棉 花、 菸 草 和 小 麦 。 矿业:美 国 每 年 的 矿 产 总 值 约 可 达 到 600 亿 美 元, 其 中 石 油 产 量 的 价 值 几 乎 占 全 部 矿 产 价 值 的 4 0%。 煤 是 价 值 仅 次 于 石 油 的 矿 产, 天 然 气 则 居 第 3 位。 美 国 年 产 占 世 界 18%的 天 然 煤 与 石 油, 还 有 占 世 界 45%的 天 然 气。 四、 移民大国 建筑:在 美 国 的 早 期 历 史 中, 建 筑 一 直 是 呈 现 美 国 风 貌 的。 世 纪 末, 19 苏 利 文 Louis Sullivan 设 计 出 摩 天 大 楼。 而 怀 特 Frank Lloyd Wright 的 想 像 力 也 影 响 世 界 各 地 的 建 筑 师。 今 天, 更 多 的 美 国 建 筑 师 利 用 钢 筋、 玻 璃 以 及 混 凝 土 设 计 出 宏 伟、 出 色 的 建 筑 物。 音乐: 世 纪 初 期,美 国 作 曲 家 开 始 20 发 展 美 国 的 音 乐 风 格。 他 们 很 快 地 得 到 世 界 承 认。 指 挥、 作 曲 家 伯 恩 斯 坦 Leonard Bernstein 与 钢 琴 家 化 滋 Andre Watts 都 跻 身 今 日 美 国 乐 坛 的 领 导 人 士 之 列。 爵 士 乐, 则 是 由 美 国 人 创 造 出 来 的。 在 这 方 面 著 名 的 演 艺 者 有 爵 士 乐 家 吉 勒 斯 皮 Dizzy Gillospie 等 人。 食品:书本 (巩固新课)练习。§2德国 一、 国家概况 德国国徽上的鹰是罗马诸皇帝统治地位的象征。国旗德国国歌是“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词是奥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 曼?冯?法勒斯雷本()于 1841 年撰写的,曲调由约瑟夫?海顿 ()谱写。1922 年,魏玛共和国第一任帝国总统弗里德里 希?艾伯特将“德意志之歌”升格为国歌。 在欧洲,自古以来白鹳就一直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是 吉祥的象征,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专门来拜访交好运的人的。 矢车菊又名蓝芙蓉、荔枝菊、翠蓝,属于菊科。经过德国人多年的培育, 这种“原野上的小花”已经有浅蓝、蓝紫、深蓝、深紫、雪青、淡红、 玫瑰红、白等多种颜色。头状花序生在纤细茎秆的顶端,仿佛一位隽秀 的少女,向着“生命 之光”――太 阳,祈祷幸福和欢乐。德国人用她象征日耳曼民族 爱国、 乐观、 顽强、 俭朴的特征, 并认为她有吉祥之兆, 因而被誉为“国 花”。 二、 地理概况 地形:从北到南划为 5 大地形区: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 梯形地带、 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以及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 整个地势南高北低。 温和的气候:德国处于凉爽的温带,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很少。西北部靠近海 洋,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夏季不太热,冬季多数不冷。东部和东南部随地势的升高, 气候差异加大,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的特征逐渐显著,最冷时气温可达-10 度,最 热时接近 30 度。 三、 经济发展 1、 经济分布特点:均衡 (读图回答问题)结合书上的“活动区” 。 2、 鲁尔区发展 四、 社会保障制度 (复习巩固新课)略。§3 日本 一、国家概况 面积:377,815.00 平方公里 民族:主要为大和族,占 99.4%,其它占 0.60%,包括在北海道约有 2 万的阿伊努族 人。 国花:樱花 人口:12600 万人(1998 年) 二、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是一个全长约 3000 公里的弧形岛。本州、四国、九州和北 海道等 4 个主要岛屿(约占总面积 98%),与约 4000 个零散的小岛,组成了日本列岛,海岸 线总长约 34300 公里。 日本的国土面积约 37.8 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中国的 4%。 总面积中, 可耕地面积占 14.2%, 森林和林地占 66.2%,荒地占 1.6%,其它占 18.0%。 南北跨度达 3000 公里的日本列岛,形成了从亚热带亚寒带的复杂地形和海流,地区间 的气候差别比较明显,大部分地区有明显的四季之别。起伏的山脉横贯日本列岛,使日本海 沿岸与太平洋沿岸形成差异。太平洋沿岸地区夏季多雨地带、新泻县等地,冬季降雪可达 4-5 米厚。 三、自然资源 日本除鱼类, 森林和水力资源较丰富以外, 只有少量的矿物资源, 如石炭石、铅、铜 矿、煤、硅石、铬铁矿、锌、金砂和锰等。为了支撑经济发展, 日本在努力推进资源供给多 元化的同时, 还大力实行各种节能措施, 增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目前, 海洋资源是日本大力 开发的对象。 四、经济布局 工业高度发达,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40%。1994 年工 业就业人口 2125 万人,占就业人口 6457 万的 32.9%。70 年代开始提出调整产业结构设想, 从劳动、资本密集型逐步转为知识、技术密集型。进入 80 年代,加快以电子技术、生物技 术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1986 年,电子工业产值已超过汽车业而成为日本 第一大产业。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为四大传统工 业地带,70 年代以后又出现北关东、千叶、濑户内海及骏河湾等新兴工业地带。 (想一想)日本和俄罗斯资源分布的差异在哪里? 对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略。 (复习巩固)练习。§4 澳大利亚 一、地理环境 澳大利亚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南方陆地”。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片大陆的国 家,南北距离约 3,700 公里,东西约 4,000 公里,面积居世界第六, 仅次于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美国和巴西。 在地理环境上,明显地分为西部高原、中部低地和东部山地三部分。 西部高原地区主要由古代岩石组成,包括西澳州大部分地区、北领地、南澳州西北部和昆士 兰州西北部地区,平均海拔 300 米,大部分为沙漠和半沙漠,也有一些海拔 1000 米左右的 横断山脉。 中部低地地区,北起卡奔塔利亚海湾,南至南澳州东南海岸,有三个大盆地。它们是北部的 卡奔塔利亚盆地,卡奔塔利亚海湾也属于该盆地的一部分,中部的澳大利亚大盆地(大自流 盆地)和南部的墨累盆地。中部的艾尔湖是靠近大陆中心地带的一个极大的盐湖,湖面在海 平面以下 12 米,系澳大利亚的最低点。 东部山地地区,由一系列高度不等的山脉组成,一般海拔 800 - 1000 米,统称“大分水 岭”,沿东海岸成南北走向,在维多利亚州西转,延伸至塔斯马尼亚州。 东南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形成平原。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沙滩和葱翠的草木, 地形千姿百态。 悉尼西部有兰山山脉的悬崖峭壁, 布里斯班北面有葛拉恩豪斯山脉高大而历 经侵蚀的火山岩颈,而阿德莱德西部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澳大利亚最高峰是科西阿斯克科山, 海拔 2,228 米; 澳大利亚最长的河流是墨累河,全长 2,520 公里。 二、国家概况 【面积】769.20 万平方公里(截止 1999 年 6 月的数字,以下同) 。 【人口】1,920 万。 【首都】堪培拉(Canberra) ,人口 31 万,面积 2,431 平方 公里。 国旗: 澳大利亚的国旗是由英国国旗皇家蓝色背景和南十字 星组成, 左上角英国国旗的图案表明澳大利亚与英国历史上 的联系。国旗上最大一颗七角星的六个角代表澳大利亚的 州,第七个角代表它的首都区。 国徽:澳大利亚的国徽是国王乔治五世在 1912 年批准的。国 徽的图案包括了盾形、六个州的标志、澳州特有的动物袋鼠、鸸鹋和一种开黄花的特有植 物。 国歌:欢笑吧,澳大利亚人,我们自由英俊;物产丰盛,粪土如金,家乡与海为邻;遍地都 是天然富源,景色美丽绝伦;世世代代自强不息,澳大利亚,前进。高唱着欢乐的歌,澳 大利亚,前进。 外敌如果胆敢把脚踏上海崖一寸,我们就象祖先一样,武装保卫国境;远隔重洋的 英国人,一定能看得清,澳大利亚的子孙们保持着好名声。高唱着欢乐的歌,澳大利亚, 前进。 三、气候 澳大利亚位于南纬 10 度 41’和 43 度 39’之间,三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南回归线以北,属 于热带,而其余地区则属温带。澳大利亚春季为 9 月至 11 月,夏季为 12 月至 2 月,秋季 为 3 月至 5 月,冬季为 6 月至 8 月。 由于受亚热带高气压和东南信风的影响,加之全国 35%的沙漠地带,澳气候比较干燥。 北部年平均气温约摄氏 27 度,南部年平均气温约摄氏 14 度。澳西部和中部因沙漠气候, 年平均降雨量不足 250 毫米;北部半岛和沿海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 750-2,000 毫米,是全澳雨水最多的地区;东部新英格兰山地以南至塔斯马尼亚岛属温 带阔叶林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500-1,200 毫米;在墨累河下游地区的半岛和沿海岛屿以 及澳大陆的西南角属夏热干旱、冬温多雨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四、澳大利亚珍稀的动植物 1、 袋鼠 2、 树袋熊 3、 美奴利羊 4、 鸸鹋 五、矿产资源 六、重要城市――悉尼 悉尼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风光漪妮、景色秀丽,夏不 酷暑、冬不寒冷,日照充足,雨量丰沛。悉尼年降水量大约为 1200 毫米,夏季(12-2 月 份)平均气温 21 摄氏度、冬季(6-8 月份)平均气温 12 摄氏度。 悉尼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也是商业、贸易、金融、旅游和文化中心。 悉尼作为城市的历史始于 1788 年, 以菲利普船长率领的首批英国殖民者在悉尼登陆为 开端。悉尼正式建市则于 1842 年 7 月 20 日。二战后,大量欧洲、中东、东南亚的移民涌入 澳大利亚,其首选居住地往往是在悉尼。悉尼外来移民按人口数量以意大利人居多,其次为 黎巴嫩人、土耳其人、希腊人、华人和越南人。近 20 年来,华裔居民大量增加,目前在悉 尼地区的华裔人口大约在 40 万左右。 悉尼旅游观光的地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悉尼歌剧院、港口大桥、岩石区、环形码头、 麦觉里广场、情人港、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大大小小的国家公园等。然而悉尼最值得一去 的还是海滩。 悉尼的海滩星罗棋布, 风格各有千秋。 比较著名的海滩包括 Bondi beach, Manly Beach, Watson Bay, Rose Bay, Double Bay, Nielsen Park, Balmoral 等。 (复习巩固新课)练习。 第八课 发展中国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分布地区,明确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点。 2、 了解西亚波斯湾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 3、 了解新加坡的位置及其经济发展的特点,主要的经济支柱。 4、 了解印度自然地理的情况,工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 及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5、 了解发展中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社会立足和寻求发展,并且应该根据本国 国情发展经济,并注意保护好环境。了解人口的不适当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具准备】 地图册,书本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1.海湾国家 【板书设计】石油资源丰富 三洲五海之地石油工业 与石油相关产业出口石油积累资金 淡水等资源贫乏 海水淡化 经济多样化 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湾国家利用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民族经济所走的道路。 难点:分析海湾国家的经济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几个典型的发达国家,有哪几个啊? ――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 对,除了一部分是发达国家之外,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今天我们 就来介绍第一类型的发展中国家――海湾国家。 (新课教授)哪些国家被称为海湾国家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 (读图学习)读图一:世界政区图 我们把波斯湾沿岸的国家称为海湾国家。有哪些呢? ――八个(略) 这些国家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三洲五海” :亚洲、欧洲、非洲、黑海、地中海、阿拉伯海、红海、里海,所以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看一看)看图二:海湾地区石油分布图 这些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有一种特别丰富的能源,是什么? ――石油 很好,所以,与石油资源密切相关的石油工业和石油输出成为海湾国家的经济命脉。由于海 湾国家有很多, 所以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 一些国家就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石油输出贸易的组 织――OPEC“欧佩克” (读一读)读“知识窗”内容。 (师) 海湾国家的石油如此的丰富, 而当今世界, 石油已经成为工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能源, 我们在发达国家中已经介绍过,日本工业发展所需的石油有 90%以上都是依靠进口的,而且 大部分都来自于海湾地区。还有日本、欧洲国家都要从海湾国家进口石油。那么,大家说, 如果海湾国家要出口石油的话,他们用什么交通方式来运输呢? ――轮船 (想一想,动一动)下面,我们假设有大量的石油要从波斯湾出发,分别运往日本、欧洲和 美国,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走什么路线,然后再请大家把你认为比较好的路线画出来。 (学生活动)略。 大家注意,从波斯湾到阿拉伯海再进入印度洋,必须过一个海峡,这个海峡的名字叫做“霍 尔木兹海峡” ,由于每天都有许多的石油运输船从这里通过,所以它又被称为“世界油阀” 。 (看一看)欣赏图片 (过渡) 石油对工业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 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发出可以替代石油的新 能源。但是和水能,太阳能相比,石油这一能源有什么缺点呢? ――用完了就没有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海湾国家的石油减产了或是用完了,那么多海湾的经济将会产生什 么影响? ――经济不行了。 对, 所以考虑到这个问题, 现在的海湾国家已经开始利用石油输出积累资金发展其它的产业。 (举例说明) 此外,为了培养人才,海湾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举例说明) (复习巩固新课)板书 练习 §2.印度 【板书设计】 重视教育 高科技较发达耕地面积大、气 候资源丰富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发展中的工、 农业大国矿产资源丰富工 业 体系 比 较完整1、国家概况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面积约 300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10.27 亿(截至 2001 年 3 月 31 日) 。首都新德里,人口约 1100 万。印度国土面积 297.47 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七位。 2、地理概况 按照地形特征,印度大致可以分为 5 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山区、中部恒河平原区、 西部塔尔沙漠区、南部德干高原区和东西海域岛屿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区气候严寒,地形险 要,交通不便。喜马拉雅山一方面阻挡了冬季由亚洲大陆吹来的寒风,使得印度免受寒流的 侵袭; 另一方面又阻挡了夏季由印度洋上吹来的季侯风, 使印度中部恒河平原和喜马拉雅山 难坡可以得到充足的雨水。大小数百条河流从山上奔腾而下,汇成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 特拉河 3 条大河。其中恒河(Ganges River) 全长 2700 千米,是印度最长的河流,流域面 积为 106 平方千米。 中部平原是由印度河、 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河三大水系的盆地组成, 是世界上最大的冲积平原 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是 印度主要农作物区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的拉贾斯坦邦与巴基斯坦信德省交界一带为沙漠地带,人烟稀少,土地贫瘠,其中有的 地区纯属不毛之地。 南部高原地区即德干高原,也称半岛高原,与中部平原区之间有一条高 460-1200 米的文迪 亚山脉相隔。该地区平均海拔为 300-800 米,属热带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 印度的气候大体属热带季风型,一年分为四季:冷季(12 月至次年 3 月) 、热季(4-6 月) 、雨季(7-9 月)和西南风退却季(10-11 月) 。 3、经济发展 (想一想)读图指导法教学: 种植哪些农作物?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工业中有哪些部门?特点是什么? 印度工业区的分布有何特点?原因在哪里? 印度的“硅谷”在哪里?是什么原因使印度的信息业如此发达? (1) 农业:农业大国 (2) 工业: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3) 高科技发达:§3.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 位置优势 因地制宜 地狭人稠 海运业 转口贸 易 炼油业 积累资金技 术 密 集 型 、 资本 密 集型工业花园城市 金融业 旅游业资源贫乏1、 国家概况 首都:新加坡 面积:647 平方千米 人口:310 万 语言:马来语、英语、华语为官方语言 民族:华人 77.7%,马来人占 14.1%,印度人占 7.1% 国花:热带兰(兰科) 2、 地理概况 (1) 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一个城市岛国,也是亚洲第三个最小的 国家。由占总面积 91.6%的新加坡及其附近若干小岛组成。北隔柔佛海峡 与马来西亚西端为邻,海峡上有长堤相连,南隔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尼西亚 的苏门达腊岛相望。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转运要道。 (2) 气候:新加坡是一个热带岛国,由一个本岛和 60 个小岛组成。它的气温变 化不大,降雨量充足,动植物繁衍,体现了热带岛屿的特征。空气湿度高, 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平均温度在 23 和 31 摄氏度之间,温差很小。 (3) 历史: 14 世纪, 在 这个具有重要战略位置的小岛获得了一个新名字星加坡 拉 (“Singa Pura”)意为狮子城(“Lion City”) 。根据传说,巨港(今 印尼境内) 统治者山尼拉乌他玛 在这里看见了一头野兽, 把它误认为一头 狮子,由此诞生了今天的新加坡名称。1819 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新加坡 建立贸易站。 1942 年起 3 年新加坡曾被日军占领。 1945 年英国恢复其殖民 统治。1946 年新加坡脱离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59 年新加 坡成为一个自治邦,并于 1963 年 9 月 16 日同马来亚、沙捞越和沙巴组成 新的马来亚联邦。1965 年 8 月 9 日,新加坡脱离该联邦,成立共和国。 3、 文化习俗 新加坡一些传统的民族性生活禁忌逐渐消失,但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既继承了儒家 文化的精髓,又发扬了西方文化的优点。尊敬长辈是新加坡人恪守的东方美德,政府甚至规 定,不赡养父母者不得购买住房。在与年长者接触中,一定要注意礼节,这样才能得到当地 人的尊敬。 不应随便用食指指人;在打哈欠时,要用手掩住口;用一只拳头打另一半握的 手掌被视为一种下流行为,应予避免。华人新年时要说吉利话,不要打破东西,否则意味着 不幸。同时也不穿旧衣、不扫地、洗衣,否则就会失去好运。 4、 经济发展 新国坡国土小, 人口少, 资源缺乏, 国内市场有限。但是其地处马来半岛南端, 马六 甲海峡南口, 地理位置优越。 因此, 从英属殖民地时代起, 新加坡就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起 着中转贸易和邻近地区商业中心的作用, 并从此不断繁荣发展。 1965 年新加坡 脱离马来西 亚联邦, 在李光耀总理强有力的统治下, 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 加坡从实际出发, 实行全方位开放, 努力把本国经济融合在世界经 济之中, 积极参加国际 分工, 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以发展本国经济。 (1)外贸: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对外贸易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主要进口机械设备、 原油、工业原料和食品等,出口电子产品、石化产品和纺织品等。美、马来西亚、日、 欧盟是主要贸易伙伴。 (2)工业: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独立后,坚持 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政府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服 务业为发展中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近年来,大力推 行“区域化经济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3)旅游业:发达。§4. 肯尼亚 1、国家概况 肯尼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Kenya ) 面积:58.3 万平方千米 人口:3000 万(1999 年) 首都:内罗毕(Nairobi) 国鸟:公鸡 国花:肯山兰 2、地理概况(1) 位置: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国土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因此肯尼亚素有“东非十字架”的称号。肯尼亚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 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临印度洋。(2) 地形:地形以高原为主,只在东南沿海有宽约 200 千米的平原地带。肯尼亚山的巴蒂安峰海拔 5199 米,是非洲的第二高峰。东非大裂谷内有众多的湖泊,著 名的有图尔卡纳湖、维多利亚湖等。主要河流有塔纳河、萨巴基河。(3) 气候:肯尼亚的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高地温和,低地湿热。年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平原向北部内陆高原逐渐减少,年平均降水量自西南往东北由 1500 毫 米递减到 200 毫米。(4) 居民:全国的居民由 48 个部族组成,基库尤族是全国最大的部族,占全国人口的 25%。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60%以上的居民信仰基督教, 其余信仰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印度教。肯尼亚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境内曾出 土约 250 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5) 历史: 肯尼亚是黑人的家乡。 1890 年, 肯尼亚成为英国的“东非保护地”。 1963年 12 月 12 日,肯尼亚宣布独立。1964 年 12 月 12 日,肯尼亚共和国宣告成立, 仍留在英联邦内。 3、旅游业 肯尼亚气候温暖宜人,四季均可旅游。这里有数量众多的珍禽异兽,多姿多彩的赤道 自然景观和风土民情。在“花之都”内罗毕,可观赏花卉和市郊野生动物园;西南部的维多 利亚湖,可领略湖光岛影,观赏河马、鳄鱼嬉戏;在北部的大裂谷地带,镶嵌着“鳄鱼的极 乐世界”――图尔卡纳湖,在其东部有库彼福勒古人类遗址;沿大裂谷南下,裂谷省的纳库 鲁湖是非洲鸟类资源极为丰富的湖泊; 其东部是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亚山和阿伯德尔国家动物 园,这里有著名的“树顶旅馆”――树顶酒店是搭建在树上的树屋,由无数树干支撑建造, 拾级可登。 树顶酒店位于山谷丛林之内,设备整齐而简单,共三层有房间卅个,身居此处 可居高临下静观飞禽走兽。 这里在晚上会用强力照明灯通宵照射, 观赏晚上出没之飞禽走兽, 又成为另一奇观。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常可见到数万头斑马、南非羚羊、非洲水牛及大象群,这里亦 较多犀牛、印度豹等罕见动物。每年约有数千头野生动物向塞连格迪平原移动,是非洲草原 上难得一见的奇观,游客可乘坐特备专车深入这广大的动物保护区追看各种珍贵的野兽。 第九课 国际联系和国际合作 【教学目标】 1、 了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等的巨大影响, 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重要 手段和形式。 2、 了解世界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手段。 3、 了解世界著名的海上交通要道及其重要性。 4、 了解国家合作的基本形式和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必要性, 以及世界上著名的国 际合作范例。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具准备】 地图册、书本插图、补充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际联系的意义和重要方式(海运和空运) 国际合作的意义和国际合作的方式 难点:如何使学生了解国际社会风云变幻,正确看待一些重要的国际大事和作出较为 客观的评价。 【教学过程】 §1. 国际联系的纽带 【板书】通讯 海运国际 联系 纽带(信息联系)水运 交通(物质联系)内河航运公路、铁路、管道陆运 空运【案例描述】 (导入)略。 (新课教授) 回忆旧的知识点:世界地图的发展历史。 (问)为什么最初的地图只有亚洲、非洲和欧洲? ――人类相互间的交流范围不大 (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主要有哪些方式?他们有可能会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答:走、骑马、骆驼、船?? (问)你知道有哪些例子吗? (学生活动)略。 (问) 到了今天的社会, 你们说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那些方式呢?把你认为正 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自己去写。 (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 一片自由发挥的空间就是这一活动的饿目的所在) (学生活动)略。 (问)在地球表面,海洋占了多少? ――71% 对,世界上有浩瀚的水域,所以海运成为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主要方式。 1、 辨认主要的海洋、海峡和运河 2、 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可结合书上提供的资料。 3、 实践操作 (学生活动)结合书本上的“活动区”展开。 (巩固复习)略。§2 日益密切的国际合作 【板书设计】 一、 国际合作的意义 二、 国际合作的领域 三、 国际合作的形式 1、 全球性合作 2、 区域性合作 【教学设计】 1、 以实践操作题为主 2、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描绘资料的能力。 3、 适当放一些录象资料。 【案例描述】 (问)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 1、 地区发展不平衡 2、 一国的力量是有限的 3、 地球是全世界共同生活的空间,有些问题必须共同解决。 4、 集体的力量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比如说全世界共同抵抗 SARS 问 题。 5、 有些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 (问)那么,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包括哪些内容呢?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 (想一想)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1、 书上的图片 2、 补充例子 如果这一些国家相对集中在某个地区, 或者是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用, 一般则是属于区域性的 合作,比如说 APEC、欧盟 而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参加的往往是全球性合作模式,比如说 WTO、世界卫生组织等等。 (活动) 结合填充图册上的题目介绍当今世界上存在的主要的国际间合作的组织, 总部所在 地和分别所属的合作方式。 (学生活动)略。 (资料补充)关于一些世界组织的英文缩写 联合国 UN 北约 NATO 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阿拉伯国家联盟 Arab League (巩固复习)略。 第四单元 发展中的中国 第十一课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知道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西部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和条件。 (2) 知道五个经济特区,以及香港、澳门、广州、上海、南京、重庆、武汉等 地的位置。 (3) 掌握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和交通枢纽。 (4) 了解长江流域内部的差别。 (5) 掌握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特征。 (6) 掌握西部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在中国整体中的地位。 (7) 了解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工业、交通及产业。 (8) 了解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 2、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阅读地图,掌握描述和评价区域地理位置、概括地理事物空间分 布和变化规律及分析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的读图分析能力。 (2) 通过了解家乡的发展,家电产品的市场调查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地理、社 会信息,归纳区域发展特征,运用地图表达调查结果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 能力。 3、 情感目标: (1) 树立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 (2) 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发展前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案例 1 迅速崛起的东南沿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条件: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来发展外向性经济。 【教学方法】 调查法、协作学习法 【板书设计】位置和范围 对外开放的前沿东 南 沿区域发展特色 经济发展迅速 政策优势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 海 件位置优势【案例描述】 (导入) 我们讲了这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那么我们的祖国――中国属于哪一类 型的国家呢? (新课教授)发展中国家,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发展中的中国。 中国地大物博,这个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按照经济发展的特征,则可以把中国分为三 个部分――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 (读图)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 A、 包括海南、广东和福建三省 B、 东临台湾海峡和南海,背靠武夷山和南岭,毗邻港、澳、台,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思考)那么,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呢? (1) 我国纬度最低的地区,又是海洋最为广阔、受海洋影响最深的地区,所以 高温多雨、夏长冬暖、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的气候特点。属于高温多雨 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 (2) 水果王国,一年四季都有鲜果,也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 (师)可见,东南沿海的自然条件很好,他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特区和沿海 开放城市最集中的地区。那么,什么是经济特区呢? (生答)略。 (想一想)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展开。 (思考) 东南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而广东省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则是东南沿海经济发 展最突出的地区。 (看图)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略。 (讨论)为什么,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如此迅速,有哪些原因或者说是因素?如何来看待 珠江三角洲的“二次发展” 。 (学生活动)略。 小结: (1)地理位置的优势 (2)国家政策的优势 (思考) 他们的产业有什么特色?据你所了解的, 有哪些产品来源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东 南沿海的经济发展有影响吗?有什么影响? (生答)略。 (巩固复习)板书 练习 【案例 2 基础雄厚的长江流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流域区域发展条件和加强区域联系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位置和范围 交通优势区域发展条件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长 江 流 域长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大发展 上海 长江三角洲与上海的联系 加强区域联系 浦东开发 重点工程项目【案例描述】 (复习)东南地区指哪些省份呢? 最发达的是什么地区? (导入)今天我们讲长江流域。 (新课教授) (提问)长江流域的位置和范围? 发源于青藏高原,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 苏、上海,最终汇入东海。 1、 发源地到宜宾:长江上游 2、 宜宾到湖口:长江中游 3、 湖口以下:长江下游 其中,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比较发达。 (提问)优势在哪里呢? 1、 交通优势:结合 P79“读与思”展开。 (学生活动)设计旅游路线 分组进行 2、 人才优势:列举著名大学 3、 资源优势:鱼米之乡 (学生活动)列举事实 在长江流域中,也有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读一读)结合书上的“知识窗”展开。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有一个“龙头”城市――上海。 (提问)上海的独特性在哪里呢? A、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B、国际性港口城市 C、吸引外资 (巩固新课)板书。 练习。【案例 3 前进中的西部地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部的发展途径和生态建设 难点:西部发展的模式 【教学设计】 1、 收集有关西部民族风情的图片,并加以简单文字说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 让学生活动起来, 自己设计西部地区旅游路线, 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祖国西部大好 河山。 【板书设计】 一、 位置 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 远离海洋 沙漠面积大 二、 居民:少数民族聚居区 三、 发展条件 1、优势 2、不足 四、 发展成就 1、 著名的工业城市和基地 2、 大型建设项目 【案例描述】 (复习)略。 (导入)除了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外,我国还有广阔的西部地区。和前两 者不同的是,西部地区远离海洋,属于内陆地区,在加上塔克拉马干沙漠地带,所以大部分 地区气候干旱?? (看一看)图片欣赏 (读一读)请大家仔细地阅读一下全文,结合我们刚才看的图片,一起讨论一下,西部地区 的区域发展有哪些优势, 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想到的话, 就请自己带黑板上把你的 答案写下来,好吗? (学生活动) 优势:资源丰富 景色漂亮 有很多矿产资源 面积大 不足:缺水 气候干燥 人比较少 地势很高,不适合人居住 温度要么太高,要么太低 早晚温差大 交通不方便 (讲一讲)由写答案的学生自己来讲述,其他同学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老师再加以适当 的补充和总结。 (巩固)板书 练习。 第十二课 在现代化进程中 【教学目标】 1、 知识: (1) 使学生知道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 征。 (2)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工业、农业、旅游业和城市化的现代化进展和成就。 2、 能力: (1) 使学生初步掌握专题分析、区域比较的方法。 (2) 使学生掌握观察生活和收集、处理、表达信息的技能。 3、 情感: (1) 增强学生对中国现代化成就的自豪感。 (2) 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献身祖国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4 课时 【教学方法】 引导法、分析比较法 【案例 1 走向现代化的农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特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民和农 村生活的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 【板书设计】 §1 走向现代化的农业 一、 中国的农业回顾 二、 现代化的农业 特征 1、农业科技化程度的提高 2、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生活的变化 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 农业发展展望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 通过一段有关农业生产的录像片段, 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 基本特点、 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农业的基本类型有初步的认识, 了解人类正是通过农业等生产活动 与环境、自然资源发生关系。 (联系)回忆前面学过的有关农业的知识点。再联系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要首先强调农业 是根本。 (学生活动)略。 (看一看)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展开。 (学生讨论分析)略。 得出结论:农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思考) 我们该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呢?在以往的发展历史中, 我们已经有了哪些成功的经 验?以后我们该怎么办?结合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美国和印度的情况, 同学门来看看, 从他们 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叙述)世界先进国家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要是我国成为世界先进农业大国,就必须努 力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科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还有就是提高农民本身的文化水平。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拓展延伸题目)农业的区位选择,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实现对 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获得生态系统的最佳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区位因素特点 地形 气候 土壤 三江平原 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夏季高温,雨热同期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黑钙土) 青藏高原 地势高峻 气候寒冷、热量不足 山地草场广布 农业的区位选择大规模的机械化种植业,主要种植 小麦。粗放的放牧业,主要放牧藏绵 羊、藏山羊和牦牛等【案例 2 欣欣向荣的工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来的三个特征 中国工业区域的布局 【板书设计】 §2 工业 一、 工业概述 二、 工业现代化的三个重要特征 1、 制造业规模扩大和水平提高 2、 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3、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三、 中国工业的布局 四、 中国工业发展前景 【案例描述】 (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回顾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情况。 (学生活动)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展开。 思考:新老“四大件”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什么变化? (读图)工业有哪些部门? (生答)略。 (问)最重要的是什么部门? ――制造业 (问)为什么,他和工业的现代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略。 (读一读)结合书本的“知识窗”展开。 (问)工业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两个特征,是什么? (1) 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指一指)结合书本的“活动区”展开。 (读图练习) 看书本 P94 页“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分布图”指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分布情况。 (学生活动)略。 (问)工业基地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生答)略。 (想一想)中国工业发展展望。 (学生活动)略。 【案例 3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两个条件 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带动性 【板书设计】 §3 旅游业 一、 旅游业发展现状 二、 旅游业发展条件 1、 生活水平的提高 2、 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 产业特点 1、 综合性 2、 带动性 【教学设计】 1、 本课采用看录象的形式,通过学生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祖国的美,去欣赏祖国的大好 河山。 2、 本课采用的另外一个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 3、 制作有关苏州旅游资源的小报等作品。【案例 4 城市化进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板书设计】 城市化水平 是现代化的 标志之一 城 市 化 的 标 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 口比重的上升 中国城市化可能 的问题、城市的 重要作用和未来 发展趋势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和用地规 模的扩大中国城市化速度 杂加快中国 城市 化的 主要 方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 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 乡村人口转变为城 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A、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看一看)看图表 (动一动)结合书本的“活动区”展开。 (学生活动)略。 B、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式 1、 自上而下 2、 自下而上 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略。 二.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 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三.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 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 模扩大。 (读图)结合书本的图进行分析。 四、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1.环境质量下降 污染 类型 污 染 源 污 染 物 大气污染 居民燃烧燃料排烟尘 工矿企业排放烟气 各类交通工具放出尾气 煤烟、粉尘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碳氢化合物、铅等 水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 建筑施工 社会活动 噪声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城市固体垃圾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造成水 源污染废弃物为什么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 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 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读《环境污染组图》思考: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原因:汽车的增加、汽车数量与道路状况的比值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交通阻塞, 导致时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 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思考: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科学技术提高,机器化大生产使劳动者数量要求降低,城市人 口本来就未充分就业,再加上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导致失业人数增多。 ) 二、解决办法: 1.改善城市环境: 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为改善城市环境,上海市全面展开对大气、河流、噪声等多方面的治理工作。如苏州河 的治理、降低城市污染物浓度、加强绿化建设,截止 1990 年,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20.3%。 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 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修筑了南浦大桥和扬浦大桥,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 改造住宅。 3.控制城市规模 (学生活动)看图讲故事。 (学生活动)略。 (巩固)板书 练习。 第五单元 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课 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基数庞大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形成 较大的人口压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人类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种种表现以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3)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4)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出 现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人类只注重经济的增长,就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生活质量的下降。 (2)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三大问题而 出现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讲述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咱们知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 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的进程,但是与此同时,全球性的环境问 题日益突出, 这些都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未来 的生存和发展,那么,人类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 板书:8.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它不是一可是就有的,它是随着和人地关系的思想发展而来的。下 面,同学们就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中看一下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板书: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提示:从人地关系的思想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人类对自 然的适应, 对发展的认识都是各不相同的, 同学们就总结一下各个时期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 系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总结,回答 板书: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新技术革命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解释: 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很有限,在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并且发展缓 慢,环境对人口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 依赖的关系。 农业文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开始大规模低改造自然。 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在这个 阶段,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积累了大量财富,人地关系前面呈现 不协调。到了新技术革命时期, 人口激增、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这样,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形成 并得到了公认。 转折:下面咱们就详细地了解一下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 板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 学生总结,回答 板书:它即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做到可持续发展: 副板书: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解释副板书。 (2)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过渡:那么人类怎样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遵循三个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提问:什么是公平性原则?人类的那些做法符合公平性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的公平。 举例:保护珍稀的动植物,各国有权根据需要看法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 的环境造成危害。 2.持续性原则 提问: 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要遵循持续性原则, 那么人类的那些做法符合持续性 原则呢?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举例:人类应该作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 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3.共同性原则 提问: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要遵循共同性原则?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的问题往往转化为全球性 问题,这就要求地方的决策行为,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举例: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对于全球工友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 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过渡:如果要使可持续发展从一个观念走向实践。人类还要做许多的工作。下面同学们 就考虑一下人类的那些做法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回答 总结:首先要求公众的参与。为什么?? 学生回答: 归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平公正公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