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飞龙剑侠情缘飞龙堡少堡主吕师娘有三个徒弟,两个男的一个女的两个男的一个好人,一个便坏了

满大街都流行布尔乔亚,小众电影成了布尔乔亚做派的最好代名词,然后广大布尔乔亚们大多热衷其实并不太小众的王家卫或者是严井俊二等人的作品,于是内地“小众电影”成了一块鸡肋。我在不知不觉中啃起了这块鸡肋,现在奉献食后鉴定。    小众电影是作者刻在骨子里的存在主义,属于作者电影。大众电影雅俗共赏的,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属于广大人民群众。     大众电影在影评界一般很难得到很高的评价,小众电影评论界欢呼雀跃票房却孤芳自赏。其实挺喜欢看大众娱乐片,找乐是人生一大要紧事。但是向来不喜欢所谓的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划分,个人觉得如果是拿到院线上去放的,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商品,必须要对院线经营负责,受众面大小对一个电影的残忍性探求起来很庸俗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在某个电影社区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表达自我的方式各不相同,对于小众电影的钟爱之情,是别致孤独的灵魂在俗世中最坚贞的呐喊。”    小众电影永远有我这样的忠实观众,我常常在电影五分钟开始之后就知道完了我一定会上这样的电影的道。不过也曾因此而更懊恼不已,因为小众片常常上不了院线甚至无法公映,我只能在学校的p2p上下载,或者是在梆子井的天桥上淘盗版碟。我非常讨厌在电影前看故事简介,一般大众电影的故事你普遍能从各种渠道得知,但是小众电影不会,你永远不知道你即将看到的这部电影会告诉你什么,因而常常会得到一些震撼和惊喜。这是电影赐予我们的恩宠。    小众电影繁荣与否本身就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这些电影无一例外没有获得好的票房,甚至是惨败。但事实上小众并不影响她们成为好的电影。这本集子是我对内地27导演一共53部电影的观后感,说实话看完这些片子的时候我情绪一般会陷入低潮,会哭,不会快乐。结束观影后有时会暴饮暴食发泄情绪。似乎内地的小众电影集中于阴暗的城市题材,现实的农村题材,导演要把观众的感受置之死地再让其后生,而观众一遍忍受着折磨一边大喊着求求你让我死。    我在天涯的电影评论版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从内心尊重更得精英心仪的小众电影,但小众电影高票房的乌托邦,只能是每年电影局年度工作报告里的一个永远的希望,象一种慈善事业,存在,但无法普罗大众。”    小众电影是口耳相传的艺术,你会因为朋友的一句话而去看一部电影,这是小众电影的魅力。我不是学电影的,也不是行家,我怀着各式各样的心情把这些还算小众的没什么人愿意看的电影看了,写下了一些只属于我个人的评论。      
于北京东郊核桃林  
凌晨4时28分  相关阅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女人命运---------------------《图雅的婚礼》    影片资料:  导演:王全安  主演:余男 巴特尔  准备参展2007年柏林电影节    我很喜欢余男,这个拥有特别名字的女演员很能演。我喜欢余男的嘴巴,很像是《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有独特的气质。看《图雅的婚事》最初是冲着余男去的,她在内地不太红,能在电影公映之前看到胶片版是一件很妙的事。  王全安号称最会拍当下农村的中国导演,所以片子里的一切都土得掉渣,余男扮演的图雅生活在内蒙古的草原上,图雅向所有蒙族妇女一样勤劳善良,皮肤粗糙黑黄,有一条黑粗的大辫子,性格泼辣豪气。余男演得真好,活脱脱一个原生态蒙族女子,另一个主演巴特尔是个牧民,表演很本色。  俗套一点说,影片主线是图雅和瘫痪丈夫巴特尔的婚变,副线是森格和图雅朦胧而不敢张扬的爱情。有点三角恋的意思。巴特尔和图雅是大草原上的一对夫妻,他们有一对可爱的儿女,但是巴特尔因为打井而致残,从此不能正常劳作,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图雅身上,不幸的是图雅乘坐森格的卡车时腰椎受伤,从此不能干重活。瘫痪的巴特尔不想让妻子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善良的巴特尔希望图雅再嫁获取幸福的生活。无奈之下,图雅只好同意,可是必须要让新的丈夫能容纳巴特尔与他们一起生活。  提亲的人一波接一波,图雅在家里一一接待,巴特尔看在眼里笑在脸上痛在心里,提亲的人档次越来越高,从骑牧马到自行车,再到开着小汽车的男人,络绎不绝,但总是有始无终。图雅都拒绝了,理由是她一定要带着巴特尔一起生活。森格的老婆跟别人跑了,这个怕老婆的蒙族男人渐渐对图雅萌生了爱意却不敢表达。后来终于有了一个挖油井的暴发户找上门来,同意了照顾巴特尔的要求,图雅跟暴发户走了,暴发户把巴特尔安排在福利院里,巴特尔从此要跟一群老人和傻子生活,虽然已是无忧但生活变得毫无生趣。图雅和巴特尔离别的时刻,巴特尔吹起了忧伤的蒙族笛曲,就在那天晚上丢了卡车的森格和巴特尔彻夜饮酒,巴特尔感觉到了失去妻子的绝望而自杀……巴特尔被救活之后,图雅回到了原来的家,森格此时开始狂热追求图雅,经历了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和挣扎后,图雅接受了森格的求婚,影片的结尾让人难忘,图雅的前夫巴特尔和现在的丈夫森格同时出现在婚礼之上,互相敬酒的时候终于克制不住而大打出手。而图雅的儿子也在蒙古包外和另外的孩子发生了争斗。幸福来之不易之后,换来的可能是更困窘的生活状貌。一妻二夫、两全其美的生活看来只能在心中实现,而不能在现实里尽情流淌,流淌下来的只是善良的图雅无奈的眼泪。  余男依旧展露出年轻女演员中罕见的傲然才情,还是讲述女人的命运,图雅的感情线是电影的绝对主导地位,不过讲感情的电影换到了大草原特别是汉族人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的那个挽弓挽强的民族显得很特别。男人为情自杀的情节很俗套,可是换做一个蒙族刚毅男人巴特尔,在图雅面前总是温和而坚强,却在妻子离去的夜晚听着电视里的赛马音乐割腕自杀,殷殷献血里你能感觉到一个男人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决定对妻子放手的坦然很辛酸,在面对真正的分离的时候内心轰然崩塌的感觉幻化成了对生命的绝望。而图雅赶到了医院在病床前怒斥巴特尔的懦弱,带着孩子们狠狠地刺激他,然后一家人失声痛哭的场面很感人,图雅大喊着你死啊你死啊实质上是对生命脆弱的挽留。  影片关注的是人性,“人性本善,人性本真”为主题的电影在中国拍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喜欢古代宫廷戏和都市边缘情感剧,而这样颇为宁静而人物积极的片子显得很可贵,殊不知宁静是智慧最可靠的标志,玩深沉是智慧的死敌。王全安的镜头语言一点也不华丽,没有任何特殊的处理,看似朴拙的手法,却更加写实,缓慢而颇为心酸地弹奏出一曲生命之歌。  图雅作为母亲和妻子操劳家业,不畏艰苦;森格在荒凉的高原上为了爱情每天冒着生命危险点炮挖井;巴特尔在家当起了主妇为女儿吃饭,看到妻子一天天爱上森格而丝毫不动生色;懂事的孩子在漫漫的暴风雪天迷失在戈壁上,却舍不得家里的羊儿赖在原地不走……  王全安是体制内导演,一直很安分。我很感动的地方有两处,森格每天都在点炮,用生命去帮图雅打井,图雅表面上不屑一顾私下却非常担忧,屡次听到炮响声就心神不宁,森格用自己的生命去撼动了图雅已经冰封的内心,终于有一天图雅在迸发的爱情的驱使下,忍不住下井里看望了森格,两人终于在影片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挑明了互相爱慕的关系,缓慢而不张扬的叙事方式很珍贵,就是不好莱坞,就是不在开头上床。不用任何浮华和色情的东西去吸引观众,你自然而然相信并且珍惜图雅和森格这份难得的爱情。另一个镜头是影片里唯一一个长镜头图雅误会森格只是玩弄她的感情,在森格下落不明后独自一人提着为森格熬煮的奶茶往家里走,余男一步一步朝镜头走过来,你能看见她对爱情绝望的失落在脸上慢慢地慢慢地逐渐显露出来,然后镜头随着她往前走,看到图雅萧索而强壮的蒙族妇女的背影你会觉得心里很疼,你会发现其实女人都是一样的,动了情以后不论怎么样的结局都是感伤。而最后森格回来了,像带来一座飞机一样带来了打井的机械工具,而此时的图雅心里又兴奋又感伤,两人扭打作一团,感情随着厮打而释放在大草原上……  而最后所有人千辛万苦盼来的婚事却显得那么不完美,两个男人的厮打似乎昭示着未来情感生活仍然曲折和坎坷,一直坚强的图雅躲在蒙古包里偷偷哭了,女人的命运最终逃不过爱情的宿命。  片子里蒙古人的风土人情很特别,我第一次发觉蒙古民歌这么动人,有一点点荒凉,还有一点点坚韧,大草原的风光被王全安拍得很大气,很舒服,而蒙族人脸上过分苍老的样貌神态流露着古老文化生存艰难的现状令人惋惜。  《图雅的婚礼》07年要去柏林参与竞争捕熊了,我觉得电影局派出这一部电影的做法就已经显示了官方对《图雅》的欣赏和重视,图雅本身没有任何政治丑化和阶级立场也是近几年来第六代以后导演少有的。我觉得《图雅的婚礼》总的来说还不错,当然故事还显得有点仓促,结尾我总觉得还应该在渲染一下可能会比较好,有点前重后轻。余男演得真好,看得出来拍摄条件很辛苦,希望她能拿个影后。      
  想发一个大一点的海报~竟然找不到,我的天
  《三峡好人》--------我只关心人     编剧/导演:贾樟柯   英文名:《Still Life》
  主演:赵 涛 韩三明  友情客串:王宏伟  类型:剧情  出品:西河星汇 上影集团上海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  获奖:获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这部将近两小时的电影,没有任何剧烈厮打和色情的镜头。电影开场,由黑场转入一个长镜头,嘈杂的声音里画面由模糊变得清晰,行驶在三峡里的船上有着形形色色的乘客,脸上有喜有忧,一个孩子趴在围栏上看着滚滚长江,点着烟的父亲伸手扶着她的背,头发零乱的女人脸晒得黑黄坐在一起絮絮叨叨打着扇子,一群又一群脸上满是沟壑的民工们聚集在一起,烟雾缭绕的画面拥挤着男人们黑黝得发亮的膀子,此时三明就坐在船头,双手搭在膝盖上捂着自己的破包,镜头扫过兀立的红桥,一个苍凉的声音响起,《林冲夜奔》川剧配乐,三明的脸显得很安静,水浪轻轻摇晃的画面下三明慢慢转过头,一脸惆怅地看着气势磅礴的长江……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部悲天悯人展示社会小人物糟粕生活的电影,但当我坐在电影院里随着三明的眼睛同样惆怅地注视着那个在高楼间钢丝上的人默默行走时,我知道这个电影是值得尊敬的。北大的同学说贾樟柯在北大点映的时候曾两度落泪,看电影的时候我觉得贾樟柯是一个好人,第二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贾樟柯作品”五个字出现在一整片开阔的江面上,轮船的汽笛声毫不掩饰地响着,这是个值得警醒的时刻。在这个太多的人事物已经被遗忘的年代他的镜头一直没有隐藏他对这个世界的关注。  三峡好人的故事很简单,山西的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英文片名是《Still life》,这个比中文片名直白,毫不隐讳告诉观众这个电影关注的是人的本身。贾樟柯在故事梗概的最后加了一句: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三明和沈红都不远万里从山西来到奉节,在这个部分被淹没,未来即将完全被淹没的县城带着各自的希望寻找着自己的伴侣,两段故事都与寻找有关,贾樟柯与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瓦尔纳一样偏爱寻找的主题,而关注寻找题材的电影本身就代表了主人公自身的漂泊和寂寥。  不论是三明买来的妻子,还是已经变心的郭斌,而寻找的所谓伴侣实质上没有爱情,但是三明和沈红仍然不辞辛苦从大老远跑来,抱着寻找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惯性,就像在这座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古城里的所有人一样对生活有着固有的惯性,这个城市因为三峡而经历急剧的变化,在拆和破之间三明与沈红各自内心的感情随着环境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三明来到奉节,首先经历了黑社会的强买强卖,观看一个滑稽的变钞票的魔术后所有人都要强迫缴钱,三明拿出刀维护自己,此时这个曾经被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县城已经完全物化。我觉得贾樟柯在这个电影里完成了对自己的某些超越。正如三明加入老鬼拆房一族的队伍之后,苍老的男人们互相诉说着自己的故乡,老鬼拿出一张十元的人民币,指着背面弯曲的长江某点说这是自己的故乡夔门,三明拿着五十元人民币的背后壶口大瀑布说这是我的家。人民币背后的家乡已经离他们很遥远,夔门甚至已经永远沉入水底,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为了钱必须背井离乡,钱的背后镌刻着他们的家,可是他们必须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赚到钱。这个情节在我看来堪称神来之笔。  贾樟柯仍然坚持着他的长镜头美学,一个事件毫无保留地用一个漫长的镜头来表现。在这个电影中,贾樟柯还特别喜欢用只闻声不见人的手法来展示人物内心,沈红在大而空的仓库里站着,刘主任的声音与她一问一答,最后沈红操起铁锤狠狠砸开了铁门……老鬼四个人在屋里狼狈吃着面,三明恳求他们帮忙找么妹,一问一答就是看不见三明的脸,你只能猜测三明说这些话的表情,而正是因为你看不见才觉得如此撼心。我觉得贾樟柯一直把情绪很收。三明在江边面对这苍老并不美丽的前妻说的三句话:“你比以前黑多了。”“你现在好么?”“我对你那么好你都要跑。”妻子只回答了一句:“十六年了你为什么才来找我。”三明的回答我不记得了,他的意思很含糊。据说剧本里的原话是三明告诉妻子他出了矿难,刚从生死线上爬出来才来找她。我觉得不说出来更好,因为你真正爱一个人你会对他隐瞒你最想隐瞒的事情,因为你不想伤害她,而三明什么也不说其实更震撼人心。其实这个时代和电影一样已经不再需要过渡放肆和滥情,真性情更可贵至少我这么想。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哭了。  片子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但其实这个划分与情节没有太多实际性的关系,烟酒茶糖四个字,在贾樟柯严重似乎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代名词,人们在这个已经剧烈动荡的城市里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桎梏,就像是已经破产的工厂里厂长仍然莫名其妙要向为一个在另一个工厂里的人负责一样,但是这个小县城的一切却跟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住宿便宜得只要一块二,小马哥用糖安抚用自己的生命去摆平别人的年轻人。而在沈红的世界里,这个小小县城的一切都那么陌生,有钱的丁亚玲和郭斌的私情一直若隐若现,没有人告诉沈红这实质上是不是真的,沈红一次又一次地辗转一次又一次地失落后终于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决心放下一切,我觉得赵涛对着电风扇吹干身上的汗的那一段很美,压抑得叫人想哭。而最后沈红把小背心挂在晾衣绳上,离开以后那个奉节县政府自以为是建造的移民纪念碑瞬间变成了火箭飞上天空。这一段很妙,虽然有点超现实的魔幻主义。移民二字本身伤害了古城人民的感情,因为移民爆破带来的利润丁亚玲等人变成了社会的上层人物,郭斌由此而抛弃了妻子,房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唐人阁客栈……这个县城里太多的人因为移民而变得伤感,变得更贫穷。实质上那个石碑的确应该飞走,在不顾及别人心情之下强制移民而建立的石碑只能让那里的人伤心,不过是地方政府膨胀的自我意识的展现。贾樟柯让这个建筑在沈红对这段感情释然的时候像火箭一样飞走,奉节县城被外星人拔地而起,躯体被铲除转移,而心却永远留在了那淹没在水底的家园。人的情感上倾向于消灭全部碍事的东西,即使现实中不能消灭的也要在自己的世界里消灭,自以为超脱于世但实质上那个纪念碑还伫立在那儿。  电影的配乐极其有特色,贾樟柯一向喜欢用有声源音乐,不论是手机铃声还是舞会的伴奏,卡拉ok的歌曲都间接变成了电影的配乐。老鼠爱大米和两只蝴蝶间接代表了三明和沈红的两段感情。而那个总是自顾自唱歌的孩子像一个天使出现在那个沉闷突兀的县城里,我看到他吃力歌唱的时候心里很酸,我发觉这个孩子的青春和这个县城一起毁灭了。电影里永远都伴随着清晰的拆房的声音,这些声音伴着瘦弱的男人强壮的上半身贯穿了整部电影,到处都是破败的房子,很像一幅又一幅的油画。的  拆得一半的房子上有戴着防毒面具和白大褂的人不停地消毒,而三明加入的拆房队却光着膀子直接接触这些肮脏。十六岁的小姑娘象征着这个县城里的年轻女孩的命运,沈红喃喃一句十六岁你真年轻,可是这个年轻的女孩却央求着沈红帮她找保姆。大大的拆字在县城里闹得人心惶惶,轰然倒塌的墙体和背起行李南下的人一样展示这个县城的忧伤。  这个电影从头到尾都关注人,崇拜周润发的小马哥手机里是“浪奔浪流”的歌曲,他标榜自己是个混子实质上却是个单纯得一塌糊涂的少年。三明最后用三根香烟为死去的小马哥祭奠,而这个年轻的男孩最终与长江融为一体……  电影散场时候,很多人脸色都很凝重。年轻一点的人指着其他的海报上的大明星兴高采烈地说着什么,我觉得贾樟柯是个值得尊敬的人,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得奖也不会影响它实质上的意义,这个社会表层太多的纸醉金迷让我们忘记了太多东西。我在困倦中有点失落。  浪奔浪流的音乐里从孙中山到毛主席最后是邓小平的画面都出现了,我们甚至能看到三峡大坝的雏形,本身这个题材就很讨巧,或者在意识形态的差异下这种片子很容易引起西方人的偷窥欲望和,无论如何没人能消除神秘的“三峡”+“工程”+“社会主义”在西方人群中能引起的批判冲动。  影片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100万人的移民,包括两千多年的城市瞬间拆掉,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  电影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沈红与郭斌轻轻拥着跳了最后一段舞,分开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有眼泪,甚至没有韩剧里两个人往不同方向走后各自煽情回头看的镜头,沈红淡淡一句:“我喜欢上别人了。”就结束了这段她独自忍耐了那么寂寞的两年的婚姻。断臂男子的妻子坐在楼道里,黯然看着楼下,对三明说自己要去广东,目光呆滞地说出一句总比两个人在这里等死要好。三明真性情地要把么妹带走,为一个已经远离了自己十六年的女人甘愿付出三万块钱下那个生死未卜的黑矿,老鬼他们一杯又一杯的团圆酒下肚之后,怯怯地说了几次下煤矿很危险却仍然跟着三明踏上煤矿工人的道路……真精彩,我觉得很精彩,这些情感都在这个历史的石刻画成隐隐涌动的洪流冲击着每个人的内心,在这么纯粹的感情下,我们看到的每个人都是好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墙角边又哭又笑。  在拆了一半的楼房里,三明和么妹半蹲着,三明接过么妹递过来的廉价的大白兔,剥开之后放进么妹嘴里,从露出一个大口的破败楼房看出去整个奉节县城尽收眼底,这个已经渐渐有些现代县城的城市已经逐渐消失,又一声轰然倒塌的声音吓坏了么妹,她站起来张望着声源方向,三明羞涩地从背后抱着她……  真精彩,我觉得真精彩。我们太容易遗忘了,所以我们需要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突然间觉得,中国人真的太辛苦,也许关注人本身的电影更容易打动我们,而这样的电影可能真的太少了。    
  嗯,虽然《三峡好人》看的人比较多,但是我还是觉得它小众。不过能找到那么大的海报也不错了哈,可怜的图雅的婚事,连个像样的海报都没有搜到
  片名:我们俩  英文名:You and Me  导演:马俪文(原名:马晓颖)  编剧:马俪文  制片主任:瞿菊芳  摄影:邬迪  美术:刘科栋  录音:张金岩  音乐:窦唯  主演:金雅琴 宫哲      在看电影之前我都不知道马俪文是谁,那天突然上学校的p2p看到这个叫《我们俩》的电影,上传的人在上面写了一句:“力荐!看一次感动一次”,怀着好奇心就下载了下来。  
剧情是这样的:冬天,一个电影学院就读的小女生租下了四合院中的一间小屋,房东是为独居的老太太。老太太坚定地不许还价,希望离学校近便的女生只好“就范”,然而,这不过是老太太发挥“权威”的开始。不论是装电话,还是点电炉,甚至小到借用冰箱,小女生都充分体会到了老人家的厉害,最无可奈何的是她一旦顶嘴,把老人的心脏病惹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同居的磕磕绊绊中,两人从都想把对方从眼前驱赶开,渐渐变成了互相理解依赖。大年夜的一顿饭,她们的心灵距离越来越接近了。  
春天,夏天,季节流转,老太太看着小姑娘恋爱中的喜怒哀乐,小姑娘则陪伴老人冲淡晚年的孤独。秋天,小姑娘要搬走了。纵然依依不舍,她们总要面对分离。随后,老人病了,只想着能再见小姑娘一面……  
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是:很久没有看到这么简单的片子了,剧情简简单单,演员简简单单,对白简简单单。  
后来知道电影得了奖,80高龄的老太太身体不好甚至没有飞去东京领影后的大奖,这才发现,其实大家与我一样,永远欣赏的都是简单平淡的东西。     
一个凛冽的寒冬,女孩儿剪着整齐的刘海,穿着军大衣,脸上有些像日本小女生的娇羞,眼神里有北京女孩儿特有的傲气和动人,女孩儿喘着气要租老太太的房子,老太太提出很多苛刻条件后两人成了同住一个四合院的邻人。女孩学习电影,常常喘着气跑出跑进,这青春的喘气声一直贯穿到电影的最后。  电影里四季明显,楷体的春夏秋冬伴着英文的注释出现在电影的右下角,似乎导演在用四季隐喻着生命的轮转,或者这是马丽文在金基德电影里获得的感觉,无从得知。似乎这样的小电影永远能虏获我这样的自诩为文艺小青年的人心,我在电影的一开头,看见画面里白雪覆盖的四合院和老太太倔强的一句:“还得回来”就知道我会上这样的电影的道。  电影的最后是伤感的,老太太毕生的院子给了她猥琐的孙子用作结婚,自己住在了边远的乡下,老太太的儿女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太太会紧紧握着女孩的手,抛下一句冷冷的对外人这么亲热。霎那间,人性的冷漠与温情一览无余,女孩和老太太都是真实的,从她们互相抗衡又互相依恋的对白开始我就知道。  喜欢里面的每一个小细节,很多很多,譬如女孩与老太太因为电话费而争吵,女孩儿抛下一句,“我就不信就凭你能扯下来”,还有老太太对小小狗说的话,“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你么,因为你不说话”,还有老太太在拍完电影以后突然冒出来的那一句:“给钱么?”“不给你折腾我干吗?”,还有电话线被掐断后,小女孩和老太太站在院子中央打嘴皮官司,你一言我一语,都是孩子般的语言: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最后时段里温热了一个老年迟暮的心,平平淡淡的温情里透着人性的温暖,一年四季的更换,老人走到了尽头,女孩儿在班车上没有声音的痛哭,那个表情让我觉得导演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最后女孩从门洞里看见一个大大的喜字,那耀眼的红色昭示着什么,又对我们说着什么。    看到最后。隔壁阿婆对女孩说:你一走她就病倒了,小马几乎要哭出来。     我喜欢这个电影。没有什么比做导演更幸福的事情了,你说是么。    这两天卖了一份北青,本是冲着封面大大的贾樟柯的采访去买的,结果意外看见关于马俪文的文章。里面说我们俩是她自己的生活经历,这让我诧异又惊喜,只有自己的故事才是最容易把握的,这句话说得真好。    那个文章的标题是“停机不代表失去控制力”,看了看她的履历表,生于1971年,沉淀了四五年,拿出了两个片子,获了奖,我们俩是东京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金鸡奖最佳导演(好年轻的最佳导演),长春电影节优秀华语片……现在执导了一个2000万的片子,主演是葛优。每一部电影有每一部电影的路,市场是一条路,文艺是一条路。只是觉得她的起点真的很高,让人羡慕。    真的很喜欢里面那种淡淡的感觉,像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最后赞一下音乐,谁说窦唯江郎才尽我跟谁急,配乐很有北京味儿。很好。  
  遮遮掩掩的情感,光明正大的救赎  --------《日日夜夜》    电影名:日日夜夜  导演/编剧: 王超  主演: 刘磊 / 王澜 / 王铮  上映年度: 2004  语言: 普通话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法国  获奖:第26届法国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导演“南特城奖”及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    在我看来,王超是一个很特别的导演,特别之处在于在他当导演之前他是写小说的人,而他的剧本完全脱胎于他自己创作的小说,我看过小说月报上转载过的他的小说,名字叫做《去了西藏》,而这一部日日夜夜是我看过的第二部王超的电影,据说剧本的构思来源于他的一首诗。  王超的电影故事总是有点复杂,线索颇多。故事发生在一个背景很模糊的时代,推测起来应该是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地点在一个西部产煤的一个小县城。师傅一直体弱多病,丧失性能力,儿子阿福是一个大傻子,每天只会刷驴。而壮年的广生和师娘一直保持肉体关系。一次矿难中,广生出于本能将体弱的师傅落下来,自己逃生,师傅死在井里。广生从此有了内疚感,面对师娘的身体不再勃起,师娘从此离开了广生。正值改革时期,广生一人承包了原来是国家的煤矿,在几乎是没有希望的条件下,他独自重新开采爆炸过后的煤矿,变得有钱。一直心存愧罪的广生某夜突然看见了从煤火中闪现出的师傅的魂灵。师傅说:“你替我的儿子阿福娶一个媳妇,我想有个孙子”。广生回答说一定做到。广生决定在三个月后的春节给阿福和红梅举办婚礼。广生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再次在煤火中闪现的师傅的魂灵。师傅很高兴,答应春节一定来看儿子的婚礼。而就在等待春节来临的日日夜夜,广生和红梅发生了始料不及的爱情,此时广生又一次背弃了对师傅的承诺,师傅没有再次闪现在煤火中,广生再次因为愧疚而离开了煤矿,而红梅从此成为了矿主……  片子很闷,拍摄手法有点怪,摄影机大部分时间是很固定的,固定得甚至有点歇斯底里,显得坚强而固执。你只能看见一个镜头长时间的静止,人物在这个镜头里来去,在西部荒凉而崎岖的高原上,河流清澈而冰凉,人们依靠着一个小小的煤矿而生存,这里的人们日日夜夜重复着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的贫穷为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的纠纷就已经是生活中难得出现的高潮。  导演刻意地让镜头固定而人物走动,像你透过一个窗口去看电影里的所有人,你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来客一样去看那个世界。镜头转换特别少,显得很精练,甚至吝啬剪辑。电影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没有表情,神情显得非常的麻木,黯然甚至有点僵硬,镜头颜色很灰暗,一如既往地冷清。  影片最开始是一段很有些空灵的弦乐,配着一个静止的镜头,在漫漫的荒凉草原上一个小驴车一点一点地行驶着,直到消失在镜头里,然后小驴车又渐渐清楚地朝镜头跑过来,你看见阿福和师娘坐在马车上……情感很压抑,师傅和师娘两人的夫妻关系很畸形,师傅似乎象征着一种至高无上的男权,师娘要给他脱鞋脱袜洗脚,广生每次下矿业要给师傅穿衣戴帽,而师傅对广生更是关爱有加,在停电的晚上让师娘去给他送煤灯…在这种精神的枷锁下广生和师娘产生了暧昧的关系,而师娘心存罪恶但是仍然一次又一次与壮年的广生激情交媾,这样的场面被阿福撞见后两人曾想压抑这份不伦之恋但是激情仍然冲破了道德的界限……  在那个封闭的小地方里,人的欲望仍然被你看不见的准则所压抑,师娘正常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师傅与广生所谓的师徒关系使得一切都变得遮遮掩掩,师娘和广生安于现状,病态地不愿意结束这种肉体关系,甚至没有要改变的意图。师傅死了,广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他告诉师娘是自己害死了师傅,因为他在最后的时刻放弃了把师傅托出矿井而自己跳了出来,人求生的正常本能被广生自责为间接的谋杀,从此广生失去了正常男人的能力,师娘日日夜夜给广生煎药盼望着广生好起来,最后广生抱着裸体而丰满的师娘说:“我看见你,就想起师傅,我做不了……”师娘就此离开,没有留下任何话。从此广生变成了一个带着无穷罪恶的受难者,改革的契机让广生变成了天泉的矿主,他一个人在呼啸的西风下开挖那个吞噬了师傅生命的矿井,而由于广生的能力死矿渐渐焕发了生机,师傅一次又一次地与广生在煤烟的火焰后面见面,广生一次又一次地向师傅忏悔渴望着缓解自己内心的罪恶,也许这都是广生的幻觉吧,他在矿上劳心劳力,不再让阿福下矿,他给阿福取媳妇,这一切都是广生给自己戴的枷锁,因为他要对师傅忏悔,就连最后广生对红梅的感情也被广生压抑为又一次的罪恶……  其实广生对师傅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责任,他与师娘实质上并没有血缘关系并不能解释为乱伦,而他与红梅迸发了真正的爱情却让红梅用自己的青春去祭奠那个叫做阿福的傻子,或者说这是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在人们内心的巨大能力酿造的一个悲剧吧。  在天泉煤矿的抚恤大会上,一个说话带着厚厚文革腔的领导不断重复着党带给矿区人民的资金将会引导人们走向如何美好的生活,人们脸上甚至没有悲伤,带着千篇一律的麻木领取了亲人生命换来的微波抚恤金。而几年之后,同一个地点广生带给矿区人们一个充满喜庆的奖励大会,人们脸上终于浮现了难得的笑容,喜气洋洋地从红梅手里领走了奖金。  而改革开放打破了计划经济带来了经济上的转变仍然无法撼动广生内心无形的准则。广生不断地在镜头前数钱,手里的钱越来越多。广生带着红梅和阿福到镇上去采购婚庆用品,那辆小驴车曾经走过的道路上奔驰着广生的吉普车,可是一切都显得那么不正常,没有一点喜庆,阿福与红梅的婚礼怎么看都像是广生和红梅的婚礼。  其实我有点不太明白王超确切想表达什么,煤矿在这里似乎并没有实质上的含义,他只是把故事安排在这个场景下进行而已,或者说他确切想表达的是故事本身而不是矿区人的生活。譬如广生和阿福换上了新皮鞋,从此不用下矿,阿福却适应不了这样的阶级改观伤感地与毛驴告别;那一幕几十个矿区妇女一一应征阿福媳妇,一个一个拍照让广生挑选的情节,怎么看都觉得荒诞得类似封建社会的朝廷选妃;唯一一次镜头大幅度移动是广生找到红梅从此了却为阿福讨媳妇的一桩心事后从院子里快步走出门去,镜头随着广生移动,你能感觉广生内心放下一切的轻松。这片子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在批判人的精神状态在新时代仍然混沌蒙昧的悲哀。  广生最后走了,又一次带着对师傅的愧疚和道德上的自责,放弃了自己一手积累的财富和他和红梅已经涌现的爱情。影片的结尾说红梅的孩子出生了,红梅变成了矿主,广生告诉红梅他又看见了师傅……广生最后看到的其实不是师傅而是他又一次胆怯地认为自己又战胜了心里那个隐隐涌现的道德观,只要在他坦然地面对自己的罪恶感的时候他才敢真正面对师傅的脸……  可是片子不太能让人有共鸣,广生的自我救赎怎么看都有点牵强。  但《日日夜夜》在法国的南特拿了三个奖,王超取得了法国的投资从地下转为地上,演红梅的王铮据说被吕克贝松看上了,怎么看这个片子都挺成功的。    在王超的镜头下,广生个人的所有情感都必须遮遮掩掩,这些本身最为正常的人类情感--“爱和性欲”在中国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所谓的东方道德规则下必须遮遮掩掩,封建道德和计划经济时代下人的个性与本能见不得光。但是电影在国内反向真的很一般很一般很一般,几乎没什么大中提起。我觉得习惯了天赋人权的法国人看这个片子应该比国人感触更深,更感到广生的情感体验如此悲剧,而在中国广生所做的一切看起来似乎有些理所当然。  不过我看王超的电影总有种还差一点儿的感觉,是什么我不知道。    
  今天先到这儿,改天再发,写了好多,就是太乱。    关于电影的事情可以与我讨论,欢迎批评我的影评:    yuyin- 给我写mail吧,嘿嘿。
  耐人寻味的做作----《江城夏日》    英文名:Luxury Car  编剧/导演:王超  摄影:刘勇宏   主演:田原 饰 李艳红  吴有才 饰 李启明  摄制单位:北京百步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百步亭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获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    06年底的某个大雪天,我像往常一样围着大围巾赶着去上课,路过西食堂的时候看见了《江城夏日》的海报,上面说王超会亲自光临,年底忙着英语六级考试我几乎没看什么片子,这个消息让我很兴奋。我最亲密的朋友是王超的铁饭,我高中时候死党之一是田园的跳房子的死忠。  然后我们就去了,第二日有一门重要的考试也全然不顾。但是这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很想走,如果不是朋友非得要见着王超一面我想我一定不会坚持下来。挺让人失望的片子,我有点被骗来看的感觉,首先是本来宣传中大肆追捧的江汉味电影光是武汉话不标准不说,剧本还有多处硬伤,经不起推敲,很多地方都处理得颇为做作,明显一处是田原扮演的李艳红站在江边对父亲说:“听说深圳的那边就是香港了吧……”“听说”二字的我愣是不明白什么意思,是想证明李艳红这个妓女的生活常识缺乏么,那也大可不必吧,记得当场令很多人大笑。  我当时就在想,王超怎么了呢?当年横空出世的安阳婴儿拍得多棒啊,放片子的途中有人陆陆续续的退场,我实在不明白的地方真的太多了,到后来就干脆不走了心里想着一定要等着王超出来争取拿到话筒问个究竟。  剧本还是王超自己写的。故事本身挺辛酸的,即将退休的山村教师李启明来到省城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无意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儿子的老警察并得到老警察全力帮助。老警察带着他在武汉四处打听儿子李学勤的下落。他俩都不知道,其实李学勤几年前已经死于一场奥迪车的劫车案。艰难曲折的寻子过程中,这辆奥迪车却不断地出现在李启明的面前。原来,现在奥迪车的主人,正是李启明女儿李艳红的男朋友鹤哥。鹤哥已经是一家夜总会的老板,想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商人,事实上鹤哥原来是黑社会的一个小头目,李学勤正是他的兄弟之一,正是因为怀着对死去的手下李学勤深深的内疚,鹤哥面对李艳红倍加关爱和呵护。此时,李艳红已经怀上了鹤哥的孩子,而事实上鹤哥却是间接害死李艳红弟弟的凶手……  剧情线索颇多,片子放完之后我坐在位置上听观众提问,一个人问了我想问的问题:“为什么会选择一个线索那么多的故事来拍,而线索那么多节奏那么慢是不是有点不太合常理。”王超答:“这个故事其实是我某天在夜总会跟人谈生意的时候想到的,因为我看到某些长得特不想妓女的女孩来做小姐,我就在想如果她家里人来找她她该怎么办,她可能会找一个男人顶替她临时做她的男朋友,然后让他爸爸开心,她爸爸来找她可能也还有别的目的……”我恍然,原来是这么编出来的。其实我知道王超一直很偏爱黑社会和妓女题材,之前的《安阳婴儿》就是,而且在媒体不断的采访中我听到他提起自己的草根身份,他说他来自社会底层没上过大学等等,但是来自部正规军不是理由。我还是觉得王超的这个江城夏日很失败,电影首先要让人觉得投入,所谓的投入就是起码观众会相信你是在武汉拍的,可是剧中演员穿着那么两件衣服在武汉的八月份不热死还得了,而且场面非常冷,一点也不热不腻味,不说我真的不觉得是在武汉,而且武汉被拍得挺糟糕的,一点也不武汉。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李学勤一定要死,即使要抢车也不一定非得死,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李艳红非要把孩子生下来,而那个老警察凭什么查人家奥迪车的来历看的竟然是驾照,更离谱的一件事情是鹤哥杀人劫了奥迪车之后竟然敢这么自己开了这个被杀的车主的车两三年;片子开头父亲似乎是坐的过长江渡轮来的,结果李艳红回家的时候竟然坐了大半天的火车绕来绕去……  有点借鉴了希区柯克的手法,王超暗藏了一个悬念,儿子究竟在哪儿?影片的最开始一整片开阔的江面上武汉的高楼在江岸两边林里,但是这些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的暗涌,李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来的,这个在电影里自制自终都板这个脸的乡村教师原来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犯了错误被排挤到了乡下一呆就是四十年,宿命的悲哀让他落户在农村生下了一对儿女,老伴病得不轻,要在临终前见儿子一面,李老师只身一人赶来了武汉。一对儿女,男的做贼,女的做鸡,够残忍的。大概这也是农村青年的部分写照,融入到这个繁华都市的途径只有两个,第一是上学,第二个就是出卖自己,卖命或者卖身。李艳红和另一个妓女住在一起,父亲的到来让她暂时停止了部分工作,让鹤哥陪父亲游完武汉,父亲在一起又一次寻找儿子的路途上失望不已。最后他让所有观众都知道了两个情节,让剧中人物不知道,那就是儿子死了,死得很莫名,在四张扑克牌抽签后,儿子拦在路中间被奥迪车撞倒,鹤哥一拥而上把车主桶死……此时父亲仍然不知道鹤哥间接杀了儿子,满怀着儿子下深圳的希望宴请未来女婿……而这一桌酒过后,因为老警察的猜疑,鹤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杀了他……田原一直受到鹤哥在夜总会的关爱,为了报恩她生下了鹤哥的孩子,在孩子出生的那天,父亲终于笑了……  其实父亲这个角色是这里最打动我的,我一直认为王超是在说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而片子所关注的妓女和黑社会不过只是一个噱头,父亲因为文革的不公平待遇而下方农村,再次回来,其实是想寻找一下关于城市的归属感,寻找儿子只是一个完美的借口,因为从始自终我们都没有见过那位所谓的盼望儿子的母亲,而父亲似乎也并不是那么焦急,或许他只是想回来看看这个城市,却发现这个城市已经不再能容纳他,他也不再能接受那些灯红酒绿和穿得花枝招展的小姐们对他妖娆的微笑……  这片子在嘎纳拿了一种关注单元的奖,而且是王超第一部公映的片子,但是国内票房惨不忍睹,其实说句实话确实不好看,编造的痕迹太重。所以王超信心满满的样子我觉得有点不对劲儿。不过我还是对他心存敬佩,对每个做电影的人心存敬佩,我知道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是对于这部片子我不太能理解而已。  后来王超说了很多,那天晚上他似乎格外的高兴,我估计在院线放的时候还真没有在学校放那么多观众,令我郁闷的时竟然放的是DVD版本,连个胶片也不拿来真是太省钱了。  我想起老师转述的电影学院某个关于选片子到国外参展的事情,王超《日日夜夜》选送第26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前,选片人邀请中国几个专业影评人审片,放映完影片后,一片沉默,然后主办方开始挨个点名,被点名发言的杜庆春说:一把火烧了胶片吧。结果这片在南特拿了三个大奖(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导演奖、青年评委最佳影片奖),老外的看美女和看电影的标准都跟我们不一样。似乎扯到中国人性的电影总那么容易得到电影大奖。  我觉得这片有点儿做作,讨好老外可以,但是国人在看自己的生活的时候,眼光可能会比国外的评审们更狠些。          ps这片的官方海报做得真丑阿,田原的脸跟个大饼似的。  
  王全安号称最会拍当下农村的中国导演,所以片子里的一切都土得掉渣,  -----------------------------  不是,我记得他第一部片子《日蚀》,就是拍城市的,拍得很有味道。
  看了一遍,欣赏楼主能认真地看完这些电影,看来小众艺术还是能吸引人的,老纳欣慰中……:)
  我也看过几部。
  看楼主的帖子很有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我们两&的介绍时,我的心已经湿润了,决定找来这片子看~
  日日夜夜的海报不错。赞。很喜欢这样的色调和构图。
  好贴,MARKED
  《我们俩》,光看影评都这么感人,呵呵
  喜欢有内容的文艺片
  作者:耶律殇奴 回复日期: 12:03:27 
    看楼主的帖子很有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我们两&的介绍时,我的心已经湿润了,决定找来这片子看~    谢谢:)  我看得时候也哭了
  在《江城夏日》中有关坐火车,坐船的问题我可以解答一下。  李艳红坐的是轻轨,在汉口,她上班的地方应该是在汉口;李启明找人是在武昌,从汉口坐船过江的,武大就是在武昌。
  不好意思楼上的朋友,我的意思是影片最后李艳红回家的那一段,哪个不是轻轨,我记得。
  说实话江城夏日我没看太懂,可能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我没明白吧,所以我觉得他耐人寻味。也可能是我看电影的那一段时间心情浮躁。
  我们俩不错,是导演的亲身经历。还是窦唯的音乐。    
  底层社会的命数----------------《安阳婴儿》    导演: 王超 (Chao Wang)  主演: 祝捷 / 孙桂林 / 岳森谊  语言: 河南方言  美国第37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费比西(FIPRESCI AWARD)国际电影评论大奖。   5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至今在各国际影展赢得好评。    我不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至少肯定不会有真实原形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000年的中国河南省一个名叫“安阳”的古城。安阳或许已经成了中国新生代导演们最热爱的城市,在《安阳婴儿》后的《孔雀》也是在这儿拍的,我想,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几乎全部的中国文明,“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个出土了甲骨文和殷墟的城市却迅速地没落了,没落得如此安静,不像古城楼兰一般迅速消失,而是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原贫瘠小城市。即使在2000年,影片里的安阳还是一望无际的灰色,没有几幢像样的大楼,废弃的工厂和表情麻木的人群构成了这个拥有美丽名字的城市几乎全部。就在这里,来自中国东北地区来的妓女冯艳丽开始了她不是为了自己的下贱生活,为了摆脱生存压力,她抛弃了意外出生的孩子;大刚是个性懦弱的安阳的下岗工人,他很穷,失去了国营企业的庇护,他一无所有,为了得到每月二百元钱的抚养费,用来度过生活危机,他捡起了这个婴儿;一个农民出生的安阳黑道头目得血癌,为了让自己死于绝症后有一个自己的“后代”,他找到了曾经和他上过床的冯艳丽,要夺回婴儿;就是这么三个不同生命质感及生存境遇的中国底层社会人物在安阳为了一个婴儿展开他们各自或是共同的坎坷命运……  我相信王超拍这个电影的时候一定是很不自信的,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所以他很刻意地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和冗长的镜头来显示自己的非主流和第六代,从影片开始导演用了很大的一部分篇幅来引出大刚的现实生活,那个戴着惨白和残红的灯泡下,大刚的生活就此展开,镜头长时间固定在废弃的工厂里,一个拖拉车走过,大刚又回来,又走进来,又走出去,在直路上踢啤酒瓶,在街上慢悠悠地走,毫无目的性……我知道他不是想拍给大部分观众看得,他就是抱着小众到底的心态甚至是在国外得奖的心态来拍这个电影,这些漫长的镜头让人觉得疲倦和压抑。  大刚想吃一碗面,可是没有钱,回家翻出三十块钱的菜票,走家窜户地恳求工友们帮他换成现钱,低三下四的语气和完全被生活踩在脚底的一个四十岁单身男人展现在我们眼前,就在拿到钱的那个面摊上,大刚看到了那个被遗弃的孩子,在电影里,这个婴儿的哭声一直很响,似乎是生命的一种象征,告诉观众这个孩子还活着,因为这个孩子活着所以维系了这三个人本来截然不同而现在有所联系的命运。大刚在生活的困境下看到了那张妓女冯艳丽些的纸条:“谁帮我抚养孩子,每个月给200块钱生活费”。  冯艳丽住在一堆三陪女的宿舍里,她似乎跟宿舍里的所有人关系不好,那些妓女不如她漂亮,她一个人生活,很寂寞,她说她不为了自己,只是为了给家里人赚钱,在储蓄所里有一个我觉得很多余的镜头,冯艳丽给家里汇钱,一张一张数百元大钞,最后定格在那张汇款单上,上面写着:“爸爸,给弟弟上学。”这个镜头就一直定格在这张汇款单上,直到你一定要注意到她要给弟弟汇钱这件事上。他想告诉我们做鸡的女人的身不由己,却忘了刻意的着力反而会让观众难以真正投入真正的感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孔雀》里对姐姐的诠释是对的,《安阳婴儿》对妓女的这种表现手法是不对的,过于明显的暗示和过于暴露的宣泄都是令人厌恶的,但是我想外国电影节的评委一定感受与我们不同。  但是我还是觉得《安阳婴儿》挺好,不管从哪里看他起码诠释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且告诉我们这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妓女与下岗工人结成了一个家庭,他们跟所有的夫妻一样晚上做爱,白天各自工作,妓女终于不用咱辗转在安阳的大中小宾馆接客,可以安定在大刚的床上做生意,大刚在门口修车,故意扎破嫖客的自行车来缓解自己生意的萧条,一份钱赚两次。王超把这个镜头重复了很多次:在大刚住的那个筒子楼前,他的修车前门可罗雀,冯艳丽来来地迎接嫖客一波又一波。我不知道大刚对冯艳丽有没有爱情,如果有,这个镜头就是在说明他内心的煎熬,看着自己的女人在自己的床上被别的男人操,如果没有,这个镜头就是在表示他默认了这一份畸形的生活,而他也从中得到了生活的高压下的一丝解脱。  黑社会老大患了血癌,在母亲的叮嘱下他决定要给自己留个后代,在黄河边上,老大长久注视着黄河水,似乎是在传统的中国伦理和封建传宗接代的思想召唤下,也是黄河一浪接一浪的河水的启发下,他决定找冯艳丽要回这个他本来不想要的孩子。在老大和冯艳丽的谈判中,大刚突然间创了进来,带着孩子,他一次又一次不停老大让他下去的劝阻,最终和他扭打起来,失手将老大杀死……画面一直定格在桌上的热水瓶上,不论是扭打还是刺杀甚至是孩子惊愕的哭声我们都看不到,我们只能想像发生了什么。  作为一个铆足了劲要拿奖的电影,这样拍或许是对的,但是你不能否认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了王超的功利心,这是一个年轻导演渴望出头的功利心,他渴望着得到国外电影节的肯定然后在国内得到关注,可是相比之下王超还是不如贾樟柯,不如李扬,我想起路学长拍过的也是跟妓女有关的《租妻》,那是一个故事片的拍法,情感宣泄得很真实。《安阳婴儿》明显处理成一个纪录片的样式,但是它记录的并不是真实,只是和张艺谋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的那种“伪民俗”一样的“伪现实”。令我最意外的事情是,用“安阳”来做电影的头衔,影片是在开封拍摄的,我觉得王超的电影里有一个硬伤,他的地域性不明显,如果不是片子里大量的河南话,也许搬到随便一个北方城市的贫民区都能拍出来这种效果。  可是我还是觉得这个电影是好的,尽管他有那么多矫枉过正的地方,那么多看着很别扭的处理方式,那么多安排出来的平淡冷漠的表情和那么多本不应该这么多的长镜头。我觉得电影的结尾是好的,是一个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阐释一部电影的结尾能拯救一个电影的模版。影片的最后,冯艳丽抱着孩子去看即将被枪毙的大刚,出来之后在他们初次相见的拉面馆吃面,长时间的静止后她终于忍不住默默哭泣。一个月后,一大群妓女从院子里跑出来,后面跟着围剿他们的民警,冯艳丽抱着孩子惊慌失措地跑出来,情急之下随手把孩子塞给了过路的一个男人,随后她又惊慌失措地跑回来,脸上带着一种母性的焦急,她跑回院子里找孩子,没有,又跑出来,在大街上开始接近歇斯底里奔跑,终于她被便衣抓走,被拉走的时候冯艳丽发出了哀怨的嚎叫……  所有妓女都被关在了一个车厢里,只能看见一个透着一点点光线的车窗,冯艳丽两眼失神地看着那个窗子,她把她看成她命运的希望,她透过那个窗子回忆着接过她孩子的那个男人,然后她想起来,那个人的脸长得和大刚一模一样,或许那个人就是大刚,那个说过孩子是他的后的人……  这是底层社会所有人的命数,一切都不在你的掌握中,你只能随着命运一步一步漂,无论是妓女还是下岗工人黑社会老大,都一样,可是在最后的绝望里,你还能衍生出一点希望,就像是冯艳丽想像的那样,孩子又回到了大刚的手里,生命还在延续,灵魂还在救赎。  或许这就是人,人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着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这件事而活着的。每次我会想起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唯一记得的就是那个黑暗的车厢里透着几屡明亮日光的车窗,就像影片开头那个白炽灯一样。  我还常常想起王超的好几个访谈,也许底层社会已经不再能代表他,而底层社会的一切可以成为他脱离底层社会的杠杆,这是现实的力量。    
  王全安号称最会拍当下农村的中国导演,所以片子里的一切都土得掉渣,    -----------------------------    不是,我记得他第一部片子《日蚀》,就是拍城市的,拍得很有味道    -----------------------------------------------------------  嗯,这一部《日蚀》我没看过,但是从《惊蜇》开始,似乎就一直有人说他是年轻导演中最会拍农村的导演。欢迎和我辩论。谢谢你来看我的帖子:)
  除了好人  都看
  谁能告诉我字幕合成器怎么用,我下了一个字幕合成器为了看今村昌平的片,结果不会用,我的天,我是不是太傻了。
  我很想知道楼主真的是86年的么,这么看不是才20岁么,20岁小姑娘你看这么多压抑的片子干什么。这样不好。哈哈
  去吃饭了。哈哈。楼主明天还写么
  小思,应该多出去走走不要老是在屋里
  到此为止我把王超的所有电影都看完了,总体认为此导演比较做作。最然每个片子都拿了国际大奖。
  作者:核桃霏霏 回复日期: 17:53:33 
    我很想知道楼主真的是86年的么,这么看不是才20岁么,20岁小姑娘你看这么多压抑的片子干什么。这样不好。哈哈    ----------------------------  嗯。知道了,这几天刚放假。
    时间的温度----《暖》    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  主演: 郭晓冬 / 李佳 / 香川照之    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男人眼里理想的女人,用青春等你一辈子,最后只是等着你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悄悄回眸。看《云水谣》的时候我想起了《暖》撇开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也许这两个片子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公式,年轻女人+承诺=一辈子的悲哀。  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虽然结尾拍得那叫一个煽情啊。清清朗朗的音乐,一片翠绿的山野农涧,一整片的白芦苇地,还有移动又开阔的镜头,还有郭晓东的声音,都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尤其喜欢一开头那个郭晓东演的井河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山野农路里的镜头,白衬衣,削瘦的脸,还有低低的那一句:“从考上大学算起,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回来了。家乡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  在小溪中间的那座主桥上,井河与暖相见,这个女孩跛着脚,背着大捆的木柴和稻草艰难地行走着,不再美丽。一跛一跛走路的声音印在了井河的心上,他疑惑地一句:“暖儿?”两人在溪边重见,却已经物是人非。初恋情人-暖-是让井河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暖的悲哀现状和平静的脸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暖变得粗鲁邋遢而不在乎形象,她现在的丈夫是哑巴。井河惆怅地问一句,“你好么?”暖反问:“啥叫好?”这是时间的作用么,时间把暖曾经对生活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可是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她,只有放鸭子的哑巴,总是和暖过不去。   
省里的剧团乡下演出,暖爱上了团里的小武生,临走时,小武生答应有机会就接暖出去,可是除了暖之外,没有人相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这一等就是两年,井河想方设法排解暖的苦闷,他反复说服暖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无法替代小武生暖心里的位置。
如果不是那次秋千上的意外,暖或许还有别的机会远走高飞,如果井何真像他上大学前所说的,毕了业一定要回来接暖,暖也许不会嫁给哑巴。
井河终于面对了自己真正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不愿回家,其实就是害怕看见暖儿。在那些秋千荡漾的每一个日子里,井河犯了所有男人的错误,“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他把瞬间的激情和狂热当作了永恒的力量,他把秋千上一次又一次的飞翔变成了自己年轻的身体里萌发的力量,可是他错了,他爱着暖儿,但他离开农村之后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井河在城市里找到了他以为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忘了自己的承诺,可他却希望是暖儿放弃了等待,这一过就是十年。  暖和哑巴结婚7年,女儿已经6岁了。井河走进他们的家,暖的平静,哑巴的生硬,小女孩的好奇,使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他知道,暖一定也像等小武生一样等过自己,也像相信小武生一样相信过自己的话,10年过去了,现实已无法改变,留给井河的只有深深的歉疚。  这就是初恋,爱情再也不是我们的全部,而暖执著的两段感情,最后都深深伤害了她,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等待以后是无尽的失望,青春流逝后的绝望。井河和哑巴一样,他们都挨过暖儿,可是哑巴不同,在井河离去之后,他默默地,甚至是固执地帮助着暖儿,温暖着她的心,他给与了暖儿井河所不能给与的现实,他活生生地站在暖儿的面前却得不到爱情,因为他是个哑巴,这就是现实,爱情会输给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会输给身体的残缺,暖儿残疾后似乎终于和哑巴平等,他们结婚了。但井河的出现打破了哑巴心中的平静,时光倒流,往日重现,他从女儿的眼睛里看到了当年的暖,哑巴当年偷偷藏过井河的信,在最后的时刻,哑巴让暖儿跟着井河走,他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地比划着井河看不懂的语言,他想让暖儿走,带着女儿跟井河离开自己。  结尾很感人,真的。也许是因为哑巴的无声这一切才显得那么的悲哀,动人。我忘不了暖儿的哭泣。  哑巴是从始自终唯一爱过暖儿的人,在希望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宽容地让暖儿去寻找她的新生活,只是哑巴不知道,十年的现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金汤,没人能再次打破现实的力量伤害别人,而井河,也不能再带着暖儿离开,即使是曾经的承诺也不行。井河是个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是懦弱的,懦弱于这个现实社会带给他的压力,这就是男人,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男人都如此。男人是幸运的,他们只不过偶尔会因为承诺的缺失而忏悔,女人是悲剧的,她们会因为承诺的落空而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  他说“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我。”“等我下次回来,给你带北京的二锅头。”“叔叔一定会来接你的。”没人知道井河还会不会再回来,没人知道井河会不会忘记。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自己的初恋了,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没有人怪为什么男人要做出承诺,这是女人们愿意听的,愿意在每个下着雨的潮湿夜里等待并为之盼望的,但是时间的温度最终会降临,会把这些承诺冷却甚至冰冻,会在男人的心底不留一点痕迹。  片子里常常涌现出潺潺的流水声,很好听,对白显得那么忧伤,那么缓慢,潮湿的爱情叫人想哭,却被现实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吹干。小女孩哭着告诉井河,“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井河看着暖儿随着哑巴越走越远,再次对小女孩做出承诺:“等你长大了,叔叔一定把你接回城里读书。”  我在想,井河又一次承诺了,他面对着这个漂亮的满脸泪痕的小小女孩子做出了十几年后的承诺,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或许井河在十几年后会潦倒,也许十几年后井河的老婆会不同意,也许十几年后井河再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而这个转着红伞的小小女孩背负了十几年的希望,又会是什么样子……  我不知道,什么让男人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男人的本质。片子的最后有一段井河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也许哑巴藏了他们的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我想,不是,还是现实和时间改变了井河,这是悲伤的爱情,也是暖的悲剧,是她和哑巴相互扶持的背影。      ps:很喜欢郭晓东!
  看来够小众,观者寥寥,回帖寥寥,我的妈
电影看了不少...小众电影...看完之后...比较麻木....
  淡淡的电影,淡淡的影评,喜欢~~    楼主继续...
  我这一年正打算看点儿大中华区的小众电影,就是包括港台的。  片源成点儿问题。  方便的话加我msn说,我资料里有。
  作者:伊恬 回复日期: 1:42:43 
    我这一年正打算看点儿大中华区的小众电影,就是包括港台的。    片源成点儿问题。    方便的话加我msn说,我资料里有。        -------------------------------  确实是,找片子是一大难事。片子在学校呢,我现在放假了。春节后吧。
  BT上下《我们俩》没有种子,郁闷~  还是比较喜欢阳光一点得小众电影,比较喜欢《三峡好人》
  嗯写得很好  读着的时候恍惚觉得,只有上学的时候才能这样看电影,这样痴迷,写出这样的文字。  然后慢慢怀疑,是不是也和郭小冬演的井河一样,从没有真正地爱过暖(电影),只是爱她的美丽爱她的绚烂,纵然用再多辞藻来赞美仍抵不过时间的打磨。  这样单纯地爱着电影的时光,真好。
  《我们俩》真的不错,我现在也没有盘了。  其实王超的片子也还可以,推荐看看,不过要很有很有很有耐心才看得进去。  《暖》的色调我很喜欢,我记得当时我早上看了《安阳婴儿》很难受,下午看了《暖》立刻就觉得明亮了很多。  我常常在想,如果我以后工作了,嫁人了,甚至是生小孩了,我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单纯地热爱电影,喜欢从电影里得到我看不到的人生的感觉,我不知道我会不会这样子。  
  呵呵。十牛一毛中的次品
  说实话我不知道十牛一毛的意思。  跟九牛一毛的意思一样么。    次品也是中国的内地的。
  今天没写啊?
  推荐《盲井》
  LZ的观点很好, 很有同感。 但是小小的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    LZ说:“小众电影是作者刻在骨子里的存在主义,属于作者电影。大众电影雅俗共赏的,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属于广大人民群众。”    这句话本身其实已经暗示了LZ你对小众电影的偏爱,而对大众电影的偏见。    并不是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别致的。
我曾经跟一位同学看过一个月的小众电影, 是在上海那些地下的场地小规模上映的。 有些确实很震撼,很深刻。但是也有一些真的完全是自说自话的电影。
  顶,喜欢《暖》那乡村的风光。。。其他几部还没看,下载去
  李扬是我最崇拜的导演了,《盲井》是我觉得反映现实题材的最好的电影,王宝强在里面也演得很精彩,大概是盲井让他开窍了才演得天下乌贼比较成功吧。  明天我把盲井的贴上来,好像在我的笔记本里~~    ps:李扬导演是我的校友~我的老师都是他以前的同学,我记得当时他来小礼堂讲座,我心里那个激动万分。
  作者:破铜烂铁三千贯 回复日期: 21:21:43 
    LZ的观点很好, 很有同感。 但是小小的发出一点不同的声音——        LZ说:“小众电影是作者刻在骨子里的存在主义,属于作者电影。大众电影雅俗共赏的,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属于广大人民群众。”        这句话本身其实已经暗示了LZ你对小众电影的偏爱,而对大众电影的偏见。        并不是每个孤独的灵魂都别致的。 我曾经跟一位同学看过一个月的小众电影, 是在上海那些地下的场地小规模上映的。 有些确实很震撼,很深刻。但是也有一些真的完全是自说自话的电影。    ----------------------------------------------  我很同意电影用来赚钱这句话,毕竟是商品,而且导演跟投资人往往不是一体的,因为很多导演根本没那么有钱能拿出几百万来拍一个骗子,而投资人往往是商人,所以商业电影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商业电影里也有好的艺术片,不否认。    但是我还是觉得电影的某一方面是属于个人的,是导演某方面的情感宣泄,所以自说自话也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不过看的人会很痛苦罢了。  
  没有偏爱大众电影,我很喜欢贾樟柯的片子,但是他的电影我没看完,小武我就没看下去,因为没字幕我听不懂山西话,任逍遥我买回来很久也一直不想看,因为怕自己累。但是周星驰的电影我全部看完了,一部没有拉下来,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喜欢周星驰们胜于贾樟柯们。  从某个侧面上说,人都是喜欢轻松和自由娱乐的,所以大众电影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ps:周星驰在我上大学前是我的偶像,我一直认为到他60多岁的时候香港电影主流会接受他的,会给他一个终身成就奖之类的。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一个关于演员个人的奖都不给他,印象中好像有过一个男配角吧。华语电影少了大众和小众都不行,就像少了周星驰和贾樟柯都不行一样。    而且现在贾樟柯不是也要转型作商业片了么~由地下到地上。好像都是这样。    
  我想当杂种--------------------《北京杂种》    导演: 张元  主演: 崔健 / 李委 / 喻飞鸿 / 武啦啦 / 唐大年    主创人员字幕上来的时候我心里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说,丫的终于完了。耐着性子看得很难受,如果换作电影里的卡子,我猜他一定会说:“操,什么破电影啊,要情节没情节,要画面没画面,要对白没个对白的,你丫想闷死我们啊,真够狠的。”我看的版本质量很差,画面一直很模糊,劣质字幕有点对不上,听不太清的话只能从英文字幕上面猜,这就更更更痛苦了。没有任何故事性的片子总是这么叫人难受,完全不在乎观众的感受,我想起上选修课的时候某个老师说的话,他说这是中国实验电影的一种状态,看着这类电影你会觉得自己在参与中国的新电影运动。但事实上,我是喜欢这个片子的,我在北京待了三年,看《北京杂种》的时候我有共鸣,我猜一部分是因为身在北京的地域性,另一部分就是关于年轻的一切事情都能引起我的共鸣。  影片由几个琐碎生活引发的片断式小故事构成,事件的叙述总是和摇滚乐队现场演唱交错出现,互相诠释,我看这个片子的时间太晚,以至于里面的音乐我已经在一个崔健迷的CD机里听得耳熟,音乐是北京杂种的亮点。故事一开始就是崔健在夜里打鼓,也是这个晚上,同样在北京,雨夜中,卡子和女友毛毛在大桥下争吵,卡子一定要毛毛打掉孩子,语气轻松而倔强,他是男人。毛毛不肯打掉胎儿,她继而愤然离去,从此毛毛失踪了半个月,卡子一面自我解嘲安慰自己不想念毛毛,一方面不断找寻她,却又在青春的刺激中强奸了金玲。另一个故事,摇滚乐手崔健与乐队正在采排之际,突然得悉排练场的负责人要把场地收回的消息,令众人不知如何是好。那一边厢的作家大庆决定为卖书为生的黄叶鲁找流氓袁红海(武啦啦)出头,把被骗走了的钱追回来。故事的所有结果:叶鲁的钱没有了,反而是内哄起来,互相打骂;而崔健始终找不到排练场,只好激情地唱着“我要结束最后的抱怨,那我只能迎风向前!&;金玲为着留北京的事情犯愁;毛毛突然在卡子面前出现,并且抱着初生哭啼的婴儿。  我觉得地道的京味普通话是好听的,卡子是我喜欢的那一类型男人,年轻的一个狗杂种,有着所有年轻男人的所有恶习,愤怒啊,自以为是啊,媚外觉得自己开放啊,荷尔蒙分泌过度而滥交啊,但是卡子又是吸引人的,我曾暗恋过这样一个北京男孩,他跟卡子一样的身材,一样的火爆脾气,看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他,这样的男人是不成熟的,爱上他们是注定要受到伤害的。卡子强奸金玲,让毛毛堕胎,最后金玲还回头来找他,想着能不能靠他留在北京,而毛毛坚持生下了孩子,卡子最后一个人走在北京的街头,漫无目的走着,没有一个实质性的终点,而目标已经明确,那就是摆脱青春的躁动,迅速走向成熟。  这片子应该是讲状态的,所谓的杂种人生,就是死命折腾,死命玩儿,死命自以为是,然后还一个劲地喊着颓废郁闷,喊着我操你大爷你妈B,每一句话不带脏字儿就不舒坦。就是这么一群人的德行,每个人还都觉得自己过得特好特牛比,还特看不起别人,对着镜头来一些自我剖析,好着面子。  我很喜欢喝酒的那几个画面,特别是喝醉了蹲在路边一边骂脏话一遍哭的那一段,大二的时候我和几个同学忙着学校的一个活动,忙到最后特累的时候也干过这种事。像是集体拼酒,在外通宵冻得发抖的事情我也有过,看摇滚乐跟着一股脑儿劲激动我也有过。但我的日子过得不如他们彻底,不如他们使劲,看的时候我真想我也当这么一个女杂种,天天喊着我他妈你他妈我操你大爷妈了个比你丫挺的过一遍,但是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我猜我如果这样一定会有人说,嘿,都这么大人了还装什么女流氓。就是年轻时候的所有事儿,过了两三年,所有人都会逃出这个状态。电影拍得好还是不好撇开不说,我觉得张元是表现出了他想表达的这种状态的,看着他就没好好写故事剧本,讲状态的话这片子足够了。这拨人,在中国转型的时期充当了最先锋的力量,男孩抽烟,喝酒,玩摇滚,女孩堕胎,也抽烟,也喝酒,不论是作家还是摇滚乐手还是流氓画家无所事事的青年,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状态活着,在北京,金玲有句话说得很实在,“留下来总比离开好,留下来机会多。”对,没错,现在我们这些人就是这么赖着,在北京赖着,等待着机会。  电影里有很多日后的大腕,崔健当时就已经红了不说了,其他的譬如脏话说得最溜的臧天朔,演那个有些脆弱但两旁清秀的女孩毛毛的俞飞鸿,还有武啦啦……我相信他们最开始倒腾这个片子的时候或许都没有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中国的大腕级人物,特别是张元,我宁愿相信卡子就是他,就是他年轻时在电影学院或者更年轻的时候的写照。  有大量的镜头都在拍北京的街头,人和车都在马路上行走,这样的镜头铺满了整个电影,似乎在每一个故事转场的时候都有所出现,伴着崔健或者何勇或者窦唯的音乐,音乐是极其出色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大概是在传递着一种不安的意思,青春的躁动。这些年一直坚持订阅新京报,理由是够八卦和三八,记得有一篇窦唯烧车的报道,看片子的时候我想起了这事儿,我突然间觉得这些人里只有窦唯没有变,张元已经功成名就了,顶着大导演的名号,而俞飞鸿也是个怎么说都拿得出手的女星,臧天朔在流行乐坛也折腾出了一片天地,只有窦唯没变,像这个片子里的那种状态一样,为着自己认为的那种充实的生活活着,为着自己的某种可能他也不知道的东西妥协着,我宁愿相信在某些事件中窦唯是无辜的,因为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欣赏他,我欣赏一切诚实的即时面对媒体也不撒谎的人,或者这片子的音乐制作人之一的何勇也是这样,不过何勇已经疯了。  我高中的时候喜欢许美静,许美静也疯了~唉。  去年见了一次张元,邹师哥在当他的助理,拿着不少的工钱跟着张元满世界跑。张元来学校放映《看上去很美》,做一个导演交流会,带着我们的大眼儿师姐李晓枫坐在大礼堂的沙发上侃侃而谈,那样子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子。我知道,北京杂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我们和张元都一样。像崔健的歌曲唱的,我们只能抱怨,而那个排练场的大架子,随着我们杂种一般活着的青春一起崩塌,你能听见那一声轰隆隆。        
    LZ说:“小众电影是作者刻在骨子里的存在主义,属于作者电影。大众电影雅俗共赏的,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属于广大人民群众。”  --------------  看了骨子里……存在主义这前半句,不HD地笑了……  其实LZ的影评还是不错的,但是这半句太有装X的嫌疑了……什么是存在主义LZ你真的能说得清楚么?所有拍小众电影的都是萨特的信徒?
  赞美楼主!    江成夏日是去年比较失望的第六代之作  
  《江城夏日》象一部商业片。几个主演,除了田原和吴有才,武汉话说得都让人听着别扭。    田原其实还蛮漂亮的,只是没想到那么小,86年出生的,海报选的那张照片不好看。
  期待余男
收藏!  贾樟柯 窦唯
为这两人也得顶啊!  
  其实当初张艺谋的片也都算是小众,或者现实题材浓厚的。  (我不觉得贾樟柯现在批评大片直指张艺谋是正确的,他毕竟也是艺术化出身的)    张艺谋的片子要是不获奖,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张元实在是不敢恭维。看过《东宫西宫》《我爱你》《北京杂种》《绿茶》《看上去很美》,他就是跟马克穆勒关系好。
  《江城夏日》里的人物形象 完全是王超高高在上的臆想,全木偶化,了无生气,而故事情节牵强到可笑。随便说下,90年代以后打劫的有那样的?抢了车不买,自己开,最后成大老板,资金的原始积累那来的?,开了2年没事,被个在派出所看了照片的老民警头会见面就能逮住?而影片最后似乎表达一种我们都去农村一切问题就解决了的观点。顺便说下王超其他电影也不咋地。
  作者:AttilatheHun 回复日期: 10:01:25 
      LZ说:“小众电影是作者刻在骨子里的存在主义,属于作者电影。大众电影雅俗共赏的,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属于广大人民群众。”    --------------    看了骨子里……存在主义这前半句,不HD地笑了……    其实LZ的影评还是不错的,但是这半句太有装X的嫌疑了……什么是存在主义LZ你真的能说得清楚么?所有拍小众电影的都是萨特的信徒?  ------------------------------------------------------------  我说不清楚,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众电影是作者骨子里的东西,是存在即合理的东西  我没有装,我也就是个学生而已,多谢你的指点,从你的指点里能看出你对此很有研究,欢迎与我辩论:)
  作者:余思1986 回复日期: 14:07:40 
    作者:AttilatheHun 回复日期: 10:01:25          LZ说:“小众电影是作者刻在骨子里的存在主义,属于作者电影。大众电影雅俗共赏的,具有巨大票房号召力,属于广大人民群众。”      --------------      看了骨子里……存在主义这前半句,不HD地笑了……      其实LZ的影评还是不错的,但是这半句太有装X的嫌疑了……什么是存在主义LZ你真的能说得清楚么?所有拍小众电影的都是萨特的信徒?    ------------------------------------------------------------    我说不清楚,我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众电影是作者骨子里的东西,是存在即合理的东西    我没有装,我也就是个学生而已,多谢你的指点,从你的指点里能看出你对此很有研究,欢迎与我辩论:)  --------------------  不是辩论,因为我并非要针对你所持观点而且发表我的见解。  存在即合理是黑格尔的话。黑格出生十八世纪,存在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
  作者:余思1986 回复日期: 17:52:40 
    谁能告诉我字幕合成器怎么用,我下了一个字幕合成器为了看今村昌平的片,结果不会用,我的天,我是不是太傻了。  =========  安装一个软件:vobsub,试一试
  今天是倒了什么霉了,每次回复都得让我重新再码一次……  我是一个俗人,终究还是不喜欢看小众电影的,但搂主写的评论我看得很用心,关键是很用心地看了故事梗概……  《我们俩》的故事看得我唏嘘不已,尤其是那些对白让我颇为感动。其它的故事,尤其是王超的片子,太!压!抑!了!但是俺还是有恒心地、一字不落地看完了!(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病啊我?!)  PS:在不久前某期外滩画报上看了田原的专访,她的每张照片都是捧着下巴嘟着嘴,平整的、厚厚的日本娃娃似的刘海下是双大而无辜的眼睛。(感觉就像是那些写青春伤痛文学女文青典型表情,所以有些不喜欢)惟一一张不托下巴不嘟嘴的侧脸照让我很八卦地发现了她是大饼脸的事实……所以,剧照上显得脸大,应该和摄影师无关……
  贾樟柯和周星驰一样,都很伟大!
  嗯。谢谢斑竹把它挂到了焦点的位置
  就把这儿挂着,当作一个看电影影评的集散地似乎是一件不错的事情。认真挑我毛病的朋友我虚心接受。
  AttilatheHun你真是奇怪咧,干吗那么较真于搂住的一句话啊,而且她也不是什么行家啊,不就是个86年的女学生而已。    扯出一大堆东西来是不是过于迂腐。
  北京杂种,这个片子评价是十分两极地
  看《我们俩》的时候  电影院真的很安静,不仅仅是因为人少  其实这样的电影本来就是安静欣赏
  租妻---------《租期》    导演: 路学长  主演: 潘粤明 / 李佳璇    最早是叫做《租妻》的,故事是这样的,郭家驹大学毕业后办了个小公司。负债很多面临倒闭,女友也跑了。家驹老家在闽北一个小山村,父亲病重,让他带女友回家,身处困境的家驹无奈租了个“三陪小姐”莉莉,以教师身份冒充女友回家。     二人经过一路的磕碰,回到家中。为了给父亲冲喜,家驹的母亲要求家驹和莉莉举行婚礼。婚礼后,家驹父亲竟然可以起床了。莉莉在村外散步,看见一个疯姑娘。村里的小学老师病了,请莉莉去救场。家驹的侄女香草很喜欢莉莉,想请她带自己进城找工作。但家驹阻止莉莉和香草接触。家驹的父亲终于走了。香草来家找莉莉玩,莉莉给她化了妆,问起疯姑娘,香草告诉她,疯姑娘在城里做小姐。她赚钱给家里盖了房、给哥哥娶了媳妇。但家里都说她在城里做破鞋,钱来的不干净,不要她回家。莉莉大受刺激。家驹回来,看见香草涂脂抹粉,大骂莉莉。莉莉羞愤到极点,她痛彻地感到家驹骨子里对她的鄙视。莉莉独自离开上了汽车,被追来的家驹阻止。两人被找回老家的追债人看见,追债人动手揍家驹,并威胁要家驹的命,危急时刻莉莉拿出自己的银行卡救了家驹。     一年以后。郭家驹已经翻身,他把欠莉莉的十万元已陆续汇进了莉莉的卡号里,但他始终找不到莉莉。偶然的一天在街上,他和怀孕的莉莉出现在红绿灯口……  很多人都应该还有印象前几年媒体爆炒的租女朋友,租小姐回家假扮媳妇的新闻,路学长抓着这个事件拍了个电影,故事是好的,起码一定程度下能反映某一部分的人物的现实生活。  为了公映路学长真的做了很大的妥协,首先是把片名给改了,其次是最后补拍了一段妓女从良挺着个大肚子走在街上脸上满是母性光辉的结尾,电影不分级制度万恶。所以片子里的王莉怎么看也不像个悲惨的妓女,甚至没有一个做爱的镜头,也没有三陪小姐们淫荡堕落生活的写照。想起金基德的《雏妓》了,同是拍妓女,《租期》有点放不开就已经让人很遗憾了。  大概是投资少了,片子拍得挺粗糙的,不管是画面还是人物造型什么的,就是觉得不够尽善尽美,编剧的野心看起来是很大的,他想说很多事情,他想表现郭家驹身为一个出身农村的大学生在城里生活的无奈和颓废艰辛,他想说一个农村走出去的青年身上背负着太多的亲情债和道德观念,他想说家驹的父母代表着那一辈子安贫乐道的农村人的观念,他想说妓女莉莉骨子里母性的善良和表面上的势利的冲突,他还想说一个妓女的前世今生给她的刺激。  其实事实上就是很矛盾的,家驹渐渐对莉莉有了好感,在那个世外桃源的山村里,丽丽身上的风尘气一扫而空,她甚至还能当山村女教师,而莉莉表现得大方又懂事,深得父母亲的喜欢。可是家驹就是鄙视她,她做什么家驹都觉得她只是一个妓女而已,他不愿意自己背负这个大大的耻辱。  我喜欢的一段是王莉和那个疯女人在乡间的小道上相遇的情节,奇怪的疯女人一直跟着她走,不论王莉喊多少次你别跟着我,你别跟着我,疯女人还是跟着她,香草说这个女人原来是个小姐,挣了很多钱可是回来以后很多人都看不起她,她逐渐就疯了,疯女人出现在王莉在郭家驹家里的每一个时刻,像是一个幽灵。我觉得香草,王莉,疯女人,就是一个妓女的前世今生。香草看着王莉,幻想着自己进城以后的生活,让王莉替她化妆戴耳环,却遭到了家驹的严厉斥责,他鄙视她,他辱骂王莉别带坏了她。没人能带坏谁,只是香草这样一个既没有什么倾国倾城的长相,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女农村青年到了城里,她能做什么,她也许能坚持吃苦一段时间,可是到后来她发现她什么也做不了的时候,她就会变成王莉,变成一个给自己各种借口和理由去做妓女的女人,而发疯了的女人,就是她最后的结局。在租期的这段时间里,本是唯钱是命的王莉变了,她面对着前来讨债的流氓,为了拯救家驹,甘愿把自己这几年做鸡赚来的钱都散了出去,只是她冲着歹徒喊:“你们别打他,我给你们钱。”这一句话的时候,歹徒只是置之不理说她只是个妓女罢了那一段挺震撼人心的,妓女永远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底线的人物,而家驹一直鄙视的女人最后救了他的命,用的是她用身体换来的十万元钱。  王莉最后从良了,跟另一个我们不知道是谁的男人生了孩子。家驹回到了北京,继续着从前的生活,他们之间没有再多的故事发生。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现实的,而妓女似乎是不配拥有爱情的。片子后来从《租妻》该叫做《租期》,我宁愿相信这样改不是为了配合电影局而是另有原因,就好像是这个城市里生活艰难的人自己给自己租了一个假期,不论是曾经潦倒的家驹还是妓女莉莉,他们在这个短暂的假期里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另一个生活的方向。  片子的主题还是很深刻的,李佳璇演得比潘粤明要出色得多,我个人觉得是这样的。小人物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演了一出小小的悲喜剧。似乎这是小众电影永恒的主题,性和妓女,流氓黑社会,怎么样逃不掉。让我们看一次内心死一次吧,不会有阳光的。    
  为什么海报都做得那么的难看我的天~~哎。  ps技术不过关啊
  LZ啊,我也86诶...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啊...  汗...  我也刚放假~~~  ^^  现在正在下<我们俩>
  看&我们俩&是本地的小台半夜放的,静静的看静静的流眼泪,并不是悲伤.
      看了帖子,我想去看 《三峡好人》和《我们俩》了
  《我们俩》,电影配乐真的很有味道,也是在一个晚上一个人看的,边看边泡脚,结果最后水都凉了。稀罕这样的骗子。《暖》看完了没啥感觉,很多情节感动不了我,呵呵,触动不是很大。《江城夏日》,可能在武汉待了六年,片子的环境很熟悉,特别是我们武大的食堂,呵呵,情节有点粗不真实。《三峡好人》比较沉闷,现在心太浮躁,可能要心静下来再看一次。当初看《小武》、《站台》的时候还是比较有感触的。
  作者:嗜血的黄昏 回复日期: 22:14:03 
         看了帖子,我想去看 《三峡好人》和《我们俩》了  ------------------------------  555555~你的意思是我其他的影评写得不好么~拉拉。
  今天看崔子恩的《男男女女》来着,看得我一个痛苦,稍候奉献影评~  内地小众电影真的太灰色了,太黑暗,太沉重了。
  电影真够小众的,但LZ的体会跟我们大众很好的相应。    “每个人表达自我的方式各不相同,对于小众电影的钟爱之情,是别致孤独的灵魂在俗世中最坚贞的呐喊。”  ——“呐喊”有点那个,但进来看见这句话,就挺有收获了。
  嗯。第一贴开篇的那个是写得有点那个啥了~  不过我也真的很喜欢《我们两》,看来我的目的达到了,在我的帖子的小小宣传下,应该会有人去找这些片子看了。
  没有人怪为什么男人要做出承诺,这是女人们愿意听的,愿意在每个下着雨的潮湿夜里等待并为之盼望的,但是时间的温度最终会降临,会把这些承诺冷却甚至冰冻,会在男人的心底不留一点痕迹。        写得好啊。。。。顶
楼主妹妹,《小武》要看啊,太经典经典的片子!  
就是因为《小武》,我成为了贾章科的疯狂粉丝。    
另外,说实话,姜文虽然脾气大,拍的片子真不错。《鬼子来了》不用说。《寻枪》也经典,嘿嘿,虽然是陆川导的,但其实是姜文定的。      
  楼上的朋友,小武我也看了,但是写得比较乱,都是随手写在纸上,哪天整理了发出来,吼。    我男朋友简直是姜文的铁粉丝,有一段时间天天在我旁边讲什么阳光灿烂啊,鬼子来了啊之类的。  寻枪很好啊,我们每次打扑克都喊着谁拿着黑桃A,寻枪寻枪什么的。    一帮疯狂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天啊,真不知道以后没饭吃怎么看电影吼吼
楼主妹妹,贾樟柯还有最早的一部片子《小山回家》,也很不错。    
  对啊,我知道啊,我一直正在努力寻找这个片子。  我就看过任逍遥,世界,小武,站台,一直很想看小山回家的。    该死的碟店似乎没有。
  而且我一直觉得碟店的老板都很讨厌,每次我去找他问这个碟有没有的时候他都一副我是变态少女的表情说你干吗老找一些黑暗片啊。  然后我就很想讲说:什么啊,你开碟店还这么多事。    今天一直在看康熙来了,好笑死了,过两天就可以回家了,开心啊。  很想问一句:刘冰鉴的片子有没有人看过啊,我这两天搞到他的全集~兴奋死了
  其实我很佩服贾樟柯的一点是他可以连续三年都考电影学院,为了实现自己拍电影的梦想,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敬佩。
  三峡好人和小贾的演讲我都看了,深为感动。
  《我们俩》中老人的孙子不算猥琐吧。  《日日夜夜》我只觉得很一般,《租期》其实比较商业化了,只是推广得不好吧。
   片名:我们俩    英文名:You and Me    导演:马俪文(原名:马晓颖)    编剧:马俪文    制片主任:瞿菊芳    摄影:邬迪    美术:刘科栋    录音:张金岩    音乐:窦唯    主演:金雅琴 宫哲  ============================================  呵呵,狂顶这个
  找几部看看
  感谢楼主的帖子,顺道唠叨两句,&我们辆&,看了有种很温柔的感觉,比温暖还要舒服那么一点.剩下的,很压抑~~~~~~~~~~
      作者:余思1986 回复日期: 23:06:27 
    作者:嗜血的黄昏 回复日期: 22:14:03               看了帖子,我想去看 《三峡好人》和《我们俩》了    ------------------------------    555555~你的意思是我其他的影评写得不好么~拉拉。  ----------------------------    哈,我喜欢一部电影的主题,所谓演员演技什么倒是次要。比如 黄金甲,巩俐和发哥的演技好,但还是很不喜欢这部电影    其他影评都写不错:)
  我们俩~~~~~~~  现在就去找找看~~
  &我們倆&我看過.覺得很真實,很好的電影.    
  《安阳婴儿》跟《北京杂种》都没看过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侠徒弟强迫师娘小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