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知名心理医生我儿子26岁也没有找媳妇的心就是玩游戏早泄我该怎么办办

我已经阅读了这个提醒
北京美龄心理咨询:专业提供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等神经症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厌学、网瘾、品行障碍等青少年心理咨询;婚姻情感和性心理咨询;
电话:010-
微信:hml69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151号燕园大厦310
我的人气博文
相片加载中...
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美龄心理咨询的博文
博文分类:
(图片来自网络)
林先生的儿子上高中二年级,近一段他频频被老师邀请到学校面谈。儿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近来上课竟然趴桌上睡觉,作业也不完成。老师多叫他两次,他竟然怒不可遏,大发脾气。学校的心理老师找儿子谈话,什么也没谈出来。这可是个以优异的高分考入此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啊。老师很困惑,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啦,请林先生带孩子到医院找精神科大夫看看。孩子跟着看了精神科大夫,经过一系列心理测量后,诊断为郁躁症。儿子一听诊断,登时大发脾气。医生立即说,让他住院吧,他是不是经常这样啊,这样是躁狂症啊。儿子更生气,骂了几句转身跑出医院。
&&& 林先生听人介绍,一家三口来到我们心理咨询室,详细转述老师的话,描述孩子看医生的情形。我笑着请他们一家三口坐下,儿子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妈妈坐在我和儿子对面。林先生另拉一个椅子坐在旁边。我站起来,请他们一家三口一起坐在对面沙发上。儿子立即走过去在沙发另一端坐下来,林先生扭捏着不肯过去。我再次请林先生坐过去。林先生说,不用,我坐这里挺好的。我再三请林先生务必坐过去,林先生无奈地站起身,坐在妻子和儿子中间。我说,我给你们拍张照片。我拍了张照片,给他们一家三口看。图片上林先生低着头,儿子的脸扭向一边,妻子一脸的焦虑和忧伤。妻子看着照片,一言不发,林先生看着我,儿子的脸依然扭向一边。
&&& 我说,看你们一家人的图片,就能看出你们一家人多么不像一家人。妻子哇一声大哭起来。林先生很不耐烦的对她说,哭什么哭,给儿子做心理咨询呢!儿子站起来,来回晃动。我说,宝贝,坐下来。妈妈别哭,请先听我说。妻子止住哭声,泪眼婆娑地看着我。我说,首先,孩子没有什么精神类疾病,他的精神很正常。是你们的婚姻出问题了,孩子在家感受不到家的温馨,他两个最亲最爱的人之间冷漠无情,让他不知所措,焦躁不已。我转头向孩子,问他,宝贝,是这样吗?儿子又回到我旁边的沙发上坐下,说,我的家庭很黑暗,我的心很黑暗,我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尽管人们早认识到神经症是心理原因导致,精神障碍患者有相当一大部分也是心理原因导致,非常明确心病须心药治。但由于心药难开,面对求助者的痛苦,医生们无论如何看得开,苦口婆心说了一大堆,多是无济于病人,这种结果会让助人者感觉非常无奈。
&&& 神经症类病人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对治病的迫切、及对病状的描述、对效果的问询,都使得他们和医生喋喋不休,说个没完没了。精神病学的知识和临床的药物使用经验,至使医生无从下嘴去解释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又难以承受他们焦燥的喋喋不休。精神障碍类病人的自我沉溺式表现与不合作的状态,更导致精神病医生和护士没办法把他们在患病时当一个正常人去交流,而在他们能交流时,由于他们有过的行为表现,让医生和护士心有忌讳,同时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和他们交流,又担心稍有言语不堪会引发他们的症状表现。也不能从心理层面来疏导这些急需帮助的求助者。
&&& 有一个森田疗法传到中国,有些医院就采用了。对森田疗法顺其自然理念的实施,就是由着症状轻些的病人自己的意愿,去做点在医院能做的运动,或者病友间的交流,医生在病人面前出现,谈什么都会被记录为心理治疗。
由于实验室医学的迅猛发展,一些研究者采用实验室模式,在生化反应上做足功夫,发现神经生化指标中,一些生化介质参与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变化。且这些神经兴奋和抑制的变化,和行为与情绪的变化有着正相关。于是,生化反应指标便成为确定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的重要诊断和治疗依据。因实验室的可观察效应,生化指标变化参照的对比效果,以及它的可复制型操作模式,使得这种对于神经症及精神障碍的治疗理论,成为医生和病人所普遍接受的理论。精神类药物治疗模式,也就成为近代最为普遍的模式。当然,当医生们发现药物的效果不甚理想时,研究者们也会寻找其它的治疗方式。于是,电痉挛治疗、各种生物反馈治疗等等治疗方式便在精神类医院或科室出现。
&&& 医疗研究者们很想攻克神经症及精神障碍这个心理疾病的大难题,我们可以从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对神经症精神障碍脑部皮层活动的研究发现,知道人们在想方设法攻克这一难道。
&&& 然而,心理障碍的医学治疗效果,时至今日,让大多数医生和病人感到不满意。因为,大多数病人没有因吃药或电击,而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功能,他们依然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感知觉,不知道如何消除或化解不良的情绪。有一部分人在接受医院的正规治疗中,症状恶化,由抑郁类神经症出现精分的症状表现,又被医生诊断为精分,有些强迫症又变成了抑郁症,或者出现情感情精神障碍。当然,也有一部分患者吃药后社会能力及个人意志力严重下降,在药物的作用下,傻呆呆的机械地活着,不觉痛苦也不没有表现出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由一个会感受不愉快,会起情绪的人,变成了一个漠然呆傻的低能人。这不能不说是医疗对于心理障碍治疗效果的一大杰出创造。
&&& 因为神经递质中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和心理不良感知觉,有着直接关系的,换句话也可以说,对于神经症及大多数精神障碍者而言,神经递质量的变化是感知觉不良导致的。感知觉不良,就会起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引发神经的生化变化。只用药物,而没有心理感知觉的调整,习得性的不良感知觉,仍然会让病人处在茫然无助的状态下,病人的不良情绪或者妄想幻觉等感知觉依然刺激着神经,5-羟色胺(5-HT)受体以及多巴胺能2型(D2)受体,在不良的情绪及感知觉的促进下,有力阻抗药物对人体神经的作用。医生们此时所做的,不是换药,就是加大药量,用来控制病人的症状,改善心理体验。
&作者:韩美龄
尽管心理学已经在生活环境中的多个方面得到重视,衍生出多个方向的心理学:比如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不能够同一日而语。心理咨询尽管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但仅凭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不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有效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
原因何在?心理学是解释描述人的心理及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而心理咨询却是帮助求助者化解心理的困惑及痛苦,帮助求助者尊严、自由地好好生活,好好享受生活的技能。心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是在心理咨询中运用的基础心理学知识,要帮助一个人好好的生活,不是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而是心理咨询师引导、启发、指导求助者走出心理困惑,进入良好生活的过程。心理咨询就是在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人文伦理、人际交往、生活技能、医学等等学科知识,合理处理各种生活情景与生活事件,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里,达到有尊严、自由地享受生活的目的。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有针对性、有个体差异性的化解心理困惑,化解心理创伤、推开心理障碍再教育重塑的过程。
简而言之,心理学是一门知识学科,而心理咨询是生活。生活经验出理论知识,学科却不能涵盖生活。不理解这句话,心理学会被当做心理咨询,延误对心理问题的调整;心理咨询就会流于形式,舍本而逐末,使咨询效果走偏
有一对夫妻带着儿子前来做心理咨询,儿子的主要问题有三:
一、 不尊重父母,说骂就骂,说打就打。对父母没有丝毫感恩心。
二、 特逆反。玩手机玩电脑,结交狐朋狗友,时常逃课,生活没有规律。
三、 频换女友,带回家过夜。花钱如流水,从不体恤父母的辛苦。
孩子拧着头冷眼看着他的父母,说,你们才有病,你们应该好好看看心理医生。我真不知道我上辈子做了什么坏事,罚我这辈子成了你们的孩子。父母立即向我说,看看,他绝不允许我们说一句话,他不中听,一定给我们噎回来。孩子说,我噎你们什么啊,你们不也是打爹骂娘吗?我打你们怎么啦,你们让我不舒服,我为什么不打你们?你们会做什么,你们的钱不都是我爷爷奶奶的钱吗?没我爷爷奶奶,你们哪有本事挣什么钱?正说呢,爷爷奶奶来了,他们为着孙子打儿子而担忧,希望能协助心理咨询师规劝孙子敬父爱母。谁料,这一对父母立即喝问,你们来干吗?回去!那态度,象对待两条不中用的老狗。
我把这对夫妻赶到外面,只听儿子一人说。儿子告诉我,他父母对爷爷奶奶态度差得很,他小时候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跟爷奶有些感情。但现在也淡多了,父母总说爷奶的不是,总是当着他的面骂爷奶。一开始,他向着爷奶,后来也就见惯了。人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用在爷奶身上没错。爷奶生了三个孩子,就父亲一个儿子,特宠,要星星不给月亮那种。所以,父亲眼里没有爷奶,只有他自己。现在,父亲把爷奶赶到姑姑家里去住,把爷奶的房子出租。妈妈更是见不得爷爷奶奶,但她对外公外婆特别好。
我听孩子说完家庭情况,又向爷奶了解情况。爷奶说的情况大致和孙子说的一致。于是,走到外面问父母,你们希望孩子改变吗?父母忙连点头。我说我可以让他有所改变,你们能配合吗?他们连连点头。
我请爷爷奶奶坐在上坐,然后,历声喝令父亲,跪下!父亲慌忙向我跪下,我说,向你的父母跪下。他不想动,我又历喝一声,他才转向自己的父母。奶奶有些慌张,我按住她的肩膀,说,今天,是你们做为父母做为公婆找回自己尊严的日子。儿子,站在旁边好好看着,你要验证这个时刻。儿子点点头。
咨询室里,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气氛非常肃穆。
母亲想夺门出逃,我抢先一步堵住门。冷眼看着她,说,请你配合。然后我破口开骂。
首先,孩子明辨是非,通情达理,他没有错。谁有错?父母有错!他的父亲给他做出了良好的榜样。他的父亲打父骂母,样样精通,而且,都在孩子注视之下。天理恢恢,疏而不漏!上行下效,儿子打老子,代代相传!父亲,谁的错!你的错!你养儿子是希望他过得好,宠他爱他,没有想着要他打你。是不是?他打你你认为有悖天理,认为他有问题,来找心理咨询师看他的心病。你的父母是不是也是希望你过得好,宠你爱你,没有想着要你打他。是不是?可是你打了你的父母,你有没有悖天理?你有没有问题?中国数千年传统,万善孝为先,为人子而不孝,是天下第一大恶人。在中国,历来不孝子,人人可打,人人可骂。对不?儿子打你,该打!他在替天行道!这叫什么?报应!现世报应!
我再说爷爷奶奶。子不肖,父之过。子不肖,母之错。你们没有教给你们的儿子做人,你们只教给他做凌架你们之上的太上皇,直到如今,你们还是心疼儿子。你们还在害儿子!不但害了儿子,还害了儿媳!等有了孙媳,你们的下场就是儿媳的下场。从今天起,让儿子做个人。孙子才能把儿子当人看。现在,请儿子给爷爷奶奶,磕头认错!请奶奶拿拐杖训子!
奶奶看着我,很慌乱。爷爷起身说,我来训子。爷爷狠狠敲了儿子几下,儿子哭了。我说,请伸手摸一摸你父亲的那张老脸,请摸一摸你母亲的那张老脸。请握一握母亲的那双老手,这就是生你养你的那个人,这就是给你生命的那个人。请大声喊出来,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必须喊五十遍,用你的心去喊,用你的灵魂去喊!想想你这么多年做的孽,向父母赎罪吧!因为你的儿子已经在冥冥之中向你问罪了,如果你还不赎罪,上天会用更多的方式惩罚你,让你生不如死!
爷爷奶奶哭了。儿子也哭了。媳妇火了。她责问我,你在干什么,你是再给孩子做心理治疗吗?还是在责备我们?我也火了,反问她,怂恿你的老公打公婆,孩子怎么看你?现在孩子更多的是反感你,打你骂你,你自己不孝,如何让孩去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上行下效,这个道理你不懂?媳妇说,我懂,我对我的父母很孝顺,孩子知道。我说,你对你的父母很孝顺,为什么不允许你老公对他的父母孝顺?你拉着老公孝顺你的父母,他不孝顺你不依,为什么不跟着老公孝顺他的父母?你讨厌你的公婆,你为什么不讨厌他的钱和他的房子?为什么让他们照顾你的儿子?你为什么老是在儿子面前说公婆的不是,骂公婆?你如此不能接受公婆,为什么不在结婚前让你老公害死他们?你为什么不当未婚妈妈,不嫁人?媳妇特别生气,怒目瞪着我。我直视着她,继续责问她:你不是找我作心理治疗,希望孩子能孝顺你,不打骂你吗?这是治疗的最有效的方式,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种方式。你生儿子不能接受儿子打骂你,你的公婆生儿子就能接受他的儿子打骂?你希望全家人都以你为主,你对公婆任意为之,对儿子也任意为之!儿子立即接岔说,不可能。让她去死吧。我立即把儿子拉到一边,让助理陪他到另一咨询室去说话。然后问妈妈,如果你还希望过那种被儿子打骂的生活,现在我向你道歉,我退出!
媳妇愣了一时,无可奈何地向我说,我接受。我说,不!你要用你的心明白了我的用意,真正接受,我才能给你的儿子继续治疗下去。你要真正地改变你自己对待老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我才能给儿子继续治疗下去,并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我认为你对公婆的态度不是你的错,是你老公的错!如果你老公用你对公婆的心态对你的父母,你会怎么反映?如果他学着你用你对他的态度对你,你和公婆的关系绝不是今天这样!
说完我不理媳妇,走向儿子。儿子跪在地上,低着头,一声不吭。媳妇愣了一阵子,无可奈何地站在一旁,也不知是对谁说,就这么说了一句,我以前有些地方做得不对,你们别往心里去。
第一次治疗结束后,过了两天,做第二次心理治疗。儿子反映情况,他们的儿子这几天安静些了,尽管说话还是恶声恶气,没有打骂他们夫妻。
我说,你们对父母的态度是你们的家传秘方。想要儿子怎么样对待你们,你们首先要树一个榜样给他!
赵婕(化名)今年岁,有一个四口之家,妈妈,继父和哥哥,大学毕业,身体健康,没有重大疾病史,高中离开家开始上寄宿学校,成长道路虽然不是很顺利,经常出一些小事故,但在母亲的关爱教育和继父的厚爱中也没有受过什么大的挫折,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却一直没有什么动静。终于有一天,她回家宣布有了一个正式交往的男朋友,家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可是好景不长,原本性格外向爱说爱笑的赵婕谈了恋爱之后却慢慢变得情绪反常,情绪波动非常大,要么异常兴奋,要么少言寡语,眉头紧锁,食欲不振,严重失眠
都说恋爱中的女人最美丽,可她却像是得了躁郁症,这可急坏了家人,尤其是她母亲,因为她最近总是向母亲追问和父亲的过往,这让做母亲的心里隐隐不安,但还是把伤心往事回忆起来讲给女儿听,这一说,反而让赵婕更加严重,连着一个月不能去上班
母亲和赵婕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出母亲眼中的焦灼和极力保持的平静。如果不是面色暗沉,可以看出赵婕是个很漂亮的女子,虽然短发,但是五官轮廓分明,眼睛很大但是像蒙了一层化不开的雾气,眼神像是没有聚焦的镜头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她把自己深深的陷在沙发里,把抱枕抱在胸前,然后说 不知怎么回事,我最近总是做让人很难受的梦,醒来后那种阴郁或者恐惧的情绪像迷雾一样笼罩一上午甚至一整天,在这种情绪状态下非常影响工作和正常生活每天生活像梦游一样!
比如一次做梦,他(男友)来看我,带着一个白色的大盒子,打开盒子,是一盒密密麻麻的蜘蛛,我当时就惊叫着吓醒了,惊出一身冷汗颤抖不止。
“我在恐惧什么?”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我想这可能是感情恐惧症”吧!
“我怕重演父母的悲剧 ,爱一个人就是给他伤害自己的权利我现在喜欢的这个人有些特质和和生父很像 ”
赵婕的父母在她岁时离婚,婚后几年各自组建了家庭,赵婕的继父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父亲,给予她的关爱比生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她始终记得童年时期家里的冷战,那种家里冷的似乎空气都已凝冻的压抑。记得有几年母亲一个人带她的艰辛和隐忍,记得母亲提起生父时眼中的痛楚
虽然后来的经历和认知让她懂了很多关于婚姻的客观的东西, 但是这一切,让她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和拒绝,她从心里暗想,以后一定不轻易恋爱,爱情一定是两个人思想上的共鸣,生活中的默契,是志趣相投,是品位相近,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责任担当,是细致入微的关心,是无条件的信任,否则一定不会去爱 抱着这样的期望,她把感情划为非黑即白的两个区,不符合的统统拉入黑名单,一旦投入感情就抱有太多的期望,而这些期望多是幻想的美好的不切实际的,一旦失望,就把一切都否定掉,觉得自己必然不会幸福,然后自己在那里痛苦,所以往往是对方什么都不觉得,但这边已经痛苦的死去活来。
恋爱中因为发现男友的一些特质像生父,导致她把父亲的角色投射在男友身上。对父爱缺失的渴望,他希望男友能包容自己,能像一个父亲一样去宠爱自己疼爱自己;内心深处对父亲的爱与恨的交织,在与男友的相处中导致她内心不断处于纠结冲突中,她一方面很爱男友,另一方面又因为男友某些言行触碰了自己内心的伤痛,而对男友发火或者冷战。在男友身上投射了太多她所缺失的生父的爱,想从中弥补这种缺失,抱有太多不合实际的期望。因为父母离婚又让她对婚姻持有一种很悲观的态度。高度的期望值和对未来的悲观态度,不断煎熬着自己,同时也煎熬着男友。两个人相处中冲突越来越越多,越来越大,这更让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一方面内心特别渴望爱情,一方面内心对爱情极度恐惧,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抑郁。
美龄老师从以下几点为赵婕做了心理调整
一、重新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并理解父母的婚姻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有一个咨客,事业很成功,可他很想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冷”,他常被恋人这么问,他也想知道。他对幸福好像没有什么期盼,觉得没劲。“没人会懂我,再怎么亲近,我也没什么亲密的感觉”,“充实到是挺充实,就是没什么劲”。通常这样心态的人的成长经历中,父母的感情会很不好,甚至会互相说对方坏话。
父母感情亮红灯,不能再继续的时候,对离婚有各种不能理清的恐惧,这个时候很容易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对孩子的责任感上,冠以“一切为了孩子”之名,这是驳不倒的理由、保护伞,最简单,最安全。
&&&&说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可是不去解决婚姻感情的问题,陷入或冷战或热战的状态,一方不回家,另一方把把握不了婚姻,就把握孩子,转移所有注意力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哭诉或指责对方,或双方都对孩子过度关注,让孩子窒息。如此不幸的家庭氛围,被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的幸福”,简直是一种讽刺。
说是为了孩子,可事实上孩子只是替罪羔羊,孩子虽然说不出来,但心里有种莫名的颠倒:“你们感情不好,不是我搞的。&你们说不能分开为了我,可是我也没有因为你们不离婚就被呵护得很好,就很幸福,我感受到是你们压抑的不愉快,我还要背负这个罪名是我把你们绑在一起,整个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有口难言的状况。”
孩子事实上没有被当孩一样被呵护,他在当大人,替父母抗包袱,&如果我是大人,我在照顾妈妈,为什么我得到的不是感谢而是这么大的压力甚至罪恶感呢?明明在照顾妈妈还要装成是小孩的样子,装成是“不懂事我,都是我不好,妈妈你为了我好辛苦”,&可是事实上你已经在照顾妈妈。这个时候,那个有口难言的能量没有出口,只好“节源”或“开流”。
&&&&节源:调高自己对外界刺激的感觉阈限,用力阻断情绪干扰,变得无感。从小就开始逼着自己去理解这个世界,立志去闯荡,创造我的格局,但心里太苦了,因为情绪反应很大,可是又对自己要求很高,所以把自己的感情调冷,这样习惯性的跟外界绝缘,不会再那么痛苦,久而久之变得很冷酷、很压抑、&很阴沉,习惯性逃避。
&&&&开流:心理负能量出不去,只好转移到身体上,以躯体化的形式排泄。没来由的生病,特别在情绪要爆发的时候。久而久之,身体系统开始对压力反应很敏感,有些人身体会过敏,对某些东西特别的排斥或经常得胃病到住院,甚至有些人因此得了癌症;或会很难自控,常感觉被一个无名黑洞吸着。例如,暴饮暴食,酗酒,吸毒。
&&&&压力大的时候,明明已经吃了很多,还是很饿,&没办法控制食欲。
&&&&明知道酗酒吸毒是慢性自杀,心理说不要,但就是做不到。
这些都表示你有有口难言的压力,需要帮助。
& & 但无论哪种情况,对住在你心里的小孩来说,童年的伤还在隐隐作痛。
&&&&其实,受害者不仅是孩子,还有父母。
&&& 作者:韩美龄老师助理王龄艺
民族由人民构成,人民从小孩长成,我们先来从小处着眼。
&&& 刚刚有一位家长来求助,“孩子就不爱学习,就喜欢玩手机,老师就不让带,孩子不带就是不行,怎么办?”
&&& 孩子天生都有求知欲,都是上进的。那为什么是这样呢?
&&& 来看一段案例:上学前妈妈很宠孩子,上学以后,孩子会做错题,写错字,妈妈在孩子重复的错误中失去耐心,变得很严厉、暴躁;孩子做对的时候,妈妈又把孩子夸得不行,因为妈妈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 那我们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看看。上学之前很受宠,很快乐。从开始学习,妈妈就变。很严厉,这种落差让孩子觉得他人生中唯一的不快乐就是学习,“我人生中唯一的不幸”,自然越来越排斥学习。妈妈说“为了让他对学习产生兴趣,我都拼命鼓励他,奖励他旅游......”这会造成什么?其一,对孩子来讲,奖惩根本没有预期性,会对成绩很焦虑,这就是大人所说的“被自己的成功压垮”,“这次不小心考好了,下次怎么办?我没把握,我怕啊!”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焦虑,久而久之,焦虑情绪泛化到孩子的生活中,变得浮躁,没有存在感,纵使拥有一切,也总被虚无困扰。(篇幅所限,留到下个话题细说)其二,当对错变成唯一的标准时,学习为了换旅游,越来越偏离学习本身,学习变成功利,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变成空谈,学习本身失去乐趣,手机变成孩子的救命稻草......孩子根本搞不清楚什么是能力,其实不只孩子,老师搞清楚了么?家长搞清楚了么?什么是鼓励?孩子需要的是在做错的时候看到有好的发展的可能。表面上看,是孩子学习出问题,其实是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偏差。
而老师又是怎么处理的?不准带手机?当老师不知该怎么办,面对陌生的恐惧,本能的选择了逃避,以不处理为处理,“你不要有自己的想法,照我的命令做”,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简单粗暴--除了进一步推着孩子走向逆反之外,还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的“中国人不善于创造,但很善于抄袭”。这是只是老师的问题么?简单粗暴又被孩子学来,因为他就是这样被教育的,成了他对教育、对管理的认知,一代一代传下来,成为下一个简单粗暴的老师。放眼看看,我们每天在面对多少简单粗暴......我们的民族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问题变得无意识?我们该怎么适应?
&&& 怎样帮助孩子得到学习的乐趣,辨别的能力,坚持正确保持自我且适应环境的能力,因为社会大环境不会马上改变,又怎样帮孩子建立存在感呢?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有锁就有钥匙。按照正确的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那么,让我们从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做起。
作者:美龄老师助理王龄艺
老张来做心理咨询,是被妻子逼了来的。妻子怕他控制不住自己,杀了小三,从而惹出滔天大祸。
老张是一国企的老总,和自己的妻子感情很好,甚至说对妻子一直抱有感恩之情的。老张以前家庭贫寒,自己是长子,因为兄弟姊妹比较多,负担也很重。妻子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下嫁到老张家后和老张一起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给大弟大妹安排了工作,供应小弟和小妹上了大学。
老张和妻子是经人介绍认识,当时妻子在一高校教书,老张在一国企做技术员。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和拼搏,老张坐到了企业的领导岗位。家庭也很幸福,孩子健康成长,已经去国外留学。
平静的生活,在某一天突然被打破。一个女人找上门来,说自己有了老张的孩子,而且她才是老张最爱的女人,在她和老张的爱情里,老张的妻子才是真正的第三者,逼迫老张的妻子和老张离婚,否则让老张身败名裂。妻子和孩子知道情况后很震惊,和小三打了一架。妻子还没有来得及和老张算账,老张却病倒了。他要么情绪很激动,焦躁不安,要么很抑郁,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晚上失眠,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也不去单位上班了,去医院开了精神类药物,依然不管事。
请了两个月的假期,去医院看病。不出门情绪相对稳定,一想到要回到单位工作,就极度焦躁不安。这期间,那个女人又去单位闹了一次。老张感觉自己更没脸回企业工作了,这以后还怎么领导大家!同时又感觉自己很冤,想想自己一辈子小心谨慎,没贪污,没弄权,只是和这个女人玩几天,没想到栽在了这个女人手里,最关键的是这个女人先勾引他的,是她主动送进怀里的。老张越想越愤怒,内心的愤怒让他有杀了那个女人的冲动。他感觉这种冲动越来越强烈,好像不受自己控制了。有时候会突然不受控制的脱口而出,那个女人再来闹,我就杀了她。他内心很恐惧,他知道杀人是犯罪的。
这种状况让家人和朋友都很恐惧,害怕他做出什么过激行为而酿成大祸。带他来做心理咨询调整。与妻子同来的老张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们单位的局长在外处了一个小三,两个人两情相悦处了六年,正当局长走了一切路子,要升迁之际,小三逼着局长离婚。局长知道,离婚肯定影响他的升迁,遂支吾。一来二去,小三就发了火,要把局长一些不可见人的事捅出去,以要挟局长就范。局长也火了,在一次车祸里,小三死了。小三的家人疑是局长暗杀,就报了案,并向纪检委举报局长多处弄权贪污。局长一下子掉入万丈深渊,锒铛入狱,家败人散。
老张在北京做了几天的调整,内心的焦虑放下了很多,抑郁情绪也消除很多;同时也和老张的妻子进行调整,一方面化解她因为丈夫感情出轨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创伤,另一方面调整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夫妻同心一起度过当前的难关。老张越来越精神了,为了预防他回单位工作时,受到过激刺激爆发出过激行为。
在老张将要回单位工作时,又给他做了一个情景剧治疗:模仿他回单位工作,那个女孩到他单位大闹的场景。表演途中,有一两个瞬间,老张情绪很激动,双手挥舞者乱抓,想操起面前的凳子,但最终都放弃了。情景剧结束后,老张反应,现在内心轻松多了,虽然还有些担心,但相信自己回去后能够理智的处理,也能够胜任回去后的工作。后来老张朋友反馈,老张回去后没发生什么波动,感情的事情处理了,工作也还不错。
有钱的男人,有权的男人,这本身就会吸引女人。男人到了一定地位,有些男人会通过权和钱去征服女人,认为这是某种高级享受和荣耀象征;殊不知有些女人,也在通过征服男人来获得某种高级享受和荣耀象征,甚至恰好利用男人这种想要征服女人的心理。当某一方掌控不了另一方;当男女双方的需求冲突,导致一方的需求不能满足时,炸弹就被引爆,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浑身碎骨,再无翻身的机会。
色字上面一把刀,男人需谨记。
不劳而获有风险,女人需自重。
原生家庭是归宿,夫妻双方需经营。
铃(化名),女,17岁,读高中二年级,在医院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边缘状态。这个案例是我和代老师两共同做的。很多的心理咨询案例,特别是学生的案例,都是我们俩共同做的。我早期调整孩子的心理问题、学习的心态及孩子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把这些问题调整到差不多的时候,由代老师来带着继续调整学习的心态和学习方法,在跟随代老师的学习体验中去把这个调整的心态去内化,去运行,同时着她把学习给带起来。
用铃自己的话说,她总感觉有很多东西没学会。遇到综合性的试题不知道怎么样应用课本知识。特别最让她头疼的是――我觉得脑袋不好使了,很多知识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总是检验自己学会没学会。学习效率很低很低的,学习很累很累,她就觉得我怎么学都学不进去。内心总想出去玩儿,又不敢玩儿,挣扎着耗学习时间。爸爸妈妈看着她这种状态很心疼,也知道这样没有效果,知道她总想玩儿,妈妈爸爸也就带她玩儿。但是一玩儿呢,她又觉得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别人都在学习我怎么能玩儿呢?所以玩儿也没玩儿好,也怕出去玩儿了。
到后来,也学不进去,也不敢玩,既害怕玩,还害怕学。她怎么都过不好,所以就觉得生活是很累的,学习是很累的。她想放弃学习,但是呢又不甘心。时间久了,所以这时候,她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都很严重。到医院去治疗,医生说,这是双相情感障碍,还有精神分裂症的边缘状态,赶紧住院。妈妈就想,这怎么是精神分裂症的边缘状态呢,妈妈不敢认同这个。爸爸妈妈就带她去看看心理咨询师,她又来来回回换了好几个咨询师。但是咨询师呢都说,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我们做不了,都给他推跑了。
最终到我们这来的时候,她妈妈首先就跟我说,韩老师你先看看我家姑娘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是精神分裂症。我跟孩子沟通了分钟,我出来跟妈妈说,我跟你保证孩子绝对不是精神分裂症。孩子就是情绪问题,她就是内心冲突的问题。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儿,我说我跟她做完一两次心理咨询之后,我再给你详细的回答,我再给你做一个分析,你现在先不要着急。但是我能跟你确定,绝对不是精分,绝对也不是精分状态,也没在那个边沿上,差得远着呢。
她来做咨询之前呢,她断断续续的跑这个地方看,跑那个地方看,在我们那做咨询的时候已经两个多月没去学校了。学校里都跟她说,要不就办个休学吧,孩子又不愿意休学,她妈妈就说,这个孩子以前是一个很活泼开朗的女孩儿,自从孩子上中学后就开始变,变得越来越内向,而且沉默寡言。每天回到家就是学习,所以我们看到都很心疼。想让她出去玩会儿,她不出去。我们做父母的都能感觉到她是强迫自己学习,根本没效率。还不如出去放松下,但是我们说多了呢,她表现的很烦很烦,跟我们发火。我们给她请了家教在家学习,但是还是没效果。
这样的情形,在做咨询的时候,特别是中学生,很常见。学生学习成绩好,后来却不愿意去学校或者想学学不进去,学习效率极其低下。情绪也很糟糕还容易积着,在家呢容易发脾气,有的呢,就是情绪非常的低落,甚至是把自己关闭起来,跟外界隔绝不见人。
原因在哪儿呢,原因实际上就是: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不知道如何化解。另外一个就是学习的心态和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有过重和别人对比的心。另外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师对学习任务布置的加重,老师对学习任务的加重而且不停的循环地施加精神压力。在班里面不停地来说你们要考入重点学校,小学升初中要重点,初中升高中要重点,高中考大学还要重点。老师不停地把这个重点重点贴在嘴上,而且动不动来排名次,跟学生还谈话,你这个分数,要保持,千万不可下。你这个分数要提升,不然的话怎么怎么着。而且老师还有一个锦上添花的那个心态,还想好上加好。咱说了,老师得尺进尺。如果你好一点的话,他希望你更好,这个想法对不对。本来说没错,但是过于强化的话,它就起了一个副作用。这个副作用是很厉害的,它导致这个孩子就出现严重的焦虑,恐惧、抑郁。从我们所接到的实际案例出发,抑郁情绪,只要到医院里看他就说你是抑郁症,说你是什么什么病。我可以跟大家说,抑郁情绪往往不是本来的情绪,它往往是衍生出来的,派生出来的一种情绪。它往往是焦虑,或者恐惧或者紧张,这些情绪得不到缓解、得不到排解,长期下来,或者说持续下来所派生出来的就是抑郁,觉得活得没意思,觉得做什么都没劲。如果做事情有劲,把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化解开他就不会有抑郁情绪。真正的、纯粹的抑郁症是很少见的,真正的、纯粹的抑郁情绪这个也是很少见的。
这些问题出现了,那怎么化解?首先,是去精神病学标签化。一个人一旦被贴上了病的标签,就会认为自己有病。很多人刚开始都只是有心理困扰或者生活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能化解而导致情绪困扰,在刚开始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是比较容易调整的。一旦被贴上病的标签,突然间“明白”我之所以这么痛苦原来都是“某某病”惹的祸。不但会增加求助者的心理负担,也会误导问题的解决。通过心理分析,铃明白了自己问题是怎么回事,以及在医院为什么会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边缘状态了,不再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了,一下子心理放松了很多。然后,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导致情绪症状的问题根源。调整孩子学习的心态、学习方法及学习的方向。孩子明白了,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苦学,实际上是可以换种方式和心态进行的,也不再过分的看重考试的分数和名次。
最后,铃又结合课本跟随带老师一起去体验换种心态和学习方式带来的良好效果。此时铃的心理完全踏实了,不再为学习焦虑了,也敢于出去玩耍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该学的时候能够好好的学,该玩的时候能够尽情的玩,原来高中的学习生活也可以有另一番美好滋味的!
尊严、自由享受美好生活!
共488篇文章
本周推荐博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我该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