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高低床音乐游戏怎样表达旋律的高低?

幼儿园教案_分类
本类随机推荐
? ? ? ? ? ? ? ? ? ?
最新教案专题
幼儿园课件
Copyright &
蜀ICP备号 公安备案:1幼儿园音乐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的探索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幼儿园音乐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的探索
作者:未知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幼儿园音乐游戏中幼儿主动性的探索
音乐中幼儿主动性的探索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方式;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采取游戏的形式。因为它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音乐是用声音来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情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然而音乐又是一门很特殊、很“难”的艺术。怎么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么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我认为,只有游戏才能做到这一点。音乐游戏一般是指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各种动作的游戏。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音乐那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他大大提高了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我看过很多的老师上音乐课,一般她们上课的程序是这样的:先介绍歌曲的名字,让幼儿反复的念使幼儿记住;然后就是老师试唱,试唱完后就开始教歌词,歌词熟悉了,就一句一句教唱,然后分组比赛唱,分角色唱,直到唱会为止。这是我看过的许多老师上音乐课的一种模式,她们完全不顾及幼儿的需要和感受,只是一味的完成内容,达到幼儿会唱的目的。这样的音乐课幼儿上的该有多乏味呀。因此,我认为音乐游戏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音乐性 这一原则体现在音乐素材应形象鲜明,结构工整,随音乐的变化想象并表现游戏情节。我上的音乐游戏《小兔和狼》,有幼儿喜欢的小兔,还有他们喜欢扮演的大灰狼。再如《调皮的唐老鸭》里的唐老鸭,这些鲜明的音乐形象也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前提。2、 游戏性 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游戏材料应幽默、诙谐、夸张。如《小兔和狼》是一个带歌词的音乐游戏,歌词中小兔和狼这一对天敌遇到一起,使游戏充满情趣。二是游戏玩法的起伏、变化。在每一次游戏中,教师不断地添加新的刺激和挑战,以保持幼儿适度的兴奋感。例如《小兔和狼》通过变化三种玩法来调控游戏的节律和幼儿的兴奋状态。首先,教师当大灰狼,幼儿饰演小白兔一起玩,以巩固歌词,熟悉在歌曲最后一个音抓逃的规则;接着,请一名幼儿当大灰狼,其他幼儿当小白兔,融入合作交往的因素。由于这两种玩法都是在椅子周围进行的,所以教师能很好地控制幼儿过度兴奋,使他们在舒适的情绪状态下轻松自如地学会玩法和规则;最后,幼儿进入第三种玩法,把追逃空间扩展到整个教室,使幼儿充分动起来,尽管看着幼儿跑得很乱,可歌声停止嘈杂声也戛然而止,这恰恰是让孩子感受音乐的一个好办法。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去听、去表现,使他们在游戏中得到较好地发展。3、创新性 这一原则体现在音乐游戏除了角色表演外,还注重玩法、规则、空出高潮的设计与处理。孩子的学习是以经验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教材,在游戏的创编中更要注重游戏的可行性。在反复地推敲实践中应提倡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满足孩子的好奇、解决孩子的问题中进行学习、创新。如音乐游戏《调皮的唐老鸭》,刚开始玩得都是以唐老鸭的调皮为切入点,歌词是这样的:唐老鸭呀真调皮,真呀么真调皮,我说坐,偏要站,我叫你们摸耳朵,我们偏要摸鼻子,气呀气死人。还有幼儿自己创编的关于反义词如:我说高,偏要低,我说哭,偏要笑等,幼儿巩固了反义词,也玩的很开心。再玩这个游戏时,我听到一个幼儿说:“难道唐老鸭都调皮不听话吗?”一句话点醒了我。这正如有的孩子一样,你说东,他偏去西,很让人头疼。于是,我说:“今天的唐老鸭都变得很听话,那你们猜,我说站,他们怎么了?”孩子们立马说:“我就站。”“那我叫你们摸耳朵,”反应快的孩子马上说:“我们就要摸耳朵。”孩子们的兴趣空前高涨,完了几次,我说什么,他们都会答上来。玩完后,我不忘对小唐老鸭们进行常规教育,一群唐老鸭真是前所未有的听话,而且以后一提听话的唐老鸭,孩子们都会很听老师的话。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对幼儿的影响。实践证明,恰当的创新对幼儿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喜欢适合自己的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尝试用角色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在角色扮演中将游戏推入高潮。经过我们的尝试、创新,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对音乐的反应敏锐了,不仅使幼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提高了幼儿的音乐能力,更让他们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塑造了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得发展。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开展有趣的。因此,作为教师我应多积累和探索,创新更多更好的游戏活动,充分利用多种音乐游戏让幼儿感知、体验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
相关幼教资料:
上一篇:下一篇:
最新幼教资料
推荐幼教资料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 个个都是美美的 - 连云港教育博客
个个都是美美的
博主王馨&&
1971年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本科学历,中共党员。1989年参加工作,工作于灌云县六一幼儿园,中国学前教育学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天使妈妈志愿者。曾获连云港市优秀园丁、连云港市第三届师德模范、灌云名师、爱生模范、德育模范、教学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等称号;信息技术优质课曾获市一等奖、“我的教育故事”市一等奖、教案曾获省二等奖、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幼教论文数篇、在《扬子晚报》发表散文数篇、《世界日报》发表散文十余篇、出版文学集《伽蓝听雨》、教育文集《点石成金》正在出版中。
本博客所有文字均为原创,不设版权,欢迎转载
和孩子们在一起
和年轻教师合影
和园长杨孙芹留影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留 言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0:16:00 | By: yishanlizi ]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发后,人们普遍认识到,学前教育是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学前教育随着幼儿教育的重点必须是为了整个人生的发展,必须以奠定幼儿良好的素质基础为落脚点。其中,作为开发幼儿潜能的重要一环——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她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使人的整体人格与社会、自然协调一致,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音乐教育是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整个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水平。
&&&& 目前,幼儿园艺术教育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面临着艺术教育改革的挑战:区别于传统的、普通的幼儿教育特色的幼儿教育开始崭露头角;艺术、体育、外语等为特色的幼儿园相继开办;主题活动在艺术领域的渗透等等。纵观其发展现状,各幼儿园在办学的硬件条件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标准,但在至关重要的软件建设上水平如何,尤其是在课程设计、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处于什么阶段,尚无准确可循的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现状的调查资料,也就无法了解幼儿园艺术教育改革的落实情况,以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其幼儿园音乐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因此,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音乐教育现状,为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促进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水平在现有的基础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 从北京市七所幼儿园(包括一级一类、一级二类、政府机关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大、中、小、托(部分幼儿园)班各一个班,对其音乐教育活动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者发现,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直接观察有利于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另外,涉及音乐教育观念层面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层面的基本思路等问题,可以通过对幼儿教师、幼儿园领导的问卷与访谈来作为相应的补充,这样可以较全面地把握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
(二)收集材料——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法
&&& 研究对象确定后,在幼儿园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研究者进班对音乐教育活动进行观察,并用摄像机摄下活动的全过程作为研究资料;活动后,对每个组织音乐教育活动的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随机对所研究的幼儿园领导和家长进行访谈,访谈时间为半小时,访谈过程采取笔录,笔录期间尽量做到详细。事后,整理所收集的音像资料和书面资料。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结果表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幼儿园平时开展音乐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课时数都很有限,而且从应我们的要求教师专门组织的音乐教育活动来看,从音乐教育观念层面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到实践层面的活动内容的选材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次调查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一)选材上存在的问题
&&&& 1、教材过于陈旧,内容缺乏新意,音乐作品缺乏美感;
&&&& 在我们观察的教育活动中竟然有3位老师的开场是一模一样的,不论大班还是小班,都是千篇一律的“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唱了几十年且并无多少美感的儿歌,今天的孩子还在唱. 教师们也说教材还是自己当年上幼师使用的80年代的教材。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用美的音乐培养孩子审美的能力,如果音乐作品本身不美,或者不够美,那么孩子的美感从哪来?已经进入信息化的今天,媒体传播迅速发展,我们的孩子生长的环境也在随之改变,身边决不只是小猫小狗这样简单,如果我们不用经典的作品教孩子,不用真正美的作品去熏陶他们,那么我们的音乐教育只能让孩子去迷恋流行歌曲,而这正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征。
&&&& 2、选择的音乐作品过于德育化
&&&& 所选择的儿童音乐作品中多数都有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如《三只猴子》“三只猴子在床上跳,有一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教育幼儿,要遵守纪律,否则就要像那三只猴子一样摔得都是包了。再如音乐律动活动《白胖鸭》,教师也要用“小朋友们要爱护动物”作为整个活动的结束语。我们观察到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天真幼稚型的乏味的作品,像《动物狂欢节》、《彼得与狼》等经典的音乐作品却很少见。即使有些作品却包含了大胆新奇的想象、准确动人的音乐形象、丰富的节奏、和声与旋律,经过教师的再诠释,音乐所应有的浪漫、幻想、等特点也被忽略,而成为思想教育内容的载体
&&& 3、音像资料匮乏
&&&& 我们所调查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区,音像资料的数量很有限,就其质量来说,配器、录音效果也粗制滥造,很少有高水准的儿童音像制品作为配套的教学的示范性资料。了解中得知,由于幼儿园使用的音乐教材,很多是没有配套音像资料的,所以很多资料是幼儿园教师自己购买或翻录,随意性较强,差别也很大.
&&&& 4、教师的音乐修养有待提高
&&&& 教师们缺乏音乐修养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比如,教师们所掌握的儿歌很有限,大多歌曲还是在幼儿师范学校学的;很多人没听过《狮王进行曲》,更不知道这是选自圣桑的《动物狂欢节》,类似的世界名曲掌握很少;选择的音乐作品不优美,幼儿歌曲伴奏单调,范唱呆板没有激情等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幼儿园音乐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问题
&&&& 1、艺术教育不艺术
&&&& 调查中发现,教师大多并没有采用艺术的方式来教孩子音乐,而采用“科学严肃”的方法。如中班的音乐活动《小树叶》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会拍歌曲小树叶的节奏。老师弹唱《小树叶》和小朋友一起复习儿歌《小树叶》,然后,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打节奏,我们来看看这个节奏。”老师拿出图示,一张大白纸上写着好几行x xx xx x 这样的节奏符号 。老师又说:“一个一个小叉子打一下,两个小叉子打两下……叉子下面有横的快一点儿,没有横的慢一点儿.。”老师像讲解数学题一样,教孩子认符号,可是底下的小朋友一脸的茫然,一边念一边拍手,连续几遍还不会,一些淘气的小朋友开始东张西望,搞起小动作了。老师说:“下面我们分组来做。”这下更散了,那些干巴巴的符号已经引不起孩子们的兴趣了,老师满头大汗地进行小组指导。最后,老师弹琴,集体按节奏念儿歌拍手,效果可想而知。这里,俨然一个识别符号的课堂,艺术的氛围已经不存在了。
&&&& 2、重知识与技巧 轻感受与创造
&&&& 试行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全面发展,就艺术领域的表述,字里行间透出了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注重培养幼儿感受性、表达和创造能力。调查中发现,教师们往往重视结果——孩子们能不能准确地唱一首歌、打节奏,却忽视了孩子能用多种方式来表现音乐,忽视了孩子是不是感受到了音乐的风格。比如,中班音乐活动《冬天》,把难唱的歌词先让小朋友唱会,这样后面教起来就比较顺利。老师也提问小朋友“冬天有什么特点呀?”有的说:“很冷。”有的说:“很安静,因为小动物的都冬眠了。”这时候,完全可以把表演游戏加进来,表现冬天的安静。这样,把这种情绪融在歌曲的教唱时,就不必一边一遍练习,而孩子还是不理解什么是渐弱、什么是渐慢了。在结尾时,老师说,我们在唱一遍歌曲《冬天》,其实,之前孩子们已经唱过很多遍了,歌词曲调也基本掌握了。这时,让孩子创遍一些新的歌词,来表达他们对冬天的不同感受不是更好吗?这样,孩子的感受力和创造力会都有所提升。
&&&& 3、模式单一,环节连接不紧密。
&&&& 我们所调查的音乐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三段式,开头有时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有时随便做一个律动或唱歌;中间教孩子新的内容;结尾回顾与复习或讲一讲下次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导入部分甚至是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不相关的,结尾也没有评价,所以整个活动看起来较分散,重点不突出;至于音乐活动的知识线索和人文线索没有连续,教师的随机性很强,活动环节只停留在感知体验,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创造环节和评价与反思环节。
&&&& 4、幼儿的主体性不突出
&&&& 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偏重于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让幼儿有机会感受、表现、创造,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但是,我们所了解的情况是,高标准化的模仿和高控制化的指导。如一个小班的音乐活动,在幼儿初步熟悉了歌曲时,教师并没有给孩子消化与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歌曲,而且在音高上要准确、强弱等表情要做到、甚至要动作也到位。其实是要求,幼儿完全地模仿教师,当幼儿做不到时,教师就立即手把手地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孩子成了训练者与被训练者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看那个小朋友唱得最准确”成了评价标准。
&&&& 另外,无论年龄大小,教师都一味要求表现音乐要准确,而不管幼儿能否胜任这种要求。小班孩子发声器官发育不完全(只适合唱5度以内的音高),音高上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嗓子,如果在音高方面占用很多时间,一则是徒劳,二则是引起幼儿声带疲劳甚至损坏;中班孩子合作能力较差,教师却要求他们马上相互配合地演唱或用打击乐演奏歌曲,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 对表现音乐“准确”的追求,是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往往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同时还要不得不采取高控制化的方法。但是,教师的这种高控制化的指导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之间形成了反比关系:教师干预得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幼儿越被动,幼儿主体性发展就越受到抑制。教师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效果去训练幼儿,也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我们了解到,教师让孩子表现音乐时,孩子的状态是紧张的,表情是严肃的,生怕出错误,一旦出了错误,教师有马上来纠正。这样,注意力全在具体的音准节奏上,而忽略了孩子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忽略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从而使幼儿对音乐的创造也受到限制。
(三)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相对独立又相联系的领域: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而调查中我们发现,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角区的音乐活动通常是孩子随音乐表演舞蹈、唱歌;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也都是以教一首歌、一个舞蹈或律动为主,至于打击乐活动、音乐游戏与音乐欣赏活动却很少见,只有两位老师分别组织了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而效果也不尽人意。其中,打击乐活动只是教师在介绍各种打击乐,教师成为了讲解员。教师先问“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然后拿出乐器,讲它的特点,用法。孩子一直两手空空地坐着,直到最后,才有机会分到一个小乐器,跟着老师打几个固定的节奏型。另外,我们观察到,音乐欣赏是用在音乐活动的开头和结尾,其实只是起到辅助歌舞活动的作用,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欣赏。
&&&& 一些教师反应,歌舞表演活动好组织,又容易出成果,资料又多,所以歌舞活动多一些;而其他活动难易程度不好把握,组织起来较难,孩子容易兴奋而收不回来,资料又少,教师们都尽量不组织。幼儿园领导也有同感,目前并没有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做内容上的具体指导与规定,教师们可以自行安排,必然会出现这个教师擅长什么就上什么,怎样省力又有效就怎样做。
&&&& 最新的《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没有具体规定,什么内容占多大比重,但是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里强调的是多种的艺术形式,这里强调的是幼儿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音乐活动就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地歌舞表演,而是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才能提供给幼儿更多的自由表现的机会。
四、思考与建议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应充分发挥艺术活动的综合效应
幼儿音乐教学不应该拘泥于单一的歌唱或舞蹈的形式。而是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相结合,给儿童的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的机会。面临着21世纪的挑战,学前教育将由过去的偏重智育、技艺传授转向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情感发展;知识经济演绎出的社会特征将对儿童的生理、心志、情感、精神、想象层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单一的学科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快速变迁的需要,新世纪的人才需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有整体的弹性的、有创意的思考能力,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事物的应变能力,善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联的沟通能力等这一类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和创造精神,所有这些均非任何单一领域可以承担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综合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就要求儿童在歌唱时,将音乐游戏和动作等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发展儿童社会性能力(如通过合唱发展其合作精神等),柯达伊这种综合性的教学,给学前儿童艺术课程决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喜欢综合的音乐活动形式,在他们感到真正愉快的时候,必定是又唱又跳,手舞足蹈的。所以应该将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使音乐教育活动生动活泼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应充分考虑教育材料的年龄适宜性
&&&&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其艺术教育内容不可能象学校教育那样急切地、高位地回应社会需求,它更多的是培养儿童的素质基础,建构儿童健全的审美结构,其重点在于促进儿童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上。正因如此,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选材既要注意儿童的适合性问题,使课程内容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是儿童力所能及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并且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如3—4岁幼儿歌唱的音域一般为c1—a1(即C大调的1—6),尤其是3岁儿童,音域偏窄,仅能唱出3个音左右,所以歌曲的旋律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可以多做一些与节奏有关的活动;大班的小朋友理解力强了,音乐欣赏完全可以用经典的世界名曲作素材,而那些过于幼稚化的而又没有多少美感的音乐作品不要再教给孩子了。
(三)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们创造性劳动的天地,对于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应该使教学方法变成僵硬的教条。教学指导中的过于具体的指示、规定只会妨碍、限制了教师们表现他们自己的才能,夹住了他们发挥创造性的翅膀。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关于艺术教育的解释也是给教师留有很大空间的。但基本原则应该要有,如教学中,教师和儿童是“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音乐活动应该有艺术气氛,有游戏性。6岁以前的幼儿意志薄弱。他们既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如果活动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是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是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变化。教学的领导者不必强调教学采用什么固定的程序,教师可以在他们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要使用的方法,并且考虑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爱好和所接受过的音乐训练。“教师要了解教育的本质,这是最重要的。同样还要了解所选择方法的每个步骤和目的。这样教师才能依据他们自己和幼儿的特点、所使用的教学材料的特点,实施他的教学方法。”
(四)给幼儿创造的空间
&&&& 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过分干涉,应该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敢于创造,通过教师与儿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保证儿童在温暖亲切、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中学习和创造。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应注意:教师应该富有创造性,才能懂得使用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另外要重视艺术活动的过程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强调学习过程和培养的能力,而不注重儿童最终学到了什么:最后应讲究教学方法,如情感渲染、多通道感受理解、多形式尝试表现,环境熏陶等等。这些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而应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让幼儿在适度愉快、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
&&&&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教师。什么是高水平的教师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音乐训练,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精神境界,热爱儿童,热爱艺术、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并且能够在教学中善于根据不同儿童的实际情况运用方法。这就需要在许多领域和文化的鉴赏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养。这样的教师可以在许多方面和孩子们一起创造出奇迹,因为只要有正确的指导,儿童可以开发的潜能是无限的。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儿童感到不厌倦,而是要使儿童感到增长了力量、盼望着下一次的上课。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样的教师很稀少,如果现状不改变,音乐教育预定目标的付诸实施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 好的音乐教育活动应该是使音乐的概念、知识紧密地联系着音乐的感觉和实践。通过教学中精选的教材,在幼儿感觉、体验的基础上,由幼儿自己发现、探索新的音乐现象,只有在这些现象被所有的幼儿都有所意识时,才有可能作为知识的内容介绍给他们。而知识、概念的真正掌握,那就只有在幼儿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况、环境中也能够识别和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这就需要多次“成功的”反复练习,逐渐掌握技能。但是技能的发展也仅仅是一个手段,是帮助达到教育目标的手段,根本的教育目标还是在尽可能地使幼儿懂得、理解和热爱音乐,从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阅读全文(1177) |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二)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节奏感的培养(二)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音乐旋律的词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