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历史里面有哪些是和历史吻合的比较好的例子

即使让你无限悔棋也下不赢的
王莾搞复古搞的
概然只是为了情感的交流,怎么男员工不亲老板?
恕我无法将 男人 读成 拦人。&br&&br&我老窦会觉得我讲野黐脷筋。
恕我无法将 男人 读成 拦人。 我老窦会觉得我讲野黐脷筋。
即使让你无限悔棋也下不赢的
即使让你无限悔棋也下不赢的
你看。这里都在为黑社会洗白。说明人类骨子里的持枪凌弱和受虐倾向。&br&&br&坏人一辈子做一件很好事就会被供起来。&br&&br&好人一辈子做一件坏事就会被打到。&br&&br&所以说好人有好报绝对是扯淡的。
你看。这里都在为黑社会洗白。说明人类骨子里的持枪凌弱和受虐倾向。 坏人一辈子做一件很好事就会被供起来。 好人一辈子做一件坏事就会被打到。 所以说好人有好报绝对是扯淡的。
1.曹丕小攻喜欢翻别人,曹植小受喜欢翻自己。&br&2.貂蝉离间必伤血啊,谁能斗过他老公啊 ?&br&3.吴国太给自己女儿孙尚香换装备,嗯,一看就是亲生的。&br&4.曹丕你连曹仁这样的大叔都翻,你口味好重啊!&br&5.刘备,记得把杀给三弟,把闪给二弟四弟,把装备给老婆。&br&6.甘宁,不要脱主公妹妹的衣服,这样不好。&br&7.张角、荀彧、郭嘉,你们这些小受不要总喊:“老公X我”,这样不好。 &br&8.甄姬判定黑牌可以给老公曹丕摸牌,但是弃牌的时候,垃圾草花牌都给小叔子曹植捡走了,你们不觉得很符合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吗 ?&br&9.颜良文丑决斗的话,最好不要找关羽,关二爷杀多。&br&10.太史慈两轮爆发,但是张辽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br&11.袁绍貌似经常清场,除非场上有个曹阿瞒。&br&12.司马懿反馈很牛逼啊,但是他老婆张春华完克他,属于气管炎。&br&13.孙权靠囤积手牌来发力,谁敢动他的手牌,周泰(界)就要卖血给主公加手牌。&br&14.魏延吸血好牛的样子,马岱专门砍血量上限,不给你吸血的机会,贱死了。&br&15.诸葛会观星就不会被乐被兵被雷劈吗?司马笑了,张角你怎么也笑了?&br&&br&剧情翻转的分割线…………………………………………&br&16.祝融:“不知道为什么,和我配合最好的,居然是曹操。”&br&17.老诸葛:“我不是克周瑜吗?为什么现在是他克我啊!”&br&18.黄盖自己鞭挞自己,一定看过《达芬奇密码》。&br&19.孙尚香:“和我哥哥、老爸睡觉真的可以吗?”&br&20.华雄:“就我这技能,我不知道自己当年是怎么威震汜水关的”&br&21.马谡:你们觉得我这技能真的能搞定孟获?&br&22.鲁肃:我原本忠厚老实,是个大忠臣,为什么主公总是盲狙我?&br&23.曹冲:华佗你这么牛,当初怎么不救我啊!我给你牌啊!&br&24.郭嘉:我身体不好,不要接近女人,张春华、大乔你们走开。&br&25.刘备:我最大的忠臣竟然是条魏国狗,叫狗货。&br&&br&第一次更新的分割线……………………………………&br&26.潘璋马忠:我们到底哪里克关二爷了?&br&27.郭淮:我就一个废柴,根本就搞不过姜维。&br&28.马超:我不知道我比我爹、我弟强在哪里?我甚至连庞德都不如,尼玛……&br&29.刘表:我不动的话,我老婆蔡夫人就很牛,当然我老婆和徐庶、吕蒙配合也很好。&br&30.孙策:听说刘备的二弟叫关羽。&br&31.周瑜:我打黄盖的时候一般用方片,我喜欢盖盖身上菱形的伤疤。&br&32.荀攸:我喜欢裸奔,把三个桃子当做南蛮送给主公吧 &br&33.刘禅:我胖,觉醒后,我的体力会超过赵云叔叔。&br&34.袁术:我不能当主公,我只能当假的,我好喜欢孙策这孩子,送我的玉玺也很好 。&br&第二次更新的分割线…………………………&br&35.邓艾:下家杀我!钟会:邓艾你个死GAY走开,下家请杀我 &br&36.徐盛:是曹丕让你撅屁股的吗?不行,给我躺回来,我在上面 &br&37.刘备:我的回合结束后,一般就是裸奔,我是暴露狂。诸葛:主公,偶也是。陆逊:我操,你们无耻,我无论如何都会剩条底裤。&br&38.关平:爹,你继续出杀。关羽:出你妈逼,对面是孙策。&br&39.刘协:皇叔,大事就拜托你了。刘备:好滴,我交给二弟三弟四弟和月月香香他们去办吧。&br&40.公孙瓚:哎呀,义从配+1马,谁能攻击到我?哇哈哈哈。&br&袁绍:全都去死吧!&br&公孙瓚:膝盖中箭了……&br&张合:尼玛别抢我台词!&br&41.陈宫:奉先杀他!&br&吕布:不要,偶要摸牌。&br&陈宫:摸你妹!&br&42.刘禅:一切但凭相父做主。&br&诸葛:老子不管,老子要裸奔。&br&第三次更新的分割线………………………………&br&43.满宠:没想到,我是这样的牛掰。&br&曹操、夏侯惇、夏侯渊、许褚一脸黑线&br&44.夏侯霸:我是新一代的三技能小白板,所以一般本轮满血,下一轮求桃……&br&45.法正:不要动我,动我要你命!&br&张春华:嘻嘻嘻嘻 放着我来。&br&46.夏侯惇:为什么,为什么,究竟是为什么!在现代医学这样昌明的情况下,肛裂还能死人?&br&华佗:说了不让你动小乔的,曹大人的菜你也敢动!&br&47.小乔:我和老公一点配合也没有,和曹操大人嘛 ……&br&曹操:乔妹,我放孟获(南蛮)来咬人来,查收哟 &br&一血无手牌周瑜:尼玛你们……(既生瑜,何生曹贼和小乔贱人……)&br&48.吴国太:哎呀,夫君,给你换一身装备吧~&br&孙坚(手拿古锭刀,穿着藤甲,骑着两匹马):老婆,好累
1.曹丕小攻喜欢翻别人,曹植小受喜欢翻自己。 2.貂蝉离间必伤血啊,谁能斗过他老公啊 ? 3.吴国太给自己女儿孙尚香换装备,嗯,一看就是亲生的。 4.曹丕你连曹仁这样的大叔都翻,你口味好重啊! 5.刘备,记得把杀给三弟,把闪给二弟四弟,把装备给老婆。 6.…
出身于远离中原的边地。&br&&br&没有人知道他亲爹是谁,老师的真实身份也是个谜。&br&&br&武功很高强,有橙字武器。&br&&br&头戴冲天冠,身披花战袍。&br&&br&脾气很大,瞧不起人,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br&&br&性格轻浮,名声不好,有个著名贬义外号。&br&&br&官爵名称中带有一个“温”字。&br&&br&所在的团队内部不稳,时常闹矛盾,还有投降派。&br&&br&过分依赖自己的武力,而不具备一名合格领导的素质。&br&&br&一开始当了个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小官,受到刺激之后做出了离经叛道的大事。&br&&br&与一匹名马共同战斗过。&br&&br&动不动和人称兄道弟,但他被抓获的时候这些兄弟一个帮忙的都没有。&br&&br&不识时务,都被捆了还说大话,最终吃了大亏。&br&&br&有过去搬救兵但仍没解决问题的失败经历。&br&&br&其实并不笨,但和那些政治老手比起来差得太远,经常被欺骗。&br&&br&曾经把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逼入绝境,后被多方势力联合绞杀。&br&&br&一个满口道理的大耳朵老男人,决定了他的命运。&br&&br&&br&所以你看啊,吕布和孙悟空,其实只差一个紧箍咒而已。
出身于远离中原的边地。 没有人知道他亲爹是谁,老师的真实身份也是个谜。 武功很高强,有橙字武器。 头戴冲天冠,身披花战袍。 脾气很大,瞧不起人,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性格轻浮,名声不好,有个著名贬义外号。 官爵名称中带有一个“温”字。 所在的团…
&p&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p&&br&&p&吕布,字奉先。寻常百姓家出生的一个孩子,换到东汉时期的说法,就是“寒门”。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有死无生”。没人知道他,究竟生于何年,诞于何月。人们所知道的,只是白门楼下的一句句告饶——“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和他对刘备的那一声愤怒的咆哮——“是儿最叵信者!”&/p&&br&&p&吕布死于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这一年,距吕布杀丁投董,尚不足十年。一个日后寻常百姓间口中的“三国第一武将”,就此落幕。&/p&&br&&p&然而,吕布究竟何许人,他的死又和谁有关呢?&/p&&br&&p&与很多人印象中的偏科的莽夫形象不同,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上的记载是——“(布)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p&&br&&p&那一年,吕布被并州刺史丁原相中,做了主簿(《后汉纪》中,一说为“司马”)。丁原手中的并州军,与董卓手中的西凉军,都是当时东汉大将军何进手中的重要力量。&/p&&br&&p&那一年,何进意图诛杀十常侍,便召两军齐聚洛阳。然而事出意外,何进被杀。董卓与丁原两相对阵,并让吕布染上了人生最大的一个污点——“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三国志·魏书·吕布传》)&/p&&br&&p&吕布,纳了投名状,认董卓做了义父,但一切却并不如他所想的那样美好。&/p&&br&&p&凉州军的头目们,依然敌视他这位并州将领,甚至扬言欲杀之而后快。董卓祸乱朝纲,引来孙坚的讨伐。董卓便派出西凉大将胡轸与吕布一同前往抗敌。《九州春秋》记载——“(董)卓以东郡太守胡轸为大督,吕布为骑督。轸性急,豫宣言:‘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吕)布等恶之,宣言相警云‘贼至’,军众大乱奔走。”青绶,指的便是吕布。&/p&&br&&p&而他的义父董卓,也只是把他当作一位颇有武力的莽夫,而从未尊重过他。据《太平御览》卷五十五引《典略》云,董卓对吕布——“醉则骂,以刀剑击之,不中而后止。”《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也有记载——“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p&&br&&p&可以想象,吕布的尴尬处境么?身边本应是同生共死的战友,却提出要拿自己祭旗,纠其原因,却不过是因为昔日曾是敌人。自己新认的义父,竟对自己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自己却不敢反抗。想其原因,无非是穷苦出身的他,一直未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即便他英武非凡,战功卓著。&/p&&br&&p&吕布,对董卓有积怨,随后又与董卓家的侍婢私通,而心生恐惧。只是“侍婢”,远非后来《演义》中的貂蝉那样如董卓心头肉一般存在的人。但这依然会让吕布恐惧,这时,便有人借机盯上了他。这个人,就是王允。&/p&&br&&p&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三国志·魏书·吕布传》)最终,在王允的劝说下,吕布还是杀了董卓。而董卓临死前,对吕布咆哮却是——“庸狗敢如是邪!”(《后汉书·董卓传》)&/p&&br&&p&庸狗!这是董卓对吕布最后的态度。&/p&&br&&p&吕布杀了董卓,对汉室有莫大之功!吕布也得到了他应得的——“允以布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然而,表面风光的他,却仍没得到那些“上层人物”的认可。&/p&&br&&p&即便是刚刚利用完他的王允,也是如此。据《后汉书·王允传》记载——“(王允)素轻布,以剑客待之。”温侯?不,你仍是一个不入流的剑客,你只是一个空有蛮力任人利用摆布的莽夫。地位这东西,不是封了你“侯爷”,你便是“侯爷”了。&/p&&br&&p&你仍是一条庸狗,你的见识仍远不如我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p&&br&&p&而后,吕布向王允建议,赦免董卓手下将领,却被王允拒绝。“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既而疑曰:‘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后汉书·王允传》)&/p&&br&&p&最终,招致西凉军反戈踏破长安城,王允身死,吕布拐马而逃。&/p&&br&&p&吕布投奔袁术,被拒绝。吕布投奔袁绍,帮助其大破张燕后,却惨遭袁绍暗算,险些殒命。据《英雄记》所载——“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p&&br&&p&吕布捡了一条命。可以有功,但不可以妄想出头,出头便杀你。&/p&&br&&p&吕布转而投奔了自己昔日并州的兄弟——张杨,经历了自己人生中一段难得的平静。随后他在于张杨同凉州军两股势力之间的闪转腾挪,做到了颍川太守。他又被人盯上了。这次盯上他的人,是陈宫。&/p&&br&&p&陈宫本是曹操的谋士,此时却与曹操不和,趁曹操东征陶谦时,在兖州勾结张邈作乱。又怕自己对付不了曹操,便想利用吕布前来顶雷。&/p&&br&&p&吕布又一次被利用了,吕布这一次输了。吕布随后投奔了刘备,正如人们所知道的,吕布借机占了徐州,反过来又收留了刘备。&/p&&br&&p&随后的吕布,斡旋于袁术与刘备之间,以一场“辕门射戟”惊艳了天下。然而这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华丽的演出。&/p&&br&&p&身在徐州的吕布,虽然自封徐州刺史,却不为当地大族所容。寒门莽夫,剑客庸狗。&/p&&br&&p&吕布被出卖了。徐州下邳,陈家。&/p&&br&&p&吕布本将与袁术结秦晋之好。陈珪此时却出来陈明利害,劝说吕布,应与曹操结好。吕布答应了。陈珪的儿子,陈登去见曹操了。据《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记载——“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於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临别,太祖执登手曰:‘东方之事,便以相付。’令登阴合部众以为内应。”&/p&&br&&p&建安三年,曹操兴兵来犯。吕布兵败坚守三月,再为属下所叛,终于白门楼被擒。&/p&&p&这一次,他告饶了,他几乎得到了曹操的允诺,但刘备的劝言,抹杀了他的生机。&/p&&p&吕布带着他人生的最后一声咆哮——“是儿最叵信者!”,谢幕了。&/p&&br&&p&吕布的一生,都在被人们的轻视中度过。背叛人,也被人背叛。被人利用,被人拒绝。纳了投名状的他,依然被当作庸狗。做了侯爷的他,依然被视为剑客。杀了董卓,替袁家报了血海深仇的他,却被袁术绝之门外,被袁绍算于榻上。后人评价吕布时,言必称“三姓家奴”,语必指“惟利是图”。仿佛他的死,纯是咎由自取。&/p&&br&&p&“惟利是图”,“反复无常”。&/p&&br&&p&袁绍数次救曹操于水火,反死于曹操之手。&/p&&p&刘璋箪食壶浆以迎刘备,反遭刘备入川盗蜀。&/p&&p&曹魏厚待司马懿俞四世,反被其一手尽诛窃得天下。&/p&&p&孙权,呵呵。&/p&&br&&p&在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中,吕布之死,只是一个寒门莽夫的谢幕。他没有大胸襟,没有大气魄,他有勇无谋,他的出身早已注定了他一生的卑贱。他无知地被人一次次的利用,却一直得不到人的承认。&/p&&br&&p&他至死都没能活明白。徒留一声咆哮——“是儿最叵信者!”&/p&&br&&p&很多次,我看到这声咆哮,我都在想——&/p&&br&&p&也许吕布咆哮的,不止是刘备的那一句落井下石,还有更多的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痛苦与不甘。&/p&&br&&p&&img src=&/e4b9c505d9a932e352403b_b.jpg& data-rawheight=&1050& data-rawwidth=&16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80& data-original=&/e4b9c505d9a932e352403b_r.jpg&&(图片源自 陈某 漫画《火凤燎原》)&/p&&br&&br&&p&—————————————————分割线——————————————————————&/p&&br&&p&下面这里是对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93ccb9daddcd4& data-tip=&p$b$93ccb9daddcd4& data-hash=&93ccb9daddcd4& data-hovercard=&p$b$93ccb9daddcd4&&@斯雷普尼尔&/a& 答案的一些回应。&/p&&br&&p&早上醒来,发现了 斯雷普尼尔先生的答案,其里面对本文中的观点,有着诸多的不认同。我在这里,本着一句不落的原则,对斯雷普尼尔先生所给出的论据,逐条回应。&/p&&br&&p&(注:&b&粗体&/b&为斯雷普尼尔先生的 原文。)&/p&&br&&p&&b&1.丁原善待吕布,吕布“见信于原”,可在董卓的诱惑下,他还是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杀掉赏识自己的上司这种事无论以古今的评判标准都很难说的上好吧,也别怪胡轸瞧不上他。&/b&&/p&&br&&p&我在文中说,杀丁原是吕布一生最大的污点。但这里,仍然有几个点需要说明——&/p&&br&&p&(1)董卓/丁原/吕布三个人的身份。&/p&&p&
董卓,公元189年领并州牧,后入京官拜前将军。&/p&&p&
丁原,原为骑都尉,后迁执金吾。&/p&&p&
吕布,官为“主簿”。(或“司马”,文中有说明。)&/p&&p&
这三个人的真正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而且并州牧的董卓,几乎是吕布的直接领导。同时吕布是“主簿”,是“司马”,是汉朝的官吏,而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力量,不是部曲。所以,即使董卓直接下令,让吕布杀丁原,这里也是符合法理的。吕布也是不能违抗的。&/p&&br&&p&(2)董卓的早期形象。&/p&&p&
董卓,进京之后——“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董卓进京之后,非但不暴虐,而且十分开明,诛杀宦官,为冤案昭雪,戳拔群士,任用名流在朝廷担任要职,而自己的心腹,却“并不显职”。&/p&&p&
因而,彼时的董卓在许多人眼里,甚至是汉室革新的一面旗帜。&/p&&br&&p&(3)当时的天下局势。&/p&&p&
董卓进京,徒用疑兵壮大声势。袁绍等关东集团枕戈待旦。凉、并军事集团,只有相互联合起来,才能捍卫住武人的地位。而此时董卓与丁原,并未达成默契。&/p&&br&&p&综合以上三点——董卓当时是吕布的上司,有法理优势;董卓当时形象优良,有政治资本;局势紧迫,吕布必须二者选其一。同时,吕布是汉官吏,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并非很多人潜意识中,谁是谁的人,的这种简单的主从关系。&/p&&br&&p&因而吕布在这种情况下,刺杀丁原,转投董卓。是不是单纯的”见利忘义“,是很需要推敲的。更非单纯的”&b&可在董卓的诱惑下,他还是杀了丁原,投靠了董卓&/b&“,这其中是有着很深的政治考量的。&/p&&br&&p&至于我在这里,是不是在给吕布”洗地“,请各位看官结合史料论据,自行判断。&/p&&br&&p&&b&2.而且,凉州人和并州人之间存在矛盾,吕布也不是全然无辜的。比如胡轸恶语相向那次,吕布做事更绝,直接散布假消息扰乱军事行动,导致作战失败。&/b&&br&&/p&&br&&p&在这里,斯雷普尼尔先生 的论证有着一个致命的缺失。就是忽略了,胡轸与吕布矛盾的先后顺序,是胡轸先无视并、凉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先行恶言相向,提出要拿”青绶“,即吕布,祭旗。这是两组素有间隙的军事集团的第一次联合作战,至于吕布究竟是否全然无辜,或者有多大的责任。继续向下看。&/p&&br&&p&这里 斯雷普尼尔先生引用了一段《英雄记》的记载,并得出如下结论。&/p&&br&&p&&b&3.好一个“英武非凡,战功卓著”!你说吕布冤枉么?丁原对他不错吧,他把人杀了,认董卓为父。与同僚存在矛盾,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你说他单纯吗?&/b&&br&&/p&&br&&p&这里丁原的问题,我已经在第一点中,解释过了。&/p&&p&而接下来这句——&b&“他把人杀了,认董卓为父。与同僚存在矛盾,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b&&/p&&br&&p&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史料分析不审慎的表现。我们在知乎写答案,讲故事,混得就是一个相对真诚。如果要写段子娱乐,那就娱乐到底;但如果表明了一个讲述客观历史的态度,那么对待史料,则不能只是引出来,堆在那里,而不做出正确的判断。&/p&&br&&p&这里斯雷普尼尔 先生所用的引文中是这样写的——&b&“轸字文才,性急,预宣言曰:“今此行也,要当斩一青绶,乃整齐耳。”诸将闻而恶之。”&/b&&/p&&br&&p&这里,比较关键的地方,即在于&b&“诸将闻而恶之”&/b&,这并不是吕布的一次个人报复,而是在胡轸挑衅整个并州军事集团后,并州军事集团的一次集体性哗变。随后引文中,仍提到——&b&“诸将恶惮轸,欲贼败其事,布等宣言“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便夜进军。”&/b&这里,仍然表明,这次军事行动,并不是吕布一人所为,而是众将合谋。&/p&&br&&p&相对而言,此时的吕布作为并州军事集团的领导之一,结合他之前杀丁原而选择董卓的经历,他必须要在并州军事集团与西凉军事集团发生冲突时,坚定的表明立场。同时引文最后记载的战役结局是——&b&“军众扰乱奔走,皆弃甲,失鞍马。行十馀里,定无贼,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欲进攻城。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b&&/p&&br&&p&其中&b&“会天明,便还,拾取兵器”&/b&与&b&“城守已固,穿堑已深,轸等不能攻而还。”&/b&,都表明这场战役最后的结局只是没能赢,兵马钱粮损失寥寥,绝非&b&“他不惜故意战败,拱手资敌以为报复。”&/b&&/p&&br&&p&以上,是我对吕布这一次与胡轸矛盾的看法,至于我是不是再又一次的为吕布“洗地”,依然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p&&br&&p&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 引用了一段《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的记载,得出了如下结论。&/p&&br&&p&&b&4.董卓态度好吗?确实不好。但别忘了,董卓出身边地,性情暴虐,而且他“以布自卫”,肯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吕布负责,还是在吕布有杀掉丁原的前科的情况下做的,应该说他是十分信任吕布的。为什么把吕布说的那么委屈呢?要说吕布因为穷苦出身,未被“上流社会”接纳,这就更无语了,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b&&br&&/p&&br&&p&我觉得,此处的论证,或者说推导过程,是很成问题的。&/p&&br&&p&斯雷普尼尔 先生的引文为——&b&“ 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 ”&/b&&/p&&br&&p&我看到这段引文,所能得出的结论只有——董卓蛮横无礼,让吕布保护自己,却应为性格上的残缺,经常因为一些鸡零狗碎的事,便对吕布肆意打骂,刀剑相向,而吕布仅能四出闪避,而不敢反抗。到最后还得给董卓道歉,求得董卓的谅解。&/p&&br&&p&而斯雷普尼尔 ,在这段引文后做出结论却是——董卓&b&“肯将自己的人身安全交给吕布负责,还是在吕布有杀掉丁原的前科的情况下做的,应该说他是十分信任吕布的。为什么把吕布说的那么委屈呢?”&/b&&/p&&br&&p&我觉得,这种史料分析的逻辑,实在难称客观。试问,曹操会如董卓对待吕布那样,对待典韦么?对待许褚么?吕布每天保护董卓的安全,换来的却是肆意的打骂,与无眼的刀剑,最后还要自己认错告饶,才能免难,难道吕布不委屈么?!天下又几时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p&&br&&p&随后 斯雷普尼尔先生 讲&b&“要说吕布因为穷苦出身,未被“上流社会”接纳,这就更无语了,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b&&/p&&br&&p&这里,我觉得讨论历史,观点不同很正常。但着实没有必要,用诸如&b&“无语”&/b&这样夸张的言辞,来达到煽动情绪的目的。&/p&&br&&p&下面,我对疑问做出解释。&b&“董卓就是“上流社会”吗,董卓就不是寒门出身了吗?”&/b&&/p&&br&&p&《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b&“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b&&/p&&br&&p&屡杀耕牛,以聚豪侠!有这样的寒门么?!他能是寒门出身么?!&/p&&br&&p&所有的史料,都明明白白的摆在那里,所以我无法理解 斯雷普尼尔先生,究竟因何&b&“无语”&/b&。因为哪怕,只是看一眼百度百科,都能见到上面清晰地写着——&/p&&br&&p&董卓出生于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羌人的居住地相邻。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史书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p&&br&&p&随后,斯雷普尼尔 先生就在这种对史实认知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如下结论——&/p&&p&&b&“吕布犯的错误有二:一,只重眼前利益,贸然杀了丁原,与董卓誓为父子,结果却连董卓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搞清楚。认贼作父,结果却因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而心生怨恨,这就是吕布的境况。”&/b&&/p&&br&&p&这里,吕布是否是贸然杀了丁原,我上面已经根据史料,做了分析。&/p&&br&&p&而吕布没能搞清董卓是什么人,我上面也依据史书讲述了,吕布在投靠董卓之前,董卓在朝廷中的正面形象,不要说&b&“结果却连董卓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搞清楚”&/b&这样的话,董卓后来的暴虐和僭越,是很多人都没能料到的。彼时的人,没有我们这样的上帝视角。&/p&&br&&p&&b&“结果却因没得到想要的待遇而心生怨恨”&/b&,这里的措辞和认知是有问题的,吕布想要的待遇,只是彼时每一个正常护卫都该有待遇,而不是非分之想。同时,吕布的生活,也不仅仅是&b&“没得到想要的待遇”&/b&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能一带而过的,而是每天都要担心突如其来的无妄之灾,还要放下尊严的道歉,才能免于责难!&/p&&br&&p&以上,对斯雷普尼尔先生 答案的第4点回应。孰对孰错,也请看官自行判断。&/p&&br&&p&接下来是第五点,斯雷普尼尔先生讲——&/p&&br&&p&&b&5.心生怨恨的吕布,先把干爹的女秘书……睡了。&/b&&br&&/p&&br&&p&随后,斯雷普尼尔,又一次引了《三国志·魏书·吕布传》的原文——&b&“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b&&/p&&br&&p&并作出结论——&b&“咱且不提义父义子的名分下这有没有乱伦之嫌,董卓让吕布保护自己,又让他守中閤,说明他对吕布还是非常信任的。吕布呢?董卓拿兵器扔吕布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但这爹不是自己找的吗?爹不懂事,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这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不利于调剂父子关系啊!”&/b&&/p&&br&&p&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并不介意用一些现代的意象,去翻译古文,而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但如果,你用了一个错位的意象去翻译古文,并用错位后的意义,来做历史论证的依据话,我觉得是很成问题的。&/p&&br&&p&引文中讲&b&“&/b&&b&布与卓侍婢私通&/b&&b&”&/b&,斯雷普尼尔对此的所产生结论有两个,分别是——&b&“把干爹的女秘书……睡了”&/b&和&b&“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b&&/p&&br&&p&首先,侍婢 和 女秘书 是不是一个意思,是显而易见的。&/p&&p&《说文解字》上讲——“婢:女者卑也。”侍婢,就是女奴,是当时的贱民一级的。其无疑,与今天人们笑谈中的&b&“女秘书”&/b&有着极为显著的区别。&/p&&br&&p&而董卓是否睡过这一女奴,是存疑的。而且,即便睡过,这也是董卓身边最没分量的一个女奴。(声明:我是一个主张男女平等的人。自己身边也有很多半女权主义者的朋友。这里运用“女奴”一词,只是为了准确还原历史事实。)&/p&&br&&p&随后&b&“吕布呢?董卓拿兵器扔吕布确实是很过分的行为,但这爹不是自己找的吗?”&/b&,这里,我想我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p&&br&&p&至于接下来的——&b&“爹不懂事,做儿子的也不能睡老爹的女人啊,这完全没有教育意义,不利于调剂父子关系啊!”&/b&吕布和董卓的关系,是不是所谓的&b&“父子关系”&/b&,所有人都一清二楚,斯雷普尼尔 先生用这种 娱乐式的语调与逻辑,去分析评书一组历史上颇为紧要的人物关系时,我想是十分欠妥当的。&/p&&br&&p&随后 斯雷普尼尔先生,引了我文中的一句话,并做出自己的看法。&/p&&br&&p&&b&6.王允想利用吕布杀掉董卓。吕布却讲——“奈如父子何!”&br&&br&原谅我说话直,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颠倒黑白到如此境地,这地洗得也明显了吧?&/b&&br&&br&&/p&&p&在这里,我想说,我完全可以原谅你的说话直,但我仍然建议,历史观点有差别很正常,但在论述时,着实没有必要用&b&“看到这我真是天雷滚滚无力吐槽”&/b&这样夸张的言辞,去煽动情绪。&/p&&br&&p&而且,如果那句&b&“奈如父子何!”&/b&,就是在&b&“颠倒黑白”&/b&就是在&b&“洗地”&/b&,那么我想,斯雷普尼尔 先生应该去找陈寿,来原谅你的&b&“天雷滚滚无力吐槽”&/b&。&/p&&br&&p&随后,斯雷普尼尔先生 还是引用的《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的话——&b&“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b&并得出结论——&/p&&br&&p&&b&7.一开始王允巴结吕布,没指望他去杀董卓,谁知道吕布自己往上凑。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是王允想利用吕布杀董卓还是吕布想找个帮凶做到董卓都不一定呢。&/b&&br&&/p&&br&&p&这里,我最先想说的是,分析史料时,一定要审慎。不能引用之后,只看大概,便下结论。&/p&&br&&p&首先,我们要明确吕布此时的身份已经是——“稍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而王允的态度呢?写的是——&b&“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b&&/p&&br&&p&王允眼中的吕布,从不是中郎将,也不是都亭侯!还是州里壮健!是寒门莽夫!&/p&&br&&p&这样情况下的,&b&“厚接纳之。”&/b&,不是蓄意利用,倒成了巴结了么?&/p&&br&&p&读《三国志》、读《后汉书》,一个人的出身,别人对他的看法与品评,往往是重中之重,而斯雷普尼尔 先生,无视王允对吕布的蔑视,而错以为王允是在&b&”巴结“&/b&吕布,我想这无疑在史料的分析上是一个比较欠妥的结论。&/p&&br&&p&接下来,斯雷普尼尔先生写到。&/p&&br&&p&&b&8.吕布答了“奈如父子何”,这是不假,可后面还有呢?&br&&/b&&/p&&br&&p&斯雷普尼尔先生,在对表示质疑后,随即引文,仍是《三国志·魏书·吕布传》——&/p&&p&&br&&b&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br&&br&得了,所谓父子情分,不过一句“君自姓吕,本非骨肉”就化解了。你要说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br&&/b&&/p&&br&&p&这里,斯雷普尼尔讲&b&“吕布之前没有杀董卓的想法,我是绝对不信。&/b&&b&王允给了块遮羞布,吕布就迫不及待的裹上,然后重操旧业,他有什么冤枉的?&/b&&b&”&/b&&/p&&br&&p&吕布之前是否萌生过杀董卓的念头,没人知道。但就像上文提到的,吕布经常遭到董卓的无端则骂,还屡有刀剑之危。自己只能告饶活命,与一名女奴私通,便心生恐惧。&/p&&br&&p&而吕布能把自己的这种境地告诉王允,而王允竟然毫不怀疑地,就敢把刺董的计划告诉吕布。只能证明一件事,吕布与王允的关系相交甚密,而且在反董卓这件事上有共同的契机。&/p&&br&&p&而这一契机便是董卓的僭越。&/p&&br&&p&就像我上文说到的,吕布投靠董卓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董卓在汉室朝廷下的良好形象。&/p&&br&&p&这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董卓虽是在进京之时,有废立皇帝的意图。但真正实施,却是在吕布投奔之后。随即各种暴虐僭越之举才刚刚曾出不穷。&/p&&br&&p&联想到,吕布后来能在陈珪的劝说下,拒绝与自立为帝的袁术联姻结盟,可见吕布在对待汉室的态度上仍然是拥护的。并且吕布的这种拥护的态度,是为当时人所广泛知道的。&/p&&br&&p&孙权便曾说过——“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三国志·吴书·周瑜传》)&/p&&br&&p&由此也可侧面,看出世人眼中,吕布彼时对待汉室的态度。&/p&&br&&p&因而,吕布杀董卓一事,不只是出于私怨,也是出于公心。只是利用和挑唆他做了这一切的王允,却始终没真正尊重过他。&/p&&br&&p&斯雷普尼尔先生 问——“&b&他有什么冤枉的?”&/b&&/p&&br&&p&我想吕布,也许就是被这样的问题,所冤枉的。&/p&&br&&p&最后斯雷普尼尔先生说——&/p&&p&&b&&br&“不是说吕布年轻时是位文武双全的好少年,寒门间,难得的英才么?寒门英才就要做这种下三滥的事吗?”&/b&&br&&/p&&br&&p&我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是怎样定义&b&“下三滥”&/b&的。我也不知道斯雷普尼尔先生 会用怎样论证出吕布是&b&“下三滥”&/b&的。&/p&&br&&p&我所能说的,只是——
&/p&&p&吕布,他,不是下三滥。&/p&&br&&p&基本上,我目前的回应就是这些。&/p&&br&&p&我最后想说的是,我写过很多答案,也被很多知友质疑过答案,指出过错误。我总是很感激,也乐于修正自己。&/p&&br&&p&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洋洋洒洒地写下这么多文字,来和人争论。&/p&&br&&p&按理说,如今自己一个刚刚不过百赞的答案,实在没有必要这样逐字逐句地回应。&/p&&br&&p&但我想说,这篇《吕布之死》确实是我下过大力气,查阅过诸多文献,所写的。写下的文字,就如同自己的孩子,我爱她。&/p&&br&&p&如果她真的做错了什么,我会修正她。&/p&&p&但我也决不允许,任何人在史料残缺、分析不当的情况下,去抹黑她,去娱乐她。&/p&&br&&p&谢谢。&/p&&br&&p&PS: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ebf9e8bddfad13& data-hash=&cebf9e8bddfad13& data-hovercard=&p$b$cebf9e8bddfad13&&@苏沉船&/a& 先生 的答案,我觉得,挺没劲的。&/p&
乱世中,单纯的人活不长。 吕布,字奉先。寻常百姓家出生的一个孩子,换到东汉时期的说法,就是“寒门”。在史书上的记载也是“有死无生”。没人知道他,究竟生于何年,诞于何月。人们所知道的,只是白门楼下的一句句告饶——“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
&p&谢邀。&b&在&/b&&b&197&/b&&b&年春袁术僣号时,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而袁绍、曹操则各自陷入困境&/b&。&/p&&br&&p&下图就可以看出袁术是当时最强势力,&b&紫色粗线范围内,为袁术僣号时的极盛势力范围&/b&。红色字体为袁术任命的各郡太守,蓝色字体的吕布和华歆皆仰仗袁术。&b&绿色粗线范围内为曹操势力,蓝色粗线范围内为袁绍势力&/b&。其余粉色字体为各路军阀,及主要太守。&/p&&img src=&/cdb2cb5c3cdad6dea6060e_b.png& data-rawwidth=&657&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7& data-original=&/cdb2cb5c3cdad6dea6060e_r.png&&&br&&b&袁术是汉末极为重要的军阀,但却受到历代史家的忽视,导致几乎所有人无法认识到袁术在&/b&&b&僣号之前&/b&&b&是汉末最强军阀,而谈及袁术势力时,也总是会产生把袁术和孙策剥离开来的误解&/b&。当时,扬州6郡几乎全部在袁术手上,豫州的沛国、陈国、汝南3郡,徐州的广陵、下邳2郡都有着袁术势力的存在。&br&&br&&p&在初平四年(192年)的时候,袁术所控制的土地是以荆北南阳和豫州连成一片。袁术以孙坚担任豫州刺史,让他率领【荆、豫之卒】进攻董卓(1)。但荆北、豫州这片呈长条状的土地东北有袁绍、曹操,南边有刘表、黄祖,西北还有李傕、郭汜,袁术可谓三线受敌而地缘不利。不久,孙坚又在襄阳城外意外战死(2),对于袁术的恶劣局势更是雪上加霜。&/p&&br&&p&襄阳以北的南阳,就是袁术掌控的荆北、豫州呈长条状领土的西端。孙坚战死,就会导致袁术专注的荆北,与豫州之间的联系被割断的可能。而袁术若主动退出南阳,则可专注豫州,从而避免战线拉长而被分散击破。于是袁术在初平四年(193年)初退出荆北南阳,重心转向豫州,并像流寇一样北上兖州,压迫袁绍、曹操。&/p&&br&&p&可惜的是袁术在兖州匡亭兵败于袁绍、曹操之手(3),但随后袁术却并没有退回南阳,而是神奇地转向东南,突袭袁绍薄弱之处的扬州。袁术占据九江郡之后,便自领扬州刺史,又自称【徐州伯】(4),开始与原本的盟友陶谦交恶对立。袁术这一转可谓神来之笔,可以说是海阔天空地打开了新局面。&/p&&br&&p&于是袁术以淮河两岸为根基,捭阖纵横,巧施谋略,开始布局江东、徐州。在当时士人眼里,对于在江东扬州、徐州等地,所发生的战事普遍认知,便是许靖写给曹操信中提到的【袁术方命圮族,扇动群逆】(5)来进行攻略。&/p&&br&&p&然而袁术的这一神来之笔的神妙之处,不仅是转出了海阔天空,而且转出后在江东面对的对手都不算太强,如周昕、刘繇、王朗等,便如许靖信中又提到的【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6)那样,几乎摧枯拉朽。&/p&&br&&p&袁术攻略江东任命的主要将领是孙策的舅舅【督军中郎将】吴景(7),和孙策的堂兄弟【行征虏将军】孙贲(8)。初平四年(193年),袁术先派遣吴景击败了丹阳的周昕,并任命吴景担任丹阳太守,孙策便在此时投奔吴景(9)。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成为袁术部下(10)。而绝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孙氏在袁术麾下的重要地位,就产生了袁术不给孙策太守位置是苛待孙策的误解。&/p&&br&&p&首先,袁术在195年也就六、七个郡,其中孙贲是豫州刺史(11),孙香更是袁术老家汝南的太守(12),而吴景是丹阳太守,可以说半壁江山都在孙氏手上。其次,袁术派遣孙策进攻其想要当太守的江北庐江郡,结果【受敌二年】才攻克(13),这表现实在乏善可陈。因此结合这两点,袁术不太可能再把庐江郡交给才20岁,也表现不佳的孙策。&/p&&br&&p&正当吴景、孙贲更进一步时,不想长安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突然杀出(14),吴景、孙贲遇阻,于是孙策自告奋勇【乞助景等平定江东】(15),也成为参与进攻刘繇的袁术部队。最终吴景、孙贲、孙策把刘繇打的西窜至豫章郡(16),孙策也神奇地转变为征讨部队之首,估计这是袁术放手孙策参与(17)时,所始料未及的。随即孙策等人便连续击破吴郡严白虎、会稽王朗。&/p&&br&&p&而刘繇的逃难地豫章郡,恰恰是先由袁术任命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18)。而豫章在几经不同势力分别任命的豫章太守争夺战(19),以及197年1月在豫章西城所发生的一场民变导致诸葛玄死亡事件(20)之后,其太守的位置最后通过长安朝廷之手,又砸到了袁术曾经的部下华歆头上(21)。&/p&&br&&p&视线转到徐州,袁术利用陶谦、刘备的刺史更替之际,在建安元年(196年)发动战争,占领了广陵郡(22)和部分下邳郡(23)。期间,袁术开始便大肆分封,任命孙香为汝南太守;舒仲应为沛相(24);吴景为广陵太守(25);刘勋为庐江太守(26);袁胤为丹阳太守(27);孙贲为九江太守(28);朱治为吴郡太守(29)。当年,孙策等人也进军至会稽东冶(30)。&/p&&br&&p&至此到197年初,袁术便通过各种手段平定了江东等地。此时袁术之疆域,北抵陈(31)、沛;东临下邳、广陵;南至会稽东冶;西接刘表的江夏,横跨扬、豫、徐3州11郡,成为了当时最强势力。以东汉鼎盛时期户口数作为标准来计算,袁术辖下差不多有800万人口。&/p&&br&&p&连昔日投奔过袁术的吕布在占据部分徐州后,也仍需仰仗袁术(32),甚至有部将与袁术勾结(33)。而天下贼寇对袁术态度是,豫州黄巾军响应袁术(34);黑山军联合袁术(35);白波军投奔袁术(36),似乎袁术小指一勾,四方好汉就会纳头便拜曰:术爸爸。&/p&&br&&p&相比周边势力,袁术一方不但绝对属于庞然大物,而且形势最好,而其控制的地盘,尤其是江东,动乱很少。袁术称得上志得意满,春风得意,声威一时无二。当然,红花需用绿叶衬,此时袁术最在意的老对手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袁、曹已然分家,曹操脱离袁绍而独立,但这两位却各自陷入困顿之中。&/p&&br&&p&袁绍面对臧洪举东郡叛乱的战火还硝烟未散(37),不得不和隐藏在冀州太行山的张燕与虎谋皮(38),而公孙瓒却在此前于冀州河间郡易县(39)修筑了易京(40),威胁袁绍腹地,可以说袁绍正处于多线作战,举步维艰的境地。&/p&&br&&p&曹操则刚迎汉献帝于许昌,不仅连制定朝廷典章制度都要靠袁绍来帮忙完成(41),而且曹操还有更迫切的【饥馁】温饱问题(42),需要花力气靠屯田来解决。但屋漏连夜偏逢雨,就在袁术僣号前的197年1月,曹操便遭遇宛城惨败,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皆丧命(43)。&/p&&br&&p&&b&而鲜为人知的是,袁术曾于建安元年&/b&(196年)&b&春正月,派部将苌奴勾结董承,阻拦袁绍、曹操团伙西迎汉献帝&/b&(44)。虽然军事行动最终遭遇失败,还失去了豫州颍川(45)及汝南、陈部分区域(46),但随后袁术便在196年底,在江东等地获得了势如破竹的胜利,这完全能够让苌奴行动的失败及豫州失地不值一提。&/p&&br&&p&此时袁绍、曹操各自的困顿,则能够让袁术喜上眉梢,进而反衬出自己的如日中天。在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挑准时机,在袁绍、曹操各自麻烦不断的时候,不顾某些部下的反对(47),不可一世地僣号,自称【仲家】(48)。&/p&&br&&p&&b&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袁术僣号【仲家】是无法确认袁术是否真的称帝&/b&。首先,袁术自称的【仲家】是第二的意思,与皇帝的身份不符合。其次,曹操在己亥令刻意提到袁术先【僣号于九江】,后有人【劝术使遂即帝位】,但袁术回答【曹公尚在,未可也】(49),可见【僣号】和【即帝位】是两回事,而【僣号】可能属于【即帝位】前的一种特殊的准备。&/p&&br&&p&当然,不管【僣号】和【即帝位】是不是一回事,袁术僣号后的厄运终究还是来了。花无百日红,好景不长,孙策便率先于江东自立(50);随后吕布又与袁术翻脸(51);而天公又对淮南降下旱灾(52)。&b&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袁术一下子仿佛由上天的宠儿变成了弃儿&/b&。&/p&&br&&p&&b&而对袁术&/b&&b&最大的打击便是以孙策为首的孙氏背叛,让袁术所掌控的人力、物力、财力瞬间缩水一半&/b&。前文就已经说过,术爸很早就对孙氏关爱有加,在攻略江东以前,就已经把半壁江山托付给孙氏,孙香、孙贲、吴景分别被任命为汝南太守、豫州刺史、丹阳太守。&br&&/p&&br&&p&未曾想孙氏以袁术之名、袁术之财力、物力、人力夺取江东以后,孙策便乘袁术僣号之时,更替太守(53),并且命令徐琨击走丹阳太守袁胤(54)。夺取丹阳意味着孙策打破袁术监控,与袁术划江而治,可以毫无顾忌地割据江东。最终孙策就以一纸休书,与术爸断绝了关系。&/p&&br&&p&可怜术爸对孙氏恩宠有加,结果一干白眼狼几乎集体背叛,江东这半壁江山,成了为孙氏作嫁衣裳。当然孙氏一族中,好人还是有的,汝南太守孙香继续跟着术爸混,最后病死于寿春(55)。而与孙策升堂拜母,有着总角之好的周瑜也是个实诚孩子,憋到建安三年(198年)袁术几乎快穷途末路的最后时刻,才【观术终无所成】,看衰术爸,无奈转投孙策(56)。&/p&&br&&p&袁术已与吕布交恶,再遭遇南方孙氏背叛后,便陷入腹背受敌的境遇。袁术虽怨恨孙策的背叛,但还是先把武力讨伐的对象对准近在咫尺的吕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于是袁术又玩起了得意技能,策反煽动孙策的后方来进行牵制。比如刚迁都许昌的朝廷,下诏敕纠集四方忠义之士讨伐袁术,却在袁术施计下,发生了小小的意外。&/p&&br&&p&讨伐诏敕里,朝廷钦定的【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是与孙策、吕布【戮力一心】讨伐袁术的大汉忠臣(57),结果孙策奉诏与【布、瑀参同形势】而跑到钱塘时,陈瑀已被袁术策反,反而【阴图袭策】(58)。然后袁术又与陈瑀一起煽动的泾县土匪祖郎等人(59),只是陈瑀最后被吕范等人击破(60),祖郎则被孙策亲自抓获(61)。&/p&&br&&p&袁术对孙策进行策反煽动后,便进攻吕布,未想终日打雁反被雁啄,白波韩暹、杨奉反被吕布策反,遭至大败(62)。随即袁术又侵陈国,遭吕布和缓过气的曹操合力打击。曹操攻克陈国蕲阳(63),吕布则进一步攻至淮河南岸的九江钟离(64),袁术只能仓皇渡淮。在数月时间里,袁术疆域由鼎盛时期横跨豫、徐、扬3州11郡,到只剩有沛、九江、庐江3郡而已。&/p&&br&&p&雪上加霜的是江淮【天旱岁荒】导致百姓几乎【相食殆尽】,但袁术却能过着【服绮縠,馀粱肉】(65)的舒适生活。&b&而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b&&b&古代贫农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需求,是没有想法也没有办法,去生产和拥有【绮縠】和【粱肉】的&/b&。那么袁术所享受的【服绮縠,馀粱肉】的来源,可就耐人寻味了。&/p&&br&&p&昔日袁术在帝乡南阳【抄掠】,过上了【奢恣无厌】(66)的生活,但南阳的反映仅是【百姓患之】,&b&结果袁术大军开到豫州,豫州黄巾便群起响应&/b&。而袁术在人相食的淮南【荒侈】,也没有农民造反的记载,反倒有沛相舒仲应代替袁术,散【米十万斛】给饥民(67)的记载。那么袁术所享受的那些【服绮縠,馀粱肉】的来源就很清楚了。&/p&&br&&p&&b&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说明袁术所【抄掠】的【百姓】,主要是指拥有庄园配备宾客、徒附、奴婢等&/b&&b&各种&/b&&b&技术人员的&/b&&b&豪强阶级&/b&(68)&b&,他们才&/b&&b&具备生产这些&/b&&b&【服绮縠,馀粱肉】等奢侈物,使之&/b&&b&从原材料到成品&/b&&b&的&/b&&b&条件。&/b&话又说回来,袁术要想过上奢侈生活,不去抢有钱的豪强,难道去抢几乎无产的贫农吗!强盗也要挑选打劫对象啊!&/p&&br&&p&但建安四年(199年),旱灾的持续杀伤力迫使袁术穷困潦倒,估计【抄掠】豪强也无法维持,士卒不可能【服绮縠】来御寒打仗,【馀粱肉】的数量也不可能让士兵得到温饱,于是【资实空尽,不能自立】(69),部下也纷纷散去。&/p&&br&&p&当然,&b&袁术散去的部下也够奇葩的,雷薄、陈兰&/b&&b&不去投奔他人,却偏偏跑到灊山&/b&(今天柱山)&b&落草为寇。更奇葩的是,袁术居然也想投奔这哥俩做山贼&/b&,但不幸遭到拒绝后,只能欲与兄长袁绍联合,投奔青州的侄子袁谭,但又不幸为刘备所阻挡,最后在回归寿春的途中,于当年6月在江亭病死(70)。&/p&&br&&p&下图中,&b&紫色粗线范围内,为袁术遭遇连串打击后缩小的势力范围&/b&,粉色字体为袁术任命的太守。蓝色粗线范围内,为孙策自立后的势力范围,红色字体为孙策更换的太守,原豫章太守华歆在199年被孙贲和平取代。橙色字体为袁术周边各路军阀太守。&/p&&img src=&/cf871efb5564f92ead159a53d15e8401_b.png& data-rawwidth=&657&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7& data-original=&/cf871efb5564f92ead159a53d15e8401_r.png&&&br&&p&从建安二年春(197年)袁术不可一世地僣号自称【仲家】,到建安四年(199年)6月袁术病死,不过短短的2年时间,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袁术死后,妻儿投奔庐江太守刘勋,但庐江郡不久为孙策所夺取(71),沛国、九江2郡则为曹操所有。&b&而袁术的政治遗产,则大部分被后来的东吴孙氏所继承&/b&(72)。&/p&&br&&p&当初袁术从南阳风风火火地北向流窜至兖州,在匡亭打了败仗后,居然再立马火速逃窜至扬州;期间黄巾、黑山、白波相继对着袁术竞折腰;而雷薄、陈兰在袁术衰败后,不投他人宁可落草为寇的怪异行为;而袁术走投无路时居然也会想着去投奔这哥俩入伙当山贼,这些奇葩之风景,无一不显示整个袁术集团是【扇动群逆】的流寇作风。&/p&&br&&p&袁术出身于四世五公的汝南袁氏公族,却有流寇作风,这大概是袁术不为当时士人所喜的原因。从袁术早年以【侠气闻】和【后颇折节】(73)来看,袁术在当时虽然不能和袁绍相比,但还是能够受到很多人欢迎的。然而董卓之乱后,很多名士投靠他,继而又离开他,这恐怕不仅仅是袁术的才干问题,而是袁术的所作所为,以及与黄巾的关系引起了这些名士的反感。&/p&&br&&p&而汉为赤德,袁氏继为黄胤(74),黄巾军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75)口号,恰好与袁氏天命相符,这也许就是袁术与黄巾合流的原因。当初,【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谶语(76),在两汉流行了数百年,在东汉又被光武帝刘秀亲自认可后(77),估计在袁术内心深处成为了根深蒂固的执念,认为天命在己(刘秀给割据蜀地的公孙述写信:代汉的是当涂高,你TM也配?)。&/p&&br&&p&只可惜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袁术要是没有僣号,历史会如何发展不得而知(个人认为袁术即使不僣号,孙策也会独立)。&b&袁术故去,唯在淮南留下公路城、公路浦之类的遗迹&/b&(78)。&b&最后就以平家物语的开篇诗来结束本文&/b&:&/p&&br&&p&祗园精舍钟声响,诉说世事本无常;&/p&&p&娑罗双树花失色,盛者转衰如沧桑;&/p&&p&骄奢淫逸不长久,恰如春夜梦一场;&/p&&p&强梁霸道终覆灭,好似风中尘土扬。&/p&&br&&p&&b&娱乐YY一下袁术的五维能力&/b&:&/p&&br&&p&武力80,袁术年轻时以侠气闻名,又亲自进攻宫门诛杀宦官。蒯越评价他:勇而无断。&/p&&p&统御73,袁术有统帅数万大军的经验,打过胜仗,但败仗更多。其实他更适合居中调度。&/p&&p&智力86,袁术坐镇淮南,捭阖纵横,屡施反间,平定江东等地,一度成为汉末最强势力。&/p&&p&政治71,袁术曾做过河南尹,乱世剥削豪强富室过上奢侈生活,治下无农民造反,僣号是败笔。&/p&&p&魅力85,袁术引得黄巾、黑山、白波竞折腰,而士人却避之不及,说明有着异样魅力。&/p&&p&------------------------------------------------------------------------------------------------------------------------------&br&&/p&&p&&b&关于袁术&/b&&b&僣号前后&/b&&b&的史料十分凌乱,但整合以后也非常多。以下为所引用史料&/b&:&/p&&br&(1)后汉书袁术传:刘表上术为南阳太守,&u&术又表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u&,击破董卓于阳人。&p&(2)典略:坚悉其众攻表,表闭门,夜遣将黄祖潜出发兵。祖将兵欲还,坚逆与战。祖败走,窜岘山中。&u&坚乘胜夜追祖,祖部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u&。&br&&/p&&p&(3)三国志袁术传:引军入陈留。&u&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u&。&/p&&p&(4)后汉书袁术传:术退保雍丘,又&u&将其余众奔九江&/u&,杀&u&杨州刺史陈温而自领之&/u&,又&u&兼称徐州伯&/u&。&/p&&p&(5)三国志许靖传:昔在会稽,得所贻书,辞旨款密,久要不忘。迫於&u&袁术方命圮族,扇动群逆&/u&。&br&&/p&&p&(6)三国志许靖传:正礼师退,&u&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失据,三江五湖,皆为虏庭&/u&。&/p&&p&(7)三国志吴景传:会为刘繇所迫,景复北依术,&u&术以为督军中郎将&/u&,与孙贲共讨樊能、于麋於横江,又击笮融、薛礼於秣陵。&/p&&p&(8)三国志孙贲传:&u&行征虏将军&/u&,讨平山越。为扬州刺史刘繇所迫逐,因将士众还住历阳。&/p&&p&(9)三国志吴景传:&u&袁术上景领丹杨太守&/u&,讨故太守周昕,遂据其郡。&u&孙策与孙河、吕范依景&/u&,合众共讨泾县山贼祖郎,郎败走。&br&&/p&&p&(10)三国志孙策传:&u&兴平元年,从袁术&/u&。&br&&/p&&p&(11)三国志孙贲传:&u&术表贲领豫州刺史&/u&,转丹杨都尉。&br&&/p&&p&(12)江表传曰:袁术以&u&吴景守广陵&/u&,&u&策族兄香亦为术所用,作汝南太守&/u&。&br&&/p&&p&(13)后汉书陆康传:&u&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u&,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u&受敌二年,城陷&/u&。&/p&&p&(14)三国志刘繇传:避乱淮浦,&u&诏书以为扬州刺史&/u&......繇遣樊能、张英屯江边以拒之。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u&汉命加繇为牧&/u&,振武将军,众数万人。&br&&/p&&p&(15)三国志孙策传:&u&策乃说术&/u&,&u&乞助景等平定江东&/u&。&/p&&p&(16)三国志刘繇传:&u&繇奔丹徒,遂溯江南保豫章&/u&,驻彭泽。&br&&/p&&p&(17)江表传曰: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u&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u&。&br&&/p&&p&(18)三国志诸葛亮传:亮早孤,&u&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u&,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p&&p&(19)三国志刘繇传:&u&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u&,入居郡中。&u&繇进讨融,为融所破&/u&,&u&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u&。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p&&p&(20)献帝春秋曰: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u&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u&。&/p&&p&(21)三国志华歆传:&u&时袁术在穰,留歆&/u&。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东至徐州,&u&诏即拜歆豫章太守&/u&,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p&&p&(22)英雄记曰:备留张飞守下邳,引兵与袁术战於淮阴石亭,更有胜负......&u&收散卒东取广陵,与袁术战,又败&/u&。&/p&&p&(23)三国志袁术传:&u&珪中子应时在下邳,术并胁质应&/u&,图必致珪。&/p&&p&(24)后汉书袁术传:时,&u&舒仲应为术沛相&/u&。&br&&/p&&p&(25)三国志吴景传:术方与刘备争徐州,&u&以景为广陵太守&/u&。&/p&&p&(26)三国志孙策传:后术欲攻徐州,从&u&庐江太守陆康&/u&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术遣策攻康......策攻康,拔之,&u&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u&,策益失望。&/p&&p&(27)三国志周瑜传:&u&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u&,瑜往省之......顷之,&u&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u&,而瑜与尚俱还寿春。&/p&&p&(28)三国志孙贲传:策遣贲、景还寿春报术,&u&值术僣号,署置百官,除贲九江太守&/u&。&/p&&p&(29)三国志朱治传:&u&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u&拒之於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u&治遂入郡,领太守事&/u&。&/p&&p&(30)三国志孙策传:遂引兵渡浙江,&u&据会稽,屠东冶&/u&,乃攻破虎等。&br&&/p&&p&(31)后汉书袁术传:术闻大骇,即走度淮,&u&留张勋、桥蕤于(陈国)蕲阳&/u&,以拒操。&/p&&p&(32)三国志吕布传:&u&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u&。&br&&/p&&p&(33)英雄记曰: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u&布将河内郝萌反&/u&......布问性,言:&u&萌受袁术谋&/u&。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p&&p&(34)三国志武帝纪:&u&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u&,众各数万,&u&初应袁术&/u&,又附孙坚。&/p&&p&(35)三国志武帝纪: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u&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於夫罗等佐之&/u&。&/p&&p&(36)后汉书董卓传:傕将&u&杨奉本白波贼帅&/u&,乃将兵救傕......&u&杨奉、董承引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u&及匈奴左贤王去卑,率师奉迎......&u&奉、暹奔袁术&/u&,遂纵暴杨、徐间。&/p&&p&(37)三国志臧洪传:&u&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u&。绍兴兵围之,&u&历年不下&/u&。&/p&&p&(38)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元恶既毙,幼主东顾,俾保傅宣命,欲令诸军振旅,然&u&河北通谋黑山&/u&。&/p&&p&(39)后汉书郡国志:&u&河间国&/u&十一城......&u&〖易〗故属涿&/u&。&/p&&p&(40)后汉书公孙瓒传:&u&瓒自以为易地当之&/u&,遂徙镇焉。&u&乃盛修营垒&/u&,楼观数十,临易河,通辽海。&/p&&p&(41)后汉书应劭传:&u&二年,诏拜劭为袁绍军谋校尉&/u&。&u&时始迁都于许&/u&,旧章堙没,书记罕存。&u&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u&。&/p&&p&(42)吴录载策使张纮为书曰:今备、繇既破,&u&操等饥馁&/u&,谓当与天下合谋,以诛丑类。&/p&&p&(43)三国志武帝纪:&u&二年春正月&/u&,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u&公与战,军败&/u&,为流矢所中,&u&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u&。&/p&&p&(44)三国志武帝纪: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u&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苌奴拒险,洪不得进&/u&。&/p&&p&(45)三国志曹仁传:&u&太祖平黄巾,迎天子都许&/u&,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br&&/p&&p&(46)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陈国),&u&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u&。&br&&/p&&p&(47)后汉书袁术传: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主簿阎象进曰: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汉室虽微,未至殷纣之敝也。&u&术嘿然&/u&,使召张范。&u&范辞疾&/u&,遣弟承往应之......承对曰:在德不在众......若陵僣无度,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u&术不说&/u&。&br&&/p&&p&(48)后汉书袁术传:&u&建安二年&/u&,因河内张炯符命,&u&遂果僣号,自称&仲家&&/u&。&/p&&p&(49)公十二月己亥令曰:&u&又袁术僣号于九江&/u&,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u&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u&,露布天下,答言:&u&曹公尚在,未可也&/u&。&br&&/p&&p&(50)三国志孙策传:&u&时袁术僣号,策以书责而绝之&/u&。&/p&&p&(51)后汉书吕布传:术遣韩胤以僣号事告布,因求迎妇,布遣女随之......布亦素怨术,而女已在涂,&u&乃追还绝婚,执胤送许,曹操杀之&/u&。&/p&&p&(52)后汉书袁术传: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u&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u&。&/p&&p&(53)三国志孙策传:&u&尽更置长吏&/u&,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杨朱治为吴郡太守。&br&&/p&&p&(54)江表传曰:初,&u&袁术遣从弟胤为丹杨,策令琨讨而代之&/u&。&/p&&p&(55)吴书:&u&香从坚征伐有功&/u&,拜郎中。后为袁术驱驰,加征南将军,&u&死于寿春&/u&。&/p&&p&(56)三国志周瑜传:术欲以瑜为将,&u&瑜观术终无所成&/u&,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u&是岁,建安三年也&/u&。&/p&&p&(57)江表传曰:建安二年夏,汉朝遣议郎王誧奉戊辰诏书曰:董卓逆乱......又诏敕曰:故左将军袁术不顾朝恩,坐创凶逆,造合虚伪,欲因兵乱......定得使持节平东将军领徐州牧温侯布上术所造惑众妖妄......其亟&u&与布及行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戮力一心,同时赴讨&/u&。&br&&/p&&p&(58)江表传曰:是时,陈瑀屯海西,(孙)策奉诏治严,&u&当与布、瑀参同形势&/u&。行到钱塘,&u&瑀阴图袭策&/u&。&/p&&p&(59)江表传曰:策既平定江东,逐袁胤。&u&袁术深怨策,乃阴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陵阳祖郎等&/u&,使激动山越,大合众,&u&图共攻策&/u&。&/p&&p&(60)江表传曰:策觉之,&u&遣吕范、徐逸攻瑀於海西,大破瑀&/u&,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p&&p&(61)江表传曰:&u&策自率将士讨郎,生获之&/u&。&/p&&p&(62)后汉书吕布传:&u&又许破术兵,悉以军资与之。暹、奉大喜,遂共击勋等于下邳,大破之,生禽桥蕤&/u&,余众溃走,其所杀伤、堕水死者殆尽。&/p&&p&(63)后汉书袁术传:&u&操击破斩蕤,而勋退走&/u&。&/p&&p&(64)英雄记曰:&u&布后又与暹、奉二军向寿春&/u&,水陆并进,所过虏略。&u&到锺离,大获而还&/u&。&/p&&p&(65)三国志袁术传:&u&荒侈滋甚&/u&,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p&&p&(66)后汉书袁绍传:初,术在南阳,户口尚数十百万,而&u&不修法度,以抄掠为资,奢恣无厌&/u&,&u&百姓患之&/u&。&/p&&p&(67)后汉书袁术传:时,舒仲应为术沛相,&u&术以米十万斛与为军粮,仲应悉散以给饥民&/u&。&/p&&p&(68)后汉书仲长统传:&u&豪人之室&/u&,连栋数百,膏田满野,&u&奴婢千群,徒附万计&/u&。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u&琦赂宝贷,巨室不能容&/u&;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u&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u&。&br&&/p&&p&(69)后汉书袁术传:于是&u&资实空尽,不能自立&/u&。&/p&&p&(70)后汉书袁术传:&u&四年夏&/u&,乃烧宫室,奔其部曲陈简、雷薄于灊山。&u&复为简等所拒&/u&,遂大困穷,士卒散走......&u&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之&/u&,不得过,&u&复走还寿春。六月,至江亭&/u&。坐篑床而叹曰:袁术乃至是乎!因愤慨结病,欧血死。&/p&&p&(71)三国志袁术传&u&: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勋&/u&,复见收视。&br&&/p&&p&(72)江表传曰:(孙策)闻勋轻身诣海昏,便分遣从兄贲、辅率八千人於彭泽待勋,&u&自与周瑜率二万人步袭皖城&/u&,即克之,&u&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馀人,并术、勋妻子&/u&。&/p&&p&(73)后汉书袁术传:袁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人,司空逢之子也。&u&少以侠气闻&/u&,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u&后颇折节&/u&。&br&&/p&&p&(74)典略曰:自此绍贡御希慢,私使主薄耿苞密白曰:&u&赤德衰尽,袁为黄胤&/u&,宜顺天意。&br&&/p&&p&(75)后汉书皇甫嵩传:讹言:&u&苍天已死,黄天当立&/u&,岁在甲子,天下大吉。&br&&/p&&p&(76)春秋谶: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u&代汉者,当涂高也&/u&。&br&&/p&&p&(77)后汉书公孙述传: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u&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u&?......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p&&p&(78)水经注:&u&颍水东侧有公路城&/u&,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皆袁术所筑也......&u&淮阴城西二里有公路浦&/u&,昔袁术向九江,将东奔袁谭。路出斯浦,因以为名焉。&/p&
谢邀。在197年春袁术僣号时,是当时实力最强的军阀。而袁绍、曹操则各自陷入困境。 下图就可以看出袁术是当时最强势力,紫色粗线范围内,为袁术僣号时的极盛势力范围。红色字体为袁术任命的各郡太守,蓝色字体的吕布和华歆皆仰仗袁术。绿色粗线范围内为曹操…
王莾搞复古搞的
王莾搞复古搞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三国杀历史版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