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平凡人人的战绩都是负的

中华武术几乎无实际战绩,为何仍有多人坚信民间武术的实战力?
在MMA流行全世界,UFC红到发紫,K1比赛风靡东南亚的21世纪,我们从这些选手身上看到世界各种武术流派的技巧,惟独很少看到中华武术的影子,更是很少有中国拳手活跃在世界搏击比赛的舞台上,但是另一方面,翻看历史,类似杨露蝉,董海川,李书文,程廷华,孙禄堂,李景林等人,和电视上播放的霍元甲,陈真等过于虚构和夸张的近代武术名家又不同,感觉是有真功夫的,我的疑问是,中华武术是真的很厉害但是失传了,还是普普通通都是吹出来的?
按时间排序
663 个回答
没有系统科学的训练与饮食搭配,不重身体重套路,武术怎么和国外众多格斗技比威力,难道传统真的能凌驾于科学之上么?不去研究怎么才能有效的发力而去考虑打到哪里应该做个空翻?看看外国的格斗家的训练,已经到了发掘人体极限的程度了,一遍一遍的打套路怎么可能打出威力。总是有人说,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武术要潜心练个几十年,试问这是一门多神奇的技术能让一个几十岁的大爷发挥出超越他身体巅峰时的威力,反正我见到六七十岁的大爷路上磕个石子都得颤三颤。武术要是能让他们在这个年纪能蹦能跳能空翻打转胸口碎大石,那练个几十年估计他们也愿意,不就是花掉整个青壮年嘛。至于那些隐藏的高人,武术这些年这么不被看好,我倒是不介意他们能出来打肿我们这些见识浅薄的人的脸。还有些人总是说什么正规擂台上不准插眼踢蛋,在我看来说出这种话简直是脸都不要了,感情捧了这么多年的国术除了挖眼踢蛋就没有其他本事了,每一种格斗技被开发的目的肯定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对对手造成有效的杀伤,没有哪个一开始就是为了上擂台的,可是为什么别人在舍弃了阴招遵守规则之后仍然能发挥威力呢,或者单说挖眼踢蛋,以色列格斗术一样在国际范围里获得了认可。所以说,现在的武术,实战能力是真的很差(对比其他流行的格斗技),但是武术的实战能力应该这么差么?当然不应该,看看空手道就是最好的例子,不管国人怎么看不起岛国人,岛国的格斗发展确实秒我们渣都不剩。看看空手道的型,也不是没有花哨的地方,可是人家当年意识到空手道在慢慢失去实战性之后,人家改了,大山倍达搞了极真,现在看看极真的抗击打训练(虽说有点自虐),全接触比赛和国际格斗赛场上取得的成绩,已经够说明问题了。武术里确实也提炼出了散打,但是是不是应该做更多的尝试,推行更加科学的训练方式,采用更科学的分析方法,去掉花里胡哨的架子,多进行实战的尝试,还有就是把优秀的选手往外送,多出国门锻炼锻炼,别再用武林风一龙什么的骗自己了。
武术不是搏击,武术很厉害,可不一定要从搏击的角度去看。我觉得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都开始偏向西方式的了,于是越是精英,也就意味着西方文化的比重越大,容易带西式眼镜看传统文化,然后评价传统文化的西方价值,这当然呵呵了。知道了眼镜的存在,作出一些修正后再看,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误差,但也较为客观一点了。(首先承认科学的“不科学”)从结果出发,中华武术实战不行。但结合环境,中华武术在现代,以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比赛,这是非常不公平的。艺术和技术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华文化与西方不同,讲求和谐,天人合一。在中华文化中,七老八十的人可能是个不世出的高手,轻松把一个青年男人打趴,这以常识是不可能的,而其在中华文化中很正常。除了胡编乱造,我认为更可能,是西方文化影响下对武术的误读。首先,很难想象以和为贵,以德服人的中国会有“打架”这样“粗俗”的文化传统。更合适的解读是,武术是修身养性的东西,比武也不是单纯的打架,而是结合修身的锻炼和养性的感悟学习。这是以艺术的方式对道的追求。(这里的道是指事物运行的规律,有点哲学的味道)分出胜负的方式往往是以德服人,比的在我看来一定不是拳头大。由于文化原因(儒释道)中华文化很难分割开理性与感性,导致事物理解存在模糊性,以武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传承是有可能的,这也解释了武术的套路的死板,改动一两个动作,内涵就完全变了,只有到了宗师级别,理解透彻了,才能随意表达,不受拘束。这样的武术绝不是好勇斗狠,而是修身养性。武术也就上升为武道了。其搏击的能力分析下来完全是误入歧途,甚至是走火入魔了,这完全是武术的末流。由于将武术的本意扭曲,好勇斗狠,却又要顶着武术的帽子,才导致武术无用的看法。改变角度,再观武术与搏击,那看似无用的花拳绣腿是表现着一个人思想境界的艺术,而拳拳威猛的搏击术却只是好勇斗狠的武道末流了。在境界上,孰高孰低?去除西方价值观,换上中华文化,搏击术只能对武术道一声佩服。当然这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两者文化背景,价值观是不同的。受过教育越多,被西方价值观影响越大,越难以理解武术的价值,而文化素质低,也难以对武术有正确的认识,而两者却又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就导致了双方互不相服,以致有此一问。(以上纯属瞎扯,本人对武术、搏击一窍不通)
大二时体育选的是散打,就有学生问过老师武术为什么在国际上没有很好成绩之类的问题。老师是学校雇来的,在外开着好几个培训班。回答的很简单,就是规则的制约。
我见过一个70余岁的老人一招单把把一颗2-3人合抱的大树打得落叶(夏天)。现代搏击术合百家之长再加上现代的科技辅助,再加上系统专业近乎残酷压榨人体潜力可复制的训练方式,拥有令人惊叹的战斗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题主要注意一点,武术的起源是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性,就算是看起来刚猛无比的八极拳只要训练得当也绝对不会对身体有害的,最初的目的绝对不是用来拼狠斗硬。然后再说实战这块,我只说一点,世界拳坛上活跃的拳手最大几岁?我不了解这个,但想想也知道不是很大。现代搏击术用的训练方式基本是一种压榨人体潜力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科学的烧命,再这样的训练情况下,战斗力是不用说的,但是也如同楼上几位说的,40以后就废了,而训练有素的武术拳师40才开始进入巅峰,用郭德纲的话说就是这个年纪劲头火候都是最好的。武术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让人活的长点,说的玄乎点是人类探寻长生的一条路,其实战能力只是一种衍生品,虽然我们不否认他的威力但是确实不是武术的主要目的,而搏击的目的是打败敌人,不在乎用什么方式。实战能力的差距是因为指导思想的不同而决定的,无所谓优劣,只看你的目的!
逢共必反,逢中必骂这是病,得治。
号称少林弟子的 一龙,其实也就是个演员,呵呵。
我现在是18女生,在学校加了武术协会,我感觉或许自己学习武术,初衷是以为自己会像大侠一样,轻轻松松打倒别人,到后来每天去训练,却是因为喜欢,喜欢那种氛围和知道自己有事可干的满足吧,尽管训练很累,但要去训练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开心,训练时,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累呀,训练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开心呀,与其说自己在学武术,不如说自己在真实的对待自己,马步扎着多丑呀,可你真的是在笑的。就是这样。
得票第一的那位,真是够了。您的长篇大论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无知吗? 您说学习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都较久。 敢问您学得是哪门哪派?学了多久。 拿中国古代建筑和现代摩天大楼作比喻。您怎么不用古代司南和GPS打比方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今天的科学技术正是由过去的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
您的意思是传统武术没有随着时代而改变? 敢问千百年来人体结构是是否发生变异。需要传统武术跟随变异发展?几千年来能传承下来的东西。肯定有他的玄妙之处。我不讲长篇大论,只讲事实。1、我的一位朋友赵宝珠老师,是文圣拳第四代传人。在广渠门开了一家武学堂,我时常过去学习站桩。他2012年受孔子学院邀请到法国,进行讲学与文化交流。 一位意大利散打冠军又高又壮。见宝珠老师又小又矮很是不屑。交流的时候以拳击宝珠老师腹部。宝珠老师纹丝不动。散打冠军被弹回很远。连击三拳宝珠老师还是未挪一寸。此后对宝珠老师心服口服 2、赵宝珠老师的一位朋友。60多岁的老拳师萧铁僧,府内派传统的嫡传弟子,在保定府义务教萧氏内家拳15载。 前几个月的中泰散打对抗赛。中方被泰方打的一败涂地。在看台上的老拳师 萧铁僧老师。看的是愤慨不已。 随后泰国领队经人介绍认识萧老师。非要和萧老师切磋。谁知刚一出手被萧铁僧老师甩出数米以外。随后多日都屁颠屁颠的追随萧老师的身后。萧老师说散打那些肘膝技法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武术罢了。别的什么内功心法,气功针灸就不说了。————————————那些说什么 我朋友最牛逼了、又见朋友的朋友之类的人。你以为真正的武术高手有时间在知乎看你们这群人的尖酸嘴脸。屏蔽评论是不想和你们浪费口舌。我的确有幸认识几位武术高手。他们大多没怎么上过学,但饱读诗书。不怎么会用电脑,更不知何为知乎。但琴棋书画,拿出一样都甩你们这群人好几条街。什么叫让你见识?让你开眼?首先你得懂得尊重人。那些上来就尖酸挑刺的人。你们不配开眼!外国先进的技术是用来学习,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是用来践踏?那些呵呵的人。自视能分清好坏虚假。其实一个个颈椎曲度笔直,一晃脑袋嘎嘎响。有时间喷别人没时间了解自己身体?那才叫失败才叫腐朽!
家里老爷子今年高寿90,老革命,练了一辈子八卦掌,练的很多都和视频上或者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不一样,本人也练了几年跆拳道,也拿过省名次(当然是高中级别)而后目前在参军,也学过一些部队的搏击,大多数都是根据中国传统武术简化而来,好比太极拳,缩减的二十四,就单单一个野马分鬃在正真太极拳里面,是很有杀伤力的,老一辈武术名家(形意拳)有句话,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以前练武的都是有钱人,一天好几个时辰,而现在呢?都是速成,自然没有什么攻击性了。
高手在民间
这个人叫一龙,可以解释一下吗,各位武术黑和武术粉?谢谢,就这样。
各位回答好高大!引经据典的,摆事实讲道理灰常不错!小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的暑假去学过武术,教练讲压腿,竖劈叉神马的讲步法,什么马步弓步歇步,什么长拳直拳勾拳,什么里合腿外摆腿正踢侧踹,什么侧手翻侧空翻正手翻后手翻。接触不深,其余的完全不懂。只是弱弱的感觉这东西更像是一种舞蹈。据说当时的镖局的人碰上土匪了,也是报下双方名号,听见对方名号自知惹不起就放行或者拱手让出货物。两方人马互不畏惧,那比划比划吧,也不是打架,那伤筋动骨的,伤了和气不好,和气生财嘛。你比划一段我看看,我再比划一段你看看,服不服!后来我知道了一个词,学breaking的时候,那个词是battle……闲话少讲,个人认为武术嘛!就是一种类似与格斗技巧的舞蹈,你看看开国将军,哪个会武术?黄埔军校的,哪个会气功?远的不说,吴京、李连杰都是北京武术队出来的,他们在干什么?洪金宝、成龙,他们在干什么?唯一一个据说有点武术成就的人,李小龙他的路子还不是中华武术,还是乱七八糟的一堆拳法杂糅在一起的。为什么武术不是搏击项目而是表演项目?不过是一种舞蹈,一种健身操,无他。
武术和拳击比赛根本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
传统也有“一力降十会”,“乱拳打死老师傅”,“拳怕少壮”。还是尊重客观逻辑的
排名第一那个 还有5000多赞?你们赞的是啥呀?他回答了什么了?哪句有用啊?另外,请不要拿中医类比!你根本不懂中医,不要懂点西医就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中医不一定治病,但是讲养生。西医治病,很清楚地告诉你你该怎么死。
很多高票答案,缺少基本的逻辑,还洋洋得意,自以为是。就算目前中国传统武术在搏击场上表现不好,可以和中国传统武术不好划等号吗?如果说传统武术不行,能够推导出搏击场上表现不好,反之结论成立吗?搏击场上表现不好,能推出传统武术不好?基本的充分必要条件的逻辑都不懂,也不脸红?搏击场上传统武术表现不好,没有其它原因吗?而且事情会一成不变吗?30年前中国围棋什么水平,现在什么水平。你能确定传统武术30年后不会一统搏击场?传统武术就不会与时俱进,就不会吸收别的流派的技巧而提高吗?太极拳难道是1000年前传下来的?难道传统武术不是推陈出新,不断进步的?传统武术界无数前辈大师,都致力于提高武术的实战能力。散打就是传统武术的一个实战化发展。知呼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自恨的专家。中国没有诺贝尔奖,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搏击场上表现不好,就是传统武术的问题。真不知道别的文化是否也有这种自恨的传统。回到题主的问题。中国人在搏击场上的表现,更大程度上是国力,体质,影响力,传统观念等因素的结果,和传统武术关系不大。随着国力的提高,体质的改善,武者经济地位,影响力的提高,中国传统武术称霸搏击界的日子不会很远。到时候自然会打高票答案者的脸。
我一直不觉得中国的武术,中医强在哪里。还有小说里面动不动力拔千斤的英雄我觉得都是吹牛逼。你看看古代哪些侠客要不瘦的要命,要不七老八十还能打倒一片一片的。所以我说呢,国人的身体素质有多弱,都不用拼肌肉力量就能打倒一大片?还有就是看看古代的故事你会发现,当兵打仗的将领一般瞧不起练习武术的人。这问题的答案是鲁迅说过的阿Q精神。国人大部分都有这个精神。打不过你还想不死你啊。所以都剩下想了。
武术从来不是站着打的。我晃你眼盘了地上,再用指头戳你,学的套路是要拆散的。破砖,脚能碎石是一种基础。转圈快紧贴你,你用拳头打我,指上力量大了却可以拧肉,拳不如掌掌不如指。自然门的鹰抓功咋练得,形意的桩功达标的没几个,薛颠武学录里能做到吃功的又有几个。再好东西弄得跟抗日神剧是的。有怀疑得自己下功夫试一下又不会史。
关注这个问题很久很久了,看了很多很多的答案,终于自己也忍不住想要说两句先说为什么我相信:因为我打不过曾经在我人生的六七年的时光里我对于武术都抱着一种鄙夷的态度,在那段时间里,我看到拳击,UFC,MMA和闫芳大师以及各种广场上的大爷大妈,那时候广场舞还没有兴起。如果当时的我有现在的条件,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巴西柔术,泰拳,极真空手道这些而绝对不会是传统武术。当然最后由于家乡的闭塞我最先接触到的是散打。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是大学里面社团里的师兄,师兄家传披挂掌,大枪和苗刀全国前五,现在是特警队员,考核的时候队里散打第二。当时的他对当时的我进行了各种肉体上的碾压。从这时开始我开始对传统拳改观并投身于传统武术的学习。在之后的大学四年里我陆续遭遇过各种师兄,各种晨练老师父,也和师兄以及老师父们去拜访过许多年轻的师父或者年迈的掌门,拳种方面接触过咏春(叶派,古劳),形意,八极(吴式,霍式,韩式),八卦(姜派,梁式),心意,通背,太极(陈式,杨式,吴式,洪传),燕青,鞭杆(陀螺,迎手,缠海)。从这些人的言传身教,也从我自身的变化,我依稀能感觉到武术里面真东西的存在。说实话到现在我觉得我连门边都没有摸到,但我觉得武术这个东西对我的人生已经有了极大的助益
中国传统武术是防身术和暗杀术,现代武术是比赛技巧,不要相提并论,你以为只有中国有传统武术西方没有嘛。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扫码下载官方App
云课堂 & 挖课机NO.105
简书原创作者
为什么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低品质勤奋者”?
面对时代的飞速变化,你可曾焦虑和无助?也许你见过所在的城市凌晨四点的样子,也曾搭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然而,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累得像条狗,感觉身体被掏空,然而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也许你也曾像我一样,每天忙碌又疲惫,却依然只是一名“低品质勤奋者”。
一个普通“勤奋者”的模糊肖像
如果你足够勤奋,你多半会按照被这个时代所鼓励的方式去生活——热爱学习,拥抱变化,走在快速成长的风口上——或者至少你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你会耳濡目染相当数量的缺乏实现路径的励志故事,相信天道必然酬勤,在地铁上也不忘用一本《创业维艰》或者《穷爸爸富爸爸》来配合自己的定位;
然后,你对潮流的走向也相当敏锐,罗辑思维的语音一天不落,忙于穿梭于各互联网创业训练营,一言不合就用微信来加各种群,自以为与各种大咖建立了连接;
当然,作为崛起的中产阶级一份子,你对于旅游也持有支持的态度,说走就走的事情也不是没干过,体验不同的生活固然是一个很文艺的说辞,然而下面往往才是重点——用美颜相机精心地采集好你“生活在别处”的证据,通过朋友圈被选择性地展示出来,并满怀期待地等待别人夸赞。
可是问题是:你做完了以上所有事,你会如愿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吗?或者你有认真考虑过结果吗?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讨论的绝不是“勤奋的姿势”,而是“勤奋所带来的结果”。
表演“勤奋”,还是想把事情搞定?
大概很少人会拒绝“成功来自勤奋”这种说法。就像大多数人拥有梦想的人一样,说不定凌晨四点,你就踏上了一天的征途,去迎接一整天的忙忙碌碌和东奔西走,好不容易处理好一天的工作,顾不上身体被掏空,又赶着最后一班地铁回家。
我相信,你这么一复一日地努力,无非想结果更好一些,离成功更近一点,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时间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舍昼夜地消逝。不经意间小半年过去了,接着一年又没了,直到你盘点收获时,才尴尬地发现以下事实:
1、之前计划好的雅思没有准备好,只得弃考或者硬着头皮裸考,导致无法出国;
2、一直想提高的演讲和写作技能也没大长进,所以那次难得的公众表达机会就这么白白溜走;
3、甚至你一直期待的“减肥成功后,自信满满地向女神大胆表白”这样的美好画面也没有出现,原因想必大家都了解。
这所有的一切,都与你制定目标时的雄心壮志想去甚远,压迫着你的神经,以至于你会显得忿忿不平:我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却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实在是不公平!
事实上,我认为“说时间不公平”才是最大的不公平。进一步解释,时间甚至是绝无仅有跨越国籍限制、打破阶级边界、罔顾古今之别的神奇资源,它被无差别地分配到了每一个人手中。
而具体到用相同的时间资源产生大不同的结果,原因也是有的,即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能力和利用效率不同。这一点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已经详细剖析过了——不同的心智水平会让同样的时间资源在不同人那里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优秀的心智能力更多的是一种策略利好,它会对你的实践起到“思维工具性质”的帮助。但是,如果让我拿一辆法拉利跑车为例,如果一名老司机想要真正发挥其威力,那除了“跑车足够新、司机足够老”之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油箱里必须有足够的油。
所以,我质疑的从来不是“勤奋有没有用”,而是认为“表演勤奋”的这种行为没有价值,彩色字。正文
正文这种看似勤奋的行为实质上是一个人“思维懒惰”的保护色。用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来概括:
这根本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实际上却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难却更有价值的部分——而这种“思维懒惰”的行为最终会导致你成为了文章开头中所提及的“低品质勤奋者”。
还是结合文章开头的场景来谈:
你听完罗辑思维的语音后,一时心血来潮地下单了很多书,却从来不看——不难理解,毕竟买书的行为容易,看书则要困难得多;而更加困难的是,你完全没有思考过你应该系统地读哪些书来更好地解决你的实际问题,哪些书对你的帮助最大。
你下了血本,花了大几千块去听风头正劲的某大咖演讲,哪怕他标价¥38 的书里所阐述的思想完全一样——这也好理解,毕竟听演讲这个行为有逼格又轻松,况且还可以勾搭上大咖;而相对让人不那么愉悦的还是埋头看书这件事了,至于能否勾搭上大咖,我认为唯一靠谱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咖是不是够大,但是思维懒惰者总会有自欺欺人的理由。
至于“旅游去体验生活”这件事,我很认同其价值,不过我认为其美好特质依然与思维懒惰者无缘。我问过好多朋友:你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令我吃惊的是,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是好像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出一个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
当然,有一个女生想得比较清楚,她认为“旅行是一种让自己从例行公事般日常脱离,去体验另一种生活的机会”,也许正是她的这种认真思考所带来的对于旅行的认同感,让她分外珍惜每次旅行的机会——往返机票和住宿的预订、装备行李的配置,以及记录心情的旅行札记——无一例外的精心规划。我几乎能想象出这种积极的准备态度会让她拥有怎样高品质的旅行经历。
以上行为的价值有高有低,但毫无例外,你很有可能就选择了价值更低的那种。在此声明,虽然我用的代词是“你”,实际上也是“我”,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倾向。事实上,一旦我们选择了“思维懒惰”,我们也就选择了做一名“低品质勤奋者”,同时也就选择了低价值的行为和由此而来的低价值结果。
到这里,我有了这么个初步结论:“思维懒惰”所带来的“低认知水平”才是“低品质勤奋者”产生的原因。不过依然困扰着我的是:费这么大劲,苦也没少吃,福却没多享,从经济学角度看,“低品质勤奋者”的勤奋行为性价比极低,完全不具备投资价值,那为什么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还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也许美团王兴的一句话道破了天机。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
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愣了半天,我想如果你初次看到这句话,并且足够走心,多半也会被震撼到。这句话的力量在于它放弃了自我欺骗,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任何寻找借口的可能。
所以,经济学上解释不通的事情,就这样在心理学上找到了突破口。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进化史上绝对长的时间内,人类都没有被赋予过多深度思考的任务,原因很简单,光是应激反应就足以解决掉过去95%以上的问题了。但是让基因万万没想到的是,人类的进化速度竟然是如此之快!
事实上,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中对此有过精妙描述。他认为:
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反应快速,但很容易上当。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却很懒惰,经常走捷径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处理方式——面对于变化缓慢的环境,基因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不存在任何问题。一方面,它做出了一个大概率靠谱的决定来应对环境的缓慢变化;另一方面,懒惰地走捷径也让基因节约了能量,这对于远古时期食物获取成本极高的人类而言意义非凡。
所以,当我们谈到为什么人会“思维懒惰”、或者为什么不习惯于“深度思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通过向基因施压,让其减少对于“条件反射”这种救命神器的能量分配,转而向“深度思考”这种奢侈品倾斜。这对从远古穿越而来的基因而言,无异于降低基因携带者的生存概率。简单来概括,深度思考在基因层面是反人性的。
让我们从远古穿越到现在,那么目力所及,现在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变化,急剧的变化,非常急剧的变化!事实上,变化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彼此心知肚明的共识,这种越来越快的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信息的指数级发展,从信息的承载方式上亦可见一斑——从甲骨、竹简、羊皮卷、印刷纸,一直到理论上无限大的虚拟存储空间。
对于这种信息疯狂蔓延所引发的知识洪荒,每个人可怜的认知能力显得是那样微不足道,认知能力取代了知识信息储备成为了更为稀缺的资源,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新的壁垒。
如果此时还顺从顽固不化的基因,继续思维懒惰下去,避免反人性的深度思考,会导致什么结果?我想结果大概也很容易预测——我们将无法享受到知识增长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好处,至多维持目前水平的生活质量,甚至被淹死在信息的洪荒之中,焦虑无助、不知所措。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想得到与过去不同的结果,就必须做一些与过去不同的事情,而这些不一样首先要体现在认知层面。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
从而成为“高品质勤奋者”
谈到“深度思考”,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
死生亦大矣,这段话用事关生死的极端描述强调了“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很有说服力。
而事实上,在真正生死命悬一线的战争场景中,“深度思考”这种特质的地位不仅没有因为兵荒马乱的紧迫性而被削弱,反而是因为沙场嗜血的残酷特质被大大提升了。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
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说到战争,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也我个人欣赏的战争天才。作为被毛泽东评价为“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被蒋介石赞赏为“黄埔最优秀将军”的林彪,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靠的绝非简简单单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深度思考”得出的对战场局势胜人一筹的认知水平。江湖上关于林的战争传闻很多,最有传奇色彩的可能要数“他利用大数据活捉廖耀湘”这件事。
自1948年辽沈战役,每天深夜林彪都在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里听取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而林彪则认真细致地记录着大数据。在一次关于“胡家窝棚那个战斗的缴获”中,林彪敏锐地从一个数据的微小变化中察觉到了异样,面对一脸懵逼的吃瓜部下,林彪用三个疑问确定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林彪大步走向挂满军用地图的墙壁,指着地图上的那个点说:“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事实上,林彪可以如此笃定,正是得益于他高品质的勤奋——拒绝思维懒惰,坚持深度思考——长期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让这些枯燥的数字在林彪脑中形成了系统化的数据库,所以一旦出现偏差,他便可以及时发现不同,推理出准确信息,找出关键价值所在。
在林彪推理出情报的帮助下,新六军的指挥所很快就被连锅端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这位出身黄埔并留学法国著名的圣西尔军校、参加过滇缅战役的名将,想不到自己精心隐蔽的精悍野战司令部这么快就被灭掉,输的不甘心,认为这是一个偶然事件。而当他得知林彪是如何得出判断之后,他说:“我服了,败在他手下,不丢人。”
除了重视数据,林彪的勤奋细节还体现在他尤为重视调查,作为“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平型关大捷的总指挥,他在战前三次到平型关乔沟一带进行实地勘察:
第一次是他带着参谋人员和电台去的。首先到平型关关口,爬上关口北侧山岭,对着地图观察平型关以东的山势、河沟、村庄和道路。然后下山沿西跑池、东跑池公路到乔沟至东河南,察看峡谷公路两侧的地形地貌;
第二次是他化装去侦察的。重点勘察了老爷庙前的地形和乔沟南侧山地地貌,一个完整的伏击战计划在林彪脑海里基本形成;
第三次是在上寨动员会后,林彪和聂荣臻带着旅长、团长们去侦查的,并在现场向各团指定了埋伏地点,明确了师、旅、团指挥所的位置。
战争的筹备工作历来繁杂,在战争开始前三天,基于各种局势下的战斗模拟就没有停过,这还不包括对于战时的部队部署,以及战前对于全师连以上干部的动员工作。
诚然,战争胜利的因素很多,但是至少,林彪在战前基于“深度思考”的勤奋准备对于平型关大捷的结果功不可没。
我有一个习惯,如果我觉得一个人与众不同,我会去分析他的思维方式,而了解一个人思维方式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听他自己怎么讲。林彪自己在《怎样当好一名师长》一文中就分述九点,把他自己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总结。
文章网上可以找到,看上去朴实无华却内含寸劲,条条直达要害。在我看来,估计很少有人能按这九条来落实,原因是太耗心力——至少有四条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深度思考”,其中第五条的要求是这样的,因为太过经典,我原封不动引用出来:
要把各方面的问题想够想透
每一次战役、战斗的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要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来找答案。把所有提出来的问题都回答了,再没有问题没有回答的了,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误,万一犯了错误,也比较容易纠正。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不能因为想了很久想不出来就把它丢开,留下一个疙瘩。如果这样,是很危险的,在紧要关头,这个疙瘩很可能冒出来,就会使你们心中无数,措手不及。
当然,在战争环境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可能一次都提完,也不可能一次都回答完,整个战役、战斗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回答问题的过程。有时脑子很疲劳,有的问题可能立即回答不了。
这时,除了好好地和别人商量以外,就好好地睡一觉,睡好了,睡醒了,头脑清醒了,再躺在床上好好想一想,就可能开窍,可能想通了,回答了,解决了。总之,对每一个问题不能含糊了事。问题回答完了,战役、战斗的组织才算完成。
这里必须要说实话,起初我看完林彪这篇文章,居然相当紧张,直冒一身冷汗。因为遑论真刀真枪地上沙场,仅仅看完这九条,就发现居然有如此多不达标之处,可见通过“深度思考”让自己的“认知升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同时也松了一口气,甚至略有欣喜——好歹已经知道了方法,也算上了道。
写到这里,我基本上也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勤奋很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是优秀结果的必要非充分条件。那么如何让它变得充分必要?我给出的答案是——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而至于如何深度思考,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给出自己的答案,我也会在今后的文章中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章写完,于我而言却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我清醒地知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于深度思考”其实是在同人性抗争,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真正勤奋的人都能撕掉“低品质”的标签,过上配得上你努力程度的高品质生活。
作者介绍:布洛迪,简书原创作者,账号名:布洛迪的后花园,主页链接:/users/3e
想提早6小时下班?请戳这里>>
网易公司()旗下实用技能学习平台。与顶级机构、院校和优秀讲师合作,为您提供海量优质课程,以及创新的在线学习体验,帮助您获得全新的个人发展和能力提升。
关注我们:
& 网易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多数都是平凡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