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的五百年沧海桑田下一句句是

  这段时间又读了一遍《三国演义》,跟以前比起来有更多更深的感悟。  我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是在小学六年级,那是跟同学借来的旧书,是繁体字,只有半本,只到马超起兵报仇那里。有很多看不懂,不过也算是开始认识三国时期的人物了。后来自己去买了本,却是少儿读本类的,翻译成现代文,就如几十个故事拼起来一般,把三国讲完了。但能够看懂了,认识了刘关张、知道了曹操、孙权。对诸葛亮、赵子龙那简直是崇拜。  十五六岁时,正好也买了《三国志》一起读,所以那时的思想很受所谓正史的影响,演义中每一个人物出场,都要在史书中翻开他的传记看看。演义和正史毕竟有区别,正因为如此,当时思想特别混乱,那时正是相信权威(也就是正史)的年纪,所以《三国志》中陈寿的评论,尤其是裴松之的注、论,让我对三国历史有更深的认识之外,也深受其思想影响。就拿人物臧否来说,每每对演义中的虚构部分很不以为然。往往会想:这个人、这件事其实是这样这样的,现在想想,正史也未必为真。改变我这种想法的,也是一部史书,那就是《史记》。这部史家绝唱,让我不再执迷于真实与虚幻。其实小说也好,正史也罢,其中都隐藏着作者的思想,只是一个外露一个深藏罢了。关键是你要能读懂。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在跟朋友讨论时,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念去评论、去思考、去辩证。  近两年来没有看长篇小说,大概是工作繁忙之余,不想再抱着厚厚一本书从头到尾地看吧?  以前被总以为历史往事,已如烟般消逝,纵你英雄盖世,亦敌不过光阴似箭。所以读史、读演义往往难以感动。那可能是涉世未深,不懂心酸故。这次再读《三国》,深深为其中几人几事而感动,甚而为之鼻酸欲泪。  第一个人就是王允。不谈正史,就演义中而言,我想王允大概只能算二三流人物吧,刚读《三国》包括读过几遍《三国》的人,关注最多的还是那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于王允,在他除董卓后又杀了蔡邕时,我是赞同马日磾“灭纪废典,岂能久乎?”这句话的。到李、郭兵犯长安时,吕布欲救王允一同出关,可王允拒绝,并说了一番同社稷共存亡的话,其中一句“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令我心酸。无论其口中的“国家”是大汉王朝还是国计民生,都足以令人肃然。当我看到这一句时,对他杀蔡邕之恨,已化为乌有,转而敬之、叹之。此时的大汉王朝已日薄西山矣,王允既无能为力,唯有选择一死殉社稷。可是他口中的关东诸公呢?皆生逐鹿之心了吧?悲夫!  看罢新版《三国演义》电视剧后,又重温了一遍94版的,看到落凤坡兵败,孔明分兵入川,张飞领了将令,便出府衙,才走几步,突然转身,来到云长身前,兄弟二人虎目含泪相视,翼德下拜,云长赶忙扶起,一声保重,蕴含着多年兄弟之情。此时一别,转战千里,关山险阻,再无相见期。看到此处,纵是铁石心肠,亦难免泪下。书中没有描写当时分别情景,想来作者认为两人皆是豪杰盖世,自应豪情万丈,不作儿女态。但桃园结义之情,却没有半分虚假,兄弟之情,重逾泰山。这就是云长死后,玄德一意报仇,后虽经百官劝说,没有那么急切,当翼德死讯传来时,便彻底失去理智了。纵坐拥万里江山又如何?手足断,安可续?  当时年少,自以为理智,认为刘备伐吴之役实不该,进而了许多如果,如果伐魏又如何,如果不伐吴,就不会耗费国力,日后孔明就不会六出祁山皆无功了吧?诸如此类。我也不想再深入去分析,只知道枭雄如玄德、豪杰如关、张的心中,当年那个桃花盛开的小园里,对着天地说的那番话,已经深深地烙在脑海中,永远不会随着岁月而流逝。如今年长,经历过多次离别之后,才能感到兄弟朋友情义之重。以前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虽未尽识愁滋味,可是每读到“西出阳关无故人”、“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等句时,未尝不嘘唏感慨,鼻尖发酸。这是兄弟情义可珍可贵之处。  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道出了多少帝王的心声?但是他们都将这种思想隐藏在仁义道德之下,没有也不敢如这位乱世奸雄这般理直气壮地说出来。如今对曹操基本上都是定义为奸雄,对于今日读三国的我们来说,跳出了封建伦理的思想束缚,对曹操的“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做法,并没有恶感。我认为他在谋士的建议下把天子接到许昌,是非常高明的做法。对于汉天子献帝,并没有多少同情,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华歆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对曹操奸诈的一面,演义中还是描写得比较多,因为作者要塑造刘备的仁君形象,所以对曹操就要加以贬低。治国雄才方面并非没有描述,但比较少。书中有很多描写曹操的精彩片段,其中许攸来投问粮的那段对话,将曹操的诡诈写得淋漓至尽,许攸的笑,亦已看透曹操的奸诈。曹操可谓深得厚黑之精髓。  传遗命奸雄数终时,英雄末路,“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须臾,气绝而死。寿六十六岁”,不禁长叹,一代奸雄。后世欲效曹操者,皆无其雄才也。  孙权此人,正如其兄孙策临终前所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有识人之名,对其弟的能力、性格也看得很准。统兵征伐,非孙权所长。孙权的长处在于善于用人,从周瑜到陆逊,能够如此年轻便建立功勋,虽然他们各有非凡才能,但与孙权的识人用人有很大关系。孙氏祖籍吴郡富春,并世代在吴地做官,孙坚至孙权,已历三世,所以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基础就远非刘备刚刚入主西川能比。我对孙权的看法是,此人非枭雄、英雄,乃是俊杰,所谓识时务者。孙权就是这样的人,他坐镇江东,看得清天下大势,他放得下身段,对曹操的妥协、对曹丕称臣,就是以较小的代价保江东无虞。刘备在一无所有时可以投靠曹操,但当他有基业时却反而要以坚决明确的态度与曹氏划清界限,这是因为且不论其真假的皇室成员身份,汉贼不两立,刘备竖起的大旗就是辅汉安刘。孙氏是汉臣,曹氏亦是汉臣,所以孙权在政权遇到危机时,向谁称臣服软,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连横合纵,也是基于江东政权的稳定来决定,使三国能够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最不想打破这个平衡的,就是孙权。  最想打破这个平衡的,要属诸葛亮了,或许说是上出师表后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一句,就道出了诸葛亮要打破这个平衡的动机所在。“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只是富丽堂皇的口号。蜀中的本土士民,未必就是这样的想法。以致孔明伐魏,在国中也有不小的阻力。蜀汉在三国中国力是最弱的,远不及东吴的富庶,更遑论曹魏占据的中原。这个从蜀、吴投降后列出的土地、户口、钱粮的对比可以看出。  孔明隐居隆中尚未出山时,就已经有不低的声望,在先主三顾之下出山相佐后,就变成智慧的化身,每场战争的掌控者,君臣相宜的典范。在孔明身上时刻体现出来的是中国历代士大夫所欲实现的“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正如孔明所言“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舌战群儒时语)。我对孔明这句话印象深刻,在我所敬仰的四位古人中,屈大夫、太史公、范文正、于忠肃身上,都能够看到这些品质。历代士大夫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最高理想,即为不朽。在独尊儒术之前的儒者,才是纯粹的儒,他们有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气魄,他们以国计民生为己任。宋明以后的儒,何其鄙陋也?唯有范公先忧后乐的胸襟抱负与于公真正做到那些儒生在嘴上喊了两千多年却不敢做的“君为轻”的巨大勇气,才是值得后世敬仰的。  按照这些标准,孔明还是无法和他们相比的,或许是“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司马微语),时势英雄,英雄时势,或许失败的英雄更能够得到众人的同情吧?或许失败的英雄更能引起众人心中的共鸣吧?“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演义中的孔明,可谓英雄也。  演义中与孔明的苦心孤诣形成强烈对比的就是对后主刘禅昏庸无能的描述。孔明死后,蜀汉大厦将倾,此后蜀中最让我们关注的人物就唯姜伯约一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些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情义、谋略、诡计,那些英雄豪杰、那些是非成败,足以让我们去学习、追究、思考、辨别、实践。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岂不闻 少不读水浒 老不看三国  
  突然觉得这个想法很好。  隔一段时间,(几年或者几月?)将之前自己看过的书,觉得印象比较深的书拿出来重新看一遍,以求有不一样的感受。  受教了。  打算重新看以前看过的名著什么的了。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天什佮僿地英雄气,乾坤锦绣春
最新更新:
,,,,,,,,,,,,,,,,,,,,,,,,,,,,,,,,,,,,,,,
随机推荐查询工具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便民查询大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赏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之义,讲出作者的名字?
刘禹锡的&蜀先主庙&,
写的是刘备.
这是作者经过蜀先主(刘备)庙吊古的诗。庙在夔州,作者时任夔州刺史。诗人敬仰刘备,认为刘备的这种英雄气慨,千载之后还能令人肃然起敬。诗的第二联概括刘备一生的伟业:刘备建立蜀汉,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刘备自称是汉中山靖王之后,要兴复汉室。“五铢钱”是汉武帝以来的钱币,王莽篡汉后,废止不用。这里用“复五铢钱”代指兴复汉室大业。诗的第五句说刘备得到丞相诸葛亮的辅佐,所以能开建蜀国;第六句叹惜后主刘禅不能守父业。末两句感叹后主亡国。首联气势不凡,尾联感慨深沉,是一首出色的吊古诗。
颂了开国之君刘备的历史功绩。天地英雄的气派,千秋还存在的凛然正气。在三足鼎立的形势下,从事兴复汉室。得到诸葛丞相,便开创了蜀国;生个儿子刘禅,却不像先贤。令人感到凄凉的是,蜀国原来的歌伎,竟来到洛阳的魏宫起舞。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宋诗人方岳的《梅花》
因为嫉妒梅,柳的缠绵 也早早堕入风尘 月华映在小楼之上时 花依托在扇子的风里 好像是暗喻美人依在心上人的怀里 可是。。。感觉像古时候某个青楼里吟的诗
虞世南全集
卷36_2「拟饮马长城窟」虞世南
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
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温池下绝涧,栈道接危峦。
作者:司空曙
司空曙(720-794?),唐代诗人。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永年东)人,或谓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登进士第,不详何年。曾官主簿。大历五年...
白居易 长恨歌 写了杨贵妃
大家还关注蜀先主庙原文、翻译及赏析_刘禹锡古诗_古诗文网
(109人评分) 8.4
朝代:唐代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译文先主刘备英雄气概充满天地,千秋万代一直令人肃然起敬。建国与吴魏三分天下成鼎足,恢复五铢钱币志在汉室振兴。拜诸葛亮为丞相开创了国基,可惜生个儿子不像其父贤明。最凄惨的是那蜀宫中的歌伎,在魏宫歌舞刘禅也毫无羞情。注释⑴诗题下原有注:“汉末谣,黄牛白腹,五铢当复。”⑵天地英雄:一作“天下英雄”。《三国
《蜀先主庙》是刘禹锡五律中传诵较广的一首。这首咏史之作立意在赞誉英雄,鄙薄庸碌。首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高唱入云,突兀挺拔。细品诗意,其妙有三:一、境界雄阔奇绝。“天地”两字囊括宇宙,极言“英雄气”之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贯串古今,极写“英雄气”之万古长存,永垂不朽。遣词结言,又显
蜀先主就是蜀汉昭烈帝刘备。蜀先主庙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公元821—824年间任夔州刺史,此诗当作于此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您喜欢的诗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地英雄气下一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