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a2卡尔怎么玩和一个叫王牌天下的人玩

德军十大王牌师团_坦克世界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12,063贴子:
德军十大王牌师团
第一名,"帝国之花"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号称为“帝国之花”。“帝国”师也是中武装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是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中的“狼之钩”,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吓跑荒野中的狼群。由三个最基本的团(旗队)组成,“德意志”旗队即德国团)是由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摹尼黑党卫队演变而来;“”团(旗队)由的党卫队组成、“元首”团(旗队)在组建。二级突击队大队长.施坦因纳是一个把帝国师打造成一支王牌劲旅的关键性人物。时,帝国师尚未建师,3个团各自参战,均有上佳表现。日正式组建为摩托化步兵师,.豪赛尔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1941年4月,该师参加了西线作战和,转战千里,从到法国;从到,是首批攻入的军队之一。1941年6月,又踏上了入侵的征程。初期隶属于第2坦克集群第46装甲军,担任中央的主攻和尖刀。横扫苏联西部,歼灭的重兵集团,直捣斯摩陵斯克,在罗斯拉弗尔、叶利尼亚突出部迭经恶战。转战,参加基辅合围战。战役中德军实施双层包围,外层的包围锁底边是将军的装3师;内层包围锁底边是。元首团端掉苏军一个师司令部,抢渡杰斯纳河,攻占了马科斯欣城。16日,打退苏军的一次次的反扑,成功地实施了内层包围。德军共消灭60多万苏军。帝国师再转战罗斯拉弗尔,10月,参加进攻莫斯科。份,转入艰苦的防御战。在尔热夫,在零下52度与数倍于己的苏军激战,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元首团只剩下36个人。 随后该师调到后方休整,改编为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返回东线,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战役。7月,参加和哈尔科夫防御战。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5日到16日,以损失46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击毁448辆俄国坦克和SU歼击车。,参加弟聂伯河会战、在基辅防御战中元首团第8装甲大队第2小队长.索内茨指挥的虎氏坦克击取得的帝国师击毁的第2000辆战车的战绩。该师装甲团包揽了其中的大约1100辆的战绩,自身损失了250余辆坦克。在1944年4月退到罗马尼亚以前。帝国师的装甲团在与俄军作战中总共击毁了1200个装甲目标,自己损失大约300辆坦克。5月帝国师调往西线,清剿游击队。6月又参加了;12月,帝国师参加。1945年2月调回东线。在匈牙利参加“冬季春醒”行动,一个叫哈根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率部孤军深入,一直冲到距多瑙河30公里的地方。4天中,德军就损失了4万人,5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希特勒在匈牙利围歼的计划化为泡影。在的防御中,该师出现了最后一个坦克王牌19岁的吉森,单车击毁苏军14辆坦克。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被苏军消灭,其残部部分地逃到西线投降。
随后会放制作过程
桦皓,94,180,已经就业...
此贴为吧友爆照评分贴,...
禁止转载,更新不艾特人...
每年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
当红演员有没有票房号召...
别人都说手指长,姑娘你...
ayawawa: 你好! 跟老...
娃娃: 我现在遭遇了老...
有些人说为什么附近居民...
当红小生作为新生代的演...
Hi, 大家好 好久不见 ...
「战争雷霆」集结优秀的坦克手与飞行员,征战海陆空,铁幕之下王者称雄!「战争雷霆」承载军迷们的炙热理想,在国庆来临之际,驾驶M60A1,T-62辉煌来战!
第二名, "天下第一师"大德意志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其前身是首都卫戍团,曾负责柏林奥运会的安保工作。日,希特勒亲自下令将柏林卫戍团改名为“大德意志”步兵团”,其成员的制服上绣有“GD” 字样的肩章。它首次在战场上亮相是1940年5月的西线,进攻英法,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一路所向披靡,在敦克尔克以南粉碎了远征军和法军的顽抗。29日,攻陷贝格尼斯。然后挺进法国中南部,进驻里昂。后参加进攻南斯拉夫,攻打贝尔格莱德。1941年参加对苏联的入侵。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节制,与第3、第4装甲师等王牌并肩战斗,莫斯科会战中它是最靠近莫斯科的部队之一。在图拉和廖奥尔遭到重创并数次重组。1942年4月,整编为摩托化步兵师。 大德意志师参加了1942年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年底在莫斯科以西的阿哲维和卢特斯切斯萨村蒙受重大损失。1943年在贝尔科洛地区再遭重创,重组为装甲掷弹兵师。虽然名为装甲掷弹兵师,其配置着一个坦克团(第一营装备;第二营装备四号;第三营装备虎I),每个掷弹团配备Sdkfw251半履带营,侦察营、工兵营全部装甲化,可以类比一个装甲师。大德意志师是德国陆军中配虎式坦克的唯一的两个单位之一,另一个是装甲教导师。随后该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紧接着的库图佐夫战役(即廖奥尔防御战)。1943年9月,大德意志师随德军退过顿内茨河。激战中被进一步削弱,该师调回法国休整。1944年再次返回东线,在南部战场和罗马尼亚作战。7月底,转战到北部,在波兰和东普卢士作战。12月,其装甲团第3营全部换装新型的Tiger I Ausf E重型坦克。1945年5月,大德意志师被强大的苏军消灭,仅有少量的士兵逃到西线向英军投降。(特别说明:从一个掷弹步兵师以及其承载繁重的作战任务的角度考虑,该师5万人的伤亡中不存在不熟悉军事技能战法而造成伤亡额偏高的情况。)
第三名, "北欧军魂"维京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该师组建于1940年12月,基干是一个主要以被占领国家的志愿兵组成的“德国”团。1941年1月,重新命名为“维京”,又被编入两个团即294名挪威志愿者的“诺德兰”团、216名丹麦志愿者的“维斯特兰”团,另外还有一个由荷兰、芬兰志愿兵组成的“诺德斯特”营。“维京”师首任的指挥官是菲利克斯.斯坦因纳上将。首次参战是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隶属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维京师总兵力约为19000人。维京师越过勒姆博格,塔纳普,7月的时候已经进抵日托米尔,参与了乌曼合围战。推进至第聂伯河畔,在罗斯托夫附近与苏军激战。进入罗斯托夫,库班以及特拉克河。1942年8月,维京师攻克麦科普油田。1943年维京师一直在高加索地区作战。1943年10月,维京师被正式编为满员的装甲师。1943年夏秋季,维京师参与了哈尔科夫以及第聂伯河的一系列防御战斗。当苏联红军在1944年6月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维京师被苏军包围在“切尔卡瑟口袋”,维京师最终冲出了包围圈,损失了所有的装备,人员蒙受惨重伤亡。在切尔卡瑟包围圈内被围的56000德军只有35000人得以突围,撤到波兰休整补充。1944年12月,维京师从华沙撤离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企图为被围困在布达佩斯的45000德军解围,失败。1945年5月,该师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向苏军投降。
第四名,"黑色闪电"希特勒近卫师 (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肯定会有LAH师的军迷对"黑色闪电"排名靠后表示不满,这样排主要是基于LAH师太过惨重的伤亡(虽然这与LAH师承担的任务有关)。 最早的希特勒近卫师只是规模不大的一支准军事的政治化部队,称为“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地区、合并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动,而它的第一次战斗却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随南方集团军群一路打到华沙城下,战役胜利后,1940年3月旗队在德国本土休整得到了新型的四号坦克,完全实现了摩托化。参加了荷兰、法兰西、敦刻尔克等战役,一直开进到西班牙边界。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海狮计划”,旗队刻苦训练两栖作战。1941年3月,旗队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是德国第一个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队。穿过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攻入希腊,俘虏了大批的希腊部队。 战役后升格为武装党卫队机械化步兵师,跟随南部集团军群,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突袭苏联。参加了著名的乌曼合围战。1941年11月,该师一度突入苏联西南部重镇罗斯托夫市区。1942年夏,返回德国重组为装甲掷弹师(装备两个装甲掷弹兵团),驻扎在法国。1943年,重返东线参加了哈尔科夫争夺战,伤亡了4500人。1943年7月5日,在曼斯坦因指挥下开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作战。 参与了普罗霍洛夫卡坦克会战,德军虽胜但失去了战场的控制权,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后又重返东线,因为蒙受了太大的损失,撤到法国休整。1944年3月,近卫师被升格为武装党卫队装甲师。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该师从比利时紧急开赴法国卡昂参战,在法莱斯口袋遭受了重大损失。1944年12月,希特勒近卫师参加了阿登反击战,后又转战到匈牙利的“冬季春醒”,3月中旬,进攻失败,让希特勒大失所望。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时,希特勒近卫师只剩下1千多人,根据上级的命令,破坏了所有装备后,官兵们烧掉身上的制服,往西逃亡以远离伺机报复的苏军向美军投降,从此希特勒近卫师再也不存在了。
第五名, "死亡之星"骷髅师 (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俗称为“死人头师”,其师徽骷髅图案的含义是“我们在我们的黑色帽子上佩带骷髅标志,借以警告我们的敌人,并向我们的领袖表示,我们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他的理想。”其前身是党卫队集中营的看守部队,首任师长西奥多。艾克。日起,正式命名为“骷髅队”,有3500人,日,正式组建骷髅师。参加法兰西战役,抢渡墨纳河,战斗非常狂热,不顾牺牲。在西线制造了屠杀事件。参谋长于特纳主张用专业军官来指挥军队。1941年骷髅师参加入侵苏联,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在杰米扬斯克骷髅师一战成名,1942年换装为装甲师,编入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加哈尔科夫防御战。师长党卫队副总指挥艾克阵亡。1943年,夺回哈尔科夫。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再战哈尔科夫失利后撤退。1944年6月,调到法国作战,之后参加阿登战役。1945年,调回东线,进驻匈牙利,3月,被苏军击败。一直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第六名, "铁甲狂飙"第三装甲师(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德国最早的装甲师之一。成立于1935年10月,首任师长依内斯特.菲森斯玛上校,驻扎在柏林。师下辖一个装甲旅,装甲旅拥有2个装甲团的编制。1938年上半年,由施韦彭堡上校担任师长。1939年3月,德军出动第3装甲师于13日上午8点20分向捷克斯洛伐克发起进攻,至下午,第3装甲师全部越过了边境,3月15日,德军坦克开进了布拉格。隶属于古德里安坦克集群,先后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等战役。1941年进攻苏联,该师由莫德尔中将指挥,一路狂飙,所向披靡。参加了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战役,在基辅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继续向苏联腹地推进,最快时一天推进了136英里,占领了寥奥尔,打开了莫斯科的门户。1942年5月,第3装甲师被从东线的中部战场,调往南部战场,参加了向高加索地区进军的行动以及哈尔科夫之战,之后一路退至波兰。该师被调往匈牙利作战,并在那战斗至1945年4月,为了逃离苏联的报复逃到奥地利,向美军投降。
第七名, "魔鬼之师"第七装甲师 (星级指数:四星,一流的王牌师) 前身为第2轻装甲师。日,该师出现在波兰战场上,指挥官斯图姆中将。日第2轻装甲师正式更名为第7装甲师。日,埃尔温·隆美尔少将接过了第7装甲师指挥权。日,“黄色方案”开始实施。第7装甲师隶属于A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第15摩托化军,该师越过德-比边境向阿登前进。5月12日抵达芒斯,并花费了两天时间巩固桥头堡,隆美尔开始了一场向英吉利海峡进军的赛跑。在5月30日完成了对敦刻尔克盟军的合围。随后,该部撤出前线,短暂休整至日。战役的第二阶段,6月7日该师进抵佛戈斯-莱斯-奥克斯,于次日抵达柔恩,完成了合围法国第9和第10集团军。到6月25日停战时第7装甲师已经打到法国西南部。该师仅有26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损失坦克42辆,获得“魔鬼师”的称号。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中,第7装甲师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以损失了半数坦克的代价全歼苏军第5坦克师。又迭经激战,1942年5月返回法国进行休整。1943年2月,该师返回东线,这次前往的是南方集团军群。该部参加了库尔斯克、基辅、日托米尔、哈尔科夫以及随后的穿越乌克兰的撤退作战。1944年8月第7装甲师被调往波罗的海的东普鲁士,防守至1944年11月。兵力不断消耗,得不到补充,1945年4月辗转从海上撤离,此时其兵力已经消耗殆尽,只有一个空架子,隶属于第3坦克集团军。日第7装甲师向美英军队投降。
第八名,“高加索山鹰”第一山地步兵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该师组建于1938年4月,前身为1935年德军重建时唯一的山地部队山地步兵旅,辖有第98、99、100三个山地步兵团和第79山地炮兵团。1939年9月,第1山地步兵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地第18军的一部参加了波兰战役。攻取了喀尔巴阡山的杜克拉山口,然后快速前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占150英里以外的波兰的重镇莱蒙伯格。在波兰战役后,第1山地步兵师调往西线参加了法兰西战役。在法国,该师以穿过马斯河、埃纳河和卢瓦尔河的战斗而著名。在法国投降后,第1山地师原本将参加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后又计划占领直布罗陀,但这些行动最后都被取消了。然后被调往奥地利,1941年4月,该师穿越南斯拉夫军队的防线,在其腹地作战。巴尔干战役之后,第1山地步兵师又入侵苏,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第49山地军一部,参加了乌曼合围战。1942年5月被调往顿涅茨地区的第11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第1山地步兵师进展到高加索地区。在德军作战史中最高的阵地上作战。在4300米高的厄尔布卢斯山顶上,升起了德国国旗。该师又频繁调动,辗转在南斯拉夫、希腊等地作战。1944年12月,该师在匈牙利与苏军作战。1945年撤至奥地利在那里向美军投降。
第九名,"绿色魔鬼"第一伞兵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1936年,在斯图登特将军的竭力主张下,德国建立了第一个伞兵团,二战开始后,德国伞兵奇兵天降,夺取了埃马尔要塞。第1伞兵师的前身是著名的第7伞兵师,曾经历经了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的克里特岛空降战的洗礼,第1伞兵师组建于日。初次在战场上亮相是1944年的西西里战役,曾与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并肩战斗,而第1伞兵师是德军最后撤出西西里岛的部队。然后在意大利继续与占优势的盟军战斗。在凯塞林元帅的指挥下在以卡西诺为中心的古斯塔夫防线,坚守着罗马以南的地区。1943年年12月-1944年3月,将盟军阻击在卡西诺山地,重创了英、加和新西兰军队,赢得了“卡西诺的绿色魔鬼”的称号,该师在之后则撤退到凯撒防线、哥特防线与盟军作战一直持续到1945年。该师的历任指挥官:理查德.海因里希(-)冯.寇特(-)卡尔.舒尔茨(-)
请不要用师团做单位。
最新上线的游戏排行榜,永久免费,开服活动多多,海量豪华礼包惊喜来袭!好玩的网游排行榜,0费用,0延迟,0等待.万人同服网页游戏,人气爆棚网页游戏!
第十名 齐尔河畔的“消防队”第十一装甲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1940年,法兰西战役结束后,由第11摩托化旅加上来自第5装甲师的第15装甲团组建了第11装甲师,1941年4月参加巴尔干战役,6月参加入侵苏联。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作战,然后调入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1942年,加入顿河集团军群为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解围,失败。又在罗斯托夫作战,使A集团军群免被苏军切断在高加索地区。1943年7月第11装甲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1944年2月陷入了切尔卡西包围圈。突围后撤往法国南部重建。清剿法国抵抗组织。1944年7月第11装甲师与盟军在法国作战。1944年冬,第11装甲师作为预备队,参加了突出部战役。第11装甲师占据雷马根桥头堡,挡住了美军通过这条重要的道路渡过莱茵河。陷入鲁尔包围圈。日向美军第3军投降。
呵呵,就这种排名也能拿出来?130装甲教导师和SS12青年团师竟然都不算进来?
顶我大德意志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洞中的王牌&Ace&in&the&Hole&(1951)
导演: 比利·怀尔德
编剧: 比利·怀尔德 / Lesser Samuels / Walter Newman
主演: 柯克·道格拉斯 / 简·斯特林 / Robert Arthur / 波特·霍尔
类型: 剧情 / 黑色电影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拉丁语
片长: 111 分钟
又名: 倒扣的王牌 / 扑克王 / 秘藏的王牌 / The Big Carnival
洞中的王牌的剧情简介& ·&
·& ·& ·&
  身无分文的记者丘克(Kirk Douglas
饰)流落一座新墨西哥州的小城,他舌如巧簧向当地报馆的主编推销自己,宣称自己有制造新闻的天才。波澜不惊的小城生活让曾经供职纽约的丘克倍感无聊。这天,主编令丘克外出采访,丘克于路却意外遭遇一名小镇店主里奥被困山洞。丘克敏感的意识到这件事情背后的新闻价值,他迅速联系州长、工程队与医生。随着丘克的一篇篇报道,观看施救过程的民众陆续赶来,本欲离开的里奥妻子因为看到有利可图而选择留下,并与丘克站到了同一阵营,丘克安排采用费时的营救方式来维持事件的新闻热度。几天内人群不断涌入,营救现场俨然成为游乐场。丘克与纽约的老上司讨价还价之时,洞中的里奥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本片获1952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
一部在60年后仍具有极大警示作用的电影让我对好莱坞金牌导演比利沃尔德再次脱帽致敬,“新闻娱乐化”和“真相至上”这两个最基本原则,新闻从业人员到底该遵守哪个?消费社会里消费一切的恶习使得原本简单的原则变得模糊了,和《真相至上》对照起来看,相信任何人都会有所触动。
马戏团、媒介与Leo之死&&&&
  带有自残性质的马戏表演(缩骨、胸口碎石、畸形人之类)能够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还不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刺激性满足了人类的好奇心,而更可能是由于它被观看的方式。这是往往被忽略的重要一点——马戏永远是被围观的。一个缺肢少腿的畸形人在你一个人面前手舞足蹈,不是触动你的怜悯之情,就是会使你因为自己的健全而感到某种抱歉;但是此刻你若作为观众在马戏团里,他们表演有生命危险的动作,他们利用戕害自己的肉体来增加刺激,而你会无动于衷。因为观看者已经成为一个群体,而群体以及处于群体之中的个体对于自身的道德敏感度,要远低于与群体保持距离的个体。在群体之中,个体把自己隐藏起来,道德责任被“多数意愿”所置换,群体以大多数人的名义,对道德暗度陈仓。
  这部拍于1951年的黑色经典《Ace in the
Hole》,原意似乎在于说明媒体人的责任与人性的复杂,但今天反过来看,可能会有更惊喜的发现。Tatum乃是一个老油条记者,深知“制造新闻”之道,“Bad
news sells
best”是他的标尺。而此时Leo被困一个印第安人山洞,由于塌方被压无法脱身,Tatum路过山洞,职业敏感度让他立刻感到时机的来临:他要炮制一则新闻——一则包括印第安的神秘、解救的艰辛、被困者及其家属的乐观、警察的高效、当然还有他自己的英勇的新闻,一则包涵所有完美新闻元素Super
News。于是最有趣的一幕开始了,在新闻登上头版之后,人群与其它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山没几天就变成一个巨大的游乐场——有安营扎寨的记者、募捐基金的志愿者、卖印第安饰品的小商贩、开游乐场老板和各种“热心”的人们。
  但是结局——Leo死了,却使所有这些人一哄而散。本来可以在12小时内救出Leo,但是Tatum预计到人们在读到新闻后的反应(他预计对了),于是他决定舍近求远采用另一种更耗时而不合理的方法来救援,以此来博得观众(就是那些蜂拥而来的观看者)更多的赞誉以及更丰厚的回报——需知,新闻占据头版的时间越长,他就会越出名。而观众的热情,则是推动新闻“深入挖掘”的最大动力。最后故事在荒谬中结束,Leo的死表面上的责任在于Tatum的贪图名利,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媒介与看客的相互利用(这种相互利用是无意识的,宿命的)最终导致的事实之死。
  每当马戏团里的小丑陷入一个预先设计好的陷阱之时,看客们热情就会更加高涨,掌声就会随之而来。人类乐于围观同类的困境,哪怕是事先设计好的,更不用说是现实中的。可是诡异的是,这种围观又有什么错呢,所有的人都是千里迢迢而来为了看望困境中的Leo,他们通过媒介知道这个事件,他们善良而真诚。而当所有善良的人围成一个圈时,吊诡的事情发生了,每个人的悲伤突然变成一群人的狂欢。而与马戏团的直接面对面不同的是,现代社会媒介的发达,更放大了事件的群体性,使得Leo成了尽人皆知的人物,原本的一场营救行为,被观众们的热情所扭曲。Tatum,他深知群体的心理,他只是卑鄙地利用了它,而对观众来说,Tatum的报道,也完美地迎合了他们的心理期望值,至于最后的结局——只是一场无关自身痛痒的好戏散场而已。
  所以新闻伦理在这里完全不适用。一个再正直的媒体人,在身旁所有媒体都狂轰滥炸同一消息时,他无可选择。这是一种悲剧性的事实,而这种悲剧,来自于整个群体的围观欲——它本身没有错,只是会造成错的后果。
  而后果却是如此相似,一个死了,一个隐退。他们犯了什么错吗?难道运气差遇到塌方是错,难道自拍是错?难道媒介错了吗,追踪报道错了吗?揭露真相错了吗?似乎谁都没错。现在好戏已经散场,小丑也摘下娱乐大众的面具,准备卷铺盖回家了,人们陆续离场,期待下一个演出的开锣。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时代&&&&
  比利&怀尔德在1951年拍了一部电影,叫《Ace in the
hole》,中文译名叫《倒扣的王牌》。“Ace”在扑克游戏中通常是致胜法宝,这是我在小时候遍览各种香港老千电影中得到的常识,而为什么是“in
the hole”(在洞中),只有在看过电影之后才知道。虽然是六十年前的片子,但片中所批判的一切,仿佛就在今天的中国上演。
  柯克&道格拉斯饰演了记者丘克,因为职业口碑不佳,遭到纽约新闻界排挤,流落到新墨西哥州的一座小城,在没见过世面的一家小报主编面前巧舌如簧,谋得了一份差事,但终日无大事,百无聊赖地过活。一日,外出采访,路上听说一起矿难,有一人被困山洞,丘克自作主张改变计划前往探视,他敏感地意识到,扬名立万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
  即便是以今天的新闻业标准来看,丘克作为一名记者的单兵作战能力也是非常优秀的,他在大阵仗面前完全没有发怵,并且进退自如。但他犯下的致命错误是,超出了一个职业新闻人应该遵守的底线——那就是,“策划”了整个新闻事件,而不是置之事外去忠实地记录和展现。他成功地把一起小小的、本可以迅速安全解决的意外事故,变成了一桩旷日持久乃至于轰动全国的大事件,而在这起新闻事件膨胀的过程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新闻业的自私肤浅、急功近利、不择手段,更可以看到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社会和时代。
  比利&怀德对此有着非常尖刻的嘲讽,他在矿难现场夸张地搭建了一个马戏团的大帐篷,各类娱乐设施一应俱全,那位被故意拖延在洞中、正逐渐衰竭走向死亡的可怜人,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宠儿”,好事者一波接一波地从各地驱车前来作壁上观,并在洞外吃喝拉撒、声色犬马。而丘克指挥着当地政府和他的“肇事”团队,把这起新闻事件的效益最大化,名利双收,财源滚滚。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媒体人,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感觉是很难堪的。
  有天在网上读到老舍于1940年代写《四世同堂》前说过的一句话:“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这部《倒扣的王牌》给我的感受,恰恰就是如此。冷漠而弱肉强食的时代,无良的媒体,不关心真正鲜活的生命而只逞一己之快的人群,即便在这部电影中曾经存在善良和自省的一刻,都像一颗流星匆匆划过,很快就被黑暗吞没。
  如果新闻业真的如比利&怀尔德展现的如此无耻,那么它不会在西方被称为“无冕之王”(在中国只好另当别论),至少在现实中,它在第一修正案和其他诸多言论自由条律的庇护下,自始至终保持了大部分的社会守望者角色,而在影像史上,在好莱坞的银幕上,展示新闻业力量的电影也远多于揭露丑闻的。
  我最近在读丹尼尔&埃斯伯格的《吹哨者自述》,他是上世纪70年代五角大楼文件的核心人物,勇气和内省促使他偷偷复印了7000多页美国对越政策的绝密文件,交给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多家报纸,从而开始了对尼克松政权的动摇。也正是他的行为触发了后来的水门窃听事件,于是,如那部伟大的好莱坞电影《总统班底》所述,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联手搞臭了尼克松,也使《华盛顿邮报》和美国新闻业成就了一次“光荣和梦想”。
  远的不说,说说近十来年两次关于记者力量的正面描写。
  1999年,迈克尔&曼导演的电影《惊爆内幕》,艾尔&帕西诺扮演了CBS“60分钟”节目的王牌制片人劳埃尔&伯格曼,和他的同僚、著名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克里斯托弗&普鲁默饰演),面对巨大压力,几乎是孤胆入虎穴、凭一己之力揭开了烟草业的重重黑幕。这是大学新闻课上经常会被拿来和《总统班底》相提并论的教材式电影。
  2009年,凯文&麦克唐纳执导的改编自BBC同名剧集的电影《国家要案》,拉塞尔&克劳则是《华盛顿环球报》的记者卡尔&麦卡弗里,和他漂亮聪明的女同事、新媒体博客写手德拉的合作下,曝光了一起军火商和国会议员的内线交易,并揭开了一个议员年轻有为背后的狗血内幕。有意思的是,传统纸媒和互联网新媒体之间的暗中较劲和惺惺相惜,是这部电影耐人寻味之处,不过导演显然对传统纸媒情结更浓,片尾处甚至刻意安排了新闻纸从排版到印刷的全过程,以表对报纸的致敬。
  批判无处不在,却又谨慎内敛,很少有人会像比利&怀尔德那样不留情面,譬如说,爆米花电影《蜘蛛侠3》中那个为了和彼得&帕克抢新闻、最终被罪恶吞噬的黑色“蜘蛛精”,又或者是写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专栏文章最后却被偶然发现全部是凭空杜撰的《新共和》杂志撰稿人斯蒂芬&格拉斯(参见2004年电影《欲盖弥彰》,这可是美国新闻史上一大丑闻)。但关于新闻业的电影总是摇摆着在主旋律中前行,喉舌论也好,扒粪者也好,作为观察家和镜子,媒体的双重角色犹如时代的一片片横切面。有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民众、什么样的党派,就有什么样的媒体,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永不过时。
比利&怀尔德的第一次失败&&
  一次和我老哥闲谈,一不小心扯到了国家大事。他说起了自己的新发现——如今政府职能部门的那些工作人员,譬如说某某城管大队或者某某消防支队,但凡是做了好事的(其实也不过是履行了自己的本职),那么第二天的新闻里肯定会着重指出该员工系合同工;而如果哪个二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了让政府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比如说哪哪哪的城管又殴打人民群众了),第二天的新闻里则会重点强调该二货系临时工。我听后顿觉果不其然。只要稍微动点脑子,你便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新闻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几乎所有你能看到的新闻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但大多数的新闻生产出来只不过是为了浪费你的时间罢了。新闻这玩意具有先天的权威性,我们就很难常常有意识地去质疑它的真实性。有时候想想,作为21世纪的地球居民,生活着实比较凶险,稍不谨慎,便会阴沟里翻船,上当受骗。
  《倒扣的王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起新闻事件。在怀尔德的上一部电影《日落大道》中,那个好莱坞的小编剧曾经说过:“……也到了该打包儿回家的时候了。也许我把自己那点家当儿卖了会够钱买张车票回俄亥俄。回到在代顿晚报那种东抄西抄、35块一个星期的生活。”可惜的是,他回家的设想很快成为了泡影,因为不久之后他就英年早逝了。可能有不少热心影迷会写信给比利&怀尔德,想跟导演探讨一下如果他果真回到了家乡的小报社里,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比利&怀尔德用《倒扣的王牌》的结局来告诉我们答案——他死了。
  在我看来,这里的纽约记者查克&塔特姆和《日落大道》中的小编剧没什么两样。他们本就是同一类人,因为他们都想出名,都不甘于平凡。不是每个不甘于平凡的家伙最终都能够不平凡,所以他们都死了。在被纽约的大型报社炒了鱿鱼之后,查克&塔特姆来到了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小镇级别的报社里,打算挖掘一个爆炸性的新闻来让自己咸鱼翻身。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遇到了被困在古老印第安人坟墓洞穴里的掘墓者里奥。经过一番渲染,他让人们相信,是印第安人祖先的诅咒困住了这个可怜的掘墓人。正如查克自己说的,“我知道如何处理大新闻和小新闻,要是没有新闻的话,我都会制造新闻。”他很快成为主持救援的英雄。全国各地的人们蜂拥而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顺便为营救里奥加油打气。马戏团的到来让这一切成为了狂欢的游乐园。里奥的老婆也趁机为自己的食品店打开了销路,并且在事发现场收起了门票。各大报社的记者也随之而来,不过聪明的查克通过贿赂警长让整个事件成为了自己的独家报道。施工大队的大队长认为可以在十几个小时内把里奥救出,但这显然扼杀了查克系列报道的计划,他和警长强迫他用更笨拙的方法在一个星期后把人救出。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第三幕得以展开。几个出人意料的情节点连续抛出,加快了影片的节奏。里奥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急速恶化,面临着生命危险。查克打算改而采用最初的施工方案把里奥迅速地救出,而警长则坚持不顾里奥的死活。两人争执不下时,施工大队长告诉他们整个山体业已遭到破坏,采用最初方案已不可能。查克连夜陪在里奥身边试图延续他的生命。在得知里奥藏起了一件巴黎毛皮,打算在结婚五周年纪念时送给自己的妻子迈诺萨,他找到这件礼物并强迫迈诺萨把它戴在身上。两人又是一番争执,迈诺萨顺手拿起剪刀刺向了查克……
  这怎么看都像是《双重赔偿》的另外一个版本。在《双重赔偿》里,那个保险推销员和一个美貌的少妇合谋杀害了她的丈夫企图骗取双重赔偿。在《倒扣的王牌》里,里奥的妻子迈诺萨从一开始就勘破了查克的小伎俩。她并没有阻止,反而计划着和查克一起私奔,这也等同于合谋了。在《双重赔偿》里,保险推销员的计划破灭,被那个女人打了一枪,然后驾驶汽车跌跌撞撞地回到办公室里给自己的同事留言。而在《倒扣的王牌》里,查克被里奥的妻子刺伤,当众宣布里奥的死讯,把自己最后的独家报道拱手送给那些大报社的记者们。随后他让年轻的搭档驾车载着自己回到阿尔伯克基的小报社里,打算用事情的真相——记者将农民困在地下六天——让其他报纸一夜之间成为废纸。还记得《双重赔偿》里的那个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吗?在那个女人的特写镜头旁边,保险推销员杀死了她的丈夫。而在里奥老婆迈诺萨幻想着和查克私奔的特写镜头里,查克甩给了她两个耳光……也难怪比利&怀尔德会被贴上“仇视女性”的标签了。
  拍摄《倒扣的王牌》这部电影时,比利&怀儿德结束了和自己第一个长期编剧搭档查尔斯&布拉克特的合作关系,并且第一次同时担任制片和导演。但影片的上映却让比利&怀尔德迎来了自己导演生涯的第一次失败。《倒扣的王牌》遭到了评论界和观众的彻底反抗。美国《生活》杂志甚至叫嚣着“怀尔德先生应该被驱逐出境”。比利&怀尔德认为这部影片改变了自己对观众的看法,“他们是付一块五、两块美元,他们觉得自己被抢劫了”。怀尔德对于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却喜欢更冷酷的《双重赔偿》很是不解。但这似乎并没有对他产生什么长远的影响,他很快就用电影《战地军魂》证明自己仍然是既能保证影片质量又不影响赚钱的一流好莱坞导演。不过一谈到金钱,派拉蒙的商人们便立马无耻了起来,他们认为《战地军魂》的很大一部分收益应该用来弥补《倒扣的王牌》所带来的损失。
  正如导演卡梅伦&克罗所言:“世界要经历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完全欣赏《倒扣的王牌》。”当时的观众普遍不认为一个新闻记者会做出这样的勾当,而那个女人——里奥的老婆——又实在太不像话、太绝情了。所以他们无法对影片产生哪怕一丁点儿的认同。不过,我倒觉得《倒扣的王牌》之所以不受观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让观众觉得自己很傻,它让观众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影片中那些蜂拥而至的围观群众、那些在里奥受难地点附近吃喝玩乐的群众,极易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大家谁没有瞧过热闹啊!而影片中的这种围观行为间接成为查克和里奥老婆的帮凶,基本上可以说是不怎么道德的。更何况这些围观的群众居然是被一个“傻帽”记者给骗过来的……
  如果一部影片在冒犯了它的观众的同时又想赚钱,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在今天的中国才会发生。比如前不久,国内某导演便不惜穷一部影片之力来教化它的观众,深刻探讨了高雅与低俗的区别,顺便还教育观众要有环保意识,愣是把一部电影拍成了公益宣传片,结果就狂揽了好几个亿的票房。造成这样的后果,恐怕是因为绝大多数观众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不小心被人给教育了。我们的观众和63年前的好莱坞观众比较起来,其观影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今天我们抵制某部电影,要么是因为电影中的哪个演员在电影之外——而不是在电影里——说了几句很“2B”的话,要么是因为这部电影既不搞笑、也没有大明星,而且还没有大场面。
  其实,比利&怀尔德并不想让观众对这部影片产生什么认同,也不是要探讨什么高深的人性。他只是想拍出一个好看的故事,如果这个故事能够顺便引发观众的思考,那也未尝不可。所以,他并没有把影片拍成寓言故事。事实上,整部影片差一点就沦为一个寓言,尤其是当片中绝大多数人——包括里奥的父亲和里奥自己——都认为那个记者查克&塔特姆是一个类似于“及时雨”宋公明这么一号人物的时候,但实际上他只是个“大坏蛋”。比利&怀尔德始终把我们更多的注意力引向了故事本身——也就是查克&塔特姆这个人物身上。
  我一直认为,如果想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大可以去比较一下它的开头和结尾,看看故事中主人翁的状况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文学作品也是一样。比如说金庸的《笑傲江湖》里写的最好的人物可能并不是令狐冲或者岳不群,而是林平之。令狐冲的出场很漂亮,他的人格魅力也征服了许多读者,但他在小说中最大的改变就是一开始喜欢他的小师妹,后来爱上了任盈盈;岳不群至始至终不过就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家,只不过是一个有史以来最善于伪装的阴谋家罢了。而林平之则不同,他的曲折经历已经不需要多说了。重要的是,他的经历造成了他性格上或者说是本性的变化。
  编排一系列奇妙异常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但要想刻画人物性格或本性的微妙变化就难上加难。一流好电影和二流好电影的区别也在于此。一流好电影在讲述精彩故事的同时,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那么几个人;二流好电影则让我们走出电影院后这样说道:“他奶奶的,真过瘾,咱们回家睡觉吧!”
  林平之的所作所为可能并不会让人认同,但他的确最值得同情。相比之下,《飞狐外传》一直被认为是金庸的二流之下的作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主人翁胡斐至始至终只想着报仇,而且迂腐不堪,更别提什么人格魅力了。他还间接害死了程灵素——金庸笔下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女子之一,实在“罪大恶极”。
  《倒扣的王牌》本来主要想讲述7天内的故事,不过那个洞中的王牌——里奥在第六天就死了,所以故事也只能提前一天结束。其实查克&塔特姆完全可以继续他的独家报道。他可以采用更为“现代化”的手段。比如找一个替身来代替里奥,然后花钱买通里奥的父母,或者干脆让警长把他们秘密送进牢里去。然后他就可以风风光光地杀回纽约了。这些都是“现代人”可以熟练操作以及现代观众可以容忍的高级手段。但是查克没有这样做,他甚至在里奥的身边流下了眼泪。看得出来,这是非常真挚的眼泪。因为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洞中,查克不需要卖力气去表演。你看看,跟《双重赔偿》里那个买保险的家伙相比,查克着实“善良”了许多。
  比利&怀尔德用一系列的细节来突出表现查克&塔特姆的变化。跟所有不甘于失败的小人物一样,查克&塔特姆变得谨慎自律、精力充沛,并且极富攻击性。他戒了酒,穿起了吊裆裤的同时也系起了皮带,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谨慎。房间里放了别人送来的两瓶好酒,看上去对他也不构成诱惑。他小心翼翼地操作自己的独家报道。计划进行的不错,一切都尽在掌握。但是之后不久我们看到他先是扯开了裤子的吊带(后来干脆把吊带扯掉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打开了那瓶好酒。桌前摆放的一面镜子突出了查克再次饮酒的举动。他之后甚至疯狂地逼迫里奥的妻子戴上丈夫为她藏起来的纪念礼物。直到最后,他当众宣布里奥的死讯,这直接让他失去了重返纽约的机会……通过这一系列变化,比利&怀尔德为我们展现了查克从严格自律到逐渐失控的过程。我们知道警察审讯犯人时,常常免不了要把他们殴打一番,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情绪失控的时候才会说出真话。同样的道理,查克的失控显现出了这个人物的真实本质,而他之前的谨慎自律不过是为自己精心设计的伪装罢了。正是在里奥身体和精神状况急速恶化的同时,查克才慢慢失控的。影片的开始,查克看着小报社墙上的标语——“TELL
TRUTH”——对女编辑调侃道:“我希望我的话也能像那样,要是这样的话,你愿意也帮我绣一副吗?”影片的最后,他一语成谶,不过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日落大道》中的那个小编剧一样,他们之所以会死,只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坏。
  比利&怀尔德的电影总是比他所处的时代超前一点。如今《倒扣的王牌》早已获得评论界的一致肯定,成为影史上的经典。现代新闻工作者老早就把查克&塔特姆的那一套做法发扬光大,其无耻程度已经到了形成堂而皇之的理论著作在大学校园里流传,毒害祖国的花朵。前几天,我还看到一条新闻,一个政府官员因为亲人的病故迁怒于医护人员,举全家之力对她们大打出手,造成一名护士先兆性流产。记者采访一名女受害者的时候,先是推了一个时间很长的面部特写镜头,然后反复询问道:“他们是怎么打你的?当时跪下来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你奶奶的,这是当着全国观众的面二次践踏受害者的尊严,简直是关云长放屁——不知道脸红。
  现在我们几乎每隔几年都会看到一些讽刺新闻界的影视作品,其中许多人都比查克&塔特姆坏了徐多。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倒反而是《虎胆龙威》,因为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可爱的麦克莱恩太太狠狠地揍了那个记者一拳。对了,这也是怀尔德晚年非常喜爱的电影之一。
  本文系@侠客光影 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商用需经作者同意。
  PS:精彩对白
  ——有什么事吗?
  ——我想见你们老板,你怎么说的他的名字来着?
  ——我没说啊
  ——很谨慎嘛
  ——布特先生是老板和出版者
  ——好的,告诉你老板,塔特姆先生想见他。纽约来的查尔斯·泰顿。
  ——见面目的呢?
  ——伙计,你就问他想不想让自己在一周内快速挣到200美元。
  ——你说你卖什么的?保险?
  ——我没说啊
  ——很谨慎嘛
  ——Yes
  ——I`d like to see the boss. What`d you say his name is?
  ——I didn`t say.
  ——Cagey, huh?
  ——Mr.Boot is the owner and publisher.
  ——Okay. Tell Mr.Boot Mr.Tatum would like to see him. Charles
Tatum from New York.
  ——What about?
  ——Look, fan, just ask him how would he like to make himself a
fast $200 a week.
  ——What did you say you were selling? Insurance?
  ——I didn`t say.
  ——Cagey, huh?
  2、我跟系皮带的人撒过谎,也跟穿吊带裤的人撒过谎,但我还没有傻到跟一个既系皮带又穿吊带裤的人撒谎。我觉得你是个很谨慎的人。
  I`ve lied to men who wear belts.I`ve lied to men who wear
suspenders.But I`d never be so stupid as to lie to a man who wears
both belt and suspenders.You strike me as a cautious man.
  3、当人们需要你的时候,他们就会原谅你,忘记你的过失。
  when they need you , they forgive and forget.
  4、我想你应该知道我老婆是个大你三倍的老太婆,要是你想和她怎么样,她倒是会受宠若惊。
  you should know Mrs.Boot is a grandmother three times.If you
wanna start something with her,she`d be very flattered.
  5、更糟的是,当你想跳楼的时候,这都没有足够高的楼供你跳。
  and worst of all, no 80th floor to jump from when you feel like
  6、坏消息最受欢迎,因为好消息都不算是消息。
  bad news sells best,because good news is no news.
  7、当你拿起报纸的时候,看到84或者284,或者100万人在受罪,比如说中国的饥荒。你读着它,但印象并不会很深。一个人被困就不一样啦,你会想知道关于他的一切,那就是所谓人类的兴趣。
  You pick up the paper,you read about 84 men or 284.Or a million
men,like in the Chinese famine.You read it, but it doesn`t stay
with you.One man`s different. You wanna know all about him.That`s
human interest.
  8、你想的太多了,让塔特姆先生来想吧
  you`re thinking too much. let Mr.Tatum do the thinking.
  9、我这辈子遇到很多老油条,但是你——你是最油的一个。
  I met a lot of hard-boild eggs in my life, but you—you`re 20
  10、好了,塔特姆,你很幽默。我一定会好好笑笑。
  All right,Tatum. You`re very comical guy. and i promise i`m gonna
laugh...hard!
  11、这是有关人性的报道,结尾也应该人性一点。
  when you have a big human interest story. you`ve got to give it a
big human interest ending.
我看到一个关于王牌的譬喻:有关新闻道德&&&&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发达地区纽约,也因此拥有强烈商业意识的记者丘克,在新墨西哥州小镇,通过炒作困于洞中的里奥这一新闻,达到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升职目的的故事。
  毫无疑问,影片的现实意义大于影片故事本身。在1940s后期和1950s早期的美国,正处于boom一样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一方面,经济的繁荣带动市场化的进程,market
value(市场价值)这一名词被空前抬高,市场意识已无形地从较早发展的东部深入内陆,从买卖业渗入到传媒业。另一方面,经济繁荣带动娱乐业电影电视业的发展,entertainment(娱乐)的概念早已形成并且培养了相当一批爱看新闻看热闹的受众群众。在这样的基础上,炒作、制造新闻的兴起就不难理解了。于是,一旦发现影片中的里奥受困,这一事件便获取其market
value(市场价值),人们关注的就不再是营救成不成功这一回事,而是营救过程本身的报道了。
  同时,这部电影有一句台词让我很难过:大致是营救失败,这一新闻才有看点。这扯到新闻道德问题上了,即对新闻事件受害者施救与否或取得新闻手段正当性方面的问题。
  王牌,癖除本身字面含义,更多的是一种“得到晋升机会”的符号。丘克,敏锐地嗅出这一事件的市场价值,抓住了这一王牌,把握住这一机会,获得跃升。可是做新闻的做传媒媒体的人一旦有了这种夺”王牌“的功利性的追求,新闻道德便岌岌可危。
  同时,新闻的扭曲性,即selective
deception(选择性欺骗)也常为人所利用。最近微博上国家最高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如是说:与其他暴力执法的城管不同,河南郑州的城管用700多块钱买瓜贩的西瓜,并将西瓜分派各种社会机构如养老院若干。并附上一句:郑州城管好样的!转发这条微博的博友很多。后来有另一条微博爆料:这些城管给瓜贩的人民币大钞都是假币,瓜贩损失惨重!后经查实,这条微博所言是真的。试想,官媒的新闻公信度何在?报道一条新闻,对事件全貌进行部分筛选,筛选有利的部分进行报道,人民日报的“人民”二字何处彰显?同样的扭曲在Ace
Hole中也有体现。但重点是美国群众早已发现并通过电影方式反省,电影的现实性意义颇有成效。那我们国家呢?同样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也不用多说。
  但是,对媒体,对记者个人素质要求太高是不是坏事呢?与这部影片类似的案例可以参考普利策奖获得者——凯文&卡特。他是南非一名自由摄影师。他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性新闻摄影”。作品是描写一名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一只秃鹰站在女孩后面,虎视眈眈,等待猎食女孩的画面。获奖后,一名美国记者指责他”自私冷漠,踩在女孩尸体上得奖,不施予援手“。重点是,这名记者最后含一氧化碳自杀,他最后的遗言是:”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快乐的程度。“但毕竟这种莫须有的罪名的无限放大,造成新闻记者的精神崩溃的问题,也带给我们另一层反思,是不是要对新闻行业从事者“逼得太紧”。
  Make news or be a journalist of integrity? You choose
道德焦虑时代的政治隐喻&&&
幽灵不会哭
  作为一个学新闻的学生,我不敢说看这部电影就比别人看得更明白,但至少看的角度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黑色电影,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觉得它与传统黑色电影相比,人物的善恶道德更模糊。查尔斯为了通过报道出名重新得到大报记者的工作,把营救奥利的工作拖延了。但最后他也为挽救奥利的生命做了努力,在于奥利的交流中也对他产生了同情。奥利的妻子看似不近人情,但也是由于奥利欺骗在先,他才来到这个荒凉的沙漠小镇。其次,黑色电影中常见的道具:枪,常见的警察,侦探也基本上处于不在场的地位。我更愿意将它与安东尼奥尼等人的道德焦虑电影相比,也许叫灰色电影更合适。
  电影无疑将大众传媒娱乐化作为讽刺的重点,通过查尔斯的故事表达了美国新闻业快速发展的50年代一种无力的道德焦虑感。其中一个场景,查尔斯对其他来报道的记者说:现在我在船上,而你们在水里,让我们来看看你怎样游上来。新闻的道德焦虑就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焦虑,什么是新闻工作者,就是掌握话语权的人。而50
年代伴随着美国新闻业快速发展的是二战后战争的阴影还没有消失,冷战的恐怖气氛又接踵而至。还有那以“麦卡锡主义”为代表的反共、排外运动。这就是为什么作为外来移民的怀尔德会把1929年的一次矿工遇险经历改编成这样一个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灰色电影。也说明为什么这部电影在当时没人愿意去看它。
  怀尔德通过对“麦卡锡主义”的重灾区——新闻业道德焦虑的刻画,为我们剥开了美国社会光鲜,亮丽的外壳,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已经开始慢慢变质的内核,美国精神已经死了。
  影片结尾查尔斯倒下了,倒在了那位他曾经嘲讽过的编辑脚下,眼睛直直盯着前方。迷茫中的人在问:路在何方? .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ta2卡尔魔倾天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