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当作如是观,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南普陀论坛
  这是我世尊深知凡夫的病,特地为凡夫巧开的方便。......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没有别的原因,主要 是因为背觉合尘,向外驰求吧了。 那为什么向外驰求呢?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分别幻相、贪着幻相吧了。那为什么分别和贪着呢?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错误地认为一切有为法是真实的吧了。因此之故,便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了。所以,如今在入门初步时,必须先教令我们深观一切有为法,把一切有为法看作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没有不是虚假的、一切皆空的,最终应是一无所得。如果有所得的话,所得的只有一苦味而已。而且,这一苦味是没有穷尽的,正是说也说不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便是。果能常常作如是观,并洞明皆空之理,方能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这是为什么要在观无为的真性之前,应先观有为的幻相的原由。这是必须应当了知的第一要义。
  ......在六喻中,梦喻是总,而幻、泡、影、露、电是别,但都是说明它如梦一样。根性好的人,一听到梦喻,便可以明了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但世尊又恐怕有人或者还不明了,因而又说了幻、泡等五喻。对于这五喻若明白了,便当可恍然,万事都同样归到一梦了。
  所谓梦,也是缘生法之一。古语说:“日有所思,夜形诸梦”。这个所思的,就是他作梦的缘。但也有并没有所思而作梦的,如世俗所说的托兆,那个托兆也是他入梦的缘。所以说,梦是缘生之法。
  有缘必定有因。那么,作梦的因是什么呢?是意识(也叫妄心)。如果没有这个因,缘也就无从相遇。所以说“至人无梦”。因为有道的人,他的妄心虽然或者还未曾断,但必定已能降伏,因而他的梦就少了。从此可知: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
  可怜凡夫,在他做梦的时候,固然是妄心,即使当他所谓醒的时候,也全是妄心。所以,他的所谓醒,依然也是在梦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从来在迷中而未曾觉的缘故。如果他已经觉的话,决不致于只知道梦中的悲、欢、离、合,得、失、穷、通是假的,而又认为所谓醒时的悲、欢、离、合,得、失、穷、通倒是真的。须知醒时的心和梦时的心,既然都是妄的,不是真的,所以当醒时的种种境遇,或者是由于计划而成,或者是出于意料之外,其实,这同他入梦之缘,或者是由于日有所思,或者是由于神灵托兆,其理由是完全相同的。而转眼皆空,了无所得也毫无二样。岂不是醒时就是梦时吗?所以经警告我们说“如梦”!但凡夫却迷恋在梦中,计较分别,执着不舍。真正是“痴人说梦”,所以说:众生从来不觉。现在警告说如梦,正是唤醒我们很快地觉醒。
  ......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心为因,托事为缘,因缘会合所生的果吧了。除了因果之外,便一切乌有了。而称它是果的,却又成为因;说它是因吧,但又变成了果。这是从因果的本身而言,又是毫无定形,因此说:当体即空。
  譬如做梦,在梦中所遇到的事相,不是象真有的那样吗?其实这个有却是非有。因此说:因缘生法,即假即空。所以,只要举出一梦喻来,便已足够了彻一切了。但由于众生长久以来,一直在迷途之中,在平日也未尝不知世事如梦,但当一遇到顺逆境界现前时,却仍执迷不悟,放不下去了。还说道:过去的事,确实是象梦一样。倘若遇到顺逆境界现前,但又是清清楚楚地亲身受到,你说它不是实事,可以吗?因此,又要告知他说:你所遇到的顺逆种种境界,虽然历历身受,其实都如幻的啊!
  “幻”,就是佛经所说的幻术。现在世间上就叫它戏。意思是说:你见过幻人、幻术吗?幻人能变出种种飞潜、动植物来,难道不煞象真的一样吗?
  又如演戏那样,演员们粉墨登场时,有邪、正、贤、愚、悲、欢、得、失的剧情,演得多么神情活现!有时能使人看了发笑,也有时看了就会泪下。你不是也认为那是真的吗? 是不是因为那个戏演得无比悲喜,犹如自己亲受一样,因而才执以为是事实吗?
  当知,我们人生在世,也如同演戏一样,一切所遭遇到的,无不都是妄识、业缘所变现的而已。人世间就是戏场,而一切众生就是这戏场中的各色演员。当戏场里锣鼓喧天,非常热闹的时候,其中有智慧的人,便已在警告自己,一转眼便下台了。这时,在这戏里所扮演的这个角色不过是由于业力所牵,必须了却一段缘法而已。岂可当真呢?
  譬如唱戏,既然做了戏曲中的一名演员,其中必定有缩因才现出这果来。当然,他也不能不用心去唱、做,却误了所抱的目的。然而,也决没有执着戏中所扮演的人物,而当作是自己的。今世来做这个人,不过是暂时充当这出戏的一个角色吧了。演员尚且能不执着他所扮演者当作自己,那么,我辈难道可以把暂充的角色,误认为是自己呢?应当知道:因果是难逃的,因果是可畏的。我辈既然暂充了这个角色,自然也就不能不用心去唱、做,以免误了所抱的目的。但是,切不可以只认名利为目的,必须认准自己本有的家宝为目的。
  家宝是什么呢?家宝就是自性三宝。应当在了了觉悟之中,演这出假戏。既不可错了因果而牵累自性,更不可把假戏误认为是真的而昧失自性。所以,正当在笙歌嘹亮、大众注目的时候,便应自觉、自悟,认识到这一出幻戏,并非是我的本来面目,并发誓还我原来的面目。这样,在锣鼓收声、风流云散的时候,才不致于懊恼悲伤、手足无措。所以经告诫说:应作如幻观。
  ......世尊大慈,还恐怕众生执迷不醒,认为一切人事,说它如幻,确实不虚的。但是在抚念身世时,终觉得难以放下。因为在他的想法中,仅能领会到世事如幻,但对于偌大的世界和他宝贵的色身,还认为是真实有的,因而才放不下呢。所以,世尊又告诫说:“如泡、如影”。
  如“泡”,是比喻世界。如影,是比喻色身。为什么?所谓泡,是由于水受到风的鼓动,激荡而成为泡。而世界,则是由于一切众生在性海中,起无明风,造这共业所结成的。所以用如泡来比喻世界。
  “影”,那是由于日、月、灯、光所照它而现出来的影子。而色身则是由性光之所变现。所以用如影来比喻色身。
  这个世界和这个色身,既然与泡、影同一缘生,可见色身和世界也与泡影同样是虚妄的了。怎可以把色身和世界迷误为真实呢?有关这一义理,在《楞严经》中讲得最为明确。
  《楞严经》说:“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段经文是说:觉性圆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本来是无所谓虚空、世界、色身。那全是由于众生的觉性受到障蔽,因而才使本来圆照的觉性成为晦昧。所谓晦昧是一种昏扰扰相,既然已经不悟,乃反而认为晦昧是虚空。所以经说:“晦昧为空”。那是由于他“认悟中迷”的缘故。
  什么叫做认悟中迷呢?是说他自以为悟,其实依然是迷。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晦昧认为是虚空的缘故。虚空既然是晦昧,后来又纠结这晦暗者成为色。所以经说“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色是什么呢?色是指地、水、火、风四大。正是指世界及一切有情、无情的色相而言。先认为晦昧者是虚空,又认为晦暗结成者是世界,更认为色同妄想杂成者是那宝贵的身躯。所以经说:“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经中首句的那个“认”字,一直贯通到底。“妄想”这二字,也是贯通前后的。为什么会误认呢?是由于有妄想的缘故。所谓妄想是识的别名,受、想、行是识的心所。因此,这里所说的妄想,就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想相”是身的相,也就是上文中的那个“色”字。想,就是妄想,一切众生的身,无非是五蕴所假合。所以经说:“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说四大的色相是与受、想、行、识的妄想,混合而成这个幻身的。
  这段《楞严经》经文,很明白地开示:虚空、世界、色身,全是由于众生昏扰扰的妄想所变现的。妄想本来是不真实的,并在刹那地生灭。由妄想所变现的身、世,岂能是真实的吗?
   人人都知道:水中的泡极其脆薄,是最容易坏灭的。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也如同泡一样,切勿以为江山能千古长存。整个世界,虽然不能马上坏灭,但是,那陵谷山丘不时在起着桑田沧海的变化。足证一切事物,时时刻刻在成坏之中。这些现象,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他们是常常经验到的事情,原来不是什么理想之谈。
  而且,《楞严经》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有漏微尘国----有漏,说明它必定要坏。微尘,说明它极细极细。
  三有----指三界。
  这段经文是说:晦昧的虚空在大圆觉海中,象海上的一个泡那样。“沤”,就是泡的意思。而微尘国土,它更是依附在海泡上的东西。如果当泡坏灭时,晦昧的虚空尚且没有,何况是三界呢!一切学人都应常常观照这些义理。
  所认为的虚空,尚且是晦昧的昏扰扰相,尚且是渺小得象泡一样,更何况是世界?何况这个色身?何足算哉?怎么可以遗弃包含虚空、囊括三界的真实圆明性海,而去认那一渺小脆薄、成坏无常的浮沤呢?
  至于所谓影,看去似乎有,但细细考实一下,则也是没有的。我们的色身也是这样,虚妄地现出有,但细细考实一下,则也是没有的。
  譬如镜中的人影,是因为对镜照了,才现出人影来的。而现出的人影,肥、瘦、长、短,一点儿也不差。我们的色身也是这样。由于心造出业来,随着所造的业而现出这个色身来,而这个现出来的色身,寿、夭、好、丑,因果难逃,也是一点儿不差的。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点击:2774] 
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问: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答:世界乃至人生,如梦境、如幻影、如泡沫、如露珠般无法久留,如闪电般瞬间即逝。这些都是人生的现实。
上一篇:下一篇:
-     -
& & & & & & & & & &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系列站点
佛教艺术欣赏
佛教音乐-MP3下载
金刚经专辑
大藏经-在线阅读
佛教日历[佛历]
万世佛香 佛骨舍利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天眼佛教网址大全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传于||文档简介
&&这​个​世​界​,​《​金​刚​经​》​上​的​比​喻​是​比​喻​得​非​常​好​,​非​常​精​确​,​一​点​都​不​假​,​「​梦​幻​泡​影​」​。​《​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的​是​这​样​的​,​「​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求翻译: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什么意思?
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问题补充:
All promising method Jieru fleeting dream, such as exposed electrical same applies, should be used for this concept
There is a law for all are like a dream, such as Ruth also should be applied, such as electric
All promising method all like illusion bubble, if the dew also like electricity, should do like is the view
All methods such as hallucinations, such as dew, like electricity, you should view the matter in this light
All methods such as hallucinations, such as dew, like electricity, you should view the matter in this light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 验证码: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 |
我要翻译和提问
请输入您需要翻译的文本!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间一切有为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