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和汉族通婚的游戏

近期热文推荐
本站为您提供优质的QQ空间与非主流相关个性素材与资讯,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或意见,请发邮件告知我们。
QQ秀吧?()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
虽然听起来有些奇怪,但我真的觉得维吾尔族同学很难交往,我自己是班长,来北京以前从没接触过维吾尔族,想说话却总觉得对方跟你保持心理上的距离,他们总是喜欢和自己族的朋友来往,平时在宿舍里也早出晚归,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103 个回答
先给题主做一些科普:在各高校学习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其实有几类,他们接受了不同的教育,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熏陶,但是都来到了大学与各位一起学习。第一种,民考民,即民族学生使用民族语言参加高考。他们从小接受完全民语的教育,所有的课程,课本,考卷都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汉语课程,就如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一样开始学习汉语。高考的科目是语文(少数民族语言),数学,汉语和理科/文科综合。他们在考取大学之后,一般都要先去预科学校(开设语文,英语,数理化,民族理论,政治等课程)学习两年,再和大家一样开始本科教育。这类学生现在较少,主要是因为最近双语教育的出现,大部分此类学生转为双语考生,会在下面做介绍。这类学生大概就是很多答案当中提到的,存在较大语言障碍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汉语水平大概与普通汉族学生的英文水平相平,在汉语的表达上存在不小的困难,也可能经常闹出笑话。但是他们的维吾尔语水平是所有大学生当中最高的,下面提到的群体可能在汉语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在母语水平上均是该类学生的手下败将。这类学生不仅掌握了维吾尔语的语言文学知识,更是熟悉各科的专业术语,这是很多母语是维吾尔语的人无法做到的。第二种,民考汉,即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参加高考。这类学生与在新疆的汉族考生差别不大,他们从小接受汉语教育,与汉族学生在一起上学。他们有着少数民族身份,但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不会有差别对待,只是在参加中考高考时,会有加分照顾。但是考卷与汉族考生一样。父母双方都属于13个民族范围内的,子女在参加高考时会享受50分的加分。父母只有一方属于该13个民族的,有10分的加分。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子女只能享受10分的加分,例如回族。但是只有当这些学生选择填报汉语言志愿(对,他们能填报两个志愿表)时,加分才有可能与汉族考生产生竞争,否则加分之后的竞争仅限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这类大学生占了在其他省份上学的维吾尔大学生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他们有着较小的语言障碍,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离开新疆上学。比起其他几类学生,他们的学习会倾向于更好。因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等各方面还未能赶上汉语教育的学校。如果这类学生出现在题主身边,题主可能就不会有同样地疑惑了。因为这些学生从小与汉族同学一起学习生活,语言上没有障碍,交朋友也不会有太强的倾向性。这些人可能只是长得不太一样,但是却是普通话说的比大部分有方言地区的同学还要标准的一帮人。不难想象,这些同学母语一般都很差。他们能够学习、使用母语的环境只有是家里。这就要看父母了,如果父母(比如我的)基本不会汉语,那么在家中就必须使用母语与父母交流,这些学生的母语还能保持的较好,至少在口语和听力上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如果父母汉语很好,在家里也没有使用母语的习惯,那么孩子的母语差,甚至基本不会说,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这部分学生受到本民族的歧视和排挤也就能够理解。第三种,双语考生,他们使用两种语言学习并且参加高考。高考科目是语文(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数学和理科/文科综合,最后还有一门英语的加试。与民考民考生的区别是,这几门课程中,除了语文考试以外,都是用汉语来考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在学校上课时,只有母语是用母语来教学的,其余课程都是用汉语来教。这是一种在最近几年推广的教育模式,寄希望于让学生学好汉语的同时,又不丢掉母语。这类学生现在很多,是维吾尔考生的主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维吾尔族父母也更倾向于让子女接受双语教育。这类学生在语言上还是有障碍的,但是没有第一种的同学大。有障碍是因为,这些学生虽然大部分课程是用汉语授课的,但是同学都是少数民族,没有使用汉语的氛围和必要,除非问一些学术问题。其次,这些学生的授课老师有很大一部分是维吾尔族。而且还有一些是以前使用民语教学,因为教育改革,改为使用汉语教学的。有些老师的汉语水平不能达标。这类学生是否愿意结交汉族朋友呢?是愿意的,因为少了很多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因为从小接触的朋友伙伴同学大部分是本民族的,所以由于民族性格上的差异,这些同学还是更加愿意和本民族同学抱团的。刚说到,少了很多的语言上的障碍,其实这些同学的语言障碍依旧不小,他们说几句话你就能听出来是少数民族,虽然没有第一种同学那么不堪,但是离第二种同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这些同学将来应该是维吾尔族的主流群体,他们的母语优秀,汉语水平很高,能够完全应付本科的教育(他们也要预科,但是时长缩短为一年)。还要介绍一个教育模式,或者说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援助项目:内高班。全称为内地高中班,是指选拔一批较为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到内地,也就是除新疆外的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省份,接受高中教育。三种考生都可以参加该项目的选拔,而且之后会一起上学,参加高考。该项目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但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的家庭,让他们的子女能够接受更好地教育。学费很少,生活费全免,而且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较好的高中(比如北京潞河中学,上海七宝中学,深圳松岗中学)学习。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好,而且也会有一部分学生与当地的汉族学生一起听课。语言障碍也是不小,毕竟没有从小学习汉语。至于交朋友,应该还是会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科普结束啦,在我们身边的维吾尔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上面几类,可以想象到,除了民考汉学生以外,大部分维吾尔学生和汉语学生交流都会存在语言障碍。暂且说语言障碍这关不太重要,还有民族文化的不同,宗教习俗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等等,这些很难让两个有很大差异的群体走到一起,所以混自己小圈子是常见的情况。我是维吾尔和塔塔尔(在那13个民族范围内,啊哈哈)混血,民考汉,有很多很多的汉族朋友,而且数量应该超过了我的本民族朋友。但是朋友的来源单一,高中同学,大学的玩伴,大学的室友等,而且数量少(比起其他同学)。我一直觉得饮食习惯的不同是交友的一大阻碍,不能经常一起吃饭真的很难愉快的玩到一起(可能因为我是吃货吧),一起吃饭真的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手段!!!民族性格不同,维吾尔也算是一个战斗种族了,哈哈,性格豪爽,爱开玩笑,爱笑,爱玩,爱聚会跳舞唱歌,爱运动(爱踢球不爱蓝球,哈哈哈)。但是不同归不同,阻力大归阻力大,我见过很多很多跨民族的坚定的友情,甚至爱情,结婚十几年的夫妻,大学期间已经坚持了三年的恋爱等等。但我也见到过因为民族的不同而放弃了的令人痛心的爱情。更常见的应该是因为民族的不同,语言的障碍,习惯的不同而带来的偏见和歧视。我发现自己写了半天一直在给自己的民族贴标签,我们希望的其实是没有标签的公平与公正。我们希望的是去真正了解另一个人,基于对方是一个独立的,没有被标签化的个体。
喜欢啊,喜欢和有趣的人交朋友不管是什么族。我是维族:)我大概猜一下同胞的感受:1.确实有些抱团取暖的意味。远离家乡,同作为少数,跟同族人聚在一起可以有安全感,也能相互照应。2.生活习惯,主要就是吃饭了。“一起吃饭”作为大学期间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维族人当然也会跟有同样饮食习惯的人走的近一点。3.族群性格就这样?两个民族实在不来电也没办法,反正不懂得融入的话吃亏的是少数那一方,自顾自地玩就没人听你的声音了。我是想说,关键还是看 「个人」,就算是作为【少数】民族的维吾尔族当中,也是有性格各异的千百种人的。这个【个体】能正常交朋友就好啦,没必要太把民族当回事,惯坏了害人害己。
我要说的这些亲身经历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我相信,只要坦诚、热情地和他们相处,无论是维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都是可以建立友谊的。我是新疆兵团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接触到的维族同学很少,念大学去了乌市,才忽然“掉”进维族人的圈子。起先我是有点儿好奇的,不过我一向喜欢跟人交朋友。大一时有次去楼下打水,怎么开始的记不得了,总之就是跟旁边一位维族女生搭上话了,然后发现我们都是新生,都住六楼(水压不够楼上常没水⊙﹏⊙),而且宿舍离得不远。此后我成了她们宿舍的常客,她们都是民考民,在读汉教部学汉语,两年后可以再参加一次“高考”,然后重新决定一次命运(是去内地读其它大学,还是留在本校继续学业)。此前她们都没学过汉语和英语,所以我经常去陪她们练口语,她们还教我几句维语。通过她们我还认识了好几个宿舍的各族女生,有蒙古、哈萨克、塔吉克,也有“二转子”(就是两个民族的人通婚生下的孩子)。她们都非常友善,因为我的缘故,我们宿舍的女生也成了她们的朋友,我们经常来往。此外大学头两年,我同桌是位维族男生,很帅气的小伙儿,我们无话不说(他女友是我们宿舍的汉族女生,我还帮忙搭过线,好吧,是他求我帮忙的。不过毕业后两家父母都不许,还是分手了)。班里还有另外一位维族女生,关系很不错,有事儿没事儿常来我们宿舍找我。因为我从小学过美术,很喜欢漂亮的人儿(#^_^#)。而维族同学往往长得很漂亮,所以我特别爱看他们。有次不知怎么认识了一位长我一届的政教系的维族学姐(她的汉语讲得真好),很漂亮,后来有回我感冒,她还特意来看望我(那时她临近毕业自己还非常忙)。整个大学期间,这些维族(和其他民族)的同学都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可惜毕业(那时工作无定,我又东漂去了上海)时未能留下地址保持联系,一直视为憾事。有次在Chinaren校友录上疑似找回来一位,试图联系却未有回音(可能不是)。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哪个民族的同学,又没有深仇大恨,只要肯跳出自己的小圈子(comfort zone)去主动和他们交往,都是可以交到朋友的。这也延伸到在国外和当地人的相处,我现在交往的圈子华人很少,最要好的都是当地人,只要互相尊重,也愿意尝试,并不是作不成朋友的。
谢邀呀。谢谢大家关注这个问题呐。汉族的同学比较少有跨文化交流的经验,对陌生文化背景的人感到「其心必异」而疏远或者无视,是很自然也很容易的。但是关注和讨论这个问题的大家,至少是有意愿了解跟沟通的,这真的很棒,所以谢谢大家。对这个问题呢,我的核心观点是:「交往不交往主要是两个人的事情,不是两个族群的事情。」下面我要絮叨一些,会耽误时间,先抱歉^_^大家在讨论里面已经指出,「喜欢」是比较个人的事情,即便是同一族群中,个体差异也很大。我们会发现很多维吾尔族的同学,很少主动跟非维吾尔族的同学来往,但也有不少维吾尔族的同学交游广泛,各种朋友都有。问题里面,用「喜欢」这个字眼,是一种常见的误会:似乎不跟非维吾尔族的同学来往,就是「不喜欢」。再从「不喜欢」,还能联想到更不愉快的感情上面去。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呐。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族群与族群之间有「差异」但没有「优劣」,却比较容易忽视,族群之间有「不同」但没有「不合」。对方不跟你来往,绝大部分时候,是你们两个人的问题,而不是你们两个人各自族群的问题。比如
老师提到的,对方可能会有文化鸿沟好深臣妾迈不过去的问题,你可能会有不能吃到一起的人不足以聊诗词歌赋人生哲学的问题,或者大家只是单纯地看不上对方,是吧,也有可能。不过作为一个亲历者光讲道理好像也不行。我看朋友是不看族群背景的,这个很正常,就像这年头汉族年轻人交朋友不看地域一样(你们不看的吧?昂?)比如我很喜欢顾惜朝老师,跟她是哪儿人没有关系。我喜欢的各位能想起来是哪儿人的,不太多,因为确实不太关注这个。如果只是劈头盖脸问我,维吾尔族大学生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吗?我需要反应很长时间,首先我要把自己洗洗干净摆放整齐在「维吾尔族大学生」这个巨大的立场上,再望向对面茫茫人海的「汉族同学」,伸伸脖子又揉揉眼睛,无奈地回答说:隔这么远,看不到脸,不确定喜欢不喜欢呀。
因人而异吧院队阵容中,有一个后腰,还有守门员都是维吾尔族的,身体确实棒,技术真是好,意识一流。院系杯已经三连冠了,我男神队长真是太棒了。他们大家在一起训练,在一起比赛,一起欢呼,一起奋斗。在决赛中一球落后然后三比一反杀。这感觉真是high爆了。全场喊冠军的气氛真是友谊至上啊。之后就是一起喝酒啊,维族小伙伴是不喝酒的,狂灌了一大桶可乐我萌萌的守门员真的是萌爆了!你要是听过他用生硬的普通话“哥们,帮我把球捡过来。”,嘿嘿,你一定会喜欢和他们做朋友的。可是为什么他们相对抱团,和其他的人交流比较少呢?真的是因为语言障碍啊,他们的高考内容是,维语语文,数学和普通话啊,普通话水平就如同我们高考后的英语水平啊。就像是让你用高考的英语水平和英国人,还是带着口音的英国人交流,你应该也会觉得蛋疼和难受吧。又一次我让我的维族好基友签一个单子的时候,他的握笔写汉字的情况真的很令人着急啊,明显的是板着手的。于是,机智如我,“换维语,写维语就OK,反正有你的签字就可以嘛!”瞬间笔走龙蛇。就是这样,语言是一个难关,没办法很好的交流,在QQ还有平时聊天的时候,你会觉得....他用有的汉语的时候真的是词不达意啊...没有交流,哪来友谊?相反你和他们多接触的之后,会觉得他们真的好可爱。诚然,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可是吐鲁番的葡萄真的好甜啊,横跨中国给一种男狼们带来的,你还想说什么?补助的时候填错了数额,内部协调的时候给他补上了一部分,“要是你们补给我的,我不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看过他们在一起打CF,我看过他们在节日里穿着民族服饰在清真食堂快乐的彼此祝福,我看过他们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帮老乡填各种蛋疼表格(那些表格对他们真的是蛋疼无比),我也看过维族情侣用维语甜蜜调情。都一样,没什么不同的,没有传说的极端和暴戾。所以感受过这些,我真的很反对,在人人,空间,微信,这些有维族兄弟们存在的地方,刷“土豪的食品,切糕吊爆了,买买提提刀卖切糕,切多少要多少”“原王震先生重生于世,还我西疆太平安康。”人家刷你也刷,记着,住你对床的兄弟在你刷屏一时爽的时候,也会在朋友圈里羞羞涩涩的秀恩爱。插播小段子。军训的时候,我后边的兄弟是维族的,长的超级帅,请自行脑补的央视的小尼。踢正步的时候有一个丧心病狂超级累的项目,控腿(应该是这两个字吧,就是把腿抬起悬空,我觉得超级累)他快乐的机智的对我说“我能把脚放在你的鞋上么?(鞋后沿搭腿,可以省力)”我说“嗯?(当时真没懂)行”。。。两分钟后。。。“哥,疼,别放了。”然后他欢乐的笑笑,我也欢乐的笑笑,之后,吐鲁番的葡萄好甜!补充一点,有的时候维稳做的事情真的让人挺寒心的,谁也不是傻子,你暗中的窥探自以为很精明,其实大家都知道,挺寒心针对题主的疑问再补充下,他们和本族的朋友交流,因为他们之间交流更加的顺畅,不用遣词造句,只能用本能的母语,而且这种社交圈子足够让他们拥有足够精彩的大学生活,我知道的他们自己的大学同乡会组织租日租房看世界杯,比窝在寝室的不是高到哪里去了(无酒精)早出晚归,他们的学习压力真的很大,英语几乎是从零基础开始的,我的一个朋友还在英语课上自学新概念。由于语言问题,他们在课业上要付出的努力要更多。嗯,语言是个大问题
不是维吾尔族,不过我想这个问题出国在外之人可能会比较能够切身体会到他们在内地的一些感受。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语言和文化习俗的差距有点大。如果你也曾经历过大龄出国留学(即少年时期以后出国留学),可能就会更容易理解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为什么更喜欢跟同民族的人一起玩——实在是因为不习惯说汉语啊。。。一般来讲“喜欢”——准确说是无障碍跟讲汉语的民族交盆友的少数民族,都是汉语说得比较好的民族——比如说我(不跟你说你绝对看不出来是少数民族的)满族呀,南方苗壮白瑶等少数民族呀,或者汉语说得比较好名声又略高大上的朝鲜族呀等等。这起码说起话来无障碍,你抛出一个汉语梗,人家也捧得上哏。从语言到思维方式到流行文化,都能够跟你实现无缝对接。你换一个从小到大没怎么生活在内地汉语环境的少数民族,你来一句“神马都素浮云”,就算汉语学的口音再纯正,说不定也要想半天这个马这个素这个云……这三件事是怎么联系到一起去的?这个问题时差党说起来全是泪不是。本地人跟你聊个当红辣妹/帅哥/球星/绯闻——我了去,我知道他们谁是谁啊?抛一个历史梗,咦?听起来情节很耳熟?对话过后半个月,忽然反应过来原来说的是某某某——真对不起,汉语音译的人名跟外语他对!不!上!啊!你就说说半年前内Les Miserables吧,被当地人无预警拉去看了仨小时,就觉着这情节这人名听起来略耳熟,但是看到最后也没想来内男角扮的是冉阿让啊……事后他们讨论演员很开森啊——我两眼一抹黑,上哪知道演员现实中都有什么八卦——总的先知道他们叫啥吧……这人年纪大了,就懒得探求外部文化中的这些细节了。对于在维吾尔语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无论维汉——对,你以为以维吾尔语为第一语言的就一定是维吾尔族吗),他们到了内地,都是一样的感受。汉语对于他们来讲顶天算第二语言,哪怕是从小学习,恐怕也在这些细节上也很难完全跟得上内地人交朋友时候会聊的这些话题。一般来讲,想交朋友的时候都要聊什么啊……恩,米国的话要从球类、辣妹、流行文化聊起,基本上话题都不熟,整天忙着写论文啊上课啊学习啊,除非真心爱好上述话题中的某项,难道还要我一一花费精力从头了解一下背景?再说说朋友之间会做的事,恐怕不同民族流行的活动也不同。维吾尔族有什么流行活动不了解(男生的话可能足球玩得多?),就在说说一枚时差党的感受吧。仅以我美帝而言,美国孩纸们在跟你泛泛之交的时候最常的去出就是——CLUB。他们最常的娱乐活动就是——CLUBBING。他们的人生就在——Final / Clubbing之间来回转换……年纪大了,受不了咚咚咚咚,所以不爱clubbing……就不能愉快的玩耍了!你说歪果仁能跟你一起三国杀吗!能跟你一起打麻将吗!一把年纪了还要从头学中文才能看得懂的游戏谁要跟你们一起玩!都玩不到一起去还交神马盆友!——大概来讲,汉语不是第一语言的少数民族面对与说主流语言的民族交朋友的也是同样的感受。——你要注意我用词啦,这不是维吾尔族 和 汉族 之间的问题,这是所有说的语言不一样、长大的文化环境不一样的人群都会遇到的问题,甚至也包括同民族之间。民大的一些哈萨克族曾经做过一个保护民族语言的视频,对比了在汉语环境长大的哈萨克族和哈萨克语环境长大的哈萨克族之间的异同,题主不妨看一下:视频中传统的哈萨克族年轻人聚在一起跳黑走马,题主你要不要来一起跳?不跳?都不能愉快的玩耍还交什么朋友……所以交朋友这事情,主要是能够愉快的一起交流,和愉快的一起玩耍。以时差党而言,热爱clubbing的中国孩纸都有很多外国盆友。但是大多数上了年纪的,都不爱clubbing,所以大家喜欢跟中国人一起玩——三!国!杀!有!木!有!一般来讲,上了大学的可能都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起码不愿意只为了跟人交朋友,而从头学习流行文化、流行话题(没说别的文化啊)。能够跟得上时代潮流的,都得是年轻的时候来到内地/国外的,比如初高中。语言是表面的原因,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如果你要问,那为什么他们就不愿意了解一下这些流行话题呢?这就是一个
的问题了。按照正常话来讲:犯不上。不是还有别的(同民族)的选择嘛,何必浪费双方的时间。但如果你们共同的爱好,那就不一样啦。我猜可能足球会是一个好的切入点(男生的话)——可是如果题主不乐意玩足球也不想强迫自己为了跟人交朋友“增加”这个爱好,那想必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多维吾尔族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跟同族交往了。一言以蔽之:不能愉快的玩耍,就不能愉快的交盆友。——我还忘了说,你们还吃不到一起去呐……(我爱大盘鸡手抓饭)一些习俗上吃清真饮食的民族,在吃方面是有很多限制的。你说我们一起去食堂吃午餐吧,人家是跟你去还是不跟你去?我大学时在学校食堂中最喜欢是猪肉排骨汤面(在外吃饭不算在内),要怎么在食堂一起愉快的吃饭。。。当然我会推荐学校后身维吾尔族开的一家新疆馆子,跟里面一位胖乎乎的维族大叔有过愉快的神交(语言不太通只能神交)——时隔多年,又发生了这么多事,也不知道这家馆子还在不在?叹。跟维吾尔朋友曾去过这家馆子,维吾尔朋友说虽然不错,但放眼北京,做的最好的还是新疆驻京办事处的新疆菜。。。神往已久,可惜从来没机会去,嘛时候谁能带我去吃一次哇!我要吃烤!全!羊!擦擦口水,吃这个事情,咱就说到这儿吧。你要是想我一样热爱大盘鸡啊手抓饭啊烤全羊啊点点点啊,那还好说,你要是不爱可怎么办……吃都吃不到一起去,还能愉快的交盆友吗!每一个民族都是有活泼又爱交朋友的人的,不过有时候考虑到各种交流的费劲,可能懒一点的、有选择余地的,就会只跟自己民族的玩一玩。或者发现你通情达理,能够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共同的爱好,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的成了朋友。所以题主没必要过于抬高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不跟讲汉语的交朋友,主要原因还是懒啦……
我不太赞同排名第一的答案(咦为什么每次都是这个开场?)我生于喀什,在乌鲁木齐上大学。10年学校运动会组织我们跳集体操还是集体舞,其中有一个高个的维吾尔族男生吸引了我的目光,188的身高,黄金比例大长腿(身材参加李民浩),眼神深邃,睫毛长而浓密,眉骨很高,眉毛很浓,嘴唇有点像布拉德皮特,头发黑色有点自来卷,侧脸简直是艺术!果断套近乎!由于他是民考民(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试卷)的学生,汉语不是很好,但是很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流。经过几次交流我知道了他曾经是新疆广汇青年队的一员,篮球打得特别好。我们班男生说人家阿里木江打球那就跟开外挂了一样,扣篮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体力也特别好(人种优势)。后来每次我们排练,都会交流几句,由于他汉语不好,我说话又特别快,有时得重复两三遍他才能听懂,更别提咱们平时说的梗了。(看到别人说的神马都是浮云,想起一个梗,海了麦斯都是求)他们对汉族同学的生活还是向往加好奇的。所以后来我们交流的时候我讲话都会比较慢。然后由于他英语不好,后来我们在自习室碰到,我会给他教学英语的方法。其实他们是非常愿意和汉族同学交流和相处的,只是他们其中的有些汉语不好,有些家境不好,在相处中可能会自卑一点,但是只要你耐心热情,他们都能感受到。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学校清真餐厅碰到,我们都点了不一样的菜,然后我说你来尝尝我的吧,挺好吃的~他就夹走一块吃了(要知道我们汉族人不清真,有些维吾尔族朋友到我们家里做客,只会喝一次性杯子里的水,有些连水都不喝呢~不是歧视,只是信仰不同。)然后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你也尝尝我的吧,说着还特别热情的把碗推到我的跟前。我说,我不是清真的耶,你不介意吗?他说没事啊,我不介意。然后我就愉快的吃了。后来有几次还是如此。所以饮食问题根本不算是障碍,在大学时,我们反而更喜欢吃清真餐厅的饭。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热情耐心的去对待对方,无论这个人是什么民族,他一定愿意和你交朋友。如果你用一种偏见的眼神和态度去对待他,那谁也不愿意和你交流。这个男生是学法律的,我们学院的都知道他,很帅又高,长得特别像欧洲人,脸轮廓分明很漂亮。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在复印店看到他穿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衣,太!帅!了!鼻子都要流血了好吗!我说,嗨,就要毕业了,等下我们俩合个影吧!他说好啊,等下我打完东西来找你。可是缘分就是这么奇怪,我被叫走答辩了,永远的失去了和他合影的机会。不过他的脸和打篮球的风姿我永远都忘不了。我们大学宿舍也有维吾尔族,她人很好,虽然只和我们相处半个学期,可是走的时候给我们写了感谢信什么的。我们都很默契的尊重她的习惯,比如非清真的东西不带回宿舍吃,或者实在要带回宿舍,绝不在她面前吃。我们和她相处的时候,知道她汉语不好,会教她,会耐心的帮她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宿舍相处得非常融洽,还被评为民族团结宿舍。其实这个问题就不太好,交朋友这件事不是用民族当基础的,而且基于大家的沟通与交流。只要你愿意去接受他,愿意去了解他,任何民族都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喜欢啊,你要经常在喝酒时出去付款就更好了。
本人维吾尔族,内地上学,汉族朋友超多,知乎首个正式答案。希望大家鼓励下。先声明下,不喜勿喷,欢迎理性探讨。关于民考民, 民考汉和汉考汉的定义请参照前面知友的回答。恩,我只是个想好好交流的巴郎。--------------------------------------------------------------------------------------------------------------------------------------------我来回答一下,我自己的故事。看了之前的答案太笼统的没有什么切身体会,我也不想对各种群体做区分,也没有能力。我就说说自己的事本人乌鲁木齐人,维吾尔族,从小都在汉语学校里上学,12年高考,分数还比较有竞争力,选择大学的时候我们民考汉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叫汉考汉,是加50分投档,然后各校分专业的时候只会加10-50分不等的分数,很少有50分都加的。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读预科,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选专业的限制。第二种是民考汉,就是加了50分,然后在民考汉群体单独中录取,如果这样的话,我当时的分数可以保证去牛校但是要读一年预科,选专业的范围很小。我走了第一种路线,找了一个加分比较多的985就去了。(我是我校第一批唯二的两个汉考汉考来的维族同学)大一大一军训的时候每天晚上都会有教官叫同学起来表演节目,这是我每次最心惊胆战的时刻,因为我还没有点亮能歌善舞的民族属性,而且我的名字和姓加起来7个字,实在太显眼。哈哈。但终究有一天是被教官点起来了,我就大方的唱了一段老男孩(注意:是一段,意思是我把第二段的歌词忘了),也就过去了。军训结束以后是我们学校维族同学的迎新老乡会,类似的活动再各个高校都有。但那天刚好是军训结束的一天,班里要选班委,我一直想着要去选班长来着。但是两边都不能缺席,毕竟也都是抛头露面的时刻(捂脸)。策略是先去老乡会,再去班会。老乡会的第一环节是新生自我介绍,(于是我就迎来了大学的第一段黑历史),无非就是介绍名字,家乡和学院。最囧的是,我是土木学院,(我们学院每年级0-2个维族同学),土木这个词在维语里找不到对应的专有名词,然后把土和木拆开说又怕被笑话,纠结了很久我就这样说了:(带下划线的是用维语说的)我叫XXXX家乡XXXX,我来自 土木 学院。。。一阵爆笑!!!尼玛台下各个学长学姐根本停不下来啊,虽然他们大多数是民考民,但是我保证他们也找不到合适的词。。。尼玛,留我一个呆萌小学弟在笑声中萧瑟~~~~~~。。。。。。。。一万点伤害,本来是想抛投露脸,装个B, 说说自己多牛逼的。没想到!!!祸从口出!!!就这样被鄙视了!!!不管了,时间紧迫,我就回去班会选班委了,顺利当上了班长。班会结束以后,各种 假装我很轻松我没事我可以跟班导学督一直闲聊的闲聊之后,我就火速奔回老乡会了。因为没吃晚饭啊!!!只有老乡会上有啊!结果回去的时候大家已然是收尾阶段,桌子上也是杯盘狼藉。剩下一点时间,我就抓紧认识了下同年级的同胞兄弟姐妹。老乡会结束以后,传统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各个年级的同学会聚在一起,然后我发现,来自乌鲁木齐的就只有4个。。。 而和田和喀什之类的地方的同乡们至少是10几个围城一堆一堆的。其他小圈子都聊得特别火热,我们这儿就比较冷淡。现在我大四了,老乡会上乌鲁木齐的同学还是只有4个。最惨的时候是大三,只有三个,而且比较熟,没啥可以聊太久的。(貌似偏题了,现在拉回来)大一开始,我也跟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我们学院领导特别鼓励大家去社团。我面了几个校级的和院级的,最终被院里的科技协会收了。然后,就是社团的迎新聚餐,年终聚餐,还有班级聚餐。最棘手的问题有两个:吃饭和喝酒。吃饭很好解决,虽然我知道很少有人这么拼,维族同学一般都不会去班里的聚餐。可是,我是班长啊!我是要跟大家混的啊,所以聚餐必须得去。从那以后所有的聚餐,都是我自己从旁边拉面馆买一份带去,然后在饭桌上我吃我的,大家吃大家的,然后聊得很开心。(后来在社团里做到副部,部长的时候,特别感动的是,每次聚餐我就不用自己买饭了,主席或者我的副部或者干事或者谁谁谁会帮我买好带去。。好感动,大家依旧吃的很开心,聊得很开心)喝酒的事情也是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从小跟妈妈长大,所以特听话。在各种聚餐来临之前,老妈打了一个电话说:不许喝酒。(这儿得交代下,伊斯兰教教义是不准喝酒的。但我从小接触的各位同胞叔叔,大多数在事业单位上班,为了融入群体他们都喝的,不分是汉族跟维族喝,还是维族和维族喝。而我在大学里混了三年多,大家的态度就是一般一群维族好朋友们坐在一起,谁喝谁不喝都没事,不会劝从来不喝的人喝)但是我高三毕业谢师宴的时候(我中学六年也是班长),我也喝了啊。最大的顾虑是,刚开始当班长或者在社团里,不喝的话怕混不好,但是我大一的时候也不知道我喝了,其他比较保守的维族同学会怎么看我,于是折衷办法: 喝雪碧。当时也是纯啊,我去,觉得对社团那点感情就得用喝来表现。(我当干事的时候,副部和部长很开明,他们很尊重我,我喝不喝都行,至今都是这样)然后就是我拎着1.5-2L的雪碧进去,别的部门的干事看了一脸坏笑说:你小子可以啊。然后大家想象下,1.5L的雪碧把胃撑得,最后把我带去吃的炸酱面一并全吐掉了。。。。哈哈,虽然没喝酒,但我也吐了,痛苦也是一样的,我只想证明,我没什么特殊的,我想和大家感同身受。。。。。。。。。。怎么可能感同身受啊!!!喝雪碧喝完脑袋疼的要裂啊,比喝酒难受多了。。。。。。这样下去实在不行,我就改换策略了:大一寒假回家就一直在和妈妈讨论这些事情,包括大二。整个大一和大二都是这样的,其实我也知道,我这样做挺婊的,为啥上大学前在家乡的时候跟好朋友都喝(无论民族),为啥来了大学和新同学一起就差别对待呢。(其实大学前喝的很少,对喝酒这种事智商太低),再加上来到大学和同学们聚餐的时候,你会更明显的体会到信仰的那条界限,虽然远不是这么肤浅,但是表现在饭桌上的时候就是你跟一帮好朋友一起吃饭,你只吃你自己带的。虽然大学前也聚餐,但是大家都去清真的馆子,而且乌鲁木齐根本不愁,清真的馆子里各种风味的都有,无论火锅,点菜还是西餐之类的。但是来到大学的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在这里生活的不易。在大三之前,在学校的所有场合,跟所有朋友无论熟的,铁的还是一般的,从来不喝。但是我实在受不了这种分裂的感觉,然后我大三刚开学的时候,给所有我自以为亏欠的好友们发了一条短信(大概有二三十个人吧,包括社团里,年级里的学生干部同事,(全都是汉族同学))具体想不起来了,大意就是:我很珍惜我们之间的友谊,以后在要喝酒的时候我都随意,但是我觉得友谊和酒精没有关系。发完这条短信,为了平复一下心情,我就出去打球了。打完球回来,看到手机里所有人回复的短信,当时最感动的是我原来的部长发的:无论你怎么样,你都是我们的那个XX(XX是我的名字中的两个字,熟的朋友都这么叫我,我也不在意。)当时就有一种暖流从心底里流过,到现在都很感动。---------------------------------------------------------可以叫酒精分割线吗,哈哈--------------------------------------------后来我跟好朋友一起也会喝一点,我也发现,友谊这种东西是跨越很多差异的。包括现在受到恐怖主义威胁的时候,我和我的汉族朋友们的友谊也经历过考验,也有故事,大家想听再写吧,先写这么多 。(抱歉隔了这么久才想起来更新,快毕业了,再不写恐怕都忘记了。)有一次去吃饭,舍友救了我事情就发生在几个月前,一次和两个舍友(我舍友都是汉族同学)去某校游泳馆游泳,游完出来打算吃个饭。因为我们一起,就只能去拉面馆。当时那个学校大门口的街上有两家拉面馆,一家是新开的,一家开了几年了。我看到新开的那家有米粉等平常吃不到的清真饭菜供应,于是就进去了。我们三个人都要的米粉,不一会儿就端上来了。里面的米粉和菜上还飘着几片红肉。我正要开吃,我舍友吃的都特快,已经吃上肉了。他们刚吃过肉,就拿异样的眼光看我说:这肉你不能吃。。。。!!!我当时心里还是有点懵逼的,毕竟头一回碰到这种事,我们就把厨师叫出来,我一看是两个小伙子,也没有带白帽子,问他们这是啥肉,他们跟我说是:虾肠。。。。除了这个奇怪的答案以外,这家店还是有些可疑之处的:门外有挂着清真的牌子,但是店里并没有当地伊斯兰教协会颁发的清真牌照(ps:普及一下,每个地方的清真餐馆都会在伊斯兰教协会登记在册,有统一管理的。虽然比较松散。比如,答主在的城市有800家拉面馆) 而仅仅只有某个清真企业发的牌照。我看两个厨师小伙子不靠谱,没有吃一口饭,我就走了。后来在街上另外一家靠谱的拉面馆(他们有牌照)和舍友汇合的时候,我问老板的话可信不,小伙伴们都说:我吃了这么多年,能不知道猪肉啥味么,他绝对坑你的。真的是舍友把我救了啊!我回去以后发了朋友圈,提醒了周围的小伙伴们不要去吃那家拉面馆。有一次,副部匆忙之下给了我猪肉脯话说那年我大一,在部门里当干事,有一回我们男神副部要搬宿舍了,在忙着收拾东西。路上碰到我和另一个部门里的小伙伴就一起叫去他宿舍说有些东西不能扔,干脆就给我们了。我们都挺高兴的,屁颠屁颠就上去了。一进他们宿舍,完全没有往日的整洁,一片狼藉,然后见他收拾的也是淋漓大汗,匆忙之中就给我们塞了好多东西。我忘记当时还有什么东西了,但印象深刻的是,他当时手里有四盒包装好的特产,匆忙之中也塞给我们了。我们本来还推辞,但还是硬塞给我们了。我当时拿到手里一看赫然写着:猪肉脯。。。我很无奈的像副部看去,他先他忙着收拾东西根本没有看我。我估计当时他把这茬儿也忘了。况且刚好那时候大中午,下午还有课,他就让我们先回去了。我回宿舍以后,就直接甩给我舍友们了,他们纷纷表示很高兴。但从来没问我,从哪拿的。哈哈生活中这种细节很多,可能是跟大家混的太好了吧。好多时候一起去聚餐,大家都会把我这茬儿忘了,然后走到半路或者到了地方才想起来。我还是会采取老办法,到附近拉面馆打包一份过来一起吃。我在社团里一共干了三年,平日里的大部分聚餐我都是去拉面馆打包的,但是我在部门里的三年也有了一个固定的习惯,每学年末尾的时候,我会带大家进城去吃一顿新疆饭馆。(ps:不是拉面馆,不是拉面馆,不是拉面馆,我在新疆从来不吃拉面馆,出来上学没办法才吃拉面,只要有替代方案,我才不吃拉面的。真心和新疆菜的口味差异太大)在这个城市,那家是最有名也比较贵的一家新疆菜,不过大家都表示很好吃,吃的很开心。还有关于新疆人是不是恐怖分子的种种刚开始来上大学的时候还好,什么切糕事件之类的还没起来。不过好景也不长,记得大一下学期,三月某日,早上阳光还挺不错的,是个周末。早上起来,洗漱完,舒舒服服打开电脑,点开凤凰网看新闻,然后赫然写着:昆明昨晚爆发火车站砍人事件当时我还没多想,但再往下看的时候,看到有说戴头巾的女的,还有偷渡未成之类的,我八成心里就清楚了,估计又是一些民族败类搞出来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不安,心想以后不不知道会被内地人误解成什么样。最尴尬的是,我有个比较萌的舍友就是云南的,虽然不是昆明的,但是对家乡的感情还是很深。我记得当时他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新闻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问我,那几个维族人为啥要砍人,我说:不知道。真的是不知道啊,恐怖分子的想法正常人能懂吗?为啥出了恐怖分子就说新疆人都是恐怖分子呢。正经说,我觉得恐怖分子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性别。去看看IS的人员组成就知道了。但是实际生活中,给在内地学习生活的我们造成的困惑非常多,有些时候根本不尊重我们基本的权利。事实也证明了,基本上是从昆明事件以后,很多地方的旅馆不让新疆人住,注意是新疆人,不光是维族人。有些旅馆直接看身份证号码65打头就直接说没房。我有汉族高中同学就遇到过这种情况。现在稍好一些,但依然是进房间不到5分钟,民警火速赶到查身份证,各种盘问,有时还登记学校宿舍,甚至门牌号。。。。这还算好,答主有一回半夜11点半被5个民警敲开门查身份证,同行的小伙伴都吓坏了。前面说到,近些年发生的一些恐怖袭击事件,给我造成了很多困惑,同时也是挑战。因为得时刻准备好回答别人各种关于宗教,民族的问题,说实话,有些事情真的是我自己都不知道,别人问了才去学习的。虽然网络上键盘侠很多,喷子很多,但是我现实生活里,真的有理性探讨的小伙伴让我很感动也很暖心。如下:有个比我大两届的小伙伴,去年去了欧洲留学。可能是在外边接触的比较多,看到的报道比较多,很多时候有困惑的地方会和我探讨。主要是关于伊斯兰教和恐怖主义。映像最深的一次是在巴黎事件以后,有一天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多,估计他那边是中午或者下午吧,给我发了一个文章截图让我看,要和我讨论。我大早上六点半关掉手机闹钟,就看到了他发来的微信,大早上躺在被窝里硬是和他讨论了半个小时。后来搞得我那一天脑袋里想的都是这些事情。哈哈。不过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理性讨论的同学。下面我就把那次讨论的大意放出来给大家看看,作为结尾吧,谢谢大家的支持。话说,他凌晨三点半给我发来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说,根据文章作者在法国的对阿拉伯裔穆斯林观察和判断,因为当地阿拉伯裔穆斯林不融入社会,不认同法国这个国家概念,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温和派穆斯林的。我朋友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是他想跟我探讨的是,关于IS这种恐怖组织,全世界得合力一起打击,但是不是穆斯林中的温和派和改革派出来发生才更有帮助? 我完全同意。任何一种极端的方式都不可能解决问题,任何一种极端的思想也不可能长久。不自大的说,我觉得至少在09年之前,广大的维吾尔人算是非常温和派和世俗派的穆斯林了。在文化和宗教,生活与宗教方面平衡的很好。有人每天5次礼拜,有人一日一拜,有人一周一拜,有人喝酒,有人不喝。但这些群体之间貌似并没有互相指责,没有保守的人跳出来说喝酒的穆斯林坏了规矩,失败类之类的。但是这几年这种人越来越多了,09年乌鲁木齐的事件是一个转折点,那件事爆发的原因我认为是以民族问题为表,实际上是就业与教育问题为里。原因很复杂。但最终却反映在了民族关系上,有一些学习优秀的维族同学,当年高考结束家长不让报考内地高校。而且,09年以后我们受到泛伊斯兰化和保守主义的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了。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穆斯林的退缩,相反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内的的学习和生活伴随着很多小困惑与大迷茫,有些是个人问题,有些是时代的问题,我自己觉得现在的环境对于像我这样的巴郎要求越来越高了,既要深入了解自己的信仰与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更真实的维吾尔人的状态展现在普通的你我中间。有些时候或许真的是去一趟新疆太远太慢,于是交流和理解就有了隔阂。其实我们很热爱生活,喜欢交朋友,喜欢做生意,也喜欢接收新事物。谢谢大家的鼓励,可能故事写的很一般,没有达到预期。我要是能想起来再补充吧,估计就这么多了,谢谢!
如果维吾尔族同学喜欢和汉族同学交朋友的话,你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吾尔族为什么恨汉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