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形意拳高级套路有规定套路吗?

尚派辛健侯系形意拳传承纪事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尚派辛健侯系形意拳传承纪事
&&&热&&&&&
尚派辛健侯系形意拳传承纪事
作者:阿S&&&&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509&&&&更新时间:&&&&文章录入:儒侠
&&& 日前,笔者拜访了辛健侯长子辛延海先生,就东北两次擂台赛和辛健侯先生的武学情况做了一些了解。以下是访谈纪录。张:辛老,您好!我最近看到了《辽宁省体育文史资料》上辽宁两次国考的记载,很有兴趣。您父亲是第一次国考的冠军,您又是第二次国考的亲历者,历史的见证人哦!想请您给讲讲比赛的情况可以么? 辛:新中国成立前,东北一共举办过两次国术考。第一次国术考是“九一八”前十多天在沈阳小河沿举办的,原来是为了参加华北体育运动会而做的选拔准备,虽然在辽宁进行的国考,但因主办人是张学良,参加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三省,不少武术名家都参加了。可是赛后没几天,就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兵占领了沈阳,以后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次比赛奖品发的是奖牌和银盾,银盾分大小,我父亲是第一名,得了个大银盾,刘宝瑞他们的是小银盾,过去家里有张他们领奖的大照片,可惜“文革”期间都烧了,除“四旧”么,我母亲胆小,哪敢留着呀?据说原奉天公署档案和《盛京时报》都对比赛情况有记载,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查到,或者别人手里还有没有?张:听说辛健侯先生那次比赛很多精彩的表现,其中以快刀法赢了一个擅长武当剑的名手? 辛:哦,我父亲教我练刀的时候,提到过这件事。那人姓李,还是形意拳的同门呢,好像当时在大帅府当教官。我父亲当时用一招“换手刀”劈到他的后背上,擂台上举手不留情么,因为那可是淘汰赛,你要想得第一就一分也不能输。当年我父亲比赛的情节,后来社会上不少老人都在流传呢,不过那时候我刚出生不久,知道的不多。 张:那您讲讲第二次擂台赛的情况吧,亲身经历,应该记忆犹新哦。 辛:第二次擂台赛是1947年,当时刚结束抗日不久,由于是为了募捐举行的,所以不仅东北,长江以北地区很多人也来参加了。那年我17岁,正念高一,趁暑假来参加的。比赛第一天是表演,还有不少外国人观看呢。第二天才开始擂台赛,刀两天,拳三天,枪一天,一共比了七天,最后一天是发奖。当时场上主裁判是纪文才,边裁判是张万成。擂台是个大台子,边上有个小台子,是主席台,坐着几个裁判,当时我就看见父亲也在那里。比赛期间裁判都到我们武馆来拜访,我记得那次父亲介绍来的人有骆兴武师伯,还有一个女的,是从南京术馆来的。但不记得有李玉琳,如果他来沈阳应该到我们武馆来呀。这次擂台赛的规则是沿袭的第一次国考规则,规定踢上一脚或者打上一拳就得一“轻点”,算作一分,打倒就是一“重点”,得三分,器械也是一样。如果输一“重点”立刻就被淘汰了,我第一场拳赛跟郑瑞璞打,两个照面儿就得了一“轻点”和一“重点”,把他淘汰出局了。其实得两个“轻点”就可以胜出了,也不必非得这么麻烦。 张:郑瑞璞不是很有名气的武术家么,您把他都淘汰了? 辛:呵呵,其实那也有侥幸成分。他上场看我是个毛孩子,就很轻视我。我们上擂前都先要搜身,不许带任何东西,上台后再由边裁检查一遍,随后分别站在相距一米的两个白圈内。主裁判介绍一下规则后,下令开始。当时见郑瑞璞两腿直立抬起左臂做“要手式”,态度很傲慢,我就突然上手一晃,左腿疾进,右腿用龙形脚蹬在他右腿根上,他刚吃一惊,裁判已鸣哨,喊一声“轻点”,第一回合就结束了,我俩退回到白圈内。第二回合一开始,我看到他面带怒色,就以静待动做好了防守反击的准备,果然他先动了,左脚带着风声向我踢来,我急忙用鹰形的左下扇翅转腕挂掌,用右脚踢他的支撑腿,趁他身体后仰站立不稳,我顺势左手翻腕抱住他的左腿向前猛推。台子边上有腰那么高的栏杆,当时把他上身都推出栏杆外面去了,眼瞅就摔下台去了,台下放着三副刀枪架子呢,这时裁判高喊“危险,停!”急忙把我们拉开,主裁判和角裁判同时喊“重点”,宣布我获胜。当下台时,我请他先下,见他面色苍白身体发抖,怒气尤盛,后来听说他回去就大病一场。我和他的儿子郑金生是伊光中学(现在的回民中学)的同班同学,再见到这同学时,我总感到很不自在。其实他功夫也很不错,那次主要是他轻敌,被我打个措手不及。那时候打擂要打满六场:三场拳、两场短器械,一场大枪。说来很巧,我第一场跟郑瑞璞比的,第二场比赛碰到对手又是郑瑞璞的高徒,当时打得很激烈。他是一个新闻记者,戴一副眼镜。刚开始他跟他师父一样,上来就是一脚,又被我抓住。不过,他比他师父手狠,立刻用右手抓我肩,左手直取我咽喉,我化开的同时裁判鸣哨,宣布他犯规。再开始比赛的时候,他这次变招了,主动卧地用剪子腿和我对阵,我则围他来回转,就是不抢攻,大约两分钟吧,他突然想起身时,我快速转到他的背后,一脚把他蹬趴下了,结果他输了一个“重点”。第三场拳赛是一个中年人,他的功夫一般,我用拳脚各赢一个“轻点”,也把他淘汰了。这就是当时拳赛的的真实情况。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擂台赛,所以记忆犹新,永生难忘。&&&&这是拳赛。比刀的时候,是跟一个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比,他用的是日本剑道劈刺术,结果我用父亲传的快刀法,一上来就在他腿上连砍了两刀。现在有人说日本刀法怎么怎么实用,我看技术很不全面,下盘就很空虚么!再有就是比大枪,蜡杆前面裹个橡胶头儿,沾上白灰,双方单手持枪对面站好,枪尖互相搭着斜置地上,等裁判一挥小旗,趁他双手操枪的功夫,我单手持枪直截就戳了他一枪,就这样又赢了他,谁让他出枪慢,这也就是个先机的问题,呵呵!张:哦,于是您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得了冠军? 辛:不对,我不是冠军。那次比赛没有决到最后,本来是要继续抽签决出“五虎将”的,不知道为什么不再比了,而是对比赛中胜出的10人最后都给了奖。至于名次是按当时的积分情况判定的,应该是申钧儒第一,我是第二名。至于文史馆资料为什么这么排序,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比赛一共两个组,我是第一组的第一名,申是第二组的第一名,就按小组顺序写上了,其实他在大枪比赛中积分比我高一分。申钧儒的师父就是大枪刘宝瑞,当时担任国民党北市区委书记,很有势力的!张:您还记得获奖的10个人都有谁吗? 辛:那次比赛记得是尹清和第三。当时就知道姓尹,在大西关热闹市教八极、劈挂,是个山东人,性子很倔。当时领奖的时候,第一名第二名发的锦旗,从第三名开始发的是银盾。当时他在我身后领奖,很生气,假装没拿住,把银盾摔地上去了。第四名是我师兄杨俊秀,第五名是郑瑞璞的姑爷叫郑玉甫,他去比赛时候穿着国军中尉的制服,显得很乍眼,听说解放后当了沈阳交通局的正骨医生。那次领奖是在市政府斜对过一个红楼的二楼,按顺序分拨儿进去的,我最后就看到郑玉甫了,然后就出来就跟杨师兄合影留念去了,后面还有谁进去领奖就没注意。但那次比赛还有我师兄张国良和七星螳螂拳的王庆斋也获了奖,是第几名我就记不得了。再有就是摔跤比赛,我记得第一名是满宝珍,第二名是董永山,都得的是银盾。张:辛老,您父亲辛健侯是东北武林传奇人物,武术界传得很神的,您方便讲讲他的习武经历么? 辛:我父亲是1905年出生的,属小龙,按家里人计算,今年刚好应该是他100岁了,但实际上他只活了47岁,连半百也不到啊。至于他哪天出生,我们都不清楚,我的记忆里他就从来没过过生日。按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小孩子和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中间的青壮年是不过生日的。我们老家是河北新安县,后来搬到天津,父亲就是在天津长大的。我爷爷喜欢文艺,就送我父亲到戏班子里学戏,跟李万春的师父是同科师兄弟,他是学武生的,我父亲是学花脸的。李万春后来到我家里来过,家里现在还保留着李万春的亲笔画呢。后来父亲没坐完科,因为长了一身疥疮,我父亲在家是独生子,我奶奶心疼儿子就给领回来了。回来后,就在天津教会中学读书,赶上体育老师是李存义,打那开始就接受了李存义的形意拳启蒙。我父亲小时候就喜欢舞刀弄枪,也跟人学了些长拳类的武术,还爱好篮球、拳击等现代体育。接触李存义后,我父亲的兴趣就转移到形意拳上来了。后来李存义岁数大了,我父亲就正式拜尚云祥为师。尚云祥是李存义的徒弟,但他的形意拳有独到之处,被后世尊称为尚派形意。 能者为师么!后来我父亲也总教育我们说:“师爷拜徒孙,有道便为尊”。他对尚云祥始终很尊重,练功也刻苦,听我奶奶说,他经常骑自行车从天津跑到北京去找尚云祥学拳,来回好几百里路呢。我父亲的腿功大概就是那么练出来的吧,哈哈!张:听说辛健侯创建了辽宁国术馆,但我在资料上看到1931年承办国术考的辽宁国术馆馆长是许笑羽,副馆长是张策呀? 辛:我父亲跟着我爷爷的评剧班子从天津来到沈阳后,落脚在北市场的中央大戏院。大概1930年左右,我父亲开办了辽宁国术馆,馆址就设在戏院的隔壁。承办第一次国考的辽宁国术馆跟我父亲的国术馆是不是一回事,许笑羽师伯到底来没来,我就不知道了。按说那时候从中央国术馆到各地方国术馆,馆长都应该是政府官员呀,都是当地省长、市长、区长兼任的, 比如说江苏省国术馆馆长是省长钮永健, 副馆长是孙禄堂, 河北省国术馆馆长是当时的省长商震等等。再说一直也没听说过沈阳有许师伯的传人哪!不过,我父亲和许师伯他们的师兄弟感情始终很好。至于张策,我就更弄不清楚了。武术界有个规矩,那就是出了名以后要谢师。我父亲那次擂台赛夺魁后,就带着大洋到北京谢师来了,并且住了很长一阵子,跟尚云祥先生又学了不少。“九一八”以后日本兵占领沈阳,父亲不愿意在沈阳呆,就去了关里,到了南京国术馆,被分配到一个航空技术大队担任教官,后来又到湖南担任过国术比赛的考官。没多久各地国术馆都陆续解散了,我父亲就又从关里回来了。这一去一回,都在尚云祥哪儿住上一阵子,钻研形意拳。从我记事起,我父亲就穿着马褂,什么也不干了。除了练武,别的什么也不会干呀,干什么都赔,卖过古玩,赔得更多。于是就在家里教武术,成立了武术场子,也就是俗称的开“拳坊”。国术馆解散后,沈阳武术界后来又成立了“奉天武道振兴会”,会长是一个日本人,副会长是中国人,姓王。武道振兴会下面设了29家传习所,也就是俗称的“29分会”。我父亲的是第一分会,地址在北市场“四海升平”茶楼的隔壁,那时候我家在“文慎里”买了房子,不跟武馆在一起了。此外,北市场关帝庙张鹤久的场子是第4分会,皇姑王庆斋的是第26分会,别的就记不住了。张:能讲讲您父亲是怎么练功的么? 辛:我父亲会的武功很多,尤善单刀和大枪。除了形意拳,还钻研杨式太极拳和程式八卦掌,但教的人不多,后来太极和鸡爪鸳鸯钺传给了孟宪荣师兄,八卦掌传给了杨俊秀师兄。不过自己跟谁学的他没讲,就是讲了,我那时候对这也不关心,倒是讲过的“眼镜程在眼镜店学徒三年,凳子漆都没掉一点儿,因为他屁股从来不挨凳子上,就那么马步蹲了三年”这样的话,我记得很清楚。父亲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他自己就很下功夫,讲究实践。小时候看父亲总抱个铜球运气,还经常用食中二指*举一个150斤的礅子,来练蛇形指功,所以功力很大。一天上午,北京三个练形意拳的来踢场子。当时父亲不在,只有孟宪荣、张炳勤和一个叫“小三子”的在场子练功,张就急忙跑去把父亲喊回来。来人见到父亲,就要求比武,结果一上手,我父亲用一个骀形单式就把头一个打倒了。第二个上来,仍然是这一招,对方又倒了。第三个显然有了防备,可是我父亲这次却换了蛇形,一下把他给扔了出去。当时我家的武场子很大,中间是个柱子,把场地分割成一大一小两部分,*墙是刀枪架子。平时我们人少的时候就在小场地这边练功,那天比武却是在大场地,结果这一下就把对方从大场地扔到小场地那边去了,足有5、6米远。三个人好半天才爬起来,看样子伤的不轻。后来,这三个人就非得请我父亲去吃饭,我父亲没空儿,就让他师弟张宗升去了。马车来接的时候,在大门口两个人上来架张的胳膊,想找回面子,结果又被张师叔一个掏胳膊摔给扔车里去了,这回三个人才彻底服了。记得那天是星期六,当时小学是周六半天课,我中午放学回来正听大家在讲这件事呢。张:看来比武打了人,还有人请吃饭,蛮不错的呀! 辛:也不都是人家请,我父亲也破费过。我家武馆的隔壁是一个茶社,叫“四升平”茶社,有一天,来了一群便衣特务捣乱起哄砸东西,客人都吓跑了。茶馆掌柜的姓杨,是个很老实的老头,就从后门跑到我家的武馆找我父亲去帮忙。我父亲就过去劝解,结果说茬了,差点跟那帮人打起来。但最后还是没打,不是像外面传的那样我父亲一个人把十几个特务给打得落花流水,那样我父亲哪能活着回来?现在的人一说练武功的,就好像天不怕地不怕,跟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一样为所欲为。其实练武的也是普通老百姓,“穷不跟富斗,民不跟官斗”,那个年代尤其如此啊!那次的结果是我父亲请那帮人吃了顿酒席,才把事情解决了。过去父亲好跟人动手,打那以后就轻易不动手了,外面有谁讲闲话的,都是让杨俊秀师兄出面,打倒就回来了。不过伪满时期沈阳有不少日本浪人、朝鲜浪人,时不时就有到武场子捣乱的。现在外面传说我父亲如何如何把日本人打得浑身是伤。这纯粹夸张,打是打过,但能不打尽量不打,为什么?人家有势力呀!那咋办呢?我父亲遇到这情况一般就出来表演几手功夫,把他们吓跑了。我就见过父亲把米粒托在掌心里,一运劲,手掌不动米粒却在掌心里跳动。再有就是把手掌贴近蜡烛不动,火苗却向另一侧倾斜过去。父亲最喜欢表演的是,把三块砖夹在两掌之间,突然发力,中间的砖震碎了,两边的砖还好好的。。。。。。父亲的这些功夫都没传下来,可惜!&& 张:那么您都学了些什么,能讲讲您是怎么学拳的么?辛:我是1930年出生的。我6岁上学那年开始跟父亲练武,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回来练功。除了基本拳法,还练习跑板、跳坑和抢背等等,后来学到12形的时候就讲龙形上桌、燕形钻杆儿,并开始练习操手。我父亲教拳很严格,每学一招都必须会用能用,师兄弟经常揉手,所以徒弟里面不论男女都很能打,1947年那次擂台赛我们男女师兄弟一下子有7人胜出呢!我父亲先后收了四批徒弟,我是第二批入门的,一起入门的还有孟宪荣、井盛文、杨俊秀、邹本英、葛东洪、戴书印等人。我们都是“忠”字辈,比如孟宪荣叫忠显、井盛文叫忠信、杨俊秀叫忠秀、我叫忠威……除了学习我父亲的东西,我还受王德林启蒙,学习摔跤。1931年国考时,第一名是徐俊清,王德林是第五名。王很擅长用“踢”,所以我在“踢”上也下过不少功夫,后来又跟徐俊清学过他的特长“小德合”跟“大别子”,什么杠别、跑别、掏腿别子都很用心去练,还跟师伯张定一学过一些摔跤技法,此外还学过日本柔道。开始我父亲反对我摔跤,怕影响形意拳的练习,后来我摔跤开始有了些名气,父亲也就不限制我了。我高中二年毕业后考入了黄埔军校第23期通信科。49年前夕,学校刚迁移到皮县,我们就起义参加了革命,我先在一野十八兵团的随营学校学习。1950年10月复员回沈阳到了东北荣军学校。回到家的时候,沈阳就铁西一家姓王的和西关一姓白的还开着武场,我父亲的武馆一直没关,初级学员还有30多个,可是老徒弟却基本都不来了。当年冬天,小师叔李文彬到我家来,当时一些新学员在场,我练了趟“八式”给小师叔看,小师叔在指点我回身时的三下用法时,就拿赵乐天来讲手,把赵撞得后退了两三步,被我扶了一把才站住。那以后,我就用一年多时间由三体式、五行拳到各项器械又跟父亲从头学习了一遍。特别是12形的后四形功,只有我学全了。因为当年*教武术为生的都有些保守,我父亲也不例外。他以前教12 形的时候,都是根据各人特点,每人只教前八形的一形,后四形基本没有外传。现在想教了,老徒弟们又不在,新学员又学不了,幸亏我从部队回来,不然我父亲的传人里面就没有完整的了。张:那么说只有您全面继承辛建侯先生武功啦?辛:时间短,学得不多,我父亲好多功夫我没学到,现在也就形意拳这方面还算完整。张:武术界好像称辛建侯这支叫尚派辛式形意拳,是怎样的体系呢?辛:称“辛式”那只是大家的厚爱,不过我父亲在世时候没这么说过,我也从来没这么承认过,但是我父亲传下来的形意拳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别家形意拳,都是重视五行拳,12形都是单式,我父亲传的形意拳重点除了五行拳,还有12形杂式,比较完整系统。具体讲,筑基功夫除了站架子,还有五行拳和五行桩。我们站的架子不叫三体式,叫中平架,是双重的,与之相配的就是走五行桩,用来弥补架子双重的沉滞,是调整单双重的一个桥梁。五行桩是在五跟杆子间穿行,所以也叫五行杆,有多种练法,讲究动打动练,特别是12形学会后要在五行桩里面练习各种步法、身法和各种形变。基本拳法有五趟拳,即进退五行连环,分死步活步两种、四把和鸡形四把、八式和金刚八式、两套出洞入洞以及两套十二轰锤。前些年,尚芝蓉的姑爷儿刘俊峰就曾来沈阳学过鸡形四把。这些都是五行类的内容。我们这支的重点是在12形上,除了12形单式跟其他家练法大同小异外,我父亲在尚派技艺基础上创造了12形杂式,是别家所没有的东西。12形杂式的前八形为套路,后四形为散手,每一形都有专门的基本功,都有专门的变化和专门的手法。比如蛇形功,就是由吐信、拨草、缠扰、蛇钻、游蛇吐信五个主式构成,每个主式又由十七八个手法组成。再有就是腿法,到底形意拳有没有腿法,主要有哪些腿法,现在的书籍都不讲这个,我父亲传的腿法却很系统,排列成20个字,隐于12形当中,特别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比如熊形腿就讲练习“盘柱子”。这么多手法腿法如何用呢?这就需要“一字功”来整合了。所谓“一字功”就是专门练习一秒钟出几个动作的功法。当年我参加擂台赛,能做到出手快、出刀快、出枪快,就是受益于“一字功”哦! 至于器械,我们这支主要是五行连环刀、剑、枪和九州棍,属于五行系列。此外还有武穆十三枪、摇转刀、双头蛇、牛头镗等等。特别是武穆十三枪,在尚派形意拳其它支流里没有,这也是我父亲这支独传的,一直被同门所珍视。学武穆十三枪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13个单式,第二步是由这13个单式组成的趟子,第三步是十三枪的补助式,也就是每一枪后面都跟着十三下动作,成为十三个应敌组合。看现在流行各地的刺枪术,都没出武穆十三枪的范围。再有就是摇转刀,是李存义传下来的,单双手互用,很是威猛。这些都有完整的理论谱,现在就在我手里保存着。张:这些东西不传下去,就太可惜啦!辛:是啊,所以我现打算出一本书,把父亲传下的东西好好整理整理。形意拳出书的不少,可都是显示从祖师到自己这一脉的传承,我们这一支最多也就是带上一笔,所以还要系统整理一下传承的情况,不要让历史遗漏了这一支啊。另外,我就是抓紧时间带徒弟,毕竟书本留下的东西有限。自从1956年我在沈阳市摔跤比赛中获得北市区中量级冠军后,就没再露面,只是自己在家里闭门练功,到晚年了才开始收徒弟。现在我有李德玉、杨明侠、井玉林、张守杰、井友林、马骏、田新、易振宏8个弟子,好在他们这些人以前的基础都很好,特别是李德玉,本身功夫就不错,悟性也好,曾经主演过电影《武林志》,在社会上很有名望,难得还这么谦虚好学,掌握得很快,所以我有信心在有生之年能把我们这支形意的独到之处传下去,这也算是对得起我父亲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最新5篇热点文章
[7056][5947][4769][4231][3868]
&最新5篇推荐文章
[56886][71078][85426][42254][42347]
[2779][3971][3806][2016][1827]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 信息服务许可证号:&&&&&&&&站长:&&&&邮箱:wushuren_&&形意心意超级群:(2000人),形意拳QQ群1:0人),形意拳QQ群2:0人)&&尚派形意拳同门群:(500人)&&&&&&&&页面执行时间:93.75毫秒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推手与散手——童旭东
擅长推手者多出自太极门,然擅长散手者则未见有专攻太极拳者,百多年来莫不如此。如近今的李雅轩先生推手的功夫很高妙,散手则平平,参加杭州擂台比赛小组赛即被淘汰。因此推手的技术与散手的技术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必有脱节处。观由陈龙骧等著《李雅轩太极拳法精解》一书中有李雅轩自述他的推手曾让张英振惊叹,并让朱国祯“身无所主地扑向穿衣镜”。若确如是,则李雅轩的推手确实高妙。因为张英振、朱国祯都是首届国考的最优等,都是散手技击大师级的人物。张英振擅长查拳和摔跤,朱国祯擅长形意拳和醉八仙。他们当年散手水平是在李雅轩之上,但是推手却不如李雅轩。所以,杨式太极拳从推手向散手过渡这个问题,从李雅轩先生这一代就解决的不是很成功。大松大软、虚无轻灵在推手上可能是借力的根本,但是到了散手这一步,就不那么灵验了。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对于当代太极拳爱好者来说,这个现象,倒是值得思考的。
我以为松柔虚灵总是应该不断追求的。问题在于方法规矩,有的练习方法虽然自称大松大软,可是练习者总感觉松不透、柔不到家,因此追求终生,仍有隔层之感。他们推手时还好一些,动起来则又另当别论了。方法规矩是从拳架子中体现的,所以盘架子很重要,盘什么架子更重要,明白盘架子中的规矩道理则是重要中之重要。太极拳追求的大松大软与形意拳追求的至刚至整,若用于实战技击都有一定的距离。因为在高速的随机运动状态下,都很难自如的运用,尤其受到自身调动速度的制约。所以,除非传统武术练到了自然而然的境界,否则,在一般情况下局部力在技击中还是有其价值的,多数情况下局部力还是难以舍弃的。不同的规矩将产生不同的调动机制,不同的调动机制将产生不同的调动速度,于是决定运用时有不同的有效性。规矩道理不清楚,架子同名,但练习的效果天壤之别。明白了规矩道理就自然会改动不尽合理的架子。所谓张氏、李氏也就由此而生了。
纯然先生您似乎并没有看清我的帖子。我从没有否定过松柔的意义。因为孙老先生讲:孙氏太极拳的特点之一就是至柔至顺。我的老师孙剑云女士也强调练拳要内外松透,一柔到底。所以,如果您认为我反对松柔,则说明您没看清我的帖子。
我认为虽然杨、吴两家太极拳非常强调松柔,但是他们似乎并没有弄清楚如何松柔的机制。无论这些年的实践还是对拳架本身结构及规矩的分析,都比较充分地反映出这方面的问题。
如上帖,李雅轩先生堪称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他推手的水平很高,得益于大松大软。但他散手的水平并不高。说明在较高水平的对抗性实战中,他就难以再保持大松大软的状态。同样,吴公仪对陈克夫的那场录象,尽管吴式后人极力解释美化吴公仪的表现,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有求实精神的人都不会认为那就是合乎太极拳以柔克刚原则下的表现。所以我认为当今杨、吴等派虽然在理论上极力追求松柔,但是在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解决好。从他们已经发表的拳论看,他们对如何松柔的认识还比较肤浅。
我并没有什么心结,只是有些人自己有心结,所以总看不清我的帖子。早在1995年我协助剑云老师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中就反复强调松柔的问题。如在第28页上就强调要“极尽松柔连顺之致。”一些人被故事左右的太久了,使他们总看不清道理。
影响松柔的因素很多,初级阶段,由表及里大致为三个要素:拳架、规矩、道理
严格地讲松柔不能划等号,松是最初始的要求,松下来,未必就能做到柔。松下来,只是整的前提之一,有了松整,才谈得上松柔。这是我“松柔之本质”一文的观点,也是我现在的观点。松是练拳之初就要遵循体悟的东西,而且是贯穿今后始终的东西,而柔是在有了松整的体认后,才可能去追寻的东西。这是我的观点。
谢谢纯然先生的讲解。
我的体会确实是松下来,劲才容易打整。松自然是要松到底,也就是松到脚。也就是要认清骨力,如是则力从脚起,也可以说是利用了支撑脚地面处的反作用力。我练孙氏太极拳就是这样练的,并没有感觉增加了整的难度,反之更容易整。我曾将整定义为拱效应,既通过骨系结构传力,所谓骨力。精神与肌肉越放松越松弛,骨力传递的越好,同样骨系架构越合乎整的要求,肌肉也就越容易真正达到松弛。因此,在孙氏太极拳中符合整字要求的架子与精神肌肉的放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而不会因为求松而加大了整的难度。当然,正如您所指出的,我的体会是从孙氏太极拳中得来的。这种观点也许不适合别的拳派。
此外,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将两种整劲——鞭劲和架劲合而为一。上面仅是谈了松与架劲的关系。鞭劲则更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打得出来。
不错,真太极劲是自然劲一句把一切都包括了
骨力的确不是整劲的全部含义,只是体验架劲的方法,也是架劲构成的机制。手脚齐到,三节到位,则主要是形容鞭劲的特点。
舒展的合理范围是能自然移动。自然移动的标准是过步时中轴不调。所以初练拳术时,步子较大使练习者难以正确的体认拳术中的规矩、道理。好比开始习字时,就不练楷书,即以行书或行草入手,作为书法练习实难得其规矩、道理。所以,开始练拳的架子大小,并非可以任意,舒展的程度也并非可以任意,而是一定要以不牵动重心为要,不牵动重心,便是规矩道理。所以,舒展不舒展不是风格问题,而是舒展程度本身就涉及到规矩是否合理的问题。作为杨式近代的代表人物李雅轩先生推手达到很高造诣,但是一旦进入散手则就成绩不佳,其原因似乎就是:这种较大的舒展运动在推手运动这种对抗性较弱的竞技中尚难暴露其技术机制上的缺陷,而一旦进入对抗性随机性较强的散手竞技时,这种技术机制上的缺陷就暴露出来。这可能就是百多年来不少太极拳名家散手战绩不尽人意的原因之一吧。
您说的很有道理。
我只是发表过关于整劲的某些机制和笼统的原理,而没有系统地谈过整劲的构成原理,更没有完整的谈过整劲的获得方法。这是有我自己的用意的。您用支离破碎一词,很是恰当。在适当的时候我会系统阐述我对整劲的认识的。到时候希望您能继续多加指点。
对于我的帖子纯然先生似乎并没有看清。
初练拳术,既入手时,步子大小当以不牵动自己重心为规矩。以后随着能力的提高,规矩的上身,若步子放大亦能做到不牵动重心,则步子大亦无不可。但若初练拳术即行大步子,则拳中很多规矩将体验不到。
李天骥先生确是我辈中的高手,但并不是说他的一切都正确,适合他的并不一定适合初学者。
至于研究口径的问题,您已经提醒过多次。口径大小都是相对的,即使都是研究孙氏拳的又有几人真正知道一点内中的道理呢?我接触陈、杨、吴、武、李、赵堡诸式太极拳都是在孙式之前,门内更有不少是上述各派的传人。比如白普山先生就是杨式汪永泉系,练习该派拳术10多年。
过去我只是发表过一些有关孙氏拳理论构架方面的文章,对于较为具体的技术理论谈的不多,以至很多朋友并不很清楚孙氏拳体系在技术方面解决了哪些具体难题、有哪些具体成就。有关这方面的文稿在适当的时候我会公开于众。
如果您认定我就是一叶障目,只见孙氏拳,不见其他,您尽可以保留您的看法。的确,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更何况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业余武术爱好者。
记得79年李梦华先生曾对当时的北京武协(文革后恢复成立)提出了一点要求:每家可以说自己如何好,但不能说人家如何不好。作为安定团结这是有利的,作为研究提高则又是不利的。技术研究本来在武术专业院校最容易进行。但是武术专业人员热衷于搞批判、搞样板,急功近利。民间武术人员因条件所限,无不捉襟见肘。研究到了民间,门派之见是大问题。
李天骥的得意弟子牛胜先先生明确表示他的基础扎实得自形意拳的三体式桩步,而非杨式大架子。牛先生现在就在北京。李天骥先生传给牛胜先先生的推手训练方法是以形意拳的桩步为根基、以形意拳的劈拳为基本劲路结合太极拳的手法而成体系的。这一点可以向牛先生询问并验证。因此,李家的基础扎实并非是纯然先生所说的得益于大架子,而是得益于形意拳的三体式。而三体式的步距正是自然步距。
德印先生是当代太极拳名家,但德印先生并不擅长推手,而是以普及简化24式、42式等套路称著。
白先生也不是府内派,而是汪永泉一系的杨家老六路。而我的另一位同门袁德安则是付钟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付先生是杨澄甫先生晚年的大架子。
什么叫不牵动重心?不牵动重心有什么标准?这些标准对以后的体用有什么好处?以上这些问题我还没有深谈。造成一些朋友对我的一些观点有异议,可以理解。我所强调的技术要求都是首先在我自己身上经过反复实验的。合理的要求我实践,不合理的要求我也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有时甚至导致自己身体因此而受伤。所以,我并非只实践我认为是正确的技术,对于那些我认为不尽合理,但又不能解析其不合理的底确之理的技术要求,我也实验,通过实验结果,以证其不真。我这辈子不可能成为武术高手,我的兴趣之在研究上面,所以,我下功夫练拳的时间不多,在实验与玩味上花的时间不少。我虽然没有功夫,但是拳中的规矩多少还知道一点点。
博武网上有牛先生的“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推手”一文,文中牛先生特别强调:“我告诉诸拳友们三七步三体式要比五五步三体式长劲速度快得多,信不信,练不练,改不改,由你。我的老师教我时说:‘孙禄堂先生怎么教我的,我怎么教你。’我又按照李天骥老师教我的方法去教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惊人的成绩,关键是在三七步三体式上。所以我今天讲,学好太极拳推手首要解决的是桩步问题。”这是牛先生自己的体会。牛先生还讲他的功夫是得自三体式和每天1000次的劈拳。
关于牛先生认为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只是健身的。我以为我们就没有必要去争执了。牛先生就在北京,昨天我们还通过电话。您一定认为杨式大架子好,您尽管坚持就是了。
-------------------------------------------------------------
拳击就是以鞭劲为主,但对架劲不太讲究,这可能与规则有关,架劲的作用是突破阻力,将破坏力深透到对方体内.但是带上拳套后,使这种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在拳击比赛时,几乎都是以鞭劲为主.此外架劲需要通过站桩来获得的,拳击也没有这种方式的训练.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百度站内搜索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日志:1044篇
评论:188条
分类:22个
标签:330个
链接:28个
运行:2562天
最后更新: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十二形套路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