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家族招人广告词宣传语 30字左右。可五言七言等等。家族名字:傲视天下

名字辈分问题_百度知道当前位置:正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天启时期1、青花团龙纹烛台明天启元年 1621年连插高49.2厘米,烛碗口径12.4厘米,足径1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这是两件成对烛台中的一件。分别由上面的烛碗和中间的盘以及下部的座高三部分组成。但整体可以移动分离。下部为平底,底部无釉。整体施白釉。釉色中闪青。青花呈色图案均具有万历景德镇民窑瓷器的常见特征。如果没有绝对纪年,有可能会看成是万历的作品。烛台外壁绘有青花纹饰,自上至下共10组,除了花卉,边饰,下部器座题记侧面画有团龙纹。这种青花烛台,在明代晚期景德镇中开始流行。但目前所见,书有绝对纪年的作品还较少,尤其是成对作品。烛台最具有研究价值的是下部座高外书写的绝对纪年。内容为:“大明国直隶徽州府歙县滚绣乡行里潭滨礼堂大社居首居,信弟子黄舜耕。。。。。。黄明天启元年仲夏月谷旦立”。从内容看,文中的黄舜耕为地方大户乡绅,文中的“首居”二字足以说明他的身份。“首居”二字出于《周易》,后人对此多有解释。明天启刁包《易酌》说得通俗形象,“六爻自下而上,下为足,上为首居”,显然首居在当时是罪尤身份地位的人了。当时定烧的瓷器,有香炉花瓶烛台一副,按明朝的习惯,应该是“五供”一套,即香炉一尊,花瓶一对,烛台一对。与这对作品完全相同的器物,现在国外还有一件花瓶保存。这种“五供”应是供器中的最高规格。当时在明朝,还有用香炉一尊,和烛台一对一套作为供器的。这种情况,在明清版画中屡屡出现。定烧这套瓷器黄舜耕,很可能是晚明时期徽商那一圈子里的人物。当时,许多有纪年题记的景德镇瓷器来自于安徽,山西等地。这与明代晚期商人资本的活动有很大关系。尤其徽商最有名,具许承尧《歙县志》记载:“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如江村之江。。。。潭渡之黄。”潭渡黄为当地大族,黄舜耕题记中的“潭滨礼堂”,当与潭渡有一定关系。2、青花八仙寿星图炉明天启五年(乙丑) 1625年高14.5厘米,口径27厘米,足径28厘米巴特勒家族藏炉为圆形,胎体厚重,有天启乙丑年题记。腹部微鼓,较口沿略宽。足沿宽而斜削,底部施釉无款。器身以山水图作为背景,寿老(寿星)坐于岩石之上,八仙分立于寿老两侧,各具特征。器身题记曰:清华信士潘达仁同室胡氏,喜奉香炉一面于福地高湖山白云庵中佛前供奉。。。。。。。皇天启乙丑岁仲春之吉,僧性幻谨题。带有干支纪年和天启年款的瓷器很少见。另外两个方面看,次香炉也很有趣。首先,在这样一个佛教寺庙供器上,出现道教题材的寿星和八仙是出人意料的;其二,题字书写者为僧人。用毛笔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一定弧度的器物上题字,需要很高的技巧。对于为明代晚期瓷器题字的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3、青花花篮洗明天启 1621-27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巴特勒家族藏洗胎体厚重,浅腹,弧壁,平底,折沿。底部无釉,中心有一圆形凹陷,内施釉。书六字双圈天启年款。洗内绘一花篮,内盛花卉和水果。包括牡丹,菊,石榴等。花篮提柄呈倒U型,柄上悬挂一块花布。洗口内沿绘有排列整齐 折枝花纹。外口沿下方绘有带藤蔓的雏菊和紫箢花,外壁两侧双线下方各有两只鸟,一只栖于光秃秃的树枝上,一只飞向另外一根树枝。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有六字天启年款的器物是否为宫廷所定烧。尽管那些外销日本的器物通常带有与此书法风格不同的四字天启年款,但象此件书写相对工整的天启年款的器物是很少见的。这种器形似乎也仅见于天启。另外,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津美术馆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亦收藏三件造型相似的器物。虽然此类器物不可能在当时外销到欧洲,但这件盔式洗与日本所藏的三件洗中至少有一例是在欧洲收购的。万历时期的瓷器,不论是面向国内市场,还是克拉克瓷都非常流行装饰花篮纹。因此总的来说,这件瓷器是为国内市场所生产的。洗口沿上的花卉图案,以及带有藤蔓的文饰,还出现在另外两件器物上。一件是纪年为崇祯元年(1628)的龙纹盘,另一件是巴特勒家族所藏蝴蝶纹小碗。4、青花山水纹碗明天启 高20.5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20.5厘米巴特勒爵士收藏此碗硕大敦厚,但制作规整。侈口,弧壁,足端斜削,底部施釉。书六字成化款。碗内外壁釉中均有疵。碗外壁绘连续的山水人物图。青花蓝中泛紫。其中一个画面中绘有一道海堤,海浪正拍着堤岸,其后可见数座房屋,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和一座小塔。画面前景中可以见到各种式样的小船以及两只木筏,木筏上一人撑篙。。。。。。碗外口沿装饰几何纹带,内有六个六棱开光,开光内各绘六只白兔,画法均异。六开光之间绘如意云纹。圈足绘有双线,其上为连续的半圆型图案。碗壁内山水与外壁类似。此碗所绘山水画具有典型的天启风格。◎崇祯时期1、青花题记海水龙纹炉明崇祯二年(己已)1629年 口径26.5厘米,足径 22.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直身,口沿一圈凸出。平底,底部无釉。从器外可见凸起的兽面三足,但几乎与底部平出。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身主题画海水龙纹。正面有题记:”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客人。。。。。崇祯二年孟夏月吉旦造“ 左侧题记:关圣帝君御前供奉。明晚期时期的怀庆府就是现在的沁阳县,这一地区的庙宇在明代后期较为有名,香火十分旺盛。而当地定烧的瓷供器传世较多,与此炉一样,万历天启烧造的香炉,也有供奉关王庙的,现流散于国外。据日本《陶器全集》卷15刊出的两件,一件为万历三十九年青花题记云龙纹三足炉,腹部写:大明国河南怀庆府河内县关王帝。。。。。另一件是天启四年青花题记云龙纹三足炉,器身写:关王老爷案前。河南怀庆府河内县。。。。。足见这一带地区在晚明时期,确有不少人在景德镇定烧过供器2、青花山石树鸟图笔筒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年高18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10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直身略有倾斜。口沿和底部皆无釉,足端斜削。器底有”戊寅“大字黑墨楷书。另有六行黑墨小字:戊寅张重山置。外口沿有暗花边饰一周,近足处刻旋纹二道。笔筒外绘二鸟,一只倒挂于枝头,一只正欲俯冲。地面上耸立一块太湖石,石缝间伸出繁茂的竹子和樱桃树枝。3、青花龙纹炉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年)1639年高20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18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炉胎体厚重,鼓腹,口沿外撇。足沿与器底皆无釉。底部窑裂。口沿直径略大于器腹。器身绘有两条五爪龙,二龙相对。中间一道开光,内书题记:大明崇祯己卯仲春。。。。一龙侧身有:信士陈余庆其他文饰则有通常见的云龙和火珠纹这类即有干支又有崇祯年款的香炉十分少见,几乎未见同类器。4、青花十八罗汉图三足炉明崇祯十二年(己卯年)1639年腹径24.5厘米(最宽处),底径21.5厘米巴特勒爵士收藏炉型厚重,口沿夹扁呈椭圆形,底无釉。三足和底部部份粘砂。器外绘精美的十八罗汉图。其中九罗汉和一只猛虎为一组,共同立于一岬角,另外九罗汉和护法狮则处于另外一岬角。中间绘有立于莲花做座之上的观音。在其右侧有一条龙腾云而出。器壁刻有铭文:己卯秋月卢洪声监制5、青花题记十八罗汉笔筒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高19.2厘米,口径20.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与一般的崇祯青花笔筒一样,作品平沿直身。平底内凹。底部无釉,有细密的旋纹。内外白釉,釉色闪青。器外部和近足处有如意云纹和水波暗刻花纹。器外满绘青花人物图。题材为十八罗汉渡海的故事。以淡青料画出波浪纹作为整个画面的衬饰,使画面上所有人物置身于滔滔波浪中。有着不同衣着打扮的十八罗汉分别乘坐麒麟,海兽,龙,牛,鱼,蟹,虾渡于茫茫大海。另有一人手执朝笏,似为海神或土地神,身边还有二小鬼手捧珊瑚和莲花盘,一起恭送罗汉过海。在中国佛教寺院中,经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的塑像。据唐《法住记》载,佛陀涅磐时,曾令十六个大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做众生福田,故寺庙常雕塑罗汉象,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或达摩多罗尊者和布袋和尚。笔筒两侧均有题记,一侧为古诗,经查考,为汉代仲长统《乐志诗》,其文为:飞鸟遗迹,蝉退亡壳。垂露成帏,张霄成帏。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至人能变,达士拔俗。另一侧题记:癸未夏日。。。。后有看似“竹”“景”的方形款。竹,景似乎是人名或字号。在明末青花瓷器中,落“竹”,“景”名款的作品不少。6、白釉镂雕上元侍饮诗碗一对明崇祯高4.9公分,口径8.5公分,足径3.3公分上海博物馆藏碗撇口,弧腹,圈足。碗通体施白釉,釉层肥厚滋润,外口沿处一圈无釉涩胎。碗的下腹部近圈足部位,在白釉上再用白釉料绘画缠枝菊花,花纹隐隐凸起。腹部的主题文饰,采用了透雕工艺,以多重组合的钱纹为底,在钱纹中间采用了透雕技法刻有苏东坡诗一首。由于篇幅的关系,每一句被分成了四字或三字一行,从右向左展开,其诗为: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所作《上元侍饮》诗三首中的一首。诗中的“建章宫”在汉长安城以外,未央宫以西,原为汉武帝时所建宫殿。7、青花高颈瓶崇祯十一年 1638年高46公分,口径13公分,足径13公分巴特勒家族收藏瓶形制厚重,口沿有釉,底无釉。瓷器分为上下两部分。颈部绘有一立于太湖石前的女子,可能是嫦娥,其左右两侧各有二童子。右侧二童手持花枝。(可能是桂花表示“折桂”,即科举及第的意思),左边一童欲接嫦娥手中的花枝,还有一童子向她奔来。 画面中的V形记号表示草地。坪呲沿下凸起的部分绘缠枝菊花。器腹饰五朵石榴团花,象征多子多孙。其下为倒置的蕉叶纹,有大小三种。相间排列。器身题记为:戊寅秋月画于慎读斋 左边落款为:北沼主人该瓶造型可能带有尝试性,迄今未见其他类似器物发表。在转变高峰期的器物上出现绘画者与画室之名,实属罕见。8、青花象纹笔筒明崇祯年间 年高19.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18厘米巴特勒家族藏笔筒胎体厚重,略有束腰。口沿,底部皆无釉。底中心钻有一孔,可能是由于该笔筒曾被当作花盆来使用。口沿下方有一周暗花卷草纹,上下均暗刻双线。近底足处亦有暗刻旋纹两道。器身绘有一头大象,身后是两只水缸和一只大鱼缸。大象左右各有几名侍从正准备为其洗澡。画面中草地多用V号表示。笔筒的绘画具有典型的转变高峰期风格:以一簇簇V型符号表示草地,多层次的山石,也有常见芭蕉和松树。具备这些特征并带有纪年的器物,制作于年间。笔筒器身所绘为大象洗浴的仪式称为“扫象”,流行于明代晚期,象征净化心灵之意。9、青花博古纹盖罐明崇祯 高 27.5厘米,口径1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罐直口,溜肩,长弧腹。盖子口,盖面隆起较多。整个器形浑圆而饱满。罐的胎质紧密,胎体厚重。罐内保留较宽的拉胚痕迹。在制作时,只对器外修胚,器内不修坯。罐的口沿,足端和盖子口部无釉。通体白釉,釉层较肥厚,器内的釉层明显薄于器外。盖罐的主题纹饰是博古纹图案。盖面绘四件器物,带有冰裂纹开片的梅瓶,绘折枝西番莲纹的方瓶,放于矮几上的立耳三足炉和一把带盖的茶壶。罐身采用了通景式构图,仿佛在某个园林一角。在一矮石几上放着插有书画卷轴的蓝地白花花觚;立耳束腰三足炉内堆满山石,作为假山盆景;长颈瓶则插着珊瑚;一把瓜棱执壶则放在边上。石几上还有一小盏,石几的右侧放着兽耳尊,饰蓝地白花的梅瓶,饰冰梅开片的三足炉。三件器皿中分别插着荷花,牡丹花和小草。在这三件器物旁边,是插着荷花的长颈瓶,装饰成梅干形状的执壶和敞口尊,敞口尊内有山石,竹枝和菊花。它们的右侧是插有牡丹花的敞口瓶和斗笠碗。。。。博古图案是将古文物的外形及纹饰作为瓷器装饰内容。是明末清初较为流行的装饰题材。博古图的名称来源于《宣和博古图》,此书由宋徽宗赦撰。该盖罐装饰的博古纹饰与常见的略有不同,将文人所喜爱的牡丹,荷花,竹,梅等花卉树木结合在一起描绘,那些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植物以及空中轻舞的蝴蝶,使得原本表现器物的静态场景,变得有生命和活力。这种古,雅,天然的物态环境,也正是中国文人所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10、青花苏武李陵故事图盖罐明崇祯年间 年高30厘米,足径12.5厘米巴特勒家族藏胎体厚重,器身椭圆。圈足与底皆无釉。青花色泽靓丽,具有典型的转变高峰期风格。器腹绘汉李陵和苏武会面的场景。李陵是汉代一名年轻有为的将军,在征讨匈奴的战役中因寡不敌众被俘。武帝将其全家抄斩。李陵因而不愿返汉。后武帝遣苏武出使匈奴,却为单于所拘。单于以李陵作说客劝降苏武,十八年后方获释。画面所表现正是苏武和李陵第二次会面的场景,李陵对苏武的忠贞不渝表示敬意,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亏于心。明末遭受满人的侵袭,盖罐的故事反映了对明廷忠心不二的政治意愿。11、青花罗汉尊明崇祯 年高20.8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11.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器敞口,腹部略鼓,下有圈足。外口下和近足处均有暗花缠枝花卉纹一周。器形与笔筒接近,但整体有区别。整体为一器形变化后的尊。器外青花画面应为布袋和尚,周围有六童子。或拉念珠,或爬上他肩头挠耳,或拉他衣服。另外一只鞋被穿走了,禅杖也被抗走了。面对这帮淘气的小顽童,和尚不气不恼,依然乐呵呵。这是布袋和尚的本色和可爱之处。据文献记载,布袋和尚为五代梁时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名契此,号长汀子。传说常以仗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端坐岳林寺磐石,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文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遂入灭。后现于他州亦负布袋而行。长期以来,有关布袋的绘画作品时有发现,明末和以后清代景德镇瓷器上,这样的题材屡见。12、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明崇祯 年高21.1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7.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平口直身,平底。筒身比一般同时期的和清初笔筒为高。中部稍收敛,有束腰。这种形体的笔筒在以后很少出现,是明末的典型风格。底心微内凹。口沿端部一圈无釉。内口沿一周下凹。器外口一圈有暗刻回纹。青花人物主题为文人休闲图。竹林树阴边,四雅士围着石桌。一童子身背画卷随伺,一童子烧火煮茶。热气腾腾的开水从壶嘴中冲出,水蒸气直冲云霄,在旷野中徐徐飘扬。在明末清初,景德镇青花瓷上常会出现这种表现风格。除了水汽,连梦中的景象也会有类似水汽的画面来表达。这是以当时的国画和版画题材为蓝本。品茗香茶,观画读书,吟诗对弈,高谈阔论,是古代文人休闲的活动之一。从古代到近代,代代不息。因此非常难考证画面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明晚文人阶层超自然的精神生活境界。整个画面山水相连,云雾弥漫,图景十分写实,用笔细腻流畅。13、青花伯夷叔齐故事图笔筒明崇祯
年高21.9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直身,平底
青花山水人物展现了山水掩映下的城墙外,两名平民打扮的人物,正向由武士和侍女簇拥的帝王装束的骑马者拱手致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拱手者为伯夷和叔齐,帝王装束者为周武王。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讨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急干戈,可谓孝乎?以臣轼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而死,作歌。。。”后有许多人颂扬伯夷,叔齐的人品,视为忠烈之士。此题材在明末景德镇瓷器中较多出现。14、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明崇祯 年高19.9厘米,足径18.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平口直身,平底,底心微内凹。口沿端部一周无釉。内口沿一周下凹。底部露胎,有密集旋纹一周。底心一圈有釉。内外施白釉,釉色微闪青。器内中部有明显接痕。外口沿刻有暗花边饰一周。近足处有暗划线两道。外壁绘有青花山水人物图。图中三文人,正围着一口大缸。其中年长者执一瓢。从神态看,似在品尝酒味。右侧柳树下有童子二人,一背书,一托方盘伺候。一头梅花鹿悠闲自得。作品画面山水交融,空旷灵秀,云雾缭绕,景致幽雅,是中国传统所绘的理想的文人消闲景致。这种以文人为描绘对象,面对大自然,畅饮美酒,品尝香茗,吟诗作联或观画的消闲题材,在晚明至清初中国画和瓷器等艺术品上十分流行。但绝大多数描绘的饮酒情景是觚角交错,举杯畅饮,尤其象唐代诗人李白和饮中八仙等普遍入画。与此图较为接近的饮酒场面的版画也不少。比较有名的题材如明万历刊刻的《酣酣斋酒牌》就描绘了许多。明末瓷器上出现这样的题材,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实际上,处于风雨摇摆的明朝末期,许多文人知识分子往往采用玩世不恭或不问政治,对酒当歌,置身于山水之间的方式,来逃避矛盾重重的现实社会。15、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明崇祯 年高 17.2里面,口径10.4厘米,足径10.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笔筒细长,直身,平底。底微内凹。底部露胎。有放射状跳刀痕。内外器白中闪青的釉色,器外上下花朵纹,水波纹暗花边饰,均显示出明确的崇祯产品特征。笔筒内外壁青花完全是崇祯风格。山水人物图的传统特点十分明确。画面有带朝冠穿朝服的官员两人。这种官服完全是明朝特征。值得注意的是,正面官员的身后,还有一名持节的随从。这种节,一般是代表朝廷出使才使用。所以该画面反映的可能是某个朝廷使节出访的历史故事。比如汉代著名的苏武牧羊的故事,最具有标志性的是苏武节。16、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明崇祯 年高16.6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8.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直身,平底内凹。底露胎,有旋纹一圈。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微闪青。外口下和近足处有暗花边饰,分别为缠枝花卉纹和水波纹。器外青花画面为山水人物图。主题为一仕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山水交融,喜鹊停枝,双雁南飞。画面山水和人物都有明末清初青花的典型特点。仕女起舞的题材,在明清中国画,版画中有不少实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貂禅就有这样单独在月下表演舞蹈的画面。这段内容描绘的是晚间之事,画有明月和北斗七星,因此画面仕女可能是貂禅。17、青花题记博古图瓶明崇祯十三年(庚辰) 1640年高46.7厘米,口径13.4厘米,足径13.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口微外敞,束颈,直身。小部稍小。平底无釉,微内凹。有直条刮划痕。内外施白釉,颈口,近足处均有暗刻线二条。器外绘青花,口下为蕉叶纹。器身绘博古纹。一侧花瓶采用印花技术印出瓶体,(这句没看明白),上面的菊花用青花绘出,这种工艺在明朝瓷器中很少使用。器身一侧隶篆诗句:竹摇轻影挂幽帘,两两时禽噪夕阳。“庚辰春月写于可竹居”后有青花印章“竹”,“景”。经查考,这两句诗为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七绝《清画》中的前两句,后面还有两句: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的诗一直较有名气,在《宋元诗会》,《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等中有刊载。因此明末瓷器上出现这样的诗句毫不奇怪,配于博古图上,确实相得益彰。18、清画瑞兽图明崇祯 高16.1厘米,口径21.9厘米,足径13.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圆唇口外翻,鼓腹,直圈足。足外端中部以下及足内底无釉。口沿一周有薄釉。釉略呈米黄色。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器外画青花。画面为庭院芭蕉瑞兽飞禽图。宽大的芭蕉树侧有瑞兽两头,凤凰一只。按照通常的说法,两头瑞兽中一为麒麟,另一头与獬豸(XIEZHI)相似。但据文献记载,麒与麟最初是两种不同的动物,麒雄麟雌,到了清初逐渐合二为一,变成了一种动物。在此炉上,躯体较大,威武雄健,呈侧卧状,头部画成披头散发的龙头,身体布满鱼鳞的为麒。另一头有双角的为麟。汉许慎《说文解字》十:麒,仁兽也,糜身牛尾,一角。。。。麟,牦麒也。此画面麒麟与凤凰共存,在史料中也有说法。据《礼记。礼运》记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木取。由此可见,该画不是景德镇工匠随心所欲画出来的,而是根据古代文献创作的。实际上,明末和许多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图案的创作有其构思设计蓝本,依据多是古代的文献和图画。从炉的造型看,与通常所见明末清初许多青花炉的造型没有多大区别。但它的区别是比一般作品略高一些,这种体量大的香炉应是明代烧造的为多。19、青花山水人物图缸明崇祯 168-1644年高16.6厘米,口径21.1厘米,足径1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平沿无釉,沿中心下凹。有旋纹。平底内凹,底心凹下较深。底外沿内削,底有旋纹。器外口沿下内收。外壁绘青花山水人物图。在湖光山色的景致映衬下,一名农夫手牵一头水牛,面对一位朝廷官员,官员身后有执旗幡和扇,牵马,捧物的三名侍从。此图主题,看上去与馆藏另一件直筒瓶所画朝廷招能人出山的故事有相似之处。瓷缸在古代瓷器中占较大比例。尤其在宋元民窑中更多见。但明代景德镇瓷器中出现不多,尤其官窑更少。只有宣德,嘉靖,隆庆,万历等朝氰化中有云龙纹大缸,中小型缸较为少见。不过,明晚期尤其是万历以后,景德镇名窑陆续出现如这件大小的器物,且有青花,五彩,还有孔雀绿地青花等品种。通常都是平沿,平底内凹。底有密集旋纹。20、青花山水人物图瓶明崇祯 年高26.2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7.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这种瓶过去叫“象腿瓶”和“筒瓶”此瓶口微外撇,束颈,坦肩,直身,平底。底心内凹无釉。器内肩以下无釉。器外施白釉,釉色微闪青。器外肩部和近足处暗花边饰为花叶纹和水波纹。画面的青花人物图上,山侧水边有人物四名,其中一人为官员,身边有侍卫二人执依仗用兵器站立。官员手捧卷,恭对迎面站立双手作楫者,后者身后还有一头水牛。此人的模样是农夫。从画面看,似为朝廷官员奉皇命宣召有才能的人如朝为官。在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崇尚功名,“朝为田舍郎,暮等天子堂”是许多人的梦想和希望虽然历史上绝大多数有这种向往的人无法如愿,但还是有不少这样的成功之人。这种成功之人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少年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一是曾登朝堂,因事被贬的有作为的文臣武将。21、青花题记山水竹石图瓶明崇祯十三年(庚辰) 1640年高47.3厘米,口径13.2厘米,足径13.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敞口,长颈,长圆腹,外撇高足圈。器内有釉,足内无釉。器外施白釉,器外及高足均画青花。瓶颈腹部各有一组青花画面。上面为竹石花卉图。腹部主题画面为开光山水和诗句题记。 正背两面圆形开光,开光内各绘山水一幅。一侧为诗句:独坐幽篁里,谈情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后题:庚辰春日述唐人诗——绝于可竹居。此五言绝句是唐诗人王维的《竹里馆》。可竹居应为晚明堂名。在同时期不少相似青花瓷器上有此堂名。另一侧有:野树桔槔悬,孤亭夕照边。闲行看流水,随意满平田。四句 此五言绝句为明李东阳撰《怀麓堂集》一百卷中的《桔槔诗》。李东阳为明天顺8年进士。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还有一侧另题:壹片石,数株松。远看淡,近又浓。不出门庭叁五步,观尽江山千万重。引首有“山中人”长方章款。诗句后有园形“清”字和方形“供”字章款。所题古诗,摘自唐吴融的《题观画山水障歌》,全文为:良工善得丹青理,独向茆茨画山水。底角移来方寸间,天涯写在笔锋里。日不落兮月长生,云片片兮水冷冷。经年蝴蝶不飞去,累月桃花结不成。一片石。。。。。。观尽江山万万重。 吴融为唐越州人。昭宗龙纪进士。以礼部郎中为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后又任户部侍郎。此瓶涉及古代历史上三位诗人的作品,具有较重要的研究价值。22、五彩文王求贤故事图盖罐明崇祯年间 年高19厘米,口径17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罐胎体厚重,盖略鼓。与罐身口合严密,口沿,底皆无釉。为转变高峰期产品。器身绘画采用红、绿、黄、紫、松石绿以及黑色多种彩料。表现周文王访求姜太公的故事。当时姜太公正隐居垂钓于渭水之畔,他勉强答应文王之请离开隐居地效命于周。画面可见多层次山石,云纹以及绿色苔点晕染的V字形黑色草地。罐盖绘八婴游戏图。其中一个在放风筝。盖与器身多处以淡松石绿色敷彩,使此罐更显珍贵。23、五彩伯夷叔齐故事图花觚明崇祯年间 约年高48厘米,口径22.5厘米,底径14.5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花觚由三部分组成:中间腰身微凸,底足略外撇。颈部做喇叭状。器底无釉,口沿施釉。器身装饰采用红,绿,黄,紫,黑等色。所绘故事出自司马迁《史记》。武王欲伐商,伯夷、叔齐两兄弟前来劝谏,但武王未采纳其建议。最终还是灭了商。伯夷,叔齐遂“耻食周家粟”,终饿死于首阳山。器身以红彩书铭文如下,表达了兄弟两人对前朝的忠心:青高双义士,叩马谏君王。耻食周家粟,于心终不忘。画中伯夷,叔齐两人左侧简略描绘了由松树,山石,云纹组成的“背面”。草地多以红彩V字型符号表示。器物中间部分绘有两组折枝花果,分别为佛手和桃。觚的胫部装饰有倒置的三角形蕉叶,以红彩描绘的大蕉叶和以绿彩表现的小蕉叶相间排列。17世纪中期的瓷器经常出现反映对朝廷忠心的主题,这显然同当时满人入侵,明廷瓦解的艰难时期有密切联系。24、五彩二仙图碟明崇祯年间 年高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8.5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碟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涂有一周酱釉。圈足无釉粘砂,底施釉。碟内以红彩,两种不同色调的绿彩,以及黑彩描绘了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彩和。背景为山水图,二仙衣服飘扬,一小鬼从李铁拐的葫芦里冒出来。二仙所走的地面淡施红彩,使画面显得非常写实。此外,画中可见多层次的岩石和V字形草地。具有明显转变高峰期的特征。画中所绘太阳下方书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秋兴八首》之一的两句七言诗句: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这首诗描述的是每隔一千年西王母在瑶池庆寿的场景。有这样一个故事,李鸿章在会见维多利亚女王时,将这两句诗献于女王表示敬意。女王很符合西王母的文学形象,李鸿章和老子同姓,当年老子曾经函谷关退隐西行。不过历史上没有资料说明维多利亚女王是否欣赏这种文学比喻。25、五彩海水龙纹盘明崇祯七年(甲戊)1634年高5.6厘米,口径26.3厘米,足径16.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敞口,深圈足。足外端内敛。器内画五彩文饰两组内心为云龙纹,内壁一圈饰海水,有对称礁石松树四处。外壁绘赶珠龙两条。五彩用彩浓重,手感十分明显。底心釉下有青花双圈款,内书“甲戊春孟赵府造用”。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后,曾分封了许多子孙为王。此盘应为末代赵王朱慈瀚定烧作品。在明代许多王府用祭器都是由朝廷提供。如宣德时期,皇家曾为赵王府定造磁州窑瓷器。在崇祯7年五彩海水龙纹盘上,再次出现与赵王府有关的瓷器内容,这在瓷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事情。因为许多王府用瓷都没有年款。严格地说,此盘具有明代官窑风格。五彩彩料与明代晚期万历时期的官窑五彩器十分相似,绘画风格也十分接近。只是制作水平稍显粗糙。龙纹也显得苍老,似乎预示着明朝的衰弱。26、青花钱塘梦故事盘明崇祯 年高6.5厘米,口径33.3厘米,底径1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盘敞口,弧腹,圈足,盘形体较大。通体施透明釉,釉色泛显青白,釉层略厚显粗松。口沿部分有脱釉现象。盘以釉下青花装饰,表现的是苏小小和司马仲才之间的爱情神奇故事。画面中有一带月洞门和回廊的卷棚顶建筑,四周古树参天,山石奇峻。前面湖泊荡漾,后有栏板围绕。屋内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前面湖泊荡漾,后有栏板围绕。屋内一中年男子坐在官帽椅上,正伏案酣睡。案几上放有烛台,花插,册页和酒杯。画面右侧一青年女子正手持响板而歌。:春风酒一壶,夜月琴三弄。古今罕曾无,试听钱塘梦“。盘底为双圈四字“绿阴堂器”青花楷书款。盘所描绘的是苏小小和司马才仲的离奇爱情故事。司马仲才为北宋时期文人,曾在苏东坡的举荐下,于秦观幕为官。年轻时在洛阳曾经梦见一美人擎帏而歌,问其名曰:西陵苏小小也。问歌何曲?曰:《黄金缕》。苏小小是南齐时期钱塘的名妓,貌绝青楼,才空士类,当时莫不艳称。后红颜薄命早卒,被葬于西泠之畔。但以后人们却常见苏小小出现在西湖边。若干年后,司马仲才前往杭州西湖苏小小墓前拜谒。当天夜晚,梦见苏小小,并与之相爱。三年之后,司马仲才死于杭州并葬于苏小小墓侧。这是一个超越了时空,地域的爱情故事,两者时间上相隔百年,在人鬼之间产生了凄美委婉的爱情,惊天地而泣鬼神。◎顺治时期1、青花钱塘梦故事图碟清顺治年间 1655年-1661年高5厘米,口径19厘米,足径6.5厘米巴特勒家族藏盘圈足较高,弧壁,口沿斜直。涂有一周酱釉。底足内粘砂,底部施釉,六字双圈嘉靖款。盘内描绘一名在屋内伏案而睡的年轻男子,梦见一美貌少女手持响板而歌。墙边一头驴子正于槽内饮水。房屋左侧是多层次山石,花卉长于其中。屋后则有数棵树木掩映其中,一弯新月挂于空中。内有两行铭文“歌罢彩云无觅处,梦回明月生南蒲”。这两句出自宋人词《蝶恋花。黄金缕》。此盘曾被认定为康熙早期。然在仔细考察了它所有特征后,本次图录将其归入顺治时期。2、青花柳梦梅故事图盘顺治至康熙早期 约年高4.5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6.5厘米巴特勒家族藏盘制作规整, 圈足较高.弧壁,口沿外撇.涂酱色釉一周.圈足平整光滑,底部施釉.六字嘉靖款盘内绘一女子以手托腮,闭眼入梦,在梦中与爱人相会。其右侧描绘梦境,左侧书“柳梦梅”三字。这三字是其爱人名字。盘外壁绘简略山水图。故事情景出自汤显祖《牡丹亭》。画中女子乃杜丽娘。此盘具有顺治时期的特征,又有康熙早期的特征。酱口和嘉靖款当书顺治时期。撇口和外壁的山水图具有康熙早期风格。3、青花山水图瓶清顺治十年(癸已) 1653年高44.4厘米,口径9.9厘米,底足1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瓶广口外撇,短颈溜肩。直筒腹,平砂底。因形似而有象腿瓶之称青花为国产料,提炼精致,色泽浓淡相宜,墨分五色,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效果。画面采取了通景式构图,山势深远,气势恢弘。由近至远层层展开。其所绘山体悬崖威绝,奇峰突起,杂以老树虬枝,以富于变化的线条沟括山脉,辅以批皴表现山体。所绘人物用笔简练,但意态生动,刻画入微。整个画面在雄浑壮阔中蕴涵着精细,幽静平淡中包孕着生机。瓶上题诗:“洞口春晴花正开,看花人去几时回。殷勤寄语武陵客,莫引世上相逐来。癸已秋日写为西畴书院。此诗出于唐代诗人陈羽的七律诗“伏骥洞送夏方庆。该瓶的画面和题诗表现的是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记》中的内容。晋太康年间,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在沿着溪流捕鱼时,发现一片桃林。从桃林尽头的山洞进入一片世外天地,里面的人们告诉他,他们的祖先是从秦朝来此绝境避难,以后一直生活在这里,现在已经不知道外面是怎样一个世界了。他们要求武陵渔夫在离开此地后,不要将他们的行踪告诉外人。以后的人们再也找不到进入桃花源的道路。丰实自足,平和安祥,与世无争的生活,一直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此瓶的绘画正是根据陈羽的诗句展开描绘的。通过曲折高远的山径,将人们的视线逐步引入桃园尽头山洞那另一片世外天地,那里深谷巨壑,怪石疏林,人们过着富足而平和的生活。4、青花岁寒三友瓶清顺治年间高47.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4厘米巴特勒家族藏瓶体高大,作圆柱形,颈略窄,撇口,口沿施釉,底无釉。可见制作是用抹布擦抹的痕迹。瓶体饰岁寒三友——松竹梅,绘画精美。松树左侧为一夸张的涡形山石。颈部绘两组折枝莲花。瓶体书有一诗:劲直忠臣节,清高列女心。四时同一色,霜雪不能侵。诗后落款:席新堂制转变高峰期象腿瓶的图案一般都有一个“背面”,但此瓶不同。画面围绕整个器身连续展开,富有美感。5、青花人物图净水碗清顺治十四年(丁酉年)1657年高12.5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敛口,束颈,鼓腹。口沿有酱釉。胎体洁白细腻。釉面肥厚润泽,釉色白润略犯青色。此类净水碗在明末清初较多见。是作为寺庙中供奉佛,菩萨的贡器。其作用是供养净水而得名。每天以干净的水供养菩萨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也使最基本的仪式之一。碗上有题字,字体隶中带篆,用笔纯用中锋。6、青花云龙纹瓶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年高54厘米,足径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瓶盘口,长颈,溜肩。长鼓腹,胫部内收,颈部有两个相对的圆孔。应是使用时可以插入其他的附加物。造型敦厚古朴。胎体厚重,其胎质明显比晚明器物坚实细润。瓶的制作较为粗率。在瓶体上能清晰地看见修坯痕,接坯痕。该瓶明显是由六段坯体黏合而成。通体施透明釉,釉色略显青白色,釉面肥厚而疏松。口沿施釉。瓶的主题文饰是云龙纹,龙为四爪。一改明末龙的形象。形体硕大而雄健。龙的须,发,角,鳞,爪都具备了清代龙的基本特征。龙旁的火焰纹,其形似二,三个连接在一起的“山”字。颈部则饰以云纹,云纹采用了勾廓留白的技法表现。此种云龙纹是顺治时期极为流行的一种。腹部有供奉者的题记。内容为 “继善堂十八世玄孙陈如平,置造瓶炉一副。。。”“继善堂”的堂名已无从考查,从内容上看,应为某个大家族内的一个祭祀场所。按中国人20年一代的算法,该家族至少已经有三百六十年了。7、青花张骞泛槎图瓶清顺治 年高20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7.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瓶广口外撇,束颈,溜肩,直腹,平底。该瓶的形制比常见的小,造型简洁,端庄大方。颈部饰有一周小花作为辅助纹饰,其下有一圈暗刻缠枝牡丹花纹。主题纹饰为张骞泛槎故事。画面中,头束方巾,须发飘逸的张骞倚靠在木槎上,前面悬挂着酒葫芦,仙风道骨,神色安闲。天上红日高照,云烟缥缈,远处山石奇峻,近处水波韵动,水草丰美。槎是竹木编成的筏,古代神话中往来天上的木筏成为星槎。相传张骞为寻找黄河源头,调节水量,避免经常性的洪水泛滥。当时人们相信黄河通天,是天河银河的延伸。张骞乘木槎溯河而上,遇见一位坐着织布的少女和一个牵着牛在水边饮水的男童。询问这是什么地方。织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了他一枚织布机上用于压布的叫做织机石的石条,让他去问从事占卜的隐士严君平。后来,严君平告诉张骞:一天晚上,在观察天象时,突然看见一颗客星入侵牵牛座,屈指算来,正好是你乘槎西行之日。张骞恍然大悟,原来他遇见的是织女牛郎。画面反映的正是这一神话传说。8、青花花鸟纹笔筒清顺治高18.8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9.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整器呈直筒园柱形。口沿初微园。近底处露胎,底部无釉,微微内凹。口沿和近底部各有一圈暗刻花纹。口沿处的暗刻纹由两条平行线构成。平行线中间的带状空间绘缠枝纹。近底处暗刻花纹绘芭蕉叶纹。器身外壁绘青花花鸟纹图案。青花深浅相错。蓝中泛紫。在白色釉底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艳丽。9、青花花鸟纹筒瓶清顺治高27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7.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瓶敞口,束颈,直筒腹,平底无釉。瓶以青花山石花鸟纹装饰。画面中央有一积石,以青花勾线,内以深浅不同的色泽渲染。以表现山石坚硬的质地和嶙峋的姿态。山石之畔,牡丹盛开,竹枝坚挺,石缝中野菊丛生。画中的枝干,竹竿全以中峰运出,由根至梢,劲挺而笔意相连。花,叶则以淡墨双勾轮廓线,然后渲染。以浓淡深浅的变化来表现阴阳向背。整个画面清新高洁,布局疏朗,富有高雅清旷的情趣。10、青花花鸟纹筒瓶清顺治高43.6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13.2厘米此瓶口微敞,短颈,肩略耸,直腹,平底。胫部略外撇。除了器底色胎无釉,器身通体施透明白釉,白中闪青。肩部和近底部用阴刻线勾勒出平行的旋纹。肩部有波浪纹。而近底部只有二道平行的旋纹。口沿下缘有一圈变体的蕉叶纹。蕉叶纹是这一时期常见的纹饰,在青花和彩绘器物上都能见到;崇祯时代的蕉叶纹大都直直向下,较为写实。顺治时代的蕉叶纹较小,且斜斜向下。腹部的纹饰是植物和禽虫的结合。在竹子,花卉,蒿草的映衬下,雀鸟翻飞其间,并有彩蝶,飞虫,蜘蛛相杂。整个画面极富动感。青花发色浓艳,勾勒精细。在同一片叶面上可见深浅不同的渐变颜色。山石采用了批皴法,浓淡对比强烈。颇显绘瓷工匠手法的娴熟。11、青花花鸟纹瓶清顺治 年口径44.2厘米,腹径16.1厘米,底径1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瓶直口略外撇,口沿带唇。直颈,弧肩,直筒腹,平底微凹,底涩胎无釉,底面可见明显的刮削痕迹,是拉坯成型后修胎所制。通体施透明釉,釉色通透晶莹,胎釉结合紧密。颈部以青花绘蕉叶,大小相间,疏密有致。器物外壁画一幅花鸟图。孔雀和锦雉为其主题。孔雀长尾拖地,站立石上;锦雉低飞,振翅习习。花丛边雀鸟翻飞,天空彩云托日。12、青花梨园故事图觚清顺治 年高44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5厘米巴特勒爵士收藏觚由三部分组成,中间腰部略凸。瓶身轮廓较同时期大多数同类器稍款。底部无釉,底沿斜削。不见拉坯痕迹。口沿施釉。胫部绘蕉叶纹,叶尖朝下。腰部为折枝莲花,牡丹以及石榴。瓶体上部则描绘几位演员站在屏风前的地毯上,右侧山石后有两位演奏者,一位打鼓,一位吹笛。这些人正在排演《西厢记》。屏风后面是一块巨大的太湖石。演奏者右侧书有五行铭文“青楼教演梨园。悲欢离合会宜处,难指教,世态人情好自描。随机儿景凭心巧,声音儿须作娇,身分儿要窈窕。右调秋月圆。此曲为《秋月圆》。其后另有“竹”,“景”二章记。与图三象腿瓶上所书印章相同。13、青花喜鹊花卉图炉清顺治高18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18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炉胎体厚重,器形较同时期大多数香炉都要大。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口径和腹径基本相同。圈足款而无釉,足端平切,底部和口沿施釉,底部书“成化款”。炉身以色调明快的钴料描绘了一株可能是绣球花的植物,其根部为太湖石,两只喜鹊栖于枝头。此外有菊花,蝴蝶,蜻蜓等。近足部有五叶植物,应为车前草。常见于顺治青花瓷器。炉身绘画的“背面”是多层次山石,并穿插有云纹,这是此器唯一留下来的转变高峰期的特征。在中国,喜鹊因为“喜”字而象征幸福,两个喜字就是“双喜”。而在英文里,一只喜鹊代表悲伤,两只喜鹊才寓示快乐。14、青花仕女图盘清顺治高7.5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17.5厘米巴特勒家族收藏盘胎体厚重,弧壁。口沿斜直,涂酱釉一周。圈足粘砂,底部施釉,书“玉唐佳器”双圈款盘内以青花描绘了十名仕女在花园里下棋,阅读,奏乐,读书。画面前景以一簇簇V字符号表示草地,远处则是典型顺治风格的云带,山峦。画面情景出自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金线池》,写的是青楼女子杜蕊娘与秀才韩辅臣相爱,被鸨母挑拨反目,最后解释误会,结为夫妇。画面反映的是韩辅臣在金线池旁设宴招待众妓,欲借此与杜蕊娘化解误会,重修旧好。17世纪50年代制作了大量带有此类酱口,“玉堂佳器”的瓷盘,只是纹饰主题有所不同。其中有两件纪年均为1658年。一在北京,一在爱丁堡。“玉堂”意为富裕奢华之地,同时也是翰林院的一个雅号。翰林院是容纳进士之处。1646年满人恢复了翰林院。15、顺治青花山水图碗清顺治年间 年高15厘米,口径34.5厘米,足径15厘米巴特勒家族藏碗胎体厚重,以青花为饰。深腹,弧壁,口沿外翻,涂有酱色釉。圈足无釉,但有浅凹槽。即所谓“双圈足”。底部施釉,但无文饰。碗外壁为连续的山水图,绘画精美。前景中可见三组人物和一些房舍。以及山石树木,树叶以湿笔描绘,造成苔点效果。碗内壁绘另一幅山水,其中有两个人物。画面透视效果很强。此碗所绘山水和顺治时期其他优秀山水图一样,绘画风格盖出自与某位册页或卷轴画名家。若是如此,有可能是倪瓒。16、顺治青花批麻皴山水图觚顺治年间 约年高51厘米,口径22厘米,底径17.5厘米巴特勒家族器身宽博,口沿外翻明显。腰身稍圆。不同于转变高峰期。底部无釉,口沿施釉。瓶体装饰分为三段。间以石墙纹饰。近圈足处饰双线。下段有三种大小不同的倒置芭蕉叶。较大的两种以阴影线勾边。中段绘折枝牡丹和折枝菊花。。其周围点缀苔点,花卉之间则画上蜻蜓和蝴蝶。上段以早期批麻皴风格描绘了一幅山水图。前景中三名男子,另一边是渔夫和小船。画面围绕器身连续不断,并没有转变高峰期山水图那样
“背面”。山石画法相当粗旷。石后是一间屋,树木几乎延伸到了瓶口。太阳低挂于空,鸟儿排成一行,从上方飞过。此类山水图的画风出自卷轴或画册画,是顺治时期的一项重要创新。在明朝瓷器上极为罕见。17、青花佛像碗清顺治 年高7.4厘米,口径13.9厘米,足径5.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碗撇口,口沿涂一圈酱釉。弧腹。圈足。胎质润滑细白,施透明釉,釉色白中显青。碗心内青花楷书“甘露庵”。外加双圈。圈足内书“大明嘉靖年制”。外腹部自左向右书有“阿弥陀佛”,字为双勾。字与字之间分别绘有观世音菩萨,布袋和尚和两个和尚,端坐莲花座上,有背光。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或无量寿佛。他发愿成就一个尽善尽美的佛国,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后来成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为该世界的教主。以后产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的信仰上,并逐渐形成净土宗。随着净土宗在中国的普及,阿弥陀佛成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弥陀佛四字成为一般中国佛教徒之间问候语。净土宗一般多念“南无阿弥陀佛”,意为“敬礼阿弥陀佛”或“阪依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最为人们敬仰的一位菩萨。因其慈悲善良,且法力无边,常能幻化千万法身,救助需要救助的众生,特别受中国人喜爱。又被称为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有男身也有女身。最初为男身,在古印度雕塑和我国早期观音造像中,都是男性,嘴唇上还有两撇小胡子,南北朝后期,我国出现女性观音像。唐朝时既有男身也有女身。元朝后,所见观音都是女身像。同时,在现今西方极乐世界,观音又是一位即可续补佛位的大菩萨。当阿弥陀佛仍然为转轮圣王时,观音菩萨即为此王的第一太子,名“不目旬”。观音和阿弥陀佛有着继承关系。布袋和尚,五代的一位高僧。以神异著称。常用杖背负布袋入市,故称“布袋和尚”。因他圆寂前说了“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人们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另外两个和尚,老者似为迦叶,年轻的则是阿难。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前弟子。此碗应是某尼姑庵定制的净水碗,该庵应该是净土宗的寺庙。清顺治五彩鱼藻纹盘青花五彩三兽罐38CM 上海博物馆藏
分享给好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第一步 打开微信底部扫一扫
第二步 扫下面的文章二维码
第三步 右上角点击转发
相关文章Relevant
还有不到两个月,2014年就过去了.最近一个国外网友挑选了他认为2014年最了不起的照片.他挑选的多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少...
办各种证时,户籍制度简直神威大现..
■ 点击上面蓝字一键关注 ▲QIBU生活微刊语文提分很困难,作文拉分最常见,仔细分析高分卷,原来里面有诀窍.小时候写作文总是...
女性胸部对照第一种:半球型第二种:鸟嘴型第三种:下垂型第四种:挺拔型第五种:圆盘型第六种:水滴型第七种:呵呵女性想通过...
太颠覆了!!!(动图,稍等片刻)1. 先来看看冰淇淋下面的蛋卷是怎么做的.2. 如果太阳永远不落下是什么样的?这张 Gif 是北极的...
点击“有情有趣”免费订阅艺术,别想歪了.太牛了!9个人在电梯,你是第10个.....这是一道“美国FBA特别刑事组”招聘的测试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族温馨招人宣传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