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明神庙位置,水里有个神庙还是什么的挖不出来怎么办?

我的世界1.8我找到海底神殿守卫者却给我来个挖掘疲劳什么也挖不了怎么办。这个服务器木有牛奶的。解除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李平字体:
RT:我想知道我的世界1.8我找到海底神殿守卫者却给我来个挖掘疲劳什么也挖不了怎么办。这个服务器木有牛奶的。解除用户回答1:这个就有点难办了。要不自杀取消buff,要不杀了守卫者再等buff时间消退相关解决方法如下:
这个就有点难办了。要不自杀取消buff,要不杀了守卫者再等buff时间消退
守卫者移动的慢,当你要挖金块时,远古守卫者会对你发起挖掘疲劳的攻击【就是让你怎么也挖不走金块】现在我的世界都出1.8pre1了。加入了兔子,各色门,栅栏,海底神殿,杀人兔...
我的世界游戏有很多特别的建筑物,比如沙漠神殿、海底神殿。这两种建筑物都是比较难遇到的,特别是海底神殿更难找到,那么我的世界海底神殿在哪?海底神殿里面有什么呢?
0海底神殿在哪?我的世界手机版0.16.0海底神殿怎么去?我的世界0.16.0版本将会加入海... 守卫者会对你发起挖掘疲劳的攻击【就是让你怎么也挖不走金块】
怎么去海底神殿: 首...
海底神殿的话都会遇到远古守卫者,那要怎么对付呢,今天为大家带来我的世界手机版0.1... 挖掘疲劳III&的效果,这是为了保护遗迹的宝藏(金块和湿海绵)不被开采,直到遗迹已...
&去海底神殿挖,不过守卫者会给你挖掘疲劳,所以打死守卫者再挖吧,记得带牛奶。1.8才有海晶石的,海底神殿在海里。望采纳,O(∩_∩)O谢谢!
我的世界遗迹守卫者怎么打 我的世界守卫者属性详解。我的世界是一款很热门的游戏,不过很多玩家在游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打守卫者,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
守卫者生成的方块恰好在Y=63或者更高的位置上,且没有任何不透明方块阻碍在这个生... 守卫者的攻击以及挖掘疲劳的效果,你也需要许多许多的铁锭来制造这些铁傀儡和漏斗。...
问:我的世界1.8我找到海底神殿守卫者却给我来个挖掘疲劳什么也挖不了怎么办...答:这个就有点难办了。要不自杀取消buff,要不杀了守卫者再等buff时间消退
问:1.有什么方法可以不喝夜视药水就在海里面的那个宫殿里面荡? 2.搞死那三...答:1。不喝夜视请带南瓜灯。萤石。或者1.8的海晶灯。 2。没作用咯 就是boss嘛 3。没挖掘疲劳了。金砖当然能拿。装饰或者使用都可以埃 4。桶有么?海里接桶水。从遗迹门口往地下挖。到Y=11左右找岩浆湖。给水。10个黑曜石做门。地狱搞起。打火石在...
答:照样会破坏。挖掘疲劳是给玩家的。为您准备的好内容:
最新添加资讯
24小时热门资讯
Copyright ©
haoxy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心游戏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02号印度男子神庙探险寻宝 挖出古代宇宙飞船
印度男子神庙探险寻宝 挖出古代宇宙飞船
你以为飞机、无人机、宇宙飞船是只有现代人类才能制造出来的高科技杰作吗?
1943年,印度南部,一男子到迈索尔市一座倒塌的古印度神庙里探险寻宝,从地下室挖出的东西先是把人们吓疯了,后是彻彻底底颠覆了人类对史前文明的全部认知!这名印度男子到底在神庙地窖里挖到了什么?
他挖出的可是一份6000多页梵文版的‘教你如何进行星际穿越’的手稿,这份天书里详尽地记载着一种名叫‘战神之车’的宇宙飞船的制造方法、驱动方式及驾驶手册。
有人对这份文献真伪存疑,于是,近年来,不断有人尝试照着这本天书所记载的方式来复原这架可能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宇宙飞船—战神之车。
令人咋舌的是,还真有人根据文献图纸仿造出了每小时飞行速度5700公里的飞行器,长相酷似UFO飞碟外貌
这样的飞行速度,搁到现在,确实不值一提,但是,放在靠打猎为食、靠钻木取火的史前文明时代,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
可是,从考古学家对史前文明经年累月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人类就连制造飞船的原材料技术都尚未掌握,那这份宇宙飞船设计制造图纸是从何而来?
难道是,史前人类比现代人类更早一步与外星人取得了联系?并获得了如何进行星际穿越的帮助?
亦或是,传说中从西天腾云驾雾而来的印度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之类,并不是什么神仙,而是驾着战神之车到访地球的外星人?
也许,现代人类掌握的一切知识水平与科学技术,早在史前文明时期便有了,而人类也像恐龙一样,遭遇了可怕的寒武纪?遭遇了末日浩劫?
继而又将人类历史推回到原始社会,从头再来了一遭?那我们现代人类是地球上第几次人类文明的产物呢?
科学家根据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提出多次史前文明猜想。
认为人类的发展并非以往想象的那样,而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
关于存在史前文明的猜想有许多,但未得到学界公认。然而,留给后代子孙仅是神话,以及灾难带给人类痛苦的教训。[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
北大教授钱乘旦:欧洲文明的起源
&&&&来源:新华网:
(本文摘自《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 欧洲文明的起源&
  大家会觉得奇怪,讲了两次课,还没有讲到“西方” !我们介绍 “西方”文化,可是直到现在还在讲“东方”,连西方的边都没有碰上。这堂课终于要讲西方了,“西方文明”现在就出现。
  欧洲文明的渊源&
  大家会问:既然讲西方文明,为什么先从东方讲起?当然这里的“东方”指中东,而不是远东,不是中国、日本,或南亚、印度。在古代欧洲人的脑子里,东方是指中东。但为什么从中东开始讲呢?那是因为西方人都这么说,西方人认为中东的早期历史属于他们的文明历史。大家觉得奇怪,西方人总是不讲理;但如果他们不这么说,西方的文明就有点短,充其量只有3000多年历史,于是他们就把古代的两河文明也包括进去了。不过这个地方现在却很穷,西方人就不认它了。他们说,这个地方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他们的文明不是我们的文明。古代的文明是他们的,现在的文明不是他们的,西方人总是很有道理。
  但是,中东地区和西方文明有没有关系?确实有,说西方文明的源头在东方,的确不算错。先讲一个故事:
  希腊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叫奥林匹斯山,山上住着的不是人而是神,众神有一个首领叫宙斯,他负责管理这些神,也负责维护人间的秩序。为此,他在空中走来走去,巡游视察,看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乘职务之便,他也顺便看看地面上有没有漂亮的小姑娘。有一天,他确实看到一个漂亮的小姑娘正和一群女孩子玩耍,那些女孩都是她的侍女,这个姑娘是腓尼基国王的女儿,叫“欧罗巴”。腓尼基在今天地中海的东岸,差不多就是黎巴嫩这个地方。大神宙斯看到欧美丽又可爱,就变身为一头公牛。小姑娘看它光泽铮亮,而且温文尔雅,于是就走过去,用手抚摸它。公牛显得很温顺,舔一舔她,还跪下来,让小姑娘骑上去。不过等她爬上公牛的背,牛就猛地站起来,狂奔到海边,海水分成两半,每边都巨浪滔天,中间劈开了一条路。公牛狂奔了两天一夜来到一块陆地,登陆之后现出原形,原来就是宙斯。小姑娘没有办法,只好接受宙斯的求婚做他的妻子;其实宙斯有很多妻子,现在只是又多了一个。小姑娘登陆的地方后来就以她的名字命名叫“欧罗巴”,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欧洲”。不过,这个地方应该是今天的克里特岛,当然它属于欧洲。
  大家觉得很奇怪,我们只是说了一个神话,而神话有点胡编乱造;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欧罗巴在克里特岛登陆呢?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还要再讲一个故事:
  古代,希腊以南的地方有个米诺斯王国,国王是宙斯与欧罗巴的儿子。这个国王非常能干,对老百姓很善良,米诺斯王国繁荣富庶,国泰民安,大家都高高兴兴,没有战争,是一个非常安宁与和平的国度。但是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头怪牛,是半人半牛怪。它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还要吃人,国家被扰得不得安宁。米诺斯国王想出一个办法,他建造了一座迷宫,把牛关到迷宫里,这以后它就出不来了,国家又恢复了平静。但什么是迷宫呢?有同学去过圆明园,那里有一个皇帝和妃子做游戏的地方,一圈墙套着一圈墙,每圈墙上都有一些缺口,人一旦进去以后就很不容易出来,那就是迷宫——当然米诺斯的迷宫是根本出不来的。怪牛关进去以后,天下就太平了。
  这又是一个神话!不过这个神话中的人物与第一个神话中的人物有关系——希腊神话的特点就是这样,所有神话故事都可以串到一起,最终编织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如此,神话终究是神话。可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人们发现其中很多传说有事实的依据。有一个英国考古学家坚信克里特岛上曾经存在过米诺斯王国,他带着一批人去发掘,果然找到了迷宫,这就证明至少关于迷宫的说法是确凿的。他继续发掘,又发现了米诺斯王宫,而王宫的式样和规模都很了不起,证明在这个地方确实存在过繁荣的国家。再挖掘,结果把城市挖出来了,于是就充分证明了一个古代国家的存在。经过多年的考古,人们逐渐知道了这个国家是怎么建立的,这个地方的人是从哪里来的,这里的文明大概发生在什么时候。现在人们知道,这里的人来自地中海东岸,大概是现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可是这样一来就很有趣了:欧罗巴是腓尼基国王的女儿,腓尼基在哪里?差不多就在黎巴嫩!看来,传说中确实隐含着真实的成分,传说是古代人类的记忆,用神话的形式记录下来,留传给后代,成为后代的神奇想象。神话和人类的史前史有关系,这是现代神话学的一个共识。
  因此,希腊神话中关于欧罗巴和公牛的故事里隐藏着某些古代的事实。现代考古学已经证明,克里特岛确实是欧洲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但克里特人从哪里来?恰恰来自地中海东岸,是古代腓尼基人的地方;欧罗巴这位古代腓尼基王的女儿,她的神话中一定浓缩了某些远古的真实。可以相信,克里特岛的文明来自地中海沿岸,至少是受到那个地区的实质性影响;克里特文明早于希腊文明,而欧洲最早的文明确实出现在克里特——这样,关于欧洲文明起源的问题,被隐隐约约地连成了一条线。
亚述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神话与真实&
  欧洲人长期相信希腊文明出现在公元前800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的西周晚期。那时确实出现了文字的记载,说希腊已经有国家,产生了文明。希腊国家叫“城邦”,是城市国家,每个国家都以城市为中心,连同周边的农村,形成独立的政权。但这种信念后来被人们打破了,人们发现希腊文明要早得多。早到什么时候?又要说到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了。根据希腊神话,海的女神忒提斯与地上的英雄帕琉斯结婚(“英雄”是半人半神,不是普通的人),为此大摆宴席,宴请所有的神。但她忘记了厄里斯——“纷争女神”,厄里斯专门掌管制造矛盾,也就是“是非之神”,这样就惹出麻烦来了。厄里斯不请自到,在婚宴桌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写着“献给最美丽的女神”。但谁是“最美丽的女神”呢?女神中出现三位竞争者。第一位是天后赫拉,宙斯的正妻;第二位是雅典娜,智慧之神与雅典城的守护人;第三位是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也就是爱神,罗马人把她叫作维纳斯。三女神争执不下,就去找宙斯评判。宙斯说:这不归我管,你们去找一个人,他住在特洛伊城,是特洛伊国王的儿子也就是王子,他一眼就能看出你们当中谁最漂亮。
  三女神于是去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她们都想当上最美丽的女神,于是就去贿赂他——神也会贿赂啊,而且是在古希腊呢,可见不正之风盛行已久!赫拉说:你让我当上最美丽的女神,我就给你权势——赫拉是天后、宙斯的妻子,所以她说这样的话。雅典娜说:我给你智慧,让你当最聪明的人。最后阿芙洛狄忒对帕里斯说:我给你天底下最美的女人,只要你说我是最美丽的女神。帕里斯很喜欢,就说:好,我要她。于是,阿芙洛狄忒成了最美的女神。但最美的女人在哪里呢?在斯巴达,斯巴达是一个希腊城邦,斯巴达国王的妻子是天底下最美的女人,她叫海伦。阿芙洛狄忒履行诺言,她把海伦拐骗到特洛伊,交给帕里斯,帕里斯于是得到了海伦。但希腊人却无比愤怒,所有的希腊人团结起来,要血洗这个奇耻大辱。在迈锡尼国王阿喀琉斯的带领下,希腊所有城邦组建联军,浩浩荡荡前往特洛伊,把城围起来打了十年仗,还是没能打下来。最后,有人献了一个木马计,木马里藏着的希腊勇士在半夜里冲出来,里应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
  特洛伊的故事在希腊神话里非常著名,这个故事写在荷马的一部史诗中,也就是《伊利亚特》。同学们觉得奇怪,我通篇讲希腊神话,这跟西方文明有什么关系?看起来没有关系——神话是神话,文明是文明,但神话与文明竟可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谢里曼证明了《伊利亚特》不是“诗”,而是“史”。谢里曼从小喜欢读《伊利亚特》,读得十分入迷,心想以后只要有可能,就一定要去寻找特洛伊城。后来他经商,赚了一大笔钱,便开始寻找特洛伊城。他采用的方法很荒唐:拿一张大地图,对照《伊利亚特》故事里的描写,用一支笔、一把尺,按照故事的叙述在地图上画线,最后把希腊军队的行军路线标出在地图上,最终指向土耳其西北角一个不毛之地——当时那里是一片黄沙,还有一个土堆。谢里曼相信这就是当年的特洛伊所在地。于是他找来一批人挖掘,挖了一个月,什么也没有,再挖几个月,还是什么也没有,继续挖下去,居然挖出东西来了。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个人脑子不对,怎么会相信荷马传说是真事?但结果却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特洛伊城确实是给挖出来了!挖出来的地方,和荷马史诗所描写的城市——其街道、布局等——基本一致,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特洛伊战争确实曾经发生过,而荷马传说中隐藏着许多历史事实!由此,整个世界为之哗然,对神话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接下来,谢尔曼一不做二不休,又跑到希腊去发掘迈锡尼城。在荷马史诗中,迈锡尼国王是希腊联军的指挥官,他带领联军攻打特洛伊城;迈锡尼如果找到了,就更加证明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谢里曼真的非常幸运,这一次,他在希腊一个叫“迈锡尼”的地方挖掘迈锡尼城,结果不仅找到了迈锡尼,而且挖出一个黄金宝库,那里的许多墓葬中藏着大量黄金,而这也让他大大地发了一次财。谢里曼靠着相信荷马而证明了荷马,这在考古学上是一次奇迹!
  现在我们知道,特洛伊战争大概发生在公元前1250年,比人们以前认为的希腊文明发生的时间(公元前800年)早了400多年,并且,此前还有更加古老的文明存在。就在迈锡尼文明形成之时,希腊更南部的地方已经有更早的城市存在,它们形成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而迈锡尼文明与克里特文明是什么关系呢?克里特文明比迈锡尼文明还要早,但后来迈锡尼文明消灭了克里特文明,这在荷马史诗里也有记载;克里特文明被南部希腊所接受,我们把这个时期叫作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希腊的这个部分是整个欧洲最早的文明所在地,而这个地方的文明又起源于地中海东岸。于是,中东和现在的欧洲在文明上是有联系的,欧洲出现文明,是受到了中东文明传播的影响。当然,关于欧罗巴和公牛的神话是没有办法证明的,但文明传递的脉络现在大体上知道了。
  最后,荷马史诗从哪里来?为什么荷马史诗里隐藏着那么多真实的成分?可以这样设想:特洛伊战争结束后,也就是公元前13世纪,参加过战争的战士们回到家中,那是段光荣的历史,战士们返乡,会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讲给乡亲们听,其中还有些胡编瞎造的传说,如海怪、女神之类。有人觉得好玩,就再讲给其他人听,结果故事就越传越离奇了。慢慢传到“行吟诗人”那里,也就是说书、卖唱的那些人耳中,他们是以讲故事为生的,四方游荡说书卖唱,说得好村民就拿面包给他们吃,说得不好就把他们赶走,所以他们就会不断地把故事编得更加离奇、更加丰满,越编越神奇,金苹果和复仇女神都出来了。最后,有人将所有这些故事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再到后来,人们说这个编故事的人是个瞎子,叫“荷马”,他因为双目失明做不了其他事,就专门靠说故事为生,“荷马史诗”由此出现了。但荷马存在过吗?我们的确不知道,也许“荷马”是很多人、是很多瞎子,也许只是人们想象中的一个人。但是从特洛伊战争到荷马史诗的出现间隔了好几百年时间,在荷马史诗出现时,希腊文明已经发生变化,那时是公元前9—前8世纪了。
  特洛伊战争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但对于希腊城邦来说,持续了十年的战争依然带来巨大的损耗——试想,如今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伊拉克打了十年仗也大伤元气,当年的希腊城邦怎能经得起战争的长期折磨!在这个背景下,北方有一批蛮族乘虚而入,他们是多利亚人;希腊无力抵抗,于是,就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约50年,多利亚人消灭了早期希腊城邦,而特洛伊、迈锡尼这些地方也就永久消失了,被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记忆里。此后,希腊进入大约400年的“黑暗时期”,有文字的记载断裂了,后人无法了解其中的情况。像这种文明中断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比如印度最古老的文明因为“雅利安人”的到来而消失,新的文明需要重新萌生。印度文明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种姓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社会最底层的人叫“不可接触者”,是贱民,今天被称为“表列种姓”,只是比较好听一点而已——他们就是被消灭的古老文明的后裔,雅利安人征服之后,把他们变成了奴隶。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后也进入约200年的“黑暗时期”,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那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亚瑟王与四十圆桌骑士”的美好传说。
欧罗巴被劫 卡萨利 绘
  希腊的政治发展&
  回到希腊。“黑暗时期”过去了,城邦又重新出现了,不过这时的希腊人已经是带着蛮族血统的新人了,这些人,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希腊人”。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存在着好多城邦,包括斯巴达、底比斯、雅典等,希腊半岛没有多大,却存在着几百个城邦,每一个城邦都有一个独立的政府,事实上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种国家与后来人们知道的人口众多、行政统一、资源丰富、机构复杂的国王或总统的国家不同,与同时代世界其他地方存在的国家比如埃及、波斯也不同。希腊是一个以城邦为基础的“希腊世界”,它只在和其他地方发生战争的时候才是“希腊”,否则就只是一些城市国家,分别叫“雅典”“斯巴达”等。这些城邦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一,大家都讲希腊语,所以走到哪里都能听懂别人的话;第二,相互之间总是在不断打仗,你打我、我打你,不过有一个休战时期,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到了那个时候,所有的希腊人都不打仗,借此来表达共同的身份。不过,体育场上还是有对抗的,只不过是体育对抗,而不是战争对抗,谁比赢了,就等于把其他人打败了;第三,当外来敌人入侵时,所有的城邦都会团结起来,组成共同的希腊联军,希波战争就是这种情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希腊”才是一个共同体,才具有“希腊”的真实含义。
  城邦中最大的大约有6000平方公里,那是斯巴达;接下来是雅典,2000多平方公里,与香港差不多,所以都不是大地方。其余的就更小了,面积只有数百平方公里,如果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摆满城邦,要摆上好几万个才行,否则960万平方公里怎么填得满?但正因为小才能成为城邦,否则就应该是帝国了。城邦的人口也很少,雅典在人口最多的时候大概有30万人,斯巴达最多时达到35万——这个数字是很小的,现在北大的校园里应该有四五万人了。
  城邦的政治制度很有意思,这里介绍两个城邦:雅典与斯巴达。斯巴达三十几万人口中只有8000多公民;这8000多公民应该是从北方南下的多利亚人的后裔,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称这些人为“希洛人”,意思是国家奴隶。希洛人不可以离开自己的土地,没有公民权,也没有国家义务,他们不参加战争,只是为斯巴达人种地,养活那8000多个公民。公民负责管理与保卫城邦,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他们选举30人组成长老会议,这是国家大政方针及政策制定和裁决的机构,成员只能在6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挑选,其中包括28个长老、两个国王,但国王没有实权,唯一的职责是在战争爆发时率领军队出征打仗。设立两个国王是为了权力制衡,一个国王就可能大权独揽,变成后来的拿破仑。长老会议之外,所有其他公民组成公民大会,这是斯巴达最高的权力机构,决定城邦的最高事务。此外还设置5个监察官,负责日常行政,逐年改选换届。
  雅典的情况有所不同,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一个贵族统治的城邦国家。“贵族”这个词需要做一点说明,它和我们通常理解的不一定相同。希腊城邦起先建立在氏族的基础上,氏族以血缘为纽带,按父系或母系确定成员资格。在氏族制度下,夫妻分属于不同的氏族,家庭是被拆开的,一家人从身份上说不一致,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也不完全一样。但在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日益完善后,家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氏族社会也就慢慢瓦解了,但氏族的观念仍然会存在,任何人出身于哪一个氏族,大家心中都很明白。有一些氏族自古以来就高人一等,它们是“高贵的氏族”。这种氏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贵族,整个氏族是贵族。这种情况和中国古代不一样,比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祖父为皇帝打仗,立了战功受封荣国公,他这个人成了贵族,一家子也跟着他成了贵族家庭。希腊的“贵族”不是一种个人的身份,而是一种氏族的身份。
  在希腊,所有城邦开始时几乎都由贵族掌权,也就是说,由属于贵族的氏族掌权。公元前500年左右,贵族和非贵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危及城邦的稳定,于是有一个政治家梭伦进行改革,把以血统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成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也就是财产决定政治权利。这样,富人的地位就提高了,贵族则受到打击。梭伦改革得罪了许多人,因此在梭伦死后情况又变回去。不过变革的趋势却未能停止,公元前480年左右,公民大会取得雅典的最高权力,公民大会是雅典所有公民都可以出席的一种集会,它取得最高权力,就意味着所有雅典公民都可以参与决定城邦的最重要事务。因此,后来很多人说雅典的制度是民主制度,与斯巴达的制度完全不同。公民大会还选出500人组成长老院,并从这些人中选举执政官,任期一年。从理论上说,每一个雅典公民都具有同样的政治权利,也承担相同的社会职责,
  但关键是雅典有多少“公民”?只有4万人。雅典总共有30多万人口,其中4万是公民,占总数的1/8或1/9,这样就出现问题了。其中的原因,首先,雅典是奴隶制社会,奴隶占人口的多数,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和在斯巴达的情况是一样的。其次,人口的一半是女性,在当时希腊人眼里,女人不属于“人”,当然不会有公民权。再次,未成年人也不具备公民资格,所以在30多万人口中,就只有4万多公民了。从理论上说,这4万人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为城邦效劳,可以并且有责任承担公职。
  但实际情况却没有那么简单,问题在于任公职者不拿工资、没有俸禄,穷人于是不愿干——整整一年没有收入,穷人的生活如何维持呢?结果愿意承担公职的就只剩下富人了,雅典由此而成为富人掌权的国家。人们从来都把雅典看作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可是在“民主”的源头上,我们就看到了金钱的力量。有钱人不一定是血统上的贵族,但他们是金钱上的贵族。
  城邦与战争&
  另外一个问题是雅典和斯巴达的比较。西方主流话语说斯巴达是寡头政治,雅典是民主政治,至今西方人都赞美雅典、贬抑斯巴达。当然,斯巴达只有8000人享有公民权,而雅典有4万,但就本质而言,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一个城邦的1/8是公民,另一个城邦的1/40是公民,我们就说这个城邦好、那个城邦不好,岂不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或者二十五步笑百步?可是西方人为什么贬低斯巴达、赞扬雅典呢?其实是把雅典的制度概念化、抽象化了,作为意识形态来使用。斯巴达有王,雅典没有,但斯巴达的“王”是打仗的,相当于将军,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王、君主。雅典领兵打仗的是将军,在雅典,所有公职都是一年换一次,只有将军不换,可以连任,比如伯里克利,他一直连任,这种将军和斯巴达的“王”不知道有没有很大区别。伯里克利时代据说是雅典城邦民主制度最辉煌的时代,伯里克利有好多名言被看作民主理论的经典名句。人们指责斯巴达,说它好战,小男孩十一二岁就要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男子的一生都在准备打仗。但是,伯里克利时代是什么时代?是雅典的战争时代,伯罗奔尼撒战争就发生在此时,伯里克利是战争指挥官。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希腊世界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其规模超出希波战争,时间也更长。但是为什么打这场战争?是因为雅典要控制其他城邦,想称霸整个希腊世界,它要征服别的城邦,让它们给它交钱纳税,这引起许多城邦的不满,造成斯巴达和雅典各自组织军事同盟,打起了希腊人的内战。伯里克利就是这个时代的雅典将军,他声称雅典为伟大的理想而战,那个理想就是民主。但战争的目的其实是建立雅典帝国,要控制希腊世界的所有财富;如果民主的理想就是如此,那么至少对于其他城邦来说,它们的感觉会是怎样?
  雅典的民主制度从初步形成到基本结束,大约存在了180年,后来西方人说:雅典的制度是永恒的,一直延续到今天;西方民主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延绵不断。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伯里克利时期的政治制度很快就中断了,斯巴达打赢了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投降,于是斯巴达的制度在希腊世界占了上风。这以后局面异常混乱,乱到了极点,希腊半岛上战争不断,内讧、政变,乱成一片。天下的乱局引出了新的变化,那就是马其顿南侵。马其顿是希腊北方一个 “专制国家”,也可以说是一个“蛮族国家”,它的最高统治者是“王”,“王”大权在握,是真正的统治者。马其顿国王趁着希腊的混乱举兵南下,控制了希腊世界,但同时也恢复了秩序,在全希腊推行集权统治。到这时,希腊才第一次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不过,真正的“希腊时代”也过去了,地中海进入了“希腊化”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希腊人把自己的文化连同它的军事扩张一同带到地中海东部地域,其影响力一直达到今天的印度边界。
  马其顿的第二个统治者是亚历山大,这是个被西方传统称为“大帝”的人。他率领统一的希腊军队冲向东方,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东征”没有留下任何民主的痕迹,希腊人到了东方,就完全推行专制制度:他们征服了埃及,就做埃及的法老,跟法老一样神王合一;征服了波斯,就做波斯的国王,像波斯王那样独断专行。雅典的民主制度在伯里克利前后那6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鼎盛,但即便在那60年里,公民大会也做出过非常荒唐的决定,比如处死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个哲学家,他老是喋喋不休地宣讲他那一套,大家听腻了,就把他清除掉。其实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些古代希腊哲人并不欣赏雅典那样的直接民主制,他们主张混合政体,认为人间最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君主代表王就是权威,贵族代表精英就是理智,民主代表全体公民也就是民意。这三种制度,其中任何一种单独起作用都会有问题,三个加在一起才最理想。但是把这三种制度混在一起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它们是互相冲突的。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理想呢?应该是没有,任何一种制度都是有缺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其实,一种制度只要符合一个时代的需要,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它就可以被视为“好”、有它的时代合理性。我希望同学们能认识到这一点。
  后来有一个人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他是雅典的修昔底德。作为雅典人,他为雅典的失败感到惋惜,不过他认为是雅典的政治制度造成了雅典的失败,这是雅典人应该吸取的教训。他的这个观点影响了后来的一千年,直到文艺复兴以后才慢慢发生变化。但他对伯里克利的赞颂却给后来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雅典的“民主”产生了丰富的想象。
庄园中的农民
  第六讲 基督教的产生&
  讲到现在,我们只讲了西方文明的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其实是今天西方人自己说的“东方”,也就是中东地区;我们介绍了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文明,它们都传自于这个“东方”。西方文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这个源头是基督教,而基督教的源头仍然在“东方”。提到基督教,当然首先要介绍犹太这个民族。这个民族人数很少,虽说曾建立过自己的国家,但是后来灭亡了,犹太人也散布到世界很多地方。但犹太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却对西方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节课就介绍这方面的情况。关于宗教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可能比较生疏,但不了解宗教,就不能理解文明。
  犹太人的故事&
  在古代,犹太民族只是西亚、两河、地中海东岸众多游牧民族中的一个小小的群体,最初叫希伯来人。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我们大概可以认为希伯来民族起源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最下游曾经有过一个强大的城邦叫乌尔——以前讲过的,在波斯湾的尽头、一个很小的地区,希伯来民族可能就出现在这里。后来他们迁徙到叙利亚一带,在古代那个地方叫迦南,大约在现在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再加上一点黎巴嫩。希伯来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亚伯拉罕,对他们来说,亚伯拉罕就相当于中国的先祖黄帝轩辕氏;我们关于亚伯拉罕的知识多是从圣经中得来的,其实没有办法考证亚伯拉罕到底存不存在。亚伯拉罕的儿子是以撒,以撒的儿子是雅各,在这段时间里(这个时段有多长我们也不知道),希伯来民族从乌尔迁移到迦南,中文圣经把它翻译成“迦南地”。关于雅各,圣经中是这么介绍的:有一天晚上他与人摔跤,摔了一整夜,天亮以后才知道与他格斗的人是天使。雅各和天使摔跤,由此得到一个绰号,叫“以色列”,意思是“和天使角斗的人”,雅各的后代就自称为“以色列”。
  由于迦南地离埃及很近,这批人觉得埃及更适合生存,就迁徙到埃及,时间是公元前17到前16世纪之间,居住了二三百年。但到新王朝时期(还记得埃及新王朝吗?它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外侵略),以色列人受到迫害,他们忍受不了,就在摩西的领导下撤出埃及,进行“胜利大逃亡”,这在圣经中叫“出埃及记”,那是一段著名的故事。接下来他们来到西奈半岛,就是今天苏伊士运河穿过的地方。逃出来的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上转了很长时间,度过了好几十年,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很不理想,基本上属于半沙漠地区,他们很想回到自己以前的家乡去,就是迦南地。但迦南地已经被另一个游牧民族腓力斯人所占领(注意:腓力斯不是腓尼基。腓尼基在以色列王国的北部,是欧罗巴的故乡;腓力斯人在南面),以色列人要想返回迦南地,就必须打回去,通过战争,但这很不容易,因为以色列人非常弱小,人数很少。不过在摩西领导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摩西代表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这件事,对以色列人以及对西方,影响都非常深远。根据圣经记载,人们在西奈山下游荡的时候,摩西一个人走上山,在山上停留好几天,回来后他说一直在与上帝对话,从上帝那里得到了许多指示。作为以色列人的代表,他和上帝约定,以色列人从此只信奉一个神,只服从一个神,这个神就是上帝耶和华。他还把与上帝的谈话内容、得到的教导讲给族人听,族人把这些刻在石头上,这件事叫“以色列人和上帝立约”,刻在石头上的字叫《约书》。这以后,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游荡的时候就一直扛着一个木头箱子,里面装着由两块石片刻成的《约书》,这个箱子叫“约柜”。自从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之后,世界宗教发生了一个变化,在此之前,没有哪一个民族把控制世界的神看成只有一个,或者说,没有任何民族只承认单一神。尽管两河文明刚出现时人们就已经有宗教意识了,可是所有的古代民族都认为有很多神,他们共同控制宇宙;但自从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以后,单一神的意识形成了,这样就出现了“一神教”。
  人是如何产生宗教意识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讲不了那么多,简单地说,大体情况是这样:大家知道,人的始祖和动物起初并没有区别,只是动物当中的一种。可是随着人的发展,他慢慢产生一种意识,觉得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同,人是一种特殊的物体,这种意识把人从自然界剥离出来,变成一种外在物。举例说明,比如牛、羊、老虎、狮子,这些动物有没有意识或者思维?其实也是有的,当然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思维,可是我们说这些动物的思维活动并没有把自己和自然界分开,它们会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生存的环境完全融合。但是人到了一定阶段,会把自己从自然里拉出来,认为自然界没有他,他不是自然,这就是自我意识。一旦人有了自我意识,认为他超越于环境,人就最终形成了,他就离开了自然。
  但是当人把自己从自然界抽离出来后,接着就出现一个新现象,他发现外部的自然世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超出于自己,他不能控制;相反,自己反而随时随地被自然控制,被它掌握,被它打击,经历很多很多的磨难——狂风、暴雨、毒蛇、猛兽、干旱、山洪、食物短缺、天寒地冻,等等,人都很恐惧,这些威胁着人的生存。但是另一方面,人又会感到自然赐予自己很多资源,比如水、阳光、食物等。所以人会把自然外界理解为有精神的东西,和人一样,有思想、有生命,是一些生存的存在。一旦人把外界理解为“非我”,很快就出现一个逻辑:人感到外界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自然是有灵的、有意志的。早期宗教信仰就起源于人与自然的分野,起源于外界强大的力量。接下来,人会认为外界的每一样东西都有灵,每一个精灵都是神。比如他听到风声,就认为风后面有一个神;看到河流,就认为河里面有一个神。中国古代就是这样,中国民间信仰里有风神、河神、山神、树神,有土地神,当然还有天神、雷神、电神,动物后面也有神。但是,神是什么样子?你看不到风,只能听见风声呼呼地响,而风神是什么样子?于是人们就想象一下,把“风”人形化了:他长着白胡子,留着长头发,胡子和白发呼呼地飘摇,身上的大袍子也呼呼地发响,风神就出现了。世上万物都有神,多神教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后,在众多神中,会有几个主要的神地位被抬高,神的地位开始不平等,就好像人类社会一样。被拔高的神体现在一两个形象中,比如宙斯和赫拉,或者中国的玉皇大帝、印度的梵天等。这些神高高在上,比如古代波斯的拜火教有两三个主神,代表光明和黑暗;金庸的小说里张无忌属明教,明教就是拜火教,光明是最主要的神。到以色列民族,所有的神性集中到一个神身上,这个神叫耶和华,于是一神教就产生了。这在人类宗教史上非常重要,因为神太多了人就顾不过来,比如罗马有几百个神,每个神有一个节庆日,每年就要有几百个节庆日。如果集中起来成为一个神,这个神就是至高无上的,人们随时祀奉他,他就和人立了约。开始的时候,神从万物中走出来,神是人格化的,具有人的外形;后来神又被去人格化了,他被高度抽象,成了至高的存在,是一种精神,完全看不到,只能靠想象。到这个时候,神不仅是唯一的,也是虚无缥缈和无所不在的,只可以意会而不可以体会。
  这样,上帝成了以色列人唯一的神,摩西与上帝立约是第一步。公元前13—前11世纪末期,以色列进入“士师”时代,这时的社会是部落组织形态。“士师”就是法官,英文是Judge,意思是部落长老,遇到对内对外的重大事情他们走到一起商量办法,共同讨论共同执行。以色列当时四面受敌,北面有腓尼基,南面是腓力斯,还有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它总是面对被其他民族消灭的危险。为了结束这种状态,以色列人开始意识到部落形式已经不能发挥作用了,于是就出现了王政,把民族的力量集中起来置于一人之手,就是国王。我们在上堂课提到,人类的政治制度是由时代的需要决定的,在以色列我们又看到一个例证。最早的以色列王是扫罗,接替扫罗的是大卫。大卫的名气很大,大家都知道他投石头打死了腓力斯人的首领歌利亚。大卫被后来的艺术家塑造成英俊勇武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一个非常漂亮的年轻男子,那就是大卫;大卫时期是以色列国最强盛的时期。第三个国王是所罗门,所罗门做了一些事,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他想建立一个雄伟的首都耶路撒冷;其次,他要建立一座神庙置放约柜——以色列人现在不愿意扛着柜子走了,要把它放在神庙里。这些事都要花费很多人力,消耗很多钱,虽然后来对以色列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确立意义非凡,但在当时的影响却十分糟糕,引起民怨沸腾,怨声载道,青年男子都被征用建设工程,南部的怨言最大。所罗门死后,以色列国家就分裂了,北部仍然叫以色列,南部叫犹太。这样,以色列民族就更加虚弱,外敌对它的侵害就更大。公元前722年,亚述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犹太国。此后以色列人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重新立国。以色列民族历史上充满了悲惨的经历,它总是被别人打,总是被别人欺负,由此产生一种悲壮伤感的宗教倾向,它总是在想,我们为什么老是受苦受难,凄凄惨惨?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将犹太所有头面人物囚禁关押,这就是“新巴比伦之囚”。在这里,以色列人的宗教观进一步发展了。
  一神教&
  摩西时代,耶和华只是以色列人的神,但这意味着还有其他神,其他民族服从其他的神。但是到“新巴比伦之囚”时期,犹太宗教家提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神,这个神就是耶和华;其他的神都不存在,都是伪神。到这时,一神教完成了它的形成过程。耶和华是神的名字,也就是上帝,但是我们不能直呼其名,我们把它叫作“神”,英文是the God。你们看,即要大写又要加定冠词,意思是“那唯一的神”、特定的神。和希腊的神比较一下:希腊的神是人,他们有七情六欲,很可爱;而以色列的“这个神”(the God)却是严肃和高尚的、唯一正义的,永远板着脸教训人。由于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因此上帝对以色列人极其严厉,对他们进行强有力的束缚,不允许犯任何错误。一切罪恶都来自人间,与神无关,因此,不信奉神就会受惩罚,不遵循神的旨意就会受惩罚,犯错误就会受惩罚,万事万物稍不如意就会受惩罚。如此一来,以色列人长期经受的灾难就得到解释了,原因是他犯了错误,有罪。在圣经中,杀人是罪,偷东西是罪,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是罪,不孝敬父母是罪……但这些只是次生的,人类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罪,那是“原罪”。
  大家都知道亚当、夏娃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是由上帝造出来的。上帝漂浮于宇宙之间,第一天他看到宇宙是一片混沌,很不高兴,于是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二天上帝说要有天,就有了天。第三天上帝造了地,让地上长出花草树木。第四天造日月星辰,宇宙有生气了,星星闪呀闪,太阳白天升起、晚上落下。第五天造水中生物,鱼和虾;空中生物,鸟类禽类。第六天造陆上生物,牲畜野兽。上帝看了,觉得还不行啊,需要有东西来统治它们,于是造了人,亚当出现了。可是亚当太孤独,上帝趁他睡觉时抽出一根肋骨,把它变成夏娃,做亚当的妻子。第七天,上帝完成了一切工作,去休息了,于是这一天是休息日。
  亚当和夏娃住在一个非常美的叫伊甸园的大花园里,上帝对他们说,园子里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吃的,可是有一棵树上的果子千万别吃,有毒,吃了要死。后来夏娃看到一条蛇,蛇引诱夏娃吃果子,说吃了就变得聪明,变得美丽了。夏娃吃了,还给亚当吃,吃完之后他们的眼睛变亮了,什么都看见了,智慧也有了,真的变聪明了。在此之前他们什么都不懂,跟自然混在一起;可是吃过智慧果以后,他们什么都懂了,和自然剥离开,知道了是非,懂得不穿衣服很丑,于是就去摘无花果的叶子遮住身子,特别要遮住不好意思的地方。上帝发现后,知道他们偷吃了禁果,于是就要惩罚他们:他们从此以后必须靠自己的劳动生活,要汗流满面才能生存。他们不能再住在伊甸园里了,不能靠上帝的恩赐为生。本来,天下万物都是靠上帝的恩赐获得食物的,而人却不可以再这样了,上帝罚他以劳动为生,这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而其他动物却不需要。亚当和夏娃犯了罪,他们的子子孙孙因此都有罪,这个罪叫“原罪”,任何人永远不可摆脱。这些就是犹太教说给人们听的东西:一切人由于先祖的罪而有罪,因此,犹太教是个很悲观的宗教,但它却符合犹太人的悲伤心理。
  以色列人的悲惨命运并没有结束,他们在新巴比伦被关了几十年,后来波斯人把新巴比伦消灭了,波斯国王把他们放回故土巴勒斯坦。在以后的200年中,以色列人在波斯的统治下过着半独立的生活,境况还算可以。但亚历山大东征以后,希腊人统治这个地区,对以色列人实行严厉的镇压,这时就出现了犹太人的马加比起义,赶走了希腊人,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国家。但不久后罗马人又征服以色列,在罗马的统治下以色列的宗教思想又发生变化,人们从马加比起义和犹太王国的复活中似乎看到了希望,他们觉得当一个“救世主”比如马加比出现的时候,一定从上帝那里得到了指示,来解救以色列民族。马加比失败后,更多的犹太人期待着另一个救世主的出现,在犹太语言中,救世主被叫作“弥赛亚”。此后,犹太人就不断地等待新的救世主。
  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命运更凄惨,于是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起义,但都被残暴地镇压了,许多犹太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走遍了欧洲、亚洲,一直往东走,甚至走到中国——犹太人走遍了全世界,这就是犹太人的“散居时代”。今日的犹太人各种肤色的都有,黑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怎么会这样?就是由散居造成的。散居生活持续了极其漫长的两千年时间,直到1947年,犹太复国主义在西方列强支持下重新建国,在今天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以色列国,而这时的巴勒斯坦却已经是阿拉伯人的家园了。在这两千多年时间中,犹太人不断期待新的救世主,可是当一个“救世主”真的出来的时候,犹太人却不承认他,这个人据说叫耶稣·基督。
庄园中的贵族
  基督教的出现&
  耶稣出生在大约公元前1世纪与公元后1世纪之间,确切的时间我们并不知道,而且也不知道是否有过一个叫耶稣·基督的人存在,或者是不是由他创立了基督教。任何书面的史料都没有留下关于他的记载,只有一本书记录了他,那是《圣经》;这本书是后来一个宗教的经典,那是基督教。犹太教也有圣经,可是这个圣经记载的是犹太人或者更早的希伯来人的历史。当耶稣·基督出现并且被人们认为是领导了一个新的宗教运动的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圣经,它接受了犹太人圣经中全部的叙事体系,但是加上了新的内容,就是耶稣的活动,由此组成一部新的经书叫《新约全书》,而犹太教的经书就叫《旧约全书》。我们今天看到的《圣经》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旧约全书》,后半部分是《新约全书》。为什么叫“约”?约就是和上帝立约。摩西代表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那是“旧约”;耶稣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人类赎罪,这就是“新约”。人类从一开始就是有罪的,到耶稣·基督时,人类已经堕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苦难也因此达到极点。这时候,耶稣·基督出现了,他是上帝的儿子(《圣经》中叫“人子”),上帝派他来拯救整个人类,而不仅仅是拯救以色列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为全人类赎罪,他就是新的救世主——这些就是新宗教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新的宗教和犹太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然而新宗教是全人类的宗教,犹太教只属于以色列人,正因为如此,新宗教后来传遍了全世界,犹太教仍然只是犹太人的标志。
  但这种普世性的新宗教思想也带来另一个后果,即“拯救全人类”成为基督教的基本口号,一直贯穿于西方文化。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拯救全人类”就是它的口号;传教士传教的时候,“拯救全人类”也是他们的口号;到了近代西方帝国主义扩张的时候,所谓“拯救全人类”也是一个方便的借口,在它侵略的任何一个地方它都会说:我来拯救你们。时至今日,我们仍不断听说,我来拯救利比亚,我来拯救叙利亚,等等——这就是救世主。西方几乎所有的哲学思想都带有这种所谓“拯救全人类”的话语背景,几乎所有的有影响的思想都是这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所以说,西方的文化是有源头的,犹太人的思维方式深深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哲学、精神、理念,根深蒂固地安插在西方人的脑子里。从“罪”到“获救”,从拯救自己到“拯救”别人,不管别人想不想被“拯救”,他总要去“拯救”别人。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耶稣·基督。我们今天确实不知道耶稣·基督是否存在过,他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如果存在,那么他可能宣传过自己的思想,但这些思想被当时犹太教正统视为异端邪说,也就是邪教。那么他说过些什么呢?他说天父之下人人皆兄弟(有点像《水浒传》那样),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意思是:平等不在人间,而在天国。人世间的一切人,不论富贵贫穷,有地位或没有地位,受压迫还是压迫别人,被剥削还是剥削别人,这些都是短暂的浮尘,到最后终归会被上帝裁判;上帝根据每一个人在人间的表现来决定谁上天堂、谁下地狱,这叫“最后的审判”或“末日审判”。耶稣生活的时代,正是罗马人残酷压迫犹太人的时候,人间充满了苦难和不平等。这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尽管这个平等不在人间,而在天国,但在当时这种思想还是会吸引很多人,很多人会等待,等待救世主出来,把他们拯救进天堂。基督教甚至允许女人和男人平等,奴隶和主人平等,肤色不同的人平等。当然,这些平等只在上帝面前才有,所以一切人都可以加入教会,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不分贫富、不分黑白——这也是很能够吸引人心的,尤其是那些弱者。耶稣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好像有点像孔夫子),因此你自己不想做的事,千万不要对别人做;应该宽恕、爱你的敌人,因此左脸被人扇了一巴掌,应该把右脸也给他。耶稣还要求简化宗教仪式,这里指的是犹太教——那时候犹太教注重繁文缛节,走形式而不讲实质——这就得罪了犹太教的拉比,他们视之为异端。按照圣经的说法,罗马人指控耶稣聚众蛊惑,图谋造反,企图称王;耶稣回答说,他的国不在人间,在天国,意思是他不做地上的王,而是天上的王。因此他被罗马人抓住处死的时候,罗马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荆冠,嘲笑他居然想称王。但在耶稣看来,一切人最终都要受到上帝的审判,他将在上帝那里得到复活,进入天堂;他以自己的血代表人类与上帝立约,由此而拯救全人类。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的父亲约瑟是木匠,母亲玛利亚也是穷苦人出身,玛利亚还没有结婚就怀孕了,约瑟十分不高兴,但他很快得到天使的启示,说玛利亚得到的是神的儿子,神把他派到人间,来拯救人类。耶稣诞生时,犹太国王听说诞生了人间之王,就派重兵前来抓捕。这时约瑟又得到天使的启示,就带着家人匆匆逃往埃及。耶稣出生在伯利恒,他出生的地方现在有一个教堂;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基督徒最重要的纪念日,据说那就是耶稣出生的日子,因此叫“圣诞日”,也就是现在每年一度的“圣诞节”。这些说法都是没有办法考证的,宗教只是信仰,相信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证。
  耶稣最早的信徒都是下层民众,耶稣自己就出身穷苦,耶稣的十二门徒,有的是渔夫,有的是木匠,有的是农人,有的是小官员,也都是平民百姓,其中有不少是耶稣的亲戚,或者是亲戚的朋友。从人员组成上说,早期基督教确实是穷人的宗教,是为穷人说话的。它试图在精神上安慰穷人,试图将穷人救出苦难;它宣扬人人平等的思想,坚信上帝将带给人类永恒的正义;它坚称信守上帝就能摆脱苦难,而人间的痛苦,将在天国得到解脱。
  基督教会&
  基督教的出现有它的背景。罗马统治时,以色列民族遭受巨大的苦难,人们都在等待弥赛亚,都希望救世主降临。这时会有很多人站出来说他是救世主,耶稣·基督可能是其中的一个。那时候,有人暴动,有人起义,有人闹事,有人刺杀,也有人宣传忍耐与等待,耶稣·基督就主张等待上帝,上帝会将末日的审判带到人间。他的说教对苦难大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受到很多普通百姓的欢迎。基督教刚出现的时候是穷人的宗教,统治者对此都感到恐惧,他们担心基督教会成为穷人造反的旗帜,宗教聚会则变成有组织的反抗,所以当时的统治者竭尽全力要消灭这种异端邪说。但统治者没有看明白的是,基督教宣传的是末日,末日不在今生,而在死后,因此不会对现时的统治者构成威胁。等到统治者意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就会接受这种新的说法,并力图将其转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工具。其实宗教从来都是双向的,它既可以为政权服务,也可以成为推翻政权的武器;在多数情况下,宗教很容易为统治者所利用,特别像基督教这样的宗教,它的基本观念就是忍耐,等待上帝的最后审判。
  所以,到公元4世纪,基督教就成为罗马的国家宗教了,转折点发生在君士坦丁做皇帝的时候。公元313年他终止了对基督教的迫害,允许信徒自由信教,临终的时候,他自己也皈依了基督教。这以后,罗马除去一个皇帝外,所有的皇帝都是基督徒,新的宗教也被宣布为罗马的国教,而其他的宗教都不合法。原始的基督教到这时就改变性质了,它不再是穷人的宗教,也不是贫苦大众的精神避难所,它成了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了统治的工具,完全为统治者说话。宗教的仪式越来越奢华,教会摆排场,铺张炫耀,高级教士峨冠紫袍,与世俗的贵族无异。基督教的正宗地位也由此确立,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虽说从19世纪起,政教分离,“国教”的地位已经丢失了,但基督教作为西方文明的标志仍然不可动摇,其基本理念也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在西方人的思想中。
  基督教发生过几次大的分裂。第一次是在公元11世纪,原来罗马帝国疆域内的东、西两部分在意识形态方面彻底分裂,东部教会不承认罗马教皇的最高权威,自称为“正教”,中文翻译时加了一个“东”字,变成了“东正教”。东正教的中心早期在君士坦丁堡,后来转移到俄罗斯,特别是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破后,莫斯科就成了东正教的中心。西部教会仍以罗马城为中心,它自称“公教”,意思是普天之下的宗教,中国人称其为“天主教”,教皇是最高首脑。第二次大分裂发生在16世纪,由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天主教方面分裂成以罗马为中心的旧教(仍称天主教)和由改革运动形成的新的教派,统称“新教”;但“新教”也是中国人的叫法,西方人把它叫作“抗议派”(protestants),因为新教徒抗议罗马教廷的诸多做法,在他们看来,教会背叛了原始的基督精神,已经是腐化堕落的象征了。新教不是一个整体,它分成许多宗派,最重要的包括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安立甘派”(也可以称为“圣公会”);其他比较有名的还有再洗礼派、长老会派、教友派、公理会派等。以后,新教派别一分再分,到20世纪已经出现了不知道多少宗派,包括许多邪教。美国是最常出现邪教的国家,因为它把宗教自由推到了极端,结果就有为非作歹的人打着宗教的旗子做坏事。
  从教会组织形式看,东西方教会结构不同,区别在于东边的“正教”没有正式的中央机构,君士坦丁堡“大首牧”曾经是最高的教职官员,后来隶属于各个国家,成了各国皇权的依附职务。西边的“公教”有一个完整的类似于国家的组织机构,最高首脑叫“教皇”或“教宗”,在教会体系里看起来就像是罗马帝国的皇帝。教皇之下,按照罗马国家的建制组织了一个宫廷,与所有的宫廷一样,皇帝周围是“大臣”,大臣就是红衣主教,又叫枢机主教。教廷之下有教省,管理教省的人是大主教。大主教下面是主教,管理一个教区。教区下面是堂区,每个堂区有一个教堂,主管人员叫本堂神父,此外还有执事等辅佐官员。这样一来,天主教的组织机构与罗马帝国就十分相像,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阶梯构造。西罗马帝国解体后,天主教会可以起到将西欧各地区凝聚在一起的作用,不让它完全散开,其高度严密的组织结构起了重要作用。16世纪新教出现之后,各个教派的组织结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所有的新教派别都不承认教皇的最高权威,不服从他的领导。
  第一任教皇是彼得,据《新约全书》说,他是耶稣的大弟子。耶稣罹难后,他的弟子们分散到各地去传播他的思想。彼得在罗马找到一个会所,聚集到一批人,在那里传教,但他被罗马军队抓起来,倒钉在十字架上处死。后来,在他被处死的地方建立了一个教堂,这就是圣彼得大教堂,也就是今日梵蒂冈所在地。当时,基督教是穷人的宗教,教皇无权无势,反而面临生命危险,不像后来的教皇有权有势,是西方世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最后谈一下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我们一定要明白,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伊斯兰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创立的,他在创立伊斯兰教的时候,阿拉伯人处于部落社会,各部落间战争不断,非常混乱。穆罕默德用一个宗教统一了诸部落,建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后来发展壮大,变成了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也是一神教,它的神是安拉,安拉是至高无上的、唯一的神,一切人都应该服从他——事实上,伊斯兰的意思就是“服从”。一神教的传统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再到伊斯兰教,世界上其他宗教基本上都是多神教,印度的、伊朗的、非洲的、中国的,都是多神教,但这三个宗教是一神教,而且有连带关系。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关系已经讲了很多,至于伊斯兰教,有一点很重要。穆罕默德曾经说,安拉向人间派送过六位使者:第一位阿丹,相当于亚当;第二位努海,相当于诺亚;第三位易卜拉欣,相当于亚伯拉罕;第四位穆萨,相当于摩西;第五位尔撒,就是耶稣;第六位呢,是先知穆罕默德自己,这以后,安拉就不再派使者去人间了。熟悉圣经的人都知道,前五位使者都是圣经人物,穆罕默德则是伊斯兰教的缔造者。穆斯林坚定不移地相信:上帝把一部分真理给了耶稣,但是把全部真理给了穆罕默德;因此,伊斯兰教是人世间最圆满的宗教。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教和前面两个宗教的关系。后来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不共戴天,打斗了一千多年。犹太教与基督教也势不两立,延续了差不多两千年。按《新约全书》的说法,耶稣是被犹大出卖的,而收买犹大的是犹太教拉比,因此基督徒认为是犹太教徒害死了基督,双方的对立不可调和。但是到20世纪,面对着阿拉伯人的民族觉醒,西方列强觉得要在阿拉伯地区插一根楔子,以便控制这个地区,于是就把流散在欧洲的犹太人集结起来,支持犹太复国主义。那以后西方国家和今天的以色列国结成同盟,共同打压阿拉伯世界。
&&《十日谈》插图
  第十三讲& 西方的扩张&
  领土扩张与殖民帝国&
  这一讲是讲西方的扩张。最早建立殖民帝国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时间在15—16世纪,当时它们完成了“地理大发现”,结果就最早控制世界,最早掠夺殖民地,并且瓜分世界。葡萄牙的海上帝国,由西向东扩展,包括非洲西海岸、东海岸,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地区,中国南海地带、澳门,一度甚至延伸到日本;这是西班牙的陆上帝国,在美洲大陆南北拉开,从北到南延绵几千公里。这条线叫“教皇子午线”,当时在教皇的主持下两国瓜分世界,时间在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第二年,西方国家瓜分世界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起初,分界线画在大西洋中间,后来葡萄牙提出把界线往西挪动,西班牙同意了,因为东边这条线也跟着往西挪动,就把菲律宾这个地方——当时是荒岛一片,只有原始部落居住——划进了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西班牙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所以很高兴。可是后来发现葡萄牙人占到更大的便宜,原因是现在的巴西被划进葡萄牙的势力范围了,于是葡萄牙也在南美占据了很大一块殖民地。巴西对葡萄牙来说非常重要,它富裕,地域广大,而且还有亚马逊河流域地区,当时是热带雨林,完全没有开发,可是面积很大。
  除巴西之外,西班牙美洲帝国囊括了美洲的大片疆域,从今天的美国南部——包括得克萨斯、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等——一直到美洲最南端,那是一个庞大的帝国。西班牙从美洲帝国攫取了大量财富,把这些财富运回国内,使自己在当时的欧洲变得非常富裕。我们还记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本以为他来到了东方的印度,后来西班牙人发现哥伦布去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新大陆”。这个“新大陆”荒凉一片,完全不是他们向往的地方,这让他们非常失望。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真的来到了金银宝地,因为美洲贮藏着大量金银,印第安人有收藏黄金的习惯,千百年中积聚了许多黄金,数量十分庞大。当时,印第安人的社会发展程度不高,没有所谓的“商品经济”,黄金不是用来经商的,只是因为它金光灿烂,看起来很华贵,所以部落头人都喜欢收藏,作为他们权势和地位的象征。西班牙人来了之后,轻而易举就把这些黄金全都搬回国内了;等黄金搬完之后,他们又发现美洲蕴藏着大量白银,银矿的储藏量巨大,于是西班牙人又去开采白银,这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在西班牙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亡,据后来人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著印第安人要么死于屠杀,要么死于西班牙人带去的各种疾病。所以等到西班牙人打算开采银矿时,却发现找不到充足的劳动力,于是他们就越过大西洋到西非去抓捕黑人,把黑人运到美洲,为他们开采银矿。这就是最早的奴隶贸易和奴隶劳动。当然,对西班牙而言,大量白银流入本国,它就变得更加富裕了。
  但西班牙的衰落却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他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财富,没有将其留在国内,转化为资本,用于发展本国经济;相反,他们大肆挥霍,追求奢华,把金银财宝送到国外去换取奢侈品。这样,反倒把欧洲其他地方的经济刺激起来,自己却变穷了,所以出现了像堂·吉诃德这样的文学形象:一个破落的贵族,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和风车搏斗,结果并不能阻挡风车的转动。西班牙虽然很早就进入重商主义时代,但它的贵族却体现着很多封建的特征,西班牙的海外扩张主要是靠这帮贵族进行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些人的写照。正因为如此,西班牙的重商主义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这是西班牙衰落的重要原因。
  在西班牙征服的过程中,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许多地方几乎灭绝。后来历史学家对有些现象一直看不懂,比如说,一百多个西班牙人,怎么能够征服印加帝国呢?印加帝国南北长一千公里,宽度从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它沿海岸线和安第斯山脉一路南下,是一个狭长的地段,但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并且人口众多。但是,它怎么很快就匍匐在一百多人的西班牙远征队之下呢?以前的说法是:西班牙人有先进的武器。但是,安第斯山地势险要,崇山峻岭给军事行动带来极大的不便,即使西班牙人有先进的武器,比如火枪,或者火炮,但每个人背一门炮,也只有一百多门炮,并且还得背炮弹,翻山越岭,怎么可能呢!因此,对历史学家来说,这是个解不开的谜。现在大家知道了,原来白人体内携带着多种病菌,像伤寒、痢疾、霍乱等,传染性极强,杀伤力很大,美洲土著因为一直和“旧世界”隔绝,不具备天然的免疫力,没法抵抗这些疾病,所以一旦这些疾病流行起来,就会有大量人员死亡。所以,多数土著不是死在西班牙人的枪炮之下,而是因疾病致死的。但这还不是全部,还有另外一个因素,是心理的因素。如同任何一个其他民族一样,印第安人也有许多神话传说,比如天神伟大,天神惩罚人类的罪恶,等等。在西班牙人征服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的同伴一批一批莫名其妙地死去,西班牙人却丝毫不受影响,这让他们以为西班牙人是天神,到地上来惩罚他们的罪恶。再加上西班牙人长相古怪,不像他们自己,而且手中还拿着会发火的武器,等等。这样,印第安人就完全放弃抵抗了,他们在精神上崩溃了,很快就匍匐在西班牙人脚下。16世纪初西班牙控制了美洲南部大部分地区。这样,葡萄牙在东方,西班牙在西方,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帝国。
  17世纪出现了荷兰的霸权,荷兰得到“海上马车夫”的称号。地理大发现时葡萄牙控制世界的东方,可是到17世纪,荷兰人把葡萄牙人挤走了,取代他们控制了东方贸易,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宗商品就是香料。香料在那个时代非常值钱,荷兰人控制香料贸易以后,同样也取得巨大的财富。荷兰在东方最重要的商业据点是盛产香料的印尼群岛,印度尼西亚是它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也是东方海上活动的基地。印度尼西亚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都被荷兰控制,“二战”后荷兰想恢复它的统治地位,但最终印尼还是独立了。
  荷兰人也在世界其他地区活动,包括印度洋、大西洋、南北美洲等。17世纪的荷兰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它有强大的海军,有庞大的商船队,它占领了好望角,控制了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咽喉。它在南美有殖民地,最大的一个在圭亚那,曾被称为荷属圭亚那,现在叫苏里南。在北美,荷兰最重要的据点在纽约,当时叫新阿姆斯特丹。在那个时候,世界的海洋是属于荷兰的,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控制了世界的贸易。所以,荷兰是17世纪最大的贸易帝国。
  18世纪出现英法两强争霸的现象,荷兰则衰落了。荷兰终究地方太小,人力、物力很有限。英法两国争夺的对象主要在三个地方:北美,印度,西非。除此之外,两国还争夺海洋的控制权,谁能得到海洋,谁就得到了整个世界,所以后来才会有“海权论”的出现,可见海洋是何等重要。
  在北美的争夺。北美南端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一直维持到19世纪20年代南美独立为止。再往北就是英法争夺的地区,这两个国家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进入北美,然后就开始争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法国的势力比英国大,占据的地盘也多,可是最终英国胜利了,整个北美落入英国之手。在印度也是这种情况,英法两国几乎同时进入印度,然后开始争夺,结果法国人被赶走,英国完全控制印度。西非的情况略有不同,英法各有所得,有些地方被英国控制,有些地方被法国占领。至于海上,整个18世纪都是英法在争夺霸权,其实, 17世纪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英法争夺就已经开始了。
  大家还记得光荣革命吧。有一个人叫威廉,他从荷兰到英国,以后成为英国国王,当然,他是在英国议会的邀请下,带荷兰军队去英国,最后得到英国王位的。那么威廉为什么愿意接受英国的邀请、并且希望得到英国王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荷兰正在和法国打仗,眼看抵挡不住了,恰在这时英国人请他去英国,他何乐而不为?他知道一旦英国的军事权落到他手里,他就能够在对法国的战争中得到一支意想不到的力量,而这支力量明显要比他在荷兰的力量更强。所以在光荣革命结束后第二年,他就把英国拉进与法国的战争中去了,从此英国就取代荷兰成为与法国争霸的主要国家。一百多年中,在整个18世纪,英法之间的战争一直在进行,出乎威廉意料的是,他当上英国国王,英国并没有像他起初希望的那样成为荷兰的小伙伴,而是反过来,荷兰成了英国的小伙伴,而且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为争夺霸权,英法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六次战争。第一次是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在光荣革命以后的第二年英国就卷进这场战争了。接下来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其中七年战争特别重要,它决定了英国在争霸中的优势地位:北美被英国控制,印度也被英国控制,这两个地方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法国人几乎被扫地出门。在海战中,法国的舰队全部被消灭,而英国得到了对世界海洋的控制权。这样,英法争夺几乎成为定局,英国的霸权也基本形成了。可是,不久之后却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这件事大家都是知道的,本来只是英国人自己家里打仗,战争的双方都是英国人,是英国人打英国人,美洲的英国人要分家,和法国完全没有关系。但是法国却看到这是个大好机会,可以为七年战争报仇,于是就对英国开战,它不是真想帮助北美独立,而是想乘机捣乱,夺回法国在美洲的影响。当然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法国人是真心帮助美国人的,比如说后来在法国革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拉法耶特,这些人可能真的想帮助美国人,但法国政府卷入,却是为了报七年战争的一箭之仇。
  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吃了亏,不是吃法国人的亏,而是吃了殖民地人的亏,殖民地独立了,英帝国也瓦解了;当时英帝国的支柱在北美,北美独立了,帝国也坍塌了。但是,不久之后英国人又把局面翻转过来,在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战争中(),英国人把丢失的东西重新捡回来,当然美国是回不来了,但一个新的帝国形成了,即第二帝国。新帝国是以印度为中心的,那以后,英国的全球战略就以印度为中心,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这个情况。
  英法争霸,英国胜了,法国败了。我们知道英国海军很强大,在拿破仑战争中,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消灭法国舰队,使英国在以后一百年中能够牢牢地控制世界的海洋。著名的海军将领纳尔逊打赢了那场海战,他自己在战斗中阵亡,其实英法两支舰队的司令都在战斗中阵亡了,非常惨烈。但英国海军全面胜利,法国海军几乎覆没,所以纳尔逊被英国人看作民族英雄,认为他是大英帝国的奠基人。伦敦有一个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上有一根很高的庆功柱,镌刻着纳尔逊的雕像,那就是为纪念纳尔逊和特拉法加海战而建立的。
  但是除了海军的强大之外,英国的胜利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原因?应该是有的。第一,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开始发展,到18世纪下半叶进入工业革命,法国则没有跟上,这是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二是政治制度的问题。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已经走出了专制主义时代,创造出一种新的政治体制,而法国在这方面又没有跟上。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使法国在一个世纪的战争中困难重重,比如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法国看起来占了便宜,英帝国坍塌了,法国人很高兴。但战争给法国留下无穷的后患,法国的财政状况本来已经很不好,战争更给它留下一屁股债,过了20年仍然还不掉,到这时候债务问题就发酵了,成为引发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导火线。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债务太重,法国政府不得已进行财政改革,要求贵族纳税,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前面我们说过,法国的贵族是不纳税的,这就是所谓的“特权”。可是这时政府实在没钱花,而老百姓已经被榨干了,于是就有人提议进行税务改革,要那些不纳税的人也交一点钱,用这种办法在根本上保护他们的利益,保护贵族阶级永远存在。但是贵族们进行抵制,他们不干,就开始反抗,这一反抗点燃了大革命的导火线,而革命的结果却是不仅专制政府被推翻了,贵族们也被消灭了。所以,法国在美洲战争中捡了个小便宜,却丢掉一个大便宜。拿破仑战争后,英法争霸尘埃落定,英国确立了世界霸权,一直维持到19世纪末。
  下面讲俄罗斯的情况。俄罗斯推翻蒙古统治后形成自己的国家,紧接着就迅速扩张,扩张的速度非常快。原本俄罗斯人只居住在一个很小的地域内,可是在一百多年时间里就变成一个庞大的帝国了,从波罗的海到白令海峡,从北冰洋到黑海、里海。俄罗斯在扩张过程中打了很多仗,进行过很多次征服,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在西方起先是波兰、瑞典,后来是英国、法国;在东方是正在崛起的清王朝,但清王朝后来衰落了,结果就给俄罗斯在东方的扩张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俄罗斯向南的扩张受到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阻碍,英法支持土耳其,就是要阻挡俄罗斯,这种情况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的。
李奥尼达在温泉关战役中
  奴隶贸易与全球贸易体系&
  再来看看奴隶贸易。奴隶贸易最早由西班牙人开始,很快有英国人和法国人介入,尤其是英国人,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奴隶贸易包括两个三角,一个从英国出发,沿大西洋南下到西非。英国船上带着很多好看但不值钱的小东西,就是女孩子在小摊贩那里能买到的最不值钱的闪闪发亮的金属小饰品,比如耳环、手镯子之类,再拿些枪、刀、剑这样的武器,运到西非交换奴隶。西非很早就存在奴隶贸易,当地部落和部落之间、氏族和氏族之间经常发生打斗,而打斗往往以抓人为目标,抓了人就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卖给阿拉伯人做奴隶。英国人来了之后,把奴隶全都带走了,有的时候甚至不用买,直接把人抢走。奴隶们被运到北美殖民地,送到种植园里去做苦力,种植烟草,再把烟草运回英国,加工成烟丝,做成鼻烟或纸烟销售。这样就形成一个“英国—西非—北美”三角形,其中每一段行程都可以获利,而且是获取暴利。
  第二个三角从北美殖民地出发,斜穿大西洋到达西非。船上满载朗姆酒,那是一种甜酒,运到西非后,可以把当地人灌醉。那种酒很好喝,但是后劲强,喝着喝着就醉倒在地,然后就被人抓走了;也可以把酒送给酋长,酋长要么把其他部落的人抓来做交换,要么就把自己部落的人捆起来送走。这些人被送到西印度群岛、加勒比地区,作为黑奴卖掉,然后船主在当地买甘蔗,运往北美殖民地,在那里加工成朗姆酒,由此而开始第二次航行。这就是“北美—西非—加勒比”三角。
  据统计,在300年奴隶贸易中,有900万黑人被送到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还有加勒比地区,其中有600万是在18世纪被贩运的,因抓捕、贩运而死亡的黑人更不知道有多少。到19世纪情况才发生变化,英国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贩卖黑奴是不人道的、反基督的。他们争辩说:上帝告诉我们人人平等,至少在上帝面前每个人平等,而且不分肤色、不分贫富;人终究是人,是不可以被买卖的。站出来说话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是虔诚的基督徒和福音传播人,他们的争辩慢慢地为人们所接受,造成了社会压力,英国政府最终在19世纪初下令禁止运送黑奴——不是禁止奴隶制,而是不准贩运奴隶,不准在大西洋上输送黑奴。英国政府不仅禁止英国船只这样做,而且禁止任何国家的船只运送奴隶;它把军舰派到公海,遇到任何一艘船感觉不顺眼,就强行登船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黑奴,就扣留船只,罚它的款,并把水手送到英国去坐牢。禁止运送黑奴这件事在今天看起来的确没错,可是这样一种霸气的做法却让人感觉不好:英国政府有什么资格命令其他国家的人做什么呢?它的军舰怎么可以强行搜查其他国家的船只呢?不过禁止运送终究算是走出了第一步。到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律废除奴隶制,规定所有的英国殖民地都不可以蓄奴,已有的奴隶也必须被解放。法国在1793年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但在革命的年代谁也不去认真执行,一直到19世纪初,法国才真正废除了奴隶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是在19世纪上半叶废除奴隶制的,当时南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美国是最晚的一个,到年的南北战争时才废除奴隶制。你们看,美国在很多方面其实是很缓慢的,比其他国家都慢,经济的需要远远超出于其他考虑:奴隶劳动是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支柱,所以南方坚决反对废除奴隶制;相反,奴隶制劳动妨碍了北方的制造业发展,所以北方一贯反对奴隶制,愿意解放奴隶,让他们成为自由劳动力。南北之间的利益不同,最终引发了南北战争。
  美洲的开发&
  下面讲美洲的开发。美洲分成南北两部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控制南部,他们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开采金银矿,对黄金白银进行掠夺,由此获取大量财富。但金银矿终究不是到处都有的,所以美洲南部很快就出现种植园经济,其中包括加勒比地区。种植园主要种植甘蔗和烟草,因为使用奴隶劳动,所以规模往往很大,形成了许多大庄园。无论开采金矿银矿还是经营种植园,都以奴隶劳动为基础。奴隶劳动非常艰苦,一般的奴隶在壮年时期就死去了,所以对奴隶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就是奴隶贸易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殖民地,西、葡两国人主要充当兵士和官吏,定期轮换,一定时间以后就可以回国。但也有留下来经营土地或工商业的,人数不是很多,这样就造成母国白人内部两性比例的严重失调,而使南美洲人种之间的交叉现象十分频繁。一直到今天,南美洲的人种结构都极其复杂,这是由西、葡两国的殖民形式造成的。
  英、法两国主要在美洲北部活动,英国控制东部沿海、大西洋沿岸和哈德逊湾地区,法国则控制路易斯安那。在那个时候,路易斯安那是一个巨大的地区,包括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顺流而下。法国人把这个地方叫作路易斯安那,是为了奉承路易十四,就如同英国人奉承伊丽莎白,把他们的一块殖民地称为弗吉尼亚。
  英、法两国在开发方式上有很大区别,法控区比英控区大,物产也更丰富,但法国人喜欢在一望无际的温带、寒带大森林里收取毛皮。北美的毛皮非常珍贵,深受欧洲上流社会的青睐,比如银狐皮就很高雅,贵妇人戴上银狐皮的帽子、围上银狐皮的围巾,就显得雍容华贵。可是银狐皮还不算最贵的,还有比它更贵重的东西,最贵重的毛皮是水獭皮,可以说价值连城。所以法国人非常重视美洲这个地方,大批法国商人深入美洲腹地去收购各种毛皮。他们用一些廉价的商品与印第安土著交换,换来的毛皮,拿到法国去卖,能够卖出大价钱。这对法兰西这个民族来说是很合适的,因为直到今天,巴黎仍然是世界时尚的领头人。但毛皮贸易是不需要很多人力的,只需要几个商人到森林里去转几圈,找到印第安人,换回毛皮就可以了。这样,法国的势力范围始终保持着原始的状态,移民很少,集中在少数几个居住点。
  英国人的民族性格不同,他们比较讲求实际,喜欢进行生产性开发。北部沿海有坡地,于是就建立起很多小农场,种植小麦和玉米;还有森林,于是就伐木,建立锯木厂,进行木材加工,并且制造船舶。南部气候比较温暖,就种植烟草、甘蔗,后来是棉花,这些都是英国本土所大量需要的,于是就出现了种植园经济。南北战争时期南方有很多种植园,种植园主都希望维护奴隶制,他们需要劳动力,没有劳动力就无法经营种植园。很多人知道《飘》这部小说,也拍过电影,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故事。哈德逊湾和纽芬兰地区以渔业为主,最著名的就是大马哈鱼,我们现在到店里去吃的三文鱼,和大马哈鱼什么关系?它们的英文名称都是salmon。英国的生产性开发造成一个后果,就是需要大量人手,无论种地、做工还是捕鱼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工作机会很多。这就吸引了许多英国人到殖民地移居,他们拖儿带女,在殖民地安家,最终使英国殖民地人口众多,居民点分散,到处都有城镇和乡村。这就和法国殖民地大不相同了,法国人只要珍贵毛皮,送回国内可以卖大钱,但后果终究会暴露出来的:七年战争中,英法两国争夺北美殖民地,英国有人,法国没有人;英国军队有后勤保障,法国军队供应困难,法国终于打不下去了,败在英国手下。法国派出很多军队去北美,他们主要据守在一些军事据点中,魁北克是其中的一个,但在七年战争中丢给了英国。直到今天,魁北克的多数居民仍旧是法国人的后代,加拿大英裔和法裔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起源于英、法争夺北美殖民地。
  大国争霸&
  英国军队得到民众的支持,他们是英国的殖民者,这些人在七年战争中帮助英国打击法国,乔治·华盛顿就是其中的一人。我想大家都知道华盛顿的故事,没有七年战争也就无人知道华盛顿的军事指挥才能了。可是等到英国人把法国人赶走后,殖民地人却要把英国人也赶走,这样就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大家看,历史其实是一环套一环的,互为因果,我们如果分割开来看就看不懂。
  18世纪是英法争霸,19世纪的前三分之二是英国握有世界霸权,此时,它已经打败法国,而其他国家则还在沉睡。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衰落了,都不再是英国的对手,并且,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在19世纪初开始闹独立,西班牙帝国也解体了。英国控制世界达大半个世纪,它通过强大的舰队控制海洋,由此也控制了整个世界。然而非常有趣的是——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情况:就在英国独霸世界的时候,英国人却说他不要那么多殖民地,殖民地是负担,对英国没有好处,英国应该摆脱殖民地的累赘,不要去管殖民地的事。这些话是自由主义的理论大师亚当·斯密说出来的,后来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很奇怪,最老牌的殖民国家不要殖民地了,那么它要什么呢?它说它要一个“无形帝国”。所谓“无形”就是看不见,英国人说他不要统治,不要占领,不需要派军队,也不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什么都不要,只要自由贸易。不过自由贸易却是由强制而来的,自由贸易的意思是:全世界都要让英国进去做生意,谁不让英国进去,英国就去惩罚。惩罚的办法是派几艘军舰去开炮,打过一阵之后,再把军队派上岸,到那时再看谁不愿意做生意,这就叫“炮舰政策”。于是就有了鸦片战争。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人要的不是土地,而是五口通商。当时,像鸦片战争这样的事件在全世界都在发生,英国军舰到处打炮,弄得自己都不记得打过多少次了,所以英国历史书上关于鸦片战争的记载很少,即使记了,也寥寥数语。但是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被它打了炮的地方都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一直到今天,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鸦片战争。那时的英帝国叫“自由帝国”,其实就是自由贸易的帝国、自由资本主义的帝国。为什么出现“自由帝国”这种现象?只要稍微想一想就能够想得通,因为当时世界的海洋全都在英国控制下,英国认为整个世界都属于它。如果它派军队去占领一个地方,说那里是它的殖民地,那么其实就等于说,其他地方不是它的殖民地,不在它的势力范围之内,这就很傻了。此外,占领殖民地确实会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当其他国家都没有力量去占领殖民地时,英国人不必自讨苦吃,去直接统治某个地方。无形帝国也罢,自由帝国也罢,其背景都是英国的经济霸权。我们在讲工业革命的时候已经说过,在那个时候,英国一个国家的工业产量等于全世界其他地方加在一起的总和。而正是这个总和,缔造了19世纪的大英帝国。
  可是到19世纪70年代情况发生变化了,德国开始发展,美国也出现经济起飞,在世纪之交,这两个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把英国和法国远远抛在后面,而英、法、德三国加在一起,还比不上美国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并且,俄国和日本也开始起步了,工业革命已经波及这些地方。到这个时候,英国就顶不住了,许多国家都开始抢夺殖民地,连比利时都抢占了一个比它大70倍的非洲刚果;如果英国仍然认为它不需要殖民地,那么它就犯傻了。这样,无形帝国让位于有形帝国,英国也去争夺殖民地了,西方列强一拥而上,把整个地球都瓜分了。亚洲、非洲全部落入西方国家之手,拉美则在美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英国得到了最大的一个份额,被称为“狮子的一份”。中国也成为西方列强抢夺的对象,差一点变成殖民地;它之所以没有成为殖民地,原因不在于它自身的强大,而在于列强的争夺,谁也不让谁。这个世界终于被瓜分了,这就是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情况。
  西方占领殖民地,除了使用武力,还寻找思想借口,竭力把它的扩张说成是正义的行动。在早期,在西班牙、葡萄牙的时代,西方的借口是传播基督教,说向外扩张是上帝的旨意,上帝指使基督徒执行他的旨意。到18世纪,随着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的迅速传播,上帝这个理由很难再继续了,于是“文明传播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把西方的扩张说成是传播文明。在他们眼中,世界其他地方都是野蛮的,等待西方人去传播文明。19世纪,“文明传播论”也维持不下去了,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世界许多地区的文明光辉灿烂。这时,西方人又把他们的文明说成是先进的文明,其他地方都很落后,需要向他们看齐。所以,西方人的使命就是传播先进的文明,把落后的地区改造过来。这种说法直至今天仍时隐时现,仍旧有许多西方人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也许他们嘴上不说,脑子里却存在着思维定式。思想上的高人一等是西方殖民扩张的精神依附,而正是这种思维定式,构筑了西方在近代以后的话语优势。
[内容介绍] 本书主要是用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的方法动态地介绍西方文明的特点、形态、其发展的过程、演变的经历、各时期的不同表征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西方文明有相对宏观同时又比较深入和系统的了解,懂得西方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现在这样,它的价值基础是什么,各时代的特征如何,各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它们如何反映时代精神,人们应当如何认识当代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等等。&
[作者介绍]钱乘旦,历史学博士,英国考文垂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
网站编辑:穆菁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文明神庙掩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