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缘于无极气功太极拳,由极而生?

太极拳的运动之理
太极拳的运动之理
学习啦【太极拳】 编辑:方婷
  太极图有一条S形的曲线,把一个圆形分为阴阳鱼,生动地表现了阴阳两种因素的此消彼长相互作用。人生有得有失有顺有逆有胜有败有进有退有荣有辱,它们像太极图一样,对立统一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运动之理。欢迎阅读!
  一、太极之意
  太极一词已家喻户晓,如果问太极是什么?可能一般人回答不出来。在太极拳的理论中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 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阳合为太极,太极分为阴阳&&动静便是阴阳,阴阳便是太极&&一阴一阳,一太极&&一圈一太极&&处处是阴阳,处处是太 极&等论述,但这些论述,都没有讲出太极的真意。太极的真意是什么?唐代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合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周易正 义》)。在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是由什么气混而为一的呢?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元气&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这就是说,元气是由清 浊之气混而为一的气体。清气是生天的物质,浊气是生地的物质。清气属阳,浊气属阴,故清浊之气也称阴阳之气。&太初太一也&是指宇宙初期只有清浊阴阳之气 混而为一的元气。所以南宋朱熹说:&天地初间,只有阴阳之气。&那么太极是什么呢?太极就是天地未分之前,清浊阴阳之气混而为一的元气,简称太极元气。太 极元气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初期的星云。星云生天体,太极元气生天地,这是异曲同工。所以说,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元气是太极的实体。陈鑫说: &太极是体,阴阳是体中之气。&(《太极拳推原》)。故日:&太极是宇宙的本体和起源。&
  二、太极之理
  太极之理是什么呢?春秋时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传》)。这就是说,太极之 理是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天属阳,地属阴,故两仪也称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天地分开之后的事物,在本文不加论述。本文论述的是太极生两仪。 太极生两仪是太极自身发展变化之理。太极如何生两仪?北宋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 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图说》)。这两句话的内容分解如下。
  1.&无极而太极&是无极生太极。所以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为宇宙初始的混沌气,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清浊阴阳之气混而为一的元气。太极元气是由无极混沌之气演化而来的,故日:&无极而太极&。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太极元气在旋转运动中生两仪的理论。周敦颐说的&动 和静&是指太极元气运动的两个过程。一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这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元气运动从极慢开始,逐渐匀加速,一直到最快至极,称 之为&动&在&动&的运动过程中,生天的清阳之气生长,故日&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是太极元气运动快速到极点时向&静&转化,故日&动极而静&。 再一种运动过程是&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种运动过程是太极元气运动从极快开始,逐渐匀减速,一直到最慢至极,称之为&静&。在&静&的运动过程中,生 地的浊阴之气生长,故日&静而生阴&。&静极复功&是太极元气运动慢速到极点时向&动&转化,故日&静极复动&。至于&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是说明太极元 气运动是由极慢到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在太极元气运动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 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中,生天的清阳之气和生地的浊阴之气,都不断地生长,一直到清阳之气生成为天、浊阴之气生成为地时,称之为&分 阴分阳,两仪立焉&。
  3.&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太极元气生出了两仪。&分阴分阳&为天地分开,天地分开为后天,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为先天。&两仪 立焉&为天地立焉。天地立焉为天地分开之后的宇宙。天地分开之后的宇宙运动为天体运动,天地未分之前的宇宙运动为太极元气运动。太极元气运动是以太极元气 团中心为轴带动太极元气团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天体运动是以恒星为轴带动行星周而复始 的旋转转圈运动。以太阳系为例,太阳是恒星,地球等九大行星都是围绕太阳周而复始的旋转转圈运动。天文学告诉我们,地球离太阳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近日点地 球运动快,远日点地球运动慢。那么,近日点就是快极,远日点就是慢极。这说明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也是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 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由此可知,地球围绕太阳运动是太极元气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天文学还告诉我们,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演化而成的,星云中 心部形成为太阳,星云周围部形成为地球等九大行星。我们也可以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太极元气演化而成的,太极元气团中心部形成为太阳,太极元气团周围部形 成为地球等九大行星。所以说,太极元气可视为宇宙初期的星云。
  三、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
  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是太极旋转运动论。太极运动是以太极元气团体中心为轴带动太极元气团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 消长平衡的旋转转圈运动。常言道:&太极拳与太极同道。&人体中心在腰部,太极拳运动就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慢到极快由极快到极慢&动和静&两种运动过 程周而复始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画圈运动。这是符合太极运动之理的运动,故拳名太极拳。太极拳套路是由各种招式组成的,各种招式是由各种动作组成的,各种动 作都有一定的攻防含意。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为实,过渡动作或辅助动作为虚;重心在脚上的脚为实,重心不在脚上的脚为虚。所以说,太极拳运动是以腰为轴带动 肢体由极虚到极实由极实到极虚&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画圈运动。在太极拳运动中,太极拳家把&由极虚到极实由极实到极虚&两 种运动过程,用由极柔到极刚由极刚到极柔两种劲力过程来代替。太极拳家还把&快慢消长平衡的旋转画圈运动&,用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来代替。因此,太极拳运 动就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柔到极刚由极刚到极柔&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旋转画圈运动。虽然太极拳运动的说法有所不同,但都是与太极 独特运动论同道,在太极拳运动中,这几种说法可以灵活应用。
  四、太极拳运动的方式
  太极拳运动的方式是以腰作轴带动肢体连绵不断的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在太极拳运动方式中,有两种转动形式,一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的转动;二是肢 体做动作的屈伸旋转运动的转动。这两种转动在太极拳运动中缺一不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的转动是代表太极运动的方式,肢体屈伸旋转的运动是代表做动作的转 动。所以说,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运动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旋转运动为公转,肢体自身屈伸旋转地做动作为自转。太极拳运动要求用公 转带动自转,自转随公转运转,才能符合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从太极拳运动的方式来说,按照太极拳动作的具体做法运动,还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运动,只有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运动方式是太极拳运动的纲。
  五、太极拳运动的原则
  太极拳运动的法则是源动腰脊转股肱。源动腰脊转股肱,不是太极拳动作的具体做法,而是太极拳动作具体做法的内在联系,即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源动腰脊转股肱 说的是,太极拳运 动的源头在腰轴,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腰有几根轴?腰是链状关节,有三根轴:一是冠状轴,能做前后屈体运动;二是 矢状轴,能做左右体侧屈运动;三是垂直轴,能做左右转体运动;三轴联合,能做左右体环转运动和骶骨(臀部)左右环转运动。腰脊是脊柱的组成部分,腰脊运动 与脊柱的运动是分不开的。腰三轴也可以说是脊柱的三根轴,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支架。脊柱有颈曲、胸曲、腰曲、骶曲,能做上下伸缩运动。所以说,腰脊的运动能 力很大,能做各种方向的运动,为太极拳运动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奠定了生理基础。源动腰脊转股肱的做法:下身运动是转腰 旋骶,以骶带髋,以髋带膝,以膝带踝,以踝带脚,脚随腰转,着地踏实,劲根于脚;上身运动是转腰旋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以腕带手,手随腰 转,形于手指,劲达指端。不论是脚随腰转,还是手随腰转,这一系列的传承转带动作,都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所以陈鑫说:&太极拳运动, 脚手都是圈。&因此,源动腰脊转股肱的运动法则体现了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它是太极拳运动方式的实施办法。
  六、太极拳运动的性能
  太极拳运动的性能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螺旋劲。太极拳家称之为缠丝劲。缠丝劲是由肢体两种转动产生的螺旋劲所组成。一种是以腰为 轴带动肢体的转动,二是肢体做动作屈伸旋转的转动。这两种转动组合的螺旋劲是整体的螺旋劲。整体的螺旋劲是由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 它是由太极拳运动方式决定的。如果不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肢体自身转动产生的螺旋劲,不能称之为太极拳的螺旋劲。太极拳的螺旋劲是全身机能协调统一的整体 螺旋劲,整体螺旋劲的源头在腰轴,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再加下肢和上肢做动作的屈伸旋转运动所组成的螺旋劲,故称 整体的螺旋劲。整体的螺旋劲是太极拳运动技术的核心。练太极拳不 可忽视整体螺旋劲的训练,通过整体螺旋劲训练,不仅能加大技击的爆发力和弹抖力,而且还是祛病的重要手段。整体螺旋劲的训练,对健身祛病的作用比其他 运动更为优越,因为整体螺旋劲的肢体运动能使肢体形成拧绳似的形态,能使肢体拧转度增大。肢体拧转度增大,有助于推动血液循环,减轻心脏的负担,使回心血 量增多。回心血量增多,必须导致心输出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多,为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细胞进行新陈代谢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这是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健身祛 病的物质基础。肢体拧转度增大还可以防治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拧转与旋松可以增强血管的弹性,防治动脉硬化,尤其是对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防治作用具有重要意 义。
  七、太极运动的特点和特征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是太极拳运动的独特之处,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地方。这种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 的快慢匀速画圈运动是太极拳运动的主体,它在太极拳运动中起着主要作用。练太极抓住了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就能突出太极拳运动 的个性,练出特色。
  太极拳运动的特征是轻松柔和、圆活自然、上下相随、连绵不断、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螺旋缠绕、运劲抽丝。这些动态形象是在以腰为轴带动肢体由极慢到极快由 极快到极慢&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中产生的,它是太极拳运动的象征。太极拳运动的象征是太极拳运动特有的标志,它是区别于其 他运动项目运动的动态形象。这些动态形象都是在一个动作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动作把这些动态形象表现出来,其难度颇大,需要人们去领悟,把领悟的意思贯彻到 太极拳的动作中去,使太极拳动作表现出这些动态形象,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难点。对这些动态形象领悟得越深,在动作中贯彻得越好,其动态形象就会表现得更加突 出,太极拳运动的特征就会更加明显。现将轻松柔和、圆活自然、上下相随、连绵不断、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螺旋缠绕、运劲抽丝等特征,分说加下。
  1.轻松柔和的做法。太极拳动作要求轻松柔和的依据是太极元气团的形态相貌。太极元气团的形态相貌是轻松柔和的,快慢匀速的协调运动状态。所以练太极拳要 求动作要轻松柔和,身心都要放松,不要紧张,也不要存有杂念。做动作时要求轻而不飘,松而不散,柔而不软,和而不乱,上下协调匀速运动,就能达到轻松柔和 的动态形象。
  2.圆活自然的做法。圆活自然是太极元气团运动的自然状态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应用。做动作时不要直来直去,也不能用拙力,而要随着腰轴自然的转动,带动肢体自然屈伸旋转的匀速动作,就能表现出圆活自然的体态风貌。
  3.上下相随的做法。上下相随的理论依据是&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动作&。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运动的程序是由腰轴转动带动躯干运动,再由躯干 转动带动下肢和上肢的运动。这种传承转带动作,能使肢体运动形成上下相随、全身协调的运动。练太极拳按照源动腰脊转股肱的运动法则运动,就能达到上身运动 和下身运动协调统一,形成上下相随的动态形象。
  4.连绵不断的做法。连绵不断的理论依据是太极拳运动有&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所以太极拳运动中能够表现出连绵不断的运动动态形象。 做动作时要&个动作接着一个动作进行,中间不能间断,也不能停顿,那就是在上&个动作到位时,在似停非停之际接做下一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能如此,就能在 太极拳运动中表现出连绵不断的动态形象。
  5.虚实分明的做法。虚实分明就是虚的动作与实的动作要分清楚。不能把虚的动作当作实的动作,也不能把实的动作当作虚的动作。虚 实是术之理,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为实,过渡动作或辅助的作为虚,重心在脚上的脚为实,重心不在脚上的脚为虚,只有知其动作的虚实属性,才能在练拳中作到虚 实分明。
  6.刚柔相济的做法。刚柔相济的理由是太极拳运动有&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由极虚到极实的过程,做动作时,刚劲渐渐长足,柔劲渐渐消尽;由极实到极虚的 过程,柔劲渐渐长足,刚劲渐渐消尽。由于太极拳运动有由极柔到极刚由极刚到极柔&虚和实&两种运动过程周而复始的快慢匀速的画圈运动,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 能够表现出刚柔相济的运动形象。
  7.螺旋缠绕的做法。螺旋缠绕的理论依据是太极拳运动有以腰为轴带动肢体运动的转动和肢体做动作屈伸旋转运动的转动。由于这两种转动,在太极拳运动中就能 形成螺旋缠绕的运动。由于螺旋缠绕的运动,所以有螺旋缠绕的动态形象。坚持以腰为轴带动肢体屈伸旋转的画圈运动,就能在太极拳运动中出现螺旋缠绕的动态形 象。
  8.运动抽丝的做法。由于太极拳运动是快慢匀速的运动,就能产生运劲抽丝的动态形象。快慢匀速运动有两个过程,由极慢到极快是逐渐匀加速,一直到最陕至 极,称之为快长慢消过程,快长的量与慢消的量相等;由极快到慢是逐渐匀减速,一直到最慢至极,称之为慢长快消过程,慢长的量与快消的量相等。由于太极拳运 动是快慢消长平衡运动,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能够出现运动抽丝的现象。
  太极拳运动讲的是顺其自然
  强调虚实结合,动则分,静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上下相随,内外结合,左顾右盼。故称太极拳运动是全心身全方位的有氧运动。我们的处事和思维,也应该顺势而为,辩证分析问题,寻求破解之法。这正是太极拳中强调的&或收或放,忽弛忽张,神龙变化&。
  太极拳中讲的变,是立于&中正&为原则
  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调整自己,讲究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以修身,外以制敌,不沾不脱,你开我合,你上我下,阴阳转换,细心揣摩,真积力久,&引堂入室&,&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舍;支撑八面,行气如九龙珠&,以柔克刚。太极拳讲的&含胸拔背&,做人就是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太极拳讲的&虚领顶劲&,做人就是要志气昂扬,正气凛然;&身必以端正为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教会我堂堂正正做人;&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带给我一身正气;&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使我身处浮躁之世而独享安静之心;&培养本元,勤学苦练&,&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运化全在一心中&,让我懂事业发展之理;&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妙机本是从心发&,使我领悟拳术之真谛&&随着对拳理思考的深入,更使我将太极理论用于实践,很多棘手的问题竟都迎刃而解。
  太极拳讲究运动缓慢,一招一势与呼吸相协调,使身体各器官有充沛的氧气吸收,达到健身之目的。舒展的招势,蕴含着坦荡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势。&能敬能静,自葆虚灵&,教我知对人恭敬谦和,也是善待自己,达到真正静的境界.
看了&太极拳的运动之理&文章的人还看了:
本文已影响 人
[太极拳的运动之理]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41人看了觉得好
707人看了觉得好
726人看了觉得好
【太极拳】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无极生太极 无极乃是道家养生修炼的归属
腾讯道学太和武当养生网
无极功,是一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丹法,其功效是通经活络,益寿延年,亦能发人潜能,开人智能,是修炼性命双修的上乘功法。 无极功是关于通过内丹修炼、达到健康长寿的学问,也称内丹功,堪称为人间性命之学。现存的武当道家传统的无极功法主要有:道教活骨气功、五行气功、道门八段锦、丹田调吸聚气桩、混元桩、太极引劲桩、道教传统养生气功、静坐等功法。资料图(来源于网络)一、道家的“无极”与“太极”思想1.“无极”即“道” “无极”一词,最早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老子提出用无极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于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无极即“道”。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解释成长生久视都是可以的,因为道是无限的。天地开辟之前,道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 2.“太极”即“中心”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是表示“太空的中心”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物质相互吸引,不停地聚集在一起,继续相互碰撞,碰撞使物质产生了高温。体积和温度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高。终于,温度和体积到达了极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大部分极高温度的物质被瞬间推向外部,形成了一个极度巨大的虚无空间,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太空”。 道家把这个“太空”称之为“太虚”,在这个空间里已经可以区分出上下,左右,前后。古圣先贤把“前后,左右,上下”称之为“六合”或者“宇宙”。宇宙大爆炸时,在相互的作用力之下,小部分高温的物质被挤压在爆炸的中心点上,这个中心点亦即是“太虚”的中心点,古圣先贤把这个太虚的中心点称之为“太极”。二、“无极”与“太极”相互关系 1.“无极”比“太极”更终极 道家从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太极对举。指出无极是太极的根源,是比太极更加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状态,这一状态,就是道。道家追求与道合一,与道合真,追求返回到元初的终极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大多数人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资料图(来源于网络)2.“无极”生“太极” 在“太极”中物质继续相互碰撞,相互吸引,产生着高温,散发着光芒。它就是万物之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太阳”。宇宙由没有中心点的混沌状态变成了有中心点的太空,古圣先贤称之为“无极生太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滋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3.“无极”演变成道家养生修炼的归属 (1)性命双修的无极功 后来,道家运用老子的无极观,进一步阐明“无极”的物质性。无极即道,修道一定要修到无极状态--长生久视,并作为道家养生修炼的归宿点,成为道家思想体系的最高哲学范畴,修炼所使用的功法就称为性命双修的无极功。 为此,陈抟创作的《无极图》中丹法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是依据老子的宇宙观,形象地表达了关于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阐述了宇宙的生成和发展。他把老子“归根复命”的哲学原理,具体地运用到《无极图》中,集中地概括了无极功(内丹)理论,详细地讲述了性命双修的体系和步骤,完整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过程。 (2)阴阳交互、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太极功 《太极图》是一幅简洁、对称、形象、旋转的图形,表达了复杂、深奥、抽象和基本的人类的智慧。《太极图》中,黑白回互,其处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太极图》回答了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包括陈抟在内的道门人士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太极,这个太极是由阴阳二气融合而成的。陈抟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武当太极拳法恰到好处地应用了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刚柔相济这一辨证关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首届大学生道文化夏令营 问道骊山明圣宫】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从科技到医药,从茶酒饮食到心性修养,从音乐建筑艺术到民俗民间信仰,“道”无所不包,只是人们身在其中却并不察觉。所以更有必要创办道文化夏令营,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道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道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道学”,获取更多道学资讯。
[责任编辑:blancagu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太极拳中太极的意思_百度知道如何理解“无极生太极”
如何理解“无极生太极”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阴阳八卦学说的基本思想。太极拳就是本着这一思想而形成的拳学体系,“无极生太极”可以说是理解太极拳理,习练太极拳功夫的根本。如何理解这一哲学思想?如何用这一哲学思想指导太极拳习练?这是我们这一期“名家讲堂”要讲述的内容。张全亮:“无极生太极”就是从“无”到“有”   所谓“无极”就是一种混元的先天状态,这种状态不分阴阳,没有雌雄,无形无相,就是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指出太极生于无极,认为无极的混元状态一动,就分出了阴阳,也就形成的太极。这就好比水,水原始的状态是无极,但是它遇到热就生成蒸汽,遇到寒冷就成冰。我们练拳时也是这样,当你松静站立,无思无虑时,就是处于一种无极状态。在这种虚静的无极状态之中,你能体察到身体内部气机的萌动,这时遇到外界的来力,你的思虑一动,内意和外形动作就产生了,就分了阴阳、虚实。阴阳虚实不断转换,动而复静,静而复动,循环往复,滔滔不绝,就形成世上万物的不断繁衍变化和新陈代谢;在太极拳上,也就形成了滔滔不绝,连绵不断的套路演练和推手练习形式。这就是太极拳“无极生太极”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是以易理为拳理的,它反映的道理,不仅仅是练拳,在为人处世、人生修养等方面,也都是这个道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到有。在无的状态下,没有思虑,万物皆空;有了思虑,心念一动,万物就开始生发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繁衍,生生不息。练拳也是如此。太极拳要求在练习之前要放松,入静,排除杂念,无思无虑。当身体充分入静之后,静极生动,无中生有,思想中有了拳的意识,肢体就会随之而动,这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以至于变化出繁复的、变化多端的拳式动作。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用这种“无极生太极”的原理指导练拳实践呢?首先,我们要注意预备式这个动作。这时的松静站立、无思无虑、没有杂念,其实就是无极状态。然后,开始在意识的带领下运行太极拳的动作,每一个拳势动作都是在这种安静、平和的状态下运行,而意识、劲力的虚实变化则是不断地进行着的,动作在开合变化,身体在动静转换,内意也在不断地进行“有”和“无”的变化。所谓的“无”和“有”,实际是一种心意、想法。太极拳是一种意念拳,它的一切动作的来源都是思想意识,先有思想意识,才有外形动作。先想后做,以心行气,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意,是一种能量。有了意念,就能支配内气,就产生了动力。这个动力就推动你的肢体进行各种拳术动作。内气是随着意念而运行的,所谓以气运身,气到力到。从这里可以看出,意念支配内气运行,内气带动肢体运动,所以,太极拳论讲“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到力到”。  人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肢体,一个是精神。精神就是神意、意念,它支配着肢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是一个整体的链条,是个圆运动,所谓的圆运动就是从无(无思无虑的无极状态)开始,这是运动的根,然后到有(太极两仪状态),最后复归无极,这就是所谓的“根起根落”,体现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哲理。太极拳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起于意,源于无。这是外家拳和内家拳的区别。外家拳以外形为主,内气从之;内家拳以心意为主,外形从之。如果把内气看作是阴,外形看作是阳,内和外的关系就是阴和阳的关系。“无极生太极”就是讲这个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阴阳的变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练拳时,心意和外形永远是一对矛盾,不可分离,对立而又统一。比如,我们的肢体向前发力,却要有向后的内意,这就像枪弹出膛要有后坐力一样。这种矛盾的形成,就是太极阴阳理论的体现。  事物从“无”到“有”。无,就是有的开始,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阴极时,一阳生起,阳长阴消;到阳极时,一阴又生起。我们练拳也是这样,比如劲力的蓄发,蓄劲为阴,发劲为阳。劲蓄足时是为阴极,马上转为发放;劲力发足时是为阳极,马上又转为收。我们在推手时,往往是不等对方的劲力出来,而截其劲力的根,使其不能出来。如果对方劲力出来了,则要顺其势,让其运行到极限,它自然就会回去。练拳是这个规律,做人做事也是这个规律,就是要“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要循自然规律而动,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想象行动。所以,太极拳讲究合乎自然,伺机而动。  太极拳之所以慢,是由于用意念导引气血、肢体的运行,是按照气血的运行规律而运动,要意到、气到、劲到。如果意和气没有到,动作劲力也不能到。许多人练拳不注意这一点,意气没到位,劲力也就没到位。我们打拳时,意气力的运动,是按照“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规律运动,内气在意念的指导下从丹田运行,充盈四肢百骸,然后复归丹田——这就是从无极开始,分阴阳而太极,以至于两仪、四象、八卦,最后复归无极。与对方接手时,也是这个规律。第一层功夫是看对方劲力的根,根动才能梢动。人的劲力有根节、中节和梢节,一般接对方的根节和中节,不要接梢节。第二层功夫是看对方的眼神。眼神无意念时是无极,眼神一动,就是太极,从中就能看出对方的意图。我们练拳时,也要注意眼神,要眼到手到。有些人练拳,眼没到,手就到了,这是不符合拳理的。神意动,才能劲力动。观察对方的眼神,比看对方的劲力的根又提高了一步。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看对方的心,也就是能看透对方的心意,不等他有表现,就控制住他。拳论说“彼微动,己先动”。微动不是根动,而是意动、心动。你能察微知著,用自己的心捕捉对方的心,对方的心意一动,就已完全洞察。只有处于宁静如水的无极状态,你才能察微知著,感触到对方心意的变化,从而无极生太极,顺对方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只有察微知著,感觉到外界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才能舍己从人,掌握主动。  总之,太极理论是人生的一个大的哲理,也是宇宙万物的变化之理,其根本原则就是“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是遵循水的哲学。水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它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走,随方就圆,逢山绕山,顺势而下;水总是处于下方,不争高低,却能不断积蓄能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做事、练拳,能遵循这个道理,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极生太极”,也是讲一个变化,是与时俱进,就是因时而变。为人处世要与时俱进,练拳也要根据肢体的运动规律而变化,这样才能健身;技击时,根据对方的运动规律进行变化,才能处于不败之地。太极拳是心意功夫,是要动脑子的。用太极哲理指导练拳,才能获得太极功夫。用太极哲理指导你的人生,就能提高你的修养。
梅墨生:道自虚无生一气   太极拳是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拳种,没有中国的哲学,也就没有太极拳。太极拳的性质、功能和理念,都是围绕太极这个理念来的。按照周敦颐、朱熹等的儒家学说,太极是由无极而来的,所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是我们传统哲学的一个命题。我们研究太极拳,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太极拳是在中国这个文化土壤上产生的,研究太极拳,就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要传承太极拳,真正地认识太极拳,获得太极拳的健身功效和防身功夫,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就是必不可少的。  宋书铭传的太极拳老谱中有《太极歌》:“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元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运随机变,万象包罗易理中。”这里说得特别清楚。在哲学中,无极生太极是道家的宇宙观,他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有”,就是“道自虚无生一气”。宋书铭还有一首《无极歌》:“无形无象无纷,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浑浑沌沌乐无涯。”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那种东西,是一种先天状态。实际上,儒家所说的“无极”和道家所说的“先天”都是一回事,就是天地未生之时,万物有形之前。有形以后,就是太极,然后生两仪、三才、四象、八卦等。人的身体也是太极体,与天地可以同参。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宇宙和生命的理念。  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往那里一站,即所谓的预备式,就是无极式。在古传的太极拳中,预备式就叫无极式。这时人的状态是无形无相、混混沌沌的无极状态,是混元一气,不分阴阳。静到极点则生阳。无极式是静极的状态,是至阴的状态,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这是中国的哲学理念。在周身放松,无形无相的无极状态下,心意一动,先天的气机发动,就开始打拳,这就是“无极生太极”。练拳日久,我们会感到预备式站好后,体内的气机会推着你的肢体进行运动,气机一动,心意也就随之而动。这时候,就是无极生太极,静极生动,动则分阴阳。于是,这个一套拳不管是多少式子,都是“万象包罗易理中”。就是说,太极拳都是按照《易经》的原理,由混元一气而生阴阳,分两仪,开始八八六十四卦的繁衍变化。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种生命状态,循环变化,直到复归无极,完成一个生命的循环。易者,变易也。太极拳以易为理,讲的就是变易。孙禄堂说太极拳是“一气之流行”。这个一气,就是混元之气。从“无形无相”的混元状态,变化到“一片神行”的万千变化状态(就是八八六十四卦的变化,可以理解为身体各个部位、各个角度、各种技法的变化),最后,复归无极状态。古人用《易经》的变易之理,借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运用“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静则生阴,动则生阳,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等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太极拳。所以,太极拳的高深独到之处,就在于此。  太极拳不是把招法作为上乘功夫,而是把太极劲作为追求的目标。所以,太极拳是重劲不重招。如果用招术来应敌,太极拳就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了。太极拳无招,也就是无极。无极,就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无形无相的东西,就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就是至大无上的。太极拳无招,所以它能应对千变万化的招式。所以,老前辈说:“太极无招,浑身是招。”太极拳不是没有招法,而是招法包含在无极之中了。太极拳的动作是从无生有,由有而分阴阳,然后两仪,四象,八卦,以至于千变万化。这千变万化的万相,其实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的变化。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不离一个圆,这个圆就是圆满无缺,就是混元一气。太极拳其实是内丹学的外功,内练丹田的混元气,是内功外拳。拳论说:“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虚灵,就是放松,就是松沉。这是太极拳的特点。一般来讲,松柔就没有力量,可是太极拳就是用中国哲学相反相成的道理,在松柔、松静、松沉、松空中求得不可抗拒的劲力。这是太极拳的高明之处。太极拳是在空无中、虚灵中练出的功夫。在虚灵松静中,人体才能健康生长,神经才能发达,细胞才能生长旺盛,知觉才能灵敏。太极拳是知觉运动,是在空无、虚无中应对万物。如果紧张、僵硬,看似有力量,就不会应对万物,只能应一物。只有虚灵虚无,混元圆满,才能应对万物。  太极拳是先求自身圆满的拳种,要把自身安排好,自身先有了平衡、中定,然后才能知彼。要先在心,后在身;先有内,后又外。这些都是与“无极生太极”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我们如果不从这样形而上的高度来理解、认识、领悟太极拳,那么就永远练不成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我不反对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太极拳,但是,我认为太极拳产生的土壤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根基是《易经》,如果不从传统哲学这个高度认识太极拳,就很难理解这个拳理,也就很难练成太极功夫。王宗岳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不按照太极阴阳哲理来练拳,也能出功夫,但不是太极功夫。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理论虽然很玄,但是在练拳中也是可以操作的。我们站预备式就是无极状态,当我们沉静下来,在身与心,意与形等方面都沉静下来的时候,这时就是先天之气一动的时候,体内的元气一动,你的肢体自然就会微动,这时稍微用意识引导,就能自然地完成各种太极拳的拳式动作,而入太极状态。这就是“动静之机,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虽然有千变万化,但是实际就是一。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讲究守一,要“处万象之中而守其一”,这个一,就是道家讲的中,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太极拳练习到一定程度,就会感到体内有气机推动你运动,后天的识神稍加引导,就能达到先天与后天的合一,也就是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太极拳就是先天与后天的合一,意识与无意识的合一练出来的功夫。无极,就是进入无思无为、无形无相的状态,就是先天状态。先天的气机一动,就带动后天的气机而动。无论是后天的识神,还是肢体动作,都是有形有相的,它们都受先天无形无相的气机的支配主宰,最后,无形无相和有形有相、先天和后天,合二为一。如果你对先天的混元气无所感知和认识,你就很难对这种练习先天混元气的太极拳运动进行把握和理解。你只有上升到这个认识水平,才能感受到虚无之中先天气机的运动的美妙之处,才能感受到与人对待时,让对方感觉神妙莫测的神明状态。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极起始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