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游戏,也有可能是《国家的崛起文明的延续》或《文明》系列。

求一款类似于文明系列的游戏,名字忘了_百度知道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上海学术报告(2014)》2015年
中国: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摘要】:正时间:日地点:英国牛津大学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牛津大学。20年前我曾在这里做过访问学者,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牛津大学强烈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思辨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帮助我形成自己研究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思路。这次你们又安排我住在牛津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学院"(Uriversity College),学院底楼有学院之子大诗人雪莱躺在湖边"安睡"的雕塑。雪莱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诗人,他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
【作者单位】:
【分类号】:D61;D822【正文快照】:
时间:日地点:英国牛津大学非常高兴有机会再次来到牛津大学〇20年前我曾在这里做过访问学者,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牛津大学强烈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思辨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帮助我形成自己研究中国发展模式的一些思路。这次你们又安排我住在牛津历史最悠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维为;;[J];领导文萃;2011年18期
;[J];求是;2011年04期
张维为;;[J];理论与当代;2011年05期
陈昕;;[J];源流;2011年15期
张维为;;[J];党政干部参考;2011年06期
张维为;;[J];共产党人;2012年01期
朱慧颖;;[J];天涯;2012年05期
田晓玲;;[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4期
张维为;;[J];共产党人;2011年18期
戴小江;;[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张维为;[N];文汇报;2011年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张维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N];深圳特区报;2011年
王秀娟;[N];山西日报;2012年
田晓玲;[N];文汇报;2011年
石剑峰;[N];东方早报;2014年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N];北京日报;2011年
谢春涛;[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主任
谢春涛;[N];光明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有感
近日通读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作者张维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比中西文明和中印文明之间的不同,在中国崛起这个时代课题上试图探索一条新路。
作者将中国现有的政经体制、社会结构和文明传统称为&中国模式&,用以区别&西方模式&和&印度模式&。作者在GDP超越日本,中产阶级规模以及政经影响力和国际政治话语权等几个方面与西方和印度进行对比,着力阐发&中国模式&的优越性。
近日来网络媒体频频出现中国加快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甚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李克强也多次公开谈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更是直截了当的呼唤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顶层设计&,他认为所谓&中国模式&实在算不上一种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经常用&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改革探索,中国的经济体制非市场非计划,中国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个顶层设计实际一直以来是模糊的。现在重多社会人士和政经要人不断呼吁顶层设计和政经改革,可见中国模式自身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若想透彻理解今日之中国,必先了解昨日之中国,也必先了解庶民的中国。在对比&西方模式&的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西方模式&的由来以及&西方模式&的逻辑。这样才能准确把脉,为中国向何处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文化缺少民主和科学两大关键要义
自五四以来,经新文化的宣传和学者的努力,揭发出&科学&和&民主&实是救治弥补中国文化的良方。中国历史有漫长的封建社会,而民主精神和科学思想并未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产生,真是咄咄怪事,另无数学者大家困惑不已。
毋庸置疑,现代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必然归宗于宪政民主,而民主习惯和民主体制在中国之未能生根,实在是一件天大的怪事。现在热议宪政民主,但是大家都忽略一点,民主实际是先在各个公开或独立的集团之间实现民主,相互斗争,相互约束限制,相互觊觎最高权力,继而才能全民民主。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演化形成能有与执政党实力相当的政经集团,客观也不存在。民主开端在于解除(此处xx代替,你懂的)*和言论自由。而不在于乡村自治或加强人大权力。无论是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在宪法的框架下政党集团之间公开竞争对抗才能逐渐培养民主氛围和训练民主习惯。多年前曾闻中国欲学校日本自民党模式,党内各派竞争上台执政。但日本经济停滞和民主党上台后,这种议论仿佛已消失。中国现在不可能再通过暴力革命或颜色革命来实现民主,只能依靠执政党自身的觉悟和自我超越来完成这个历史性变化。
中国自古就少有政经集团与皇权抗衡。汉武帝摧抑豪强、打压墨家、独尊儒术实际就是取缔能与政府和皇权分庭抗礼的势力集团。春秋以降,墨家势力极盛,各地均有墨家组织,领袖为巨子,列国之间征战有时候都要求助墨家人士。秦国巨子的儿子犯罪,秦始皇竟赦免以绥靖墨家。汉初豪强大侠竟然动辄干预朝局、左右宰相人选。
魏晋豪强大族与朝代相始末。有名的王与马共天下。贵如安乐公谢灵运者游山玩水都要绕路开山避开土族势力范围。科举取仕的目的之一也是为打击门阀贵族。中国历史逐渐在皇权与其它权力的斗争中走向高峰,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也逐渐被涤荡淘洗变得碎裂化,扁平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没有了阶级和世家贵族和势力集团。
明代朱元璋打击江南富商,加强历代宣扬的重农抑商政策,其本质仍为摧毁财经集团膨胀带给统治集团的压力。清朝一味闭关锁国。中国专制皇权的膨胀和巩固压抑摧毁了一切社会活力和进步萌芽。中国终于走向保守封闭、教条僵化。准确理解中国历史才能对未来中国把握方向。
经济发展、社会活跃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各种政党、集团、机构、组织等次国家行为体的活跃。人不可能自身影响历史或社会,只有依托某种集团组织。便观中国的团体组织,实在找不出什么像样的团体组织形式。不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就是水浒梁山聚义,要么就是松散的结社或王朝家天下政治。中国社会组织学贫乏的很。中国文化里也从没有对团体组织有过明确的研究,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的是私德的完善。然而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正是需要千千万万的、形式各样的社会团体来改造我们的社会。
二、中国文化缺乏对&公德&的规范
中国古代强调修身、私德好。认为私德好的人方可以执政,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私德好的人会在行公务的时候将其好的私德推广放大,以利天下。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行则大行,道不行则隐。指的都是私德的放大和收敛。始终没有谈到公德的界限。修身为私德,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仍为私德。公德要采公议,决公务,行公溥。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国传统八段式人生箴言其实可分作两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可靠自己完成,属于私德范畴;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少靠两人以上完成,靠自己完不成,故而属于公德范畴。一人为私,两人为公。静坐但求已过,慎独,这都是可通过反求诸己自我修炼完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得遇事商量,尊重公议。
私德和公德完全是两套东西。私德要求一个人品行好,学问好,修养好,反省力强,坐怀不乱;公德要求人有组织纪律性,有耐心包容力,服从公议。中国素来强调私德,忽视公德。认为圣贤的私德推广放大可以覆盖庶民的德行。王阳明跳出来讲:满街都是圣人。彻底推翻了私德的狭隘和虚伪,认为德不专私,天下有种普遍的德行既公德是可人人通过学习而获得。
三、西方民主社会和自由市场经济源自自由民对封建的反动
中国自古在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田亩什一而税、服力役仿佛是自然自明的事。从没有人追究过税的合理性问题。在西方中古社会,农奴人身不自由,连他本身也是封建贵族、领主的财产,自然也谈不上税的问题。只是在商业和城市复兴以后,一部分农奴独立为自由人,相互结合在自由市内进行自治,拥有独立的武备、行政机构、外交内政权利,自行组织基特尔(行会)管理从业者等等,以对抗其他封建势力的侵蚀。这时候现代的税制才真正产生。纳税成为每个脱离领主封建统治后免于再度沦为农奴的保护费,纳税人要求自由市的政府机构保护其商业自由和人身自由。随着封建领主的衰落,逐渐向拥有大量财富的商业自由市借贷用于战争或者其他,以地租为主的封建经济势力逐渐瓦解。原始归位,封建社会税赋起于田租,或以田租为衡量依据。商业社会赋税则是要求政府保障其贸易自由,无论战争还是其他一切有助于提升商业竞争的公共行为,涉及补充征免税的,都要经过众议。这是税的合理性根源。因为税实际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因此便有了议会召开来平衡解决财政和赋税问题。西方的民主习惯便逐渐培养形成了。
四、中国为一伦理本位的社会,急需进行现代化改造与转型
著名学者梁漱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为一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本位的社会有别于西方社会的组织结构,具体表现在:
伦理本为社会特点:
1)&&& 精神信仰上:没有宗教热情和宗教信仰,崇拜祖先,迷信自然;
2)&&& 社会组织上:以家庭为单位,以亲情血缘为纽带,小农经济;
3)&&&&强调私德,崇拜圣贤;
4)&&&&缺乏团体组织和集团生活;
西方社会特点:
1)&&&&精神信仰上:信仰上帝,有宗教热情;
2)&&& 社会组织上:以企业、行会为基础,以法律为秩序,大工业生产;
3)&&&&强调公德,崇拜伟人;
4)&&&&受团体或集团生活约束和训练强;
这些差别是中西社会划出了一条明显的鸿沟,也导致了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中国从苏联学会了发展组织严密纪律政党的方法,从西方和日本借鉴了军队和企业组织的方法,于是现代中国首次面临了集团生活,超越了以往范围较小的家庭生活范畴进入公共生活领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与时俱进,仍停留在学习古典经义和试图恢复文化传统的窠臼上。指导现代生活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形成,以至于人们对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漠不关心,甚至极度缺乏想象力。
改造我们的中国,让中国真正完成文明型国家的转型与升级,必须首要改造我们的文化,而改造我们的文化,必须改造我们的社会结构。这便是社会名流和政经要人呼唤改革顶层设计的要义。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当前位置:&>&&>&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模式&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理论研究者;亲历百国现实,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
点击排行榜
热门统合类书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