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文:男主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叫什么禾谦,开头他有四个伙伴,一起做任务,做完以后去

& 同人BL
阅读 38784
、、等所有耽美小说网站精彩小说分享和各种文章的阅读,无弹窗广告免费在线阅读,鲤鱼乡是一个全部都是完结耽美小说的网络bl文库。(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超级兵王叶谦》 正文 第4476章 盟主争夺
请记住我们:【】
翌日,虎邱带着部落的两个长老为代表,直接离开了塔塔部落的城池。
为了赶路,虎邱三人是全力奔跑。只见,虎邱一马当先,走在了最前面。两个四级古武者的长老,却是落后了不少。
“族长这是怎么了昨天还说不想去参加这四大部落合并的盟主争夺,今天怎么跑的比谁都快”其中一个梁姓长老不解的看着跑在最前方的虎邱。
“谁想去参加这个南禾部落自导自演的狗屁盟主争夺去了也只是受气,只是看南禾部落的人耀武扬威。要不是非去不可,我宁愿在家陪孩子。”另外一个杨姓长老喃喃的说着。
两人显得极为不情愿,可他们必须去,不然南禾部落因此找借口,对塔塔部落出手,那么到时候最倒霉的还是塔塔部落的族人。
两人随即也不得不加快了速度,全力跟上虎邱的脚步。
“你们两个怎么回事照你们这个走法,我们赶到南禾部落都已经晌午了”虎邱有些不满的对着两个长老说道。
“族长,你这是怎么了如果可以的话,别说晌午,就是晚上去更好,我才不想看白秋宇他们那可恶的嘴脸。”杨姓长老一脸不情愿的说道。
虎邱理解两个长老的心情,随即咧嘴笑道:“你们啊,太过于悲观了。未来的事情,会发生什么,没有人能够预知。你们觉得,我们此去是看人脸色的,说不定事情恰好相反呢”
两位长老闻言,不由直翻白眼,暗想族长这是怎么了不会是被气糊涂了吧
“族长,南禾部落一家独大,连丰裕部落的族长都死在了他们手里。你还觉得有什么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切吗”
“没错,我们早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希望。”
两个族老早已经心灰意冷了,对于虎邱的话,自然是没有放在心上。
虎邱则是呵呵笑了笑,也不再多说,继续朝着南禾部落赶去。
于此同时,在南禾部落,全城上下,早已经布置的一片喜庆之气,大小横幅张贴在大街小巷,让所有人都知道了今天是什么日子。
这样的手段不用说,肯定不是守护界的人会想出来的宣传招式,很显然是来自火凤毒蝎的主意。
现如今,虽然名义上南禾部落还是白秋宇任族长,可真正的大权,早已经落在了火凤毒蝎这个女人的手里。这女人,上次追杀叶浩然,虽然眼睁睁看着叶浩然逃走了,可她却在巨龙地宫收获很大。
火凤毒蝎实力虽然还没有提升,可火凤毒蝎却将白秋宇等人完全掌控,而且还得到了巨龙地宫的秘密,同时还获得了几件珍贵的宝物,这才能够让她有本事灭杀了戴河东。
在南禾部落族长的府邸之中,此刻南禾部落的族老全部坐在这里,安静的等着。
没多久,只见一个美艳的妇人从偏门走了进来,顿时,所有人都不由的站起身,脸上带着敬畏之色。
“火凤盟主”
白秋宇第一个带着笑容喊道。
有了白秋宇的带头,其他的十几个长老,也全部跟着白秋宇喊道:“火凤盟主”
火凤听到这话,面上顿时露出了几抹妖艳的笑容。说道:“今天的盟主争夺事宜安排的如何了四大部落的人都来了吗”
“火凤盟主,现在只有塔塔部落的人还没有到,不过得到消息,虎邱那老匹夫一大早就已经出了塔塔部落,想必也快要到了。”白秋宇对着火凤毒蝎解释道。
“很好”火凤毒蝎微微点头,对于自己这个盟主的称呼,似乎一点也没有觉得不妥。在她看来,这四大部落的盟主位置,早在她的身上了。
“我们也该是时候出去见见各大部落的代表了。”火凤毒蝎已经有些等不及了,说着就率先带着白秋宇等人朝着外面走去。
这一次四大部落选盟主的比武场就设在了南禾部落的练武场上,这个时候,练武场早已经聚集了很多的人。当火凤毒蝎赶到的时候,自然又引起了一阵轰动。对于南禾部落以外的族人,见到火凤毒蝎多半不会有好脸色,可南禾部落的族人却完全不同,他们个个都以火凤毒蝎为傲,让他们南禾部落在四大部落之中遥遥领先,让他们得到了高人一等的待遇。
时近中午,天上的烈日虽然有些灼热,可对于古武者们来说,这点太阳并不算什么。终于,随着练武场外一个负责接待的古武者高声喊道:“塔塔部落族长虎邱到”
所有在场的南禾部落的族人,都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塔塔部落的族长虎邱是最后一个没有到场的部落代表。现在虎邱的到来,足以说明了四大部落联盟算是正式成立了。
听到声音,白秋宇在火凤毒蝎的示意下,亲自前往练武场的大门迎接虎邱。这要是往常,虎邱也算是脸上有面的好事。可现在,白秋宇的迎接,除了虎邱大大咧咧的笑着,跟着虎邱而来的两位长老,却都冰冷着一张脸,并没有丝毫的笑容。
塔塔部落都要被南禾部落给吞并了,谁还会在乎这点虚荣
虎邱见过了火凤之后,这才落座。白秋宇担起了司仪的职务,开始主持四大部落正式结盟合并的仪式。整个过程,显得热闹非凡,毕竟在场超过九成的人,都是南禾部落和大漠部落的人,他们是最希望看到结盟的结果的。
“我白秋宇,现在正式宣布,我们守护界四大部落结盟合并正式成立。结盟合并之后的新名字,将由接下来的比武挑选出来的第一任盟主亲自赐名”白秋宇最后大声的喊着。
“白族长,这盟主的争夺,是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吗”虎邱突然对着台上的白秋宇喊道。
“这是自然四大部落既然结盟合并,那么就再也没有部落之分,彼此都是一家人,这盟主当然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争夺。”白秋宇一脸大义凛然的说道。
“这么说,我们塔塔部落的任何人,也都可以参加盟主的争夺了”虎邱再次大声问道。
白秋宇看向了虎邱,不明白虎邱这话是什么意思。这盟主争夺,比的是实力。在场,甚至是整个守护界,现如今比实力,没有人将是火凤毒蝎的对手。所以,他们才会将盟主的选举,以比武争夺来确定。
“虎邱族长,这是自然。这规矩,早已经是守护界人尽皆知的事情,你怎么还问这样的问题呢”白秋宇微微皱眉道。
“我只是问问。”虎邱笑呵呵的说完,便坐了下来,不再说话。
而这个时候,白秋宇这才说道:“我宣布,盟主争夺比试,正式开始。我希望,在场每一个有志者,都可以大胆的上来参加比试。”
白秋宇说完,只见大漠部落的族长江阴庭第一个走上了比武擂台,含笑说道:“在下前大漠部落族长江阴庭,不自量力,讨教各位的高招了”
对于江阴庭的上场,不少人都不意外。虽然大家都觉得这个盟主的宝座,早就是火凤毒蝎的囊中之物,可既然是比武争夺,就应该有个争夺的样子。所以,这个江阴庭,就是为这场比武争夺盟主增添戏码的过客而已。
在江阴庭上场之后,顿时就有一个南禾部落的五级古武者长老迎战,两人一番大战,最后江阴庭险胜。
而在这个时候,虎邱则是一直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似乎是在寻找着什么,可不管他怎么寻找,都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身影。
在练武场的不远处,有一个茶楼,此刻茶楼一处靠窗的位置,一个年轻人正在悠闲的喝着茶水。这个年轻人早早就来到了这里,已经坐在这里喝了两壶茶水了。
“这火凤毒蝎还真是会为自己造势”这个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叶浩然。此刻,叶浩然透过茶楼的窗户,可以清楚的看到练武场上的情况。
叶浩然很是耐心,只要火凤毒蝎没有上场,他就不会现身。叶浩然就是要在火凤毒蝎自认为当定了四大部落合并的盟主的时候,那时候叶浩然再出现,将火凤毒蝎的野心亲手摧毁。
果然,在好几轮精彩的比拼之后,江阴庭已经败下阵,此刻站在擂台之上的正是南禾部落的族长白秋宇。坐在看台上的火凤毒蝎觉得造势已经差不多了,也是时候该她出手,名正言顺拿下这个盟主之位了。
“该是时候了”火凤毒蝎喃喃的说了一句,整个人从原地轻轻一跃,整个人轻灵的落在了擂台之上。
“白族长,讨教高招了”火凤毒蝎嫣然一笑道。
“火凤族老,请”白秋宇含笑说道。
两人说完,当即各自出手,强大的力量在比武台上不断的迸发撞击。
与此同时,叶浩然也终于放下了手中的茶杯,嘴里喃喃的说道:“终于上场了这次,我再也不会让你跑掉了”
说完,叶浩然从窗口直接跳了下去,眨眼间就来到了练武场的大门前,负责守卫的两个南禾部落的古武者,此刻都在观看台上的比武。叶浩然从他们两人中间进入练武场,两个守卫居然都没有察觉,只是觉得刚才有一阵威风吹过。多图预警!&br&&br&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br&&br&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平之战也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战役,只是杀战俘最多的战役。&br&&br&本文将通过图文和数据,尽可能还原先秦时代的本来面貌,用定量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手段,来分辨官方历史数据的虚实,在后勤生产、后勤物流、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统计口径五个方面,给出一个&b&可信服的合理性解释&/b&。&br&&br&&b&内容大纲&/b&&br&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五、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br&后记&br&&br&&br&&b&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br&很多人把古代的军事后勤简化为民夫运输粮草、辎重,其实这只是军事物流,是狭义的后勤。&br&&br&完整的后勤系统包括军事物资的采购、生产、调配和运输等。而且因为很多&b&军事物资是民间百姓用不到的&/b&,也不能在战场就地取材。到了战争爆发时,就必须额外动员百姓大批量生产。&br&&br&下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兵马俑的部分复原图&br&&img src=&/7f4a0e6edd87d732860ec_b.jpg& data-rawwidth=&1637& data-rawheight=&9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7& data-original=&/7f4a0e6edd87d732860ec_r.jpg&&&br&从图中可以看到战争所需要的军事物资不是只有粮食和草料,还需要:&br&武器:例如弓、箭、弩机、短剑、戈、矛、盾……&br&&img src=&/eca1b623a392d37efcf1507_b.jpg& data-rawwidth=&1614&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4& data-original=&/eca1b623a392d37efcf1507_r.jpg&&&br&军服:例如皮甲、铠甲、袍、鞋、帽、各种保暖衣物……&br&&img src=&/6f3458dadec466d831f0_b.jpg& data-rawwidth=&2025&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5& data-original=&/6f3458dadec466d831f0_r.jpg&&&br&另外还有兵马俑里看不见,但战场上必须的:&br&军事物资:营帐、马具、麻绳、麻袋、漆器、舟、车、战车、攻城机械……&br&各种工具:斧头、铲子、木锯、凿子、量尺……&br&工程修建:桥、路、大量军营设施和防御设施……&br&等等……&br&&br&&br&&b&军事物资的生产过程&/b&&br&这里以武器中损耗最大的弓箭为例,为了简化,不说弓,只说箭。下图是兵马俑出土的秦箭。&br&&img src=&/2bb604ab86787baa6bea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2bb604ab86787baa6bea0_r.jpg&&箭簇需要青铜,剑身是木材、箭尾是羽毛。&br&&br&&img src=&/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r.jpg&&图片来自《博物》杂志&br&&br&&p&箭的生产过程:&br&&/p&&ol&&li&青铜需要铜和锡,这两种矿藏不伴生,相隔百里甚至千里,需要分别运输、采购。&br&&/li&&li&山西中条山出产铜,可以在矿坑边上进行精选和冶炼,制成铜锭运输。&/li&&li&锡则需要大量从千里之外采购,通过与楚国贸易从江南进口锡锭。&/li&&li&青铜的冶炼需要木炭,而生产木炭则需要另外一套生产体系。&br&&/li&&li&青铜融化按比例加入锡,混合均匀浇入事先批量造好铸造模具里。&/li&&li&秦国的武器是高度标准化的,规格要求非常严格。&/li&&li&批量铸造的箭头并不能马上用,需要继续磨制精加工。&/li&&li&箭身不是普通树枝可以替代,而是曲直、材质、大小、轻重都要严格符合规格。&/li&&li&注意箭身最后的凹槽和羽毛的插槽,这都需要木材深加工。&br&&/li&&li&箭尾的羽毛也是需要挑选和标准化剪裁,不能有瑕疵。&/li&&/ol&&p&&br&很多青铜器还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果不符合标准会制罪。&br&《吕氏春秋o孟冬》&br&&/p&&blockquote&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blockquote&&br&这些后勤人员的主体大部分是老百姓,被迫停止农业生产,专注于满足战争的需要。&br&除了上面说的后勤生产,他们的后勤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br&&ul&&li&粮食、草料的收集、加工和运输&/li&&li&武器的制造和装配&br&&/li&&li&木材的砍伐、加工和运输、木炭的烧制、矿石的开采和冶炼&/li&&li&布匹的纺织和染色、衣物的剪裁和缝制&/li&&li&车辆的制造和修理、军用牲畜的饲养&/li&&li&舟桥的修建、道路的维护、营地的修建&/li&&li&伤病的医护&/li&&li&……&br&&/li&&/ul&&br&&br&&b&先秦时代的后勤生产和运输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b&&br&现代工业存在生产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低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是得益于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前期投资的设备成本被分摊到更多产品中,所以生产的越多新产品分摊的成本越少。理想情况下会出现下面的情况:&br&&img src=&/c28b19bbd04fb2b843e584b409c85731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大公司的规模比小公司大,所以平均成本更低。&br&&br&为了提高武器的生产效率,秦国已经有了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武器生产效率远高于单人作业,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极限。在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先秦时代,要想&b&增加产量只能靠增加人手的方式&/b&。&br&&br&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满足战时猛增的生产需求,只能靠征调百姓、增加人手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而人的成本主要是消耗的粮食,这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人数增加,每人消耗的粮食就会减少。所以&b&武器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递减,而是出现等比例的增长。&/b&&br&&br&后勤运输成本也同样如此。现代运输因为有大型运输交通工具,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每公里分摊的交通工具成本会下降。但是先秦时代的陆地交通是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战时猛增的运输需求,也只能靠增加民夫的数量来增加,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r&&br&尽管先秦时代已经有了车辆,但因为路况极差,车辆损耗严重,导致寿命很短。&br&《孙子兵法o军争篇》&br&&blockquote&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破车罢马,……丘牛大车,十去其六。&br&&/blockquote&出师远征,即使&b&运输车辆能走到战场也基本报废,更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br&&br&在古代,&b&真正能出现规模效应的是水上运输&/b&,关于水运会在后面后勤运输部分中介绍。&br&&br&&br&&b&小结&/b&&br&综上来看,士兵日常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后勤人员来满足。&br&随着战时需求的急剧增加,后勤生产和运输人员的数量会成比例的急剧增加。&br&&br&&br&&br&&b&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br&&br&&b&出师和&/b&&b&常备军的&/b&&b&后勤模式&/b&&b&完全不同&/b&&br&有人说,战国时各国实行军民一体的政策,可以战时为军、平时为民,这样不就解决军队粮草的供应问题了吗?&br&&br&其实这种模式只适合防守的军队。只有那些基本不移动,或近距离、小范围移动的部队才适用。&br&例如戍边军队、地方常备军、守城守关的军队,这些可以军民一体,靠自耕来解决基本口粮问题,大大降低了后勤运输的成本。不过武器等军用物资他们是没法自力更生的,还是需要靠后勤运输来解决。例如明朝后期向全国征收辽饷,那时的辽东军队就拥有大量屯田,大部分粮食可以靠自耕解决,但还是需要举国支持。&br&&br&一个国家拥有50万军队,不代表这个国家能&b&远距离投放&/b&50万军队。因为远距离作战都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的支持,后勤运输至少要包括&br&&ul&&li&兵力的投放&br&&/li&&li&物资的运输&/li&&/ul&&br&我们可以把后勤比作自来水网。&br&&ul&&li&在家里,水龙头和现成的自来水网连接,打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水。这是国内常备军的后勤支撑模式,有现成的补给网络,补给成本较低。&br&&/li&&li&在野外,水龙头插在土里是不会获得水的,因为没有现成的水网。要长期饮水,必须铺设新的供水管网,这个成本是巨大的。这也是投放到远方的军队面临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条庞大的后勤补给线。&/li&&/ul&&br&&br&&b&兵力的投放:士兵是否可以自带干粮外出打仗?&/b&&br&我们以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作为参考,宋代的运输条件应该比先秦好一些,就作为最优策略吧。&br&&br&注意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只计算了兵力投放的粮食消耗,没有计算物资运输部分。&br&&br&沈括曾任管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也曾为了抵御西夏,任延安知府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数据也很可信。&br&&br&他指出,出兵打仗最关键的是粮草,这是出兵数量和距离都受到粮食消耗的制约。下面的文字比较烧脑,看后面的图片吧。&br&&blockquote&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復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復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復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blockquote&&br&沈括根据单程和往返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得出了兵力投放和所需民夫之间的数量关系。&br&&br&&img src=&/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r.jpg&&&br&可以看到,随着民夫的增加,出现了新增天数却在减少的现象。也就是行进的距离越远,每个里程单位的运输成本会增加,而不是减少。&br&&br&&blockquote&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blockquote&&br&&p&如果要&b&远距离投放10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7万人,就要用30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b&&/p&&br&&br&&b&如果让士兵自己带粮食打仗会怎么样?&/b&&br&宋代单位:1石 = 10斗 = 100升&br&按照上面所说,每人每天吃2升粮食,出兵一年365天,就是7.3石粮食&br&沈括说,一头驴可以背负1石粮食,骆驼可以背负3石。&br&无论如何,人也背负不了7.3石粮食!&br&&br&即使士兵背负0.5石粮食,加上武器等装备行军,走不了几天就会筋疲力尽!更何况这些粮食还不够他吃1个月。&br&&br&&br&&b&物资的运输:粮草对长平战局的决定性影响&/b&&br&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在山谷里、粮草被断,为了支援秦军长期围困赵军,必须增加粮草供应。战场形势多变,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来不及在全国大范围的征兵。既然远水解不了近渴,秦王干脆亲自跑到离长平战场最近的河内郡,给该郡的百姓封爵一级,征调该郡15岁以上男子全部去运送粮草。因为就近解决比全国征调更及时、损耗更小。&br&&br&为了应急,秦王居然连全郡封爵的办法都用上了,全郡封爵意味着整个郡所有人,不但将来不需要缴粮纳税,而且终生享受国家俸禄。&br&&br&这也说明到了战争后期,秦国的后勤已经透支到了极限。尽管秦国的状态非常狼狈,但赵国却更惨,可以说是人间炼狱了。&br&&br&人如果不吃饭,只喝水,只能生存40~50天,高度压力下挺不过30天。&br&没了后勤,被围困的赵军很快陷入绝境,到第46天,饿急了眼的赵军出现自相残杀、吃人肉的恐怖景象。&br&&br&后来赵军的投降、以及被坑杀,其实都和后勤补给有直接的联系,&b&后勤粮草才是决定长平之战各方决策的关键&/b&。&br&&br&战场上的军队就像一只风筝,没有后勤生命线的支持,战争局势马上急转直下。&br&&br&&br&&b&后勤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水运&/b&&br&早在春秋早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船队。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援助晋国几千吨粮食,从陕西凤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山西翼城。庞大船队的船帆从秦都雍到晋都绛首尾相连,连绵不绝。这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关于大规模航运的记载,史称泛舟之役。&br&&img src=&/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3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r.jpg&&图片来自《王者天下》漫画&br&&br&《史记o秦本纪》记载&br&&blockquote&晋旱,来请粟。……卒与之粟。&b&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b&。&/blockquote&&br&但秦国在黄河的航运到三门峡就必须中断,因为三门峡让黄河水流突然90度转向,并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岛阻隔,是极其危险的航道,无法航行大船。下图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的三门峡。&br&&br&&img src=&/cb448e87fd7b6ed30d267_b.jpg& data-rawwidth=&4805& data-rawheight=&2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5& data-original=&/cb448e87fd7b6ed30d267_r.jpg&&&img src=&/bb29b185e_b.jpg& data-rawwidth=&2574& data-rawheight=&2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74& data-original=&/bb29b185e_r.jpg&&后来人们在三门峡的东侧开凿了元新河(娘娘河),才可以通漕运。图片来自《三门峡漕运遗迹:黄河水库考古隊报告之一》&br&&br&不过在长江上就没有这个限制了,虽然三峡也很危险,但比三门峡好多了。&br&&br&公元前280年,秦国发动对楚国的黔中之战,司马错从甘肃临洮进入四川,再征调巴、蜀两地10万军队,乘坐万艘大船,装载了三个月的粮食,顺长江而下,进攻楚国。&br&&br&《战国策o楚策一》记载&br&&blockquote&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b&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b&,下水而浮,&b&一日行三百余里&/b&;里数虽多,&b&不费马汗之劳&/b&,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blockquote&&br&1935 年在河南省汲县的山彪镇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鉴。&br&&img src=&/eb979d101b533d111729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b979d101b533d1117299_r.jpg&&&br&文物上錾刻水陆攻战图的纹饰,其中就有一种双层战船。船的下层是水手划船,船的上层则载着士兵,两艘战船在进行激烈的交战。&br&&br&&img src=&/22eb1b9b7c_b.jpg& data-rawwidth=&371&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1&&&br&&br&下图是根据纹饰复原的战船模型&br&&img src=&/ff1aa51e76c5f93a89091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ff1aa51e76c5f93a89091_r.jpg&&&br&这说明在战国时,制造双层船已经不是问题,船的动力不仅可以靠水流和风帆,也可以靠水手划桨来驱动,这样的话实现逆流而上也不再是问题。&br&&br&根据前面后勤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运输成本要降低,必须依靠大型交通运输工具,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损耗太大很快报废。而水上的船舶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水运能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出现运输成本降低的规模经济效应。&br&&br&水运大幅度降低了运粮的损耗,其承载能力不仅远超人力和畜力,而且顺流直下速度极快,日行三百余里,10天可行三千里,所以水运才是古代世界最佳的运输方式,现在应该能明白京杭大运河和水师在古代的战略价值了吧?&br&&br&&br&&b&小结&/b&&br&通过对后勤生产和运输过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后勤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br&如果不幸陷入长期僵持,后勤带给整个国家的负担是极其繁重的。&br&一旦被敌人切断粮草,军队很快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br&&br&接下来再对先秦的人口结构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先秦时代真实的军队数量应该是多少?&br&&br&&br&&br&&b&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br&&br&&b&年龄金字塔&/b&&br&人口金字塔可以反应出人口中最根本的年龄和性别结构。&br&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br&&img src=&/7ccde6b4045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7ccde6b4045_r.jpg&&&br&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又称作扩张型、静止型和收缩型)。&br&&br&这个人口规律是所有时代都通用的规律,古代和近代的区别是古代死亡率更高,因为医疗水平太差,儿童夭折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所以在图形上会更加的扁平。&br&&br&先秦诸国都采取积极的人口扩张政策,特别是人少地多的秦国,更是鼓励各国移民到本国开疆拓土,所以先秦诸国的人口都属于扩张型的人口结构。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在&b&30%以上&/b&,考虑到古代儿童夭折率,这个比例也已经低估。&br&&br&一国人口50%是女性,15%是男童,加起来不能参战的比例在65%;包括15、16岁的少年在内的成年男性在总人口的比例只有不到35%,再考虑到战国时代连战征战,成年男性的比例会降到30%左右。&br&再把老、病、残等不能出力的人去掉,成年男性的人数将在20%~30%之间。&br&这样得到的人口结构如下图所示。&br&&br&&img src=&/e2f8746ddb16922d81ebafc46aea215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我们假设秦国有500人口,则&b&成年男性的数量在100万~150万之间&/b&。&br&有人可能会说,100万~150万挺多的吗!&br&别着急还没有分析完。&br&&br&&br&&b&参与政府行政的人员数量&/b&&br&秦国的行政区划等级为郡、县、乡、亭、里、什伍。&br&&img src=&/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r.jpg&&考虑到秦国的地多人少,上面这些数据比例都是非常理想化的,所以下面的数据我们尽量都按照折半处理。&br&&br&战国后期,秦始皇即位时就有14个郡,每郡下辖15到30个县不等。&br&尽量往少算,就算10个郡,每郡20个县,每县5个乡,每乡5个亭,每亭5个里,每里5个什伍&br&&br&各级行政单位数量为:&br&10个郡&br&10×20=200个县&br&200×5=1000个乡&br&0个亭&br&00个里&br&2000个什伍&br&&br&&p&《汉书o百官公卿表》记载,汉平帝时的人口普查数据如下:&br&&/p&&blockquote&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blockquote&这是全国的数量,与上面计算的秦国乡、亭数量相比,分别是6.6:1和5.9:1的关系,也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br&&br&如果每家5人,根据理想的每个什伍管10户(50)人计算,则秦国总人口是625万人。&br&如果折半处理,每个什伍管5户25人,总秦国人口则是312万人。&br&这两个数据都接近秦国人口数量级范围,是比较合理的。&br&&br&下面估算每个级别行政单位人员的数量。&br&&br&各级行政,每郡需100人,每县需20人,每乡需5人,每亭需3人,每里需2人,每什伍1人。&br&10个郡:10×100人=1000人&br&200个县:200×20人=4000人&br&1000个乡:1000×5人=5000人&br&5000个亭:5000×3人=15000人&br&25000个里:25000×2人=50000人&br&125000个什伍:人=125000人&br&行政人员合计为&b&20万人&/b&。&br&&br&综上,地方行政人员累加起来共20万人,占成年男子数量的&b&13%~20%,&/b&再加上中央官员和不服役的贵族,再加上我们低估的数据,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人的比例应该在&b&15%~25%&/b&之间,这些人都是不会被送上前线打仗的。&br&&br&&br&&b&成年男子的分工和比例&/b&&br&在前面的后勤物流中,根据宋代的《梦溪笔谈》,古代通过陆路给1个士兵运送粮食,需要3个民夫来运输,所以战争期间民夫的数量是庞大的。&br&&br&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把成年男子分为以下4种&br&&ol&&li&军队&br&&/li&&li&政府行政人员&br&&/li&&li&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li&&li&运输民夫和工程民夫&/li&&/ol&官吏是国家机器的后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br&军队是国家机器的前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军需物流和工程修建。&br&&br&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显示军队在成年男性的比例大约是25%,即使这样,按照士兵和民夫的1:3比例,如果士兵是25%,那民夫就可以占到剩余的75%,已经把官吏、军需生产和农业生产人员的配额全用光了,要知道政府行政人员的15%~25%是无法忽略的。&br&&br&&br&所以这里我们暂时把军队和民夫按照1:1的关系呈现。&br&&br&&img src=&/75a079fc9ff6aec6befb0d_b.jpg& data-rawwidth=&307&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7&&&br&按照前面所说,成年男性在100~150万,这时的军队数量就在&b&25万~46万之间,占总人口比例为5%~9%&/b&,这已经是非常高估了,因为这里的民夫的数量和军队相同。&br&&br&有人说,军队25万好像有点少,46万还是可以接受的!&br&继续往下看,还没有分析完呢!&br&&br&&br&&b&最后看军队的兵力部署&/b&&br&我们还是以秦国为例,下图是战国当时的形势。&br&&img src=&/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r.jpg&&注意秦国边界上的长城和接壤的楚国,这些地方都需要驻守军队,如果撤回,很可能会后院起火,被别人围秦救赵。&br&&br&所以军队的兵力至少分为4部分:&br&&ul&&li&出师到东方前线作战的军队。&br&&/li&&li&保卫都城咸阳周边的常备部队,防止大臣、贵族趁机谋反。&/li&&li&保卫地方城镇、关隘的常备军队,例如在蜀郡需要提防古蜀国旧势力趁机复国叛乱。&/li&&li&戍边的常备部队,例如提防东南方的楚国、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羌人趁机收复失地。&/li&&/ul&有人说,地方官吏不是有很多下属,不可以提防叛乱吗?&br&这些官吏的力量都很分散,平时镇压一盘散沙的老百姓还可以,真遇上有组织的武装叛军是毫无战斗力的。&br&&br&军队的兵力按照下图分配为四块,看右边放大的三角。&br&&br&&img src=&/1c55a36e03eb9a32875bab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1c55a36e03eb9a32875bab_r.jpg&&虽然常备军也需要后勤民夫来运输补充物资,但相比移动的军队要少很多。这就可以把常备军的民夫全用到出师的士兵上。之前我们的士兵:民夫是1:1关系,把常备军的民夫用到出师上,士兵:民夫就接近1:3的合理比例了。但这样做的同时,没有民夫支持,常备军也没有多少可以开赴战场了。&br&&br&《孙子兵法o作战篇》指出,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军粮不运送三次。&br&&blockquote&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blockquote&&br&正是因为第一次征兵已经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民夫,所以如果再次征兵、征粮会比第一次更难,军队战斗力更差。&br&&br&所以,能够出师到前线打仗的军队只有军队总数的1/4,大约在5万~12万人,占总人口的1%~2.4%,如果体现到整体人口结构上,就是金字塔的黄色塔尖。&br&&img src=&/154bcbb1bc94fd2b37c6d094eb9019f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综上所述,最多可以出师到东方前线的军队人数&b&占总人口的1%~2.4%,&/b&加上占&b&5%~9%&/b&的运输和工程民夫,全体出动人数6%~11.4%。&br&&br&现代的学者对秦国人口的估算在300万~500万之间。&br&如果人口是500万,则能出师5万~12万,出动人数30万~57万。&br&如果人口是300万,则能出师3万~7万,出动人数18万~34万。&br&&br&所以长平之战的40万人不全是军队,而是士兵和民夫的总和,&b&实际军队在3万~12万之间&/b&。&br&&br&&br&&b&小结&/b&&br&&b&人口结构&/b&&br&&b&以上是以秦国的人口结构为主线,结合社会分工和行政体制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一。&/b&&br&&br&下面再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二。&br&&br&&br&&br&&b&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br&&br&&b&先秦的土地制度如何?&/b&&br&先秦时代主要有井田制和授田制两种土地制度。&br&&br&但不论哪种制度,本质上都是政府对个人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一种确认和保护。“亩”的繁体字是“畝”,注意“久”字旁,其实就是指百姓可以长期拥有的私田。&br&&br&但是政府提供土地权保护服务的前提是必须获得回报,回报内容就是从土地粮食产出中抽取的一定比例的税赋。井田制和授田制的不同就在于获得回报的方式上。&br&&br&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征税手段。政府分配私田给百姓使用,附加条件是必须也帮政府的公田种些粮食,作为给政府的税赋回报。&br&&br&《春秋o谷梁传》中记载&br&&blockquote&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br&&/blockquote&公田就是政府的田,8块私田围绕着1块公田,内部边界形成一个井字,所以叫井田。&br&&img src=&/e6d84f05dabb56b966986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3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br&&blockquote&六尺为步,步百为亩,&b&亩百为夫&/b&,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br&……&br&今&b&一夫挟五口&/b&,治田百亩。&/blockquote&步在古代即是长度,也是面积单位,1亩的面积是100步,&b&100&/b&&b&亩被称为1夫,“夫”是土地单位。&/b&因为一般会给一个家庭分配给100亩土地,家庭的户主就是一个成人男子。&br&&br&同样的,《孟子o万章下》也记载&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b&一夫百亩&/b&,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br&但是井田制也有其问题,就是人们种植公田的积极性不高,交税的动力不大。虽然井田制给百姓的负担不重,但是政府收到的税收太少。政府解决民间纠纷需要官吏、抵御盗匪和外敌侵略需要军队,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些都做不好。到了战国时代,更是有实力才能生存,所以各国就基本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br&&br&商鞅学习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经验,抛弃了井田制,采用授田制。&br&政府同样分配给百姓土地并保护土地权,但收税的不再通过公田收粮,而是给你下达每年的耕作任务,不管这块地你种还是不种,每年都必须按照土地面积向政府缴纳税收。另外,农民除了交粮,还要交&b&刍稿税&/b&,刍为牧草,稿为禾杆,是喂养牲畜的草饲料。如果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就会按照秦律制罪。&br&《秦律o田律》&br&&blockquote&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不论垦殖与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blockquote&&br&&b&井田制就是政府把百姓当成合伙人&/b&,政府把土地当作股份分给百姓,期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奈何大家都忙私活,对公事不上心。&br&&b&授田制改为政府把百姓看成合同工&/b&,上级给你制作工作目标,到时间必须交工,否则严惩不贷。&br&&br&虽然授田制并没有提高生产力,但是通过设定沉重的任务量,逼着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在整体上提高了粮食总产量。&br&&br&&br&&b&为什么秦国把小亩变大亩?&/b&&br&商鞅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增大了亩的面积,把原来面积100步的小亩,改变成面积240步的大亩,这是为了什么?&br&&img src=&/6ab0a753fec1_b.jpg& data-rawwidth=&229& data-rawheight=&2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9&&&br&&br&再对比一下秦国和鲁国的粮食产量&br&《吕氏春秋o上农》记载了战国后期的秦国亩产&br&&blockquote&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blockquote&&br&《孟子·万章下》也记载了同时代的鲁国亩产&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吕不韦时代的秦国已经普及了大亩,同时期孟子的鲁国使用的是小亩,面积相差2.4倍,但是供养的人数却基本相同。&br&&br&&br&&b&为什么秦国每亩的面积更大,产量却不增加?&/b&&br&这要说到土地、作物和降水量的关系。&br&&br&很多人认为战国时代引入了铁器农具和耕牛,使土地亩产提高。&br&&br&其实真正能提高土地亩产的是灌溉,而不是农业工具。因为工具再好也只是增加了开垦这一个环节的效率。如果作物在未来几个月的生长期里,没有稳定的水源来灌溉,把有限的水分摊到更大面积的土地里,产量反而可能会下降。&br&&br&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足够的水源,不仅可以提高亩产量,还可以耕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进一步提高亩产。先秦土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其实就是根据灌溉条件好坏来区分的。上田的亩产可以达到下田的2倍。&br&&br&&b&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b&&br&根据《秦律o仓律》记载,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br&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荅(小豆)和菽(大豆)&br&&img src=&/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r.jpg&&《秦律o仓律》&br&&blockquote&“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荅亩大半斗,菽亩半斗”。&/blockquote&麻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不是粮食作物。&br&&br&&br&作物和灌溉条件&br&&ul&&li&秦国作物以粟、麦为主,因为粟不需要太多的灌溉,适合秦岭以北的旱地。&br&&/li&&li&如果有一定的灌溉条件,粟、麦的产量会大幅提高,但秦国直到战国快结束时才修完郑国渠,战国大部分时间里灌溉条件不好。&br&&/li&&li&水稻产量最高,但只适合秦岭以南的降水充沛的地区,例如巴蜀、汉中。在商鞅变法时这些地方还不是秦国的领土。&/li&&/ul&&img src=&/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b.jp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r.jpg&&降水越充沛,可以种植水稻等亩产更高的作物,单位亩产才能大幅提高。&br&&br&但是秦国地处内陆,降雨量不如中原和江南充沛,也没有很好的灌溉条件,大部分是旱地。如果这种土地长期耕种,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养分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亩产减少,变成产量极低的贫田。&br&&br&这种土地退化的问题,必须通过轮耕的方式来解决。&br&&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授田时,上田面积100亩,中田面积200亩,下田面积300亩。上田不用轮耕,中田要种1年休1年,下田要种1年休2年。&br&&blockquote&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blockquote&下田给的多,是因为如果只给一家人100亩地,第二年就没有可以轮耕的空间了。秦国的大亩面积是小亩的2.4倍,&b&说明秦国的土地质量普遍处于中下的水平&/b&。&br&&br&虽然秦国大亩的面积变大了,但以先秦时代的生产力,一家人在20多天的春耕期里,能耕种的面积是固定的,一个男性最多种30小亩,一家最多种100小亩地。再加上必须要轮耕,让其他土地得到休养,耕种面积也还不能超过100小亩,所以秦国的亩产和鲁国的亩产是接近的。&br&&br&&br&&b&粮食消耗数量&/b&&br&战国初期的魏国宰相李悝指出:&br&一个典型的五口标准家庭,能耕种100亩,1年收成150石,交税1/10共15石,&b&每人每月消耗1.5石&/b&,一年90石,年终剩余45石。拿出30石交换成钱,用于衣物、祭祀等的必要开支,基本所剩无几,如果不幸遇到病丧更是入不敷出。&br&&br&5口人耕种100亩,年产150石,上交政府十一税15石,&b&每人一年吃18石粮食,&/b&能剩余45石。&br&&br&&br&&b&先秦时代士兵和后勤的比例关系是怎样的?&br&&/b&《孙子兵法o用间篇》指出:&br&&blockquote&“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blockquote&&br&这是先秦孙武所列的数据,注意最后是七十万家,而不是七十万人。&br&&br&孙武是春秋末年齐国人,曾帮助吴国击败强大的楚国和越国,军事经验丰富,不会纸上谈兵、信口开河,所以这个比例是可信的。&br&&br&《孙子兵法》指出,一旦出兵打仗,7个家庭要停止农业生产,来回奔波,为1个士兵运送军需物资和粮草。&br&&br&&br&&b&先秦时代的一家有多少人?&/b&&br&先秦时代标准家庭的1家是5口人,标准家庭是个平均概念,不是说一家只有1个儿子。有的家庭全是男孩,有的家庭全是女孩,有的家庭还没有生孩子,有的家庭已经生了4、5个孩子。整体平均下来每家有子、女2人。夫、妻、子、女,加上儿童、老人,大约5人。&br&&br&根据孙武所提的1兵:7家的比例,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应该在1:21到1:35之间。&br&在井田制时代,受到生产力较低的限制,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比例应该是1:35。&br&在授田制时代,假设生产力已经提高,不需要这么多人,我们按照1:20的比例的计算。&br&&br&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10万军队要动员200万以上的后勤人员,这些人要停止一切农事,进行后勤生产和运输的保障工作。&br&&br&要注意的是,这200多万停止生产粮食、专注做&b&后勤的非战斗人员,也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b&。&br&&br&&br&&b&士兵和后勤人员的粮食供应&/b&&br&按照李悝所说每人1年消耗18石粮食,约等于和平时期5口之家一年上交的15石的十一税。&br&和平时期,士兵和粮食供给人口的比例关系是&b&1兵:1户(5人):100亩&/b&耕地&br&&br&假设战争时代的征收40%战争特别税,税赋是和平时代的4倍,每家征收60石,可以养活4个士兵。&br&战争时期,士兵和粮食供给人口的比例关系是&b&4兵:1户(5人):100亩&/b&耕地&br&&br&按照上面修正后的孙武兵民比例:&br&出师1年,1个士兵+20人后勤,共21人,所需粮食为:&br&平时:20户人家(100人)上交的十一税300石,需要2000多亩耕地供应。&br&战时:5户人家(25人)上交的战时税收300石,需要500多亩耕地供应。&br&&br&以此类推&br&10万士兵外出打仗1年,就需要20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br&平时:200多万户共&b&1000多万人生产&/b&,需要耕地&b&2亿多亩&/b&!&br&战时:50万多户共250多万人生产,需要耕地5000万亩。&br&&br&40万士兵外出打仗1年,就需要80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br&平时:800多万户共&b&4000多万人&/b&&b&生产&/b&,需要耕地&b&8亿多亩(达到了清代的耕地总数)!&/b&&br&战时:200万多户共1000多万人生产,需要耕地1亿亩。&br&&br&根据现代估计,战国时代总人口2000万~4000万,即使按照最多的人口计算,40万军队出师一年,所消耗的粮食是和平时期&b&战国诸国所有人口1年生产的粮食!&/b&&br&&img src=&/df578dd4ba_b.jpg& data-rawwidth=&965& data-rawheight=&5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5& data-original=&/df578dd4ba_r.jpg&&中国人口规模变动趋势,数据来源:葛剑雄,《中国人口史》&br&&br&所以,出师到战争前线的40万军队都是士兵,这个假设已经被证伪,是不可能的。&br&&br&&b&如果这40万不都是士兵,而是加上后勤百姓的总和,结果会如何呢?&/b&&br&用40万除以20,就会得出2万兵力的规模,按照这个数量级计算就很合理了。&br&&br&2万士兵,需要40多万后勤人员,所消耗的粮食是和平时期40多万户&b&共200多万人生产&/b&&b&,&/b&需要耕地4000多万亩!&br&&br&根据现代对秦国人口300万到500万的估计,200万人数量已经是很接近秦国人口总数了。&br&&br&即使按照战时40%的税率征粮,从粮食上也&b&最多只能供应8万士兵&/b&。&br&&br&根据以上计算,在军队数量是40万、还是2万之间,更合理的数量是后者,也就是40万人不全是士兵,而是士兵和后勤人员的总和,实际参战军队在2万~8万的数量级上。&br&&br&&br&&b&小结&/b&&br&以上是&b&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这就是证据之二。&/b&&br&&br&通过人口结构、粮食生产的分析,从两条完全独立的数据和分析方向,计算出数量级相同的结果。&br&按照人口结构估算是&b&3万~12万之间&/b&,按照粮食生产估算是&b&2万~8万之间&/b&,这是可以&b&相互印证&/b&的证据。&br&&br&&br&&br&&b&五、&/b&&b&为什么&/b&&b&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br&&br&&b&夸大兵力是&/b&&b&兵不厌诈、&/b&&b&虚张声势的心理战。&/b&&br&《孙子兵法》的《谋攻篇》指出:&br&&blockquote&“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blockquote&&br&心理战虽然不是上策伐谋中的最高境界,但也是伐谋的一种。&br&&br&夸大出兵人数和敌人的死亡人数可以极大的震慑敌方,国内舆论的压力促使敌人屈服谈判,用最小的风险和代价来获得自己最大收益。&br&&br&在《三国志o魏书o国渊传》就记载,曾经存在把战绩扩大十倍的现象,一方面是为了邀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震慑。汉末将领国渊没有虚报,曹操非常高兴。&blockquote&国渊字子尼,太祖(曹操)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br&……破贼文书,&b&旧以一为十&/b&。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冠,&b&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b&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blockquote&&br&&b&为什么&/b&&b&伐兵是下策?攻城是下下策?&/b&&br&从上面的估算可想而知,一旦出兵就是耗资巨大,攻城更是旷日持久的烧钱、烧粮、烧物资的无底洞。&b&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出兵绝对是下策和下下策&/b&。&br&&br&再厉害的名将和军队也要向粮草低头。&br&长平之战持续了3年,到了后期,赵王的压力是极大的,临阵换帅、急于出战也是赵国支撑不下去的表现。&br&&br&其实秦国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否则白起也不会坑杀投降的赵兵,他以为这样能减轻秦国的国内后勤压力,说服秦王下决心马上攻赵,一句灭掉赵国。&br&&br&没想到秦王实在拿不出更多粮草,也支撑不了更长的补给线,只能被迫放弃,眼睁睁的错失了灭赵的良机。&br&&br&&br&&b&为什么到明清就不太夸张出兵人数了?&/b&&br&夸张兵力是中国历史早期的军事策略,那时候资讯和经验匮乏。但到了明清时代,距离先秦时代已经过去了2000年,这期间夸大兵力的招数也被用了成千上万次了,明清时代的军官知道不要轻易相信敌方宣传,有办法去分辨真假。&br&&br&就像现在的李克强指数,通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可以反应出真实的经济增长量。尽管官方经济数据大量造假,但因为数据渠道众多,政府不能全部垄断,总能找到很难造假的数据。&br&&br&同样在明清时代,获得数据的渠道也比先秦时代更快、更多,只要注意收集官方和民间文献,例如邸报,就可以通过历年的耕地、税收、人口和驻兵数据,来估算出对方最大的动员能力。&br&&br&明清时代的兵力虽然还可以夸张,例如加入了大量的辅兵数量,但已经不像先秦那样,把兵力当个筐什么人都往里装了。&br&&br&写明清史书的人也可以通过大量官方和民间的文献来核实和修正数据,所以极度夸张兵力的现象就大量减少了。&br&&br&&br&&br&&br&&b&结论&/b&&br&&br&通过分析人口结构和粮食生产两条独立线索,以下的结论可以得到相互印证。&br&&ol&&li&先秦时代所说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只是&b&数万&/b&军队规模的战役。&br&&/li&&li&这几十万人的主体是大量从事后勤运输和保障的&b&民夫&/b&。&br&&/li&&li&先秦时代的军队和古代世界任何国家的军队一样,在&b&规模数量级&/b&上没有特殊之处。&/li&&li&长平之战的确是屠杀俘虏最多的战役,也是倾国之战,但&b&不是&/b&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战役。&/li&&li&先秦夸大出兵数量是为了对敌人实施&b&心理战&/b&,但到了明清就不再奏效了。&/li&&/ol&数据是混合物,统计口径在历代都不是统一的,我们分辨清楚就可以了。&br&&br&&br&&br&&b&后记&/b&&br&&br&&b&能分辨历史虚实才能开民智&/b&&br&&br&假设2000年后,我们的子孙出土了新闻联播资料,他们根据这些官方资料,能还原当今社会的原貌吗?如果他们因为看新闻联播,极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不知道你会做何感想?&br&&br&同样,当我们看史书时,发现早在先秦时代,仅仅一个诸侯国的军队就有几十万、甚至百万时,的确有傲视古代世界所有国家的感觉,&b&我们的祖先真的超牛逼!&/b&&br&&br&但热血沸腾过去,冷却下来仔细想想,几十万大军和更多后勤人员的吃饭怎么办?大量军事物资的生产和运输怎么办?以先秦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支撑后世都难以承担的庞大军队,真的可行性吗?&br&&br&有趣的是,我们不会为明清时代的军队数量争吵,反而会为年代更久远、生产更落后的先秦军队数量,争得面红耳赤!&br&&br&我想这和先秦资料匮乏有关,现代人不清楚先秦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加上先秦官方有意无意的扩大统计口径,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难免会幻想出一幅气势磅礴、史诗般的战争画面。但这种资料匮乏同时也为后人分辨数据虚实设置了极大的障碍,难以得出立竿见影、令人信服的直观解释,出现了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激烈争论局面。&br&&br&再看明清时代,因为官方和民间都有大量的文献可以考证,能够多渠道的相互印证,没给我们留下多少想象空间,争议反而少了。&br&&br&可以理解,本文的结论不仅毁掉了先秦战争的史诗感,更是减弱了民族自豪感,这对很多军事迷来说难以马上接受。&br&&br&但换一个角度想,借助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了先秦的社会面貌,学会了多种数据分析的手段,提高了分辨数据虚实的能力,这种民智的提高可以减少被政治操弄的可能,我认为这些收获比单纯的民族自豪感更有价值。&br&&br&&br&&br&&b&关于本文的精简版和详细版&/b&&br&&br&到目前为止,你看到的只是精简版。因为原答案论证过程过于详细,影响了阅读体验。&br&所以我把原文拆成了系列文章,重新起名为《先秦战争的数十万军队是怎么来的?》,放到了我的知乎专栏&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张英锋说&/a&。&br&&br&要阅读详细版,请访问下面的专栏文章链接。&br&&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一)后勤生产篇&/a&: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二)后勤运输篇&/a&: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三)人口结构篇&/a&: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四)农业生产篇&/a&: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五)统计口径篇&/a&: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后记、参考文献和推荐书目都在&a href=&/zhangyingfeng/& class=&internal&&(五)统计口径篇&/a&里。
多图预警! 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 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
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br&3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br&&br&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br&3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br&&br&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br&3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br&&br&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学的裙子。&br&3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事的裙子。&br&&br&&br&&br&&br&都是屠杀。&br&都是暴行。&br&对于受害者以及受害者的家人们,都是无比的悲剧。&br&&br&但如果相隔两千多年的两件事儿还能用完全相同的价值观来判断&br&那我们这两千年都忙什么去了?
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 35岁的你坐在泥坑里玩泥巴。 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 35岁的你拿石头砸了邻居家的玻璃。 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 35岁的你闯入女厕所。 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学的裙子。 35岁的你拽下了女同事的裙子。 都是屠杀。 都是暴行。 …
虽然我是个中学语文老师,但恰巧曾在教学之余研究过这段历史,写了一篇小论文,梳理赵国从赵武灵王改革到灭国的外交历程。这篇文章以前投期刊被退稿,没想到一天就过千赞。这次大家这么看得起,诚惶诚恐。突然很有信心了。&br&&br&&br&&b&要理解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之间的关系需跳出文本中所写的几件事,还需考虑秦赵两国的国力,考虑赵国与秦国、赵国与山东各国的关系,考虑年幼的赵惠文王与“国际”名将廉颇之间的关系。&/b&&br&&b&按惯例先说结论:蔺相如的上位连跳不仅仅因为外交上的贡献,更因为踏准了赵国外交路线转变的轨道。廉颇负荆请罪不纯粹是佩服蔺相如的人格。赵惠文王虽史料较少,但他不是个昏庸之主,他领导下的赵国是继赵武灵王后最强盛的赵国。&br&&/b&《廉蔺传》实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合传,司马迁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来表现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演变,为《赵世家》作补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相和”,再参考其他史料,我们能发现,&b&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不光是个人地位或性格问题,而是两种外交路线的较量&/b&&b&。在他们背后,赵王则在暗中调和鼎鼐,尽力维持国家的平衡发展。&/b&&br&&br&&p&&b&一、赵国的地缘政治和改革前的国力&/b&&/p&&p&我国中学语文课本中,除《廉蔺传》外,还有《触龙说赵太后》、《信陵君窃符救赵》涉及到秦赵两国,给人一种秦国是赵国的头号大敌、赵秦不两立的错觉。&b&其实秦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赵国既不是最强的对手,也不是被侵略最多的,更不是头号目标,相反追述渊源的话,秦人和赵人&/b&&b&还&/b&&b&是同一祖先的后代。&/b&《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商纣王的臣子蜚廉有两个儿子,其一名恶来,武王伐纣之时,被周武王处死,他的后代成为秦人的祖先。恶来的弟弟叫季胜,他就是赵人的祖先。秦人世代在西方为周王养马,而赵家则世代为周王御马。&/p&&p&三家分晋后,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在战国七雄中,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都不是最强大的。虽然苏秦合纵六国时当着赵肃侯的面夸赞赵国“当今之时,山东之建国莫强於赵。赵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西有常山,南有河漳,东有清河,北有燕国。燕固弱国,不足畏也。秦之所害於天下者莫如赵”,但对比苏秦对其余六国国情的分析,就能知道赵国在当时只比燕、韩两国稍强,与齐、魏、楚的差距很大:&/p&&img src=&/0b1db044b28aed9699b4deb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0b1db044b28aed9699b4deb_r.jpg&&(栗应该是粟,感谢知友指正)&br&&p&以上数据也散见于《战国策》,明代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原封不动的照抄,但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很可疑。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以5人出兵1人计,认为战国军队总数约400万,“七国人口总数约计当在二千万左右”(《中国通文》,第一册,第19页)。另苏州大学历史系减知非老师估算“各类人口相加,战国实有人口应在2542万左右”(《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杨宽先生所著《战国史》认为这些数据和言语实为后人伪托。的确,难以想象初出茅庐穷的叮当响的苏秦是如何获得各国的战略情报,不过即使是他的“想当然”也能从侧面看出&b&赵国在公元前333年的国力只是中游水平&/b&。对这点,赵武灵王很有自知之明。&/p&&p&他对赵国国情的分析是,地理上“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周边邻国“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几乎是四面环敌,无险可守,而且当时“无骑射之备”,连防守都力不从心。&/p&&p&当时赵国的首要敌人还不是西面的秦国,而是南面的魏国。赵、魏两国的先人赵衰和魏犨是追随晋文公流亡的六个家臣之一,世代都是晋国重臣。三家分晋后打打合合多次,各有胜负。但自从公元前414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后,国力增强,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再加上以吴起为将,改革军队,创立了“武卒制”,在军事上也压过了齐楚等大国,还能时不时的攻打改革前的秦国。从公元前414年李悝变法到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赵、魏之间交战13次,赵国2胜7负4平。不仅如此,当时的赵国除了受困于秦、齐、魏,连小国中山国也敢仗着齐国的撑腰屡屡犯境,于是改革图存就迫在眉睫。&/p&&br&&p&&b&二、赵武灵王时期:自强图存&/b&&/p&&p&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领导人,在他的手里赵国终于迈上强国之路。他即位的第一年就遭到魏、齐两国的入侵,连败两阵之后做了一系列外交努力,联合韩国和燕国。公元前322年赵韩会盟,一年之后又娶韩国公主为夫人。之所以联合韩国,一是因为韩国和赵国一样饱受秦、魏蹂躏,渴望弱弱联合以图存;二是韩国的军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弓弩。苏秦说:“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产的弓弩能射六百步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这对日后的胡服骑射改革非常重要。&/p&&p&燕国是赵国的后背,关系处的好是后援,处的不好是隐患,并且有共同的敌人齐国。当年苏秦游说燕文侯时就说,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要大于秦国的,所以要联合齐国来保全燕国。公元前318年,燕王哙脑子一热让国于相国子之,结果引发内乱,齐国乘乱入侵,燕王哙、太子平和子之皆死与非命,几乎亡国。后来即位的燕昭王就是赵武灵王送回去并帮助他登基的,对赵国自是感恩戴德,他在位的33年也是燕赵联盟最牢固的时期。(燕昭王的名称有争议,说平说职的都有。从考古发现看,名为职的可能性更高)&/p&&p&在国际上有了盟友之后,赵武灵王开始着手改革。这次改革从某些意义上说是被逼到绝境后的奋起,因为当时的秦国已完成商鞅变法,并一举打败了强大的魏国。从公元前419年到公元前330年,秦魏两国一直在争夺河西之地,魏国在吴起率领下保持着对秦国的优势。双方有两次密集交战,第一次在吴起逃往楚国后。公元前364年,秦国一仗打得魏国迁都,其后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开始改革。第二次在公元前341年庞涓被齐国射杀之后,改革成功的商鞅再次大规模出兵。前后两代国君用了30年时间,最终夺取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河西天险,从此本土再无威胁,而魏国则就此退出强国行列。击败魏国以后,秦国转手攻击赵国,从公元前328年到前313年,秦国五次入侵并取得五连胜。要不是之后秦惠王和秦武王接连逝世,赵武灵王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改革。&/p&&p&胡服骑射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在此不赘述,改革几乎是一瞬间完成的,胡服之后一年,武灵王选择了中山国来练兵。从武灵王20年到28年,连续七次对中山国用兵并获得全胜,大大开拓了北方疆域。最终在惠文王2年彻底灭了中山国,解决了北方一个隐患。&b&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赵武灵王时期的内政外交就是:联韩燕、抗秦、改革、北扩。&/b&&/p&&br&&p&&b&三、赵惠文王时期:双线操作&/b&&/p&&p&惠文王执政的三十三年是赵国最强的阶段,也是廉颇、蔺相如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几位响当当的人物的相继登上舞台,可分为三个时期。&/p&&p&&b&(一)乐毅 外交策略:联秦、燕,伐齐&/b&&/p&&p&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后代,乐羊被魏文侯封在中山国灵寿,中山被赵灭后,乐毅因有贤才,好兵法,而被赵国器重。沙丘之乱以后,乐毅离赵而仕魏,燕昭王招贤后投奔燕国,被任命为亚卿。他建议燕昭王联络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强齐,遂被派往诸国行合纵之事。当时的齐国在齐湣王指挥下四处出击,把四周打了个遍,国土增广千里,同时也把各国得罪了个遍。乐毅以燕国大将军身份来到赵国游说合纵伐齐,赵惠文王授予乐毅相国印。乐毅身兼两国最高职位,风头直追前辈苏秦,在他执政期间赵、燕关系越发的紧密。赵惠文王十四年,乐毅统率赵、秦、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攻取了灵丘。获胜后燕昭王亲自跑到赵国来见赵王。于是赵惠文王十五年,五国联军再一次攻齐,这一仗,乐毅创造了连下齐国70余城的辉煌战绩。齐国依靠田单的反间计使乐毅失去了燕军的指挥权,又用火牛阵大破骑劫,才解除大难。&b&这场变乱之后,疆域上也只是齐国新占下的宋&/b&&b&国土地&/b&&b&被大片瓜分,各国基本保持了原样,燕国也没有强大起来,而齐国从此失去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就是赵国。&/b&这之后的一年,赵国又多次攻打齐国。惠文王十二年至十六年,赵国五年内六次攻打齐国,大大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其中在攻取阳晋的战役中年轻将领廉颇一举成名,“以勇气闻于诸侯”(现在普遍认为廉颇亮相时最多三十岁,将相和时应四十余岁,可能七八十过世)。&/p&&p&燕惠王在齐国反扑后想召回乐毅,但乐毅坚决不回燕国。燕惠王担心赵国用乐毅以图燕,就让乐毅之子乐间继承昌国君的爵位,又封乐毅堂弟乐乘为将军。&b&乐毅一家成为合燕赵之好的纽带,两国的联盟一直持续了20年。&/b&在前283年的会盟中,燕惠王私下拉着赵王宠臣宦者令缪贤的手说“愿结友”,姿态低调到极点。&/p&&p&&b&乐毅除&/b&&b&了加固赵燕的联盟外,还促成了秦国与燕、赵的联盟。&/b&公元前285年,赵秦在中阳会盟,前284年282年秦燕两次会盟。此后三年秦国没对赵用兵。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虽然国力大增,扩土千里,但仍然无法与秦国抗衡,所以乐毅的外交策略就是联合秦、燕,攻打齐国,等实力壮大后再与秦国较量。&/p&&p&&b&(二)廉、蔺之争:避秦与抗秦,伐齐与和齐&/b&&/p&&p&没能查考到廉颇是否参与了济西大战,其成名于之后的攻取阳晋之战。当时赵秦之间维持了三年的联盟被齐国的苏厉打破。赵惠文王十六年,苏厉说服当时与秦国联合伐齐的赵国退出,引发秦国的怨恨。这是赵国外交的一次重大失败,乐毅苦苦维持的秦赵和平局面被打破,此后四年秦国三次伐赵,夺去五座城池。虽然赵国对齐国用兵的“基本国策”并没变化,但已经不得不应对两线作战的局面。&b&廉颇深知无法跟秦国抗衡,所以&/b&&b&他的外交策略是“避西击东”,首先竭力避免跟秦国交火,同时继续攻打齐国&/b&&b&。&/b&纵观整部《史记》,廉颇对齐、魏、燕都打过仗,且取得全胜,但对秦国只有长平之战的前期相持阶段,还因为间谍的谣言而被替换了。&/p&&p&《廉蔺传》在开篇就摆出赵惠文王十六年的“和氏璧危机”。当时秦国已占据巴蜀,并弄死了楚怀王,还再次重创魏国,面对赵国的逐渐崛起,&b&秦昭王提出的十五城换和氏璧,其实是一次&/b&&b&外交试探,看赵国在关系破裂后的对秦态度,必然不会真的用城池来换玉璧。因此在赵国这边,考虑的不仅仅是做不做交易,更要考虑以何种姿态来回应秦国。&/b&&/p&&p&当赵国听信苏厉的游说撤兵之时,赵秦联盟就已经瓦解,但赵国还没有与秦国抗衡的实力,因此廉颇的当然主张给秦国玉璧,这样即使秦国赖账,至少能避免给秦国开战的借口,在国际上也有话说。但赵王可能在考虑如果被骗面子上挂不住,同时也真心的舍不得和氏璧。这时,擅长察言观色的宦官头子缪贤就适时地推出他的门客蔺相如。&/p&&p&从蔺相如在全文的表现看,他是个口才好、善于应变的演技派,走的是合纵的路线,坚决抗秦,即使打不过也不能示弱。所以他见到赵王的那番慷慨陈词全是以“抗秦”为中心,到秦国后又用逼真的演技和口才“完璧归赵”。看似不辱使命,但司马迁在蔺相如“使不辱於诸侯,拜为上大夫”后紧跟着写了一句“其後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这虽然不能说是由“完璧归赵”直接引发的军事行动,至少也是余波。当时赵王“计未定”的原因正是担心处理的不妥会招来秦兵,现在的局面正是当初赵王和廉颇担心出现的。&/p&&p&蔺相如在秦廷的言行是否合适自古争议不少,明代王世贞就很看不惯这一套为了“完璧而失信”的手段,毕竟秦王已经装模作样按图点了十五座城市,还“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至少摆出了一副正式交易的姿态。但蔺相如却在此时偷偷把玉璧带回了,而他如此行动的依据仅仅是“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这样一来,反而是赵国单方面终止交易,蔺相如没有被秦王以欺君之罪当场砍死,实在是因为秦国还不想和赵国全面开战,但因此而引发的两次入侵,蔺相如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对他个人来说,一个出门宦官门客、一无所有的人,好不容易登上国际大舞台,玩好了一步登天,玩砸了最多贱命一条。用“没什么可失去”的自己去搏一下,等于无本买卖。&/p&&p&完璧归赵后四年,蔺相如在渑池会上获得一次重要的外交胜利。在会场上,蔺相如继续发挥他影帝级的演技,有一次以玩命相威胁,成功迫使秦王让步。虽然和“完璧归赵”时一样冒险,但却取得了成功,背后还因为廉颇在边境“盛设兵以待秦”。秦国面对廉颇布防的大军不敢轻举妄动,从中也能看出&b&秦国对赵国还是有所顾忌,不想过早的与之决战,因此休战对&/b&&b&两国都&/b&&b&是好事&/b&。通过渑池之会,赵国在西线获得了三年的和平。&/p&完璧归赵在公元前283年,当时秦军正在攻打魏国,一路打到首都大粱才退兵。渑池会在公元前279年,当时白起正在和楚国打鄢郢之战。所以秦赵这两次外交接触从秦国角度理解,是为了与赵国暂时达成互不侵犯,好让他专心对付别国。&br&&p&&b&综上,廉颇对蔺相如的排挤并不完全因为他“素贱人”却&/b&&b&地位在自己之上,而是两种对秦路线的冲突。&/b&廉颇主张的是避秦并不是降秦,就是不给后者战争借口,同时通过攻打别的国家来壮大国力,以应对秦国早晚会到来的入侵。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对秦国,他采取守势和外交让步,同时积极对齐、魏等国下手,运用自己的骑射优势迅速扩张势力,力争赶上秦国。所以,“完璧归赵”引来秦国两次入侵,“渑池会”上蔺相如又数次激怒秦国,险些再次引起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故而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p&&p&面对挑衅,蔺相如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暗示廉颇: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更不怕你;但是,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并整合在一起,你我虽政见不同,但共同目的是使得国家强大,战争时期搞内部斗争只能使亲者痛仇者快。以廉颇的水平,他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p&&p&&b&(三)幕后的赵惠文王:内外平衡&/b&&/p&&p&赵惠文王赵何是个童年不幸的孩子。他是幼子,因母亲吴娃受宠幸而被立为太子,结果上台四年哥哥就叛乱,老爹和相国都在叛乱中死于非命;叛乱平息后,年少的他又被当年平乱的功臣李兑把持朝政,有苦难言。成长于这样的环境中,对于制衡权力的重要性比任何人都清楚。《史记》对惠文王的言行记录很少,他总是藏在手下那批能人的后面,暗中调和各方势力,把握国家发展的方向。&/p&&p&&b&在处理对秦关系上,赵王深知如果单单让廉颇用事,国家和秦走得太近,与他国关系持续恶化,后果同样不堪设想,所以他破格提拔出身低微且有抗秦派背景的蔺相如,使其与廉颇形成一个制衡。&/b&首先,廉颇在惠文王十六年升为上卿,名声和影响力达到巅峰。两年之后,蔺相如仅仅因为“完璧归赵”就破格被提拔为上大夫,这是大夫一职的最高级别,仅次于卿,要知道不久之前他还只是个门客。过了仅三年又因“渑池会”连升三级提拔为上卿,且地位在廉颇之上。他的上升速度犹如火箭,而其功劳真的有那么大?提拔蔺相如主要是为了平衡朝中的避秦派势力。&/p&&p&其次,&b&在对待邻国,尤其是齐国的问题上,赵王在执政后期开始试图改善与之的关系。&/b&虽然连年的打击已经使齐国大不如前,但田单能仅凭两个城市最终复国,可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继续猛攻齐国很可能会重蹈燕国的覆辙。因此修复赵齐关系来专心应对秦国成为赵国外交的新动向。&/p&&p&执行这一任务的又是蔺相如。公元前271年(赵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至平邑”。&/p&&p&这是赵国最后一次同齐国交战,带兵的不是武将廉颇,而是文臣蔺相如。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蔺相如有记载的唯一一次带兵。司马迁对此次行动的记述用了“至”这个词:到了那里,并没有交战!赵王向齐国发出了一个示好信号:我们有能力继续打你们,但不打了,以后大家有事好商量。因此,蔺相如此行名为军事任务,实为外交任务。&/p&&p&&b&一个国家的外交不能一条腿走路,国与国之间的联合与分裂都取决于利益,惠文王此举是为未来做打算。“将相和”的好处就在这里,在哪种场合就派哪种人上场。&/b&&/p&&p&赵国在外交和朝廷上平衡了,但军事上没有平衡,对秦国的战线还没有得力的将领。于是,赵王又推出了一个重量级人物,这个人就是赵奢。&/p&&p&&b&(四)赵奢:人才拼图的最后一块&/b&&/p&&p&赵奢是个传奇人物。这位名将是税务员出身,因为收税公正无私,做了赵国税务总局的局长,后来又被任命为将军。“将相和”八年之后,公元前270年,秦国进犯赵的重镇阏与。赵王找来廉颇,问:能不能出兵去救?廉颇一向不肯和秦打仗,就回答路远地险,敌强难救。赵王又找乐毅的堂弟乐乘,回答和廉颇一样。最后找来赵奢,赵奢说,两军斗险,勇者胜。赵奢就领兵去了。&/p&&p&阏与之战是战国中期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秦军为数不多的大败。赵奢一战为赵的西部边境打出了5年的和平。赵奢回国就被封为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同列(这次廉颇没有挤兑人家)。至此,&b&赵国在军事、外交上实现了人才的完美布局,文有赵豹、平原君、蔺相如,武有庞煖、廉颇、&/b&&b&赵奢、&/b&&b&乐乘、李牧,成为一个阶段性强国&/b&。&/p&&p&(评论区有知友提到庞煖。这哥们儿的史料很少,《&a href=&///?target=http%3A//zh.wikipedia.org/wiki/%25E9%25B6%25A1%25E5%%25E5%25AD%259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鹖冠子&i class=&icon-external&&&/i&&/a&》说他跟赵武灵王讨论过兵法,但钱穆认为《鹖冠子》是伪书,所记载不足以为证据,庞煖是否真与赵武灵王讨论过兵法的说法存疑。《史记》中提到他在前242年打败了燕国的剧辛,前241年统帅五国联军攻秦失败,前236年攻燕。暂时无法确定他的年纪、生卒年。如果有其他可靠的史料望告知。)&/p&&p&&b&因此,蔺相如的上位连跳主要是因为赵国外交路线转变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廉颇负荆请罪其实是因为嗅到了国策变化的味道。赵惠文王不是个昏庸之主,他领导下的赵国是继赵武灵王后最强盛的赵国。&/b&&/p&&br&&p&&b&三、赵孝成王时期的外交:临阵抱佛脚&/b&&/p&&p&&b&(一)赵威后:赵齐短暂结盟,赵燕联盟破裂&/b&&/p&&p&赵孝成王一登基,秦国立即来攻,做军事试探。当时,国君幼小,太后摄政,赵威后向齐国求援。赵国在惠文王时期十次攻打齐国,此番求救齐国凭什么答应呢?这就要联系到惠文王二十八年,蔺相如伐齐未战。上文已经分析过,那次出征是一次外交示好,此后五年双方再未交手。那次罢兵就是此次求救的基础。不过,齐要求以赵王的小弟弟长安君为人质。赵威后舍不得,于是左师触龙去劝她,是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救兵一到,秦国本来就没准备决战,占了三个城之后在齐国部队到来前退兵。&/p&&p&这次合作促成了赵齐两国的短暂结盟。燕齐两国是世仇,曾经互相发动过灭国战争。&b&赵齐的结盟,标志着延续了五十年之久的赵燕联盟破裂。&/b&再加上当时的燕武成王与赵国关系不睦,便出兵攻打赵国。赵国割济东3城57邑给齐国求田单为将。于是“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孝成王二年,赵威后过世,田单成为赵相国。&/p&&p&赵威后割地联齐之举在当时的赵国就引发朝臣争议。《战国策·赵策四》记载赵奢向平原君质疑割地求田单之举:“国奚无人甚哉!”难道国内无人了吗?事实上廉颇、蔺相如、赵奢、乐乘、李牧皆在。赵奢同时指出,齐国的田单带着赵国的部队去攻打燕国,“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车甲羽毛衤列敝,府库仓廪虚”。如此损己利敌的事,赵威后为何要坚持这么做?明代冯梦龙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称赵威后是齐愍王的女儿!虽不知所本,但是,依据当时齐、赵两国的关系,以及赵威后在《齐策四·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中表现出对齐国事物的了解以及对于当时齐王的态度,可以推测&b&赵威后很有可能是齐人,齐愍王的女儿,齐襄王之姐妹&/b&&b&。&/b&那么,威后与惠文王的婚姻当是一场赵齐两国的政治联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赵威后在诸多名将皆在的情况下,不惜割地向齐国求将。(参考自《战国诸太后——赵国之威太后》&a href=&///?target=http%3A///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6458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 Database Error&i class=&icon-external&&&/i&&/a&)&/p&&p&但此次赵联齐之努力,仅取得了短暂的成果。不久长平之战爆发,赵几乎亡国,但齐国置身事外,拒绝援赵。长平之战后5年,燕国乘赵国重创之时发动总攻,被赵国代理相国廉颇击败。廉颇顺势反击包围燕都,想一举兼并燕国,使赵国的实力达到与秦国抗衡的程度。但秦国趁机出兵,占领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这是后话。&/p&&p&&b&(二)平原君:视外交如养士的翩翩公子&/b&&/p&&p&平原君作为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从前298年(赵惠文王元年)起就担任赵相国,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孝成二朝。在朝野上的地位无人能及,但他对国家的贡献却与名不符。除了举荐赵奢,就只有一连串的昏招。如果说割地结交齐国还不算太离谱,那长平之战的爆发平原君就脱不了干系。&/p&&p&前262年(赵孝成王4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国,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70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赵世家》中记载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提醒赵王这是韩国“嫁其祸於赵也”,赵王回答道:“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赵豹出去后,赵王召来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接受,回答说:“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于是赵王派平原君领军前去受地,引发长平之战。可见&b&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赵王!如果说赵王因为年轻一时贪心而犯下大错尚可理解,那么混迹官场三十多年的平原君也看不清形势则显出此人无真才实学。&/b&当时赵王年轻,赵奢已死(史书中没有记载赵奢的卒年,《战国策》中他与相国田单谈论兵法,田单任赵相在公元前264年。《廉蔺传》记载,第二年,秦赵爆发长平之战。这时赵奢已故。因此推测,赵奢卒年可界定在263年前期),蔺相如重病,赵国的实际决策者就是平原君。而他在面见赵王时说的话和赵王对赵豹说的话一模一样,可见他事先已得到消息并刻意迎合赵王。长平之战,本可避免,追根溯源,关键时刻思路混乱的平原君难辞其咎。(关于长平的重要性我在写本文时考虑不周,17年备课时从地理角度重新审视了一番,请移步:&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身为「地图控」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历? - 王振宁的回答 - 知乎&/a&)&/p&&p&长平之战的结果众所周知,赵国几代人积累的的军事家底全部耗尽。秦国一战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赵军覆灭后,其余诸侯再无力与秦抗衡。前258年(赵孝成王8年)秦军包围赵国首都邯郸。&/p&&p&秦围邯郸一年多,廉颇率残兵“剡木为矛矢”(《史记·平原君列传》。长平一战不仅有生力量遭到歼灭,连武器都损失殆尽),苦苦支撑,濒临亡国。平原君此时终于发挥出能量,带门客毛遂从楚国搬来救兵,加上小舅子信陵君窃符夺军,两国来救,秦国也已经筋疲力尽,才解邯郸之围。&/p&&p&纵观平原君45年的执政,在惠文王时期因为国家人才辈出,惠文王本身也英明神武,基本上不需要他出谋划策;到了孝成王时期,国内外形势都极为严峻,此时的平原君成为了实际执政者,&b&他的外交策略是多点开花&/b&,将相国之位让给田单以结交齐国,又把妹妹嫁给信陵(应该是娶了信陵君的姐姐,感谢知友指正)以结交魏国,希望以此来建立关系网。他的这种做法和他养士没有多大区别。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也养了三千门客以备不时之需,其外交策略也是如此。但实际证明,他养的三千门客只能找出十九个文武兼备的人,不惜割地来结交的齐国在关键时刻没帮上一点忙。&b&用养士的思路来外交,只能救急,并不能使赵国强大。所以司马迁和苏辙都认为平原君时期的赵国,执政水平较低,外交策略混乱,国家由此而转衰。&/b&&/p&&blockquote&《史记·平原君列传》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br&苏辙《古史》:“赵胜倾身下士,以窃一时之声可耳,至于为国计虑,胜不知也。及韩冯亭以上党嫁祸于赵,赵豹知其不可,而胜贪取之。长平之祸成于胜之言,此皆贵公子不知务之祸也。乃欲使之相危国、拒强秦,难矣哉!”&/blockquote&&br&&p&&b&四、赵悼襄王、幽缪王时期:尽全力拖时间&/b&&/p&&p&邯郸之围后十年,赵孝成王去世。当时法定的太子在秦国为质,应回国即位,但大臣郭开帮助公子赵偃即位,是为悼襄王。历来不合法的即位都会引发朝中大臣的不满,当时身为相国廉颇可能就是其中领头的一个。于是赵王派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在打跑了乐乘后逃亡。&b&廉颇的逃亡标志着赵惠文王时期“黄金一代”的终结。&/b&此后的赵国在内政外交上再无长远战略,仅凭李牧一人苦苦支撑,苟安度日。&/p&&p&李牧在惠文王时期就在代县、燕门一带防御匈奴。廉颇担任赵将的时间超过四十年,他逃亡魏国后李牧被召回中央,推算此时他应该四十余岁(长平之战时李牧应该还只是个基层将领),17年后被诛。&b&李牧是个擅长防守的将领。&/b&在雁门关的几年坚壁清野不轻易出战,一旦出战就“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馀岁不敢近赵边”。调入中央后,他对赵国现状的分析是“战则未足,守则有余”,因此&b&其外交策略基本沿袭前辈廉颇的“避西击东”。&/b&&/p&&p&可惜李牧时期的国内实力和国际形势已大不如前。赵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围后已经元气大伤回天无术,现任赵王也远远比不了他的先人,而秦国的实力已经是地上无敌。此前两年(前246年)嬴政登基,大一统的战车已经启动。李牧已无法像廉颇那样避免开战,只能勉力防守,同时继续通过攻取别国来弥补损失。从前245年到前241年,秦国全力攻打魏韩,五年没对赵国下手。利用这段宝贵的喘息时间,赵悼襄王元年和二年,李牧、庞暖接连攻取燕国、齐国城池,与魏国会盟,还组织了最后一次合纵伐秦(失败)。悼襄王九年,赵国最后一次主动出击,占领了燕国的貍、阳城。但前线的部队还没回来,秦国又乘机进犯。三十年前赵奢拼死保住的阏与、邺,和其他九城被占领。&/p&&p&幽缪王三年和四年,李牧连续两次打退秦军。这是赵国最后的挣扎。三年后李牧被诛。再一年,赵国灭亡。&/p&&br&&p&&b&五、总结&/b&&/p&&p&《廉蔺传》中的时间跨度超过六十年,从赵武灵王一直到赵幽缪王,前后五代国君。廉蔺赵李依次登场,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赵国由盛而转衰最后灭国的历程,结合《赵世家》等其他史料,我们就能清晰地理出赵国在战国中后期外交策略的变化。&/p&&img src=&/6dd160b76e3f7e925e84e1_b.jpg&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0& data-original=&/6dd160b76e3f7e925e84e1_r.jpg&&
虽然我是个中学语文老师,但恰巧曾在教学之余研究过这段历史,写了一篇小论文,梳理赵国从赵武灵王改革到灭国的外交历程。这篇文章以前投期刊被退稿,没想到一天就过千赞。这次大家这么看得起,诚惶诚恐。突然很有信心了。 要理解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之…
&b&我受不了了。。。。。执着与孔子的姓的各位,我都解释的那么详细了,请先提高一下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好不好。&/b&&br&&br&===============以下原答案=================&br&泻药。&br&&br&首先说答案,题主的感觉没错,“夫差”、“勾践”之类的名字确实是音译。&br&&br&感觉春秋时期的人名字很奇怪,这其实是正常的。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华夏各国的人,比如孔子他老爹叫“叔梁纥”,这名字怪不?还有姓叔的人?再比如老夫子去见过的那位著名的风流女南子,这名字也够奇怪的,难道是姓南名子?&br&&br&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春秋(及其以前)人的名字形式和现在不同。一方面是姓氏分流,男子称氏不称姓,但氏又不稳定,经常随着其人的封地、官职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晋国元帅先轸,他又叫原轸,轸是名,而先、原是氏。他先封于“原”这个地方,故此称原轸,后来又改封于“先”这个地方,故称先轸。&br&&br&对于女子来说,就是称姓不称氏,姓虽然是长期固定的,但女子的名称结构和 现在却不同,是姓放在最后的。所以上面提到的“南子”,其实是姓“子”。子这个姓是殷商的国姓,孔子也姓子。&br&&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头男主失忆的种田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