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司马道三道门哪一道是朱雀门

乾陵:乾陵-?位置概况,乾陵-布局-疾风资料库
乾陵:乾陵-?位置概况,乾陵-布局
发布时间: 10:26&&&&发布人:
乾陵:乾陵-?位置概况,乾陵-布局
干陵是一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咸阳市干县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约85公里处。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也是唯一一座女皇陵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省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长安西北方向,即八卦的干位,故称干陵。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干陵最著名的就是它气势磅礴的陵园规划,以及地表上大量的唐代石刻。除主墓外,干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干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截至2013年仅开掘了五个陪葬墓,从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乾陵_乾陵 -?位置概况乾陵干陵,位于陕西咸阳市干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干陵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干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干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唐高宗干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十二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干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陈运和诗《干陵》为此景而作:“一段历史与一片风云 合葬在这儿 当朝廷沿着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驿道 颠簸进入绝句律诗”,“无字碑上没记事 石人石马失声息 古遗址延伸出一道圣旨 被今日游客踩成现实”。乾陵_乾陵 -布局乾陵墓区奶头山干陵陵域内分陵墓与寝宫2大部分,寝宫部分以宫室之制建朝与寝,内设神座,有宫人按“事死如事生”之制内侍,并依朔望和节日上祭。寝宫位置史载不详,可能在西南方邀驾宫附近。陵墓部分整体布局仿唐长安城,原有内外两重城垣,其中内城城垣环于主峰四周,遗址南北长1450米,东西各长1582米和1438米,宽2.5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西南角微内收,呈不规则正方形。其四周建有包砖土阙,四边正中置门,东为青龙门,南为朱雀门,西为白虎门,北为玄武门,四门之外亦有包砖土阙。外城城垣遗址位于南侧第二道门阙外,走向与内城城垣大体平行,两者间距约220米,与《长安志图·唐高宗干陵图》相符合,为唐代帝陵中首次发现的双重城垣。神道长约4公里,南端前后设三道门阙,象征长安的3座宫门,3对土阙相间隔的区域分别比附长安城的皇城、宫城和外郭城。乾陵总平面干陵主陵利用梁山的天然地形营建,梁山原有三峰,北峰最高,南侧两峰较低,东西对峙,地宫位于北峰下;神道从南二峰之前开始,第一道门阙为残高约8米的土阙,是为进入陵域的标志;第二道门阙建于高约40米的南二峰上,残高约15米,二阙之间留有瓦砾。在司马道东侧东乳峰脚下,有60朝臣祠堂遗址,有关专家据《长安志图》载狄仁杰等60朝臣姓名推测,此祠堂中壁画应与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大明宫内的凌烟阁为长孙无忌等24功臣画像大体相同。自此沿神道向北,两旁现有华表、飞马、朱雀各1对,仗马及牵马人5对,翁仲10对;碑1对,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碑以北为第三道门阙,从下部残存的条石基础看,阙身皆附有二重子阙;门内左右排列当时臣服于唐朝的外国君王石像(又叫蕃酋像或蕃臣像)61座,像的背面刻有国名和人名。日嘉靖大地震,六十一尊雕像中有六十尊被震损。截至2003年,61尊石像中已有36位石人的身份得到确认(占总数的59%),均为唐西北地区安北、安西、北庭3个大都护府管理下的少数民族官员以及葱岭以西诸国的部落酋长,为当地有影响、有威望的少数民族人物。蕃臣像北面即内城南门朱雀门,门外置石狮、石人各1对,门内有祭祀用的主要建筑献殿遗址;献殿之北为地宫,高踞于陵园最北。墓门在梁山主峰东南坡中腰处,有隧道直通山腹玄宫。隧道口以条石封闭,铁汁灌注,外以夯土封固。由于李治和武则天均在位于盛唐时期,干陵内藏十分丰富。李治生前酷爱书法,临终遗嘱把他所收藏的书字埋在墓内,据说王羲之的绝世之作《兰亭集序》也在干陵之中(也有传说被陪葬于唐太宗昭陵中)。乾陵_乾陵 -陪葬墓群马球图,章怀太子墓甬道西侧壁画除主陵外,干陵陵区还包括17座葬有皇子、公主和大臣的陪葬墓(实地勘测结果,史书记载仅有十六座),包括:·皇子:高宗子章怀太子墓 、高宗子泽王李上金墓、高宗子许王李素节墓、中宗子懿德太子墓 、李贤子邠王李守礼墓·公主:高宗女义阳公主墓、中宗女新都公主墓、中宗女永泰公主墓 、睿宗女安兴公主墓· 大臣:王及善墓、薛元超墓、杨再思墓、刘审礼墓、豆卢钦望墓、刘仁轨墓、李谨行墓、高侃墓
其中,永泰公主墓和懿德太子墓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座按号墓为陵制度修建的墓葬。截至2013年,已发掘五座陪葬墓,分别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中书令薛元超墓,和左卫大将军李谨行墓。由于时代久远和史书失载,干陵周围的陪葬者及其墓地已经不能对号入座,除已经开掘的外,其馀陪葬墓墓主无法确定。懿德太子墓中出土的三彩马,现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藏品陵墓装饰方面,章怀太子墓中共有壁画50馀组,面积近400平方米,画面保存完整,其中就包括了马球图等作品。永泰公主墓更多的是体现生前身边的人物,而懿德太子墓中的壁画展现的则是墓室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和奢华的生活情景。出土文物方面,章怀太子墓中共出土600多件随葬品,其中绝大多数为陶器,其中有三彩女立俑1件,男立俑1件,武士俑2件,文臣俑1件,镇墓兽2件,三彩马1件,三彩牵马俑1件,绿釉花盆1件,彩绘塔式罐1件;懿德太子墓中出土文物1000多件,其中哀册残片11件,三彩釉陶马1对,三彩釉陶男骑马武士俑1件,三彩釉陶男骑马俑1件,贴金铠甲男骑俑1件,奏乐男骑俑1件,帷帽男骑俑1件,幞帽男骑俑1件,小冠男骑俑1件,虎头风帽男骑俑1件,三彩釉陶碗2件、三彩釉陶耳杯2件、三彩釉陶细颈瓶2件、三彩釉陶砚台2件。赫釉碗5件、储釉钵3件、赫釉豆1件、储釉盘1件、黄釉盘1件、赫釉熏炉1件、储釉三足炉2件。陶盘6件、井圈2件、房屋模型2件、三足炉3件、三足座1件、陶瓶1件、陶缸4件,金器8件,铜鎏金马饰19件,铁马镫5件。永泰公主墓中出土陶俑777件,其中镇墓俑4件(可恢复原状的只有1件),镇墓兽4件(可恢复原状的只有1件),男骑俑192件,女骑俑76件,男立俑264件,女立俑100件,男骑胡俑18件,男骑乐俑27件,马俑42件,牛俑3件,猪俑2件,驼俑3件;此外还有三彩男骑马俑24件,三彩女骑俑3件,三彩女立俑6件,三彩男立胡俑24件,三彩男骑胡俑1件,三彩马俑10件,木俑33件,金器8件,通马饰77件,铜花形饰品6件等。乾陵_乾陵 -回应勘探乾陵日一则“国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勘探武则天墓”的消息被许多网站转载,13日上午国家文物局新闻处负责人证实该消息是子虚乌有。对于该消息,国家文物局新闻处负责人在电话中表示:“根本没有这回事,该消息是子虚乌有。”该负责人还希望通过人民网,向各媒体澄清此事。1月12日下午,华商报也就此事向干陵管理处副主任陈彦德进行核实。陈彦德表示,该消息是子虚乌有。“短期内不说,至少在50年内,干陵的发掘绝不会提上桌案。”陈彦德说,1月11日,省文物局赵荣局长都还在干陵调研,“当时赵荣局长就明确表示,干陵管理处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护利用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即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做好干陵景区的综合治理和整治。”陈彦德表示,2011年,干陵邀请清华大学针对干陵做了大景区近、中、远20年规划设计,而这个设计规划目前也已经初步通过专家论证,所以很可能有人断章取义并因此而产生误解。乾陵_乾陵 -主要景点干陵陪葬墓乾陵图片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帝后合葬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其中,位于陕西干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而蜚声中外,唐代其他皇帝的陵寝和干陵一起围绕京师长安成扇形排列。乾陵历史图片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干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干陵。干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干陵。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这是二帝合葬墓,但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观点。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干陵。唐中宗答应了妈妈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干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古以来,干陵在史书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后合葬墓一样,被视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则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解放后,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于是带头把唐高宗干陵称为二帝合葬墓。加之现代为促进旅游,一些不顾历史事实的宣传,把干陵称之武则天陵。更有甚者,据此来讨论武则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称为“干陵”,完全不知道干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
墓地梁山乾陵图片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史载,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载弘基,秦始皇筑宫梁山而御夷狄,汉张骞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势险峻,为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登上梁山峰巅,东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势突兀,孤耸回绝;南望太白(山)终南(山),积雪皑皑;北望五峰(山),遥相辉映;西接翠屏(山),层峦叠嶂。脚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苍润高峻,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据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代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唐高宗唐高宗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年—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16岁时得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太宗皇帝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势力进入中亚地区。故史书评价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李治中年后,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委武后处理朝政。武后借机大权独揽,专擅朝政,“权与人主侔矣”。666年正月,李治与武后同登泰山封禅,谒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官仪曾上奏后宫权重,被下狱处死。李治亦深感大权旁落,恐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禅位太子李弘(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无奈李弘沉疴婴身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使之监国。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公元682年,李显生子李重润(死后追谥懿德太子),李治立其为皇太孙,并破例为太孙开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弘道元年幸洛阳,同年崩于洛阳之贞观殿,享年56岁,在位34年。他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表示愿将尸骨埋在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带。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684年)五月,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护送高宗灵驾西返京师长安。八月葬于梁山,陵曰干陵。武则天武则天武则天(624年—705年),字名曌,因其曾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人称为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于唐都长安(一说四川广元)。其父武士彟原为木材商人,后追随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其母杨氏是隋宰相杨达之女。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士彟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看了武氏二子元庆、元爽后,说:“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贵终身!”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奥爽,不易知晓,让她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女,若是郎君,当为天下主!”生平贞观十一年(637年)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闻其“美容止”,召入后宫,封为才人,赐号“媚娘”。初入宫闱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妩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欢心,但她自揣在佳丽如云的后宫是难以得到太宗长久宠爱的,这个颇有心计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诱惑了皇太子。贞观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侧,与武氏有染。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才人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年)太宗忌日,李治临寺焚香,与武媚娘相遇,旧情重温,遂被召回后宫,封为昭仪。宫中古来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让人。复入宫廷的武昭仪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并不惜以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嫁祸于王皇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并开始参与朝政。“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皇后,很快就显露出她超人的才华和精明强悍的治国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极大信任与依赖。显庆五年(660年)十月以后,身患多种疾病的李治,便将“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武则天借此机会,笼络朝臣,利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消灭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从此专断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令其不得干预政事。载初三年(690年),武则天命僧人法明编造《大云经》,称其是弥勒佛降生,应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接着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几百人“劝进”,结果朝廷上下、京城内外、四夷酋长、僧道等几万人都跟着“劝进”。武则天见时机成熟,遂改唐为周,于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称大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评价武则天通文史,善权谋,手段残酷。她称帝后,广开仕途,开创“殿试”、“自举”、“武举”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打击士族显贵,以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她统治的近50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晚年豪奢专断,宫闱秽乱,侄儿武三思把持朝政,政宪大乱。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五月,武则天灵驾还长安,八月与其夫合葬于干陵玄宫。
乾陵图片《武则天时代》主题在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干陵博物馆新推出的《武则天时代》主题展陈列正式对外开放。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副省长白阿莹为《武则天时代》主题展揭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省政府副秘书长杨长亚,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市上领导姜锋、马俊民、李晓静等出席开展仪式。为反映女皇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传奇人物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深化盛唐文化和干陵文化的核心内容,满足广大观众浏览和阅读干陵的精神需求,进1步拓宽和提升干陵的展示空间和利用水平,干陵博物馆特别向社会推出以武则天为历史背景的《武则天时代》主题展。该展以创新的手法和视觉,以文物和辅助展品为主,以场景、绘画、图片、图表、雕刻、多媒体等多种手法,营造1种武周宫廷的感觉。主题展览由壮美人生、布政维新、农商并重、抚近怀远、辉煌灿烂5个专题组成,通过女皇生平与历史活动,政治改革、文化与宗教信仰、军事与外交、城市与建筑等展示武则天时代的历史形态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据了解,该展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布展面积41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110米,总投资270万元。乾陵_乾陵 -干陵规模干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干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干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干陵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干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干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置的120馀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唐乾陵古建筑复原图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馀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碑文约5600馀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乾陵_乾陵 -意外现身历代盗掘关于干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干陵,直挖出一条40馀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干陵风雨不可发。”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干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干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1个师的兵力盗掘干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干陵。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干陵地宫墓道口。意外发现干陵墓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1958年冬季,经过干陵的西兰公路复修,需要大量的石料。干陵附近的农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社社与几位同伴在距无字碑以北1公里处的梁山主峰东南坡炸石头,前两炮炸过之后无甚异常。岂料贺社社点的第三炮炸响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贺社社和几个同伴跑过去一看,只见爆炸面上尽是石条,像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世代居于干陵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他们知道炸干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干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姓杨的干部报告了情况。杨干部听几个农民如此这般一说,也惊得嘴张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县委书记、县长。他们听完报告之后,不相信农民能用土炸药炸开干陵,因为民国初年的孙连仲用洋炸药也没能炸开陵墓。虽然怀疑,他俩还是叫杨干部跟农民去看一下。从干县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华里,当时交通不方便。杨干部一行来到放炮的地方时已经傍晚时分。杨干部看了看现场,确实有石条。他让几个农民用碎石把炸点盖住后,就告诉农民:不准在这里炸石头了,炸出石条的事也不准张扬。听杨干部这么一说,几个农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杨干部连夜向县里领导汇报了情况。书记、县长一商量,就让他放下其它工作,专门管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级汇报。日,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干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干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干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发掘显示:干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干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干陵是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乾陵_乾陵 -无头石像无头原因无头石像干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干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1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干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1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干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干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干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1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6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干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干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华县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之际,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相关记录从北宋崇宁二年(1103)至明崇祯六年(1633)的530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39人42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乾陵_乾陵 -著名石碑无字碑无字碑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不愧为历代群碑之冠。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这块无字碑,在整个干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着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干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干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3种说法。第1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3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1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前人后人无法沟通、协调和照应,历代题字鸡零狗碎,毫无章法,弄的诺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其中惟有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这是用女真文字刻写的,旁边还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述圣纪碑述圣纪碑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中宗李显书丹,为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碑为方形,顶、身、座共七节,表示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李治的文治武功光照天下,故又叫“七节碑”。碑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顶部为庑殿式,屋檐四角雕刻一力士石像,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下为碑座,各部分用榫卯相接。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但碑亭早已不存在了。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之意,此碑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馀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正面碑文,文为骈体文,原文46行,行约120字,共约6000字,皆楷书,每个字笔画间都“填以金屑”,闪闪发光,照耀陵园。后因天长日久,金屑自然脱落,文字也大多剥蚀,仅第一、二、五石存留的1500多字还依稀可辨。乾陵_乾陵 -地宫简单介绍据干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干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干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这是1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干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干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干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3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复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对此,干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干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6大类:①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③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④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⑤壁画和朱墨题刻。⑥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可以深信,干陵幽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那时,盛唐文化的独异风采将让世界为之瞩目。乾陵_乾陵 -申遗价值文明见证乾陵图片唐干陵是7世纪东亚“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陵墓建立在海拔1047米高的石灰岩质圆锥形山峰上,体现了古人对高山景仰的崇拜,这是埃及金字塔墓区依托沙漠戈壁、印度泰姬玛?玛哈尔陵依托加木那河畔所没有的宏伟高大气势。唐干陵创建了1个围绕山峰整体安置陵寝的自然效果,奠定了唐代“依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内外两重城墙、两组双阙楼、2个碑亭、一条神道、成组石雕和石雕群等,整个设计是为了适应230万平方米地带中变化的地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唐干陵建筑遗址、出土文物这些中华民族瑰宝,完全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3种分类标准的定义,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赢得了各国首脑赞叹和大量观众的喜爱,可与欧亚已列入世界遗产的同类项目相媲美,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文化神韵。列世界遗产数量第一的西班牙和第二的意大利却没有陵墓与墓地类项目,这正反映了东西方历史文化遗产的差别。艺术精湛唐干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干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特一帜。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女皇武则天一生活动的评价争论激荡了上千年,对中国文化血脉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干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其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唐干陵也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这是一般陵墓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文化品位截止到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88处,数量相当多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宗教建筑群、古遗址与岩画等,古代皇族生活的宫殿也不少,但陵墓与墓地只占2.66%,相对较少。唐干陵作为人类足迹和地下宝藏,饱含着前人对后人的奉献和功德,与其他种类文化遗产相比更显得珍贵,特别是作为7~8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东方帝王顶级权势造就的伟大陵墓,唐干陵历经千馀年始终没有过被盗掘过,有一些陪葬墓未发掘,一旦文物保护技术达到永久无损高水平时,沉睡地下宝藏未来经考古出土的可能性极大,必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门寺乾陵一日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