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这里有辆二战古董摩托车 宝马1937cn年的 想出售

德国二战中的边三轮摩托车现今的价值_摩托吧网站-爱微帮
&& &&& 德国二战中的边三轮摩托车现今的价值
这辆宝马R75重型挎斗摩托车品相相当令人“垂涎”,更难得的是,它还配有并不多见的弹药/杂物拖车。这辆车是1940年制造的,其后轮和边车车轮采用液压制动,在当时还属于创新技术。全重400kg,最高速度95km/h,从1940年到1946年总产量16500辆。摩托车和拖车的保存状态都非常不错,摩托车车身编号为757,发动机编号为766 787,挎斗编号210-1ST10174。化油器不是原配,油箱也不是原车件。此外车轴使用的是尊达普摩托车上的原件。起拍价:25000欧元成交价:44000欧元(人民币约43.4万元)尊达普600是从民用的600型改进而成的军用摩托车,其底盘、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前叉都进行了加强。后来在试用中德军发现尊达普600并不能完全满足军事需要,因此在1941年停止了该车的制造,用尊达普KS750取  而代之。尊达普600采用597ml发动机,4700rpm时输出功率21kW,该车的单车最高速度可达140km/h,挎斗型为100km/h。尊达普600的油箱容积为15L,油耗为每百公里6.5L。这辆拍卖的尊达普600被修复到非常好的状态,发动机可正常运转,随车附件都很齐全,车体后部有两个金属杂物箱,挎斗侧面也有一个。美中不足的是挎斗挡泥板上的标志灯缺失。车架编号为120 LZ 14,发动机编号为20364,挎斗编号为20385。成交价:44000欧元(人民币约43.4万元)宝马R12是在1935年投产的,当时是为了装备德国警察和国防军的侦察部队。这是第一种采用伸缩套筒式前叉并能在挎斗上安装MG34/42轻机枪的摩托车,既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又具有强大的火力。宝马R12的发动机功率为15kW,其挎斗型最大速度为58km/h,续航里程为215km。军用型R12总计制造了16000辆,但随着宝马R75的出现,这些R12并没有服役太长时间。据统计军用和民用型R12总计生产了36000辆。这辆拍卖的R12较为完好,只是在挎斗底部有小部分锈蚀。挎斗内座位的靠背缺失。随车附件有挎斗上的一只皮兜和车体后部的两个金属杂物箱。该车发动机编号为2734。成交价:17000欧元(人民币约16.75万元)该车素来以可靠性和坚固耐用而著称,深得法军喜爱——当时法军急于寻找一种新型军用摩托车来取代老旧的一战时期的产品。莱恩吉列750造价较低,法国警察和宪兵部队曾大量采购。莱恩G型摩托车自1922年开始生产,主要使用750ml和1000ml发动机,两种都是侧置气门。这件拍品状态极佳,配件完整,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挎斗车体可能是伯纳德公司的产品,发动机编号为G.1.57.51.5.11。成交价:11000欧元(人民币约11万元)该车于上世纪30年代制造,采用一台4冲程350ml发动机,最高速度90km/h。这辆车的保存状态不好,亟待修复,发动机已经无法工作,启动电机也缺失了。准确制造年份不详,制造商铭牌缺失。车架编号180.18-112,发动机编号144576。成交价:450欧元(人民币约4400万元)1931年,皇家恩菲尔德推出了最初的“子弹头”系列摩托车,当时公司的宣传词称其制造如同武器一般精良,行驶速度如同子弹头一样快。这辆车的最高速度为110km/h。从二战爆发起,350 WD就成为英军传令兵的优良装备。这件拍品保存状态非常良好,但后座不是原装的,机械部分也经过一点儿修复。该车配有两个帆布储物袋,车架编号为21314,发动机编号为22884。成交价:2800欧元(人民币约4万元)NSU 600的设计者是沃尔特·摩尔,他最初曾在诺顿公司担任工程师,后来为德国设计了不少优秀的赛车。这辆NSU 600的挎斗为Streib公司出品,外形颇像德国齐柏林飞艇。摩托车体和挎斗都经过修复,车架编号5-38-662,发动机编号344593。成交价:6500欧元(人民币约6.40万元)诺顿16型最初是在1911年作为民用摩托车设计的,该车装备强劲的2.9kW发动机,发动机排量为499ml。1921年,诺顿公司开始生产490ml的16H,该车以结构坚固而著称。1938年,诺顿公司推出了16H挎斗摩托车,二战期间总计为英军生产了10万辆。军用型和民用型的16H区别在于前者发动机带有保护装置。这辆车状态较好,但里程表不能工作,车座经过修复。油箱两侧的橡胶护膝部件缺失。车架编号79548,发动机编号14230。成交价:4000欧元(人民币约2.76万元)BSA 500 M20自1937年开始生产,是BSA产量最大的车型之一。最初该车也是为民用设计的,但随着战争爆发,也成为军需物资。BSA 500 M20车重较大而功率相对较小,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军用摩托,但英国加入二战后英军还是决定采购该车——因为该车当时有大量库存。到战争结束时,BSA总计制造了26000辆M20摩托车,该车的生产一直延续到1955年。这辆M20状态完好,发动机仍然可以工作。车上安装的化油器为德国制造,速度表缺失。车身编号WM 20.21170,发动机编号29798。成交价:4000欧元(人民币约3.94元)尊达普公司曾在年间生产过军用型尊达普K800,其正式名称为K800W。K800W的车架与尊达普K500完全相同,整车全重212kg,表面处理相当考究。该拍品并不完整,亟待修复。化油器不是原装品。车体后部带两个金属储物箱。车轴编号10 71A3。由于总产量只有区区550辆,尊达普K800属于相当罕见的摩托车藏品,虽然该车状态不好,但对于那些有兴趣和能力修复的朋友,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成交价:6000欧元(人民币约5.91万元)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机车文化的传播者!(订阅号)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_百度百科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
军用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并且便于隐蔽,车上还能搭载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这些优点使军用摩托车在二战中被德军广泛应用,从欧洲战场、,到,到处都可以看到法西斯德军大量装备的军用摩托车。在德军重型挎斗摩托车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4/MG42机枪,携带有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个备用枪管以及5升备用燃油、、千斤顶及随车工具等。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简介
读者朋友,你一定看过法国影片“”吧!影片中纳粹德军的士兵骑着军用摩托车风驰电掣般追击英军飞行员的场景,让人紧张而又刺激,着实为英勇顽强的英军飞行员的安全捏了把汗。军用摩托车在当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相关数据
二战期间,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
。德军习惯上将军用摩托车分为三个等级:0.35升以下的为轻型摩托车;0.35~0.5升之间的为中型摩托车;0.5升以上的为重型摩托车。
在二战期间,为德军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厂家主要有:宝马()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们研制和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摩托车技术。
东部战线的“宝马”R75摩托车
德国国防军使用过的“宝马”R12摩托车
“宝马” R75摩托车
民用型宝马R35,军用型系由此演变而来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宝马
有宝马R12、R35、R71和R75,除了宝马R35为中型摩托车外,其余均为重型摩托车。宝马R35配备14马力单缸,而其它几种动力都在22~26马力之间,配置双缸风冷发动机,排量0.75升,四速带倒档变速箱。宝马系列摩托车中,以宝马R75最为著名,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档)变速箱,最大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前轮为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时是1挺MG 34机枪(安装在挎斗前方),有时则干脆是在挎斗上搭载1门。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有16 000辆之多,它在条件恶劣的和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爱。
1942年10月,德国《德意志车辆》杂志中刊载的聪达普军用摩托的宣传画,图中一辆KS600正在为前线运送弹药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重型
聪达普公司生产的主要型号为KS600(W)和KS750两种重型摩托(多数带挎斗),KS600从1937年一直生产到1941年,总产量约为18 000辆。该车装备0.597升28马力发动机,四速手动/脚动变速箱,单车重205千克。KS750重型摩托车,是战争中德军使用最广泛的一款摩托车,该车装备26马力顶置气门0.751升双缸,动力经由4速变速箱(带倒档)传递到后轮和挎斗车轮。该车从1941年开始生产,直到1945年纽伦堡的制造厂被盟军摧毁时,总共大约生产了18 500辆。
聪达普KS750和宝马R75虽然都是由民用摩托车改进而成,但都经过了重新设计,考虑到了它的严酷使用环境和维修保养问题,在发动机底部加装了防撞护板以保护引擎。KS750的输出扭矩大得惊人,能够拖曳相当大的重物,在军队中素有“绿色大象”之称。和宝马R75一样,KS750也采用轴传动方式,为了越野需要,其车轮有传动装置,并且设计有倒档、公路档、越野档和可锁定的,可以将动力的70%分配给后轮,30%供给挎斗车轮。后轮和挎斗车轮安装了强有力的液压。KS750还采用了举世闻名的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叉,虽然结构复杂给保养带来了困难,但操控性非常出众。根据使用过它们的士兵们反映,聪达普平行四边形前叉比宝马R75使用的伸缩套筒式前叉略胜一筹。
KS750和R75两种摩托车的大部分零部件具有,这便于战时零部件的后勤保障。两车坚固耐用,从结构上说是得益于车架良好的刚强度,从转向柱到后轴全部是钢管组成的三角形结构,特别是KS750,外露的粗大简洁的车架成了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这种车架结构坚固耐用,便于维护。
“聪达普”KS750
德军北非军团配备的KS750摩托部队,车手配发非洲军团特有的遮阳帽
德国国防军1939年使用的NSU摩托车,二战爆发后则逐渐为“宝马”和“聪达普”取代
隶属阿道夫希特勒师的DKW NZ350摩托车,一位宪兵正在给摩托手指示地图
美军战俘营里,德国战俘正在摆弄同样成为俘虏的DKW350摩托车,一旁的美国大兵则很有修养的静静看着
与宝马和聪达普公司相比, DKW公司的摩托车产量较少,但DKW生产的NZ350中型摩托车也是二战德军的重要装备。其动力为1台11马力0.346升,最大速度90千米/小时。引擎通过一个四速手动变速箱和链条驱动后轮。该车为钢制冲压车架,采用有减震簧的梁式前叉,车重171千克,加挂挎斗后重量为310千克。
NSU公司的摩托车主要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装备德军,从1940年开始,NSU公司就开始专门为德军生产一种外形古怪的半履带式摩托牵引车(NSU HK-101)。这种车辆前半部分和摩托车别无二致,而后半部分却采用了交错负重轮和履带式行走装置,虽然它的外形不讨人喜欢,但却特别适合越野地形的行军,而且具有比一般摩托车更大的牵引力,德国人甚至在前线用它们来拖曳战斗机!该车一投入使用,立即在苏德前线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极受欢迎,到战争结束时总计生产了18000辆,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设计特色
用今天的话来说,德国重型军用摩托车体现了颇为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了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发动机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能为车把提供加热;还有一根特设的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前部,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这样,挎斗内的乘员就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料,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除此以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和风衣,这种风衣十分适用,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下摆还可以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是一件封闭的“连裤服”,在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保证摩托兵的舒适性。
“宝马”R12细部,传动轴清晰可见
宝马R75配备的手部加热管特写,该利用废气加热
德国陆军装备的军用摩托大多采用德国灰涂装,空军则为黑灰色,非洲军团为沙黄色,在前线使用时会根据需要由官兵自行涂装,标志则习惯性的涂在挎斗的正前方。
二战中,纳粹德军的军用摩托车一直冲锋陷阵在最前方,它们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极大地刺激了苏联军用摩托车的发展。和一样,斯大林从来没骑过摩托车,但在爆发前他已经看到了德军大量装备的摩托车带来的种种优势,他迫切希望为苏军装备这样一种用途广泛的军用摩托,他看中了当时德军的宝马R71,并授意有关部门同德国商谈引进事宜,但当时正忙于入侵波兰的希特勒无暇顾及此事,于是苏联人偷偷地弄到了5辆宝马R71摩托车进行仿制,仿制成功的摩托车叫作M72,这可能是二战中苏德双方唯一使用的非缴获的相同装备。战后,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M72以及长江750等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持续生产了半个世纪以上,它们忠实地保留了宝马R71的主要特征,今天已经成了兵器收藏者中十分珍贵的收藏品,售价高得惊人。
宝马R75重型摩托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军队也曾经装备少量从德国进口的军用摩托车。1937年前,国民党在南京方山组建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1937年4月,该教导营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团长。装甲兵团下辖3个连,当时每个连都配有1个由12辆德国“春达浦”(就是聪达普的译音,可能为KS600或是更早的型号)两轮或三轮摩托车组成的侦察班,这些担负侦察、搜索和联络任务的摩托部队,配合装甲兵团的德式战车,在抗战中起过不小的积极作用。
德国二战军用摩托车客观评价
战争的非正义性不会抹煞人类的创造力,尽管作为侵略工具,但德国军用摩托车还是不曾被历史忘记,它们出色的设计,不凡的性能,在历史上重重地写下了一笔,也许它们的经历并不光彩,但不要忘记,掌握它们的终究是人,对它们的客观评价和历史的总结,才是我们人类社会正确的前进方向
企业信用信息挎斗上的摩托日记_古董摩托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9贴子:
挎斗上的摩托日记
导言:“一辆黑色中国产750挎斗摩托轰鸣般的开过来,我那几位开哈雷摩托的兄弟都傻了,在德国,开哈雷不如开长江750气派。” 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此评价长江750摩托。这种延续二战德军宝马R71摩托的仿制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磨砺,依旧在南昌有少量生产,这种在中国被当作废旧金属出售的老摩托,却在欧洲迎来了新的春天。“我这辆二战复古挎斗摩托是1964年生产的,是中国造的文化大革命版本”,58岁的托马斯·莫尔目前住在荷兰的阿纳姆,每月他都要开着自己的老摩托去一趟120公里外的德国亚琛,去参加当地摩托俱乐部的活动,他的老摩托是小俱乐部内的时尚玩物,并且所有人都把他2002年花费5000欧元买来的二手摩托当古董,因为当时车架上标注的生产日期确实是1964年,他的这辆老摩托还被荷兰哈雷摩托协会频繁邀请,每次都跟另外3辆来自中国的老摩托组成头车队。可实际上托马斯·莫尔的老摩托并不是生产于60年代,更不是什么文化大革命版本,他的这辆二战复古挎斗摩托不过是90年代末的外贸出口货,在欧洲的注册商标是黑星。只不过是出口经销商为了应付欧盟对于环保排放指标的要求,将新车的生产日期改写到了1964年,好在欧洲以古董车的名义上牌照。可恰恰是这种在欧洲被认定为原汁原味二战德军挎斗的黑星摩托,在中国有着自己更为复杂离奇的故事。宝马的克隆再克隆“没有人知道黑星,但是大家一说挎子,或者说长江750,都明白是什么”,靠倒腾钢材发财的祝易默有一辆跟托马斯·莫尔一模一样的老摩托,都标注着1964年的准生证,可祝易默只花费了7000元,那是他2003年送给自己的40岁生日礼物,他坐在军绿色车抖内说道:“我是看了冯小刚那个电影《大腕》里面葛优开着的那辆黑车,才注意到北京能开挎子的,以前只注意到使馆区有一群外国人开,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北京是全球唯一不禁止挎斗摩托的城市,补点钱办手续就能开,要知道搁三十年前只有正牌军队通讯兵才能开长江750,况且长江750就是二战时候德军的宝马军用摩托,就是《虎口脱险》里面扔南瓜那场戏挨砸的那种。”祝易默几乎是国内最典型的长江750车主,对于自己跨下的长江750除了时尚性的迷恋,更是对其二战时期宝马的影子念念不忘。而欧洲市场卖出的3000多辆黑星摩托,也被赋予类似的经典主义色彩。可在1986年之后的十余年内,长江750始终是濒临淘汰的产品,到最后连警察检察院都不买了,以废旧金属方式处理库存零件,成为了很多长江750灰色的结局。长江750与宝马摩托之间的渊源,始终是全球古典摩托车迷乐于讨论的话题。一切还要追溯到1956年,当时军委后勤部向第二机械工业部提出仿制从苏联购买的3000辆摩托,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航空工业局)把任务下达给了洪都机械厂、湘江机器厂等七家所属单位。当年亲历最初造摩托的李学谦,后来当上了洪都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和洪都机械厂技术学校校长,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道:“我们那时候只知道仿制的是苏联乌拉尔M72,没有图纸,就是从部里面送来了实物样车,当时算是政治任务,大家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摩托车研制车间,代号50,在此之前我们厂只造飞机,并没有摩托制造经验,所以厂里从不同岗位上临时抽调来技术骨干,主要都是钳工、车工和焊工,生产设备就是五台普通机床”。最初仿制乌拉尔M72的时候,连图纸都没有,只好采取土办法,拆,把样车的零件统统拆下来,然后组织实物测绘,光测绘画图纸就用了近三个月,整车完成651份图纸,车体部分编号1308A4,发动机部分图纸编号1800A4。测绘很顺利,可并不是所有测绘出来的零件都能造,当时还有一个生产原则,就是尽量采用工厂已有的通用工具,减少工艺装备制造。按照李学谦的说法,“乌拉尔M72上有很多形状奇怪的零件,凭我们手头的机床根本不可能加工出来,只有找老技术工人拿手工锤打出来。”第一辆仿制苏式M72是日正式出厂的,在出厂前只进行了3000公里的路面测试,按照1993年编写的《中国汽车工业史》第八章送审稿里面的说法,质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很显然最初的仿制有很多技术局限,尤其是一些易损件和手工打造的零件,无法达到设计寿命。李学谦和他当年的同伴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拼命测绘仿制的乌拉尔M72,也曾经在在18年前经历过同样的仿制过程。1939年10月,5辆宝马R71摩托车经过罗马尼亚,被送到了苏联,当时斯大林也想拥有类似德国陆军一样的摩托化机动优势,可希特勒忙于入侵波兰,并没有理会苏联人对宝马摩托的热情,于是苏联人凭借对这五辆宝马R71的拆解复制,很快就仿制出了自己的乌拉尔M72,很显然,M72的产品编号并没有规避对宝马R71的抄袭。尽管中国最早购买的3000辆乌拉尔M72已经无法找到完整的车体,但是对比宝马R71的图纸,不难发现苏联人当年的仿制思路,宝马摩托的动力性和行驶可靠性都被完美的保留了下来,苏联仿制者只不过对宝马R71进行了零件的少量简化,德国人为了保护摩托驾驶者和乘坐者在严寒驾驶中不被冻伤,在驾驶车把和挎斗内设计了一套加热系统,利用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加热,而苏联人则出于减少零件复杂程度的想法,彻底抹去了这套零件。在洪都机械厂仿制的时候,由于参照实物是已经去掉加热系统的乌拉尔M72,所以根本无人知道原始的加热设计。还有一项仿制中消逝的设计是风门和动力分配档,R71可以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直接输出到挎斗上,并且以手动拉杆的方式调节,可M72则把风门和动力分配档挪到了脚的位置,并且不能将30%动力输出到挎斗上。在从宝马R71到乌拉尔M72,再到洪都仿制版的过程中,也并不是只简化,苏联人仿制M72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大量装备部队,而中国的仿制版除了军用,还承载着观礼等多种设计任务,宝马R71的挎斗没有任何减震系统,颠簸的路面乘坐起来很累,洪都仿制版后来就进行了再设计,抛弃了乌拉尔M72的挎斗结构,创造了一套中国化的挎斗避震支架。“750”之乱在最初洪都机械厂仿制成功后的一年时间,这种国产摩托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大家只是根据746cc的排气量,习惯性的将它叫作750摩托。还是1958年12月首届军功企业民用产品展览会上,为了有个商品名字,才有人提出起名的问题,当时起名的事情很随意的被安排给了主管生产的第二机械部副部长刘鼎,当时这种仿制摩托有两个工厂生产,发动机厂在株洲,整车厂在南昌,刘鼎琢磨湖南株洲有洞庭湖,江西南昌有鄱阳湖,都流入长江,可以很好的平衡两个厂的关系。“那时候也没知识产权,也没注册意识,我们给长江750设计了了一个拼音式样的商标图案,然后就大批量生产了,” 李学谦如此解释长江品牌的雏形。长江750摩托刚有了名字,为了研制强5飞机,洪都机械厂就把以前仿制摩托成立的第五车间给借调走了,摩托的流水线生产和再研制任务被转移到了机械厂的技校生产,整个60年代长江750始终保持每年1500辆的产量。而文革则让最初参与长江750研发的技术员们,碌碌续续被下放到南昌航校和南昌周边地区,正是这些下放者,成为了此后延续长江750生命的核心力量,在他们下放离开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拿走了技术资料和图纸,可凭着对长江750测绘仿制时候的熟悉,一群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和校办工厂(后改名为赣江机厂)的人,悄悄的在洪都机械厂外也造起了750摩托,并且也使用长江750的商标。这群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的技术骨干不仅凭借脑中的印象再造出了长江750摩托,并且使用宝马R71时代所不具备的锻造工艺,以改良的方式优化着长江750的设计和制造。而同时期苏联的乌拉尔也发生着自己的变化,M72早已经停产了,取而待之的是苏联自己设计的新车型。在整个70年代,不仅仅是洪都机械厂在生产长江750摩托,南昌航技工学校和赣江机械厂也在开足马力生产,除了零星的工艺改进,长江750摩托的原始设计依旧延续乌拉尔M72。但此时品牌已经悄悄分化了,由于洪都的干预,并不是谁都能再用长江750的牌子,于是各个品牌的750挎斗摩托纷纷涌现,赣江750、湘江750、红光750、长洪CH750、贵州战友750、贵州凌云LY750、云摩750、春燕CY750、井冈山JGS750B、兰州750、 扬子江YZJ750,最鼎盛的时候有17家工厂在生产750摩托,产品型号多达84个,各个厂子的技术核心都来自于南昌的老工厂。“谁也无法想象80年代初中国还会出现那么多品牌的750摩托,要知道这些摩托距离他们原始版本宝马R71的出厂时间,已经有快半个世纪了”,收藏有三辆长江750摩托的李牧汇很认真的说道:“如果再算上70年代上海摩托厂试制的重型东海750摩托,宝马R71绝对算是在中国遍地开花了,如果说乌拉尔M72是宝马R71的减肥版,那长江750就是减肥后的整容,再后面那些型号,可以算是整容后的拉皮了。最难得的还是没有走样,保留住了宝马R71最核心的设计味道。”
恒温豪华热水器您的首选
在复活与垂死之间“如果不是90年代在北京使馆混的那几个法国人组织了牛蛙俱乐部,估计长江750肯定彻底被历史淘汰了”,李牧汇在谈到长江750在1996年之后濒临停产的时候说道:“军队都买越野吉普了,警察和法院最次也换桑塔纳了,谁还要老旧的长江摩托呢,好在欧洲人嗅出了长江摩托的宝马痕迹,很快这股浪潮又影响到了中国城市里面的年轻人,我们这波70年代的人不像欧洲人那样迷恋长江750的二战味道,哥们买不起哈雷,也不愿意骑那种女人专用的踏板摩托,所以才会喜欢上长江750,如果你开久了,你就明白那是什么感觉了,简洁设计加老男人口味。”《华尔街日报》的大卫·依文斯也注意到了这种来自中国南昌的 “宝马二战摩托”,他写了篇标题为《解放军旧坐骑成西方人新宠》的随笔,很多美国哈雷车迷留意到了这篇文章,很快在北美街头也出现了中国版的R71。一位叫丹尼·伍迪的63岁钢琴师很巧合的成了长江750摩托的顶级推广人, 这位丹尼·伍迪正式职业是上海波特曼丽嘉酒店的爵士钢琴师 ,他以前在加州就开摩托,后来在上海发现了长江750,出于爱好,他自己改装,把橡胶塑料座椅换成鸵鸟皮的,把车条电镀成铝合金的,并且常年把车停在酒店大堂外。中国旅客并没有人注意这辆老摩托,可所有上点岁数的外国旅客,都驻足于他的长江750前,其中甚至包括小布什和阿诺德·施瓦辛格。丹尼·伍德自己开了个私人改装厂,把收购来的报废长江750翻新,坐垫换成鸵鸟皮,前灯用正经宝马货,侧斗可以配置上法拉利的风档玻璃,每辆要价1.5万美元,每年至少能卖出去六辆。为什么在中国都被列入淘汰的老摩托,会在欧洲赢得极高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保时捷跑车与长江750并列停在车库里。大卫·依文斯也在随笔中提出了这个疑问,他写道:“眼下中国人对消费有一种十足的狂热,有经济实力的人一出手就是保时捷、哈雷摩托车、劳力士手表和莱卡相机等顶级品牌,觉得这能充分显示他们的地位。而上海牌手表、飞鸽自行车、海鸥相机还有长江摩托车等曾经的上海本地名牌,再也无人问津。但喜爱玩乐、追求独特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对这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中国品牌却非常着迷。尤其着迷于长江750摩托保留下来的老摩托元素”。“在美国,这是用来玩的东西,但中国人还没有这种意识。” 丹尼·伍迪在接受采访时说,“担任企业高管的西方人已有了自己的哈雷和兰博基尼,他们更喜欢长江摩托这样的东西,因为很少人有这个,更因为长江摩托保留住了当年最顶级的时髦。”实际上宝马R71不单单只有乌拉尔M72这一个直接模仿者,也不是只有长江750这一个间接模仿者,美国人在二战后就曾经将宝马R71和R75都拉回了美国,并且在50年代初少量仿制过 。还有瑞典,他们也在二战后制造了自己版本的R71。但没有一个型号坚持生产了半个世纪,乌拉尔M72的老模具据说在1982年的时候就销货了,只有长江750生存了下来,并且在1996年以后悄悄的找到了复活的新市场,依靠这些海外订单,长江750还勉强维持着最少辆的流水线生产。尽管很多欧洲人对长江750钟爱有佳,国内也出现了一群开长江750摩托扮酷的青年,可这些订单从数量上并不能挽救长江750日渐衰败的局面。位于洪都集团大院内的长江750生产线已经停工几个月了,按照洪都摩托厂业务员潘跃伟的说法,“工人都下岗回家啦,没人了,要摩托可以单独下订单,不过得等着。”实际上潘跃伟所在的厂子前身就是最老牌的洪都机械厂,算是正牌的长江750诞生地,目前这个厂子被一位叫余志军的福建人控制,长江750的品牌使用权也在他手上,理论上说,只有余志军工厂出来的长江750才有可能拿到全套合法手续,才有上牌照的可能。可实际上除了余志军,还有另外两波人也在造自己的长江750,就在洪都集团大院外的家属七区,洪都摩托配件厂也在紧锣密鼓的装配着长江750,这个小作坊式的工厂归沈焰辉管理,同时又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与洪都集团有着间接的联系,具体负责业务的周南青很随意的说道:“余志军那边已经几周没开工了,现在也就我们还在造,每个月组装20来台吧,基本上都是出口贸易公司的订单,我们厂子前身是三产,两百多号人得养活,现在就剩下十来个人,这些人都是长江750老工厂的精英,他们闭着眼也能造出来新车。”除了沈焰辉的三产小作坊,还有一位叫金旭红的人也在零星造长江750摩托,她同沈焰辉的状况很类似,都是聘请下岗的老工人纯手工攒车,不过金旭红显然要精明的多,作为长江摩托厂的老员工,她并没有固守在长江750一个型号上,早早的就靠造轻便踏板摩托小赚了一笔,造不造长江750对于金旭红已经并不重要了。就在记者赶赴南昌探询长江750摩托的现状前几天,余志军找了沈焰辉和金旭红,目前只有他们三个人还在零星制造长江750摩托,而且正式长江750的牌子在余志军手中,余志军希望三家能形成价格默契,把长江750新车的价格控制住,按照余志军的想法,零售价至少要控制在16500元以上。这三家厂子目前都还勉强维持,每个月三家厂子加起来也就能拿到30来辆的订单,不光可以制造军绿色的长江750,还可以根据订单需要造电镀件配黑油漆的都市款,以及专门满足外贸订单出口的德军二战原野灰涂装。“师父还是当年的师父,手艺还是当年的手艺,配件不是当年的配件了,长江750已经变味了”,一位长江750车主如此抱怨新车质量的大幅下滑。实际上在2003年洪都摩托改制之前,曾经清理过一次库存,当时有600余吨的摩托配件,统统以废旧钢铁的形式出售了,有几个工厂骨干集资买下了这些库存。而目前拼凑长江750,几乎都是依靠这些老配件,按照现在南昌摩托检测所就职的钱伟说法,“长江750是装一辆少一辆了,配件质量下降的厉害,尤其是发动机,随时有可能停产”,钱伟在回摩托检测所上班以前,一直负责余志军部分的长江750生产,正是因为他的离职让余志军已经失去了继续制造长江750摩托的念头,对于余志军来说,长江750只就是块可以卖准生证的牌子了。包括在家属院拼凑摩托的沈焰辉和回到公职机关的钱伟,都向余志军表露过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从余手中买下长江750这个牌子。钱伟说道:“余志军不知道长江750的价值,不懂什么是有生命力的摩托设计,如果谁能筹措500万元,我就敢把长江750接过来,重整零件质量,要造就造质量最好的长江750,而不是凑合拼装起来蒙外国人,毕竟长江750也是宝马R71的直系亲属,必须改进技术,把化油器发动机给淘汰了,上电喷发动机。”与钱伟对于长江750未来延续生产的理想化不同,45岁的周南青有些悲观,当询问他靠接订单生产长江750能赚钱吗?他苦笑道,“还能造几辆都说不准了,配件太少,没产量,配件厂都不愿以生产了,要不是欧洲人的订单源源不断,长江750早死了。”
而对于长江750摩托为何能够在半个多世纪后还能够博取众多人的青睐,迷恋长江750的钱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道:“长江750就是摩托历史的活化石,依存于中国军工企业奇特的生存制度,以及南昌周边形成的摩托车制造传统,才能勉强活下来,之所以欧洲人非常痴迷于长江750,不仅仅是因为宝马R71的老款式,更是因为欧洲人在他们的工业产品中找不到这种老元素了,圆润夯实的感觉没有了,满街都是本田摩托的灵巧和哈雷摩托的强硬,长江750提供了一种经典的摩托美学样本,一种嫁接自中国老摩托的经典之美。”
看来是这样的!
顶帖是种美德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口193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