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黄花出自哪首诗 双重意思

你可以输入汉字、汉字的进行检索,也可以点击“部首检索”,通过部首和笔画进行检索。
部首:里部
拼音:chóng,zhòng
注音:ㄔㄨㄥ ,ㄓㄨㄥ
五笔:tgjf
郑码:mekb
四角号码:20105
笔顺编号:
重zhòng分(f坣 )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li刵g )。重力。举重。负重。程度深:重色。重病。重望。重创。价格高:重价收买。数量多:重金聘请。眉毛重。重兵。主要,要紧:重镇。重点。重任。重托(国家重大的托付)。重柄。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尊重。器重。隆重。言行不轻率:慎重。自重。沉轻重chóng ㄔㄨㄥˊ再:重复。重申。重版。重沓(重复繁冗)。重阳。重逢。〔重庆〕地名,在中国四川省。层:重叠。重霄。重洋。重唱。重峦叠嶂。沉轻笔画数:9;部首:里;笔顺编号:
重chóng【形】(字源见“重”zhòng)重复,重叠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注:“复笮也。”设重帘。——《周礼·掌次》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王无重世之德。——《史记·春申君传》重金兼紫。——《后汉书·吕强传》圜有九重,孰营度之?——《楚辞·天问》又如:这两个例子重了;重句(重复的文句);重字(重复的字);重卦(重叠八卦);重席(重叠的垫席);重轩(双重栏杆)双,成对盖二以重。——《仪礼·少牢礼》又如:重五(阴历五月初五日,即端阳节);重瞳(传说舜与项羽眼中有两个瞳仁)多重器备。——《左传·成公二年》。注:“犹多也。”又如:重围(层层包围);重楼(道教称气管为重楼。认为气管有十二节,故又叫十二节重楼);重铠(多重的护身铁甲);重听(听觉不灵)深(指距离)。如:重堂(内堂);重渊(深渊);重基(高山)在家庭关系中,属于比大或小或疏远一些的辈份、亲属的。如:重孙;重庆(祖父母、父母都健在)重chóng【副】再次,另一次,重新,又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重,再也。——《广雅》面谀以重陛下过。——《史记·李斯传》。索隐:“再也。”又如:重逢;重科(重新判罪);重行(再次);重光(指日光再现)重chóng【量】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王安石《泊船瓜洲》又如:兵围数重;一重束缚;重屋(两层的房屋)种,件。如:这一重公案重chóng【动】怀孕人有重身。——《素问·奇病论》又如:重身(怀孕);重马(怀孕的马)另见zhòng重版chóngbǎn书刊再次出版重播chóngbō重复播放某些无线电或电视节目,通常是使用录制下来的材料重唱chóngchàng至少两个歌手用不同声部同时唱同一首歌男声四重唱男女声二重唱重重chóngchóng很多层重重围住许多矛盾重重充满烦恼重重重出chóngchū重现,复出重蹈覆辙chóngdǎo-fùzhé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重叠chóngdié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机构重叠部分相一致哲学和心理学重叠的领域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把不同光源形成的两个图像重叠起来重返chóngfǎn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重犯chóngfàn第二次犯罪或出错重逢chóngféng分别后又见面;再次相逢;再遇见久别重逢重复chóngfù同样的东西再次出现;按原来的样子再次做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沈括《梦溪笔谈》重复朗读再一次或反复说或做报纸天天重复老消息重根chónggēn若(x-c)n是多项式f(x)的因子,其中n】1,则称f(x)有重根c重挂chóngguà尤指用新的、不同的方式再挂重光chóngguāng光复,再次见到光明摄影时重复曝光重合chónghé在空间中占据相同的地方这三角形的底边与这四边形的一边相重合重婚chónghūn已有配偶的人又和别人结婚,在我国,这是一种违法的行为重建chóngjiàn重新建设或建立;重新组建重建家园重建共产党重见天日chóngjiàn-tiānrì重新看到蓝天和太阳,比喻受压迫者得以解放,被冤屈者得以伸冤,被诬陷者得以昭雪重九chóngjiǔ即重阳,阴历九月九日重聚chóngjù又一次聚在一起老友重聚重拍chóngpāi景或物的再次拍摄重起炉灶chóngqǐ-lúzào重新开始重庆Chóngqìng四川省省辖市,简称渝,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城市,地处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市区人口270万,连郊区651万,(1982年统计),市区面积1521平方公里,为长江和成渝、襄渝、川黔铁路相汇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西南地区最大文化教育中心,有“山城”、“雾都”之称重申chóngshēn再次申述重申前令重身chóngshēn怀孕其妻重身当产。——干宝《搜神记》重审chóngshěn原审法院的判决在第二审程序中被上级法院撤消而重新审理重生父母chóngshēng-fùmǔ指对自己有救命大恩的人重适chóngshì再次出嫁重施故伎chóngshī-gùjì重新施用过去的伎俩(手法、欺骗、诡计、卑鄙狡猾的计策或计谋)重述chóngshù详细复述重算chóngsuàn重新计算或重新估计重孙chóngsūn儿子的孙子重孙女chóngsūnnǚ儿子的孙女重沓chóngtà重复繁冗重叠堆积山峦重沓重弹chóngtán比喻重新提起旧的主张等老调重弹重提chóngtí一再提出,再把端出来不愿意在我年老,头发都花白的时候,再向我重提此事重提旧事chóngtí-jiùshì又重新谈起以往的事项或情景重围chóngwéi层层的包围杀出重围重温chóngwēn复习知识重温他的拉丁文回想我认为我们应该拿出我们的手抄本来重温一下那些格言重温旧梦chóngwēn-jiùmèng重新温习过去所做过的事。比喻回顾前情重文chóngwén异体字重屋chóngwū屋顶分两层的房屋,指楼阁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苏轼《教战守》重午chóngwǔ旧时称端午。也作“重五”重现chóngxiàn再次出现重霄chóngxiāo指极高的天空。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九重霄”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乐《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新chóngxīn再一次从头再开始重修chóngxiū再度修整或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重修庙宇,再造金身再次增删修改重修《本草》重修旧好chóngxiū-jiùhǎo恢复旧情,重归于好重演chóngyǎn再度上演,比喻旧景重现老戏重演,花样翻新重眼皮,重眼皮儿chóngyǎnpí,chóngyǎnpír亦称“双眼皮”,上睑边缘有双边皱痕,是美的象征重洋chóngyáng一重重的海洋远涉重洋重阳chóngyáng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现又定为老人节。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重译chóngyì辗转翻译山川长远,习俗不同,言语同异,重译乃通。——《三国志·薛综传》重新翻译重印chóngyìn再次印刷再版重印重影chóngyǐng一张彩色照片上几部分之间定位不准而造成的模糊双线重映chóngyìng再度上映重映历史题材片重奏chóngzòu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各按所担任的声部同时用不同的乐器或同一种乐器演奏同一乐曲。按人数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重足而立chóngzú’érlì后脚紧挨着前脚,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重zhòng【形】(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同本义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说文》引重致远。——《易·系辞》。虞注:“坤为重。”权然后知轻重。——《孟子》重币也。——《战国策·齐策四》重于九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又如:重器(象征国家政权的宝器);重绢(厚重的好绢);军令重于山;沉重(分量大;程度深);笨重(庞大沉重);过重(行李、信件等超过规定的重量);重负荷;重囚(指犯有重罪的囚犯);重孝(最重的丧服)指音强宫谓之重。——《尔雅》。孙注:“宫音浊而迟,故曰重也。”其声重厚,如君之德。——《汉书·律历志》又如:重读;重音大引重鼎不程其力。——《礼记·儒行》。注:“大鼎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它物乎?——《吕氏春秋》权重也。——《韩非子·五蠹》以求重价。——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又如:重赀(数量很大的钱财);重科(重大的罪);重寄(重大的付托);重才(大才);重治(大治);重柄(大权);重星(大星);重德(大德)庄重,慎重存之欲其重。——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又如:重人(稳重谨慎的人);重迟(稳重,持重);重固(稳固);重誓(庄重的誓言);重毅(庄重坚毅);重诺(信守诺言);重始(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重详(慎重思考);重慎(慎重);重举(举动慎重)重要;紧要总兹戎重。——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重于社稷。——明·张溥《五人墓碑记》重于三十年前。——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如:重列(重要的位次,要职);重位(重要职位,高位);重路(重要的行政区域);重质(重要人质);重职(重要官职)贵重;尊贵珍器重宝。——汉·贾谊《过秦论》又如:重客(贵客);重敬(敬重);重礼(尊重礼仪);重直(犹高价);重货(指金银等贵重财物);重钜(昂贵)浓厚;浓重。如:重色(指深浓的颜色);重冰(指厚的冰层);重意(深情厚意);重碧(深绿色)严肃;严明重罚不用。——《韩非子·五蠹》重以周。——唐·韩愈《原毁》又如:重法(严酷的刑法);重辟(死刑)严重杀人重囚。——清·方苞《狱中杂记》又情稍重。重浊。如:重气(呼吸困难急促;闷气);重滞(凝滞;阻塞);重迟(迟钝;迟缓;很不敏捷);重涩(迟钝)重zhòng【名】重量千钧之重,人不轻举。——汉·桓宽《盐铁论》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周礼·考工记》重四五十斤。——明·魏禧《大铁椎传》又如:皮重;失重;体重;载重;荷重;净重;空重;承重;比重;举重;毛重指辎重。军中载运粮食、器物的车子楚重至于邲。——《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如:重车(古时的战车。装载衣食的车子);重载(古时谓装载辎重等货物)权力,权势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韩非子》又如:重爵(崇高的爵位);重权(重大权力)姓重zhòng【动】重视;尊重古者重冠礼。——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我所高重者。——宋·王谠《唐语林·雅量》益重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雅重瑞名。——清·张廷玉《明史》又如:重文(重视文事);重民(古代重视农业,所以称农民为重民);重言(为人所推重的语言。重视言语);重身(重视身高);重调查研究;重生(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重年(敬重老年人)加重;增加是重吾不德也。——《汉书·文帝纪》又如:重比(从严议罪,从重拟刑);重困(加重困苦);重使(加重役使);重怒(增添愤怒);重税(从重征税)崇尚;推崇。如:重气(崇尚气节);重学(尊尚学术)通“动”(dòng)影响且晋人蹙忧以重我。——《左传·僖公十五年》候人不可重也。——《管子·侈靡》重zhòng【副】极;甚;十分重寒则热。——《素问·阴阳应象》特别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史记》另见chóng重办zhòngbàn严厉惩治重办贪污犯重臂zhòngbì杠杆的重点和支点间的距离重兵zhòngbīng人数多、实力强的军队派驻重兵重臣zhòngchén在朝廷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大臣元老重臣重惩zhòngchéng重加惩处重惩不法分子重创zhòngchuāng使受到严重的损伤重创敌军重大zhòngdà作用、意义等比较大而重要我们简朴的乡村生活的重大变化重大之责任。——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重担zhòngdàn沉重的担子租税重担比喻繁重的责任抢挑重担重地zhòngdì重要而需要严加防护的地方施工重地,闲人莫入重典zhòngdiǎn严厉的刑律治乱国用重典重要的典籍重点zhòngdiǎn重要的或主要的重点学校指主要的或重要的部分在一幅风景画中被用作重点的植物着重地;有重点地重点培养重读zhòngdú把一个词或词组里的某个音节或语句里的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重读音节重罚不用zhòngfá-bùyòng即不用重罚。宾语提前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五蠹》重犯zhòngfàn犯有严重罪行的犯人;重要的罪犯重负zhòngfù繁重的负荷重负压不弯的硬汉子重工业zhònggōngyè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重荷zhònghè过重的负荷重荷在肩重话zhònghuà措词严厉的话;使人惑到刺激的话他俩结婚多年,互敬互爱,连句重话都没有过重活,重活儿zhònghuó,zhònghuór重体力活儿;繁重的劳动今天干重活儿,大家多吃点儿重机枪zhòngjīqiāng重量较重的任何机枪,包括口径0.3英寸的水冷式机枪及口径0.5英寸的机枪重价zhòngjià比一般标准高得多的价钱重价收购重金zhòngjīn大量金钱重金聘请专家重金属zhòngjīnshǔ高比重的金属;尤指比重为5或以上的金属,如铁、钴、镍、铜、铅、锌、铌、钽、钼、钨重力zhònglì地球上的物体受引力作用被吸引向地球的力重利zhònglì高利重利放债以利为重商人重利轻别离。——白居易诗看重钱财重利轻义重量zhòngliàng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所具有的向下的力的大小重量大重名zhòngmíng很大的名望重名之下,其实难副重炮zhòngpào重型大炮,如榴弹炮、加农炮、高射炮等重器zhòngqì国之瑰宝珍品挟重器多。——《战国策·赵策》又多予之重器栋梁之材重氢zhòngqīng氢的一种质量数大于1的同位素重任zhòngrèn大任;要职;重要工作肩负重任重伤zhòngshāng严重的创伤受重伤重身子zhòngshēnzi指怀孕指怀孕的妇女重视zhòngshì认为很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人才开发重水zhòngshuǐ氘和氧的化合物,比一般水重重听zhòngtīng听觉不灵敏上了年纪,两耳重听重头戏zhòngtóuxì指唱工和做工很重的戏重托zhòngtuō委托以重大的任务;郑重的委托受人重托重望zhòngwàng很高的声望他在这一带享有重望殷切的希望;厚望寄予重望重武器zhòngwǔqì射程远、威力大的武器,如大炮重物zhòngwù沉重的物件要携带到这么远去的一件重物指体育运动或训练中用于投、掷、举的东西(如铅球)重孝zhòngxiào最重的孝服,如父母去世后子女所穿的孝服重孝在身重心zhòngxīn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规则而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指事情的核心或主要部分重型zhòngxíng指机器、武器等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特别大的重型设备重型坦克zhòngxíngtǎnkè通常指重量为56-85吨的全履带式坦克重压zhòngyā沉重的压力树枝经不起雪堆的重压,终于折断了重要zhòngyào具有重大影响或后果的;有很大意义的重要人物重要人物zhòngyàorénwù拥有极大影响或威望的人物;尤指拥有特权的高级官员我祖父招待当地一位重要人物的一次精致的午餐会重要性zhòngyàoxìng被认为有很大价值和影响的性质一种对工业具有极大重要性的自然资源重音zhòngyīn指词、词组、句子里重读的音乐曲中强度较大的音,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因素重音节zhòngyīnjié相对有力或突出的音节重油zhòngyóu高比重的油;特指由焦油蒸馏出的高沸点蒸馏物重于泰山zhòngyútàishān比喻作用和价值极大重元素zhòngyuánsù原子量大的元素。如锕系元素重载zhòngzài装运重物时的负载重载卡车一辆接一辆从桥上驶过重责zhòngzé重大的责任重责在肩严厉斥责或责罚受到重责重镇zhòngzhèn军事上占重要战略位置的城镇,也泛指在其他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镇工业重镇为国重镇。——清·邵长蘅《青门剩稿》重子zhòngzǐ服从费米-锹喇克统计并满足重子数守恒定律的基本粒子群中的任何粒子(如核子或超子)重罪zhòngzuì严重的罪行。如谋杀罪、强奸罪、抢劫罪等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号
家长帮版权所有 Copyright ©
jzb.com . All Rights Reserved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陶渊明的论文2则
陶渊明的论文2则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陶渊明的论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论文陶渊明的意象(一)
陶渊明诗中的意象内容提要:陶渊明的诗采用大量的意象如松、菊、酒……联系陶渊明的诗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以找出不同的意象有着不同的内涵, 像松,菊意象表达了诗人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品质。柳,酒代表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慕功名利禄的品质。而众鸟和无弦琴分别代表了诗人的仕途之路,和超脱红尘之外的品性。 关键词:陶渊明,意象,美学,象征前言一个风格成俗的作家必然有自己的意象群落。借以搭建独特的审美景观展示与众不同的风采。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它虽然表现在诗歌中为一个个语词,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然而却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诗人经过思维加工了的自然现象。它在具有自然物象的个别特征和属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作品的主体即作者,已经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内涵,透过这些意象让读者了解到作者较为深刻的思想寄托。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李白之于“皓月美酒”,说起陶渊明无疑是鸟、松、山、菊、琴、酒等等,是重要的特征词。正是这些典型化的意象叠合、交织、纠缠而成神奇意象为我们呈现一幅一幅恬静淡远美不胜收的宋元墨水画。本文将以下四个部分的意象加以分析。一、 “松”, “菊”意象的象征意义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1)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就写了高高山岗,青松耸立,列队而迎秋风。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松菊秀美坚贞、不畏风霜的审美特征被写得形神兼备,如在眼前。松、菊是陶渊明诗中常见的意象,现在我们先看看菊这一意象,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到盛开的菊花。在月光之下花海如潮,夜色里淡香悠然。人们欣赏菊花,总会联想到陶渊明的爱菊,总会想到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菊花是一种君子花:淡如云的是花朵,淡如月的是花色,淡如风的是花香……在菊花的世界里,淡香来自天外,浓情藏于心间,美意流淌风韵。常言道:黄菊是一片梦,白菊是一片情,红菊是一片霞,紫菊是一片歌……其实菊花的风情在于细腻入微的品味观赏,更在于一种悠远宁静的丰富想像。菊花是寂寞的———秋风萧条,秋叶凋谢,万花“齐杀”的世界只有菊花孤芳自赏。然而寂寞的菊花在秋天磨练出独立寒秋的品质,修炼了高洁淡远的性格,展示着丰富多彩的生机,营造出回归自然的情谊。菊花是一种平凡心境的真实写照:寂寞如歌,淡香如诗。菊花浮动在恍然如梦的月色之间,仿佛有一种人文的芳香悄然爬上心头———咏菊之诗散发着气象万千的绵长回味,咏菊之情弥漫着经久不竭的文化深意,咏菊之魂荡漾着纷至沓来的人情暖流……菊花有两种独特芳香:一种是静如月光的“人文芳香”,另一种则是如泣如诉的“历史陈香”。我想起了屈原“秋菊落英”的千年之叹,想起了黄巢咏菊的豪爽和霸气,想起了一代伟人“战地黄花”的天外之香……可以说在中国文学中,菊花就是陶渊明的代名词,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众芳摇落,万木凋零, “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2)只有菊花在那萧瑟的秋风中傲然怒放、凌霜盛开,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无疑它会令人想到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之德。最重要的是陶渊明自己卓越的品行操守。诗人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修养心性,追求怡然自得的超越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洁品德完美地叠合到了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孤高无尘的象征,陶渊明与菊花成了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 有人说陶潜与菊花之间是“二位一体”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的菊花精神正是陶渊明的精心发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菊之境达到了一种纯熟如风安详似水的高度,与其说这是诗意深远,倒不如说这是表达超然物外的大智慧、大精神、大品格……陶渊明的思想与中国老庄文化的密切吻合,流淌在他的“菊意诗情”之中。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单看到菊花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赋予其人格的意义。陶渊明赞美松菊精神是有所寄托的。《和郭主簿》大约作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前后,时作者三十八岁左右,因母丧而闲居在家。在此期间,江州刺史桓玄以讨伐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攻入京师,独掌了朝廷大权;第二年桓玄便篡夺帝位,改国号为“楚”。这一切令陶渊明对政治十分失望,萌生了躬耕隐居的想法。他作《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说:“长吟掩柴门,聊为垅亩民。”《与从弟敬远》诗又说:“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3)因此,在与老朋友郭主簿的和诗中,陶渊明便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赋予了菊花“君子”的人格内含。此后,渊明一直把宁折不弯,不畏艰难的松菊精神铭刻在心激励自己。尽管热切希望建功立业,但他决不同流合污,宁愿辞官归田,过平淡而真实的人生,也决不“为五斗米折腰”。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返回家乡时,最想见到的就是“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可见,晋代最爱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渊明莫属。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司空图的《诗品》中提倡“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其实,这与平淡真实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相通的呢?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的《己亥杂诗》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在平淡之中仍不失豪迈的气概,这确实说出了陶渊明性格的全貌。在陶渊明之后,有大量的诗词吟唱菊花或以菊花代指陶渊明。“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唐朝诗人杜牧借陶渊明写菊的姿态表达出自己的精神渴望。“谁知解组陶彭泽,采向东篱也折腰。”林则徐写出一种生命的无奈和人世的苍凉。在古典名著《红楼梦》里,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说明了陶渊明赞美菊花的诗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其实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已经是心境淡远高洁的象征———菊花的深沉风韵形成了中国文人千秋神往的“心境芳香”———这是中国文人集体崇拜的精神典范。菊的意象是如此,那么松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餮异类,卓然见高姿。连林人不觉,独树种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诗的开头,作者以孤松自况,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诗的结尾“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两句,从表面上看好像消极,实际是诗人是说人生如梦幻之中,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这里重点是要摆脱世俗尘网,表现了对现实政治的藐视态度。在全诗中,尤其“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餮异类,卓然见高姿。”那几句,作者把自己比作青松,在寒冷的季节里,许多野草被冻死而它却傲然挺立。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好、超脱红尘之外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青松之下提着壶是那样的悠闲自在, 这就是松菊意象想要表达的内涵,陶渊明的诗除了松菊意象外其次是鸟这一意象,这意象具有独特之处,他写的不是一种鸟而是多种鸟.二、 众“鸟”意象的象征意义以鸟意象而言,以往鸟的诗歌意象,多是自由、和平生活的象征。赏阅陶诗,我们却发现《 陶渊明集》中鸟的意象,则不尽然,而是诗人在各个不同生活时期的多重思想的反映,甚至有的颇为隐晦,不易明白其意象所指。但可以肯定地讲,在陶诗中,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陶渊明的心。可以想象,这是诗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把自己不愿折腰事权贵而弃官归耕,以及归田后的清贫等多种痛苦与愿望,只能托之于多种鸟的意象表达出来。这些鸟意象有的是自由飞翔或在林中往返栖息、觅食;有的则是倦鸟知返,归林若家;有的是随季节而迁徙,秋去春来;有的是居无处所,无所归止的悲鸟等等,多是自己生活的一种幻化。在此陶渊明生活三个阶段为主,探索其具有代表性的鸟类意象,认为少年时代以“时鸟边生”自由快乐的高飞鸟、“羁鸟恋旧林”受困牢笼的羁鸟、“飞鸟相与还”日暮还巢的归鸟。一、立志高远的少年时代——高飞鸟意象在众多的鸟意象中,高鸟应该说是最能代表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人生阶段。他少年时代就对鸟产生了好感:“少学琴书……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与子俨等疏》)同时也有托鸟言志,大济苍生的愿望,仰慕那高飞的鸟。如他所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其五)。可见陶渊明这时既热爱大自然,又“猛志”存心,意欲仕进。而这种高鸟意象的形成一方面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他早期主要接受儒家的教育,使他很早就有步入仕途的愿望。他又受社会环境,即魏晋时期谈玄思想的影响,因而崇尚自然,如他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当然他也爱“丘山”林中自由飞翔的鸟类。这样的双重影响因素均促使他对鸟类有了好的印象,但是他这一时期在思想上起着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家庭环境使他有迈向仕途的愿望,自己也希望成为胸怀“猛志”而 “远翥”的高飞鸟。二、第二种是受困牢笼的羁鸟这无疑让我们联想到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一幕幕仕途惨象真让诗人触目惊心,他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现实,便自觉归园田居。“久在樊笼里”,便是这一段出仕生活的概括,而“误落尘网中” 则是他这一段出仕生活内心感受。在他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却没有一展“猛志”的机会,诗人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抑,而后吟唱出自己的心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诗虽然是归园田居后所写,但却道出了他对俯仰由人的十年仕宦生活的切身体验,抒发的是往日居官时的痛苦情怀。鸟即归田居家的诗人,鸟对“旧林”的依恋和向往,实际上是鸟对自由飞翔的渴望,更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愿望,鸟是他的化身,“旧林”则是诗人的田园。这两句诗无异于对现实反抗,看似平淡,而实际上是发自内心较为强烈的一种呐喊。诗中“羁鸟”和“池鱼”显然是诗人做官为宦生活形象的自我写照。诗人感到自己正犹如笼中的鸟或池中鱼,不仅在形体上受到限制和拘束,而且还有着生命危险,正如“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置而鸟惊”(《感士不遇赋并序》),时刻在担惊受怕,不得安宁。陶渊明在仕途中不得意而产生的羁绊感是较为强烈的,在其他的诗篇中也有所流露,如“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杂诗四首》其二)。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等等。由此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的寄慨是较为深沉的。如“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饮酒》其四)。无疑这首诗也是陶渊明的自述。三、归隐田园的真实写照——归鸟意象归鸟的意象多源于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回归。而亲近自然与回归园田,那主要是出于对政治现实的不满与畏惧心态,但求自保。在他的诗文中也可找到明确的答案:“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感士不遇赋并序》);“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拟古九首》其四);“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拟古九首》其九)等。这些都具有政治内容,也是他回归的真正原因。但他的回归与一般士大夫有所不同,是十分自觉地从自己饱受煎熬的黑暗政治中退了出来。同时他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并且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自然流露于其文辞中的是一种满足感的表白。所以,其诗文中归鸟的意象从总体上看,就以欢乐、吉祥、悠然的性情为主体现出来。归鸟意象具体表现在他的作品中,也呈多样性,如他三十九岁开始躬耕之时,一种欢鸟的意象反映出他的心情:“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其一)初春的鸟声显得格外的欢快,初春的和风也好像特别的轻柔。鸟儿欢鸣不止,宛若是诗人的欢声笑语,时时随着和风飘荡。当他与邻里相携出游时,感受到春日“风物闲美”的景色,看到的也是欢鸟:“鲂鲤跃鳞于将夕,水鸥乘和以翻飞。”“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游斜川》)在另外一首诗中,他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诗句也表示的是一种欢乐的春天气氛:“昔我云别,仓庚载鸣。”(《答庞参军》)因为仓庚始鸣于春日。他居家念友,以鸟之相鸣求侣作比:“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其四)读来让人觉得宛若友朋来访,彼此促膝相谈。他《 归鸟》一组诗的意象以鸟自指,是自己的回归园田,且与羁鸟意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一致的。正如 王瑶 先生所言《 归鸟》一组:“诗中歌颂归鸟,如,,岂思天路,欣及旧栖"等语,都与,,羁鸟恋旧林"同义;当与《 归园田居》五首同是彭泽归田后所作。”飞鸟入林的意象是诗人实现了理想,达到了目的。诗人挣脱了世俗的一切羁绊,过上了田园躬耕生活,是一种思想的解脱,找到了归宿。也抒发了自己傲然不群,质性自然的情怀。还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在这里,陶渊明为自己放弃仕途,重返田园而感到心情舒畅,所以他把在晚霞中飞回的鸟,暗示为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而眺望此景,其心情恐怕也是十分复杂的。“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六)则是一个倦鸟知返的意象,是鸟儿归林时发出的欢叫,是喜悦与归宿感的流露,以上这两组均应该算是“归鸟”的意象。但是“归鸟”的回归原因也各不相同,像“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 岁暮和张常侍》),“鸟还”是因外界岁暮天寒,这既是自然界的岁暮,也是东晋的岁暮,加之,日将西落,寒气凛冽,飞鸟只得回归山林,借指士人应该归隐。“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 于王抚军座送客 》)也是一个日暮知返的“归鸟”意象。“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鸟回归的原因在于“倦飞”,是诗人形容憔悴,不堪奔波于仕途,而欲安居田园的影射。再如虽然他“贫居依稼穑”,却“不言春作苦”,仍然是“林鸟喜晨开”,欢喜万分,自得其乐地劳作,此处“林鸟”意象是一个欢鸟,也应是自比(《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馔田舍获》)。不难看出,诗人回归园田,自食其力,饱受仕宦羁旅之苦后自我性灵得到了大自然的慰藉,托之于鸟儿归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总之,鸟是自由的飞翔,也是倦怠后的安然栖息,如果现实的生命可以呈现为这样的形态,欲奋发时则心想事成,欲恬退时则无牵无挂,该是何等美好的境界,我们在此看到了缠绕在作者笔端的情怀和志趣,闲适容与,高洁脱俗。 而洁身自好,不慕功名利禄是他的柳,酒意象所表达内涵,接下来就来看看这两意象。 三、“柳”, “酒”意象的象征意义历史上、人世间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爱柳呢?原来呀,柳树是人的象征啊,柳树的喜怒哀乐,实际都是人的情感的表露。依依杨柳,传递着复杂的人生况味,不管人们的脚步延伸向何方,柳树始终相伴左右而令人感动。世界上现有几百多种柳树,与各种草木均能和睦相处,绝无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柳树总是俯首垂下青翠柔曼的千万枝条和片片细叶,哪怕高出屋脊,粗过合抱,也依然如故,即使冰封雪压,也依然如此。柳树,枝无旁逸,条条不忘根土,它俯首垂臂,默默地将全部青春献给根土的事业。世上有多少花木啊,只顾花果蒸蒸日上,高高傲踞在枝头上,却毫不低首顾怜生它养它的根土,甚至根土已遭破坏,它还在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可柳树绝不会这样,它升高,是为了能顾恋;它升得越高,枝垂得越低,时时刻刻不忘生它养它的根土。哪怕忍辱负重,遭人误解,决不抱怨,决不逃避。柳树受到的议论太多,赞之者有之,毁之者亦有之,你看,“水性杨花”、“败柳残花”,“柳昏花暝”、“寻花问柳”贬意词纷纷扬扬,甚至有人以为它只是轻薄和哀怜的象征,来自古诗中那“轻薄柳絮随风舞”的嘲弄,也源于一代文豪苏东坡笔下的“似花还似非花……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柳树却毫不在意,一场春雨过后,青青柳色依然那么清新,依然那么恬静,依然生机盎然,依然风情万种。一棵柳树,就是一段历史,每棵柳树都在叙述自己的故事,都在展示着一种典雅的人生哲学,都在描绘着美好的理想与渴望,都在承纳着天地亘古的博大与无垠。而在陶渊明的笔下的柳又有着自己的内涵。如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五首)就有句关于柳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作者就像“羁鸟”归“旧林”,“池鱼”回“故渊”一样无比欢欣他所见到的一草一木,都染上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给人以十分愉快的感觉;方宅草屋、绿树掩映、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简直到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神化世界。诗人对这种朴素自然的环境感到那么热爱。正是他贯注了自己生活理想的缘故,诗人把农村生活看成了唯一可以保全纯洁生活结合起来抒写所以感情才会表现得那么热烈境界才会表现得那么美好。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柳”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代表农村生活中特有的一种生活景色,呈现给我们农村中那种宁静、安逸生活。而在《五柳先生传》中的柳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里的五柳先生其实是作者自己,使陶渊明寄托个人理想和志趣的抒情文,诗人以绘声绘色的彩笔生动形象的表现出五 柳 先生不慕功名利禄立志攻读著文的生活理想和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这里的柳也就赋予这种崇高的品质、洁身自好不慕功名利禄的崇高品质,我们不但但可以从柳这意象中看出陶渊明的崇高品质亦可以从酒这意象中看出。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五柳先生就是他的代称,他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那些清新又极富奇 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酒,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增添了无尽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作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写农村自然景色的恬美静穆和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诗中不见“南 山”,是古传唱的名句,其艺术魅力应该说与酒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人们常常 慨叹“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十分地精妙,如果把“见”换 成“望”,意思一样,而意趣就尽失了。而诗人为什么用“见”不用“望” 呢?这里一半的功劳恐怕要归之于酒。诗人酒后薰薰然、陶陶然,在东篱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只有这一“见”字,才能准确、传神地表现诗人薰薰然的神态。而这一如神来之笔的“见”字,诗人恐怕也只有在酒意的朦朦胧作用中才能得到。陶渊明爱酒,“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李白的酒里有浓得化不开的抑郁,而陶渊明才是真正懂得酒的滋味的。虽然没有什么“酒中仙”的美誉,他自醉卧南山,欲辨无言…… 陶渊明的酒是最有深意的,倘若不知陶渊明酒中之意,也就不解其人、其诗的真味。陶渊明是醉者,但他更是醒者。他虽然沉醉在酒中,但醉眼看世界却分明! 无论他的诗或是散文,总是带着酒的随意而非浓烈――“淡”,甚或是“平淡”,在他的“淡”里,有着他无处宣泄的豪情,有着他无法实现的理想;在他的“淡”里,有那么点的无奈和心酸。 经历了仕途的几翻沉沦,他开始变得淡然,心性也愈加的淡泊。他选择了回归田园,到大自然中去耕田劳作,闲游山水,消去满身尘埃与曾经矛盾起伏的心理。“携将酒去,载得诗归”,而酒与诗便成了他的知己,成了他余生所有的慰藉。陶渊明自称“性嗜酒”,朋友颜延之在悼念他的诔文中也称之“性乐酒德”;《陶渊明集》,有近一半的作品也写到饮酒,的确,陶渊明的一生与酒是有着不解之缘的。饮酒二十首其五广为后人传诵。“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田园里恬静自然的景致,也写出了陶渊明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活。虽见不到酒字,却写出了酒的韵味,在酒的陶然下采菊,一览云雾飘渺的南山清境。这个时候陶渊明才真正明白,田园才能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回忆过往,仕途的险恶,尘世的污浊只会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中。曾经远大的抱负难以驰骋,只能借酒来浇去满腔的悲愤。而今归隐家园,面对乡村的风光,杯中的菊花酒,泛着的是飘逸的芬芳。酒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性质,面对不同的人又会有不同的悲喜。在名利中追逐与竞争,换来的只是喜忧无常,患得患失的焦虑与矛盾。真正完美的人生,要在回归自然中才能求得。他虽然远离现实,但对于世事并没有完全忘却和冷漠,杯中的酒承载了他所有的梦想!那些对他不问世事,逃避现实的指责,正是他遗世独立的孤寂。心中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对无法实践的抱负的遗憾,使他无法全然地超脱于世外。他,只是选择了失望后的静穆。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对政治是极为关心的。陶诗中有不少篇章,就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饮酒三》)、“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八》)、“一世皆尚同,愿君泗其泥”、“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饮酒十八》)、“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世道的沦丧,表现了自己卓然独立、高洁坚贞、不合流俗的人格。他称当时的社会,“巨猾肆威暴,钦鸪违常旨”(《读山海经o十三》),所以,陶渊明的饮酒绝对不是一种“悠然”,而是寄托了不少愤激的感情。陶渊明的饮酒还表现了他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感慨。陶渊明以酒入诗,把酒和诗直接联系起来,从此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对后来诗人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像唐朝的很多诗人,特别是李白,我们吟诵他们的诗,自然会想到陶渊明。同样的他的无弦琴也会让我们想起他来,那他的无弦琴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四、“无弦琴”的象征意义古人每以琴书诗酒佐其雅兴,抚琴弄弦,在文人学士中颇为风行。然而东晋名士陶渊明(陶潜),这位写过《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并以“田园诗”闻名于世的大诗人,却独异其趣。他好琴而不谙音律,在家中备有“素琴”一张。这素琴与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所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之“素琴”并非一种。刘之素琴应指“素雅之琴”,或作“不奏尘俗之音”解。但既可“调”,则是应有琴弦的。而陶渊明的“素琴”是一张“无弦琴”,即仅有其形而不能发其音者。然而陶渊明却常常独自在家“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而又自得其乐。每当朋友们携琴饮酒聚会时,他更是要取出无弦琴和着大家的琴声抚弄一番(准确地说应是“作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别人甚为不解,而陶渊明却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有琴而无弦,陶醉于“自得其乐”的情趣而不拘泥于弹琴是否发声,看似有悖常情,实则别有寄托。陶渊明的意趣高雅与不同流俗,由此可见一斑。这与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及辞官归田“觉今是而昨非”的旷达情怀是一致的,与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闲适、乐天自在的性格也是一致的。这也使我们从他身上领略到魏晋名士风度超然飘逸的气概。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对琴亦“情有独钟”,他不仅通于“琴道”而写过不少谈“琴”的小品文,还写过一首别有妙趣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 君指上听?”琴声既不在“琴上”,又不在“指上”,那么发自何处呢?诗人设问奇诡而并不作答(也无须作答),诗中充满了“禅意”,其间之雅趣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渊明得“无弦之妙”,而东坡穷“有弦之声”,看似各有其宏旨,而实则相映成趣,殊途同归。其归结到一点,那就是这两位大诗人所洞幽烛微者,乃琴之“趣”也。说到底,弹琴之目的,并不在于娱耳,而在于娱心,“琴趣”也就是一种“情趣”。而人生的妙处就是要有情趣,有境界。情趣、境界愈高,则愈能体察艺术的“况味”,甚而进入艺术的“化境”。陶渊明和苏东坡,都是历史上有着大情趣、大境界的杰出文人,又都才华横溢且性情率真,旷达豪放,他们对艺术的体验所留给我们的启示,自是殊为珍贵而颇有价值的,”优美的琴声居然能“浸”人心骨而使人飘飘欲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前赤壁赋》)也许苏东坡体验过这种微妙而独特的感受。而陶渊明的无弦琴却是那样追求心灵的平静的最高境界。 五、结语陶渊明的“好奇”,首先最为显明地体现在好用“奇”字上,他用“奇”字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格与理想,抒发不同时俗的情怀与志趣,刻意地展现了对“美”的限定与追求。其人与其作,都归属于“奇美”之中。这些都体现在反复出现的“奇”字上:这些“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奇怀、奇心、奇情;奇踪、奇功、奇名;还有奇文(包括文章与色彩)、奇树、奇鸟、奇色、奇光、奇翼、奇歌以及奇绝。读奇书而生“奇怀”,有奇怀而自具“奇心”,因而对“奇功不成”、“奇名不立”自然就有许多感慨,就有不少的悲愤、沉痛与激烈。总之说起襟怀、心意、志趣、理想、功业、名声,乃至所读之书,所想之歌,甚至山石、峰岑、树木、飞鸟,都烙上“奇”字的鲜亮印记。平平淡淡的陶渊明,怎么发出这许许多多的奇情异想,奇绝得让人惊诧!这些奇绝异语,在他淡化的一生与诗文里,一经发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对于他的人格与诗风,都须重新审视一番。至于审美追求,如果仍停留在“真率”、“自然”、“平淡”上,似乎就再不能那么惬人心意。以上诸多“奇”字,和他审美追求最为密切的,应是《饮酒》其八的“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陶诗之美是人格化的,他的审美追求极境,亦属人格化的。他不愿做普通的像“连林”之树的人,企求“卓然见高枝”,岁寒而后凋式的人格美。这种人格美在“众草没其姿”的春夏是显不出来的,只有“凝霜殄异类”时俗树凋落,松树仍青,方显高枝之卓然,突现出独特与奇异。秋菊与东园之青松,无不寄托岸然自异、远弃流俗的胸襟抱负。”“奇树”所体现的“奇气”与“奇姿”,正是他紧接下一首的“禀气寡所谐”独立不群的性情流露。所追求的人格与企望的审美境界,就是独特与奇异。陶渊明诗的外在风格与内在的审美倾向,存在微妙而不易觉察的悖论形态,然而又非常协调有机地融成一体。以往论及他的创作态度、文艺思想、文学倾向,或者美学思想,都归之于人格的“真率”,风格的“平淡”,主要特征是追求“自然”。如今看来这种认识涉及的只是外在表象,其内在实质却与此迥然有别。内与外的绝大差异——外淡而内奇,这种外象和内涵的悖逆,于内尽力拉大其间的距离,在外尽量淡化这种落差。二者既是矛盾的,不平衡的,又呈现出协调与统一。它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横岭侧峰,视白却赤,是一片平静而奇异的沼泽,往往使人陷入误区,而不能自拔。透过“平淡自然”的外美层次,走近内外结合的审美境界,这就是我们竭力追寻的目标。 参考文献:(1)李华选《陶渊明诗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本论文的陶渊明诗句都出自于该本书)(2)《元稹集》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2年(3)钟优民《陶渊明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年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二)
目录 目录 ………………………………………………………………………………… 1 摘要与关键词 ………………………………………………………………………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 1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 3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 4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8 参考文献………………………………………………………………………………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 新自然说意象 意境 田园诗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 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① 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② 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还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身于一个没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农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这些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晋书隐逸传》)。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所谓“田园诗”,简单地讲,就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是以田舍园林风光、农村耕作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田园的生活和恬淡心境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普遍认为陶渊明是“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开创者,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陶渊明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从数量上看并不多,其中占主要部分的诗作约有120多首,除少数四言诗外,大多为五言。大略划分,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另一类则是自创新意,描绘讴歌天生活景象的田园诗,因其影响深远,也最具有文学价值,所以后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其实,这种划分也并不严密,在咏怀诗中,虽有慷慨豪放之作,如《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杂诗十二首》等一些篇章,但是由于陶渊明的社会观与人生观都是以自然为核心,因此使不少咏怀之作寄怀于田园,而田园诗对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样也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田园生活经诗句高度纯化、美化,成为回避痛苦世界的精神归宿。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总结了陶渊明在其所处时代独特的思想观念——“新自然说”:“,,渊明生值其时,既不尽同嵇康之自然,更有异何曾之名教,且不主名教自然相同之说如山、王辈之所为。盖其己身之创解乃一种新自然说,与嵇、阮之旧自然说殊异,为其仍是自然,故消极不与新朝合作,虽篇篇有酒,(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语)而无沈湎任诞之行及服食求长生之志。①,,”陶渊明的“新自然说”既不同于名教说,也异于名教自然相同之说;既不与当时政治势力合作,又非当时一些名士的佯狂任诞;不似旧自然说之养此有形之生命或别学神仙,而是“惟求融合精神与运化之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被陈寅恪先生评价“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岂仅文学品节居古今之第一流,为世所共知者而已哉!②”陶渊明的田园诗以《饮酒二十首》其五最为著名,可以称为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首田园之作,以美好的形象表现了作者自然哲学的内涵。心境旷远,自可远避俗世。东篱之下悠闲采菊,不经意间抬眼见山。于归鸟返飞,暮气沧茫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幽邈奇奥,参悟出人生的真谛,但却难以用日常(非诗)的语言捕捉把握。诗中自然的意象:南山、暮霭、归鸟,以其“真意”吸引着人境中的作者远避车马喧哗。步出庐舍,在东篱这一人与自然相隔相接的界线边采摘菊花,暗示作者从世俗社会走向自然田园的归隐之路。陶渊明田园诗以平淡自然的风格,体现出诗人一种超越自我的人格追求。虽然他并非在人与自然之间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而是在平淡自然中,隐藏着乱世之中难以消释的内外矛盾和物我冲突。应该说,诗人的隐居也是迫不得已。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后期,政治局势动荡险恶,躲避到田园中去,虽然清苦,但能得到心灵上的相对自由,诗人把归隐田园看作是生命的归宿与寄托,由此才能把田园生活写得这般平静、淳朴、和谐。归隐之后,少年时的壮志成为泡影,心境不仅感觉悲凉,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在作品中是有表现,如《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等。诗人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述酒》就是一首寄托了晋宋时代之悲的作品。因此,陶诗里的田园景色并非供诗人欣赏玩味的独立的审美对象,更多作为一个背景、一种意象,他对自然田园风物的描写,可以看作一种借物喻己、托景言志的修辞方式,诗歌意象的美学意义不是对自然之物本身的欣赏,而是诗人对自我人格的一种暗喻和确认,其自然美是依附于人格美的。陶渊明虽然归隐,但并不全然脱离开现实,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中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③陶渊明的一生,除几次极为短暂的仕途生崖外,基本过着“归园田居”的生活,因此他的田园诗,来自亲身的经历和感受。虽然陶渊明作为文人隐士的躬耕①②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1-352.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8. ③ 鲁迅.《题未定草》.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286.自资,肯定不同于一个真正的底层劳动者,但他无疑接近并且尝试了田园的劳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五首》“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十二首》“以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其中的辛劳与欣喜也从诗句中传达了出来。最富有意境之美的作品见《归园田居五首》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实景实情,生动传神,语言浅近却又富含深意。陶渊明抒写自己躬耕甘苦生活的作品还有许多,例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供田舍获》等。更有一些诗作直接描述了因“固穷守志”而饥寒窘迫的生活境遇:“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有会而作并序》这些诗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陶渊明个人生活的真实处境,今天既难以弄清也并不重要,然而作为躬耕田园的无数劳动者中的一员,留下这些质朴自然、真切感人的诗句,陶渊明当无愧于田园诗人的称号。躬耕生活固然艰苦,但是对于安贫守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来说,又自有其无尽乐趣。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和美的感情,并在诗中注入一种冲和平淡之美,读来如临其境。描绘乡间极普通的生活场景:“漉我心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五首》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并序》描绘时节转变:“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蜇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拟古九首》 描绘夏日闲居的恬适心境:“霭霭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二首》描绘作诗饮酒的文人雅趣:“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 描绘耕读生活的自由欣然:“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十三首》“衡门之下,有琴有书---朝为灌园,夕偃蓬庐。”--《答庞参军并序》 远避尘世,隐居田园的陶渊明,并非抛弃了全部的社会理想。他的思想,曾有过儒家传统经世济民的抱负,又受到老庄思想小国寡民,返归自然之道的影响。归隐田园参与农耕的生活,更加确立了其对“抱朴含真”的小农理想社会的向往:“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劝农》)结束仕宦生崖,辞去彭泽令,永归田园之后所作诗《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世俗的名禄如同罗网和樊笼,束缚了人的天性,只有如羁鸟归林,池鱼返渊,回到自然的状态。在自然田园之中,身心才能获得真实的自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犹如一幅理想中远古小农社会的田园风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犬吠------陶渊明终于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生活与思想的归宿。最为直接而概括地反映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作品,是晚年的诗文《桃花源记并诗》,他用诗的语言创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一个梦想中的现实,也是一个现实中的梦想:“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是一个人人都参与劳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共耕制的社会。“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各种作物随着季节成长收获,但却没有赋税,没有剥削,自给自足。“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人们的生活习惯遵从古法,不随时风改变,但也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各得其乐。“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能。”这里表现了陶渊明的局限性,他将社会腐败黑暗的根源归结到“智巧萌,大伪兴。”这明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世外桃源”虽是陶渊明的创作,但与其生活的现实社会紧密相联。陈寿《三国志》书中记载的“田畴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敝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等真实事件,就与《桃花源记并诗》有相似之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尘世的,也是没有的。------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①”所以陶渊明①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上册:282.的田园诗,既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抒发了他的志向胸怀,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农耕生活的生动记载和田园风光的优美画卷。三、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学者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里试从陶渊明田园诗的意象和境界方面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同于客观的物象,也不是主观的心态,而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志相统一的产物。简括地说,意象是寄意于象,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为情感找到一个客观对应物,使情成体,从而观照体味。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意象是极为丰富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意象就是日暮与归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二十首》“翼翼归鸟,驯林徘徊。”“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晖”--《于王抚军座送客》“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九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首》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黄昏意象的组合占有相当比重,太阳的回归也召唤着飞鸟、行人、耕作者的回归。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意象,而涉及到返顾旧乡,寻找家园的主题。首先,田园耕作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节奏,随着太阳西沉而劳作停止走向家园,就使夕阳在人化的自然里成为回归家园的象征。其次,人类在文明之路的前行中,又时时恋旧怀古,特别是对现实世界存在不满而难以解脱时,更向往原始的宁静,寻找精神的归宿。而黄昏群动将息,万籁俗静的特点,又使夕阳成为精神的寄托。因此,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众多日暮归鸟的意象,隐含了诗人摆脱物欲,摆脱异化的理想追求。从日之归,鸟之归,到人之归,心之归,日暮人归也就获得了双重意义,它是实有家园的回归,也是精神家园的回归。文学的回归主题在田园诗人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陶渊明田园诗中其它常见的田园意象还有很多:草木、桑麻、庐舍、林竹,,,,以这些意象为代表的田园,正是诗人的精神所在,成为远离尘嚣,涤荡浊情的象征。它带给人的是悠远深长的生命体味和对往古之家园的思索。意境,指抒情诗及其它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这一词语来自佛教术语,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发展于宋代以后。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更广泛用于各类文学创作。这种艺术境界,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陶渊明田园诗在意境方面,就获得很高的评价。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说作了新的阐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不仅是景与情的结合,而且应是从亲身所见所闻中得到的真切感受。有了这样的感受,就叫做“不隔”,才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才有境界;否则就叫做“隔”,也就写不出真景物、真感情,也就无境界。意境有诗人主观的成份,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陶渊明笔下的很多意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与诗人融为一体,形成意境,是“不隔”的。①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这样的境界中,在种豆南山,采菊东篱,共话桑麻,披衣言笑,欢酌新酒,清吹鸣弹,泛览典籍,赏析奇文的生活中,感受到人生最高的解脱。天气佳,草木长,新苗茂,飞鸟还,这样一些平凡的自然景象也给人以无比愉悦的赏心之乐。从而,现实的人生即使充满痛苦,又极为平凡,但还是有它足以使人留恋依怀之处。陶诗艺术境界的特出地方,就在他把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极为自然质朴的写了出来,同时又把它与道学、佛学所要解决的人生解脱问题联系起来,使得这种艺术境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意味。这就是陶诗“平淡”的特色所在。而正因为在陶渊明身上有着对苦难人生的感慨、不平、愤怒和爱恋,所以他超脱平淡的艺术境界才有深切感人的力量,没有流入枯寂,虽然“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十三首》)和“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同属于陶渊明一人,后者无疑是其主要方面,从而形成了陶诗“平淡”的境界,形成了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形象。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长久以来对中古诗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第一个对陶诗进行评论的是齐梁时代的钟嵘。他在《诗品》中说:“宋征士陶潜诗,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②”钟嵘将陶诗列为“中品”,说其出于应璩的观点,今天已得不到认同,但他①② 王国维.《人间词话》.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265. 钟嵘.《诗品》.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9.对陶诗所谓文体省净、笃意真古的评价则相当准确。在钟嵘之后,历代对陶诗的评论很多,大多数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就是“古今尊陶,统归平淡。①”这当然主要是针对陶渊明田园诗文的评价。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在其生前和身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并未被充分认识到,南朝文坛的风气是注重文辞的声色之美,而陶诗的朴素质实,在时人眼中比不上陆机、潘岳、谢灵韵等人。刘勰《文心雕龙》无一语涉及陶渊明。钟嵘《诗品》将陶诗列为中品。虽有肃统写下《陶渊明传》,编着了八卷本《陶渊明集》并为作序,使其诗文得以流传,但其艺术价值未被完全认识。陶诗的艺术成就到了初唐以后,得到后世众多伟大诗人的高度赞赏:“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狂歌陶令前。”--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颜尚书笑有此赠》“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题洵阳楼》“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读陶诗》苏轼曾作《和陶诗》一百多首,他评价陶渊明:“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②”南宋真德秀将陶渊明的作品与《诗经》《楚辞》并举,认为“为诗之根本准则③”。清人评价陶诗的影响:“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期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④”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丰富的。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① 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52.② 苏轼.《与苏辙书》.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5.真德秀.《论陶一则》.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04.沈德潜.《说诗晬语》.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 上册199.③④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原因何在?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陶渊明个人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那光明峻伟的胸襟、刚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以及执著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为历代无数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知识分子的榜样。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高远入化的艺术境界,丰富的田园诗歌堪称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成为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源泉。历代有成就的诗人无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受到他的艺术熏陶。 11[参考文献][1]逮钦立.《陶渊明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2]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5]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7.[6]《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丛书”,1962.[7]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8]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9]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二卷》.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10]李锦全.《陶潜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地黄花评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