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传2搜神记作者里面神农怎么抓

《搜神记》神农绯罗由爱生恨 陈键锋甘做爱的屌丝
编辑:安波
[导读]《搜神记》的热播也带动了人们对于剧中人物进行了解的热情,陈键锋扮演的夙和,陈紫函扮演的香药,谭耀文扮演的神农,冯凇凇扮演的绯罗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
《搜神记》神农绯罗由爱生恨 陈键锋甘做爱的屌丝
《搜神记》的热播也带动了人们对于剧中人物进行了解的热情,陈键锋扮演的夙和,陈紫函扮演的香药,谭耀文扮演的神农,冯凇凇扮演的绯罗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
绯罗(冯凇凇饰演)是人王伏羲的宰相之女,一心爱慕着伏羲的三弟子神农。然而神农心系苍生,无心儿女私情。为了引起神农的注意,绯罗对其关爱有加。更是亲手炖了补汤,端到神农面前。平日里在怎么娇生惯养的绯罗到了神农面前都立刻变成一个温柔可人的小女生,然而神农却只把绯罗当做妹妹一般看待。后来一直未能得到神农心意的绯罗投靠瘟神。成为剧中的一位大反派。在与神农敌对的过程中,绯罗不仅葬送了自己的爱情,也让自己陷入不可自拔的深渊。
您觉得这篇文章: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安波]
吉和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未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发表,已经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吉和网”或“东亚经贸新闻”。
②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来电或来函与吉和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解决。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长春羿尧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吉ICP备号-2 吉B-2-4- E-mail: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三国群英传2:搜神记中文版
《三国群英传2:搜神记》是由玩家自制的RPG策略游戏,是《三国群英传2》的一个修改版。游戏是作者根据玩家小说《搜神记》获得的启发而制作。该作的难度较大,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新的设定,非常具有挑战性!
1、物品隐藏属性系统。
2、兵种强化系统。
3、新武将技,新军师技与组合军师技系统。
4、武将隐藏属性。
5、物品功能多样化风格。
6、新音效系统,女将落马声音改变。
7、低忠诚度自动劝降系统(玩家武将忠诚度低于设定值,将有很大几率被对方劝降)。
8、中华历史中大部分人物,不再局限于三国,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岛国人物。
随机boss:进入boss场景后不再像原作一样一个boss一个家,而是会有不同的boss。
更好的技能:该mod不仅增加了技能数,武将随着战斗的积累会自己领悟新的技能并升级。
物品合成:战斗过后你会获得各种材料,你可以将其合成打造神装!
必杀技:如果你的武将能力远远大于对方,那么你将有机会使出必杀技秒杀敌人。
技能书介绍
传说封印“阿鼻炼狱”的秘宝
传说封印“神龙”的秘宝
传说封印“灭世牛魔”的秘宝
传说封印“极火狂雷”的秘宝
传说记载“神鬼乱舞”的秘宝
传说封印“炼狱魂火”的秘宝
传说记载“剑袭苍穹”的秘宝
系列游戏共25款
三国群英传2是策略游戏的经典之作,目前有很多热爱三国群英传2的玩家制作各种修改版和MOD,鉴于大家对这款游戏非常热爱,特献上三国群英传2修改版大全,MOD持续更
推荐硬件配置
[操作系统]
Windows XP / Windows Vista / Windows 7
[运行环境]
DirectX 9.0 and 10.0
芯片:集成/独立显卡 显存:0M
下载:120.0 M,安装:150.0 M
必备运行库
说明:必备运行库即是三国群英传2:搜神记游戏运行所必须要安装的程序,如果没有这些程序,游戏可能无法正常运行。,快速智能修复各种常见游戏错误。
工具下载(使用推荐下载,提高几倍速度)
三国群英传2:搜神记常见问题:
一、下载游戏与工具时请务必使用迅雷7,在下载前建议用户先查看配置要求、游戏说明和网友评论等信息,下载后请按提示安装。
二、游戏在安装运行的过程中若出现缺少dll、内存不能读、配置不正确等,请下载对应的游戏插件。()
下载的资源有可能会被杀毒软件提醒,部分报毒与补丁工具有关。若您有顾虑,请谨慎下载。
快吧游戏网所有资源均由网友提供, 所有游戏版权问题均与快吧游戏网无关,所有游戏资料均收集于互联网,若有侵权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尽快处理。
时间:09:00-18:00(节假日除外)
超时空英雄传说电脑版
太空战将:无畏舰长英文版硬盘版
足球盛宴英文版
爬行世界英文版
三国杀传奇电脑版
警察战术:帝国v1.1986英文版
支持单张5M以下的gif/jpg/pngl图片
在线视频地址
目前已支持优酷、土豆的视频播放页链接
扫描二维码热门搜索:
拼音检索:
当前位置: >
> 三国群英传2之搜神记
三国群英传2之搜神记 V2.7中文版
游戏类型: 游戏语言:简体中文 游戏大小:97 MB 游戏公司:暂无 上市时间:
更新时间:操作系统:, , ,
标签: & & & 专题:暂无
我要评分:
该游戏于日更新为V2.7版,欢迎玩家下载。
作为一款策略游戏,《三国群英传2》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不少玩家也根据自己的喜爱对这款游戏进行各种修改,而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玩家根据志怪小说《搜神记》对《三国群英传2》修改而来的MOD游戏&&《搜神记之三国群英传2》。游戏本身的设定很有挑战性,所以这款MOD的难度较大,喜欢三国群英传2的玩家不要错过了。
本游戏为《三国群英传2》的扩充版本,对游戏的许多方面进行了修改并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具体如下:
01:加入了战斗掉宝系统
02:加入了物品专用系统
03:加入了随机BOSS系统
04:加入了物品隐藏属性系统
05:加入了兵种强化系统
06:加入了新武将技,新军师技与组合军师技系统
07:加入了武将隐藏属性
08:加入物品功能多样化风格
09:加入了必杀技系统
10:加入了技能学习系统与领悟系统
11:加入了新音效系统,女将落马声音改变(注册提供)
12:加入了低忠诚度自动劝降系统(玩家武将忠诚度低于设定值,将有很大几率被对方劝降)
13:加入了中华历史中大部分人物,不再局限于三国,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岛国人物
14:加入了物品合成系统
15:加入了第九技能系统
16: 加入了技能升级系统
技能书介绍
太阴真符:等级2,传说封印&阿鼻炼狱&的秘宝
炎龙真符:等级2,传说封印&神龙&的秘宝
幽冥真符:等级2,传说封印&灭世牛魔&的秘宝
雷鸣真符:等级2,传说封印&极火狂雷&的秘宝
神鬼令:等级2,传说记载&神鬼乱舞&的秘宝
魂火阴符:等级2,传说封印&炼狱魂火&的秘宝
苍穹密轴:等级2,传说记载&剑袭苍穹&的秘宝
游戏截图&视频
三国群英传2之搜神记 下载
《三国群英传2之搜神记》V2.5中文版
你可能还会喜欢
精品游戏推荐
策略战棋精品游戏
CopyRight2004年-2013年
游迅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编号:沪ICP备号-9您好!欢迎访问 元和点穴,疑难杂症。欢迎您的光临!
神农的故事
发布日期: 15:03:47 &&&&文章来源:0
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神农多解   ①农业的发明者。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周易•系辞下第八》;“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②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马X《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晋王嘉《拾遗记》卷一:“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及拾之,以植于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   ③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亦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参见明•周游《开辟衍绎》第十八回王子承“释疑”。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④土神。《礼记•月令》夏季之月:“毋发令而待,以防神农之事也。”注:“土神称曰神农者,以其主于稼穑。”   ⑤异草名。《太平御览》卷三九引《神农本草》:“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编辑本段 史志记录   神农氏,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神农,有娲氏之女安登,为少典妃,神龙而生帝。承庖羲之本,(伏羲氏禅位与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勰疚辏嗨纾犟缰越烫煜拢屎拧吧衽薄>菟韭碚辍度时炯汀吩兀骸疤环耸希赵孪笃涿鳎勇硗忌衿溆Γ跹糁兀掳素载诚笾龋涓芍В骷鬃印@笠孕思奕帐隙蠡橐潦迹嵘ㄖ胳萑耸辖嵘鞘拢呓哟玻萑耸纤拇藁场⒏鹛臁⑴粗练耍坛谢担竦乐厝寺祝鞫瀚t之瑟,龙师纪官。始庖厨,倡六兽,之先帝也。端拱于上,朱襄诸臣分理于下。呜呼,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因为当时为禅通纪十九氏时代,故伏羲氏禅位于第一重臣朱襄氏,即炎帝也。所以有“此天所以开炎帝之盛也”之论。综上所述,炎帝即朱襄氏,朱囊氏即炎帝也,为一个人。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战国策》记载神农攻打补遂是可以考据在中国境内的最早战争。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史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都称炎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很可能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岗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周武王封神农的后代于焦。 编辑本段 神农氏传说 炎帝 神农氏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参史志: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自北户 孙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此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之火德。)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铲草兴锄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他,便是以“大德”闻名于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农氏的大德的完美写照。   铲草兴锄 传说,神农时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人们变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树上,人们坐在树下敲着,喊着。草也不死了。没办法,人们拿铲子铲草。地晒干了,铲草费力气。有的劲使猛了,铲子也弯了,翻过来扒,比铲着得劲。从此有了锄。 药王   为了怀念他,旧时的药铺里,常挂着一幅画像,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围树叶、手执草药的人,他就是“神农氏”。 神农本草经   [1]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 神农涧的来历   神农涧 在河南省-温县。明陈仁锡《潜确类书》卷三一:“神农涧在卫辉府温县。神农采药至此,以杖画地,遂成涧。”唐代吴玉斗诗云:"坎水是从一画生,辟来古涧润温城。……久待两岸藏仙药,认识尚须眼有睛"。温县周围古属怀庆府,盛产的地黄、菊花、牛膝、山药素为上品,世称"四大怀药"。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茶叶   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   我们现在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死因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说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俩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神农氏不事征伐,这与《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会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战的黄帝,竟然要与他“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主张炎帝、神农氏为二人。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 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现在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说直接可以治病。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司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   五谷台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墙上的壁画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除了开垦荒地,口尝百草,播种五谷,汲水灌溉外,还有日中为市,造陶器,尝药治病等。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同时,他还发明了陶器,解决了人类的生活用具――器皿和陶盆、陶罐等。神农氏的另一伟大功绩就是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炎帝 ≠ 神农氏或炎帝T神农氏 】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什么关系?两者是否为同一人呢?关于炎帝和神农氏的关系问题,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了观点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这一派的观点现在占上风,算是主流派,比如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就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所以纪念馆内就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而另一派则认为炎帝和神农是两个系统的人,扯不上关系,因此不可能是同一人。 古代史书关于神农氏的世代记载是这样的:神农氏统治经历了七十个世代,(一说十七个世代)到黄帝部落崛起的时候才衰落下去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前面忘了说明的需要说明一下,即神农氏以前包括神农氏的时代,像伏曦,女娲,神农这样的称呼乃是对于某个部落或者部落的若干代首领的统称,而不是对唯一一个君主的称呼。但是后世的学者们往往产生歧见,比如关于古蜀国的历史记载中,很多人都认为蚕从和鱼凫是古蜀国的两代君王,但是实际上蚕从和鱼凫乃是两个分别长达数百年的古蜀国王朝,每个王朝都有十几个世代。(《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提到:黄帝崛起的时候,恰好“神农世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请注意这个“世”字。)这就是为什么伏曦,女娲,神农的统治往往高达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原因。按照一世三十年计算,那么神农氏统治的时期大约为两千年(如果是十七个世代则大约是五百年)黄帝的时代,在距今大约五千年以前,以此上推两千年,大约就可以推断出神农氏统治开始于距今大约七千年以前。 但是,关于炎帝的记载则明显和神农氏对不上号。和神农不同,关于炎帝的称号是对某一个人还是对若干世代的部落首领的称呼这一点是存在争论的。有一种说法认为,炎帝经历了八个世代。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他叫榆罔。这种说法,就把炎帝和神农串到了一起,即无论炎帝还是神农都是同一部落首领的称呼。同一部落首领有不同的称呼倒不奇怪,但是无论神农氏是七十个世代还是十七个世代,显然都和炎帝的八个世代对不上号。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炎帝和神农为同一人的说法值得怀疑 【传说】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疼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哇,走哇,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奇花异草,大老远就闻到了香气。神农他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窜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臣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拥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都赶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臣民们说这里太险恶,劝神农回去。神农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茫茫大山脚下。 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们又劝他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望农亭”。然后,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臣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从来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层,才搭到山顶。传说,后来人们盖楼房用的脚手架,就是学习神农的办法。 神农带着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了,嘿呀!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喜欢极了,他叫臣民们防着狼虫虎豹,他亲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老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当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还是下山回去。他又摇摇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怎么能回去呢!”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经》,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护身的几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神农故事新解】 在神农氏的诸多事迹当中,最为人们称道和熟悉的是制耒耜、种五谷一事,这也正是神农氏之被称为“神农”的原因所在,“神农”一词中的“农”字就完全体现了这一伟大创举。 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加工食用三大步骤。在原始农业出现之前的采集渔猎时代早期,收获储备与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人们采集而储备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食用的,人们食用的东西也经常是现采现吃,并不一定是先前储备的东西,而且人们储备的食物也往往不是植物种籽。伴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具备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因而能够长期储备食物和饮水,从而把采集储备和食用两个独立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形成大量获得植物种籽的需求。原始种植业开始于使用葫芦作饮水器具的伏羲氏时代,人们最早种植的是葫芦,在种植葫芦的过程中,人们积累比较丰富的种植技术。到了女娲氏时代,也就是陶器时代,种植技术和对植物种籽的需求一旦结合在一起,农业的出现也就呼之欲出了。其实人们开始种植葫芦时,也不一定是因为需求而想到种植葫芦,很可能是儿童出于爱好和玩耍开始了葫芦的种植。其原因有三:一是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照顾、保护和管理他们的“劳动”成果;二是葫芦籽颗粒大洁白,深受人们喜爱;三是葫芦籽颗粒大而容易播种操作。我国许多地方民间存在着禁食葫芦籽的风俗,大人们会用“吃葫芦籽会长包牙”之类的话吓唬小孩子,说明人们对葫芦籽的重视和保护,也暗示了葫芦栽培历史的悠久。当我们的祖先把种植葫芦转向种植草类植物获取食用的种籽时,原始农业就诞生了。 吃草治病并非人类独有。许多动物都有吃药治病的现象,说明早在人成其为人之前,人类的祖先就已经本能地积累了许多草药知识。原始农业兴起后,出于寻找更好的农作物种类的需要,人们在尝食植物的同时会更加注意了解植物的特性,不仅注意有毒没毒、可吃不可吃,更会注意了解不同植物种类、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苦辣酸甜味道,以及寒温特性等,从而结合原有的草药知识形成医药概念,开始了医学探索。也就是说,医药概念是伴随着原始探索驯化植物为农作物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无意插柳柳成荫”式的发明。这应该就是神农氏发明医药的历史真相。 要大量种植农作物,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驯化使之成为作物品种,比如稻、黍、稷、麦、菽五谷;其次要有农具,比如耒耜;三是要掌握农时。这些都需要长期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即使一个人终其一生也绝难做到。所以说,神农氏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 在农业发展的早期,主要技术进步表现在驯化野生植物上,经过尝百草和试种,古人们初步确定了适合栽培的几种主要野草,野草种类因地区而不同,收获的种籽除一部分被食用外,人们会选择饱满的籽粒留作种子,这其实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过程,使得栽培植物和养殖动物与其野生原种的差异越来越大,而分别成为农作物和家畜。中国人非常重视留种工作,总是千方百计地保护作物种子,甚至有“饿死不吃种子”的说法。这一习俗更加有利于农作物品种的选育工作。可以推测,在神农氏中期,中国就已经基本培育出各主要农作物品种,即五谷。 神农通代诸炎帝传十七世二十一帝考 张 颖 陈 速 提 要 五四前后,夏曾佑宣布“神农诸帝……皆神话”,顾颉刚据此说神农氏是许行一手杜撰及司马迁不记载神农氏,史学疑古派紧接否定《周易》、《周书》所述神农氏事迹,疑古过勇,取证不足。《史记》明载神农氏数事,与《孟子》同述及神农事的先秦典籍颇多,辑于春秋世和经孔丘整理的《周书》、《周易》都记述神农氏事迹,当依据春秋前写及神农氏的史传而来。神农氏其事是历史非神话。《史记》、《周书》坐实黄帝以前之“天子”神农氏即黄帝以前之“帝”炎帝。崔述的“神农非炎帝”说,全凭想当然。用《史记》、《周书》对照《世本》、《左传》、《国语》、《山海经》,可证神农氏又号烈山氏,神农一代初中晚期诸帝无不称炎帝。从神农一朝祗有整代诸帝共用帝号,到商、周两朝才有列王各用帝号或王号,符合历史上帝号或王号演化的渐进规律。简单提炎帝即神农氏或炎帝非神农氏,未能点到神农是诸炎帝的整代代号或炎帝是神农诸帝的一代通号这一问题要害,无任何意义。“烈山氏之有天下”,是说神农建号“有天下”在烈山,非说首代神农炎帝生在烈山。郦道元发现:皇甫谧的首代神农炎帝生于随州厉乡之说出自“父老相传”,无所本。汉以前人说首代神农炎帝生于华山之阳常羊山,初袭母性,后得姓姜名轨。炎帝姜轨“长于姜水”,始为部落后为国家于姜氏城,纳承桑氏女为妃,生姜堇诸子女,后纳尊卢氏女为次妃,生姜柱诸子。承桑氏女非赤水氏女听@和佳巳。听@属炎帝姜居生母。佳巳属炎帝姜魁生母,非炎帝姜轨生母安登。帝姜轨号皇神农在淇山,称炎帝在丽山即骊山,建都在陈即宝鸡。刑天争帝,补、遂二国反。炎帝姜轨以石作兵,杀刑天于常羊山,伐补、遂。炎帝姜轨崩,子姜柱立,始作蜡寄。炎帝姜柱崩,子姜庆甲立。炎帝姜庆甲崩,叔姜临立。炎帝姜临崩,子姜承立。炎帝姜承崩,子姜魁立。炎帝姜魁与炎帝姜临及黄帝魁分别见汉代文献,是三人而非一人或二人。《绎史》谓“《路史》分临、魁为二人”,失考。炎帝姜魁崩,子姜明立。炎帝姜明崩,子姜直立。炎帝姜直崩,子姜宜立。“宜,帝直之子”,《通鉴外纪》首载“帝宜”,实有古文献依据。炎帝姜宜崩,子姜来立。炎帝姜来崩,子姜恿!锻饧汀贰锻ㄖ尽泛笪蟆印弊鳌搬”或“裹”,“‘来’、‘’古通”之说更无的方矢。炎帝姜颖溃咏恿Q椎劢颖溃咏诰チQ椎劢诰ケ溃咏ЯQ椎劢П溃咏肆Q椎劢吮溃芙妨Q椎劢繁溃咏髁5劢贰⒔魇嵌朔且蝗耍纱印渡胶>废昕迹堵肥贰肺薅抛Q椎劢鞅溃咏伊Q椎劢冶溃咏沽Q椎劢贡溃芙茇枇Q椎劢茇栉坑人保ぷ雍蠓庥苤荩巫咏温Q椎劢温笪频奂л比〈庥诼骸I衽┦贤觥W陨衽┭椎劢熘辽衽┭椎鄄温彩呤溃坏郏虐俣嗄辍I衽┦鲜侵泄飞嫌形南兹吩淇煽嫉牡谝桓龀κ侵泄咔晡拿魇返牡谝蛔哦肌 传统的治史者,一向信奉“三皇五帝”之说。故其编著史书,多记载神农氏事迹。现代之国人,转而称道“炎、黄二帝”。唯通行的历史著作,为一味看重地下考古发掘材料所局限,又往往改从夏、商二代写起,结果非少言轩辕黄帝,即避而不谈神农炎帝。轩辕黄帝的事且不说它。神农炎帝或神农氏究系一整代抑或一位历史人物,还是仅为一个神话英雄?这关系到神农氏其人是否华夏人文初祖的大问题,亦连带及五千、七千乃至上万年文明史能不能开宗明义首讲神农氏的一道新题目,倒也不可不辩。 笔者不苟同时下史学界视神农氏事迹为神话传说的许多习惯做法。为此,特专文考证神农诸炎帝的肇兴、传承及其衰亡历程,祈大雅驳正。 《古史辨》派否定神农之说不可信,中国历史该从神农氏讲起 无论是谁祗要一谈起神农氏,大概都没法儿回避“五四”以后史学疑古派断定神农其人其事纯出虚构的种种论述。那时候,矢口否定神农氏历史的好多代表性文字一旦发表后,就主要集中收编在二十年代以来陆续刊布的史学杂志《古史辨》上。而如要究其发端,此类否定神农氏的文字,恐怕更育于比《古史辨》还要早出版整十年的一部历史专著之中。时过数十载,当年疑古史学的影响至今俱在。今印各类历史教科书多不提或少提神农氏,骨子里全盘负面继承前辈学者否定神农氏事迹的疑古成果,便是一项明证。其实,现今史书讳言神农氏的此一写法起码值得商榷。倘若进一步检查往昔疑古学者全部有关论述的话,尤不难发现:前贤对神农氏的各种否定,是皆难成立的。 否定神农氏的言论最初出现于本世纪初某一通史作家笔下。此即清光绪三十(1904)年,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内率先宣布的一句话:“中国自黄帝以上,包牲、女娲、神农诸帝……皆神话也。”夏氏接下去固然未曾再讲出多少为什么,然在新学方兴未艾的晚清,他的话已足令石破天惊。往后,一方面恐缘夏氏通史进而作为大学教材且以《中国古代史》名义一版再版,一方面或因顾颉刚辈大做特做神农氏的否定文章并在《古史辨》上接连刊登,构成这样双重的权威疑古说教,再加上钟毓龙《上古神话演义》、袁柯《中国古代神话》先后将神农炎帝写进两部卓越或著名的神话文学作品而在一旁为之推波助澜,从此时起凡有学者“言中国信史者”,就果然“必自言、黄之际始”,真的不再述及神农氏了。尽管,夏曾佑早年充其量只说过一句“神农……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1】且又语焉不详,光有大胆的假设而无小心的求证,我们完全可以不忙于理会这位否定神农氏历史的始作俑者。 看上去似乎振振有词地发挥着夏曾佑所持“神农诸帝……皆神话”一说的史学家,自然首推前述《古史辨》的创办者顾颉刚。民国十二(1923)年,顾颉刚《与 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初次提出:“自从许行一辈人抬出了神农,于是神农又立在黄帝之前了”【2】。他的论点是“许行……抬出了神农”,意谓神农氏是许行一手杜撰的。民国二十四(1935)年,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二回提出:“‘六艺’中……的历史系统是从黄帝开始的,司马迁……的书也起于黄帝。黄帝以前,他已在传说中知道有神农氏,……但他依然以黄帝为断限,黄帝以前的一切付之不闻不问”【3】。他的论点又是司马迁的书“以黄帝为断限,黄帝以前……不闻不问”,意谓司马迁不记载神农氏的任何历史。另外,顾氏《&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还有一个说法:“神农已是起得够后的了,他到了战国之末方始在古帝王中占得了一个位置”【4】。此说法由于发明权终归挂不到顾颉刚名下账上,是非曲直暂且搁置到后文再论。他的前二点意见对头吗?乍看,《孟子》的《滕文公上》倒是确实写着“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5】的话,《史记》的《五帝本纪》又是劈头讲了“黄帝者……”【6】如何如何,顾颉刚据此而说神农氏是许行一手杜撰及司马迁不记载神农氏任何历史,这话还会有假?难怪后学者对他的话总是深信不疑。年,童书业《&古史辨&第七册&自序&》称“伏羲、神农……至多是些社会进化的符号”【7】,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谓“在春秋时代的传说里并没有见到神农氏”【8】、“他(司马迁――笔者)只敢写一篇《五帝本纪》,对于……神农一个字也没有提”【9】,一再重复的话语也无非是顾颉刚讲腻了的老话而已。他们立说时根本不再考虑:顾颉刚氏否定神农氏历史的说法究竟有几分根据? 说司马迁的书“以黄帝为断限,黄帝以前……不闻不问”,顾颉刚这话一开口,就未免其任意篡改《史记》原文之嫌。诚如前析,《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的确开篇写黄帝;其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又当真再三说:他的书“自黄帝始”及“余历述黄帝以来”【10】,等等。粗心一看,岂非《史记》真的不记载神农氏任何历史么?可惜此语只说对一半。倘以《史记》首卷起句即述轩辕黄帝而不及神农氏且全书只有《五帝本纪》而没有《三皇本纪》或《神农本纪》此两点为据,遂谓其书“以黄帝为断限”,这话也许对。若复以《史记》卷首下文转口忽言“神农氏世衰”、“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代神农氏”【11】及卷二十八《封禅书》另外别提“神农封泰山”【12】诸事作证,仍谓著者对“黄帝以前的一切付之不闻不问”,不记载神农氏任何历史,这话就肯定不对了。明明《史记》确凿记述神农氏在轩辕黄帝之前、神农氏衰亡后才由轩辕黄帝代其有天下及神农氏作为古君主登泰山封过禅的史实,还能说司马迁对“黄帝以前……不闻不问”吗?明明《史记》一笔笔写着“神农封泰山”、“神农氏世衰”、“神农氏弗能征”、“轩辕……代神农氏”云云,写着神农氏的好几件事迹,还能说神农氏的任何历史都不记载于《史记》么?除非他敢于明目张胆或静悄悄删削掉《史记》的上述相关文字。 顾颉刚借口《史记》篇目以“黄帝为断限”,《史记》正文于不顾,硬说司马迁对“黄帝前……不闻不问”,祗能是似是而非!史学疑古派一哄而上,跟着说什么《史记》的《五帝本纪》“对于……神农一个字也没有提”,无视书有明证,亦祗能是以讹化讹。顾颉刚所谓神农氏历史皆不载于《史记》的第一个观点恰恰篡改了《史记》原文,显然站不住脚。 说“许行……抬出了神农氏”,顾颉刚这第二句话一说出,又难掩其随便附会《孟子》一书语意而全不顾及别种先秦古籍文本所述之实。《孟子》上讲的许行“为神农之言”一事,不管从其字面抑或从其语义来看,本意无非是讲许行假托神农氏的行事或话语阐发自己学说,绝不是说许行造出了神农氏其人。这正好比人们或许可以讲孔、孟一派儒家常假托尧、舜、禹、汤之言行宣传个人主张,却绝对不可以说孔、孟一派平白无故造出尧、舜、禹、汤诸帝王,道理没有二样。光据《孟子》的上述“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句话,那能看出神农氏其人也是许行造出来的丝毫含意呢?若定要不顾一切就此硬说许行意造出神农氏的话,起码还得有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先需设想好《孟子》的“为神农之言”此番话之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必须是非属唯一的即系最早的不可。不幸的是,和《孟子》一样记神农氏而别述及“神农氏作”【13】、“神农之世”【14】、“神农不与存”【15】、“神农氏当是时”【16】、“神农之教”【17】、“神农和药剂人”【18】、“神农教而不诛”【19】等事的先秦典籍偏偏多得很,少算一点也有《周易•系辞》、《管子》、《商君书》、《庄子》、《吕氏春秋》、《世本》、《战国策》六、七部;该六、七部书内除了《吕氏春秋》、《战国策》二种似可判定应晚于《孟子》出世以外,其余几种均无那一学者举出过任何确证以表明其必定撰著于《孟子》之后。也许能设想据以论证“为神农之言”的记载本身或可能出现最早或确为当时唯一发现其情属实的所有必要前提,就这样恰恰皆缘无最低限度证据而落空。单凭上述先秦诸书几乎无不同载神农氏事迹且彼此的成书确切年代一般又与《孟子》莫辨先后这二点过硬反证,有何依据再认为《孟子》记载“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那段文字之写作时间一定在先秦其它书相关文字之前,并从而推论“ 许行……抬出了神农氏”呢?除非他有本领能考出《孟子》内“有为神农之言者”一番话之问世时间真的领先于上述先秦他书相关文。 顾颉刚孤立地抓住《孟子》写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句话,不问此话究应作何解,不顾其它先秦古书有无别类相关记载,径自谓许行一派“抬出了……神农氏”,祗能是无稽之谈。史学疑古派借题发挥,紧接随声附和“春秋……传说里面并没有见到神农”云云,不虑及是否存在反证和悖论,亦祗能是错上加错的胡说。说详下文。顾颉刚所谓神农氏是许行一手杜撰的第二个观点恰恰掩不住它失考《孟子》“为神农之言”句本意及其他有关先秦古籍所述神农氏诸事明文的偏颇,更显然站不住脚。 接下只剩“神农……到了战国之末方始在古帝王中站得一个位置”的顾氏第三种说法能否立足需要讨论。我们不知道,顾颉刚持此一说究竟具体依据何书。他自己对此亦讳莫如深,无详细交代。崔述《补上古考信录》卷上写下“《孟子》书中有许行‘为神农之言’,……然此等语言皆当在战国以后”【20】一笔,很可能就是顾颉刚之说的最早出典。唯所异于顾氏说者,崔述的话仅是指出“许行‘为神农之言’……当在战国以后”,而未及其它。崔述此说那里包含有以此类推别种先秦书上的神农氏记载亦“当在战国以后”的任何意思,又何能为顾颉刚顺手牵羊用来作为支持己说的一件佐证呢?更不消说崔述似乎早已能预见其说法日后恐惹麻烦,故意先一步将“许行‘为神农之言’”的时间稍稍往前挪,笼统系于“战国以后”而非死板地定在“战国之末”,不象顾颉刚这般把话将得太绝了。撇开崔述意见暂不谈。要是一心一意按顾颉刚的见解治史,却又没办法进而证明所有记述神农氏治世为帝王的先秦古书统统不迟不早问世在“战国之末”的话,真不知如何才能走出这条史学死胡同,顾氏的“神农……到了战国之末方始在古帝王中站得一个位置”说法岂不亦因此很容易捉襟见肘,一下子便暴露不能自圆其说么?怪不得后来的史学疑古派急忙要改口,说成是什么“春秋……传说里面并没有见到神农”了。后者徐旭生的讲法在这点上不用说比前者顾颉刚的讲法乖巧得多。试想,记述神农氏事迹的《商君书》、《庄子》、《吕氏春秋》、《世本》、《战国策》和《孟子》的编著者泰半是战国人,管仲其人活动于稍早的春秋世要算是例外,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21】也似乎早有成说,故谓春秋时著作里“没有见到神农”云云有何不稳妥?怎能够让我们反说错上加错?非别故,缘后者此说仍将如下文所述,实际上依旧或以推理代考证,或弃史料于一旁,治史方法的不科学甚至较前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结果既轻率否定《周易•系辞》所载“神农氏作”的可靠性而错在前,又公然抹煞《周书》载及“神农之时……耕而种”【22】之明文而误于后,说到底实越发未能正视两书之记述神农氏事迹恰好均在春秋直至春秋时代以前。 不信看载有神农氏事的《周书》辑于春秋世之铁证。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称:“《周书》七十一篇,周史记”【2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谓:“其书载有太子晋事,则当成于灵王以后”而“《左传》引《周书》,……其文皆在今书中,则春秋时已有之”【24】;刘师培《&逸周书补释&序》道:“《周书》……盖与《尚书》百篇并列,春秋之际学士大夫竞相补习,下逮《管》、《墨》、《商》、《吕》之书各有称述”【25】。大量的可靠文献证实:它《周书》至迟是周景王(前544――520年在位)时已问世的一部著作,书确成于春秋时期无疑。《周书》明文记载“神农……耕而种”一条,当依据春秋前写及神农氏事的某些史传而来, 不是有力反证所谓春秋传说里“没有见到神农”之说的不能成立么?至于上述的《周书》引文不见于该书今本,仅见刘恕《&资治通鉴&外纪》卷一及贾思勰《齐民要术》等他书转引,那是因其“近代所行之本皆阙《程寤》……《月令》十一篇,余亦文多佚脱”,如同“《史记•楚世家》引《周书》”、“《汉书》引《周书》”、“《唐六典》引《周书》”在“今本皆无之,盖皆所佚十一篇之文也”【26】一样,本不足为奇,有什么可深怪呢?不信再看亦载有神农氏事的《周易•系辞》编在春秋直至春秋前的实据。《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称:“孔子……晚而喜《易》,序《篆》、《系》、《象》、《说卦》、《文言》”【27】;《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八十八《儒林传》谓:“孔子为之《篆》、《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28】、“孔子……晚而好《易》……而为之《传》”【29】。两本最早的正统史书证实:它《周易》至少是孔丘生前已存并经他整理的一部著作,书亦成于春秋时期直至春秋以前无疑。《周易》卷二《系辞下》明文记载“神农氏作”一条,同样亦该本于孔丘生前流行的那些涉及神农事的传记而来,不是又有力反证所谓春秋传说里“没有见到神农”之说的不能成立么? 且慢,或许有人会不管占不占理,至少列举当年的史学疑古派曾提过《周易•系辞》非春秋时代或春秋前著作的下列各种疑问,以示异议。“孔子晚而喜《易》,序《篆》、《系》、《象》、《说卦》、《文言》却颇可疑”【30】,此乃顾颉刚在怀疑司马迁,初持记述“神农氏作”的《周易•系辞》成书于战国至西汉说。“《史记》不特没有‘说卦’二字,连‘序《篆》、《系》、《象》、《说卦》、《文言》’这一句,也是宣帝时京房等插入的”【31】。此乃李镜池在怀疑司马迁,别持记述神农氏事的《周易•系辞》成书于西汉说。李镜池说之非难原不值多费笔墨。只要一提马王堆出土帛书《周易》内原含《系辞》的事实,顺便挑明一下汉高帝时陆贾《新语》的《辨惑》、《明诫》二篇已引用过《周易•系辞》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32】等语这两项实证,所谓西汉人作《系辞》的说法早就不攻自破。倘再细心观照立说者原未经过任何求证,仅仅凭着“据我想”一句空头话,即大胆下了《史记》内“孔子……序《篆》、《系》”一节系“京房等插入”之妄断,其说的纯出杜撰更就一目了然。唯评判顾颉刚说的是非似乎倒需讲几句。 顾颉刚辈为了替自家说法找更多根据,毋庸讳言,曾煞费一番苦心,到处旁征博引所谓的书证。他,又是说倘《周易•系辞》成书在西汉乃至战国前,缘何《史记》、《淮南子》、《世本》却均未记载《系辞》上写及的“神农氏作”故事;又是说若《论语》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33】一语不虚,缘何“在《鲁论》里‘易’作‘亦’,连下句读,成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34】;又是搬出了欧阳修、叶适、康有为的话当救兵。谁知如此作为还是一场空折腾。上述《史记》载“孔子……序《篆》、《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载“孔子……为之《传》”,原本对得上号。两书之本意,祗谓孔丘整理过《系辞》等《易传》,何曾见“夫子自道”撰《易传》的半点意思,更为十分明显。既是孔丘仅仅“序”过《易传》却非著有《易传》,《易传》各篇成书在孔丘序《篆》、《系》等《十翼》的一番整理之前明甚,无论《论语》所载孔丘学《易》一事实情怎样皆不与《易传》著作年代发生直接联系,不是很清楚吗?《易传》诸篇间或《易传》与《易上下经》间兴许有矛盾,甚至《易传》与《论语》相关说法可能有歧见,不也是很正常吗?如以这几点作为否定那部记述“神农氏作”的《易传》至迟成书于春秋前的证据,岂不是瞎找对象的胡扯谈?他若“说《序卦》、《杂卦》并出刘歆伪窜”实在“没有确实的证据”【35】,连顾颉刚自己也不相信康有为,“说司马迁……不引用《系辞》”无非缘“《系辞》只是说理之书,太史公……故不把这些话收入《五帝本纪》”【36】,早有胡适指出顾颉刚无端怀疑之非在先,《淮南子》等不载《周易•系辞》的“神农氏作”同类故事故而不妨亦当作如是观,诸如此类,就不必再提它。还需一提的是欧阳修和叶适之所怀疑该如何看。 欧阳修《&易&童子问》、叶适《皇朝文鉴》和《太玄》诸文献,当初确讲过“《系辞》……非圣人之作”【37】、“《十翼》非孔子作”【38】或“《篆》、《象》为孔子之文,其他……皆非”【39】的话。他们的话语,乃猜测《系辞》著于《篆》、《象》的“或先或后”【40】,不是否认《系辞》作于春秋世直至春秋前,更非肯定《系辞》必成于春秋以后。后来,康有为《&汉书•艺文志&辨伪》倒是作过不少发挥,叫囔什么《汉书•儒林传》“云费直徒以《篆》、《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汉书•艺文志》“叙《易经》十二篇而托之为‘施、孟、梁丘三家’”、汉儒们“于《史记•孔子世家》窜入‘孔子晚而喜《易》,序《篆》、《系》……《文言》’”【41】等等,只可惜更没一句话说对。马王堆出土帛书《周书•要》明言“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42】,康有为对《史记》的“孔子晚而喜《易》……”这段记载真实性的一切怀疑先就落了空。《汉书•儒林传》原文说费直“治《易》……亡章句”【43】,意谓费直平生本无个人著作可言,现在纵然让康氏之流抹去这一句,也丝毫不能把费直“解说《上下经》”云云看作否定孔丘“序”《系辞》的依据。汉时人们习惯上径称孔丘所“序”《系辞》等《十翼》为《易》或《易大传》,别称“施、孟、梁丘三家”连同田何、周王孙、丁宽、齐服生诸家说《易》著作为《易传》或《小章句》,这在《史记》、《汉书》中本来交代得很清楚,极不容易混淆,后来故意“颠倒眩乱”【44】遂把水搅混的学者,恐怕唯有康有为。康有为也好,欧阳修、叶适也好,如同前文已述的崔述一样,节骨眼上都不能为顾颉刚辈增添那怕仅仅是一分的象样证据。企图证明那部记述神农氏事的《周易•系辞》非春秋时期直至春秋以前著作的任何作为都是徒劳的。 拿不出一点点直接的文献证据推翻“孔子……序《篆》、《系》”的《史记》这段记载的可靠性,却武断《周易•系辞》所述“神农氏作”一事乃系战国至西汉人伪托,这是想当然。干脆不想再找任何证据,却测西汉人伪造一部记述神农氏故事的《周易•系辞》,这更是胡说。史学疑古派之所以提出那部述及神农氏事的《周易•系辞》非春秋时著作的新说法,初衷或许是想给上述“春秋……传说里并没有见到神农”一说添个有力的注脚,没想到最终偏偏事与愿违,反因其以想象或伪据冒充实证之故而显得越帮越忙,露了疑古过勇、取证不足的马脚。 不管当年《古史辩》派竭力否定“三皇五帝”旧说的历史功过如何大概尚有待今后有识之士作出公正的全面评估,现在至少已可以在这里对本世纪初夏曾佑、顾颉刚辈判定“神农诸帝……皆神话”这件百年公案先下一个该案纯属虚构的结论,该是确定无疑了吧。 神农氏其事见于《史记》,见于成书春秋世直至春秋前的《周易•系辞》和《周书》。神农氏的相关记载是历史,不是神话,基本可信。写中华五千、七千乃至上万年文明史,应该从神农氏写起。 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持“神农非炎帝”之说陷入自设误区,神农是一代代号,炎帝是神农一代诸帝通号 为神农氏写信史,头一步该解答神农氏有无称过炎帝,如称过炎帝,神农和炎帝又是何种关系的问题。此问题,最初实埋伏《史记》、其《五帝本纪》忽写“神农氏世衰,诸侯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忽写“炎帝欲侵陵诸侯”、“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忽又写“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行文真恍惚得很;及《封禅书》前叙“神农封泰山,禅云云”,后述“炎帝封泰山,禅云云”【45】,叙事又语焉不详。“世衰”而“弗能征”的“神农氏”,“侵陵诸侯”并与黄帝“战于阪泉”的“炎帝”,可否看作一个人?“蚩尤……不用帝命”的那位“帝”,莫非神农氏或炎帝?古封禅十二家帝王中并列“神农”和“炎帝”两家本何意?司马迁遗留的这些疑窦,足令后人聚讼纷纭。 前引的崔述《补上古古考信录》就特意写下《烈山氏非神农》、《炎帝非神农氏》、《炎帝与黄帝同时》诸节文字,力持“以炎帝为神农氏,……余考之不然”【46】之说,独树一帜。崔述之说,在其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颇具代表性。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再声称:“炎帝绝不是神农”、“《书》(《史记•封禅书》――笔者)兼举神农与炎帝,……当日神农与炎帝还未通户”【47】,沿用的也还是崔述旧说。他们那里想得到,崔述的说法甚至还未读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压根儿回答不了神农氏与炎帝关系上的各个问题。 崔述持“神农非炎帝”【48】说,乃以炎帝和神农氏为两人并各传一世充前提。他的前提错在:对先秦文献提供的不少反证视而不见。 该“神农非炎帝”说,本针对前人的“炎帝为神农氏”一说而发。崔述自供:“谯周《古史考》即以神农、炎帝为两人,与《史记》同,惜余未得见其书”【49】,除了“与《史记》同”四字系其杜撰的妄断外,早一语道破该说立说权本出自谯周,原不属他崔述之实。孔颖达《&左传&注疏》卷四十八及《&礼记&正义》卷一引宋均《&文耀钩&注》道:“谯周《古史考》以为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50】、“谯周以为……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51】,更旁证谯周早倡同说于崔述前。谯周之书久亡佚。当初谯周提过那些否定神农氏是炎帝的论据,已难详考。崔述的著作今尚存。究崔述其说之确立,不外乎援引《周易•系辞》上“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52】一条,以所谓“人谓之没,国谓之亡”为借口,先假设神农氏子孙“即不复嗣为帝”,复推定称炎帝的亦祗有彼“与黄帝战者”【53】一人,以此来作为维系“神农非炎帝”说的基础。“神农氏没”的“没”字是否仅如崔述所解,空头的笔墨官司不好打,暂且休管。神农氏子孙果“不复嗣为帝”或称炎帝的当真祗有“与黄帝战者”一人,关键在实证过硬否,却不可不细察。
------------版权所有:元和点穴 疑难杂症 139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搜神记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