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丁姓起名字大全男孩源哪里

丁氏起源于什么朝代?_百度知道[主楼]&辈份排行表
&&回复:12
&&发表时间: 08:09:34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这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啊
&&发表时间: 14:57:19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这应该是最全的了吧
&&发表时间: 20:44:46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这是按照辈分排的吧?
&&发表时间: 20:45:35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怎么没有道字辈哦哦
&&发表时间: 10:24:15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我晓得的是:尚
志 仁 曰 宪 邦
士 伯 希 时 可 代 如?
&&发表时间: 21:46:53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还有庭 献 伍 伟
文 都没有啊
&&发表时间: 22:14:38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问下,我这边是(希、多、中 为什么跟上都不一样)
&&发表时间: 10:44:29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丁氏的字辈不同地域能合上谱的不多,因为:第一,丁姓的来源本来就不一样,一是丁侯,二是姜太公之子丁公伋,三是孙匡改姓,四是少数民族改姓和赐姓。第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瘟疫造成了几次人口大迁移,导致了族人就分散各地,加之那时候的文化水平和历史环境,好多后人就自己编谱,重新排了字辈。
&&发表时间: 23:26:50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你发的辈分表为那支丁氏辈分表?说明下,谢谢
&&发表时间: 22:01:46
[回复]&回复辈份排行表
江苏泰州还有
忠厚传家 克昌千岁
&&发表时间: 14:16:42
发表回复:
选择字体颜色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全站精彩话题
全站最新话题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为丁姓。
2、据《姓氏考略》所载,丁侯为殷商诸侯,其部族被周灭后,子孙以丁为氏。
3、出自子姓。周朝封商朝遗民微子启于宋国(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国人宋丁公的子孙以其谥号“丁公”为氏,称为丁姓。
4、 改姓、赐姓或其他。据《三国志·江表传》所载,三国时吴国孙权因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用,别其族为丁氏”,有一部分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因为孙氏传自周文王第8子康叔。;据《枫窗小牍》所载,宋代人于庆欲依附于权贵丁谓,遂改姓丁,后果如意;明代西域(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人名中以“丁”为末字者进入中原汉化后,有改姓丁者;明朝元人丹珠尔被赐姓丁;彝族尼质氏、瑶、鄂伦春、东乡、回、蒙等均有丁姓。如《灵山房集高士传》云:"鹤年西域人也,曾祖阿老丁,祖父苦思丁,父为乌禄丁,又有从兄士雅漠丁,鹤年知自曾祖以下其名末一家皆丁字,不知何义,后世遂以鹤年为丁姓。得姓始祖& 丁公伋。炎帝神农氏是少典的儿子,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氏。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姓吕尚,俗称姜太公。他西周初年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其儿子名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死后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姓,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丁姓的支源众多,但大致上,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后在当地发展成为丁姓最大的济阳郡望,山东丁姓亦是各地迁播的主源头。秦汉时期,丁姓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境内,同时,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也有少量丁姓人口落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导致了丁姓频繁的迁徙,可谓丁姓历史上播迁的昌盛时期。三国孙吴的孙匡改姓丁,为丁姓的发展加添了新的支脉,江苏南部及浙江大部分地区成为此支丁姓繁衍的主要区域。这一时期,丁姓仍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繁衍生息,另外,江西、安徽也有丁姓迁入者。唐代,济阳丁姓有入居福建者。据《漳州府志》所载:“陈元光军谘祭酒有丁儒者,先世济阳,后徙光州固始,总章二年,从元光开漳州。”此支丁姓唐末迁居泉州、广东等地。宋元时期,有江苏人丁谓后人分居于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和广州。有丁允文、丁肇宪分别开基广东潮州和梅州,被视为当地始祖。清代,居于福建、广东一带的丁姓有移居台湾的,后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至此,从宋代以来散布全国各地的丁姓已日趋向世界各地延续其支脉。?今日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多此姓,上述十一省丁姓约占全国汉族丁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丁姓郡望主要是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晋惠帝时,陈留郡的一部分被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堂号:“济阳”、“钟德”、“梦松”、“双桂”、“留馀”、“承德”、“五果”等。
宗族特征& 1、丁姓有严格的家规、家训,其中“望子成龙及家宁人和”的训条使丁姓族人千年永志,因此涌现出的众多丁姓名人,使其家族荣耀之势不衰。2、丁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丁远福所纂《丁氏族谱》中有江苏丁姓一支字行为:“昌忠正邦佐,广吉仁义良。”丁允和所修《丁氏族谱》中有江苏仪征丁姓一支字行为:“惠炳庆祥,文浩绪生。”
&名人精粹& 丁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官。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丁岂页: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丁琏:番禺(今属广东)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丁耀亢:山东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丁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丁观鹏:京师(今北京)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丁丙:浙江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丁日昌:广东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丁汝昌:安徽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丁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丁玲:湖南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丁颖:广东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
&回族丁姓: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经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真主的宗教”;‘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民族说》)丁鹤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为氏。”(《新元史》阿老丁,西域回回,成祖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入附授德州卫都指挥同知。子札马儿丁、札刺儿丁皆袭封。后札刺儿丁以丁为姓,名全。丁全子名丁宗智。”(《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丁姓中最大的一支,当属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因其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等姓,在国内分布很广。如福建泉州陈棣的丁姓回族,“一世祖节斋府君,讳谨,字慎思(赡思丁)。”(《执斋公图谱.历代忌辰总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赛典赤瞻(赡)思丁是今日泉州陈棣丁姓的始祖。”(《陈棣丁姓研究》)丁姓回族在全国均有分布。
&1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据日&北京晚报&载&北京的佛光&文称当年(1991年)辛末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5210年诞辰2世帝临3世帝魁4世帝承5世帝明6世帝直7世帝厘8世帝哀9世帝克10世帝器11世祝融12世术器13世勾龙14世垂15世尧16世共弓17世伯夷18世若木19世费昌20世房21世仁22世天英23世珖24世敏25世豹26世谦27世澄28世晔29世宇30世清31世宝32世宽33世兴34世明35世车36世能37世宏38世瑞39世倚40世拜41世世长42世恭43世祥若44世范45世萚46世安世47忠贞48绍良49世庵50世卿51世 (左为木,右为谬去了言字旁)52世彦53世筠生54世齐太公姜尚55世齐丁公伋
■ 以上内容由网友共享上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族谱录赞成该内容或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 如果您认为该介绍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可以
■ 同时您还可以
与其他爱好和关注丁氏家族的网友进行交流讨论。
tr class="historytr3">
发表话题:
选择字体颜色
您目前尚未登录,立即 |
注意:严禁发表任何含有侵害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版权、辱骂、非法、有害、胁迫、攻击、骚扰、侵害、中伤、粗俗、猥亵、诽谤、淫秽、灌水、种族歧视、政治反动、影响和谐等内容的一切不良信息。经发现后将无条件删除,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由该内容发表者承担。请慎重发表!网站稳定来之不易,大家一起努力,共建和谐社区!
丁姓社区最新话题     
当前位置:丁氏首页
丁衡高,江苏南京人。惯性技术和精密仪器专家,195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7年赴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学习。1961年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196…[]人物简介丁一平,男,1951年2月出生,满族,湖南省湘乡市人,大学本科文化程度。1968年3月入伍,197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系开国中将、原南京高级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丁秋生之子。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和国防大学、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在职研究生…[]
山东华龙纺织有限公司坐落于山东省五莲县境内,引是集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家纺、纺…特步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大型时尚运动体育用品企业。特步采用差异化营销战略,首…邢台德龙钢铁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烧结、炼铁、炼钢、轧材为一体的民营钢铁联合企业…
 ●  ●  ●  ●  ●  ●
新近播出的电视剧《芈月传》描绘了战国时期秦国宣太后的传奇一生。这位宣太后是楚人,虽然《史记》对芈八子的具体身世语焉不详,我们还是可以从“芈”...●
鹤福珊告诉南都记者,她很喜欢“鹤福”这个姓氏。对于恨不恨父母这个问题,她觉得自己不是被遗弃的,应该是被拐了,然后才变成现在这样。每个人的名...●●●●●●
一个村有97个姓4月1日,记者走进了天城村。村庄三面临山,一水环绕,地势险要。村子入口处,高高的城墙尽显历史沧桑,远处的山上,高高矗立的烽火...●●●●●●
去年夏天,以一曲《你不知道的事》,让年仅22岁的马来西亚籍女孩陈永馨,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征服了四位导师的耳朵,成了很多人喜爱的新人...●●●●●●
●●●●●●●●怀宁丁氏(陈氏)
&怀宁——岳西县丁氏
安庆市丁氏有一较大宗支属于义门陈氏改姓。其分支多散布于宿松、怀宁、岳西、潜山等县。岳西县丁姓均来自怀宁县,因为迁徙时间、地点不同,可分为四支:来榜镇横河丁氏、五河镇横山丁氏、主簿镇大歇岭丁氏、中关乡北山丁氏。全县现有丁姓700余人。
怀宁县丁氏原姓陈,是汉朝陈群、唐朝陈旺、陈青,即著名的江州义门陈氏的后代。元朝末年,汉王陈友谅之子陈埈因逃难入赘于宿松县丁家,遂改姓名为丁良卿,其次子丁义甫迁居怀宁县钦化乡(今公岭镇),后裔分迁岳西县。
一、怀宁丁氏之谜
怀宁县《丁氏宗谱》序称:“……陈骧之子陈阔隐居江西庐山,骧三孙陈旺于唐文宗太和六年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陈旺忠孝传家,十八代簇居一处,成上和下睦庞大家族。旺之六世孙陈崇任唐昭宗御史时,唐昭宗因赏陈氏族人尚义之风,及赐“义门”之匾。故获“江州义门”之誉。陈崇十四世孙陈庆,又迁居义门附近的三村。庆三子大彪任宋末安庆参府,统管军权。传至其第四代孙陈埈公,公字本高,生于元世祖末期,当年公官居州守,会贼侵城,公拒之,兵败投江,幸遇一自称晏公者相救,至宿松丁家庄,丁公无子,遂以女妻公。为避汉嫌,故随丁姓,改名良卿。未几,丁氏亡故,续娶谢氏,生子介甫、义甫。……”
怀宁县丁氏家族有个传说:公岭镇永新村(原地名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有座丁氏宗祠,建于明朝。丁氏宗祠落成,安放始祖牌位
“丁公良卿大人之位”时,牌位始终安放不稳,后去掉“丁公”二字,牌位始稳。现丁氏宗祠供奉的一世祖牌位为:“陈良卿大人之位”。这个故事被丁氏族人世代相传,人人皆知。
怀宁丁家与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丁氏始祖是元末抗元领袖汉王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当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于鄱阳湖决战,陈友谅遇难;次子陈理兵败后落水,在安徽宿松小孤山江面被一姓燕(又称晏)的老人救起。燕公告诉陈理,往北有一户大善人——丁姓员外可能会收留你。陈理听从燕公的话,径直投奔丁员外。丁员外对陈理格外怜惜,见其忠直英俊,遂将女儿许配于他。为了记住这段再生之恩,丁氏宗祠前特别修了一座配殿,其殿船形,称“燕公庙”。
丁氏宗祠至今已有400来年历史,经族人多次重修,今日规模宏伟。祠前有河似碧带,面朝西南牛型山,大门两侧两只明朝石狮,威武高大,气宇轩昂,此石狮取材于安庆集贤关北侧山麻石。祠堂大门上书“世进士”三个隶书大字;院内有花戏楼一座,两旁有绕廊扶梯出将入相,楼上正面有丁氏祖训“永团圆”行书匾额。中庭上悬匾额数十面。两厢天井、花径中,紫竹芭蕉,木门花窗,颇具清幽古味。过了中庭,后院依势而建,登上石阶则见祖堂,门悬“源远流长”蓝底白字大匾;祠内大柱上有刻石描金二副楹联,第一幅联曰:“皖国诗书第,江洲礼仪家”。
第二幅曰:太丘星聚,一德以传,此日堂阶随顾问;
义地风高,寸心如接,他时杖履应寻求。
第三幅曰:庄分七十二均州 人间第一;
义聚三千九百口 天下无双。
第一幅联说清了怀宁县丁氏出自江州义门陈姓的历史渊源,丁氏虽然姓丁,但却永远不忘出自陈姓。第二幅联指陈氏颍川之祖太丘长陈实;&查丁、陈氏两家族谱,陈氏自汉一世祖陈实至元末陈良卿共传55世。第三幅联指陈氏奉旨分庄一事。丁氏祠堂内有此三联,可能是明朝灭亡以后的事了,否则怎敢公然与朱家王朝叫板?怀宁丁氏还有句“坟山歌”曰:“丁氏出自义门陈”。
怀宁县《丁氏族谱》载丁氏十世孙丁振功撰“重修家谱序”云:“丁故陈也,陈故舜裔也。……丁之有族也,发源于虞陈,衍派于周秦汉唐六朝五季,以迄宋元,其进而国朝(明朝)则自江州义门,由德安渡彭蠡,徙安庆之宿松而赘丁氏,实良卿公埈也。由宿松徙怀宁之钦化乡……”
由此二“序”可知,怀宁县丁氏原为江州三村商人陈季英后代,陈季英因与丁翁交好,遂以子陈埈入赘宿松县丁家,后遂改名换姓为丁良卿,继承丁氏香火,后代迁徙于怀宁,绵延于岳西。从丁氏族谱里看不出丁氏与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有什么关系。
怀宁县《丁氏族谱》世系曰:良卿公,初名埈,字本高,官州守,自江右(今九江)迁安庆宿松,娶丁氏,续娶谢氏,生子二:长子介甫居宿松,次子义甫自宿松徙居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里,为怀宁钦化乡丁氏开基人。岳西县丁氏均为怀宁丁义甫后裔。
陈良卿入赘丁家,丁氏早亡,续娶谢氏,生二子。因感谢丁元外救命之恩。陈良卿将二子均改为丁姓。怀宁丁氏自二世至八世均未修谱,因此无辈份宗派。明成化丁未科进士、七世孙丁荣开始纂辑族谱,并撰写了一首七言诗,用作丁氏派字,此派从第九代起开始启用。派曰:嘉振应启世道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克明以大梦兆光。承允守太建学继,庆自天来贞绍常。良久惟徳一之会,永师景成美必扬。上国方从心本吉,显名其象正洪长。复近朝达鸣有懋,万代元若日肇疆。
丁氏族人为论证丁氏就是陈友谅后代,既有前面关于祠堂安放牌位的传说,又有祠堂建筑结构的传说,还有对宗派字句的理解。字派第四句:“克明以大梦兆光”,称其含义是:以攻克明朝为大业,实现梦想,隐含报仇雪恨之志。
关于丁氏的起源另有依据:丁氏始祖丁公伋。神农氏因居于姜水之滨,以姜为氏。姜姓传到周时有姜姓,俗称姜太公。他在西周初年任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他的儿子,周成王时为朝廷重臣,又是的,死后谥号为伋,其子孙以谥号为氏,丁姓尊丁公伋为始祖。
怀宁公岭镇丁氏自开基以来,秉承太丘遗风,光大义门之风,恪守“永团园”祖训,教育子女,人才辈出,有联为证:&
书香誉世,一楼汇集八千卷;仁爱传家,五代同居三百人。
&陈良卿以下丁氏名人,如:陈良卿,初名埈,子本高,官州守(刺史),掌管地方军政大权。
丁昌遂,(清),怀宁人,字秀崖。《四库全书》编纂者之一。编有《典引辑要》·十八卷。“其凡例谓制艺一道,固发自性灵,间亦取证于古典”。该书足供举业家之考证。
丁志熙,生于乾隆五十七年,为恩赐副举人;一生在潜山县青楼乡黄家祠堂教授京馆。所授子弟考取秀才众多,为官不少,因此黄氏族人为老先生上书,朝廷赐予副举人功名,例赠
“文林郎”。
丁柱中,清末民初怀宁县栗树嘴人。民国20年以丁氏祠堂创办世则小学,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试验园地;曾与陶行知合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出版《儿童科学活页指导》、《大众科学丛书》、《儿童科学丛书》等书。后任民国安庆高级工业专科学校教导主任等职。
丁立群,怀宁县小市巷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抗日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皖南游击纵队副司令,陆军少将。
丁贡南,民国怀宁人。曾任杭徽公路、汉渝公路、及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总工程师。建国后,历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基建局副总工程师,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二、汉王陈友谅
怀宁县丁氏后裔皆称始祖“陈良卿”为汉王陈友谅之子陈理化名,丁氏与陈友谅究竟有何关系,作为自古重视血脉渊源的中华民族后裔,必须一探究竟。丁氏后人对此研究颇多,笔者现整理部分资料于此,供读者参考。
&据有关资料介绍:陈友谅(),洪湖市黄蓬人(另有各种说法),自幼聪颖,曾入塾读书,因家贫而辍学;少年时,生性机警,膂力过人,在父亲陈普才的指点下,学会了捕鱼和武艺;同辈好友无不折服,当地的胥吏、湖霸、也惧他三分。元朝至元六年(1340)五月,陈友谅到玉沙县城参加武科考试,被县尹任为录事(文秘人员)。至正八年九月,黄蓬山崇鸣寺静空和尚因私藏兵器,被县尹下令就地处死。陈友谅回黄蓬山安葬静空和尚,武友柳涛、范洪君劝他扯旗造反!陈友谅叫柳涛在山中组织渔民打造刀枪。后黄蓬山打造刀枪的事泄密,县尹通缉捉拿柳、范等人。十五日,陈友谅赶到黄蓬散发烧饼,内藏“今晚杀鞑子”的字条,召集渔民千余人,在崇鸣寺斩白牛、白狗祭天;次日清晨,义军打败了包围黄蓬山的官兵。
至正十三年(1353),陈友谅已“拥众二万余”,占据蒲圻、嘉鱼地区。次年二月,元朝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率舟师五万进攻起义军,陈友谅经两月苦战突围。
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徐寿辉与邹普胜、响应北方韩山童、刘福通起义,在聚众起义,号称红巾军(又称香军)。十月,徐寿辉被拥立为帝,“”(意为压倒“大元”)。红巾军迅速攻占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数省,拥众百万。次年被元军打败,退入梅山中。两年后势力复振。
至正十六年一月,天完红巾军主将倪文俊攻打沔阳,陈友谅率百余人前往投奔,被任为录事参军。次年,友谅率部攻占岳州、黄州、蕲州等地,被徐寿辉任命为左副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黄州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倪文俊,将其头献给徐寿辉,因此深得徐寿辉信任。陈友谅自称宣慰使,后改称平章(宰相),掌握天完实权。
次年,陈友谅率天完红巾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等城。当时,长江以南陈友谅部最为强大。朱元璋攻取太平后,与其为邻。
陈友谅攻陷元朝治下的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军前去夺取池州。这时赵普胜为陈友谅驻守安庆。赵普胜原是徐寿辉部下骁将,号称“双刀赵”。普胜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太平。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于是引诱赵普胜的食客,让他潜入陈友谅军中去离间赵普胜。至正十九年,陈友谅以会师为名,从江州突至安庆,赵普胜在雁汊迎接,当他刚一登船,陈友谅立即将其杀死,并吞其军。自此陈友谅完全控制了天完政权,徐寿辉为傀儡。
至正二十年,徐寿辉驻扎江州。陈友谅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收编,随即以江州为都,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友谅进攻太平,城破。友谅进驻采石矶后,派部将击杀徐寿辉,然后以采石矶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汉王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太师邹普胜以下都是以前的旧官。大汉尽占江西、湖广之地。
汉王自恃兵力强大,企图东取应天(南京)。汉王的老朋友康茂才接受朱元璋指令,写信引诱汉王,称里应外合破南京。陈友谅果然中计。双方会战于龙湾,朱军由徐达,常遇春指挥。汉军大将明玉珍退出战斗,自立为王。因此,汉王大败,死者无数,损失战舰数百艘,汉王坐小船逃走。张德胜乘胜追击,焚其船于慈湖。再战,汉军又败。汉王退守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取安庆,汉军缴械投降。
次年,汉王复下安庆。朱元璋亲自督军,安庆恢复,接着长驱江州。江州一战,汉王大败,连夜携妻带子逃往武昌。因李善长,刘基收买,汉王部将吴宏降于饶州,王溥降于建昌,胡廷瑞降于龙兴。大汉将士多是天完旧属,对汉王篡权不满,所以相继倒戈。
汉军有楼船数百艘。这些船皆三层,高数丈,铁皮包裹,坚利无比,可攻可守。至正二十三年五月,汉王亲率五十万大军(号称80万),战舰500余艘,船载家属百官,飞梯冲车,百路并进,攻打洪都(南昌)。朱元璋令堂侄朱文正及郑愈坚守南昌三个月,陈友谅围攻达85天未下。八月初,朱元璋亲自督师,率军20万增援南昌。汉王听说朱元璋将到,便撤离南昌,东出鄱阳湖,在康郎山与朱相遇。汉军集合巨舰,连锁为阵。陈军战舰大,朱军战舰小,陈军战舰撞翻、撞沉朱军战舰百余艘,朱军未战而溃。连战三日,朱军损兵折将,朱元璋乘坐之舰也被射中,几被汉军俘虏,幸赖锦衣卫奔赴救出。
不久,东北风起,朱元璋下令火攻汉军战船,又用火箭及投石机远战。两军从辰时战到午时,当时火烈风猛,陈军20余艘楼船被烧毁,烧死、溺死者近5万人。汉王之弟友仁、友旺、友贵,叔普略等全部烧死。陈军为泄愤,于阵前杀朱军俘虏,此举更加激励了对方士气。之后两军形势发生逆转。战斗中,朱军船小行速,汉军巨舰笨重,故朱胜陈败。
汉军得知朱元璋坐白桅船,遂令次日直取白桅船。朱元璋下令将所有船桅都漆成白色。次日再战,从晨至午,汉军大败。汉王想退出鄱阳湖,朱军扼住湖口,截其退路。不久,汉王左右金吾将军皆率部投降,陈、朱双方僵持于鄱阳湖上。朱陆军克复南昌,大队撤出鄱阳湖,等待援军完成水陆包围。
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汉王决定突围,退保鞵山(大孤山)。朱军将士从上游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至暮仍未摆脱。汉王座舰在泾江口搁浅,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岸上万箭齐发。忽然一箭飞来,正中汉王右额,贯穿头颅,当即死去。时为至正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日。友谅称帝四载,时年四十四岁。
汉军顿时土崩瓦解。太子陈善儿被擒,太尉张定边趁夜挟汉王次子陈理,载上汉王尸体逃回武昌。定边回武昌后,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鄱阳湖之战持续三十八天,只杀得湖水变红,尸首漂泊,鬼哭狼嚎,阴风惨淡。此战陈友谅出兵五十万,朱元璋出兵二十万,然而胜负逆转,既有天意,也在人谋。
至正二十四年(1364)二月,朱元璋属下庐州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元璋封为归德候。
历史抛弃了陈友谅,选择了朱元璋。明太祖坐位后(1368年),为示其宽洪大量,对陈友谅家族皆有封赠。明史记载:太祖平武昌,封普才为承恩侯,友富为归仁伯,友直为怀恩伯,友仁为康山王,命有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明太祖将其送往高丽定居。
陈友谅阵亡后,张定边将其葬于武汉蛇山之麓(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桥头堡左侧)。陈友谅墓茔原有墓、碑、及碑志铭文,墓前有牌坊。一代枭雄,终究回归天地!
今天,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高2、2米,墓冢依山构筑,墓碑上刻“大汉陈友谅墓”。1913年湖北省内务司对墓园进行整修时,筑了墓道和牌坊。牌坊前额书“江汉先英”,后额书“三楚雄风”。墓两侧还各建有碑亭和义门陈氏大事记。大事记称:朱元璋与汉王友谅交战之时,为了破坏陈的气数,曾派人到江州挖开义门陈始祖之墓,抛其灵骨于荒野,又掘其龙脉。然后又将义门陈10余代先祖艰辛创造的义门物质文明毁尽。当时,几乎整个陈氏家族都遭受了空前的劫难,其中陈友谅分庄先祖陈思澄的后裔受害最大。
三、陈友谅身世
&&关于陈友谅的身世,说法不一。陈友谅的先祖有谢氏入赘陈氏之说,有纯粹陈氏之说。《平汉录》称:“祖父名谢千一,因赘入陈,遂改为陈姓。”《明太祖实录》和《沔阳县志》记载陈友谅生于湖北沔阳府玉沙县黄蓬山。祖居排湖东南岸之谢家湾,后迁居沔城南门。(南朝诗人谢灵运为沔城谢氏远祖)
追溯陈友谅先祖,必须从南北朝时陈朝武帝陈霸先之父开始。
“陈氏宗亲网”记载:陈友谅是陈氏江州后代,而非义门陈氏后裔。而楚陂木兰山谱称:陈友谅是分庄时果石庄陈思澄后裔。
关于陈姓的起源,请参看“颍川郡陈氏”一文,在此只作简述: 一世祖陈胡满……43世陈实,为太丘长;
45世陈群,封颍川侯; 60世陈&霸先,建立陈朝,称陈武帝;兄子陈蒨、陈顼继位;
&62世陈叔明,封宜都王;63世志高、志亮。志高再传11世——陈旺为义门陈始祖;志亮再传27代即陈友谅。
楚陂木兰山谱世系表称:陈友谅是江州分庄时果石庄陈思澄后裔。陈思澄后复迁盘底庄,殁后葬于湖北阳新县洋港镇上保;陈友谅是陈思澄第十三世孙。其垂直世系如下:思澄…彦宪(字元敏)---千一(入赘谢门)---普才---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八兄弟(一说八子名:友谅、友仁、友德、友福(富)、友禄(直)、友贵、友高、友位)。【此谱与“陈氏宗亲网”有差异】
陈氏宗亲网所载多支记述相同,即宜都王陈叔明第三子陈志亮后裔。现简述其世系如下:
陈氏59世祖文赞,号瑞陵,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卒于梁武帝八年(公元527年)。霸先登帝位时追封太上皇,尊董氏为安皇后。董氏生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60世 談先,字成国,仕梁,梁武帝时为东宫直阁将军。侯景叛变时中箭身亡。陈武帝即位后追封为侍中使持节都督,封义兴郡公,谥昭烈。妣王氏,封贵妃生二子:蒨、頊。
 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下若里人(今浙江长)。生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于公元557年建立陈朝,都设建康,称陈武帝,改年号永定。传位于长兄談先之子:蒨、頊
61世 頊,字绍世,小字师利,生于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受封安成王,卒于太建十四年(582),立长子叔宝为太子。后、妃22位生子42人,封王31名。第六子陈叔明封宜都王。
62世 叔明,字子昭,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生,陈宣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封宜都王。祯明三年(589)避隋乱入福建仙游县。后归隋为鸿胪少卿。妣万、孙、赵氏生八子:志高、志能、志亮、志铉、志龙、志熙、志静、志范。(万、赵无出)
63世 志高,字玉瑛,再传11世——陈旺为义门陈氏始祖。
   志亮—淑琳—惟—永兴—文琥—袚—政寿—70陈一—文—伯万—元和—翔—诩—昭汶—省华—尧佐—述古—80康宗—祖三—奉三—文孙—君晓—仲沈—朝璞—文运—云秀—思玉(字普才)——90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
71世陈文,字景思,生子四:伯万、伯仟、伯贯、伯纪。唐武宗时为拾遗,宣宗时为侍御史,与振武军节度使李国昌交厚。懿宗失政,李国昌失权。僖宗时李国昌之子李克用反,陈文为监军御敌,派子伯万、伯千持书招安未果,李克用称晋王,伯万、伯千遂随其军。后黄巢起,朝廷以陈文言招安李克用,败黄巢,遂升陈文为太尉、镇北将军,伯万为行营都指挥使,伯千为军中教练使。伯万当李克用时,号称"陈无敌"。
72世 伯万,号金峰,官都督,唐大中九年生,后唐同光二年(924)由江西太和县请旨过湖广至宝庆新化横阳鹅塘村落业。元配赵氏,生子三:元和、亨和、利和。
77世 省华,宋太祖乾德三年(956年)归宋后,尝为济源县令。因祖籍河朔,遂迁来济源定居,历官太子中允,殿中丞、苏州、开封府尹、光禄寺卿、左谏议大夫等职,卒赠太子少师。以子贵封秦国公,葬济源县城西街花园。妣冯氏生子三:尧叟、尧佐、尧咨。
78世尧叟、尧佐、尧咨,皆中进士及第,官至宰相,人称"一门三相",敇封&"三尧世家"。三兄弟曾就读于刘延庆寺,母冯氏性严烧夜香伴子读书,&尧叟事亲孝谨,&秉香苦读。"陈母烧夜香"故事为后世"二十四孝图"之一。尧佐,字希元,端拱三年与兄尧叟同科登及第。累官至参加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生子十:述古、博古、学古、清渊最著。
陈友谅为陈氏第90世,其祖父本姓谢,名云秀,字千一,入赘沔阳玉沙县陈家为婿,其后人遂以陈为姓。生子思玉,字普才。陈普才,捕鱼为业,武艺高强,生子五: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一说八子: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或许其他三人早殁。
四、陈友谅后裔
关于陈友谅后代去向众说纷纭,总计有数十种,真假莫辨。《明史》记载:陈友谅有二子,长子陈善被俘,太尉张定边护卫次子陈理返回武昌。陈理即位。至正二十四年(1346年),邹普胜闹分裂,率水军去四川。24年二月,朱元璋围困武昌两月,张定边护城虽坚,终因缺粮少援而不支,元帅张必先被执,陈理献城出降,汉亡。
陈理投降后被押送应天,明太祖封其为归德候,示以恩德。洪武五年,派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将陈理和归义侯明升一起送往高丽;将陈友谅之父陈普才等发配滁阳。
坊间说陈友谅有四个妻子:潘氏、张氏、何氏、达兰。潘氏生陈善、陈理;张氏生陈忠、陈福;何氏生陈伯能、陈伯通;达兰生遗腹子陈梓;又曾收义子大林、小林,养子张佑保。与此不同的说法还有很多,均表现出对一代英雄陈友谅的敬重之情。
“陈氏研究网”据楚陂木兰山义门陈谱称:陈友谅元配杨苕华,生子二,长善、次理;生女一,莫愁。&&收族归宗于江州义门世系,为妫满79世陈仲后裔。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分庄时,落藉于湖北阳新果石庄。
“中国仙桃网”载“沔城典故”称:陈友谅之妻张凤道,沔城城豪门大家之女,汉王正宫娘娘,生于延祐丁已年,死于至正癸卯年(1363)八月八日。张凤道从小聪慧过人,3岁能诗,性格豪放,胆大心细,治学严谨,长于巧思,善于兵阵,通天文地理、经史兵法,精烹饪,创三蒸(沔阳三蒸),擅刺绣,笃孝公婆,严爱弟妹,以德才貌名于世。生二子,长子陈宇善,次子陈理。
另有传说,鄱阳湖兵败后,陈理(乳名官宝)在部将拥戴下,来到吉水嵩华山,凿兵洞,挖战壕,修垣墙,以图再举。陈理后来投降,死于嵩华山,其墓葬在练兵场之侧。今嵩华山下有个古富村,村民称为陈理的后代。
“颍川陈氏空间”之“汉王陈友谅世系”载:陈善,陈友谅长子,迁居四川白帝城,生子:岱、岳、安;后裔辗转湖广宝庆府沙城、麻城,宝庆,湖南邵阳,沙城,玉沙(仙桃县)等地。(另说鄱阳湖之战被朱军所执,下落不明。)
陈善之孙,陈岳之子名罗胡,钱氏生,幼姓罗、复改姓胡,称罗胡,其后多代从其姓,官御史,迁湖广武昌府按察院,移家武昌,葬武昌吉阳乡(赤璧市车埠镇)
怀宁县《丁氏族谱》称陈友谅次子陈理兵败后落水,在安徽宿松小孤山江面被一姓燕的老人救起,后来改名易姓,化名良卿,入赘丁家,生儿育女。怀宁丁氏有句“坟山歌”称:“丁氏出自义门陈”。
陈友谅之子陈忠,名留忠,逃至湖南临澧太浮山,改名刘忠,为陈刘姓始祖。生子六:温、良、恭、俭、让、盛。第四子俭,明永乐二年举家迁居湖南临澧县太浮山黑沙溪,葬于罗山;配张氏,生有六子。
坊间传说陈友谅还有几个儿子:陈孝,去向不明。陈福,字景福,逃至河南信阳大别山青石桥,改郭姓,为陈郭始祖,生子珊。陈友谅与皇妃达兰有遗腹子陈梓,被明太祖封为潭王,居长沙府,后见报仇无望,与妃自焚于王府;生子陈明。
陈友谅三夫人何氏生子:伯能、伯通。鄱阳湖大战前,陈友谅安排何氏率伯能、伯通与一女经商洛,辗转到山西洪桐县元仁里七甲居住,伯通生三女,伯能于明正统七年复迁河北,葬河北。伯能生福广、福贵(去向不明),福广生纲、纪、友、胜。
陈友谅养子张佑保,大将张定边之侄,为保全忠臣之后,张宗道将其堂侄张佑保过继给水西钓隐台老翟家为继子,现为安徽泾县桃花潭翟氏。(经笔者通话证实,安徽建工学院翟光逵教授是其后裔。)
陈友谅有义子:大林、小林,战死于军中,均未娶妻生子。
五、陈友谅后裔改姓
除了以上称陈友谅直系后裔改姓者外,各地自称陈友谅后裔改姓者还有很多。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记载:元未,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兵败后,义门陈氏受到株连,朱元璋为报复陈友谅,派兵到陈氏故里“义门陈”,进行了洗劫,不仅故居遭毁,人也被贬为“丐户”、“疍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流放蛮夷荒野之地。致使分析出去的陈氏后裔谋生困难。粗略统计称是陈友谅后裔的还有:
柯姓,陈友谅第六子陈南舜,逃江西瑞昌肇陈镇,改柯姓,称六房柯。后裔分布江西瑞昌,湖北武昌、大冶、阳新、黄石等地。
刘姓,洪湖刘氏为陈友谅后裔改姓,其族谱存于北京博物馆;其他许多地方也有陈友谅后裔改姓刘的。
清姓,安庆某支陈姓,从前曾经以“清”为姓;也有人说是姓卿。
邓姓,湖北省监利县柘木陈阁墩柘木邓咀的邓姓;
朋姓,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朋姓;
杨姓,陈友谅兵败后其余部及家眷逃往贵州、四川、重庆市一带,改姓杨
李姓, 陈友谅阵亡后,其后人为避祸,部分家眷逃至今广平县境内,隐姓埋名,改为母姓李,改姓不改名,在此建村,故名李庄。李庄有李氏祠堂,内供始祖陈友谅牌位。
陈三老,广平县屯头村陈姓与邻村李庄李姓不通婚姻,称陈、李一家,都是陈友谅后裔;其陈氏谱上写有“始祖陈三老(意即陈氏三代老人)”。
谢姓,广东韶关谢姓,明清时期从江西迁出。族谱称谢陈氏。因为陈友凉祖父入赘陈家前姓谢。后代有人从韶关分支广西。
帅姓,陕西汉中城固县有陈友谅后裔,先祖逃难时改为帅姓,明朝中期恢复陈姓。
程姓,明朝弘治户部侍郎程万里,称是由“陈”改姓“程”的。他退休后定居四川华容,为纪念先祖陈友谅,捐资于寨子岭修建了仙鹅寺。
添姓,安徽桐城添姓家族传说:先祖被一支明军队追赶到一个天井里,追兵问其姓,他装傻,指着天空比划着说姓天,后来就改姓‘添’。桐城添姓分居四处,约一千人。
柯姓,陈友谅的后代一支改姓柯,居于安庆郊区皖河农场。
殷姓& 陈友谅后代由北方逃难到广东,改姓殷。
另外 ,陈友谅后裔还有改为周、卿、黄、崔、童、田、殷(广东)等姓的。
六、岳西县四支丁氏
1、来榜横河丁氏
《丁氏宗谱》载丁氏七世孙丁荣撰“纂修家乘序”称:“丁之族,奚自乎?盖其先实江州义门之陈,有曰庆者,自义门徙三村,三村之裔讳季英者,商行至皖,寓宿松丁氏焉。丁翁资亦裕,适与之同事。时值江州兵乱,弗能旋,有断金之好,不忍舍去,遂以第三子埈赘其女。未几,丁氏殁,继娶谢氏,生子二:介甫、义甫。介甫留宿松。义甫徙怀宁钦化乡汪家潭新安之里,欲复陈姓,避伪汉嫌,不果,遂仍外氏,以丁为姓,此即余怀邑丁氏受姓之源也。义甫生子二:曰埙曰篪。埙生子六:曰:仁、义、礼、智、信、斌;篪生子一曰:豪,公之裔,历今四世俱属单传,而守宗枋。唯仁义礼智信斌子姓烟突(指户数)以数千计,田赋以数万计,其擢巍科,膺膴仕者代有人焉。”
陈良卿以上五代世系:——庆三—大彪(居下村)—时忠—仲—季英—良卿(埈)。丁氏自始祖丁良卿公以下至迁居岳西县横河村的十五代直系世系:良卿——义甫——塤——
仁、义、礼、智、信、斌——(& ?
)——元常——溱——万——梘——10世嘉圣——振纪——应粹——启恩——世员——15世 道立……
陈良卿入赘丁家后,丁氏早亡,续娶谢氏,生子:介甫、义甫。丁介甫居宿松县。丁义甫生于元仁宗延佑年间,成年后迁怀宁县钦化乡(今名公岭镇永新村)定居,卒葬于桐城县,后改葬于怀宁莲花铺石门湖象山;娶胡氏,生子二:埙(字孟璋)、篪。丁埙生子六:曰:仁、义、礼、智、信、斌;篪生一子名豪。
丁道立,字恢雨,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娶妻谢氏,生子昌柳、昌桃、昌槐、昌柱。丁道立长子丁昌柳迁居四川省武阳县(今属成都市),家谱记载简略。丁道立40岁中年早逝,殁后家道艰难,其二三四子在母亲谢氏(寿79岁)的带领下挑箩担进山,落脚于潜山县后北乡茅山小河南。三兄弟将父亲尸骨葬于小河南神福湾(今岳西县五河镇茅山村),母亲谢氏卒后与父合葬;三子昌槐、四子昌柱均无子传后,葬与父母同冢。丁道立次子丁昌桃生于乾隆七年,配黄氏生子名达书,夫妇合葬于明堂山下横河村钟形组余八湾(今名王湾)。
横河村钟形组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其地最美之景是村前横河之水,横河流到这里依恋美景不忍离去,在此形成六道急弯,每道湾都超过270度,六道弯的直线距离大约300米。今修成人工湖,人称“三道弯、三道水”,其美如漓江,可以发电,可以养鱼,可以划船。
横河丁氏现有十户,分居两处。他们在山吃山,家家户户一半时间务农,一半时间种中药材,生活蒸蒸日上。
2、主簿大歇村丁氏
岳西县主簿镇大歇村丁氏,迁自怀宁县马庙镇。近祖即元朝延佑年间迁居怀宁县钦化乡的丁义甫。丁义甫第十四代丁世英之子丁道凯,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居舒城县主簿原(今岳西县主簿镇)。至今繁衍一十三代(昌、尚、宗、志、仁、曰、宪、邦、士、伯、希、时、可、待、遇……)。主簿镇丁氏与来榜镇横河丁氏字派完全相同。
主簿源丁氏至今沿袭族规,因远离宗祠,家族活动改于堂屋举行,大屋堂厅后墙上方设有香火台,供有祖宗牌位。每年小年腊月十五日,迎回祖宗,每天在这里敲磬、上香、跪拜,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送祖。
3、中关乡北山村丁氏
昌久,字泰来,生于乾隆二年,卒葬于天堂腾云庙储家垄茶园江山;配储氏,生子柏,
昌见,字用久,生于乾隆四年,配吴氏,生子尚举、尚成(子宗更)、尚春、尚贵。
长子 尚举(昌见长子),字万群,生于乾隆三十四年,配王氏;合葬于天堂腾云庙林家坦田脚;生子宗要;
宗要(尚举长子),字克俭,生于乾隆五十五年,入天堂二营兵勇,剿匪阵亡(与太平军的战斗),入天堂忠义祠,葬于林家坦黄泥墩;生子志中。
尚举——宗要(弟宗训、宗谟)——志中(字春正,生于道光二年 )——仁利(字恒足,生于咸丰)——日富——
宗训(生于乾隆58年,葬于黄泥墩)—志正—志仪————
宗谟(生于乾隆六十年)—志中—仁德——日华(殇)、日贵、日全、日科
次子 尚成(子宗更,后失传)、
三子尚春,配王氏,葬于天堂清石河瓢形;生子:宗支(下三代:志珠—仁发—日武)、宗清(下三代:志启—仁益—日勤)、宗园、宗足。
四子 尚贵。
中关乡北山村丁氏,因未提供全部宗谱,故仅能记述部分内容。
四、五河镇横岭丁氏
(陈雅峰先生审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丁姓女孩起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